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9:47

设计师心得体会篇1

与刚毕业时相比,我由一个不谙世事的愣头青逐渐的成长为一个职业人,不敢妄谈成熟,但在心态上,自我感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工作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刚毕业时,怀着满腔热忱,但心里想的只是大干一场,前途光明什么的,却没有思考怎么去投入工作,怎么去实现理想,怎么去适应社会。结果可想而知,面对工作,是茫然和无措。我开始思考,开始思考如何让所学变为所用,开始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弥补自己的不足。

作为一个工业设计的毕业生,我起初只把自己局限在外观造型上,忽视产品的结构和工艺,经过两个多月的车间实习和研究所的培训,我了解到搞工程运输车辆,结构和工艺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外观遇到的现实问题是加工工艺的局限,成本的约束,结构的可行性,在车间由护顶架后腿的压模成型,我知道一条曲线是不能仅仅追求美,更要去兼顾加工的难易程度。自此,我开始去领悟设计,带着“镣铐”跳舞,我希望凭着自己的努力在机械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

设计师心得体会篇2

一个需要智慧的舞台

“一切都是刚刚起步。内地首饰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以来料加工的经济结构为主体。设计刚刚拥有一定发展机会。”谈到首饰设计师品牌在中国内地的发展现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教授、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首饰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进博士认为,一切才刚开头。内地首饰设计师品牌起步较晚,一切还在摸索阶段。能获得机会的设计师也很少。

什么样的状态代表成熟?任进谈到了一个衡量指标:设计能够真正引导市场。“就设计本身而言,国外的首饰设计能力未必比中国内地高很多。但是,国外设计师对市场的引导非常成熟,能将设计与市场非常好的结合起来。”

以这个标准衡量,设计是一个整体的活动,包括推广、服务和反馈等等。内地首饰业的初级阶段上,设计没有完善到这个层面。“设计人才的设计实践不够,工作时间不长,设计量在市场中出现的不多,主流设计队伍不成熟。只会画画不是设计。引导市场的工作不是凭借少数几个人,而是依靠主流设计队伍完成的。内地首饰设计品牌正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欧群叶也说道:“首饰设计师品牌需要个团队来做,而首饰设计师需要是个全才,需要做设计,懂市场这样才能做好一个首饰设计师品牌。”

基于现状,中宝协首饰设计专业委员会的下一个工作方向是,致力于职业设计师队伍的培养。一段时间以来,首饰设计比赛的参与者多为学生。这折射出内地首饰业的一种现象,首饰设计队伍不成熟,设计比赛与商业脱离较远。促进内地首饰设计师的职业化进程将有助于改变现状。

虽然完善产业还需要很长一段道路要做,但任进提出了设想。“我们可以先设一个门槛,评审一批职业首饰设计师。年轻有为、专业的首饰设计师才能获得这个资格。然后,在职业设计师的范围内,我们再举办比赛。”任进希望,通过个点,牵动整个产业链,为企业真正带来效益。“不用做社会宣传,踏踏实实做事情就好。”

与心灵共舞的舞者

应该承认,目前中国并没有形成具有较高品牌影响力的设计师品牌。然而,这个行业从来就不缺乏有志气、有理想的人。正是他们,犹如寂寞的舞者,在华丽舞台之外的某个地方,孤独而自在地与心灵共舞。这是一种无比的坚强与自信,因为他们相信,终有天,他们会走向舞台的中央。

因为,中国的珠宝业,不乏喧闹,但却始终缺少一个能用自己的灵魂去感染众人的主角。如果不能被自己所感动,那么势必也不能感动别人。

无论是作为一名设计师,还是家公司,在这追名逐利的喧嚣尘世上,很多东西在得到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失去,然而在这莫大的得失转换之间,我们必须紧守我们的灵魂与信仰。正如艺术与商业,是坚持艺术的崇高还是追求商业的现实?相信这是摆在所有设计师面前的一个两难选择。

我们没有答案。但我们唯一可以确信的是,设计师品牌的诞生与成熟,将会为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最好的诠释。这些年,他们在寻找答案,这些年,他们在坚持……

“欧金匠”――执著的独舞

品牌名:欧金匠

创建人:欧群叶

身份:欧金匠首席设计师兼老板

品牌创建时间:2002年

品牌历史:欧金匠是内地首饰设计师品牌的代表。它是一个由首饰设计师自主成立的品牌,是内地现代首饰业第一批首饰设计师品牌。在行业和社会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长期以来,欧群叶一直活跃在首饰设计界,参加各类首饰设计大赛,并频频获奖。同时,“欧全匠”的品牌也越做越大。6年的时间,“欧金匠”已由最初北京五寰市场内的几节柜台,扩展到全国50多个零售点,并接受定单业务。6年前,欧群叶便开始销售自己设计、制作的首饰成品。他对公司的定位是,做与别人不一样的,新传统的新首饰。这种产品定位直延续至今。这在当时的内地首饰业,是一个超越了市场现状、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做法。在内地,欧群叶几乎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在当时传统首饰消费环境内,没有人知道他能走多远。

在经营首饰品牌的过程中,他向自己提出了两个问题:市场准备好了吗?如果市场准备好了,你准备好了吗?首饰设计品牌是个市场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需要顾客有定的审美情趣和品位,认同有特点,与众不同的设计。很长时间内,欧群叶都在苦恼,如何保证自己的特色,不被市场同化?现在,在个性产品市场,内地

呈现出一些空间。那么设计师准备好了吗?设计师是否具备调动资源,从无到有做市场的能力?

环境要求第一批发展首饰设计品牌的设计师是个全才。在广东番禺,一些起板师已经起版10多年,拥有设计能力,但没有品牌意识。“这与服装界不同。服装界有很多设计师品牌,服装品牌以设计师的风格定位品牌。一个公司旗下有很多小品牌,每个品牌定位为一个设计师风格。企业既包装设计师,也树立自己的设计风格和品牌。”欧群叶说,内地首饰业还没有发展到这种状态。“未来首饰设计品牌的运作模式可能会与服装类似。但是,还需要一段时间。”

“ttF”――双面舞者

品牌名:ttF

创建人:吴峰华

身份:ttF总裁

品牌创建时间:1999年

品牌历史:ttF是一家集技术研发和款式原创的年轻的珠宝公司。很难用一种概念来表述ttF的产品风格,不招摇也不老成持重。简单地说,它们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然后重生。对许多珠宝公司而言,在两种文化之间游走自如是一项难度极高的事情,甚至可能超乎想象,因为这不单单是技巧的问题。ttF在努力冲破文化间的屏障,同时又巧妙地利用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之美,进行着艺术之美的再造。如果用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来评价ttF的产品风格,或许可以说,它们有点艺术也有点商业,有点东方的优雅内敛也有点西方的雍容华贵……总之,好似“花开半妍正好”,以中庸之道巧妙地化解了异质文化间强硬的冲撞。在这种跨文化的转圜之间,ttF也正进行着蜕变,逐渐抛却了机器的冷硬,而更多地浸濡艺术与文化的气质。

对于珠宝设计,吴峰华的理解是

“珠宝设计是生活方式和生活品位的再现,设计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对品位的鉴赏力和表达能力需要以积累为底蕴。”同时,ttF要体现一个“创新”的社会价值。所以,ttF的设计不是在固有的体系中模仿,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推进,而是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基础上,给国际市场提供真正差异化的设计产品。因此,ttF给设计师极大的发挥空间,使得设计师能在创新、品质的前提下,创意出许多优秀的作品,ttF此举也吸引了来自海外的专业设计师的加盟。

“老凤祥名师设计中心”――师出名门

品牌名:老凤祥

创建人:上海老凤祥银楼

身份:百年老店

品牌创建时间:1848年

品牌历史:老凤祥名师设计中心的目的非常明确:产品创新和人才培养

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是由创始于1848年的老凤祥银楼发展沿革而来,其商标“老凤祥”的创意,也源于老凤祥银楼的字号。2004年,老凤祥名师设计中心(即上海市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挂牌后,设计中心响应老凤祥总公司提出的战略转变策略,立刻开始着手培养青年人才,吸收了一批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全力打造知识型和创新型青年设计师团队。几年下来,当初那些稚气未脱的大学生已经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设计中心也一直鼓励他们去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和重大项目设计,几乎每个人都拿过奖,获得过荣誉。这些青年设计师先后为“北京奥运会”、“中国工业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上海工业博览会”、“沈阳园艺博览会”及各类地区和企业、团体的项目进行专项设计,这些经历使他们不断提升综合能力,激发创新欲望和创作灵感。同时,对老凤祥来说,设计中心也成为了企业发展最稳定的技术动力。据统计,2005年以来,设计中心共完成设计1600余件,完成新品批量产销895款,专利申请488项,实现专利授权277项,给企业创造了巨大利益。设计中心还组织青年设计师参加上海市轻工职业资格培训考核,有2名设计师获得中级工艺美术师资质认定,7名设计师获得初级工艺美术师资质认定。另外,设计中心先后有1人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人获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1人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设计中心也因此在2006年和2007年连续获得上海市青年文明号(共青团号)称号。

老凤祥设计师队伍已开始培养第三代生力军。第一代是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心一为代表的知名设计师,第二代是以黄雯为代表的年轻设计师,第三代则是更为年轻的校园新生代――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现在设计中心每年都会有计划的将这些年轻人送去欧洲参加展览,让她们开放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她们的超前意识。”设计中心主任翟建国透露道,“像设计中心这样的设计师团队创作模式,在中国首饰行业里是独一无二的,通过集中众人的智慧,集思广益,我们可以研究高端的技术,开发最新的产品。这一方面展现了老凤祥的设计实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设计师,这些年轻人思维模式不受前人的约束,没有既定框架的限制,培养他们对于未来中国首饰界与国际首饰界的全面接轨意义重大。”

同时,因为名师设计中心成功的推出,中心设计师的优秀表现,设计师也在市场中将自己培养成了一个品牌,有不少顾客慕名前往定制珠宝首饰和摆件。

世界舞台上的明星

中国的珠宝业从80年代的来料加工开始,到现在才经历短短的20几年历程,无论从市场的成熟度还是品牌的经营来说,相比国外珠宝产业,都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样,但同样的领域中,总有相通之处可循。从历届巴塞尔展上,我们都能觅见他们的身影。

品牌名称:oRLanDini(奥兰蒂尼)

品牌创建人:奥尔兰托・奥兰蒂尼

品牌卓见:奥尔兰托・奥兰蒂尼(oRLanto・oRLaKDin)既是一个意大利家族的名字,也是一个意大利首饰品牌的名称。这在意大利首饰业中是一个常见的情况。

oRLanDni(奥兰蒂尼)设计师小奥兰蒂尼说,设计师要有非凡的眼睛,他看到的事物与普通人不一样。普通人看到的是大象的皮肤,而设计师会注意到皮肤的质感,普通人看到的是树叶,而设计师会研究不同树叶的纹理。就是滴水掉在玻璃上,也会激发出创作灵感。

正因为有一双非凡的眼睛,大自然永久的魅力和人类生活的种种风情在他的作品中无处不在。火焰、沙丘、星空、花朵,光影、香槟酒的汽泡、中世纪的盔甲……这些素材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任由他的思绪在这个自由王国里驰骋。

他说,我们不会改变柔软、舒适、亮泽这三个特点,但会不断以新的形式来表现。我的抽屉里还有一大堆创意,不过这些都还需要深思熟虑。很多好的创意要靠工艺技术创新来实现。而且,市场的调研也要做好,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

品牌名称:RobertoCoin

品牌创建人:RobertoCoin(罗伯托・考因)

品牌卓见:潮流就是不断变化,风格不是。风格是自我的一部分,是自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每一刻,有每一个不同的表达,这就是意大利创造给我们的启示。我的根和价值观就在于此。这是我信仰的世界,我希望在我的世界里,配戴我的珠宝的女人魅力四射,用不同的珠宝诠释她们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个时尚的制造者,因珠宝而爱,因珠宝而生活。大师总是寻找自由与快乐,给他的珠宝以灵魂。他总在玩味色彩,改变潮流,革新产品,他总是用不同的艺术风格追随着他对个性的信仰……

品牌名称:Cotogno

品牌创建人:abertoCotogno(阿尔伯特)

品牌卓见:阿尔伯特的家庭从事珠宝首饰的生产和销售,但他们不是跟着潮流走,而是创造时尚,强调唯一,强调另类,为独特的女人设计首饰。“别人要90%,我只要那1%”。阿尔伯特说。

通过几年的学习和钻研,他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他的雕塑已表现为显著的构成主义。十多年来,他执着于把钢、花岗岩、大理石与拉紧的钢缆组合在一起。“我的雕塑的特点是强调对比性,亮与暗,白与黑,夜与昼。这种对比的方式也可以用在设计首饰中,如有棱有角与圆润柔和。对比和冲突可以化为和谐。”“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可能成为灵感的源泉。一支铅笔掉在地上,你一定要注意它划出的曲线。没有什么是偶然的。大自然和人类生活本身以它的丰富完整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灵感原型。它可能是一种香气,一个慵懒的回忆,一种颜色或一朵鲜花……”。

品牌名称:GaReL

品牌创建人:Jeanmarc(法国设计师)

品牌卓见:Jeanmarc设计的首饰是那样的轻灵活泼,它们好像会唱歌、会跳舞的精灵。你会被它们带到森林里,河流中,

草原上,也会和它们一起徜徉在喧闹的都市中,嬉戏在欢快的海滩上。法国设计师Jeanmarc说,亚马逊河给了我灵感。Jeanmarc在介绍他设计和制作的首饰时,他的夫人脸上带着自豪和幸福的微笑,站在他的身旁。Jeanmarc没有忘记把他创作的灵感归功于夫人,他对我们说“我的夫人是巴西人,我们都热爱亚马逊河。我从亚马逊奔腾的河流、茂盛的植物中获得了无数的灵感。”

“我出生在一个珠宝世家,我们家族有巴西血统。祖父和父亲都是做珠宝零售生意的,而我却喜欢自己设计制作首饰。我做GaReL这个品牌已经有十多年了,使一个自己的团队,当然是以我为主导。我要为团队确定方向和设计的概念。我们的主要市场在欧洲,在法国、西班牙、俄罗斯以及亚洲的日本都有我的专卖店。我当然对中国市场感兴趣,在西安,目前就有我的品牌。”

“你问我潮流的问题吗?不,我不会去追随什么潮流,也不是为引导潮流去设计,而是遵从心灵的引导。我追求纯净的风格,重视线条的运用。我的首饰既不是经典的,但也不是完全时尚化。我更重感性的东西,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是它们给了我无数灵感和创作的激情。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去聆听,然后随心所欲地投入其中,丰富的生活就会为我的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中国珠宝首饰行业的兴起远远晚于服装行业,服装行业的发展经历对珠宝行业来说,在很多方面都有可借鉴之处。2008年中国国际时装周刚落幕不久,透过会场内外,我且来看看服装界对设计师的培养之道。

舞台搭建者――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成立于1993年,是服装专业技术人员的组织,会员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包括与时尚行业相关艺术、学术、模特、时装评论、技术、陈列及品牌7个委员会。设计师协会以设计师会员为主,除了艺术委员会的著名设计师之外,还有其他的企业内或自有品牌的设计师有1200多人。

在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成立之初,“时装设计师”只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还没有明确的职业内涵。10多年来,我国时装设计师经历了职业化发展的历史阶段:1993―1997年,时装设计师职业探索和群体形成初期,1998―2002年,时装设计师职业内涵充实和群体规模扩张的发展时期,2003年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成衣业发展、时尚产业的兴起,“时装设计师”已经成为走向成熟的社会职业。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也发展成熟,成为目前这个由服装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阵容庞大的专业协会,为设计师队伍的迅速发展,为更多服装品牌的迅速增加,及其知名度的提高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每年3月和11月定期举办中国国际时装周,已成为目前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时装盛会,也是亚洲知名的时装周品牌之一。它已经发展成为集创新、品牌展示、文化交流、中外合作、资讯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一金顶奖”、“中国十佳职业模特”、“时尚人物大奖”等里程碑式的时尚符号,见证并记载了它的成绩辉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举办的“新人奖”、“益鑫泰”设计奖、“诺蒂卡”创意奖评选和“汉帛奖”设计大赛、等活动,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时装设计师和时装模特。这里几乎成了年轻设计师和新生代设计师们的大舞台。

迄今为止,中国国际时装周已经走完了第一个10年的历程。10年中,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先后与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等时装及时尚组织建立了双边关系,还与日本时尚协会、韩国时装协会共同发起成立了亚洲时装联合会。协会通过自己的优势,将中国新生代设计师们推向国际时尚产业的风口浪尖。仅在2007年,协会就推荐多位中国本土设计师参加米兰男装周、巴黎时装节、柏林亚太艺术周、新加坡时装周等国际知名服装展示。使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设计师的身影在国际著名时装舞台上出现。在新加坡国际时装周上,一位美国买家在看完中国时装设计师梁子的时装会后,惊喜的对她说我很高兴,发现了你!

舞者的痛与乐

以时尚为先导的设计师行业内总是聚集着最年轻的身体和思维,在服装设计师群体中以青年和中青年的年龄层面为主,目前全国的设计师总量超过5万人,每年还有140多所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在向这个行业输送着新鲜血液。

苏葆燕女士告诉记者,年轻的设计师们热情、有活力,愿意去创造,但是也面临着属于行业整体的困惑,这是设计师的困惑,也是协会的困惑。现在,我们国内的服装品牌的销售业态比较单一,以商场和专卖店经销模式为主,缺少设计师品牌。

在国外设计师品牌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多品牌经营店。苏葆燕女士举例,比如说现在有一个社区,针对这个社区的人的品味和喜好,开家服装店,根据给顾客的不同需要,进行采购和组合。这需要经营者自己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判断,按自己的品味来选择,这类的销售模式我们是很缺乏的。不管是社区还是主要商业街的多品牌经营店还是缺乏的,所以对于新生设计师推出自己的品牌就有很大的难度。

因为商场的位置毕竟有限的,基本上都是给成熟的品牌,所以新的品牌难度很大,品牌的加盟模式对于新的设计师品牌发展是不太有利的。所以我们需要促进多品牌经营点的模式。

另外,在国外,百货商场是买家,而在国内我们的是场地租赁,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保留一些场地,给一些新的设计师,作为尝试和实验的空间。虽然目前国内远见的商场负责人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想法,但是处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动作起来。销售业态的单一,不够多元化,对设计师品牌的发展有阻碍作用。另外,设计师和企业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能使行业朝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和迈进。

设计师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设计影响因素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某种教学思想及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标准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做出预期策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1]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最终执行者,只有教师真正树立了课改理念,并落到实处,课程改革才会取得实效。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笔者对相关电子文献中所使用的问卷和测量工具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根据调查目的编制调查问卷,对教师的基本情况(年龄、学历、教龄、职称)、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情绪衰竭、性格解体、自我效能感低下)等维度进行调查研究,检查问卷调查中得来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统计处理录入的数据,同时以部分老师的教案为调查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等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现状,最后得出结论。

被调查的教师中,年龄在20~30岁的教师占50%,31~40岁的教师占37.5%,41~50岁的教师占10%,50岁以上的占2.5%。教师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大专学历的教师占5.0%,本科学历的教师占90%,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5%。教师教龄3年以下的占30%,3~6年的占17.5%,7~10年的占25%,11~15年的占20%,15年以上的占7.5%。职称方面,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5%,中一级的教师占17.5%,中二级的教师占70%,中三级的教师占5%。

二、调查结果

1.对教师的基本情况(年龄、学历、教龄、职称)、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对新课改的认识的影响做相关性分析。

表1表明:person相关系数为-0.109,单尾显著性检验p=0.251,年龄与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利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发现教师的学历、教龄、职称与对新课改的认识和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实施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而教师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情绪衰竭、性格解体、自我效能感低下)与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实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教师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情绪衰竭、性格解体、自我效能感低下)与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实施具有一定的关系,故对其做回归分析。

表2表明:p=0.041

从表3表明:根据模型可以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530+0.336X。自变量对应系数的检验值小于0.05,拒绝原假设,说明其有显著性意义。所以,生理因素是影响教师对新课改认识的因素之一。

利用同样的方法,我们把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和实施做同样的回归分析,发现教师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情绪衰竭、性格解体、自我效能感低下)与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实施之间有线性关系,自变量对应系数的检验值均小于0.0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教师的年龄、学历、教龄、职称与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教学设计的认识、教学设计的实施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不是影响因素,而教师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情绪衰竭、性格解体、自我效能感低下)与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实施之间相关性显著,都是其直接影响因素。

3.教案及问卷分析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字表达形式,直接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笔者通过对不同教师最新教案抽样,进行内容分析,主要分析教师对教学设计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大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意义还是比较认同的,但对于可行性不怎么认同。

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很明显,但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凭借教学经验教学。

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态度是端正的,能在设计前很好地分析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引入不是太重视,有一半多教师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讲授为主。

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工作辛苦,教师情绪衰竭、性格解体现象很明显,自我效能感低下。

三、思考及建议

教师是最受社会关注的职业,全社会都关注老师,他们在承受家庭、工作、生活的压力的同时,还需要承受来自社会其他人群的压力,这导致教师成为许多职业中压力最大的一个,教师的生理和心理是相通的,生理健康影响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同样影响着生理健康。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生为本”,关注自我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为学习设计教学”,这是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的教学设计观。在人本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地学知识到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只有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围绕怎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进行设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变化中的教师作用》的报告中指出:“教师的自我教育应被看做是他们自修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2]无论作为一个个体人还是一个社会人,未来社会必然是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一个人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必须自我发展。教师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实践工作者,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和培训活动都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也应成为教师希望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

2.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为了便于教师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教学设计应该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使他们有观察、模拟和思考的机会,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自己的实践原则,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增强自己的批判反思能力。给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正反案例,激发教师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使教师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提炼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在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大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具有其特殊意义,教学设计的价值在于有效服务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们应该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提供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实现教学实践中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教学设计理论应尽量贴近实践,解决教学设计中的实际问题,以实用为主。科学术语尽量通俗化,争取让教师在较短时间领会教学设计理论的精髓,重视教学设计方法的细节,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骤的意义和具体做法有深入的体会,达到活学活用,保证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目的。

3.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任何教学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没有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观念,也就没有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当增强教师对科学教育理论的认识,使教师看到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和力度,改变以往凭直觉与经验备课的习惯,使其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教学要求,从单纯凭经验进行教学设计转变为科学教育理论与经验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真正理解教学设计的含义。

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氛围,给予教师必要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既包括教师的工作还包括他的身心健康、娱乐休闲生活、业余爱好要求、自身素质提高等各个方面。在各项荣誉的评比工作、教师的聘任工作、外出学习的推选等工作中做到公平而合情,给老师创造合理、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要从构建民主和谐的氛围入手,营造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关心的幸福氛围,使老师们的工作情绪始终保持激昂,以此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学校要立足校本、立足师本,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建立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提高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度,对教师持合理的期望,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而当主体的精神和生存状态、教师的需要、期望得到较大满足的时候,教师就会感受到工作过程的乐趣,产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张景焕,金盛华,陈秀珍.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01.

设计师心得体会篇4

80后台湾设计师邵唯晏,拥有一份值得骄傲的履历:他目前拥有的知名度和完成作品的数量,在台湾乃至内地,已经远远超越了同龄人,他在台北的设计公司规模已经发展到20多人,并且分公司在台北、台南、北京、深圳、新加坡等地也已落地开花。他的设计公司竹工凡木,集研究与设计于一体,跨建筑、室内、产品设计于一体,他自己本身也拥有多重身份,除了设计公司的老板、设计总监,他同时还是学生(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和助理教授(任教于中原大学建筑系和室内设计系),作为专栏作家为杂志媒体著述,参与各种跨界的事件等等。那则“三十而立”的励志古训,用来形容他的人生状态应该是再恰当不过了。

通常意义上,“野蛮”被当做贬义词来解读,但用在邵唯晏身上,则代表了勇气、主见、冒险精神、旺盛的好奇心和行动力。邵唯晏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在设计理论、体系和设计作品两方面开花结果,得到行业内外的认可与积极的评价,获得台湾最前沿的新锐设计师称号,尤其是在大器晚成的建筑设计职业发展历程中,他取得的成绩,正是得益于“野蛮”的成长。“ifyouareready,youarelate”如果你觉得准备好了,那么就晚了”,是邵唯晏的座右铭,鲜明地体现了其人生态度:以旺盛的行动力、果敢的精神,不断地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跨界思维

纵览邵唯晏长长的作品列表,五花八门,品类丰富,横跨景观、建筑、室内、产品、陈设等等。邵唯晏认为:“当代的设计师应该具有跨领域合作或者整合延伸的能力,才能跟上当代设计发展的趋势,迎接当代设计的挑战。”竹工凡木设计研究室的名字,“竹、工、凡、木”四个字正是由中文字体“篥”所解构出的四个部首整合而成,暗含了工作室的核心价值:一体化跨界设计的观念。“我们不会只局限于单一层面的设计,比如只做建筑或者只做室内,当我们面对一个设计案例时,会从大尺度到小尺度,从建筑到室内到陈设,反反复复来回地斟酌和验证。建筑师叫architect,室内设计师叫interiordesigner,我认为自己是“architerior'’室内的建筑师一一把室内和建筑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当代设计师的新角色。”邵唯晏对竹工凡木的定位这样解释到。

颠覆与创新

青少年时期的邵唯晏曾因叛逆、爱玩被所有公立学校拒之门外,无奈之下进入了私立学校。因为不喜欢那种只有标准答案的填鸭式的教育,他的成绩一直很差。幸运的是,台湾的大学首届甄选推荐制度的开始,为他打开了另一扇进入大学的大门,当时因为唯有中原大学建筑系没有基本的门坎限制,1999年夏天藉由推荐甄选途径,他顺利地进入了大学,从而开启了设计之旅的人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沉重的学业和频繁的熬夜画图,热爱建筑的邵唯晏却甘之如饴,因为对于他来说,“在这个世界上,不需要有正确答案,不用再为了是非题的对与错而烦恼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曾经的叛逆少年,今天依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除了开放的心态和跨界思维,他的设计以颠覆传统和创新设计著称。“对于各种空间不完全遵循固有的思维及做法,企图打破任何空间既有的框架限制,寻找空间的可能性”,是竹工凡木设计研究室的设计宗旨。邵唯晏说:“我不赞成用单一风格、单一手法或单一理念来设计所有的案例,我们以业主的个人特质与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探索每个案例的独特性,可以体现在工法、造型、技术、材料或者主题上,不管案例大或小,一定要有所突破是我们一直所坚守的。”比如在“党史展厅”的设计中,他颠覆传统,把党徽设计在地面上的长毛地毯上,让访客的脚印烙印在党徽上的想法,一度让业主质疑他是来拆台的,后经过论述,得到了业主的首肯,他还凭此作品荣获了2009年台湾室内设计新锐奖。受春天出版社及九把刀之托设计的“2012年国际书展的展场”,虽然看起来方正,但材质全由瓦楞纸堆叠。在台北忠诚路的私宅设计中,他打破传统布局,开放与可弹性使用的空间规划,得到了业主的赞赏与肯定。

“设计”与“研究”相辅相成

大胆、果敢之外,邵唯晏从未停止学习。大学毕业后,他继续在国立交通大学建筑所攻读,现在已是博士候选人。除了学生的身份之外,他还在母校中原大学建筑系和室内设计系教授建筑和室内设计课程。在设计上如此忙碌,之所以还兼顾这么多身份,源于邵唯晏远大的设计理想。邵唯晏认为:“当代的设计不仅是设计一个有品质的空间,还应当与时俱进,关注当代的主流议题,把握世界设计的脉动,比如跨界性、数位性等等。”所以2006年创办“竹工凡木设计研究室”时,除了竹、工、凡、木这四个字的特殊寓意以外,“研究室”有别于多数设计公司的定位,注重“设计”与“研究”相提并重的发展,而同时是讲师和学生的身份,则让他一直站在学术的前沿,保有最新的资讯和思维。

他也曾多次在媒体上表达研究与设计并重的看法:“在thomasFriedman所著作的《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到,现今的世界已被网际网路及各种互动媒材(media)等无形的强大推土机铲平,分隔我们世界的壁垒正以超乎想像的速度瓦解,而当世界开始变化,过去存在的各种界线逐渐模糊甚至消失,促使当下的设计环境转换成资讯爆发和极度透明的时代。而在百花争鸣的设计时代,如何找到属于自我的设计论述,这是属于当代战国设计时代的挑战。建筑设计大师RemKoolhaas年轻时曾在报社写作,并且对社会研究写作剧本,这些经历使他对城市经验与社会观充满敏锐度,让我敬佩的是,他在成立建筑事务所(oma)之余,同时也创立研究团队(amo),将研究的结果导人实际案例的操作上,这是值得效法的。这也是我至今一直在学界与业界游走的主因。因为我相信,透过实务操作、学术研究与教育三方面相辅相成,才可能让作品持续有新能量注入。也才能有效地面对当下设计环境的挑战。”

Q&a

Space:您的设计工作涉及广泛,有建筑、室内、产品等等,您进行所有设计创作的基础和原点是什么?是否有一个贯穿的理念?

邵唯晏:当代的设计环境,各领域之间的界线是非常模糊的。去年,日本建筑师藤本状介所提出的“inbetween之间”的概念,指的正是中界的空间。设计师应该具有跨领域合作或者整合延伸的能力,才能跟上当代设计发展的趋势,迎接当代设计的挑战。这正是竹工凡木研究室横跨建筑、室内、工业、产品等一体化跨界设计的初衷,也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和理念。

Space:设计师如何才能具备跨界能力?

邵唯晏:具备跨界能力,我认为需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设计师应当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不能以狭隘的身份自居。在台湾,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之间,通常是相互看不起,建筑师认为室内设计师只会做装饰和软装,室内设计师则认为建筑9币只会做大尺度的东西,深入不到生活方式的细节。所以,在设计师的培养上,应当引导一种开放跨界的心态;第二,设计公司内部多元跨界的团队构成,让不同专业的设计师相互之间在交流与协作中不断地激荡和碰撞,这对设计师的培养和影响是效果非常显著的;第三,公司必须不定时地将一些优秀的设计师送出去接受一些不同专业的课程训练,从而开拓思维。同时,公司内部也应当经常组织一些压力适当的交流和分享会。比如我们公司专设了建筑讲台,会不定期地邀请不同领域的设计师来分享设计理念与设计成果。

Space:“竹工凡木研究室”的命名来源于中文繁体字“筑”所解构出的四个部首,暗示了您研究室的核心价值:建筑不再只是全面性的Construction,而是透过解构(Deconstruction)的过程,在每个设计案中找到其自身特有的切入点。通常在不同的设计案例中,您是如何快速找到这个“特有的切入点”的?

邵唯晏:设计师必须要具备找问题和切入点的能力。举例来说,在摄影界,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摄影眼”,摄影师在进行专业养成训练时,关键在于训练“摄影眼”的养成,也就是一种能看到可拍之处的观察能力。具备摄影眼的摄影师可以找到独特的时间点、叙事方式、拍摄角度,来拍摄照片。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必然也应养成了一双独特的设计之眼,在面对不同的案例时,能够发现每个案例的独特属性。当然,这需要设计师与业主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与生命历程,从中转化成空间设计项目的理念。

我基本上不赞成用单一风格、单一手法或单一理念,来设计所有的案例。比如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在每个案例的设计中,都使用清水混凝土这一单一的材料,我们则不然。我们会根据每个案例的特色以及不同的属性,以因地制宜的理念,作为每个设计的切入点。

Space:您认为自己的设计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邵唯晏:一体化跨界的设计。正像我在前面说到的,我以及竹工凡木研究室,具有非常开放的心态和思维,我们不会只局限于单一层面的设计,比如只做建筑或只做室内。当我们面对一个设计案时,会从大尺度到小尺度,从建筑到室内到陈设,反复来回地斟酌和验证。建筑师叫architect,室内设计师叫interiordesigner,我认为自己是“architerior”――室内的建筑师――把室内和建筑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当代设计师的新角色。

Space:您如何理解当代设计?

邵唯晏:我认为当代的空间设计,不能只是为创造设计一个有品质的空间,它还应该响应和关注到当代的主流议题,比如跨界、数字性等。因此在每个案子的设计中,我们会尽量去尝试和实验。我们公司的实验精神,相较于其他公司会多一些。

Space:从您的履历中,我们得知您一直是在台湾本土接受的建筑科班教育,但您的设计作品却呈现出非常多元、实验性的特点,请与我们分享下您的设计理念与思想形成的过程,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邵唯晏:不是吃过洋墨水才有这样的思维。作为80后设计师,我一直在感激当代,当代的设计活动非常多,资讯丰富,以前封闭,现在都很跨界、多元开放。另外,我经常出国,2008年,我曾作为交换生在安藤忠雄事务所实习过,那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以及日本建筑师对细节的关注,对我今后设计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很大。同时我也会参与一些国际性的展览。设计之外,我还在中原大学教授建筑和室内设计课程,与年轻学生们的接触,能让我保有最新的思维。

Space:您怎么看待设计的地域性,台湾独特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社会背景,体现在您的设计上,有怎样的表征?

邵唯晏:地域性实际上指的是当代流行的“全球在地化”,以“在地”的精神和全球接轨。台湾的精神的确会影响到身为台湾人的我。台湾地方小、人口多。这样的一个岛国精神对应的设计的发展,相较内地而言,更为多元、开放及重思考,这样的氛围会影响到台湾设计师做设计的习惯。

Space:回顾台湾近十年的设计作品,与内地设计的飞速发展相比,台湾设计这十年间在风格和形式上似乎并无明显的变化,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邵唯晏:台湾设计的发展还是有变化的,只是速度非常缓慢。这是因为近些年台湾的设计市场已经非常饱和,项目更新的程度以及成长的频率就会趋于平缓。

Space:您认为台湾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邵唯晏:国际化。台湾的房地产市场不好,设计市场竞争大,案例越来越少,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不断外流。与此同时,台湾的设计整体环境会越来越重视设计,也更加精细化。

Space:设计师大都大器晚成,尤其是建筑师,作为一名80后设计师,您目前拥有的知名度和完成的作品数量,已经远远超越了同龄人,能够获得这些成绩,有哪些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邵唯晏:其实80后建筑师也不新锐了。我们之所以获得相对多的设计机会,我认为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宽广的视野让我们在设计上比较容易被重视;第二,特殊的技术和思维,比如把前沿数码技术和电脑技术导入建筑、室内和工业设计中,这些数位技术让我们的设计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第三,在学校教授建筑和室内课程,以及攻读数字建筑博士学位,教学、研究、实践,三者相辅相成,让我时刻保有最新的思维,把握世界设计的前沿脉动。第四,我们公司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年轻的设计师们都非常具有向心力,对于设计都有一定的忠诚度和理想度,所以我们内部的力量非常强大,不管什么样的案子,只要接得下来,我们都可以完成。除此之外,作为80后设计师,我还要感谢很多前辈的信任,给了我们机会和平台,让我们把这些想法落实,因为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说,想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想法实现。

Space:发展到现在,您在设计工作中是否遭遇过瓶颈?对未来的发展是否存有困惑?您对未来的期许是怎样的?

邵唯晏:我们公司的总部在台北,目前已经相继在台南、深圳和北京等地开设了工作室。现阶段我遇到的困难,或者说期望做的事情是如何让各地的分公司在落地开花的同时,还能保持一定的品质,并且执行竹工凡木一直以来的理念。

设计师心得体会篇5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课堂实践教学的不足,成为师生教学与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为师生密切联系社会,了解市场,参与社会实践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通过项目架设市场与教学之间的桥梁,实现设计教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接轨,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又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实用性设计人才。

其次,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将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课堂,利用作业与设计项目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得到针对性的锻炼与成长。项目中标或入围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信心[2],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意水平和创新能力。

再次,项目任务的完成及其征集结果的公布,既能使学生了解自身与全国乃至世界同类专业人士的差距,也能检验课堂所学知识与市场的结合程度,以便及时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网络征集设计项目”都是市场上具有明确任务和要求的真实项目,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激烈的竞争,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教学,以实战型的“练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强对学生竞争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激励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我能力的修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与设计能力,努力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因此,“网络征集设计项目”既能驱动艺术设计教学,又能加速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更次,为“产学研”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使之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把“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做项目,实行教学与产业的密切对接,使教学真正直接服务于社会,尤其是当所做项目被认可或被采用时,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促进教学价值和创意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换。随之,也就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师生添加福利,或者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这是对当前高校实验、实践经费不足的一种补充[3]。

最后,“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艺术设计课堂实践教学的模式为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实习场地基地、没有市场实习项目等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真实的实践项目,改变了以往空对空的教学模式,弥补了实践教学的不足。以“网络征集设计项目”为内容,以课堂实践为手段,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项目,参与市场竞争。学生在做中学,能增加学习兴趣、成才自信心、创业就业意识,培育竞争向上、勤奋创造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做中教,使教师能够紧紧以市场标准规范设计教学,使设计教学更具实战性,无意中促进了课程建设体系的完善、教师队伍的成长、教学能力和设计水平的提高。

二、“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依据与模式

首先,“网络征集设计项目”信息量巨大,项目要求、项目奖金、完成时间、提交方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应征之前要进行筛选分类。筛选出哪些是高要求、高奖金、高影响力的项目,哪些是一般性的项目。前者要求高、竞争激烈,较适合资深专业设计师及团队来做,因其在人力、能力和时间等方面都有充分的保证。而后者则更适合在校师生去完成,相对前者而言,竞争不会那么激烈、要求不会太高,在完成项目的专业水平和时间上也相对宽松。教师在专业实践方面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具备高深的专业实践研究水平;在校学生也是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设计能力也有限度,应征大项目也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时间方面,在校师生教与学的任务繁忙,难以集中精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型项目。所以,在校师生比较适合应征那些普通的项目。

其次,对“网络征集设计项目”要进行分级,然后再对号入座。分清哪些适合高年级学生做,哪些适合低年级学生做。初期一般是教师牵头指引,负责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之后慢慢将项目完全交与学生承担,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其自由地锻炼,此种学习形式大大提高了在校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并能激发艺术创造能力。低年级学生先是选些简单、容易的项目边做边学习,主要是熟悉和掌握完成项目的一些基本程序和相关知识,中标与否并非关键,重点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进行练习,为今后积累经验。高年级学生由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应征一些有挑战性的项目,既能夯实基础、提高专业技能,也能锻炼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激发其设计创新能力并能得到社会认可的自信心。

最后,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课的特点,导入“网络征集设计项目”时要进行分课,即按照课程实际需要有比重地引入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和毕业设计课程等,以驱动并完美教学。把学生引入“网络征集设计项目”这个竞争平台上去展现自我,和不同水平的应征者交流切磋,向大师学习并与之展开竞争,同成项目,让其充满强烈的设计冲动,使学生获得入围、中标、获奖的喜悦与成才的信念。在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要合理地引入一些简单并且接近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网络设计项目。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来讲是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的课程,也是学生进入设计专业之后的必修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占该门课程学时数的大部分,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基础设计能力和思维方法。所以,导入项目时要尽量找到和设计基础课程能相匹配的项目,把设计基础课的作业要求和“网络征集设计项目”的设计要求结合起来,以设计基础课的作业要求为重点以完成“网络征集设计项目”,旨在达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设计表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设计专业基础课程重理论讲授、而缺乏社会设计实践的弊病,改变了教学乏味的现象,给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激情,并更清楚地认识到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中导入“网络征集设计项目”,促使教、学、用巧妙地融合,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既是市场的适应者、追随者,又是市场的引导者、开拓者,使其真正成为实用型的创新型设计人才,而能高质量地服务于社会。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大部分是为了适应社会设计行业而有目的地开设的课程,其和市场的关联十分紧密,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紧扣社会的需求。因此,在设计专业核心课中引入“网络征集设计项目”是比较灵活的,课程作业和设计项目的结合也是相当自由的,即既可以通过设计项目的实践练习巩固专业核心课程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亲身经历真实设计项目的完整过程,达到一举两得的学习效果。

三、“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所获得的成果及经验

第一,炼就了一批具备先进教学理念和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缺乏双师型教师是个普遍现象,而引进和外聘都难以改变这一现状,有的高校干脆直接从社会上聘请设计师来校上课、举办讲座,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课堂实践教学之前,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上课按传统的方式进行,基本上是书本知识的讲授加虚拟的项目作为练习,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网络征集设计项目”进入课堂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大量的真实的设计项目,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实践、反复锻炼,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目前,该教学模式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第二,增强了学生自主创业和积极就业的信心。“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设计实践机会,提升了专业设计水平,熟悉了设计项目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锻炼了适应市场的综合能力,增强了自主创业和积极就业的信心。目前,已有不少学生拥有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创意SoHo等,准备自己创业。同时,学生就业的信心大大增强。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那份瓷器活”,经过课堂真实项目反复地不断操练,学生已经具备了过硬的本领,并对就业充满了信心。

第三,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果。一是师生有许多应征作品入围、中标、获奖,我们学院至今已有3件作品获部级、省级中标大奖,4件作品获入围奖,所得报酬达3万多人民币,成为学院教学设备添置和图书资料购买的经费来源之一。二是形成了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应征学习的良性循环。“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使许多高年级学生设计作品在应征中中标、获奖,赢得了奖金、报酬和荣誉,实现了名利双收,尝到了甜头,激励其继续应征学习,并带动低年级学生也去应征学习,形成了高年级带动低年级、老生带领新生的循环模式,客观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既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也暴露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今后只要坚定不移地把握住以下几个关键性的事项,就能够使“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时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第一,明白“‘网络征集设计项目’是艺术设计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之一”。把“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实行真实项目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有利于课堂与市场的紧密对接,有利于走出艺术设计课堂传统教学“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阴影。把庞大的“网络征集设计项目”资源科学地合理地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能有效地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促使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二,牢记“人才培养是‘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责任”。“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责任是培养具有高深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内行的双师型教师,以及培养具有专业理论扎实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时刻以教学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市场的适应者,同时也是市场的主导者。

第三,强调“促进学科教学发展是‘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目的”。“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为的是驱动教学,使教学充满活力,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加大学科教学朝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方向前进的动力。

第四,明辨“经济和荣誉是‘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艺术设计课堂以驱动教学时顺便捎带的成果”。“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能够获取一定的市场报酬,但不能因此而本末倒置,应该超越眼前短浅的经济认识。学校毕竟和公司不同,不能停留在追求那一点点的商业利润而丢失了教书育人的目标定位。尹定邦教授认为,“我们的实践活动除了达到商业目的之外,更重要的还有相当高的学术目标和教育目标。”[6]所以,我们要明辨经济和荣誉是顺便捎此外,广告学自身的需求与学校缺乏相应的沟通与交流也是一种缺陷。一方面学校不了解企业的现实性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对广告学教育的问题缺乏认识,对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企业也招不到需要的人才,这就导致了一种变相的资源浪费。所以,企业通过招收暑期实习生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形式,也是为自己的公司物色和储备了人才;政府则需要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以支持企业的行为。在现阶段教育体制无法完全革新的情况下,企业采取的这种收留实习生的方式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手段。

1.培养创新型复合式广告学人才数字化时代使得媒体创新日新月异,各种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的出现,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是营销理念的革命,从大众群体到个体,从单向到互动,营销采用了整合媒体的理念,全新的创意技巧才能让品牌畅销。因此,创新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的营销利器,广告学教育尤其应当以创新作为核心理念,以品牌营销作为基础,开展全方位的教学设计,所学内容应该涉及市场、消费者、媒体、艺术与设计、心理学等,以培养更多的综合型、复合式人才。

2.建立高校间人才、资源的共享模式由于各高校的办学资源与学校背景的差异,广告教育的学科发展一直呈现着多元化并行的情况。这种多元化的办学方式对于探索适合中国市场需要的广告学益处颇多,然而多年的散乱状态和封闭式的办学形式,使各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师资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非正常状况,导致广告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不齐。因此,各高校之间需要共同探索新的广告教育的办学模式,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全方位的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以此为推手,逐步提升中国广告学教育的实力与水平。数字化时代,广告学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一种依附于媒介的商业传播活动,其行业特点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广告学教育理念已经难以为现代广告活动提供必要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因此广告学教育的理念创新显得格外重要。[带的成果,而真正的目的是用来驱动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第五,倡议“学校要建立有效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强化奖励机制和绩效机制”。对师生入围、中标、获奖的设计项目应该采取合理的奖励方式给予相应的奖励,对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津贴等方面予以倾斜,学生的评优、评先等方面必须优先照顾。“网络征集设计项目”导入艺术设计课堂是为驱动教学,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师生教学与实践的重要渠道之一,为师生密切联系社会和市场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通过项目铺设市场与教学之间的通道,为社会提供实际操作能力强,又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四、总结

设计师心得体会篇6

视觉艺术的每节课都具有可视的形象,离不开视觉印象和观察。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查找大量的教辅资料;在课堂上,通过电脑的复制功能,让学生欣赏到好的图片;在实地考察的时候,用摄像机和照相机实地搜集资料。再配上音乐、画面文字提示以及解说词等,在电脑里做成课件长期存放,随时方便提取。这样做会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使教师讲课的内容得到丰富,具有很明显的教学效果。目前的科学技术中,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光学、电为一体,对整个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具有促进的作用,具有快速便捷、高效、传授知识,全面收集、保存资料等互相交流的优势。艺术设计教学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多媒体技术能够从多个角度,使艺术的形象性、可塑性以及直观性得到极大的体现。另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起来,在学生的思维方面发掘其创造性的潜能,在学生兴趣和成就感方面起到培养的作用,在教授传统绘画技法上,使教学转向全方位的开发,对潜意识的创造开发具有独特的作用。

2对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起到激发的积极作用

2.1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降低教学的难度

当今社会中,倡导的是一种教与被教配合式对话式关系的生态式教育。在教学中顺理成章,尊重学生的自然发展,吸收生态学的原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美术设计中,多媒体呈现的是视觉上的传达,在用户界面上,通过多媒体使作品达到信息的呈现和传达。在知识结构、年龄、心理、生理等方面上,师生之间会存在许多差异,传统的教师授课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板书+教学。教师在这种模式下,不能充分自由地发挥技巧,时间久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教师的授课也变得枯燥乏味,心中会感觉到茫然失措。教师根据自己授课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添加一些有利的视觉设计知识,抛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模式,增加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开放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形成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的授课模式变成现代化的授课模式,也能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成自动的学习,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2.2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今天,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原有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已经受到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和改变,尤其是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为了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培养视觉设计教学的目的,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高校视觉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要注重加强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增加实践教学的渐进性和连续性,以及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等。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培养专业技能的需要,根据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突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多媒体教学要在变化中实现统一,在统一中寻求变化,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要由审美来促进。

在一定程度上,教师自己的知识也存在老化的现象,学生的发展总是受到灌输式教育的很大影响。因此,要倡导多元的文化知识,改变以往的习俗,只有不同的思想碰撞,才能有所发展和创造,才会获得新的知识。生动形象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堂课上,作为一名视觉艺术设计的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并且进行详细的讲解。如教学设计标志课程时,首先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运用掌握的课件制作技术,自己设计具有活泼感的Logo,以动画播放的形式,在讲解的内容中融合范例,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看动画短片的轻松感觉中完成这节课的内容学习。

3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视觉艺术设计中凝聚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对于某个固定搭配和秩序的关系,在具体的设计中是难以确认的。因此,教师要是拘泥于平常的课堂教学形式,就无法满足实际的要求。目前在社会实际设计中,视觉艺术设计已经无法逆转对外设计的服务,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完成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以前,在实践的时候,学生必须根据基础的造型进行视觉艺术设计。这样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好的创意。而在很大程度上,多媒体的运用使电脑绘画弥补了绘画表现技巧的不足。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正确地表现出来,并且可以进行多次有技巧的修改,直到视觉艺术设计作业有创意。因此,利用多媒体设计的方法,探讨设计的多种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扩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使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知识,寻找广泛的创意元素,让视觉艺术设计更加具有独特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总结

设计师心得体会篇7

1服装设计中的体验的特性

在服装设计风格多元化的今天,单靠有限的经验和个性来完成设计是远远不够的。服装设计所具有的特殊性(人也是设计元素之一)要求设计师理解平面与立体的转换,体会材料带来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感受着装下的审美状态,体验时尚生活的细节,感悟时尚潮流下的行为表现,这些设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研究与体验,才会给设计师带来无限的灵感和设计冲动,也同时带来对作品的期盼和愉悦。专业的设计师需要把无意识的审美行为转化成有意识的审美创造。

1.1服装设计中体验的不可复制性

服装设计中的体验带有不可复制性。体验是心灵的历程,服装设计中的亲历体验会触发设计者联想与回忆。设计师在不同阶段的亲历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作品造型的设计、人物着装的形态、不同材料的塑形特征、配饰的使用、结构与工艺的设计等,都会让设计师在这些实践中产生各种的灵感,使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地涌现。创作灵感很多来自设计师对材料、技术、行为方式与状态、时尚风向等多方面的体验,而体验总在变化,设计中的体验不可复制。

1.2服装设计中体验的独特性

服装设计中体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体验主体亲自参与活动、身临其境、亲自获得情感上的触动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当设计师在设计时,所产生的联想与他的生活经历、个人爱好和欣赏习惯直接有关,这样的独特性也是个性与创新的原动力。

1.3服装设计中体验的自我生成性

服装设计中体验还具有生成性,所谓“生成”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提升的成果。首先情感是生成的动力。“触景生情”,即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而产生某种感情。而这种情感会生成新的联想,情感来自于体验,如果体验对象符合主体的心理需要和审美倾向,主体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中去,以达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

体验总是伴随着非预设性、不确定性、动态性等。体验不断产生新的经验、新的观念、新的价值。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服装设计师遇到感兴趣的美的状态、新信息、新材料、新技术等因素时就会由情感自发的生成联想和创作欲望。

服装设计体验的生成性还表现在体验中所具有的互动性、多元性。设计中的互动性体现在设计师与模特之间、设计师与工艺师之间交流与配合,这种互动性经常会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设计体验的生成性还体现在探究和质疑中。在探究形态美、材料美、结构美、工艺美的过程中,总会生成新的灵感,这种探究都属于设计中的体验。

设计体验是多元化的,在时间上面是双向流动的,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听、嗅、触摸都是此时此刻的感受,作为艺术活动的服装设计更具有独特性和多元性,它更强调人文性,更强调人的感性认识,更强调人的情感上的经验和感受。因此,在服装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哪个阶段的体验,都会具有独特性、生成性,是新的设计灵感的源泉。

2服装的“体验设计”

所谓服装“体验设计”就是通过突出品牌风格、主题,创造出品牌与个性体验的服装效果。体验在这里是服装设计师同顾客进行全面交流的纽带。这包括设计师赋予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所引起消费者的感觉和情绪。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服装本身,更是服装蕴含的情感价值,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的变化。

2.1服装“体验设计”个性化特征

多元化的社会必然会产生多元的设计理念,“体验设计”的含义也是多方面的,信息化、情感化、个性化等等都可以成为“体验设计”的形式。

服装“设计体验”的目标之一就是个性化。如各种混搭风格的服装设计已经成为个性化设计的一个主要类型,混搭型的穿着方式源于生活方式上的体验,即在生活上追求轻松、幽默、愉悦的心情,从而要求随心所欲、张扬个性。不同的生活状态带来不同的穿着方式,它必然是个性化、多样性的。

2.2服装“体验设计”的情感化特征

在体验经济时代,设计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大量设计的都是“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消费者是根据感性和意向来选择商品,社会逐步进入文化和精神的消费时代。根据马斯洛的层级需求理论,体验设计将传统设计对人的生理和安全等低层次的需求的关注扩大到对消费者的自尊及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它起着将主题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衔接、贯通,并帮助主体完成认识升华的作用,它引导主体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产生感悟――人的3个情感体验阶段。

服装“体验设计”的情感化离不开“亲历”,所谓亲历,是就体验感悟的主体而言的,服装更具这种特殊性,只有穿着者才能体验到服装的舒适性,才能产生穿着的愉悦和满足感。

服装“体验设计”还会给体验的主体带来很多方面的联想。当穿着一件舒适的运动装时,人们就会联想到休闲运动的美好景象;当穿着一件华贵的礼服时,就会联想到自己成为人群焦点的明星。正如一提起纪梵希这个品牌,人们的眼前就浮现出奥黛丽•赫本高贵纯洁的形象。

“体验设计”的情感化还具有回忆性的特征,狄尔泰认为“回忆”是承载体验的载体。人往往会对过去经历过的一些美好的记忆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当经历过的事情重新出现或者再次想起的时候,就能够深深地受到触动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服装设计师常常把带有回忆性的、曾经体验过的情感作为设计元素渗透到设计作品中去,如优美的旗袍使人回忆起20世纪30年代都市丽人的形象;舒适的棉布鞋、粗布衫都带有浓浓的乡村体验。记忆越长久,回忆越无穷,而记忆又能丰富体验,激发再次体验。

2.3服装“体验设计”的互动参与性特征

服装“体验设计”还有互动参与性。消费者根据自己的个性购买各种不同的服装,按自己的需要组合。这种行为本身就带有参与性与互动性,这种互动来源于人与产品的情感交流。消费者本身也参与到设计活动之中,“体验设计”的“体验”就是一种设计师与消费者双方体验综合的结果,这两方面的体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紧密联系的,互为影响,互为补充。美国著名设计师拉尔夫•劳伦(RalphLauren)在设计一件礼服的时候,会更多地考虑顾客穿上这件衣服会在什么样的场合出现。

3服装设计中的体验与“体验设计”

如果说设计中的体验是给设计师带来灵感的源泉,是设计各阶段需要亲历的内容,那么“体验设计”就是服装作品的延伸和发展,是使服装作品及品牌更加完善的行为方式,也是设计师体验的积累和再现。

设计是生活的积累,是从简单到复杂、复杂到简单的不断循环的过程。服装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设计者要体验技术、材料、生活、潮流等等。所以说设计师不仅要体验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同时还要进行“体验设计”。一般顾客的体验是从最直接的视觉上、舒适性上来审视设计作品,带有个人的审美喜好和习惯,具有片面性;而设计师的“体验设计”是从专业的角度,考虑到形态美、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因素。设计师在“体验设计”中,顾客与主体的体验行为还会结合设计师在结构、材料、工艺等专业方面设计过程中的经验,感受到设计作品的完整性以及作品在商业服务中的价值,这种价值包含时尚、情感、思想、行为方式等内容。所以,设计师不仅要体验设计过程中的情感、信息、技术、材料等方面的东西,还要通过“体验设计”感受和理解设计作品中所带的情感价值和商业价值。优秀的设计师既是设计师,又是消费者。

4体验经济下服装设计的概念

设计师心得体会篇8

教学设计是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获得最优化的教与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划的过程。一般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教学过程、教学亮点、场地器材、负荷预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教学反思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同时也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的过程,且这个过程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且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基于这个理论认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教学的理念和需要,而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还应该是动态的,随时代的需求而发生变革。

一、建构主义对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节课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利用课堂情境创设、同伴合作和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因此,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就是要努力营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学设计对教学目标的学习和要求,过于强调竞技运动技术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对教学内容的评价缺乏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评的标准,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也过于空泛,对教学目标的设置缺乏量化评价。而新课程的设计思路则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划分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强调可评价标准来设置教学目标。可见,在建构主义视野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对新课程的要求,而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该在新课标框架下对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改造,有消化地吸收,继承与发展。

二、我市中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获取了当前我市中学体育教师关于教学设计实施情况的基本信息,发现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总体认识

表1表明,目前我市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了解程度仍不够普及。虽然有56%的教师回答“很了解”教学设计,但仍有44%的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内容不太清楚。说明在我市中学教师群体中,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还没得到基层教师的充分重视,应该加大力度对体育教师进行职后培训,使他们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加深对体育教学设计的认识和要求。

表1:我市中学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了解程度(%)

2.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从表2看出,我市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认知程度高。91%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对于完成一节优质体育课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仅有9%的教师对教学设计不够重视。由此可见,我市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功用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表2:我市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三、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体育教学设计无论多么完美无缺,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并服务于体育教学,顺利完成教学活动。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我市中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存在以下几点困惑:

1.存在的问题:

(1)许多教师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更新,仍停留在传统教学经验上,影响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如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采用三维目标来设置,在表述上没有依据新课标上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使教学目标的设计无的放矢,缺乏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评等标准。

(2)对教学方法的设计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仍然大量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主体需求。

(3)体育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知识结构与感情态度价值观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体育教学设计的顺利开展。由于体育教师之间业务水平差距很大,尤其是那些年龄稍大、没接受过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全面理解,热情度不高,参与意识不强,造成了对教学设计的要求了解不透切,这些都是制约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因素。

(4)一些学校班级学生数多,场地器材匮乏。很多教师抱怨“每次上课就那几个破球,一块场地,而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在六十人以上,课都上不好,还搞啥设计?”

2.对策

(1)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体能目标、情感目标等三个教学目标。而且,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使用新课标中规定的“行为动词”,如对知识的表述采用“知道、理解、掌握和应用”等;对技能的表述采用“通过……技能学习,初步学会、学会、设计、感受”等;对情感目标的表述采用“体验、感悟、形成”等。同时,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表述要做到便于操作、可观测和可测评等,如“85%以上学生学会蹲踞式起跑技术。”“通过篮球游戏,发展学生灵敏素质,至少10人以上学生在游戏中有灵活变向移动和准确传接球等行为动作。”“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在游戏中积极参与,体验竞争与合作。”

(2)转变教育观念,在组织教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如在课堂上多安排学生自我展示才艺的平台,促进相互评价等。

(3)加深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重要性的认识,端正教学工作态度。学校教务处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定期检查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每年组织一次教学设计展示与评比;开展教研组教研活动,鼓励同课异构探讨,避免搞形式主义。同时,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论,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技术水平。

设计师心得体会篇9

上好课的前提在于备好课,备好课的关键在于设计好教学活动。纵观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大多有流程而无过程。比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教学活动,一位教师设计成这样四个步骤:(1)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抓住关键语句(罗列课文中的三个重点语句),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3)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4)分角色朗读,组织学生评价。这样的教学活动看不到教与学的着力点,也看不到教与学的交互推进过程。对学生来说,只是学过了,而不是学会了。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须掌握三个秘诀。

秘诀一:指向明确。教学活动的实质是教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设计中教的指向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教学用语必须简明扼要,让学生一听就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如果教师的教学指令目标不明、方向不清,学生就会"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最后造成教的和学的不一致,成了两条互不相关的轨道。一位老师在教学《草原》的第一自然段时,设计了这样一串学习活动:(1)默读第一自然段,圈画出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的词语。(2)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梳理景物顺序:天地小丘天。(3)引读:描写景物的相应语句。(4)这段话,除了刚才读过的句子,剩余部分写的是什么?(5)老舍先生抒发了怎样的感情?(6)这段文字里,其实还有很多作者在抒情的语句。只是作者把这份情都"藏"在了语言文字的背后,需要你去慢慢读、慢慢品,才能发现。接下来,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落,画出你所认为藏着作者情感的句子,简单地写下批注。

显然,学生被这一连串的活动一会牵到东一会牵到西,不知道老师究竟想要他干什么,跟着老师转了六个圈,最后终于转晕了。实际上,老师的教学意图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区分"直白抒情与委婉抒情"的方式,却因指向不明,带着学生绕了一个大圈子。如果重构一下,可以这样设计:(1)默读课文,圈出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体会作者初入草原的情感。这样设计,学生自然会关注那些情感直露的词语:满心的愉快、惊叹、舒服等,从这些词语中就会感受作者愉悦的心情。(2)轻声朗读课文,品味这种愉快的心情通过哪些词句传达出来的?用了哪些方法表达?这样设计,学生的眼光自然聚焦在那些直接抒情的议论句上,聚焦在那些含有情感色彩的虚词、比喻句上,聚焦在重复的语言形式上。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来总结如何抒情,点明"直白抒情与委婉抒情"的区别,就水到渠成了。(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这么优美典范的文字,不设计诵读积累岂不可惜?

秘诀二:操作简便。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动得起来、活得起来,所设计的学习活动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化".这个"行为化"的过程,一定要有一连串可视化的行为。这些行为既要让学生容易把握,容易做得到,也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身体力行,而不是当观众、当看客。比如"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如何"体会"?有的老师设计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那么只看得到朗读,而看不到体会。即使想了解学生通过朗读的体会效果,也只能请几个学生朗读,绝大多数的学生成了听众,参与面就窄了。如果改成:默读课文,圈画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并在边上用恰当的词句作批注。那么,你就可以通过学生圈画出来的词语和批注的词句,看到学生的体会过程。这样的体会活动,比单纯的朗读体会要扎实得多,因为"体会"可以凭借出声朗读,更宜沉思默想。

当然,不管什么样的活动操作,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自己做的就一定要让学生来做,教师不要总是指手画脚,更不要替代学生操作。一位老师在教学《穷人》这篇小说时,设计了一个"把握小说情节"的教学活动:先让学生围绕桑娜梳理出主要事件,并按照时间先后在横轴上排序;再让学生根据每个事件中桑娜的情感变化,在纵轴上定点事件的起落位置,并说出情感定位的依据;最后让学生根据事件的情感起落连成一条起伏的情节链,揭示事件因果构成情节起落的基本规律。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活动极有创意,且为学习活动搭设了纵横轴这个支架,可操作可评价。然而要警惕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为了活动的有序高效,牺牲学生上台移动事件上下起落位置的探索过程,改由教师直接定位移动,学生只需负责解释理由。这样的教学活动实质上就人为地掩盖了学生犯错的可能性,省略了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判断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成了"压缩饼干",没有了自由和充分的过程展开,"简便"就失去了教学意义。

秘诀三:点拨预设。教学活动的展开是设计的一大难点,因为活动要充分展开过程,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呈现出来。这种状况下,教师必须对活动的关键节点要有预设,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想法有一个思考要点的预设框架。教师对要点的思考越深刻,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越有预估,那么活动过程中的点拨、评价和调控就越有针对性,越能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让学生获得新的生长点。

设计师心得体会篇10

在一个团队里,你永远都是团队的一员,每一个人不能代替整个团队,每个人都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任何人都不该在工业设计工作中让自己的个性掩盖团队意识。夸大自己贬低或是蔑视别人,是不可取的;况且工业设计所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也决不允许有设计师(住常设计师)太强的个性发挥。想张扬个性也有个办法——那就是离开企业,做自由设计师,做设计大师——做克拉尼,为自己做设计,像纯粹艺术家去玩个性,玩感受。但这样你就不要再说你是驻厂设计师。所以我们应该强调team——个性对此无太大意义——在今天一只有凝聚力的团队,才是有战斗力的。所以在为企业设计中不可以把自己的个性太多的加注到为企业设计的产品中来——还是那句话,我们设计的产品是满足大众的,不是满足设计师一个。我们还是要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和市场调研结果为主要设计方向和参考值!

关键词:企业 设计师 设计管理 工业设计

一、前言

今天,工业设计从一个灰暗的层面走上了中国经济的前台,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被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地位。相较国外百年的历史,显得有点晚,但毕竟开始了它在中国经济舞台上辉煌的历程,并成为目前几大热门职业中的一种。作为一个从事工业设计的人来讲,这是令人无比高兴的一件事,值得所有iD人大肆庆祝一番!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显然是市场要求带来的变化——当下企业在技术、设备、信息、资源、营销等方面都趋于同质化,企业需要新的竞争手段来和其它企业拉开距离,获得优势,而工业设计作为可以满足企业这一现状要求的重要方面自然得到企业大力拥护和扶持。

但实际情况并不像企业想象得那么简单——建立一个设计部门,招聘几名工业设计师进行产品设计,好像就可以达到这一要求——很多企业都这么做了,但效果一点都不理想——招聘的设计师无法达到企业要求——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产品形象,在与其它企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造成很多企业对招聘的工业设计人员不满意,认为他们作用不大,可有可无。我们工业设计人员在企业中就只有这样的形象吗?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学习工业设计,本身就是为企业服务,而却得不到企业的承认,谁之过?

归结原因有几点:

1、历史原因:中国工业设计才只有几十年发展时间——七十年代引入这个概念,相较有百年历史的国外工业设计,自然存在一定差距。

2、教育原因: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脱胎于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到现在都没能形成一种很统一和有效的教育模式。

3、企业的原因:企业自身对工业设计的特性、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认识不够清楚,不能很好的管理工业设计,使它能够和其它传统的各部门协同发展,互相促进。只是把它建立起来,仍然按照传统的管理和运用资源的方式来对待工业设计,自然效果无法达到理想境界。

4、设计师的原因:工业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存在多方面的偏颇,无法和企业大的发展战略协调同步,自觉的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而是自顾自我目标的实现,不能满足企业要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5、其它原因:其它还有一些来自硬件条件的原因,如技术、工艺、设备、资金等,受这些限制,很多优秀的设计无法得到实现。

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多做介绍。而我要说得也只是其中的两个方面——企业原因和设计师的原因。这么做的目的,希望可以让更多人来了解工业设计,让设计师了解字的角色。为真正发挥工业设计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设计师自身发展明确方向。

二:企业dolcn.com

前面我们提到过,工业设计在中国发展只有几十年的历程,而真正为大多数企业接受和认同也许只有几年时间。造成目前很多企业的现状就是——需要工业设计,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发挥工业设计的作用,也就是说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不够全面,不知道如何很有效的管理工业设计,使之有效运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工业设计是什么?

早在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tCSiD)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11次年会上就对工业设计做出了很全面合理的定义,大意如下:“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条件、工艺手段、视觉、心理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等新内容,使之具有新的品质和规格和价值,这叫工业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当工业设计师对产品包装、宣传、展示、市场研究和开发与预测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的能力时,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业设计在宏观方面对一系列问题所包含的解决途径和方式。也让我们看到在微观方面作为工业设计从业者要考虑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之复杂程度。他们要把工业设计所要面对的和研究的对象——产品作为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符合时代潮流的审美素养、具有感染力的造型语言等相关因素对新产品研发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具有真正价值的新的组合、排列、融合等处理,使之形成一个既具有符合人们使用需要的合理的功能方面的体现;又具有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高层次精神审美方面的考虑,可以符合人的在满足简单使用外的高级需要。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工业设计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和我们目前国内对工业设计所包含的内容理解有很大的出入,这也是很多企业源自对美工概念认识误区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企业认为工业设计就是美工或基本上和美工差不多,这是一种很错误地认识,如果是这样,那工业设计也就不可能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和大力支持,这是值得我们国内企业极为注意的一件事,要相使之发挥作用,就必须搞懂它的特点,理解它的运作方式。

2、各国对工业设计的态度?

现在相较过去,我们现在周围一切虽然具有了巨大变化,但工业设计这一基本的设计思想——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营造美的环境,还是具有它不变的价值。所不同的就是现在人的消费变化由于现在社会变化的速度加快而加速变化,很难让人把握。

但并不是说这设计就没有了价值,恰恰相反,设计的价值变得更加的重要。这从国外各个国家和现实中各个成功的案例中可见一斑。

当今发达国家无不把工业设计提升到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日本把工业设计看作是自己国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考虑,来发展。日本日立公司所作的调查验证了日本对工业设计态度的正确性——对工业设计的投入一美元,回报率是1000美元以上,比其它方面的投入高了几十倍。瑞典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组建了自己的专门工业设计政府机构,来系统规划国家的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都设立国家元首工业设计顾问,国家性工业设计委员会,工业设计奖项,当然那些专门的政府的工业设计专职部门也都有建立。例如早在英国沙切尔夫人时期就曾亲自主持英联邦国家工业设计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现任英国首相也曾亲自主持工业设计活动。

由此可见,对待工业设计的态度上,大家好都是积极的。而我国政府,显然在这方面是落后的,是力度不够的。很多工业设计活动都是企业、学校、社团等自发的活动,而且成本很高,与会者一般就局限在一定的人群,甚至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对于与会者,在这里看是这几个人,换个地方还是那几个人,甚至于被人用作一种商业手段来操作——被认为的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罩。应该说,政府在这方面缺少一个专门的强有力的机构来来有效推动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一些协会,毕竟力量有限。

3、工业设计的作用

今天,世界上的工业设计活动,更是如火如荼。前段时间,英国政府就组织一大批国内工业设计精英到中国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中国各大城市举办他们的设计展。澳大利亚人也不甘落后,在广州也大张旗鼓的举办本国设计与艺术展。中国人自己也在深圳召开自己第二次工业设计年会,在清华大学举办专门的工业设计管理论坛等活动。很显然,这些决非是有些好事者吃饱饭没事干,原因是工业设计有它切实的价值,值得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和物力。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工业设计促使企业健康发展。

合理的工业设计管理,必将促使企业生产规划纳入到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之中,因为企业不可能今天生产一个产品和昨天以及明天的产品是互无一点延续性和内在精神的,而是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和相对固定的产品形象,例如诺基亚,伊莱克斯。如此,企业要想要工业设计发挥它的巨大作用,企业管理过程中把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规划——使企业对新产品开发的采用更具有合理有价值的管理方法。

(2)、促进企业产品有效的创新

工业设计师专业化的解决人和技术、人和机器、人和环境、人和人、美和技术、功能和美等各种关系而具有存在价值的。那么伴随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发展,人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变化。工业设计师会自觉来研究这些变化,不断为适应和满足这些变化而对本企业的产品做出有价值创新设计,及时发现企业高回报的创新点和盈利点。并且这些创新在设计管理者的引导和规划下,是可以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互相促进和完善的——也就是说工业设计师(住厂)是实现企业有价值创新的最有效环节之一,并推动创新。

(3)、为企业寻找新的市场机遇

前面我们提到,工业设计是为专业化解决各种关系而存在的,市场消费人群的多样化,是工业设计具有可发展的空间客体,催生了产品的多样化,丰富化,同时也为不同级别的企业生存留下了空间——如果人们只具有一种审美和需要,那么世界上同一行业中的同一种产品,也就会只有一家企业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这种价值的多元化,相关的就是审美的多元化,需求的多元化。工业设计管理者的作用之一就是引导设计师来发现市场需要的大面积空缺,进而设计出有市场的产品,这是工业设计的核心部分——寻找消费点、并想办法满足消费。这个过程,必然与企业开拓市场是同步的,并且它可以比企业所组织的市场调查更具有穿透力,更能把握消费者的真正需要,因为他们就是以细分市场来多样化设计产品的,更加微观和具体,具有实实在在效果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企业所作的调查往往宏观上的,更多偏重于技术、营销等宏观方面的,真正认真地从微观去捉摸消费者的心理,并具体到具体有效形象,也许只有设计师才可以达到;并且企业所作的调查最后所表达出来的成果,很多时候是设计师所无法运用的,因为大家所用的语言是有差异的,这种调查对企业具体新产品的开发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因此发现市场机遇也是工业设计所具备的一大内容之一,这种机遇往往是微观和具体的,不同于企业的宏观发展战略。

(4)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决定性作用dolcn.com

企业文化建设,是目前很多企业所急待追求的目标,实际中,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不管企业设定了何种企业文化目标,如果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是不一致的,那么它的文化也就意义不大,因为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当然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部门,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工业设计产品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Ci所无法比拟的,而相反Ci服务的对象,正是企业的形象。而我们也要看到,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消费群,越来越成为我们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谁拥有了他们,就拥有了市场,而不再是过去政府是经济发动机的时代。

(5)、具有极积的社会作用

我们周围充斥的全是造型劣质,颜色丑陋产品形象和周围全是造型考究,漂亮,色彩美丽的产品形象,哪一种可以提高人民的整体欣赏水平和素质,是显见的。有人对德国设计人员和国内设计人员比较后得出结论,认为德国人在很多时候比国内的人还保守,而支持他们具备高素质设计水平的一个十分关键因素是他们具备一个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他们在出生的第一时间,所接触的每一件东西,都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无形中他们的欣赏水平和见地,也会成熟起来,现代化起来,这对于国内设计师,简直是一种奢望,因为我们周围现代化的东西实在太少,充斥着我们视听的多是些良莠不齐的东东,拿句政治经济学上的术语来说就是生产力的多样化——封建时代的生产力和信息时代的生产力同时存在。

也就是说,优秀的工业设计在满足价值多元化的同时,会促进我们环境的优化,在方方面面可以提高我们的生存环境,生存质量。

综上可见,工业设计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和重视,是有它的道理的。如何发挥工业设计的巨大作用,也应该被纳入到企业管理者的头等重要的日程表。

4、工业设计的特点

很多企业都招聘了工业设计人员,但却无法发挥工业设计的作用,让我们来看看工业设计的特点和区别于其它行业的方面。

工业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到众多学科领域。当今市场需要设计师的素质能力是设计开发的策划能力、设计发想的表现能力、综合设计的思考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国际感觉及其它CaD操作能力等。要达到这些,必然要建立一系列相应的硬件设备和环境来支持。

工业设计的一般工作特点:

(1)、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

在这里设计师们要有绘制草图的工作台、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参考资料,可以使他们的把他们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现实化而不受干扰。

(2)、模型工作室

要想搞出好的设计,设计师动手做模型,是必要的设计环节,在这里设计师可以真实的验证来自材料和加工工艺、色彩等方面的正式效果——这是设计完善的地方,在这里设计师要把他们的灵感和创意切实的和技术、材料、工艺等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变成实实在在的价值。拥有一系列模型加工工具就在所难免了。

(3)、工作环境

一个相对自由一点的工作环境和气氛这是工业设计所必需的,在这里可以很轻松的交流和学习,很少有设计师会对传统的管理条条框框感到是对他们设计灵感起到激发的积极作用的东西。实际研究也证明,设计师创新灵感的来源在办公室只占10%左右。很显然这是国内很多企业所不具备的管理思路,和六西格玛甚至iSo管理体系中的管理创新都是实际存在的矛盾——过程创新,简直有点搞笑的成分——打着招牌,卖的还是传统的一套东西,对先进管理体系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上,而应付诸于实践的精髓——如六西格玛提高满足客户满意度,过程创新,却被束之高阁。

相对于工业设计以人为本或者是以研究消费者为创新依据的工作方式,必然要求企业在管理工业设计方面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根据它的特点给与它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从这一点上来讲,工业设计的工作特点,与最先进的管理体系精髓——提高顾客满意度和过程创新是互为促进的。

(4)、良好的设计程序和客观的设计评价dolcn.com

设计程序可以很好的安排设计师的工作,使之处与思考状态,可以一步一步的工作,而不至于对工作感到乱糟糟的没有头绪,这是让人很难忍受的。设计师一般是不愿意参与太多费心思类的事情的,把心思用到设计上是他们最大的乐趣,而良好的设计程序(设计管理)正是满足这一要求而必要存在。

客观的设计评价,是关系到设计师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只有客观的评价,才可能体现设计师的真正价值,从而使他们乐于创新和积极创新。而不之于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一个好的设计管理下的公正的评价,可以是一个团队发挥出1+1>2的巨大作用,而一个有失公允的设计评价体系,往往造成设计资源的浪费——设计师抵触管理,无心工作,跳槽也就难免。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奖励措施,具体的设计管理运作步骤、方法等。但对于企业,对这些是很好满足的——也可以说这些是很简单的一些要求,并且这些要求对企业的良性发展也是有益的,与最成功的管理体系的精髓也是不谋而合的,企业又有何理由不与支持呢!做到这些简单的事,相信企业工业设计队伍将有一个质的提高,那么工业设计想不发挥巨大作用都难!

三、工业设计师

企业不满意工业设计师,那么工业设计师对企业的态度又如何?实际和同行聊天时发现,没有几个设计师对自己的企业满意,抱怨多多。抱怨的内容先不说,我们先看看目前设计师的一些思维方向,也许就明白了。

1、自命不凡

也许是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脱胎于传统艺术教育,一部分的中国的工业设计师先于设计而沾染上了一股纯粹艺术工作者的习性,一股莫名的高傲——寡人天下第一。

工业设计当然重要,作用也大的让很多企业奉为至宝。但这不只因为有你这样一个设计师存在!满眼都是工业设计天下第一,寡人天下第二,第一的见马克思去了。事实上这年头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使得更多跟计算机挨得着的人天天象喝了过量的酒精,迷迷糊糊,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看到别人碗里全是垃圾。怎么就不想想,——地球转不是因为工业设计的推动,企业的正常发展,靠的是很多人的共同努力——牛的资本并不让人信服。

稍有点合作或系统观念的人都知道,一个概念要成为商品,是需要通过很多人的通力合作才能成型的。这种合作,是指:某些人站在前面,某些人站在幕后;某些人担任明星,某些人充当护航者。为了确保金牌,甲主要负责拿金牌,乙、丙主要负责用允许的动作保护甲、阻挠对手,乙丙没有夺金的实力?没有夺金的念头吗——是合作要求他们牺牲一点,因此,我们应该纠正以前那种设计以个人命名的错误做法,要归于一个团队——因为它是一个集体努力的结果,虽然有贡献大小之别,我们都明白,也应该有所区别,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那种纵容个人主义的做法——自命不凡,对于一个团队或企业来讲,是极其有害的。很明显的影响就是它将使一个团队处在一种分裂状态,不稳定状态,也就必然不具有强大战斗力。并且有这种倾向的人,也很难对企业忠诚,与企业发展战略同步也是很成问题。

2、对驻厂设计师的角色认识不清楚

作为一个驻厂设计师,明白自己的角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设计师要明白自己的企业在干什么,自己的对象就是自己的企业,设计的媚俗先不要管它,在企业现有的经济实力情况下做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设计,做一些贴近消费者心理的设计,让自己的企业发展起来,壮大起来是我们的职责。

很多搞工业设计的人骂tCL手机镶宝石是玷污工业设计,其实是不明白驻厂设计师的角色和企业的角色——tCL是一家手机生产企业,而不是专门研究工业设计的工业设计公司呢!企业里的设计师服务的角色是企业,而不是文化或者其它,同时也搞不明白,驻厂设计师和设计大师的区别,设计大师服务的对象是设计师,就像学校老师服务的是学生一样,大家工作性质不同,对象不同,分工不同;自然思考的方式,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把不同层面东西硬扯到一起来谈——让李世民和希特勒对上一仗,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评价设计的标准很多,但不可否认“得民心者得天下”,市场的认同应该是设计成功的最大裁判者。一个鄙视平民爱好的设计师,甚至是仇视平民爱好的设计师,动辄要“引导”平民的审美情趣,且不问有没有布道者(这应该是那些设计大师和在校搞教育人的主要任务,)的本领,就其狂妄和认不清自己的角色也显得有点愚蠢!同行不问,平民可问了:我就喜欢买tCL所塑造的风格和韵味以及它所体现的价值,就买工业垃圾,就是爱看金庸的俗,琼瑶的缠绵,我喜欢!我中意!你还能把我判刑了?你是个“优秀的设计师”能把我咋地吧——砍我脑袋吗?

其实这里包好一个道理——那就是企业工业设计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这是个大企业都在做的,包括SonY、摩托罗拉,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新产品研发步骤,就会明白了。同时也是与时下流行的体验经济下的体验设计的精髓不相矛盾的,它要求设计体验,其实还是一个以用户满意为标准,还是以人为本,只是更加具体和深入。所以,设计师要明白,克拉尼只有一个,我们的产品是卖给大众,引导消费,也是有步骤地,有具体形象的,靠的是我们一步一步的来做。

3、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dolcn.com

很多时候,在设计师中间流行个性这个词,并且为很多设计师所追捧,所把玩——它就是“个性”。

个性是重要的,但我们要看个性在那发挥。在一个单位里面,里面没有英雄;管理方面也不应该树立英雄,每个人都是该公司的一部分,公司强大是大家共同的结果,是团队的力量。给每个人机会,只有发挥大家的才智,这个集体才会真正的有凝聚力。

在一个团队里,你永远都是团队的一员,每一个人不能代替整个团队,每个人都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任何人都不该在工业设计工作中让自己的个性张扬,夸大自己贬低或是蔑视别人,是不可取的,况且工业设计所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也决不允许有设计师太强的个性发挥。想张扬个性也有个办法——那就是离开企业,做自由设计师,做设计大师——做克拉尼,为自己做设计,像纯粹艺术家去玩个性,玩感受。但这样你就不要再说你是驻厂设计师。

所以我们应该强调team——个性对此无太大意义,一只有凝聚力的团队,才是有战斗力的。所以在为企业设计中不可以把自己的个性太多的加注到为企业设计的产品中来——还是那句话,我们设计的产品是满足大众的,不是满足设计师一个。我们还是要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和市场调研结果为主要设计方向!

4、普遍自己对企业设计管理不满意

对于设计人员,发泄一下对设计现状的牢骚和不满。这样的情绪在设计界可以说是个普遍的现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现象,那么这种不满也许就有另外的解释?

首先,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职业观念:

(1)、企业是我们设计师的“衣食父母”?

(2)、或者设计师是企业的“救命恩人”?

(3)、设计师是服务者

不同的职业观念将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并且会影响设计师对企业与工业设计关系的理解。也就会形成不同的设计方向,产生截然不同的设计作品。

其次,为何要抱怨?

对企业的抱怨是在责怪中国的企业呢?还是我们设计师群体以另类方式表达的反思和自责?中国企业没有非常优秀的产品出现,是企业之过,还是设计师之过?

四、设计管理者

设计师抱怨企业,企业不满意设计师,很显然,这里面需要一个中间环节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设计管理这一角色也就应运而生了,在国外这一角色被炒得热火朝天,身价同mBa可有一比,而在国内还没见有太大动作,这方面的教育也刚刚开始,在国内众多企业中,没有谁的设计管理可以拿到台面上来考究一番,用得还多是一些传统的管理理念,很多问题也就无法得到解决,原因很简单,工业设计具有它独到的工作方式,使不同于其它行业的,需要一种特有的方式来管理她,也就理解国外兴起设计管理这一新的职位的原因了。

设计管理者的主要职能包括:

1、把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转化为可执行的产品开发程序,有效激励和规范设计师在既定目标指引下进行新产品开发设计。新的国际标准iSo13407,其目的就在于帮助设计管理者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地制定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计划、进行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确定。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产品设计要求有独到之处,而这种要求使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必须是使用性极佳,很受用户欢迎的产品,在产品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考虑消费者使用上的具体要求,把对使用者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溶入产品设计中。这显然是很有难度的,但也是一个成熟企业必须具备的新产品开发方向。www.dolcn.com

只有这样的企业,才可能有机会以领潮流,相较那些以造型为最大需要的小企业,强调断、平、快;相较那些正企图建立品牌的中型企业的探索和彷徨。大型的企业应该做的是研究中国的市场,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他们需要的是建立一个有规律的,可是化的,有价值的、长期的新产品开发战略导向和规划,是企业前进的道路永远走在行业的前边。

设计管理这真是把企业这种战略具体化和丰富化的一个角色之一。

2、协调设计部门同其它部门进行有效的合作、沟通,已达到资源共享和互相促进的作用,共同研究和策划产品发展方向。从生活者角度所发现的问题反映到产品设计中,将立足于生活者侧面的视点引入商品设计中。一般挑选会细腻体会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所需要的产品及功能的人作为研究者(这些人将从市场部、研发部、销售人员和用户、设计师共同组成小组)。研究者要做到:(1)、了解现场,客观地掌握生活现场的实际状态;(2)、身在现场亲自进行实际的使用操作;(3)、观察现场用诚实的眼光观察(4)、材料充分。使设计师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进行设计工作,而不会在其它方面消耗精力,有效发挥工业设计部门的巨大作用,从而达到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3、为设计师服务,营造一个可以全身心投入设计的环境。

4、建立完整的设计管理运作程序,使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处于有章可循的状态。是设计师的工作完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