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的散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32:06

描写雪的散文篇1

五幅图景中,“曝背谈天图”是“实景”,画面描绘较为简略,告诉读者江南的冬天是晴暖、明朗的,适合曝背景谈天,很是悠闲惬意。“午后冬郊图”也是“实景”,较为详细,意图在于告诉读者寒郊草木有生气,适合散步,这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也许有人说,寒村冬雨图难道不是在写景吗?郁达夫在这一段中首先是强调“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请注意这里作者是将此画面作为一种体现悠闲境界来描绘的。接着,提醒读者,又与读者似在对话,说“你想想”,在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等等,完全是按照他自己心目中的“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来设计“冬日农村图”的。完全不是像上文的“午后冬郊图”那样如实描绘江南冬景,而是在想象、引用诗句的基础上,避实就虚地描绘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情趣,尽情地抒写自己享受人生、消遣生活、充满诗意的闲情雅趣。

至于“江南雪景图”,更是明显,没有一句是实际描绘江南的冬景,完全是在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虚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代表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写作者作为他那个时代的文人所过的闲适的生活:雪后,邀请上三五个知心朋友,大家一起赏雪,赏月,品梅,品酒。这是郁达夫所向往的闲情雅趣。这哪里是在写江南冬景?完全是在江南冬景的背景下,专写自己的理想的生活情趣。

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中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而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而不是文章的主体,在这种背景之下,郁达夫描写自己闲适逍遥的生活情趣:和暖时节曝背谈天,江南晚秋读读书、写写字,风和日丽的午后冬郊散步,微雨寒村里的悠闲,江南雪后的赏雪,赏月,品梅,品酒,寒冬时节闲步逍遥。文人那种浓重的闲情逸致非常鲜明,贯穿在全文中的情感基调便是悠闲逍遥。

描写雪的散文篇2

关键词:散文;语言锤炼;生动化;修辞;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018-02

一、巧用辞格:烘托鲜明的艺术形象

散文运用辞格为增强艺术形象。辞格可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特别是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是语言艺术之花。灵活巧妙地采撷,可以把文章装点得妍丽动人。散文要多运用增强形象类辞格,少运用加强语势类、凝聚语义类、增添情趣类词格。加强语势类辞格适宜主观情绪浓烈、观点直白的文体。排比句在杂文中广泛使用,为强化语气服务,鲁迅《‘友邦惊诧’论》:“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一连使用三个“他们不惊诧”,对黑暗统治的愤慨之情浮于字端。递进、顶针、回环在杂文中也运用较多。这些辞格在散文中要谨慎使用,否则抒情含蓄和感情细腻的文体特色就会丧失。此外,凝聚语义类的对偶、反复,增添情趣类的粘连、仿词等在散文中也要适当使用。

比喻、拟人和夸张是散文辞格的首选。比喻能够深入浅出地描绘事物,凸显抽象事物的特征。朱自清《绿》:“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此处亭踞是读者没有看见的,用外形相似的展翅苍鹰作比,读者对亭踞形象就有了鲜明的印象。拟人能够造成特有的情趣,把事物写得栩栩如生。日本德富芦花《寒月》:“可曾看到,月下湘海浩荡无垠,洁白的富士娉婷玉立?”将富士山拟作亭亭玉立的女子,凸显出富士山的别样姿容。夸张对事物作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突出事物局部特征。散文要遵守不同辞格的特性和规律。比喻的喻体应是喜闻乐见的事物,喻体和本体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拟人的人和物在性格形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又要与散文的感情基调一致。夸张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给人虚假感受。以拟人为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非常成功。油蛉鸣叫似于人的浅唱低吟,蟋蟀鸣声似于琴弦的弹唱奏鸣。同时油蛉和蟋蟀的鸣叫,也符合儿童喜爱动物的天性。沈从文《春游颐和园》:“欢喜从空旷湖面转入幽静环境的游人,不妨把船向后湖划去。后湖水面窄而曲折,林木幽深,水中大鱼百十成群,对小船来去既成习惯,因此也不大存戒心。后湖秋天在一个极短时期中,水面常常忽然冒出一种颜色金黄的小花,一朵朵从水面探头出来约两寸来高,花不过一寸大小,可是远远的就可让我们发现。至近身时我们才会发现柔弱花朵上还常常歇有一种细腰窄翅黑蜻蜓,飞飞又停停,彼此之间似相识又似陌生。又象是新认识的好朋友,默默地又亲切地贴近时,还象有些腼腆害羞。一切情形和安徒生童话中的描写差不多,可是还更美丽一些。这些小小金丝莲,一年秋季只开花三四天,小蜻蜓从湖旁丛草间孵化,生命也极短暂。我们缺少安徒生的诗的童心,因此也难更深一层去想象体会它们短暂生命相互依存的悦乐处。”写金黄的小花从水面“探头出来”,写出新生命对美好世界的好奇之情,非常逼真。描写花朵上伫立的黑蜻蜓时,用了一连串绝妙的拟人句:它们是“彼此之间似相识又似陌生”,好像是新交的“好朋友”,相互之间“亲切地贴近”,显出“腼腆害羞”的样子。更重要的是,这两处动植物的动作、表情和心态与作者歌咏春天新景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散文运用辞格时要特别讲求镶嵌。好辞格不是连篇累牍的罗列,而是镶嵌在叙述、描写语流中的零星光华。修辞句点缀在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文字流中,是宽阔语言平面上的佳言巧句,如同散落在绿茵中的朵朵鲜花。张抗抗《故乡在远方》:“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楞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作者用“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比作早晨雪地上的动物脚印,由此联想到自己漂泊动荡的青春年华,透露着对历史的质询和往昔的自审。这样的比喻句巧妙地闪烁在黑龙江国营农插队知青生活的回忆中,飞溅着艺术的光泽。拟人也是如此,经典的拟人佳句总是不经意闪现在行文中,赋予事物以人的语言、行动和思想,跃动着生命活力和人文灵气,使似乎缺乏感彩的事物彰显人格化的色彩。但是只有融汇在平静的语言流层中,艺术的张力才能显现。朱自清《春》中拟人句,都裹夹在初春的描写之中。从虚处落笔,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勾勒出春天刚刚来临时的大体轮廓,为下文细处工笔铺垫环境。其间最富艺术感染力是一句“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描绘出春天太阳的温暖,表现出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由远渐近的目光中,开始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对小草和百花的人格化描写堪称经典:“钻”字写出了小草的淘气和活力,满纸浸透着无限的生命力;百花争艳时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的场面,喧嚣热闹的气氛。

二、善用比喻:采撷瑰丽的艺术之花

比喻是美化散文最好的修辞手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正如秦牧说的,“精警的譬喻真是美妙!它一出现,往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美妙的比喻简直是一朵朵色彩艳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试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作为视语言为生命的散文,对比喻的追逐自然远远超过任何文体。散文中有比喻的角落总是充满迷人色彩,如同瓦缝里洒落的阳光,让满屋闪烁着七彩的光泽。失去比喻的散文,枯燥如同论文,文学效果必定失色不少。好的比喻可以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笼统意思具体化,给人以审美享受。比喻用在描写、叙述和抒情中,可以使事物形象更加鲜明。用在议论和说明中,可以使事理由深奥变浅显。《围城》中大家都在吹牛,只有“鸿渐追想他的国文先生都叫不响,不比罗素、陈散原这些名字,像一支上等哈瓦那雪茄烟,可以挂在口边卖弄”。把大哲学家、文学家比作“上等哈瓦那雪茄烟”,说明的道理是:在清谈无实的文人嘴里,名人大师只是吹牛狂侃的资本。散文的比喻在于烘托形象,不在于说明事理。让对象的形象更加鲜明,闪烁着艺术的光芒。张承志《北庄的雪景》:“北庄如同海底的一块平地,雪在这里像是砌过抹平一样。在这片记忆中平坦得怪异的地场正中,有一株劈成双岔的柏树。巨冠如两朵蘑菇云,双树干在根部扎入白雪,远远望去有一种坚硬扎实的感觉。树冠顶子模糊在雪雾里,干墨黑中隐约一丝深绿。”用“两朵蘑菇云”比喻双岔柏树的树冠,柏树双枝撑天,巨冠荫地的形象十分鲜明。

散文喻体多用耳熟能详的事物。喻体虽然丰富多样,但大数取喻物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很少涉及陌生事物和抽象事理。刘白羽《平明小札》:“那几片朝云,给阳光照得象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飘渺、悠然。”将“朝云”比作玫瑰花瓣,喻体是植物;张抗抗《窗前的树》:“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决不喧哗。又过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将洋槐的嫩芽比喻成蜻蜓,喻体是动物;朱自清《春》:“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将春天比喻成娃娃、小姑娘和青年,喻体是人;张爱玲《秋雨》:“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将秋雨比作蜘蛛的丝网,喻体是蛛丝。散文选取生命体和熟悉物作为喻体,是散文文体感的集中显现,也是创作主体美学品位的体现。将散文的喻体设置为人们熟知的事物,对于刻画形象是有益的。受众从耳熟能详的事物中感触到描述对象的特征,这与散文清浅感人的文体感是一致的。同时将喻体设置为富有灵性气息的生命体,符合散文美的特质。

构筑多种辞格交相辉映的网状画面。曹靖华《风物还是东兰好》描写破晓前姑娘挑水:“九曲河象一面梳妆镜,满天星斗和姑娘们的身影,映在水中,脚下是无底的蓝天。水捅轻轻一触着水,天破了,群星慌乱地跳了起来。她们从容地从蓝天里汲满两桶抖颤的星星,挑在肩头。黎明前的轻雾,蝉翼似的罩在她们肩上。她们穿云钻雾,拾级而上……这究竟是“七仙女”来到人间呢?还是我们是在“天宫”呢?”同时运用了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辞格手法,没有一点杂乱的感觉。将九曲河比喻成梳妆镜,将黎明的雾霭比喻成蝉翼似的罩,非常巧妙。采用“群星慌乱地跳了起来”的拟人手法,格外生动。借代和夸张手法也有十分出色。多种辞格手法的联合运用,将姑娘汲水描绘得无比的神奇、无限的美妙,产生诗一般的意境。张爱玲《迟暮》:“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了处处帘栊。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运用多种辞格,描写原本美好的景致现在却孤单惆怅,显露出作者欲说还休的困惑。东风一向是人们歌颂的对象,是传递春天讯息的使者,是春天最美好的事物。但在作者眼中,却沦为“多事”,比拟成爱管闲事的。描绘春色中各种辞格手法都烘托作者的愁绪:桃红脸上挂着“红艳艳的酡颜”,“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成了微醉妩媚不问春色的女子;柳丝“俯了腰肢”,无聊地“搔着行人的头发”,不是丝丝拂面的好柳;“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了处处帘栊”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一切事物的狂乱中,剩下的是混乱中的孤单和青春逝去的惆怅。

参考文献:

[1]崔宝衡.世界散文精品大观(自然篇)[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12).

[2]凌宇.沈从文散文精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

描写雪的散文篇3

一、细腻描写,景物美如画卷

只有让所写之景神形兼备,才会给人美不胜收之感。因此,行文时不仅要有形与色的刻画,还要有动与静的交融;不仅要有面与点的结合,还要有远与近的交叠。做到了神似,景物才会栩栩如生。这样的描写,不在乎长短。详细时,可以泼墨如云;简洁时,可以惜墨如金。若能前后照应,更会呈现别样的美感。

如,佳作《可贵的是坚持》中有这样一段:“雨越下越大,我甩了甩头,就在那不经意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身姿,丁香开花了。雨中,我伫立在丁香花前,仔细地凝望着盛开的丁香花。每一枝细小的枝条上都盛开着淡紫色的花,一朵朵,一簇簇,它们骄傲地在这风雨中舞动,没有丝毫的畏惧感。仔细嗅一嗅,没有浓烈的气味,只是一种淡淡的幽香。”这段描写中,为了展示丁香花的风采,由远写到近,由形态写到香味,描写生动细腻,让文章有了异样的光彩。

二、善用修辞,景物鲜活诱人

写景,如果少了修辞,就很难写出跃然纸上的景象。因此,一定要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景物描写。可以用比喻形象描绘,可以用拟人增加情感,可以用排比加强气势,可以用引用加深底蕴。

如,佳作《那份不一样的真情》中的一段:“江南是美女的化身。千里杨柳,是她柔顺的青丝;万里云堤,是她云鬓上轻巧的发卡;淡绿的浅草,是她颦颦蹙蹙的烟眉;清泉碧溪,是她含情目里的多情泪。她如一场烟花,绚烂至极;她如一樽清酒,含香醉人;她如一幅画卷,引人向往;她如一首歌谣,悠扬婉转。”用一组排比句带出一连串的比喻,将江南之美展示得精彩绝伦。

三、融情于景,文字情感充沛

描写雪的散文篇4

一、学习课文善用细节

初中阶段主要是写记叙文,要想言之有物就要写具体的事。写事是离不开人物活动的,写人也是通过写具体的事情来表现的。写人物多进行正面描写,正面描写人物的手法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它们的综合运用,不但可以让你知道人物的形体相貌、神韵气质,更可以让你了解人物的性格脾气及丰富深藏的内心世界。《爸爸的花儿落了》把爸爸多年来对子女的严厉管教,对子女真诚的爱,通过不让“我”上学迟到这件事,作为重点进行描写。这些材料看来很琐细,并不伟大,但却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爸爸形象。“瞪着我”爸爸在要打“我”时,“左看右看”,爸爸是在看用什么工具打“我”,能够教训“我”,又不至于把“我”打坏。最终爸爸拿的是鸡毛掸子,这一细节体现了爸爸对“我”的疼爱真是严而不厉,爱在严中啊!孩子逃学,“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抄起鸡毛掸子,“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这是够狠的了。但却出人意料,在“我”上学之后,爸爸竟到学校看“我”来了,“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真、善、美在此时此地,在爸爸这一形象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二、学习课文巧设伏笔

契诃夫关于伏笔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要是你在第一章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里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枪,那管枪就不必挂在那里。”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同时能使文章熠熠生辉,具有独特魅力。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我”去医院看望爸爸,爸爸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回到家,见“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像这样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从课文中提炼这一技巧并提醒学生加以训练,效果很好。

三、学习课文“一花多用”

把爸爸置于“花”这样的背景之中,爸爸的一生以及英子的成长都与花连在一起:

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

“爸爸是多么喜欢花。……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

爸爸喜爱花,说明他有爱心,有生活情趣。爸爸把茉莉花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说明爸爸喜欢花,更喜欢自己的孩子。我们在习作时也可以选择一两个景物,如雪花、月亮、寒风等来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有同学用雪花作为背景,雪花飘飞,天气很冷,父亲工作辛苦。但是在这样的雪天中,他依然准时来接“我”放学,描写了雪中的父亲等待“我”的情形;“我”理解了父亲对“我”的爱,回忆了小时候和父亲在雪地玩耍的情形;“我”感受到了幸福,此时雪花依然飘飞,“我”的心随着雪花飞舞……

四、学习课文“一语双关”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花的爸爸的辞世。小说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爱花,是爸爸的禀性,但作品中,并没有把爸爸写成一个花匠或园艺家,也没有做泼墨的描写,只是把它作为线索贯穿小说的始末。“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些描写在小说中是作为布局谋篇的手段而存在的。它除使作品浑然天成外,我以为其深层意义还在于:其一,借花的柔性来调和爸爸性格中的刚性,使爸爸的严厉和慈爱和谐协调地发展;其二,“花”在这里已经超然而成了一种象征的事物。象征使作品更具内涵。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花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学写一语双关时,特别要提到拟作文题目时,如何做到一语双关,达到深化文章主旨的目的呢?有同学拟了作文题目“沐浴在春风里”,“春风”既实指自然界的春风,作为背景,同时春风温暖,可以深化文章的主旨,“我”内心感到很温暖如沐春风……

描写雪的散文篇5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3.培养写景抒情散文的自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如何自学写景抒情的散文。

2.景物描述的方法。

四、课时:2课时。

五、课型:综合新授课

六、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七、教具: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山景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课堂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a类:完成课后练

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a类

2.巩固生字生词。a类

第二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学习新课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10.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五)堂上练习:

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写完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a类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B类

十、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第一部分(1):写济南冬天的天气。对比的写法,突出“温晴”“宝地”。

第二部分(2—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

过渡总写济南给人的总体感觉——暖和安适

第2段:阳光朗照下的山。

第3段:薄雪覆盖下的山。

第4段:城外的远山。

第5段:冬天的水色。紧扣“暖”字。

描写雪的散文篇6

可以看到作家在他的儿童散文中所构思的是一部“天、地、人”的乐章,是引导少年儿童对自然,社会、岁月、历史、人生、生命、灵魂做深入、深切的艺术思考,是对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独立精神的尊敬,对童心、人性的张扬。

于新世纪出版的《桃花雨》《我心中有片红枫林》中,几乎每篇都是描写自然,叙述万物,都是涵盖天地,纵览山河,又都写得细腻而灵巧,令人感到童心的跃动与自然的节律相交汇,真情的涌动与季节变化相交融,浅近而深沉。如《五彩泉》《雪花飘飘》,都是北方山里孩子常遇见的景象,但作家写得活泼泼,真切切。泉在山里奔,雪花在空中飞。无论春夏秋冬,天地间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洋溢着盎然的生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时间与空间在咫尺间浓缩。爱自然,爱家乡,爱生活的真情与善意在瞬间凝聚。文中的泉水欢畅,雪落雪飘,其实是少年儿童生活激情与乡情的写照,是美的化身。而像《年轮》《柳笛》《苦果》,写的虽都是老题材,但经过真挚童情的浸渍,却也有了新颖的诗意。作家善于在乡村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耐人寻味的事情,捕捉令人心动的瞬间,在琐碎事物中注入深层的哲学思考与理性探索,传达出凝重深远的意蕴,从而使作品衔接起历史与现实。从树木的年轮想到生命的历程和意义,从吹响柳笛想到春天的来临,从难咽的苦果想到人生的苦恼与真谛,也由此想到大自然进化中对人的赐予与作弄,以及社会变动中民众的奋发与苦难,文明的进步与滞后,隐匿着千秋痛,映照着中华魂。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读到了作家淳真的灵魂与少年心灵的颤动,读到了作家炽烈的热情与少年浓烈激情的燃烧。

也有不少作品写少年儿童与山里万物和谐相处的情景,也写得靓丽、雅致。令人感受到对当下的一种生态意识与忧患意识的交织,一种博爱精神与批判精神的交融,浅显而深刻。有意思的是,佟希仁的许多作品写了山里儿童与各种植物的心灵对话,不仅把拟人手法运用到极致,让大山里,小路边都充满了人间真清。寻常的山村也因此显得不寻常,处处都流淌着一股灵气,一缕情思,一种神韵,而且,这样的作品都因为经过童心的过滤,感悟和熔铸,变成了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在作家笔下,收枣子这样极普通又平凡的事,不仅变成了充满诗性的“红雨点儿”,使自然美、生活美、童心美融合一体,而且,儿童稚真的心灵也在瞬间启开。从中透射出新一代人的聪慧之光,幻想之光,人情之光,使人想到生存的甜蜜,生命的甜美,使作品在浓郁的地域氛围里具有了一种隐约明快的象征意味。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耐人寻味,余味儿无穷。

还有不少作品题材独异,具知识性却又直面现实,直抒胸臆,既花树万种,风色千里,如画如诗,又闻识广博,情理深湛,有知有感。如《达子香花》,这是北方初春最早开放的野花。鲜为人知,不见经传。为了报春,它来不及长叶儿就将花苞开放;为了开花,还得经受春寒的威胁,残雪的逼迫,这又是怎样的一种高尚品格,怎样一种牺牲精神。这些作品中将生动的感性形象,启迪的知性描写与抽象的理性思辨结合得如此美妙,真是神来之笔。

描写雪的散文篇7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

小学生写作文,得学会写景物,世上景物是千姿百态各有千秋的,即使是同类景物也是各有特点的。同样是绿,朱自清说,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太浓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太淡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太暗了。同样写草,有人说,“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有人说,“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也有人说,“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还有人说,“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可见,季节不同,景色各异。我们写景就得写出其特征来。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她呢?我们要启发同学们得动用全身心所有的感觉器官认真感受景物。朱自清在“春”中写到“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动用了眼去看,动用了鼻去嗅,动用了耳去听,从而写出一幅活生生的春花图。而他写梅雨潭的绿“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则是用手触摸出来的。郁达夫写故都槐树的落蕊时,则是用脚踏出来的,他写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到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由此来看,要想写出好的景物来,光靠眼看耳听还不够,所有的感觉器官都得积极行动起来。更主要的是,我们要启发同学们用心用脑去琢磨去思考。思考什么呢?

一、要用心去琢磨写景角度、写景方法和写景顺序。

对不同特点景物,我们首先要考虑写景的角度。是从视觉角度、嗅觉角度、闻觉角度,还是从触觉角度呢,还是综合运用几种角度呢?假若你要从视觉角度写,那么还得用心去琢磨采用什么顺序,什么方法好,是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呢,还是由动到静、动静结合呢?是采用边走边看的移步换景法呢,还是采用定点换景法呢?的《沁园春・长沙》中写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综合运用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动静结合等写景方法。李健悟的《雨中登泰山》多用了移步换景法写景,而姚鼐的《登泰山记》则多用了定点换景法。这些作者采用了恰当的写景方法,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让我们读后恋恋难舍。

二、要用心去琢磨运用想象联想的思维方法

把景物内容写得更丰富。想象和联想就像一双飞翔的翅膀,我们只有驾驭好它,才能把景物写得更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想像出一段虎鼓瑟鸾回车仙之人列如麻的仙景,因而把天姥山写得更神奇了。朱自清则由出水很高的荷叶联想到亭亭的的裙,由松松的皱缬着的绿,联想到拖着的裙幅,都是神奇妙笔,引读者一同遐想,如临其境。

三、要用心去琢磨语言的表现力,力求言语传神

语言就像是花园里的流水,没有它花朵就要枯萎;它流得充沛,花朵就长得肥美。要写好景必须注意锤炼语言。锤炼语言,首先要注意选用词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闹”字,一个“绿”字拓宽了诗的意境,丰富了景物的内容。其次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春》中,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用了拟人手法描绘出繁花似锦、竞相开放的美景;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了比喻、排比手法写出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则用了比喻、通感的手法写出了荷香淡淡,若有若无的特点。运用好语言会使你的景物生色,文章生彩,让人过目难忘。

四、要用心去琢磨写出情感,

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感是景物的灵魂,没有情感流动的景物就如一潭死水,不会惹人注目。景物描写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具体流露,心态不同的作者会把相同景物写成不同的形象。同样是雪景,鲁迅说“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这雪景写出了“我”悲凉的情感,衬托出祥林嫂死得悲惨;而峻青说“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罩上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都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雪景图,道出了他的喜悦之情。而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表现出一位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博怀。可见有情景物才感人,我们必须得把情感融入所写景物之中。总之,要写出有特征的景物,不能只凭一双慧眼,要全身心投入,尤其得用心。挖空心思去观察、思考、描绘吧,你一定会写出富有个性的优美景物。

描写雪的散文篇8

关键词:整体感知;散文;方法

散文,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能体现中职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的诸多要素。但是,散文又具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即取材十分广泛,行文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但是所要表达的主题却明确而集中。所以,对于阅读能力相对较弱的中职生来说,通读文章而不知所云,就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也是我们散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贯彻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就成为我们中职语文教师教研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整体感知,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又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下面,笔者试通过一些实例,在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上从以下几方面来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注重解题

散文的题目可比喻为散文意境的门窗。从其作用来讲,有的是点明写作对象及其特点,有的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态度,有的是揭示文章的主旨,有的提示了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从用语特点来讲,有朴素的、平淡的、有新奇的、有含蓄的、有赋有诗意的等等。解题可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甚至可渐渐进入散文优美的意境之中。特别是那些兼有多重作用,且既新奇又含蓄的散文题目。

例如,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要指导学生理解这个题目的三层含义:一是红柳生长的环境是海拔最高的高原,“冰峰林立,雪原寂寥”,让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二是红柳“离太阳最近”,从太阳那里吸收了光和热,蕴涵着伟大的力量,能“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三是暗示了红柳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曾经为人类做出了固沙防风的贡献。通过解题,学生即可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小中见大的写法。

类似的还有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题目具有一语双关之妙。它既指“我”居住的“小屋”建在山脊上,在烟雾迷蒙中,凌空而起,轻灵而自由的姿态,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境中的“空中楼阁”,喻指作者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这样便于学生了解作者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入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再如,曾宏燕的《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题目不仅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和线索,并且运用了设疑激趣的手法。如果能提示学生,作者为何把教室与红玫瑰、情人节与教师和学生这些很难关联的人、时、物交织在一起,在学生心中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再通过欣赏文中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的神态描写、心理描写,那么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学生就易于接受,而且能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注重理清线索和结构

线索是文章的脉络,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抓住散文中的线索,理清其层次结构,就能整体把握其思路和内容,有助于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领略其内在的神髓,分析文章的立意。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或人)为线索,以空间(或时间)为线索等。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读散文能抓住线索,就便于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写了母亲平凡、孤苦而伟大的一生。作者以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从母亲的出生、出嫁、生“我”,一直写到去世。脉络很清楚,阅读时只要提示学生找出文中表现时间顺序的语句,就能初步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内容。但是,母亲这样漫长的一生,可写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了母亲对“我”的六次影响?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择材料,又是如何组织这些材料的呢?所以说,能找出表现母亲勤俭朴实、善良宽厚、为人热情和坚韧刚强的品质及“我”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这条贯穿全文的暗线,就基本上把握了课文的主题。

再如,吴冠中的《画里阴晴》,篇幅短小,完全可以直接从理清全文的结构和思路入手,来欣赏其主题。这篇散文共四个自然段,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传统技法:第一段由路过故乡的感受起笔,引出作者对“湿”的独特感悟;第二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第三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缘由,为推出中心做好了铺垫;第四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这篇散文阐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先从小处切入,再层层铺垫,最后水到渠成,篇末揭示中心。

三、注重把握“文眼”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创作意图、揭示主旨、涵盖内容的词句叫“文眼”,它在文中起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抓住“文眼”可以举纲张目,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以“好雪片片”为题,又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收束全文,作者把美好心灵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看作是“灌溉了我们的心田”的“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起到点题的作用。如果能结合老人的形象,感受蕴涵其中的情感和含义,也就把握了该文的中心。

再如,张抗抗的《窗前的树》中,结尾“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总括了前文对洋槐四时形态美的描述,并且揭示了作者笔笔写洋槐,处处写的是自己的心声的写作意图,使我们领会了作者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体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趣的主旨,实为点题之笔、升华之笔。

描写雪的散文篇9

关键词:环境描写特定场所渲染气氛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彼文入情地把握作品中作者的感情心绪,深入领会作品主旨,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其中关注环境描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捷径之一。于教学实践中作者体会如下:

关注环境描写,能领会作者所展示的特定场所。如孙犁笔下的《荷花淀》开头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这段话,作者极力写“洁白”二字,以“雪地”和“云彩”来比喻水生嫂月夜编的席,勾画了一幅优美迷人的月下织云图。作者在此为什么要极力渲染“洁白”呢?为什么紧扣“洁白”来写景呢?这是因为水生嫂热爱祖国。当她听到丈夫要参军时,主动担负起全家的重任,支持丈夫参军。这正是为了以“洁白”这景烘托水生嫂纯洁似玉的美丽心灵,讴歌她那勤劳质朴的美德,使水生嫂这美丽的形象如玉盘高昭,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这样白洋淀不仅散发着冀中平原浓郁的泥土味、弥漫着荷香与硝烟味,更是觉醒的劳动妇女为保卫如诗如画的水乡而迅速成长的特定场所。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1]既有诗情画意,又有战火纷飞,读者就能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记忆犹新。

关注环境描写,能领会作者怎样渲染气氛。鲁迅先生的《药》,当写到华老栓买到人血馒头时,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

用这样清澈明朗的景象来衬托华老栓满怀希望的心情,是再合适也没有了。而当华小栓死后,华大妈和夏瑜的母亲上坟场时,又有一段景物描写:

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钢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寂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是多么阴冷的气氛啊!坟场中的寒风、枯草、秃树和乌鸦等把悲凉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2]这样既能烘托出两位母亲极度悲惨的心情,又能激起读者对革命者的悼念和对受害者的同情,更加深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关注环境描写,能领会作者怎样发展情节。“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是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为人物的命运和归宿提供依据。”[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着力描写“风雪”,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纷纷扬扬的大雪,破败坍塌的草料场,孤寂无人的山神庙,除了渲染荒凉、寂寞、冷酷的气氛外,更起到了结构故事、发展情节的作用:如不是风大雪紧,林冲怎会离开草料场去沽酒?不去沽酒,又怎能途见山神庙?若不是风雪愈紧,又怎会压塌草料场,迫使林冲暂去山神庙存身?若不为抵御风雪而掩门抵门,林冲又怎能听到陆谦等人的自供状?又怎能有杀贼雪恨之举与逼上梁山的下文?想象展开,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完成林冲由忍辱屈从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并充分领会“风雪”与情节、人物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民不得不反”这一道理。

关注环境描写,能领会作者怎样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祝福》中鲁迅先生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绘:

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理是“事理通达心平气和”……

通过书房的布置和陈设,形象地勾勒出鲁四这个顽固守旧而又假充斯文、道貌岸然的封建地主的伪善面孔的形象,从而为读者了解社会环境的险恶作了很好的提示和铺垫,也深入地揭示了导致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是罪恶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

描写雪的散文篇10

情趣:江南冬景之爱。“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主文之本源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意思是说,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词是情理的纬线;经线端正了纬线才织得上去,情理确定了文词才会畅达,这是写作的根本。先来看作者所写的这段文字:“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作者拿北国的“夏夜”比江南的“冬景”,抒发了对明朗的情调的喜爱之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之色彩”,就是作者寄托于景物中的情感。由作者构想的“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就是本文“明朗”的情感基调的见证。因此,郁达夫心目中的江南冬天晴暖温和可爱,优美闲适,和煦温润。如“午后冬郊图”,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着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等,色彩亮丽,蕴含生气;“乡村冬郊图”,长桥、杂树、乌篷船、细雨、灯晕,淡雅朦胧;还有,“江南雪景图”,围炉对酒、月映梅花、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给人高雅、宁静的情调。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无不寄托了作者“一片冰心在玉壶”――对家乡的爱之情结。

意趣:江南冬景之美。读本文感受之切,就是江南冬景充满诗的意境。这种诗的意境,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赏析。一是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实写。且看:“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描写“晨霜”之“白”,所用之喻,对比强烈,白霜旨趣,可感可见;再如描写晨曦初照,鸟雀和鸣,地气升腾,余烟袅袅;尤其是描写人们冬阳晒背、谈笑风生的情景,让读者共同消受着江南的冬景所带给人们的如诗如画的意境和乐趣。一是文中对江南冬景的虚写。体现在行文上为引用古典诗歌,巧借诗句意境表达江南冬景。譬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雪景美丽,酒香怡人;生活悠闲,友情深厚。又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更静,有家倍温暖;“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通过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再如,作者还引用“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句,如果说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政治的远见,那么,郁达夫的纯美之处在于说明“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冬景的自然美。所以作者自豪地说,“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这是读者感受到的作者在自然景物面前体现出的精神世界。

理趣:江南冬景之思。作者在本文中寄托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从文中两例可见理趣所在。其一,江南冬景的“迷人”。迷人,隐含在“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上。唐代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据载,李涉曾过九江遇盗,问“何人”?曰:“李博士也。”其豪酉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诗足矣。”原诗中的“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江南皖口小村井栏砂;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就连风高放火、月黑杀人的“绿林豪客”也“久闻诗名”而玩起高雅,尊重诗人。这里暗含的理趣可解读为:诗意的典型环境能够濡染人,改变人。所以,作者评介“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其二,以梅花素艳的风韵,寄寓高远的境界。文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诗句,出自齐己《早梅》。全诗的意境为: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蓄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