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公式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6:48

化学公式总结篇1

【关键词】反思;总结;教学;知识;能力;沟通;融合

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感觉、知觉把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先加工成初步的经验常识,再借助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归纳、概括、推理出来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要经过这样的历程。是听不来,看不来,塞不进去的。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必须经由学生自己头脑中产生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如果只是教师教,学生只听而不做、只学而不习、不思、不归纳、不总结是永远得不到的。而“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教师都有教学经验,如果不反思,就不可能提高,就只能是一个教书匠。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离不开反思总结;教师的成长需要反思总结,我们的教与学都要重视反思总结。如何反思总结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学概念、公式时比较联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就是得到的信息在脑子里按照知识的网络系统有组织的贮存。因此学习新概念、新公式、新知识,如果让它孤立无援则难以牢记。例如:排列组合一章就比较容易返生。故在学习新概念、新公式、新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旧概念、公式、知识,并把它们进行类比、归纳、总结异同点,尽量使之精微化、显化、系统化、网络化。

二、解题后想一想

老师讲课时学生一听就懂,拿起例题一看就会,但为什么学生自己动手做起题来却困难重重。这是因为学生只看到了老师和前人思考的结果,而没有经历结果产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讲例题时一方面要充分展示解题思维过程,以其疏通学生思路;另一方面题解出后要让学生想一想。解题过程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条件特点是什么?是化简题设,题设能这样转化。目的是什么?结论有这方面的需求。凭什么能这样做?是定义、定理、公式的应用。这个方法是从什么地方迁移来的?推导公式、解例题的方法。学生在反思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重现解题思维活动的全过程,熟化、同化、优化知识,实现具体向理论的迁移。从学解题到会解题,形成解题能力,充实数学思想,这样做学生得到的不只是教师捕到的鱼,而是捕鱼的本领。又因为解题就是从条件变出结论,是多个知识点之间的沟通。所以一道题解出后,还应该想一想有没有其他解法。力求给已有的知识一个更大的融合、沟通;尽量把牵扯到的知识方法连成一个大的网络,优化知识结构;从而强化数学解题能力、迁移能力、模式识别能力。

三、课堂小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节课由于突出重点的需要,学生重新建构知识结构的需要,学生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和人们认识事物必须循环上升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一次、一遍就留给学生清楚、明确、有条理的知识,不可能一下就完成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升华。因此小结是十分必要的,应如何做呢?当然不能只是教师对本节课所讲内容简单重复一下,而应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在总结中学知识、练思维。它要使学生对本节知识由模糊到清楚、散乱到条理化,既要有纵向的加深,也要有横向的广泛联合,要再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习题、考试题纠错讲评

课上了、例题讲了、练习也做了、做作业、考试时又错了,这时教师不能只是在作业本、试卷上打个错号就完事,也不能是简单给出一个正确答案就了事。因为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既暴露了学生学习上的不足,理解概念的片面性、考虑问题的单纯性;也反映了教师教学上的不足。所以要集中揭错,深入辨析,深化概念,强化公式应用条件,杜绝只重一般而忽视特殊的现象,分清条件的必要性、充分性和充要性,转化的等价性。通过对错题的讲评反思教与学,查漏补缺,显错正本。

五、章节复习、总结、反思

一个章节的内容,由于知识网络体系的关系或分散难点的需要,很多性质、要点分散在各处,有的甚至藏匿于例题、习题之中,因此我们在做总结时一方面要重视知识的网络化建设,先列知识点,进行归类排队,教会学生如何把书由厚读薄。培养学生思维的集合性与概括性。另一方面也应引导学生将习题归纳成类、集中力量解决同类问题中的典型问题,总结出这一类问题的方法规律,并以此为契机构建思维单元,使学生平时所学零散知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可从两方面归类,一是把形式不同但解题方法相似的题进行归纳类比;二是把那些用同一系列性质解答的题归为一类,使性质显化、强化、模式化。当然,一章节的总结应根据本章的特点,采用针锋相对的总结方法。总之,章节的总结应该做到:定向,按照知识分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定法,掌握一些常规的解题方法;定序,对一类题形成完整的解题步骤。

六、期中、期末复结融会贯通

化学公式总结篇2

8月8日,中國昊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庆典在北京隆重举行。國资委相关部门领导、中國石化联合会、各金融机构、吴华改制中介机构及相关媒体应邀出席了庆典仪式。中國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任建新、中國光大集团公司总经理罗哲夫为吴华集团股份公司成立揭牌。化工集团副总经理杨兴强、光大集团副总经理吴少华分别致辞,对吴华股份公司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吴华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胡冬晨在致辞中表示,要把吴华股份打造成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持续创造、引领行业安全可持续发展、关注新科学新未来的中國化工旗下最优秀的专业公司之一。

中國化工集团公司及部门和所属各专业公司领导、光大集团及部门和所属子公司领导、吴华本部全体职工及所属企业负责共350余人参加了庆典仪式。

昊华集团股份公司是由中國化工集团公司、光大金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总资产218.76亿元。拥有19家子公司(含6家科技型企业),以氟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

该公司前身中國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系中國化工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1992年在原化学工业部党组的直接关怀下设立的。近年来,在中國化工集团正确领导下,吴华公司积极打造在國内化工行业独具优势的产业链条和科技优势,自主创新,精益内部管理,通过资本运营、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迅速增强了经济实力,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生产的主要产品为建筑、轻工、冶金、汽车、电子以及农业等國民经济主要行业提供重要保障。已发展成为一家主导产业突出、科技创新优势明显、综合竞争力强、以基础化学品生产为主导产业,以烧碱、聚氯乙烯、尿素、甲醇、醋酸等为主要产品,以所属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为支撑,成为國内较具实力的基础化学品制造商之一。

昊华集团股份公司的成立,是企业加强资本运作、打造上市平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该公司董事长胡冬晨表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中國化工“新科学、新未来”的战略部署,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突出抓好资本结构、业务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结构“四项调整”,精心打造组合优化、世界级制造、投资和项目管理、营销和应用开发“四大核心能力”。建立科学、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构建科学的决策体系、健全的内控机制和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开展國际化经营,适时实施國际并购,走國际化发展道路。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资产总额超4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年利润总额超30亿元的“433”目标。大力推进公司上市进程,加快进入资本市场步伐,早日实现上市目标,把吴华股份打造成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持续创造、引领行业安全可持续发展、关注新科学新未来的中國化工旗下最优秀的专业公司之一。

化学公式总结篇3

20**年6月到11月举行的首届“中集杯”知识竞赛活动是集团20**年度集团范围内唯一的一次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大型文化活动。活动共分为题库编写、员工培训、各公司内部竞赛和集团竞赛(决赛)四个阶段。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集团总部和各下属公司协同努力,通力合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结果。“中集杯”知识竞赛活动的意义“中集杯”知识竞赛成为集团文化融合的平台“中集杯”知识竞赛成为集团文化传播、沟通和融合的平台。首先,集团各公司通过协同努力,共同总结提炼出中集“应知应会”的知识。集团全体员工通过自身学习和参与竞赛活动,通过活动过程中的互动交流、激情碰撞、亲身体验,体验中集大家庭的亲和力和中集文化的魅力。

11月30日,包括集团总部在内的集团15家公司会聚在美丽的青岛,共同参与了首届“中集杯”知识竞赛决赛活动。当美丽的海天旗帜在青岛大学校园里迎风飘扬,嘹亮的《中集之歌》的回荡在竞赛会场,主持人和参赛选手关于中集集团知识问答的声音响起,在场的每一位员工都沉浸在中集文化的熏陶当中;来自中集文化的那种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深深震撼。值得指出的是,竞赛活动迎合了中集宝伟、中集通华、中集考格尔、漳州箱厂等新加盟中集企业的员工更多地了解中集,与集团进一步沟通和融合的需求,受到新加盟中集企业积极响应。中集通华在活动过程中提出的“了解我的家园,做出我的贡献”的口号集中表达了广大新企业员工的心声。

实践证明,“中集杯”知识竞赛是实现集团文化传播、沟通和融合的一种生动、灵活,同时又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提炼出中集人的应知应会,形成员工中集化的基本知识教材“中集杯”知识竞赛活动,首先通过编辑竞赛题库的方式,提炼出中集人的“应知应会”,形成一套员工“中集化”的基本知识教材。此次总结、提炼、编写的竞赛题库共分为17章,以题目的形式汇总了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的知识点。首届“中集杯”知识竞赛结束后,集团总裁办将每年组织对题库内容的更新和补充完善,题库将以动态的电子版的形式在集团内部共享。普及中集知识,强化共同语言,进一步增强共识通过组织员工学习并参与集团内部不同层面的比赛,来达到普及中集知识,强化共同语言,进一步增强共识的目的。培训实现全员参与目标,通过比赛强化培训效果。集团各下属公司,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把公司最关注的知识点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员工掌握,提高了员工对公司、对集团的认知和认同,增强了企业凝聚力;集团总部各部门借此机会把本职能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概念在集团范围内普及推广。

“中集杯”知识竞赛活动的管理项目背景和项目策划本次竞赛活动是在集团20年发展经验得到系统总结,公司目标、发展战略确定,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明晰,公司向新业务领域扩张的背景下举行的。一方面公司规模和管理幅度加大,另一方面新加盟企业增加,这些都对集团文化传播、沟通和融合提出了迫切的需求。2002年集团投产20周年,筹备小组通过BBS征集系列庆祝活动的点子,知识竞赛作为其中的一个“点子”进入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筹备小组的视野。经过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筹备小组的集体“头脑风暴”,知识竞赛的目标、定位、计划方案等逐渐清晰。但是,由于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项目较多,资源不足,集团决定延迟到20**年举行。20**年,总裁办公室成立了新的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竞赛小组在2002年筹备工作基础上,对首届“中集杯”知识竞赛的计划和方案加以细化和完善,使得知识竞赛活动有充分的计划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1.领导支持麦总对活动意义表示充分肯定,并通过独特的方式——录像出题的方式参加了决赛活动,让参赛选手和在场的员工倍感亲切和备受鼓舞;吴总担任知识竞赛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多次主持竞赛活动项目会议,对竞赛活动给出指导性意见;赵总、刘总在百忙之中应邀担任集团总部内部竞赛仲裁。

2.管理创新企业文化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形式、方法上的不断创新。本次活动首次把知识竞赛活动方式注入“中集杯”这一中集传统大型员工活动冠名当中,同时赋予活动以新的使命和内涵,使“中集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3.全员参与学习阶段,为了保证全体员工的学习需求,项目小组将《中集入门aBc——中集杯知识竞赛题库(节选)》手册印刷20000册,基本作到集团全体员工人手一册。同时,将《中集入门aBc——中集杯知识竞赛题库(节选)》的电子版和其它竞赛题库内容上传在e-learning系统的图书馆栏目,要求集团范围内所有能够访问内部网的员工通过e-learning系统学习题库内容。集团总部和大多数公司均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例如全员测验、有奖答题、辩论赛等等,让全体员工参与知识竞赛活动。

4.务实的方针知识竞赛在指导思想上贯彻了脚踏实地的务实方针。题库编写上,“虚实结合”,总部各职能部门与各下属公司各部门协同努力,总结提炼出从公司概况到企业文化,从人力资源到企业管理,从技术研发到生产知识,从集装箱到道路运输车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学习和竞赛活动组织上,各公司贴近企业实际,在《中集入门aBc》册子之外,又增加了部分切合本公司当前培训、宣传需求的学习内容。同时,学习和竞赛活动的组织在生产间隙进行,以不干扰正常生产为原则。竞赛小组通过贯彻务实的方针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让文化落到了实处。秘书网

5.目标明确总体目标定义为:把“中集杯”知识竞赛建设成为集团文化传播、沟通和融合的平台。具体到各个阶段来说,分别有所侧重,①题库编写阶段——总结提炼“中集化”入门知识;②员工学习和各公司内部竞赛阶段——普及“中集化”入门知识,“了解中集多一点”,强化共同语言,进一步增强共识。③决赛阶段——集团文化传播、沟通和融合的盛会。在组织员工学习和内部竞赛过程中,许多下属公司在深刻理解活动宗旨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动而富有意义的口号,通过口号宣传让员工领会活动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口号例如,南通中集的“学中集知识,做中集主人”,中集通华的“了解我的家园,做出我的贡献”等等。

6.充分的沟通沟通是推动项目执行的基础。在题库编写阶段、员工学习和各公司内部竞赛阶段,集团总部和各下属公司知识竞赛项目组是一个松散的团队,通过沟通使整个团队就项目目标、计划等达成共识。另外,通过及时、充分的沟通,向下属公司项目组成员提供建议、指导、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在BBS系统开通了专门的频道,及时传递项目信息,随时解答员工关于题库知识的疑问。

7.“协同·共建·共享”的工作方式竞赛活动的各个阶段,包括分工负责编写题库,学习、内部竞赛阶段的经验、资源共享,决赛和会议阶段各公司的参与,都积极实践“协同·共建·共享”的工作方式。我们认为,对于知识竞赛这种集团范围的跨公司的大型活动项目,以及其它集团化管理工作,“协同·共建·共享”的思路和工作方式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公司发挥集团协同优势的必由之路。在具体项目工作中实践“协同·共建·共享”的思路和工作方式,关键在于①项目成员要有“协同·共建·共享”的意识;②项目成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和相互理解;③项目领导对工作科学统筹。

8.标杆管理(看板)原理的运用项目小组有意识地运用了标杆管理的原理,在题库编写阶段、员

工学习和各公司内部竞赛阶段,通过在内部网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即时公布各公司项目进展情况,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公司迎头赶上。用青岛中集冷箱程为祥经理的话说,“知识竞赛的网上看板,越到后面越精彩”,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平台。

9.项目的后期管理项目总结和后期管理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完成整个项目的pDca闭环,才能保证项目效果的放大,延续,以及今后的改进、提升。知识竞赛项目组责成总裁办公室负责制作月刊知识竞赛特刊、视频教材等产品,同时要求参赛队员、与会人员担当起“文化使者”的使命和责任,回到公司后通过报告、会议、内部网、内部报刊、板报、广播等正式和非正式途径传播竞赛和会议信息。配合今后知识竞赛活动的继续开展,集团总裁办将每年组织对题库内容的更新和补充完善,题库将以动态的电子版的形式在集团内部共享。

10.集团大型活动的“集团主办、下属公司承办”机制“集团主办、下属公司承办”机制可以发挥总部和下属公司各自的资源优势。同时,承办公司也非常珍视承办集团大型文化活动的机会。主办方和承办方协同发挥作用的关键是明确主办方和承办方的职责界限,随时沟通信息。

项目存在的问题

1.项目总体管理项目开始阶段没有充分认识到项目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在任务分配、资源配置上不尽合理。

2.内部竞赛试点计划取消由于工作安排,原先拟定的内部竞赛试点的计划被迫取消,给竞赛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

3.各公司重视和参与程度个别公司对竞赛活动的宗旨没有真正理解贯彻,竞赛活动做得不实。

4.阶段性产品验收题库汇总到竞赛工作组后,由于赶时间,对题库内容的审核校对略显疏忽,题库内容出现一些错讹。在学习阶段已经通过勘误表的方式加以纠正。

5.项目时间管理由于项目前期总部项目小组资源配置不足,在题库汇总、编印阶段,由于题库内容范围大,整合有一定难度,花了大量时间。加上各公司学习和内部竞赛阶段时间调整,使得整个项目周期拉长。

6.竞赛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由于是第一次组织知识竞赛活动,竞赛小组在公司内部知识竞赛的题型题目设计,程序、规则设计上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题型题目和程序、规则在实际作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主要是:①不同题型的分值差距过大,使得参赛队竞赛成绩跳跃突变,竞赛局面过于戏剧性变化;②个别问答题作答时间不够充分;③集团决赛主持人由集团总部的王帆和外请的一位主持人组成。由于试题需要保密,主持人对试题熟悉时间不足,在竞赛过程中出现个别读题判题不流畅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竞赛活动中加以完善。

“中集杯”知识竞赛平台的延伸由于知识竞赛带队的基本都是各公司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专业的部门负责人,总裁办公室因势利导,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把集团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专业人员首次聚集在一起,组织召开了20**集团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工作会议。会议分为户外拓展团队建设体验式培训、会议研讨和专题研讨三个部分。户外拓展团队建设培训充满刺激和具有深刻蕴含意义的团队拓展培训,尽管只有半天的时间,却让每一位参与的学员深刻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增强彼此信任。“协同共建”、“激情团队”的中集文化与精神贯穿了培训的全过程。拓展培训起到了很好的破冰作用,集团各公司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从相遇、相识到心心相通。召开“20**集团企业文化暨人力资源工作会议”12月1日下午和晚上的工作会议对以下议题进行了研讨:①总结本次知

识竞赛的经验和教训;②中集工人队伍的管理与建设;③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专业团队建设;④“中集杯”足球赛改革方案;⑤内刊会诊;⑥个体绩效管理。吴总在会上做了重要总结发言。本次会议既是集团内同行经验相互交流的会议,同时为集团在文化融合和增强专业团队凝聚力方面,提供了又一平台。

化学公式总结篇4

关键词:湖南省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

中图分类:F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60-03

国内的开发区是由中央或省级政府批准设立的吸引外资、发展工业和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区{1}。湖南省自1988年第一个工业园区建立以来,经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各类工业园区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以全省不到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近20%的经济总量,成为了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优化环境、调整结构、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客观来说,湖南省工业园区存在数量、规模、布局上与地方经济发展匹配度不高,主导产业不鲜明,产业同质、同构现象较为突出,各工业园区在用地规模、用地结构、用地强度、用地效益、管理绩效、土地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不清楚等问题。针对上述现象,在湖南省加快推进“四化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在国家部署开展对全国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改前期摸底工作的背景下,率先开展全省工业园区用地调查工作,并以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湖南省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协调性分析,以期能为工业园区用地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一、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区域概况:湖南省自1988年建立第一个工业园区(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以来,经历20多年的发展历程,至2012年12月底,共有经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各类工业园区115家,分布在全省14个市州的108个县市区,县市区的覆盖率达88.52%。其中,部级工业园区14家,省级工业园区67家,工业集中区34家。

2.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湖南统计年鉴2013》、湖南省各工业园区年鉴、实地调研、各市州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二、湖南省工业园区用地概况

从全省115家工业园区用地情况来看,截至2012年12月底,共依法审批土地总面积128686.87公顷,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共92762.76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72.08%。其中,已建成住宅用地总面积11089.79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8.62%;[]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总面积47097.93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36.60%;已建成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15907.79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12.36%;已建成商服用地总面积2629.86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2.04%;已建成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总面积15306.92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11.89%;已建成其他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730.48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0.57%;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共31153.92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24.21%;不可建设土地面积共4770.18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3.71%。

1.部级工业园区用地概况。从全省14家部级工业园区用地情况来看,截至2012年12月底,共依法审批用地总面积40519.26公顷,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共32194.80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79.46%。其中,已建成住宅用地总面积4626.20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11.42%;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总面积17122.92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42.26%;已建成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5417.27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13.37%;已建成商服用地总面积891.87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2.20%;已建成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总面积3833.36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9.46%;已建成其他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303.18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0.75%;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共7768.32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19.17%;不可建设土地面积共556.13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1.37%。

2.省级工业园区用地概况。从全省67家省级工业园区用地情况来看,截至2012年12月底,共依法审批用地总面积60259.28公顷,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共43266.64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71.80%。其中,已建成住宅用地总面积4732.52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7.85%;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总面积22130.79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36.73%;已建成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6225.20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10.33%;已建成商服用地总面积1541.20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2.56%;已建成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总面积8286.59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13.75%;已建成其他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350.34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0.58%;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共14395.40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23.89%;不可建设土地面积共2597.23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4.31%。

3.工业集中区用地概况。从全省34家工业园集中区用地情况来看,截至2012年12月底,共依法审批用地总面积27908.34公顷,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共17301.32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61.99%。其中,已建成住宅用地总面积1731.06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6.20%;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总面积7844.21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28.11%;已建成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4265.32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15.28%;已建成商服用地总面积196.79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0.71%;已建成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总面积3186.98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11.42%;已建成其他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76.96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0.28%;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共8990.19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32.21%;不可建设土地面积共1616.82公顷,占工业园区土地总面积的5.79%。

4.不同级别工业园区用地结构比较。通过不同级别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发现(表1),截至2012年12月底,部级工业园区土地建成率最高、省级工业园区次之、工业集中区最低,土地建成率依次为79.46%、71.80%、61.99%,相应地,部级工业园区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占比最低、省级工业园区次之、工业集中区最高,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占工业园区依法审批土地面积的比例依次为19.17%、23.89%、32.31%,由此可见,工业园区级别越高,土地利用程度越高;部级工业园区、省级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工矿仓储用地占工业园区依法审批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2.26%、36.73%、28.11%,工矿仓储用地是工业园区的主要用地类型,但随着园区等级的降低其用地占比也相应减少。

三、湖南省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工业化初中期和加速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工业用地的增长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具体表现为经济总量与工业用地同步增长{2}。工业园区土地利用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纳入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范畴{3}。整体上,湖南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定量评判区域经济发展与工业用地增长的相关性、协调性,有助于摸清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以期能为工业园区用地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1.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根据湖南省近十年工业园区用地总量的变化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于两个系统之间的因素,其随时间或不同对象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若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即可谓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4}。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分析数列。确定反映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特征的参考数列和影响工业园区土地利用因素组成的比较数列。设参考数列(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X0)为X0={X0(k)|k=2003,2004…2012};比较数列(国内生产总值X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工业总产值X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为Xi={Xi(k)|k=2003,2004…2012}。

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组成如下矩阵:

R=X0(2003)X0(2004)……X0(2012)X1(2003)X1(2004)……X1(2012)X2(2003)X2(2004)……X2(2012)X3(2003)X3(2004)……X3(2012)X4(2003)X4(2004)……X4(2012)

(2)指标的标准化。由于各因素列中的数据可能因量纲不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时,一般都要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初值化进行指标的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Xi、(k)=■(3-1)

式中:Xi、(k)――第k年i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Xi(k)――第k年i指标标准化前的值;

Xi、(2003)――2003年i指标标准化前的值;

i――指标个数;

k――年份。

(3)关联系数的计算。从几何角度来看,关联程度实质上是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曲线形状的相似程度。凡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曲线形状接近,则两者间的关联度较大;反之,如果曲线形状相差较大,则两者间的关联度较小。因此,可用曲线间的差值,即关联系数的大小作为关联度的衡量标准。计算公式如下:

ξi(k)=■

(3-2)

式中:ξi(k)――第k年i指标的关联系数;

X■■(k)――第k年X0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X■■(k)――第k年i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X■■(k)-X■■(k)――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差值的绝对值在历年及各指标中的最小值;

■■X■■(k)-Xi■(k)――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差值的绝对值在历年及各指标中的最大值;

ρ――分辨系数,取值0.50;

i――指标个数;

k――年份。

(4)关联度的计算。因为关联系数是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在各年份的关联程度值,所以它的数不止一个,导致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进行整体性比较。因此有必要将各年份的关联系数集中为一个值,即求其平均值,作为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间关联程度的数量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ri=■■ξi(k)(3-3)

式中:ri――i指标的关联度;

ξi(k)――第k年i指标的关联系数;

i――指标个数;

k――年份;

n――样本数量。

(5)计算结果。根据公式(3-1)、(3-2)和(3-3),计算出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指标(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X0)与区域经济发展指标(国内生产总值X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工业总产值X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之间的关联系数与关联度(表2)。

(6)结果分析。由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1)可知,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X0与国内生产总值X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工业总产值X3、城镇居民人X4均可支配收入的关联度均超过了0.70,这说明所选的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与工业园区土地利用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将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名为工业总产值X3>国内生产总值X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这说明湖南省工业园区土地利用面积不断扩张与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最为相关。

2.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根据湖南省近十年工业园区用地总量变化特征,采用相关公式计算出静态协调度与动态协调度,对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协调”是指两者之间或两者内部要素之间和谐一致、配合得当的关系,是描述事物之间良性相互关系的概念,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5}。具体计算模型如下:

(1)确定分析数列。确定反映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特征的变量(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X0)和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变量(国内生产总值X1)。

(2)指标的标准化。由于各因素列中的数据可能因量纲不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协调度计算时,一般都要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采用Z-score法进行指标的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Xik、=■(3-4)

■=■■Xik(3-5)

σi=■(3-6)

式中:Xik――第k年i指标标准化前的值;

Xik、――第k年i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i指标的平均值;

σi――指标的标准差;

k――年份;

n――样本数量。

(3)协调指数的计算。以反映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特征的变量(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X0)为自变量,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变量(国内生产总值X1)为因变量,运用SpSS软件分别对两者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拟合方程,然后将当年各自标准化后的值代入相应的回归方程,便可得到当年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静态协调指数,以静态协调指数为基础,计算出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指数。

(4)协调系数的计算。根据模糊数学建模方法,借用隶属度函数中的分布密度函数对协调性进行描述,计算公式如下:

U(i/j)=exp{-■}(3-7)

U(j/i)=exp{-■}(3-8)

式中:U(i/j)――工业园区土地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系数;

U(j/i)――区域经济发展对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协调系数;

Xi、――i指标当年标准化后的值;

Xj、――j指标当年标准化后的值;

Xi/j――工业园区土地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指数;

Xj/i――区域经济发展对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协调指数;

σi2――指标的标准差;

σj2――指标的标准差。

(5)静态协调度的计算。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静态协调度表明当年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Cs(i,j)=■(3-9)

式中:Cs(i,j)――工业园区土地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静态协调度;

min{U(i/j),U(j/i)}――工业园区土地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系数与当年区域经济发展对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协调系数中的最小值;

max{U(i/j),U(j/i)}――工业园区土地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系数与当年区域经济发展对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协调系数中的最大值。

(6)动态协调度的计算。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度表明当年两者之间的协调度的变化过程,反映协调度的变化趋势,计算公式如下:

Cd(k)=■■Cs(k-i)(3-10)

式中:Cd(i,j)――工业园区土地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度;k为年份。

(7)计算结果。根据公式(3-4)、(3-5)、(3-6)、(3-7)、(3-8)、(3-9)和(3-10),计算出反映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特征的变量(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X0)和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变量(国内生产总值X1)之间的静态协调度与动态协调度(表3)。

(8)结果分析。根据协调性分析中一般的评判标准,协调度≤0.50时为失调状态;0.5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3C537);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4C0774);湖南省国土资源科技项目(2013-24);湖南师范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计划(et13106)。]

注释:

{1}班茂盛,方创琳,宋吉涛.国内外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及其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7(3)

{2}贾宏俊,黄贤金,于术桐,王广洪,郑泽庆.中国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发展及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0(9)

{3}吴旭芬,孙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2)

{4}杨建仁,刘卫东.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的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以中部六省为例[J].数学实践与认识,2011(2)

{5}欧雄,冯长春,沈青云.协调度模型在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1)

(作者单位:1.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201)

化学公式总结篇5

关键词:高层学生公寓实例设计分析

概要

一.本文目的

二.建筑概况

三.总体与环境设计

四.建筑设计

五.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体量巨大及立面造型的问题

2.交通拥挤问题

1)入口组织

2)电梯组织

3)交通路径组织

3.气候适应的问题

4.增加交往空间的问题

1)增加交往空间数量

2)优化空间品质,引发交往空间的生成

3)多样化灵活的的交往空间

六.结语

一.本文目的

在我国高校学生多数在校内住宿,据研究表明,大学生每天停留在学生公寓的时间除睡眠外还长达5.8h以上。因此学生公寓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宿舍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生活及相互交流的场地,对学生健康的社会交往观念,人格修养的培养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学生宿舍的规划与设计的优劣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有很大影响。

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的从过去到现在大概可以分为一下三个时期:

初期:解放到以前。学校的宿舍与各类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共同组成相对独立的生活区域。学生被统一安排住宿舍,按全校统一要求,生活趋于半军事化。宿舍建筑基本上是砖木结构,形体对称中廊布局,建筑层高较高,每层有集中公用的盥洗间和卫生间。

中期:1977年结束以后,高校重新开始招生。这时期随着教育的发展,高校规模扩大。宿舍建筑普遍采用砖混结构中廊式布局平面,多为6~7层,每层也有集中公用的盥洗间和卫生间,外形简单。

后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体制的变化,高等教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扩大招生规模和改善学生居住条件的双重压力下,学生宿舍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筑由简单统一向丰富多元发展,建筑规模趋向较高容积率发展,宿舍生活设施更加完善齐全,学生宿舍也逐渐向生活设施更好的学生公寓转变。

由此可见,由于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居住模式道改变,的学生宿舍向规模更大化、容积率更高、建筑形式更多样、建筑空间更丰富、生活设置更完善、生活质量更优化方面发展。高层学生公寓便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重要的宿舍类型,并日趋常见。因此本文将将此类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深圳大学南校区学生公寓为例分析高层学生公寓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二.建筑概况

深圳大学南校区学生公寓(以下简称“南区公寓”)位于深圳大学南校区东北侧,北邻白石路;南与高新南九路旁城市绿地接壤;东侧为岗园东路;西侧毗邻南校区校内建筑。(图1)总用地面积:28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691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5000平方米,容积率:3.75。建筑共十七层,总高度为69.9米。一层、二层架空层高为6米,三至十七层层高均为3.6米。

三.总体与环境设计

南区公寓基地的所在区域位于深圳大学南校区的校园东部,是整体校园空间序列的收尾部位,通过进入基地内部的天桥系统直接与深圳大学主校区发生联系。总平面布局以南校区的整体空间为系统概念,公寓建筑延用南校区规划建筑的(围合式+板式)形态来对接相邻校园建筑,以建筑群体的集合方式形成校园空间构成和完善总体的肌理关系,强化南校区主轴空间的延伸和连续,并引入过渡和联接性空间,建立清晰的空间层级结构,实现南校区整体的校园形态整合和规划空间的完形。

本工程共有两栋高层建筑,各自围合有一内部中心庭院,庭院设置绿化。基本为南北朝向,局部有少量东向布置。

四.建筑设计

平面功能分区明,底层以架空休息绿地为主,辅助配有学生活动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兼有门卫、值班等后勤保障和设备用房,以及自行车停放处。

首层平面以架空休息绿地为主,辅助配有学生活动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兼有门卫、值班等后勤保障和设备用房,以及自行车停放处。庭院一侧有挑廊形成内衔接空间,与庭院相互渗透,院内布有楼梯方便学生到达公寓层内部。二层为同样为架空平台,布置开放式学生活动交流空间及自行车停放区。平台将学生公寓与天桥系统相连。学生可通过天桥直达公寓区域。

南北向为内廊式布局:以中央走道两侧线性均质排列的单元公寓和垂直交通构成的基本建筑单元组。部分双拼单元公寓公用共享阳台,扩大阳台即满足了活动要求又提供了通风条件。东西向为单廊布置方式:房间全部布置在东向,大大减少了西向的不利影响,提高房间的舒适性。

参考文献:

化学公式总结篇6

摘要: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青岛市图书馆在多年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和服务方式的有效形式,通过推进总分馆制服务体系的建设、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的延伸服务、流动服务与部队和社区教育活动的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创新古籍保护的“青岛模式”等,在实践中探索图书馆在公益性文化服务中的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2-0058-03

收稿日期:2013-01-17

作者简介:禄艳琼(1976-),青岛市图书馆外借部主任,馆员;刘佳(1973-),青岛市图书馆辅导部主任,副研究馆员。1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的命题背景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与此同时,国内图书馆界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后开展了“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总分馆建设问题”大讨论,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有了一些基本结论:一是明确了总分馆建设是未来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二是在肯定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多样性基础上,强调了以统采、统编、统配为主要特征的总分馆制是较好地实现形式;三是实事求是分析了现阶段总分馆建设体制和可能解决的路径。

党和政府的宏观决策为公共图书馆下一阶段的建设制定了制度框架,而图书馆界关于“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大讨论以及各地图书馆的实践探索,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提供了成功经验和理论基础,对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逐步走上良性有序的科学发展之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青岛市图书馆(以下或简称“青岛馆”)的创新实践为例,以实例讲述与分析的方法探讨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服务方式上的创新路径。2青岛市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与探索在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后,青岛市委市政府审议并通过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对城市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认识跃上了新台阶,明确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进数字化建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推进市民文化建设等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设目标。作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建设,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体制机制、服务方式转变的严峻挑战。面对此次复杂的局面,青岛市图书馆积极谋划,采用多种举措,探索出一条具有本馆特色的创新之路。

2.1大力推广总分馆制,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国内外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以“统一布局、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为主要特点的总分馆制,是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较好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也是一条最有可能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的途径。

近年来,青岛市图书馆致力于建立总分馆发展模式,结合青岛地域实际情况,制定了《青岛市总馆——分馆制发展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与方案》。总分馆建设以interlib图书馆集群系统为基础,通过internet网络将市、区两级图书馆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区域性的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图书馆群,从而建立了一个区域图书馆群的立体信息空间,通过开放的多层结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图书馆群的资源管理和业务协作,为全市公共图书馆系统搭建了一个开放性、分布式、跨系统的现实与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形成了网络条件下多馆共建共享的统一环境。目前,已实现了全市十个区市图书馆范围间的通借通还和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青岛市图书馆还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和行业分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辖区内的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图书馆合作建立艺术、养生保健、文学等分馆,逐步构建各具特色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以进一步满足广大读者专题阅读的信息需求,提高馆藏利用率。其中青岛市图书馆成立的音乐特色馆——“小小莫扎特音乐馆”,是青岛市第一座集音乐图书阅览、视听、讲座、演奏于一体的高雅艺术殿堂。音乐馆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将经典童话故事与古典钢琴音乐结合,首创了故事音乐会模式——在钢琴老师的伴奏下,由文化义工现场讲故事,让孩子通过听故事,以快乐、亲和、简单的方式感知音乐的魅力。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的首肯,荣获文化部十五届“群星奖——项目奖”。行业分馆、专业分馆的设立,丰富了中心馆的服务内涵,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社会效益显著。

2.2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开展延伸服务

自2002年文化部、财政部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来,青岛市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多方协作、资源整合、多形式传播、全方位覆盖的工作思路,推出了共享工程“五连线”和“文化共享机”模式,较好地发挥了文化共享工程的作用。积极协调,促使市、区两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服务网络,建立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共计3907处,实现了共享工程与数字电视的对接。各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定期推介优秀栏目、名家讲座、生活常识、电影及优秀地方剧目,定期利用共享工程开展知识培训。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把共享工程资源与文化广场户外大型电子屏幕连接,社区居民在休闲健身的同时,通过大屏幕接受共享工程的资源,扩大了共享工程的接受范围,也丰富了广场文化的内容。

禄艳琼,刘佳:试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服务方式的创新路径禄艳琼,刘佳:试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服务方式的创新路径完善的信息产品供给体系是开展信息服务的必要条件。为保障基层点信息资源的可持续,青岛馆一方面加强各类数据库的采购和地方特色信息资源建设。在与供应商的谈判中,努力扩大所购资源的使用范围,满足各基层点的需要。在地方特色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建立了包括青岛人物、青岛史纲、蓝色海洋、文化青岛、经济博览、奥运之帆、旅游指南、动态青岛板块的特色数据库,收录了2000年以来的获奖文艺作品、大型演出、先模人物、节庆、民俗活动,扩充了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目前数据库总量已达到8.6tB。另一方面,建立了资源配送机制,除利用网络做好资源传输之外,还根据群众不同需求,把资源按照科普类、讲座类、培训类、戏曲类加工成光盘,有选择、有重点地为农村、社区、军营、学校配送。

2.3加强流动服务工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部队延伸

流动服务工作与阵地服务相配合,能使图书馆服务惠及更多的基层群众。除偏远社区流动服务外,青岛市图书馆结合双拥共建工作,开展流动图书进军营活动尤为突出。为满足偏远山区、海岛驻军官兵对知识的需求,先后在远离市区、条件艰苦、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的基层连队设立流动服务点,开展送书服务,部队流动送书服务点达到27个;为配合监狱实现社会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模式发展的需要,与青岛劳教所联合建立图书流通站,把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送到服刑人员身边,有效地教育、改造服刑人员,使他们成为有法制观念、有一技之长、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青岛馆连续多年被当地政府授予“军民共建标兵单位”称号。

2.4积极开展讲座工作,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知识产品

青岛馆依托“青岛文化大讲堂”的讲座工作,不断地为广大市民和求知者提供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搭建领导、专家、学者与普通大众广泛交流的平台,形成人人共享的“市民课堂”,以知识增强人们的力量,以智慧展现城市的魅力,在当地已逐步成为“学习型城市”中一道亮丽的“知识风景”。讲座选题上,既关注重大国际问题,也有百姓日常生活的热点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普及、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讲座师资力量方面,除了定期邀请本市的专家学者外,还利用青岛区位优势,邀请外地专家来青讲座。如著名作家唐浩明、老一辈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刘世龙等都曾客座大讲堂。此外,还与青岛社科联合作,邀请所属各学会专家学者联合举办讲座,扩大在学术界的影响,提高讲座的质量。依托于“青岛文化大讲堂”的讲座,被评为青岛市民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

2.5转变观念,拓展职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青岛馆在实践中认识到,深化图书馆传统职能,提升休闲娱乐的功能,对于吸引市民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可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青岛市图书馆配合重大主题及节庆活动,组织举办系列文化活动,收到良好效果。如在迎新春系列文化活动中,开展“迎新春剪纸大赛”、“古筝赏析音乐会”、“‘走上舞台’独唱合唱音乐会”、“小提琴独奏点评音乐会”、“‘艾琳杯’手工艺制作大赛”、“元宵节有奖猜谜活动”等,丰富了市民节日文化生活,增强了图书馆(馆员)的凝聚力、向心力。这些活动的举办,对于培育广大市民的诚信意识,提高文明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6创新古籍保护方式,“青岛模式”备受专家关注

青岛馆在做好自身古籍普查、整理、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对本地区十二区(市)公共图书馆古籍情况的调查。针对各图书馆及民间古籍保管条件不一的状况,创立了“古籍寄存模式”——即对不具备古籍保管条件的图书馆,由市文化主管部门与各区(市)文化主管部门签订古籍保护协议,由市图书馆提供场所、设备,妥善代为保管,产权关系不变。同时,我们还将古籍“寄存模式”推而广之,将民间古籍也纳入其中,鼓励私人将古籍寄存图书馆,图书馆免费为其妥善保管。目前,已接受私人委托保管古籍600余册。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督导组到该馆检查后,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古籍保护“青岛模式”,建议在全国推广。

3结语

青岛市图书馆的实践证明,图书馆只有做到自身不断发展、管理机制不断增强活力、服务功能不断转变、公益属性不断强化,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主要具体做法有:改革内部机制、完善奖惩制度、突出公益主体、整合社会资源、增加服务内容、拓展服务空间等等,通过不断举办音乐会、电影赏析、学术报告会、剪纸培训、展览;书画培训、展览;双语朗诵大赛、“文化大讲堂”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使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向着市民文化学习殿堂的目标迈进,保证公众从图书馆获得最大的收益。

今后,公共图书馆还应将进一步深化内部机制改革,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着力点,重点推进内部治理、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的改革,实行以岗位、绩效为主的分配方式,即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定薪、按绩付酬、奖优汰劣,切实增强公共图书馆的内在动力与活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佳林.和谐社会的图书馆服务创新之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210.

[2]朱筱翠.基于新时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8):146-147.

[3]潘梅蓉.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J].读者工作,2011(1):80-82.

化学公式总结篇7

学生自主高效“三级”量化管理是在学校校委会的监督下,在各处室的管理指导下,校风自主督查室领导组织全体同学参与的一种管理模式。

一、学生三级量化管理实施准备

1.建立小组

科学安排小组人数和座次、竞选小组长,尊重学生意愿自主选择小组长,成立小组。

2.制订小组长职责

学校培训小组长,使小组长明确职责,展开工作。

3.学校出台《量化积分标准及处理意见》

积分标准包括自主学习量化和自主管理量化两大块内容。自主管理量化每学期赋基础分100分,实行扣分制,违纪扣分达到规定值,给予相应处分,并相应制定解除处分的条件。

4.印发小组量化计分明细表、班级量化计分明细表,建立学校量化竞赛公示栏

二、学生三级量化评分及反馈流程

采取学校量化到班(同时量化到级部,级部得分为各班平均分)、班量化到组、组量化到人的三级量化模式。

学校成立校风自主督查室,全部由学生组成,在学生发展部的指导下,对班级进行量化评比,协助学校组织相关活动。自主督查室的各部委员按照部长分工,对班级管理情况检查打分,并上报对应处室主任,一天一检查,一天一公布。各部部长通过选举产生,直接对学校负责,不称职的及时调整。

2.班级对小组的量化

各班对应成立班风自主督查委员会,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校风自主督查室各部对应的委员,按分工检查各组工作,根据班规班约,计入量化明细册,各委员在计分时要及时和组长说明。

3.小组长对本组组员的量化

小组长对本组学生全天监督,发现违纪现象及时指出计分,同时将学校、教师、各委员等的计分收集,根据组规组约,综合得出本组组员一周的量化计分。

三、学生三级量化管理工作流程

建立小组―建立班风自主督查委员会―建立校风自主督查室―印发用表、建立公示栏―开展工作,校评定班级(级部)、班评定小组、组评定组员―班级周总结―学校周总结(各部长协助学校汇总各班一周得分,得出各班分数及名次,对优秀班级和小组在公示栏公布)―班级、级部、学校月总结―班级、级部、学校学期总结。

四、学生三级量化管理总结程序及方法

1.组内总结

班会各组将本组成员的一周表现进行总结,并对分数进行公示,召开本组组员会议,查找原因,商定整改措施。

2.班内总结

班风自主督查委员会委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每天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各小组计分,每周班会前将各小组的量化分综合,排出名次,于班会公布。

3.学校总结

化学公式总结篇8

以交、建、中、工四家银行相继成功上市为标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从目前情况看,银行改革的纵深推进的力度不够,分支机构改革进展缓慢。在现代公司治理条件下,银行(及其他公司组织形式)内部高效运作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而矩阵式结构则代表了当前公司组织结构发展的最新趋势。借鉴国际经验,逐步构建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对于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反差

近年来,交、建、中、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遵循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围绕着“财务重组――公司治理改革――资本市场上市”三步曲,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改革成效已经显现。四家改革银行通过引入政府外汇注资增强资本金实力,并充分利用市场化原则剥离和处置不良资产,弥补财务缺口,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银行发展的历史包袱问题。在此基础上,四家银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顺利实施了机构改组,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引入了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银行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机制初步形成。

经过改革,四家改革银行的财务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按照国际通行的财务指标及测算口径,四家银行在经营绩效、资产质量和审慎经营水平等方面都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银行的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见表1)。为此,穆迪、标普等国际知名评级机构也随之调高了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评级,银行的国际声誉和市场形象大为改善。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就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进一步验证。交行、建行、中行、工行在境内外资本市场陆续上市,引起了市场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在境内外经济金融界和资本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四家银行的ipo表现不断刷新内地企业和银行改制上市的新记录,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突出亮点(见表2)。

但是,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财务报表和上市表现不相称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力度不够,分支机构改革进展缓慢。在崭新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之下,改革银行的多数分支机构还未根据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进行市场化改造,改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上热下冷”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分支机构设置仍不尽合理,没有完全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对机构网点进行合理布局,低效、无效网点仍然过多;机构扁平化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管理层级过多、职责交叉的现象;银行规模扩张的冲动仍然难以遏止,风险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没有建立起与现代商业银行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部分基层行在改革中甚至出现了矛盾和对立的现象;银行内控还存在薄弱环节,银行大案要案仍时有发生等等。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外在表现和内部推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充分反映了当前银行改革的客观状况。良好的财务指标、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架构和强劲的市场表现均表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为银行的长期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分支机构改革滞后也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运行机制与国际先进银行还相去甚远,银行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改革要真正取得成功还任重而道远。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加入wto后过渡期已正式结束,国有商业银行将直面国际先进银行的竞争和挑战。在此情况下,借鉴国际先进的公司治理及管理经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分支机构改革,确保新体制、新机制的有效运行,进而真正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现代公司治理下的组织结构形式

根据现代公司理论,公司治理由于旨在协调各利益相关者(具体包括股东、高管层、员工、存款人、社会公众等)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关系,而成为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同时也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银行内部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委托――关系中,良好公司治理的精髓集中体现在有效的权力制衡和激励约束机制,它通过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责、权、利进行科学匹配,实现银行的良好运作和科学管理,促进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现代公司治理不仅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制度,同时也要求银行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确保改革自上而下向纵深推进。

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理念,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推进首先要求全行上下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服务于银行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银行所有的分支机构、部门、岗位和个人都要职责明确,并建立相应的权力制衡和激励约束机制。要实现这一要求,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总行和分支机构信息和指令的上传下达,确保上级单位的管理理念及意图能够贯彻到分支机构,下级单位有明确的报告对象和路径;二是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前、中、后台的相互监督和制约,各业务条线之间的互相补充和配合。这两个问题,均属于银行内部工作之间的传递和转移关系,本质上就是银行组织结构的设置问题。在现代银行制度下,科学的组织架构设置是维系银行高效运转的基础,是银行公司治理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纵深推进的关键切入点。

从历史上看,企业组织结构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其具体形式随着企业规模和经营管理的发展而变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工业革命时代,业主制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组织结构表现为直线式,业主直接管理,通过授权实现垂直控制;到大工业机械化时代,出现了流水线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管理职业化的要求提高,于是在垂直管理的基础上设立了各职能部门,直线职能式结构由此产生。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适合于规模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和销售,各职能部门可以进行专业分工与协作,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但在公司规模迅速扩大、专业分工日趋复杂的情况下,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下的公司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难度不断增加,部门利益冲突开始出现。除此之外,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型,组织层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不断增加,使信息传递漏损更加严重,公司对市场的反应显得迟钝。

随着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多元化经营模式发展,矩阵式结构开始逐步成为国际化大公司主要的组织结构模式。现代公司的矩阵式组织结构主要由纵横两个纬度组成。从纵向看,采取战略事业部(SBU)制。公司按照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要素)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各事业部之间独立核算,在经营管理决策上拥有自,从而使组织层级减少,对市场的反应加快。战略事业部制的最大特点就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各事业部既是受总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又是产品责任单位和市场责任单位,每一个事业部都是一个利润点。从横向看,采取流程化模式。公司对业务运行的全过程进行整合,形成前台、、后台既清晰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流程线,其中前台是客户营销部门,是前台的控制和监督部门,后台是服务和保障部门。流程模式以客户和市场的需要为起点,前台部门通常都采用了战略事业部制,通过促进业务流程的完整、顺畅运行,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迅速响应的精细化服务。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许多国际性金融集团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日趋复杂,业务机构覆盖全球,通过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强化内部管理的方式得到了普遍推广。不难看出,矩阵式组织结构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式架构,在充分考虑业务个性化特征的情况下,将整个银行的所有机构和业务联成一个整体,共同服务于银行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一方面,事业部制提高了业务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有利于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可以强化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并对市场和技术的不断变化及时做出响应;另一方面,流程化模式强化了银行内部运行的“生产线”意识,有利于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内部运行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组织结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基本上属于直线职能型与地区事业部型的结合模式,与中国政府的组织结构极其相似:总行各职能部门相当于中央各部委,地区分行相当于各省,支行相当于县级政府。这种组织结构的形成有其历史根源,因为国有银行最初宗旨就是为国有企业和政府服务,与政府组织结构相匹配有利于早期银行业务的开展。随着金融市场化趋势的发展,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行业务管理部门与分行之间的存在利润冲突

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业务部门,如零售银行部、公司银行部都只是管理中心,而各分行才是利润中心。因此,管理部门会更多强调风险控制,而分行则更注重经营绩效,由此产生了经营绩效与风险控制之间的矛盾,因为分行要实现更大利润就必须拓展业务,而管理部门要控制风险则需要对高风险的业务或项目进行压缩。另外,在各分行既相互分割又自成体系的情况下,一方面,分行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对总行政策进行变通,导致总行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形成了事实上的各自为政;另一方面,分行作为综合性的经营实体,在业务发展时也难以对各项业务进行平衡,在业务拓展时针对性不足,不利于资源的统一调整和配置。

分支机构负责人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在现行组织结构下,银行各分支机构属于综合性的经营实体,实际上自成体系,近似于独立的法人。总行各部门作为管理中心,无法对分支机构的业务资源进行整合,也难以对分支机构负责人的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导致分支机构负责人集人事、财务和风险管理大权于一身,分支机构内设的监督、制衡作用无法发挥,为违法犯罪行为埋下了隐患。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案件频发即证实了这一点。

激励机制不甚合理

在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下,缺乏通过市场业绩和岗位竞聘等多渠道提高收入水平的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只能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升迁,由此才能提高福利待遇,而越往上走职位就越少,这使得大批人才得不到激励。另外,由于各业务条线不实行独立核算,因而也难以进行业绩考核,无法实施与各部门业务特点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组织结构的垂直层级过多

在基层的支行行长和客户经理与总行领导之间隔着众多层级,加之中国地域广阔进一步加长了这种信息链条。据考察,从总行行长到基层客户经理的层级约7~9层,从总行管理部门到客户经理需要经过5~7层,假设信息在各层级传递的漏损率为10%,则经过7层的信息传递质量为47.83%,即超过50%的信息被漏损。显然,在垂直层级过多的情况下,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行效果还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真实性都会受到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的设想

矩阵式组织结构代表了当前国际银行业组织结构发展的最新理念,无疑也是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的方向。但是,鉴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管理水平和经营环境还不成熟,全面引入矩阵式组织结构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本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选择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广。事实上,我们目前采取的项目经理制、产品经理制、客户经理制就是借鉴了矩阵式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国有商业银行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可

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逐步推行战略事业部制

战略事业部制是矩阵式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也是银行强化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加快各项业务发展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可先在总行内部分类设置一些事业部,如对公业务、零售业务和资金业务等(目前各行也都开始进行相关试点改革)。在此基础上,再对分支机构相应部门实施垂直化管理,切实推进机构扁平化和营运集中管理,纵向层级可以简化为事业部总经理――分行总经理――支行经理――客户经理,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网点撤并,优化机构布局。

有选择地进行流程化改革试点

在事业部制实施相对成熟的城市,根据业务的相关性程度调整内设部门的职责范围,进行前、中、后台的分设与衔接,进行流程化改革。流程化改革试点的关键在于建设,具体包括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职能,具体可形成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两大管理板块。在此基础上,建立业务协作的科学评价制度和奖惩机制,在部门间建立良好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强化业务间的协作关系。

为全面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创造条件

构建全行统一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并非是战略事业部制和流程化模式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一是强大的科技信息系统,鉴于矩阵式结构管理对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银行应实现信息科技系统大集中,并建立良好的商业银行的数据中心、客户管理系统和完备的账户交易信息系统;二是完备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通过制定科学的内部转移价格,使各业务部门的成本核算和利润分配做到公平、合理、有章可循,以防范矩阵式管理可能造成的管理责任不清、业务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三是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要建立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考核评价制度,营造科技兴行、效益兴行的先进经营文化,摒弃存款立行、市场份额的传统观念,通过风险和绩效考核在全行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以此为矩阵式结构的有效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构建全行统一的矩阵式组织架构

化学公式总结篇9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般性转移支付;标准支出;纵向转移支付模式经济

经济

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总额增长很快,1994年为2389.09亿元,2008年增长到2.294561万亿元。在这10多年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直是我国学者理论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转移支付目标、转移支付模式和方式、转移支付效果实证检验以及转移支付方案设计等四个方面。本文将在理清已有文献思路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均等化、矫正辖区间外溢效应、增强国家政治控制力和完成中央委托地方事务(王元,2009)。其中均等化目标是最主要的,也是国内学者探讨的重点。均等化准确地说应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明确:一是确定需要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范围;二是确定均等化程度。

关于需要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范围,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将政府提供的全部公共服务纳入;二是只将基本公共服务纳入。李金珊等(2008)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概念,会随着时间、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渡到“一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进入“最终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内学者在早期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刘溶沧,1996),但对公共服务的范围并未强调,随着探讨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公共服务的范围应该有所限定,所以之后的文献主要是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朱玲,1997),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也正式确定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因此,国内学术探讨的重点落在了基本公共服务应包括的具体范围上。

国内学者对基本公共服务应包括的具体范围存在争议。刘尚希(2007)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与低层次消费需要有直接关联的;二是人们无差异的消费需求。基本公共服务范围随时间、地点变化,当前主要为教育、医疗和住房。马国贤(2007)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指那些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相关的,由政府提供,并由政府财力切实加以保障的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诸项目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意义的公共服务。安体富等(2007)将国内有关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的表述总结为三种观点:一是指直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二是指纯公共服务;三是指一定发展阶段上最低范围的公共服务。但他本人并不认同其中的任何一种观点,而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应该是指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纯公共服务。许多文献还用例举的方式表达了我国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

关于均等化程度,马国贤(2007)将各国的做法总结为人均财力均等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公平等三种基本模式。中国财政学会课题组(2007)认为,均等化目标初级阶段是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级阶段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高级阶段是实现全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并提出了五种运行模式:财政收入能力均等化模式、财政支出均等化模式、人口均等化模式、财政收支均等化模式、有限的财政收入能力一支出需求均衡模式。安体富等(2007)则将其总结为三种标准:最低标准、平均标准、结果均等,并认为这三个标准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一开始首先是低水平的保底,然后提高到中等水平,最后的目标是实现结果均等。

笔者认为,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均等化程度的确定是一个动态过程,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基本公共服务应只包括那些影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项目,并采纳较低标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不断拓宽,标准也不断提高;当经济发展水平很高时,基本公共服务最终可拓展为包括所有公共服务,并采纳结果平均标准。在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基本公共服务各个项目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即在同一时点上,有的项目采用最低标准,而另外一些项目可能采用结果公平。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国家可控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将全部公共服务纳入均等化范围的条件还不具备,所以,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范围应该有所限制,并且不同的公共服务项目均等化程度应该有所差异。当前我国真正意义上以均等化为目标的只有一般性转移支付,因此,我们可以从《2008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找出我国在实践中执行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均等化程度。在计算标准支出时,该《办法》选取的项目主要有:行政、公检法、教育、文体广、卫生、农业、林业、城市维护、基本建设、离退休、村级管理和其它支出,这可理解为均等化目标下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在计算每个项目支出标准时,采用的是全国平均支出水平标准,这正是均等化目标下的均等化程度。笔者认为,我国实践中的做法虽然简便易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将林业、离退休作为单独项目列出,但环保、社会保障和科技等重要项目却未单独列出;所有项目都采用全国平均水平标准,没有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分项目确定等。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程度来确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均等化程度。第一,明确中央政府可用于均等化目标的转移支付总额。从理论上讲,公共品和私人品有一个最优组合,据此可计算出政府应控制的资源,然后按中央掌握财政收入的比重计算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再减去中央本级支出和其它目标的转移支付,剩下部分就是可用于均等化目标的转移支付总额。在实践中可以利用GDp和宏观税率计算政府控制的资源。第二,在转移支付总额约束下确定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均等化程度。各项公共服务对人们的影响不同,对那些影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公共服务应优先提供,其次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后为影响人们享受需要的。从程度上讲,影响人们起点公平的公共服务都应达到较高水平,而其它方面的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可采用较低水平。

根据上面思路,笔者对我国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判定。

二、我国转移支付模式和方式的选择问题

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模式只有两种:纵向转移支付和横

向转移支付。从理论上讲,纵向转移支付主要用于解决由于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划分的不对称所造成的上下级政府之间存在的财政收入能力与支出责任不对称的问题;横向转移支付主要用于解决由于各地区之间的财政收入能力差异以及提供相同的公共服务所存在的成本差异而造成的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均衡问题(刘溶沧等,2002)。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财政能力强的地区既可能直接向财政能力弱的地区横向转移支付,也可能在财政收入初次分配时中央政府获得较大部分,使得财政能力强的地区已通过中央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向财政能力弱的地区转移支付。因此,实践中世界上主要有两种转移支付模式:单一纵向模式和纵横交错模式。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单一纵向模式在操作上比较简便易行,完全以上级政府作主导,但是,强制性色彩较浓,透明度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纵横交错模式在中央政府的主持下,对部分转移支付的实施吸收地方政府直接参与,且由作出贡献的地方政府按依法计算的结果向接受援助的地方政府直接划拨财政资金,增加了地区之间相互支援的友谊色彩,使作出贡献的地区产生一种荣誉感,对接受援助的地区也会产生鞭策效果(李杰刚,1995)。国内学者对我国应采纳的模式意见不一,有的主张单一纵向模式(钟晓敏,1997),有的主张纵横交错模式(刘溶沧,1996),还有的主张纵向为主、纵横交错模式(安体富,2007)。

笔者认为,我国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拥有较大的财权(基本上在50%以上),而事权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基本上在70%以上),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转移支付模式应以纵向为主。当然,现有转移支付后,我国各地区财力还相当悬殊,所以,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的横向转移支付也有必要,但应以具体项目的帮扶为主。关于转移支付的方式组合,刘溶沧(1996)将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分类转移支付三类,并认为我国应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重点,以专项转移支付相配合,以特殊性转移支付作补充。安体富(2007)将我国的转移支付划分为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其它转移支付四类,主张我国应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王元(2009)将我国的转移支付划分为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并认为一般转移支付用于实现均等化目标,而矫正辖区间外溢效应、增强国家政治控制力和完成中央委托地方事务等目标则主要由专项转移支付来完成,所以,我国应采取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并重。王雍君等(2002)主张建立以均等化转移支付为主,以专项拨款为辅的体系。

国内学者对财政转移支付各种形式的统计分析是按大类展开的,从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税收返还等照顾地方既得利益的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增长较快,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如2007年各类形式的总额和所占比重分别为:两税返还3214.8亿元(18.6%),所得税返还906.3亿元(5.2%),财力性转移支付7017.2亿元(40.5%),专项转移支付6186.9亿元(35.7%)(孙开,2009)。但按大类统计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国转移支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王雍军(2006)认为,我国现有转移支付形式中真正以均等化为目标的只有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由于需要地方配套和中央管理能力问题而具有逆向均等化效果;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有违均等化本意;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三奖一补”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是不确定的。另外,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的一般转移支付也不能保证地方政府用于提供本辖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所以有学者指出,转移支付的重点对象应是管辖乡村行政的县乡政府和生活在乡村的低收入人群(朱玲,1999);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对象应该明确规定为县级辖区,至少应该主要针对县级辖区,尤其是贫困县(王雍君等,2002)。

笔者认为,我国现有转移支付方式中,税收返还与转移支付目标并不相符,理应取消。当然,在改革中为减少阻力,可以在财权划分中给予补偿,比如共享税给予地方更大比例、开征新的地方税种等。专项转移支付应完善度量指标,减少资金分配自由度。一般性转移支付最为正规,应当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转移支付方式。总之,转移支付方式选择应根据转移支付目标而定。

三、我国转移支付效果问题

我国转移支付已有15年的实践,国内学者利用我国实际的转移支付数据检验了转移支付与经济收敛、地方财政努力的关系以及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具体检验方法和结论如表4所示。

可见,大多数实证检验表明我国的转移支付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在我国现有转移支付方式中,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效果不佳;转移支付考虑的因素不太合理等。

四、转移支付方案设计问题

大多数学者主张根据各地区的财政缺口来分配转移支付额,这里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确定可用于各目标的转移支付资金额。从已有文献来看,很少有学者进行详细探讨,笔者的主张已在上文中提出,在此不再重复。(2)确定各地区的标准收入。国内学者提出的具体方案中,许多采用相关替代指标来推算,但笔者赞同《2008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中的估算方法,即采用按税种分别计算方法,这样既准确又切实可行。(3)确定各地区的标准支出,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大多是将我国财政支出分成几个类别,设定权数,再分类别选取指标计算。笔者主张根据转移支付目标,接应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及其应达到的服务水平来计算标准支出。具体为:对于均等化目标的转移支付,标准支出=∑(某项公共服务总量×该项公共服务单位成本)。其中公共服务总量不能简单地由人均公共服务数量与人口总量的乘积得到,因为大多数公共服务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非竞争性,所以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总量与人口总量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比例关系。公共服务总量不仅与人口总量相关,还受人口密度的影响;公共服务单位成本也受多个因素影响,如气候、地貌等自然环境因素,国土面积,经济发展程度等。对于矫正辖区间外溢效应目标的转移支付,需要找出影响外溢效应大小的因素,比如,农林水事务可选取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等指标,科技可选取专利数量和科技人员等指标。对于增强国家政治控制力目标的转移支付,则需要明确国家照顾的利益群体,如少数民族可选取人口、面积等指标,落后地区可选取人口、人均收入等指标。

[参考文献]

[1]安体富,中国转移支付制度:现状、问题和改革建议[J],财政研究,2007,(1):2-5

[2]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7,(8):48-55

[3]安体富,任强,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地区差别视角的量化分析[J]财贸经济,2008,(6):79-82

[4]曹俊文,罗良清,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6,(1):43-45

[5]高培勇,杨之刚,夏杰长,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6]黄解宇,常云昆,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模型分析[J]财经研究,2005,(8):111—123

[7]贾康,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积极推进但不能急于求成[J]审计与理财,2007,(7):5-6

[8]江新昶,转移支付、地区发展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07,(6):50-57

化学公式总结篇10

关键词:磁参数计算公式高斯第一位置第二位置

中图分类号:p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067-02

1引出

我院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93中规定的第一高斯位置法进行内蒙古标本磁参数测量并计算时碰到磁化率单位问题。

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规范《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93中附录C的磁化率和剩磁计算公式。

高斯第一位置磁化率:

()(1)

式中:为标本中心到探头中心的距离;

为标本体积;

为当地总磁场值。

高斯第一位置剩磁:

(2)

用以上两个公式进行计算:按照该规范附录C中叙述,选取单位cm,选取单位cm3,与选取单位nt;计算结果值与现实不符,比实际小了约105倍,值与现实相符。

重新选取单位:选取单位m,选取单位m3,与选取单位t;计算结果值与现实不符,比实际小了约105倍,值与现实也不符,比实际小了约109倍。

由(1)式单位换算可以看出,3与的单位相消,与的单位相消,也就是说这四个参数的单位选择不会影响计算结果。

同理:(2)式中,3与的单位相消,的单位单独存在,影响到计算结果。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是(1)式在推到中出现了错误,(2)式正确,的单位应为nt。

2公式推导

约束条件。

高斯第一位置:,,

高斯第二位置:,,

2.1高斯第一位置

根据磁偶极子模型,可得到标本在高斯第一位置产生磁场感应强度B的大小:

式中:r为标本中心到探头中心的距离;

m为,为标本总磁矩;

为在Si单位中。

建立以X轴向东,Y轴向北,Z轴向下直角坐标系,则:

以Z轴为例:

(3)

假设标本放置前仪器读数为,放置6面与地磁场方向相同读数,5面与地磁场方向相同读数,则应该有如下关系:

(4)

(5)

(1)求解磁化率。

(4)式与(5)式相加:

(6)

化简求取:

(7)

由公式(单位取t)计算得到:

(8)

同理:

(9)

(10)

从而求得磁化率的平均值,:

即磁化率:

也可以写成:

(11)

式中:为标本中心到探头中心的距离,单位cm;

为标本体积,单位cm3;

为当地总磁场值,单位nt;

为仪器读取值,单位nt。

(2)求解剩余磁化强度。

用(4)式减去(5)式:

(12)

求取:

(13)

同理:

(14)

(15)

标本的剩余磁化强度,:

(16)

代入,(16)式化简,即剩余磁化强度:

(17)

式中:为标本中心到探头中心的距离,单位cm;

为标本体积,单位cm3;

为仪器读取值,单位nt;

2.2高斯第二位置

根据磁偶极子模型,可得到标本在高斯第二位置产生磁场感应强度B的大小:

式中:r为标本中心到探头中心的距离;

m为,为标本总磁矩;

为在Si单位中。

这与高斯第一位置相比,只差了二倍的关系,一次可以仿照高斯第一位置推导过程来导出高斯第二位置测量时的,磁化率和剩余磁化强度。应注意的是,在第二位置上,仪器读数变小,为了保持与高斯第一位置形式一致,需要进行一次符号运算。

同样以Z轴为例:

(18)

(19)

(1)求解磁化率。

(4)式与(5)式相加,化简求取:

(20)

同样由公式(单位取t)计算得到:

(21)

(22)

(23)

同理得到平均磁化率:

也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

(24)

式中:为标本中心到探头中心的距离,单位cm;

为标本体积,单位cm3;

为当地总磁场值,单位nt;

为仪器读取值,单位nt。

(2)求解剩余磁化强度。

用(4)式减去(5)式,求取:

(25)

同理:

(26)

(27)

标本的剩余磁化强度,:

(28)

代入,(16)式化简,即剩余磁化强度:

(29)

式中:为标本中心到探头中心的距离,单位cm;

为标本体积,单位cm3;

为仪器读取值,单位nt。

3总结与建议

3.1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93中关于剩余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率的计算公式单位标注不明确,规范引用公式适用于CGSm制,而不是Si制,但是规范内容阐述全都应用Si单位。

3.2建议

做适当修正,以满足行业规范的唯一性和标准性。

参考文献

[1]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3-05-18,1994-01-01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