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十篇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十篇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9:15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篇1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冠以了群众性组织的名头,因此,为了突出群众性,在组织形态上,它的某一级组织往往是按企业类别专业类别或性质相同、相近的群体来划分。如就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来讲就有供电学组、发电学组、修造学组、科研院校学组等等,就社会来讲则是以企业为单位。他们的上级组织的经费主要来自于组织成员的会费缴纳,从经费上似乎也体现了群众性组织的特性。然而,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担任这些组织的各种负责人基本上都是企业里相应的不同级别的领导人,如会长由党委书记担任,秘书长由宣传部长担任。所以有人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是“官”办的群众性组织。如果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产生初期具有民间性、群众性的话,那么发展到今天,我们认为,它必须更紧密的纳入到党委的领导之下,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社会实践中发明创造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今天我们要探索其科学性所在,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构造完整的科学体系,显然是各级党组织的重大命题。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在组织形态上突出党管性、在研讨上突出群众性。否则,“犹抱琵琶半遮面”,反而会使此项工作日趋形式化,最终导致松散,而丧失掉凝聚力和生命力,人们的关注力也将淡化起来,从重视走向弱视。从实践上看,也反映了这个问题。如营口供电公司过去在组织形态上没有从根本上纳入到党的组织管理上来之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就缺乏深刻性,普遍性也不足,具有很强影响力的文章产出也较少。1996年党委把研究小组从专业学组改为以党支部为单位后,就发生了明显变化,每年产出的论文、调查报告等少则20余篇,多则近百篇。而且有的文章上了《工人日报》,多篇文章参加了全国性或部级别的论坛,各种层次奖项不断获得,其成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但有力地指导了企业实践,而且也引起了外部的关注。由此看来,从组织形态上,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直接纳入到党的领导之下,确实是很必要的。就省公司范围来讲,这种形式主要应该体现在基层,即取消专业小组形式,改为以党支部为单位,这样就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直接作为党组织的一项常规工作紧紧地抓起来。而省公司目前划分的学组形态,由于具有很强的交流性,仍需保持。说穿了就是要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是我们党的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是我们各级党的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我们必须确定这样的原则:组织形态突出党管性,研讨形态突出群众性。如果这个原则确立起来的话,我们就应该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思考并完善这方面的建设。

二、必须在形式上突出学术性。

当前,就省公司而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缺乏学术性主要体现在形式上。每年一次的学组会实际上并没有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会议模式基本上是听取各单位政研工作汇报、评选先进政研会、评选优秀论文、分组座谈(党委书记一组、宣传部长一组)、领导到会讲话、布置相关工作等等。很显然,会议没有安排学术交流,虽说事先收集了论文,但是仅仅局限在评比人员范围内,结果会议变成了评比会和座谈会。这几年,大家对评比颇有微词,已经产生了反感,其原因是各家的工作大致雷同,当然不排除有的单位有特点,而评比也是必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家会产生反感呢?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会议把工作主体搞错位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会议,它的中心任务应该是开展学术的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互相启发,所以会议绝大多数时间应该对此进行安排。现在我们恰恰在这方面缺项,所以它必然显得苍白。我们认为,对此应该加以改善,即在保留原有的形式状态下,把工作主体转移到学术交流上来。对此我们可做好如下设想:第一是把省公司级别的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学组会、年会)改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坛或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高峰会议。其理由是,参加此等会议的人员构成基本上是各个企业的党委书记和宣传部长及省公司的相关领导,这些领导都有着较强的理论水平,其层次相应也较高,而且党委书记本身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宣传部长也是开展理论研究的具体组织者,而收集上的论文相应质量也较高,因而冠以上述名称是比较贴切的,同时又在形式上提高了会议品位,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二是开展学术交流。思想政治工作既然是科学,研究它的文章又称之为理论,显然其本身就具有学术性。这些学术成果不能被封在集子里,或束之高阁起来,因为我们必须看到,每年形成的论文集,很少有人去翻看学习,所以我们必须提供适当的场合去进行交流,学组会是最佳的交流场所。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一是由论文作者本人现场宣读论文,由与会人员评判,根据得分多少直接评选出优秀论文,这个做法将会耗去大量时间,但交流的内容多。二是仍采取现在的做法,事先评出优秀论文(专家评选行为),然后现场宣读优秀论文,这样做耗时少,但交流内容也少。如此,学组内就会形成交叉感应,相互启发,座谈起来也丰富得多,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也有利于理论研究的提高。三是在研究与交流上,我们发现近几年似乎论文偏多,而赋有深度的专门调查较少,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开展工作调查,所形成的调查报告,可直接参与交流,以引发我们对某些问题的思考。第三是提倡学者风范。现在我们一些论文作者撰写的论文底气不足,缺少学者风范,应引导他们在撰写论文时要以学者的身份出现,要敢于讲话,写文章不能缩手缩脚,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一定的品位。当然,文章首先要讲思想性和逻辑性。我们的一些作者,往往否定自己写的不是论文,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什么叫理论?实际很简单,观点加逻辑就等于理论,理论系统化了那叫理论体系,所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者身份出现时,不能首先矮人三分,而要自我提气。第四是先进政研会的评比可以两年搞一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考察各单位是不是就理论谈理论,所研究的成果是否有效地指导了自我实践。因为当年产生的理论成果需要有一段时间进行检验,所以必须把这个时间让出来。很显然,我们在评选先进政研会的时候,必须把理论成果应用做为一项基本条件,而不是仅仅看开了几个会,收了几篇论文上。第五是基层仍为研讨会。其理由是,基层相应理论水准偏低,有些论文缺乏系统性,有的明显缺乏逻辑性,所以他们之间恰恰应该开展研讨,边研究,边讨论,互相激发。如果基层冠以论坛、高峰类的名头,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你层次上也不够分量。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把上下层次明确区分开了,即学组会为论坛会或高峰会,基层则为研讨会。这些形式的划分不是唯形式而形式,而是有着一定的理由和实际内容的。

三、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成果转化,加大指导力。

近几年,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文章的增多,质量的提高,省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越来越关注成果的认定与转化,越来越看到自我理论指导力的重要性。因而连续几年都设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成果奖,这个做法是非常积极的,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就省公司范围内,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成果的转化还显得不足,很多成果并没有推广开来,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还存在了“银行”里,因而导致了它的指导作用搁浅了,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所以,我们必须珍惜这些成果,下大力气促进转化,使其真正发挥指导具体实践的作用。固然有些成果没有普遍性,但是借鉴性总还是存在的,有借鉴就会发展到有运用,有运用就会体现出指导,指导力形成了就必然会推进工作发展。

推进成果的转化首先在于省公司,可以肯定的讲,省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是成果转化的第一桥梁和纽带。因为最终成果的认定在省公司,成果的也在省公司,所以成果理论的推广必然是省公司首当其冲。所以我们认为,每年应该以省公司名义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成果会,可以单独召开,也可以并入到学组会作为一项内容。对于每一个成果,应该有提要和点评,如果形势需要,或者有些理论成果指导实践效果明显,可以进而召开经验交流会,扩大成果的影响力。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成果转化了才能体现出理论指导实践的重大作用,否则,存在“银行”的“钞票”仅仅是数字而已。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阶段;基本评价;拓展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发展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同年,叶剑英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把政治工作的理论形态——关于政治工作的学说看作一门科学。随后,理论界在报刊和学术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尤其是1983年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建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建立。从此,思想政治教育走上了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检索从1984年到目前为止公开发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教材、专著和研究论文,经对成果内容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理论形成与开拓、理论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阶段(1984年至1989年)。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刚刚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式多为搜集、罗列和实践总结,侧重对具体方法的经验研究,成果内容以介绍各种方法为主要形式。例如:张洪华、杨亚平的《思想工作方法纵横谈》,范印华等的《艺术·快感·磁力:思想工作方法谈》,刘国彬、张运德的《古今思想工作方法例析》,姚毅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集锦》等。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特点是:事例集锦、方法介绍、以实践经验概括为主要内容。值得指出的是,1985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王玄武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这一时期一部不多见的理论研究著述。这本著作可以看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共有9章:思想信息的获取、分析、决策、实施、综合教育、检查总结等,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为逻辑框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思路,为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理论形成与开拓阶段(1990年至1999年)。这一时期理论研究形成与发展的标志是:在学界形成了一个广为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体系框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两本:一本是199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全书共设12章,其内容更加全面细致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该书以“节”和一级标题阐述的主要方法约五十余种。一本是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郑永廷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全书分为五篇十四章,按概论、认识方法、实施方法、调节评估方法、研究提高方法五篇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其内容更为丰富、方法之间整合更为合理,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更加系统和完整。该书是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代表作,对以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起了理论的引领作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在一些教材中也有讨论。199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戴耀荣教授编著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比较研究》,分别按与教育主体相关的方法,与教育客体相关的方法,与教育介体相关的方法,与教育环体相关的方法,构筑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基本结构。1992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邹学荣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功能作为分类标准,分别以理性教育法、感性教育法、行为激励法和自我教育法为线索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1998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韩玉芳、林泉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按工作决策、工作方法、工作艺术、工作形式、工作途径、工作载体、方法的综合运用、工作方法效果的评估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阐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理论发展与创新阶段(2000年至今)。经过二十余年辛勤耕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研究更加深入,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2000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蓉生教授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看法:“方法论”应侧重关于方法的理论方面研究。主要有方法的价值、方法的理论依据、方法的科学原则、方法的应用理论、方法的操作系统、方法理论的未来走向等。这本专著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体系。200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新庚教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突出了“现代”特色,秉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注重实效性、经验性、开放性的研究逻辑,着力论述了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更深入地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方式、步骤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从信息方法、网络方法、调控方法等现代手段上丰富了各种现代方法的具体运用程序,对传统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承传和发扬。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万美容博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是近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出现的一本非教材类的专题性专著,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主要内容、发展的实践根源、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方法发展的具体样态,进行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讨论,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发展、借鉴发展、理论转化发展、实践探索发展,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方式的规律性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成果与不足

   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从所获得的各种论文和书籍的发表情况来看,可作如下基本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范围逐步扩展、数量逐年增加

   1984年至1989年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最初六年,这一时期出版了大约11本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论的书籍,发表的有关文章约24篇,直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文章只有2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理论形成与开拓时期,公开出版了大约18本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书籍,发表有关文章约158篇。新世纪到目前为止,大约出版了15本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论书籍,发表有关文章约350余篇。可以看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科研成果数量上增长迅速。从公开发表的成果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范围和视阈,从一开始的实际工作领域逐渐扩展到理论研究领域;在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的基础上,逐渐丰富了方法的外延研究,不仅有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梳理,而且开拓了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不仅承接传统道德教育方法,而且对新时期、新领域、新方法给予了充分的理论关注。[1]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实现了重要的理论飞跃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逐步由故事型、事例型、经验型向理论型、研究型、学科型转变;研究内容抽象层次提高,许多专著不仅仅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而且对方法的产生条件、作用功能、类型特点、层次结构、相互关系等进行了探索研究;理论研究成果在质量上从粗疏到细密、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其理论发展不断由浅入深、从相对不完善走向相对完善,系统性的理论著作增加,理论研究不断科学化和学科化,体现出理论研究质量上的明显提升。

   在二十余年短暂的学科发展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遵循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成、发展、创新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评估体系的设置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模式采取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为逻辑线索和框架的建构思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的主导性思路。由于教育活动过程的不可倒错的顺序性,与事物进行发展性相联系的不可重复性以及事物特定环节区分的特殊性,以活动过程为逻辑线索建立的方法体系具有自然顺畅、概括全面、便于理解接受的特点而为大多数学者采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取得的重要理论共识。[2]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需充分的理论争鸣

   由于学科建立时间尚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的许多理论问题还未进行充分的争鸣与讨论。其原因一是某些领域、某些问题没有形成研究者群体。所以,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反复读到的只有少数学者的文章。二是研究领域遍地开花,研究问题没有向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集中。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忙于“开荒建设”,无暇旁顾别人的“庄稼”。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使学科的科学研究彰显局促。据最近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全国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53个。从长远来看,大批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立,必然会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蓬勃发展。但是,无庸讳言,教师每年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量,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研究精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坛滞后于讲坛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中,许多事关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被长期搁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讨论和对学术的不同见解,无论在学术杂志的讨论及学术会议的交流都还没有达到更深入的层面,这可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窥见一斑。1985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和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探讨人们如何掌握和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取得最佳效果的规律”,2000年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侧重关于方法的理论研究”,2006年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可见,大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对象的理解是不同的。值得提出的是上述著作中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对象的理论前提是一致的,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或学说。但是,对于方法论研究对象的具体阐述却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对象的认识是介入这一领域研究的首要问题,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有重要意义,但这个问题的不同见解并没有引起学界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阐释。一般认为,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具有三种情况:一是创造出以前没有的理论学说,二是对以往理论的修正,三是在以往理论基础上的升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从“无学”到“有学”,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为逻辑线索建构的体系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实现了重要的理论飞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使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促进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的认识,为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奠定了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重要的、崭新的理论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研究。但无庸讳言,对学科建设的很多重要问题讨论还不充分;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和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问题,而以梳理学科发展轨迹、厘定学科概念、探索学科本身发展为主旨的成果还显得十分缺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应从以下四方面拓展:基本概念需进一步精准,基本理论要更加深化,研究领域需继续开拓,研究方法应把理论的、抽象的、学院式的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研究相结合。

   1.基本概念需进一步精准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一些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的区分和科学的界定,大家往往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同一个概念。有些基本概念关乎对学科整体的理解,如果内涵不清,外延不确定,将影响学科的整体建设。“方法论”这一概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中需要尽精微考量而致整个系统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

   对方法论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界定是:“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根据这一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说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对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诸多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和概括的理论形态,是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方法的体系。其内容包括方法的内在结构、方法的本质特征、方法的来源和发展、方法的分类、价值、方法的功能评价、理论依据、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

   对方法论还有另一种界定,方法论即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这个界定告诉我们:方法论是人们运用相对抽象的理论形成一种观察认识事物的视角。比如系统理论提供给我们对事物的系统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等。所以,一切理论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理论提供给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视角,运用这种理论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时,这种理论就转化为方法论。

   按照这个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应该被解释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具体运用,体现了理论与方法的统一。一种方法不足以影响一门学科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主流,方法论则体现的是方法系统背后的理论宗旨,方法论的取向可能会根本改变学科的方向。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作为方法论它们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

   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两种理解可能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结构的构建有不同的理解。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分析方法不发达,理论阐述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用词多歧义,没有明确界说,缺乏详细的论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中,“方法论”等一批基本概念的确定意义需要讨论、规范,并取得学界的共识。

2.基本理论要更加深化

(1)关于方法的层次。在整理、分析、评估各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功能、地位、作用、性质的基础上,确定它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的位置和层次是研究的重要方面,它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划分的客观标准。当前研究中冠以基本方法、根本方法、原则方法的界限不很明确。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遵循“原则”,涉及确定原则的标准问题,对是否所有方法都必须遵循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这一标准的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对方法所遵循原则的讨论有泛化趋势。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功能、作用研究,涉及三个相邻概念的区别及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如何进行分析和进行比对。

(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形成基础、发展方式、运行条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因素和规律研究。

(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效果的评估体系,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科学地设置评估体系的要素和权重,提出公平、简单、便于操作和易于普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方法问题。

(6)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系统,其内容是否可以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操作程序、技巧等,如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实施方法、评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方法的研究对象、理论依据、方法的本质、方法的层次建构、方法的原则、方法功能的实现条件、方法的生成基础和发展方式及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等。

   3.研究领域需继续开拓

(1)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拓展。如危机干预方法的研究。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社会危机事件,因其突然性、复杂性、危害性等特点,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如何采取合理方法预防和解决这些事件,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薄弱点之一,应成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2)对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新开发。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网络的集成性、自由性、自主性、开放性、快速性、变幻性等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方法研究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不断发展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方法的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趋势。

(3)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认识。有研究者进行了体育运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使人耳目一新。由此,各种文化载体的运用、主题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活动的运用还大有研究和开拓的空间。

(4)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把握。如心理咨询方法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早期已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的心理咨询法的工作模式、特点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论证,未能进行系统性、学科性研究,研究成果还带有浓重的学科借鉴痕迹。

   4.研究方法应把理论的、抽象的、学院式和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研究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学及方法的研究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抽象的、理论的层次;一个是具体的、实证的层次。抽象的理论层次研究是需要的,作为一个学科体系,需要对在学科发展总体进程中的某些问题做“形而上”的反思,给出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使学科建设不致陷于纷繁杂多的现象而不得要领。只有清晰的理论思考才能使研究真正跻身于学科之林,在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具体实证层次的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及方法必须贴近现实的需求,非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及方法的研究就没有实际意义。但目前具体实证层次的研究缺少问题意识和实证分析研究。这方面研究的应然色彩较浓,单纯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设“普遍性”的情况还经常出现。占有第一手资料,进行多角度的“以问题为取向”的实证分析较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需要把理论的、抽象的、学院式研究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研究相结合,以适应社会实践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能分离的事实,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应该成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学术讨论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王玄武,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2]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黄蓉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整体性协同性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7.03.023

abstracttocarryout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eaching,collaborativeresearch,isunderthenewsituation,constantlyimprove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lasseducationqualityofteaching,improvingthequalityofcollege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eachingtheimportantpath.needall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orker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cooperatewitheachother,mutualcooperation,constructamorescientificsystem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eaching.

Keywordscollege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eaching;integrity;cooperativity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根本性工作,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深入推进,党和国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下发了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文件,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引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课程。因此,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前提,是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主渠道,是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保证。当前,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已经成为党、国家、人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核心内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研究,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系统工程。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问题的提出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标准化建设,形成了科学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保障。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为广大大学生普遍高度关注的课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素质课,培养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必修课,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和历史使命。按照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要求,统一使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按照思政课建设标准安排教学学时。从总体上来看,全国高校执行统一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标准,起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重要的基本保障。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深入推进,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与传统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给当代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成长环境。这些教育环境的变化,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对新生事物接纳能力强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必须认真思考面对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大学生对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要求在显著提升。应当说,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能严格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要求,兢兢业业备课,认认真真教学,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深刻的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不能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的互相配合协调,更多的则需要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的视角来思考,该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需要我们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作为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去思考、去规划,将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将思想政治理论各门教学课程当做一个整体去研究,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同时,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性,各高校应当在校内、校外两个层次上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育人质量。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整体性协同性工作,是一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互相配合、相互协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w工作的整体性,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性,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构更加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

2.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性

第一,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整体性研究,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从总体上来说,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更多的侧重于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研究的教学整体性还缺乏探索,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各自层次理论教学工作中加强对课程整体性教学的关注和思考,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分析各门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整体推进课程教学,提升教学针对性与教学效果。

第二,我们认为应当加大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教研互动。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主要局限于课堂之上,在课堂之外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空间相对较少,这也正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缺乏与大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思政课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教学疑问,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思路也缺乏理解,从而造成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因此,应当加大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师生间对思政课建设的交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和客体的有效互动,从整体上更好的服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

第三,要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加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是课堂理论教学,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学习形式,按照课程建设标准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但是在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采用最多的形式基本上是课内实践形式,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开展得比较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结合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等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从理论与实践的整体结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第四,探索建立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培训机制,从整体上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当前,各高校严格遵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准入机制已经非常完善。但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后续培养、成长、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特别是专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是非常少的,这直接造成了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机制不健全,特别是青年思政课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又缺乏相应的学习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认为,应当积极探索建立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协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统一培养、培训机制,定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省级统一轮训、培训,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能力。

2.2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协同性

第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校内协同性。在现有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机制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部门的积极性,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开展相互配合。党的十以来,中组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系列文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新思维、新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党委应当协调组织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和主体,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学校政工干部、相关专业辅导员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各高校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机会,积极与校团委、院系党组织联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要积极与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开展合作,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相关成果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党委宣传部门应当积极开展校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调研,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形成相关报告,并报请学校党委研究解决;各高校纪委要履行好纪律监督的各项职责,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开展纪律监督。做好校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配合,是一项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需要各高校不断积极探索,增强协同意识,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第二,积极建立校际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协同机制。就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上来看,共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学工作。高校发展水平定位的不同,也决定了高校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水平的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水平发展现状来讲,总体上本科高校优于专科高校,这也是各方面发展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说,本科高校中有的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综合支撑,无论从教学科研层面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成长、培训方面都拥有绝对的优势。而大多数专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核心定位是在教学,教学任务的压力普遍还是不小的。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建立一定区域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机制,以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具备明显优势的高校为主体,加强对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的相关院校的协同带动优势,以达到取长补短,开阔相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视野。

第三,推动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社会发展相关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历史、社会、法律等众多知识领域,在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的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积极落实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社会发展相关实务部门的挂职锻炼工作,在实践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改革开放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的实践学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素材,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3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整体性协同性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是新形势下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要求的积极探索,需要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履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62-01

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应该说各个国家、各个行业及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或接受着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教育阶段。近年来各高校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笔者进行过一些探索和实践,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增强教学实效性。

1.1关于教学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目的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要及时掌握广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把握内涵的准确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志和主张,具有政治性;思想工作主要是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具有广泛性。实践中,既不能忽视原则去淡化甚至抽掉应有的政治内容,又不能一概用政治标准去对待一般性的思想认识问题。要突出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和思想道德这个基础,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加强反映时代精神、适应实践要求的新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教育;又立足学生需求,带着责任和感情做好教学工作,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疑虑和现实问题。要区别对象的层次性。教师除了要把握好教材及理论前沿,更重要的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好学生。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最大程度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1.2关于教学感染力

增强教学感染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其中的很多因素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和被发现的。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驾驭教学机遇、运用教学场景展现个人魅力这是一种能力,通过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关爱学生的生活、关注的学生的成长同样也能展示出师者的风范,从而提高教学的亲和力、凝聚力,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无疑是拉进师生感情、促进师生交流、增强理论教学感染力的最有效办法。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1]包括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制度、教师师德等。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教育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也很难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在当前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影响作用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开发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1优良的班风、校风是最好的也是最有价值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总书记在对北大老师和同学们的四点希望中指出:“校风反映一个学校的整体形象,一流大学应该拥有一流校风。希望老师们加强师德修养,淡泊名利,甘为人梯,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治学,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希望同学们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为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共同努力”。[2]这也为我们培育良好的班风、校风指明了方向。班风、校风的形成离不开学校制度、传统,更离不开教师、学生管理者,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班风、校风,对课堂灌输的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规范能够起到巩固和内化作用,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2科学的评价方法也可以看作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考核及评价办法目前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科学的评价方法,同样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单纯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班主任本身就应该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有别于其他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与日常管理,党建、团建,学生社团服务等活动中,这不仅要求辅导员、班主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工作能力。目前我国各高校真正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3.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在专业领域教学和研究方面,就有较高的要求,在多年从事教学实践过程中,其研究成果和思想理论可以逐渐渗透到课堂中,学生的头脑中。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直接兼任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拓展思想理论的渗透渠道,通过班会、讲座、谈话及开展班级活动等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又可以直接举办针对于全体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讲座和研讨活动,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这种有效的形式以点带面推广到整个学生管理工作中,就会推进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素质。

3.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有助于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实质就是依托专门的机构及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辅导员掌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的过程。[3]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有专业的培训和持久的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教学本身不会放弃理论学习和专业研修,如果学校能够恰当地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一方面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调动理论功底深厚,专业素质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本校辅导员、班主任长期培训指导,不仅会推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的提高,还会形成团队学习风气,对于整个校风也会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6.4.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篇5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自自身的需要,在环境的作用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行为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其接受过程具有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必然受到教育主体、接受主体、实施中介和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教育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承担着设计、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过程的职责,教育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实现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对象,“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往往要运用、结合多方知识及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解释、说明、佐证”[2],教育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主体能否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能否运用多种丰富的教育手段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同时,教育主体的人格魅力和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关系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

2接受主体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主体,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程度是影响其接受效果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接受标志着接受主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解、认可、内化并付诸于行动的过程。在思想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过程中不受其他人的影响,更倾向于自主选择、自主认知,渴望通过自己的解读来做出判断和选择,这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这一接受主体之间身心特征、自我需求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内容、接受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会有不同,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实现程度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3实施中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中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首先,教育内容不仅要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同时也要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只有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教育内容才能被大学生所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教育与接受相契合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率。其次,多样、新颖的教育方法的恰当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接受热情,使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最后,教育载体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影响的重要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个要素的连接点,没有教育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无法进行;灵活运用教育载体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活化”,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使得受教育者更乐于接受,日益丰富的教育载体的灵活运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取得预期接受效果的重要保障。

4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必然受到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提升其接受效果,反之,则会阻碍其接受。在宏观环境层面,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都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环境是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最敏感环境因素,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等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观念;而政治环境更是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文化环境则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受教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不断扬弃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其理论体系。在微观环境层面上,校园环境是最具代表性的教育环境,它一方面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对策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实质上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理解和处理的过程,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消除接受障碍,就必须立足于影响其接受效果的各个因素,找到教育与接受的契合点,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终极目标。

1提高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主体,承担着传授知识、思想引导、调动受教育者主动性发挥等重要职能,教育主体要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一,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治素质是教育主体所必需的核心素质,教育主体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方向性和科学性;第二,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高校教育主体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人格魅力,感染和吸引受教育者,使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第三,知识能力素质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主体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要提高自身表达能力、应用新技术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生动性、活泼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丰富多彩,进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第四,教育主体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久工作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主体的各方面素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育主体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魅力,保障其接受效果。

2满足接受主体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主体能否接受、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关键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传递的信息是否满足其需要,需要是接受主体产生接受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满足接受主体的需要能够激发接受主体的欲求心理,进而激发其接受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第一,智力需要。高校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求知欲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满足其认知需要才能实现大学生的接受、内化、最终付诸实践的过程。第二,情感需要。高校大学生的情感活动表现为兴趣广泛、情感丰富,“健康、积极的情感能给人的意志行动以力量,不良、消极的情感会变成意志行动的阻力”[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力求做到以理教人、以情动人,在情理交融中达到更好的接受效果。

3发挥实施中介合力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中介,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充分发挥这三者的合力作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有效途径。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内容要适合所有接受主体,根据不同接受主体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呈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方法要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针对大学生的接受特点选择和运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融合理论灌输法、榜样示范法、对比鉴别法等教育方法,激发受教者的参与意识,在互动交流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育载体上也要更新发展,采用现代化教育载体,声情并茂地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感染力和渗透性,增强其接受效果。

4优化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向人们传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各种环境因素所肯定,所强化,才能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内化为个体意识。”[4]第一,优化宏观教育环境。一般来讲,经济环境公平、公正,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要构建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物质基础;文化环境的优化,要倡导先进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优化微观教育环境。高校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环境就是校园环境,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拥有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更容易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其影响因素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的影响因素,能够更好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有效可行的工作方法。现阶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要走好“影响因素四部曲”,即提高教育主体素质促进接受效果、满足接受主体需求深化接受效果、发挥实施中介合力增强接受效果、优化教育环境固化接受效果,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33.

[2]邓永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篇6

关键词:课堂,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已不言而喻,因此,探索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效果最大化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工科院校的思政工作者,深深的感到工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所以在新形势下深入的探索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有重大的意义。《意见》针对大学生品德形成的实际,提出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相结合等原则。笔者结合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认为在工科院校贯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途径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1、课堂教学在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工科院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搞好了,通过其他途径的教育就顺利得多;而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出了问题,靠其他途径的教育来弥补就很困难,甚至会扰乱其他途径的教育活动。

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部分是高校的各门课程。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新生迎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是:之前的7门课程被调整为4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新课程教材被纳入到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改革的不仅仅是课程名称或学分设置上的技术调整,更是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课程,真正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使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其次,《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免费论文,主阵地。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免费论文,主阵地。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切实加强教材管理,在讲台上和教材中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

2.当前工科院校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课堂教学的教育主导者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收到实效,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这都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来体现。现阶段,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由于工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专职思想政治教师少,兼职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和理论功底,讲课内容空洞,方式单一,敷衍了事。

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正确的政治素质,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讲马列必须自己信马列,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政治热情;还有部分教师缺乏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言传不如身教,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榜样,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而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兴趣;有的教师存在着教学能力和方式上的不足,虽然工作刻苦,但不能驾驭课堂气氛。免费论文,主阵地。

2.2课堂教学的教育客体存在的问题

由于工科院校大部分学生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持一种应付的态度,。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他们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政治思想理论。社会上反政治化的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也存在反感心理,加上在信息化的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单一,不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了学生补习外语和休息的地方,逃课现象严重。

2.3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思想非常活跃,信息渠道也很发达,对于能够指导实践和解释实际问题的理论需求很高,反感形式主义的说教。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理论性太强,有的内容太松散。在内容设计上几门课有很多重复,没有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作用,脱离大学生实际。在教育方法上,大部分教师仍采用单方面的灌输方法即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至于效果如何只以考试成绩定高下。

3.如何充分发挥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3.1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中队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华中科技大学杨一平老师认为,对于大学生,让他们少吃“定制餐”,多吃“自助餐”,使他们感受到思想政治课是有“营养”的,不仅对自身成长有益,而且非常必要,使学生把功利性需求真正转化为自我成长性需求,他们才能真懂、真信。

3.2调整教学机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工科院校要全面重视思想政治课程,优化教师结构,选拔聘用专职的思想政治教师,提高学历和学位层次,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师资培训,组织学术交流,促进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教师的福利待遇。免费论文,主阵地。另一方面,工科院校要加强所有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实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

3.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单方面灌输方式,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利用网络和科技,采用多媒体教学,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采用专题讲座法、案例分析法等等,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每一位教师应率先垂范,“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寓情于景,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4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各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领导部门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大问题研究列入规划。免费论文,主阵地。各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要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工作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工科院校要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免费论文,主阵地。

在华中科大,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基金的投入。2005年至今,学校平均每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经费投入达到50万元。并初步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激励与约束的长效机制,使教学工作有的放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不能仅仅以某一门课程论教学,而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度去思考教学。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宽厚,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只有拿自己研究的成果去向学生讲授,自己才能自信、自如、自由,学生听起来也才能有兴趣、有深度、有提高。

3.5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与优越性是不能够单单通过课本上的知识与课堂上的教学来深入贯彻的。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依托学生社团,以主题教育、舆论宣传、人文讲座、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建立起宽松、活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情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坚实阵地。

其次,要努力营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全社会都来关心大学生的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共同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许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研究,2009,(3)

[2]杨泽军.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J].天府新论,2007,(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4]曲建武、张贵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5]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6]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篇7

   论文摘要: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由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问题向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问题的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者面临的新的课题。为此,应当积极探讨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矛盾等方面的规律性,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努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在新的信息网络下,如何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性的探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通过互联网积极传播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时代进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的课题。

   一、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由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问题向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问题的转换信息网络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的学者和领导人的广泛关注。

   在国外,在、社会文化学、心等领域,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及其对社会、对人们心理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尼葛洛庞帝、埃瑟·戴森、曼纽尔·卡斯特、迈克尔·海姆等从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社会生活、社会“范式”转型等角度,分别就“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活”、“网络化社会”和“虚拟实在”的本质及其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的作用作了颇具影响力的描述和分析。尼葛洛庞帝认为:“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_1戴森通俗地把互联网比喻为:“网络可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潜在的家。……是由上千个小家庭和社区自我营造、定义并设计的一种环境。”卡斯特将“信息主义”、全球化、网络化概括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基本特征。海姆将网络视为与空间相对应的网络空间,是一种完全模拟的环境和一个虚拟实在的世界,并认为其具有模拟性、交互性、人工性、遥在、全身沉浸、网络通信等特性:。同时,国外的一些学者还着重从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人们心行为特征的影响作了描述。例如,唐·泰普斯科特把伴随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称为“网络世代”,并通过访谈方法,从文化和人格两个相关的层面论述了“网络世代”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文化上,“网络世代”主要包括尖锐的独立自主性、情绪及智力的开放、包容性创新、早熟等特征,而在人格上,“网络世代”则主要表现出接受歧异性、好奇、独断并拥有强烈的自我主张等特征。p.wallace通俗地描绘了网络空间中人们的社会认知心理、面具和伪装心理、团体动力、攻击心理和性心理、人际吸引心理、利他心理等,探讨了人们的互联网心理发展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特性]。金伯利·s·扬在其《网虫综合征——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一书中,则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研究了“因特网瘾”这一社会现象的起因和表现方式,提出了针对性的康复策略。

   在国内,早在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我国的哲学、社会文化学、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对于网络文化发展的矛盾及其社会影响、网络环境下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大体可以分为个层面:一是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网络文化开展的相关研究。如曾同屏等人研究了赛博空间的文化蕴义,指:“因特网的革命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从技术层面上导致了赛博空间的出现,而更在于从社会文化和交往上看它促成了新型的社会空间,使得信息方式和虚拟实践成为人类的重要实践形式。”鲍宗豪往深入研究网络文化的基础上,高度评价了信息网络的文化价值,认为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网络系统的形成,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网络促进了全球的跨文化交流,网络文化丰富了网络文化世界;并认为网络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等六大革命。同时,国内众多的学者、专家,还从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研究了信息网络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二是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开展的理论探索。从同内相关文献来看,最为全面的当属谢海光联合全国19所大学完成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课题。该课题从政治学、、文化学、学、法学、心理学、交往学等视角审视了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并对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环境等问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应用建议。三是来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面的探索。我围诸多文化事业单位网站、高校网站,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号召,在互联网上开辟了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网站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同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有其特殊性;如何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上述相关成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的研究和实践奠立了较好的基础,体现在:(1)它们深入而广泛地研究了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网络社会及其文化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2)它们对网络环境中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征的研究,对于我们从微观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对象的思想行为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讨和实践,较为深入地揭示了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浪潮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着重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应当“进网络”和如何“进网络”的问题,并对推进这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讨和实践存在的不足方面之一是:这些研究和实践,突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和实践性,然而,尚未上升到的层面,未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规律性和理论原理进行系统而深入地审视。也就是说,如何系统地提炼和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以有效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必将成为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2007年1月,胡锦涛在沦及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时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围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可以说,这一重要讲话,不仅指明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而且对积极有效地利用和管理互联网,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时代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需要以理论、教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为指导,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借鉴同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规律性问题做出系统的解答,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从而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指导。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体系构架

   网络是人类生存的虚拟实在的空间或领域,是技术一工具与人、群体和组织互动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属人的性质;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延伸,同时又是一种不同于现文社会的“虚拟实在”。网络思想工作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都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它们从根本上说都是做人的工作,冈此具有共同性。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后者的不同点在于:它所面临的是新的“虚拟实在”的网络空间中具有特定行为规律的人,尤其是伴随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网络世代”。所以,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在研究方法上,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义应当以创新的精神,结合网络发展的态势和规律,坚持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从多学科结合的交叉点上,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系统地概括、提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原理,以达到服务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目的。诚如江泽民指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以上述研究方法为引导,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遍性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契合,我们初步提出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构架的模块如下: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篇8

关键词:学生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130-0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都是该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在育人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工作主要以学生组织、党团活动、社团工作为工作载体,通过日常教育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侧重于在日常事务中对学生进行规范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主要通过教学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科学思维,侧重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灌输教育。二者各有侧重,各有优势,互为补充。如果过于偏重于学生的日常规范管理,而忽视学生的理论思维训练,日常规范管理就无法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规范力量;如果过于偏重于理论引导和思维训练,而忽视学生的日常体验和社会生活,理论引导无法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科学理论思维。只有把课堂理论引导和日常规范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强大合力,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实处,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很多高校也都看到了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配合的重要性,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齐抓共管”的口号。然而,遗憾的是,“齐抓共管”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从总体上看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交叉与共融’,多是各部门封闭运行自我扩张的客观结果,也就是说,这种共融的绩效不是部门间优化‘经营结构’的超值收益,而是‘包打天下’放量投入的结果。[1]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未能真正实现有效配合,形成整体合力,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基于此,如何做好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之间的配合,形成强大、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于每个学生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并且应该探讨的问题。

一、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路径

1.提高认识,构建合作模式――“是什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2],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只有思想认识到位,行动才能到位。可以说,思想认识决定行为方向,制约行为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大系统,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相关资源协作形成教育合力,构建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针对目前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存在问题,要想切实得到解决,首先要正本清源,要正确认识二者配合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性,这也是解决二者当前各自为政、相互分离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否则二者的配合只能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只有深刻理解二者协调配合的现实意义,才能增强工作责任感,积极自觉投入到二者的配合工作中去。

无论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者相同的一点就是做的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共同的价值导向和教育目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所不同的是采用的工作方式不同,侧重点不同,学生管理工作注重的是学生的日常管理实践,更多地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注重的则是理论灌输,更多地是阳光普照式的理论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工作是理论教育在现实中学生思想管理的具体运用,并且为其提供创新动力;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则是学生工作开展的理论支撑,并且为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显而易见,只有充分认识到二者协调配合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性,才能真正改变二者单兵作战的工作现状,切实落实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构建合作平台和各种保障,建立合作模式,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搜集信息,发现存在问题――“为什么”

构建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模式,目的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中,尤其是二者配合存在的问题,而要想解决二者配合存在的问题,就要搜集相关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3]基于此,除了在思想上有了正确的认识,树立整体性思维工作方式之外,切切实实找到存在问题的节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了。只有善于发现二者在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把握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背景,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路,制定的措施和方法才具有可操作性和执行性。

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力量,二者应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这两支基本力量远没有形成最佳合力,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相互分离、沟通不力的状态,导致很多高校呈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文本化、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化的现象。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其背后存在的主要原因也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教育观念分离。无论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孤立化、片面化理解,普遍都存在一种观念偏差:理论灌输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责任,日常管理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范围。第二,教育队伍分离。很多高校未能在两支队伍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呈“平行线”式的设置现状,二者之间缺乏了解,各行其道,使得应有的“1+1>2”的叠加效应没有显现出来。第三,教育过程分离。学生工作大多以行政管理的形式出现,管理工作者忽视了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遭遇的问题价值,工作只是停留在日常管理规范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多采用政治宣讲方式去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过程并没有有效地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忽略了自身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特点。

3.设定方案,实施既定措施――“做什么”

针对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配合存在的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背景,这为设定二者协调配合工作方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历“是什么”、“为什么”的过程,就到了解决问题“做什么”的过程。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方案拟定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只有切实针对二者配合存在的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节点,切准问题的要害,设定的方案才具有可执行性,方案不能只是“应该”和“可能”,更重要的可操作性要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方案设定的执行主体不能仅仅只考虑学生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考虑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双边性及主体性,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融合离不开学生的努力与配合。

方案的实施是完成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配合的中心环节,前期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方案的实施打基础,其主要任务就是把方案既定的措施付诸到实践中去,完成二者的配合工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因素的融合。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高方案实施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充分调动实施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为方案实施的灵活性提供保障。第二,明确实施方案中的阶段性目标,目标明确,方案实施才能有预期效果和不竭动力。第三,方案实施要讲求实效,不能为了实施而实施,走过场,最后流入形式主义,产生出新问题。

二、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原则

1.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指把二者的配合作为目标规定的导向,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要围绕这个规定性的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方法等开展工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原则,可以很好地克服工作简单化、片面化,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短板,有机地将工作目标的导向性和工作模式灵活性结合起来。

二者配合工作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系统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大系统,由若干因素组成,其中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是其最重要的两大子系统,只有实现两大子系统的最优化配合,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系统的高效运作。其次,树立合力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是一切因素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产生的共同结果,社会正是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合力中不断向前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其整个系统所散发出的能量也是组成该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合力的结果,只有各要素的协调、配合,才能共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同任何现实事物一样,主导性的存在,总是离不开多样性的存在,也不存在脱离多样性的主导性;同样多样性的存在也总是以主导性为前提,也不存在没有主导性质的规定的多样性。二者配合工作的多样性就是围绕二者配合的工作目标,丰富和发展这个主导目标的要求,更好地配合和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配合形式选择的多样性。为了切实地实现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只要有利于二者的配合,都可以采用。比如:辅导员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职辅导员等等。第二、配合内容选择的多样性。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主导性教育内容,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机地将助学奖贷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训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与之结合起来。第三,针对高校实际情况开展配合工作。学校基础不同,管理模式差异,要从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有效实施二者的配合工作,不搞一刀切,不搞齐步走。在实际进行工作过程中,确立二者配合的目标导向,善于根据目标导向的需要,创造和利用多样性的选择,采取恰当的方式促进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

2.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4]

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原则,既反映了理论与实际的正确关系,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又揭示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意味着强大思想武器的掌握,真正把握思想理论的精髓和实质,恰当地运用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最好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来说,所肩负的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理论灌输,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学生工作来说,所承担的责任就是管理育人,遵循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和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管理工作中,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二者的配合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首先,既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理论灌输教育,又要注重学生工作的管理实践育人工作。“实践产生理论、检验理论、发展理论,理论则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升华实践”。[5]科学理论只有在现实实践中才能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只有在日常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巩固和深化,真正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地理论教育,教育学生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才能散发出它的魅力所在,增强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脱离学生现实关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更多地让学生会产生“假、大、空”的感觉。同样,学生工作要结合学生所学理论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和升华对理论的认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育人也要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如果认识不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再加之没有理论支撑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不持久的,问题的解决也是暂时的。其次,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要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不能为了配合而配合,二者配合的形式和方法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要积极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支撑理论、有效方法和落实途径,切实解决二者脱节的现实。同时站在理论的高度,正视二者配合存在的现实脱节现象,积极分析脱节现象的原因,积极面对二者在配合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之上达到二者之间的有效配合。

3.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要坚持系统性与针对性统一的原则,也就是说,既要把二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进行管理,又要根据二者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系统观点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特点,是适应现代化组织管理需要、处理各种日益错综复杂的系统而出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就是组成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自觉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二者配合的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力求组成系统的各部分最优化,进而达到系统的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包含系统教育和日常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等诸多内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个比较复杂、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课堂理论灌输和课下日常管理、理论指导行为和行为反思理论等环节的组合,这些内容和环节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组合、完成螺旋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这些内容、环节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人为割裂开来,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整体性、联系性的系统观点和方法。系统性和针对性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二者的配合在坚持系统性准则的同时,还必须坚持针对性准则。利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各自优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理论灌输以及教师专业理论素养方面明显占有优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相比,学生工作在对学生心理状态把握、实际思想状态了解方面也明显占有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面对的是具体的社会的人,具体的案例,其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矛盾焦点必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要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不同的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各自工作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教育。在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配合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统一。如果不能坚持系统性准则,就会缺乏整体观念,就无法驾驭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就会人为地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是,如果仅仅只在宏观上对二者的配合进行把握,针对性不强,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区别,则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自的工作优势,同样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的配合要坚持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苏众.构建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实效性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54.

[2]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2.

[3]谢觉哉.谢觉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844.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326-02

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高校教职工的价值观念、学习观念、和个人追求的目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许多变化,沿袭了数十年的政治理论学习形式和内容对当今的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已不太适应,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新的困境、问题和挑战。

一、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面临的困境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校一直以来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政治理论教育制度,这种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及时地有效地对高校教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对于引领教职工自觉抵制各种负面的、消极的和腐朽思想文化地侵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一)对政治理论教育认识不足

近些年,由于高校之间的“排名次”是以科研成果的多少为依据,高校管理部门领导认为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厚实的理论基础,多出科研成果可以为学校争得荣誉,他们的教学科研任务重,精力有限而时间宝贵,用专门时间让他们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怕“耽误”了科研时间。另外,高校教师在晋升职称、职务时,学校主要以教师科研业绩为重要指标,教师为了自己是前途,不得不想方设法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致使一些教职工对政治理论教育不太重视,不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再加上一些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不创新,还是传统的老一套,不少教职工认为学习只不过是听领导枯燥地传达上级政策精神,因此产生厌倦和反感情绪,即使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也是流于形式,闭着眼睛熬过一个多小时的学习时间。学校宣传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的同志虽然想下大力气改变这种政治理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但怕影响学校的“教学科研”这个中心工作,冲击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安排的专门政治理论学习时间往往被其他工作占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出现这样的困境主要是校领导对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改革和一系列社会变革所引起的人们思想的巨大变化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对政治理论教育认识不足。

(二)政治理论教育形式单调枯燥

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了一些人对其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组织者本身在政治理论学习的形式上缺乏创新。在知识精英汇聚的高等学府,他们视野开阔,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多,国内外大事变化、国家一些政策、文件精神都可以通过现代网络获知,我们的组织者在政治理论学习会上还是用传统的读一读报纸和传达上级文件精神这样陈旧呆板的政治理论学习方式,不仅不能提高教职工学习兴趣,还容易造成教职工学习疲劳。其次,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有的高校把政治理论学习当成是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任务而组织学习,学习的内容抽象化、文件化。我们的政治理论教育者要深入教职工中间去,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要知道他们想些什么,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正确理解和把握上级和学校对知识分子的相关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政治理论学习方案,联系本校具有代表性问题在会上进行探讨,将学校面临的困难或问题以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等问题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激发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兴趣,让政治理论学习变成教职工的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

(三)政治理论教育要结合教职工切身利益

高校教职工是善于思考、思想活跃的一个特殊群体,一直以来,西方各种思潮对高校的渗透以及西方敌对势力把高校教职工作为他们西化、分化的重点对象,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强化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是在新时期国内外各种复杂形势下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需要。同时,伴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加强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也是高校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高校行政化越来越严重,等级森严,福利待遇按级别职务、职称划分,一些教职工老老实实、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还不如毕业才几年的一个20多岁的青年处级干部的待遇,加上职称评审和科研项目申报的竞争,工作环境、学习进修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一些教职工对政治理论学习不积极,甚至不参加。虽然这些年上级强调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但我们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还没有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没有联系教职工的实际利益,真正重视教职工关心的问题。如果我们每次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对干部评价、教师职称评定、教职工业绩考核、学校对教职工的有关职务职称的晋升和考评政策等某一方面问题进行座谈,我们的教职工参加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一定会很高。

二、当前高校教职工的思想问题

我们现处在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着政治、经济等改革的一步步深入,一些新矛盾和新情况等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新问题的出现影响着高校教职工的思想,使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遇到新的挑战。

(一)高校工作压力大、福利低对教职工思想影响大

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都是财政按在校生源拨款,绝大多数高校办学经费比较紧张,由于学校创收能力很低,许多教职工收入较低,受到住房、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压力,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职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暗淡,更重要的是评职称有“职数”限制,如果没有老教授退休“腾出”指标,中青年教师评教授就没有希望,对此,他们的“失望”渐渐加深,对学校一些事物不是那么关心,有的甚至心存怨气,对学校的发展与建设冷言冷语,还有的设法离开学校寻找“高枝”。有的高校由于一些有才华的中青年教师的跳槽,对学校的事业发展造成损失。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些中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关键是我们要解决高校教职工在思想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教职工由于工作压力较大且经济收入、住房、职务晋升等方面的问题,加上对其子女成长与发展而焦虑感较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况。高校要改革教学科研制度,改革职称评定政策,关心他们的福利,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高校教职工如果能看到自己的希望,他们一定会努力地工作,也会关心学校的发展,把自己的前途和学校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高校有极少数教职工缺乏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是所有教师应具备的职业品德,高校一直都重视师德建设,大部分教师的职业操守与师德是令人称赞的。但也有极少数教职工的人格风范缺失,缺乏师德,在言行举止和工作态度、作风方面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在学生中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对学校的社会荣誉造成损害。他们课前不认真备课,不是将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上课时念教科书,为了防备学校检查其教学质量,在讲课时将考试的内容告诉学生;有的学生如果对自己的考试没把握,向其送礼,他们也竟然可以“送分”;他们纪律,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往往发现在他们身上,有时为了自己的私事,甚至随意停课、调课,打乱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计划。部分教师将名利看得过高过重,师风不正、心态浮躁、不安心做学问,治学华而不实,不加强学术道德修养,科研成果弄虚作假,为学生做了坏的榜样。尤其是个别教职工思想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职业意识淡薄,不仅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思想道德状况,而且往往流露出消极的情绪和言论,羡慕腐朽的生活方式,向学生传播一些消极的思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花几年时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往往被个别教职工用反面“教材”鼓噪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探索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教育新模式

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教育要考虑教职工的工作特点,他们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政治理论学习必须结合教职工教学、科研等工作实际,探索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模式,杜绝政治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不相干的现象,切实提高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与实效性。

(一)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应结合实际

制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和方案的部门主要是校党委或者是党委宣传部,在制定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前要根据国家形势和学校的工作需要,深入基层实际,掌握原汤原味的第一手材料,结合教职工所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将政治理论学习和解除教职工思想困惑以及工作、生活上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有针对性举办教职工思想政治学习座谈会,倾听教职工的呼声,对生活上有困难的教职工给予关心,呼吁学校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使教职工深切感受到党和学校的温暖,分享学校改革成果。实践证明,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为师生排忧解难作为教职工思想政治学习重要课题来研究,学校党组织在教职工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就会增强。当然,教职工的许多问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全部解决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要引导教职工有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职业观,通过采取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形式,使他们较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学校在改革中出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从而体谅学校在改善教职工待遇和福利上遇到的暂时困难,使他们对学校的未来充满希望。

(二)政治理论教育要创新学习形式。

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要改变过去“组织者宣读报纸,教职工闭目养神”的形式主义做法,采用轻松、新颖的方式组织教职工学习,着重于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一般组织大型的思想政治学习的大会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这样的大会多则上千人,少的也近百人,个体与组织之间不能坦诚交流,没有形成学习上的互动,不能把工作中的疑惑问题,生活中的难点问题,心中的隔阂问题和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拿出来“会诊”,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往往大会开过了,一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我们可以按处(部)、教研室分解若干思想政治学习小组,各小组结合其实际情况,制订工作计划、建立共同愿景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开展活动时把全小组人员团结在一起,大家就可以畅所欲言,让全体成员把每次活动当作发挥自己创造力、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使每个人的话语权受到重视,增强大家的团队意识,使学习小组形成凝聚力。另外,建立跨小组的联谊型活动,将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各类人员组织一起,利用学习时间探讨问题、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组织者采用激励机制,针对某问题开展辩论、演讲竞赛活动,评出优秀思想政治学习积极分子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激励优秀人员不断进步,带动小组成员共同进步。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合力

[作者简介]黎齐英(1965-),男,广东茂名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生处,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宋德源(1978-),男,江苏徐州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东茂名52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相互配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CZ01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5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推进与发展,信息网络与虚拟空间的拓展,一元格局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元文化共同存在的格局。“处于这样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其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绝不是单一因素影响与作用的结果,而是持不同价值观的主体,在社会综合化、高度社会化进程中进行比较与选择的产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绝不仅仅只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门的事,也绝不仅仅只是学校单方面努力的事情,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与努力,构建立体式、交互式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构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互动平台,形成强而有效的教育合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的现实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很多高校也都注意到了工作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纷纷提出“齐抓共管”和“主动出击”的口号。然而,遗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齐抓共管”和“主动出击”多半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从总体上看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交叉与共融’,多是各部门封闭运行自我扩张的客观结果,也就是说,这种共融的绩效不是部门间优化‘经营结构’的超值收益,而是‘包打天下’放量投入的结果”。大多数高校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的载体和平台,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互动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职能部门之间、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责任对接,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作。学工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宣传部等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自唱“独角戏”,互不干涉“内政”;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教学教辅、后勤单位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情,与本部门关系不大、或者没有关系,只要是与和学生有关的工作,全都推给学生工作部门,根本谈不上协作和配合。学工部成了“多管部”,辅导员成了“消防员”,每天疲于应付各类事务性工作,得不到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与支持,难以组织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2.学校与家庭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互动。亲情的力量非其他教育力量可以相比,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品德塑造、习惯养成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实中诸多高校与学生家长往往缺乏相互主动联系和沟通。高校很少主动把学生在校的思想动态、日常表现等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即使有沟通,也通常是学生出现问题以后,为了知会家长和寻求协助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主动和家长联系。同样,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子女进入大学,日常管理教育引导就是高校的工作,家庭只需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就可以了。于是,在子女进入大学校园后,就不再或者很少过问子女的事情,对其关注不够,忽略了子女心理变化。事实上,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经常相互主动沟通、联系,共同关注、教育学生,有些问题几乎完全可以避免。

3.学校和社会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互动。人是现实中的人,是各种错综复杂社会关系的综合体,大学生也不例外,社会上的种种表现直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学校与社会缺乏必要沟通和联系,有时会引出很多负面效应,直接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学生已进入思想与行为的活跃期和独立期,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的影响范围之广与力度之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学校、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一些负面信息,加之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过滤能力不是很强,严重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甚至可能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相抵消,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的“孤岛效应”。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的理论基础

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曾经阐述过合力论的思想,他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地、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根据恩格斯的历史发展合力论思想,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切因素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产生的共同结果,社会正是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合力中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掌握的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掌握理论中所蕴含的方法。我们要站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上认真把握合力论中所蕴含的整体性思维,把人、自然和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各要素的协调、配合和相互作用,要关注事物发展的整体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可以说,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不仅为我们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也提供了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基础。我们既要完整、准确地掌握其思想精髓,又要在社会实践中把握和运用好所蕴含的观点和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所面对的对象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而人的思想是在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任何单一的教育都无法塑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就是由学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共同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合力机制的构建能够整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一种教育合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合理的因素,优化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方力量,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高效运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是指高校、家庭、社会三者关系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学校部门与部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彼此交流互动、彼此相互积极作用的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建立的以生为本,以校为中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载体。我们既要研究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每个因素的各自作用和优势,又要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重视所有因素协同并进的优化整合作用,从而引导和调控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向与大小,使系统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效果和协同功能,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良性、高效运转,实现最大优势和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是一种集体力的重要体现,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负责,以彼此之间分工协作为前提,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所产生的综合教育力量。基于此,我们必须及时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使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有机统一协作起来,呈现出“多兵种、立体化联合作战”的趋势,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良好局面,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的路径与意义

1.构建学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形成部门有机结合的教育合力。“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涉及的事情、内容、对象十分广泛,校内各部门、各工作环节、各教职员工均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教职工都应该身体力行,自觉主动地去实践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校要站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高度,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问题要有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走出“在加强声中削弱”的怪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高校要通过制度保障与体制创新建立起以学工部门为主导,各部门积极配合,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使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分工合作,共同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学校要以完善校园信息化设施为基础,积极创新教育载体和形式,建立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信息化互动平台,让“润物细无声”的熏染和积极有效的理论灌输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管理和渗透,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达到和谐统一。“一项教育活动,从组织力量、拟定计划方案、具体实施,到跟踪变化、调节修正、检查落实和最后目标的实现,只要有一个环节没衔接上,一项工作敞开口子,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导不予重视,就会出现力量多项分支,就会降低教育的整体合力,延缓或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的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让学校形成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构建学校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形成校家有机结合的教育合力。“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终生的、持续不断的相互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完善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意识培养、习惯养成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动沟通的缺乏,必然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构建学校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使之与学校教育实现有机统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构建学校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高校成立由学工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参与的大学生家庭教育协调指导机构,制定相应的的制度和措施,统一协调与家庭互动工作。各二级院系具体落实同家庭的联系和沟通,以便及时发现大学生在思想、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解决。第二,高校建立群、飞信等多形式、多载体的互动平台,引导家庭正确认识互动平台的构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予以积极配合,让家庭能主动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积极与学校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能对学校传达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3.构建学校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形成校社相结合的教育合力。“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现实中的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的,不能与社会脱节,“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和社会实践,其政治思想品德等总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又通过社会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产生实际意义”。社会教育是影响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也深刻影响着社会教育,“可以说社会上有什么,校园就有什么,社会文化的波动都会波及校园。但是校园文化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经过精心组织和管理而形成的,所以对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同时又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辐射功能,由此可以看到,校园文化的高层次性和优势。从实践方面来考察,历史上的新思潮、新道德都是由校园走向社会并影响整个社会的”。当前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必要沟通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高效发挥。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教育,加强大学生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认识社会,升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和消除社会负面影响,并在实践中体会社会的真、善、美,接受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高校要把行为社会评价体系积极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对大学生做有的放矢的教育和引导,通过社会公共伦理规范和评价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符合时展需要的人。同时,社会也积极履行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分化社会信息,配合学校化解社会负面影响对学校教育效果相抵消的状况,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保持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社欣,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2]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苏众.构建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实效性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

[4]许涛.略论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J].河南教育,2007(8).

[5]严美贵.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J].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6]闫玉,王靓.略论大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9).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8]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