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足征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8:18

远足征文篇1

43班毛茹萱

吹响起征的号角,我们踏上远足的征程。

------题记

如果说青春不会永远是一场甜美的体验,那这场远足对于这群十八岁的孩子来说,是一次蜕变,是一次从未有过的生理与心理双重震撼,如长龙般的学生大军浩浩荡荡,步伐一致,一路欢歌,直奔首战目的地文峰山而去。这并不算短的距离走起来仿佛没有想象中得漫长,是那一句句口号“四三起征,光华重生。自强不息,梦想之巅!”是那一声声欢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激励着我们,轻松完成第一站。

然而,走过这平坦大路,是不平坦的九座山头等着我们征服。山间的小路杂石满地,不留神就会滑倒,出于赶时间的需要,只能选择小步快跑的方式前进。头顶着正午烈日,强烈的光线毫不留情的侵蚀着我们的皮肤,留下灼伤的红印。脸颊是烫的心也是滚烫的,山路难走,我们相互搀扶;同学身体不适,我们相互帮助;汗流浃背,剧烈的运动使我们数次接近体力透支的边缘,然而我们相互鼓励,伸出一只手,拉上身边的“战友”继续前进。前进!也只能是前进,既然选择了征服我们就不能后退,年轻,激情。快乐的我们在这空山绝谷间上演了一支毅力的赞歌,这山、这谷,四处都是我们挥撒下的汗水,我们坚定不移的脚步。

在攀爬了九个山头后,终于完成了第二个任务——神仙洞,此时的我们已都超越了那个先前脆弱的自己,或与扭伤了脚,或许擦伤了腿,或许气喘吁吁,腿脚不听使唤,但——我们在坚持!在用坚定的意志力支撑着疲惫不堪的躯体,脑海中只有四个字——坚持到底!

拖着疲惫的身子我们完成了不可思议的最后的五十公里,纵使暴晒,纵使疲劳,纵使满心是委屈,可是,这与从一种学子身上洋溢而出的青春激情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早已把苦痛化作快乐,把目标化作动力,手挽手,共同向着目标,大踏步前进。

这动人的远足,是痛苦的,可正因体会到了常人无法感受到的痛苦,年轻一代得以成长;这动人的远足,也是美妙的,梦想在望,胜利在看,收获梦想,收获毅力的我们让地球在这一刻,拥抱着升华的力量!

年轻一代!朝着目标前进吧!

远足征文篇2

高二25班 梁奇奇

花开花落的飘零绚烂,云卷云舒的飘逸悠然,变幻的自然,精彩的美丽,是一步一步走过的坚持,是一辈子不离不弃的记忆。

那些,走过的美丽。

——题记

写字的时间脚底似乎还泛着微微痛楚,如果不是还存有着一丝感觉,我几乎把这一场远足当成一个美丽的梦。无数次翻看照片,那些可爱的面庞深深的因入脑海。告诉着我生命中走过的这段刻骨铭心的感动。

这天早上,意外的没被自己的闹钟吵醒,楼上的姐妹们兴奋得过了头,四点半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了“武装”。无奈的起身,迎着初升的红日,青春的活力必是在这时才会绽放,这个独特的日子,我们期待着。

或许是蔡校长讲的讲话鼓足了大家的干劲,48支队伍在笔直的云峰路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大概在整个队伍的中间位置,前后远望着,忽然就冒出一丝感动,没有抱怨,只有笑脸;没有放弃,只有坚持。当所有人不约而同的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时,那顶天立地的青春誓言淋漓尽致。

越过云峰路和月季园,我们行进在曲折的山路上,路很难走,但我喜欢这种感觉。踏过利石,它们的缝纫被穿梭而过的鞋底磨平;登上山头,那种俯视天下的傲然油然而生。风景尽收眼底,大地在我脚下,有什么比这种“唯我独尊”更美妙的呢?人生的顶峰更险更陡,想要成功,只有战斗!

美好的春景与激昂的口号掩盖了太多的疲劳,休整后的返程却成了最苦的记忆。每一步都痛得撕心裂肺,每个人却都是坚强的表情,脸上不期然的泛起微笑。突然想到当年红军的长征,草鞋、树根、战争,依然坚定的走了下去,现在算什么呢?即使看不到终点,走下去就有希望,走下去就是成功。

远足的后遗症用了整整一个周的时间才慢慢恢复,记忆却在这段不长不短的时间里慢慢加深。远足,走过的风景是美的,互帮互助是美的,锲而不舍是美的,坚守自我是美的。远足,交给了我们太多东西,感动了我们太多东西。记忆的背篓装满了点点珍珠,青春的道路因此无悔。

我喜欢收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与美丽,它们教给我坚强,教会我爱,它们让我的人生始终温暖如春。

那些走过的美丽,我愿紧紧握着,一辈子,永远!

远足征文篇3

关键词:汉语诗性;汉语意合性

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诗性特征,文学语言更是如此。语言的诗性指“具有暗指来说出的东西,从而使个人独特的东西得到他人理解的特点和功能”。语言也都具有一定的意合特征,语言的意合特征指“用最经济的词语、最凝练的格式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深层语义”。对汉语诗性的讨论,在今天已成为国内学术界令人关注的热门话题。而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对汉语意合性的研究也可以说是方兴未艾。但以往学者对汉语的诗性特征的讨论大都就集中在文学、美学和哲学等学科领域,而对意合性的研究更主要集中在语言学领域。本文则试图沟通文学和语言学这两个学科领域,将汉语的诗性和意合性进行一番比较,让人们看到汉语的诗性与意合性的天然的契合关系。理解了这种天然的契合关系,我们就能明白有关汉语诗性和意合性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其它语言也当然有其诗性,但为什么汉语的诗性特征格外突出,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讨论?为什么汉语比起其它诸多语言来说更具有得天独厚的诗性特征?这是与汉语的得天独厚的语言条件——其语法的意合特点分不开的。同样,其它语言当然也有一定的意合特征,但为什么独有汉语的意合特征是如此的显明突出被人津津乐道?这又是与汉语对诗性能够得到自然方便的表达有密切关系的。如果仅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论说汉语的诗性,无论如何都有一种欠缺卖征和虚无缥缈的感觉;同样,如果仅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明汉语的意舍特点,也同样让人感到意犹未尽,美中不足。通过二者的对比,我们将会看到,它们简直就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相依为命的共生共荣体。

汉语的诗性特征,虽然在个别细节上不同的人会有些分歧,但大体上有了比较公认的结论,张世英用诗的语言特征来说明汉语的诗性特征,我们认为比较有代表性。他把汉语的诗性特征概括为四个特点:言约旨远;象征性和暗喻性;画意性;音乐性。我们将其进一步整理成:简约性;象征性;画意性;音乐性。“言约旨远”,其实主要指“言约”,也即简约性,因为“旨远”可用象征性概括。又因为暗喻性本质上也是象征性,所以我们把第二个特点“象征性和暗喻性”都通称为象征性。同样,汉语的意合特征到今天虽然也有不少分歧意见,但大体上来说,其主要方面还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我们姑且把汉语的意合性概括为三个特点:形象性:简易性:顺序性;音乐性。成中英深刻地论述了汉语是一种形象语言。郭绍虞则对汉语的简易性、顺序性和音乐性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我们认为这四个特点比较集中地说明了汉语的意合特征。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汉语诗性的其中三个特点与汉语意合的其中三个特点的一致性:简约性对应于简易性;象征性对应于形象性;两个音乐性自然是对应的。只有诗性的画意性和意合的顺序性好像看不出直接的对应关系。其实它们也是具有内在的联系的。

远足征文篇4

关键词:亚冠八强;进攻特征;淘汰赛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2012年亚冠淘汰赛阶段八强球队的进攻特征为研究对象,研究八强球队在淘汰赛30场比赛中的进攻特征。通过研究亚冠淘汰赛阶段八强队伍的进攻特征,了解各支球队射门及其进攻组织特点和差异性,为足球今后的组织训练提供参考,以期对提高我国足球训练质量和比赛质量有所帮助。

1.射门情况统计分析

经比赛录像调查统计可知,亚冠八强球队在30场比赛中射门次数441次,场均射门13.78次,进球数达到50个,场均1.56个。这些数据表明,现在的亚冠八强球队射门欲望强烈,具备比较强的进攻能力,进攻战术的执行力也可见一斑。射门是进攻战术配合的最终目的和进攻得分的唯一手段,也是进攻战术最重要的环节。射门不仅可以提升本队的士气,还能打击对方的锐气。

2.进球方式统计分析

进球方式分为个人突破、传中、传切、远射、补射、点球、任意球、角球、乌龙球等方式。经统计可知,亚冠八强球队的主要进攻方式为传切配合,进球数达到了14个,所占比例为28%。其次是边路传中的进攻战术,这样的进球方式防守的难度较低,进球难度较大,进球数达到了9个,所占比例为18%。然而个人突破、远射和补射等进球方式发挥的次数较低,说明亚冠八强球队的进攻球员个人突破能力你还是有所欠缺,远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补射进球数与远射所进球数相同,说明防守一方对补射机会的防守能力较差。亚冠八强球队还需要进一步增加进球方式的变化性,不能过度依赖一种方式,会让防守方更好的进行针对性的防守。

3.完成进球所需传球次数统计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亚冠八强球队在进球所需传球次数上以5次传递为进球数最多的,达到了14个,所占比例为28%。其次是4次,达到了12个,所占比例为24%。在5次以上的传递次数后,传递次数越多进球数就会越低,这说明亚冠八强球队在中场的传球能力和控球能力较差,传递次数越多失误的次数也会进一步加大,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射门进球。

4.运动战术运用统计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在亚冠八强的运动战术运动中,边路的传中、运突、45度斜传等运动战术应用次数较多,达到了761次,以边路传中的次数最多达到了411次,战术利用率占到了3026%,是所有运动战术中运用率最高的战术。当前世界足坛流行的中路传切配合战术,在亚冠八强的战术运用中仅仅占到了987%的运用率,这也是亚洲俱乐部和世界强队的差距所在,需要进一步提升。

5.定位球战术运用次数与质量

由表7可以看出,亚冠八强球队在定位球战术的运用次数上,以任意球战术为最多的,达到了751次,场均23.45次,然而成功的次数才仅有381次,成功率刚刚过一半,这说明任意球的战术运用在实际比赛中,八强球队的实施并没有把自己的战术发挥出来,没有构成任意球所应该有的威胁性。因此,作为定位球战术第一项的任意球,亚冠球队需要进一步加强战术的可执行力,要更好的去使任意球的战术目的不会让防守方识破,更好的发挥威胁性。

6.结论

亚冠八强球队射门欲望强烈,具备比较强的进攻能力,进攻战术的执行力也可见一斑。在比赛中球队进攻节奏较快,而成功的次数就是形成进球的成功率较高。球队对中路进攻的依赖,对于边路进攻技战术打法还不成熟,不能有效的形成进球,所占比例偏低。亚冠八强球队的进攻球员个人突破能力有所欠缺,远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防守一方对补射机会的防守能力较差。

参考文献

[1]毛晓峰,黄科.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前八强球队进攻特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6:72-74.

[2]李天植,沈娜.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得分类型变化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02:172-174.

[3]张大为.第世界杯足球赛前四强球队进攻战术特征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06:2-4.

远足征文篇5

[关键词]tCD;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5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10)10-67-02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锁骨下动脉(Suba)起始部严重狭窄、闭塞并向其它颅内外血管盗血,导致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功能障碍、患侧肢体缺血症状,当活动患肢后症状可诱发或加重。它的病因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大动脉炎,少数与外伤有关。Suba起始部狭窄、闭塞性病变的诊断包括三部分内容:(1)Suba起始部局限性血流速度增快或无血流;(2)Suba远端和桡动脉呈狭窄远端低血流改变;(3)同侧Va是否有盗血,盗血程度和盗血通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5月~2009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为59岁。头晕者3例,发作性晕厥者5例,双眼发作性黑6例,患侧肢体疼痛、无力、发沉、发凉、苍白者4例。其中3例上述症状都有。14例患者两侧收缩压差≥20mmHg,只有4例患者两侧舒张压差≥20mmHg。所有患者锁骨上窝皆可闻及血管杂音。2例行血管造影示LSuba起始部狭窄90%,7例彩超示Suba起始部重度狭窄。对照组20例,年龄18~40岁,平均26岁,无头疼、头晕及心血管病史。

1.2检查方法

采用BmS-9型tCD仪BmS-9ea(注册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04年第3210377号,制造厂商:深圳市德力凯电子有限公司),以2mHz、4mHz探头分别检测Suba、桡动脉、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oa(眼动脉)、大脑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分析各血管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搏动指数(pi)与频谱形态等。

2结果

颅内外动脉收缩期Vs见表1。mCa、aCa、pCa和Ba的Vs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患侧Suba、狭窄对侧Va的Vs明显高于对照组(p

颅内外动脉血流方向如表2。对照组全是正向;病例组Va患侧反向2例,双向5例,Ba双向2例,oa反向1例。11例患者呈盗血i期频谱,Va收缩期有切迹,正向;5例为盗血ii期,Va频谱呈双向(收缩期反向舒张期正向);2例iii期盗血(完全盗血),同侧Va颅内段、颅外段均呈反向颅外频谱,对侧Va正向。Ba频谱呈双向,提示颅内血管参与盗血,这也是患者反复发作性晕厥的原因所在。

3讨论

本组患者发病原因皆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Suba在Va发出之前狭窄程度逐渐加重至严重狭窄或闭塞,狭窄远端动脉内压力降低,当低于对侧Suba或willis环的动脉压力时,狭窄同侧的Va血流方向发生逆转,血液流向Suba远端及桡动脉供血,造成盗血综合征[1],与本组的2例血管造影所示相同。如果是一侧Suba狭窄,对侧Suba、Va正常或者狭窄不严重,对侧Va代偿充足时,就不出现临床症状;如果是双侧Suba闭塞或同时存在对侧Va狭窄或闭塞时,由于代偿不足导致:(1)颅内后循环系统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眩晕、晕厥、或双眼黑等症状[2];(2)患侧肢体疼痛、无力、发沉、发凉、苍白等肢体缺血症状。Suba远端和桡动脉的血流速度、频谱形态与狭窄的程度和代偿充足与否有关,狭窄越严重,血流速度减慢和频谱改变越明显;代偿越差则血流速度下降和频谱改变越明显。

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关键是检测到狭窄部位,当发现血流频谱有些异常而血流速度又不很快时,必须小心、仔细、反复检测是否存在高速血流。左侧Suba的位置较深,有时不易检测到位于深处的狭窄血流,此时可能会检测到狭窄后血流速度不够诊断标准、但频谱又紊乱的血流信号,如果有相应的其他改变如Va盗血的存在,也能做出Suba狭窄的诊断。如果血流速度增快不明显或频谱改变不明显,或是盗血Ⅰ期切迹不明显、盗血Ⅲ期频谱有时可能与其他血管混淆时,需做动力学试验,阳性结果提示盗血通路存在;盗血Ⅱ期频谱很特异,不需做血流动力学试验即可诊断[3]。这也是tCD诊断Suba狭窄的特征性改变。

综上所述tCD对检测Suba盗血综合征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廉价、无创、易于复查,患者乐于接受。

[参考文献]

[1]高山,黄一宁,汪波.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治疗及随诊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9(5):297-299.

[2]高山,黄一宁,金征宇.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经皮血管内治疗术-长期随访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12(6):380-381.

[3]汪波,黄一宁,高山.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可能是眩晕的病因[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33(4):38-41.

远足征文篇6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课部

承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行车协会

第一部分活动背景

一、自行车协会介绍

协会以“团结、健身、参与、进步”为宗旨,倡导“深入社会、融于自然、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精神,。在过去的九年中,在发展过程中几乎每年获得学校“标兵社团”称号,其中2007年获得湖北省“标兵社团”社团,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好的自行车类社团之一。

以远征为协会灵魂,利用寒暑假机会,组织并且实施远征骑行活动,实践这每个远征人该有的气质和精神。过去九年的时间,车协组织参与了三十多次骑行活动,足迹踏遍青藏高原、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除了新疆、港澳台,都留下了车轮的足迹。在一次次远征中,队员们相知相识,互助互爱,用顽强的拼劲战胜路上种种困难,用独特的思维处理个个危机。“飞转的车轮,跨越年轻的梦想,飘飘的白云,指引胜利的方向”,踏着振奋激昂的歌声,走上了每个征程。

二、活动背景

单车远征作为一种时尚流行的运动早已在大学生中传播开来,骑自行车作为最健康的运动之一,越来越受到青年人的青睐。骑车成为大学生出行重要选择之一,以骑车的方式进行心灵之旅、毕业旅行不仅仅是因为这是经济、健身的旅行方式,更是因为骑行,可以使我们深入接触自然,深入观察社会,丰富人生,读书万卷,行路万里,为自己的大学时光添加新的颜色,收获更完整的人生。

同时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文化缺失、缺乏民族信仰的时代,作为当代大学生,有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当代青年应该寻找中华文明根源,寻找民族的归宿,在经过去年山东——齐鲁文化的洗礼之后,这次我们选择湖北同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荆楚文化作为我们了解和熟悉的对象。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系列,在这里不想过多占用篇幅,细节可在网络在获取。

其实对很多人来说,这些确实不重要,重要的仅仅是体验一种骑车在路上的感觉、一种人活过的另外一种方式!

第二部分活动介绍

一、活动主题

荆楚韵味,魅力湖北

二、活动时间

2012年1月10日~17日

三、活动承办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行车协会

三、活动路线图及行程

路线:武汉市仙桃市(110公里)潜江市(57公里)荆州市(75公里)枝江市(53公里)宜昌市(66公里)当阳市(73公里)荆门市(51公里)宜城市(83公里)襄阳市(49公里)

总行程:648公里

“环湖北”整体路线图

四、活动流程(1)前期活动

1、由理事会、执委会统筹策划安排协调此次远征的工作

时间:2012年11月

2、由宣传部负责此次海报远征的制作及队服的设计,各部门负责将海报宣传单贴到武汉各所高校,辅助宣传及队员的招募工作;

3、活动报名人员直接由本次活动的指定负责人青岛远征队员李志峰、外联部副部叶梅负责。

4、活动报名期间及完毕后,由指定负责人整理队员资料,开动队员大会,并组织远征相关事宜的培训及远征安全协议书的签订

签订时间:2012年1月6号

5、远征前,由后勤部负责出行车辆的检修

(2)中期活动

D41月13日荆州市七星台镇枝江市董市镇猇亭区伍家岗区宜昌市116公里

D51月14日休整三峡大坝

D81月17日宜城市襄阳市48公里下午休整托运自行车

(3)后期活动

1.骑行活动结束后,由队长负责收集相关照片和文字并负责总结此次活动,车协车辆收集并托运至武汉,各队员在厦门解散回家。

2.第二学期开学初,由宣传部做后期宣传工作(远

征图片展)。

3.组织车协内部的关于此次远征的总结交流会,相

关文件整理归档。

五、活动物品准备及预算开销

一、自备费用预算:

1.路上吃住45元/天,45*8=360元。(包括住宿和吃饭)

2.各个景点消费自助。

3.返程车票费用,自己购买,襄阳——武汉51元(全价)。

二、前期准备费用预算:413元(多退少补)

1.保险30元/位,可自己购买,但需出示保险单据。

2.自行车托运费用45元(骑行完成后自行车托运会武汉)。

3.装备元

队服

手套

头巾

雨披

35元

28元

5元

4元

4.药品费用15元/人

5.车辆使用和活动组织费用251元,(用于自行车租赁和前期宣传)

六、活动预期效果

近650公里的路程,不仅锻炼了队员的身体,磨炼了队员的意志,而且简单了解了三峡精神和传统文化,让队员不虚此行。

自行车协会通过这次远征,环湖北,在湖北中部地区游览,同时也作为部分同学的毕业之旅,将是一生难忘的记忆。远征的宣传及展开保持着车协在地大和武汉高校中的影响力。

七、招收队员事宜、安全保障简介及安全协议

队员招募事宜:

招募上限:12人

统计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办理保险用)、手机号码、出生日期、籍贯、QQ号、单位(学校、专业)、身高(做队服用)

12月13日以前、以后都可接受预约缴费。

备注:非车协主动要求其退出的队员,报名之后因自己的个人事情,自行提前退出的赔偿违约金25%(100元)。

安全保障简介:

1、中国地质大学自行车协会拥有先后组织过33次中远程骑行的经验,总行程达超过3万公里,足迹遍布中国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等全国出港澳台、新疆之外的省区,积累了丰富的远征经验;

2、中国地质大学自行车协会最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一直积极的联络途经区域地方相关机关,设法可以从当地政府或其他相关单位取得帮助,尽最大程度减少途中可能面临的未知因素,将不稳定的因素降到最低。而且,可以负责任的宣布:车协对此种情况已有成功经验;

3、本次活动在策划阶段已经经过了仔细而可靠的论证,向有关人员和单位进行了咨询和调研,特别是关于行程安排以及路线制定,我们更是以一个审慎的态度加以面对,再三推敲,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4、本次活动由自行车协会统一为远征车队所有队员购置保险,以便将可能发生的危险损失降至最低

5、由车协作为组织者,统一为远征队员配备了专业装备

自行车协会为了本次活动顺利进行,从今年11月份中旬起就积极着手相关事宜准备工作,历时两月有余,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现将部分工作安排陈列如下:

1)本次活动由协会内部具有丰富远征经验的同学带队出行。其已经先后参加及组织了协会多次活动,拥有丰富的骑行经验;

2)为了系统保障骑行途中的车辆使用问题,自行车协会特别配置了相关专业人员携带相关工具以及配件,随时随地负责车辆的维护及保养问题,并且,远征途中的相关办法的贯彻实施也正是以保证远征队员,特别是非本协会队员的权益至上;

3)远征车队拥有严明的纪律规定和相关的通讯器材保障,可以最大限度的杜绝危险的发生和事故发生后及时与外界沟通取得援助的问题,并且,车协会派发专人在车队行进前方探路,及时反馈路况等信息,为大队通行给予前期指导;

八、附件

附件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行车协会

远征实践活动安全责任协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行车协会自成立至今已成功举行33次大型远征活动,所有活动没有一次出现严重安全问题,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保障队员的行车安全,并发放《安全行车条例》,要求队员一定认真对待,严格执行,以求在最大程度上确保队员的人身安全。

但是由于自行车运动的安全特殊性,本协会特和队员签订此协议,以求合理解决出现不安全状况下的责任追究问题,及提高队员的自身安全意识。具体内容如下:

1.队员是自愿参加此次远征活动;

2.队员没有重大疾病隐患,没有隐瞒身体健康状况,否则后果自负;

3.队员在骑行过程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由自己过失造成伤害的,协会、学校、赞助单位不承担任何责任;

4.队员已经单独购买或由车协代购“骑行保险”,了解相关条款;

5.协会在出发前保证车辆的性能。队员在出发前请仔细检查车辆,确认无误后在《用车登记表》上登记签字;

6.队员有知晓活动相关安排、财务状况、车队组成的权利;

7.队员又维护车队形象、队员相互帮助、服从队长安排的义务;

8.队员保证已经仔细阅读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行车协会骑行活动安全管理》,并已了解其他有关骑行活动安全的有关事宜;

9.队员保证已经仔细阅读过本协议的有关款项,并且全部同意,自愿签字;

10.此表一式两份,一份交由队员保管,另一份由队长保管。

甲方:中国地质大学自行车协会

队长签名:

乙方:队员签名:

201年月日

附则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行车协会远征规章制度

一、总则

1、为了更好的保障远征活活动顺利实施,保障车队和队员的权益制定本规章制度。

2、规章制度中的远征是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委下属的自行车协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为参加此次活动的成员,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活动人员。

3、本规章制度解释权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行车协会所有。

二、报名制度

1、报名参加远征活动的人员需要符合《骑行活动报名基本条件及报名程序》中各条款的规定,对自己行为负责。

2、队员阅读活动策划的行程安排,对于远征车队行程安排无异议,同意参与活动。

3、队员报名需携带身份证,与队长签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行车协会远征实践活动安全责任协议》承担相应责任。

三、骑行安全制度

1、队员必须购买保险或者由协会购买保险,签署安全协议,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队员需要参加自行车协会或者车队进行的集训和培训,保证自身体力和安全。

3、远征队员熟读《骑行安全管理条例》,熟悉队员权利与义务,认真遵守条例中各项规定。

四、远征车队制度

1、远征车队有带队老师全程参与,设置队长、副队长、前旗手、后旗手、维修五个职位,承担相应责任,车队配备基本药品。

2、远征车队听从带队老师和队长安排。

五、附则

1、本规定与现行法规有抵触的,以现行法规为准。本规章制度已由自行车协会讨论和审议通过并公布。

2、远征队员委托、授权给自行车协会主席或远征车队队长代表远征车队,如有赞助商,与赞助商签署《寒假远征活动合作协议书》。

全体队员阅读后签名,此作为证明。

附则三、

远征个人物品清单一、个人自带(建议)

原则:够用的情况下越少越好。

(一)日常用品

1、帽子休息时候使用,骑行途中使用头盔。

2、上衣保暖长袖,不少于3件携带厚一点的外衣。

3、裤子车库搭配,不少于3条。

4、内衣裤携带2~3套

5、鞋子2双

6、综上:冬装搭配两套,多加一件外套,适当增加上衣数量就好;携带衣物,运动类、非纯棉、非牛仔类较为合适;远征共八天中,可在休息的时候换洗,内衣、袜子根据自己卫生要求自行携带。

7、洗漱用品日常生活中一天用到的物品,如牙膏、牙刷、口杯、毛巾、肥皂、剃须刀、指甲刀、小瓶子的洗发水等,最好全部都可以放在一个小袋子里面。

(二)证件

8、身份证、学生证、银行卡

(三)饮食相关

8、水壶可带一个质量较好的水壶,途中使用。

9、小零食一上午或是下午的就好,主要还是一日三餐。

综上:此部分可不携带,骑行途中我们每小时休息10分钟,休息地点一般小镇或是有商店的地方,可在路上进行适当补充

(四)其他

10、手机相关的充电器、备用电池等可考虑带小插座

11、相机相关的充电器、备用电池、内存等

12、纸笔、书刊作用就不说了,也可携带自己收集关于景点的纸质材料等

13、个人药品可自备一些自己常常用到的药,协会代买的以外伤为主

13、腰包用于装自己的小配件,如手机、钱包、证件、纸巾等

14、背包确保你能装所有你需要的东西,不要太大。

二、车协提供

1、自行车捷安特atX660美利达勇士550、勇士600都带后货架

2、头盔骑行必须戴头盔

3、手电需自备7号电池

4、绑带用于把背包绑在后货架上

三、车协代买(根据自己选择)

1、保险

2、文化衫1件可作为纪念,拍照合影时须使用,其他时间等同t恤

3、骑行手套

4、一次性两件雨披

5、绑腿

6、头巾防尘、防晒

远足征文篇7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所以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刘勰《文心雕龙》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况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简约性、象征性、音乐性、画意性。

 

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思想否认或怀疑语言的表达能力。其实,“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之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之区别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即“有尽之言”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古典诗的水平之高下,主要不在于说出的东西,而在于说出的言词对未说出的东西所启发、所想象的空间之广度和深度。中国古典诗的语言所具有的上述基本特征,兹作如下论述。 

 

一、言约旨远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世说新语》),“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洪迈《容斋随笔》),“语少而意广”(陈师道《后山诗话》)等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魏庆之所编《诗人玉屑》引述了《漫斋语录》中这样一段话:“诗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易,此诗人之难也。”我们当然不必拘泥于这些比喻性的具体数字,也不必认为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到七言诗是一个距离“言约旨远”的水平愈来愈低下的过程。这段话无非指明了诗歌语言的一个特点: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说出来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唐庚的《唐子西文录》称赞杜诗之含蓄深远说:“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含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杜诗虽小而大……”“小”者,词量少之谓也;“大”者,含意深远之谓也。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歌语言的这一特征:“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了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但仅仅词量少并不足以暗示未说出的空间之深远,“言约”一条并不足以保证“旨远”。这说出的少量语言还必须具有更积极的特点,才能达到“旨远”的目标。 

 

二、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 

 

它以表示具体事物或具体实景的语言暗示(象征)深远的意境。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利科认为,“语言的神奇性正是在于:语言是利用象征的特性玩弄‘指明一隐藏’的双重方向的运动的魔术——语言在‘指明’时就包含了一种新的‘隐藏’,而在‘隐藏’时又包含了再次指明的可能性”利科这段话是就一般语言的特性而说的,至于诗的语言,我想当然更具这种象征性特色。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凋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

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都以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见长,但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在中国古典诗中却是常见的现象,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这种语言构成了中国古典诗的一个重要特色。黑格尔也曾提到,东方诗人爱用具体的图像和暗喻的方式使人兴起对所写对象之外的与其本身有联系的东西的兴趣,也就是说“把人引导到另一境域,即内容本身的显现或别的相近现象。黑格尔还以此作为诗与散文意识的区别:散文意识注重所写对象本身的特性以及对此对象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精确、鲜明和可理解性;诗则注重形象及其所引发的背后与之有关联的领域,因此,人们可以用散文对诗做不同的解释。散文是凭知解力表述真理;诗是用形象显现真理。黑格尔对诗的这一特点及其与散文的区别的说明,对中国古典诗也有一定的意义,只是黑格尔从西方古典的概念哲学和西方古典美学的典型论出发,把诗所写的东西背后的境域或真理只理解为理念、概念、典型,而中国古典诗所暗喻的未说出的领域则主要不是抽象的理念、概念,而是具体的深远的意境。 

 

三、画意性语言 

 

上面已经谈到诗的语言应是表示具体事物或具体实景的形象性语言,这一点实际上已涉及画意性语言,但单纯形象还不等于就是画意。例如,前引张九龄的《感遇》虽然用的是形象性语言,但比较缺乏画意,而《终南别业》则是一首画意很浓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四句诗,虽然是语言而非绘画中的线条、颜色和人物姿态,但这样的语言却具有触发人的想像和联想的特点,让鉴赏者在头脑中产生一幅“状溢目前”的生动画面,“状溢目前”在这里就是有线条、有颜色、有人物姿态之意。 

但是,这里所讲的画意性语言,并非指单纯描写景物的诗,而是指画意的背后还隐藏着深远的境界。王维的《终南别业》,就既是诗中有画,而又在画的背后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上是一首描写田园山水的单纯写景的诗,但仅仅这样来看待这首诗,则显然未能真正领略其诗意。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蔽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应是此意。也许我还可以在此再补上一句:“画外之画”,或许更能直接表达我的看法。中国古典诗中有不少描写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诗,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或诗论却更加崇尚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的诗,崇尚有神韵的诗,而不是崇尚单纯形似的诗。 

 

四、音乐性语言 

 

语言是有声音的,与音乐有共同之处,音乐.比起绘画来更接近语言,因此,诗的语言之具有音乐性也比它之具有画意要更为直接。诗的语言的画意性在于提供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外在形象,使语言所未说出而又暗指的精神境界更具鲜明性,但仅仅画意性语言还不足以表达时间上先后之承续,不足以暗指精神境界的节奏性,这就需要富有音乐性的语言。 

人与万物一体,息息相通,真正高远的精神境界也必然是这息息相通的整体之显现,它本身不但有画意,而且有节奏,有音乐性,它是回旋荡漾、波澜起伏、时而高扬、时而低沉的。因此,诗的语言也必然具有这种以节奏为基础的音乐性,从而使诗中已说出的语言能暗指未说出的深远境界的节奏和音乐性。黑格尔也曾说过,人的内心生活是回旋往复、震颤不停的,因此,音乐适合于表现内心生活的这一特点。“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音乐凭声音的运动直接渗透到一切心灵运动的内在的发源地。所以音乐占领住意识,使意识不再和一种对象对立着。”即是说,在音乐里主客的差别消失了,达到了一种完全忘我的境地。中国古典诗所讲的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的格律以及押韵、平仄、双声词、叠韵词等等都是诗的语言音乐性的表现,而且这种音乐性都是和诗的语言所暗示的意境、内心生活相配合的。例如崔灏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吊古思乡之情悠悠久长,押十一尤的韵最为恰切,如用仄韵则显然不妥帖。反之,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首词用短促的入声韵,则正好表现其悲壮忠贞之情,如用平韵则不能与这种情感相配合。又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首句连叠七字,顿挫凄绝,仿佛可以听到诗人感情波澜起伏的心声。若非语言的音乐性效果,何能至此? 

 

参考文献: 

[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一卷,台北1993年版. 

[2]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62年版. 

[3]高宣扬:《李克尔的解释学》,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 

远足征文篇8

关键词:北京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

作者简介:林长强(1973-),男,福建三明人,华北电力大学团委副书记、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23-02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吸纳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和建设高水平部队人才队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为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应征入伍,国家进一步健全高校学生应征入伍的优惠政策,逐步完善高校学生应征入伍的征集条件,同时联合各高等院校,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北京地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意向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从社会环境、学生、学校宣传、政策环境等方面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北京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意向基本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您是否有意愿在大学期间应征入伍”该选项中,占总人数62.6%的学生选择了没有意愿,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有意愿应征入伍。在这些选择有意愿的学生中,每个人的目的都有所不同,有的单纯是为了圆军人梦,而有的则是为了应征入伍所享有的保研、考研加分、提干、退伍安置以及补助金等优惠条件。在深度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影响学生应征入伍意向的因素主要包括:对政策不了解、身体素质不过关、政策吸引力不够以及从军荣誉感淡化等。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成为解决“征兵难”问题的当务之急。

二、北京高校大学生征兵难原因分析

1.经济层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鼓励各种经济并存发展,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大学生就业渠道相对增多,使得多数大学生纷纷读本考研、拿文凭、要学历,而部队近几年的优抚待遇虽有提高,但仍然与大学生就业相差较远。因此,许多大学生不愿走当兵这条路,使得大学生征兵试点工作不尽人意,兵员数量不足,兵员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征兵工作难度加大。

2.政治层面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不断趋于缓和,在和平年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嬗变。加之市场经济观念影响,青年人更注重价值规律,更讲究等价交换,追求“实惠”的意识增强,参军光荣的观念淡化。另外,大学生的注意力普遍由战争时期的保家卫国思想转向追求金钱和生活享受,慢慢对战争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多数大学生居安思危的意识不足,认为在和平年代当兵,与战乱年代的军人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在军营中体现不了自身的价值,所以不愿应征入伍。

3.文化层面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与政治决定,是经济与政治的反映,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自从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的撞击使得国人的眼光更宽广,文化的多元性使得价值观多样化。曾经军人是维护国家主权、光荣的象征,现在社会宣扬的主流价值观依然如此,但是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更具有叛逆性,对主流思想的推崇与认可大不如从前,所以对军人这一职业的认可度降低,也成为阻碍大学生应征入伍的一大障碍。

4.社会层面

从家庭结构方面考虑,“80后”、“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加之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家庭经济条件变得越来越好,父母对孩子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所以导致现代的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而在军营中因需要磨练军人的意志力,需要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先天吃苦能力不足和贪图安逸享乐思想的主宰下,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城市生源的学生,自然不愿意离开象牙塔的庇护而接受军队生活的挑战。从家庭生命周期方面考虑,大学生父母的家庭生命周期属于满巢阶段3,即年长的夫妇与尚未独立的成年子女同住(虽然大学生一般住校,但是从经济情况来看是未独立的),为人父母,从心理上来看肯定不愿意孩子吃苦,尤其是在只有一个子女的状况下,对孩子的庇护更为严重。老一辈的观念认为子女参军是整个家庭的荣誉,也是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的一条路子。现在经济条件优越了,每个家庭都把孩子当做宝,所以说父母的宠溺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大学生参军从戎的意向。

5.法律层面

目前,对于高校大学生入伍的相关法律还不完善,仅有部分法规、条例,但没有大学生征兵法等专门法对其进行规范和约束,所以法律保障相对欠缺。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期间应征入伍要权衡各方面关系,分清优劣利弊,这是一场具有一定风险的抉择,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无疑会动摇大学生的选择。国家出台法律给予保障,相当于给了有入伍意愿的大学生一颗定心丸。

三、关于提高北京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意向的几点建议

1.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

(1)调整高校学生应征入伍的征集对象、征集条件和征集时间。

第一,现行的征集政策中高校学生的征集对象较为狭窄,应将征集的对象放宽,在校大学生只要有意愿,符合条件的都可申请应征入伍。

第二,放宽高校学生应征入伍的征集条件,根据士兵在军区的具体分配情况,适当放宽对高校毕业生在身高、视力、体重等身体标准方面的要求,为最大限度地征集高素质的学生应征入伍提供有利条件。

远足征文篇9

45集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热播后,引起了全国观众对这段历史的极大关注。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史资料,试对中国远征军在野人山撤退的悲壮历程做一详细描述,并以此文献给那些牺牲在异国他乡的英雄们。

一、几万遗骸难回故乡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众不计其数。

滇缅公路1938年底通车,从此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图谋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几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倒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

那是一场残酷的战争,远征军的将士们每打完一仗,都含着悲痛把阵亡官兵的尸骨收拢起来,选择干燥的地方安葬,并留下伤兵看护。每一次安葬后,将士们都指天发誓,告慰亡灵:等抗日胜利,就接他们回家,安葬于乡梓。

然而,由于战事的难料,国家命运多舛,缅甸丛林的几万亡灵至今还是未能回归故土,那些看护亡者的伤兵,也在无望中熬到生命的尽头,随亡灵而去。

光阴流逝,历史早已翻开了新的一页,往昔的丛林外早已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可中国远征军几万将士的遗骨已经和缅北丛林融为一体。那高大的山峰就是一座丰碑,它记载了那一段辉煌而又悲壮的历史。

二、远征将士陷入丛林

1942年3月8日,日军攻占了缅甸首都仰光,切断了中国当时最重要的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威逼印度和中国的大西南。

为了遏止日军的侵略扩张、保卫滇缅路的畅通,中国军队组成几万远征军,赴缅与英军携手抗日。然而,缅甸战场错综复杂,由于多种因素,盟军配合不力,酿成颓势。

1942年4月29日,由于中国远征军和英国盟军对日军估计不足,导致日军攻占了缅北重镇腊戌,切断了中国远征军归国的主要通道,并对中英盟军形成三面包抄。

几万中国远征军被日军分路合击,各奔生路,主力第五军在军长兼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的率领下,由缅甸中部的曼德勒突围后,沿密瓦公路向西北撤退,欲经密支那返回国门。

中国远征军主力的撤退是从1942年5月1日开始的,从曼德勒到密支那的公路上,挤满了从战场上撤下的各类战车、坦克,挤满了溃退下来的中国官兵和最后一批撤下来的英缅军,几十万逃离缅甸的印度人和华侨也夹裹其中。

几天前,在曼德勒西南小镇皎施,中、英、美三方指挥官召开了紧急军事联席会议,面对盟军在缅甸全线崩溃已成定局的形势,会议研究几万英缅军和几万中国远征军如何撤退。傲慢的英军驻缅战区统帅亚历山大宣布,准许中国军队前往印度避难,但入境必须申报难民身份,由英军收容并在指定地点集中管理。

杜聿明一听怒火中烧,中国军队千里迢迢出征缅甸,帮助攻打日军,如今反倒要做你的难民。盛怒之下,他坚定地表示,既然我们从中国来,就一定回到中国去。不曾料到,中国远征军就此踏上一条死亡之路。

5月9日,疲惫不堪的部队终于到达卡萨,离密支那已经不远。与祖国云南腾冲毗连的密支那成了远征军突破重围的唯一出路。但就在这个深沉的夜晚,从收音机里传来印度电台播报:日军已在前一日占领了密支那。随后,先头部队九十六师在距离密支那以西40余里的孟拱遭敌阻击。他们想夺回密支那,为部队突围杀出一条血路,但未有斩获。中国远征军归国之途已被日军封锁,最后的希望泯灭了。

这不啻当头一棒,杜聿明心情沉重,如何把这数万人马带回国去?次日,杜聿明命令各部队化整为零,分路回国,他自己率领第五军军部及廖耀湘的二十二师官兵,连夜由卡萨下公路,向西北方向摸去。

密支那西北荒无人烟,胡康河谷是一片沼泽,一到雨季便成泽国,无法逾越。而茫茫原始森林野人山位于中、缅、印接壤地带,绵延千里,纵深200公里,山势险峻,乔木遮天,藤草迷漫,层层叠叠,终年不见天日。山中猛兽成群,毒蛇、疟蚊、蚂蝗遍地,无人敢涉足,被称为“陆地百慕大”。

下了密瓦公路,开始还有一条简易小道可供车辆行驶,走了没几天,路就到了尽头,剩下的全是羊肠小道,机械化的优势在这里成了劣势。怎么办?杜聿明现在必须在人和装备之间选择其一。看着这些美式装备,他一咬牙,下了一道他最不愿意、也让他悔恨一辈子的命令:“烧掉。”

随后,部队在胡康河谷迂回跋涉近一个月,杜聿明本想带部队由此绕道回国,但因雨季的到来成了泡影。眼下,摆在中国远征军面前的只有翻越野人山。杜聿明很清楚,这是一条冒全军覆灭之险的道路,然而别无选择。6月,杜聿明率部向野人山进发。

三、野人山茫茫生死路

首先遭到劫难的是战斗中撤下的好几千伤兵,他们还没来得及送回国内,只好忍着伤痛,加入到撤退大军的行列。雨季的山间小道,好人行走都不便,更何况伤员。大多数伤员渐渐落到后面,成了野人山第一批殉难者。

渐渐地,路没有了,部队只能在一片绿色的黑暗中、在密匝匝的树藤之间钻行。加之尖利的植物、带毒的刺藤,行动极为不便,远征军初尝野人山的厉害。

接下来的问题就更大了,部队断炊了,全靠野草、芭蕉叶充饥,饥饿严重威胁着远征军的官兵。无奈,杜聿明命令将驮物资的100多匹战马杀掉,让官兵们饱餐一顿。再往下,就一点办法也没了,部队开始与饥饿抗争,皮鞋煮了,皮带煮了,连手枪套也成了腹中之物。饿死的兄弟与时间成正比,走着走着就栽倒了,栽倒了就再也爬不起来。

大家一看形势不妙,这样拖下去,大家都得成为野人山的殉葬品。随后,身强力壮的官兵加快步伐向前,期望能早日走出这魔域,队伍就此散开。

也许有人会问,无际沙漠能饿死人,茫茫雪原能饿死人,可山林里有那么多野果、动物,还能饿死当兵的?可进了山才知道,除了树就是草,既无果子,亦难见野兽,即使偶遇,没等枪响就逃之夭夭。

总不能活活饿死,于是他们开始采摘树叶充饥。可许多植物是有毒植物,官兵吃后上吐下泻,中毒身亡。不到半个月,官兵们一个个面黄肌瘦,全身浮肿,头晕无力,两腿不听使唤。

越来越多的人体力不支,掉了队还不敢就地躺下休息,一倒下就意味着死亡,无奈,只能走几步,歇一下。

中国远征军进入野人山,虽然甩开了日军的围追堵截,但没有冲破死神的天罗地网,在遇到饥饿困扰的同时,还要面对那些不起眼的虫蚋、连绵不断的淫雨和无法躲避的瘴气。

在瘴气面前,大家束手无策。一人得病,数人传染,一个传一个,数千人葬送在野人山的瘴气面前。树下、路旁、溪边、棚里,遍地都是死尸。

部队天天在走,人数天天减少。眼睁睁地看着同伴死去,官兵们内心充满凄惨和伤感,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生与死仅在咫尺之间,死亡的阴影积郁在每个人心头。饥饿、疾病、毒虫、猛兽,无情地吞噬着远征军官兵的生命,越往前走,路上的尸体越多。

四、历尽万水千山终回国

近两个月,中国远征军周旋于野人山,没人知道这支部队是否存活。这一天,缅北难得放晴,话务员赶紧架上天线,试着与重庆联系。许久,耳机里突然传来“嘟嘟嘟”的响声,远征军尚在野人山的信息终于传了出去。

自和重庆联系上后,官兵们心中第一次升起希望之光,次日,行军速度大为加快。中午时分,突然传来一阵飞机轰鸣声,士兵们兴高采烈,狂奔乱跳,所有的人都激动地仰望天空。

可野人山那层厚厚的绿色屏障将天地隔开,什么也看不见。只听飞机由远而近,又渐行渐远,森林又如往日死一般的寂静。士兵们赶快砍树,在空地堆起三个大柴堆,等待着飞机的再次光临。

次日,又是太阳当空,西边传来了飞机的声响。按捺不住的士兵赶紧点火,浓烟冲天而起。不一会,一架侦察机飞临,士兵们使劲向飞机招手,飞行员显然看到了,他低空盘旋了一下然后飞走。

又一日,一架运输机飞来,空投了许多物资,包括粮食和药品。长时间的挨饿使得官兵们的胃已经萎缩,整个消化系统功能衰竭,突如其来的暴食令身体不胜负担。然而,当他们意识到的时侯已迟了,半生不熟的米饭在肚子里不断膨胀,胃囊急剧扩大,挤压到其他器官。一夜之间,竟然有三五十人因暴食致死。

野人山的中国远征军总算脱离险境。1942年7月底,中国远征军的官兵陆续走出野人山,来到印度边境的列多。

杜聿明的临时指挥所搭在城东一个大木屋里,他的身体虽已康复,但内心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

远足征文篇10

[关键词]瘢痕子宫;足月妊娠;分娩方式;阴道分娩

[中图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2)07(a)-0235-02

近年来,由于围生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率急剧上升,这一现状导致再次妊娠合并瘢痕子宫发生率相应增加,如何为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产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04年5月~2009年7月收治的114例瘢痕子宫足月妊娠孕妇分娩方式做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瘢痕子宫足月妊娠恰当的分娩方式,降低剖宫产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04年5月~2009年7月收治瘢痕子宫足月妊娠孕妇114例,年龄22~40岁,孕次1~6次,产次1~3次,孕周36~41周。剖宫产史1次为108例,2次为6例。此次妊娠距前次手术时间间隔为6个月~12年,其中3年者72例。既往有足月妊娠阴道分娩史者8例,有中晚期妊娠引产使者5例。前次手术为肌瘤剔除术6例,宫体部纵切口者2例,其余106例全部为子宫下段横切口,术后无感染史。前次剖宫产指征:胎儿宫内窘迫26例,头盆不称16例,第一产程活跃期停滞12例,臀位1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0例,羊水过少6例,巨大儿6例,社会因素6例,前置胎盘3例,双胎3例,原因不详16例。

1.2终止妊娠方式选择

114例孕妇入院后全面进行产科检查、超声检查;详细询问前次手术指征、子宫切口位置、切口愈合情况;让孕妇和家属了解阴道分娩及再次剖宫产的利弊。如果孕妇有阴道试产禁忌证,则应选择剖宫产;如无阴道试产禁忌证,在经验丰富的产科医生严密监护下行阴道试产。阴道试产禁忌证:(1)前次剖宫产为古典式子宫切口、t形子宫切口、子宫下段纵切口或切口不详者;(2)前次为子宫下段剖宫产但切口愈合欠佳,术后有感染史或有子宫破裂史;(3)前次剖宫产指征依然存在;(4)有严重的内科并发症及产科并发症;(5)此次距上次剖宫产

1.3方法

对114例瘢痕子宫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出血量、子宫破裂情况进行分析。产时与术中出血量采用容量法加目测法估计,产后出血量采用称重法加容量法计算。

2结果

2.1分娩方式

114例瘢痕子宫足月妊娠孕妇,行剖宫产术91例(其中要求择期剖宫产78例,占85.71%,阴道试产失败改行剖宫产12例,1例因孕37周臀位先兆临产子宫破裂急诊行剖宫产术)。阴道试产35例,试产成功23例,成功率为65.71%,其中产钳助产4例。23例阴道分娩的产妇中有足月妊娠阴道分娩史8例,中晚期妊娠引产史5例;距前次手术时间间隔

2.2出血量

剖宫产术者产后2h出血量为300~680mL,平均380mL,其中有25例出血量≥400mL;阴道分娩成功者产后2h出血量为100~400mL,平均200mL,其中有2例出血量≥400mL。

2.3子宫破裂情况

35例阴道试产孕妇在试产过程中无子宫破裂发生。

3讨论

近年来,剖宫产率逐渐上升,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者相应增加[1]。瘢痕子宫足月妊娠阴道分娩有潜在的危险,子宫破裂是其严重的并发症。由于害怕阴道试产可能发生子宫破裂危及母儿生命,故相当多的医生在与家属交待病情时有坚持再次剖宫产的倾向;再加上有许多再次妊娠的孕妇年龄相对较大,自身存在高危因素,因此,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在本文中,择期剖宫产率为68.42%,瘢痕子宫已成为产科降低剖宫产率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