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十篇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十篇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2:32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篇1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

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

星云。

宇宙物质

组成(举例)

特点

恒星

炽热气体

质量

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星云

气体和尘埃

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卫星

月球

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流星体

尘粒、固体块

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雾

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

组成

特别说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系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数以亿计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4)层次结构示意图

4.

八大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1)

结构特征:与太阳系其它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积、质量、密度、组成物质等都不特别)

(2)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条件

安全的

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稳定的

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自身条件

适宜的

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适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大气的演化

有液态

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6.

月相

口诀: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对地球的影响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核聚变

反应。

(2)对地球影响:a

.直接为地表提供光和热资源

b.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c.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太阳能的利用、煤和石油资源)

2.

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

厚度增大,亮度减小

温度增大,密度减小

大气层

日冕

光球

(1)概念:太阳_________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耀斑

11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______层、B色球层和C_______层。

(3)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C层上为太阳黑子、B层上为_____,其周期平均约为_____年。

(4)太阳活动现象: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

(5)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

(6)影响:a.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b.产生“磁暴”现象,导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甚至使信鸽迷路

c.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d.对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诱发地震、水旱灾害)

(7)影响太阳辐射分布因素:纬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地形(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天气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地球的历史:约有

46亿

年。

2.认识途径:研究

地层

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1)含义:具有

时间顺序

的层状岩石。

(2)沉积地层特点:a.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b.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分布规律: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

相同

或者

相似

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

低级

、越

简单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

宙、代、纪

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

亿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特点

①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

有氧环境。

②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无生命);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③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

成矿

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

5.41

亿年—

2.52

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和晚古生代(包括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地壳

运动剧烈

,形成

联合古陆。

②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

陆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

期。

3.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分为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

板块

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

波动

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和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特点

纵波(p波)

体、液体和

体中均能传播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不同;

横波(S波)

只能在

体中传播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

物质

结构状况

的主要依据。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

、地幔和

地核。

位置范围

地震波传播特点

特点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

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稳定

;到了莫霍面,传播速度突然

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

;海拔越低,地壳越

薄。

地幔

地球内部介于

地壳

地核

之间的圈层,在

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传播

横波

①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

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

增加

;②分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

软流

层,是

岩浆

主要发源地

地核

地球的

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所包围的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波

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镍。

②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

液态

熔融

状态

3.

岩石圈:

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

岩石

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

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

水体

生物。

4.

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

气体

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密度变化特点:

①近地面的大气密度

大。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

减少

③在2000—3000千米高空,与

星际

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

上界。

(3)出现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

5.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主体)、

陆地

水、大气水和

生物

水。

(3)陆地水:①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②分为

地表

水和地下水。

6.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1)

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的总称。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篇2

[关键词]:护士;修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7―0138―01

知识修养是护士职业道德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士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及其修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诚然,当前不少地方都在举办护理高等教育、护士进修班等,是护士进修知识修养的最恰当、有效的措施。但是,由于我国护理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且护理人员严重缺编,护士脱产学习的机会少,因此应大力提倡以自学的途径来深化护士的知识内容,扩大护士的知识面,提高护理学科水平。

自学的方法很多,本文仅就个人多年来的学习体会。认为可归纳五多两有。既:多读、多问、多听、多动笔、多积累和有毅力、有动力。

1多读书

护士应当养成读书的习惯,对本职需掌握的知识应有计划地安排阅读,要自己每月、每季、每年都有读书的重点和完成的学习内容,保证每天都能坚持读书不少于一小时。对于中专毕业的护士,应有计划地阅读学习大专课程。而已达到大专程度的护士则应自修更多知识,努力提高专业水平,这样,坚持数年定会增加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特别是在临床工作中碰到一些特殊的病例,应当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看看这种病的生理、病理、治疗、护理、转归等,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更能学以致用,加强护理工作的主动性,提高科学性。

2多提问

护士在学习过程中要好学,更要善于学习,所谓善于学习,就是能对护理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多提几个为什么?以提问的方法启发自己多思考。工作中不能只满足于会做,还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使我们通过解答问题增长知识,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些问题可以问自己,也可以问老师,问同事,问医师。从中得到启示和提高。

3多听讲

包括多听学术讲座和报告,掌握国内外护理学信息,以及新技术、新业务、新知识,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院内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护理业务查房,主治医师、主任医生、业务院长的定期查房等,都是我们学习和提高的好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知识,往往比自己单纯读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能收到更为显著的效果。

4多动笔

动笔即多做笔记,多归纳总结。一般应当遇到问题随时记,归纳总结系统记,点滴经验天天记,真正做到看书必动笔。平时,遇到问题动笔记录是为了有针对性的看书,而看书摘重点,做卡片是为了把各种有关资料中,自己学习的重点内容加以摘录进行分析综合,结合工作体会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总结经验的参考。归纳总结,即是把积累的资料经分析出来,摸索出科学规律的过程。此过程可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及科学水平。因此,结合理论基础,总结护理经验,即深化了学习内容,又检验了学习成绩,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5多积累

知识在于积累,点滴积累都会收到较大的效益。鉴于护理工作及服务对象的需要,就必须学习有关人体点滴各个方面的知识,因此,就要积累各个方面的书刊和资料。其中也包括医护人员的必读教科书、医学参考书、专业杂志、以及文献报道等。实践证明,护理人员要提高学术水平,只依靠医院的图书馆是不够的,而应当在自己家里创造一个学习环境,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学习,至于积累的方法是多样的,除以上介绍的作笔记、做卡片外,进行主要文献或信息的剪接,对稀少罕见资料的复印、购置书刊、以及专业学术会议的论文、论文汇编等均应保存各查,只要充分的积累,刻苦的学习,必能收到可喜的成效。

6要有动力、有毅力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篇3

关键词:约束条件;设置原则;菜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26—03

一、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选修课制在我国大学开始试行,90年代以后逐渐朝纵深方向发展,提出了高校选修课的改革。改革背景之一是市场经济发展后新的用工模式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求职体制下,一个人再想一生从事某种工作恐怕就难以适应社会对人的需要。选修课作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突破口,同时扮演着使学科体系向综合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载体。二是高校经过了几年量的扩张之后,又将工作重心转向了质的提升。纷纷通过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科研突破等方面来加强和提升各自的办学质量。在课程建设这个环节中,许多高校又不约而同的将多开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和份量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改变对高校课程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选修课成为了课程改革大潮的当纲之选。

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类别大致有公共课(可分为工具类课程和理论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选修课等类型。部分学校设立平台课,类似于公共专业选修课,高一级的课程有如理论性强、为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而设置的研究型课程等。对选修课的关注点集中在作为一般性高校本科生的选修课设置、管理、考核等方面。比如认为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学科结构、教学管理、师资薄弱及选课指导等方面,针对财经类本科专业选修课的研究则很少。

高校财经类各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类别有所不同,有的简明划分为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其他教学环节;有的分为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有的分为全校共同课、部类共同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有的分为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验课、实验教学环节等。虽然类别名称不一样,但从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上讲,大致可以归类为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及实验教学课程和实验环节四类。

我们首先分析公共课程,又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课程目录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部分、英语、数学、体育、计算机、心理健康等,个别学校开设人文艺术通识课和社会科学通识课,但是所占学分不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英语课,所占学分一般为总学分的20%左右,安排课时平均占总课时的30%左右。公共选修课部分包含人文艺术类选修课、通识教育大讲堂、法学类课程,具体方向和课程名称不明确,比较笼统,随意性很大,有的学校这部分课程安排各院系根据自身情况指导学生选修,这类课程一般占公共课程学分不高,所占课时比重低。其次是学科基础课。这是财经类专业都设置的课程,要求必修,主要设置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原理、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占总学分比例大概14%左右。第三是专业课程,由各学校根据财经类各专业方向设置。这部分课程由各学校自行设立,体现专业方向及专业特点,但是各学校所开立的课程门数差距较大,少的开设26门课程,多的开设40门课左右,学生的选择范围大不一样。这部分又分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必修课所设置课程数一般在5—8门左右,选修课所设置课程数一般在15—40门左右。第四是实验课程和教学实验。这部分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包括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等。

总结起来,课程设置的特点或者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选修课虽然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但是公共选修课无论是所开设的门数还是所占学分比重都无法和专业选修课相比。公共选修课一般开3—5门,而专业选修课少的开25门,多的开40门左右。公共课程没有考虑文理科交融,自然科学科目类和思辩、哲学类科目基本没有。易导致学生思维狭窄,缺乏全面、辩证看问题的眼光和思想。以美国高校为例,其规定工程类本科教学计划中,人文教育理论课程达到20%左右,哈佛大学更是规定理工科学生必须修满25%的人文课程。德国理工科大学中的人文课程占到总课程量的四分之一。日本有的大学也规定大学工科本科教育中,人文课程要占到24学分,占总学分的17%。同理,我们财经类专业虽然归为文科类,是否也可以效仿其他学校,要求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并要在总课程总占一定比例。

(二)选修课部分突出功能性,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如英语、数学、政治思想、计算机等,大部分的课时和学分分配给这类课程。选修课部分体现人文素质则很含混,往往只列出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通识大讲堂、通识教育任选课程等。虽然从发展趋势看,选修课设置体现通识教育也是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可的发展方向。一般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但是,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高校的选修课设置并没有体现这一精神。表现为缺乏具体课程方向和名称及课时安排,随意性太大,所占课时和学分都很少。

(三)专业类课程设置褊狭。表现为没能够比较全面体现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即便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归在政治思想课程部分,少有从经济学的角度介绍马克思思想。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介绍则更少,只是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中有所提及,缺乏对代表性的著名经济学家思想作专题学习,导致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不知道哈耶克是谁,不知道弗里德曼是谁,甚至可能不知道凯恩斯。致使培养的学生缺乏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及价值观,思想褊狭,立场单一,眼界低下。另一方面,专业选修课科目多,一般不少于25门课,多的达40门课左右,使得其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并且课时安排少,好比蜻蜓点水,每门课都学点,但又都学不深,使学生不满意,教学效果也不好。

(四)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知识总信息量大,各门功课学习时间相对紧张,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变成灌输知识,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不多,学生基本上是被动赶场的学习模式,缺乏自习的时间和心情进行复习与回顾,欠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训课时分配少,不能满足学生希望掌握实际技能的要求。

二、约束条件与设置原则

各高校由于存在生源质量、办学条件、资源禀赋等差异,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标时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不尽相同,因此各高校在设置选修课的方式、选修课的内容编排、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方式等方面都不应该一致,不同的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但是从整体角度而言,高校选修课的设置还是具有一些有规律可循的共性。首先表现为高校选修课内容设置和开设方式上应该体现并服务于课程的培养目标;其次表现为高校选修课的设置从内容到具体实施必须考虑到在校生普遍面临的约束、急待实现的任务和现有的知识结构等特点。

(一)择业、继续深造、获取财经专业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等多重任务是在校生所面临的硬约束,这种约束的存在决定了选修课的设置应该坚持有助于缓解学生升学、就业和参加各种技能考试(含行业资格考试)之间矛盾冲突的原则。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各用人单位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动手能力,而且要求他们具有各种行业技能证书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于财经专业学生对于而言,这一要求更多。学生在大二年级时基本上要开始考虑自己大学毕业时的出路和走向了。就目前而言,其发展方向大致就是直接择业、继续深造两种。如果选修课无助于减轻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无助于实现上述目标完成所面临的各种任务的话,那么选修课的效果必然不尽人意。因此,考虑到如今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外在的硬的约束,选修课的设置应该坚持有助于缓解升学、就业和参加各种技能考试(含行业资格考试)矛盾冲突的原则。

(二)学生自身条件和就读学校教学、科研的硬件和软件的约束决定了高校选修课既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要坚持扬长避短,因校而异的设置原则。在现行的高招体制下,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基础已经在高考的招生录取中得到了初步分类。因此不同批次的高校同种专业开设选修课应该是不相同的,这里所说的选修课的不同是指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并不是指不能开设同种课程。一般而言,批次高的综合性院校和财经专业类院校往往定性为研究型大学,其学生素质也往往比较高,选修课的开设上可定位为跨专业设置选修课,学生的自主能力、自我识别和自我约束能力也强,可以采取把选修课的课程介绍和教授人的相关信息挂到网上,然后让学生在试听之后自主做出选择的方式;批次低的一般是地方性的财经类专业院校,定位于教学型专业性大学,学生素质较低,可以为相近专业设置选修课。学生一般基础和自制力也较差,在选修课的选择中,应该适度界定选择范围或实行导师适当干预选修的举措。还有一部分技能实用性院校,则以掌握多项技能为基本目的来设置选修课。总之,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选修课的开设应该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根据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和领域,细化后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坚持扬长避短,发挥和挖掘学校优势资源的原则。

(三)财经专业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体系模块化的特征,决定了选修课的开设从内容上应坚持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观察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原则。模块化的特征是指:在校大学生所学习的各种课程尤其是专业课,除了个别课程之间存在前后延续的逻辑关系外,多数课程之间并无太多的必然关联和严格的递进关系,各个课程之间往往是彼此相对独立的,因此具有模块化的特征。这种模块化的独立系统只有在相互组合成一个整体之后,也就是集成到某一个整体系统中去之后,就能极大的发挥彼此的功效。出于稳固已有知识体系(这对于兼顾学生从事各种类型的择业考试或者是继续深造都有极大意义),整合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选修课的设置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这种知识体系模块化的特点。从整合和运用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来界定选修课的内容,从联系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来归属和界定选修课。如果选修课是一种已有知识的运用过程,是各种零散知识的组合应用过程,那么不仅起到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观察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效果,同时也加强了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不仅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而且这种稳固和深化还足以让学生从容应对各种类型的考试,避免了因为求职备考耽误正常学习的情况。由于这种选修课中新增知识并不多,所以需要完全讲解给学生的东西并不多,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三、菜单模式

通过以上论述,结合选修课存在的问题、约束条件和设置原则,我们提出通过建立选修课菜单模式来体现选修课的改革方向。大致设想如下:

(一)第一层面,选修课的菜单设计,确定哪些课程装入菜单。合理设置并划分选修课的类别、性质和功能,好比区分哪些是米饭、哪些是蛋白质、哪些是青菜、哪些是水果,营养必须均衡。既兼顾继续升学和就业需要,也要满足培养人文精神,提高素质的需要,包括美学思想、艺术熏陶、艺术欣赏、心理健康、自然科学知识、思辨能力等。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建立选修课菜单目录,并确定每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选修课课程品质,体现培养特色。

(二)第二层面,针对批次高、研究型的综合性院校以及财经类院校,宜设计完全自由选择的选修课套餐,同样推出a、B、C、D、e…….等多套套餐,每一套餐里都做到营养合理搭配。这部分套餐与第二层面套餐的区别是学生可以只选择套餐里的几门课进修,而不是要求每门课都必修。教学管理只要求必须达到一定学分即可。

(三)第三层面,针对批次低、教学型的财经类专科院校,根据菜单目录,把不同类型的选修课进行合理组合,就像套餐一样,推出a、B、C、D、e……等多套套餐,每一套餐里都做到营养合理搭配。不完全由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单独课程,而是给与一定约束,但是学生可以选择B套餐或者a套餐等等。这个部分也许需要突破原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固有安排或者限制,内容一般是包含要求学生必须修的课程。

(四)最后是选修课菜单课程管理建设。由于选修课的课程设计必须遵循综合性、基础性、多样化、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等原则,因此必须依靠各个学科门类的专家才能完成。如有些综合性课程需要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设计课程,所以还要有相应的课程管理机制。比如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聘请专家(课程委员会)进行设计、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同时提高选修课的学分,强化选修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以此推动对选修课的重视,保障培养特色。认真研究并确定每一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请各学科专家精心设计教学目的、内容。在选修课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确定合理的选修班级人数以保证教学效果,配备助教进行研讨以提高学习效果。在师资方面,对开设通识课程的教师有一些必要要求,课程开设需要严格的审批程序,每年组织教师进行选修课课程教学研讨等。达到通过选修课的设计和学习,提升培养特色。

(五)更高级设想是实行“选修课护照”制度。针对现有选修课师资力量缺乏的状况,利用网络,打破各财经类高校间的选修课制约,让学生可以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选修课选择范围,实行“选修课护照”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选修课学分记录于选修课护照,作为毕业考核合格的依据。当然,目前这一想法受很多外力制约,暂时无法实现。

参考文献:

[1]于立军.大学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篇4

目前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众多问题,突出表现为课程设置理念陈旧,课程结构失衡,还不能很好的贯彻“以人为本,培养全面素质与和谐人格”的新课程改革理念.

二、课程设置理念陈旧

一是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动手能力.地理科学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比较注重专业需要并且偏重知识传授,课程设置理念趋向于前苏联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所忽视、存在不足[4].如表1中的高师院校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均较低,没有达到教育部现行规定的理科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25%的比例要求,这样的课程设置既没有体现出地理学科理、工、文兼备,实践性强的交叉学科的特点[5],也不符合新课改培养全面素质人才,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理念.

二是专业方向单一,忽视学生多元发展.很多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只有教师教育板块,忽视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也没有很好地贯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新课改理念.

三、课程结构失衡

一是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传统的地理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地理人才,因此重视基础课和必修课的开设,忽视选修课程的开设.以内江师院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为例,其2012级教学计划总学分为175学分,必修课14分,占85%,选修课26学分,占15%,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明显失衡.这样的课程结构缺乏应有灵活性与自由度,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推行素质教育,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淡化专业方向.相比之下,很多发达国家的高师院校非常注重选修课程的设置,如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中选修课占了全部课程的1/3,学生可以任意选修的课程往往达百门或数百门.日本、法国等国家师范教育的选修课量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

二是专业课程多,教育类课程少.“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形成的学科专业化,对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的理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一直以来,高师教育类课程备受关注,除了因为学界都意识到这类课程对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性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至今有关这类课程设置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师院校中的教育类课程明显偏低.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只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三门课程,教育类课程学分比例仅占10%左右[10],而与中小学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却很少开设[.在教师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今天,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篇5

【关键词】生物图表作用使用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02(2013)06(b)-0133-01

生物图表具有直观性、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趣味性等特点,能很好地揭示生物体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关联性、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等问题。所以,在国内许多版本的生物教材中,图表都占据了较大比重。人教版2007年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不同类型的图表,同时结合教材文字,为高中教师的生物教学提供帮助。

1、图表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在图表的设置上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在划分的科学家访谈、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版块以及内容正文的部位都设置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图表,帮助教师设计合理、有效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将数量情况总结如下:

有编号图表:(必修一)75、(必修二)91、(必修三)81;科学家访谈:(必修一)5、(必修二)5、(必修三)5;章题图:(必修一)7、(必修二)8、(必修三)9;问题探讨:(必修一)21、(必修二)19、(必修三)21;资料分析:(必修一)28、(必修二)5、(必修三)16;思考与讨论:(必修一)1、(必修二)3、(必修三)6;实验:(必修一)27、(必修二)17、(必修三)17;技能训练:(必修一)7、(必修二)9、(必修三)2;科学前沿/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社会:(必修一):15、(必修二)10、(必修三)22;教材内容补充:(必修一)11、(必修二)6、(必修三)12

从以上数据统计可知,必修一有197幅图表,必修二有173幅图表,必修三有191幅图表,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共有561幅图表。这些数据体现出教材编写者重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图表的添加,让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认真考虑生物图表的运用方法,以便更好的发挥生物图表的作用。

2、图表在教材中的作用

2.1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提高能力

生物图表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将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形象化。因此生物教材中设置的图表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点,抓住知识重点,突破难点,又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识图、析图的能力,观察、分析、综合、逻辑思维的能力,用图表反映生物学现象、规律等多方面的能力。

例如,学生对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过程感觉抽象,如果利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图解与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图,就可对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方式传递信息的过程清晰明了。

2.2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中精美、鲜活的图片,使得课本图文并茂,知识更直观、更形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尤其是大量科学家的头像及他们学习、科研的照片,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立志献身科学事业的思想教育,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坚韧不拔、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态度和钻研业务、孜孜不倦、奉献科学的精神。

2.3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图表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所设置的生物图表,结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掌握、理解所学知识;还可利用生物图表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再者,教师利用生物图表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绘图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图表对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展示的玉米照片,结合教材中设计的问题导入新课学习,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问题意识。

3、图表在教学中的使用技巧

3.1使用图表要紧扣课文

图表是形象化的教材,是为说明、理解、深化文字内容服务的。因此,使用图表应该紧扣课文,才能透彻地说明问题。备课时对图表要仔细观察,弄清插图的画面内容,把握住其含义,释清图意,还需从学生的认知、观察、理解水平和能力的角度出发,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很好地完成对图表的观察和分析。例如讲必修一《细胞器一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时,结合教材第45、46页的彩图进行讲解、比较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分布等方面,让学生对细胞器有感性的认识,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

3.2使用插图要讲明插图的内容和重点

课本中不同的图表有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表现方式,一张图表中也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所以要准确选择使用图表的时机,使用图表要正确无误地讲明其内容和重点。例如讲《细胞的能量“通货”一atp》一节时,结合图5-5、5-6,给学生讲清糖类物质氧化释放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真正转移到了atp中,同时要讲明与动物和人体的能量转移、利用关系最密切的是atp。

3.3剪拼图表

教师先复印教材中的图表,在课堂上结合知识讲完图表后,让学生动手剪辑图表,再让学生拼接成原图。例如,在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中,让学生先观察、记忆教材中第91页的图5-4、5-5图中各营养级的名称、位置,然后利用复印的图表进行剪辑并拼出原图中的食物链或食物网。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理解了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构成。

3.4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识图。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篇6

一、课程标准框架结构的比较

大陆《标准》与台湾《纲要》的框架结构如下页表1所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大陆和台湾的课程文件都明确提出了课程目标,大陆《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大致相当于台湾《纲要》中的教材纲要、实施要点。在结构上,大陆《标准》的目标层次明确,分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三维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依据,2016版中的“核心素养”更是与时俱进;台湾则依据“高一统整、高二试探、高三分化”的理念,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设定不同的目标,必修与选修部分的课程目标分别列写。除此之外,《纲要》还单独提出了学生核心能力的要求。

总体来看,大陆与台湾都十分重视物理学科的科学教育功能,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相比而言,大陆《标准》注重先进教学理念的引领,以及初中、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有效衔接,但是其部分目标要求过高,过于空洞甚至牵强附会,从而容易导致部分目标要求形同虚设,无法对其进行有效评价。相对而言,台湾《课纲》的目标要求简练、可操作性强,更便于在教学中实施和评价。

二、课程结构的比较

为了体现课程结构的基础性与选择性,大陆2003版的高中物理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共12个模块,每个模块占2学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和物理2)是为全体高中学生设计的课程,学生完成这两个模块的学习后,可获得4个必修学分,余下的2个必修学分可以通过选学选修1-1、选修2-1或选修3-1中的任何一个模块获得,其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

而大陆即将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6修订讨论稿,未正式),其课程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必修模块是高中物理的基础内容,供全体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物理学科素养。学生完成必修课程并获得4学分后,可参加高中物理学业水平合格考试。选修i系列模块是物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拓展,是学生进入大学理工类专业学习的支持性学习内容。学生完成选修i系列模块的所有课程并获得6学分后,可参加高中物理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对于选修ii系列模块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倾向等选择学习;学校或地方可根据实际需求编写选修ii系列模块的教材。2016版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的选修部分作了较大程度的调整,与台湾的物理课程结构相似,但其仍然存在培养对象定位不准、可选择性不强的问题。

台湾的高中物理课程结构如下页图3所示。其中,“基础物理一”衔接九年一贯课程内容,进一步介绍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侧重于介绍物理学的基本精神及物理学的知识范围,以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追求事物原理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体认物质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及其重要性,启发学生在科学创造及应用上的潜在能力。“基础物理一”课程于高一实施,为共同必修课程,共2学分,可弹性安排于高一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实施,以每周授课2节为原则。高二社会组(文科类)学习“基础物理二(a版)”(共2学分),其是以高一基础物理教材为基础,介绍力学的基本知识,可弹性安排于高二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实施,以每周授课2节为原则;高二自然组(理科类)学习“基础物理二(B版)”(分上下册),其以高一基础物理教材为基础,深入探究力学,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奠定学生研习高三选修物理的基础。“基础物理二(B版)”为4-6学分的课程,教学时间为1学年,每学期2-3学分,以每周授课2-3节为原则。a版的内容包含于B版,B版的深度、广度高于a版。自然组(理科类)的学生在高三阶段还需继续学习“选修物理”(分上下册),每学期3-4学分,每周授课3-4节。“选修物理”以高中必修科目为基础,增强了内容广度和深度,通过训练学生的抽象思考、计算以及实验的能力,奠定学生下一阶段物理学习的基础。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地物理课程结构的设置思路类似,均分为“必修基础”和“选修提升”两大部分,但大陆2003版课程标准对选修部分的课程设置过于理想化,同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考试较少涉及其内容,许多学校不会进行教学。

三、教材体系结构的比较

知识内容是教学的基本,是各种学科思维、方法及核心能力培养的承载。通过选取大陆高中物理人教版(2004)和台湾龙腾版理科类学生的物理教材,对其教材体系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人教版教材和龙腾版教材编排思路都遵循了物理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都涵盖了物理的核心知识。但是人教版7册教材是并列关系(其结构如图4所示),共同支撑高中物理学科。从知识的逻辑顺序上看,人教版教材形成一个大循环:从高一力学开始,然后按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等逐项讲授,这样的顺序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初中与高中的物理学科思维方式之间存在较大的跨越,初中的物理知识直观形象,而高中的学习需要深入的抽象思维,人教版教材这种一步到位式的安排必然会给还未转变思维方式的高一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使其失去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必修模块选修模块衔接教学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不断的深入中,2007年1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印发的通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自2007年秋季开学起,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现如今运用新教材进行高中教学也有一轮有余,对于选修与必修课程的设置,通过教学一线的实践之后,使得我们对其两者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根据《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种。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必修2个模块为:化学1、化学2;选修6个模块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上述模块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建构内容体系,有关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在各模块中都有所体现。模块从总体上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即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两者构成是课程改革直接成果之一,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模块构成,普通高中化学标准中对于课程模块选择建议中提到:“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个学分后,选学更多的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个学分;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个学分。”不论选择文史类专业发展的学生还是理工类专业发展的学生一般都要完成必修模块化学1、2的学习,由于学生尤其是老师对必修模块在目标定位、教学功能、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不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处理教材的深浅度不易把握的现象,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会出现一时不能适应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总感到必修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只是点到为止,教材讲的不够详细,很多重要部分都需要学生自己探究,而没有现成的固定答案,并且知识点非常零散没有逻辑顺序不成知识体系,达不到高考的要求,尤其是与选修课程中重叠的知识点授课更难。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得拓展教学内容加深教学难度添加选修内容,但是却发现讲多了学生听不懂课时也不够,讲少了又担心没有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吃了“夹生饭”,造成了课程越改越难教,越改越难学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做好必修与选修的衔接工作。

之所以在选修和必修的衔接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之所以会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而摒弃另外一种方式,这都是由于我们在潜意识中遵循着后果逻辑和合适逻辑。后果逻辑使得我们衡量采取某种方式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果结果是有益的,则我们就采取这样的行为方式。合适逻辑遵循着选择行为服从规则的原则。选择那些符合自己所处的角色和社会的规范和大众认同的价值观等的行为方式。每个学生都不可避免要面临高考的评价,这使得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将行为结果指向高考,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自觉的将高考的难度作为授课所要达到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学校教学中,总存在着看齐的现象,如果其他老资历的老师或者上一届的老师将课程难度拔高,那么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就默认了这样的拔高要求,服从整体的课时安排和内容处理。

在处理相关问题的策略中要注意一下三个问题:

一、重视过程,理解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为了扭转潜意识的行为选择,首先就要对学习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时间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只有将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搭建牢靠,才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就如同花时间一层一层砌出来的高墙会比较牢靠,仅有一块砖叠加一块砖磊到同样的高度,轻轻一推就容易全部倒塌。在必修一与必修二的学习即高中第一年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达到高三面对高考时的要求。明确学习是一个持直接之以恒,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研读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各个模块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都有这具体的要求。标准中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应该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文件。这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所做出来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按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恰当的把握必修模块教学的难以程度,不随意加深知识难度,也不将选修中的知识内容提前到必修中教授。明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不同,必修课程体现的是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面对的是所有学生,是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基础的。选修课程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的实现课程的选择性,深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三、熟悉教材,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必修模块的学习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的学习是必修模块的延伸。两者彼此独立但又彼此联系。为了掌握好对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把握,就应该熟悉必修和选修的教材,尤其是有重叠知识点的内容。要熟悉相关知识点在必修与选修中的呈现的区别与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在确定教学难度上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把握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达到有效的教学。

通过上述的分析,希望教师能够重视化学课程中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的衔接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握好两者的关系,选择适合的难度进行教学。发挥好课改精神,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march,J.G.aprimerondecisionmaking,newYork:theFreepress.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篇8

1.专业结构目前,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主要分为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管理)和自主设立的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有的管理工程专业(部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调整为工程管理专业。2003年4月,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设立得到教育部的批准,从而提升了该专业的学科地位,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另外,为了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部分高校结合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势领域,在《专业目录》外自主设立专业。在回复问卷的102所院校中,截至2004年,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91所,设立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24所,自主设立相关专业的院校有32所。2.学校类型为了了解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院校类型分布情况,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显示,目前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院校,在院校类型上(根据本课题实际我们进行了院校类型划分)主要分布在理工类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和综合类院校。

二、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案

我们将1998年7月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及相关资料对工程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作了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扩大工程管理专业内涵,使其不再仅仅局限于土木建筑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也可描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本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投资与造价管理课程、国际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和物业管理方向课程以及其它相关方向课程。

三、调查情况

1.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服务面较宽、涵盖内容广,许多学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专攻某一方向才可能学深学透;另一方面,专业方向的设置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可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某一专业方向特殊人才的需要。为了解目前的工程管理专业重点方向和其反映的社会需求情况,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方向进行了调查。工程管理专业是该工程管理类专业中的主体专业,在我们调查的102所学校中,有83所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立有专业方向。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涉及方向较广,但主要方向有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造价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方向等,这些方向与工程建设领域密切相关,这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对工程建设领域的需求无论是绝对量,还是与其它需求相比的相对量,都将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所以,对工程建设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相关方向的建设与发展。[3]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可以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兼具“工程”和“管理”特色的保证。

(1)各方向课程设置我们根据收回的48份教学计划对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结果如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开设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共1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5。房地产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1,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6%;专业必修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3%;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5%;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6%,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1所示(表中的百分比指此方向中开设某课程的学校占设置该方向学校的百分比)。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共15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08。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4%;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4,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2%;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8%,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的共8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5。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2,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6.5%;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9,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3,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0%;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1,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7%,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3所示。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造价方向的共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4。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5%,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5所示。工程管理方向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管理方向的共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09。工程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4%: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

(2)各方向学分设置另将各方向平均学分要求及各类课程平均学分占总平均学分的比例整理。

三、课程设置的结构分析

在基础必修课中,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校最多,有28所,占样本的58.33%,其他依次为:开设经济学原理的学校26所,占样本的54.17%,开设会计学的学校24所,占样本的50%,开设运筹学的学校22所,占样本的45.83%。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涉及经济、技术、管理基础知识,这部分的学分比重几乎最大,平均学分要求在40左右,所占比重基本在35%左右,说明各学校对该方向学科基础较重视。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物业管理的学校最多,有18所,占样本的37.5%;开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学校15所,占样本的33.33%;开设专业英语的学校14所,占样本的29.17%。各方向对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基本保持在15-20,占各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5%左右。开设主要方向相关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部分由于学校及方向不同往往差异较大,一些学校选修课程比例小,学生对课程选择余地不大,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必修课中,开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学校最多,有21所,占样本的43.75%,其他依次为:开设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的学校16所,占样本的33.33%;开设工程估价的学校15所,占样本的31.25%;开设工程经济学的学校11所,占样本的22.92%。各方向对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基本在20-30,占各方向平均总学分的20%左右,该部分基本上反映了各方向的特色。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专业必修课程平均学分仅占该方向平均总学分的16.5%,必修课程设置特点不明显,建议增开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在实践课中,设有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的学校最多,有37所,占样本的77.08%,其他依次为:开设军训的学校31所,占样本的64.58%,开设毕业实习的学校25所,占样本的52.08%,开设认识实习的学校24所,占样本的50%。实践部分的学分要求基本在30左右,占各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左右,但在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5%,表明该方向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构时,应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使实践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四、结论

(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既受学校类型和办学定位的影响,又受办学单位实力制约。方向名称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和特点各有不同,比如,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方向虽然名称不同,但开设课程及学分结构基本一致。

(2)目前,工程管理专业主体仍主要依附建筑业,技术平台课程趋同。随着电信网络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的产生,技术平台课程差异将越来越大。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因该专业依附的产业不同,其技术平台课程与方向课程有较大差别。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选修课学生教师

200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评估高职教育质量不仅仅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其综合文化素质也同样重要。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生培养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开设高职院校选修课是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

选修课,顾名思义,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高职院校开设选修课,在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个性。而作为教育的实施者,选修课的素材搜集给了他们更大的思考空间。面对新的挑战,教师在传统的教法上必然会有新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发挥了自己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一些公共选修课,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本身重在凸显技能型、应用型、职业型教育,因此理论教学的时间普遍比较短,实训时间相对而言较长。虽然学制是三年,但是学生真正在校的学习时间加起来最多只有两年,显而易见,选修课面临着时间和课程设置的矛盾。由于时间的限制,势必导致课程设置范围狭窄,从而衍生出很多问题。比如:教师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选课的认识不足,考核制度不完善,这使得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脚步停滞不前。加强高职院校选修课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正确引导学生,保障选修课教学质量。

一、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合理设置选修课课程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选修课是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延伸。选修课的开设,对于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专业口径,强化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选修课和必修课应该是优势互补、动态平衡的。

学院应该设置选课指导的机构和专业人员,在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学习成绩、兴趣专长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按正确的步骤进行选课。开设的课程必须广泛,可以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类,心理知识,以及健康教育等。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课程结构调整,克服开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选课申报制度,保障选修课教学质量

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专职人文社科类教师教少,因此,为了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教师除了需要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拓展知识面。同时,学院应该严格把握质量关,规范选修课的申报和审批程序,要求开设选修课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三、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程选择

就笔者对学生的调查和了解而言,真正能够做到先了解课程知识再去选课的学生很少。很多学生认为选修课只是为了混学分,只是知道选修课的名称就选了,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他们一般选择一些看起来比较有趣,或者比较浅显的课程,将上课过程当成是一个放松身心的机会,听到较为有趣的就听一下,如果是比较枯燥的课程,有的学生索性选择睡觉或者逃课。这种松弛状态影响了整个课堂风气,更是极大挫伤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

因此,针对以上状况,教师首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安排不同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改善选修课教学方式,建立完整的考试制度

选修课人数普遍较多,教师对于整个课堂气氛的把握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交给学生。由于选修课具有知识性、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要求学生拍一些照片,找一些图片,或者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来丰富上课素材。多媒体授课也可以为选修课助一臂之力,它可以很好地展示音频、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

严格考试制度,实行教考分离,可以给学生足够的压力,并且把平时的考察纳入最后的总评成绩,使学生真正重视选修课。具体做法是:把平时的出勤作为考核之一,占最后总评的30%;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研究完成,占总评成绩的30%,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课堂知识,又有助于他们进行思考,提高写作能力;期末考试占总评的40%。

总而言之,选修课的开设不仅对教师自身的提高、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还能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因此,加强高职院校选修课建设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思索并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篇10

一、课程如何设置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普通高中物理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大纲相应地作了调整,这项调整改变了过去的单一课程设置,是建国以来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在物理课程改革上迈出了一大步。

1990年调整后的物理教学大纲,必修课的内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比较全面的物理基础知识,注意面向大多数学生,降低了难度和要求,缩小了初、高中的台阶,减小了学习困难。加之会考制度的实施,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改变了过去学生文理科知识结构的不平衡现象。

但是“二、一分段”这种模式,仍不能适应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性质不同,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必修课的内容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能够学得了,要求不能过高。重点校的师资、生源等条件好,多数学生感到必修课的内容浅,他们学有余力,高中的前两年“吃不饱”,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必修课的要求又不能降得过低,否则无法在高三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这样,也还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不能适应必修课的要求。“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一直困扰着高中物理教学。

必修课的内容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且学有所得,又要考虑与选修课的衔接,照顾到准备升入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和能力,在目前的高考制度和高中分段教学的情况下很难处理。1990年调整后,各地反映了不少意见。

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时,应当继续1990年的改革初衷,总结几年来实施“二、一”分段的经验,充分考虑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以及物理学科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作进一步的改革。

高中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又要为将来准备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矗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情况的差异,要为有不同发展倾向或发展前途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物理课,明显地分开层次,便于分流,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解决“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且学有所得。

物理是系统性较强的学科,物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准备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矗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不论学生将来的流向如何,在高中阶段都需要学到足够的、全面的物理知识,对物理学的概貌有所了解。由物理学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学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有普遍意义。在高中阶段学习物理课,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熏陶,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这样,对全体学生来说,知识面不宜过窄,程度也不宜过高。如果仍采用分段的办法,则现在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仍无法解决,不能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出路何在?与其分段,不如分为两类物理课,以便分开层次,便于在适当的时候分流,这样对高中物理教学可能会更合适些。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物理课可分为两类。两类物理课的大纲要有不同的要求,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明显地分开层次。

Ⅰ类物理课属于基本要求的物理课,要学习跟现代生活、现代科学技术关系密切的基本物理知识。知识面应该包括物理知识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考虑到现行必修课的内容对全体学生来说要求较高,Ⅰ类物理课的程度要低于现行必修课的程度。定性的内容多些,定量的计算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