英文答辩开场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7:54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1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何国英自从懂事以后就目睹了父母的劳累和家庭的贫困,虽然父母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依然不能改变贫穷的命运。她期望着自己长大了能考上大学,为父母争光,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当别的孩子沉溺于玩乐中时,她却以异常的激情汲取着书中的知识,因为这其中寄托着她全部的期望和梦想。

1997年8月,一张广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少有的欢笑,长期的贫困和劳累已使何国英全家习惯了平淡而略带忧伤的生活,可是这一次,全家四口人破例都喝了酒,弟弟还说三年以后他也一定要考上大学。看着父母高兴的神情,何国英的心里还是沉甸甸的,她知道这意味着父母又要为她的学费而奔波了。

迈入大学校门的何国英,又进入了另一个奋斗的天地。在实现了昔日的梦想之后,新的梦想又插上了翅膀,她想大学毕业后继续考研,成为一名硕士,她甚至看到了父母捧着她戴着硕士帽、穿着硕士服的照片时的喜悦和激动。

正当这个女孩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时,厄运向她袭来,第一学期时患了直肠癌。第二学期,何国英开学就要考试,因为上学期的手术耽误,她申请了缓考。这时,全班人都为她捏了一把汗,因为上学期期末考试的试卷特别难,全班只有几个人通过,何国英生病落下了课程,而且身体又虚弱,她能通过吗?结果,她全部通过。其实这并不意外,因为病中的她也在坚持学习。为梦想而奋斗的人是不知疲倦的!

虽然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但这次的手术还是增加了家里的债务。鉴于何国英的家庭状况,学校安排她到图书馆勤工俭学。她利用当图书管理员的机会,将学生借书用过的索书条装订起来,在背面打草稿、记单词,就是在这一张张面积尚不及身份证般大的小纸条上,写下了一个勇敢女孩为梦想而奋斗的历程。家在南宁的好友何影看她平时太节俭,就拉何国英到她家吃饭,却被何国英婉拒了。她要给大家带来欢乐和轻松,而不是给他们添麻烦,加负担。

有梦想的女孩是热情、乐观而又热爱生活的。何国英爱好体育,尤其爱打篮球,曾经,她也是篮球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手术后医生让她不要剧烈运动,她又改打乒乓球了。她觉得生命是可贵的,它赋予每个人只有一次,何国英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活出精彩来。在宿舍里,她尽自己的所能关心着室友,经常在室友回来晚时,帮她们打水、收衣服。在学习之余,她常常打扫宿舍。何国英的爱心、乐观和热情感染着她周围的人,以至于人们都忘记了她刚患过重病。

一次,好友何影到了何国英家,她惊异于如此贫苦困难的家庭竟然养育出这么开朗而热情的女儿。何国英家里的房子是祖上留下的,就为了这几间破旧的房子,她家已经打了好几年的官司,和一个亲戚争夺房权,而如果官司失败,何国英一家人将面临居无定所的困境。为了增加收入,何国英的父母在家里还养了猪,因为没有多余的钱盖猪圈,就腾出一间房养猪,人与猪隔墙而居。看到这样的家境,她理解了何国英平时的节俭,也明白了她力量的源泉。

大四那年紧张的考研结束,何国英就开始为工作奔波。在她找到一家公司愿意接收她后,考研成绩下来了,她没有考上。虽然难免会失落,可这又成为奋斗的起点,何国英开始了边工作边考研的生活,白天忙于工作,晚上挑灯夜战。

2002年,何国英终于考上了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生,师从夏中生教授,主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可是刚读研一,她的身体又出现了不适。2002年11月底,在好友何影的陪同下到医院检查。她患上了胰腺癌,而且癌细胞已转移到了肺部。当时何国英很轻松地说:“没事,人只有一叶肺也照常呼吸,就像上次一样,做完手术我又健康了。”何影强装着笑容,心里却很难过,因为刚才医生把何影叫到一边,告诉她:“癌细胞已扩散到了肺部,左肺有阴影,右肺也有一点,如果只是左边,我们还可以解决,可现在已转移到右肺,没有办法了。”其实,何影也知道何国英很清楚自己的病情,但为了不让好友难过,她依然乐观地说:没事。

得知何国英再次患上癌症之后,班长张维谊组织了一场“献出您的爱心,挽住年轻的生命”的捐款活动。2002年12月16日的清晨,十几个捐款箱摆在校食堂和学生宿舍周围,老师和同学纷纷解囊,一位民工经过捐款点,在得知情况后就捐了100元,有一位上南宁办事的广西大学学生家长也专门赶来捐款,一位二级士官还表示愿意长期资助,有许多广西大学的教职工在听到子女的宣传后纷纷捐款,不少学生以班级或宿舍的名义集体捐款,不同的人们留下了相同的真情。这真情给了何国英无穷的动力,她将其紧记心间。

“人是不能够被打败的!”

几天后,何国英抱着一大摞书,离开校园,住进了医院。在化疗的几个月中,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病痛发作时,她大汗淋漓,吃下去一点东西,就不断地呕吐,头发也渐渐掉光了,身体极度虚弱。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病痛稍微好转,她就拿起课本学习,戴上耳机听英语,老师们劝她好好养病,不用担心课程,可何国英对老师说:“老师,我首先是一个学生,在学业上不需要特殊对待。”住院的几个月,她不仅参加了英语六级考试,还修完了本学期的学分。

出院后,何国英戴上假发,走进了久违的实验室。在此后的一年多,何国英一边定期治疗,一边苦攻学业,和导师共同完成了两篇高质量的论文。

2004年7月,开始做硕士论文了,何国英选择了一个很“土”的课题:“非常规饲料――构树叶的营养价值评定研究”。她对导师说:“我家在农村,我喜欢这个‘土’的课题,构树叶在广西农村到处都是,如果能把构树叶做成饲料,让农民用很低的成本养猪养鸡,不就可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了吗?”夏中生教授同意了她的选择,嘱咐她:这个实验很辛苦,多注意身体。并且安排了两个学生专门协助何国英。

课题选定后,何国英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之中。她要把她剩下的生命都交给这个课题研究,或许这是她最后回报社会的机会了。而此时,癌细胞正在侵袭着她,经常整夜睡不着,只能坐着。有好几次师妹刘丹见她很晚了还呆在实验室,一手抓住胸口,一手拨弄实验管做实验,就提醒她要注意休息,而何国英则回答:“或许我时日不多,不加紧恐怕完不成啊!”“癌痛像刀割一样,不是一下,而是持续性的,在这种持续不断的疼痛中,一般人是熬不下去的。”何国英的主治医生、广西医科大肿瘤医院化疗科主任胡晓桦说。

为了证明构树叶成为家畜饲料的可能性,就要做动物消化实验,而这个实验首先需要自己养鸡、养猪,还得养一群白鼠,喂这些牲畜需到野外去采摘大量的构树叶,采摘回来后还要调和,然后喂食,再接着是收集家畜的粪便、尿液,打扫鸡舍、猪舍,又脏又臭;天气热每天要给猪冲十几次水;消化实验要煮树叶,一煮就是几个小时,人不能离开。这一系列的体力活,虽然有师弟、师妹的帮忙,她仍然亲自上阵。师妹刘丹说:“师姐带着我们从宿舍到鸡场,骑车二十多分钟,两三个月风雨无阻。每天从早到晚,从鸡场回来再回到实验室做实验,正常人都累得不行。”实验后期,刘丹几乎每天都陪在何国英身边,“实验室在五楼,她要爬大半个小时,走一步休息一会。本来喂小白鼠可以交给我们做,但她每天都自己来喂。常常在实验室泡到半夜,那时她疼得受不了,睡不着,就来实验室做实验。”刘丹说,“师姐不久前曾经跟我说过她的几个心愿,读完硕士是第一个,能够好起来是第二个,把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投入市场是第三个。”

人们惊异于何国英瘦弱的身体为何蕴藏如此的能量,她的弟弟说:“姐姐最大的心愿是用她的研究造福农村,让农民受益。”何国英再次证明了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桑提亚哥的那句话:“人是不能够被打败的!”

今年的三四月份,实验进入了关键时期,但何国英的身体也渐渐难以支持,剧烈的疼痛,呼吸困难,咳血。她把氧气瓶搬到实验室,一边做实验,一边吸氧。经过艰苦的努力,何国英发现,在广西农村遍地都是的构树叶在一定使用范围内安全无毒,完全可以成为家畜的好饲料。在严密计算的基础上,她写出了论文的初稿。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何国英已经两个星期几乎吃不下任何东西,呼吸困难,呕吐,疼痛排山倒海地袭击着她。

今年五月底,她才到医院,主治医生胡晓桦问,为何现在才来,答案让胡晓桦的眼泪几乎当场流下:一住院,就惊动很多人,导师、同学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也是这里挤点那里挤点,我不能给他们增加太大的负担。

这次住院,她没告诉家人,也没告诉好友,在同学的陪同下,住进了医院。她不想让好友为她担心,本来她想把阳光和温暖带给这个世界,可是天不遂人愿。她更怕父母为她担忧、花钱,为给她治病,家里已经欠下了十几万的债。“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她独自默默地扛着,由于经济压力,她只服用普通的止痛药。”身为医生的胡晓桦痛心无奈地说。

后来,还是师妹刘丹在何国英的手机里找到了她弟弟的电话号码,双亲得知后,才匆匆赶来。

最后的答辩

2005年6月,病榻上的何国英在考虑论文答辩的问题:没有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这个研究生学业不算完整啊。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她恳求医生:“你一定要帮我顶住,答辩完论文,我才可以安心离去。”

此前,学校向何国英转达意见,她可以不答辩,也可以考虑把答辩会场开到病房,可对于何国英来说,在严格的氛围中按照标准的程序答辩,有老师和同学在场,这个答辩才是完满的,而这也是自己的心愿。她请求医生和导师,按照标准给她开答辩会,她说:“我也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几年,而且一直都是老师,还有朋友关心、鼓励和支持着我,我不参加这个答辩,就觉得有点说不过去了。”学校和医院在知道了何国英这个勇敢的决定后,都为她的毅力而感动。经过慎重考虑,大家决定帮助这个女孩完成心愿。

2005年6月10日,何国英早早起床,戴上了假发,还别上了自己心爱的发夹,她很兴奋。为了让她以良好的状态参加答辩,临行前,医生给何国英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和适当的治疗。上午,几个师妹师弟和老师专程到医院来接她,医院派出3名医护人员,带上急救药与氧气,用救护车把何国英送到了会场。学校还特意把会场由三楼改为一楼,答辩桌高度也特意调低。

上午10时,坐着轮椅的何国英在众人的簇拥下进了会场。答辩开始,她细弱的声音响起:“感谢各位老师、同学来参加我的硕士论文答辩,由于准备得不充分,可能在讲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错误和漏洞,请大家多多包涵。”

接着她宣读那饱含生命激情的论文,十来分钟后,何国英咳嗽起来,呼吸困难,现场医护人员紧急输氧。由于她咳嗽得太厉害了,只好由师弟廖志超代读,何国英在一旁补充。很多人看到这一幕,都悄悄地背过身去,擦眼泪。

漫长的一个小时终于结束了,评委一致认为,论文设计合理,数据真实,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总评分:优秀。这是她学位毕业论文的答辩,也是她生命的答辩,更是她灵魂的答辩。

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何国英眼睛湿润了,苍白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她的第一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6月29日,广西大学举行颁发学位证书仪式,重病的何国英没能参加,当天下午,同班同学带上她的硕士服和硕士帽来到了医院,合影留念。7月1日,院系领导把硕士学位证书送到何国英的病床前。

7月12日,刘丹和几个师兄妹去看她,她拼命地呼吸,微笑了一下,用尽最后一口气,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两个字:“谢谢。”

7月14日下午五时,何国英在广西区肿瘤医院的病床上离开了她热爱的世界,守候在一旁的双亲失声痛哭,他们压抑已久的泪水终于无法抑制地流了出来。

何国英苍白得近乎透明的身体像一片秋叶,轻轻落下,完成了她从绚丽到静美的一生。

在她不长的遗书里,有如下内容:财产3000元,一部分给父母,一部分捐给失学儿童;内脏器官如果能用,就捐给医学。

何国英的毕业论文所研究的项目受到专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广西构树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做好,大规模的人工种植构树已经展开,年产10万吨的构树饲料厂已经准备建设。虽然没有看见梦想的实现,但相信此时天堂里的何国英一定在微笑。

新华社7月27日播发新闻稿,报道何国英与病魔顽强抗争终于完成论文答辩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2

10月16日10:30,安徽大学法学院三楼,全省法学本科自考论文答辩现场。

一个又一个的考生跟考官挥手告别,这场从早晨8时就开始的自考论文答辩,已经接近尾声了。可一个特殊男子的到来,让少数滞留现场的考生开始嗡嗡地交头接耳。

“孟警官,孟警官!帮我传个话,告诉朱辉(化名)莫紧张。”首次见到自己的学生,论文指导老师何俊心里却有些酸楚。毕竟,朱辉是他见过的、第一个从监狱走出的考生。

坐在答辩桌前的这个中年男子,15日上午就从安徽宿州监狱出发了。

当天18时抵肥后,押载他的监狱警察先把他安置在了蜀山监狱,备战第二天的全省自学论文答辩。用宿州监狱教育科警官孟晓亚的话说,朱辉是他们宿州监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

服刑第二年他说:我要自学法律

紧张难免总是有一点的。

毕竟,从2004年——服刑的第二年开始,朱辉就开始为这一天做准备。

一连七年,每年两次的统考,多次的自测模拟考……繁复的考试,让38岁的他跟同一天走进考场的320多名考生一样,心里多少还是有点紧张。

朱辉更明白,作为一个在高墙里服刑了七年的重刑犯,他是一个“非典型考生”。

2003年,因年轻气盛,他在马鞍山市因故意伤害罪被逮捕,不久就被判了无期,服刑于宿州监狱。

在高墙内服刑的第二年,监狱领导得知他是大专学历后,主动找他谈话,表示只要他继续学下去,监狱会尽全力帮助他。

领导和教导员的鼓励让朱辉看到了新生。已32岁的他顶住了一些狱友的冷眼,决定报考法学自考专本连读。

“7年啊,等你学出来都四十好几的人了,有意义吗?”

“正是因为我不懂法,人生才差点变得没意义,我要让后半辈子充实起来!”朱辉用决心堵住了旁人的闲话。

凭着坚持和对法律的敬仰,2006年12月,朱辉顺利拿到了专科阶段法学证书,他的脚步并未停下,2007年,他又报考了本科阶段法学自考课程。

七年弹指一挥间,已减刑三次的朱辉想起苦学的时光,微锁的眉头松开了,“跟其他考生一样,我们都会考好的。”

对他而言七年的等待就为了这一天

朱辉的论文答辩题目是《论侦查询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何俊介绍,朱辉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主要是他对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刻的实践认识。而他答辩的过程,也的确没让何俊失望。

10:40,经过3分钟的简要阐述后,三位考官针对论文内容,依次向朱辉提了三个问题,“请你先思考一下,十分钟后再回答。”

十分钟里,朱辉有时在本子上记着什么,有时又翻着论文查资料,一行行轻声默念着。

“在侦查过程中,律师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有:第一:旁听审问权利,第二:……”朱辉有条不紊的回答,让考官频频点头。

“他的论文有深度,回答也很认真,能结合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经历来答题。”主考官——安大法学院副院长陈洁淼如此评价。

10:50,只用了10分钟,朱辉准确回答出考官提出的三个问题。

考场外面教导员比他还紧张

答辩后,朱辉长舒一口气。他笑眯了眼。接下来,考官组将在下午集体合议他的答辩成绩。

在朱辉的身后,几名宿州监狱教育科的警察,已经朝他走来:孟晓亚上前给朱辉递了杯水,另一位辅导员伸手接过朱辉的论文和笔袋,扶他进场的那位监狱警察则微笑着跟他说着什么……

“朱辉是我们宿州监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我们觉得他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孟晓亚说,每年这个时候,每个答辩现场,都是这样的一幅场景——考生心里揣着紧张,导师心里揣着紧张,他们做“家长”的,心里同样揣着紧张,可给对方的,却只有笑脸,只有轻松。“在这一点上,朱辉跟今天答辩的300多名考生一样,经历了一场典型的答辩。”尤仁祥蔡丽丽

本报记者吴洋文/摄

记者对话朱辉

为背单词彻夜不睡

记者:自考这么多专业中,为何选择法学专业?

朱辉:7年前我犯罪就是因为我是个法盲,我想我下半辈子不能再这么糊涂下去了,我选了法学,想知法,懂法。

记者:遇到最难考的一门功课是什么?

朱辉:英语,这门课我考了三次才过。30多岁的人学英语,记忆已经不像往常一样好使了,为了背高中和大学的单词,我有时背一个通宵。

记者:条件有限,你如何备考?

朱辉:监狱教育科的领导帮我从网上查资料,帮我借书。家人也很支持我,给我寄书。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3

博士硕士要想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除了在答辩前充分作好准备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答辩的要领和答辩的艺术。

(一)要有自信心,不要紧张

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来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二)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

首先,学员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如前所述,有的高等学校规定:在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可以准备一定时间后再当面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携带论文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即使像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那样,老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员准备时间,要求当场作答。但在回答过程中,也是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的,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还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

(三)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

主答辩老师在提问题时,学员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略记在本子上,仔细推敲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断清楚,可以请提问老师再说一遍。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答所非问。答到点子上。

(四)当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与主答辩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与之展开辩论

答辩中,有时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与你的论文中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主答辩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你作出正确、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讨性。而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如果你所写的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

则,就等于是你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辛苦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的与你论文相左的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你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辩能力或你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你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感受到虽接受你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

(五)对回答不出的问题,不可强辩

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因为,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这个问题有可能有过专门研究,再高明的也不可能蒙骗他。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学员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他们提出来的某个问题答不上来是很自然的。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

(六)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在弄清了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要犹犹豫豫。回答问题,一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二要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三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等。

(七)要讲文明礼貌

论文答辩的过程也是学术思想交流的过程。答辩人应把它看成是向答辩老师和专家学习,请求指导,讨教问题的好机会。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应该尊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言行举止要讲文明、有礼貌,尤其是在主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或答辩老师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更应该注意如此。答辩结束,无论答辩情况如何,都要从容、有礼貌地退场。

此外,毕业论文答辩之后,作者应该认真听取答辩委员会的评判,进一步分析、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一方面,要搞清楚通过这次毕业论文写作,自己学习和掌握了哪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研能力上得到了提高。还存在哪些不足,作为今后研究其他课题时的借鉴。另一方面,要认真思索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修改自己的论文,加深研究,精心修改自己的论文,求得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战果。使自己在知识上、能力上有所提高。

毕业论文(作业)答辩是审查毕业论文(作业)的一种补充形式。一般来讲,专科毕业论文不参加答辩,其论文成绩就是毕业设计的成绩;本科以上(含本科)毕业生都要参加答辩。

所以其毕业设计的成绩,是由文章成绩和答辩成绩组成。最后由评审小组、评审委员会鉴别评定。

论文答辩小组一般由三至五名、有关专家组成,对文章中不清楚、不详细、不完备、不恰当之处,在答辩会上提出来。

一般说,、专家所提出的问题,仅涉及该文的学术范围或文章所阐述问题之内,而不是对整个学科的全面知识的考试和考查。

毕业论文答辩的主要目的,是审查文章的真伪、审查写作者知识掌握的深度,审查文章是否符合体裁格式,以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答辩,让、专家进一步了解文章立论的依据,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这是学生可以获得锻炼和提高的难得机会,应把它看作,治学的“起点”。

(一)答辩的准备工作

学生可以从下列问题(第4~10题)中,根据自己实际,选取二三个问题,作好汇报准备,(第1~3题必选)。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最好烂熟于心中,不看稿纸,语言简明流畅。

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

3.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

4.学术界和社会上对某些问题的具体争论,自己的倾向性观点。

5.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

6.本应涉及或解决但因力不从心而未接触的问题;因认为与本文中心关系不大而未写入的新见解。

7.本文提出的见解的可行性。

8.定稿交出后,自己重读审查新发现的缺陷。

9.写作毕业论文(作业)的体会。

10.本文的优缺点。

总之,要作好口头表述的准备。不是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写作提纲和朗读内容提要。

(二)答辩会程序

1.学生作说明性汇报。(5~10分钟)

2.毕业答辩小组提问。

3.学生答辩。(一定要正面回答或辩解,一般允许准备10至20分钟)。

4.评定成绩。(答辩会后答辩小组商定,交系、院学位委员会审定小组审定。)

(三)学生答辩注意事项

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

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的礼仪。

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

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

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一回答每个问题。

6.对提出的疑问,要审慎地回答,对有把握的疑问要回答或辩解、申明理由;对拿不准的问题,可不进行辩解,而实事求是地回答,态度要谦虚。

7.回答问题要注意的几点:

(1)正确、准确。正面回答问题,不转换论题,更不要答非所问。

(2)重点突出。抓住主题、要领,抓住关键词语,言简意赅。

(3)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绕圈子。

(4)有答有辩。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既敢于阐发自己独到的新观点、真知灼见,维护自己正确观点,反驳错误观点,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修正失误。

(5)辩才技巧。讲普通话,用词准确,讲究逻辑,吐词清楚,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助以手势说明问题;力求深刻生动;对答如流,说服力、感染力强,给和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1.准备工作要充分,ppt一定要简洁明了.

2.首先要讲清课题的研究背景,说明你的研究的目的、价值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3.对于文献综述,言简意赅,挑重点地讲就可以了.说明研究思路和方法和研究的结果。

4.报告时精神状态要好,对自己的研究要有信心。

5.回答问题反应要敏捷,要理解提问老师的要点,针对性要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记不要不懂装懂。

6.对于答辩老师提出的建议要虚心接受,即使老师的建议不好,也要回答地比较婉转。

7.整过过程中面部表情很重要,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我还有点体会再发表一下。我在看别人的论文及答辩幻灯时,发现一个小细节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幻灯中出现的英文和数字,正规场合下应该用timesnewRoma,看起来比较舒服些。很多人只注意中文字体的统一,却忽视了英文字体,整个论文或幻灯片里的英文用什么字体的都有,乱七八糟,看起来非常怪异。最常见的就是中文、英文都用宋体,而不知道把英文改成新罗马字体,呵呵。还有一些特殊字符的插入等,也很不正规。可能你认为这些小处不影响全局,但据我所知有些教授还是比较重视这方面的,我硕士时的老板就对此很专业,他一眼能看出你论文里的哪个字母不符合要求。嘿嘿,当时搞得我直冒汗!

所以劝大家特别是在答辩幻灯里,一定要注意这些英文字体的编辑!

另外如果是女士答辩,个人认为一定要把外表收拾好,就算不能光彩照人,也至少要爽心

悦目呀。如果对化妆和服饰搭配没有经验,不妨在事前请教高人,实在不行去形象设计店化个合适的淡妆,做个发型吧,一生也许就这一次,花几十元钱还是值得的!反正我看到有些师姐们穿得象家庭主妇似的、清汤挂面的来答辩,我就在想评委们会不会也在想:她连自己都收拾不好了,课题还能做得好吗?

每年的学生论文答辩之前,总有学生对于答辩的内容和技巧一无所知,惴惴不安地询问怎么去准备答辩。这和平时不去参加高年级的答辩、不去积极主动地认真准备论文答辩是直接相关的。

让学生进行论文答辩的目的绝对不是故意刁难学生,以显示老师水平多高。论文答辩的目的只有一个,检查学生对所写论文题目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参加论文答辩的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不会少于三个,但所提出的问题全部是论文所涉及的学术范围之内的问题,一般不会、也不能提出与论文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这是答辩老师拟题的大范围。

在这个大范围内,主答辩老师一般是从检验真伪、探测能力和弥补不足这三个方面提出问题。

(1)检验真伪题,就是围绕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拟题提问。

(2)探测水平题,这是指与毕业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探测学生水平高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以及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如何等方面来提出问题的题目,主要是论文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基本原理等方面的问题。

(3)弥补不足题,这是指围绕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对论文中论述不清楚、不详细、不周全、不确切以及相互矛盾之处拟题提问,请作者在答辩中补充阐述或提出解释。

针对论文答辩的目的和内容,学生在论文答辩前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观点、关键问题、解决思路和创新点等要了然于胸。尽量用言简意赅的语言陈述出以上问题,这是你陈述论文时的必备技巧。这里也是答辩老师检验真伪最容易

悦目呀。如果对化妆和服饰搭配没有经验,不妨在事前请教高人,实在不行去形象设计店化个合适的淡妆,做个发型吧,一生也许就这一次,花几十元钱还是值得的!反正我看到有些师姐们穿得象家庭主妇似的、清汤挂面的来答辩,我就在想评委们会不会也在想:她连自己都收拾不好了,课题还能做得好吗?

每年的学生论文答辩之前,总有学生对于答辩的内容和技巧一无所知,惴惴不安地询问怎么去准备答辩。这和平时不去参加高年级的答辩、不去积极主动地认真准备论文答辩是直接相关的。

让学生进行论文答辩的目的绝对不是故意刁难学生,以显示老师水平多高。论文答辩的目的只有一个,检查学生对所写论文题目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参加论文答辩的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不会少于三个,但所提出的问题全部是论文所涉及的学术范围之内的问题,一般不会、也不能提出与论文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这是答辩老师拟题的大范围。

在这个大范围内,主答辩老师一般是从检验真伪、探测能力和弥补不足这三个方面提出问题。

(1)检验真伪题,就是围绕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拟题提问。

(2)探测水平题,这是指与毕业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探测学生水平高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以及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如何等方面来提出问题的题目,主要是论文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基本原理等方面的问题。

(3)弥补不足题,这是指围绕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对论文中论述不清楚、不详细、不周全、不确切以及相互矛盾之处拟题提问,请作者在答辩中补充阐述或提出解释。

针对论文答辩的目的和内容,学生在论文答辩前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观点、关键问题、解决思路和创新点等要了然于胸。尽量用言简意赅的语言陈述出以上问题,这是你陈述论文时的必备技巧。这里也是答辩老师检验真伪最容易

最重要一点:一定要突出论文的创新点,有的时候不是没有创新而是表述的不够突出。仔细考虑自己的课题的新意,不要怕,敢讲~~特别是博士,没有创新点基本就是失败的!

答辩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把老师们可能会提的问题列出来,答辩过程中,语言的逻辑性很重要,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切记: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千万别瞎说,不仅会贻笑大方,还会使自己下不了台。

我觉得答辩时还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答辩时一定要反应敏捷,不知道的问题甚至可以向提问题的老师请教,但是最好不要出现冷场的局面,那样的话你的老板最尴尬。

2,对于自己提出的”新“的东西一定特别留意,因为很多老师总喜欢问你”新“在什么地方。我们一个师姐前几天答辩时就因为说发现了一个”新“基因而被问的很惨!

3,答辩时一定要谦虚,即使工作做的非常出色!因为论文上的很多成果都是暂时性的、没有获得认可的、没有定论的东西!

毕业论文答辩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几年来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的实践和观察,我认为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提高成绩是有益的。

一、熟悉内容

作为将要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首先而且必须对自己所著的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比较全面的熟悉。所谓“深刻的理解”是对论文有横向的把握。这两方面是为回答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面而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准备。否则,就会出现尴尬局面

二、图表穿插

任何毕业论文,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故我认为应该有此准备。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私人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秘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答辩过程事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它媒介以提高你的答辩成绩。

三、语流适中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在众多的都是和同学面前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答辩委员会听不清楚,影响了答辩成绩。故答辩学生一定要注意在答辩过程中的语流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的轰向听众。

四、目光移动

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开工,都

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光时常地瞟向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接触,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听时间过长,委员们难免会有分神现象,这时,你用目光的投射会很礼貌地将他们的神“拉”回来,使委员们的思路跟你的思路走。

五、体态语辅助

虽然毕业论文答辩同其它答辩一样以口语为主,但适当的体态语运用会辅助你的答辩,使答辩效果更好。特别是手势语言的恰当运用会显得自信、有力、不容辩驳。相反,如果你在答辩过程中始终如一地直挺挺地站着,或者始终如一地低头俯视,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再合理,主题再新颖,结论再正确,答辩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所以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态语。

六、时间控制

一般在比较正规的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时间要求,因此,毕业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时间的掌握。对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故在答辩前应该对将要答辩的内容有时间上的估计。当然在答辩过程中灵活地减少或增加也是对时间控制的一种表现,应该重视的。

七、紧扣主题

在校园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往往辩手较多,因此,对于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说,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位的论文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有的甚至连题目也不一定熟悉。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能否围绕主题进行,能否最后扣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另外,委员们一般也容易就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提问,如果能自始至终地以论文题目为中心展开论述就会使评委思维明朗化,对你的论文加以首肯。

你的论文加以首肯。

八、人称使用

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必然涉及人称使用问题,我建议尽量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如“我”“我们”,即使论文中的材料是引用他人的,用“我们引用”了哪儿哪儿的数据或材料,特别是毕业论文大多是你自己作的,所以要更多使用而且是果断地、大胆地使用第一人称“我”和“我们”。如果是这样,会使答辩委员会成员有这样的印象:东西是你的,工作做了不少。

幻灯片制作

1.最好用示意图说明自己的研究背景,文字不要太多;

2.研究的技术路线最好也用示意图表示;

3.研究的materialsandmethods可以非常简要的说明,因为论文中已经非常详细了,教授们都是高手,不要为一个很常规的实验解释很多,除非有你独到之处;

4.实验的结果是重点,要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清楚;

5.讨论中突出你的研究结果的意义,不要引用太多别人的相关文献;

6.幻灯作好了一定要好好检查,千万不要犯把文字打错啊之类的低级错误,这样很不好的。

7.忌讳大量文字与数字堆砌:幻灯最好采用标题式,讲解时按照标题发挥。将表格转换

为统计图(如直方图)更为直观。每页幻灯文字不宜多于10行,正文字号不宜小于5号。

8.忌讳铺天盖地不留余地:幻灯片应适当留出边缘,忌讳每页幻灯片内容都塞得满满地,看了头也大了。

9.忌讳过于单调与过分花哨:一个人穿上一身的朴素衣服显得单调,浑身上下都穿上花衣服也未必好看。幻灯的生动体现在背景与文字的颜色搭配、图片与动画的适当应用等诸多方面,关键是两个字--“和谐”!

10.忌讳讨论漫无边际:由于课题是自己知识的强项,一个特别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讨论时毫无收敛,漫无边际,结果非但有“说教”之嫌疑(要知道自己是学生,不是老师作报告!),而且往往是内容复杂化,过多暴露疑点难点,给提问部分留下隐患!一个聪明的学生应该“就事论事”,仅围绕自己的结果进行简单讨论,尽量简单讨论,这样提问的问题往往更为简单,回答更为顺畅。一句话,把你说知道的留下来回答问题吧!

11、除了要注意深底浅字的格式,我觉得还可以在一些阐述性的文字段落中,将你要重点突出的关键词keywords用醒目的红色或者菊黄色(有别于普通文字)表示出来,这样非常醒目,让人一下抓住重点。但是建议最好用这种加色,慎用下划线等其他方式突出,这样版面更整洁。

12、图文的适当结合,这个大家虽然都说过了,但我还是想强调一下。因为答辩一般都不止一个人,而是数位研究生一起进行,评委难免会感到倦怠,如果能出现制作漂亮又明了的图,会让人有眼前一亮的好效果。

13、致谢的问题:最后肯定要安排致谢的页面,这次我们医院有位女博士答辩,就用了一首散文诗,情真意切,泪流满面,导师和评委都深受感动。的确,导师为研究生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在答辩这种关键时刻,对导师表示正式而真诚的感谢,体现了对导师的尊重,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建议大家一定要全文念出对导师致谢的段落,其他的致谢段落可以简要提一

下。关于致谢页面的制作,我的建议是:鉴于正文一般都用深色偏冷的底色,应该在致谢页面用偏暖的底色,比如橘红色。这样一下把严谨的论述转换为富有人情味的调子,符合心理学的常理。

成功答辩的几个要素:

1精心的准备主要指作一个精美的幻灯片。相信大家答辩时都会用到poweRpoint,制作一个巨花的幻灯会为你的论文增色不少,尤其对那些论文实质内容比较苍白的论文来说,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pp,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论文本身的不足。

2演讲时间上的准确的把握毕设答辩各组时间不同但基本上每人讲10-15分钟,提问5分钟。演讲时时间概念很重要,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否则会被老师强行制止。正式演讲前最好自己预讲一下,自己心里有个数。讲的时候,尽量讲一些重要的、结论性的东西,中间的一些不重要的最好忽略。

3灵活的应变个人讲演完闭后接着就是提问。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沉着冷静,相信自己是自己课题方面的大牛(实际上也是这样,一般你做的课题别的老师并不十分清楚,你在做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对待老师的提问一般多是有惊无险,只要沉着应战一般均可轻松拿下!如果万一遇上一个棘手问题不能回答,有一个方法可使你涉险过关,那就是以50Hz的频率向你的导师发ogle,直到他为你出头为止,此着十分有效屡试不爽

总之,答辩就是凭印象给分,你的表现越好,所得得分也就越高,所以尽量给老师留个好印象是十分重要的。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4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3-0169-01

摘要:自白规则,是指“被指控实施犯罪的人对另一人自愿作出的承认自己犯有指控罪行,并披露罪行实施的情况或参与实施的情况的陈述”。本文所提自白规则所针对的是狭义上的自白。

关键词:自白;涉嫌;犯罪;刑事诉讼;合法权利

自白仅指被告人就其被指控的犯罪所作的对自己不利的供述。自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自白包括自认,即对所涉嫌的犯罪事实的部分承认或有保留的承认。狭义上的自白则专指对于所涉嫌的犯罪事实的全部供认。英美证据法上的自白和大陆法上的被告人供述在概念上并不完全等同。英美对抗式审判得以开展的一个必要前提是控辩双方立场的对立,如果控辩双方在被告人的罪责问题上已经达成了某种妥协,那么就失去了对抗式审判赖以进行的基础。为了确保所有进入审判程序的刑事案件具备这一基本条件,英美法在审前特意设置了传讯程序进行分流。被告人在审判前的传讯程序中对指控的犯罪事实进行答辩,如果答辩无罪,则进入审判程序,通过审判解决被告人的罪责问题;如果答辩有罪,则直接进入量刑程序。此时的有罪答辩,就构成英美法上“正式的承认”,在经过简单的聆讯之后,法官就可以根据该正式承认定罪。

无论是在英美法还是在大陆法中,刑事诉讼都具有与民事诉讼不同的基础理念。民事诉讼关注于在对立的主张之间解决纠纷,而刑事诉讼致力于审查被告人的行为,因此消除控辩双方的对立并不是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基于此项考虑,即使被告人做出了正式的承认,法官也不是必然接受这种答辩。如果法官没有接受答辩,在进入审判程序之后,被告人先前的有罪答辩即不能用作证明他犯有指控罪行的证据。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作为法定证据中一种,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是很独特的,它具有真伪两面性,真实的供述有利于迅速地查清案情,虚假的供述极易诱发冤假错案。由于供述在价值上的两面性,所以民主法治先进国家大多对其持慎重态度。为了排除供述的虚伪性,限制其负面作用的发生,对供述的如何适用人们设置了许多采证规则,其中主张供述具有任意性就是一条重要的采证规则。

对于任意性,学者们对此理解并不一致,不少学者认为任意性就是被告人的供述完全出之于自愿,形成于内心的一种意志。任意是指不受外界强力干涉具有自我选择权和决定权。口供的任意性规则是指口供主体对自己是否供述,如何供述有自我选择权和决定权。这种权利不受外界干涉,由此获得口供才具有任意性,也才能采信。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下的口供采信规则,如果犯罪嫌疑人在不受任何压力下,主动向司法机关交待,这是最理想的。从司法实践来看:许多犯罪嫌疑人在没有讯问压力的情况下都是坚不吐实,许多口供不是犯罪嫌疑人主动交待、自愿交待的,而是在司法人员的强大讯问压力下被迫交待的。在司法实践中如严格按照任意性规则收集口供,许多有价值的口供就会被排除在外。因而笔者主张口供的采信只能适用相对任意性规则,相对任意性是指:口供取得是在一定的讯问压力下,以不违反人道,在犯罪嫌疑具有理性判断的前题下取得的。它与任意性规则相比,犯罪嫌疑人的自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犯罪嫌疑人又不是完全没有意志自由。在我国确立相对任意性口供可采规则,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

根据樊崇义主编的《刑事诉讼法学》,供述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公安司法机关承认自己犯有罪行和有关犯罪具体过程、情节的叙述。供述即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被控犯罪事实的承认。我国供述制度的内容是犯罪事实的承认,方式一般是书面或者言辞,其构成要件更加相似于国外狭义自白制度的解说。我国的供述制度与国外自白制度具有相同之处。首先,我国供述制度跟国外自白制度设计的功能都有控制犯罪的目的,即通过获取被控人对相关事实作出承认性表示的方式,来便于侦讯人员对案情形成快速的认知。其次,我国供述行为与自白行为的作出均发生在刑事诉讼案件中,主体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均可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作出,构成内容均包括被指控的犯罪事实。最后,供述与自白均属于证据,具有主观性和易变性。陈述人的主观因素就可能对其陈述的真实可靠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犯罪嫌疑人处于不愿认罪又不得不认罪的情形,一方面不认罪可能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另一方面在持续的审讯压力下,犯罪嫌疑人迟早会难以坚持下去。这样他的心理总是处在摇摆不定之下,供述内容也表现出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关于供述的补强规则适用范围,国内外有不同的观点。比如英国判例中自白的补强规则只适用在杀人案,美国和台湾地区判例中则规定自白的补强规则适用于一切刑事案件。基于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的考虑,除去法律明文规定的例外情形,我国供述补强范围可以考虑各种类型的刑事案件的诉讼过程中。在2003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第7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被告人自愿认罪,并对书所指控的犯罪事实无异议的,法庭可以直接作出有罪判决。”说明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时,被告人在法庭上的供述属于供述补强规则的例外情形,此时被告人的供述可以作为唯一证据成为法官最后定罪的依据。同时,笔者认为根据“相同案件相同审理(staredecisis)原则”,适用简易程序的自诉案件也应该属于适用供述补强规则的例外情况。在补强证据所应达到的证明标准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做法:第一,除自白本身之外的补强证据应能够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程度;第二,自白与其他补强证据共同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美国有的州曾经采取第一种态度,但近来普遍倾向于第二种上述两种做法的关键区别在于应当赋予口供以多大的证明力。前者显然在事实上架空了自白,即使是被告人自愿作出的供述,也完全失去证明力,因此后者无疑是一种恰当的选择。但是,第二种做法尽管在理论上很容易说通,可实践中如何在自白与其他补强证据之间进行证明力的衡量或分配,又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注意区分不同的案件类型,分别对待。在我国,原则上应当要求供述和其他补强证据的证明作用之和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但是在实务上,应当允许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赋予其供述以不同的证明作用。在较为严重的犯罪中,如故意杀人、抢劫等,应严格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证明作用,要求具有比较完整的补强证据;而对于某些轻微的犯罪,则可以赋予供述以较大的证明力,仅要求一定程度的补强证据即可。

我国现行的供述制度具有义务性特征,侦讯机关在司法实践中为了案件侦破率而过度依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罪供述,在没有沉默权的制衡以及律师程序性辩护和在场权的救济机制下,没有有效的取供监督机制,不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的供述制度,不仅仅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现实要求,是缓解司法资源紧张从而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的客观需要,也是适应国际刑事司法统一化的必然要求。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5

这次赴英国参加国际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大赛,是继赴美国参加Sae2012国际航空设计大赛、赴葡萄牙参加aCC2013欧洲大学生模型载重挑战赛之后,北航航模队第三次走出国门参加国际级航模赛事。虽然有之前参加各类比赛的经验可借鉴,但全新的比赛规则、短暂的准备时间、未知的竞争对手,仍给队员们带来不小压力。冠军的荣耀背后,是航模队队员无数个彻夜的忙碌。备战、出征、对决,在盛行西风的英格兰,我们再次创造了传奇。

备战

英国国际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大赛由英国航模协会(BmFa)主办,至今已有21年的历史。比赛分油动组和电动组,2014年共有46支队伍参赛,以英国高校队为主,也不乏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等其他国家航空名校的队伍。

2014年3月份,我们才收到赛事组委会的邀请,此时距开赛已不足3个月,而国外其他队从2013年10月就开始准备了。显然从准备时间来看,我队处于劣势,这无形中加重了每个队员的负担。

经过综合考察与严格选拔,最终确定了由航空学院的孙义成、张文强、宁阳、张良、滕强、李贝娜与机械学院的韩旭,共7名队员组成的参赛阵容,教练由王川担任。王川曾带领北航航模队在美国Sae和欧洲aCC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积累了不少国际比赛经验。

团队成立当晚,全员召开了长达5小时的规则讨论会。我们先对21页的英文比赛规则进行了翻译和解读,然后每个人又对其中的细节发表了不同见解,最后挑选出有争议的地方,并分工在接下来的时间尽快与组委会沟通、确认。

这次比赛的总分由图纸得分、报告得分、答辩得分及三组飞行得分组成。其中图纸、报告满分为50分;答辩、空载飞行满分为30分;其余两项载重飞行分数则取决于载重量与空机重量的比值,越大得分越高。于是,模型飞机总体设计的两大任务被确定:一是提高载重量,二是减小模型空重。经过十余次外场试飞与改进,我们最终将空机重量锁定在943g,而在往届英赛中最轻的模型飞机重约1100g。

出征

北京时间6月2日清晨,带着模型、带着梦想,我们踏上了前往英国的旅途,同行的还有北航校团委副书记张所鹏和航空学院分党委副书记钟国。抵达伦敦后,一行人又与在英求学的王耀坤会合,他在之后的比赛进程中无偿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

当地时间6月3日下午,我队顺利抵达比赛所在城市――英格兰东北部的约克郡。约克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美丽小城,静静流淌的乌兹河水、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中世纪风格的古老建筑、弥漫着奶酪香味的空气,让初来乍到的我们流连其中。当然,我们并没忘记这次出行的目的,在驻地稍事休息后,第一时间部署了未来几天的工作任务。

6月4日,我们前往当地的航模店,买到了无法空运的比赛所需物资。因为模型都是拆卸后装箱托运的,考虑到航班上颠簸不断,它们难免受到损伤,所以当天我们齐心合力,先对所有零部件做了细致检查和修补,然后完成了3架模型飞机的全部组装、调试。按照航模店老板提供的信息,由于驻地位于市中心,而40级航模发动机的噪音又太大,因此必须去郊外的公共领地完成试车与试飞。于是我们当晚细心查找地图,确定了几处适合试飞的场地。

6月5日中午,一切准备就绪,我们驱车前往内维斯迈尔地区历史悠久的约克郡赛马场。经管理员同意,全队人员将组装好的模型搬入场地,并经过调试使发动机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在教练王川的操纵下,参赛机第一次翱翔在大西洋的海风中。

6月6日是开赛前的最后一天。飞行组加班加点对模型进行最后的检查工作,答辩组的三名同学则进行了不下二十次演练。比赛究竟会如何进行,对手的参赛机具有哪些优异性能,首次参加英国比赛的我们是否会遇到意料之外的困难?一切疑问,都将在接下来的两天得到答案。

决战

英国当地时间6月7号清晨,比赛在埃尔文顿机场拉开帷幕。第一个比赛日要进行现场答辩、空载飞行和2kg载重飞行三项的角逐,项目多、任务重。

我们第一个到达赛场,随即对周边情况进行了勘察。飞行场地被设置在机场跑道上,视野广阔、地面条件较好,初步判定有利于我队模型飞机滑跑性能的发挥。可惜天公不作美,不久赛场开始起风,接着淅淅沥沥下起了雨。

简短的开幕式后,现场答辩正式开始。卫冕冠军德国队这次有两个比赛组,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其中一架是双尾撑、倒“V”尾的常规布局设计。与我队参赛机相比,这架模型飞机的机翼面积更小,且在机翼中段设置了襟翼,整体设计很具美感;从制作工艺上看,德国队对细节的把握丝毫不输我们,尤其是模型前缘“D”形碳盒上的工艺精细度,远远超越了我队。从答辩资料中得知,这架模型是去年比赛冠军机的改进版,最有希望在本届比赛夺冠。

德国队的另一设计采用了飞翼方案。这架蓝白色调的飞翼模型刚一亮相,就受到各个参赛队的广泛关注。因为规则要求模型既能空载飞行,又能在不同载重量下飞行,所以其重心布置得非常准确。而飞翼布局的模型飞机,必须保证发动机尽可能靠近重心位置,这样一来,螺旋桨的安置方式成为设计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队选择了发动机中置,再通过联轴器后置螺旋桨的独特设计。此外,载运水舱与机翼一体化的设计,则是这架模型飞翼的另一亮点。

利物浦大学代表队带来的是一架“鸭”式布局的模型飞机。这种模型主要通过鸭翼产生的升力进行俯仰操纵,相比靠平尾产生负升力的操纵方式,载重效率更高,理论上会比常规布局有更好的表现。但在2013年aCC欧洲大学生载重挑战赛的备战阶段,我队曾尝试过“鸭”式布局,最后以失败告终。因此,非常期待这次利物浦大学参赛机的现场发挥。

午饭过后,比赛进入飞行阶段。每队有三次飞行机会,起飞时间由各参赛队自行决定。这一相对灵活的规则,要求我们对天气变化情况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把握,第一时间找到窗口期并在风速尽可能小的环境下飞行。且根据规则,所有队伍的模型需按空载、2kg、4kg的顺序依次飞行,即申请重载飞行的前提是已完成空载和轻载飞行。因此要想争得冠军,每次上场都得完成飞行任务。

首先进行空载飞行。相比而言,重载飞行考验的是模型飞机的强度,空载飞行则侧重检验操纵手的操控技术。由于参赛机重量轻,配置的动力和升力冗余较大,因此操纵起来尤其灵敏,操纵面的一点微小变动都可能造成姿态急剧变化。加之当时飞行场风雨交加,各队模型飞机的每次空载飞行都面临巨大考验。我队第一个上场,凭借稳定发挥顺利在大风天气下完成飞行,为比赛打响了第一枪。

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微观气候波动明显。当天下午4点,风雨突然停止。不少队伍抓住这一时机,完成了空载飞行,而我们则决定利用这一时机,抓紧完成第二轮的2kg载重飞行。2kg载重飞行是三轮比赛中最简单的一轮,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模型飞机的操纵性较好,且不会对结构强度提出过高要求。最终在微风环境中,我队参赛机“Dragonfly”以轻盈的姿态完成了飞行航线。平稳着陆后,第一时间带着水舱来到称重区。“2.1kilos,effective”,伴随着裁判员的宣告,场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至此,第一天比赛圆满结束。

虽然前两轮飞行比较顺利,但重头戏在第二天――4kg载重飞行。从以往的比赛成绩来看,4kg载重飞行分数几乎占总分的一半。所以首日比赛结束后,我们不敢有一丝疏忽,回到驻地就投身到模型的检修中。重载飞行对模型飞机各部分的结构强度有极高要求,任何一丝差错都可能酿成大祸。为了排查隐患,我们从机头开始,以1cm为单位对模型进行了细致检查和修理。7名队员围在一起奋战了最后一个通宵。

6月8日是最后的比赛日,天气开始转晴,不过风速依然不小。早早到达赛场的我们看到了公告栏的得分情况:报告、图纸、答辩、空载飞行、2kg载重飞行共5项得分,我队均获得了全场最高分!心中一块石头刚落地,最大的挑战又近在咫尺。

在完成对参赛机的最后一次检查后,模型被装上4kg重的水舱。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在所有人的期待与注目下,“Dragonfly”平稳起飞,先在湛蓝的天空中勾出一条漂亮的航迹线,随后进入降落航线,最终平稳着陆,完美地完成了飞行任务。随后陆续有其他队伍完成重载飞行,但因模型空重的明显优势,冠军属于我们!

交流

赛后我们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多支参赛队进行了交流,并赠送了有北航特色的礼物。大家愉快地合影留念。

不得不说,德国队善于学习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借鉴。尽管未能成功卫冕,赛后他们还是主动走上前来,仔细观察着我队参赛机的每一个细节,并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德国队能够根据不同构件的承力特性合理使用复合材料,且加工方式多样、形状复杂、工艺细腻。得知我们第一次尝试使用复合材料,他们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为我们今后在复材领域的深入探究提供了重要思路。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6

[关键词]《伟大辩手》;话语力量;辩论

黑人的问题对于标榜自由民主的美国来说一直是难以解决的一块软肋。黑人从踏上美洲大陆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得到过公正的待遇。直到20世纪70年代,黑人在美国还没有选举权,没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及个人发展空间。黑人的每一点进步都包含着血泪和屈辱。然而,人性的自私与褊狭、歧视与刁难并不能阻碍历史发展的进程。尽管要实现人与人的真正平等非常困难,真正消除种族歧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历史前行的脚步谁也不能阻挡。目前好莱坞有不少关于黑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成功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甚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电影,如《雷•乔》(RayCharles)、《弱点》(BlindSide)、《当幸福来敲门》(persueHappiness)等。同时,还有部分影片描述正义之士对黑人弱势群体表现的人文关怀及努力,如《自由作家》(Freedomwriter)、《撞车》(Crash)等。其中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由丹泽尔•华盛顿导演并主演的《伟大辩手》,以其惊人的话语力量极大地震撼了观众的灵魂。该片以1935年位于美国德州的非裔高校威利学院为舞台,讲述该学院的诗人教授迈尔文•托尔森在战后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岁月里组建并指导一支四人辩论队,在坚定的信念指引下,一路前行,所向披靡,创造出十年仅一输的佳绩,并以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身份挑战哈佛大学队,因其宣扬的正义之声而战胜哈佛大学队的故事。

这部电影观其影名似乎讲的是唇枪舌剑、玩弄语言的故事。英国早期思想家、政治家及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1588―1697)曾说过,“wordsiswordswithoutswords.”(没有刀剑,话语不过是空话而已。)语言即使辞藻华丽,终究派不上用场。但是若话语肩负着历史使命,装载着正义之神,则其力量又另当别论。正如影片中威利学院的黑人学生参加的一场又一场的辩论,它不仅创造了十年仅一输的佳绩,同时也是师生进行的一场民权运动的操练。当该影片公映时,志向为律师的黑人女生原型萨曼莎女士仍然健在,已达95岁高龄,她早就实现了成为人权律师的梦想。这位当年的辩论队替补是第一位女性辩手,话语力量着手改变了她人生的轨道。

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彰显话语力量

该影片以美国史上第一位拿到博士学位的黑人学者、牧师詹姆斯•法默的一段祷告开始,以他14岁的天才儿子小詹姆斯•法默在哈佛大学的辩论场上引用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354―430)的名言结束,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詹姆斯•法默会七种语言,他早年求学时曾从佛罗里达州步行到马塞诸塞洲去波士顿大学的一个学院上学(全程在1700公里左右)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片首,他以极端谦卑、恭敬的态度引领众人宣称“一切智慧与力量皆来自于上帝”。同时,他面对众人讲演,“当我是个孩子时,我以孩子的方式说话,我以孩子的方式理解,我以孩子的方式思考;但当我成人以后,我把孩子气全都抛掉。”更引人关注的是,他对教育的重要性大声疾呼。他认为“我们必须向我们的年青一代施加压力,让他们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困难。”“为了能去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他们首先要去做他们必须要做的。”“教育是惟一的方法引领人们走出无知、愚昧和黑暗。”他的话语引起了听众的激动与共鸣,他的话语直接影响了他的家庭教育。当小詹姆斯•法默被选入辩论队,回家向父亲报告这一喜讯时,这位博学的牧师仅淡淡地祝贺,然后再次重申“为了能去做自己想做的,首先要去做必须要做的。”儿子很快心领神会地去做功课了。小詹姆斯•法默,14岁就入了大学并以候补身份被选进辩论队。辩论队中“十年仅一输”的一输就是因为他的怯场引起。不过他是一位很好的调研员。在最后与哈佛大学队的辩论中,他被推上了主辩的位置,辩题为“公民不服从比暴力的抗争更有力量”。其实辩论的任何一方都有足够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威利学院的获胜只是因为他们话语的力量来自他们真实的经历,而种族歧视对黑人的不公激发出正直公民的极大正义感。在他们辩论队去哈佛之前,有一次去外州参赛,夜晚驾车前行的途中,亲眼碰到了一次白人对黑人施以残忍的私刑,同车辩友亨利•劳伊企图下车救人,但限于当时情形,老师托尔森死死按住他,而他们也在被发觉是黑人后遭到围攻与追赶,侥幸逃离。这一切身的经历对在场的每个人都是伤痛。当小詹姆斯回想当时的场景并用客观的不带任何感彩的语调缓慢、从容地讲述那起私刑对自己的冲击时,他这样漂亮地结尾,“奥古斯丁说过,不公正的法律根本不能称之为法律。这意味着我有权利、甚至有责任来反对恶法。但是,是用暴力,还是用公民的不服从?你们应该祈祷,因为我选择了后者。”在此,与其说是语言的力量战胜了哈佛大学的辩友,不如说是此微言成就的大义起了作用。

源于真理的话语力量胜过刀剑

(一)诗人教授的话语号召力源于信念

诗人教授托尔森是一个严格的老师,在威利学院(wileyCollege)任教。他眼见着社会加之于有色人种的不平等,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不公平无法持听之任之的态度,故而他一方面在学校组织辩论队,成立黑人高校的第一支辩论队,宣扬人人平等、种族平等的理念;另一方面,他秘密组织佃农联合工会,反抗不公平的压榨。托尔森相信:辩论就是战斗,就是要用语言这个武器摧毁对手。片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段。托尔森坐在小船上,渐行渐远。他让辩手口含异物在岸边大声回答他的问题以此来训练基本功。这个语言练习的内容呈现了他赖以成功的思想。他和学生的对答如下:

教练:谁是裁判?

队员们:上帝是裁判。

教练:为什么是上帝?

队员们:因为是他决定谁赢谁输,而不是我们的对手。

教练:你们的对手是谁?

队员们:他不存在。

教练:为什么不存在?

队员们:因为他只是我讲述的真理反对的声音!

教练:讲真话!

在历次的辩论赛中,是他们所要阐述的理念打动了听众,赢得了人心,因为他们是在讲真话。对手其实是不存在的,只要顺乎天意,一切皆有可能。比如谈到要不要福利措施,比如黑人与白人能不能在同一所大学念书。在今天看来有这样的辩论真是匪夷所思,答案是肯定的。但回到20世纪30年代,要有这样的想法,要说出这样的想法需要前瞻性和极大的勇气,而托儿森就是这个辩论队的牧羊人。他只是在借助辩论的形式传扬他的信念,所以他亲自撰写辩词,模拟辩论赛,并让孩子们经受高强度的严格训练。然而,不同常规的、有时甚至是略带挑衅的训练会激起某些队员的叛逆与反抗,就连詹姆斯•法默一开始也不能理解,尤其当他误会托尔森把年幼的小法默带入佃农工会的活动时,他去找托尔森表达不满;另外,脱下西服穿上农民服装悄悄领导佃农为自身的权益斗争的托尔森被警方发觉并遭到偷袭,甚至在后来被扣押;即使警方迫于压力释放了他,他也被限制了许多自由。在这条通往自由与正义的笔直却陡峭的路径上,托尔森一样显得渺小和力不从心。当辩论队员伯吉斯因为托尔森帮助佃农工会而遭到警察监视,因害怕被牵连而执意退出辩论队时,托尔森只能表达他的个人信仰是他的私事,保证不危及辩论队,至于其他,他不能强迫别人的意志,同样也不能违背自己的意愿及肩负的使命。优秀辩手伯吉斯含泪离开,教练无可奈何,又换上替补重新上阵。正如伯吉斯离开时所言,他相信他们一定会赢,因为源于真理发出的声音无人可辩。托尔森带着历史使命引领着他的辩论队前行,直至最终得到了哈佛大学冠军辩论队的邀请,在那一刻,他抱住妻子眼泪夺眶而出。

(二)话语力量改变人的个性

片中亨利•劳伊的出场有些另类。亨利•劳伊父母早逝,由身为奴隶的祖父母带大,他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的玩世不恭。在片首,牧师詹姆斯•法默布道的画外音夹杂着亨利•劳伊勾引有夫之妇的场面,甚而与那女人的丈夫大打出手并拔刀相向,幸亏身着便服的托儿森教授及时制止了他。当亨利•劳伊的生活出现问题时,他一开始解决的方法就是靠喝酒和找女人来逃离。当然这一切并不妨碍他天资聪颖,具有语言天赋。在托儿森教授家选拔辩论队员时,他被问及对“历史”“自怜”的看法。他引用的全部是现实略带残酷和消极的说法。比如:“历史就像我想努力从中醒来的噩梦一样。”“我从未见过野蛮的事物会为自己难过。”但随着一次次辩论的准备,源于真理之音的话语深深触动他的灵魂。比如在被问及介绍他的父亲时,他挑战他的老师,让老师讲述自己的父亲,随后得知“私刑”的由来,知道老师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帮助他们去寻找并保留他们本该有的却不幸丢失的正直的信念。在辩论中,他们更多涉及的是人文关怀,比如在论及福利措施是否有必要时,他援用一个无法养活孩子的母亲的眼神彻底征服了听众。片中有一处很唯美的画面,即劳伊带着他心爱的姑娘萨曼莎荡舟在杰弗森湖上,那是他小时候常来的地方,池塘、丛林、飞鸟、寂静,和他心爱的姑娘一起,他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平和与安宁。他接受了他的不堪回首的过去,此后的语言和行动体现了更多的从容与淡定。然而生活的艰难与多变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当劳伊发现自己在碰到白人对黑人用私刑却无法帮助只能窝在车内逃跑时,他再一次回到他原来释放压力的模式即饮酒和找女人,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一举动深深刺痛了萨曼莎。生活仍然以他固有的步伐前行,时好时坏。不过在最后的跟哈佛大学辩论的这一事件中,因托尔森教授被限制不能离开德州,劳伊被委任负责辩论队。委以重任的压力因辩论中如何开场的争执使得劳伊再一次无法承受,他又像以前一样选择逃离,甚至已经到达了红灯区,所幸这次理性战胜了本能,最终他选择回到辩论队,回到队员及他心爱的姑娘身边一起面对挑战,面对压力。曾经年少轻狂的劳伊最后皈依神学做了牧师。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告诉我们文明用语的重要性。殊不知,话语如果承载着使命,其力量胜过刀剑,这部电影给了我们最好的佐证。

[参考文献]

[1]王书亚.我有平安如江河――影视中的救赎与盼望[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2][美]科里根.如何写影评[m].宋美凤,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7

关键词:活动效率;合作;小组活动;教师角色

理想的外语课堂教学是什么?我想它应该是能向学生提供这样的一个外语学习环境:既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外语的场合和机会,让学生“沉浸”在外语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又能通过教师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励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交际活动。

在当今课程改革和减负增效的推动下,“以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既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合作、竞争相结合的快乐教学

众所周知,人只有在快乐情绪的支配下,才能愉快地、投入地吸收知识。快乐的情境,快乐的内容,快乐的方法,快乐的学习。每一节课,每一分钟都要让学生既觉得身心愉悦,又要让他们觉得紧张刺激,使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收获一种愉悦,真正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下面介绍两则教学片段:

1.Spiderweb(蛛网)

怎样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中的单词及词汇呢?尝试以下一种方法:从学生中随意挑选20个人,让他们围成一圈,拿出毛线,要求每位学生在线球落到手里时必须说出一个关于本课的Vocabulary或phrase,不能重复别人说过的,说对了就抓住毛线一端,把它抛给别人,其他同学则在一旁呐喊助威。线球一次次地从这个人手里投到另一个人手里,20个学生争先恐后、情绪高涨。当游戏结束时,一张蜘蛛网就展现在了教室中间,它表明本课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了。

2.wordsCompetition(单词竞赛)

我们检查学生词汇的掌握情况,经常采用默写抽背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觉得单调乏味,兴趣索然。因此我们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使学生有一种收获与满足,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把全班分成四组,尽可能多地写出以C、H、i、n与a开头的关于天气、食物、穿着、地方、动物的单词,量多者获胜。

按表格中给出的字母组合分别合成单词,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得1分,6个为2分,8个或8个以上的得3分,得分最高的组为优胜。

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测试学生快速反应能力的“宾果游戏”和“头脑风暴”,或者要求学生说出以26个字母为开头的食物名称等。教师应竭尽所能,在不断扩大学生词汇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

二、自主、有效的学习活动方式

怎样克服小组活动的不足,从而使小组活动产生最佳效果呢?我想在活动中,只要方法恰当,启发得当,设计合理,小组活动定能产生惊人效果。现介绍几例具体做法:

1.GroupDiscussion(小组讨论)

课堂上,教师组织全班分小组进行讨论时,往往难以控制,不能达到教师所需的效果。因而在讨论时,教师一定要明确主题;同时为了保证讨论有序进行,小组中应分派学生担当不同角色。如:Recorder(记录员)──记录小组中每一位学生的发言;Groupleader(召集人)──组织小组讨论,推动和帮助小组其他成员;timer(计时员)──保证小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时间发言,提醒发言过长者缩短说话时间;Reporter(汇报人)──代表本组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报时注意精炼、概括性与逻辑性。组织这种形式的讨论,要求不拘泥于刻板的思路和观点的统一,也不要强求是否形成一个标准答案,应鼓励学生各展所思,各抒己见,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于讨论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Rolesplay(角色扮演)

由于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无论是对话课,还是阅读课,都具有交际功能强、适于表演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所呈现的语言功能来设计场景,尤其要引导学生重组语言,复述、表演课文时,给学生更多可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知识既来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让学生能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运用进去、融入进去,从而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例如:

Setting:cafeteria(自助餐厅)

idiom:eatontherun

Vocabulary:noodles,icecream,salty,engagement

学生在教师给出的场景中,精心设计情节、动作、语言,既要用到新知识,又要与过去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同时又让学生能在合作中不断分享他人的知识,从而产生新思想,得到新认识,语言不断熟练,新的内容也在不断掌握。

3.Freetalk(自由演讲)

自由演讲是英语教师用得并不多的一种课堂活动方式,但如果时间允许,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非常惊人,既锻炼了学生听、说、写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全面参与,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亲自实践。

在进行此项活动时,应预先给学生做准备的时间,要求学生先确立演讲主题,然后通过实物、图片、手势、动作来加强演讲效果。开展活动时,不能听一听、鼓鼓掌或教师单纯地评价一下就完事,应有严格的程序、目标与要求。把全班分成3个组:一组是演讲组,坐在一侧准备,每人演讲时间5~8分钟;另一组是提问组,根据演讲者的内容提问,时间5分钟,以测试演讲者回答问题的反应能力及小组成员的理解能力。(教师坐在提问组旁,既给演讲者打分,同时也给提问者打分,看提问是否切题,回答是否流利);第三组是打分组,教师发给打分同学2张表格,一张peerevaluation(同学评价),如表3:

另一张是对评价表的说明,要求评分学生(对演讲者)从传递、内容、组织和处理问题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每一方面都附上要求:

Delivery:eyecontact,useofhands,voice(pace,volume,tone,fluency)

Content:clear,logical,completeandoriginalinteresting

organization:interesting,introductionandconclusion,effectiveordering

ofpointsandGooduseoftime

HandlingofQuestions:clear,quickandcorrect

对每一项,打分者都要在第一张右边的空白处写上打这个分的理由,这要求打分组成员需认真倾听,以便打上恰如其分的分数和写上适当的评语。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把评价表收上去,认真批阅,同时综合评价一下评价组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

全班同学在活动中轮流扮演不同角色,这样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潜能,促使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尽快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与技能。

4.englishdebate(英语辩论赛)

此活动可以在中学高年级学生中进行,能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把全班分成几个组,小组在进行辩论时,其余的学生为他们进行评价。教师给出辩论的题目,辩论应严格遵循规则进行。例如:

辩题私立学校在中国是否合理?

正方(FoR):privateschoolwillbegoodinChina.

反方(aGainSt):privateschoolwon’tbegoodinChina.

活动形式(activityform)

Yea(正方)naY(反方)

1辩3minutes1辩3minutes

2辩3minutes2辩3minutes

评分标准:

FluencyofLanguage(语言流利程度)10分

abilityofReputationandFlexibility(个人适应能力)15分

CogencyandComicalityofthesis(论题的说服力和逻辑性)15分

Substantialityofargument(争论的实质)15分

mannerandSenseofHumour(态度和幽默感)15分

individualmanifestationDuringFreeRebate(自由辩论中的个人表现)15分

Cooperation(合作)15分

“正方”两位学生分别阐述了私立学校在中国存在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并用实例说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私立学校满足了部分家长的需要,是对公立学校的一种补充。

当然教师在此活动中不应直接参与学生的辩论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始终以一个旁听者的身份出现,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听到精彩处,拍几下手;听到得意处,哈哈笑几声;冷场了,点拨一下,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

三、正确、适宜的教师角色地位

如何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改变事无巨细──“保姆式”的详细讲解,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观察学生活动的过程,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步骤。身处改革浪潮中的教师,应先从三个方面改变自己,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当好所扮演的角色。

1.从重传授知识向重培养学生能力转变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应向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能力方面发展,应从侧重语言知识的教学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技能和能力方面的训练,鼓励学生逐渐脱离对教师的依赖而走向自主学习。为此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差异,收集各种材料,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编制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喜爱。因为外语学习涉及听说读写等多种技能的培养,仅靠一种学习方式是很难学好外语的,如听力训练可采用录音、录像、VCD等各种设备,口语训练可采用小组活动等形式,使教学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教师只是起“点”和“拨”的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行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使学生在舒畅、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理解并大胆表达思想。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我们教学历来的弊端就是“重结果轻过程”。无论什么教材或内容,首先希望有教参、练习册及其答案;往往重视的是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教学是一灌到底,最后给出个“标准答案”让学生去背;忽略或者说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因而,教师应改变传统观念,放手让学生对内容进行感知,自己进行概括,让他们在思考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掌握知识。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来训练和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在不同的场合下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得体的交际,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一门外语。

3.由教学方式单一化向教学方式多样化转变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8

受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我于2014年8月12日以高级研究学者的身份,重返被誉为学术圣地的剑桥大学,并在克莱尔学堂担任访问研究员。回顾这几个月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思绪纷繁,感触良多。

我首先想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驻英国使馆教育处、上海交通大学和剑桥大学。自从我国实行公派留学政策以来,千万学子背负着国家的重托,奔赴世界各地,学习不同民族优秀的文化、科学和技术。这一画面波澜壮阔,令人动容。中华民族和中国此时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她如慈爱的父母,虽饱经沧桑,却自强不息,为了美好的未来,深谋远虑,把儿女们送上远行之路。于我而言,受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绝不仅仅是接受一种经济资助,而是让自己承载着一份重负和期望。当为了学术再次远渡重洋来到剑桥克莱尔学堂时,我真切地感受了一种由此转化而来的巨大动力。

克莱尔学堂是剑桥大学最为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院,创立于1338年,仅晚于彼得学院(peterhouse),1856年更名为克莱尔学院。1966年因发展之需,剑桥大学决定在克莱尔学院的基础上,再次设立克莱尔学堂,其初衷是“在高层次学者和研究生中推进高等研究”,类似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事实上,克莱尔学堂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即来自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一二战后享誉全球的研究机构。两者之间潜在的关系不言而喻。

因此,当我决定再次访学时,很自然地把目标定在剑桥克莱尔堂。经克莱尔学堂决策层(GoverningBody)全体成员对我提交的研究计划、学术简历、研究成果及海内外3位著名学者的推荐信进行投票表决,我很荣幸地成为了克莱尔学堂的访问研究员及终身成员(lifemember),享受学院提供的十分优越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并应院长之邀参加文学小组为相关方向的研究生提供指导。克莱尔学堂周到细致的安排,使我在抵达剑桥次日就进入了理想的工作状态。

我是一位人文学者,从事英国文学研究,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深入探讨菲利普・锡德尼的诗学及其影响。

锡德尼是16世纪后半叶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统治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宗教改革家,只是在被女王疏远之后,才“百般无奈地”成就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被誉为这个时代与爱德蒙德・斯宾塞和威廉・莎士比亚比肩的诗人。他因《诗辩》(aDefenceofpoetry)而被视为“英国文学批评之父”,又因《阿卡迪亚》(arcadia)对后来小说形成产生的影响,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16世纪的英国处于封建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近代早期,锡德尼的《诗辩》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杰出的代表性作品。《诗辩》对英国文学批评传统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英国诗歌传统的最初宣言,宣告了这种传统的未来走向和精神气质,指明了批评的发展方向。较之意大利、法国等国的诗学,这种传统带有更浓厚的实用色彩,而这正是令人着迷之处,其中包含着诸多有待我们破解的“遗传密码”。在英国就要作为大国在西欧崛起之际,在宗教改革的热潮中,锡德尼把诗歌看成是一种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工具,强调诗歌在塑造人方面的价值,他认为诗歌在教会中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英国自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逐渐发展成为“日不落帝国”;二战之后,帝国退出的世界依然由它所使用的语言统治着。如果说当今世界强势的英美文化有着多种精神资源,那么毫无疑问,英国文学当仁不让,是其中主要资源的承载者。

我的研究就是尝试在锡德尼的诗学中找到英国文学的“遗传基因”。比如,在从中世纪走向近代早期之际,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柏拉图传统和亚里士多德传统发生了怎样的发展变化,锡德尼这位天才的思想家在这一过程中有过怎样的独特贡献,他是如何继承、调和并发展这两大传统的;他是如何参与到当时欧洲大陆最先进思想的形成之中,并使之融入其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从而使原本难以进入欧洲文学殿堂的英国文学获得一席之地。再比如,对于英语这门当时仍被认为是“野蛮人”的语言,他是如何以天才诗人的敏锐为其描绘美好蓝图,不屈不挠地在诗歌中进行试验,终于开启了英语诗歌的“黄金时代”,等等。诸多此类的许多问题,需要找到答案。

来剑桥之后,我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相关资料的研读,“为伊消得人憔悴”。带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一路跋涉,每每峰回路转,豁然开朗,解答的线索如云雾中的小径,若隐若现。我自认为收获颇丰,日后将以论文和著作的形式逐一呈现。

除了独立研究之外,我还参与了剑桥大学、克莱尔学堂和英语系的相关学术活动。第一类是较为正式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剑桥大学设立多项高端年度学术讲座,所讲内容体现目前全球最前沿学术思想。参加这类讲座不仅能拓宽我的学术视野,而且让我直接触摸到目前世界顶尖大学学者关注的问题。

讲座的内容多半已超越原有的学科划分,涉及多个领域。以今年克莱尔学堂承办的“唐纳讲座”为例,主题为“科学、秘密和自我”,演讲者为来自哈佛大学的彼得・加里逊教授,演讲内容可谓“气势恢宏”,探讨的问题不仅涵盖物质和精神两大领域,真实和虚拟两个世界,而且纵览百年,横跨全球,涉及哲学、心理学、科学史、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简言之,他的演讲框架是一个平行关系和一个类比关系。他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的纪念与对人类精神领域的探索结合起来,关注1914年一战爆发时欧洲的信件审查制度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中精神审查模式之间的平行关系,再把它与2014年互联网时代的网上监控及对人的秘密和自我的市场化模式进行类比。演讲持续2天,第一天加里逊教授共作2场演讲,题目分别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审查模式”和“互联网的精神市场化模式”。据说加里逊教授为今日的演讲准备了2年之久。第二天为评论和答辩,3位评论者分别来自心理学、科学史和哲学领域的权威学者,显然他们都是有备而来,轮番上场,如打擂台一般,每人演讲半小时。所讲内容就其宽度、深度及学术前沿性而言,丝毫不逊色于加里逊教授的研究。他们的辩驳虽听来抑扬顿挫、言辞华美,却丝丝入扣、锋芒毕现。最后是加里逊教授的答辩和现场提问。这场辩论持续近3小时,无中场休息,少有人退场。现场气氛热烈,思想砥砺,火花四溅,令人叫绝。

会后与其他听众交流,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觉得,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迎来21世纪的弗洛伊德了。能亲临这样的精神盛宴,于学者而言是莫大的快乐。开讲之日如节日一般,学者们兴高采烈,盛装华服。听众中有莘莘学子,也有鹤发老者。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是他们共同的神情。对于这类讲座,我恰逢其时,当然不会错过。它们构成了我的剑桥学术生活一景。

探索杰出人才的培养路径

除了上述高端讲座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参加了一些小范围的报告会。比如,身为一名中国的大学教授,“钱学森之问”萦绕心际,挥之不去,我很好奇剑桥是如何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而长盛不衰,又是怎样培养出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巨人的,如埃德蒙・斯宾塞、约翰・弥尔顿,如牛顿、达尔文。时光流逝,世事更迭,他们永远如夜空中的明星,光芒闪烁。其实,不仅仅是我――一个来自东方国度的学者,剑桥自身的学者也在探索,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总结杰出人才的培养路径。

我有幸聆听了多场相关方面的报告。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前任主任马尔科姆・郎奈尔教授的2场报告,分别探讨该实验室的早期历史和1932年至1953年从衰落重新走向兴盛的历史,听者不难从中体会到为什么这里会走出3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尔学堂副院长约翰・帕克教授的报告介绍了达尔文的老师约翰・汉斯罗教授的生平和成就,从中揭示出达尔文的成才之路。他以令人信服的论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汉斯罗,就没有达尔文,他们的报告内容翔实,发人深省,对于杰出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等问题,不无启发或借鉴意义。我由此引发的诸多思考,日后可建言献策或用于教学实践中。

第二类活动为一些非正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其意义绝不亚于第一类,参与其中可说是克莱尔学堂对访问研究员的一种非正式要求,活动场所多半是在“堂”里。

在我看来,克莱尔学堂名称中的“堂”(Hall)实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既有汉语中“济济一堂”中的“堂”的含义,但又不仅限于此。它是一个物理空间,是学院,是一个大堂;它更是一个精神空间,是供人交流的空间,是给人归属感的空间,克莱尔学堂的成员因而自称为“堂子”(Haller)。

“堂”也较好地体现了剑桥的学院制、导师制的独特精神内涵,或许算是“牛剑”教育体系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色之一吧。我此行的诸多观察和思考即来自于“堂”。“堂”为堂子们提供每日的中餐、晚餐和每周一次的正式晚宴,“堂”还每2周举办一场高规格的音乐会,定期举办画展、招待会、节日庆典活动等等。在“堂”里,来自不同背景的堂子们自由交流,畅所欲言。从“堂”里走出来的堂子们,无论身处何处,都视“堂”为他们的家园。

据20世纪历史学家约翰・休辛格称,在16世纪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看来,人文学者最大的享受莫过于在优雅的环境中享受精美的食物和风趣的谈话。在这3种元素中,“堂”每周1次在烛光摇曳的夜晚备好2种元素,一旦身着晚礼服的“堂子”们出现,“三位一体”就已然形成,不然“堂子”就名不副实了。习惯于此等“享受”的堂子们,岂有不把这儿当成家园的道理?日后的“反哺之举”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我在“堂”里与不同领域的堂子们交流,从刚入学的硕士生到资深教授、院长、副院长,从我所属的文学组同仁到各类不同学科的学者、专家,如研究中世纪的研究员、研究摩尼教的历史学教授、研究尼采科学思想的研究员、研究20世纪30至50年代中美关系的研究员、研究近代早期法律的法学教授、研究非洲文学的博士生,等等。堂子们之间的这类交流,天南地北,无拘无束,然而,或许灵感就在某个无意间闪现。有谁能否认学富五车者的片言只语,往往能令初窥堂奥者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呢?

除了轻松交流的快乐之外,我也颇“功利性地”从“堂”收获了一些别样的果实。比如,对于学术量化考核、科研经费管理、博士生培养质量、师资合理流动等问题,近年国内的一些做法备受争议,甚至饱受病诟,我在“堂”里的闲聊中顺便摸清了国外一些学术机构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几年之前我陪同张杰校长赴英国招聘人才,深知张校长求贤若渴,上海交通大学乃至整个国家迫切需要高水平顶尖人才。此次我利用在剑桥克莱尔堂访学的机会,多次向“堂”里“堂”外的剑桥在读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特别是人文社科方向的)介绍交大的相关情况以及人才政策,动员他们学成之后向交大提交求职申请,他们中有几位已“蠢蠢欲动”……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9

【关键词】立足文本思维震荡点信息输入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6-02

一、引言

人的大脑发展,智力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外语学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渠道,文本则是思维培养的载体。同时用外语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真正理解语言,感受语言并运用语言的过程。

二、二种错误观点的分析

有人认为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语言学习毫无关系,这种观点并不正确。语言是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工具,语言教育不仅有教会学生交流,还有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功能与任务。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到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语言教学,同时有必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拓展。也有人会认为中学生词汇量有限,表达能力也欠强,学生难以承受用另一种语言进行思维活动。事实上,《郎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只用2000个词解释全本82000词,而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单词1600,高中3500,凭借这些词汇量,学生基本可以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对分析问题,发表见解很感兴趣,词汇量并没有影响他们表达,即使英语基础差一点的同学也很乐意跟大家分享他们的想法,正如waters(2006)援引Stevick的话说,"越是语言水平低的学生越需要认知上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尽可能给予初学者能正常使用自己通常运用的认知能力的机会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促进健康的,更成熟的学习状态,语言欠显且思维简单的内容只会使学生感觉幼稚。

三、思维的定义与层次

思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最重要形式,是精神活动的重要特征,它以感知觉所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再利用已学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推理和判断。waters(2006)把思维能力分成7个层次。1记忆;2转换(将信息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或语言);3理解:能发现事实,规律,定义,价值与技能之间的关系;4应用:运用和选择适当的规则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5分析:根据部分有意识的知识和思维的形式解决问题;6综合/演绎: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一个问题;7评价。评价能力也就是评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thinking),学习者通过主动思考,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等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决策。笔者认为在高中英语教学阶段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后四个层次的能力即应用,分析,综合/演绎及评价。

四、充分挖掘文本的思维震荡点

1引导学生学会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到读中有思考。

人教版第五模块第三单元FiRStimpReSSionS一文中,主人公李强的情感体念一直贯串在文本里,笔者让学生找出描述李强进行时光旅行之前情绪感受的单词,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uncertain,worried,unsettled,nervous,作者引导他们注意到这些都是负面的情绪,并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思考:whydidLiQiangfeelsobadbeforethejourney?学生们积极思考,给出他们自己的理解。S1:BecauseLiQianghasnevertakensuchajourneybefore.S2:BecauseLiQiangisafraidhisjourneymaybeadangerandheisnotsureabouthissafety.通过边读边思,学生就会加深对文本内容的认识。

2.对文本话题进行相关的延伸拓展,使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通过学习人教版第四模块第一单元aStUDentoFaFRiCanwiLDLiFe一文,学生对JaneGoodall的经历及贡献有所了解,笔者又让他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思考下列四个问题:Q1:whydoyouthinkJaneiscalledastudentofafricanwildlife?Q2:whatdidJanehavetogiveupwhenshewenttolivetheforest?Q3:Doyouitisimportanttostudychimpsinthewildratherinazoo?Givereasons.Q4:Doyouthinkyouwillgoifyouareaskedtostudyanimalsinthewild?whyorwhynot?答案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通过讨论,学生能更好理解JaneGoodall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她的牺牲,及其工作的重大意义。相信在学习这一文本后,学生头脑中会留下人与野生动物和睦共处的美丽画面,也会意识到人类要尊重野生动物,给它们自己的生存空间。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长期以来,"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教师有必要拓宽学生的思维渠道,引导他们能用英语从不同的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即从一个信息源产生多向思维。模块五第一单元文本CopeRniCUS'ReVoLUtionaRYtHeoRY提到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对整个人类都意义非凡,而他到临死之时才公开发表他的新理论。笔者就提出这个问题:ShouldCopernicuspublishhisideasearlier,why?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呈现自己的见解.下面是持赞成意见同学的部分观点S1:ordinarypeoplehavetherighttoknowthetruthofscienceinsteadofbeingfooled.S2:morehumanbeingscouldbeexposedtohisnewideaandacceptedit.S3:Sciencewoulddevelopfurtherwiththehelpofhisnewtheory.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则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S1:ifhedidso,hewouldputhimselfindanger.S2:ashisideawasentirelynewandpeoplewouldn'tacceptit.thereisnoneedtotakesucharisk.在辩论的结尾,笔者让学生明白双方只是从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而已,他们的观点都无所谓对错。

4.将文本内容与生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第四模块第二单元文本CHemiCaLFaRminGoRoRGnaiCFaRminG时,学生对有机耕作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有机农产品产生了好感。笔者提了一个问题:Doyoueatmoreorganicfoodormorenon-organicfood?why?学生纷纷表示接触有机食物的机会并不多,因为它们价格偏高,市场供应量也不多。笔者就关于如何推广有机食物让学生给当地农民提一些建议。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兴致很高,除了应用课本中的知识,他们还提出了改良农作物品种,农科院及农业大学要推广先进技术,给农民提供培训机会等等另外的办法,虽然学生的英语表述不是很流畅,但他们的思维相当活跃,令笔者深感欣慰。

五、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

通过英语学习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一代人的思维缜密性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自身应具备探究的精神,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并能立足文本,挖掘其思维震荡之处,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要持开放接纳的态度,在课堂上营造学生民主轻松氛围。同时教师要确保相关信息的充分输入,有输入才有观点的输出。因为有关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演绎及评价这类问题,学生无法从文本中直接得到答案,学生需要在获得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再进行一番思考才能作答。在开展辩论ShouldCopernicuspublishhisideasearlier,why?之前,笔者让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哥白尼新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明白当时的社会形势,教会势力强大并信奉"地心学说",绝不允许与之相反的新理论存在,对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则是严惩不贷。正是在这种处境导致哥白尼迟迟不敢公布他的"日心学说",这些信息的输入为学生深入思考作好了铺垫,从而使辩论得以顺利开展。

总之,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编者思想表达的凭借,教师要利用好文本,设计有意义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更深地体会文本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龚亚夫.论基础英语教育的多元目标-探寻英语教育的核心价值.《课程.教材.教法》(京)2012.11

[2]林静.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字学院院长程晓堂教授专访,《中国教师》(京)2012.10

[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013.7)重印

[4]卢祥富.例谈英语哲理性美文的解读与设计,《教学月刊》中学版(杭州).2013.5

[5]王婷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并引发思辩《江苏教育》中学版(南京).2013.5

英文答辩开场白篇10

【摘要】现代法治社会,既要讲求办案效率,更要保证司法判决的公正性。这不仅是法治社会下法律对被害人的交代,更是对被告人人权保护的一种体现。对于被告人的有罪与无罪的判决主要依据是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所以,每一个司法判决的做出,必定要对与全案的事实做一个充分的梳理与归纳以及证据链条是否做到无懈可击。因此,对于诉讼核心的证据必须真实有效,这些真实有效的证据包括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以及无罪的证据。文章以“于英生案”为例,从有罪与无罪证据的综合运用的角度,浅谈一下其对于防止冤假错案的重要性。

【关键词】有罪证据无罪证据冤假错案司法公正防止

随着各类冤假错案陆续被媒体披露出来,这不仅给“被告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破坏了中国的司法公正,成为了中国司法公正进程中的疮疤。司法实践中,证据是否齐全且真实,是一个案件能否被提起公诉的核心要素。这些证据不仅包括对被告人不利的证据,更包括对被告人有利的证据。而这样一些对于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有利的证据,有时由于某种原因却是迟迟的不能随着案件的审理被移送法庭。由于这些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以及减轻他们刑事责任的证据,对于被告人接下来所判处的刑罚起到关键作用,乃至有可能成为案件的判决结果是否属于冤假错案的关键。所以,如何把对于被告人有利的证据与不利的证据及时有效的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呈现法庭对于刑事司法的进一步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于英生案”下的有罪与无罪证据

(一)“于英生案”简介

我们就以“于英生案”为视角来讨论一下,刑事诉讼中的无罪证据对于被告在定罪量刑中的积极意义,以及如何确保对于被告人的“无罪证据”向对待被告人的有罪证据一样,来“服务于”案件当事人。先简要回顾一下“于英生案”:1996年12月2日,时任蚌埠市东市区区长助理的于英生之妻韩露在家中被人杀害。1996年12月22日,于英生涉嫌故意杀人被批捕。随后,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于英生无期徒刑,。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维持原判。2013年5月31日,安徽高院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决定对该案立案复查。2013年8月13日,安徽高院公开宣判,认定于英生故意杀害其妻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宣告于英生无罪。

(二)案件中的无罪证据

在这样一个案件中,针对于英生有利的无罪证据没有及时的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拿出来,以至于对于于英生这样一个本来没有犯罪的无辜的“被告人”平白无故的接受了17年的所谓的“刑罚”。这不仅仅使于英生本人造成了极大地伤害,更是对司法公正的一种亵渎。在案件事实中曾经有多个可以证明于英生无罪的关键性证据被忽略掉了。第一个就是出现在被害人体内的,当鉴定结果出来时,发现其与于英生的明显不符,其差别度为99.99999%。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于英生没有实施奸杀的行为。第二,当年民警在于英生家的梳妆台的抽屉边缘提取到两枚外来指纹,但这很有可能证明被告人于英生无罪的外来指纹却没有随着公安的卷宗移送到检察机关,却在几十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第三,就是于英生对于原本该出现在厨房的液化气罐子却出现在了卧室里,对于液化气罐是如何弄到卧室的,滚的?拎的?拖的?于英生并没有明确的回答出来。如果于英生不是凶手的话,那么出现在卧室的液化气罐就很有可能不是于英生弄进去的,这就说明了在液化气罐上很有可能出现真凶的指纹,可是,对于液化气罐上的指纹却迟迟没有进行指纹检验。第四,就是在案发现场的电话线,到底是拽断的还是剪断的,于英生的供述也与现场客观存在不符。于英生第一次回答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而第二次回答却是被拽断的。然而,从现场来看电话线的端口出现了很整齐的被剪断过的痕迹。

(三)司法实践中无罪证据运用状况

上述疑点,都可认定为刑事诉讼中对于被告人有利的证据。根据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第50条规定,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必须全面地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无罪,加重或者减轻罪责的各种证据。也就是说在侦查、审查、阶段,司法人员应该全面的收集证据,不仅包括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利的,也包括对其有利的。然而,在“于英生案”中τ谟谟⑸有利的证据几乎都没有呈现在公正的法庭之上。这可以看出“于英生案”这样的冤假错案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一些代表公正法治的司法工作人员为了某些利益,却全然不顾这样的严重后果。本案中,公安司法机关对于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并没有做到合理的运用。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证据在涉及到当事人人身权利的时候,都要认真的审查,绝对不能为了所谓的效率而草草的定案下论。对于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其在证明标准的都有严格的要求,都要达到其所特有的证明标准,不管是有罪证据还是无罪证据,只有达到确实且充分的证明标准时,才能否定它们的相对方。也就是说,有罪证据只有达到确实充分,才能否定无罪证据,反之,无罪证据达到确实充分的程度才能否定有罪证据的存在。所以,在“于英生案”中,当年的公安机关所呈现出来的证明被告人于英生有罪的证据很显然没有达到上述的标准。因为关键性的证明无罪的标证据都被某些人有意的隐藏了。而仅仅凭借着单方的所谓的有罪证据,在本案中,连于英生自己都没弄清楚液化气罐是怎么从厨房弄到卧室的。因为在卷宗中的供述存在前后的差异,这样的“有罪证据”很有可能是通过刑讯逼供的手段获得的,就能捋清案件的所有事实?这样难道能够轻易的判处被告人十几年的有期徒刑?如果当时无罪证据被拿出法庭,那么这些被隐藏的无罪证据的证明力足以和否定有罪证据了。“于英生案”这个冤假错案也不会发生,司法体制就会前进一大步。就算本案中的无罪证据与有罪证据势均力敌,谁也否定不了谁时,也应该按照“疑罪从无”的原则进行宣判。也不至于会发生令人痛惜的冤假错案了。

二、无罪证据被忽略的原因

无罪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相对于有罪证据显得更为重要,它是保护被告人和防止错案的根本所在,可是在实践中却经常地被一些办案人员所忽略。这种对于无罪证据的忽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首先就是办案人员先前的思维定式,在进行侦查的一开始就认为被告人肯定有错,而被害人始终无辜,急于把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从客观上来说,是由于当前的一些法律规定的不合理性,片面的强调司法办案效率,这一点不可忽视。再者就是,所谓的无罪证据会被忽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提起公诉的时候,一些人员由于所谓的各种各样的正当理由,隐藏掩饰了那些至关重要的无罪证据,主要是公诉机关办案的功利性和权力超强性导致的。最后,就是在控辩双方对抗的时候,辩护方的辩护权相对较弱,不足以与控方相抗衡。所以,要想无罪证据得到应有的重视,辩方的辩护权与控方的检察权必须上升到同一高度。然而通过削弱检察权是不可能的,因为检察院作为国家打击犯罪的权力机关,要完成打击犯罪的任务,权力太小时不易不现实的。所以,在检察权不变的情况下,加强和完善辩方的辩护权在无罪证据的掌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的综合运用之看法

如何做到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的综合运用,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减少甚至避免冤假错案发生的重要因素。下面的几点建议也许能为司法办案人员在收集和运用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进行司法办案时提供一些建议。

(一)从宏观与微观层面阐述如何做到两者相结合

微观层面上,第一,要赋予辩方广泛的调查取证权,辩方如果要主张被告人无罪,必须有无罪证据的支持方可实现。尽管法律明确赋予律师具有调查取证权,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证人不予作证,相关单位的不予配合,使得律师在行驶这种权利时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所以,从保护被告人的角度出发,赋予辩方广泛的调查取证权,对于第一时间掌握无罪证据至关重要。第二,建立辩方调取无罪证据的制度,对于辩方的无罪证据的申请除了有明显的形式上的瑕疵外,法官应当进行特许。第三,法官调查取证的范围不应当局限于控辩双方所举证的范围。赋予法官调查取证的权利有利于弥补控辩双方调查取证实力方面的悬殊,也更有利于发现案件事实的真相。从宏观角度来说,第一,重大刑事案件涉及到对于人权的尊重与保护,一旦错案形成,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严重后果。所以,在收集证据时,要客观的进行,不能因为某些人所要求的效率以及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草草了事。也就是不能用主观来代替客观存在。第二,提高司法认知度,避免片面的追求某一结果,而忽视其他因素在收集犯罪证据中的运用。不能一味的追求被告人有罪的结果,而忽视对于无罪或者罪轻证据的收集。第三,作为办案人员,不否认将罪犯绳之以法作为首要任务,但是也要认识到在“轻刑化”趋势发展的今天以及刑法最终目的并不是单一的将犯罪人给予应有的惩罚,而是存在着感化和教会犯罪人不要重新犯罪。由此,更要重视对于犯罪人无罪证据的收集。这也符合现代国家司法权运作的本质。最后,不管是有罪证据还是无罪证据的收集,都要严格的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我们知道尽快的收集到证据,将犯罪人绳之以法,是为了阻止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是为了让正义得到伸张,但是如果不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那么向“于英生案”这样悲剧的解决反而会变成一个多重悲剧。

(二)对于司法实践的反思

在“于英生案”得到昭雪之后,很多人呼吁要建立刑事案件的追责制度。不否J这样的追责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够防止冤假错案的再次发生。但这仅仅是一种事后的途径。就像本案中的于英生一样,他在高墙里面的几十年的光阴谁来补偿?在于英生丧偶之后,由于办案民警不利所承受的冤屈无疑是对他本人的二次打击。这种不幸不是简简单单的追责制度所能解决的。这样的悲剧带给我们的反思只有一个,那就是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综合运用对于司法公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惩罚犯罪人,更是对无辜者人权的一种强有力的保障。

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的综合运用在司法实践中要想得到更加有力的实施,单靠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办案人员的内心里对于司法公正的追求的信念是必不可少的。说到底,如果想改变目前的这种现状,公安司法人员的观念转变极其重要,不要为了“一己之私欲”去破坏在司法界已经定型的东西,这比什么都重要,而我认为并不是司法工作人员在收集证据能力这方面有什么不足,而是对于司法公正的态度有着要改进的地方。白纸上所规定的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的收集与运用规则,付诸到司法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夏,陈斌.无罪证据移送、出示规则研究[J].商情,2006.

[2]樊崇义.迈向理性刑事诉讼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