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5:29

小学信息技术总结篇1

1、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课题能否成功的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效果,每节课我都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事物来引导他们,如在教五年级制作多媒体作品,,我问学生,你们想不自己创作出一份“能说会道”的多媒体作品呢?我选择了学生们喜欢的四大主题学生兴奋的说当然想了!授课完成后,选择了一些学生喜欢旅游的地方,如广州长隆,香港迪士尼,揭阳风景等,筛选了一些学生喜欢的图片,制作了封面,导游图,介绍各相关景点资料,封底等,当我用电脑绘制了一些自选图形,学生可能都掌握,但她们并不知道电脑成自选图形还可以组合成导游图时,当我给学生演示后兴奋得直拍手,都激动的说原来电脑还有这么多秘密,看着学生那一张张可爱的脸蛋,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我心里也好激动。还有在教excule软件时,我先把自己做调查旅游意向统计表给学生看,根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统计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收集了各类动画图片,同学们在课堂上可以方便使用有趣图片、进行交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2、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如在教学五年级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时,我先到语文老师那里了解了一下课文中需要的学习资料,如《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我教学生在“百度”网里搜索关于“田忌”的图片、课文的生字,词语和词语解释等,有些学生搜到了大量的图片及文字材料,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语文,又学会了上网查资料,真是一举两得!学会了上网查资料的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已在网上查找资料,呵呵,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居然在“百度”网里搜索到了“连连看”、“对对碰”等等一些“在线小游戏,”在网上玩起了游戏了!我真是服了这些小机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扩大、增强这一效果,当某个同学的作品比较完美时,借助多媒体网的优势,我通常会发到我的博客空间上,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并提出表扬和鼓励,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3、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总结篇2

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情况。

        我校现在拥有四个专门的微机教室,配备二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按照省教育厅统一下发的教材进行授课,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知识、认知结构等特点,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等原则安排教学顺序,同时也兼顾了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使学生能以"边听讲、边上机操作"的方式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在每节课后都有安排了适当的作业,除了便于学生用来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与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帮助他们养成独立获取运用知识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这一学年教学中继续渗透思想教育,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智育与德育,基本要求与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与减轻学习负担等方面的关系,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增强信息技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培训情况。

       本学年,我校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培训工作。包括多媒体工具的深入学习、网络工具与平台的使用,网页制作的进一步提高,还有各种图象处理软件如acdsee、phoshop的使用方法,动画制作软件flash的使用方法等。现在,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人博客,在校园内网上保存了自己的电子教案、校内教育教学活动的图文资料等,能够充分为教育教学服务。大部分老师能够从网上搜索并下载自己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自己所任学科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于课堂教学中,根据学校校本教材编辑部的统一安排,我们还组织信息技术骨干成员设计开发了信息技术、数学、语文学科的校本教材。

小学信息技术总结篇3

一、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工程建设情况

至2001年底,全县所有完中都建有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所有学校完成"校校通"工程建设,规模较大的初中、中心小学建有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至2004年底,所有初中、中心小学都建有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多数建有语音室;至2006年,所有农村完小都建有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计算机室,规模较大的完小建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预计今年秋季,全县中小学将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计算机配备量为小学3650台、初中1750台、高中1240台,总量已达6640台。中小学计算机机生比分别达到1:13.1和1:10.1。全县有多媒体教室170多间、语音室62间,12所学校建有校园网;所有中学、中心小学都实现了宽带上网,其中20多所学校实现光纤到校。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坚持立足长远规划,分期实施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对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我县实际,研究制定了《××县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规划》,并分期组织实施。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年年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县主要领导十分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多次在会上强调和部署,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设进行具体安排,落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项目责任制,明确教育、财政、乡镇等有关部门职责,密切配合,共同抓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设。要求乡镇、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校长要提高思想认识,全力以赴,确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县分管领导定期召开有关项目单位具体负责人会议,听取各个项目进展情况,统一组织协调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各项工作。

(二)加大投入,为工程建设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资金筹措是推动项目进展的前提和保证。县财政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每年都拨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对完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设给予约20%的补助,对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工程建设给予约40%的补助,农村教育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也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确保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工程建设。

在以政府主渠道资金投入的同时,我们还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港澳台胞、海外华侨和企业捐资助学的积极性,将他们捐资助学的热情适当引导到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设的投入。近年来,港澳台胞、海外华侨和企业为××侨中、××三中、××五中、××六中、美岭中学、××八中、文明中学、仙夹中学、夹际中学、介福中学等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设累计捐资约10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工程建设的投资达5000万元以上。

(三)抓好督查,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为推进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县长多次听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进展情况,并作出指示,要求加快进度,确保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县政府要求各项目建设单位每月28日前以书面形式报送项目进展情况,县重点办、效能办、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月施工进度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和专项督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做到任务分解到位,落实到人,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我县还多次在《××要讯》、《重点项目简讯》、《××新闻》等通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进展情况,有力推动了工程进展。

(四)抓应用管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初见成效。

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形成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长效机制。队伍建设要求做到"校长要懂、骨干要精、全体教师要会";工作内容要求做到"建网建库、建队伍、建制度";工作方法要求做到"培育典型、重点突破、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工作成效要求做到"转变观念、全面动用、提高质量",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更上新台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几年来,我县着力培养一批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管理人才,先后派出有关人员到兄弟县市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多次举办"校校通"应用培训和计算机网络使用及课件制作等培训活动,对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新毕业生给予优先分配,选送优秀教师进修培训,为加强小学计算机教学做好计算机师资储备,先后选送110名小学教师,分3批到福建教育学院、泉州师院、××师范学校脱产进修培训,为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有力保证。县教育局与县电信局联合下发文件,对教师个人宽带上网给予优惠,鼓励中小学教师家庭购置计算机并联接宽带网,积极开展网上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县教育局建立了网络中心,与各学校实现了网上发文和有关数据传输,并建成《××教育信息网》、《××教育资源库》、《××教育视频之窗》、《××学校德育之窗》、《××教育招生考试之窗》、《××县学校数字图书馆》、《××县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县教育局内部数据库》,使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络资源整体水平步上新台阶。各中小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和网络资源的优势,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学习主体建构发挥创造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同时,以创建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活动为契机,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整体水平。我县现有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所,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所。

为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工作,县教育局与县公安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校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制定《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网络中心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员职责》、《教师上网守则》、《学生上网守则》、《计算机网络教室任课教师职责》等校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定期下校检查落实,建立完善学校互联网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保障信息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下阶段主要工作打算

(一)继续扎实做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县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发展规划》为蓝图,加大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硬件投入,每校至少建有一间以上的多媒体教室,完中、规模较大初中校、中心小学班班建有多媒体电教室,使计算机配备数量与学生比达到1:10以上,不断完善校园网建设,使规模较大的中小学的校园网建设上规模;进一步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网络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优先分配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教师,使信息技术教育教师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全面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进一步完善满足城乡需要的全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和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努力构建覆盖全县的××教育宽带城域网络,建成完善统一的高速网络应用平台,实现初中校、中心小学和规模较大的完小光纤到校,努力提高"校校通"的应用水平。

小学信息技术总结篇4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

成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xx”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⑵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保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八、未来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积极、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内容。

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利用网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平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我们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就是我们要报告的情况。

小学信息技术总结篇5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审计环境审计费用

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审计环境加快向会计信息电子化、业务运行网络化、内部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成为审计业务制定的重要前提因素。在有关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学者们多以审计风险为视角来开展,对企业信息化环境层面的审计风险因素与审计定价的关系探讨却很少。本文将结合企业信息化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审计费用实际上是审计委托人与审计人员在审计业务过程中,审计委托人支付给审计人员的费用。审计费用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价值,审计费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还反映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2001年12月24日公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并详细具体地规定了支付报酬的内容和形式,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审计费用的实证研究。王振林(2002)首次探讨了国内审计费用的因素,之后国内学者从盈余管理(伍利娜,2003)、客户规模(吴应宇等,2008)、内部审计质量(王守海和杨亚军,2009)、审计风险(宋衍蘅,2011)、关联方交易(马建威和李伟,2013)等各个角度探讨了其与审计费用的关系。

面对日益复杂化的企业信息系统环境,如何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取得审计证据,是当今Cpa十分关心和困惑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企业信息化后的取证策略要充分考虑企业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因素。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企业既可以通过应用iQC方法收集审计证据、加大分析性复核的应用,也可以利用并行审计技术、CaatS技术进行审计取证(许永斌、俞淑仙,2005)。另一些学者从行业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央行数据信息化存储对于审计调查取证的影响(刘立军,2008)。企业信息化在提高了审计的时效性、实现了审计的增值作用、提高了审计办公自动化水平的同时,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信息化审计不能与审计实务有效结合;二是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标准,开展计算机审计存在较大风险;三是审计人员收集的有效信息不足;四是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改善(刘伟,2012)。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转型过渡期,在外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形下,企业信息化成为内部资本市场的一种决策环境。从审计人员的角度考虑,企业信息化被视作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式。审计人员的这种认知是否体现在审计费用上?审计人员对企业审计成本的计价是否考虑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本文以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审计费用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国家审计署制定的“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推进审计事业信息化基础建设。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在企业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随着审计证据形式的变化、审计证据方法的转变以及审计取证手段的不断更新,信息化企业对于审计取证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审计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而在审计定价时,审计风险大小会直接影响审计费用的高低。理论上审计风险越大,审计费用越高。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也很多,无法准确直观地用变量来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目前,对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自身的信息设备水平、信息人力资源水平和信息资源开发水平等方面。因此,本文从这三方面出发,提出企业信息化对审计费用影响的研究假设。

(一)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借鉴了目前世界上比较成熟的经济效益法。该方法适用于信息技术水平发达、员工素质普遍较高的企业。本文引入了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三个指标来描述上市公司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并假设企业信息化水平三个指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

假设1: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是指会计期间,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包含各种软件、硬件的基础设施)的总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提升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了企业对于自身财务业务的处理能力。因此,企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对于提高企业行业竞争力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本文中,将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作为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考察企业信息化水平因素对审计费用产生的影响。

假设2: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能基本反映上市公司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人员越多,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财务业务数据处理能力也越强。这也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审计详查成为可能,从而使审计成本相应减少。因此,我们假设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

假设3: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代表了公司信息化水平,而公司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又标志着公司业务处理能力的强弱。一般而言,公司业务处理能力越强,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成本越低。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越高,审计成本越低。因此,我们假设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

假设4: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正比例关系。信息化环境下,资产总额的大小,代表着公司规模的大小。公司规模大小又标志着公司业务的复杂程度。一般而言,公司业务越复杂,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成本越高。总资产规模越大,公司信息化复杂程度越高,审计成本越高。因此,我们假设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正比。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选取2011年我国沪、深两市211家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经过如下筛选:剔除2011年未披露审计费用的上市公司以及相关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剔除St、pt类上市公司;剔除具有极端值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156家上市公司,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附注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

(三)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1.模型选择。借鉴Smunic(1980)的经典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构建以下多元因素回归分析模型:

ln(fee)=δ+β1ln(investment)+β2itstaff+β3Yield+β4ln(assets)+ε

in(fee):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in(investment):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的自然对数;itstaff:上市公司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Yield:上市公司信息化投入产出比率;in(assets):上市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2.变量定义。本文选取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in(fee)作为被解释变量,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in(investment)、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比率itstaff、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Yield和上市公司总资产in(assets)作为解释变量。研究主要借鉴肖素梅等(2005)的做法,从企业信息设备水平、信息人力资源水平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三个方面变量作为企业信息化水平衡量指标。模型中fee表示公司2011年的审计费用,用审计费用总额衡量。itstaff表示公司2011年的信息技术人员比率,用研发与技术人员之和与总员工的比率衡量。Yield表示公司2011年的投入产出比率,结合信息技术行业的行业性质,本文用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来衡量。assets表示公司2011年的总资产,用总资产金额来衡量企业信息化资产规模。

investment表示公司2011年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在上市公司披露的固定资产数据中,大部分公司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数据并不明确。但结合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范围与行业性质,我们经过分析,发现大部分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固定资产装修改良、电子设备、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设备等。其中,电子设备、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设备属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范围。因此,本文采用期末固定资产总额减房屋及建筑物减固定资产装修改良来衡量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

三、实证分析与结论

(一)实证结果及分析。本文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处理结果见表1-表5。

表1是信息技术行业公司的基本情况描述。用于分析研究的数据有211个,有效的数据为156个(剔除了系统缺失值)。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就审计费用自然对数in(fee)而言,总样本的最小值为11.51,最大值为15.68,平均数为13.1635,标准差为0.52487,说明公司审计费用的差距较大。信息技术基础设备总资产自然对数in(investment)最小值为14.68,最大值为21.87,平均数为17.4487,说明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备总资产差异幅度较大。而就信息技术人员比率itstaff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和标准差为0.0397、0.9397、0.4578和0.23437,说明该行业上市公司对信息技术人员的需求程度的不同,相对其他变量变动幅度较小。Yield最小值为1.03,最大值为31.39,平均数为2.0922,这也说明企业从信息技术取得收益有着明显的差别。in(assets)最小值为18.81,最大值为25.38,平均数为21.1114,这说明该行业的企业总资产规模存在差异。

表2是变量输入输出表,本文采用全回归(enteR)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表3反映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回归模型的可决定系数R为0.415,调整后的R为0.400,即该模型对行业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的解释能力为40.0%,说明此回归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从表4也可以看出,审计费用的回归模型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显著性(F=26.821;p=0.000)。

表5说明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显著相关,成反比例关系,即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审计费用越低。而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呈正比例关系,即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越大,审计费用越高。同时,笔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上市公司总资产进行了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方差扩大因子(ViF)值均小于2.7,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结论。本文以实例探讨了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对可能影响我国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相关企业信息化水平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呈正比关系。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对审计费用成反比关系,与本文假设一致。模型回归后的F值和调整后的R2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各变量的ViF均小于2.7,说明各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在计算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审计成本时,需要考虑上市公司总资产以及企业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希望本文探讨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可以为审计定价的因素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S

参考文献:

1.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3,(12):39-44.

2.吴应宇,毛俊,路云.客户规模与审计费用溢价的研究:来自2001-2004年沪市的初步证据[J].会计研究,2008,(05):83-89.

3.王守海,杨亚军.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9,(5):65-73.

4.唐志荣,谌素华.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51-54.

5.宋衍蘅.审计风险、审计定价与相对谈判能力――以受监管部门处罚或调查的公司为例[J].会计研究,2011,(2):79-84.

6.马建威,李伟.关联方交易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基于2007-2010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3,(1):79-86.

7.许永斌,俞淑仙.企业信息化对审计取证的影响及其对策[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1):64-67.

作者简介:

小学信息技术总结篇6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14-01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产业的世界,信息科技的发展是时展的总体趋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仅管国家特别重视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进行教育改革,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力,但是当前的小学信息教育和评价依然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新一轮的课程教育改革下,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又如何进行,评价如何才能做到科学有效,这是小学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1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1.1深化对小学信息教育的认识

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一个局面,我国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基本都配备了相应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设备,但是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尴尬的是学生不仅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量不足,而且信息教学没有体现出信息化的特点,教师只教给学生开关机、打字等简单的操作方法,而对于网络信息却是形同虚设,浪费了教学资源,也失去了教学的意义。面对上述的情况,学校和教师应该予以重视和反思。

对于学校而言,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教育的责任和措施,积极地引导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朝着新课改要求的方向发展,把学生的教育发展问题摆在首位。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学和计算机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是孤立的分开,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信息基础知识,了解如何运用网络的简单方法,如果教师只注重计算机的教学而不重视信息教学会让教学变得僵硬化,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无论是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全面落实教学,注重学生的整体学习。

1.2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具体的信息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深化和改革教学方法。要积极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创新,把学生放在主置,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充分结合计算机网络知识进行教学。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运用综合知识进行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全面思维的能力以及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2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法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着评价方法不可学的现状,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学科定位。由于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的基础教育中属于起步阶段,很多的评价方法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一次,小学纤细技术教育存在评价方法不得当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教学评价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只注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造成了评价方法不具体、不科学的现状。解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有以下方法。

2.1建立科学的评价理论体系

教师咋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知识的总结,把理论操作与具体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在理论总结中的出具体的教学评价方案,使得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依据作为理论支撑;另一方面,通过理论总结可以健全科学的评价理论体系,深化对教学评价的认识从而全面的达到教学评价的目的。

2.2健全评价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切记只注重教学评价的结果而不注重教学评价过程的片面观点,一方面,素质教育下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只从评价的结果来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难免有失偏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方法、最终的考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考核,才能是教学评价变得科学有效;另一方面,教师不要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在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很多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只是副课,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认为考试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因此不予以重视,使得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估浮于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刻的评价内容,这本身也不符合评价的要求,使得教学评价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3结语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关系着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小学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是顺应时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具有深远的意义。小学生又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力不断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的教育培养方式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评估都必须贯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全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震.新时代新教法新课堂――谈优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策略[J].现代阅读,2010(10).

[2]胡耀宗.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研究田[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3]郑玉涛,彭慧.关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评价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3(2):56.

小学信息技术总结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问题研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68

一、临沂沭河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一)学校方面

调查发现,沭河学校4个小学,只有中心小学有摄影摄像设备,有一次性可以容纳50名小学生上课的一个机房。虽然电脑比较陈旧,但硬件基本可以满足平时的教学。而在联小,连多媒体教室都没有,即使有一些陈旧的电脑,配置也太低,耗电量太大,一上信息技术课,电脑全启动不了,信息技术课根本没发上。有的联小仅有的30台电脑,只有上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时能用(有时电压低,根本就开不开机),平时擦得亮亮的,谁都不让碰。

(二)教师方面

一方面,农村教师的年龄普遍较大,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调查得知,我校在编在岗教师86人,平均年龄42.8岁。(该校教师年龄分布如表1所示。)由于教师年龄偏大,工作年限较长,已经习惯了长期以来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不愿意改变。该拿的职称基本上也都拿到了,该晋级的也已进上了(该校教师职称分布如表2所示),竞争意识较为淡薄,职业倦怠情况较为严重(近两年有所好转)。因此对信息技术课兴趣较弱。这也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进展。

表1沭河学校小学部教师年龄分布

[年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人数\&17\&14\&24\&31\&]

表2沭河学校小学部教师职称分布

[职称\&小学高级\&小学一级\&空白\&人数\&47\&39\&0\&]

另一方面,由于师资缺乏,导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不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调查得知,我校在编在岗教师生86人,其中6人是计算机专业毕业。但由于教师缺乏,他们只能去教学语数英等科目。4个小学没有1个专职信息技术教师。

(三)社会方面

很多人对信息技术课存在误解,再加上一些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导致家长也不支持信息技术教学。正像有些家长说的:“信息技术课上不上无所谓,反正又不考试。”

二、影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一)学校缺乏相关的硬件设施,资金投入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课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而这些硬件设施的配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国家、省、市、县对教育的总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无法满足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要求。在部分农村小学中,信息技术设备落后,现有计算机配置低、数量少。上课的时候,几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没有足够的设备。

(二)教师老龄化严重,信息技术素质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传递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他们要受到教育技术的专业训练。有些教师把一堂信息技术教育课上成打字课,而有些专业教师没有机会教信息技术,而是教语数英等其他科目。

对于许多老教师来说,他们不熟悉信息技术的操作,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信息技术课不受重视,观念有待提高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学校、家长都不重视,考试时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因此,信息技术课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

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因素有很多,针对以上原因,以下有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大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金投入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疏通资金渠道。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鼓励农村小学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并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另外,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企业、机构等社会资源,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尽可能增加一些基础的、常用的设备。

(二)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关键,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势在必行。可以邀请城市学校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亲自去农村学校的课堂上课,农村教师在一旁听课、观摩、学习,与名师零距离地接触。也可以学校与学校之间定期举行交流会,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优秀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要利用培训、交流等活动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重视度,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将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引入农村学校中,使学生接触到更好的教育。

(三)完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我们学校在实际操作中,虽然用到了形成性评价,但却没有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

我们不妨学习一下我区部分兄弟学校的做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电子档案袋,记录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出现的问题,也保存下学生的一些作品和成果,等学期结束时用于总结学生的整体表现情况。

(四)丰富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活动形式

几乎每年,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都会为教师开展一些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优质课比赛、基本功比赛等。这为我们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展示的平台。同时,我们自己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电脑运用比赛,为学生搭建学习和表现的舞台,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参加,让他们深入了解信息技术这门课,从而提高认识。

参考文献:

[1]段宝霞,粱存良等河南省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调查[J].教育信息化,2007(11):42-45.

[2]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Z].

[3]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Z].

[4]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Z].

[5]当前教育信息化问题与对策[J].教育信息化,2004(12).

小学信息技术总结篇8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对策;综合性;实践

信息技术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自主性和能力培养等特点,其中综合性表现在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生活的交错;发展性是作为新兴的教学学科,处于一直发展和更新当中,且还具备较强的创新性;实践性则是建立在计算机的使用之上,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自主能力是在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时,可以自己预习、复习,其熟练程度也是和自主学习的次数及时间成正比的;最后的能力培养,是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作为丰富自身能力的条件,通过学习信息技术,更能提高创新学习能力。正是这样的信息技术特点,使传统教学不再适应此学科,需要进行改变和创新。根据现实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来做纠正,防止出现过犹不及或是闭门造车的现象。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基础差异,纪律难管理

信息技术的课堂,特别是上机操作课堂,纪律是较难控制的,或者是学生的学习效率没有保障。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有层次性,而且上机缺乏老师的直接性监督,导致出现此类问题。

2.积极性低,课程枯燥

很多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觉得非常枯燥没有兴趣,往往会出现走神或者开小差的情况。这导致学生在上机时缺乏理论基础,更无法创新和理解信息技术。而且过多的理论课程也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兴趣的降低,使其成为一门不受欢迎的学科。这主要是因为理论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繁琐步骤比较多,而学生又只能通过记忆来学习,导致积极性降低。

3.信息概念薄弱,对发展史不了解

从整个教学全局来看,老师将更多的教学精力放在教学信息技术的操作,或者是信息技术的考试要点上,虽然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最直接的提升,但是不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的学生,很难真正爱上这门学科。因为每个技术的来源都有它们的历史和故事,甚至有很多趣事。这些故事不仅是对信息技术了解的补充,更是对发展史的尊重,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缺乏这些只能形成断层,不利于长久的信息技术学习。

4.学生自学能力差,预习习惯缺乏

信息技术课程,一般来说是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所以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更强,往往是没有预习课程就直接进入课堂学习阶段,会出现反应慢、跟不上思路等现象。根本原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而信息技术老师对预习的要求不严格,在没有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就“我行我素”开始教学。

二、如何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学习,加强课堂监督

学生的学习层次不一,而有限的课堂时间又不允许老师照顾每一位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能够解决这一矛盾,甚至带来“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在分组时,教师需要注意“异质组合”,即不一样的学习基础和水平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小组内。这样小组成员之间有各自的优势和弱势,能够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并且,小组的合作能够带来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从而保证课堂纪律。而一些在大家面前不愿表现的学生,会在自己的小集体里展示自己,积累自信,久而久之会敢于站上更大的“舞台”。除了学习方面的作用之外,还能促进人际交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在减少,用学习的交流来冲淡计算机给人沟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个不错的教育初衷。

2.问题教学法,提升信息技术学习意义

问题教学法,即针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学或将要学的知识来做总结,从而得出答案。在计算机学习中,问题教学法,更类似于学生对信息进行整合和总结,再进一步加工成为答案。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可以用问题教学方法来弥补。

3.提倡范例教学,引入情景教学

对计算机发展史的完善,是对信息技术历史的尊重,也是完整学习计算机的象征。而在此类纯知识的教学中,更应采用创新式的教学方法,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将信息技术教学和情景教学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学习,感受知识的存在,既是无意识的学习行为,也是有意识的思考行为。范例教学重在给学生一个模仿对象,老师要控制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的创新性教学能够改变目前的教学困境,解决教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喜欢的学科,不将其作为一门科目,而是一种生活技能,饶有兴趣地学习和操作。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总结篇9

一、模式的内容

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讨和探索,逐步建立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一般步骤是这样的:情境引入、揭示学习任务或目标、合作探究、小组汇报和教师小结、提高或巩固练习、展示评价和总结。

情境引入是备课组通过讨论而选取的与我们的生活相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关素材,或者直接展示相关作品,创设学习情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提示具体的学习任务。有时,情境引入适当,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甚至会主动提出学习任务来。

在合作探究阶段,学习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去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备课时在这个环节上花费时间最多,我们要组织好学习资源,通过网页文本和图像、屏幕录像等方式方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帮助系统。

小组汇报和教师小结环节是让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成果,分享合作探究的乐趣,教师通过小结评价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在具体问题解决后总结一般规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或巩固练习环节是通过设计总结技巧、积累经验的讨论题或作品题,进行综合训练,从而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方法的总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展示评价和总结环节是对学生的观点和作品进行展示,互评互议,理清脉络,提示规律,提高学生鉴赏、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让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升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模式的运用和发展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这个模式是信息技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也逐渐熟悉和适应了这种模式,并很快形成了习惯。但要灵活运用这种模式成就高效课堂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首先是信息技术课拥有特别的高科技支撑的教学环境,从2004年起我校信息技术课就全部在联结互联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这种高投入高技术所产生的各种可能性,用好信息技术。我们经常关注最新最前沿的应用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进一步强化这种模式。比如,当我们得知,moodle(“魔灯”)是目前世界上开放源代码、功能强大且免费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的信息技术平台,马上下载并尝试把它的应用覆盖到这一模式的各个过程,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是在应用这个模式时,有一些环节可能要特别引起注意。情境引入由备课组集体讨论就很有价值,因为每个教师的经历见识和理解各有不同,究竟应该创设什么情境或者有哪些情境在本节课最有价值,必须经过几分钟的讨论才能达成一致。另外,情境引入最容易引出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情感的养成和伦理道德修养。

再比如,每节课学习任务的设置至关重要,它需要我们在充分理解课程和学情的基础上做到精心准备才能实现,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有的学习任务可能是承接上一堂课的任务,有的任务可能需要我们给学生提供“半成品”等等。在任务交待清楚以后,很多教师总是不太放心,在学生进行合作或自我探究时还是反复强调,学生会产生究竟是听教师的话还是着手去完成任务的疑问。这时,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进行合作探究。当然,各个环节也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需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智慧和教育直觉。

另外,在运用这一模式过程中,“如果没有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监督、评价与反馈,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要在每个环节认真关注学生,及时表扬。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别较大,通过小组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能促进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同学间的相互鼓励和相互支持是合作探究成功的关键。

当然,这一教学模式并不能应用到全部的信息技术课中,也不是只要用上这一模式就能起立竿见影的效果,课堂毕竟不是工厂,工厂是以严格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要领来保证产品的质量,而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依靠教师长年的综合积累,是师生互动的精彩!

三、模式的愿景与价值

笔者曾组织了一个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网络讨论,讨论的题目是“为什么要开设高中信息技术课”。因为有些高中开设这门课程的随意性比较大,或者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对这门课不够重视。所以,开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建设这门课程,是每一个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能不能思考这个问题本身也说明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怎样。作为一个教师,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我们关注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等,其实它们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该给学生什么,我们的教学应该承担怎样的职责和使命。这是教育和教学的愿景。信息技术教师本身拥有技术优势和装备优势,应该比普通教师能够发挥更大的教育力量。因此,我们应考虑怎样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潜能,反思有哪些因素限制了我们的发挥,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反思对这一资源利用率究竟如何。

小学信息技术总结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分析;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82-01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储存、交流、应用等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为目标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函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中小学的必修课,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限制,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还存在问题,需要我们根据情况分析解决,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和计算机教学混淆。因为广大农村中小学还没有普及互联网,所以把信息技术教育简单化为计算机教学,这是需要加以纠正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一切教学设施,落实好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理念,计算机是工具;计算机及网络是教育资源和环境心理知、行过程。计算机教育指对计算机这个工具的认识教育,而信息技术教育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工具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利用信息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二)要注重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途径,是一种新的教学结构模式。把信息技术渗透到其它学科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由于相当一部分学校还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或者学校没有网络设备等。所以,学校总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单列的课程开展教学,没有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当中去,没有体现国家开设信息技术科的真正目的,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的整合既能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其他课程的兴趣,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一举多得。我根据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教育和课程教育整合的几个步骤:

第一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以我上的一节信息课为例,浅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体会。我讲的这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信息。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对internet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对相关信息快速搜索,并能制作简单网页的基础上学习的。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都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到了如何将找到的信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从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是如下。

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纳的定位;化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4.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

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第三步,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