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8:10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1

1.中小学生数学能力的结构及其培养 

2.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3.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结构与特点的研究 

4.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发展特点 

5.小学生数学学习态度的调查研究 

6.小学生数学能力评价框架的建构 

7.民族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态度调查研究 

8.小学生数学学习观调查研究 

9.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0.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1.中小学生数学知识观的调查研究 

12.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3.文本表述和结构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表征的影响 

14.中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研究述评 

15.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状况的调查分析 

16.第一学段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17.海南省小学生数学能力基础水平调查 

18.中国不同地区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差异研究

19.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现状与对策 

20.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 

21.小学生数学观、数学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22.培养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 

23.教师数学教学知识对小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24.小学生数学能力系统干预效果评价 

25.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方案的研究

26.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调查研究 

2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28.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探讨 

29.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发展特征及原因分析 

30.问题表征、工作记忆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

31.小学生数学个性化学习方式研究综述 

32.新课程对小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的延迟效应 

33.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4.小学生数学能力要素与评价调查分析 

35.论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提升 

36.浅谈小学生数学兴趣与基础学力培养 

37.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自我概念与数学成绩关系的研究 

38.试论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39.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40.从中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多元表征看数学教学

41.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在贵州省的应用分析 

42.黑龙江省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量表及常模的制订 

43.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中自我监控能力的调查与研究 

44.浅析优化与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途径——以人教版五年级小学数学为例 

45.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 

46.小学生数学表述能力的迷失与重建 

47.新时期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

48.运动干预对数学学习困难小学生执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49.中美四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比较研究 

50.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51.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的应用研究 

52.外部表征、工作记忆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影响

53.武汉市与江苏、海南两地城市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54.我国中小学生数学观现状调查及其成因分析 

55.关于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内涵的讨论 

56.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57.教师教学思维对小学生数学概念理解的影响研究

58.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因素分析 

59.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浅谈 

60.中小学生的智力、学习态度与其数学学业成就的相关性研究

61.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现状及对策——以YC市YF小学六年级为例

62.农村4-6年级小学生数学自我概念的个体差异研究

63.西北农村地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调查

64.3~6年级小学生数学能力水平及发展:一个矩阵设计研究的实例 

65.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66.3·3·3认知策略训练对小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的研究

67.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方法与实践 

68.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启发方法 

69.小学生数学学习情感评价的研究 

70.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及教学对策 

71.小学生数学意识形成的研究 

72.《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评介 

73.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浅谈小学生数学课堂评价

74.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 

75.中日两国小学生数学学力的比较研究 

76.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77.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78.实践性知识视野下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探析 

79.基于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80.问题结构呈现与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81.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视空间能力、认知方式及表征方式的影响

82.元认知在画图表征策略和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中的中介作用 

83.分析小学生数学错误的合理性——以“万以内加法竖式”中的错误分析为例 

84.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85.对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思考 

86.河南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水平的调查研究 

87.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88.浅议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89.刍议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90.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91.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的贵州常模制订 

92.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与数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93.小学生数学错误的类型及对策 

94.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 

95.小学生的教师期望、数学作业情绪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研究 

96.小学生数学学习力:一种基于发散性思维的理解与诠释

97.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研究 

98.规范数学语言发展思辨能力——例谈小学生数学语言思辨能力的培养 

99.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研及其启示 

100.关于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101.双语双文教学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102.浅谈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有效策略 

103.视空间工作记忆和非言语流体智力在小学生数学问题解题中的作用 

104.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105.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缺位及其指导策略 

106.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索

107.小学生数学计算策略教学 

108.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09.我国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研究文献现状述评 

110.试论如何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111.贵州省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现状研究 

112.关于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的方法 

113.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原始知识例释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2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课堂活动基本程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19-01

经过几年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摸索、实践,笔者构建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数学问题,寻求规律-――概括结论,实践运用。下面笔者就谈谈这一程序的操作方法。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有位著名心理学家经长期研究得出结论:“思维是人们对问题的惊讶开始的”。产生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进行探索活动的开始,任一问题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教育学告诉我们:问题情境,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在课堂教学中尽力追求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强烈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通俗地说也就是矛盾。然后在设疑的引导将他们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来。从而使学生形成有关新知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认识新知的冲动。实践中表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储备少,社会生活阅历浅,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方面具有表面性,直观具体性,依赖性的特点,在学生的数学认知中,直观形象的思维通常处于峰顶地位。所以,数学课堂上的课开始,数学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以让学生尽快的进入一种好奇,渴求,迫不及待的思想意识中,因此,通常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力求表现出以下几个要点:

1.1力求创设有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产生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单纯的数学知识的传授,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数学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比如:可采用设疑猜谜、表演小品、讲故事、扮演角色游戏、竞赛等形式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数学问题活动中去思考、体会、自然而然地去发现有关数学新知的问题,最后提出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猜谜语)的数学问题情境:“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他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猜着,最后猜出谜底并满怀激情地投入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这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选用如游戏等,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娱乐活动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如: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教短等心理特点。

1.2针对数学知识,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画面中产生数学问题,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个体对数学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构成联系时,学生才会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学生所学的数学新知的本身是抽象的,只要教师有心善于观察,大都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喜乐接受的游戏原型。这种“现实化”的课程导入,从而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踊跃发言,急于探索数学新知。

1.3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矛盾的冲突中发现问题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与矛盾的过程。充分利用小学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这种认知矛盾,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收集大量可用资料,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源泉,教师也可设置让学生自主设题,通过学生自己构造题目,教师再引导学生给予科学的分类、观察,在认识比较分析中形成认知冲突,水到渠成的引发学生质疑,最终提出数学问题。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时,教师的最优化的操作是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精心创设了一个能激起学生的数学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情境”:“从6月2日起,东东的爸爸,每四天休息一天,妈妈每6天休息一天,等爸爸妈妈全休息时,就带东东去公园玩。那么最早到几月几日东东全家才能一起去公园玩?”这个问题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数学认知冲突,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油然而生。

2探究数学问题,寻求内在规律

探究活动的起点是提出问题,它也是探究式教学的第一要素,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产生问题,才会努力去思考,探寻问题的答案、积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探究过程一般包括三步骤:(1)个体独立探究;(2)小组合作交流;(3)全班争论交错进行。争论过程即可以是师生之间进行,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经过争论,思维发生碰撞,知识才会被内化和激活。才会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而且在于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探究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思维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和发展,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

3总结概括数学结论,学以致用

这一教学环节的任务主要是数学教师,依据各小组讨论的多种结果,进行汇总,组织学生再分组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内化、拓展和升华。如:在数学教学的这一节“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分组讨论后的正确的结果是很多的。比如:“分母可以去整除10、100、1000……中的一个数”、“分母里面只有2和5两种质数”、“分母是除了2和5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找到的新知的内在规律,教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引领学生让他们用最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出结论:“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里除了2和5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认识理解了新的知识后,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将学生已习得的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把新知应用于实践的的意识,所以,教师在设计新知练习时要有计划、有层次,有目的、由易入难、由浅入深、注意面向全体,及时奖励与强化,及时反馈与矫正加强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靳玉勒.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3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探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必须了解其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通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才能优化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课堂效率,并不断地迎合课改进程,最终实现我国素质化教育进程的完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的缺失

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伴随着新课标下的教学改革,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都趋于多元化,其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得以提升,但对比于教育先进国家而言,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依旧存在较多困境,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缺乏生活化的教学理念,部分教学过程重形忽质,教师职能并未完全转变,学生也并未得以最大程度上的自主发挥,让小学生成长课堂型人才,而不是生活应用型人才.

笔者认为:对于小学数学缺乏生活化的现象,并不是没有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而是其他影响过于严重,导致教师创设情境却无法应用,学生对于生活也缺乏一定的了解,通俗点来说,便是大部分的数学教师无法点燃生活化教育的导火线.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对策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教师的“辅助”与“主导”过程,让学生能够有兴趣、有联想、有思考地去学习数学.

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生活实际作为教学“导火线”,其必须具备生活化、趣味化、探究化等特点,才能让学生去感兴趣地接受数学教学,更加认真、自主、合作地探究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其数学综合素质.

以“负数”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以及配音进行天气预报的播报,例如,上海多云0~8℃、南京阴有小雨-5~2℃、杭州阴天-3~6℃等.首先,采用游戏化教学,安排几位学生踊跃参与“天气预报”的播报,先预热教学课堂氛围;其次,把几个城市的温度用中文汉字书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思考,师:哪个城市的温度是最冷的?此类,看似一个生活化的问题,但对于个别学生依旧存有疑虑,教师让学生进行举手表决,让不确定、不知道的学生举手,让其大胆发言,说明理由,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让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借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刻温度的印象;最终,师:你们有谁会用数学的表达方式来书写南京和杭州的天气吗?解释其中这个符合“-”的意义.教师提倡各组学生推荐会的人,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选其书写最快,且解释“-”最为正确的学生为优胜小组.

整个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看似简单易懂,但却直接地实现了教师对于温度的教学以及“负数”教学的引导,使其更具备印象化,从而更好地为“负数”教学作下情境铺垫,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更加易懂化,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提升.

2实践生活化数学问题

所谓实践课堂,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式的实施.对于这种认识,无须去否定,但想要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生活化应用,则需走出课堂的教学实践,如此,才能让学生把所学所知直接运用到生活中.

以“找规律”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与课本进行“找规律”的一些诀窍、典型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对于“规律”有了初步认识.随后,教师有序地组织学生去操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两组实践“规律”活动.其一:让班级学生进行10人一组,以变化各自身高,相互列队,直接激发了学生之间的想象力、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出现“高低、高低......”、“高高、低低......”、“低高高......”等规律,让其他小组学生进行“找规律”比赛,哪组学生最先找出规律,教师给予一定的小奖励;其二:结合学校的路灯,让学生进行“一小步”与“一跨步”的测量路灯之间的步数,结合每组学生的相关实践数据,教师进行归纳与分析,解释其中的“规律”特点,让学生了解任何规律是构建在一个参照体系中的,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参照体系,那么有规律也变得无规律.

为第二课时“找规律”课堂教学以及训练习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晴晴.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4).

[2]倪晶.联系生活,回归数学之本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教育科研论坛,2008(10).

[3]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4]刘玉萍;刘振梅;张乐江.浅谈小学数学中的“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4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小组讨论

一、引言

数学小组讨论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初中生通过小组的方式根据某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来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听取小组之中其他成员的看法,从而加深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现阶段,对于数学课堂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进行研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初中数学小组讨论的作用,切实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二、科学合理地设置讨论小组,为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省事,都是安排全班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进行同桌之间的互相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初中生之间进行互相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部分小组学习能力强,而部分小组学习能力差的不均衡局面,不利于小组讨论的有效开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特征来进行分组,科学合理地设置讨论小组,在建立分组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考虑到初中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到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讨论小组中的每个初中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保证小组讨论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讨论方法,保证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在初中数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将题目展示在初中生面前之后就立即安排初中生讨论,在他们讨论了两三分钟之后,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这种讨论仅仅浮于表面,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教师不应该为了节约时间而导致小组成员没有充分地进行交流就草草收场,而应该为初中生营造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

具体来说,教师在安排小组讨论之前,应该先安排初中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讨论,这样,初中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开拓自身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又能够集思广益,从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确保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四、适当地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保证讨论的时效性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初中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初中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初中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初中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初中生讨论。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五、进行多元化的数学小组讨论,引导初中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课程的连贯性强,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式讲解,从而加深初中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这就要求教师科学有效地组织开展数学小组讨论,从而更加有效地帮助初中生熟练掌握不同的知识点。

例如,教师在进行三角形全等这一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安排初中生讨论两个三角形全等应具备哪些条件,再让初中生依据讨论出的结果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自己动手裁剪三角形。通过这种方式,初中生在自主互动中能够开拓思维,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六、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小组讨论能够为初中生营造出一个气氛活跃、促进初中生积极学习的良好环境。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科学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初中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锻炼初中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与此同时,值得初中数学教师注意的是,在数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采用不同的形式,在讨论中教师也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和点拨,以便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让初中生真正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峰.数学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有效性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2]钱可晶.关于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小组讨论的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2010(04).

[3]李铮芝.新课程背景下小组讨论的正确方法[J].校长阅刊,2006(12).

[4]陆淑英.初中科学教学中小组讨论的微调与优化[J].学苑教育,2010(09).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5

【关键词】实践性;创新性;思想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探究数学的热情。”(摘自《数学课程标准》)

1.1把握课堂教学时机:根据课堂对于学生听讲的了解,准确把握讨论问题的时机,这时教师要把讨论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理念,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机动;如果教案中安排了的讨论问题在学生自觉回答中已经做出了回答就不能再作讨论了;

1.2把握课堂教学方法:讨论问题不是为了流于形式或者走个过场,要观察讨论的效果,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比如:老师提问学生、学生互相提问、学生提问老师,还有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等方式方法;

1.3把握课堂教学效果:讨论问题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要使学生在文明、规范和合理的基础之上探讨,让学生明白讨论就是研讨,就是找到数学的内在价值的过程;对于观点明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这里还要特别指出一定要支持和鼓励学习差、思维差和纪律差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勇气、焕发他们的精神、激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和优秀学生一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摘自《数学课程标准》)

2.1创造和谐教学氛围,奠定学生热爱数学的基础。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老师要从建立与学生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入手,课堂上以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建立感情,课堂外让学生体味到老师友好的态度,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学生会十分喜欢你这个老师,也十分爱听你所讲的课,也就喜欢学习你教的这门课程了。这种方式就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一定要学好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引导思维深入实际,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思维发展,深入实际,才能开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挖掘出运用数学制作科学模具的智力潜能。在学生懂得数学数字和图形的概念、区别与社会实践运用的基础上,由制作模型而发展科学认知。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要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要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下,全面推进和发展素质教育为目的,指导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巩固书本知识,运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文化与感知理念,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实实物有机结合起来,拓宽思维、强化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总结经验,萌发科学研讨的意念。

2.3实现课改理论运用,具备学生创新培养的方式。

2.3.1创设情景,捕捉好奇: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有趣的情景,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创新意识;小学生具有十分浓厚的好奇心,爱看、爱想、爱问,这就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状态,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种“迹象”使其从好奇心上升为兴趣、理想和愿望实现;

2.3.2转变观念,提供机会:新课程改革理论强调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方式,变“传授”为“探究”、变“灌输”为“交流”、变“教师”为“学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试题交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选择兴趣、大胆参与、积极思考、尽情发挥;

2.3.3鼓励个性,全面发展:人与人在思维、实践、了解上具有很大的区别,很聪敏的人在数学的思维中表现的特别突出,具有超长性,教师要及时鼓励发挥个性特长,让这样的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指导其他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之间能够毫无拘束的进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以求得更快更好地全面发展、整体发展和共同发展。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想性:“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摘自《数学课程标准》)

3.1.具备感悟是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想性的基础。

3.1.1让数学走进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教数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还能进行人文规范教育;

3.1.2让数学走进游戏:游戏能够让学生主动发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激活情感、个性和智能;

3.1.3让数学走进语言:在教育数学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发现,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性,教师在数学语言化上引用比喻和实际事例明确化。

3.2.获得精神是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想性的享受。

3.2.1融情于数学教学:数学是能够运用感情教学的,教师要通过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最佳状态参与思想教学活动,强化师生的互相交流、互相爱护和互相帮助,这样,教师是无意之间获得热爱孩子的精神境界;

3.2.2融乐于数学教学:小学学生从家庭来到学校,教师就成为他们最亲近、最友爱、最实际的朋友,教师要加大感情投入,放下架子、带上微笑、集中热情,幽默一些、风趣一些、信任一些,使学生感觉到数学课学习的欢乐愉快,如此,教师才能真正体味自己的工作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

3.2.3融责于数学教学:教学的责任是让学生懂得每一门学科的重要性,把数学的实用性、科学性和思想性融会贯通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诚然,教师可以问心无愧于每一个孩子,能够获得既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学生的父母兄姐,陶醉于美好的向往之中。

3.3灵动生命是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想性的意义。

3.3.1点燃生命灵动之火: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和发现学生的思想、思考和思路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评价,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优越感,发现自己的发展优势,激发灵动、点燃热情、感悟生命的价值;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6

论文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点在于对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计算思维的训练。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计算的方法,还应该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对学生加以培训,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身能力。本文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灌输。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的时期,认知和思考也正在不断成熟完善,因此,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合理联想,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已学的知识联系推论未学知识。这一时期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下文逐一进行论述。

一、知识迁移理论的基本特点

知识迁移是指已有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适当的迁移可使学生对新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知识迁移是具有条件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作用,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知识的相似性

知识相似性是指对象不同但结构大体一致的知识体系,如小学数学中的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中就具备内在相似,基本知识结构大致一样。

2.知识的理解水平

这个层面要注意两个状态,一是迁移知识的本身状态,因此要牢固迁移前对旧知识的理解水平、掌握程度,以抓住知识的核心才能进行迁移。二是知识的反身影响,知识迁移是相互之间的,是双向传播,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会触发对原有知识进行相关认识,并解决之前模糊不懂的问题。

3.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于实际,这样学习知识才有目的与动力,因此可以果断地说知识的最终归属就是被应用,其应用也是一种迁移,是理论上升到实际的更高层次的迁移。

二、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1.理解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

实现知识迁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数学课程一般原则的理解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推论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学知识,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原有知识是否能够满足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如果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尚有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知识的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只有将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原则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迁移。

例如在低年段“千克、克、吨”授课中,学生必须先对物体的质量在脑海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个足球、一个乒乓球、一个热气球,三者孰轻孰重),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去感觉物体质量,才能根据这些知识基础,迁移到对“千克、克、吨”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想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应用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应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迁移。

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

比如在低年段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教学中,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此时在教学中使其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个、十”为单位到以“百”为单位的数,都是个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从以“百”为单位的数到以“千”为单位的数都是各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百位逐次加100上升到千位。(2)数位顺序相同。均为从右到左,由低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知识迁移

论文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点在于对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计算思维的训练。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计算的方法,还应该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对学生加以培训,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身能力。本文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灌输。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的时期,认知和思考也正在不断成熟完善,因此,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合理联想,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已学的知识联系推论未学知识。这一时期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下文逐一进行论述。

一、知识迁移理论的基本特点

知识迁移是指已有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适当的迁移可使学生对新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知识迁移是具有条件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作用,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知识的相似性

知识相似性是指对象不同但结构大体一致的知识体系,如小学数学中的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中就具备内在相似,基本知识结构大致一样。

2.知识的理解水平

这个层面要注意两个状态,一是迁移知识的本身状态,因此要牢固迁移前对旧知识的理解水平、掌握程度,以抓住知识的核心才能进行迁移。二是知识的反身影响,知识迁移是相互之间的,是双向传播,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会触发对原有知识进行相关认识,并解决之前模糊不懂的问题。

3.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于实际,这样学习知识才有目的与动力,因此可以果断地说知识的最终归属就是被应用,其应用也是一种迁移,是理论上升到实际的更高层次的迁移。

二、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1.理解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

实现知识迁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数学课程一般原则的理解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推论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学知识,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原有知识是否能够满足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如果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尚有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知识的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只有将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原则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迁移。

例如在低年段“千克、克、吨”授课中,学生必须先对物体的质量在脑海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个足球、一个乒乓球、一个热气球,三者孰轻孰重),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去感觉物体质量,才能根据这些知识基础,迁移到对“千克、克、吨”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想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应用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应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迁移。

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

比如在低年段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教学中,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此时在教学中使其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个、十”为单位到以“百”为单位的数,都是个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从以“百”为单位的数到以“千”为单位的数都是各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百位逐次加100上升到千位。(2)数位顺序相同。均为从右到左,由低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3.加强科学训练,提高迁移,举一反三

在一切的教学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都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障碍,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要想突破,首先,教师要准确明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在哪里,“难”在哪里;其次,要想突破,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教学策略;最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4.注重知识同化调整,提高迁移水平

知识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的不断深入下扩大、深化和发展的,当新知识不易被学生掌握时,就要对原有知识进行改组,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不断提高迁移水平。比如在低年级“节日广场”教学时,由于前面两节课已经让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10以内的数能通过口诀快速得到乘法结果。因此在教授此节课前预先让学生对乘法口诀再熟悉一次,随后投影出“节日广场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如广场上的气球数量是“四束气球,每束8个”,进行口诀换算为“四八三十二”得出答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最好进行提问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中熟悉了乘法口诀,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教学时,教师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注重知识的同化调整,以促进知识迁移的发展,如不及时调整,则会对学生知识进行负迁移,造成学习障碍。

5.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夯实知识迁移

抽象概括能力对学好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越高,其知识迁移能力就越强,对新知识的掌握理解就越容易。在对学生进行抽象引导时,根据切入的恰当时机让学生积累更多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性认识,使抽象概括具备一定基础。

比如在低年段“认识图形”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各种属性,然后把本质属性从中抽象出来。在掌握了概念的内容后,再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才能对概念所反映的同类事物有普遍的认识,这才算理解了概念。如教师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及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教师请学生先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围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呢?”“这根小棒太长了,另外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们换掉,你们能将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互相讨论,结果围成了各种三角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通过变式练习,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6.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完成知识迁移与实际的契合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必须要合理的探究情境,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情境探究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教学情境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同时借助研究,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思维的拓展,思维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一定的教学探究情境为载体,学生更容易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解题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思考和运用,便能达到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探究过程中既要符合学生兴趣又要与所学知识紧密相连。

例如在低年段“测量”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喜爱的物品(书本、软尺、铅笔、小刀、手指等)对课桌的长度、宽度进行测量。但由于测量工具的不准确性和不统一性,测量结果与实践长度、宽度大不相同,进而得到需要进行专门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单位的计算才能得出结论,自然引出本节课所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此刻,使学生充分认识用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好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进行探究测量方法,反复实践后学生可自己总结出用具有刻度的软尺进行测量,并按照‘左对0,右看刻度’的测量要领,从中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最后,在融会贯通此节课所教学的内容后,开展教室内的测量活动,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完善。学生可对地砖、窗户、黑板、教室、讲台、同学之间的身高进行测量,根据所测量物体大小的不同,合理选择合适的大小刻度软尺。通过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探究情境,并加入了一定的动手实践操作,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点的兴趣,又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并在动手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实践所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三、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迁移能力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知识本身存在的紧密内在联系为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提供了便利。在今后的工作中,广大小学数学教育者还需继续努力,努力创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方法,努力拓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空间。真正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志民.链接生活素材感悟数学魅力[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9.1.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7

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麦克鲁恩从技术决定论出发,以负载文化信息的媒介形式的不同,而将文化分成三个阶段:口头文化——印刷文化——电子传媒文化。我们也可以把网络文学看作是民间口传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升级版,口传文学的民间文学是1.0版,网络文学是民间文学的2.0版。把文学放在更长远的历史发展中来看,文学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口传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当我们说到网络文学之前的“传统文学”时,并不能仅仅是指书面文学,或者说作家文学,而应该包括产生得更为久远的“口传文学”。口传文学从我们的祖先原始人那里就产生了,鲁迅在《门外文谈》一文中把原始人在劳动中呼喊的号子、歌声称为文学中的“杭育杭育派”。从原始人开始创作的口传文学是最古老的文学,从世界上最长的长诗到最短的谚语,有非常丰富的体裁。也是最大众化、最自由的文学,人人皆可参与创作与欣赏,而“乡民的本领并不亚于大文豪(鲁迅《偶成》)。”在数万年的历史中,他们创作了如神话、史诗那样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巨著,还有数不清的传说、故事、叙事诗、歌谣、寓言、笑话、小戏……自从有了文字,口传文学就开始了它被收集、整理的历史,这些被收集、整理的口传文学成为“书面文学”的过渡,最早它们被记载在贝壳、金石、竹简、丝帛一类纸前载体上,造纸术推动了口传文学的收集整理,也推动了书面文学的极大发展。现代工业社会的到来,口传文学逐渐消失,被书面文学所取代。在云南,20072网络文学评论世纪六七十年代口传文学还广泛存在于广大山村。书面文学是对口传文学的继承、提升与超越,它也只有数百年的历史,现代工业社会把它推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阶段。回望中国文学发展史,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是一个不断向口传文学吸收营养的历史,《诗经》就是对口传文学收集、整理后的经典化。五言、七言、律诗以及词、曲,都是首先从民间口传文学中吸取营养而发展起来的。小说则是从民间的说书艺术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的民间特色更为鲜明。口传文学在现代工业社会到来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的消失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现在除了极少数非常落后的部落社会,口传文学已经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然而,现代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大具大众特色、最自由的民间文学形态又在网络世界复活了,并且有了非常强大的生命力。文学与网络的结合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它与之前传统的口传文学、书面文学构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在另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与民间文学1.0版的“口传文学”表象上有许多共同性,成为民间文学的2.0版,是文学发展中的另一种新形态。书面文学是对口传文学的提升与超越,但就目前来看,网络文学很难说仅是对书面文学的超越,由于它发展的历史还太短,它的未来又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心理变化密不可分,我们今天还很难说网络文学的未来会是怎样的新形态。谨慎地说,网络文学是对之前两种传统文学的综合。

二、网络文学与口传文学的共同性

最现代,并且代表着未来文学方向的网络文学与最古老、最传统的口传民间文学具有共同性,说这话最初会让人不以为然,但是,稍加比较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无须争辩的事实。根源在于两者都具有民间性、大众性、草根性,至少目前为止的网络还是大众的文学,至于今后会发展成什么样?是不是也会像书面文学一样走向精英化?是一个未知数。当前的网络文学研究把它与书面文学进行比较的多,与口传文学比较的我还没有见到。而把“网络文学”看作“民间文学”的2.0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理论的解析,评论的介入,创作的引导,都有了一条新的路径。网络文学与口传文学的共同性首先在于创作主体的自由精神。自由是文艺创作最宝贵的精神价值,作者只有进入了创作自由的状态,才能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才会出现名篇佳作。民间文学的1.0版,也就是口传文学,是最具备自由精神的文学,拥有无数的作者与听众,也不需要求得任何人的许可就可“发表”,心想唱歌你就唱,只要有人听,甚至没有人听你也可以唱。在自由地传唱和任意地“改写”中,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只要有人听,就可以说,不分场合,随心所欲。民间文学的2.0版,网络文学,在它的初始阶段,也具有极大的自由性,谁都可以成为网络文学的作者,只要你想写,写了就可以用帖子把它贴上去发表,不需要领导的关怀,编辑的帮助,朋友的支持。可长可短,可以表达即兴感情,也可发表经过较长久构思的作品。点击率高,作者当然高兴,没有点击率也不是很痛苦的事,就像唱了山歌表达了自己的即兴感情,若无人喝彩顶多有一点遗憾。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网络文学已经逐步失去了最初的自由性,但是它的自由度还是比书面文学高。其次,两者的共同性还在于文体的丰富性。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1.0版,文体极为丰富,有神话、史诗、传说、故事、叙事诗、歌谣、寓言、笑话、小戏等,后来的书面文学的文体是从民间文学中采取的一部分。它的2.0版网络文学尽管发展时间不长,也有了非常丰富的文体,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笑话等,在发展的过程中,居于网络的音像特色,还在发展出新的文体,一些“微视频”与民间文艺1.0版的“小戏”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在文体的体量方面,两者也有共同性,网络文学小说体量巨大,动辄数百万言,口传文学的叙事史诗体量也非常巨大,歌手演唱数时下日还未唱完。两者也都有体量巨小的文体,比如“笑话”,两者追求用最短的语言抖开包袱。还有,口传文学有最短的歌谣,信天游最短只有四句;网络诗歌中也有最短几句的诗歌。目前的网络文学研究集中于网络小说的研究,还有一些网络诗歌的研究,对其他文体少有关注,而这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第三,“类型化”是两者的又一个共同特色。口传文学中有大量的同一类型的故事,同一母题的故事在不同的地区流传,有不同的版本,即使在同一地区流传的同一母题,也会因为讲述者的不同而产生略有不同的版本。网络小说中的类型化现象也是极为鲜明的,《鬼吹灯》之后,有不少“盗墓”小说出现。这有相互模仿的原因,也有作为大众文化,读者的阅读心理驱使的原因。类型化是大众文学的一个基本特色,只有精英文学的书面文学才追求个性化。第四,“幻想性”也是两者的共同特色。无论是民间文学的1.0版还是2.0版,从功能上说,鲜明的游戏、娱乐功能都是它们的基本功能,创作与阅读首先要满足这一功能。幻想性则是满足这一基本功能的重要手段,他们讲述的都是充满幻想性的故事。即使一些现实性很强的故事也要有幻想的因素,让现实中的痛苦转化为幻想中的愉悦。口传文学中的“长工与小姐”,网络文学中的“屌丝逆袭”,都是在现实中得不到的,通过文学在幻想中心灵得到抚慰。一些“复仇”故事则是在幻想中渲泄现实中的痛苦情绪,平复本能的冲动,这是作为人的情感情绪的需要。现在研究网络文学的专家们往往强调作品的“现实性”,希望网络们用现实手法写现实题材,这一引导有无效果,有待观察,但从民间文学2.0版的特征上来看,恐怕是无效的。第五,匿名性,这是两者的共同特色。口传文学是集体创作,没有个人特征,也就没有署名的可能,但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歌手、传唱人、讲述者,但他们是因为自己传唱的优秀技能,把集体创作的作品通过自己传达出来,并不署名,因而作品本质上也是匿名的。网络文学即使署名也是网名、昵称,作者的原名一般不出现,为了网民的阅读,通常还要取一个别具特色的网名。这一特征与它们的功能特征相吻合。

三、引入口传文学评论理论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w;生活化

国家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心学生的需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利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教学。

建构主义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派,对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学习意义,建构个体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与社会文化互相作用的过程,知识也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也就是说,无论是学习的主体、客体、中介、过程,都是在社会文化中所进行的。那么,教学也就无法避开实际生活而论。

我国著名学者陶行知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可以看出,教育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优秀的生活化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在生活中享受诸多便利,还有着许多潜在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知识于生活中,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化的教学必然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大量的运用。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最初始阶段。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育,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新课改的不断革新。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联系前人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成果,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够为各位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借鉴。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谈谈教学材料的生活化。教学材料,也就是教师用来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根据教学材料中的内容而制订教学目标。所以,教学材料的生活化,应当作为教学社会化的先锋而被诸位教师重视起来。小学数学教师应将教学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材料中枯燥无谓的内容,替换为生活中常见的、实际会遇到的、适合于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例如,在对“分数”进行讲授时,我们可以这样讲:

分数包括分子、分母、分数线。分子在分数线上面,分母在分数线下面。怎么理解呢?很多小孩子因为个子太低,在看不到远方的时候,就会坐在母亲的肩膀上去观看,或许是看台,或许是别的。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生动有趣,还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并且掌握,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生活中大量运用使其重要性不容小觑。教学方式是一名教师用以传授知识的主要措施。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合”学生的“胃口”,那么将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往往对能看得到、摸得到的事物更容易进行理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将教学方式革新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进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将数学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中。例如,我们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这样的问题:

我将从班级中第一排同学坐的位置走到最后一排同学坐的位置,第一位同学与最后一位同学之间有6位同学,我一共走了16步,那么,我走多少步的时候走到第一位同学与最后一位同学的中间位置呢?

更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产生“自己动手试一试”的愿望,从而使学生不仅提高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因而更贴近实际的教学方式,更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从而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这一门课程的设置,本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教学非常重要,无论是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实践相结合,还是有利于教师进行数学教学这一意义上,数学的教学亟须生活化这一进程。笔者拙见,认为本文中所提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等措施,倘若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定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9

摘要:张我军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急先锋和奠基者、小说家、诗人、翻译家,但在诸多台湾新文学史中,对张我军的生平和文学活动的介绍大致截止到1929年,而对他的译介几乎未涉及。这一现象不能不令读者质疑:文学生涯中的张我军确是这样吗?他的文学实践活动真的就搁笔于1929年吗?他的译介著作为什么没能纳入史著?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张我军台湾新文学目的意识日本文化文化视野

在台湾新文学史上,张我军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急先锋和奠基者、小说家、诗人、翻译家,但在诸多台湾新文学史书写中,或“缺席”,或寥寥数笔,或仅占数百字的篇幅,而能设节、设章评析的屈指可数,即便能设节、设章评析也和其他史著一样,对张我军的生平和文学活动的介绍大致截止到1929年;其次,对他的译介几乎未曾涉及。这一现象不能不令读者质疑:文学生涯中的张我军确是这样吗?他的文学实践活动真的就搁笔于1929年吗?他的译介著作为什么没能纳入史著?本文拟就这些令读者质疑的问题加以研究。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10

[关键词]pBL模式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70018

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填鸭式”已经逐渐被“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取代.pBL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问题中心”下,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微课教学与pBL模式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一、基于pBL模式的数列求和教学微课教学设计

这里以高中数学中的数列求和知识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首先设置好要探究的课题: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根据这一课时制定教学目标.然后采用pBL教学模式.第一步设疑自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将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为爱妃建造的泰姬陵作为情境导入课堂,泰姬陵主要使用纯白大理石砌建,是世界古建筑的七大奇迹之一,其中陵寝被宝石镶嵌,图案精美绝伦,陵寝是一个三角形图案,它被大小相同的宝石镶嵌而成,一共有100层(如图1所示),教师这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个图案一共用了多少宝石吗?

图1

教师使用这个情境问题引出所要讲解学习的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情境应采取先进多媒体手段,以微课形式展示出来.可以在正式上课前让学生观看有关这个建筑图案的小视频.接着教师提问学生:看到这个问题情境,同学们能想到那些数学问题呢?学生会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新问题.例如这些镶嵌宝石有什么规律么?也有的想到了怎样求1+2+3+…+100=?等差数列前n项和能使用高斯算法求解吗?这样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第二大步就是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小组成员先分层讨论,然后再群体讨论,并展示自己讨论成果,明确各小组课堂任务,选派不同小组在黑板上展示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一系列问题探讨分析后,得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因为Sn=a1+(a1+d)+(a1+2d)+…+[a1+(n-1)d],

Sn=an+(an-d)+(an-2d)+…+[an-(n-1)d],

所以2Sn=(a1+an)+(a1+an)+…+(a1+an),

所以Sn=n(a1+an)2.(公式1)

接着教师还要给学生进行有关知识补充,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an=a1+(n-1)d,因此等差数列的另一种变形公式为Sn=na1+n(n-1)2d.

(公式2)

二、pBL模式下不等式课堂微课教学设计

pBL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就教师设置好问题再提出新问题,通过改变条件、结论等形式来反复编题,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数学思维,学生能逐渐使用常用数学方法解题,例如分离常数法、配方法及数形结合法等等.这里我们以高中数学中的不等式知识为例进行探讨分析,将pBL模式与数学方法分离常数法应用到不等式教学及解题过程中.具体如下.

【例】设x>-1,求函数f(x)=x2+7x+10x+1

的最小值.

针对这个题目,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是什么函数?如何求这个函数的最值?求值方法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学生会依次回答问题,并得出结果、结论.这个是分式函数.分式函数求最值要先进行变形,从而得到:f(x)=

(x+1)2+5(x+1)+4x+1

.学生这样进行变形受基本不等式启示,接着教师顺着学生受基本不等式启示引导学生由f(x)=

(x+1)2+5(x+1)+4x+1推导出x+1+4x+1+5≥2(x+1)4x+1+5=9

当且仅当x+1=4x+1,也就是x=1时等号成立,所以当x=1时,函数的最小值为9.

教师解答出答案之后,再提出这道题变形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哪些数学题也能这样变形呢?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以微课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综合分析上述及具体题目解答,能够看出pBL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促进问题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自主探究、剖析数学知识及习题,才能提出有效问题,采取数学思维及数学方法成功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