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31:00

诗歌的特点篇1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2、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来源:文章屋网)

诗歌的特点篇2

关键词:李老乡创作诗歌中国当代文学

高戈在《老乡诗选》序言里说:“寻其轨迹,在诗的表现客体方面,他(李老乡)从注重社会内容转变为注重自然物象,最后达到对象化的主体自身;在诗的传达方面,他从着眼于叙事转变为着眼于思辨,最后达到着眼于主体自身某种情致、某种意识的流动。”[1]正是这种情感呼应着意象,意象跟随着情感走的特点,决定了老乡诗歌的独有的基质和风貌。本文主要从创作的角度,认为他的诗歌主要有几下特点:

一.诗人向外发现的视域宽和站得高。李老乡似乎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来观望人生和世界,眼界宽,视点高,他的抒情对象大部分都是名山大川、夕照日出等宏大苍茫的西部景象,由于他的这种视野,使他更能领略宇宙的“大美无言”的魅力,也正因此,他对自己的诗歌审美很自信,他曾想用“诗的重锤去敲响人们心灵的大钟,”[2]除了抒情对象外,李老乡在抒情过程中使用的意象也是一些宏大的或富于古典的,例如“山高水远”、“名山”、“寒江月”、“天池”、“星空”、“天鱼”、“青峰”“梅花”、“雪”等等,甚至有时,他还拟物化为大山,代大山立言,可谓气吞山河,气象壮观。例如《青峰》:“旭日与苍松的建筑/竣工于云山/古朴着我云山上的四十三座青峰/不分四季的野花/在通往山顶的道上/将为你绽放开不败的新闻//步入仙鹤散步的幽径/请把脚步放轻/不要踩疼我的江烟柳色/我的世界也有我的苍茫/苍苍茫茫/不知含蓄了多少花鸟//让淡蓝色的远山/淡蓝在远方吧/只要你来//我会助你/鼓翼的风力/我的彩蝶将为你导航/山顶和山顶才是跨度/请跨入游览我的空灵”。这里就把青峰的巍峨、壮观、空灵的美就呈现在我们面前。由于他的立足点高,他对人生和大自然的领略比一般诗人深刻和开阔,因此他的诗歌才能牵动很多读者的“集体潜意识”。

二.诗人向内挖掘得深。“李老乡是纯正意义上的‘严肃诗人’。他属于苦吟型,虽不是‘一句三年得’,但往往为两三行诗要整夜推敲。前些年他在诗刊上发过的几首叙事长诗,每写完之后都使他有一种大病过后的虚脱感。”[3],但因为是“严谨的写作”使他的作品成为“夺人耳目的美学书简”、“富饶丰赡的精神宝库”。李老乡的这种向精神和灵魂深处的深入挖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世俗人生的荒谬性的发现,一是对自我苦难生活的调侃。前者像《心态一种》:“说一句大实话等于犯一次/老百姓的错误/错了不能再错不能让家中的妻子/对我放心不下//听妻的话:没有金刚钻/就该谢绝一切瓷器活/譬如说,在雨夜的闪电/究竟是不是天的神经?——凡属此类大事/我既不探索也不触摸//如今当个老百姓也分大小/虽说同是一日三餐/但小百姓常以素食为主/包括语言。”《背着手走路的人》:“面部表情真忙/忙着应付前面的风云变幻/让手在背后去处理背后的//后顾之忧/背后手指头的伸展或弯曲/是小动作也许是大阴谋/总之一个人的机密不在心里/在背后//背着手走路的人在中国最起码是一种潇洒/那神气的样子似乎在说/——谁若保护不了背后/休谈自己是墙”。后者对自我苦难的调侃学者注意的比较多,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凡诗都难免有谐趣。情绪不外悲喜两端。喜剧中都有谐趣,用不着说,就是把最悲惨的事当作诗看时,也必在其中见出谐趣。……诗和谐都是生气的富裕。不能谐是枯燥贫瘠的症候。枯燥贫瘠的人和诗没有缘分。”[4]很明显,李老乡对生活的苦涩的调侃就是他“生气富裕”的象征,而他的调侃是人类面对生活的不可避免的苦难的调侃,因此,有深度,震撼力强。例如写在他的《野诗全集》封面上的那首诗《天伦》:“我被挤出了一种境界我可以/伸胳膊伸腿了/我买到了江山//我买到了江山买到了/十五平方米的高层空间/我要发光发60瓦的光芒/照耀我的小天小地我的/二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夹着铺盖卷的妻子儿女/涌进门来我饱含热泪/举起伟人般的手掌/拍了拍我的人民”。这是对普通老百姓买房难的苦涩调侃,还有一首对当今社会忙忙碌碌、冷漠的人际关系造成的个体孤独和寂寞的表现。《小院雪人》:“掌柜的再给二两白干吧/我不是孔乙己/我有现钱/我是不会溜掉的/人喝醉了很好看/在我很好看的冬天/指望有群孩子/跟着我/唉还是回家堆个雪人吧/雪人啊在你该长眼睛的地方/我会给你安上两颗/水灵灵的煤球/但我不能让你咧开小嘴/我没茴香豆啊/孩子”。这些诗都很能触动人心,让人在敬佩诗人老乡的面对生活的坚韧的性格之外,也让普通的读者对自己的苦难生活充满希望。

三.在表现形式上,诗人老乡的诗歌呈现出这样三种特点:1.即开头和结尾的距离远;2.中间过渡的驾轻就熟,处处留白;3.结尾的袅袅余音,令人回味,诗人在诗歌的结尾,或抒情,或思辨都不是直白的表达,都在意象的基础上再次拔高一个调,或顺接上面的意思,或反转上面的情感,让人回味。我们来看一些诗篇,《赤壁野餐》:“大风抱浪/甩响万里惊涛/其实摔不响也行/反正今天每人有/牛肉八斤/烧鸡九只/白酒十瓢/哥儿们干杯/为赤壁兴会/为有幸结识久仰的/孔明周瑜曹操//狡猾的指头/神出鬼没/六六六呀/五魁首呀/哥俩好/喝喝得江浪旋转/赤壁在摇/摇得最凶的是船/可那曹操说/喝吧喝吧/我的船儿没事/每艘都有紧锁的铁链//喝吧等他们醉了/我要让孔明/借来的东风起火/给我们老曹再来一次/火烧战船的忠告/谁知灌不醉的三国群英/一起联合起来笑我/哈哈/请问西北老乡/工资多少”。这首诗的开头“大风抱浪/甩响万里惊涛/其实摔不响也行”,在这里算一种“兴”,是作者凌空荡开的一笔,显得气势的高迈和高扬,进而转折切入“反正今天每人有/牛肉八斤/烧鸡九只/白酒十瓢”,文章的结尾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这些“三国群英”不再怕“孔明的东风”,可谓实力雄厚,反过来诘问老乡“工资多少”。由有酒喝到工资多少,开头和结尾的距离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和“陌生化”的感觉。类似的形式在《自然界的路》里也有:这是高扬的一笔,抒发自己对生活执著的追求,最后的四句话是作者对自己无悔一生的认识,与开头的距离较远,显得收缩有力,开头的有气势。在这两段首诗歌中,中间的部分都是通过意象的过渡,使诗歌显得含蓄蕴藉。“人生的小舟/即使靠岸的码头是片荒滩/我也曾作为一棵树的形象/在沙漠竖起春的威严/该绿,我已经绿了/该红,我已经红了/我的全部感情已经酿成果汁/当然,不是每个果子都甜/过来了,一条生活的路/即使过去的路边还有蝴蝶盘旋/我也不愿意再用自己的后半生/去折叠前半生的思念”,诗里所表达的意思是对自己人生的感叹,但作者不去直白表达,而是含蓄地通过意象传达。类似中间过渡,处处留白的还有很多诗歌,例如《春情》的中间和最后的部分“真想再当一次/羊羔/马驹/牛犊/再吸一次/甘甜的乳汁/可那尾巴们/却在大幅度的摆着/使人无法接近/既然长大了/就应该用大人的眼睛/去看待春天/看野花的山野/谁在走着/我在/兜风”。其中“尾巴的大幅度的摆动让我无法靠近”就是意象过渡,真正的意思就是,再也不可能回去那个时候了。此外老乡的诗歌在结尾非常注意“含不尽之意”在言外,比如《亮夜》中:“伸手不在五指的夜/是原汁原味的夜//这一夜天上不能有月/地上不能有雪/甚至在夜的深处/不能引爆一朵红梅/不能让一个墨汁纯正的夜/变得不明不白//但要想黑得不露声色也难/——谁的遗嘱还没定稿/闪电又在修改着闪电”。类似这样的结尾老乡的诗集中很多,再比如“总有雨总也难以接近地面/白杨树只在空中绿着”,“其实暴风雨早就来了/只不过隔在牛背的那边/这边呢牛背的这边/唯一的耳朵仍在做着检查/我坏我不该/听风想到/雨”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老乡的诗歌已经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苦吟,他的推敲,他对诗歌的真正的热爱和陶醉于意象的流动,使他在“多年过去,当朦胧诗在人们看来已经不再朦胧,甚至变得浅白和陈旧的时候,李老乡的新边塞诗却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变得越来越有味道了”。[5]本文从创作学的角度对李老乡的诗歌进行分析,以期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他的诗歌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老乡.老乡诗选[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4.

[2]李老乡.老乡诗选[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3.

[3]林染.《诗人李老乡》[J].中州今古,1997,(1):41.

[4]朱光潜.诗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6.

诗歌的特点篇3

一、李白诗歌形成的原因

李白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他在创作上却十分刻苦,虚心向前人学习。

他崇尚《风》、《雅》,还十分尊敬和推崇屈原,认真学习和继承了屈原辞赋的优秀传统。他还学习汉、魏、六朝以来诗歌的优秀传统,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十分重视学习汉魏以来乐府诗歌的优秀传统。他受六朝乐府民歌真挚动人、爽朗的影响,融合自己豪迈不羁的性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广受世人的喜爱和叹服。

二、李白诗歌风格中的两个特点

李白的诗歌根据不同的思想和感情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我认为他的诗歌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绮丽而兼豪爽,二是雄奇而且易懂。绮丽是指用词华丽,对仗工整;雄奇是指作者用词夸张,在诗意中所表露的超然境界。在吟诵“诗仙”的佳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那华美、曼妙的文辞和雄健、磅礴的气势。

(一)李白诗歌中的绮丽风格

绮丽的风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和内容相称的,虽然用词华丽、对仗工整,却写得自然,使人觉得情景相生,生动流畅;另一种是用华丽的辞藻来掩饰内心的思想感情,或者用堆砌的辞藻掩饰空虚的内容。我国古代诗歌,自南朝,特别是齐梁以来,丢掉了《诗经》、《楚辞》和汉、魏以来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形成一种“颓废”的形式主义的贵族文学。这种“贵族文学”的恶劣影响,阻碍了文学的发展。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远古,垂衣贵清真。”他反对杨(杨雄)、马(司马相如)以后文学界所兴起的那股只重华丽文辞,而轻视内容的绮丽空泛文风。

但李白的诗中也不乏千古流传的丽句,《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批为“千古丽句”,就是属于前一种的绮丽。这句诗不用典故辞藻,而写出最美的春光“烟花三月”,并且是在这样的时候去繁华的扬州,所以称为千古丽句。《山中问答》中的“桃花流水迥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山花烂漫、争妍斗丽是美的,而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都是按照自然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不同的美,但有着共同特点:天然,读之令人回味无穷,满口留香。

唐诗中风格绮丽的不少,如杜甫的《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写得工整自然,绮丽多姿,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与太白相比清新秀丽有余,却少了几分豪爽的气概。李商隐《无题》诗工整绮丽,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与太白诗相比显得情绪忧郁,不像太白诗开朗。李白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首诗都写出浓厚的别情,却无愁苦的音调,都有写得绮丽的句子,而长江天际流的境界是开阔的,踏歌送别的心情是开朗的,所以绮丽兼豪爽是李白诗歌的特点之一。

(二)李白诗歌中的雄奇风格

雄奇风格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写得自然,容易懂的;一种是写得费力,隐晦难懂。

吟诵李白的诗句,有一种超脱眼界,使思想飞跃的空间感。如《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是说山高流急,水势如飞,“直下”就更让人心神已动,而用“三千尺”形容瀑布之长,更是超乎想象。更让人心神不宁的是“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真是心达而目不可达的超凡境界。前人称此诗“气象雄浑”,这是瀑布的本身特色,也是李白诗歌的风格。此外,李白的《秋浦歌・十五》:“白头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也能体现李白诗的这一特点。以白发写愁思,长于杜甫笔下:“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在以雄奇飘逸见长的太白笔下,白发不是更短,而是搔之更长。岂但长,还长到“三千丈”的长度,简直令人瞠目结舌。然而,要恰当地状出他那不比寻常的“万古愁”,“似个(这样)长”之愁,似乎又非如此不可。于是这个“愁”就形象化了,令读者忘不了。这就是诗人写作风格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了。

诗歌的特点篇4

关键词:杜甫;沉郁顿挫;诗史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为少陵野老,是唐代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命运坎坷,颠沛流离,一生作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作中包含着深刻的思想,炽烈的情感。这种对国家深挚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得杜甫被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歌不仅有着史诗般的纪实性也体现着浓郁的“沉郁”美学风格和特色。杜甫主要的经典作品在唐代的安史之乱之后,即唐王朝有盛转衰的拐点之后。他主要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的思想。他热爱天下百姓,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宏伟的抱负,坚持自己的信仰,愿意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作出牺牲,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愫和强烈的大爱于天下的情怀,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为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沉郁指的是作品的主题和意蕴,内容所蕴藉的意味,指的是哀怨郁愤、充满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的一种审美形态,它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而顿挫指的是“法”,即组织作品的章法,即作品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组织架构等一些表达。历数杜甫的作品,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又蕴含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他的感情深沉忧郁、悲壮凝重;表达方式又含蓄蕴藉,深挚又曲折婉转。杜甫对祖国前途有着深深的担忧,对人民的疾苦有着深深的挂念,所以他的作品立意深远宏大。杜甫时常将一腔深情选择含蓄凝练的表达出来,先将感情蕴藉甚深甚浓,已蓄势待发之时,受儒家的“仁”的思想的影响,又将感情及时遏制住,转为婉转低回的表达,因此杜甫感情蕴藉浓郁而表达顿挫。

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既有文化底蕴的传承的原因也有具体国家社会的环境因素和艺术家个人的因素相互作用的原因,由很多因素相互掺杂融合形成。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也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受着以儒家传统文化内涵之核心的“仁”的价值观的影响,受着历经磨练的人生经历的影响,也受着忧国济世的抱负,善感的个人性格气质,崇尚壮美的审美理想和个人的创作态度的影响。一、杜甫深受儒家文化中“仁”的思想的影响,这是影响杜甫人生态度的最主要因素。儒家文化或称儒家哲学,它是一门关于处事态度的情感哲学,“仁”是它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仁”是人之所以存在,之所以立足的依据,是人之所以是人的关键。这种对人的同情、关爱之情和对万事万物的悲悯情怀,体现在杜甫的诗作中,凝结成了典型的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在杜甫的诗歌中俯拾皆是,表现为一种深沉,浓郁,郁结,哀怨,郁愤的情绪,体现为忧患的精神,乐道的精神。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对出征在外的将士的关怀正是来自于杜甫对于百姓苍生的大爱。二、杜甫的诗歌风格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关。杜甫经历了国家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亲历国家的富庶强大到后来的国民生灵涂炭。他个人的人生也经历了仕途的不得志和物质生活的由充盈到后来的穷困潦倒、寄人篱下这样一种坎坷。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有着个人不得志的郁结,而且更包含着对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对国家前途的忧愁,因此他的诗歌体现了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杜甫有着诗圣般的情怀,他心中饱含对天下万物都有着关爱和同情,天地万物都关乎生命关乎情感,都能引起对生命的感触和对时间的理解。在杜甫的诗中能得到浓郁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杜甫的沉郁风格内涵、形成原因、美学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杜甫的诗歌有着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和风格,沉郁顿挫是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内涵,以含蓄蕴藉为特点,是一种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是由对人及世间万物的爱而生发出的醇美,壮美,含蓄凝练之美。

参考文献:

[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1卷[m].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钱谦益.钱注杜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诗歌的特点篇5

滕王阁诗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红梅

(宋)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玉楼春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上述三件作品,从表面上看,都是八句,每句七个字,如果不用律诗知识来区别,的确很容易把它们都看成是七律。事实上,王勃的是古体诗,也叫七古,苏轼的是七律,宋祁的是词。我们用近体诗――律诗知识作如下分析和判断。

第一,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总称,除了句数、字数固定外,一般押平声韵。

《滕王阁诗》的第二、四句押的是仄声韵,第六、八句押的是平声韵;《红梅》押的是平声韵;《玉楼春》押的是仄声韵。而古体诗是除律诗、绝句以外的古诗,除句数、字数不固定外,押韵可平可仄;词的押韵依词牌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玉楼春》按词牌的规定应押仄声韵。

第二,近体诗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古体诗押韵自由;词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滕王阁诗》前四句押u(ü),后四句换成iou了,《红梅》和《玉楼春》分别押i和ao,中间没有换韵。

第三,近体诗讲究对仗。

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但也有少数律诗一、三联对仗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或一、二、三联对仗,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只有律诗才有四联的名称,每联两句,四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绝句又叫截句,即截取律诗的任意两联而成。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一律用对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词的对仗受词牌的限制。《滕王阁诗》的第三、四句对仗,七、八句对仗。《玉楼春》的三、四句对仗,有的《玉楼春》词三、四句就不对仗,如元好问的《玉楼春》:“金沙猎猎风城阵,白雁一声霜有信。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第四,近体诗讲究平仄。

一是平仄相间,即一句中有平有仄,如五律有四种基本句式:①平平平仄仄,②仄仄仄平平,③仄仄平平仄,④平平仄仄平。它们分别作首句,就有四种五律格式:(1)①②③④①②③④;(2)②④①②③④①②;(3)③④①②③④①②;(4)④②③④①②③④。这样排列是为了保证二、四、六、八句押平声韵。七律的四种基本句式是在五律的句式前加上两个相反的平仄即可。七律相应的也有四种格式。

二是平仄相对,即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有时近体诗的出句和对句不可能每个字都相对,但出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对。

三是平仄相粘,即后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要和上一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像庾信的《拟咏怀》虽然押的是平声韵,但“关门临白荻”全是平声,是不合规律的;“关门”的“门”和“凄惨”的“惨”一平一仄,是不合粘的。杜甫的《望岳》押的是仄声韵。古体诗不讲平仄。词的平仄因词牌的不同而不同,是比较复杂的。

诗歌的特点篇6

关键词:玄学诗;艾略特;诗歌;影响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103—02

一、引言

“玄学诗”一词统指17世纪英国一些深受约翰·邓恩(JohnDonne,1572-1631)影响的诗人的诗歌作品。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诗派”的代表人物,玄学派诗人一反伊丽莎白时期传统的爱情诗歌特点,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不同于新古典主义诗歌的是,玄学诗中的意象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诗歌的形式经常以作者同爱人、同上帝,甚或同自己进行争论的方式存在。因玄学诗怪诞奇诡,不合传统,不入俗流,故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评价。直到20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受到著名诗人t.S.艾略特的极力推崇,其地位日益上升。王红海、刘立军的《20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复兴》,从玄学诗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魅力以及新批评派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复兴的根源加以探究。魏霞的《由解读艾略特的荒原意识》,分析了艾略特的《荒原》除了将象征主义诗歌推向高峰外,更重要的是将一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萎缩价值真实表现了出来,试图从解读《荒原》中的象征意象入手,分析艾略特荒原意识中既绝望又关注的复杂内涵,以及对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本论文将t.S.艾略特具体诗歌特点与玄学诗歌特点比照分析,试图更好地让读者了解玄学诗对艾略特诗歌的深刻影响。

二、玄学诗歌特点

以约翰·邓恩为代表的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以“夸喻”(metaphysicalconceit)的使用引世人瞩目。“玄学诗人”一词首次由SamuelJohnson使用,他说:“玄学诗人是有学问的诗人,而向世人展示他们的学问是他们全部的努力所在”。关于玄学诗歌,Johnson说:“玄学诗将最不相关联的思想强迫联系在一起。”

玄学诗所使用的夸喻与惊世象征,被包裹在新颖原创且富有挑战意味的语言结构中,主题大都深奥难懂,采用奇特的推理形式,环环相扣。邓恩在诗歌《跳蚤》中运用了一系列复杂怪异之事来引诱一位女子的爱。“itsuckedmefirst,andnowsucksthee.先是咬了我,然后又啮你。andinthisflea,ourtwobloodsmingledbe.thisfleaisyouandi,andthisourmarriagebed,andmarriagetempleis.于是我们俩的血液混在了这只跳蚤里。”这的确看似一种高度复杂的劝说方式,但又极具逻辑性:因为它吸了“我和你的血”,两个人的血由此交融在一起,所以“这跳蚤便成了缔结爱情的床”。诗歌结尾处竟有了理性思辩下的断言:这位女子与诗人交媾的损失和杀死跳蚤的损失没什么分别,“Justsomuchhonor,whenthouyieldsttome,willwaste.”。邓恩的语言与行文并无“诗意”,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被生拉硬扯到一起,确有做作之嫌。但这正是玄思妙想的特质所在:两个不相干之物通过令人费解的比喻放在一起,“heterogeneousideasareyokedtogether”。这种极端的技巧使读者耳目一新。

三、艾略特诗歌中玄学诗特点的体现

1.因绝望怀疑而产生的消极悲观情绪的宣泄

在玄学诗歌中,诗人主要关注了人们在中的悲观、怀疑、探索和个人拯救,这表明科学的进步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传统。约翰·邓恩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政治极度动荡的时代。他的家庭信仰天主教,而天主教徒和清教徒在当时都由于新教改革受到不同程度的镇压。因此邓恩看到的未来充满了悲观和绝望。为了在社会中站稳脚跟,他不得不违心地依附英国国教会的权势阶层,这必然导致他悲观绝望的人生态度。他的这些情绪特点,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所创作的玄学诗歌中。而这与t·S·艾略特诗歌《荒原》中描写的现代人形象如出一辙,在现代人生存的荒原世界里,精神崩溃,消极面对人生,幻想破灭,个个垂头丧气。怀疑和悲观是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诗人通过诗歌传达出的情绪的突出特点,表明了现代人所遭遇的精神危机。

2.运用象征、隐含意象和夸张的比喻(conceit)

现代诗人与玄学诗人共同使用的文体手段包括象征、隐含意象以及夸张的比喻。正如t·S·艾略特指出的那样,玄学诗歌是将理智与情感融合的产物,远远超越了前一个时期的抒情诗歌的层面。诙谐的诗句、夸喻、将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事物,这些都是玄学诗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艾略特诗歌中描写的现代人的复杂的感情和不安的情绪。艾略特在其诗歌《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以这样的场景开篇,“Letusgothen,youandi,/whentheeveningisspreadoutagainstthesky/Likeapatientetherizeduponatable;那么我们走吧,你我两个人,正当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将“黄昏”比作“病人”,这与约翰·邓恩的将“跳蚤”比作“婚床”真可谓异曲同工。

3.意识流写作手法的运用以及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分析

约翰·邓恩在他的BreakofDay中采用的写作手法与现代时期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完全吻合:时间顺序被打乱颠倒,现实世界与梦想世界融为一体,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个体意识的存在:“tiStrue,'tisday;whatthoughitbe?/o,wiltthouthereforerisefromme?/whyshouldwerisebecause'tislight?/Didweliedownbecause'twasnight?/Love,whichinspiteofdarknessbroughtushither,/Shouldindespiteoflightkeepustogether.”对内心世界的揭示是现代文学的典型特征,而这也正是邓恩诗歌的突出特点。读者在品读他的诗作时,不知不觉地就进入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运用具体意象将抽象概念传达出来,约翰·邓恩的诗歌表达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复苏与觉醒,而这恰恰就是艾略特诗歌关注的焦点。

四、结语

诗人也好,读者也罢,凡是对现代诗歌感兴趣的,他们都会感觉自己更贴近17世纪而非19世纪。而17世纪的那些让他们感到亲切的品质特点,无一例外地在玄学诗歌中得到了体现。约翰·邓恩对人性、宗教、爱情以及死亡的探索以及他的人生思考,都赋予他的诗作以独特性,而这些独特性对现代诗人艾略特的诗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邓恩的诗歌将理智与情感融为一体,在诗歌体裁、诗歌意象、诗歌结构以及修辞手段上,都与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诗人的诗歌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王海红,刘立军.二十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复兴[J].河北学刊,2007(11).

[2]魏霞.由《荒原》解读艾略特的荒原意识[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增刊).

[3]parfitt,George.englishpoetryoftheSeventeenthCentury[m].London:Longman,1992.

[4]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诗歌的特点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文本解读

诗歌源自于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也是对诗人心境的解读,了解当时环境背景上,人们的心理特点和时展情况。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诗歌内容,很多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对诗歌中的语句内容进行分析,而没有挖掘诗歌背后的故事及情怀,使诗歌教学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诗歌教学向机械化教学模式发展,影响了诗歌独有的韵味。

一、诗歌文本解读的内涵和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能够有效挖掘诗歌中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诗歌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是素质教育理念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诗歌文本解读的内涵

文本解读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学接受审美的过程中,读者通过直接的知识内容和人生经历,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和体会,感受文本中的生命意义和文学价值[1]。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是一种具有强大凝练性的文学体裁,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能够深入了解文人墨客的思想情怀,感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的思想状态,加深对历史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如《尚书・尧典》中所云:“诗言志,歌永言。”

(二)诗歌文本解读的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主要具有体验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以下为对这两种特点的具体论述:

1.体验性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的体验性特点主要表现为读者在诗歌阅读的过程中,解读必须遵循“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原则,在对诗歌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感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挖掘在诗歌背后所表达的人类真是情感[2]。

2.生成性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的生成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诗歌中,有很多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在对这些诗歌内容的解读过程中,要注重将新时期的时展特点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真正展现诗歌文本解读的价值和意义[3]。德国著名哲学思想家伽达默尔曾说过:“对一文本或艺术作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新的意义。”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具体策略

在高中语文诗歌文本解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诗歌文本解读的内容与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和发展规律等内容相结合,真正展现诗歌文本教学的价值,提升学生对诗歌文化的深切感受。

(一)抓住文本细节,分析诗歌内容。

细节是展现诗歌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诗歌中的细节都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诗歌中的细节主要分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大类别。静态描写主要有肖像刻画、场景描述等内容,而动态描写主要为人物行为描写、心理动态描写等内容。在诗歌本文解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根据诗歌文本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深层思想空间和隐含的情感内容。例如在对《归园田居》这篇诗歌的解读过程中,可以通过“性本爱丘山”、“池鱼思故渊”等语句,感受到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出了陶渊明对和平、美好、闲适生活的渴望,表现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怀。

(二)了解创作背景,体会历史意义。

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特点,才能够真正的“换位思考”,理解当时诗人创作的心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对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却从来没有气馁,诗歌创作于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于黄州,“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正是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也展现了他大气、豪放的性格特点。对诗歌本文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够更加理解诗人的创作心情。

(三)注重问题引导,深层解读诗歌。

有效的问题引导能够增强学生对诗歌文本的认识,提升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天净沙・秋思》这篇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等问题,带动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可以不断加深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不断提升学生对诗歌文本的掌握程度和深层次理解。

三、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诗歌文本解读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红彩.人教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文本解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05).

诗歌的特点篇8

关键词:杜甫;叙事诗;艺术特点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的巅峰时期,不管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性、写作手法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杜诗前期诗歌作品以自信、雄浑的特点迎合了盛唐的时代风貌。安史之乱以后,盛唐由盛转衰,残酷的社会现实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身处的时代。他以深沉的思想去观察现实,诗歌风格也渐渐偏向于叙事些事,这些做作品以“三吏”“三别”最为出名。他还创作了诸如《兵车行》、《丽人行》、《北征》、《羌村三首》等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经典诗歌。这些风格题材多样的诗歌或思想深沉,或批判现实,或反映时事。其诗歌的叙事在浓烈的抒情中显得更加沉郁,他的这种诗歌写作手法使杜诗在唐代诗歌中别具一格。

一、以抒情为主,叙事简单

杜甫在前期诗歌创作中,多以抒情为主,其中蕴含简单的叙事痕迹。这时期,杜诗的叙事成分不重,多以送别诗、游历诗、宴会诗为主。这些诗歌的抒情性很浓,具有简单叙事的特点,诗中的叙事成分多因为诗歌的抒情需要而被简单化、修饰化。事实上,诗歌创作者把是某个事件当做现实情形表现出来,而且会以这个事情来表现自己。即兴诗就是这样产生的,例如杜甫的《行次昭陵》《游龙门奉先寺》等诗反映出了作者为了凸显诗歌主题,会将作诗的目的和事件以动宾结构陈述短语表现出来,完美地融合了诗歌的抒情与叙事两大特点。另外,杜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景物来客观叙事,以情感来主观表达。这种以真实景物反映真性情的写作手法要求诗人需要有一定的写作境界。要想写出好的诗歌,不但要精巧创新才能写出特色。这样才能真实地再现那些难以描写的景物,于诗歌语言中表现出不尽之意。杜诗在诗歌中运用描写性语言把这种效果发挥到了极致。描写性语言不同于陈述性语言,其动名词具有说明性和形容性。诗歌中的实在性和想象性因为这些动名词的巧妙运用而变得更加感人。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城春草木深”这句就以丰富的感情描写出了客观景物,语言也是双重性的。

二、以背景式叙事为主,叙事全面

杜诗在诗歌叙事中有个十分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根据历史事件或者以史诗方式来进行社会全景式描写,不是根据人物或者事件来进行描写,这样更有利于展示整个社会情境。黑格尔认为西方的该类型史诗不能圆满刻画社会情境,尽管这些描写具有层次性,可是还是不能完整地个别事迹的重点,重点性不突出。但是,以杜甫诗为代表的中国诗歌都是以小角度来呈现全局观,以诗题来引领全诗内容,而诗歌的重点内容便是根据诗题来进行发散描写。因此,杜诗的全面性背景式叙事描写与诗题、内容是有机统一的。安史之乱以后,杜诗作了大量叙事诗,大多都以全面的背景式叙事来揭示诗歌主题,展现诗歌内容,表达他的人文主义关怀以及对社会的深切关注。

三、以戏剧性叙事为主,叙事单一

从安史之乱以后的杜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诗在叙事艺术中还表现出了另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在深刻表现某个历史事件时,会深入事件的内部进行叙事描写,例如“三吏”中的《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中的《新婚别》《垂老别》等。这些以汉乐府形式创作的叙事诗中的人物行为、语言、思想被诗人匠心独运地置放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给读者呈现出了戏剧效果般的简单历史场面。这些叙事诗题材新颖,内容以简单的社会生活场面作为历史再现,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这类叙事诗尽管是以汉乐府手法写成,但是又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继承。因为杜甫在这些叙事诗中将社会问题包含在典型事件中,用记言的方式描写人物和事件,全诗具有戏剧性效果,场面性和片段性分布其中。

四、以完整叙事为主,叙事客观

杜甫的上述诗歌叙事艺术是对我国古诗特点的深刻反映,即抒情精美,叙事并不是重点,特别是不能完整地叙述历史事件。杜诗中以汉乐府形式写成的叙事诗中主观情感反映强烈,没有深刻的情节叙事,人物形象描写也比较简单。不过,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诗歌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诗歌的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的创新是因为客观社会生活的变幻无常引起的。杜甫的叙事诗方面的集大成使他的诗歌在客观生活叙述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杜甫的叙事诗的社会视角广泛、历史意识强烈,他将社会现实写进叙事诗里,并运用多种方式在诗歌中完整叙述了客观故事,也因此成为了与众不同的伟大诗人。

五、结语

杜甫在叙事诗中对叙事技巧的杰出运用,使其诗歌成为了我国古诗中的艺术瑰宝。在杜甫一生的叙事诗创作中,他始终是以天地万物的宇宙观来驾驭自己的艺术能力。他的叙事诗有着特别的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包含了他的人生价值观追求,体现了他的博怀和忧国忧民思想。杜甫的叙事诗因为其创作出发点不同而体现出了不同的作用,例如《兵车行》中对朝廷的影射。杜甫的叙事诗有着丰富多样的叙事手法,他一生都试图追求诗歌对生活的客观、完整叙事。杜甫叙事诗的叙述表面看来是主观的,但是诗中诗歌的内容和叙述者的身份是相吻合的,运用了始终如一的内视角,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没有超过叙述者的所了解的知识范围的内容,给读者以可靠的的叙述效果。叙事的可靠性强化了诗歌内容的客观性,使得杜诗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参考文献:

诗歌的特点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生;诗歌教学;策略

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诗歌的欣赏意境的分析,对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挖掘诗歌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仅就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与感悟,浅略探究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兴趣培养策略

诗歌作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学形式之一,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诗歌以其精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独具匠心的构思,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辉煌壮丽的篇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除了对古代诗歌进行赏析外,还需对现代诗歌有所感悟,现代诗歌相比于古代诗歌具有内容开放、形式自由、高度概括、注重修辞的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的培养,诗歌教学也是一样。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加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积极性。

1.吟诵

诗歌的音乐美是它最大的特点,诗歌的语言和韵律都一种很强的乐感,在吟诵的过程中往往为诗歌的节奏所牵引,“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古代诗歌朗朗上口,现代诗歌语言优美,都是吸引学生学习诗歌的因素,而吟诵是学生感悟诗歌美感的第一步;古人云,“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吟诵的首要作用是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对于诗歌“语感”。学生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不理解而感觉诗歌晦涩难懂,教师可以先不要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意境,而是让学生无需考虑其他因素,全身心投入地进行朗读,最好达到吟诵的程度,学生会幻想自己就是诗人,处在诗人所在之地,感受诗人所感受之感,进而想进一步探知诗歌的真正意境,明确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2.勤思

所谓勤思,不仅是指在诗歌学习与鉴赏的过程中加强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对诗歌的赏析要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勤思的基础是多读,“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对诗歌有比较通透的领悟以及独到的见解。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特点,在解读上具有多义性,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思而知其意,而且要多角度、多层面对诗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进行解读,这样学生以思索研究的态度进行诗歌赏析,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好奇心,调动自己学习诗歌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美育策略

基于诗歌自身的特点,诗歌教学既是知识教育又是美育教育,诗歌鉴赏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接受美、欣赏美、感悟美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单纯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根据诗歌的审美特点、学生的情感需要,在诗歌的讲解过程中讲究教学艺术,在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1.感受法

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学习积累的产物,在诗歌教学中注入审美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更有效地感悟作品,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感受法作为审美教育最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为学生描绘出生动鲜明的审美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审美情感,激发学生进入文本去欣赏去感悟。例如,教师在陆游的《游山西村》的教学中,可以用一种明朗愉悦的语调为学生描绘山西村古朴而富有生趣的民风,通过多媒体中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体悟诗人对山西村的向往之情。

2.鉴赏法

提到诗歌教学就离不开对于诗歌的鉴赏,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语言的凝练,因此,我们在诗歌的鉴赏过程要做到字斟句酌,从作品的细微之处感悟诗人的用心良苦,从中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韵味,进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首先,品鉴字词。字词是诗歌创设意象、营造意境的基础,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必须从细微之处着手,加强学生对诗歌的品鉴能力。例如,在讲授晏殊的《蝶恋花》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悟“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凋”字的绝妙之处,可以让学生试着把“凋”字改成其他的动词,比较此句的表达效果,会得出“凋”的运用,使得秋天的萧索悲凉的景象跃然纸上,对诗人的伤感之情表达得最为深切。

其次,品鉴名句。一首名传千古的诗歌总有一两句让人们随口就可以吟出,而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往往最能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画龙点睛的同时留给人们余音绕梁的美感。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在名句品鉴方面也要有所注重。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同时天涯沦落人一句进行重点赏析,加强对整个篇章的把握。再次,品味意境。意境作为诗歌中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发挥想象的审美空间,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是重点也是难点,每首诗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意境,如果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抓住诗歌的意境,就会在对诗歌原有理解上进一步升华。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通过对诗中明月、松林、流水等意象的描述,表现山居的静谧、和谐,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探究诗歌中的精华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审美观念和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本文从兴趣策略和美育策略两个大方面,分点论述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1]沈首梅: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诗歌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外国诗歌;对话教学;对策研究

诗歌是人类语言文化的优秀结晶,反映着各国不同的语言文化特色、文学传统、审美情趣。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选了一些外国诗歌【1】,但对很多学生而言,在理解、背诵、欣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是由于语言差异、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造成的,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之逐渐融合,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诗歌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古典诗歌中的精品,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现代诗歌中的力作唱和着时代变迁的节律,感染着一批又一批的人。孔子“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诠释了诗歌的魅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出了诗歌的功用和价值。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而现代的诗歌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外国诗歌的教学,让许多学生头昏,许多老师头痛。初中语文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如果学生失去兴趣,就会对以后高中语文的学习造成影响,所以,此时,如何研究初中语文外国诗歌的教学显得有为重要。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外国诗歌作品占了将近十分之一,可见外国诗歌教学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诗歌的审美化教学有助于达到诗教的目的,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养和创造能力的人。具体到一首诗的教学中来,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诗的精华所在,美的所在,旨趣所在。所有的教学手段都统一到在上面来,就会出现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诗歌教学的特殊性

有的教师认为,外国诗歌就是中国新诗【2】。这其实是不合理的。它毕竟是外国人的作品,而新诗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而大多数外国诗歌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

三、对话教学的重要运用

“教师要成为课堂对话的首席(语文课程标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告诉我们,理解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关键要素。因此,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才能构建具有真正意义的对话关系平台【3】。

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重点抓“读”,通过吟诵和唱的方式,把重点诗歌(见上表标*号的诗歌)读熟背熟,并识记一部分重点诗歌的相关内容;关键抓“悟”,领悟诗歌意境,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技法,品析作品语言;着眼点是“创”,用斟字酌句、联“(主)旨”扣“境(意境、语境)”的方式揣摩重点诗句的内涵,用比较分析法品味诗歌语言特色及内涵,用仿写、改写、扩写等方式再造诗歌意境或形象,培养学生创意理解和创意表达能力。

下面以《外国诗两首》教学片断为例,加以阐释。

1.提供对话教学的基础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的直观;录音配乐、Cai课件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审美对象从直接感知开始,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2.创设对话教学的氛围

我们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3.拓展对话教学的视野

教师还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在赏析诗歌语言的基础上拓展对话教学的视野。如在诗意拓展环节,教师的两个问“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名黑人,你将还会用什么来见证你的历史?假如你就是世界的著名河流,你将会对黑人说些什么?”是对诗歌内涵理解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实践证明:这个拓展很有必要,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的时空,搭建了对话教学的渠道,拓展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诗歌教学灵活多便,不同教师,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诗歌教学是语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它将对素质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合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诗歌教学的现状,打破僵化的教学方法,继承传统,积极开拓,在诗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素质是语文诗歌教学的潜在目标,而且也将作为语文教师的终身目标。

参考文献:

[1]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

[2]杨东曾: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问题及对策[m],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