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32:29

琦君散文篇1

关键词:琦君;思乡;怀人;儿童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i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05-02

琦君被称为“20世纪最富有中国风味的散文家,台湾文坛上活生生的国宝”。在大陆,琦君也是深受欢迎的当代优秀女作家。她的思想怀人的散文及其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深得大陆读者的喜爱,在当代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怀人散文

从书写题材的角度来说,琦君散文只是那种琐琐碎碎的小儿女家常:什么母亲梳了个螺丝髻,姨娘梳了个横爱司髻,自己穿了件旧毛衣,什么母老虎似的二妈没收了她的钱袋子,五叔骗她压岁钱,外公给她讲故事,二干娘借她压岁钱,老师教她背“四书”。这些看起来没有多大意义,鸡零狗碎,不一而足,但我们别小看了这些鸡毛蒜皮,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所谓的小题材成就了琦君——她从这些看起来是小题材的写作中表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文化传统,倾注了她伟大的博爱精神。

琦君的许多作品描写的是她的女性长辈,母亲、姨娘、干娘等在她的散文中常常出现。他们饱尝了父权制和多妻制的辛酸。她们勤劳,却永远不知道为自己活着;她们容忍丈夫娶妾,却受不了那份精神折磨。看似挖掘女性人生命运的不幸,实则是在歌颂主人公身上的人类美德。比如《衣不如故》里,琦君反复写到了村姑阿菊,爱打扮的二姨娘。她对这些女性“无深度”追求,靠取悦男人(靠穿漂亮的衣服诱惑男人)的女性所作所为,以自己的“童稚”和母亲的“保守”做出了一种回应。“母亲节俭持家,她年轻时候至多是蓝底白花衫裤,中年以后,不是安安蓝,就是藏青。后来总算时髦一点,穿旗袍。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像一片蓝天,没有云彩,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母亲的心里是不是这样,那就不知道了。直到二妈像朵花似的,飘了进来,家里忽然变得五颜六色起来。连桥头的阿菊,都看得眼睛直愣愣的,悄悄对我说:‘真讲究呢,你看她那套琵琶襟裤袄,那双尖溜溜绣花鞋,还有那个横爱司髻,怎么这样俏呢?’我有点气她直夸二妈,撅起嘴说:‘没什么稀奇的,哪一个打扮起来都一样好看。我妈只不过不打扮就是了。’阿菊说:‘你妈啊,一双手纳鞋底纳得那么粗,脚又是小脚放大,就是打扮起来,也绝赶不上二太太。’”作者反复表现的还是母亲身上的内在美和她自己的一种追求。“有一次我悄悄跟妈说:‘妈,我真想有件玻璃纱夹旗袍,我看见人家穿的飘飘然跟仙女似的好漂亮。’母亲说:‘你现在读书,头发剪到齐耳根,穿旗袍也不会好看,等你念大学再说吧。’就这样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同时也不愿为衣服害母亲操心。年岁慢慢长大,懂得人生的美丽并不全是靠衣服来表示。中学的国文老师曾经引了《牡丹亭》里的句子鼓励我说:‘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是指外表的美,一个人要追求德行的美。德行的美是丰富的内涵,即使人家不能赏识你,也无损你内在的美。’我渐渐懂得为什么母亲终年一袭蓝布罩袍,在我眼中依旧是仪态万方。父亲虽然冷落母亲,但我断定她的仪容举止,在他心底是占有极重要的分量的。”

又比如《髻》、《眼泪和珍珠》、《压岁钱》等文章,作者在一种近乎甜蜜的回忆中诉说了曾经的不幸,也力图在其中咀嚼一种人生的酸甜苦辣,丝毫显不出抗辩的意味。但却通过她们面对苦难和不幸的态度中,使人懂得了泪水与饱经忧患使人变得温和、宽容、醇厚和善良的哲理。“想起母亲的一生饱经忧患,可是她总是默默地带着含泪的微笑。在我印象中,母亲的笑容美得犹如清晨待露的玫瑰,在家庭中散步淡淡的芳香,在我心田中植下热爱人生的种子。从没一句怨毒的言辞出诸她的双唇,从没一天,她卸下照顾家人的沉重担子。她外表看似柔弱,但无论怎样的颠沛流离、艰难拂逆,她都担当了。当人们享受着由于她的牺牲、忍让所赐予的安适幸福时,她却悄无一语地离开了人间。她始终无怨无艾,因为她心中有一粒珍珠。正如牡蛎,把光泽的珍珠贡献人间,自己却牺牲了生命。”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琦君的怀人作品,其主题不仅仅是怀人,更是通过所怀念的人传达坚韧的生活态度,是对人类美德的歌颂。

二、思乡散文

与男性作家描写乡思乡愁时偏重寄托政治抱负或家园情结不同,琦君散文引人注目的亮点,在于她善于把迷惘的乡愁、悲哀的愁绪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的温润素雅、清新婉约的境界。除了乡思、乡愁的诉说,她更多的是对故乡的山川景物、人文环境的描写,对乡风、乡情的怀恋眷念。正如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琦君笔下的永嘉、杭州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意境。

在台湾一些思乡怀旧散文中,处处流路出一种强烈的漂泊情绪和流浪心态。他们认为“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作为满怀乡愁的游子,琦君“盼望海天连成一片,山水连成一线能回到故乡”,“享受壮阔的山水田园之美,呼吸芳香静谧的空气”(《写作回顾》)。她对故乡江南的美景爱之切,忆之深:“晨曦自红霞中透出,把薄雾染成了粉红色的轻纱,笼罩着江面。粼粼的江水,柔和得像纱帐里孩子梦中带笑的脸。我们赤足在潺潺的溪水中拣石子,夏老师依槛闲吟,诗成后传诵一时。”(《何时归看浙江潮》)美丽的西湖、苏堤;垂柳、荷花;山水田园、林木花果;甚至“千变万化的钱塘江”的潮涨潮落等,通过作者触情于景,景情合一的描写,使读者读后如身临其境,令人流连忘返。那些大量记忆故乡风俗传统的散文,如《春酒》、《粽子里的乡愁》、《桂花卤·桂花茶》、《故乡的农历新年》等更是意味深醇。正因为故乡的山美水美人美,所以作者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昨夜梦魂又飞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天遥。”(《乡思》)

就乡愁的书写来说,这些描写故乡风土人情的散文,尤其是对家乡永嘉及杭州美景的描写,是很感人的,像《西湖忆旧》、《金门行》、《三更有梦当书枕》等,感人至深。但不能否认,琦君散文的乡愁主题与余光中之《乡愁》、郑愁予之《错误》不同,其中包含了她更多的人世感念:“这位庄主生前极懂得享受,所以为自己建了一个偌大的别墅,而且娶了八个太太,他何曾想到树倒猢狲散,身后红粉飘零的悲哀?在庄的旁边是他的坟墓,是他为八个太太筑的生圹,……,这两位美丽的未亡人,守着偌大的庄园,守着她们死去的丈夫,一年年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她们真个是死灰槁木、看破红尘吗?人世的富贵荣华。浓情蜜意都是过眼烟云;建造这八个墓穴的柳庄主任,才是真正的大傻瓜呢?‘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满园姹紫嫣红,给人的感慨又是如何?”(《西湖忆旧》)这也许是琦君散文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原因吧!

对于琦君及台湾大批乡愁文学的书写者来说,这种乡愁还更多包含对于“乡”之代表的农业文明的传统价值观念沦丧的深深叹息!琦君身处迅速工业化的台湾工商社会,这个社会的新价值、新道德深刻地影响着人及人性的变异,因此,琦君好多回忆性散文,看似是宣扬基督教的泛爱思想、佛道的人生观念,但实际上也在传达她的一种人文信仰。如《下雨天,真好》、《浮生半日闲》等,对于农业文明价值,如它的亲情。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的沦丧就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忧虑。某种程度上说,这类散文表达的是现代人一种普遍而永恒的乡愁。

三、儿童化视角

琦君的思乡怀人作品,语言上有浓郁的个性色彩,结构上采取闲话家常的方式,谈天说地,终不离亲情人伦之美,在一个新的水准上营造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身边琐事,信手拈来,在平常无奇中蕴含至理,清淡朴实中显示秀美。

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她的笔下,童年不是一般意义上人类个体生存史上的童蒙期,而是“蓦然回首,不复存在的心灵伊甸园”,她是把对童年的一次次回忆,当成是涤滤心灵的一次次巡礼。在琦君的心目中,人世间的教堂不是别的,童心和童年即是审美的教堂。她把童年演化和提升为一种鉴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价值尺度。如《母亲那个时代》、《倒帐》、《衣不如故》、《髻》等作品,从母亲在家的生活与地位看母亲的善良能干、勤俭节约、慈爱达观。《髻》中也写到母亲古董,自甘淡泊,受到父亲的冷落;姨娘爱打扮,颇俏丽,讨得男人欢心;而父亲则是喜色的,他对发妻和小妾的思想倾向,是从眉头和眼神中看得出来的,从中透视出作者对母亲的无法言尽的爱和对母亲的命运的揪心的痛。而《启蒙师》、《一袭青衫》、《三十年点滴念师恩》等,则是从恩师夏承焘、梁先生的一言一行中传递出对亲人师友、对故乡、对童年的永生难灭的怀念,作者正是通过荡漾的情感呈现给人们一个充满童心的生活态度。

琦君在散文创作中,用富含古典意味、乡土色彩的童心,让人看取一种淳深的爱心,流露出浓郁的故土情怀。故乡的山水,对于一位远在异乡的人来说是梦中的天堂,是揪心的思念。如《外祖父的白胡须》中冒大雪看庙戏;《红纱灯》中做各式各样的红枣搪糕、糊不同形状的纱灯、赶庙会等等年节习俗;《西湖忆旧》中,西湖十里烟波,桂花香中啜莲糕,保俶塔和雷锋塔,岳王坟,灵隐寺,湖上的雪景、雪里的梅花全是故乡所特有的童年的记忆。她就是用这些为人们构筑了别致的意境,以含蓄却含情的文字表达作者心中的爱与同情。对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审美的吸收与认同,造就了她的散文中的素朴情感,以及细腻深沉的爱心,达观温厚的人格修养,平易自然的至情至性。正是对古典韵味和故乡秀色的把握,使得她的散文那种深挚沉重的乡愁在朴素的描摹中凸现为更为强烈的主题。

作者在款款的叙述中,见微知著,感悟人生,从一人一事甚至人与动物、实物的关系中写出世事的变迁和人生经历的沉浮变幻,进而升华出某种哲理,使读者为之怦然心动。如《髻》中随光阴流逝,姨娘老了且有了丝丝白发,“我”想要替她梳个新式样,她愀然一笑说:“我还要那样时髦干什么?那是你们年轻人的事了。”作者由此生出感叹:“我能长久年轻吗?她说过这话,一转眼又是十多年了,我也早已不年轻了。对于人世的爱、憎、贪、痴已木然无动于衷。母亲去我日远,姨娘的骨灰也已寄存在寂寞的寺院中。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值得认真的呢?”阐发出了人生无常的佛家思想。

琦君,这位颇具盛名的散文家,一个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传统型作家,以一支生花妙笔倾注满腔热情地写故乡风情,追忆当年在大陆的逝水年华,寻找那失落的“根”,呈现出丰厚的文化乡愁。总之,琦君的人生境界和艺术追求融合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思乡怀人散文,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清雅疏淡意味深醉的人文艺术精神,更显示出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复兴、蒋成禹.中国现代散文家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2]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姚皓华.琦君思乡怀人散文研究[J].锦州:渤海大学学报,2005,(11).

[4]琦君.琦君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5]琦君.琦君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琦君散文篇2

雨后的宇宙,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寂然幽静。海上泛着银波,天空还晕着烟云,松原的青森!/平平的岸上,渔舟一列地骈陈,无人踪印。/有两三灯火,在远远的岛上闪明——初出的明星?

这首小诗是郭沫若1921年10月20日的作品。“雨后的宇宙,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这句诗好熟悉,翻开教材(《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中有这样一段话:

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加以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

只是,琦君将这空灵的比喻误记成了谢冰心散文里一句话。于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勾连起了三个人:郭沫若、谢冰心、琦君。找出《冰心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翻看冰心笔下的“雨”,“雨”字竟出现了954次。撇开一些文论,冰心散文中、小说中的雨也是常常在下的。冰心爱写雨,或许,正是“夜中的雨,丝丝的织就了诗人的情绪”,所以冰心会对小读者说“病中,静中,雨中,是我最易动笔的时候;病中心绪惆怅,静中心绪清新,雨中心绪沉潜……”而雨后的天地是安静的,更是冰心用心动情的时候,即使晚年的冰心在一封《致王蒙》的信中袒露了心声“说实话我不喜欢雨,我爱阳光、爱雪”。

琦君散文篇3

2006年6月7日,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去世了。遵照琦君的遗嘱,她的骨灰被运回温州老家,安放于“琦君文学馆”现址。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学习,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其创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琦君自选集》等。读琦君的文章,就像翻阅一本旧相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承载着如许厚重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上个世纪前半叶,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一个逝去的时代“照相”,那一幅幅影像,仿佛在诉说着相同基调的古老故事,于温馨中透出幽幽怆痛。渡海到台湾的大陆作家都曾遭受过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很自然地成为了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飘荡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香气。

桂花雨

①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唯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②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③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④故乡是近海县乡,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⑤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⑥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借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⑦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⑧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⑨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阵阵的桂花雨。

(原文略有删改)

【读后思考】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桂花树及桂花都有哪些特点?

2.第③段“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母亲的“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4.作者用“雨”字来表现桂花散落时的情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想念荷花

①我在四五岁时,那时想象不出西湖的银浪烟波究竟有多美,只觉得父亲敲着膝头,高声朗吟的神情很快乐,音调也很好听。

②父亲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正是荷花含苞待放的时候。到两个星期后的六月二十四,便是荷花生日。母亲说荷花盛开,象征父亲身体健康。所以在六月初六那天,她总要托城里的杨伯伯,千方百计地采购来一束满是花蕾的荷花,插在瓶中供佛。等待花瓣渐渐开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与香炉里的檀香味混和在一起,给人一份沉静安详的感觉。

③到了杭州这个十里荷花的天堂,才真正看到那么多新鲜荷花。我们的家正靠近西子湖边,步行只需半小时就可到湖滨公园。那条街名叫“花市路”。父亲为此作了一首得意的诗,其中最得意的句子是:“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其实父亲很少钓鱼。他带我去湖滨散步,冬天为赏雪,夏天为赏荷。赏雪的时候少,因为天气太冷了,赏荷却是夏天傍晚常常去的。夜晚,荡着船儿,听桨声唉乃,看淡月疏星,闻荷花阵阵清香,毕竟是人间天上的享受。

④六月二十四既然是荷花生日,杭州人的游湖赏花就从六月十八开始,到二十四这一天是最高潮,整个里外湖都放起荷花灯来。大小画舫,来往穿梭,谈笑声中,丝竹满耳。这种游湖,杭州人称之为“落夜湖”,欢乐可通宵达旦。我不是个懂得赏花的雅人,也体会不到周濂溪爱莲的那份高洁情操。我喜欢“落夜湖”,只是为了赶热闹。父亲却不爱这种热闹。母亲呢?只要是住在杭州的日子,倒是每年都去“落夜湖”一番。她不是赶热闹,而是替父亲放荷花灯。放一百盏荷花灯,祈求上天保佑父亲长命百岁。所以她坐在船上,总是手拨念佛珠,嘴里低低地念着《心经》。因为外公说过的,父亲和荷花同生日,照佛家说法,是有一段善缘的。

⑤记得有一天,父亲忽然问我:“‘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湖海客’是什么意思,你懂吗?”我说:“是退隐的意思吧。”父亲笑笑说:“就是我现在的心境,摆脱了官职,一身轻快。”但我觉得他脸上似有一丝蓦然回首的落寞神情。难道父亲仍有用世之心,只是叹知遇难求吗?

⑥抗战兵兴,我们举家避寇回乡。父亲竟因肺病不治,于翌年溘然长逝。那不幸的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六月初六。如此悲痛的巧合,使我们对一向喜爱的荷花,也无心欣赏了。

⑦在兵荒马乱中,我又鼓起勇气,到上海完成大学学业。中文系主任夏老师非常喜爱荷花。有一天,和系里几位同学在街上购物,遇上滂沱大雨,我们就在一间茶楼品茗谈天。俯视马路积水盈尺,老师就作了一首律诗描绘当时情景。最后两句是:“一笑横流容并涉,安知明日我非鱼。”他想象西湖此时,一定也是大雨滴落在荷叶上,形成千万水珠跳跃的壮观吧。

⑧那时杭州陷于日寇,老师慨叹有家归不得,因而格外思念杭州的荷花。

⑨胜利后回到杭州,浙江大学暂借西湖罗苑复校。我去拜谒老师,从书斋窗户向外眺望,远近一片风荷环绕,爱荷的夏老师心情一定是非常愉悦的。他提笔蘸饱了墨,信手画了一幅荷花,由师母题上姜白石的名句“冷香飞上诗句”,老师随即落款送给了我。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

⑩不管是“墨团”也好,是“玉槎材”也好,那总是吟诗作画、自由自在的好时光啊。

⑩夏老师与师母都在祖国大陆。不久前海外友人来信告知,夏老师已年迈体衰。他以垂老之年,一定是更思念杭州、思念西湖无主的荷花吧。他怎能想到当年在上海时所作的诗“安知明日我非鱼”呢?

⑥仰望壁上的墨荷,我好想念故乡的荷花。

【读后思考】

1.这篇优美的散文题为“想念荷花”,其实荷花并非作者着重写的内容,作者真正想念的是什么呢?

2.第④自然段写“我”爱“赶热闹”,写母亲为父亲放“荷花灯”,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⑨自然段中的“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语言优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请挑选你喜欢的一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参考答案:

琦君散文篇4

论文摘要:蒋琦龄是清成同年间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的苦难生活,展示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和社会心态,较好地贯彻了杜甫以来的诗史精神。其诗歌在当时被视为“诗史”。

“诗史”最早见于唐代盂綮的《本事诗·高逸第三》:“杜逢禄山之难,流寓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号为‘诗史”’。此后,人们便沿用“诗史”来评价杜诗的社会价值。郑庆笃认为杜诗被誉为“诗史”的根本所在,是杜甫以诗歌形式反映出重大历史事变安史之乱,将民生疾苦、朝政得失等君国大事诉诸笔端。…可见,“诗史”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精神。它包括以下内涵:首先是强烈的忧患意识。从诗中可感受到诗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窥见他所处时代的真实情况。其次,以典型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多灾多难的历史和时代氛围。诗不是记载“一时事迹”的,而是显示“一时气运”的,‘诗史”的深层含义应理解为“史外传心之史”。‘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形态史,而是心灵史、情感史,它以形象、审美的方式将最生动最具认识价值的人物精神世界记录下来,从而能从中折射出时展的脉搏和一代士人的心路历程”。历史上被给予“诗史”称号的诗人除杜甫外,有汪元量、文天祥、吴伟业、黄遵宪等。也有单独一首诗被视为具有“诗史”价值的,如元好问的《丧乱诗》、顾炎武的《海上》等。鸦片战争期间涌现出来的大批优秀诗人的整体创作或部分篇章亦被盛赞为“诗史”。蒋琦龄便是其中一位。

蒋琦龄(1816~1876),字申甫,广西全州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道光二十七年起,历任汉中知府、西安知府、四川盐茶道、顺天府尹。1860年7月,英法联军进逼北京。28日,他赶往圆明园欲劝阻咸丰帝北狩热河的逃跑行为,以失败告终。随后,他单骑奔山西,为谏咸丰“西幸”定民心做策划,复又无成。同治登基后,诏求直言良策。他呈《进中兴十二策疏》,得到同治嘉赏,并命着即赴京听候简用。蒋琦龄以母病为由恳请归里,在衡州、桂林等地书院讲学,终老全州。著有《空清水碧斋涛集》、《空清水碧斋文集》,今藏国家图书馆、桂林图书馆。诵读他的诗作,我们首先可以体味到诗人忠愤感激、幽忧切叹之意,其次可了解到nn,j-动荡不安的时代,这与杜甫的“诗史”精神完全相通。

蒋琦龄诗歌的“诗史”性体现存反映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诗作中。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际,他参加科考并进入仕途,民族的灾难和生民的不幸使他从一个闭户读书的青年迅速成长起来,写下了一批忧国伤时的诗歌。1841年,英军攻占定海,进京途中的蒋琦龄在客船中作了《湘中八月传闻官军收复宁波……》一诗。年轻的诗人陷入忧虑之:“……湖广明眼底,世事上眉头。洒浊难浇愁,天寒易饯秋。岳阳楼上望,忧乐几时休”。他对军队战斗力低下、临时抱佛脚等弊病不胜忧虑,惋惜自己“失皇势”,否则会像明代主持东南沿海抗倭斗争的胡宗宪一样,在荡平倭寇的战斗中大显身手。1860年8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直逼天津,朝中人心惶惶。他和朝中友人常谈国事,认为将相们应学习处变不惊力挽狂澜的寇准,在北门饮博谈笑中稳定君臣之心,并劝服君主打消逃跑念头,“宜在城楼瞻御盖”(《与少鹤谈宋事有感》)。面谏成丰帝的计划破灭后,他劝咸丰“西幸”山西以“固根本”,认为此时事同“唐裴冕请肃宗幸灵武、宋宗泽请高宗幸汴京之举也”(王柏心《空清水碧斋诗集序》)。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几个月间作诗55首。诗中,他悲痛地责问“谁遣陆沉事至此”,指出正是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甚至走投降路线的朝臣误国:“夷甫诸人宁足责,万事盈庭一诺唯。厝薪直突众所知,虎豹九关人畏死。纷纭犹未罪汪黄,战守谁能用宗李。盘石遂有累卵危,白日神州车载鬼。”(《送霞舫之广昌》)他在诗中一再咏刘琨、祖逖、岳飞和宗泽等人,痛责高宗秦桧之流杀害岳飞、“p4-毁长城”的行为(《谒汤阴岳庙》),借东晋南宋事讽刺“善谋身”的汪黄之流,“尽为海上忘机客,决无新亭对泣人”,呼唤士人忠直报国,“二百年来勤养十,临危犹冀有陈东”(《读史书愤》)。他愤恨朝中诸人不图振作,国难当头仍无耻享乐,一针见地指出尸位素餐腐朽荒淫的官员是致使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釜鱼幕燕自逍遥,倾覆终当念本朝”(《感愤》)。他白比借力为国谋划的申包胥,却“独唱无和”(《初至合江亭观蒸湘盛涨》)。同年6月底,因谋事不成返回家乡的诗人路过寿阳,作《寿阳呈祁太保相围六十韵》。该诗气魄宏大,蕴涵丰富,获得很高评价:“此诗史也,尤为千古必传之作”。(吴振槭《空清水碧斋诗集跋》)诗中首先回忆了清初的强盛和繁荣,然而,“魍魉”、“鲸鲵”从海上入侵,“烽烟横北固”。尤其是《北京和约》的签订,更加重了百姓的苦难,因而“青犊归无所,潢池盗有因”。他悲愤地呼喊“越甲情徒耻,澶渊志未申”,但现实却是“国家无寇准,可使有王伦”,接下来他提出中兴策略,愿像为东晋王朝的安危存亡立下卓著功勋的温峤一样为国效力。末尾,诗人慨叹自己奔波无功而忠诚不改,“蹈海欲明志,移山嗤效颦”。生活中的很多小事也同样勾起诗人对庚申之变的回忆。1861年秋,接到友人赠菊,他百感交集,“西郊辇路接淀园,劫火铜驼泣荆棘。次花零落那可问,有亦非复昔颜色”(《魏五秀才赠菊花,为赋长句》)。

吴伟业及后来的诗人在时事诗中多采用对个别主人公的命运沉浮进行纪实性叙述以揭示时代悲剧的叙事方式。而蒋琦龄及其同时代诗人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上溯杜甫,不是对历史做客观完整的记载,而是以诗人的心灵去捕捉社会场最。诗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皆由自己的所见所闻出发,或抒情,或议论,或托物用事,或寓言影射,无一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以及郁结其心的忧患意识,表现出鲜明的诗史精神。写重大事件、体现“实录”精神的诗篇,自然是说明“诗史”成就的重要方面,而记录个人生活情事的诗篇也体现了“诗史”精神的一面。它们艺术地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历史的真实。所谓“凡出处、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胡宗愈《成都新刻草堂先生诗碑序》)。

蒋琦龄的诗歌从个人的身历蹇难反映了社会的离乱和百姓的困苦,抒写了诗人的恺郁与悲愤。1855年在成都拜杜甫桐堂时,他对未来迷茫而无奈,“干戈满眼生事微,家乡荡尽将安归?”(《东杜公裥》)1856年父亲去世,他扶柩南归,途径湖北,同睹战乱已使这里物是人非,“江南江北百万家,只今堆骨泣寒沙”(《过江抒怀五首》)。至湖南永州,因战乱无法前行,他只好寓居此地四年,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其中,组诗《避乱》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生动反映了时代苦难。他时常“仓惶携百口”躲入深山避乱,有时半夜登山,“夜与萤火逐”、“天梯信难攀”,在寺院中枕砖头囫囵就宿鹱粥果腹。有时“雨脚乱如麻,众哗贼已至”,近山村庄如“万鱼迫鼎沸”,顾不上穿鞋蜂拥入山。“牛羊滑路争,失势千丈坠”,险些坠落的人们喊爹叫娘,老弱病残者体力不支倒地僵卧。惊恐不已的诗人觅得“上漏下泥渍”的茅茨暂时歇脚,可久待山中食物无多,“东邻儿啼饥,破甑已尘翳”。至1862年,他和远在北方的亲人们已经几年未通音信了。然在“京洛音书绝,亲朋见面稀”(《次答王子寿闻余还全州见怀》)、“十书九难到,一雁度江城”(《九日高山寺》)的时代,这样的遭遇司空见惯。他在这时的诗中也揭露了军队武装的腐败。乡勇贪生怕死只知欺压百姓,“名为勇锐实不然,遇贼甚让遇民武。”清军更是贪婪凶残,给百姓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甚至谎报捷书升官发财,“谁知我军更恶剧,拆屋决墙复破柱。……特令残黎偿所取,更遣百牢征鲁与。居安食饱无一事,试草捷书报大府。”诗歌自注中他尖锐指出:“当时谣日‘勇贼如梳、兵如篦、勇如剃。”’在轮番折腾,诗人的家园“皮毛已尽唯余土”(组诗《避乱》)

对社会他有着较清醒的认识,曾不止一次指出“时势累卵”、“日倾危”。他关注民众:“关河行旅多贱贫”(《重经华州》)、“东南财赋区,民力近已殚”(《出守江州》)、“千村化荆杞”(《观河南兵过赴关》)。在对今与古、功业与毁灭、生命与死亡的意义进行思考与审视的同时,他也寄寓理想,讽喻现实。上奏不达,他借古人发牢骚,“枉自秋风咏团扇,当年何苦学樊姬”(《婕妤怨》)。不久在回山两的路上作《易州城西》,慨叹时代缺少荆轲这样以性命和鲜血报偿君主知遇之恩的精神:“村不闻击筑歌,金台空有夕阳多。乐君已去荆卿死,易水秋风亦不波”。一些诗歌写个体的感受,同时也是时代心理的凝结。如:“兵戈天地满,道路塞榛营。单远音问绝,感逝涕泪汛。流离杜陵客,白首自弃官”(《岳州晤彭锡之太守同年赋赠》),“绝塞飞狐北,荒城灌泽东太行连首尾,僻地少鳞鸿。寂寞三春景,羁栖两寓公。天涯归未得,况乃泣途穷”(《寄霞舫》)。诗中写社会现状、个人遭遇和凄凉的心境,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时代的普遍幽愤和苦闷。此外,他还有一平淡巾蕴含深意的小诗,展现了闲居时眷恋国事的心态,“可惜楼头春色守,飞花着水减深红。长安远无消息,吹尽江逆水风。”(《梦中成一绝》)

杜甫以后被给予“诗史”称号的汪元量、张煌言等人身历天崩地裂的亡国之难,其诗歌因巨大的痛楚呈现出苍凉凄楚的风格而蒋琦龄将自己所处的时代视作杜甫所处的安史之乱时期,他焦灼、悲愤,但并未绝望,仍盼望着中兴局面的来临。他的诗歌精神f承杜甫,把自己的苦难和国家、百姓联系在一起,并学习杜涛“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这种以细节和侧面作为切入点反映时代面貌的表现手法,抒发的是一份心忧社稷的儒者情怀。

蒋琦龄曾任职于秦、蜀等地,动乱时期经历了颠沛流离、家人失散的苦痛,有着“麻鞋见天子”和晚年病魔缠身的经历,因而对杜甫更添几分敬仰,甚至产生共鸣。他自称“杜陵野老”,到处瞻仰杜祠,住处名为“东园草堂”,诗稿称为“草堂诗”,作和杜诗。某些诗的主题、场境、表现手法乃至用语都受到杜诗的影响。其实,大多数模拟之作与和诗都显得有些牵强,其感染力反不如那些用赤诚之心浇铸出来的作品。

试看1860年秋蒋琦龄谋事不成单身回晋途中所作的这两首诗:“我生空负胆轮悃,谁遣驰驱老此身。又作三杯无事饮,难逢一片有心人。国家岌岌偏安命,经济寥寥但患贫。不信忠贤竟牢落,尚应草泽有沉沦”(《村店独酌》);“占有依庭哭,今惭叱驭臣。艰哉井径道,磋尔远游人。疾病秋将晚,崎岖志未申。太行有忠义,相见一酸辛。”(《井径道》)深秋风中,夕阳两下,病弱的诗人,崎岖的山路,山西乡间的小酒店,失意的诗人孤独伤怀。且不去评论他有关西幸的政治主张的实际价值,单从他为此奔波千里、思虑终日的行为,即可见其一片耿耿忠诚。在异地的颠沛流离中年华逝去,但萦绕他心头的总是国事,“霜前衰鬓不堪白,客里菊花犹自黄。闻道六龙议西幸,仍拼一醉晋裥旁”(《太原再九》)。蛰居山西,午夜梦回的是战争前线大散关,“侵晓蒲津渡,凉秋大散关。……向来忧国意,未改旧愁颜”(《记梦》)。而让他一生最牵挂的足“唯愁鲸跋浪”《次答子寿早春见怀》)。他终生执著济世,不甘于“老向唐诗晋帖中”,时常“梦回蜀栈秦关外”。他认为朴学的繁荣正是士人报国无门的产物,“笠泽有书留朴学,狄山无路效孤忠”(《又次韵答松孙间赠》)。

纵观蒋琦龄诗集,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忠愤感激、为国分忧的情感。“此行于国竟无补”(《介休遇雪》)、“野老吞声语尚酸,春行愁减带围宽”(《次和永州太守廷方宇见寄》)、“漆室伤怀抱,涕泪痕满纸。……忠爱本性成,爵禄心则死”(《寄王子寿》)、“系岂秦无人?未遇臣一个。跖穿昔西奔,独唱乃无和。寸心溺死灰,归路备坎坷!南湘佳山水,何处容高卧”(《初至合江亭观蒸湘盛涨》)、“高飞屡铩垂天翼,热念空回报国肠。敢谓上书同贾谊,已经历险愧王阳。三年奔走杜陵客,孤负成都旧草堂。归槎至今浮倦客,麻鞋犹梦泣孤臣”(《次韵答徐七觉生》)、“已挂衣冠理钓纶,犹怀芹子献枫宸”(《又次和见怀》)。鸦片战争前后的诗人贝青乔、蒋琦龄同乡好友朱琦等人在血与火的浴炼中,创作出了一批褒赞英烈、感泣鬼神的诗作。蒋琦龄没有亲眼见到过前线悲壮的战争场面,然而正如严迪昌先生所说:“当英帝国主义的炮舰在广州口岸外轰来第一炮时,民族的爱国的自危、自尊和自救、自卫的热血流向毕竟是通同的。”蒋琦龄诗中情感忠诚炽热,火热报国之心一直跳动到生命尽头。《绝笔》可谓是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激情的最后表露:“气愤如山死不平,竟教田野度残生。朝廷何el封京观,愿驾胥涛戳海鲸”。时人认为:“其缠绵悱侧之情,感激愤兴之气……诸先生谓公诗上法杜陵,乃并杜陵之许身契稷,每饭不忘君国之志,亦神肖之”(周星誉《空清水碧斋诗集跋》)。

蒋琦龄的诗歌在当时得到了诗人们的高度评价。刘绎认为《书愤》一诗洞中时弊,并对其有关民瘼之作给予赞扬。邓文熊指出蒋倾注心血作诗的原因在于:“篙目时艰,志不得行,乃益专力于诗”(邓文熊《空清水碧斋诗集跋》)。多数人从忠爱悯时的评价体系出发,认为蒋诗似杜:“忠爱忧思时殷怀抱,则胎息于杜”(杨翰《空清水碧斋诗集题词》);“忠荩悃忱,拳拳晨暮”(庄受祺《空清水碧斋诗集跋》);“行役不忘忠爱”(陈兰第《空清水碧斋诗集跋》);“言为心声,足观世变。……使人忠义之心油然而动”(杜寿朋《空清水碧斋诗集跋》)。

朱琦认为:“一种渊穆醇厚之气,油然蔼然流露于笔端,尤为天禀所独得。读竟不觉俯首至地”(朱琦《空清水碧斋诗集跋》)。王柏心明确揭示蒋诗是志不获聘情况下的“发愤著书”,凝聚着强大的伦理人格力量,“虽不在位,而倦倦君父。……忧愁感叹,恳恳款款,章疏所不能尽泄,则发愤而寓诸诗”(王柏心《空清水碧斋诗集跋》)。

琦君散文篇5

在姥爷住的院子里,有一片比我年龄还要大的桂花林,妈妈常带我去闻那桂花的香味。她说世上最朴实又最典雅的花就是桂花了。它小小的花瓣却会散发出迷人的悠长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而在桂花开的最迷人的时候,那股子香气,也确实令人魂牵梦萦。桂花便成了妈妈最喜爱的花了,然而我却不以为然。

最近,我读了女作家琦君的《故乡的桂花雨》,作者对桂花香味的“魂牵梦索”,让我对桂花有了种好奇。带着这种好奇,我又找来了《桂花香飘云天外》、《杭州:飘落一身桂花雨》等有关桂花的文章,想看看人们为什么对桂花如此喜爱。

“香气浓郁的花‘或清或浓,不能两兼’。然而,桂花却具有清浓两兼的特点,它清芬袭人,浓香远逸,它那独特的带有一丝甜蜜的幽香,总能把人带到美妙的世界。”

“满树金黄细小的花儿,点缀着红叶娇艳的季节。更有那浓郁的芳香,‘一味恼人香’袭人心怀,沁人肺腑。又在芳香中带有一丝甜意,使人久闻不厌。”……

好美的语句,好美的花,文章对桂花的描写是那样的神奇,如此的有神话色彩,读着读着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就仿佛来到了一个仙乐飘飘的梦境里,融化其中,享受着美好的气息。慢慢地,我对桂花产生了一种熟悉的感觉。

“桂花分金桂、木樨、银桂、丹桂……”我装着老道的样子对妈妈说着,牵着妈妈的手,在中秋月下,走进老爷楼下的那片桂花林。

远远的,我闻到了扑鼻的香气,一阵爽飒的风儿吹过,瞧,那一棵棵婆娑的桂花树,随风摇曳起来了。咦?那是什么?好似金色的蝴蝶,好似银色的彩带,缠绵的飘呀飘,飘落下来,飘到了地上,桂花虽然没有琦君故乡那么多,然而我却真的感觉就像琦君所说的,成了“金沙铺地的西方极乐世界。”一片片黄黄的、小小的花瓣,带着浓郁的香味,飘到了我和妈妈的头发上、身上、鞋上。我伸开双臂惊呼“桂花雨!妈妈,这就是桂花雨!原来书上说的都是真的……多么浪漫,多么奇妙,多少梦幻啊!”我仰起头,桂花落在了我的脸上,轻轻的,细细的,带着花香,抚摸着我的脸,对我诉说着。

桂花,曾经并未使我心动,也未使我心欢,可是当我走进它,聆听漫天花之语时,它的无言,早已胜过了有声。而在走近的那一瞬间,它告诉了我它所有的美丽,同时,它也向我倾诉了它所有的情感,它告诉我它的香气怡人,它对我诉说它的舞姿缤纷……这怎不让人兴奋,我沐浴了一场桂花雨。那天晚上我的梦里全是它。

月亮圆了,桂花开了,今年的桂花格外的香,格外的美!

琦君散文篇6

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被收入多种语文教材。《故乡的桂花雨》和《春酒》是她的名篇,很多初中生可能读过。这两篇散文语言品质很高:简洁、优雅、清新,表达鲜明,有珠玉的质地。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表达效果?琦君作品的语言魅力来自哪里?我仔细读了她的这两篇散文,发现她的作品句子很简短。作者尽量用简短的句子表达信息,尽量让每一个要表达的信息,都独立呈现,耳语义前后勾连贯通。在她的作品中,那种多个信息纠缠在一起的长句,很少见到。我们以她的《春酒》为例,品析一下她的语言韵味。随便举一个例子:

我喝完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

这句话里,有三个短句,每个短句表达一个信息,三个短句三个信息:一是我回来。二是母亲闻我的嘴,三是母亲问我。三个信息彼此独立,又前后联系紧密,鲜明突出。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把句中的两个逗号随便去掉一个。就会出现两个信息连在一起的长句,表达就显得不简洁、不鲜明了,因而也不清新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这一段话里,句子精短,主要信息都独立表达,绝不夹缠,并且没有多余的字词。顺便提一下,作者连续列出八样东西中的七种,第八种却单独列出:“再加两粒橄榄”。这样,除起到强调作用外,语调有了摇曳顿挫之感,有了喜悦兴奋的气息。要比八样东西连续列出显得活泼灵动。学语文读课文时,对这种语言的精巧处,应仔细体会。

我们再举两个例子,与《春酒》的语言对比一下。

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

这句话的后半句中,有三个信息:一是地点――林中,二是事情――百余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三是动物名称。这三个信息用一个长句表达,纠缠在一起,显得不简洁,也不鲜明。如果我们仿照《春酒》的表达方式,对句子进行拆解,重新组装,尽量用精短的句子表达信息,并且让主要信息独立呈现,又前后勾连,看会是什么效果:

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林中繁衍生息着百余种野生动物,有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

这样语言是不是更清新些?再看:

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

这里的两个句子都比较长,都是多个信息合在一起表达。现在我们也仿照《春酒》的语言形式,对其进行调整,把长句拆解开后再组装,让主要信息独立呈现:

20世纪30年代,斯文・赫定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在水面上饶有兴趣地转了几圈……

这样表达,和原句相比,意思没有改变,但语言是不是眉目更清楚一些?眉目清楚了,才会显得眉清目秀。并且句子拆解组装以后,“年代”、“船”、“水面”这些核心信息更突出。

琦君散文篇7

来到学校,只见同学们一个个脸上神采飞扬。来到班级,班里闹哄哄的,真热闹!我坐了下来,只见他们的嘴正叽叽喳喳的说个没完呢,突然,我看见了一个头戴白帽的同学,仔细一看啊,我笑了,原来是我的好朋友肖蔚铭啊,于是我便走过去说:“喂,今天真热闹啊!”她立即回应道:“是啊,但天气可不好呀!”于是我便和她聊了起来,真逗!过了一会儿,老师来了,我们立刻安静了下来。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去珠光汽车厂和金苹果乐园,你们必须遵守交通,跟着小组长,第一组,江家诚,选五个队员;第二组,李仕杰;第三组……”我、肖蔚铭、梁雨晴、蔡晓琦和周文君是第六组。老师让我们排好队就出发了。

上了车,我和肖蔚铭坐在起,一路上,我们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吃东西,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们来到了一目的地——珠光汽车厂。

珠光汽车厂真大啊!车类也多种多样,我们先去看奥迪车,哗,真棒呀!只见黑色的车身、舒适的坐椅,真美!接着,我们又去看了丰田车,哗哈,真酷!看,它是一辆私家车,是皇冠的,银钯的车身、灰钯的靠椅、清脆的喇叭,真好看!最后,我们看了大众车,好像是家庭车,也是银钯的。参观完了汽车,也要去玩玩儿了吧!下一个目的地——金苹果乐园。

金苹果乐园的游戏可真多啊!有小型摸天轮、、过山车、踩单车、蹦蹦床、原木攀登和鬼屋等等。老师说12点钟在哪里哪里吃饭以后便小组活动了,因为梁雨晴老走来走去,要我们去找她。于是我们一气之下,便不理她了,让她自己一个人去玩,而我、肖蔚铭、蔡晓琦和周文萱去玩踩单车,我和肖蔚铭一组,蔡晓琦和周文君一组,但是一些大哥哥大姐姐总是闯到前面去,我们小,不敢去顶撞他们只好让他们先玩了。啊,终于轮到我们玩了真好玩,转来转去,还有阵阵凉风,舒服极了。可是肖蔚铭说她好害怕,我就不同了,我不但不害怕,还想再玩一次呢。

不知怎么回事,我和蔡晓琦她们走散了,只剩下我和肖蔚铭,我们走啊走啊,走进了一间小卖店,看见了一个个漂亮的水晶金苹果,便问:“这个金苹果多少钱一个呀?”“五元。”叔叔回答道,我说:“太贵了吧,便宜一点嘛。”“四元,买不买。”叔叔问,我说:“还是太贵了,三元怎么样,卖不卖呀?”叔叔好像无奈地说:“唉,好吧好吧,卖给你吧!”我一下子买了三个,哈哈,本来要花15元的,现在才用了9元,足足便宜了6元呢!我挑了一个蓝色、一个紫色、一个黄色,紫色给自己,蓝色给肖蔚铭,黄色给小表妹伊俐。

接着我们又去换币,一元一个币,换好以后就去套圈圈,但套了很多次都没中,最后每人只剩一个圈,肖蔚铭套中了一个一等奖,得到了一只玩具小狗,我套中了一个二等奖,只得了一只青蛙,这只青蛙很丑,十足十像童话里面的青蛙王子,眼睛虽然很好看,但鼻子像两根筷子,嘴巴像条细长的戏红,脖子上还戴着一个青色的项链,真像一个傻瓜!

“吃中午饭喽,”不知谁在喊。来到饭桌上拿了一盒盒饭,打开一看,哗,好丰富啊!有好多好多好吃的菜,有肠仔、有青菜、有蛋、还有鸡翅呢。我们吃啊吃,吃啊吃,都吃得津津有味,啊,吃饱了!老师对我们说:“1:30分集合。”现在是12点,我和肖蔚铭来玩飞镖,一元一支,我先玩了一支,没中,但得了一个箩。我又买了两支飞镖,一支给了肖蔚铭,这次中了,中了一个毛公仔,是一只小熊,可可爱了,只见它圆圆的眼睛,小巧的鼻子,比娜只青蛙漂亮多了。不知不觉,1:30分到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坐车回到了学校,慢步走回家了。

琦君散文篇8

阿翡已注意这个书生许久了。

他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左脚的鞋上破了一个洞,露出脚趾头。他那头发不知几天没洗了,就快粘成糊了。顶着这脏兮兮的一身翻山越岭,阿翡觉得此人也是强大。

她上山的时候他就在翻泥土,她下山的时候他还在翻泥土,晚上她架起炉火时,他依然在翻泥土……

阿翡终于无法忍受,有完没完啊?一片土还比得上她这个活色生香的大美人了?

“喂,我说书生,你到底在翻什么,一天不吃饭,你不嫌饿得慌啊?”

书生终于站起来,他蹲着时尚不觉得有什么,此时站起来了,阿裴才发现,书生看着文弱,长得倒是高高的。

泷谙看一眼她,少女光脚坐在青石上,长发垂在左肩。她玩着青丝,脚尖时不时踢一下脚边的竹篓,竹篓中空,青青的草叶冒出头来,还滚着水珠。

他其实不应该搭理她的,深山老林中出现的女子,即便不是精怪,来历多少也古怪,不接触最合适。

可是……他认识她。

十年前,中原黎阳城爆发饥荒,饿死之人无数,及至最后,人皆以尸为食。他家亲人悉数死去,只他一人,不肯和城内百姓吃尸体,差点饿死。他还记得,在奄奄一息的时候,有个女子背起了他,特别嫌弃地看了一眼周围伏在地上的人,将他放在了祭司神殿的门口。

这么多年,她的面容犹在眼前,他还记得清清楚楚,可是看她的样子,应该已经不记得他了吧。

书生?

他才不是书生呢,他只是奉命来找一样东西而已。

“我在找一株草。”

“什么草?”

“祝余。”

话音刚落,银铃般的笑声响起。

泷谙并不像对别人一样冷待她。

“你笑什么?”

她弯了弯嘴角,语调拉长:“祝余啊……没听说过,你到处找找吧。”

她从青石上跳下来,光脚踩着青草走了,夜色漆黑。她走得很快,瞬间消失在他面前。

草庐在山腰,阿翡用绿玉杖挑开及腰高的野草,肃容听到声响跑出来:“阿姐,你今天怎么这么迟?”

阿裴把药篓交给他:“路上遇到一个书生,是外乡人,长得白白净净的,可好吃的样子。”

阿翡露出两排雪白的牙齿,肃容翻了个白眼:“你又不吃人。哦,对啦,书生来找什么?”

“祝余。”

肃容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住,看一眼阿裴:“是不是小舞跑到中原去了?”

小舞本体乃是饕餮,是阿裴去东海玩的时候捡来的,五十年修成人身,十分贪吃贪玩。前段时间有个叫柳笙的书生误入招摇山,鹊君让小舞送书生出去,她就再没有回来过。阿裴差人去找她,前几天刚发现小舞的踪迹,就在黎阳城。

书生身上有黎阳城祭司神殿的气味,而祝余草是为了疗饥。小舞贪吃无度,若是和柳笙成就姻缘,柳笙家里人不明情况,不知她是龙子,嫌弃她吃得多,让人来找草药,也是有可能的。

阿裴嘴角浮起一丝笑意:“还不知道。”

若是那个小笨蛋,她就携礼去贺她,招摇山也好久没办喜事了。

然而,等侍从提心吊胆地呈上消息后,阿裴脸上的笑容便消失不见了。

“主上,我们没能找到小舞,可是……那柳笙和别人成婚了。”

阿裴声音冷冷:“和谁?”

“黎阳城城主之女,黎乐。”

祝余,传说中的仙药,吃了它可以让人感觉不到饥饿。

书生已快在招摇山上待一个月了。

而半个月前,从中原传来消息,黎阳城城主之女得了一种怪病。她每时每刻都觉得很饿,需要不停地吃东西,可身体却一日日地衰弱下去。

阿裴走到窗口,从招摇山的山腰往外看,能看到湍流的大河,那条河一直流向雾霭蒙蒙的中原。

侍从跑进草庐,低着头恭谨来报:“主上,我们找遍了柳笙的旧宅,都没能找到小舞。”

肃容已坐不住,腾地一下站起来:“阿姐,我去找找看!”

阿裴没有阻拦,肃容走了之后,鹊君差使者来找阿裴。阿裴心情不佳,语气也淡漠:“什么事?”

使者不由多看了阿裴一眼,招摇山这位主上,平日脾气很好,轻易不会给人脸色看,上一次看到她生气,还是在……那个负心汉和别的女人跑掉的时候,这次又是为了哪般?

使者心思一动,一下想起小舞的事,那只饕餮尚未长大,心智尚且不成熟。鹊君令她千岁之前不得离山,此番走失,恐怕最担心的人还是这位大人。

使者叹了口气:“君上找您,为的是小舞小姐之事。”

小舞没有回来的事,只有招摇山的人知道,她没有上报给鹊君。

“君上怎么知道?”

“有个叫泷谙的书生,在招摇山上找不到祝余草,便唱了《迎神曲》,要说这中原祭司神殿也是厉害,一首迎神曲能将君上唱出来,不愁神殿后继无人……”

话未说完,阿裴却已经消失在他面前,使者摸摸鼻子,书生唉,我已经尽力帮你说了好话,可看阿裴大人的样子……你还是自求多福吧!

鹊君统摄南山,招摇山隶属于南山,阿裴也归鹊君管。

鹊君将阿裴叫过去骂了一顿:“别的跑出去也就算了,饕餮也是能随便放出去的?你去将她带回来……对了,黎阳城的烈酒很不错,你回来时给我带上几壶。这廷杖之罚,就从一百改为七十吧。”

阿裴拱了拱手:“是。”

廷杖之罚将阿裴打得差点直不起腰,她捂着屁股从长凳上滚下来,咬牙切齿地想,日后她的招摇山,定是书生与狗不得进的地方!

正想着,罪魁祸首却已经来了,泷谙看一眼脸色苍白的阿裴,脸上闪过一丝忧虑,对鹊君拱了拱手:“君上爱顾,泷谙感激,只是不知若只带祝余草回去,是否能解黎乐之苦,听闻阿裴大人乃是祝余草所化,不知泷谙是否有幸,能求阿裴大人与我中原去一趟。”

鹊君皱眉,泷谙即刻说:“泷谙此夜定然长歌《迎神曲》、《祝安曲》,以酬谢君上与阿裴大人。”

人类越是虔诚,天地之气越正,除了与天地共生时期的神灵,后来的神祗大多是神灵从人类的心愿与祈祷中生出的,得听颂歌,自然欢喜。

鹊君双眼一亮:“如此,让阿裴陪你去中原,你便长歌几首,以贺山河吧。”

使者引他们出鹊山,阿翡对泷谙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但凡开口,便是一嘴的嘲讽。

泷谙脸上却都是欢喜,他怦然心动的年少,以为自己配不上那个人,寻找她多年,却在无意间窥见了她的踪迹。泷谙眼中的笑意像浮在水上的阳光。他声音轻轻,在南山的风中飘荡着:“阿裴,我叫泷谙,是黎阳城的祭司。十年之前,有个女子在饥荒中将我救出来,我一直记得她的脸。你……你还记得我吗?”

阿裴横他一眼:“你妈?你妈是谁?我为什么要记得你妈?我又没见过她。”

泷谙:“……”

来城主府之前,泷谙对阿裴说:“黎乐的眼睛是她夫君柳笙治好的,说是柳笙从海外得了一秘法,带回了一神物,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柳笙再不能去海外,因此此番是我替他去招摇山求药,他则去了别的城池,收集秘方。”

阿裴“嗯”了一声,嘴角牵起一个冷笑。他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泷谙又说:“我觉得黎乐身上有些不对劲儿。”

阿裴抬头:“哦?”

“每逢洪灾,师父便会带我们去河边颂歌,以慰龙王。每年祭司典礼时,龙王像前我们也会祷词,每到那时,我便会感觉一股清冽之气扑面而来。从前我见黎乐,从未在她身上感觉到这股气,去招摇山之前,我却在她身上感觉到了。”泷谙顿了一下,轻声问,“她那双眼睛,可能不是凡物。”

泷谙未曾开天眼,看这个世界还是模糊的,只能看到肉眼让他们看到的凡物,却看不到这些物体身上的气息,他只能感受到。

可他不能,阿裴却可以。

阿裴见到了黎阳城城主的女儿黎乐,她已经快瘦成一把枯柴,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往嘴里塞东西。城主府内的下人已经不允许靠近黎乐的房间,因为小姐怕别人看到她状如鬼怪的样子。

阿裴站在门边,和双眼含着泪的黎乐对视,浑身冷意。黎乐脸上的那双眼睛,阿裴见过无数次,在小舞纯真的脸上。黎乐身上散发着属于饕餮的骨血,她的脸上笼罩着招摇山的灵气,这些都是不属于她的东西。

人道饕餮贪婪,可饕餮再贪婪,最后还是被人吃了。

那可是小舞的眼睛!

有那么一瞬间,阿裴动了杀念,想要将眼前含泪狂吃的女子几刀切碎!直到泷谙用手指碰一下她的手背:“阿裴。”

阿裴这才收了气息:“我先看看情况,你们都出去。”

房门合上了,黎乐被食物撑得晕过去。

阿裴走过去,轻声唤:“小舞?”

黎乐那双紧闭着的眼里流出血泪来,她慢慢地睁开了眼睛,漆黑瞳孔中有一只小小的兽,那是小舞最后残留在世间的样子――皮毛不存,血肉模糊。

她听到那双眼睛中的小兽发出凄厉的声音:“阿姐,我好后悔,竟真的听信柳笙的甜言蜜语,相信他会娶我为妻!阿姐,他骗我!为了成为城主的女婿,他挖出我的眼睛给了黎乐,扒了我的皮给她做围脖。他们还笑着吃我的肉!阿姐!替我报仇!替我报仇!”

阿裴一掌拍在桌上,哗啦一声,桌子碎了一地!门外传来喧嚣声,城主夫妇扬声:“阿裴姑娘,发生了什么事,我们能进来吗?”

阿裴厉声怒喝:“不许进来!”

她深深吸了几口气,怨气残留的声音,只有她能听到,凡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

黎乐眼中的兽消失了,小舞的声音也消失了。

阿裴伸手合上黎乐的眼睛,从袖中摸出一把雪白的刀,在手心划了一道口子,红色的血液不停滴落,她凑近黎乐的嘴,将它们喂进去。

你要祝余草,想要不再饥饿,好,我给你。只是,你承担不起后果。

神灵的血肉,你以为是谁都能吃的吗?

黎阳城城主之女的怪病,在阿裴将自己和她单独关在房里半个时辰后就好了。

黎乐醒的那天晚上,阿裴问她:“你饿不饿?”

黎乐欣喜若狂地摇头,哭着在阿裴面前跪下来,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摇头。阿裴将她从地上拉起来:“听闻夫人的夫君叫柳笙?说起来,我与他也是故人,若是他回来,夫人代我问他一句,招摇山故人来访,不知他何日归还从我那边带走的珍物?”

黎乐十分惊讶:“夫君拿了姑娘什么东西吗?”

阿裴淡笑,偏头看她:“不知夫人可曾看到一只小兽,小狗大小,浑身雪白,名为小舞。”

刹那间,黎乐苍白了脸。

阿裴笑容如初:“看来,夫人是认识了。那夫人知道不知道,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饕餮?”

黎乐已经浑身抖得说不出话来,阿裴站起来,冷冷地看了她一眼:“好吃吗?可别吃撑了。”

她走后,听到了黎乐呕吐的声音。

那夜,泷谙和她说:“柳笙出生在没落的书香门第之家,一心想着光复门楣。在黎乐之前,他府中曾有一个娇俏的女子,而在他得了城主的青眼之后,那个女子便消失了。阿裴,那个女孩子,是不是小舞?”

阿裴跳上马车,对他挥挥手:“今晚月色很好,酒也已经买好,是时候归家,我就先回去了。”

她挥舞着马鞭,人已去了,却看到一只纸鹤飞到了她的面前,带来了他的声音:“阿裴,你当真不记得我了吗?”

她将纸鹤捏在手里,破了他的术法,记得不记得又有什么区别,祭司神殿救死扶伤,普度苍生,而她注定手染鲜血,与他不是同路人。

阿裴给鹊君送酒,走时,鹊君却叫住了她:“小舞没回来?”

阿裴垂目:“小舞在中原过得很好,不愿意回来。”

鹊君拍开烈酒封口的泥,饮了一口抱在怀里:“那个叫泷谙的书生,身上除了庙堂的气息,还有你的气味,怎么,你喂过他你的血?”

阿裴拱手:“若无要事,阿裴先走了。”

侍者走上前,轻声问鹊君:“阿裴大人,约摸是想起了轶漾大人?”

鹊君想起那个眉清目秀的少年,在阿裴之前,招摇山千年岁月,轶漾为主,从未出过半丝半毫的差错。可惜,他和一个中原女人走了,与小舞一样的情况,难怪阿裴此次会如此失态。

“君上,小舞她……”

鹊君摇头:“只怕凶多吉少了。”

不出十日,黎阳城的城主府毁于一场大火,府中三百七十一人,唯有黎乐一人幸免于难。她却在大火中失去了双眼,而为妻寻药归来的柳笙,不知为何上吊自尽。

据说,有人看到黎乐最后跳入了河中,随着奔腾的大河而去。

泷谙来草庐找她时,阿裴正捣烂了祝余往大锅里倒,他走到她身边:“是你吗?”

阿裴坐在窗口,第一缕春风吹过,将山河染绿。她看向他,像是首次仔细看面前的男子。他已非十年前那个面黄肌瘦的少年,一双眼睛却仍旧清亮澄澈。

是的,她记得他,她怎么会不记得。她这一辈子,只割过三次血,第一次是为了轶漾;第二次,是因为救他。她那么怕疼的一个人,怎么会忘记自己每一次流血时的痛?

这么多年了,他长大了。

她的眼神却波澜不起:“什么?”

那是阿裴第一次看到泷谙脸上出现除了平静之外的另一种表情,失望、不敢置信:“我以为神灵是不会杀人的。”

“我以为,你不是这样的!”

阿裴笑一声,语气带着嘲讽:“你以为我是垂眼看天下的神祗?你若这样想,那就真的高看我了。他们害了我的家人,还要我去救他们吗?”

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前还要饱受折磨,小舞做错了什么呢?要遭这种罪。

泷谙甩袖而去,小舟带着他漂远了。

肃容来时,阿裴还站在窗口,望着中原的方向。肃容说:“那个祭司和阿姐原来真的有渊源啊。”

“其实他长得挺不错,就是寿命短了些。阿姐若是寂寞了,可以带他在身边。”

“我们又不是天上那些讲规矩摆臭架子的仙人,没有不能与人结缘的规矩。”

“阿姐莫非还想着轶漾那个负心汉?”

十年前,这件事在招摇山是个禁忌,没有人敢在阿裴面前提,唯恐她发怒,可肃容是不怕她的。

阿裴曾有一青梅竹马的恋人,十年前,中原有采药女到鹊山,那女孩很活泼快乐,和阿裴全然不同。于是,与她相守几百年的人,便随着那女子一去不回了。

阿裴只去过中原一趟,见过轶漾与别的女子的大红烛光之后,她便再也不想踏足中原了,此次若不是为了小舞,她亦不会去。可是小舞,她也带不回来了。

阿裴去到中原,在河里将黎乐的尸体捞上来,挖去了她的眼睛,此事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认出她是替黎乐治疗的女医,祭司神殿的人也挖出泷谙与她勾结的证据。

大祭司故去了,没人替毫无出生背景的泷谙说情,他被下了大狱。

阿裴找到他时,他全身都是伤口,已经受了大刑。

大牢没能阻止她的脚步,阿裴拉开铁栏,走了进去,抚开他垂在面前凌乱的发:“即便是祭司神殿,也充满了权谋与争斗,你师父庇佑你那么多年,不让你看见这个人世的丑陋,不是为了让你死在肮脏的牢狱中。”

泷谙父母过世太早,在年幼时光中,在他充满动荡的心里,她是救他于水火的人。而师父,则是他的父母。可现在他发现,他向往的那个人不是他心中想的那样善良纯然,而保护他长大的师父也死于权谋之乱。

泷谙的眼泪落下来:“我不想当大祭司,我不会和祭司神殿的人争夺位置,我早就说过了。”

阿裴笑起来,笑容有些凉薄:“傻孩子,你天赋那么高,谁能比得过你,你说不要,谁会相信呢?”

她带他离开大牢,而黎阳城外的河水泛滥,汹涌澎湃地吞噬着山河百姓。

阿裴扶着泷谙站于水面上:“黎阳城要被淹没了。”

“为什么?”

“你忘了饕餮是什么了?”

泷谙这才想起来,饕餮是龙子啊。城主杀了龙子,触怒了龙王,这山水环绕之地,龙王岂能放过黎阳城城主?只是城主已死,龙王无法消怒,便将怒火发泄在黎阳城的百姓身上。

十丈浪潮打下来,城门一下被拍散成碎片。阿裴拧眉,照这个趋势,龙王不将黎阳城的百姓杀光是不会息怒的。

“等会儿,你唱《送神曲》吧。”

她摘下头上簪发用的玉簪,插入自己的胸口。鲜血顺着伤口滴落,没入河水中。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那血,源源不断地从阿裴的胸口流出,和着她身后无数凄惨的叫声。那一天,泷谙一生无法忘记,触怒神灵的下场,竟是生灵涂炭。

阿裴的脸色渐渐苍白,不知流了多少血,泷谙伸手按在她的胸口。她摘掉他的手,无力地摇头,已经没有多余的力气说话。

浑厚的声音带着怒意,终于从滚滚的大浪之外传来:“你带小舞走时,说过会照顾她长大成年,让她一世无忧无虑,阿裴,你说谎!”

阿裴跪下来,深深伏在水面上:“是,我有负于你。我会带她回来的,你知道,招摇山之上有金桂,我可以用金桂做她的身体,换回她散落在天地间的魂灵。”

大浪退去,云层散去,万丈光明穿过浅浅一层薄云洒落人间,他们身后却是满地苍夷。

阿裴睁开眼睛,看着面容憔悴的泷谙:“泷谙,神虽然救世,可他们也有感情,这天地万物,从神祗到顽石,都是有感情的。”

泷谙将她抱在怀中,埋首在她肩膀上:“我知道,我都知道了……”

阿裴的伤养了两年才彻底好起来,而泷谙也留在了招摇山。鹊君来看阿裴时问他:“不回去了?”

阿裴摇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原哪里都一样,我不喜欢那,我喜欢这里。”

鹊君淡笑:“只因为这个?”

少年脸上浮起一丝红晕:“因为……阿裴也在这里。”

鹊君慢勾唇角:“倘若你坚定了要留在她身边的决心,有一件事你应当知道。”

“什么?”

“轶漾,要小心他。”

轶漾携妻回来时,招摇山已下了命令:外乡人不得入内。

整个南山没有不知道招摇山范围内有这个命令的,可轶漾身为原来的招摇山之主,昔日威势还在,除却肃容之外,并没有多少人敢拦他的脚步。

他看着挡在自己面前的少年,皱起了眉:“肃容,你让开。”

肃容看一眼他怀中的女子:“我不是拦你,是拦她,阿姐说了,外乡人不得进入。”

出了小舞的事情,别说招摇山,整个南山对中原来客都十分防备。他们一座山上顶多十几二十来个生灵,最多的也不过一百,十年少一个,十年又少一个,不多时估计就要灭绝了。

轶漾却不信,执意要阿裴出来。泷谙听到动静,看了眼才睡着的阿裴。这两年,她忙着用金桂做小舞的身体,每日都要消耗灵气,身体又不好,变得极其嗜睡。泷谙给她身边施了个静的术法,走出了草庐。

“肃容,什么事?”

那是泷谙与轶漾第一次见面,他从鹊君那里听到过轶漾和阿裴的事情。

他们都是祝余草,可轶漾原本并没有多少灵性,只是因着千年前阿裴初生招摇山,一手按趴下了还是草的他,听到了他的痛呼,心中愧疚,便一日日浇灌他,和他说:“陪我玩吧。”

于是他便因她专注的目光而坚定了想要为灵的愿望。

听闻轶漾为招摇山之主的那千年来,她活成了废物,变成了米虫,穿衣穿鞋不会,洗衣走路更是别想,就差被人把屎把尿,缩在床上翻滚蠕动。

所以泷谙并不明白,这样用情至深的男人,为什么会离开阿裴,和别的女人走了。

可见过轶漾之后,泷谙知道了。

这么多的生灵中,泷谙只在轶漾身上看到了缭绕在周身的一缕黑色气息――那是属于冥界的气息,属于死灵的气息。

他虽活着,却也已不算活着。

他还是轶漾,却也已经不是。

看到泷谙,轶漾眼中没有一丝波动,泷谙说:“你们进去吧,阿裴还住在你们过去的地方。”

肃容差点将桌子给掀了,可看了眼睡得沉沉的阿裴。肃容还是将怒气忍了下来:“我不喜欢中原人,不喜欢轶漾身边那个女子。”他低下头轻声说,“不知道怎么的,我连轶漾哥哥都开始不喜欢了。”

肃容还未长大,仍是稚子,天眼未开,其实也还感觉不到死气,可泷谙自打过了龙王那一遭后,便能看到这万物的气。他想,兴许是心境的关系。

人有大爱有小爱,天下万民为大爱,亲朋好友为小爱,可谁又能说大爱就比小爱大呢?

他摸摸肃容的头:“你阿姐不反对就好了。”

阿裴醒来时,果然没有反对,其实她向来是理智的,不会为了个人私欲让招摇山的生灵流落在外,不然鹊君也不会让她在招摇山做主。

只是那晚,泷谙深夜去草庐倒水时,却没有在草庐发现阿裴的身影。

纸鹤从窗外飞进来,落在他的手心,他走到涤清池,清澈的池水映着月光,轶漾和秋琦的小屋便在突出的石块之上,竹林萧萧。泷谙走到她身边,将披风披在她的肩膀:“这么晚了,回去睡吧。”

“泷谙,你说轶漾还会好起来吗?”

他本不该说的,如果鹊君口中所说的轶漾是爱她的,但凡有一丝可能,他都不会放弃,可是他却和秋琦走了,可见是……毫无办法了吧?

“他没有灵性,只是草根,若非你以血灌溉,他甚至修不成灵物。五百年已是他的极限……阿裴,你明白的。”

你明白的。他只有五百年,却因为你生生撑了一千年,他撑不下去了。

所以才和别的女人走,想让你死心。

阿裴低下头,拉紧了身上的披风。不知道为什么,她总觉得今夜的风很大,让她觉得很冷。

阿裴又在草庐炼小舞的身体,身边摆满了材料,花草树木,金器玉石。她只挖出最好的,剩下的下脚料一堆一堆。

泷谙走到她身边:“小舞的身体要炼多少?”

“百来年吧。”

泷谙翻着材料:“我用下角料给你造个宫宇吧。等小舞醒了,看到有个漂亮的地方,肯定开心。”

阿裴原本想要拒绝,但泷谙后面那句话吸引了她,小舞过去一直想要个漂亮的地方,她画了好久的地图,可惜还没开始动工,她就出了事。

阿裴点点头:“好。”

招摇山之主的屋子终于不是一间草庐,而是一座宫宇了。此事值得共庆,连鹊君闻言都带着南山各同僚前来祝贺送礼,为她的宫宇添砖加瓦。

只是席间,却发生了一个意外。

照例说,与会者都是山中人,偶尔海中故交,中原人是不得入的,可泷谙因与阿裴的渊源,算不得真正的中原人,且他手中无杀戮,气质清冽比清风,鹊君都爱重他,让他进来参与无可厚非。

然轶漾家的女眷……大喜的日子诸位也就不说什么了。

轶漾,却在五色鸟的舞后求了鹊君一个恩典:“请君上剔除轶漾的灵骨。”

大殿中有刹那的寂静。

鹊君将烈酒递给轶漾:“若想长相厮守,除非她长生,或你除骨。小漾多情,本君佩服。”

那一天,轶漾为了别的女人剔骨去灵,而阿裴生生看着,举起酒杯,眼泪落在杯中,无人得见,除了坐在她身边的泷谙。

阿裴把招摇山的事物都交给了泷谙,自己成日窝在药房制药。他给她建的宫宇,成了她的龟缩之地。可是,她耗费了无数心血炼制的身躯,却出了差错,丹炉被了。

丹炉的人是秋琦。

鹊君面前,秋琦跪在地上,泪眼婆娑,终于泣不成声。

“我恨她!我恨她!”她指着阿裴,怒声地骂,“是你毁了我的一生!”

那天,所有人才知道,原来成亲十载,轶漾对她百求百应,柔情似水,却从未碰过她一根指头,她最初以为他清风明月,却在他的梦中呓语时才得知了他的心意。

她只是他用来推开另一个女人的工具,他对她的好全是因为弥补,而不是因为爱。

那时,轶漾的神智已经开始流失,时常昏睡,即便醒来,也开始记不清事情,在他弥留之际,阿裴去找他,涤清池边上的小屋里。他已说不出话来,只一双眼睛定定地看着她。

阿裴,我不能陪你了。本来想让你忘了我,如今才发现,也许你早就知道我的决定了吧。

他眼里的话,她都知道。

阿裴将脸贴在他的手心,眼泪落下来。他的手却渐渐失去了温度,宛如玉石冰冷。

时间过得太长,泷谙在门外等了太久,终于忍不住推门进去。

她背光而坐,如同一个人偶。

“阿裴。”

泷谙走过去,握住她的肩膀,从前没发现她这样瘦,单薄得像一片纸。

阿裴没有回头,只是看向窗外,那里,五色鸟翱翔于天穹,云卷云舒。

好久,她轻笑起来:“凡人羡慕神祗拥有永生不死的身体,神祗却羡慕他们能一瞬一生。百年岁月,短一点多好,一下便白首偕老了。”

这山河明月,星辰落日,若都能与自己所爱之人共赏,那该有多好。

阿裴不当招摇山的主人了,她和鹊君说:“肃容长大了,可以接我的位置了,若是哪里还稚嫩,请君上派遣使者辅助他。”

鹊君想要挽留,看到她的样子后却说不出口话,只得问她身旁的泷谙:“你呢,也要随阿裴走吗?”

泷谙没回答,眼神却说明了一切。

招摇山十年之内三次易主,这样的交换频率还是使得众说纷纭。

肃容登基那日,秋琦也来了,自从知道轶漾和秋琦成婚的真相,肃容对秋琦的敌意也消失了。他觉得这个女子十分可怜,对她十分宽容,即便是她了炼制小舞身躯的丹炉,他和阿裴也只是求鹊君去找了另一棵千年金桂,只是炼丹的炉子却从招摇山的宫宇搬到了鹊君府中。

秋琦贺了肃容的喜,便来找阿裴,她是美丽的。这样的美丽中又带着一点忧郁,若是凡人男子在此,恐怕十有八九都要为她心驰神往,然而,阿裴对她却只有愧疚。

“阿裴,明日抬棺,只有你与我吧。”

阿裴答应了:“好。”

第二日,阿裴去找秋琦,她温着酒:“他虽负我,却是我的夫君,等我为他抬完棺,我便离开招摇山,回中原去。我没有夫君,却还有父母,我放不下那边的事。”

阿裴沉默了好一会儿,点点头:“好。”

秋琦将酒杯推到她面前:“你我喝一杯吧。此次分别,你我恐怕再没有相见的机会了。”

阿裴端过酒杯,一饮而尽。

生于山水,便葬于山水。木舟横于江边,秋琦将火把递给阿裴:“你来点燃吧,他生前念着你,最想要的便是你送他离去。”

阿裴接过火把,弯腰点火时,被花木盖住身体的轶漾忽然抽出藏在花木之下的长剑,一把插入了她的胸口。

他初为招摇山之主时,她贺他大喜,为他铸了一把剑,用她自己的骨头,这凡尘中没有任何兵器能伤害她,可从她自己身上抽下来铸好的剑却可以。

阿裴低头,看到轶漾手中的剑。他闭着眼睛,眼中落下血泪来,身体一寸一寸,枯萎成了灰烬。

她声音嘶哑,伸手抚上他的面颊:“傻瓜……”

江水冰冷,秋琦将她抛入了海中,冰冷的海水将她淹没,在海水中下沉时,她伸出手,想要触碰水面上那张木舟,可握住的却都是从指缝间流逝的水。

哦,是啦,她的轶漾,已经枯萎成灰了呢。

这样也好,若我死去,便与你同葬在这海底了。

阿裴醒来时,人在祭司神殿中,身体被白色布条裹得只露出一双眼睛。泷谙端着药走进来,看到她睁着眼睛,手里的药碗哐当一声掉在了地上。

阿裴看着他笑:“吓到了?”

他没回答,泣不成声。

为什么不躲?即便是喝了醉仙酒,你也不至于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这个问题泷谙原本想问,看到她醒来后的眼睛。他忽然就觉得,一切都不重要了,只要她还活着就好。

“阿裴,等你好起来,我们就什么事也不管了,去走遍这个世界吧,直到生命的尽头。

时光浩淼,神也无法阻止它要将谁带走的汹涌大潮。

可阿裴,即便挽留到最后,被腐朽的爱所累,她也是不悔的。

在他枯萎的那一刻,她知道,某些感情早已跨越了不可回溯的时光,传承了永恒。

那一天,她哭得像个孩子。

“肃容来信了,说小舞的躯体已经长好,皮肤又白又嫩,问你要不要回去看看。”

阿裴盘腿坐在小舟上,语气懒懒的:“等活过来再过去看。”又小声地嘀咕,“我也又白又嫩啊。哪里比不上小舞了?”

她语气轻,以为他没听到。

泷谙拿着船桨,笑一笑:“是啊,你最漂亮。”

他看着沐浴在阳光下,还如十六七岁少女般的她,说完后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前方便是丹穴山,不知其上是否能找到东西替代你的心。”

阿裴还是懒洋洋的:“笨,丹穴之上有的是凤凰。它是鸟我是草,怎么换心啊?”

泷谙撑着小舟:“哎?凤凰啊,我还没见过这样稀罕的动物呢……”

阿裴,他带她出西海求心时,她说:“找心有什么意思,我能活那样久,它总能自己再长出来的。”

可到底还是没有拒绝他的要求,随他一路漂流。

其实她也明白吧,他想陪着她的心意。

琦君散文篇9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曰:“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曰:“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区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④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

(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计: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②醵:聚集钱财;赆:临行时赠送礼物。③熟羊:地名。④橐中装:指珠玉之类的财物。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B.其待侯君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卖吾庐而不售

位尊而无功

12.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人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

B.侯可任地方官政绩卓著。在巴州化城时,订立规约制度,基本上改变了当地“尚鬼废医”、“娶妇责财”等陋习。在华原时,打击富人的巧取豪夺;把贪暴的郡吏绳之以法,此举大快人心,得到百姓的佩服和拥护。

C.侯可能妥善处理边境事务。西夏寇边时,使者派侯可巡视,侯可立即带领数十骑到了边境,突然与夏人相遇。他派人迷惑敌人,使夏人“不敢击”;又说服羌人首领献纳土地,并筑熟羊城来安抚他们,韩琦上报他的功绩。

D.侯可轻财乐义,有朋友去世,他“鬻衣相役”以葬,并用所“馈白金”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办嫁妆;友人父病无钱医治,侯可把自己的财物全给了他。其义举获得人们交口称赞。

1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恻然,计橐中装略当其数,尽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0、C11、B12、D13、a

10.解析:质:抵押。

11.解析:B项第一个“其”是副词,表示推测,“大概”的意思;第二个“其”是代词,“它的”。a项两个“以”都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C项两个“与”都是介词,“和”的意思。D项两个“而”都是表示转折关系,“却”的意思。

12.解析:例句“唯……是……”是宾语前置,只有D项符合条件,a项祈使句,B项省略句,C项状语后置。

13.解析:等到要回来的时候,侯可把剩余的钱财分给其他同举者,而不是“回来后”,也不是“全”分给。而且,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是显示其气节,重情义,不是显示“自律不贪”。

14、(1)侯可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还给它的主人。

(2)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

琦君散文篇10

龙应台《目送》、琦君《髻》

【语言特色研究】

《目送》抒发了浓浓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的人生滋味的理解;《髻》则凝聚了作者对旧时代女性命运的真切体悟和悲悯情感。两篇文章都感人至深,文章的情感美是通过叙事体现出来的。

【语言特色阐说】

寄予深情的叙事,是指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叙述事件,使所叙之事真实动人,使所抒之情真切自然的一种表达方式。

寄予深情的叙事,能使叙事和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感情自然流露在不事雕琢的叙述中,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获得美好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情思感悟。

写作时,怎样才能使叙事呈现情感美呢?

一、藏情于叙,使叙事具有情感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缺乏真情实感的文字自然无法打动读者。但也不可为了表达情感而满纸情语,那样会给人以空洞之感。如果能曲折含蓄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往往能使文章耐人寻味,收到“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藏情于叙”就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它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即寓情于事,使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从而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将思想感情表达得深沉细腻,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真诚可亲。

高中教材中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作者睹物怀人,悼亡念存,笔意极清淡,而感情至深。文章写母亲听到孩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平常的叙述,生动地传达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叙述祖母来到项脊轩中看望“我”一事,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以祖母对“我”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我”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

比如:

例1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龙应台《目送》)

这段叙述父亲用小货车送身为大学教授的“我”去大学报到一事,看似平淡却潜藏感情暗流,越是写父亲的小心翼翼和歉疚自责,越是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深挚珍爱之情。而“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的叙述,则将“我”目送父亲离开时的感动、依恋、心酸交织的情感深藏其间,惨恻动人。

例2我悄悄地问她:“妈,你为什么不也梳个横爱司髻,戴上姨娘送你的翡翠耳环呢?”母亲沉着脸说:“你妈是乡下人,那儿配梳那种摩登的头,戴那讲究的耳环呢?”……姨娘递给我一瓶三花牌发油,叫我拿给母亲,母亲却把它高高搁在橱背上,说:“这种新式的头油,我闻了就泛胃。”(琦君《髻》)

这段藏情于叙,寥寥数语就将母亲面对父亲的移情别恋和姨娘的千娇百媚而引起的内心波澜展现得一览无遗,生动地传达出母亲此时无奈、悲凉、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

二、提炼素材、蕴意深刻,使叙事具有情感美

比如:

例3我怔怔地望着她,想起她美丽的横爱司髻,我说:“让我来替你梳个新的式样吧。”她愀然一笑说:“我还要那样时髦干什么,那是你们年轻人的事了。”

我能长久年轻吗?她说这话,一转眼又是十多年了。我也早已不年轻了。对于人世的爱、憎、贪、痴,已木然无动于衷。母亲去我日远,姨娘的骨灰也已寄存在寂寞的寺院中。

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琦君《髻》)

琦君的作品《髻》中的素材无一不着眼于“髻”这一细微之物进行提炼,传递出旧社会女子痛失爱情的真切之殇,读来凄怆悲凉,潸然泪下。同时以洞达世情的眼光叙述着生命的沧桑和无奈,以她一贯仁慈与宽厚的胸怀,悲悯着在爱、恨、贪、痴中执迷的芸芸众生,蕴意深刻。

例4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只求她能安静地活下去。(巴金《怀念萧珊》)

巴金在《怀念萧珊》中的选材秉持了一个原则——凸显妻子萧珊的善良,以善良人的悲剧和作家真诚的自我“责备”,对毁灭文化、毁灭人才、毁灭一切美的“”进行了最有力的血泪控诉,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又令人痛彻心扉,使叙事具有震撼人心灵的情感美。

例5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龙应台《目送》)

文学大家的作品通常文字平淡、叙事平实,却能寓深沉于平淡,注炽热于静穆,倾真情于笔端,看似“无技巧”却有摄人心魄动人心魂的艺术魅力,这源于作家们对“记真事,抒真情,写心声”的坚持,源于他们对人生世事的洞达,以此为基础提炼素材,使之传达真情触发感动,使作品能够站在人性的高度带给读者深刻的思索。

《目送》中抒发的对于亲情隐隐的悔恨和哀伤之情之所以感动千万读者,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对素材的提炼和对人间爱恨别离深入别样的思考。文章只写了“目送”,与儿子告别三次,起初缠绵中间沉重终于无奈,与父亲告别三次,同样起初缠绵中间沉重终于无奈,每一次都撼动读者的心灵,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运用表达技巧,使叙事具有情感美

⒈对比

例6(上小学的第一天)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目送》)

这节先叙述华安在上小学第一天不断回头和“我”的目光交会,后写华安在出国留学即将与“我”分别时一次都未回头一瞥,用强烈的对比刻画了华安成长前后的情感变化,表达了“我”对孩子的牵挂不舍和在面对孩子渴望独立,渴望脱离父母时的落寞心境。

例7母亲才过三十岁,却要打扮成老太太,姨娘看了只是抿嘴儿笑,父亲就直皱眉头。……姨娘洗头从不拣七月初七。一个月里都洗好多次头。洗完后,一个丫头在旁边用一把粉红色大羽毛扇轻轻地扇着,轻柔的发丝飘散开来,飘得人起一股软绵绵的感觉。父亲坐在紫檀木棍床上,端着水烟筒噗噗地抽着,不时偏过头来看她,眼神里全是笑。(《髻》)

母亲乡下人的发髻总是让父亲皱着眉头,而姨娘的秀发与风韵总是让父亲笑里含情。这里的对比如此震人心魄,得宠的姨娘享受着爱情的滋润,失去爱情的母亲忍受的却是地狱般的痛苦与煎熬,对比手法巧妙的融汇在叙事中,传达出母亲内心深重的悲苦之情。

⒉反复

例8她(萧珊)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默默地望着萧珊那对很大、很美、很亮的眼睛,我想起这段话,稍微得到一点安慰。(巴金《怀念萧珊》)

此处反复手法体现在“很大,很美,很亮”上,文段以此表达了“我”对妻子深深的爱恋之情和对妻子即将不久于人间的无限感伤悲愤,笔墨从容克制,给人以极大的情感冲击力。当然,在叙事中用到的表达技巧不止以上讲到的几种,还有很多,比如白描、衬托、排比、比喻等。适当地运用一些表达技巧,有助于在叙述中抒发强烈的感情,使叙述充满情感美。

四、叙写场景,使叙事具有情感美

例9有时刘嫂与陈嫂一起来了,母亲和姨娘就在廊前背对着背同时梳头。只听姨娘和刘嫂有说有笑,这边母亲只是闭目养神。陈嫂越梳越没劲儿,不久就辞工不来了,我还清清楚楚地听见她对刘嫂说:“这么老古董的乡下太太,梳什么包梳头呢?”我都气哭了,可是不敢告诉母亲。(琦君《髻》)

文段叙写母亲与姨娘坐在廊沿下,背对背彼此不交一语的梳头情景,写出了母亲郁郁寡欢的落寞,深深地触动着“我”作为女性所特有的、与生俱来的对母亲的同情与怜悯的情怀。

例10有一天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从头再来好好地唱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席慕容《燕子》)

文段叙写“我”在父亲面前唱《长亭外》,父亲发现歌词不对时惊诧的场景,通过父亲一连串的发问,表现出了父亲心中懊丧失落的复杂感情。

做到寄予深情的叙事使情感美,要注意几个方面:其一,一切的语言表达形式其实都是思维意识和情感的产物,唯有致力于锤炼思维,培养真性真情,才能够驾驭外在的语言表达技巧,使之自然真切地表情达意,具有美感。同时,情感的表达应该扬弃浮躁,沉淀深邃,留下最真实最深沉的部分,正如巴金所说:“我掏出自己的心,让自己看,也让别人看,我好像把心放在清水池里不断地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