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3:47

地理知识总结篇1

南亚地理知识点的总结

(1)悠久的历史

位置范围: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

内陆国:尼泊尔、锡金、不丹(均与中国相邻)

国家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巴与我国相邻)

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斯里兰卡以佛教为主;印度、尼泊尔以印度教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伊斯兰教为主。居民为白色人种

(2)自然条件

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热带季风: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热带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坏形成

南亚地区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

地形地貌

喜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陆部分被称为“南亚次大陆”。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它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而“南亚”则是由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岛屿共同构成的。北部为狭长崎岖的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略成弧形、广阔的恒河—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则是西部略高、东部略低,起伏平缓的德干高原。

南亚地区界线明显,年轻的褶皱山脉(如西北部的苏来曼山脉,北部的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巴达开山脉和阿拉干山脉等),围绕在半岛的北面,南临大海。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流经南亚西部干旱地区,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西北喜马拉雅山区,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地质构造

地理知识总结篇2

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北方地区

1、北方地区指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民族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

2、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

主要的地形区有东北、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和黄土高原。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地”著称;华北平原有黄河、淮河、海河冲击而成,故又称黄淮海平原,其与黄土高原一起被称为“黄土地”。山脉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太行山,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组成。3、气候:位于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800之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的河流有黑龙江(结冰期最长),松花江、黄河(含沙量最大),淮河、海河等。北方地区由于缺水,对工农业生产不利。

4、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此外,太原、郑州、西安、兰州都是北方的重要的工业中心。

5、北方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主要的能源以煤和石油为主,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皆为特大型油田,其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陕西的榆林是我国新兴的能源矿产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很丰富。

二、南方地区

1、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三大地区。

东临黄海、东海,南邻南海。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民族以汉族为主,本区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2、地势:本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主要的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等。

3.、气候: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南部有小面积的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地区的河流,长江、珠江水量大、汛期长(珠江最长),含沙量小。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4、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南方地区物产丰饶,是全国最大的水稻、生猪、柑桔、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的产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是我国举足轻重的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有“鱼米之乡”之称。

5、海南岛南部、台湾岛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和云南南部是我国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地(基地),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作物产区,主要的热带作物有天然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海南岛是国内主要的产胶区,天然橡胶的产量要占到全国的六成左右。

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2西北地区

一、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大体位于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内蒙古和宁夏三个自治区及甘肃北部。

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4%。全区汉族人口占三分之二,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2、本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气候以干旱为主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从东部的400mm,往西减到200mm,再到50mm以下。地表植被:由于降水的影响,从东到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原因是它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高大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4、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受气候的影响,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以上四个方面:

①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西部有浩瀚的戈壁、沙漠。

②由东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因为自西向东,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④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5、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一)西北和青藏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

①本区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内蒙古大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牧业区基地。主要牲畜有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细毛羊。②在全国的地位:肉、奶、皮、毛等占据突出的地位。

③西北和青藏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

4、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

在有水源的地区可以发展灌溉农业。主要的农作物:小麦,水稻,甜菜,棉花,瓜果。

①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甘肃的河西走廊引黄河水和祁连山冰雪融水进行灌溉,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②绿洲农业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绿洲,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也成为当地主要的粮绵基地之一。新疆南部的绿洲盛产长绒棉,是我国的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③新疆瓜果特别甜,颜色鲜艳,主要原因是:新疆夏季热量多,降水少,白天光照强,利于瓜果着色,白天光和作用强,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的积累,所以新疆瓜果特别甜。

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3青藏地区:

1、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1%左右。

青藏地区的主体是由“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2、青藏地区的重要农业区是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小麦、油菜。

本区又是全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这三种,也是高原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其中素有“高原之舟”的是牦牛。

3、青藏地区拥有大量的珍稀动物,像藏羚羊、雪豹、野驴等,保护本区的自然环境,防止和控制生态破坏和草场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青藏地区除青海省东北部汉族人较多外,大部分人口以藏族为主,该族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位于拉萨市中部的布达拉宫和西宁市的塔尔寺都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5、地势:山岳纵横,冰川广布,交通十分困难。

解放前无公路和现代化桥梁,1951年起,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地区先后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公路。构成了一个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区。新疆北部因受西北气流的影响,降水略多一些。

6、“西气东输”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

西气东输的起点是: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终点是上海。“西气东输”工程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目的是解决能源结构不合理,发展清洁能源。

7、青藏地区有两个显著的自然特征:“高”和“寒”。

①“高”:青藏地区的主体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我国著名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都发源于青藏高原。植被稀疏,草原荒漠广布。②“寒”:青藏地区因“高”生“寒”,海拔高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原因。由于气候寒冷,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4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东、北两面与朝鲜、俄罗斯为邻,南连河北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东北地区地理地位十分重要。

东北地区陆上与朝鲜、俄罗斯接壤,有利于开展对外贸易;通过南面渤海、黄海海域可与韩国、日本等众多海外国家进行经济交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

(山环水绕,平原居中),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

4、气候类型及特点: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温暖短暂,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北地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长东严寒。

5、东北地区的地形区

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5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

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平原地区人口多,山地地区人口偏少。

2、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

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赫哲族是我国北方长期以渔猎为生的民族,有吃生鱼的饮食习惯。旗袍是中国女性特色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的旗装。

3、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占主要地位,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

4、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

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

5、哈尔滨市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长春是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最大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和交通枢纽。

1大连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港口,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素有“北方香港”的美誉。

东北地区产业分布

1、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

,气候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历史上以盛产大豆、高梁、谷子著称。新中国成立后,被玉米、水稻、春小麦所取代。其中玉米种植发展很快,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黑土、黑钙土等土壤。: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适合种植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总产量占全国的2/5.东北地区的糖类作物是甜菜。

黑龙江省是我国甜菜的主产区之一,甜菜生产总量占全国的1/3强,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平原。

3、重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

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钢铁、机械、汽车等工业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进入21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和轻纺工业也有长足发展

地理知识总结篇3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1、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伤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2006年3月,世界人口已达65亿。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疏密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的东部,这些地方都是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相反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则是人口稀疏地区。(图4.5p66)

3、人口数量过多和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如交通阻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为了解决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人口增长的同时,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会产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等。

5、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有些发达国家,人口停止增长,甚至不断减少,会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如俄罗斯和日本,采取措施鼓励生育。

6、世界的三个主要人种是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印度北部主要是白种人;亚洲和美洲黄种人较多;非洲中部、南部黑种人较多。(图4.10p71,4.11p72)

第二节语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图4.13p75)

语言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东南亚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南部等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除巴西以外的国家

俄语俄罗斯、中亚、欧洲东部

法语法国、非洲中部

阿拉伯语中东、非洲北部

2、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1)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2)伊斯兰教: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

(3)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4)在中国多数人不信教,维吾尔族和回族多信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3、认识各宗教代表性的建筑。(图4.15p77)

第三节聚落

1、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分为乡村和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等。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不同地方乡村差异很大,各地民居与环境密不可分。(图4.18p79)

2、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地理知识总结篇4

【中国气候】

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1)、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山脉)——淮河(河流)一线分布。

(2)、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夏季气温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最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3)、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和南京。

(4)、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区。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2、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的托克逊。

(2)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这四大干湿地区所对应的植被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

3、我国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虽然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冬夏季风的不稳定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爆发寒潮(大风、降温和霜冻);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旱涝灾害(夏季风活动强,易造成“南旱北涝”;夏季风活动弱,易造成“南涝北旱”),此外,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经常遭受台风影响。

(2)读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完成下列各小题:(10分)

①表示冬季风的是a图,它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气流性质寒冷干燥,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候特点寒冷干燥。

②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_洋上空的暖湿气流,所以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特点_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突出的特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而阿拉伯半岛上却降水很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前者主要受惠于季风气候显著)

③我们把_夏(冬、夏)季风影响明显地区称为季风区。除青藏高原地区外,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3)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所带来,降水主要类型是锋面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过后,最有可能出现的天气是伏旱。

【地形和地势】

1、读我国东西向(北纬32º)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代表地势第一级阶梯,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

B代表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C代表地势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图中序号代表的是:

1青藏高原,2横断山脉,3四川盆地4长江中下游平原,5黄海。

(3)、从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是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大,有利于水能发电。

我国这种地势分布对气候、交通的影响如何?如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大面积的湿润地区等;对交通的影响: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部的交通等。

2、结合我国地形图和读课本p22图2.2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可以看出:

(1)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从我国地形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

(1)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结合《地图册》p10—11页,知道以下山脉的走向:阶梯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天山、秦岭、南岭等。)

(2)我国四大高原是指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是指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是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流和湖泊】

读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图,熟悉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塔里木河和京杭大运河的位置及水文特征;熟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的位置湖泊性质。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线(大致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相一致)及位置。

1、(1)图中序号①代表的河流名称是长江,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河流长度居我国第一位。因为它水能资源丰富、航运价值高,因此分别有“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美称。上游:源头——宜昌(武汉);中游:宜昌——湖口(江西);下游:湖口——入海口。最长的支流是汉江(武汉),此外还有岷江(宜宾)、嘉陵江(重庆)、湘江(洞庭湖)和赣江(鄱阳湖)等支流。

(2)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答:因为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3)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试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2、(1)图中序号②代表的河流名称是黄河,它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呈“几”字形分布。上游:源头——河口;中游:河口——旧孟津;下游:旧孟津——入海口。

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和泾河等(课本p48图,记住位置)

(2)黄河的忧患及治理(参照笔记)

3、图中序号③代表的河流名称是塔里木河,水源主要来自昆仑山和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最终没有注入海洋,因为它是内流河。

地理知识总结篇5

关键词:建构主义;物理;应用

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每一节课的课后小结,尤其是本章知识点的总结,是对本节课乃至本章知识的提炼概括。通过课堂小结及本章知识内容总结,学生可以对本节课以及本单元的知识点以及重难点有比较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合适恰当的课堂总结,不仅能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做高度提炼和升华,同时也能够完善整堂课的知识结构,甚至为下一节新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初二物理课程是起始课程,课程内容更具有一定的科普性、趣味性,对于刚刚学习物理的学生来说,学生对物理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一些日常的生活经验中,缺乏科学的、合理的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该注意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利用课堂小结部分引导并帮助学生学会建构知识链,不断地深入和完善知识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就是统整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近教学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指出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利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的。这就意味着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使得学生认知结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或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内化作用达到新知识的生成建构。

在初二物理(苏科版)第一章声现象的刚开始教学中,我就刻意地在每一节的课堂小结部分渗透知识的建构,引导和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把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从而建构自己的新的知识体系。例如第一节《声音是什么》主要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最后课堂小结时,我就利用知识链的形式将我讲的所有内容在课后做了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如下图所示。

首次采用知识链的形式做课堂小结,学生的反应比较好,在与他们交流沟通中我发现他们都比较认可这种方式,觉得这种方式很有利于他们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建立有效的连贯的知识链。接着在第二节《声音的三要素》教学过程中,我以此为主知识链,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影响振动的因素——振幅和频率。从这两个因素入手,分别学习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声音的,再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总结出这两个因素分别影响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从而使我们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层次地体会到第一节课课后小结的知识链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可以深深体会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存在着不足,还可以继续的深入化、明确化、完整化,就好像是光秃秃的树干开始慢慢地分支和发芽,长成茂密的丛林去寻求更广阔的天地。随着我们所学的知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简到繁,知识链也在慢慢地开枝散叶,我们的知识体系会不断的庞大。第二节课课后小结,借助已有的知识链,我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先联系,融会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如图所示。

新的知识体系的再次建构,学生都非常欣喜,他们觉得这已经是一个整体、完善的知识体系了。这时候,在第三节课和第四节课的教学中,我再次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来提问,指出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有我们喜欢听到的声音和我们不喜欢听到的声音,还存在着动听的、令人愉悦的声音以及难听的、令人烦躁的声音,那么是不是我们还可以对声音进行分类呢?除此之外,我们人耳是不是能听到所有的声音呢?是否存在我们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呢?这样前面所建构的知识体系还能够再继续地开枝,继续的明细化,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三节令人厌烦的噪声以及第四节人耳听不到的声音。而这两节的课后小结我只引导学生完成了当节课的知识链构建,而没有把它们归属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利用这种建构知识链的方式自己试图总结本章内容,建构一个更加完整、全面、系统的本章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第一章声现象的所有内容,完善自我认知结构,使得自我认知结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

从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来看,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和掌握了利用建构主义来总结知识的方法,已经可以将所学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知识体系。而学生利用这个知识体系来分点、分层次复习非常的有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采用建构主义观来进行课堂知识总结,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将新知识、新概念、新规律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概念、规律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去感知新知识、理解新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建构自我认知结构体系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在建构中学习,在总结中建构,将其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进行意义建构,不断生成和完善新的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永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地理知识总结篇6

1、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步骤。教师可以课前准备充分的案例,让学生看到教师对案例教学的重视,从而也提升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讨论积极性,也让学生有了一个讨论的环境。学生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与同学分析本节课的地理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区域差异》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多个国家的气候、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教师准备的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增强对于地理知识的认识,加强地理学习的能力。

2、案例讨论的引导工作

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在旁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正确的思路下进行讨论,不会偏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案例讨论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还可以在讲台上进行发言,增强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但是,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羞于发言。教师对于这些同学就应该加强鼓励,让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进行发言,同时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带动着学习差一点的同学进行讨论,增强学习不太好的同学的自信心。让案例教学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中。例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的时候,就需要讨论哪些措施符合了哪几个原则,这才需要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会提升对于地理知识的认同感,明白案例教学非常适合高中人文地理的学习。而且,学习差一点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保持课堂纪律,让讨论的话语不能影响其他班上课。

3、案例教学的总结工作

学生在经过紧张激烈的讨论中,肯定会产生对于知识的看法。但是没有经过合理的总结,这些知识也不会成为学生自己真正学到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就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并且及时的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讨论;教师还需要在整个讨论结束的时候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难点与重点。例如:在进行《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讨论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进行总结。教师就可以总结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从:人口、资源、环境、稳定战略中进行总结。这样有条理的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对地理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地理学习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的特点有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三个特点。所谓的自主性就是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占据着最大的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就是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能够与同学进行知识的探究,实践性指的就是讲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地理知识。这三个特点最大程度的概括了案例教学的优点,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为高效。学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深刻的理解人文地理的学习方法,并从教师的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地理知识总结篇7

怎样才能克服学习化学时普遍感到的多、乱、杂、理解不透、记忆不深刻和应用不好的现象呢?

在近些年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章节知识总结”法,并把这一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对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起了促进作用。

所谓“章节知识总结”法,就是每学完一章知识后,进行一次全章的知识小结。即把学过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知识的体系,相互间的联系,内在规律,用最简单的语言或文字表述出来,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成网。

总结知识的过程,可认为是整理和消化知识的过程,通过总结知识也可以检验自己学习这一章知识的效果如何,及时得到反馈,并得以矫正。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高一年级(我称此阶段为培养阶段)

在培养阶段,每章讲完后,主要是教师带着学生做总结,特别是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教给学生总结方法,一般向学生介绍三种方法。

(一)读书笔记法

即按教材知识顺序,根据个人的理解,将重点、难点用简要的语言记述下来。

(二)网络图示法

根据化学的特点,以代表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主线,按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将全章的重点知识整理出来。这样,将知识网络化,易于记忆。

(三)联络图示法

用分子式表示各重点物质,用箭头指示出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形成相互转化关系的网络图。画好联络图后,再向学生提出五项要求:

1.写出各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2.是氧化一还原反应的,分析氧化一还原反应过程。(包括分析电子转移方向数目;氧化剂、还原剂等)

3.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4.描述某些反应的反应现象。

5.指出某些反应的实际用途。

经过高一一年的培养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总结方法。

二、高二年级(称为学生自我实践阶段)

高一一年的训练,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总结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一般利用高一升高二的暑假时间,让学生将高一学过的知识,按着自己的理解,重新做一次总结,开学后让学生交上来,升入高二后,每学完一章,便让学生先自己做章节总结,择其优者,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在学生互相交流时,教师适时的引导补充,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总结重新整理,完善后上交,教师进行批阅。这样学生自己动手,看书,查资料,互相讨论,深思熟虑后。把知识重新组织起来,变成有规律的,自己认可的东西,这样做的结果,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自学习兴趣。

经过总结,学生对知识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无疑,提高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向着深层次,高水平的阶段迈进。高二学年结束前,搞一次元素化合物部分章节知识总结的展览。这样又为学生提供了复习知识和互相学习的机会。

三、高三年级(称为再提高阶段)

有了两年的基础,在高三进行章节知识总结时,就可以以学生为主了,教师适当加以指导,有时分专题让学生讨论;有时提出难点让学生看书,查资料后来解释;有时让学生自己出一份单元测验题。其结果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对知识的总结,可以巩固和深化已学习过的知识,给应用知识打好基础,学生总结知识不是单纯的抄书,是经过看书、理解、重新组织,并选择适宜的表达形式,这样就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自学能力。

这种“章节知识总结”法,我已坚持实践了多年,效果比较显著。几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

1.采用“章节知识总结”法,训练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习成绩有大幅度提高。

2.采用“章节知识总结”法,其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内容,发挥了学生这一主体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地理知识总结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记笔记学习效率

高中与初中相比,知识结构有很大变化,但内部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很多初中生往往靠死记硬背,或对单一题型反复练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即便不太用功的学生,其成绩也不会太差。但到了高中,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要求都有了较大变化,并不是简单地背一背就能得高分的。

有的人认为:“记笔记就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地罗列和摘抄,很浪费时间。”这是对记笔记的错误认识。其实,有实验表明:刚听完课,能记住知识的80%,过了48小时之后只能记住10%。这说明记笔记是很有必要的,记笔记有很多种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注重书写笔记的方法和格式

记笔记要记单面,采用提要式记法,不仅要按照教材的知识脉络,还要结合教师的授课内容,分出几点来。有的知识可先分成大段再分成小段,做到分层记录、脉络清晰。上课时主要以听讲和理解为主,在教师书写板书时,要简略地记下大纲、思路和疑问。对于教师的总结,在记笔记时要用词简洁,可用代号,听、看要结合,不能一字不落地记,可用不同符号标注出重点、了解、理解的内容,以便课后反思与复习,只要自己能看懂即可。课后把教师讲过的内容整理完毕后,先回忆一下,再默写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把答案归纳成小点后再进一步熟悉,如果忘了,可翻阅笔记,但做题时不要把笔记放在一边,当遇到不会的题时再翻阅笔记。

二、彩色笔标注法

我要求学生准备一套彩色笔,根据每一个知识点的考试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了解、重点背诵、单选、大题。对于定义,常考的那几个字可以用红色笔来书写。如“洋流”的定义:海水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流动叫作洋流。其中“常年”“一定”就是关键词,要用红色笔写出来,课后复习时,着重注意这几个字就可以了。“暖流”的定义:海水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对于这个定义就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定义,而应用等温线图展示出来,其中寒流用蓝色表示,暖流用红色表示,还可以把等温线与纬度的关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纬度低的地区温度高。这样,知识点和考点就有效结合起来了,避免了只是把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但做题却得不了高分的问题。

三、重新梳理教材知识结构

人教版教材,结构清晰、明朗。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要面面俱到地掌握,有些知识点只需了解,有些知识点只需理解,而只有一部分知识点才需要重点理解、掌握、背诵并拓展。对于文科而言,答题时不需要全用原话,只要答出采分点即可,所以,我更注重让学生听讲和理解,以听为主,以记为辅。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教学中,第一个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水体,介绍了海洋水是主体,占全球水量的96.53%,这种常识性知识,学生在小学时就学过,也就没有必要写在笔记上了。

四、教师补充教材中没有的知识

新课改之后,对于知识点的考查更为灵活,让人难以把握。因此,教师应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和补充。如在“大规模海水运动”一课教学中,洋流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到,但练习册中却有很多关于这一知识点的习题。因此,我在讲课时,一边画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一边总结规律,提出风海流的定义,让学生加深理解;一边在板图中画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结论,即风海流的方向最终与赤道相平行,而整个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的形状类似于数字“8”,大洋中低纬度洋流,以大洋为参考,西暖东寒,而以大陆为参考则相反。我把学生的总结制作成了表格,以便学生在课后把课上板图中的内容直接填加到笔记本中这一知识点旁即可,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

五、补充知识点对应的典型题

很多学生对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但考试时却得不到高分,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或是做题方法不正确,不能把知识点和多变的考题进行有效结合,我总结出了学生的几个主要问题:(1)基础知识不扎实;(2)审题过程不细致;(3)信息提取不全面;(4)解题思路不清晰;(5)语言表达不规范。针对以上问题,我把做题的方法又做了总结:第一,审题。审的是什么?审的就是图中的经纬度、典型地区的轮廓和形状。第二,找关键词。看看题中考的是自然因素,还是社会因素;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是后者与前者相比,还是前者与后者相比。第三,借助选项给出的答案来分析这道题要考查的知识点,然后再去做题。我让学生用单面儿记笔记,背面儿进行例题补充,把平时在练习册上遇到的比较好的典型题写到对应知识点旁边。如果图比较简单,应尽量手绘,如果图和图例非常复杂,就可以把练习册中的图直接剪下来,粘到笔记本上,且文字部分要详细解释aBCD四个选项,如a为什么是正确的,考查了哪个知识点;B为什么是错误的,怎么改才是正确的。起初按这种方式做题,学生会感觉很费劲,速度也很慢(每个选项都涉及多个知识点),但经过两周的练习后,学生就会发现,这样做题可以反复巩固以前的知识,进一步熟悉知识点,当再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就可不用再翻阅笔记了。

六、编小口诀帮助记忆和理解

地理知识体系庞杂,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做题时还有很多图像,涉及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是文科当中的理科,所以背诵时千万不能死记硬背,而要有技巧地背,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编一些小谚语和口诀,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如在学习“商品谷物农业”这节课时,分布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乌克兰和俄罗斯,但这些国家中又有好几个国家和其他的几种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分布国家重复,所以,我就编了一个拼音口诀:美、加、澳、a,o,e……这样既好读又好背,还不容易忘。对于“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天无三里晴,地无三里平。”这类谚语,我们可以把他们作为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七、成果展示

经过了一个月的训练,学生都能按我的要求自觉记笔记了,90%以上的学生能从记笔记中收获成功。通过记笔记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理清脉络,找出错误原因。每次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自主总结试卷。在试卷总结课上,80%以上的问题已通过查阅笔记、反思理解、小组讨论纠正过来了。不仅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提高了,其他学科成绩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地理知识总结篇9

关键词:要点;规律;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

一、解释要点,总结规律在一对一教学中的重要性

总所周知,在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射出;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很少有学生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只有在解题时才去推导,这会影响学生解题的速度,不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问题的好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并应用物理规律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物理定理和物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当做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在一对一教学中给学生灌输探索物理知识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这种意识,并根据教师解释的要点和总结的规律,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高中物理知识学习中,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二、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解释要点和总结规律的基本内容

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示范实现师生间的共同探究,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开动脑筋,结合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并掌握物理规律,并长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忆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绘制光路图,明白平行于主光轴的一束光经过凸透镜的传播和放在焦点的点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学生在记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时,只要记住两条光线的传播,再记住光线可逆这一特点,就可以知道第三条光线经凸透镜后的传播路径。在高中物理课本上,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通过物理实验的方法得出的,在一对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作图的方式得出这一规律,尤其是在学生学习这一章节时,教师给学生解释凸透镜成像的要点和规律,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规律。教师在运用作图法讲述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传播规律的具体做法如下: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两侧标出焦点和二倍焦距的位置,按照具体的物距要求用箭头画出两条光线射向凸透镜,吴国这两条光线在主光轴的另一侧相交,则该点为箭头的实像点,如果主光轴的另一侧光线是发散的,则其反向延长线相交的点就是箭头的虚像点。学生通过自己绘制凸透镜成像图很容易看出,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众所周知,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是光学部分的重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把握不了,对凸透镜成像的理解不透彻,教师在一对一教学中,只要利用三条特殊光线,绘制出每种情况下物体所成的像,并对其加以比较,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此外,教师还要在一对一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凸透镜呈现的规律进行练习,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训练,让学生学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将物理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地辅导和鼓励,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设计相关的物理小实验,并在学会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物理教学活动,并从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掌握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重视对物理要点的解释和物理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更好的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更准确地掌握物理知识。

总结: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要点的解释和对规律的总结,化繁为简,将冗长的物理知识和沉闷的物理公式进行归纳总结,将各章节的物理知识串联起来,突出物理知识的连贯性,从各个环节入手,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物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更准确的把握物理知识的重点,按照规律学习物理知识,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

还有点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内部条件,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相关知识要点与物理规律由w生自己解释与总结,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提高,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文清,郭玉英,贾永.促进科学认知发展的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3(10).

[2]周小燕,吴娴.高中生科学解释能力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

地理知识总结篇10

关键词:数学;结课;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处理好结课问题,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数学策略和方法,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收到言尽意远、课停思涌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初中教师在结课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无结课或结课意识淡薄;结课方法单一,结课时用时过,拖泥带水;只关注数学知识的总结,忽视了数学方法和思想的归纳等。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以推动数学结课的良好发展。

一、概括总结式

如果课堂讲授的新知识密度较大,结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把整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概括梳理,帮助学生对知识点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同时,要注意总结语言的运用,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所学的内容,而应该有所创新。以“平行线的证明”为例,结课时可依照由角到线的顺序证明线的平行,按照由线到角的顺序求角的关系,简明扼要地总结了相关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判定性质和互逆关系。

二、提炼升华式

在课堂结课时,不仅要注重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还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策略的总结。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一个概念的建立,一个公式的形成,一条规律的建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方法和策略。教师应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方法和策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本质上得到提高。在结课时,应引导学生回忆、分析教学内容、总结、提炼、概括数学知识点,使学生领悟并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从学习知识到掌握方法的升华,

达到知识的理性飞跃。

三、延伸扩展式

数学作为一门与实际生产、生活、现代科技联系紧密的学科,其课堂结课不能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结束的标志,而应把结课看作是联系课内外知识的桥梁,把数学知识延伸至课外,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这样的结课方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增加,学生开始把眼光从课堂转向了生活实际、探索生产、生活中的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四、收尾照应式

“设疑立障法”是数学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新课引入环节运用了此种方法,在课堂结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课题导入时所提的问题,做到前后呼应,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享受消除悬念的乐趣,体验数学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确保课堂结课的有效性,教师在处理结课问题时,

应注意以下三点:

1.利用预设推进课堂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开展教学,很容易陷入“教学目标化”“教学内容过度宽泛化”的误区。为了避免上述误区,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案的设计,在教案中要设定能力、价值、情感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为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创设精彩的数学教学条件。然后,按照预设好的各项内容开展教学,使课堂结课做到有的放矢。

2.努力提高数学教学智慧

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卓越的教学智慧,才能及时洞悉、捕捉、重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数学教学过程在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形成新的教育生长点,为优化课堂结课提供契机。

3.初中数学课堂结课的参考原则

及时性原则。课堂结课应在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时候,及时作出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概括性原则。结课时对知识的总结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强化性原则。课堂结课要达到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目的,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多维性原则。结课时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启迪学生思维,活化知识,使知识得到升华。

学生主体性原则。在结课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性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分析、概括、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

课堂结课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它具有反思、评价等教学功能,有利于洞悉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和思维活动,进而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和方式优化课堂结课,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逐步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