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十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十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8:20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1

1.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进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让学生“愿问”,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会逐步达到“会问”和“善问”的层次。例如,近年来,雾霾现象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雾霾中的数学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小组讨论后提出若干关键问题:雾霾分级的数学标准是什么?雾霾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如何对雾霾的成因进行量化分析?怎样进行调查研究……这些真实有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他们自发成立了研究团队,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调查访问,有人负责拍照取样,有人负责整理数据。研究小组连续12天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对着学校大门上方固定的位置拍照取样,完成实验报告。他们将研究成果对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展出,并且联名给市长写了一封环保建议书。

正是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研究中来,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提升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教师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数学的天际自由飞翔。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更多地注重技能训练而弱化了知识的实际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则是有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当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时,就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校食堂中午至少要做出多少米饭才能让大家既吃得饱又不浪费的问题。首先,指导学生对在校吃饭的人数和每个人的饭量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全部人数,会很麻烦,于是引导学生选择一定的样本,在每个年段随机选择5个人调查他们的饭量,调查结果如下:

接着,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算出食堂至少要做出的米饭量:1.5×400+2×500+2.3×200=600+1000+460=2060(两)。这又一次将实际问题和众数的知识结合起来,学生深刻感受到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2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主动适应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按基础教育改革的总要求来确立小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实践环节等,确保未来小学教师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课程改革倡导走出知识传授的传统目标取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构筑体现生活意义的学习内容;突破“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形式,营造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改变单纯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身份,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对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教师职前培养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培养目标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过度注重学术性,强调培养有学问的教师,不重视教师职业专业技能的培养;只重视精通单一学科的专门人才培养,忽视了适应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师资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这就需要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具有更广的知识面和适应多门课程教学的能力。

2.课程设置与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的功能定位不明确,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前沿及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均有脱节。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上,思想观念陈旧,比例不协调,存在着脱离人才培养目标、脱离高等师范教育特色、脱离基础教育改革实际的现象,重知识轻能力,重传统轻创新,缺乏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的意识。多数教学内容缺乏时代特色,深度有余,广度不足。理论课一统天下,缺少可操作性课程。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弱,知识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3.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习惯按自已预设的教学轨道按部就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课堂上缺少师生互动,缺少生气和活力。按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学生即使把教师讲的都学会了,仍然不会灵活应用。在考试指挥棒的高压下,他们也不会太多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现象重复发生。可见,严重滞后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已很难适应蓬勃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4.忽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前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将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简单拼凑而成,两者之间实际上是互不相干的两张皮,没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现实中表现是教育实践环节薄弱,职业能力培养得不到保证。目前师范教育实践课时普遍偏少,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育见习流于形式,教育实习疏于管理,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结果是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适应课程改革的高等师范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倡导“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理念,注重课程的实践性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然要适应这种变化趋势。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之一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专科),应增强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服务意识,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主动适应课改的要求,努力实现职前培养与小学教育的需求有效对接。

1.体现综合性,建立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中心的课程观。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区别其它专业的重要特点。小学阶段课程的综合化特征符合儿童活动的未分化的特性,也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必须顺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应该突显小学教育的综合性特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小学教师职业的需要。

2.突出教育性,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职业专业素养结构的复杂性。这就表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专业化教育课程的学习,才能成长为具备教师职业素养的专业化教师。实现这种培养目标,就需要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适当调整学科专业课的比例。一方面,目前的学科专业课需要从传统课程设置比例过大进行压缩精简,适当加大通识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比例,更好地体现师范性;另外,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按照数学学科的特点,本着少而精、强化基础的原则,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3.注重实践性,落实实习实训环节。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专业素养要求很高的职业。积累实践性知识、形成个人教育特色和理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性知识积累的程度往往是专家型教师不同于新教师的关键。实践教学是培养师范生实践知识与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积累这些知识,教师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灵活处理各种教育问题,合理地选择和支配教育资源。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实践课程的建设,整体设计教育见实习课程,缩短教师入职的适应期。

根据上述特点,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应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以教师职业标准为蓝本构造全新的课程体系。课程开发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按照职业能力目标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开发多元化的思路,建立高校、行业、小学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专业发展目标与职业发展目标相结合、把大学和小学相结合、把专业导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相结合,和小学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将课程体系设计成五个模块:素质与通识课程、教育类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业素养活动课程。素质与通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提高学生通用能力、基本应用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为主线设计,使学生具有厚实的大学文化底蕴,为将来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文化基础;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选择数学学科作为主攻方向,夯实专业发展基础,为将来成为该学科的研究型小学教师,逐步发展为专家型教师奠定基础;专业拓展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和爱好拓展知识结构,选修一些课程,在某个方面具有比较熟练的技能和特长,提升自己在某个方面的工作能力;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为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真实环境,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提高专业素质,在教育实践中理解教育、研究教育、逐步形成教育能力和专业情意。以下就数学部分模块说明设计思路:

(1)专业必修课程。必修基础课程必须紧密结合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小学数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些内容适应小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相对浅显易懂。但其知识背景深厚,渗透了近现代数学中集合、对应、函数、极限等概念,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掌握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以上内容。由此可见,高等数学应是小学数学教师培养的专业课程中的核心基础内容。

作为高职高专学制时间较短,不宜照搬本科数学基础课程,可将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空间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综合课程“高等数学”。内容上要删繁就简,突出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穿插数学发展史及数学家传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新课改小学课程变化比较大的内容。概率统计的教学设计要努力体现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预测和最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而且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

(2)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根据小学综合性课程及实践活动的需要适宜安排科学技术概论、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

新课程标准中数学的四大学习领域专门设计了实践活动领域,强化情境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数学。因此,高等师范专业课开设上述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小学教材一改过去数学应用题简单应用模式,突显数学建模应用思想。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打通数学应用渠道。实践证明,这是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极好方式。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各种数学方法综合应用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力,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打下基础。

(3)数学教育类课程。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包括初等数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研究、数学文化、数学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是有着丰富内容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断更新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展示数学文化多姿多彩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数学特有的形式美、结构美、方法美,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4)职业素养类课程。职业素养类课程设计的主要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学习”,通过体现职业素养的活动课程培养作为“准教师”的职业素质。课程设置包括小学数学竞赛指导、三字一话比赛、模拟课堂、课件制作等。这些活动课程与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紧密联系,有很强的活动性、竞争性、参与性,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

三、构建与新课改相协调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根据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新课程的需要,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重点定位在提升学生的三种能力之上: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课程研发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1)组织管理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意味着新型的课堂必是一个开放互动的课堂,面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组织好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各种班级活动,做到收放自如,对师范生组织管理能力是一个挑战。这对于师范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归纳起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就是作为教师的三字一话和课件制作等基本能力;第二,具备综合课程的教学技能,能上好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综合课程;第三,就是具备一定的智慧和策略,在师生互动中,灵活处理课堂中的突况。新课程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所应当加强的一个方面。

(3)课程研发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以研促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条途径。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任务繁重,小学教师及领导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一些基础较好的小学专门设立教育研究室,组织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但是相对而言,传统由中等师范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科研素养不高,不少学校及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较低,当前绝大多数的小学急需补充具有初步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新生力量。

2.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结合上述实践教学的三个主要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设计为三个模块: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块、见习实习模块、科研训练模块及小学课程开发实践模块。

(1)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块。师范生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内容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的训练、教学工作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技能训练、教学研究技能的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等。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组织实践、小学教育教学诊断实践等。这些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方式来完成。

(2)见习实习模块。小学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实习是一个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对确保教学质量和使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毕业实习采用顶岗自主实习的方式进行,可较好地将实习与就业接合起来,能有效增强毕业生实习的动力和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积极性。

(3)科研训练及小学课程开发实践模块。规范的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科研训练的内容主要有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目的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作为培养小学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与小学深度合作,组织师生参与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深入小学课改第一线,一方面帮助解决小学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制定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需要的高等师范课程新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师资,是师范院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教育的师范院校,只有真正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树立基础教育是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的衔接、互补,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和管理人才。

目前的学科专业课需要从传统课程设置比例过大进行压缩精简,适当加大通识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比例,更好地体现师范性;另外,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按照数学学科的特点,本着少而精、强化基础的原则,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数学;整合;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和其它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各学科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而"综合实践活动",其特质就是能整合与超越多个学科的知识而进行的一项有效性的活动,所以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是必需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已将"综合与实践"作为四大内容之一,显见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程整合的重要性。所以作为一名专职的数学教师,我十分关注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实施策略,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虽然《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了"综合与实践"内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

1、开展难度较大

综合实践学科是一门新兴起的学科,其教学模式、教学理念都较新,对综合实践课程理解较深的一般都是搞这方面科研的部分领导层及部分学校里面的极个别老师,这种以点带面的速度并不是很快,所以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及普及并没能得到很好地落实。而很多学校都把综合实践课程安排给语文老师上,所以数学老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认识更为肤浅,更不用谈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了,因此开展难度较大。

2、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理念比较新的地区都是些经济较好的城市,由于待遇较好,教师的流动也就少,所以这些城市对新教师的需求量比较少,教师队伍中老龄的居多。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推广开来,教师传统教学思想没能很好地转变过来,在他们的意识当中,小学数学的学习就是把课本的知识学好,考个好的成绩就行,而在数学学习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但耗时,而且还没能看出有多大的成效,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抵触的思想,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闻不问,对其与数学知识的整合更不予重视。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实施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各学科领域知识综合与融合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学科领域知识也可以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必然的,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寻找整合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认识与重视

学校应成立一个除了吸纳语文老师、也同时吸纳数学等其他学科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加强对该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完善教科研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1、专家引领

由于大部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都还在摸索当中,所以这时需要聘请这方面的专家来引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实施。在专家的指导下,老师们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尝试--总结反思"这种循环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知识、综合素质及综合运用能力。

2、外出学习

在教师外出学习方面,学校要大力支持,让老师们到其他示范学校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并把经验带回来分享、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创建更浓厚的综合实践学习氛围,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与重视,从而更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知识的整合。

(二)资源多元化的开发,促使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知识的整合走向"常态化"

要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知识的整合,除了教师这一主导元素外,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也是缺一不可的元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首先要以点带面,先培养活动小组长,让小组长带领同学们尝试开展活动,并向他们传播学习方法,其次是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进行细致的指导,实现"做中学"。我们还能利用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职业和特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我们要立足校本特色,通过资源多元化的开发,以数学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促使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知识的整合走向"常态化"。

(三)以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为载体,创建有效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

数学学科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问题库",在数学学科中隐藏着大量与自然、社会、生活有关,值得研究的问题。但长期以来,数学学科的教学,存在着"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型的教学活动,它打破知识界限,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有利于吸取最新知识。所以我们要以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创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营养午餐》这一数学知识非常地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使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如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计算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的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还能促使学生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这样的数学课堂是实用的,有效的,是值得推广的。

(四)创建多元化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创建多元化评价机制,制定对教师、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体的评价标准和激励制度,组织好教师、家长、社会指导人员和学生之间的多元化评价。对实践活动小组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过程评价,档案评价,成效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学的准备、教学的方式、教学的态度、教学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通过这种多元化评价机制,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这样把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教学活动整合起来,实现了活动课程化,在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搭起桥梁,让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促使学生以积极心态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在活动中体验成长",为数学学科教学注入一股活水,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还是一门新的课程,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4

关键词:综合性实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

引言

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属材料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专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金属材料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解决所学专业领域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为此,提出小课题式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利用学校教师的科研力量和实验室条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指导教师只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监督和协调的作用。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是验证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的延伸与拓展,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科研实验能力的重要阶段。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实验的项目设计要注重实验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将科研中的研究成果转变为适合实践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及创新能力[3-6]。培养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开发学生的研究、总结、探索、创新的科研兴趣,为更好地完成高质量的科研行为做准备。

1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设计

综合设计实验课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仪器设备操作的基础上而开设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教师的科研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所以综合实验设计要引入教师的科研方向与科研成果,将科研中最新的理论和成果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去,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7]。通过调查研究科学推进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根据本科生专业课程进展情况及学生接受能力、实验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验室条件,提炼、选择能够满足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实验方向和内容,其中要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及基本的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训练,实验项目设定应具备样品的制备以及表征和数据分析等多个材料实验环节。将本专业的几位在科研和教学上有诸多成果的教师,加入到实验方案的制定及实验过程管理之中,研究开发设计出符合实际的综合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调动学生进行专业实验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去查找最新文献资料、有针对性的使用仪器设备等进行实验,且实验项目内容、实验室设备及教师的研究方向要进行动态调整。指导教师只对实验内容提出总体要求,引导学生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制定材料制备工艺路线、性能表征、数据分析和处理来提高学生对材料科学理解;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向和确定本组成员的分工,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进行相关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8]。

2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总体实施

在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要求小组分工明确,做到每人都能够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最终以小课题形式提交小论文式实验报告,课题式综合实验学生操作的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学生根据课题自行进行分组(2~3人一组)、教师引导查找资料、完成实验方案设计,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学会把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写成小论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面对问题,以此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与基础实验相比,研究的内容更全面、更具体,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学生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也正是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创新能力。

3实验考核

综合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更主要是“动脑”,因此对学生实验的考核要探索新的模式,要摒弃以往以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来评价实验成绩,对学生参与实验的实际能力进行动态的、全面的评价,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实验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参与实验讨论的活跃度,实验完成情况,要重点考核实验过程、实验分析与总结。实验过程主要是对仪器的操作规范、样品的制备的整个流程,强调实验参与的重要性;实验分析与总结主要考核学生对样品性能表征和数据的分析能力,允许实验出现偏差甚至失败,只要能分析出失败原因,同样可以得高分。金属材料综合设计性实验由12个实验组成,总共48学时。考核方式按百分制执行,根据平时成绩、实验总结报告及样品提交的情况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15%)、实验过程中仪器设备操作能力(15%)、提交样品情况(10%)、答辩(10%);最终提交的小论文的格式统一采用学生论文的编写格式进行编写,考察格式是否正确(15%);小论文的内容(15%),考察中英文题目是否准确、中英文摘要是否能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小论文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否具有科学性(15%),对研究内容能否提出新问题、新见解(5%),如果有创新点,且比较正确,哪怕很少,就给予高分。

4实验效果

1)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与以往的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相比,该实验项目的结果是未知,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及时调整实验方案,这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的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2)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本实验项目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上,样品的制备、表征和小论文的撰写都需要用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例如新材料的制备方法、材料性能表征等等。把课堂上的理论转化到综合实验项目的设计、制备、表征中,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以此为基础,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且经过综合实验的训练学生的主动性、论文的撰写的质量都明显有提高。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设计出新的以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在未开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前,学生在拿到毕业设计课题后,不知从何着手,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完全依赖老师的指导。开始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后,学生拿到了课题之后,都能够比较顺利的开展工作,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性能表征和最终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论文的撰写,自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会提高。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学习能力应用能力

一、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综合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发展,可以将这种教学形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应用安排“综合与实践”活动。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思想与方法融入到数学教学中,能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由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数学应用能力。

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涵及开展活动的意义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形式,但限于教学时间、教学任务、教学组织和场地器材等因素,不可能大量地开展课外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但是可以将这种教学形式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进行课内的模拟“综合与实践”活动,发挥这一教学形式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它自身的特点。“综合与实践”活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需要从教师、学生和活动内容、活动目标等方面考虑,使得教学活动既重视实践又重视综合,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优势于一体。

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初中数学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是数学发展与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时空,使学生的数学发现与探索活动得以真正地开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习评价的积极作用。

三、有效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能力

1.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活动观。

著名社会活动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富尔在其所著《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单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更广泛地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说:“在未来的世界,财富将首先依赖于人们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对于那些拥有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来说,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希望的世界。”这两位名人的话语告诉我们,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学习与创新能力将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正体现了这种学会学习与应用知识,培养创新思维的思想。数学知识学习,不是简单的“传授—接受”的形式,不是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就可以奏效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基于自己以往的知识经验与所学知识或问题相互作用建构的,而这种建构的提升,离不开相互间的交流与讨论,离不开同伴的合作探究和发现,离不开自己的反思批判。杜威强调,知识学习是一种经验的提炼,学生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理解和应用的经验,它是有效教学的最佳路径。所以,教师营造一种利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活动场景,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设计活动方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没有场地和器材可利用来开展真实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增大了这种形式活动开展的难度,只能将它的形式融入教学活动中,体现这种活动的仿真性。教师要基于知识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开展活动讨论。既然是“综合与实践”活动,就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设计活动方案,允许学生出错,合作讨论不受教师过多的干预。类似于课外活动的形式,设立活动小组,指定小组长和记录员,提供必备的活动资料,留有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3.活动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动的广度与深度,涉及的知识与方法的应用,活动经验的感悟。生动活泼的合作探究过程才是“综合与实践”开展的本质。教师为了使活动有效开展,选取的问题应既有利于知识与方法的综合理解,又有利于实际生活经验的积累。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会问题解决的方法,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活动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者条件开放,或者结论开放,或者方法开放,或者背景开放,等等。围绕实际问题,发动学生动手动脑,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不同方面有所创新。

4.运用科学的评价观,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课堂外“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渠道,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拓展,其目标主要在于实践,其次在于综合。而课内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是课外“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提升,其目标主要在于综合,其次在于实践,表现为知识的综合应用、思想方法的提炼、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等等,体现知识与方法的实践应用。为此,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应既重视实践操作,更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既重视活动的结果,更重视活动的过程;既重视合作交流,更重视自主独立思考;既重视探究广度,更重视探究深度。把握好教学中“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评价,有助于学生高效有序地开展知识应用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结语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研究是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综合与实践”活动应将知识学习及综合应用贯穿于实践活动探究中,找到知识的原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现规律、背景表征、体悟模式和灵活应用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地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获得实践活动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何齐宗.当代教育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06).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创新能力

1.引言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这充分说明了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是本科院校教学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在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方针下,对原教学计划进行了完善和改进,进一步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在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数据库类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技术是支撑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技术平台。面对高等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的主流趋势,我们一直在探讨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类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由于数据库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应建设结构合理、系统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我们形成了“一个核心、两段教学、三个模块”的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重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我们制定的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形成了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综合实践一整套教学链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着核心的作用。

2.实践教学的改革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采用“理论―实践”两段教学模式,形成“理论(36学时)―应用(36学时)―综合实践(36学时)”3个教学模块,立足基础知识,突出能力培养,强调基本知识和动手实践双重训练,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

为了实施数据库的实践教学,我们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阶段。在理论教学阶段,我们主要以数据库原理、方法和技术为主,精讲重要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理解、消化理论知识。

在实践教学阶段分数据库应用基础实践和综合实践两部分。在数据库应用基础实践中有两个分支:一是应用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一是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无论是哪个分支,教师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网络机房,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式,僵尸精讲学生多练的教学思想,直观教学,然后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方式下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讨论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整个教学以实践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展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综合实践环节,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课程设计实训项目。这些项目都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的感官理解和认识。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综合实践设计的完成分小组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变适应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

3.实践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综合使用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案例、任务驱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自学机会和创新机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创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探索,促进知识的加深和迁移。在教学中我们实施的重要方法如下。

3.1实践设计

实践教学目标是在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实现数据库系统技术的同时,使学生具有设计和开发数据库的应用系统的实际经验。

实践教学围绕教学设计总的培养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制定能力培养分目标,采用多种实践教学的形式,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分3个层次进行,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单个知识点的实验实践

在应用基础实践教学中把每个知识点贯串在一个综合实例中,课程结束时,整个系统也建立起来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并帮助学生树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本教学单位实践设计的原则是:

每个知识点都配有一定数量的实验。

实验要体现基本原理,也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实验要有可操作性,方便实现。

实验要分层次,循序渐进,逐步建立整个系统。

(2)综合案例的实践应用

在应用基础实践教学中设计一个实践方案。在每一章学习之后进行章节综合实践,课程学完了,系统也就开发出来了。这样将知识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综合的体系结构。本教学单元时间设计的原则是:教师精心组织并设计具有现实应用背景的案例,展现项目场景,启发学生分析研究。

设计不同类别的开放实践题目,以便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

尽可能反映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

(3)独立任务实际开发

用一些相对独立的数据库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将以学到的知识技能与实际研究相联系,从而提高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综合实践题目来源于真是课题和学生熟悉的领域,教师在开学前拟订实训方案,在方案中明确项目内容、项目目的和项目要求,利用开学后的第一次课堂时间和学生共同探究方案的可行性,修改不符合要求之处,形成项目实训方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手机调研需求方案,确定任务,然后自由组合,自主设计,要求学生自行开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应用系统。项目训练也给学生以自由选题、自行设计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开发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综合实践使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数据库原理和web程序设计、软件工程、miS系统与数据库设计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多人合作完成一个相对复杂的信息系统开发,转变学生在各单门课的学习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定期提交阶段性成果,教师及时回答、解决实验中一些问题,以保证实践项目的高质量完成。

3.2实践教学组成新形式

课程实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组织课程实践活动:

分组:课程采用分组方式进行,每组4―5人,选定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题目,组内可以进行讨论,互相学习提高。

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明确分工及各自工作量。组长负责总体协调和系统联调。组员分别做一个或几个具体模块。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开发的全过程,并鼓励学生选择做更多的功能,作为创新设计的尝试。

选题:给定题目和自选题目。一是规定题目,规定较详细的要求(相当于确定了需求分析文档),学生按照任务要求,一步步完成实现。二是设计任务目标,由学生自己调研、自主选题,编写出简要的选题报告,然后自己进行需求分析、设计、编码,直至运行。学生可以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探究式学习完成任务,教师也需要在整个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指导。最后通过答辩取得成绩,而任课教师和助教应随时给予答疑和知道。

3.3实践教学手段

(1)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师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上网供学生自学,并不断补充增加新的课程资源,并利用电子邮件、系网站的交流园地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沟通渠道和环境。

鼓励学生参加网上讨论,师生互动,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群体创新思维、相互交流等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鼓励学生将各自设计的设计方法和实验方案进行交流,包括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2)进行个性化探究式实践活动

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对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科研实验室,参加教室的科研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实现个性化教学。

(3)建立案例库和项目库,为实践环节提供参考

根据实践内容设计本课程的案例库。该案例库覆盖了数据库体现的知识点,由简单到复杂的各种案例种类。同时开发数据库雷课程的从学习资源库和项目库,对实际项目提出需求,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3.4实践教学考核

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以操作技能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包括: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源代码,使用说明文档,课程设计论文。另外,还要求每组演示效果,进行答辩,从而也避免了抄袭现象。

课程考核办法:大论文占30%,要求每人独立完成一个自己的工作任务,要有详细的设计报告,包括数据流图、数据库设计报告、功能模块设计、UmL设计报告(类图、用例图、时序图等)。设计和编程占40%,演示答辩占20%,考勤占10%。

在考核标准上,要注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知识性评价和技能性评价相结合。因此,考核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为标准,同时考核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考核中改变了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做法,只有当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系统才能完成,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4.结束语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7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学科结合;动手动脑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课程方案规定的,一门全新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是课程价值达成的重要保证,相关研究分析了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探讨了管理的策略与模式等,但研究还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小学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好多老师都望而生畏,不知该如何下手,有些学校甚至避而不上,使之形同虚设,不仅浪费课程资源,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作为一名实践课教师,首先应该对这门课程有个全面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没有预先设定好的框架,也没有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发展而获得新知的共同生成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这几个特性:确定活动目标时应强调活动性;挑选活动内容时应重视综合性;安排活动过程时应突出实践性。

鉴于上面的认识,我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因为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必定有交叉的方面,所以我就从以下几门课程的角度进行了探索。

1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语文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有个习作,要求写一写校园或别处的景物。我就结合这一素材,组织学生到公园春游,找一找春天的美景,并拍一拍最喜欢的景色,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把它写出来。这次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春天般的笑容,不仅活动任务圆满完成,而且让作文变得很容易!我在总结实践课堂时,把学生拍的美丽照片贴到班内的展示栏,供大家共同欣赏。另外,写出的文章经过润色也完成了语文的习作任务,可谓一箭双雕。由此可见,只要你当个有心的教师,敢于去思索,去发现,实践课也会变得生动有趣,连让人头疼的作文课也成了学生的最爱。

2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数学课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是《走进商场――观察物体》,我结合实践课发动学生从家中带来新买的八宝粥、饼干、饮料等食品,然后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商场,让同学们进行观察,看看从不同的角度这些商品是什么形状?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还是正方形、长方形?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利用数学仪器画一画图形,最后由代表发言,讲一讲从什么角度观察能得到该图形。教师负责纠正和总结,那么这节实践课同时也是一堂生动的数学课了。在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每一个人都积极地参与其中,讨论的声音十分热烈,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了对数学图形的认识。

3将综合实践活动与英语知识的运用相结合

英语对小学生来说还是一门比较陌生的学科,学习单词和课文并不难,难的是将它运用到生活中去。笔者就设计了一堂运用英语的实践课,课前安排学生调查生活中的英语,要么拍下来,要么将实物带来。在实践课堂上,同学们分好小组,在组内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展示、研究,不会的单词实用词典查询,完成任务后,由代表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介绍,让大家共同学习。教师除了纠正知识的偏差之外,还要评判出哪一组搜集的英语资料最多,最多的一组给予奖励。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课,大家更深切地体会到:英语就在生活之中,英语还是很有用的,从而提高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另外,综合实践课堂也得到拓展,锻炼了大家动手、动脑的能力。

4在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课程内容相结合

在教学第五册《科学》第二单元中的《蜗牛》时,我打破常规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我先让学生自行找合作的小伙伴,再讲清楚在活动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接下来就带领学生开始寻找了解小蜗牛的活动。草丛中、大树下、小池塘旁都有同学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时弯腰寻找,有时低声交流,有时认真思考、分析判断,有的还认真地做记录??一个个十足的小昆虫学家样子。之后,我再组织大家坐在草地上汇报各小组的观察结果。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已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颇丰。

5将综合实践课与美术课结合

小学美术课本中有不少动手操作的内容,我觉得这也是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好机会,因此进行了尝试。湖南美术出版社的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花团锦簇》,这一课要求学生学习制作纸花。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准备好彩纸、剪刀、浆糊、小棍等;在课堂上,我首先动手做了示范:折纸,剪形状,涂浆糊,包花茎;学生在小组内制作花束,然后用塑料彩纸包起来。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目标是制作出新颖、漂亮的花型。最后,在班内展示大家的作品,评一评哪一组的作品最有创意,并给予奖励。这节课上大家都积极合作,不断尝试、改进,做出了丰富的花型,超出了老师的想象,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8

关键词:小数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一、引言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主要是以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其具备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生活预设相关的教学活动,充分展现出实践性和综合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对相关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让活动的价值得以体现,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小数数学综合与实践中的教学设计

(一)结合生活设计教学方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师可结合人教版中关于钱币认识课程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将数学引入“超市”购物。该方案主要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实施时,教师可进行情景模式设置,将超市购物小票作为材料,并指导学生了解小票信息,结合“元、角、分”与数学运算,让学生对小票上的信息进行讨论,进而利用课堂知识解决超市购物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此情景模式的利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性,为他们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设置情景模式进行教学,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将原本乏味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活动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互助意识,提高学生整理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结合游戏设计教学方案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对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综合与实践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结合游戏设计教学方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将骰子作为教学用具,设计骰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规律、算出概率,进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掷骰子游戏是一种简单的民间游戏,为突出游戏的新玩法、新花样,教师可对游戏进行创新:教师给出两个正方体,在六个面上标上不同的图案,让学生进行投、猜活动,并记录下每个图案出现的次数,计算出相应的概率。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小组人数的设置,一般两人一组,要引导学生先猜测后证明。此类游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学习兴趣,而且游戏中渗透统计与概率内容,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结合故事情景设计教学方案

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活泼爱动,理解能力较弱,判断能力及学习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开发思维。在结合故事情景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性设置故事情景,在教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人教版中非标准正方体或长方体的计算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阿基米给国王计算皇冠体积的故事。故事讲完之后,教师应重点陈述阿基米测量皇冠体积的思维来源,即阿基米德洗澡时看到洗澡水外溢启发了他利用水这种物质来测量皇冠的重量。教师根据故事情景,着重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及动力,进而解决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将讲完设计的故事内容后,可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启示,并根据自己的启示计算身边非标准物体的体积。如一些学生在学习后,积极分享自己的体会,将苹果、梨子、橡皮擦等放进杯子里,观察并测出溢出水的体积,而所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标准物体的体积。针对学生丰富精彩的回答,教师应给予奖励及好评,以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在小学数学故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全力打造内容灵活、涉及知识丰富的智慧课堂。

(四)结合评价体系设计教学方案

在我国,重点高校的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而中小学通常以学生的笔试成绩作为评价他们学习好坏的依据。在新课标背景下,学校应重视教学评价质量,传统评价模式校都是以学生的笔试成绩来作为评价标准,已经不符合现代教学要求,应对该评价体系进行创新和变革,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科学合理地加入到评价体系中,形成新的评估体系。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应以学生学习的综合质量作为教学评价标准,注重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即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主动程度、效果、方法等,并将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作为评价条件之一。此外,教师还应加强教学活动中的监督力度,对讨论主体进行合理的设计,如小组、教师参与、个人独立完成等诸多形式,并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体表现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例如,根据上文中教师给学生讲述的阿基米德测量皇冠的故事,观察学生的学习程度及实践表现,有学生利用水对苹果的体积进行了计算,并参与了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测量环节、小组讨论环节及计算环节分别进行评价,最后得出总评分。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还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对学生之后的学习有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课堂不再是死板的教材知识的灌输,而是开放的新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繁多且有趣的学习渠道,有效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数学教师在进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课堂内容的设计时,应以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为基础,科学设计实践内容,进而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及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成海波.试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6(1):103.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9

关键词:大学数学;实践性教学;构建;实践

1、构建大学数学系列课程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中,社会对实用性人才要求日益提高,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素质和教学质量要求都是通过实践进行分析与养成。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在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是结合各种相应的技术控制措施和管理方式进行综合的应用和处理,逐步构建了适合当前各个学校发展要求的实践方式和教学体系,并且在教学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保证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的良好有效发展。

按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数学建模思想为主线,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其实践方式进行综合分析,逐步的将实践教学活动分成三个层次:基础训练、应用训练、创新训练。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内实践教学主要分为基础训练模式、结合实践训练和科学科研究训练训练模式,在训练的过程中是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实践模式,其不但贯穿了学生学习中的整个过程,更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于理论体系的管理控制方式。既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教学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使得其能够前后进行衔接,保证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教学的理论知识和依据奠定了基础。

第一层次的基本训练,由课内的基础训练和课外的实践教育第二课堂组成。本层次以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

首先对基础理论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以演示、验证为主,通过数学软件画出图形、图像,加深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通过案例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经过计算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理论和应用,使抽象的理论直观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第二层次是应用训练,主要是“用知”,由课内综合实践训练(数学软件及其应用)和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URt计划]组成。该层次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接受基本的科研训练。数学课内综合实践训练由三大基础课所对应的数学软件及其应用组成。URt计划项目是学校向学生开放的课外科研训练平台,已有11年的历史,近几年学校每年定时在校园网上向学生公布URt计划项目100多项,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项目参加训练。

2、改革大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

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措施的改革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流趋势,在构建大学数学系列课程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数学教师要结合当前实际对大学数学系列的教学方式进行综合的处理,保证教学中各种方式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

2.1改革教学内容

(1)将数学建模思想融于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与“”配套的数学三大基础课,其教学大纲均安排了实验学时,数学任课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针对部分内容编写了将数学建模思想融于教学中的教案集和小实验。

(2)加强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学校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与数理统计三大基础课程所对应的数学软件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应用,具备应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了将学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的方法。

2.2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还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1)采用双主体教学法,构建师生双向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存在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双方只有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条件下,才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运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不仅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工具,而且是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分析、思考和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

3、大学数学的教学收获

通过前面的论述,大学数学在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特有的优势和作用。

3.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学习不难发现,数学渗透到了各个知识领域,应用于各类行业。研究数学问题和在实际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就需要联想丰富、思维敏捷,敢于探索、勤于思考。学习和研究数学的过程就培养了学生的实干精神,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了较强的判断、推理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3.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热情

大学数学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呈现给学生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通过各种数学模型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在当今社会的日常生活、市场经济、科技研究等领域中的作用,揭示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代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积极情感,使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3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小组学习是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之一,通过小组的“研讨”学习,同学间、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等非智力性因素,既塑造了学生的主体人格,又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同时,逐步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使他们有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和探索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即可持续发展力。

3.4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数学系列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主要地是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工作意识,这些优良品质使学生在就业和考研等过程中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数学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来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素质。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网络环境;课程研究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是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它已成为我国推出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是主动地适应和当前课程改革的过程。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支撑,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有利促进条件,能够促进学生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助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顺利开展,使活动变得更受孩子的喜爱,更为有效。

一、在网络环境中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是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以实际操作或数学游戏为主要形式,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的综合性的数学内容。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情感与认知是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在学习中,他们更善于接受生动形象的事物。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使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变得生动新颖,多样有趣,要通过创设愉快的活动情景和新奇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得主动、愉快。如在讲“确定起跑线”、“树叶中的比”中,采用网络图片、视频资料贯穿始终,直观形象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使教学过程充满了情趣和活力。像这样,利用电子文本、图形、图像、表格、三维动画、视频、论坛等各种信息来融入教学,能够使学习环境灵活、互动、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在网络环境中自主收集信息

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中,教师要把学生推到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去,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是个巨大的信息宝库,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方便、快捷、高效地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教师不仅要能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还要引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了解到更广泛的未知信息,也使更多的学生更快、更早、更接近知识前沿。檠生的成长、发展、感悟、体验、交流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比如“数字与信息”一课,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到了门牌、车牌、火车票、运动员号码、学籍号、手机号、产品代号、书号、商品条码、银行卡号、微信号码……等大量动态资源,学生们详细地介绍着各种编码蕴含的丰富信息,体验到了编码的思想价值及其应用价值,感受到了网络已经成为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能给人们提供广阔的视野,使学生不仅能将书本与实践串联起来,更能将知识与能力整合起来。

三、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中合作交流

在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中,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彼此沟通所搜集的资料、个人的想法和概念,达到信息共享、互助合作的目的,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如在讲“一亿有多大”时,学生分组猜测、实验、推测出一亿张纸厚度、一亿米粒重量、一亿水滴的体积……得出结论直接通过网络提交,比较传统的课堂,这样更增加了一节课的机动性、灵活性,学生在调查研究中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同时“综合与实践”课要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是更多能力的提升,如在讲“运动与身体变化”一课时,为了记录活动资料,学生分组分工实验,分别测出不同运动后的脉搏次数,活动中同学们需要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推选出组长,还要根据各自的特长推举出小记者、小编辑、小摄像师、大家各司其职,有合作、有谦让、有包容……课堂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开放的空间,提供了更多的活动以及表现机会,学生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的实现自我。

四、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反馈与评价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教学信息的获取与加工的主体,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无法全面看到学生的反馈情况,但在网络环境中,局域网的支持下,教师能够及时看到学生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教学中要树立重参与、重过程、重发展的整体评价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正确、有效的评价指导,增强互动性,不断地修改、完善网络课程。例如:“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小组合作,拼出了各种图案,动物,花木,人物……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台上,介绍自己的创意,学生们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同时发挥网络的优势,引导学生到互联网上去了解更多的有关七巧板的知识,让学生在拼搭中思考、顿悟、体验、探索和发展,使探究活动充满了个性、智慧和灵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样的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仅使教师建立了崭新的教育理念,大胆地发动学生,鼓励学生,及时地指导,调控和评价学生的上课状态和表现。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素质,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

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扩展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