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环保征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7:56

低碳环保征文篇1

只要我洗好手,就都把水龙头拧的紧紧地,不让水“逃”出来,这样,我就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爸爸妈妈会不会做好,每次看见爸爸妈妈进洗手间洗手并顺其自然的把水龙头关紧,我十分高兴,我希望“低碳家庭”会做的更好。

冰箱里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妈妈说很浪费电,我灵机一动,想出了妙招:于是,我就拿起以前堆积如山的硬纸板,把它做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盒子,上面贴上了各种分类的标志,然后,按分类去整理,不一会儿,冰箱变得又干净又整洁,焕然一新,一眼就目睹摆放整整齐齐的东西。这样,既帮助了我们,又节省了电。

原来,电器开着,就连小小的手机电池在插座上插着时都会排放出可怕的二氧化碳,只要充完电就应该将电池立刻取下。我本来以为,二氧化碳只有汽车尾气、煤炭燃烧这些会排放,没想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微弱的“碳”在侵害着我们大家的生活和地球。

每当我看见妈妈要把洗衣粉的桶扔掉时,我会上前去阻止。我会把它做成一个小垃圾桶,有的像个洋娃娃,粉嘟嘟的脸,可爱极了!有的又的像只小动物,活灵活现的,真像一道美丽的“风景”!

当夜幕降临,晚饭过后,路边的霓虹灯为夜晚增添了一份光彩,老爸总是把家里所有的灯都关掉,只剩下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然后,趴在窗户上,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一边唱着一首歌:“月亮代表我的心……”真是五音不全,一塌糊涂。

养花是妈妈的爱好。家里的吊兰、常春藤一年四季都是绿意盎然。在每个炎炎的夏日,妈妈总会把花搬进家里来,大家看着那些绿色,允吸这那些绿色,心中顿时感觉丝丝的凉意,有了好空气又养眼,真是一举两得啊!

这么好的家居环境,并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

听说在网上转账,不仅能避免在银行排队,还能减少纸质单据在运输过程中消耗的能源,于是我便开始向朋友学习在网上购物、交水电费、交电话费等,非常省时省力。

我不仅在家中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在单位也是如此。比如,尽可能少用打印纸,用过的打印纸反面再打印一次,能通过网络传阅的材料、文件,都用电子邮件发给领导和同事。

低碳环保征文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激励理论;庇古税;碳税

中图分类号:F205;F81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100-03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福利经济学理论

从理论上讲,在资源环境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环境资源属于共有资源,会产生“公共地悲剧(tragedyofthecommons)”;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即厂商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与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属于公益事业)。而经济主体出于追求个人利益的需求,不愿意主动为其付费,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FreeRiders)”,这就使政府介入资源环境领域成为必然。而税收作为市场经济下最主要的经济杠杆之一,对负外部性问题有最直接、有效的调节作用。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pigou,1920)在其《福利经济学》(welfareeconomics)中建议,应当根据污染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二者达到平衡,这种税也被称为“庇古税(pigouivaintax)”。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基本特点是需要、限制和公平,具体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全球五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走向现代新文明的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与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中逐步形成。“可持续性”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指的是保持林业和渔业资源延续不断的一种管理战略。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Karson)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972年,罗马俱乐部(theClubofRome)提交的《增长的极限》所阐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正式吹响了人类共同向环境问题挑战的进军号。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实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各国政府代表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以后,可持续发展得到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三)激励理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从政府角度讲,政府以游戏规则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身份,依据所掌握的政策性资源和财力资源,激励低碳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基本上是采取财政拨款、投融资、税式支出、产权交易等常规政策激励低碳经济发展。例如,2007年我国中央财政安排235亿元,2008年增加到418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2009年推动节能减排支出567.47亿元。目前,在农村实行的“以奖促治”政策带动了农村环保工作的广泛开展。2009年中央财政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投入15亿元,支持2160多个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地方投资达25亿元,直接受益农民达1300万人。在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和出口退税方面进一步明确促进推行节能减排的措施。

(四)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目前,世界经济还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以低碳产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却在我国显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在其迅速成长的背后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2009年,国家通过出台多项财税和金融措施,在危机中找寻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中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如国家财税部门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率,取消了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补贴消费者,鼓励企业生产、研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不断加大对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的资金补助。全国财政新能源与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将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建立中长期新兴产业发展机制结合起来,着力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将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二、我国现行低碳税(费)政策简析

(一)低碳税收政策

我国现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鼓励和支持环保设备(产品)、投资的税收政策。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使用《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2007修订版)中的国产设备,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二是企业使用《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中的国产设备,经企业提出申请,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实行加速折旧。三是对专门生产目录内设备(产品)的企业,在符合独立核算、能独立计算盈亏的条件下,其年度净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节能、污染防治、环保技术转让的税收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通过流转税规制设计引导,包括消费税(成品油、小汽车、摩托车、游艇、汽车轮胎、汽油、柴油等,含铅汽油1.4元/升,无铅汽油、石脑油、溶剂油、油1元/升,柴油、燃料油和航空煤油0.8元/升;低污染排放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的消费税)、增值税(对煤矸石、粉煤灰等废渣生产建材产品,免征增值税;对油母页岩炼油、垃圾发电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资源税(原油14~30元,天然气7~15元,煤炭0.3~8元),环境效果并不明显。二是所得税政策,如利用“三废”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减免企业所得税。凡经国家环保总局通过招标确定需要淘汰消耗臭氧物质生产线企业取得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1年6月14日,中国正式加入修正后的《议定书》)多边基金的赠款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取得的指定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向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捐赠,可按税收规定的比例在所得税前扣除;对“中华环境奖”获奖者和提名奖获得者所得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外商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如技术先进、条件优惠,其收取的特许权使用费免征所得税。

3.支持环保事业的税收政策。具体包括:一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环保部门自用的房产、土地、车船,免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二是环保部门使用的各种洒水车、垃圾车船,免征车船使用税。

(二)现行排污收费政策

我国早在1978年就提出实行排放污染物收费制度。目前,我国征收的排污费主要包括废气排污费、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排污费和噪声超标排污费和污水排污费四大项。对机动车、飞机、船舶等流动污染暂不征收排污费、噪声超标排污费。排污费的计算简单地说有两种方式:废气排污费和污水排污费根据排放污的浓度、数量折算成标准“污染当量”,并按实际排放的污染当量定额征收。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排污费则直接按污染物排放量征收。

(三)涉碳税费政策的缺陷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奖限结合”、“以奖促治”等措施,形成了鼓励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鲜明政策导向。但现行的涉碳税费政策还存在诸多欠缺,主要表现在:

1.税种的针对性不强。与国外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此类税种在环境税制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它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来源。

2.排污收费制度存在自身不足。如未涉及所有污染环境行为、征收额度过低、缺少激励机制、随意性过大等。由于立法层次低、权威性差,环保部门在征收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

3.现行税费政策调节力度不够。一是资源税、消费税、车船使用税等相关条款各自独立、互不衔接,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征收范围过窄、税额设置不合理。三是许多危害环境的消费品如一次性包装物、杀虫剂等制品并未纳入征收范围。

4.现行税费政策缺乏灵活性。现行税种的税收优惠措施形式比较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国际上通行的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行之有效的税收优惠方式应用不多。

三、国外低碳的税收政策与经验借鉴

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征收排污税、能源税、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有针对性的税种等,据统计,目前oeCD成员国与环境有关的税收收入己经占到总税收收入的3.8%~11.2%,占到GDp的1%~4.5%。尽管各国开征的具体税种不尽相同,但从性质分析,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一)对废气课税

废气税是对向大气中排放废气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主要包括二氧化硫税、二氧化碳税和氮氧化物税。

1.二氧化硫税,也称硫税。二氧化硫(So2)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对人类危害很大。早在1972年美国就开征了二氧化硫税,美国税法规定,So2浓度达到一级和二级标准的地区,每排放一磅硫分别课税15美分和10美分,以促使生产者安装污染控制设备,同时转向使用含硫量低的燃料。丹麦、法国、瑞典、挪威、芬兰等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征了此税。从征收内容看,有按So2排放量征收的,也有按含硫量的不同直接对含硫能源产品征收的。

2.二氧化碳税。Co2排放是引起全球升温的主要因素,Co2税是为控制Co2的排放而征收的一种环境税,Co2税的实际征收往往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按含碳量设计税率征收,而不是直接对Co2的排放征收。Co2税最早于1990年由芬兰开征,其计税依据为Co2的排放量及浓度。目前欧盟也引入了该税(全称为碳能源税,简称碳税),这也是欧盟层次上唯一的一个环境税种。这种碳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鼓励减少使用矿物燃料,尤其是含碳量高的燃料,从而减少Co2的排放。

3.氮氧化物税(nox)。亦称氮税,是对氮氧化物的排放征收的污染税。目前法国、瑞典、意大利等国都按排放量征收此税。

(二)增设优惠措施

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众多政策中,税收政策仍是发达国家最为依赖的手段。根据政策所要达到效果的不同,发达国家低碳税收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如旨在鼓励市场主体进行能效投资、节能技术研发、新能源投资的税收减免等;二是抑制高碳生产、消费行为的税收政策,如旨在提高能源使用成本,鼓励节能降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税、碳税等。在税收优惠方面主要有:一是鼓励企业增加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研究开发费用,给予税收抵免、直接减免等优惠,如美国。二是对企业购置或制造用于防治污染或废物处理的设备给予加速折旧,如德国、日本。三是鼓励企业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给予税收抵免、减免税等优惠,如芬兰、美国。四是鼓励增加对环保、节能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免、减免税等优惠,如荷兰、美国、荷兰、德国都规定了环境税税收减免项目和环境税返返还项目。

(三)几点启示

发达国家在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过程中重视与运用碳税或能源税,并秉持税收“中性”原则。一是设立专门税种。以碳税为例,自从1990年芬兰在全球率先开征碳税以来,丹麦、挪威、瑞典、意大利、瑞士、荷兰、德国以及英国、日本等相继开征了碳税或类似的税种(气候变化税、生态税、环境税或能源税等)。二是税收专款专用。对大多数发达国家而言,征收碳税或能源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因此在使用上一般都具有定向性或专款专用的性质。三是税制调整绿色化。为了促进经济的低碳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施了税制的“绿色化”改革,目的是使税制从整体上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如丹麦、芬兰、法国的环境税制保证了环保的支出需要。

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确保税收新政落实到位

2009年5月,环境保护部《“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2009年)》(简称“‘双高’产品名录”),含290余种产品。财政部和商务部根据名录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加工贸易政策,对遏制这些产品出口、减轻环境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为抑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从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我国先后4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主要是取消“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容易引起贸易摩擦、附加值较低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减少贸易顺差,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同时,国家安监总局和银监会专门转发“双高”产品名录,进一步夯实了低碳经济政策的基础。“双高”产品名录要及时更新,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如对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项目所得,可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条件的环保、节能、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4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等。

(二)可以考虑对碳排放课税

碳税是目前专家研究的热门话题,通俗地讲,即根据能源含碳密度征税,碳密度高的税率高,碳密度低的税率低,从生产和消费环节,提倡使用低碳能源和减少能源使用,通过成本制约引领低碳经济发展。如对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向自然环境中直接排放Co2的单位和个人课税,根据煤炭、天然气和成品油的消耗量征收,每吨Co2排放征税5-10元,①制定合理的税收减免与返还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研所,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专题报告[R]2009.

[2]邵伟.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金融与经济,2009,(2):33-34.

[3]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5):88-91.

低碳环保征文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税收制度;环境税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内涵,学者们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牛文元(2009)指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以上观点各自有所侧重,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了低碳经济。

总结前人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实践,并结合本文研究的实际需要,在此笔者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及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等问题,其核心是能源高效利用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意义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国能源消耗逐年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日益严重。当前,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合作与博弈的焦点,也是威胁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据预测,2020年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因此,中国走低碳经济之路,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全球环境合作的要求。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解决环境污染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对低碳经济的约束及激励现状

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是指在既定的管理体制下设置的税种以及与这些税种的征收管理有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级成文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总和。它对发挥税收作用、维护经济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等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及措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及激励作用,下面就几个相对重要且与低碳经济紧密相关的税种进行分析。

(一)增值税方面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在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与低碳经济有关的增值税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节能减排等方面。

财税[2008]156号《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和财税[2008]167号《关于再生资源的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中规定了鼓励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促进环保等优惠政策。如对再生水和污水处理劳务等免征增值税;对销售以工业废气为原料生产的高纯度二氧化碳产品、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等自然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对销售以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为燃料生产的电力和热力、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等自然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可以看出,这些政策措施对低碳经济的促进作用还相对有限,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消费税方面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环节,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消费低碳化不是要减少消费,而是要形成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文明消费的理念,崇尚合理、节约消费,反对奢侈、过度消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征税对象多为需求弹性较大的非必需品,包括五大类14个税目,其中与低碳经济直接相关的有成品油、摩托车、小汽车等税目。对消费者来讲,这些商品的消费具有较大的弹性,为了避免较重的税收负担,人们可能会改变原来的想法,不再购买这些商品,从而有利于纠正某些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不良消费习惯,起到限制消费规模、引导消费方向的作用。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角度来讲,还需要更加突出消费税的环保功能。

(三)企业所得税方面

企业所得税只对利润征税,采用比例税率。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所得税的调控功能,但在税制设计中,通过各项税收优惠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政府在纳税人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整治等方面的调控作用。

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突出了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比如对于符合环境保护、节水节能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得的纳税年度起,第1至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4至6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于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对于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规定的环境保护、节水节能、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上述优惠政策对资源高效利用、搞好环境保护都有较大的激励作用。

(四)个人所得税方面

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取得的各类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所得税,是政府利用税收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的一种手段。从微观上讲,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的劳动与闲暇、储蓄与投资、消费等的选择都会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人们的消费内容和方向。而发展低碳经济也正是要从细节入手,从个人抓起。

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不同,取得某项所得所需的费用也不同,因此,计算个人应纳税所得额,需按不同应税项目分别核算,以某项应税项目的收入额减去税法规定的该项费用减除标准后的余额为该项应纳税所得额。那么,纳税人为了获得最大税后所得额,就会努力将成本费用控制在税法规定的减除标准范围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了鼓励个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低碳经济建设,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法中相关方面的减免政策。

(五)资源税方面

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应税矿产品开采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课征的一种税。其主要目的是调节开发者间的级差收益,使他们能在大体平等的条件下竞争,以促使其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

我国现行资源税税目仅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共7大类,采取从量定额的办法征收,实行资源的有偿开采和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轻了能源和环境压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其税额高低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而与开采该资源的环境影响无关,使得它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对有限。

三、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一)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上述税收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节能减排、促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但其主要还是出于经济目的。总的来说,我国现行税收制度还严重滞后于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存在明显的不足。

1.税收优惠方式比较单一

从总体上来看,现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方式主要限于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措施,受益面较窄,缺乏针对性及灵活性,对低碳经济的调控力度不够。此外,我国现阶段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为事后奖励,激励效果难免会有所降低。相反,由于负面惩罚措施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诱导市场主体的投机心理,套取国家的税收优惠。

2.优惠政策过于零散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有关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难以形成激励力。现行税制中与环境有关的税种,如消费税、城建税、资源税等并非专门针对环境保护而设计的,相互之间缺乏整体性,互不衔接,难以系统调控环境问题。

3.税负偏轻

对资源税实行差别定额税率,使其与资源的市场价格脱钩,没有充分发挥资源税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降低污染的功能;对摩托车实行的消费税税率最高仅为10%,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影响微乎其微。

4.征税范围过窄

未将诸多具有生态环境价值的水资源、森林、草原等非矿产资源纳入资源税的课税范围,不仅缺乏对这些珍贵资源的保护,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对它们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相关完善建议

1.完善现行税收制度

(1)完善税收优惠体系,使税收优惠方式更加多样化并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由过去的事后奖励向事前扶持转变,着眼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利用税收杠杆对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和技术予以支持,而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实施高税负。例如可以分高、低碳行业来制定不同的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税前扣除标准,以及不同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扣除比例。

(2)适当提高税负,调整计税方法。对部分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稀缺资源课以重税,调整税率结构,如提高大排量小汽车、摩托车、游艇等的消费税税率,而对达到环保标准的应税消费品实行较低的税率;根据各种资源的特点,考虑从量、从价和复合计税三种计征方法。如对煤炭、石油等非再生资源实行复合计税,先在开采、生产环节从量计征,再在销售、使用环节从价计征。

(3)扩大征税范围。我国资源短缺、利用效率低下,而资源税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因此,可以将资源税的征税对象扩大到海洋、草原、森林、土地等具有生态环境价值的资源,尽可能按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将需要保护的资源都纳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

2.结合税费改革,引进新的环境税

自1990年芬兰在全球率先开征碳税以来,丹麦、挪威、瑞典、意大利、瑞士、荷兰、德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国为了提高能效、降低能耗,相继开征了碳税或类似税种(如气候变化税、生态税等)。在我国,消费税、城建税、资源税等税种虽然具有一定的环保意义,但纯粹法律意义上的环境税尚未建立。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之举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也有必要探索研究并适时开征碳税和气候变化税等新的环境税,具体操作可以结合税费改革来进行。如将二氧化硫费改为二氧化硫税,对主要的大排放源定期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数据计征税额,对小排放源则根据其所用燃料的含硫量计征。此外,特别要注重引导重工业降碳,通过税收优惠措施激励其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工业能效及其竞争力。具体来讲,碳税的制定和实施较为简单,只需要规定一个二氧化碳排放的单位税额,就能结合各能源产品的含碳量计算出其应纳税额。气候变化税则针对不同的能源品种设计不同的税率,征税对象也有详细而具体的规定。这些做法可以较好地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值的项目与产业。

需要强调的是,开征碳税和气候变化税等新的环境税,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及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还必须完善税收征管程序,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保障新税种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方涵.“低碳经济”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经济视角,2009(03):45-46.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14-19.

[3]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J].中国科技奖励,2009(03):19.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8.

低碳环保征文篇4

目前我国的财税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做出政策的全方位调整,通过综合运用各项财税杠杆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加强资源能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激励企业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扶持,建立起自觉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政政策;税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073-01

为积极参与“世界低碳经济革命”,实现本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世界各国正积极采取多种管理手段和政策工具减少碳排放。由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几十年内不易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将会导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被锁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所以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同时实现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承诺,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必须在我国采取合理的财税政策体系,用税收杠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从而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降低碳排放。

1健全财政投入、财政补贴政策,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健全财政投入政策,加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是促进发展低碳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资料显示,日本2009年4月公布的财政支出达15.4万亿日元的《经济危机对策》划,提出要扩大绿色经济市场,创造绿色产业就业机会。我国应在财政预算中,建立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稳定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支持新能源产业和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政府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者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可以对企业技术改造进行补贴、对使用清洁能源实行价格补贴。对清洁生产、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废物综合利用等项目进行贷款贴息。

2加强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

在激励性财税政策方面,许多国家制定了鼓励低碳发展的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等政策。例如,美国等鼓励发展清洁能源的补贴和贷款优惠政策,意大利出台了―系列推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措施,部分国家实施了碳税政策等。低碳与节能技术的研发及技改设备投入成本较高,企业往往缺乏改造动力。目前我国的财政补贴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对相关企业的鼓励与支持效果不明显。应借鉴国际经验,构建经常性的直接财政补贴支持政策,通过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激发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

为促进企业提高清洁能源技术投资和产品开发,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可采取所得税减免、投资抵免或退税、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相结合的方法提供税收支持。例如,对于从事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产品生产的单位,技术研发投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全额扣除,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用于购置环境保护类设备的投资,按照―定比例实行增值税税额抵免,或允许企业加快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所采购设备的折旧速度。

3调整和完善税制结构,构建绿色税收体系

我国的税收体系已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应着力予以完善,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绿色税收体系。

3.1改革资源税

现行资源税由于征税范围过于狭窄,远远没有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对资源税进行改革,一是调整计税依据,将“从量计征”转变为“从价计征”,从而通过建立税收调节的公平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开发效率和采收率,降低资源浪费;二是扩大征收范围,将淡水、森林、海洋、滩涂等自然资源列入征收范围,让资源税切实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从而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3.2考虑开征碳税

碳税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经济手段之一。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征收碳税,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碳税通常会给征税对象产生额外负担,从而遭到相关工业部门和经济部门的反对,并且如果没有一定的减缓或补偿措施,碳税的征收将对那些能源密集型部门产生不利影响,使其在国际贸易中降低甚至失去竞争力。

但从长期发展来看,我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之一,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化,能源价格逐步放开,在我国开征碳税将是二氧化碳减排政策上的一个不得不为的选择。通过对欧盟国家碳税制度做比较分析后可知,我国未来碳税政策应把握时机逐步推进,灵活选择征税对象,设置税率体现差异,合理选择征收环节,逐步减少税收优惠并统筹考虑相关配套方案。但由于征收碳税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以及收入差距方面的效果尚难以估量,建议待条件成熟后可适时开征碳税。

3.3优化税收优惠模式

除了运用税收政策对碳排放进行反向抑制以外,利用税收优惠这一杠杆对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正向激励也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应加大力度扶持、引导低碳产业的发展,对利用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继续给予一定形式的税收优惠,对从事低碳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给予支持。

(2)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不到2%,远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因此要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运用给予税收优惠。

(3)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每一个社会公众的参与,应对消费者个人购买低碳产品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从而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为构建低碳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公众基础。

参考文献

低碳环保征文篇5

关键词:碳关税;出口贸易;绿色贸易壁垒;高碳产业;产业结构升级;外贸体制改革;绿色环保产业;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4-0091-05

“碳关税”也称“基于碳排放量的边界调节税”(Carbon-motivatedBordertaxadjustment),是国家对未采取相应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国家进口的能源密集型和碳密集型产品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税。它最早由欧盟提出,其用意是试图针对来自未履行《京都议定书》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特殊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以消除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的碳密集型产品可能遭受的不公平竞争。[1]2009年6月26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不实施减排限额国家进口的产品征收碳关税。美国抛出“碳关税”的单边措施方案,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意味着美国已有意抛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多边束缚,强行推行其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国际上征收碳关税的可能性加大,美欧“碳关税”已箭在弦上。

有关“碳关税”提出的背景,国内学者沈可挺(2010)、霄(2010)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归纳起来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而破坏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导致全球气温逐年上升,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逐渐形成了保护环境的共识;另一方面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冲击了现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达国家为遏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即绿色贸易壁垒。相应地,“碳关税”产生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即一方面会对环境起到改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2]因此,辩证地分析碳关税的双重影响,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碳关税”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正是基于当前我国外贸出口所面临的困境而进行的研究,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碳关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双重影响

(一)碳关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消极影响

欧美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将会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低碳产品的比重上升,而高碳产品的比重下降。这对我国以高碳产品为主的外贸出口极为不利。

1.提高高碳产品的出口成本,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高碳产业如钢铁、铝业、化学、玻璃和造纸业等已占据中国出口市场的半壁江山,根据商务部统计,我国出口产品中60%以上都是高碳产品,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口一直在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但对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度仍然很高,我国约60%的出口产品输往发达国家市场。[3]这些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价格低廉,征收碳关税会提高我国高碳出口产品的成本,这将对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形成严重的冲击,从而制约了我国高碳制造业的发展。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如果碳关税为15美元/吨~60美元/吨,我国高碳产业的出口成本将增加5%左右,并且这种成本会随着时间的推进、温室气体累计目标的变化而增加。[4]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碳关税实施,我国出口产品可能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总量可能会下降21%。[5]事实上,出口成本的提高会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应地,我国高碳产品的出口市场就会受到压缩。以机电产品为例,美欧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而我国出口机电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30%左右。一旦美欧对我国出口机电产品征收碳关税,将会使出口成本大幅度上升,价格优势丧失,国际竞争力受到严重打击。[6]

2.波及非高碳外贸制造业,加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节能和减排已成为全球各国的普遍共识,碳关税的征收将促使各国的环境立法越来越严格进而能效认证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因此,不仅高碳产品要符合碳排放要求,与之相关的能源供应商也要符合新的能效规定。碳关税的危害将覆盖到制造业的上游供应商甚至整个供应链,我国大量中下游企业也将受到间接波及。比如一些供应链下游企业包括大型零售企业、制造业、食品生产、房地产、建筑业、运输业和物流业将会间接受到波及。[7]碳关税的开征将促使各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否则我国很可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被边缘化,成为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在低碳经济条件下,诸如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换言之,碳关税的征收将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竞争的重点,这无疑会加剧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压力。[3]

3.扩大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范围,恶化我国的贸易环境。国际金融危机使欧美各国经济低迷,新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危机后有所抬头,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出贸易摩擦频繁爆发、涉案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贸易摩擦的领域不断扩展和贸易摩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等特征。[8]考察欧盟以及美国的相关法案,可以看出碳关税不像普通关税那样按照固定税率征收,而是参照国内排放配额来确定其价格,但目前欧美对如何按照碳排放配额来确定碳关税的价格尚无明确具体的计算方法。[3]这使碳关税的征收随意性很大,因此,发达国家很容易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碳关税的征收将使我国高碳产业成为贸易摩擦的靶子,同时,发达国家在碳关税征收的扩散效应使我国高碳产业成为世界各国征收碳关税的主攻目标,这将使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范围不断扩大。

近年来,发达国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将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等“三高”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减轻国内的污染和获取高额的利润;发展中国家则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不得不承接发达国家的“三高”产业来发展本国经济和增加就业。这种产业转移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为代价的,是发展中国家在特定阶段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欧美发达国家对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将进一步恶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环境,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这是因为,第一,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科技研发能力,针对这些“三高”产业征收碳关税,打击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公平竞争状态。第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期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应对全球环境恶化承担主要责任,而发达国家在其产业结构转型之后提出征收碳关税,将沉重的经济负担转移给承接其高碳产业的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沉重的打击。第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产业转移中赚取巨额利润,针对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不仅没有让发达国家承担相应的治理环境污染的责任,而且进一步压缩了发展中国家的利润空间,造成经济上的不公平。[2]这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变相体现,践踏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更不利于全人类采取一致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

4.导致我国高碳产业离岸发展,影响我国在相关行业的就业和税收。以美国市场为例,我国目前7%~14%碳排放的产品用于出口美国。这些产品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过程发生在我国,但是最终会以外贸出口的方式回到美国境内。[6]欧美各国开征碳关税后,这些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了避免额外的关税负担,提高其产品的竞争力,会将产业迁移到未开征此类税种的国家,从而导致我国在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流失;随着高碳企业的外迁,我国相关行业的税收收入随之减少,也减损了我国开征此类税种所要达到的减排效果,造成所谓的“碳泄漏”问题。

(二)碳关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积极效应

欧美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碳关税的征收也迎合了国际社会对保护环境的要求,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有助于抑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碳关税具有抑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环境保护的作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征收碳关税提高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削弱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抬高进出口贸易的门槛,从而达到抑制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速度的目的。因此,征收碳关税后会适度减少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品的生产,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全球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碳关税的征收从短期看会抑制我国产品出口,造成部分产业的收缩。但从长期来看却可以促进外贸企业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具体而言,碳关税政策会刺激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调整结构,促使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资源消耗;有利于缓解部分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业,提高行业集中度。我国的外贸企业转型需要内外因素综合起作用,碳关税的征收就属于其外部因素,可以促使外贸企业真正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向绿色产业转型。[7]

2.有助于推进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上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形成了以劳动及资本密集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的外贸发展模式,使我国跃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但我国的外贸发展模式是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资源的极度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考察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可以发现目前“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我国,而这些产品却大部分用于出口贸易,在国内消费的较少,形成了“中国排碳,世界消费”的外贸模式,这种模式使我国成为“世界排碳”第一大国。当前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只有节能减排,才能在低碳经济的浪潮中赢得发展的机会。“低碳经济”潮流对我国的压力也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推力。因此,碳关税作为各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手段,也势必逼迫我国推进外贸体制的改革[4],推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向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3.有助于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逐渐付之行动,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订,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再到2005年该议定书正式生效,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为基础的低碳经济逐渐步入了历史舞台。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各国遭受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的双重威胁,虽然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未能达成实质性的协议,但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共识。征收碳关税可以迫使企业在生产中将环境成本内化到产品中去,从而大幅提高能源密集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未实行减排国家的碳密集产品的成本上升压力,同时对“搭便车”国家进行贸易制裁。[9]可见,在当前传统产业发展受挫、绿色环保市场蓬勃发展的情况下,走低碳发展之路是我国应对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双重威胁的正确选择。国外碳关税的征收会推动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新兴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二、我国外贸出口应对碳关税双重影响的策略

(一)国家层面的策略

1.调整外贸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面对碳关税征收带来的双重影响,我国应迎合国际趋势,调整外贸产业结构,逐步降低劳动及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提高技术密集和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眼于绿色低碳环保等新兴领域,大力发展新能源、环境产业。[4]具体而言:首先,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和出口规划等方式限制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鼓励技术密集型产品及服务的出口,鼓励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如取消“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资源型”等“三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对一些重点的“三高一资”产品(如稀土等)还要加征出口关税。第二,引进外资时应注意引进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的项目,严格控制污染严重的企业迁入我国,同时加强对碳密集型产品进口的限制。第三,增加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积极研发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适时在国内高能耗产业推行强制减排,例如,通过建立用于促进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出口企业及其产品研发的外贸碳基金,提高其产品出口比重和国际竞争力。[3]第四,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使节能减排的发展有法可依,并且严格执行。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制订进出口产品的质量认证、环保标准并使之与国际接轨,全面提高进出口商品的质量。

2.建立和完善国内的碳排放税制度。根据wto禁止双重征税规则,如我国对企业开征碳税,发达国家将不能对我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虽然碳税的征收在短期内会使我国企业成本上升,但从中长期来看,可以将碳税收入用于支持国内企业节能减排的改造,促进新能源利用和技术开发,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征收碳税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综合考虑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建立国内的碳排放税制度,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体现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国际贸易三者的统一,从而实现保护环境和促进国际贸易增长的双赢。建立碳税法律制度后,我国就可以依法征收碳税,通过国内税收手段,促进国内生产厂商重视碳减排,从源头上降低产品的碳含量。此外,政府应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质量。对违反我国贸易法律和环境保护法律的企业进行严惩;通过严格执法将有污染的外资企业拒之门外,严格限制高碳产品的进口,加强环境保护;对现有的外资企业的污染问题也要尽快解决,否则应予以关闭。[10]此外,还应严格控制国际污染废弃物向我国境内转移。

3.积极参与国际碳关税规则的制定,在规则制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碳排放量参照标准,也就是说,在碳排放量标准方面还缺乏国际法的明确规制,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碳关税问题往往只能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途径进行,倘若我们消极以对,发达国家往往会借助强势的政治力量,抢占道义制高点,在国际谈判中攫取更多的话语权。并且,在将来可能出现的wto碳关税规则谈判中我们就会丧失先机,失去国际规则的制定主导权。[11]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应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和国际贸易谈判,以掌握气候领域和国际贸易领域规则的制定权,并成为全球气候法律体系和国际贸易规则的主要构建者之一。在参与全球气候规则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过程中,中国的谈判立场应包括坚持“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主张环境保护措施不能演变为变相的贸易壁垒、强调发达国家必须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无偿的或优惠的技术支持等。[12]

4.积极开展环境外交,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环境与发展事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通过外交手段为国内企业开展绿色贸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我国应当坚持《京都议定书》中“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通过与各国政府或非政府组织间的讨论和谈判,摆脱“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尤其在碳关税等问题上要加强同国际社会的沟通和协调,减少摩擦,降低碳关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不利影响。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协调作用,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讨论和谈判,制定符合各方利益的新规则和新标准,为国内企业开展绿色贸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0]另一方面,要加强发展中国家阵营的团结,推动环境技术优惠转让机制的建立,利用《协定》力争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基金,寻求合理的贸易保护,团结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积极倡导以人均碳消耗量和历史累积排放量为基准构建新型碳减排标准,以应对欧美发达国家提出的碳关税政策。[3]

5.利用wto非歧视原则反对欧美国家征收碳关税。碳关税政策不仅违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wto的非歧视原则。wto的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在货物贸易方面的最惠国待遇原则表现为,一成员对于原产于或运往其他成员的产品所给予的利益、优惠、特权或豁免,都应当立即无条件地给予其他成员一样的待遇,在碳关税的征收方面也应该如此。但各国承担的国际减排责任不一样,欧美国家征收碳关税必然面临很大的国别差异,比如对已实行减排的发达国家和不承担减排责任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必须采取有差别的税收征管政策,这直接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货物贸易的国民待遇原则,是指一成员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到另一成员方后,在销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所适用的法令、规则和条例等方面,享受与该国公民、企业和船舶同等的待遇。具体到碳关税的征收上,由于不同产品的碳排放量千差万别,而现在的碳追踪技术还不能达到为每一个产品制定一个碳排放标准,结果只能是制定一个平均的标准,这必然使进口产品受到歧视,从而违反国民待遇原则。[6]因此,如果我国与美国和欧盟因碳关税的征收而产生纠纷,需要诉诸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我国应充分利用wto非歧视原则进行抗辩。

(二)企业层面的策略

1.企业要将环境成本内在化,严格控制环境成本。长期以来,大多数国家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使得现行的国际贸易商品价格没有体现环境成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出口导向型战略所形成的粗放型外贸发展模式,就是出口商品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集中反映。实际上,任何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离不开环境,所有产品都存在环境成本的问题,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必须将环境作为一项生产要素,并通过价格机制反应出来。碳关税的征收迫使我国的企业在产品价格中必须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在产品成本中体现出环境这一要素禀赋的价格,也就是说,必须充分考虑环境成本,将环境成本内在化,即对环境外部成本进行估价并将他们内化到生产和消费商品与服务的成本中,从而体现资源的稀缺性,消除其外部性。

出口企业要使产品占领国外市场,必须控制产品的制造成本,其中包括环境成本。[13]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包括:产前控制、产中控制和产后控制三种形式。企业环境成本产前控制就是要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阶段就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一般而言,企业可以在产前阶段采取“生态设计”来实现对产品环境成本的产前控制。企业环境成本产中控制应着眼于实现资源的循环,即把传统工业的开环过程变成闭环过程。[14]企业环境成本的产后控制包括对恢复成本和再生成本的控制,其恢复成本是指对因生产遭受的环境资源损害给予修复而引起的开支;再生成本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使用过的环境资源使之再生的成本,如造纸厂、化工厂对废水净化的成本。

2.建立产品环境标准制度,积极推行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当今世界环保产业发展迅速,为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和产品冲破绿色贸易壁垒提供硬件上的支持。环保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其发展能够带动、引导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其发展潜力巨大。为应对碳关税的征收,跨越国外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必须建立产品环境标准,积极推行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要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等,这类认证对企业具有公证性质,企业申请认证有利于企业利益和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iSo14000主要关心产品是否符合环保法规,是否与承诺一致等问题,是消除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是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15]因此,企业要积极采用iSo14000和相关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要求组织生产,争取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上得到政府的支持。面对欧美国家的碳关税壁垒,企业必须按照低碳化要求改进产品的生态设计、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实现企业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可持续型转变。[16]

3.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能效技术创新。企业经营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融资环境和融资条件,必须有完善的政策和金融支持作后盾,企业才有可能大胆地去创新,参与绿色贸易的竞争。但无论是引进国外环保技术还是开发低碳产品,都必须投入大笔资金进行研究和开发。因此,企业要从长远出发,适应当前低碳绿色潮流,拓展融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加大低碳环保产品的研发投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身的环保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提高生产经营水平,积极学习国外开发低碳产品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通过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改进传统能源利用方式,降低能源密集度和碳排放密集度,加强与国外有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发和生产低碳产品。[17]

4.实施低碳战略,建立企业低碳环境责任制度。应对欧美国家征收碳关税,企业要自觉把握低碳市场这个主导方向,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实施低碳战略。具体做法包括:开发低碳产品,用生态环保的低碳产品来替代高碳的产品;奉行低碳设计,防止污染环境,节约资源、能源;采用低碳技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为指导思想选择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进行低碳生产,尽可能按照零排放或闭路循环组织生产;实行低碳管理,强化低碳规章制度,使企业由单纯追求利润目标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转变。[16]与此同时,应当建立企业低碳环境责任制度。具体要求做到:以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环境责任制度的核心,以碳排放交易作为市场手段,以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最终社会目标,以低碳的企业环境责任作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衡量机制。

参考文献:

[1]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0,(1):65-74.

[2]霄,郭沛.“碳关税”的两重性分析[J].经济学家,2010,(10):35-41.

[3]蓝庆新.国际碳关税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潜在影响分析[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6):73-77.

[4]邱嘉锋,梁宵.“碳关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经济学动态,2012,(8):42-45.

[5]朱海玲,王小艳.绿色GDp与低碳贸易的发展[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6]朱鹏飞.后京都时代的碳关税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新疆社会科学,2011,(5):61-66.

[7]王爽,于巧丽.碳关税对中国外贸影响的两重性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23-24.

[8]陈松洲.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频繁爆发的原因探析[J].学术论坛,2008,(2):142-146.

[9]施姝婧,黄良军.从贸易与环境的视角辨析碳关税的合法性[J].行政与法,2011,(9):122-126.

[10]李欣亮,胡晓琳,王峰.论我国应对碳关税贸易壁垒的对策[J].特区经济,2011,(2):243-244.

[11]刘宇.发展低碳经济维度下碳关税问题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44-46.

[12]王海峰.wto视野下的碳关税制度分析[J].国际贸易,2011,(3):24-29.

[13]王跃生,焦芳.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6).

[14]韩利琳.我国企业应对碳关税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0,(10b):207-208.

[15]陈松洲.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45-147.

低碳环保征文篇6

[关键词]碳排放;碳关税;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4—0020—04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虽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由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Co2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国。从经济学角度看,碳排放产生的负外部性不仅破坏大气环境,还会造成经济损失。为减少全球碳排放,避免碳泄漏现象,发达国家提出对进口的高耗能产品征收惩罚性的碳关税。碳排放驱动的碳关税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出口贸易数量及改善全球福利有较大影响。

国内外相继开展了碳排放及碳减排政策对环境和贸易影响的相关研究。一些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减排政策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将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产生深远影响。针对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政策,我国部分学者进行了碳排放、碳关税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的隐性碳含量显著上升,高碳产品出口导致中国碳排放增加。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利于发达国家减少能源消耗,但却增加了全球的Co2的排放。国际贸易中的高碳排放产业转移实证研究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正成为发达国家高碳排放产业转移的“避难所”。针对碳关税对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认为,碳关税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会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造成负面影响。

过度碳排放不仅对环境造成危害,而且影响他人的生产和生活质量,碳排放是一个典型的外部性问题,但较少有研究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碳排放的外部性问题。因此,本文在跟踪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分析碳排放外部性成因,并探讨碳排放内部化措施——碳关税的经济效应。

二、碳排放外部性

(一)外部性成因

外部性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支柱,外部性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中低效率资源配置的根源,为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提供了可选择的思路。外部性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的现象。正外部性经济活动给其外部造成积极影响,引起他人效用增加或成本减少;负外部对外界具有一定的侵害或损伤,引起他人效用—隆低或成本增加。于产生这些问题的国家。一国碳排放污染不仅影响本国大气环境,还影响到他国大气环境;不仅产生碳排放负外部性,而且发生了跨国负外部性。这种跨国负外部性既破坏了环境,又造成经济损失。过度碳排放问题的根源在于碳排放成本外造成了产品价格扭曲和市场各排放企业之间通过货币方式互相调剂排放量,从而达到减排目的。超量减排的企业可以在市场上转让、储存、出售剩余排放权,以获得保护环境的经济补偿。增加排放的企业则必须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排放权,付出成本代价。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减排手段,使碳排放成本外部性向企业生产活动内部化转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效控制碳排放总量,最终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及整体经济的帕累托改进。

2.碳交易运作模式。目前碳排放交易机制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欧盟采取的排放交易机制(europeanUninnemissiontradingScheme,eUetS)与美国的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计划(Cap-and-trade)。

(1)欧盟排放交易体制。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世界上第一个多国参与的排放交易体系,从2005年1月起开始交易,是欧盟内部的交易体系。欧盟etS运行的关键是对温室气体高排放部门在排放量上实施强制约束,使碳排放权成为具有市场价格的稀缺资源。eUetS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机制,将《京都议定书》下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各成员国,再由各成员国根据计划分配给各企业,企业或部门可以在配额规定的限度内排放二氧化碳。各企业可以在市场上进行配额交易,配额有剩余的可以将用不完的配额卖给其他未完成减排目标的企业,超量排放的需要另行购买配额或者是接受罚款。eUetS覆盖范围包括12000多座电站、工厂及其他工业设施,几乎占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一半,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

(2)美国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计划。2009年6月美国通过了《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该法案确定了美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即2020年前,美国的排放总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17%,到2050年则要降低83%。根据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机制,对所有污染额度进行拍卖,超额排放需要购买排放权,拍卖所得资金部分用于支持清洁能源开发。

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激励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在全球范围内施行的CDm项目,使发展中国家有望减少27亿公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经济收益近40亿美元。该机制的缺陷在于:第一,市场无法预计实际碳排放量。第二,总量控制和交易制度产生的配额价格极不稳定。实践证明,不稳定的化石燃料价格影响配额价格,决策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再次设定总量限额,由此而来的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使价格的不稳定性变得更为强烈。

(二)碳关税

碳关税是对进口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其理论依据是庇古税。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拟通过征收碳关税,对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减排的国家高耗能出口产品征收边境调节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及碳排放问题。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和碳关税相关条款,拟于2020年开始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商品征收碳关税。法国从2010年1月1日开始对环保立法不及欧盟严格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品征收碳关税。欧盟宣布2012年1月对出入欧盟的国际航班征收15%的航空碳排税。按欧盟碳排放征收方法,2012年中国航空公司需要支付7.43亿元的碳排放税,到2020年需向欧盟支付超过30亿元,9年累计支出176亿元。中国飞往欧洲的航班每增加一班,一年将增加1500万元人民币的额外成本。

从保护环境角度看,碳关税征收内部化了碳排放污染负外部性,避免发达国家厂商为了降低高耗能产品的减排成本,将高耗能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成为碳排放的避难所,从而达到抑制碳排放、减少碳泄漏的目的。

四、碳关税的经济效应

尽管碳排放内部化措施在碳减排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从产品竞争力角度看,碳关税增加了没有承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国家的产品成本,短期内会抑制发展中国家部分产品的贸易数量,恶化贸易条件,成为绿色贸易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从而提高发达国家国内相似产品的竞争力。

(一)积极作用

图1表示征收碳关税后的局部均衡。当进口国除了应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etS外还征收碳关税时,碳关税减少了进口国国内需求和全球需求。由于征收碳关税,全球需求曲线D1向左下移动为D2,均衡点由a点移动到e点,新的均衡价格低于原均衡价格。

国际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出口国厂商将减少产量,因为国内产量被etS限制,全球产量将会下降,国内和外国消费量也将下降。由于征收碳关税造成消费量的转变,使国内和国外消费者面对不同的价格。

图中aDe表示征收碳关税产生的福利损失包括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损失。生产的全球外部性也会增加福利,平行四边形aBCe表示生产者剩余,净福利为aBCD,这说明碳关税能改善全球福利。由此得出,在征收碳关税的情况下,产品x的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均衡的贸易量减少,抑制了高耗能产品出口贸易数量,达到减排目的。

从理论上看,全球福利因为碳关税而增加。如果碳关税政策能够被正确实施,就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全球的福利水平。

(二)消极作用

征收碳关税前后的高耗能产品贸易数量,可以通过世界市场高耗能产品进口需求曲线和出口供给曲线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图2中产品x为高耗能产品,D为世界市场产品X的进口需求曲线,S为世界市场产品x的出口供给曲线。征收碳关税之前,世界市场产品x的均衡点为e,此时世界市场均衡价格为p1,贸易量为Q1。如果征收碳关税,世界市场的均衡将发生变化。由于征收的碳关税由企业承担,损失的成本从产品本身扣除,产品x的出口供给曲线s向左上方移动至s′。短期内产品x进口需求变化不大,需求曲线D不发生变化。因此,征收碳关税后,世界市场产品X的均衡点将由e点运动到e′点,均衡价格为p2,出口贸易量由Q1减少至Q2。因此,征收碳关税会减少出口国的出口贸易数量,影响出口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因素不仅成为决定消费质量的因素之一,还成为了生产投入要素之一。如果实施碳关税政策,则将增加碳要素投入成本,导致高碳产品价格上升,需求萎缩,加强对高耗能产品生产的抑制作用,有利于保护环境;同时,碳要素成本上升,会激励生产者选择成本更低的替代要素投入,并加大投入节能减排技术,促进环保技术发展。因此,从世界经济发展面临气候变暖和能源压力的客观角度看,美国、欧盟对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碳关税作为对高耗能产品所征收的一种惩罚性关税,短期内会增加产品的出口成本,降低其竞争力,导致贸易数量减少、贸易条件恶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及出口贸易的发展,也说明碳关税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一种新型贸易壁垒。

五、结语

二氧化碳问题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抑制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和目标。虽然从世界经济发展面临气候变暖和能源有限的角度看,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短期内,碳关税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的出口贸易具有抑制作用。因此,我国应积极寻求建立应对碳关税的短期与长期有效机制。

当前,我国应积极开展碳关税外交活动,反对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引进与创新,促使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碳交易;实行出口贸易多元化战略,调整贸易结构,开辟新的出口市场;采取贸易反制等措施保护我国出口贸易。从长远来看,碳关税的征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问题的根本措施,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有效应对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问题,还可以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应该着眼于未来长期发展目标,研究制定低碳发展战略规划,协调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杨继.碳排放交易的经济学分析及应对思路[J].当代财经,2010,(10).

[2]刘伟,魏杰.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唐志.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途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0,(2).

低碳环保征文篇7

论文关键词:低碳壁垒,我国,出口

 

一、低碳壁垒的种类和实施情况

“低碳经济”被称为“全球第五次产业浪潮”、新一轮“绿色革命”,发达国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对其进口产品也开始设置一些低碳标准和措施。这些低碳标准和措施是发达国家设置的新型障碍,是继环境壁垒、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之后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即“低碳壁垒”。

(一)碳关税和边境税调整

所谓碳关税实际上是指开征碳税国家对来自没有开征碳税国家的产品实行的边境税调整。碳税是指对排放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合、全氟化碳、六氟化硫以及其他对环境有毒有害物质所征收的税。在国际市场上,与没有征收碳税国家相比,征收了碳税的国家将面临着国内产业竞争力被削弱的局面,这是征收碳税(环境税)主要的障碍。为了消除这一不利影响,主要的措施就是边境税调整。因此,碳税与边境税调整密不可分,边境税调整是征收碳税(环境税)极其重要的工具。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2009年7月4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个“限量及贸易”法案,该法案要求美国的制造业到2020年将其排放的温室气体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同时低碳生活论文,对于来自没有采取与美国可比的减排措施的国家的进口,将征收碳税。欧盟酝酿采取边境税调整措施,自2012年对来自非《京都议定书》缔约国的工业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2010年,欧盟单方面公布,自2012年起对所有抵离欧盟的商业航班实施碳排放权配额制度。按照这一方案测算,中国民航业仅2012年一年就将向欧盟支付约8亿元人民币。另外,加拿大等国也在酝酿征收碳关税的具体政策。

(二)碳减排证明

碳减排证明由国际电力工人兄弟会和美国电力组织在2007年提出,主要针对能源密集型产品(如钢铁、铝、水泥、玻璃和造纸等),要求进出产品来自于已经采取了与进口国相当的减排措施的国家,或者生产者必须获得碳减排配额并在产品进口时随附碳减排证明,现在已经被美国吸收到它的2007年《美国气候安全法案》只是尚未正式生效。美国的企业将从2012年开始受该法案的约束,来自外国的进口将从2020年起正式适用该法案。

碳减排证明这一方案抛弃了在产品输入时采取边境措施(边境税调整)的思路,转而要求进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在生产阶段就解决它们的碳排放问题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考虑到某些国家可能拒绝采取所谓的与美国可比的减排温室气体的制度,这一法案还提供了使那些来自“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国家的进口进入美国市场的途径:即生产企业自愿购买碳补助,以表明它承担了与美国的同类生产者可比的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这样它就可以取得相应的证明,从而将产品出口到美国。

(三)碳标识

碳标识就是将产品生命周期(即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碳标识披露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和将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消费者的选择和非政府组织的监督机制影响生产者的行为,迫使生产者提供低排放的产品和服务。如果碳标签的做法普遍实行,而全世界的消费者又普遍树立起应该使用二氧化碳排放较少产品的环保观念,那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产品未来在世界市场的销量。

强制实施方面力度较大的国家是英国。2008年11月英国已经批准了《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写进法律的国家。按照该法律,英国本届及下届政府必须致力于削减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到2050年达到减排80%温室气体的目标。另外,英国标准协会、节碳基金和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联合了新标准paS2050《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该标准是用于计算产品和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从原材料的获取,到生产、分销、使用和废弃后的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美国的《雷斯法案》在要求输美木制品提供木材供应的合法来源,包括植物种类、采伐国家、数量、尺寸、价值等基础上,2009年7月又作了修正,要求纸和纸制品也须提供原材料的合法来源。欧盟2009年7月修订了纸巾环保标签准则,要求纸巾、厕纸等在获取环保标签时须符合多项要求,如全新木纤维须来自可持续管理树林,须附有来自营运商或木浆厂的声明、约章或认证等。同时欧盟于2009年底,调整了纺织品的生态标签申请办法低碳生活论文,要求更加严格。2009年10月起至今,欧盟、澳大利亚、沙特、伊朗等10多个国家制定或调整要求,标准更高,程序更严,涉及面更广,处罚更严厉。澳大利亚、沙特对能效标识不符合要求的空调、洗衣机、冰箱等产品禁止进口。如广东某家电企业出口澳大利亚的数百万美元的冰箱曾因能效标识不符要求而遭退运。

(四)气候友好型补贴

国家为了实施自己的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可以采取补贴措施,如英国打算补贴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公共交通,这类补贴具有专向性,但仍然可以是符合wto补贴协议第8条第2款(c)项规定的不可诉补贴,因为它们可以促进现有的设备和设施符合新的环境标准。

(五)气候友好的政府采购政策

由于政府采购数额巨大,国家可以利用政府采购政策来引导企业的生产。如果国家决定只采购能效高、能耗低的产品、或者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采购力度,这些政策都有利于引导企业采纳更加清洁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产出排放更低的产品。wto的《政府采购协议》并不禁止政府采纳这样的采购政策,所以,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增加对气候友好产品的采购并不会导致违反wto的政府采购规则。政府采购政策是国际贸易中常见的非关税壁垒。

就哥本哈根之后低碳壁垒的发展来看,虽然大多数国家没有立即开始征缴碳关税,但是未来实施碳壁垒的政策不会改变,但未来仍有可能出现某个国家或者某些国家集团,以国内法(类似于美国)或协同政策的形式单独实施碳关税或其他谈壁垒措施。

二、低碳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削弱我国高碳产品国际竞争力

开征碳关税最直接的影响,是将增加我国高碳行业产品出口的成本,提高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削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产品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碳关税虽然在目前还没有征收先例,但由于国外征收标准的不确定以及外国法案的明确目的,并且我国大部分高碳产品,都出口到欧盟和美国等率先征收碳关税的发达国家,我国的机电、钢铁,化工、纺织等高碳、高能耗产业产品将毫无例外会成为国外低碳关税的第一批征收对象。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以10美元/吨的碳关税测算2002年我国的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和纺织等八大高碳产业,其碳税将达108.5亿元。占到贸易额的1.28%。

(二)引起我国制造业出口额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一半依靠煤炭等化石能源,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低碳生活论文,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同时,我国企业目前还没有掌握分析生产每一个具体过程碳足迹的技术。而低碳壁垒一旦实施,进口商选择产品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供货商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情况,尤其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其社会形象,也往往会被迫取消和中国公司的订单,特别是当这些产品是用于政府项目或有社会效应的大型项目时,我国工业生产和出口的高隐含碳排放的商品订单将减少,出口贸易规模将萎缩。

(三)导致我国技术出口受限,技术进口成本提高

我国技术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为美国、日本、我国香港地区等,主要行业为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低碳壁垒对我国制造业的冲击,会对用于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方面的技术出口产生连锁反应。如果低碳壁垒实行,外国在进口我国制造业方面的技术时,就必须计算应用我国技术生产产品,会形成多少的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如果超标的话就只能内销而不能出口,这样就间接影响了我国出口技术的使用范围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而我国出口技术使用范围一旦减小,其创造的经济价值也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技术出口增长趋势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四)剥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在低碳技术领域,掌握了技术标准就等于掌握了游戏规则的主动权,若这些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那这些标准就是开拓市场和提升竞争力的有利武器。低碳壁垒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我国企业若想向这些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就必须引进他们的技术来达到他们的标准,无形中导致了我国外贸主权、国际话语权的丧失,在国际贸易上只能处于被动状态。

低碳壁垒在客观上也能为我国产生一些有利影响,比如推动出口产业结构升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等等。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低碳壁垒是一种新型贸易壁垒低碳生活论文,它既是对发达国家企业的保护,又通过高额税负抬高发展我国企业的出口成本,严重损害了我国的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我国应对低碳壁垒的措施

(一)国际上,力争在低碳游戏规则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首先,要根据wto的“国民待遇”原则,要求进口国产品承担与进口产品相同的碳减排责任;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中国与其他国家出口产品适用同样的碳关税征收原则和标准;并尽力争取wto体系内其它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及优惠待遇”,比如一定期限的过渡期,为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工业化和现代化争取时间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目前国际上对低碳、高碳产品的界定并无明确定义和标准,但随着气候变化谈判的不断深入以及各国履行减排义务,有关低碳产品、低碳技术认定等诸如此类的国际规则、标准等将逐步成熟,并将对各国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我国应尽早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利弊分析,参与国际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争取确立对我国有利的碳排放额度、减排额度、碳排放交易规则和碳关税征收标准。

(二)加速开征国内资源环境税,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在给国外提供了大量廉价产品的同时,把大量污染留在了国内。扭转这种局面的重要途径就在于,一方面,加快开征国内“资源环境税”,对“两高一资”和高碳排放产品加征“资源环境税”,把外国要征收的税费先由国内征收,税收资金可用于国内资源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另一方面,通过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减少和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对钢铁、焦炭、电解铝等能源密集型产品以及我国重要战略性资源产品继续征收高额出口关税,同时大力促进高新产业和服务业的对外贸易,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投资,这将有助于规避国外实施碳壁垒对我国企业的不利影响;

(三)正确引导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结构

政府应正确引导高碳产业发展,要帮助高碳产业进行转型低碳生活论文,优化高碳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合格标准,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单位能耗,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高碳产业的发展。以钢铁行业为例,钢铁行业淘汰落后的机制设计,首先从环保入手,把不达标企业进行定期公布、责令整改;其次,把淘汰落后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再次,将淘汰落后与企业银行贷款、进口铁矿石流向条件等结合;最后,采取经济手段,对落后生产能力实行差别电价、差别水价等。紧随其后,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两高一资”、结构性问题突出的行业也将同样面临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考题”。同时,低碳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具有污染少、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特点,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我国政府应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帮助低碳产业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沈一娇,刘正.低碳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应对的法律措施―以江苏出口贸易为视角[J].行政与法,2011(01)

[2]张丽.低碳贸易壁垒的缘起、发展以及现状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1)

[3]彭永华,刘昕.低碳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实质影响与应对思考[J].行政与法,2011(01)

[4]mattoo,a.etal,“ReconcilingClimateChangeandtradepolicy.policyResearchworkingpaper,no.5123.theworldBankDevelopmentResearchGroup,tradeandintegrationteam,nov.2009.p42-43.

[5]陈环.外贸企业应注重自主品牌和低碳产品的出口[J].江苏商论,2010(11)

低碳环保征文篇8

(一)福利经济学理论

从理论上讲,在资源环境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环境资源属于共有资源,会产生“公共地悲剧(tragedyofthecommons)”;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即厂商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与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属于公益事业)。

而经济主体出于追求个人利益的需求,不愿意主动为其付费,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FreeRiders)”,这就使政府介入资源环境领域成为必然。而税收作为市场经济下最主要的经济杠杆之一,对负外部性问题有最直接、有效的调节作用。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pigou,1920)在其《福利经济学》(welfareeconomics)中建议,应当根据污染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二者达到平衡,这种税也被称为“庇古税(pigouivaintax)”。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基本特点是需要、限制和公平,具体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全球五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走向现代新文明的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与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中逐步形成。“可持续性”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指的是保持林业和渔业资源延续不断的一种管理战略。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Karson)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972年,罗马俱乐部(theClubofRome)提交的《增长的极限》所阐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正式吹响了人类共同向环境问题挑战的进军号。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实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各国政府代表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以后,可持续发展得到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三)激励理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从政府角度讲,政府以游戏规则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身份,依据所掌握的政策性资源和财力资源,激励低碳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基本上是采取财政拨款、投融资、税式支出、产权交易等常规政策激励低碳经济发展。例如,2007年我国中央财政安排235亿元,2008年增加到418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2009年推动节能减排支出567.47亿元。目前,在农村实行的“以奖促治”政策带动了农村环保工作的广泛开展。2009年中央财政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投入15亿元,支持2160多个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地方投资达25亿元,直接受益农民达1300万人。在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和出口退税方面进一步明确促进推行节能减排的措施。

(四)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目前,世界经济还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以低碳产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却在我国显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在其迅速成长的背后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2009年,国家通过出台多项财税和金融措施,在危机中找寻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中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如国家财税部门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率,取消了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补贴消费者,鼓励企业生产、研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不断加大对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的资金补助。全国财政新能源与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将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建立中长期新兴产业发展机制结合起来,着力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将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二、我国现行低碳税(费)政策简析

(一)低碳税收政策

我国现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鼓励和支持环保设备(产品)、投资的税收政策。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使用《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2007修订版)中的国产设备,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二是企业使用《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中的国产设备,经企业提出申请,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实行加速折旧。三是对专门生产目录内设备(产品)的企业,在符合独立核算、能独立计算盈亏的条件下,其年度净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节能、污染防治、环保技术转让的税收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通过流转税规制设计引导,包括消费税(成品油、小汽车、摩托车、游艇、汽车轮胎、汽油、柴油等,含铅汽油1.4元/升,无铅汽油、石脑油、溶剂油、油1元/升,柴油、燃料油和航空煤油0.8元/升;低污染排放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的消费税)、增值税(对煤矸石、粉煤灰等废渣生产建材产品,免征增值税;对油母页岩炼油、垃圾发电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资源税(原油14~30元,天然气7~15元,煤炭0.3~8元),环境效果并不明显。二是所得税政策,如利用“三废”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减免企业所得税。凡经国家环保总局通过招标确定需要淘汰消耗臭氧物质生产线企业取得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1年6月14日,中国正式加入修正后的《议定书》)多边基金的赠款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取得的指定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向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捐赠,可按税收规定的比例在所得税前扣除;对“中华环境奖”获奖者和提名奖获得者所得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外商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如技术先进、条件优惠,其收取的特许权使用费免征所得税。支持环保事业的税收政策。具体包括:一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环保部门自用的房产、土地、车船,免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二是环保部门使用的各种洒水车、垃圾车船,免征车船使用税。

(二)现行排污收费政策

我国早在1978年就提出实行排放污染物收费制度。目前,我国征收的排污费主要包括废气排污费、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排污费和噪声超标排污费和污水排污费四大项。对机动车、飞机、船舶等流动污染暂不征收排污费、噪声超标排污费。排污费的计算简单地说有两种方式:废气排污费和污水排污费根据排放污的浓度、数量折算成标准“污染当量”,并按实际排放的污染当量定额征收。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排污费则直接按污染物排放量征收。

(三)涉碳税费政策的缺陷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奖限结合”、“以奖促治”等措施,形成了鼓励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鲜明政策导向。但现行的涉碳税费政策还存在诸多欠缺,主要表现在:

1.税种的针对性不强。与国外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此类税种在环境税制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它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来源。排污收费制度存在自身不足。如未涉及所有污染环境行为、征收额度过低、缺少激励机制、随意性过大等。由于立法层次低、权威性差,环保部门在征收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现行税费政策调节力度不够。一是资源税、消费税、车船使用税等相关条款各自独立、互不衔接,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征收范围过窄、税额设置不合理。三是许多危害环境的消费品如一次性包装物、杀虫剂等制品并未纳入征收范围。现行税费政策缺乏灵活性。现行税种的税收优惠措施形式比较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国际上通行的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行之有效的税收优惠方式应用不多。

三、国外低碳的税收政策与经验借鉴

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征收排污税、能源税、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有针对性的税种等,据统计,目前oeCD成员国与环境有关的税收收入己经占到总税收收入的3.8%~11.2%,占到GDp的1%~4.5%。尽管各国开征的具体税种不尽相同,但从性质分析,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一)对废气课税

废气税是对向大气中排放废气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主要包括二氧化硫税、二氧化碳税和氮氧化物税。

1.二氧化硫税,也称硫税。二氧化硫(So2)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对人类危害很大。早在1972年美国就开征了二氧化硫税,美国税法规定,So2浓度达到一级和二级标准的地区,每排放一磅硫分别课税15美分和10美分,以促使生产者安装污染控制设备,同时转向使用含硫量低的燃料。丹麦、法国、瑞典、挪威、芬兰等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征了此税。从征收内容看,有按So2排放量征收的,也有按含硫量的不同直接对含硫能源产品征收的。二氧化碳税。Co2排放是引起全球升温的主要因素,Co2税是为控制Co2的排放而征收的一种环境税,Co2税的实际征收往往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按含碳量设计税率征收,而不是直接对Co2的排放征收。Co2税最早于1990年由芬兰开征,其计税依据为Co2的排放量及浓度。目前欧盟也引入了该税(全称为碳能源税,简称碳税),这也是欧盟层次上唯一的一个环境税种。这种碳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鼓励减少使用矿物燃料,尤其是含碳量高的燃料,从而减少Co2的排放。氮氧化物税(nox)。亦称氮税,是对氮氧化物的排放征收的污染税。目前法国、瑞典、意大利等国都按排放量征收此税。

(二)增设优惠措施

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众多政策中,税收政策仍是发达国家最为依赖的手段。根据政策所要达到效果的不同,发达国家低碳税收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如旨在鼓励市场主体进行能效投资、节能技术研发、新能源投资的税收减免等;二是抑制高碳生产、消费行为的税收政策,如旨在提高能源使用成本,鼓励节能降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税、碳税等。在税收优惠方面主要有:一是鼓励企业增加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研究开发费用,给予税收抵免、直接减免等优惠,如美国。二是对企业购置或制造用于防治污染或废物处理的设备给予加速折旧,如德国、日本。三是鼓励企业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给予税收抵免、减免税等优惠,如芬兰、美国。四是鼓励增加对环保、节能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免、减免税等优惠,如荷兰、美国、荷兰、德国都规定了环境税税收减免项目和环境税返返还项目。

(三)几点启示

发达国家在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过程中重视与运用碳税或能源税,并秉持税收“中性”原则。一是设立专门税种。以碳税为例,自从1990年芬兰在全球率先开征碳税以来,丹麦、挪威、瑞典、意大利、瑞士、荷兰、德国以及英国、日本等相继开征了碳税或类似的税种(气候变化税、生态税、环境税或能源税等)。二是税收专款专用。对大多数发达国家而言,征收碳税或能源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因此在使用上一般都具有定向性或专款专用的性质。三是税制调整绿色化。为了促进经济的低碳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施了税制的“绿色化”改革,目的是使税制从整体上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如丹麦、芬兰、法国的环境税制保证了环保的支出需要。

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确保税收新政落实到位

2009年5月,环境保护部《“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2009年)》(简称“‘双高’产品名录”),含290余种产品。财政部和商务部根据名录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加工贸易政策,对遏制这些产品出口、减轻环境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为抑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从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我国先后4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主要是取消“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容易引起贸易摩擦、附加值较低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减少贸易顺差,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同时,国家安监总局和银监会专门转发“双高”产品名录,进一步夯实了低碳经济政策的基础。“双高”产品名录要及时更新,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如对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项目所得,可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条件的环保、节能、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4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等。

低碳环保征文篇9

然而,目前碳税在我国的实施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这一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此外,当前的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一些高耗能企业以及资源类企业,征收碳税势必影响到这些企业的发展,在经济结构转变之前,碳税改革面临着是要节能减排还是要保持发展速度的艰难选择。

东瀛碳税范本

日本既是《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之一,又和我国同属亚洲国家,经济方面都属于计划性很强的市场经济。对日本的碳税方案进行深入剖析,取其精华,对我国开征碳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90~2004年间,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增幅达13.6%,其中商业及其他部门和家庭排放量增长速度较快,均超过了30%。鉴于此种情况,日本环境省2004年提出碳税方案,2005年10月形成最终方案,并于2007年1月正式执行征收。碳税征收后,在社会各界引起较大反响。

在日本的碳税方案设计中,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一是征收对象。日本碳税的征收对象是使用化石燃料的单位。范围既包括工厂企业,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大户,采用化石能源发电的企业等,又包括家庭和办公场所。既对生产环节的上游课税,也对消费环节的下游课税。

二是税率调整。税率调整机制是整个碳税制度中的难点。日本在确定碳税率时,测算了碳税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按照1吨碳2400日元的税率,在税收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若税收额用于防止地球温暖化对策方面,根据课税和补助配合的原则试算出碳税对GDp的影响从2009年到2012年平均降低0.055%。对居民生活来说,汽油和水电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课税前的9.3%变为课税后的9.5%,增加0.2%,每个家庭每月大约多支付177日元。

三是税收收入的利用。碳税收入成为执行相关环保政策的稳定资金来源,除了用于防止全球变暖,还可以用于森林保育,促进低排放的机动车发展,开发新能源汽车,提高建筑节能,建设低碳都市和低碳地区等。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碳税的减免措施。在2010年碳税修正的具体方案中,对减免税的情况做了以下规定:钢铁、焦炭等行业生产所用煤炭免税;农业渔业用的柴油免税;作为产品原料的化石燃料(挥发油)免税。出于加强国际竞争力、对特定产业的保护和照顾低收入者的目的,减轻相应的课税。

日本碳税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价格、宣传和财源上。在价格效应方面,碳税的本质是对高能耗、低能效的设备实行的惩罚性征税。通过征收碳税降低对高碳能源的需求,增强低碳能源的替代作用,刺激企业更换节能设备。在宣传和财源方面,碳税作为一种引导性的信息传播,促进国民生活、工作和消费方式及理念朝低碳化方向变革,同时,碳税收入也被用于鼓励和补贴开发新能源以及推广先进节能技术等方面。

邻国启示

国际碳市场预期到2012年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全球最大交易市场。碳税政策对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的碳税法案及其实践,对我国改革现有的税收体系,在适当时机推出碳税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碳税税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本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承受力。日本在决定环境税的税率讨论时,最高的提案达到3万日元/吨碳,经过多次研究,对本国国民经济、居民生活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精细的测算后,最终确定为2400日元/吨碳。同时不断加大减免力度和范围,在2400日元/吨碳的碳税基础上,碳税总收入从4900亿日元(2004年)到3700亿日元(2005年)再到3600亿日元(2008年)持续下降,体现了减免的力度。

其次,碳税要与现有的相关能源税收关联考虑。环境省在2008年对环境税进一步讨论修订的文件中,专门讨论了碳税和现有能源相关税收的关联性,试图建立配套方案,避免重复课税。配套税制改革涉及汽油税、柴油税、天然气税、地方道路税、房地产取得税、固定资产税、城市规划税和法人税等。

再次,要利用碳税的价格效应引导投资消费结构升级。日本的经验表明,碳税虽然是一种“成本”,但是对于制造和销售环境技术产品的部门却是收益机会。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会刺激企业研究开发节约生产生活用能的专门技术,加大对设备的投资,引导新技术产生,推动新兴产业兴旺发展,最终实现提升投资和消费结构的目标,提高日本中长期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通过广泛的宣传讨论取得全体国民的理解和配合。环境省把碳税定位于一个全民负担,全民参与的机制。为了得到国民的支持,日本环境省从2004年提出碳税方案后,就向社会广泛地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和调整,极大减轻了来自有关方面的反对压力。在2008年日本环境省的企业调查中,支持者的比例在历年调查中首次超过反对者比例。

选择性借鉴

虽然目前开征碳税在我国尚处于研究阶段,但是,随着发达国家征收碳税舆论的日益高涨,我国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要求,碳税征收是大势所趋。在对日本的碳税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后,对我国开征碳税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开征碳税要坚持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同步。开征碳税时,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税负不能过重,防止对我国企业和工业竞争力造成较大冲击。发达国家现已进入后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而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起点的不平等导致开征碳税必然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应充分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把税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实现碳税的“双赢”。

第二,开征碳税要坚持同整体税制改革相结合。开征碳税时,应理顺碳税和我国现存资源税、排污费、消费税、增值税以及可能出台的能源税、环境税等税种的关系,防止重复课税。并应实施循序渐进策略:碳税开征前要有预告,开征后分步推进和逐步提高税率,实施必要的税收减退免优惠政策、税收返还补贴政策与财政贴息政策。

低碳环保征文篇10

近年来由于环境生态因素对经济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生态环境相关的经济问题成为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之一。自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结束以来,已经有55个国家递交了到2020年本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等温室气体减排和控制承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庄严承诺到2020年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为2005年水平的60%~55%。同时中国各大经济繁荣城市雾霾现象的日趋严重,灾难性、反常性气候出现愈来愈频繁,如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能够促进节能减排的碳关税在我国开征的信号越来越强。在2013年3月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能源价格的定价普遍偏低,所以使得中国经济表现出节能动力不够强烈的特征。为了提高全民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意识,中国政府将考虑通过使用碳关税这一工具对上述问题进行干预和纠偏。oeCD秘书长古利亚也建议中国增加碳税帮助构建绿色环保社会;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建议,中国应尽快征收碳税;而财科所所长贾康则建议,在征收碳税同时,将企业所得税税率下调以保证企业负担不上升。在上述背景下,利用理论工具和实证分析方法分析和揭示征收碳关税会对中国经济具有怎样的影响显然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将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尝试分析中国征收碳关税对经济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1、开征碳税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正面影响:tBarker,SBaylis,pmadse(1993)利用能源环境经济模型评估了征收碳税对英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小,GDp甚至有可能以高于基准0.2%的水平增长。meporter,CVanderLinde(1995)对碳税对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碳税导致行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只是短期现象,这一政策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行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长期中将会得到提高。aaYusuf,BResosudarmo(2007)利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印度尼西亚征收碳税的影响,结果表明征收碳税不一定会导致其经济后退,鼓励发展中国家实行碳税从而减少碳排放。张明文等(2009)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开征碳税将对我国各省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收入分配产生的影响,认为开征碳税对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谭忠富(2009)通过模拟生产函数建立新的拓展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开征碳税具有明显的拉动国民经济的作用。负面影响:oGodal,BHoltsmark(2001)认为碳税对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且能源密集程度高的行业受碳税影响程度会更大。pelkins,tBaker(2001)认为由于各国碳税政策并不统一,碳税的开征会削弱本国行业在国际环境中的竞争力。高鹏飞、陈文颖(2002)利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了开征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认为GDp的损失随碳税率的增加而急剧增加。魏涛远、格罗姆斯罗德(2002)采用了CnaGe模型分析了开征碳税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和宏观经济的影响,认为短期中开征碳税会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但长期这种负面影响会逐步消退。杨超、王峰、门明(2011)利用多目标最优碳税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碳税对经济的影响,认为征收碳税政府需付出碳税对宏观经济负面冲击的成本。

2、开征碳税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影响

SSpeck(1999)在税收中性条件下研究了碳税的收入分配公平效应,发现碳税或能源税具有轻微的累退性。ZXZhang,aBaranzin(i2004)在对现存碳税和能源税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认为碳税引起的竞争力减少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效应并不显著。汪曾涛(2009)认为碳税具有累退性:在农村内部对最低收入户的影响最大,而城镇的碳税负担率要明显大于农村,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农村和城市各自内部收入差距扩大且城市大于农村,所以社会分配的不公平状况加剧。张景华(2010)认为一方面政府为加快经济发展会将碳税收入用于资本积累,导致财产收益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升;另一方面开征碳税会提高工资成本,导致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和工资降低,所以征收碳税将扩大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3、开征碳税对环境方面的影响

aBruvoll,BmLarsen(2004)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挪威实施碳税对环境方面的影响,认为节能减排目标的初步实现源于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变化,碳税在其中的影响程度不大。VVKlimenko,oVmikushina,aGtereshin(1999)认为推行碳税对二氧化碳减排的长期效果并不显著,全球变暖是无法通过推行碳税得到遏制的,建议植树造林和研究如何减少二氧化碳存量。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组(2000)采用eRiSGm模型测算了不同的碳税税率方案对我国的影响,认为征收碳税可显著地降低能源消费的增长,改善能源的消费结构,并能有效地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

高鹏飞和陈文颖(2002)运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了征收碳税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认为随着碳税税率的增加,减排总量也呈递增趋势,且减排率和GDp损失率的比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故存在减排效果最佳的税率。庞军和傅莎(2008)认为碳税对二氧化碳的减排作用主要是通过节约能源使用和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的,所以开征碳税不仅会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将带动其他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

王金南等(2009)通过CGe模型模拟了中国开征碳税后对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影响,认为中国实行碳税对节能减排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从国内外有关碳税的研究成果来看,经过近几十年来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整套碳税的理论体系正逐步形成,国内外的学者都对此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开征碳税可能造成的影响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

第一,征收碳税短期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冲击,但长期中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这种不利影响会逐渐减弱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碳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累退性质,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但通过碳税收入的再次调节,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效应可以得到一定的削弱;

第三,碳税的开征会对节能减排和改善环境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可否认,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和观点仍有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采用的研究数据、模型和方法不同造成的。

三、我国碳税政策实施的建议

1、确定合理碳税税率,适当实行税收优惠、补贴或罚款等政策

碳税政策的实施会加重企业或个人的税收负担,如若碳税的税率水平过高必然会受到受碳税税负影响较大的纳税人的抵制,形成碳税进一步推行的社会阻力。因此,本文建议碳税税率应在保证合理的前提下,在开征初期设计相对较低的税率水平,随着政策的推广逐步提高税率水平。博弈分析的结论表明,开征碳税后,政府实行税收优惠、低碳补贴或罚款等积极贯彻碳税政策的手段,有助于碳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