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8:01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思想建设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050-02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是人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传递下来的文化。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振奋民族精神的力量。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历经了时代变迁、人间沧桑,在与时俱进、兼容并包容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了我们的民族瑰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渐渐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并且受到全球化经济和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受美国等发达国家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从而必须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的,将传统文化运用在大学生的教育中来,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包含着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诸多内容,可以利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几乎是每个人从接受教育以来就被灌输的思想,可以说每个人都对爱国有着与生俱来的认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一种国家民族危难时深沉的忧患意识,一种以中华民族的兴盛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一种为中华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奉献精神,一种作为中华儿女所具有的民族气节与民族自尊”。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与战争、民族存亡、革命这些词汇渐行渐远的当代大学生逐渐淡化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意义。爱国不仅是民族存亡时刻的献身报国,更是民族安定时期的奋发向上、繁荣建设。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传统资源。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老子提出的“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到三国时期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到清朝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爱国主义贯穿着我们民族发展的始终。在当代社会,这样的事例也不胜枚举:为了祖国建设毅然放弃外国优越条件回国的詹天佑、华罗庚、为祖国强大而默默工作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为解决祖国人民温饱而劳作的水稻之父袁隆平......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人们忠诚、热爱和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行为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将爱国主义渗透在大学生教育中的方方面面,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通过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思想道德建设

英国的文学奖获得者莎士比亚曾说“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曾说“支配和统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专制政府中是永远高举着的君主的铁拳,但是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可见思想道德建设无论是从个人还是社会的角度来说都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受封建社会儒家主流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如:关于明志的“志存高远”、“有志者事竟成”,关于持节的“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出淤泥而不染”,关于自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关于仁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于诚信的“失信不立”、“一诺千金”等等,可以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涵盖了道德品质的方方面面。

我国开展了诸多的道德建设活动,如“道德模范”评选、“道德讲堂”巡讲、“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都旨在提高国民素质。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将把道德建设作为重要的内容。“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增强民族文化尊严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应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使其内化为相对稳定的气质、修养和人格”。

三、方法论教育

大学是树立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与之相对,也是培养一个人方法论的重要时期。我国自古就有“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的说法,这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体现。例如《论语》中就提到了很多的学习和做人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说学习要温故而知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说要注意点滴的积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则是指无论学者身份高低,都会积极的请教不懂得问题,体现了一种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这样的论述在古代文学著作中不胜枚举,特别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作“四书五经”,以详实的姿态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方面仍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另一方面,方法论教育也不单单是指教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传授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国传统文化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能不断的顺应时代,融合具有先进意义的外来文化。同志1994年1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别指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段话涉及到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方法论原则。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时不仅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应特别重视方法论的指导;要教给大学生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更要教给学生正确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四、高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象征,是在社会历史大背景下结合时代与自身特色的产物,如北大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就体现了当时的北大人爱国图存,锐意进取的精神;清华大学的校徽由三个同心圆构成周易两卦,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个易经的全部内涵也是清华对学生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理念,也是维系学校团体的重要力量,影响着学校师生价值观的形成、工作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的规范,可以说,一个学校质量的好坏与这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综观世界一流大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活跃的校园文化和深邃的人文底蕴。我们在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时,也绝不能忽视这一点。因为办学特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学校办学过程中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创造。大学校园应当是现代化的气息与厚重的历史人文精神的统一。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积淀,一经与现代文明、现代意识有机结合,就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的首要任务,树立新观念,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

[2]李宗桂等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3]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2

目击者小刘称,前天下午4点20分左右,他从综合楼电梯出来,隔着玻璃看到有个女孩躺在地上,两个保安正将一床被子盖在她身上。“她穿着中裤,头发直直的,有一点点胖。她应该是先摔倒一楼台阶,而后被弹到马路上,当时鲜血就流了出来。”事发后,保安在周围拉起警戒线,随后接警的民警也赶到现场调查。

地学院一名大二的男生说,坠楼的女孩姓杨,天津人,是家中的独生女,事发前在该学院读研三,还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要毕业。“我在学院的活动中见过她,感觉不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人。”该男生说,他听人提起过,死者的毕业论文不符合要求,并在答辩中出现差错,怀疑其坠楼可能与此有关。

中国地质大学党委宣传部的吴军老师昨日证实此事,并表示深深的惋惜。他说,事情发生后,学校相关领导也立刻赶到了现场,配合警方调查。死者的父母已于前天晚上从天津赶到地大,其母一直情绪激动,泪流不止。“地学院的领导进行了接待,并会配合家属进行后事的安排。”

对于该女生是由于毕业压力过大而轻生的传闻,吴军表示未曾听说。他称,学校将会就此事对死者的舍友、同学进行心理辅导。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3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

【分类号】:G641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所孕育产生的文化体系中唯一尚存的文化体系,是唯一生生不息而未出现断层的古典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相对的稳定性和高度的开放性。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是蕴含着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二、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需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互相碰撞和融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高等学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因此,在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促使其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作为中国新时期的知识分子,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与历史和时代的碰撞中激发出的民族精神,是推动民族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宝贵财富,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实际,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我们要构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它自身具备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必须懂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吸收其精华,才会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和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偏差,例如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趋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耐心细致、科学合理地予以引导和解决,从而实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增强高等学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目标。

(四)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客观要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历程来看,它的优良传统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纵观历史不难发现,我党各代领导核心,不论是、邓小平,还是、,都是传统文化的吸纳者、践行者和创新者。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今天我们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要根植于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优秀成分,充分利用它蕴含的丰富人文资源服务于高等学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好教材。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身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和借鉴有益内容和方法,使其在教育内容方面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在方式方法上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的教育和灵魂的洗礼。

具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言传身教”、“环境熏陶”、“知行统一”和“克己慎独”等教育方法值得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借鉴和采纳,对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有裨益。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对长期受其熏陶的华夏儿女的人格特征和精神风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同时文化反过来也具有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

《诗经》《礼记》均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教育子弟的传统文化典籍。而其流传千古也说明了古人就已意识到了要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育人功能,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青年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思想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注重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完善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从而促进学员人文素养的提高,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也就充分实现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

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增强其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而上述教育目标均符合今天人们所追求的道德规范和理想人格。当前,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四有”青年的目标与古人通过传统文化培养人才的目标具有天然的一致性。

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共生性。青年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文化素质处于基础地位,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和根本。每一种素质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与其他素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思想素质与文化素质更是密不可分,二者具有共生的特点。因此,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先天的优势,必将推动学员思想政治建设迈上一个更高的水平,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合格

四、结语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4

现代思政教育主要是以共产主义为基础的,教育重点也是人们的思想品德,着力培养人们的思政素质。从根本上看,思政教育的整体目标仍然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而我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讲属于伦理型文化,其中的很多观念都是以伦理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因此,在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

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目标方面主要有三个,分别为“明明德”、“亲民”以及“止于至善”,前者主要是教育人们保持一颗向善之心;中者指的是将向善之心发展到民众当中去,运用这种情怀来关爱民众;后者指的便是儒家所崇尚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文化着重对人道德上的教育。

二、教育方法

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法方面呈现出多样化表现,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示范教育,这种教育方法是传统儒家最主要的教育方法之一,《论语》中便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便是孔子提出的“以身作则”教育方式,教育者也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对自身的言行有所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为被教育者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第二,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方法同样是孔子提出的,《三字经》中有“性相近,习相远”的描述,主要指的便是人类虽然存在很多普遍性与共同性特点,但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等不同,人的个性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人的不同特点,运用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教育。

第三,注重修身,这种方式重点强调自我约束与自我修行,《礼记?大学》中便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传统文化中倡导做任何事之前,都需要先“修身”,“修身”的具体内容包括自省、克己、慎独以及学思结合。

第四,陶冶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主要强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太子少傅箴》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在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中,环境对人道德与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

在现代大学思政教育中,主要运用的方法也与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方法异曲同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理论灌输,这种教育方法相对传统,主要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传授,将马克思理论有计划的向被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中灌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第二,实践锻炼,这种教育方法是教育工作者运用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科学合理的组织与引导下,改善自己原本的主观世界,使自身的思想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形成健康积极的思想与意识。

第三,自我教育,这种教育方法指的是学生依照思政教育中所制定的要求与目的,运用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等自我教育方式,实现实际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得到知识的自我内化,从而达到提升自身思想与道德的目的。

第四,榜样示范,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文化中的示范教育类似,主要是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与指导,也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其中,也包含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与行为方面的正确引导。

三、教育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在教育过程中,并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而是更加重视对人德行与智慧的教育,培养人们对民族与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教育是将社会责任与个人素质融合起来的,在教育内容方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进取精神,树立人们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与自??不息的生活态度。

第二,爱国情怀,民族的昌盛是一个国家得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文化的教育观念始终在引导人们以富强国家为己任,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前面。

第三,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服从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进而引发出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和谐相处。

第四,坚守气节,传统文化中认为,道德品质远比物质利益更加重要,这也是对人们高尚人格进行培养的主要基础。

由此可以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三个方面来看,两者之间都有很多共通之处,具有很大积极意义。

四、传统文化融入的消极方面

虽然,根据上述分析,在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可行性较大,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吸纳也应该具有选择性,在融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传统观念形态常常表现在一些特定社会心理上,无论是行为方式,还是思维观念,在传统文化长期的影响下,都容易形成一种定式,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也会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说,传统文化中“重德治,轻法治”的观念,就会对树立大学生法制观念产生消极影响。另外,上文提到过,我国传统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道德伦理高于人权,在传统文化中,没有所谓的权利观念,只重“人伦”而不重“人权”;只强调“义务”而不强调“权利”,这种观念也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5

关键词: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建议

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蓬勃发展的网络给大学生们提供了无数的资源与便利,更成为了大学生们学习、娱乐、联络、购物、交友等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极大丰富了大学生们的业余生活。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不止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地正面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既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也有众多虚假、暴力、色情等的消极的不良文化。这些不良信息的侵蚀难免会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作为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相当敏感的一大群体,大学生无疑是网民群体的主体,而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在网络诚信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表面上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出现的道德问题,实际上是现实社会中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在互联网领域的延伸,而网络社会的在线活动依赖于现实社会提供的信息资源和物质条件,这种关联依赖性充分表明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同样需要诚信品德。

一、网络社会的道德建设

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在信息时代,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当前传统道德的内涵与外延因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了变化,网络社会的道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道德建设、特别是在网络社会有关诚信的教育已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

由于一直在象牙塔中生活,大多数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教育程度与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网络言行还难以进行理性思考,再加上网络的人际关系虚拟化及其开放性与隐蔽性容易导致诚信缺失,所以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频发,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责任意识淡薄

在网上,小至盗取别人的邮箱与QQ号这种恶作剧,大到窃取别人账号或商业信息这种犯罪活动,在大学生间都常有发生。更有一部分人因为无聊或为了博取别人眼球吸引注意力,在网络上大量散布谣言引起社会的不安。究其原因,固然有一部分是因为在我国网络属于新生事物,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并不完善,而且一些法律法规的制定本身就存在争议,所以是我国的对网络活动的法制约束相对要少些之故,网络的开放性与隐蔽性再加上大学生相关意识的匮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诚信意识淡薄

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遨游的同时对网络的虚拟性有着一定程度较为清醒的意识,而在另一方面又觉得在网上这个自由的世界毫无顾忌、摒弃一些现实生活的道德原则也未尝不可,由此他们一边对网络存在着一种戒备之心,一边又因为网络诚信意识的淡泊,在网上与他人交流、交友、求职时不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原则欺骗对方。在利用网络这个信息资源平台共享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众多大学生甚至把应该的理论研究与创新活动变成了抄袭与剽窃的行为。

3.沉迷网络、道德意识淡薄

大学生中有不少人早已习惯于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玩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以其特有的魅力使众多玩家深陷其间无法自拔,由于多数网络游戏用金钱就能更快的升级,买到更好的装备,进而在网络世界所向披靡,享受万众瞩目的,不少人还因为网络游戏花掉了自己的生活费导致恶性循环。不单如此,网络游戏引出了一系列的道德命题,玩家在有的游戏上因为一点小事就相互谩骂的事情数不胜数,在有的游戏里直接与别的玩家结成虚拟世界的夫妻、以“老公”“老婆”相称,有的游戏更是允许“一夫多妻”,直接挑战传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经常沉迷与这类游戏的大学生的认知与人生观都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道德意识更加淡薄。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大学生违背道德准则现象频发,不是单方面的作用,而是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也应当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这两个方面着手:

1.健全高校网络管理体制,创造和谐校园网络环境

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缺乏正确辨别能力与判断力的大学生与难以抵制网络诱惑的大学生们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就会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迷失。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首先应当完善高校网络管理机制,重点强化监管的力度,尤其是对于在学校图书馆微机室与校园网吧的监管。完善的网络管理和监控制度有助于使大学生规范自己在校内使用网络时的言行。有助于创造一个积极净化的网络环境。因此加强网络制度建设,形成用制度规范上网行为,是创造和谐校园网络环境的先决条件。

2.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修养

道德不是高在云端的抽象概念或革命修辞,而应该是一种微观的、鲜活的、流动的、可识别的生活内容和底层修辞。要培育良好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关键还是要从大学生自身出发,从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出发,突出教育重点,以重点个体、重点群体的突破来带动整体的提高。首先,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在了解大学生思维特征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教育计划朝积极向上的方向引导学生:先是开发出网络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再通过多种渠道,如针对性讲座与公共课、校园报刊设置相关专题等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以助其树立网络道德意识、辨别网络信息的良莠、树立诚信上网的态度;其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如学校开设网络问题咨询的页面或聊天室,辅导员建立相关QQ群等互动平台与学生互动随时掌握学生思想状况;最后,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合理调整上网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而不至于沉迷网络。

二、总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思想道德的内涵也在发展,要建立新的思想道德评估体系有一个过程。所以必须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把德与法融入制度建设中,建立新型道德利益观,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和伦理教育,以制度来规范、评价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创新教育环境,促进养成教育,提高教育绩效,推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是一个牵涉面广、影响巨大的问题,其中既有社会环境因素,又有校园因素及学生个人的因素,要搞好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需要多方合力。一要通过健全网络管理体制以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网络道德品质的外部环境。二要通过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三是通过积极引导,主动沟通来帮助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德性品质。由此,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方有可能收到实效。(作者单位: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会工作系)

参考文献:

[1]贾志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12,(8)

[2]赵宏伟.论信息时代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9)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6

(一)英国文学史及其特点

英国文学发展源远流长,其中不乏经典的文学著作。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盎格鲁—萨克逊阶段、新古典主义阶段、浪漫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现代主义阶段等不同的发展时期,在每个时期都有代表其时代特色和艺术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构成了恢弘灿烂的英国文学。英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的文学发展又经历了写实主义、实验主义等阶段,现在,英国文学还在不停地发展,不断地产生新的具有极大影响的文学作品。目前,英国文学正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相信,随着英国文学的发展,它对英国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对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美国文学史及其特点

由于在历史上美国长期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英国文学文化对美国文学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文学一直模仿英国文学,很少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创新,但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打响,美国人民的独立自主意识日渐突出,美国文学开始摆脱英国文学的影响,不断发展,独立出来。随着美国的强大,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国意识开始突起,在文化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大批文学家和富有美国精神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给美国文学的繁荣注入了强大的力量,美国文学开始发展成为能够与英国文学并立,能够代表美国人个性特征,能够反映美国主体意识的独立的民族文学,美国文学获得了极大的突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力雄踞世界第一,美国文学开始经历新旧文学的激烈争斗,并受到实验主义的深刻影响,发展更为个性化。现在,很难说美国文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美国文学不再局限于某一个“主义”或者“思想”,美国文学也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文学评论是和文学相伴而生的,文学的发展也必将促进文学评论的发展。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文化精神的艺术展现,而英美文学评论者以文学分析为基础,不断地剖析英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出文化差异对文学发展的不同影响,揭示其中的规律等,对文化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必须研究英美文学的发展史。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语言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和美国虽然都讲英语,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同的,自从美国被英国统治之后,美国人民被迫地接受了英国的语言文化。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即使美国人民被迫接受了英国的语言文化,但与英国本土的文化还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英国语言文化和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著语言文化接触后,为了适应北美大陆的发展需求,产生了许多新的词汇,这些词汇是英国英语中所没有的,这个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英语就产生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不同,必将影响文化的方方面面,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正是这种独特的语言在承载着传承和发扬本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使命。评论家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中必将用到自己本国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本身就含有特定的含义,能够代表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英国语言和美国语言的差异必将造成文学评论的不同,这是语言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美国英语是在英国英语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既然是衍生就注定有一些本质的东西和英国英语是保持一致的。但衍生并不等于复制,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还是不同的,特别是在美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后,它的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文化的变化又加深了语言的变化。美国英语形成之后,就对文学评论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美国文学的评论语言更为张扬,评论者敢于大胆地表露自己的观点态度,美国文学的评论语言更显突破和创新,语言张狂,稍有顾忌,这在语言形式上与英国英语相比就有较大的不同。美国文化追求自主、突出,在文学评论中的语言使用也能深刻地体现出这种文化精髓。

(二)历史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是在继承和反叛中不断挣扎,正如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一样,为了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苦苦挣扎,在这一阶段,英国的文学评论似乎也出现了这种徘徊,为了继承和反抗的问题苦苦挣扎。对于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而言,无论是从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的评论还是在荒诞的创造手法上,都体现了英国文学评论的继承传统与打破传统之间的纠结与冲突。到了20世纪,英国文学评论经历重大转变,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于先前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思考,对于传统评论标准有了新的认识,这时的英国文学评论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从内容和思想上都有一些新的突破。但在英国文学评论界,除了伊格尔顿以外,基本上没有一个具有很强实力和影响力的评论家,他们大多畏首畏尾,继承有余,创新不足。至今,伊格尔顿在文学评论界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之后,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方向朝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权主义方向发展,英国的文学评论也在不断地对以前的文学理论成就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重新审视和研究,开始慢慢地建构起新的、适合当今社会的文学理论。而美国文学评论和美国文学的发展一样,即使从英国文学评论中发展出来,具有英国文学评论的一些特征,但自从美国独立之后,美国文学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美国文学评论与美国文学一样善于突破,不断地打破传统,敢于表达新观点,书写新内容,美国文学评论在不断的突破中获得新的发展与进步。

(三)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对英国文学评论与美国文学评论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现象,英国文学评论虽然也有发展,也有创新和突破,但无论是从深度和广度上讲,都显得畏首畏尾,不够彻底。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文学评论就像英国文学一样,为了保持英国文化原有的“纯正血统”而不愿或者是不敢突破。虽然,英国文学评论在厚重的历史中吸收了很多营养,能够产生一些中规中矩的评论,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少有创新和突破。英国文学评论读之使人感觉犹豫不决,缺乏突破力度,使人感觉评论的力度总是不够,评论总是不够精准;英国文学以及英国文学评论虽然在悠久的文化传统中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源泉,但这种厚重的历史优良的文化传统也对英国文学评论者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他们在创新道路上背负了沉重的负担,不能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思想认识,加大对文学理论的创新。这样英国文学评论就显得较为陈旧,缺乏突破与创新和新鲜度。美国文学评论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极大,特别是美国的创新文化,这种文化促进了美国文学评论的不断发展,最终,美国文学评论发展成为开放性的文学评论。美国文学评论虽然在英国文学评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在历史的不断推进中,美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文学评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像英国文学评论那样有很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因此,它能够轻装上阵,不断地突破传统,不断地创新与突破,获得大力的发展。美国文学评论在吸收欧洲大陆文学和北美大陆印第安土著文学的精华部分的同时,也可以综合应用各种理论,把各种文学评论中的精华部分借用过来,并不断地融合创新,这样,美国文学评论就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能够不断地突破和进步。美国文学评论的视角是世界的视角,全世界的文学评论的优秀理论和成就都可以借鉴过来供自己所用,美国文学评论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三、结语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7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人数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备注008文学院(电话:89683067、89683519) 147  文学院所有专业均不接受单独考试。135102戏剧 30   01舞台剧与影视剧写作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623艺术基础(戏剧影视文学)④902剧本写作 复试科目:0810创意与编导

《戏剧艺术十五讲》董健、马俊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专业学位,学制3年。联系电话:89686486。02舞台剧编导03影视剧编导04演出管理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6   01戏剧戏曲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6戏剧与电影基础(含戏剧与电影理论、中国戏剧、外国戏剧、中国电影、外国电影)④978评论写作 复试科目:0809戏剧与影视专题 参看“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网站“招生与培养”栏(njuxy.cn/student.htm)本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02电影学03电视艺术学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1欧美文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5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02西方文论03中外文学关系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1现代文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5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6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02当代文学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1先唐文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5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5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02唐宋文学03元明清文学04近代文学05域外汉籍研究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1古籍整理与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5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5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02中国文化史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1古代汉语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5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4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02现代汉语03中国语言学史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1理论语言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5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02社会语言学03方言学04对外汉语教学05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规范050101文艺学     01文艺理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5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2文艺理论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02文艺美学03西方文论04中国文论045300汉语国际教育 30   01汉语国际教育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54汉语基础④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复试科目:0801专业综合(语言学概论、作文)《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二册)王力著,中华书局;《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当代中国》张海林著,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专业学位,学制2年。咨询电邮:chenguang@nju.edu.cn。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8

一、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中国现代经济学不是从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中“内生”出来的,而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在早期移植西方经济学及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近代留学生群体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学术思想成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独特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缺乏对近代留学生群体经济思想的系统深入研究,留学生经济学学术成就迄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该书以中同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为切入点研究留学生留学期间的经济思想,重点研究留学生博士论文对经济学的贡献。作者论述了留学生博士论文在理论经济学、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农业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工商管理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方面的学术贡献,是一部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二、挖掘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史料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学科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该学科一百多年来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是运用中文文献资料,外文文献资料少有运用,存在文献收罗不足的问题,导致中同近代经济思想特别是民国经济思想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许多经济思想没有系统加以研究。比如民国时期的刘大中、蒋硕杰、林霖、何廉和方显廷等的经济思想都没有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甚至没有列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既要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创新,也要有史料的新发现。作者利用从欧美各国收集到的英文、法文及德文经济学博士论文,中国近代留学生在欧美经济学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两方学者在欧美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评论文章等,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变迁,其中大多数资料是第一手资料且第一次运用。

三、提出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观点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9

张文勋先生于1926年旧历六月二十一日出生在大理州洱源县被徐霞客称为“桃花源”的凤羽镇起凤(包大邑)村一户白族农家。凤羽虽属农村,但自古有耕读并重之风。先生五岁进入当地私塾发蒙念书,诵习《四书》,用功好学,常孤灯夜读,深得塾师喜爱。先生十岁时失去父亲,靠母亲一手拉扯大,随后随堂兄到白米清源小学读书,一年后又回到包大邑村中读小学至高小毕业。1941年,先生考入洱源县立初级中学,其后到蒙自中学读书,又曾于1945年转入昆华工校就读,一年后为照顾年迈的母亲,先生回到大理省中(现大理一中)续读,于1947年高中毕业。

1948年,先生考入云南大学文中系,主修文学专业。考入大学第一年,先生参与主编文艺刊物《平凡文丛》,之后参加地下党的组织“民主青年同盟”,云南起义后,离校赴起义部队工作。由于受到儒学文化和五四新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先生在读大学前就爱好古典诗词和文学创作。在此期间,先生在昆明各类报刊上发表了约四十余篇小说和散文。一年后部队改编,先生返校完成学业。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大学文史系荟萃了很多名家学者,张文勋先生师从刘文典、刘尧民等诸位先生,开始了自己的学者生涯,名师云集的高等学府里,浓郁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先生对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与美学的浓厚兴趣。

1953年,张文勋先生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留在云大中文系任教,任文艺理论教研室秘书,第二年被学校选送到北京大学文艺理论进修班学习。在北大学习期间,先生以文会友,认识了许多来自全国高校的教授,听到许多前辈学者治学的轶闻趣事,又旁听了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先生的《文艺学引论》课,其中讲到的《文心雕龙》、《诗品》等引起了先生的极大兴趣。后来,先生在琉璃厂旧书店买到一本石印本《文心雕龙》,仔细阅读后忽有所悟,从此与《文心雕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到昆明后,先生在云南大学讲授《文艺理论》课,并逐渐将兴趣和注意力转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上。

五十年代末,为了挖掘整理丰富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对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大规模调查,先生任大理调查队队长,率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大理调查队赴家乡大理进行民族民间文学调查工作。在大理州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先生怀着热爱家乡的情怀,不怕苦和累,带领队员深入大理州所属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认真细致的民间文学调查。后来,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先生主持编写了《白族文学史》,该书计三十七万多字,1960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又出版了修订本。此书是全国较早出版的少数民族族别文学史之一,曾在1979年至1989年获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果优秀奖”和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特别奖”。

六十年代,先生发表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关于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的论述》、《漫谈刘勰文学观的哲学思想基础》、《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对文学艺术特征的认识》等有关古代文论的多篇论文。然而,正当先生欲有一番作为的时候,席卷全国的开始了,先生也因“在云大中文系学生中影响太大、流毒太深”而遭到批判,由此也就耗去了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十年时光。虽然当时处境极为艰难,但是先生依然躲在陋室里想法阅读书籍,抄写《说文解字》,写下了大量读书札记,并开始写作古典诗词。

1976年“”结束,张文勋先生压抑多年的学术热情从此得到释放。1979年3月,云南大学中文系受教育部委托,承办“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讨会”,并在会上成立“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先生当选为学会常务理事,从此开始了新的探索,以《文心雕龙》研究为核心,从中国古代重要文论著作的理论探讨,道家老庄的美学思想,佛家的美学思想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文心雕巨龙,美学塑华章。八十年代,先生围绕上述理论陆续发表了多篇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论文,其中有《钟嵘的诗歌理论》、《文艺必须给人以美感――论严沧浪的“兴趣”说》、《〈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论六朝文学理论发达之原因》、《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审美心理结构》、《佛学对我国古代美学的影响》、《老庄美学思想中“有”和“无”的辨证法及其影响》、《论意境的美学内涵》等。198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结集出版成了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论稿》一书,该书集中反映了先生的学术思路,之后,先生又把一些文论、诗论著作中最基本的理论上升到美学的层面上去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认识,并于1987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极有特色的《诗词审美》一书。《诗词审美》把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理论探索与审美鉴赏相结合,使繁复纷呈的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系统化。全书行文以深入浅出、轻松自如的笔调,从二十二个方面探讨了诗词审美活动中的特殊现象,并从美学的角度揭示古典诗词名篇的内在意韵,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并且深得读者喜爱,被评选为当年读者最喜爱的十本沪版图书之一,成为众多古典诗词鉴赏书中的名作,是一部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学术著作。

九十年代初,为借助开发大西南的东风,发挥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以民族众多和与西南诸省及东南亚国家毗邻,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1990年,云南大学成立了“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张文勋先生出任中心主任。在此期间,先生召开学术讨论会,提出了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并主持编撰了《滇文化与民族审美》、《民族审美文化》、《民族文化学论集》等多部学术著作,并培养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民族文化学者。特别令人感动的是,1991年初秋,云南大学“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召开研讨会,先生情系故土,考虑到大理历史上在西南具有重要地位和借此为家乡民族文化事业起推动作用,将会议地点立在大理,并诚挚邀请了国内八个省市的部分高校学者出席会议。开幕式上,身为“中心”主任的张文勋先生作了精彩的开幕词,并在与会期间带领参会代表参观大理民族文化,扩大大理影响,研讨会开得很成功。

1993年先生退休,退休后,先生乐于写诗作词,编选了两部云南历代诗词选,同年出版了被我国著名学者程千帆称之为“灵芬奇彩、炳耀天南”的个人诗集《凤樵诗词》。该诗集集中表达了先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大理的眷恋,也展现出先生一生欢乐和苦闷、探索与收获的心迹。因为诗集充满着云南民族文化与华夏文化配合的恢弘气度,有云南民族文化和谐圆融的底蕴,被国内学者诗家称之为表现云南边地奇异风物和民族风情的新边塞诗。

“平生不羡麒麟阁,愿作春蚕永吐丝。”六十多年来,先生“著书立说笑流年”,先后发表了两百多篇学术论文和文学批评著作,出版了十多部有影响的学术专著,2000年还出版了煌煌二百七十多万字的鸿篇巨著《张文勋文集》六卷本。先生著作等身,不仅在美学方面颇有建树,成为“龙学”名家,而且在边疆民族文化研究方面也卓有成就,真可谓“翰苑南天标一柱,诗文滇地著千秋”。

云山苍苍,滇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张文勋先生是云南大学资深教授,在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已近六十年,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2006年7月28日,云南大学为学校巨擘、学界泰斗张文勋先生隆重举行八十华诞庆祝活动,云南省有关领导、云南大学党政领导、国内外知名学者以及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各界来宾和张文勋先生的亲友、学生等济济一堂,隆重纪念先生的学术贡献,高度评价先生的道德文章。许多未能到会参加庆祝的领导、专家、学者纷纷发来贺电、贺信,真诚问候张文勋先生,云南省诗词学会也为先生举行八十寿辰庆祝集会,昆明各大新闻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2009年,张文勋先生83岁,这一年不仅是先生佳作频出的丰收年,而且是喜事接踵而来的大喜之年。1月,先生被评为影响云南的30位人物之一;11月,先生喜获建国60周年“中国作家文学终身成就奖”、“王中文化奖”;11月17日,张文勋先生荣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兴滇人才奖”,奖金30万元人民币。为奖掖和扶持后学,为培养兴滇人才贡献力量,先生将30万元奖金全额损赠给云南大学。同时,云南省人民政府和云南大学分别予以40万元和30万元的配套经费支持,设立了100万元的“张文勋奖学金”,用于奖励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研究成果的研究生。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10

文学理论后现代主义中国文论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科技、媒介和消费水平高度发达的结果,它的宗旨是反现代主义,即“背叛了现代主义对超越性、永恒性和深度性的追求”,呈现出对多元化、解构经典和反本质追求的倾向,这种态势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方面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1985年,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弗・詹姆逊在北大作了的名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专题讲座,次年同名演讲集译著在中国出版发行。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受后现代主义影响颇深的中国青年学者王宁、王一川、陈晓明等人纷纷出书解读或译介后现论,响应这股风潮。后现代主义波及到了海峡两岸的文艺理论、文学、电影等各个方面,引起学界乃至社会强烈的反响。

在热议的同时,有人对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合法性产生了质疑,文学理论家从学术研究角度论证了这一问题。首先,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理念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次,后现代主义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批评视角和方法,为文学理论的拓宽了道路,发展出更多可能性;最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也有助其成长的土壤和条件:科技的迅猛发达、信息的飞速传递、各种媒介层出不穷、文化进一步形成产业化和商业化模式、艺术逐步趋向大众化和日常化,这都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所要面对和解释的对象。鉴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特点和其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文学理论家们一方面要杜绝后现代主义一味反现代主义的弊端,另一方面,要找准后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文论的契合点,使二者和谐地融合,同时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为新世纪文学理论和文艺学学科拓宽发展道路,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在后现代主义的渗透下,中国文化氛围以及文人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反传统、反本质成为学界热点,文艺学学科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也被发掘出来,亟待解决。

一、反本质主义在新世纪文论教材中的凸显

新世纪的三本教材(南帆的《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版、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版和陶东风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2007修订版)的出版和推广,是后现代主义对文学理论和文艺学学科最直接最具影响力的改变。“本质主义”是三本教材的核心关键词,它们动摇了作为大学统编教材的童庆炳现实的《文学理论教程》的官方地位,彻底了对文学进行的本质主义界定的传统。三本教材的作者一致认为,传统文学理论在讨论文学之前总会给文学设定一个本质,在这一大前提之下再向读者和学生介绍文学的规律。但这一前提根本就是一个错误。陶东风在其发表在2001年《文学评论》上的《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中就强烈表示,文艺研究和教学要克服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束缚。他认为童庆炳的教材被“审美本质主义”的框框所束缚。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便是针对童版教材而写的,既要学本质,同样也要彻底地反“审美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继承了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质疑、解构的精神,为文学理论学者推荐了一种全新的探索视角,为文学理论和教材的拓展了一条更具潜力的发展道路。但如果辩证地看待这种反本质主义,需要注意,文学本身虽然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但不可否认,一定有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本质特性存在,并且是超越时空存在的,对此应加以区别对待。

二、关于当代文论边界问题的研讨

文学理论仅仅依靠新的哲学思想和观念输入是不够的,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的边界》中指出的,“文学的当务之急是重建文艺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机、积极的学术联系”,文学理论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才有生存空间。但应该是以陶东风主张的通过研究“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相应的审美活动的日常生活化”作为建构方法,还是童庆炳先生认为的要回归文学现状本身,即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为根本。前者希望借鉴西方流行的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力图改变文艺学的尴尬处境;后者则认为固守文学实践阵地也可以绝地反攻。对于截然相反的两种论调,朱立元先生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认为“吸收文化研究的某些思路、视角、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合理成果,对于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仅仅依靠文化研究拯救文艺学也不现实。毕竟中西方的文艺理论发展过程和状况存在着差异;再者,文化研究在西方已走入了“性文化研究”的死胡同,自身难保。因此,朱先生既主张回归文学本身,也提倡对当前的通俗文学文化现象加以关注,并很好地解决古今文论、中外文论的融合问题才是根本。

三、当代文论“失语症”

四川大学的曹顺庆教授提出了当代文论“失语症”的问题。他认为,当代文论丧失了表达自我的语言,一味跟从西方理论思维和话语,引用借鉴多过创新和思考,这是后现代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中国文论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的缺点,曹顺庆提出了首先应当加强古代文论向现代话语的转换,“从传统文论的意义生成方式、话语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发掘、复苏、激活传统文论话语系统”,强调中西文论的对话和融合;其次是将西方文论中国化,即“处处以我为主,以中国文化为主,来‘化西方’,而不是处处让西方‘化中国’”,避免中国文论被后现代主义同化。这两点的核心都是以中国文论建设为中心,利用西方思想来辅助和为其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论。这也成为了文艺学学科建设的一个强大目标,是中国文艺理论者为当代文艺学建设所做出的创造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现代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童庆炳.文学的理论边界.江西社会科学,2004,(6).

[3]朱立元.关于当前文艺学学科反思和建设的几点思考.文学评论,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