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调研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6:29

个人调研发言材料篇1

调查研究的方法是一门科学,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同志就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深深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他说:“要了解情况,惟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思想的理论的形成就是从调查研究开始的,土地革命时期,曾在湖南和江西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著名的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即调查》、《兴国调查》、《长岗乡调查》等。1941年,为在党内形成调查研究的风气,专门出版了《农村调查》一书,并在序言中说:“我再度申明: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即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以上三处均弓旧《选集》第三卷《<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特别在当代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几乎任何一项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出,而没有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往往就要出问题。陈云同志也曾强调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可见,做好调查研究是我们事业兴旺的保证。

调查报告是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的实践过程,收集专门的社会资料、分析社会资料并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而形成的研究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是调查报告的一种,它是就某种教育现象,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形成认识而写成的文字材料。教育调查报告的范围限于教育领域,其材料也包括与教育有关的其他社会内容。教育调查报告通过与教育有关问题的调查,掌握规律;二发现同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教育科学和科学教育服务。

二、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现代调查研究这门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许多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调查研究中。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它们的应用使调查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面谈谈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一)调查性

写作材料获取有许多途径,就调查报告而言,它的材料必须是调查所得,然后在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报告。调查是报告的基础,报告是分析得出的结果。就文字分量而言,七分是调查材料,三分是分析和结论。没有调查材料就没有报告,因此常有人说调查报告是“三分报告七分调查”。这正如所说:“没有调查就没在发言权。”就这项工作花的时间而言,集中在收集调查材料上)没有在调查上下足功夫,绝不可妄谈“报告”,这是调查报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

(二)资料性

调查报告要拥有大量材料,有了这大量的材料,才有了说服力,所以,调查报告是材料性很强的文体,这些材料将成为有关部门研究问题、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调查报告作为一种历史性材料存档,它又是研究某方面问题的重要历史资料。

(三)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查报告的材料和结论都必须客观,都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思想因素。这就要求作者一切从实际出发,排除思想杂念和外来干扰、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努力去获取第一手资料。二是要有现代科学理论指导。首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以保证思想观念的客观性。其次要用统计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理论去分析问题,要让资料说话、数据说话,观点、意见、建议不能凭空臆造。再次,语言必须平实、明快、简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叙述材料,不夸张,不修饰,不追求文采。

(四)本质性

调查报告的B的就是要通过调查揭示事情的本质,教育调查报告则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问题。揭示出一些事物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作参考,或给教育效学部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作参考。因此,本质性是教育调查报告的根本特征、不能直面教育现实、揭示教育方面某些本质问题,这样的调查报告就毫无意义。

三、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的分类比较复杂,依据不同的标准分出的类别就不相同。“按行业部门分,教育调查报告只是其中的一种,从其他角度的分类也适合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根据调查研究曲周的来划分,可以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预测性调查。描述性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目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调查类型。解释性调查是以探究调查对象产生的原因为目的,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预测性调查是通过了解调查对象的过去、现在,以探讨其未来的发展状况的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的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定性调查、定量调查。定性调查是在掌握一定的典型材料的基础上,采用推理的方法,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定性调查很容易受调查者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致使结论失误。定量调查是在掌握大量样本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事物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量的说明。

根据调查对象的多少来划分,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全面调查是对所有调查对象作逐一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全面情况。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中抽取部分作为代表,并推断出全体情况的结论。个案调查是从全体对象中选出个别作代表。并对之作综合调查,以推断出关于全体的普遍性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理论性调查和建议性调查。理论性调查的特征是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或验证或补充或否定某一教育理论。建议性调查则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调查,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制定决策作参考,教育调查报告以此为常见。

个人调研发言材料篇2

关键词:实验素描;创意;路径;教学研究;教学实践

一、实验素描的概念与教学理念

实验素描是运用单色或多色、综合媒材及多种表现手段对物象的形态与结构进行创意表现的一种绘画方式,和传统素描相比,它更强调作品的视觉感、构成方式、观念性以及创意传达,是对传统素描形式的延伸和拓展。实验素描教学重视对物象形态概念的认知,并要求在形态肌理的表现、形态空间的解析、形态生成及创意表达方面进行系统的训练。它将绘画的材料、技巧、语言、观念融入素描创作中,转化为纯粹的视觉表达形式,并在作品中呈现其观念与精神属性。随着师范院校美术学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实验素描课程介入本科基础教学已成为趋势。以往的素描教学较重视课堂写生,通常以静物、石膏像、人像、人体等作为绘画造型的对象,在由易到难,逐步递进的技能训练中侧重于学生写实能力的培养。但长此以往,其弊端已显而易见,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的单一、教学思路的狭窄,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艺术个性的挖掘,更缺失对绘画语言进行探索的引导。而实验素描教学则注重启发学生在追求艺术效果的同时,去学习实践自己所需要的基本功和方法论,能在探索多样的绘画表现语言的过程中,打破基础训练与创作的形式壁垒,增强素描教学的创新意识。如何在素描教学中有效地植入实验素描课程,并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纠正以往的片面性认识,使学生形成对“实验素描”概念的清晰认知。这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形象、直观地阐释实验素描的造型理念,解析其创意表现的内涵。其次,通过课程训练,学生能了解并掌握实验素描的创作方法,发挥其艺术个性,使多样性、自由度与观念性在作品中得到呈现。再次,要引导学生在具象造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意象与抽象的素描造型形式,以拓展素描造型的理念。最后,还可将新材料和电子媒介等引入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思维同作品美感的有效融合。

二、实验素描课程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般认为,绘画材料是实验素描作品的基底,为了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务必使用各种材料结合手法来进行实验,只有将材料与技法融会贯通,才能使素描作品产生独特的审美意境。形式是素描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形态,无论是具象、意象或抽象的造型元素都要依托一定的形式,以此承载所要表达的内容与主题,也能更好地体现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表现语言通常是材料与手段的综合,对各种表现语言的探索不仅是对绘画基础语言的积累,也是通向成熟艺术语境的桥梁。针对实验素描教学的研究,可从绘画材料、形式构成要素、艺术表现语言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注重对材料运用及其相关技法的研究

实验素描所依托的材料一般有素描纸、卡纸、胶合板、画布等,材料底色与肌理的制作能丰富画底质感并增加画面层次。绘制素描作品的画材通常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固体画材有铅笔、炭笔、色粉、蜡笔等,液体材料有丙烯、水彩、单色墨水等。在现成品材料中,叶片、树皮、木屑、砂石、照片、旧报纸、布片、纸浆等也时常被采用。这些材料与固体、液体材质相结合构成画面,能呈现出多重的视觉美感。广泛而丰富的绘画材料可根据创意表现的需要应用到具体的创作中,将材料的质感有效融入作品的结构秩序中,就能实现画面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此外,绘画的材质自身又有其独立的形式美感,它在素描作品中的融入能使作品的精神性与审美意义进一步得到强化。因此,在实验素描的教学与创作实践中,针对材料及其技法的研究尤为重要,材料技法的合理使用可以提升素描作品的艺术表现高度。

(二)加强对素描形式构成要素的研究

实验素描的形式构成要素包含线条、形体、空间、明暗、结构、色调等多个方面。形式要素以一定的规律与秩序有效组合,其意义才能得到呈现。素描作品的形式感是创意素描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针对各个要素的呈现方式逐一进行探讨。首先,应认识到线条的魅力。线条具有丰富的情绪特征,它既有具象的意义,也富有抽象的意味。线条的运用更有其形态的指向,线条间的联结与穿插会形成凝练的形体空间效果;线条的排列、交叉、疏密关系可形成画面的调性。实验素描的创作也可将线形的成品材料与手绘线条相结合,增强画面的视觉表现力。其次,可用多种方式研究并探讨如何表现画面的空间与深度。如以物象结构的立体表现与透视深度原理的结合来体现画面的空间,建立虚拟深度的视觉幻象,或在二维空间中建立画面的秩序和结构,通过形象与形体在二维空间中的穿插、交错、叠加等手段来暗示与象征实体空间,创建多重空间的视觉效果。再次,对明暗关系的运用可根据画面形象的需要,从主观感受出发,结合其他绘画要素探究其表现手法。此外,在结构表现上既要研究物象自身的结构,也要研究画面的构成结构。结构是理解形体本质的出发点,也和空间、色调等要素相关联,研究与表现物象的结构特征是永久性的课题。最后,还要重视对画面调子形成以及色调感的研究,色调具有黑白灰的调性意义,也能有效地渲染作品主题,既传达意境,又体现审美。

(三)对素描的表现语言逐一进行研究

在实验素描的表现语言中,具象语言是传统的绘画语言。具象语言具有“自然符号”的再现功能,是对表现对象的审美模拟,也是真与美的和谐统一。而以意象语言来呈现的素描作品则具有较强的表现力,画者以抒写的手法来表现物象的形象、节奏、韵律、氛围感,传达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使观者感知作品的意象含义,强化表达主体的精神特征及情感内涵。在抽象表现语言的素描作品中,以点、线、面等元素结合笔触与调性形成的画面感,不仅能表达情绪,形成视觉上的张力,还能体现其精神内涵。抽象表现语言的平面性、概括性、象征性以及节奏、韵律、疏密、对比等要素,适合以综合材料及相关手段来体现创作者的创意思路。创作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中未必会限定某一素描作品表现语言类型,但在表现过程中我们要有相应的判断,使实验素描的艺术方法与手段紧随创意思维,让表现语言忠于人们的情感。

三、实验素描教学路径的探索实践

实验素描教学是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相应的训练方法来进行的。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要善于引导学生重视分析方法的学习,遵循材料与形式的定律,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一种直接的和即时性的视觉交流方式,选择合适的路径,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一)提供表现对象的选择

在表现内容上,要体现物象本身的“趣味性”,以发现和表现有趣的物、有趣的景与有趣的人为立足点,采用课堂和户外写生、写生和借鉴图像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索材料及艺术语言的表现规律。在以静物为表现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在选材方面要注意材料不同质感的搭配和对比,如选用废旧杂物组合的静物,大都具有残缺、变形、凌乱的特征,且不具常态的结构性,其表层的斑痕、锈迹、肌理与质感富有视觉吸引力,在摆放方式上也能提供给学生以多角度、多视点观察对象的空间,引发学生打破常规的观察方法与作画习惯。此外,针对风景、人物绘画,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视角选取、构图、整体与局部的取舍方面探索新的画面构成样式,提供出更大的经营画面的空间。

(二)教学中引导观察方法的调整

观看方式是绘画创作构思、构图的重要起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另类视角或新的思路来观察物象,注重诱发其个体感官的体验,以“你的发现、你的想法、你的方式”为基础来呈现对事物的独特观感。一般而言,绘画者观察事物的目的是观察其比例、形状、大小、体积、空间、明暗以及虚实关系等,从中获取常规的视觉经验,并加以客观地再现。而实验素描要求对物象的观察应侧重于从深度、精度、角度等方面进入,在对整体与局部关系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对相关视觉元素的运用能力,引导他们以多样的绘画语言对物象做出个性化的诠释。这也是改变观察方式的关键所在,如针对静物做片段式的局部构图,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强调局部特写的美感,重点呈现出物体丰富的质感;或用双联对比的方式组织构图,将同类器物中的黑与白、疏与密、润与涩等特征并列组合,体现出绘画者主动把握画面的能力。

(三)创作中开启创意思维的训练

创意思维训练是实验素描教学的重要内容。其通过课程实践使学生的想象力在写生中得到拓展,在体验中获得提高。创意思维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加强对写生语言个性表达的训练。写生是对表现对象的创造性把握形式,学生可以通过对表现物象进行夸张、变形、联想、置换、分割等手段获得新的视觉形感,赋予形象以新的特质,也可以从不同的观看角度或改变物象的质感去表现出新的形态,发现另样的美感。其次,构图和构思是画面形式感的基础。在构图与视角上,学生可根据视觉表现的需要打破常规的透视规律,通过精心的设计与经营、体会与揣摩以获取新颖或新异的形象。再次,要注重对画面情节的营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借用眼前的静物、人物或风景来想象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用浪漫画的手法处理并构建画面,甚至将不同时空里的物象组构在同一画面中,进行多维度多时空的表现。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绘画材质的运用与表现进行开发,在创作构思中发现与考量,做到独具匠心。只有将材料纳入艺术形式语言中,使材料与形式充分地融为一体,才能使材质发挥应有的审美作用,真正做到画面的视觉和艺术上的完整。

四、结语

实验素描课程介入基础教学在当今高等美术教育绘画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它立足传统的素描造型体系,吸取了传统素描艺术的精华,着眼于当代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富有实效性。学生通过了解实验素描艺术表现的物质媒材,探索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将材料的自然属性转化成作品的精神属性,其实践内容本身能挖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奠定他们探索个性化艺术发展的基础。实验素描的创意思维训练,能促进基础教学与创作相衔接,开启思维开放的发现意识,增强创新实践的能力,激励学生以满怀诚挚的热情去观察和描绘美好的生活与周围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米克迈斯伦,杰克萨瑟恩.英国创意素描工作坊———拓展创意思维造型训练[m].刘宁,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个人调研发言材料篇3

【关键词】大班;讲述;个别化活动材料;方法

查阅国内外各种研究,发展大班幼儿讲述能力的研究以集体活动为主,从如何教的角度阐述的较多。但是集体活动当中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受到师生比例的差距大的影响,生均练习的机会较少,受到关注的次数有限。使得幼儿的讲述能力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提升。因此幼儿园开展了语言领域的个别化活动、小组活动来弥补集体活动中幼儿语言讲述活动练习量少的问题,并且对已有经验进行巩固。

一、归纳幼儿园讲述个别化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1.材料设计目标不明确

个别化材料的设计和使用是运用多种手段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自主性学习材料,需要设定与讲述活动相关的目标,并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主学习。但在调查中发现个别化材料投放简单无提示,材料摆放混乱扰乱幼儿思维,使其不理解个别化材料的操作方法,需要成人一一示范陪伴指导,使得幼儿实际操作与老师原有目标的设定大相径庭。

2.材料设计年龄特点、实际水平把握不足

大班幼儿对语言符号的学习是被动而不完整的过程。在需求的促使下幼儿才会去探索记忆中需要使用到的词汇或句子,尝试性的进行讲述。在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讲述个别化材料年龄特点把握不足,材料设计距离幼儿最近发展区较远,出现过难或过易的讲述型材料,幼儿出现操作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情况,讲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提升。

3.材料设计形式单一,讲述练习较少。

从查阅相关研究及现场收集到的语言类材料表明,语言个别化材料中“文字符号”方面发展较优,“讲述表达”的个别化材料材料较少,则说明幼儿在倾听理解、口语表达等方面发展没有得到家长及教师的重视。偏重语言对识字、拼音及字结构的学习,忽略了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其次,大班讲述个别化材料多以:复述故事、看图讲述的材料较多,实物讲述、表演讲述、主题事件讲述的内容较少。平面的卡片和图书居多,贴近生活的立体操作的材料较少。

4.材料与其他领域无整合

调查中发现,讲述个别化的材料倾向于单纯的语言练习,与其他领域的内容整合较少。语言是需要在交流、使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在各个领域中都可以渗透语言,因此,在其他四大领域中有效的结合讲述的能力,能使多个领域的能力同时发展。

二、大班讲述个别化材料投放方法与策略

1.加强大班年龄特点及语言教育的学习

创设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前提,在于教师对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目标、年龄特点熟练掌握,对幼儿现有经验充分了解,以此作为目标设定的依据。大班幼儿身心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属于巩固和继续发展期,课堂活动、个别化活动、区域活动中表现得更爱说话,感情逐渐丰富,有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喜欢各类自由活动。因此,在讲述个别化活动创设的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结合期语言发展特点进行引导、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

2.以生活经验和游戏为基础围绕目标设计材料

在讲述活动中,当幼儿学习了一种讲述经验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设计操作材料能够吸引幼儿运用已有的思路和方式在类似的语言情境中讲述心得内容,在实际运用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1)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制定弹性目标。在区域活动中最容易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需要老师在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创设环境制作材料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发展。因此需要根据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多层次弹性目标。例如:“可爱的自然角”是在大班幼儿已有的种植、饲养等观察和管理经验基础上开展的实物讲述个别化区域能力强的幼儿根据植物的特性进行介绍,能力弱的幼儿可以进行自然角植物名称的介绍。同时结合前期幼儿自己种植和观察的记录进行讲述。旨在让幼儿清楚的介绍自然较重陈列的物品的名称、摆放的位置等。既可以发展幼儿讲述的有序性,又能调动幼儿各种科学小常识。

(2)整合各个领域发展讲述能力。语言使用范围广泛,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都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发展语言的逻辑性、流畅性可以与其他领域共同提升。因此,从分析五大领域目标出发,整合多个目标共同设计个别化活动。

①与科学领域整合。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领域,与语言领域整合可以促进讲述的逻辑性的提升。例如:看图口述应用题,既锻炼幼儿看图理解图意的能力,又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运算。创编数学故事,讲述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②与艺术领域的整合。讲述与绘画的结合,幼儿在绘画作品展示栏里介绍自己的作品。运用绘画的手段记录经历过的趣事,再运用语言讲述出来。③与社会领域的整合.社会性区域中是幼儿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领域,在角色区这个个别化氛围浓厚的活动,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认真专注的体验。在两个领域整合的同时,幼儿从了解每个角色的特点、职能入手,逐渐扮演表现与角色相呼应的语言和行为。例如:医院游戏可以需要幼儿介绍自己的不舒服的位置等等,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讲述进行分析诊断;餐厅游戏,服务员需要用各种语言介绍餐厅里的各种菜肴,吸引客人进来用餐。真正意义的促进了幼儿各个领域发展。

3.行动研究推进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发展

本次研究重点是引导教师在讲述个别化活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中教师观察、分析、反思、调整的各项能力,在“实践――修正――再实践――在修正”的过程中,研究个别化学习材料的个体差异性、操作性、趣味性,在跟踪研究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使材料目标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园需要对讲述个别化活动的材料投放进行调查,掌握材料与幼儿的互动,材料使用的适宜性,然后通过教师培训和区域实地研讨的方式,让大班教师在掌握讲述个别化材料的问题所在,以满足幼儿发展需要为目的开展材料推进工作。老师需根据实际问题调整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内容,提供材料操作辅助功能,用图示、标示让材料有自己的指引新从而提高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性,提升使用率。观察和调整的方法伴随材料投放循环使用,教师可清晰的掌握幼儿操作材料情况、讲述能力的变化,让每份讲述个别化材料具有生命力。

教师讲述个别化活动指导策略。

教师在讲述个别化活动开展中担任着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在幼儿活动中给予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

观察有方法。观察记录的方法众多,不光可以用白描式的方法辅助教师进行观察记录,可以搜集表格式、照片式、抽样式、等等方法,或者单独使用或者综合使用,根据活动需要设计出不同的观察记录表格辅助教师进行观察记录。

适时介入幼儿的讲述活动,关注幼儿使用讲述个别化材料的情况,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忌幼儿讲述过程中打断幼儿或者急于引导幼儿使用材料,应幼儿充分的探索和讲述的时间和空间。但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应给与引导和评价。

参考文献:

个人调研发言材料篇4

调查报告又叫调查研究报告,应该说后者是它更准确的名称。因为它不仅是调查的产物,更是研究的产物。调查报告主要功能是搜集情况,并通过对调查所得情况的深入研究,提出一定的见解。因此调查报告是根据某一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某一事务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后,将这些调查和分析的结果系统地、如实地整理成书面文字的一种文体。像考察报告、调研报告及××调查等都是常见的调查报告体裁。

二、调查报告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

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

扼要说明调查的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做了哪些调查;本文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基本情况和提出问题,写法可灵活多样。

2、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一般把调查的主要情况、经验或问题归纳为几个问题,分为几个小部分来写。每个小部分有一个中心,加上序码来表明,或加上小标题来提示、概括这部分的内容,使之眉目清楚。

3、结尾:

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一般来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写作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

1.确定主题

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对调查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报告的主题应与调查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2.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

1)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2)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3)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调查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调查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调查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

构架的原则

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调查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社会实践报告

这是调查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在行文时要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个人调研发言材料篇5

非常重视第一手的调查材料,并不断地进行加工分析,终于在1931年2月利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间隙,写出了10万字的《寻乌调查》。

他在寻乌调查的过程中还从哲学的高度概括、总结了调查研究的经验,写下了《调查工作》一文。在文中,他说,你对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那么停止你的发言权又有什么不公道呢?

把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调查是对第一手材料的收集,是对信息的获取。研究是对第一手材料的加工,是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十分重视把调查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至于把调查研究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调查得到的只是感性认识,而研究得到的才是理性认识。由调查到研究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调查研究要有明确的目的。在寻乌调查研究,目的十分明确而有针对性。有了明确的调查研究的目的,才会得到明确的决策目标。调查研究有很多用处,但其主要用处是为领导决策直接提供依据。

个人调研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词汇汉语水平词汇词汇大纲教材词汇中介语语料库

一、引言

《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编写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的依据和规范,在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词表并未在现有的教材中得到很好的落实。到20世纪末,词汇量大且重现率低成为对外汉语教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杨德峰统计分析了5套教材的词表,认为教材编写者在确定生词时随意性强、缺乏客观标准。梁少丽、宋继华调查了《实用汉语课本》(第一册至第五册),超纲词在课文中的覆盖率约为30%。同时,《大纲》具有历史局限性,词汇量有些保守,从而造成了目前对外汉语教材超纲词过多的局面。

为了明确《大纲》与目前对外汉语教材在词汇方面的差异大小,我们调查了《大纲》词汇和超纲词在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普遍认可并广泛使用的部分教材的生词表中的覆盖情况,并根据“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口语部分)”以及“中介语语料库”中的词频数据对教材中出现的“超纲词”是否可以接受进行了分析。

二、《大纲》词汇和超纲词汇在教材词表中的分布情况

我们调查的汉语教材共10套(29册),包括综合、口语、阅读等类型,教材的适用对象涵盖了初级、中级(包括中高级)和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我们首先根据每册教材课文后所列的生词(包括补充词汇,不包括专有名词)建立“教材词表”,每个词为一条记录。每条记录包括了教材生词表中所列的词形和词性。然后添加一个等级字段,根据《大纲》标记该词的词汇等级,非大纲词汇标记为超纲词。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统计了《大纲》词汇和超纲词在部分综合教材(6套,18册)、口语教材(3套,7册)和阅读教材(4册)中的分布情况(表1、表2、表3)。

Z1-Z6分别是: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1~4册)、汉语初级教程(1~3册)、汉语教程(1~3册,不包括第3册下)、汉语中级教程(1~2册)、桥梁(上下册)、中级汉语教程(上下册)。

K1-K6分别是:汉语会话301句、初级汉语口语(上下册)、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汉语口语速成提高篇、汉语口语速成中级篇、汉语口语速成高级篇。

Y1-Y4分别是:汉语阅读速成基础篇、汉语阅读速成提高篇、汉语阅读速成中级篇、汉语阅读速成高级篇。

从这些统计数据来看,《大纲》词汇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在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应该掌握多少词汇这个问题上,各套教材表现的很不一致。如表1所示,同为初级综合类教材,《汉语初级教程》(1~3册)的词汇量只有1225个,而《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1~4册)的词汇量却达3189个;在中级综合类教材当中,《汉语中级教程》(1~2册)的词汇量为1375个,而《中级汉语教程》(上下册)的词汇量却有2632个之多。作为初级口语教材的《汉语会话301句》和《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的词汇量不过六七百,而《初级汉语口语》(上下册)的词汇量是1874个(表2)。

其次,在课程类型和适用对象水平相同的同类教材中,不同等级词汇的比例差异也很大。一般来说,适用于初级水平学习者的教材应当以甲、乙级词为主。但是表1和表2中的数据表明,初级教材生词表中甲、乙级词的数量在不同教材中差异较大。比如,《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1~4册)》中甲、乙级词分别约占30%左右,《汉语初级教程(1~3册)》中甲级词超过了1/2而乙级词不足1/4;从数量上来看,前者甲乙级词分别为894个和1150个,而后者只有633个和297个。这种现象在初级口语教材中也很典型:《汉语会话301句》、《初级汉语口语》(上下册)和《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中甲级词的比例(和数量)依次为70.09%(518个)、45.68%(856个)和24.50%(148个)。

再次,每套(册)教材的生词表中都包含了一定数量的超纲词,且超纲词的数量和它在教材生词表中的比例随着教材适用水平的提高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比如,超纲词在初级综合教材生词表中的比例在13%~15%左右,而在中级综合教材生词表中达到1/4以上(表1)。在同一套教材的不同分册当中,超纲词规模随着难度的提高而逐渐增长,比如《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提高篇、中级篇、高级篇)(表1)和《汉语阅读速成》(基础篇、提高篇、中级篇、高级篇)(表3)。然而,超纲词在同类教材的生词表中所占的比例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最典型的是中级综合教材中,《中级汉语教程(上下册)》中有1322个超纲词,占其词表的50%以上(表1)。

需要说明的是,前两方面的现象与籍欢欢关于教材词汇的历时性研究成果具有一致性;而第二和第三方面的问题都与第一方面的问题(即教材生词表的词汇量大小)有关。

三、超纲词的常用性

我们调查的教材词表共有9078个词(不包括成语),其中超纲词有3069个,约占被调查教材生词表总数的1/3。《大纲》所收的8822个词在教材生词表中出现的大约只有6000个左右,2800多个《大纲》词并未在教材中出现。本文第一部分已提及有文献讨论过《大纲》收词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那么,我们调查的这些教材中的超纲词是否是教学所必需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考查了这些超纲词在“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口语部分)”以及“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

选择“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作为词频参考依据的原因是,我们认为与作为制定《大纲》主要依据之一的《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相比,“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在语料构成和语料时效方面更具优势。如表4所示,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中的文学类语料大幅度减少,口语语料的比例有所增加。此外,“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中绝大多数语料都是20世纪90年代创作出版的。

我们调查的教材生词表中的超纲词,共有422个词位于“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的高频8000词之内,有814个词位于高频的12000词内。比如,“人才、美元、加快、造成、总是、图书、父母、国外、报道、关注、网络、外商、之前、想象、唯一、上市、照片、最终、当今、早晨、魅力、出国、监测、乃至、厉害、青少年、员工、良心、无私、年底、运营、婚礼、身份、一流、钢铁、市区、共识、家人”等词,位于“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的前4000位;“夸张、回报、探险、迁移、高雅、交织、声称、剥夺、穿越、醒目、表妹、机票、讲台、精髓、门票、手下、外甥、细腻、小区、心声、寻常、陪伴、无奈、气派、试图、公寓、严谨、骗子、钱包、拳击、嗓音、敬佩”等词,位于8000~9000位之内。这3069个超纲词在“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口语部分)”的情况是:有475个词位于的高频8000词之内,有735个词位于高频的12000词内。位于前50的有:早晨、父母、之后、造成、之前、厉害、民警、公安局、待业、早上、英语、总是、够呛。

从语料库词频数据和语感上来看,这些超纲词中的绝大多数确实具有常用性的特点。教材词表中的这些超纲词在“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及其口语语料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说明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大纲》的局限性问题。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这些词应该作为教学内容教授给语言学习者。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考查汉语学习者对这部分超纲词的掌握情况。在3069个超纲词中,有256个词位于“中介语语料库”词表的高频5000词之内,487位于高频8000词之内,其中前50个词及其在“中介语语料库”词表中的次序见表5。虽然这些超纲词并不是《大纲》规定要求学习者掌握的,但是它们中很大一部分都确实具有常用性的特点,而学习者也确实掌握了这些词。

词在“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者对所学词汇的掌握程度。然而在“中介语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超纲词是否应该作为《大纲》的补充内容,还需要考察这些词在汉语母语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表6列出了在“现代汉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口语部分)”高频8000词,且在“中介语语料库”高频4000词范围内的42个超纲词。虽然有些词的身份存在争议(比如“这儿”“校”等),有些词的高频特点与语料样本相关(比如“委员会”),但是从语感上来说,这些词中的大部分都应该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习者。

四、关于词汇《大纲》和教材词汇的讨论

从上面的统计来看,《大纲》词汇和超纲词汇在不同教材中分布差异非常大。适用于某一特定水平的同类教材应拥有多大的词汇量,《大纲》规定的各等级词汇应该占有多大比例,包括多少超纲词以及应该具体是哪些超纲词才合适,在这些问题上,各教材之间缺乏一致性。因此,不同教材在这些方面难分良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大纲》的适用性,二是教材与《大纲》的关系。

首先,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本文的统计来看,《大纲》确实存在词汇量偏低和内容陈旧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确实影响到了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评估。现行《大纲》是1992年颁布实施的,虽然2001年进行了修订,但只是一些微调。如果再追溯《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语料,其时间跨度已不只25年。然而,近二三十年来,我国的语言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语言系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词汇又是最为活跃的部分。因此,我们有必要及时地对《大纲》进行修订,从而满足现行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需求。

其次,《大纲》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然而,从本文的统计结果来看,教材词表与《大纲》之间的差异很大,而且不同教材间的差异也很大。在词汇量、词汇等级和超纲词等问题上,教材编写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遵循《大纲》的指导。我们想说的并不是不遵循《大纲》的问题。在很多人都认为《大纲》存在问题时,这一话题已经辩不清楚,也无需讨论。在我们统计的教材当中,有些教材的编写者意识到了《大纲》的不足及其与教学活动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以《大纲》为基础的同时扩大了词汇量并丰富了词汇内容。其中有很多教材的编写者都是活跃在对外汉语教学一线的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所做的这种扩大和丰富,正是语言教师的语感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的体现。因此,我们认为教材词表(要传授的内容)和“中介语语料库”词表(已掌握的内容)对于修订《大纲》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虽然这有悖于通常以《大纲》作为编写教材和指导教学的依据的做法,但是它们在确定词汇大纲方面的重要参考价值不容忽视。

五、结语

我们调查了《大纲》词汇和超纲词在部分教材的生词表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超纲词在“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及其口语部分)”和“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1.目前很多教材在词汇方面超出了现行《大纲》的限定且同类教材之间在词汇内容和数量方面的差异较大是客观事实;2.《大纲》本身因存在内容陈旧和词汇量偏低等问题,不能满足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3.如果《大纲》本身的问题不解决,教材编写无纲可依,对教材进行比较和评估也都有失公允、无从谈起。在制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能力标准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教材词表和“中介语语料库”词表在确定词汇量和具体词表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如何利用这两个词表,以及扩大所统计的教材规模和改进调查和统计方法等,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的标准”[06JJD740005]资助。研究过程中得到邢红兵教授的支持与帮助,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张博,程娟.关于修订《(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的若干意见[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2]姜德梧.关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3]苏新春.对外汉语词汇大纲与两种教材词汇状况的对比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2).

[4]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

[5]杨德峰.试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规范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6]梁少丽,宋继华.对外汉语教材等级词频统计模块构建――一种辅助对外汉语教材词汇难度评量的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09,(7).

[7]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4).

[8]张凯.汉语构词基本字的统计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

[9]李清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词汇量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1).

[10]籍欢欢.30年来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材词汇更替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常宝儒.关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编纂问题[J].辞书研究,1986,(4).

[12]刘英林.《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的研究方法[J].世界汉语教学,1989,(1).

个人调研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真实材料独立学院外语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13-02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属于第三批录取学生,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英语词汇量较少,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较差。许多独立学院学生满足于完成学校所订购教材的阅读任务,很少阅读课外材料尤其是真实材料。将真实材料应用于独立学院外语教学,可以帮助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扩大英语词汇量,提高英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一真实材料的定义

wilkins认为,真实材料是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外国学生编写或录制的材料,而本来就是为讲本国语言的人提供的材料”。nunan也指出,“真实的材料是指实际交际活动的材料,而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准备的材料,如报纸、杂志、因特网上的文章、广告、通告、照片和图表;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访谈和节目介绍;电影、戏剧、歌曲和美术作品;英语原版教材,如历史、地理、自然常识教材”。虽然我国高等院校订购的外语教材里的一些材料也是选自英语国家的书籍或报纸杂志,但是为了教学目的进行简化和改写之后就不能称之为真实材料。

二真实材料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1.真实材料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习得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外语的学习动机分为融入性动机(integrativemotivation)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motivation)。前者来源于对目的语文化本身的兴趣,而后者带有功用主义倾向,如为通过考试、找工作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实材料的内容真实而丰富,形式多样而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时代的发展,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融入性动机,使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学习的内容变得深刻。这种对语言本身的内在动机和交际的外部动机的刺激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实践。

2.真实材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

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都证实,要提高外语能力必须要获得大量的语言输入。真实材料可以为学生提供暴露在真实语言中的机会,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真实语言材料含有大量的英语词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扩大英语词汇量,并通过多次的阅读练习提高英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丰富的真实材料,学生还可以快速、即时、多视野、多层次地获取目的语国家的真实信息,最终达到运用阅读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的目的。

3.真实材料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真实情况

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具有重要作用。“当学生具有一定数量的词汇和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后,阻碍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障碍就成为与特定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不是语言本身。”而阅读教材关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内容单一,而且时效性较低,大多是简单的地名、人名或组织名介绍。真实材料包含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详细描述,真实而可信,时效性高而且易于接受。纪念馆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本国出版的人物传记、组织机构的网站介绍,都可以为学习者呈现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真实情况,如同生活在英语母语的语言环境,从而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理解错误。

三真实材料应用于独立学院外语教学的实证研究

1.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1)在课外增加真实材料的阅读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词汇量与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进行较长时间的阅读真实材料的任务是否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2013级英语专业一、二班共63名学生。其中英语一班31人为实验班,接受阅读真实材料的任务;英语二班32人为对照班,不增加课外真实材料的阅读量。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使用两套标准化阅读理解测试题(英语专业四级难度)与一套调查问卷。标准化阅读理解测试题用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测与后测。调查问卷为里克特量表,回答选择由非常同意(5分)、很同意(4分)、同意(3分)、很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组成,用于了解实验班学生对本次将真实材料用于教学实验的态度与看法。定性研究为深度访谈,用于深入了解实验班学生的心理活动。

4.研究步骤

首先项目组在教学实验开始前使用一套标准化阅读理解测试题,用于测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运用SpSS19.0对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t值的显著值均大于0.05,没有显著意义的差异,这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的成绩不相上下。项目组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验。实验期间,项目组每周都将通过互联网收集到的真实、新鲜的英语国家语言材料布置给实验班学生,要求学生阅读并做阅读报告,内容包括生词抄录、大意总结与思考评论。项目组对每个实验班学生的阅读报告都仔细审阅,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四个月实验期结束后,项目组使用难度相当的另一套标准化阅读理解测试题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再次进行测试。最后项目组将调查问卷分发到实验班,让学生完成问卷。问卷回收率100%。另外,项目组还随机抽取了部分实验班学生进行访谈。

5.研究结果

阅读理解测试结果分析。表1为两次测试的成绩对比。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两班成绩相差不大,说明两个班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当。实验后,实验班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成绩,说明真实材料阅读任务对提高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及应试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表2为问卷调查的结果。由表2可以看出,总体来看,实验班学生对将真实材料应用于外语教学的做法持肯定态度(总平均分=3.88)。得分最高的是第一个陈述:“阅读真实材料对我的英语学习有帮助”(得分=4.14)。位列第二、第三位的是第五个陈述:“进行本次实验之前,我很少花时间阅读课外语言材料”(得分=4.06)与第六个陈述:“进行本次实验之后,我养成了阅读大量课外语言材料的习惯”(得分=4.02)。这些结果说明,大部分实验班学生认为大量阅读英语国家真实语言材料对自身的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在进行阅读真实材料的实验之前,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仅仅满足于应付课本的阅读要求,很少阅读大量的课外语言材料。可喜的是,经过这次阅读真实材料的实验,学生亲身体验到了这样做的好处,把阅读课外语言材料作为一种习惯培养起来。

访谈结果分析。对实验班学生的深度访谈揭示了实验过程的质的方面。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实验结束时对阅读真实材料这种做法表示肯定,但他们开始时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许同学回忆说,刚开始看那些文章时发现很多生词,有时甚至是一个句子就有五六个不懂的单词,不过查字典后发现这些词都是很有用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词。在谈到为什么觉得阅读真实材料有用时,刘同学表示那些文章说的内容很鲜活,让人很有兴趣阅读。李同学认为是文章里关于英语国家的一些独特文化,比如美国土著印第安人的帕瓦节,吸引了她。在被问及未来的学习计划时,胡同学表示会自己寻找真实材料,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四结束语

应用真实材料是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增加学生语言输入、满足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社会文化的需求的必经途径与重要方法。教师应把真实材料作为外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持之以恒地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

个人调研发言材料篇8

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的资料研读方法

搜集资料,并不是把资料找来了就完事,也不是要等资料搜集全了,再去阅读研究。搜集资料的过程,也就是阅读资料的过程,一边查,一边读,一边想,才能把资料搜集工作做好。对于一般性的资料,可以采取浏览的方式作大致的了解,对于重要的资料,则要精读细审,字字落在实处,万不可心浮气躁,马虎武断。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的资料阅读,本质上是一种专业阅读,表现出明显的专业性。如写语言学方面的论文,注意的是语言材料,注意的中心可能是文字、词汇、语法结构、修辞现象,而写文学方面的论文则更多的是注意作品的人物、情节、结构、手法、风格等。因此,研读资料,应根据不同课题采用与之相关的方法。写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比较特殊的阅读方法有校勘性阅读、考证性阅读。校勘性阅读以校勘为目的,即根据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比较其文字的异同,探求原文的真相,订正流行的讹误,求得对读物文句的正确理解。考证性阅读以考证为目的,即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通过对事实的考核和例证的归纳,对某一问题作出结论。

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的资料研读,是一种专题性阅读,它以一定的课题为中心,目的非常明确,目标常常限制在一个不太大的范围内,在阅读中,总是淘汰那些不需要的部分,只挑选那些有关的内容来读。专题性阅读具有客观性,它必须依据课题的需要,尽可能全面、详尽、准确、客观地获得所需要的材料而不允许主观、任意地取舍。专题性阅读具有综合性,它有时并不要求通读整本著作,但必须把不同著作中的相关部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专题性阅读具有研究性,它必须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分析、研究,揭示事物的关系及其内在联系,提出自己的见解、认识。搜集资料的过程,也就是积极思考的过程,不能将资料搜集与分析研究割裂开来,如果割裂开来,一大堆资料摆在我们的面前,就很难理出一个头绪。研读中,要善于发现,善于对比分析,善于放在一个比较宏观的背景下思考,善于分析比较各家不同的说法,从中提炼自己的观点。

个人调研发言材料篇9

论文关键词:普通院校,口译课堂教学模式,语言技能,口译技能,并重

 

1.引言

中国口译教学开展得比较晚。20世纪70年代,口译仅仅是少数院校外语专业的一门课程。随着中国国际化的加速,整个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要日趋增多,口译的重要性越发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同。教育部于2000年将口译课由原来的选修课改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旨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口译人才。这样口译课才在中国高校得到普及。同样,中国的口译教学研究起步也很晚,20世纪90年代以后,严格意义的口译研究才开始并进入发展时期(刘和平,2005a)。中国口译研究基本上是对西方口译理论的评价、扩展和应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Seleskovitch创立的释意理论、Gile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式和anderson认知三段式模式。释意理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被引入中国,直到20世纪末才得到系统介绍,并成为中国高校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龚龙生,2008)。在此之前,许多院校的口译教学仍停留在口语训练上,或者停留在语言的句子翻译上,口译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能力培养为辅,口译技能训练几乎被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刘和平,2005b:100)。

在对口译教学的探索过程中,以Seleskovitch和Gile教授为代表的巴黎释意学派自上世纪6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的口译办学原则,如“口译教学不是外语教学,口译课应只教口译技能不教语言,学生入学前必须已熟练掌握有关外语”(转引张吉良,2008)。受到释意理论的启发,很多中国口译研究者也提出了口译教学要以口译技能为主的主张,如:姜宏(2001)认为口译教学应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仲伟合(2007)提出在口译训练和教学中应该以向学生传授“口译技能”为主要训练原则,辅以不同题材的语篇来强化口译技能的习得。与此同时,少数口译研究者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如鲍川运教授(2008)指出翻译专业的学生开始学习口译时,大多数语言能力还不扎实,主题知识比较缺乏,因此口译课基本上还是语言与口译教学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张吉良(2008)主张我国的外语本科口译课程和翻译院系的口译专业(方向)课程,应该以口译技能训练为核心,重点讲授口译技术、原则、策略和职业准则,同时以题材为线索选择语言材料,使口译技能学习与语言能力提高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总体而言,中国口译课堂教学内容离不开口译技能与语言知识的教授,关键是两者的关系为何更合理,主次之分还是并重?并且并重,因学生的生源和学习基础不同,这两者的比重关系更是不同。相对大部分一本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普通院校本科生的语言基础要相对薄弱得多。在实际教学中,以口译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是一种理想模式。鉴于此,笔者开展了历时2个学期的调查研究,探讨在普通院校英语本科口译课堂教学中两者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

2.调查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是某院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共四个教学班级,总人数186人。调查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历时2个学期。每个学期教学周数,除去开学教学安排讲解一周、期中考试一周和期末考试一周,实际授课周为26周,周学时为2。

第一学期主要采用以口译能力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口译的基本技能,授课材料没有具体教科书,笔者根据学生基础和学习情况自编教材,题材广泛,每次课一个主题。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为:上次课所学技能的运用小测、新技能讲授、新技能强化训练。每次课都提供大量的相关技能训练资料供学生课后训练使用。为了确保学生课后进行一定量的相关技能自我强化训练,每次课堂都进行15分钟左右的相关技能测试,且测试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测试内容50%出自课后和课堂所学资料,50%为相关技能的新资料,每次测试都进行录音。

第二学期主要是以口译能力和语言技能并重的模式,教材采用以赵敏懿主编的《商务现场口译》为辅和自编材料的补充材料为主,题材为商务口译,每次课一个商务主题。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为:新单元内容的口译测试、新单元相关口译技能和语言的讲解和训练,新单元类似题材的口译扩展训练(笔者自编资料)和现场模拟训练。为了确保学生上课前熟悉并掌握即将学习单元的语言知识,每次课堂都进行15分钟左右的小测,测试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测试内容100%出自教材的相关单元,每次测试都进行录音。两个学期的测试题型基本一致,都是中译英和英译中。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模式的看法,辅以参考他们的平时小测、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每个学期期末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总共进行2次。为了确保问卷调查的有效性,都在每个学期最后一次课进行,绝大部学生参与。第一期收回有效问卷125份,下学期137份。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学生对口译课教学方式的态度和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建议。第二学期的问卷调查内容与第一个学期大体一样,只是更注重对上下两个学期授课方式的比较。设计这份问卷的3位青年教师都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拥有讲师以上职称,且长期从事笔译或口译相关的社会工作和教学工作、拥有相关的技术认证。另外一位教师是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多次参与设计过相关类型的问卷调查或试验。此外,在设计问卷的前后,我们还大量咨询了有关专家和英语口译教师的意见,同时让本系大四的50名学生(已经学完口译课程)进行前测,笔者和其它两位相关教师亲自参加这两个环节的活动,确保了测试试卷的合理性、高回收率和数据的真实性。虽然由于经验、知识不足,此问卷设计可能在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但前测结果表明该问卷调查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3.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1第一个学期调查的结果(表1)

 

问题

回答

a

B

C

D

e

F

G

1

10%

13.6%

24.3%

37.1%

15%

 

 

 

 

2

10.5%

13.2%

53.2%

50.2%

12.2%

61.7%

 

 

3

60.5%

93.3%

28.7%

82.2%

92.3%

28.2%

 

 

4

6.7%

40.2%

10.3%

38.6%

 

 

 

 

 

 

5

19.6%

13%

10.9%

26.1%

17.4%

6.2%

10.9%

个人调研发言材料篇10

【关键词】教材开发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37-03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必然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王守仁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大范围调查,并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认为“教师”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化应该体现在学科知识的专业化,教师素B的专业化以及职业道德的专业化。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也给英语教师,特别是青年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发展英语教学改革,尤其是公共英语与相关专业的对接更是改革的重点。潘秋菊在调研后发现,以往纯粹的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高职英语教师甚至对自我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自我专业拓展的途径缺乏足够的了解。

一、教材开发概述

教材作为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tomhsnon指出,教材开发既是一个理论研究领域,又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理论研究与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具有交互性。作为教师利用的一个教学媒介,教师对教材能否进一步开发,实际上也是体现了教师是否能对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再造的能力。教材开发是一项持久且有意义的过程,教师对教材的开发应该是多维度的,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对教学内容的删减过程,而应该是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包括配套参考材料的编写,教学过程的设计等。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普及,教材的多维度开发还应该包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即教学配套资源的开发,如相关的微课与简单的信息化应用资源的整合等。既要基于现有的教材,又要优于现有的教材。教材开发应该是一个创造性体现的过程,是对所有教学素材、资源的一个优化整合以及取舍的过程。从主体上来看,教师无疑是教材开发的主体。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好学习目标,并对教学材料有着自己的理解。就语言类教材的开发而言,在维度上除了语言维度之外,还应该包括内容、结构、能力等。同时,教材开发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教材开发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再加工、再调整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能够更适应学生认知能力,更好地体验学习任务的过程。

二、教材开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陈仕清指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心理)不断更新、完善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地位的改善,二是教师实践的改进。对于学科教师而言,教师的专业化可以理解为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夏纪梅围绕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全面阐述了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并指出教材是教师的手中之宝,教师要善于“掏宝”。教材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相辅相成且共同促进的一个过程,国红延开展了一项大学英语教材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调查,指出,英语教师使用和开发教材能够促进多方面的专业发展,包括语言能力、语言教学能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等。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应该是源于教师自身,教师如果能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反思性教学的意识,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最终势必能促进多方面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对教材的开发能力的培养,能够使教师更充分地了解教学内容,有效整合课程内容,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从而教学能力也将得到提升。同时,参与到教材开发的教师,能不断增强自身的课程意识,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把握,强化校本研修,使教学科研能力能够有所提高。教师对教材进行多维度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同行协作的过程,是一个理性发展的过程。对英语教材的开发,将能使英语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增强课程总体意识,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英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将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教师是实现教材开发的决定性因素,教师作为教材开发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势必也将影响着教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教师通过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自我提升,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增强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这些对教材开发都具有良好的反作用力。

三、调查研究

近年来,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研究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调研展开,高职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困境也变得更为突出和明显。曹冬梅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目前高职英语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师资结构不合理,职称和学历结构偏低;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科研能力薄弱,协作反思不足;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培训内容流于形式等。教师教材开发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增强“双师”素质,还是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与科研能力而言,都是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的。

(一)调查对象

针对教材开发这一问题,笔者对广西区内4所高职院校共42位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职称结构上,以讲师居多,占76.5%,教师年龄集中在31-45岁。

(二)调查内容

参考国红延的问卷内容,主要调查高职英语教师教材开发的能力,以及教材对教师语言运用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反思和科研能力的作用;目前高职英语教师对于教材使用和开发的实际情况;教材对教师的作用力以及教师对教材的需求以及需要改进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被调查的教师中,全部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非常有必要,其中65.7%的教师认为教材能够促进自身的英语水平即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教材能促进教学能力提高”在百分比分布上呈现了不同,57.1%的教师选择“同意”,8.1%的教师选择了“完全同意”,也有少数教师(4.76%)认为教材使用并不能促进教学能力;“教材使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调查中,45.2%的教师选择了“完全同意”,23.8%的教师选择了“不同意”。

通过数据的整理,我们发现“教材对于教师语言能力的促进作用”这一模块中超过半数的教师都选择了“完全同意”或“同意”,由此可见教师基本认可教材使用能促进教师语言能力这一观点,无论是在词汇、语法、听说能力、综合运用方面等。66.3%的教师认为教材对于备课和授课非常有帮助。然而,也有一部分教师对目前使用的教材并不满意(44.6%),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缺乏新意,以及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等。问卷同时也调查了教学反思以及教师合作能力的促进作用,有部分教师(33.9%)并不认为教材能促进反思习惯的养成。45.8%的教认为教材的使用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学习。由此可见,当前高职英语教师主要的精力还是集中在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层面上,对于教学反思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并没有进一步的深入,特别是对教材的使用过程进行反思以及相关的研究都没有得到展开。

在“对教材的使用及开发”这一模块的调查中,56.6%的教师会对教材中的语言点进行梳理;40%的教师“极少设计课堂活动”;68.4%的教师会对教材内容进行主动删减;56.7%的教师会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包括听力、语法、阅读材料等;4.2%的教师愿意“改编教材并使用自编教材”;66.4%的教师极少或从不使用两版以上的教材;58.6%的教师“考试命题会参考教材”。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与开发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使用多版教材会增加教师备课的工作量,但只使用一套教材则会使教师不能运用批判意识更好地对比和评判教材。教师并不太会主动地去改编或自编教材。同时,考试内容基于教材的程度到底多少为合理,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由此可见,对于绝大多少高职英语教师而言,教材相关研究的意识还是不足的。尽管仍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教材开发与使用能力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确实有促进作用,尤其体现在语言了能力和教学能力上。

四、解决途径

(一)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

教材编写者对课程理念的把握和教学思想的呈现都是通过教材这一载体来实现的。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应该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安排、与教材联系的反馈等有一个精准的把握。教材的组织和实施应该是基于合理的教学规划,按照教学内容以及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规律来完成。因此,作为高职英语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首先要探究教材体现的语言学习规律。对教材中所呈现的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则要做好讲解,对于教材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则要运用需求分析的原则并结合实际要求,有所取舍,利用教材去帮助学生创造虚拟语境,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促进语言习得。一套好的教材往往能体现当前学科前沿的理论和语言教学思想以及技能培养的方法。如何从大量语言素材中选择其中一部分供学生学习,对于教材的编写者和使用者来说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入选教材的材料通常需要进行仔细地分析,有些时候还要考虑到如何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教材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并提供资料支持,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无论是在编写教材还是使用教材时,都不能忽略这一要素。

(二)优化教材开发的方式

尽管教师在教材编写和开发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仍有大部分教师认为编写教材与自己无关。而且许多教师也并不具备教材编写的资源与能力,即使是校本教材的编写对于他们而言也都是难事。然而,事实上,作为教材的第一使用者,教师对于实现教材的编写,搭建知识传递的桥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教师应积极参与到教材开发与编写中来,在条件不够成熟之前,可以先以编写校本教材为基础,不断摸索经验,慢慢寻找最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对于高职英语教师而言,要对教材进行多维度地开发,必须先研读好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并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有精准的把握,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教材开发的具体方式就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适当地补充和删减。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通常会强调教学内容和体系的适应性,教材的具体内容与所授课群体的需求难免会有所出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了。教材的删减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删减,它是为了使教材的体系更为完整和全面,是为了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具备趣味性。当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所使用的教材中没有体现时,教师则需要对教材进行补充。教材各部分内容衔接并不是很流畅,或是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不足以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充分理解的时候,教师也应该对教材进行补充。

及时调整教材顺序和教学进度是为了更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尽管许多教材的编写是遵循从易到难的方式,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对教材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对整个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规划。这就需要教师要对教材十分熟悉,对整个教学班学习水平也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普及,教学课件与新的信息化平台的构建、电子教学材料的补充,这些都是属于电子化教材开发的范畴。根据课程要求和需要,在一定的教学思路指导下,以多媒体表现方式呈现的电子化教学材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信息化电子教材的制作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

(三)以科研和培训促进教材开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作用于教学实践,总结优秀的教学经验,避免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最终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提高科研自主性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做到常教常新,就必须一边教学一边做科研。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持续发展的保证。为了更好地实现教材开发,高职英语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到相关的科研教改项目中去,在科研探讨的过程中,摸索适合自己本校或是适合自己实际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在与同行同事们共同探讨的过程中,不断自主合理地开发教学资源。在丰富自身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课程意识,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和责任感,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作为教育管理机构或是校方,则应该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教材开发的相关培训。以丰富的形式帮助教师掌握教材开发的能力,并逐渐具备教材开发的条件,应大力鼓励校本研修和校本教材的开发。

总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开发与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开发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又能使教师更好地具备教材使用和开发能力。作为高职英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不断提高教材开发能力,最终实现自身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晓堂.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的若干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9(3)

[2]陈仕清.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

[3]曹冬梅,张青莲,李霓.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探讨[J].职教论坛,2013(11)

[4]国红延,战春燕.一项关于大学英语教材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2011(4)

[5]潘秋菊.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专业拓展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接[J].高教论坛,2012(4)

[6]乔军.推进校本教研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7]王守仁.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5)

[8]夏纪梅.教材、学材、用材、研材――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J].外语界,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