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9:29

七下语文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教材中小学英语教材教材衔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英语学习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听和读是理解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技能。语言技能分为九级目标,小学六年级毕业需要达到二级目标,初中一年级,即七年级需要达到三级目标。显然,要落实好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关注教材的衔接问题,注重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对比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本文笔者即以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内容为例,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进行文本对比分析,以期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帮助。

一、语言技能维度的对比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首先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听、说、读、写技能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归纳,以体现教材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目标,进而对比初中和小学衔接部分教材内容在听、说、读、写技能上的差异(见表1)。

笔者将表1里涉及的各语言学习项目按照年级进行了整理,以六年级和七年级教材中每个新授课单元为基准,以课文中的每个独立语言练习项目为单位,汇总形成了表2。

从表1、表2所呈现的教材在听、说、读、写四项中安排的操练栏目所占比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结合表1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在语言实践活动设计的项目总数上大致相当,其中北师大版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每个新授课单元下设warm-up,Reading,Speaking,Vocabulary等板块,每个板块下面设有具体的相关听、说、读、写的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所以总体来讲包含的实践活动要稍多于北师大版小学教科书。

第二,结合表1、表2,对比两个年级栏目设计的类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在听、说方面和读、写方面的教材训练形式和数量相当,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听、说和读、写方面存在差异,初中阶段读、写部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于听、说部分。除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的单项训练,我们还看到六年级、七年级的教材中都有综合性及趣味性的栏目,这些栏目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起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其中可以明显对比出六年级教材(上、下册)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部分的训练要多于七年级教材(上、下册),设计的栏目种类较丰富。

第三,从栏目设计侧重点来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侧重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上的要求,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应该能够满足语言知识三级的要求,即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正确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简单的问候和邀请;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故事。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好过渡。

二、语言知识维度的对比分析

语言知识包括语言、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内容。笔者主要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中各单元的话题做一些归纳。由于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还不涉及系统的语音、语法知识,所以结合课程标准只做概括介绍。

通过对六年级教材(上、下册)的统计,笔者发现每单元涉及的话题主要有校园生活、课外活动、物品价格、电脑游戏、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培养和自然环保等话题。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涉及的话题主要有家庭、学校设施、课程安排、购物饮食、季节天气、情绪、动物等话题。通过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所选话题均涵盖在《课程标准》规定的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中,话题多为学生所熟悉的学校、家庭生活,题材贴近实际,语言生动活泼,学生乐于学习。

第二,从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范围来看,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每单元的话题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单一,主要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进入初中阶段之后,每单元的话题逐渐丰富起来,教科书中所列的话题内容引导学生恰当理解与运用相关的语言表达形式。

对于语法部分,结合《课程标准》对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的要求,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相比于六年级教材(上、下册)更加凸显了对语法部分的关注,突出语法的表意功能,对于七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语法知识如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等作了具体的描述。

三、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维度的对比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英语课程分级目标体系,其中义务教育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二级要求,包括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而到了七年级,则要达到三级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通过对比表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呈现方式角度来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呈现的方式角度大致相同,都是在校内和校外两个大的维度下,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校园、家庭生活为话题,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体如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热爱大自然等。

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的具体教育内容来看,两套教材设计的内容均比较广泛。但相对比而言,六年级教材(上、下册)相比于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注重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双向渗透性,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多是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同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

通过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上的文本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北师大版中小学教材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差异,广大一线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差异进行合理化教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甘玉国.中小学英语现状衔接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3]陈利.找准中小教学的衔接点[J].四川教育,2007(5).

七下语文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七步模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主要任务是实现“两变一联动”,即变“个体研究”为“群体研究”,变“重实践轻理论”为“理论与实践并重”,形成“教研室——学科备研组——语文教师”联动教研的格局。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综合归纳各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形成初中语文“七步循环”教学模式,并在全县推广应用,走出了由下而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科研道路。

“七步循环”教学模式把语文课堂分为两个模块:语文早班车(5分钟之内),学教直通车(40分钟),整合为七个教学步骤。

1.语文活动,拓展视野(5分钟)

根据年级段语文训练重点设计语文早班车内容:【七年级上】美文推荐;【七年级下】美文欣赏;【八年级上】精品故事;【八年级下】诗歌欣赏;【九年级上】自选命题演讲;【九年级下】教师命题演讲。教师也可以根据本人、所教班级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或者改变,但是加大阅读量、拓展阅读面的硬性指标不变。

以上为第一模块,用时不超过5分钟,重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拓展阅读面,开阔学生视野,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有助于完成课标规定的3年260万字的阅读任务,同时增加学生阅读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

2.创设情境,认定目标(1分钟)

教师把根据课标精神、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心中的学习目标,是教师启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认定目标”这一环节在课堂中只用1分钟的时间,教师要精心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学案中涉及的学习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认知目标,领会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规范、导向、激励等功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铺垫。这一环节要简洁明快,切忌拖泥带水。

3.讨论交流,解难质疑(8分钟)

在熟悉目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围绕学案中的导学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就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充分交流,最大限度的在小组内得到解决;同时可以找出本组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提出需要在课堂上质疑、讨论的问题。各学习小组的成员都要准备在全班进行展示。教师要最大限度的为每位学生创造充分展示的条件,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公平竞争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

4.板书展示,研讨深化(7分钟)

教师根据学案所设问题提前为各学习小组分配好展示的任务,各组有针对性的研究该问题4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指定各小组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展示。板书先展示成果,后展示问题,答案力求准确简洁明了;此时组内其它成员可以深入研究本组的问题并及时对板书展示中的不足指出进行修改、补充;若无研究必要则研究其他小组的问题,准备质疑,用时不超3分钟。

5.讲析点评,引领提升(20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指定讲析、点评的学生。展示的学生讲解展示本组的成果,本组或其他小组补充,也可以质疑;点评的学生对该组成果进行评价。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抓住疑难、重点、有争议的问题、学生讲析点评不全面或者有错误的问题及时修正或补充,实现知识引领、方法引领和价值引领,使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点、学习方法、情感、价值观有正确认识(这一过程可以解决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及时的答疑可以对学生解疑的思路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

6.总结检测,积累巩固(3分钟)

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知识系统,以“板书设计”的形式反映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学案,形成课堂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系,总结本节课知识点,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达标检测是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最终环节,是检验并反馈课堂教学内容达标与否的重要手段。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灵活多样安排检测内容——课堂积累、关键词语优美句子赏析、语段阅读、写作运用等;要利用好学习小组,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互相评定和检查达标情况,把准确的达标信息反馈给教师,使达标测评这一环节真正具有测试、评析、反馈、矫正、补救的功能,保证大部分乃至全体学生当堂达标。

7.学习前置,自主探究(1分钟)

教师在编制学案的基础上,布置预习探究任务:可利用预习课约10—30分钟完成。指导学生根据学案的要求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预习,引导学生“熟悉学案——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发现疑难——记录问题”。训练学生用好双色笔,学会的知识用蓝色,问题和疑问用红色。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此教学过程灵活安排在第一步“”之后,把此环节设计为“预习导入、认知目标”,并将此过程的教学时间适当调整为5分钟左右;教师也可以将此教学过程延长到5分钟左右。

教师在上课前收集学生自主探究后的学案,通览分析学生预习情况,确定课堂讲析点评的重点。确保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以上六步为第二模块,其中每一个步骤及其时间分配都要灵活,根据实际需要增删调控,但必须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入文本不能太缓,走进文本不能太浅,走出文本不能太远”的原则进行操作。

七下语文知识点总结篇3

关键词:词典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中观结构词汇习得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为词典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词典使用与外语词汇习得之间的关系。赵彦春(2000)探讨了词汇能力与认知词典学的关系,认为作为心智形态的词汇能力,尤其是词汇推断能力,应引入到认知学习词典中来。郑伟伟(2009)对基于认知语言学编纂“概念词典”进行大胆的构想,王新朋(2009)与丁健(2009)论述了认知语言学对词典释义的影响,王仁强(2006)则从认知视角对汉英词典词类标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上述研究并没有对词典的整体的认知结构予以充分的认识。本文将解析oaLeCD(第七版)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及中观结构,论证符合认知规律编纂的词典在词汇习得中的重要作用。

一、词典的四重结构

自然词汇及其语义虽然纷繁复杂,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对自然语言的书面呈现,词典应该是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各要素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现在词典学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词典文本双重结构的四重结构,即,总观结构(megastructure),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中观结构(mediostructure)和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魏向清,2005)。总观结构主要是针对词典整个文本而言,包括词典的前件(如书名页,致谢页,目录,序言,用法指南等)、词典正文即宏观释义部分和后件(如语言信息类,人名,地名等)。前件与后件为词典的附加成分,对于学习者使用词典有一定的帮助,但其通常为词典的常规编排,与词典的其他三种结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因此,本文只讨论与认知规律更为相关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与中观结构。

二、词典的宏观结构

词典文本形式系统的宏观结构是一个严密的整体,指的是按某种方式编排的词目的总体,是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词目个体串联起来的“纵聚合结构”,包括词典词目的收录、确立和编排方式。词目的编排除一些特殊词典可能采用根据语义主题,或按语素顺序外,通常都是按字母顺序的,因此在这不做论述。从词目的收录来看,oaLeCD(第七版)新增词条9000条,涉及商业、科技、文化及各类学科。既有“kanji、katakana”来源于日本文化的词汇,也有“conicsection”来自数学领域。这诸多新兴词目的收录正是体现了客观世界被“概念化”的过程。Langacker认为“概念化有很宽泛的解释,包括新的和固有的概念,感觉、肌肉运动和情感的体验,以及对即时情景的认知(社会的、物质的及语言的)等等(李福印,2008:80)。认知语义学认为一个语义结构正是概念结构的语言形式,它包括规约性意义,即在词典上能够找到的意义(linguisticknowledge)和世界百科知识(encyclopedicknowledge)。而这两种知识是没有清晰的分界线的。今日词汇化了的语言知识其实有可能就是昨日的百科知识;今日的百科知识在适当的语境中就可能被使用为语言意义,并可以逐步转化为语言知识。(李福印,2008)oaLeCD及时将动态的客观世界百科知识抽象化和概念化成语义结构来存储和积累体现了人的心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符合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学习者也能通过规约化了的词汇获取更多更新的世界百科知识。

除此之外,oaLeCD(第七版)的一大亮点是用较大字体并用钥匙符号标注牛津3000基本范畴词汇,如“cry,memory,pipe”。范畴理论认为,语言词汇可分为三个范畴等级,即上位范畴词汇(superordinatecategorywords),如“animal”;基本范畴词汇(basiccategorywords),如“dog”;下位范畴词汇(subordinatewords),如“hound”。基本范畴词汇多是不可分析的稳定词,词形简单,词体中性,使用频率高,适应性强,在大脑中更易被激活,因而更易为学习者习得。基本范畴词汇也是学习者习得相关词汇的重要的基点和参照点(cognitivereferencepoint)。学习者可以在熟练、精确地掌握基本范畴词汇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将词汇量扩展上行至上位词,下行至下位词,能较为有效地实现词汇积累。同时,基本范畴词汇构词能力强大,英语三种主要构词手段都离不开基本范畴词汇,由它们构成的词汇占英语总词汇的70.5%,其中派生为17.5%,复合27%,转换26%。(汪榕培,1997)学习者还可以通过为基本范畴词汇添加同样范畴化了的前缀和后缀,迅速扩大词汇量。例如,基本范畴词汇“form”就可以衍生出“deform,reform,transform,uniform,conform,formation,formless,formulate”等诸多词汇。值得一提的是,oaLeCD(第七版)在收录近万新词的同时,确定的英语释义关键词却限制在3000词。这无疑更有利于学习者利用基本范畴词汇获得丰富的信息量。由上述可知,oaLeCD的这两项宏观结构的安排非常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迎合学习者词汇习得的需求,因此受到诸多学习者的认可。

三、词典的微观结构

(一)词汇义项的排列

词典的微观结构反映了条目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释义的编排上,包括词汇义项的排列以及例证的选取,而义项的排列主要体现在对一词多义的处理上。原型范畴理论和家族相似论为词汇义项的编排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根据范畴理论,语词的多义性实质上就是该语词脱离所属的原始范畴,被用于指称或描述新的语义范畴的结果,而“原型性可以被看作是词汇意义具有局部稳定性的基础,它代表了意义习惯性或规则性的一面”(束定芳,2009)。词典中某个词汇的第一义项通常是该词汇所属范畴的原型,是核心义项(prototypemeaning),是语义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义项,而其他的义项在“家族相似性”的原则上聚合一起,它们和原型同属一个范畴但又有着不同的相似程度,因此有或远或近的语义联系。魏向清(2005)“把基于外语学习者语义认知需要的多义词目的义项排列方法称为语义认知排列法。”

oaLeCD(第七版)对词目义项的编排的特殊之处在于对有多种意义的语词用不同的颜色给与显眼而简短的语境提示。例如,在词目“form”的动词条目下,编者首先给出了starttoexist开始存在;makeshape/form使成形;havefunction/role功能;作用;organization组织;haveinfluence对……的发展有影响,等五个提示,紧接着在相应的语境提示下给出较为详细的释义。例如在havefunction/role功能;作用的语境中有两条释义:5[Vn]tohaveaparticularfunctionorpattern有……功能;有什么模式;6linkingverb[V-n]tobesth.是;成为,同时配以相关的例句。这种突显模块式的编排方法既体现了义项的原型范畴性与义项间的家族相似性,更重要的是简洁、清晰明了的语境或大意提示有助于学习者查找和学习某一词汇时构筑相应的心理图示(imageschema)。这种方式适应人脑进行模式识别的过程,因而可以减轻人脑记忆的负担,可以将外语学习者从死记硬背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意义个体的艰辛中解放出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推理能力。evans&Green提出的语义范畴的散射点射图证明了这种义项编排的合理性。Lakoff同时也强调了散射范畴规约化(conventionalize)在人的长时语义记忆中,散射范畴并不是解释各个不同的义项是如何从原型义项“生成”,而是表明各个意义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义项是如何在语义记忆中储存的。(转引自李福印,2008:216)

图1:词义范畴的散射点阵图(evans&Green,2006:332)

(二)例证的动态释义

如果说词典中的释义是“词典的灵魂”,词典中的例证就是“词典的血肉”,是释义功能的延续,它使浓缩在释义中的抽象概括的词汇语义从静态的描写变成了动态的演示。自然词汇的语义往往是多元而不确定的,只有在明确的上下文中,它们的意义才能因语境的参照而最终找到定位。

由于自然词汇的语义总是存在一个原型语义范畴,例证的选用也要体现其原型价值。例证中的精练简短的典型固定搭配和常规用法具有表达示范功能,而整句例证可以深化释义,表述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细微语义,便于学习者模仿使用。oaLeCD(第七版)的取证由BritishnationalCorpus(英国国家语料库)扩展至oxfordCorpusCollection(牛津语料库集)和oxfordReadingprogramme(牛津阅读计划),且取材于真实语言环境的词语搭配,因此在展示词汇的用法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我们都知道,动词因其形式复杂、词义多变而成为词汇学习中的难点。而oaLeCD(第七版)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动词的典型用法用20个动词用法模式细心地标注出来,并配以翔实的例证,非常有利于学习者全面掌握英语的基本动词句型。例如在上述动词“form”的“havingfunction/role”的语境中,“form”作系动词时,不仅标注了linkingverb[V-n],且配置了三个例子用以阐释:1)thecastleformsthefocalpointofthecity.2)thesurveyformedpartofalargerprogrammeofresearch.3)thesedrawingswillformthebasisoftheexhibition.又如,在“form”的名词“waysth.is/looks”语境提示下表示“形式”时,词典给出了七个完整的句子,分别含有“form”的六个典型短语:take…forms;intheformof;taketheformof;insomeformorother;someformof;inanyshapeorform。丰富的整句例证为短短的固定搭配了生动的语境,更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词汇的用法。

翔实的例证也能培养学习者的词汇推理能力。marconi认为词汇能力(lexicalcompetence)包含两个方面,即指称(referential)能力和推理(inferential)能力。指称能力是指能将词正确运用于现实世界物体或存在的内在(tacit)知识;推理能力是根据词汇的生成规则进行词汇处理和∕或意义建构的有意识(conscious)知识或关联机制(赵彦春,2000)。如果说理解语词的核心义项依赖于学习者词汇指称能力的话,利用例证习得词汇更得益于学习者的词汇推理能力,更充分体现人类利用自身知识对环境进行深加工的认知能力,也更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在区分形容词“content”和“contented”时,学习者便可以从两个词汇的例证中体会和判断。oaLeCD(第七版)中,“content”所给的例证有:1)notcontentwithstealingmyboyfriend,shehasturnedallmyfriendsagainstme.2)Heseemedmorecontent,lessbitter.3)Hehadtobecontentwiththirdplace.而contented所给的例证有:1)acontentedsmile;2)Hewasacontentedman.通过以上例子的对比,学习者可以发现“content”通常作表语形容词,而“contented”通常作定语。这种对词汇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不仅加深学习者对词汇的印象,更提高了学习者的对词汇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同时,我们知道,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其本质是利用已知的事物感知未知的事物。词汇的隐喻性用法揭示了词汇语义的流变性,而语义的流变过程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思维过程。oaLeCD(第七版)在词汇的释义中注明了词汇的比喻义(figurative)及其用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者词汇推理和词汇活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如:shadow(figurative):Hedidn’twanttocastashadowontheirhappiness;print(figurative):thememoryofthatdaywasindeliblyprintedonhisbrain;press(figurative):ahostofunwelcomethoughtswerepressinginonhim.

四、词典的中观结构

中观结构是现代词典学提出的一个参见结构,它关注词汇之间的形态关联、概念关联、语法关联、语用关联,是以语义为关联的释义链接。通过中观结构的参见系统,词典中词汇个体的微观释义通过相互间丝丝相扣的关系被纳入到庞大的词汇系统中,从而弥补了词汇因为按字母排序而导致的其间词义割裂的缺陷,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学习词典中观结构便是要通过再现词汇语义网络关系,实现词汇认知的心理过程。

oaLeCD(第七版)有着相当丰富和细致的中观结构。词典在页面设有语法说明,词语辨析,词汇扩充,同义词辨析,词族,英国/美国英语对比等明显的专栏模块来显示词汇的联系,在词汇的释义当中也穿插着标注,如为该词的同义词,为该词的反义词,提供该词的出处及渊源,-compare、-seealso、-noteat、-moreat是参照提醒。另外,该词典还为2000词配衬插图,不仅让学习者对词汇有更直观的印象,也同时将与该词汇相关的词汇更形象地聚合在一起。例如在解释solid为立体图形时,配有了八种立体图形的插图,并配有相应的词汇表达,如“cylinder(圆柱体),cone(圆锥体),cube(立方体),sphere(球体),pyramid(棱锥体)”等。此时,散落在词典中的词汇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组合。学习者若能充分利用这些中观结构,把若干看似不相关的个体元素按照一定的语义联系组合起来,便能建立一个动态的整合的知识体系。学习者对这样语义链接把握得越充分,反过来,对某个词汇个体的语义内容的掌握也就越丰富和深刻。

五、结语

词典是外语学习者的良师益友。现代的词典综合考虑了自然词汇形成的客观规律和学习者习得的认知规律,使其不再是简单的查阅工具,完全可以成为很好的词汇教学和学习材料,应该受到教师和学习者的重视。在宏观结构上,oaLeCD(第七版)在大幅增加新词条同时仍关注基本范畴词汇;在微观释义上,其义项的排列体现了原型范畴原理,丰富翔实的例证为词汇提供真实的语境,词汇隐喻用法的标注有目的地增强了学习者的推理能力和隐喻意识;细致而有序的中观结构将词汇汇集成一个系统的语义网络,帮助学习者增加各方面的词汇知识。oaLeCD(第七版)的编纂遵循了人类认知规律,因此更符合英语学习者的使用需求,能在学习者的词汇习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彦春.词汇能力与认知词典学的关系[J].现代外语,2000,23

(4).

[2]郑伟伟.基于认知语言学对构建一种新型词典的设想[J].宜宾学

院学报,2009,(10).

[3]王新朋.英语学习词典释义的认知语义特征[J].江苏外语教学研

究,2009,(2).

[4]丁健.综观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词典释义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9,

(10).

[5]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6.

[6]魏向清.双语词典译义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7]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七下语文知识点总结篇4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提问艺术;提问原则

提问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式的提问进行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大纲要求,联系教学实际,以询问的方式逐步解决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这就是提问。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是教师运用教学手段,以询问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条件下,根据明确的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预想结果所使用的教学艺术。

什么样的提问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运用提问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下是笔者在七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作用

(一)激活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关注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就很容易因其它事物转移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地加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并激活课堂气氛。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很快地把心理活动定向和集中到某个特定的概念和观念上,从而引发认知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真正发挥。

(二)提问教学重点,获得反馈信息

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学习方法。课堂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通过提问和回答,教师能及时地吸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或巩固知识,或弥补矫正。这样,师生之间可以形成信息双向交流,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所以,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的这一重要功能,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服务。

(三)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习能力

提问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探索。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教师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教师的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展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原则

课堂提问不是空穴来风,它建立在教学内容、任务、目标和教学对象基础之上,必须与学情、学生的身心特点相适应,这是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名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充分掌握好课堂提问艺术,首先要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强、好玩、自尊性强,他们的注意力欠稳定、欠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其次,七年级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七年级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七年级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他们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第四,七年级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有时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只是获得肤浅的书本知识。

鉴于七年级学生具有以上心理特点,所以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应力戒以下情况的出现:一戒语言缺乏美感,语言生硬,平淡无味;二戒违背认知规律,急于求成。提问要顺着讲课的次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三戒满堂问,时时问。这样会让学生头脑疲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四戒不辨难易,不看对象,提问范围狭窄,只照顾“重点生”,让大多数学生无事可做;五戒不假思索,信口开河,信口点名,简单提问,问题的提出如蜻蜓点水,水过鸭背,课堂没有实效。

基于这些原因,在七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既要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又要充分联系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切实把握好提问的原则,运用好提问艺术。只有深入学生心灵,问学生所疑,解学生所惑,才能达到有问有答、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运用

课堂提问,是课堂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的途径和纽带,是教与学之间产生共鸣的主要“媒介”。它是催化剂,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呼应;它是助推器,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它是剂,能打开学生的思绪。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教学艺术。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掌握好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炼语言,美化提问

1多选朴实、亲切的语言,增强提问的“感染力”。由于七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不够完满,分辨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教师提问时也应该选用口语化的,最好是跟学生聊天似的朴实、亲切的语言。朴实、亲切的语言不仅通俗易懂,使学生听得明白,而且给学生一种真实感,有助于激发和感染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因此,教师提问时要说实话、道真情、讲实理,尽量避免使用生涩、冷僻的语句。为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就要注意对教案上的字词做一番筛选,剔除那些假话、空话、套话,尽可能把课讲得实实在在,讲得新鲜活泼。

2多用幽默、趣味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七年级学生好动、活泼、喜爱热闹,对平淡无奇的事物不感兴趣,对课堂上教师乏味的提问也会顿生反感。因此,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语言也需尽量幽默、风趣。幽默、趣味的语言具有生动、含蓄、富有启发性的特点。幽默风趣可以把语文课中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分神的时候,教师一句幽默、趣味的提问,往往有“投石激浪”之效。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力,增强教学的号召力、感染力、鼓舞力,使学生入耳入脑。因此,幽默、趣味的提问在语文课中是不可或缺的,它犹如菜肴中的味精,少了它就失去了应有的“味道”。

3多说贴近学生的语言,提高“亲和力”。国外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要使人们相信你,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同一个道理,如果教师对学生有感情,学生则对教师有好感,就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反之,就会产生逆反、恐慌心理。老师疼他、爱他,他才会接受你、亲近你。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情感的贴近学生的提问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我们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多数比较紧张,这时我们应用亲切的语言提问学生:“不要怕,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错了也没关系。”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多给予热情的提问:“再想想会回答得更好。”教师应多运用贴近学生的语言,所说的话、所举的例应尽量与学生的亲身经历、身边的事、视野范围、生活经验相接近,用贴近学生实际的语言把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理讲出来,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这样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听、愿意听。

4多出新鲜、生动的语言,加大提问的“吸引力”。学生都有喜新、求新的心理需求,当周围的环境中出现了某种新鲜事物的时候,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吸引学生去注意它、了解它。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与学、说与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时,就要特别注意在“新”、“鲜”两字上下功夫,要注意传授新知识、选用新事例、讲出新道理,要避免“吃别人嚼过的馍”,避免说别人讲过多遍、早就失去棱角的语言,更要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那些没有新意的语言。

(二)注重方法,优化提问

1围绕中心,破题提问。由于七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是很稳定、不会太持久,教师讲课时就要避免泛泛而谈,长篇大论,不能让学生“啃了半天还吃不到馅”。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的题目与文章的主题关系密切或题目就揭示了主题,这时可选用“破题法”提问,达到一语中的的效果。破题法,顾名思义即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例如: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①“伟大的悲剧”是什么意思?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斯科特的“悲”?③他的伟大又体现在哪?再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根据题目中“说”和“做”两个字设计问题:闻一多在“说”方面有何特点?又是怎么“做”的?这样,通过破题提问,达到让学生领悟文章中心的目的。

2紧扣主旨,点睛提问。点睛提问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或作者的点睛之笔进行提问。如七年级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可以根据几处中心句提问:①“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②“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再如八年级的《苏州园林》一课的中心句是: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据此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①文中“图画”、“画”这些词语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②分别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③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些词语?有何作用?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这篇说明文的主题。

3探究因果,寻究提问。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课外阅读《勇气》一文中,文末这样写到:“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据此可设疑提问:她为什么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根据这一结果在探究其具体原因时可设置这样的提问:①幸福的含义是什么?她做了什么?她为美国伞兵做了什么?②她有怎样的勇气?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对学生的思维上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联系实际,发散提问。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的书本知识,也需要接受现实社会的考验,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知识。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如《羚羊木雕》一课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假如文中的“我”、“万芳”就在我们中间,你会对她们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像类似这样的语言提问,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所获得的知识也不再是理论的、肤浅的了。

(三)把握原则,规范提问

1层层深入,提问有“序”。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接受知识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因此教师提问时切忌“一杆插到底”或盲目无序,而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结合实际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的深入,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在揭示课题时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时可采用疏导式提问;深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式提问;单元总结时可采用比较式提问;品尝精华时可采用鉴赏式提问等。这样的提问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内化知识。

2捕捉时机,提问适“时”。由于七年级学生稳定性不强,情绪波动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才会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在不当提问时提问,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在应该提问时没有提问,又无法使学生解决学习的困难。如何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首先,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时机,适时提问,在学生想“知”又不能立刻“知”时,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其次,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在其对于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或乐于接受时适时地进行提问,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这时教师只要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并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提问的最佳时机的选择应该在学生最需要帮助时。

3因人而异,提问有“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时,要因人而异。不同年龄的学生,其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会有所差异,即使是同龄的孩子,也会因其接受能力的高低而体现出掌握知识的强弱。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作为教师既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提问,又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尤其是要关注特殊生――极好生和极差生,才能保证整个课堂的完整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一点一滴的教学和生活中,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运用好提问语言,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4画龙点睛,提问见“真”。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有实效性。教师的提问不是简单地为了获得学生的回答,而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只有获得真实性的信息、反馈的提问才是实在的。教师提问时要设计好适应学生年龄和学生个人能力特征的问题,在提问时画龙点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效。

七下语文知识点总结篇5

作者:郭冬丽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速度和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分别是:小学生阅读速度为每分钟300字,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初中生为每分钟500字,课外阅读量260万字;高中生每分钟600字,课外阅读量150万字。总课外阅读量为555万字。要让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阅读量,教师平时就要培养学生高效阅读的能力。

首先我们了解什么是高效阅读。高效阅读是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汉杰等人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脑科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借鉴国内传统的优秀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结合我国学生的阅读实际设计而成的一套阅读教学训练体系。学生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无论是阅读速度和阅读总量,还是阅读效率和阅读兴趣,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甚至超过语文课程标准的数倍。

为培养学生高效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做到以下几点:

一、速读固定程序训练

阅读前营造氛围,学生齐声喊出高效阅读口号:“我阅读,我快乐,我分享,我成功。”,让学生在群情激昂的氛围中进入阅读学习。

进行眼脑机能训练,主要有坐姿纠正、定点凝视训练、纵向快速移动训练、圆圈扩展训练、做眼保健操等,让学生快速进入高效阅读意识集中程序。

根据定势理论,把阅读的过程固定为七项内容。每次阅读时,都是顺着这七项内容来阅读。久而久之,这七项内容在脑子里就形成了“定势”。只要看书,就会自然地、习惯地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固定程序的七项内容是:

(1)文章题目

(2)文章作者

(3)文章出处

(4)理清主要情节

(5)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

(6)简析写作特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

(7)归纳中心思想及读后启示。

由于这七项内容包括了一般文章,甚至搞科研读书时要寻找的内容;同时这七项内容中,不单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思考,要边读边思考,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略过其对已用处不大的内容,所以在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理解率、阅读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

二、精选阅读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教学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精选、发现那些真正能为学生所用、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核心知识”,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无关的东西,让课堂更简单。

七下语文知识点总结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七选五;解题技巧

《考试说明》对七选五题型命题目的的表诉为“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以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该题型不但要求学生具备词汇、句子、语段、语篇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有辩证、综合、分析、归纳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于七选五的正确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英语表达方式,语言使用的范畴,以及对语言组织规律的理解,增强语言表达的衔接意识。学生形成了英语语感,并掌握了英语表达习惯和方式,就会提高阅读能力,实现顺利地解题。

一、句意判断法,深刻理解语言

七选五重点考察细节内容。设空类型一般有段落主题句类、过渡句类、细节理解类等,但目前已知没有考查过文章标题类,段落主题句类有涉及,考查最多的是与细节相关的内容,即通过常见的过渡句类和细节理解类进行考查。为此,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解决这类文章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时关注句意,通过对于句意的理解来科学地判断,形成自己的认识,做出正确的选择。学生对于句意的理解应该是全面的,能够读懂前后句,理解确切意义,确保答案体现前后连贯性或逻辑性,确认所填答案无误。例如Beforeyoubeginyourtraining,buythebest-fitting,best-builtrunningshoesyoucanfind.根据该空后面提供的语境,购买你能找到的最合适的、最好的跑鞋可知,这是为了跑马拉松而进行的准备,这应该是在进行马拉松训练之前做的事情。学生通过对于句意的分析和理解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从而可以从选项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七选五在很大程度上考查学生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段落主题句的设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此类题型设定往往在段落首或段落尾。学生需要通过对整个段落的细细推敲,提炼出其内的含义,才能较轻松地找出对应的选项。

二、词汇锁定法,关注关键词语

词汇是学生理解文章,做好七选五的基础,只有学生正确地理解了词汇的含义,才能够把握好词汇在文章中的意义,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首先学生需要关注空前后的名词和动词,这些词汇是文章中的关键词,然后在选项中查找与之相关的同义词、反义词或表示用一类事物的词语等。其次是题目和选项中相呼应的代词、数词、时间的词等,这些词汇对于设空处语句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和暗示作用,会帮助学生找到线索,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如iftheystillfeelgood,youcanbeginrunninginthem.asalways,youshouldstretchatleasttenminutes…由该空前面的语境,当你发现似乎合适的鞋子时,穿着走动几天,再次检查其舒适度可知,可知选项中they指的就是前面提高的shoes,属于指代一致。另外feelgood,与thefit相对应。这样的关键词会成为学生判断的根据,找到了这样的词汇,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额分析判断会提高学生的正答率,进而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三、关联逻辑法,科学推理判断

七选五主要考查学生对上下文逻辑关系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写作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没有不符合逻辑而随意地进行写作的。此类题目的设空一般在段首、段落中间或段尾,具有一定的概括、总结或者是过渡的作用。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判断出所填句子含义应与前句、后句保持一致,达到逻辑上的一致。因此,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要学会瞻前顾后,关注体现前后句逻辑关系和关联词,这些关联词是都是学生判断的依据。学生利用好文章中和选项中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关联词,在解决问题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表示转折、让步关系的关联词,以及表示例证关系的词等,学生认清了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语篇的理解上和认识上就会有据可依,确保所选答案填上后能够准确体现相应的逻辑关系。

四、设题位置法,巧妙判断大意

七选五试题的设空位置并不是没有依据的,通常情况下所填空位于段首就是概括本段的中心大意;所填空谓语中间就是过渡句类,或者是细节理解类的题目,通过前后句来进行语意和逻辑判断;所填空谓语段末就是本段的总结归纳。学生需要对这些位置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位置来选择文章大意和主旨。七选五中设置了五个空白处,却提供了七个选项,因此有两个选项使多余的干扰选项,从而又加大了解题难度。学生需要根据文章中具体的位置来做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确保自己所填的语句可以使文章保持连贯和通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总之,七选五的解题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章做出科学的判断,在对语意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推理,找到关键性的词汇和暗示的话语,促进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地形成语感,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实现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认真的阅读,结合上下文对设空处的语句进行推理和判断,科学地分析,提炼出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和大意,做出恰当的选择,展现语言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七下语文知识点总结篇7

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八年级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即预习、听课、作业、问题、总结。

一、预习

七年级学生很多没有预习的习惯,即使预习也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更不能完成课后的练习。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做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三、练习,那就是能独立完成课后的练习和简单的习题。如有不能完成的作业,学生可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课和学习。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二、听课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重点听:(1)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2)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3)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思”是“听”的深化。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七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三、作业

七年级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简洁的文字书写表达;(3)如何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十分重要。

四、问题

七年级学生由于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所以,向老师或者学生请教数学难题是经常的事,也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要鼓励学生问题,要耐心讲解每一个疑问,做到有问必答,随问随答,并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后一定要总结自己通过这次问题所得到的收获。达到问一题,悟十题,解百题的效果。

五、总结

七下语文知识点总结篇8

七年级英语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一

这学期是我任教的第一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一班,二班的英语教学。由于教学经验颇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但一开始我就碰了钉子。在讲授第一课的时候,我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了一堂自认为明白易懂而又不死板的课,认为教学效果如期理想,怎知小测出来才知道不如人意。后来听同学们反应,才知道我讲的口语大部分同学听不懂,而教学的部分内容同学们以前从来未接触过。从而可知,我在上课前根本没有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初学英语的学生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全英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二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而一班一部分同学比较调皮,学习欠积极性,虽然优良生比例大,但中下层面而也广,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英语这门学生不甚熟悉并感到困难的外语来说至关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原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帮助班上的同学改英文名,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因为只有英语水平提高,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例如在一班,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期中考和期末考是考察每位同学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因此应该予以重视。考试前进行有系统的复习,考试后进行学科总结。从中段考试可以看出两个班的平均水平相当,一班的差生面相对较大。所以在中段考后的时间里,我把力量主要集中在两班的差生辅导上,特别是一班,以缩短差距。另外,还发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强,所以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轻松学,容易掌握。而期考结果证明,适当辅导差生对班的整体发展有很大帮助。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两班的英语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七年级英语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二

在这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一班,二班的英语教学。由于教龄浅,教学经验少,所以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经过努力,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七年级教学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个人工作情况总结。

一、教学计划

七年级是小学到初中的转型期,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开始发生转变,所以我时刻注意学生对这种转变的适应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我努力把学习内容归类,用尽量简洁却有趣的方式教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以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两个班的人数都在70人左右,要想对所有学生进行细致的辅导,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每周都会制定目标针对广泛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逐渐的适应了初中的教学模式,知识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知识的运用也较好。

二、教学成绩

在这一年的学习中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掌握初一应该掌握的英语知识,而且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另外,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我还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希望他们逐渐增强自制力,为学生从老师教的学习模式向自学型学习模式转换打好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生基本上都能把所学的知识掌握,但是在知识的灵活应用方面却仍旧存在困难。另外,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注意力投放在其他的地方,这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教学而且严重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从而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产生很坏的影响。

四、改进的措施

只有掌握了这一学期教学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进行改进,所以我常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以期有更好的教学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经过思考,我发现还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对该年级教学重点不明确,从而导致有时候教学思路不明确,教学内容过多。其次,在掌握课堂方面有欠缺,不能时刻从总体上注意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延伸拓展做的不是很好。鉴于以上几点,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帮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让学生逐渐建立起自信,在轻松快中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以上就是我对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总结,在这一年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体验了很多的快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多学多思考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七年级英语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三

时间总是在充实的工作中过去得飞快。一转眼,一个学年又即将结束了,回顾过去这一个学年的英语教学工作,有收获的喜悦与甘甜,但也有挫折时的彷徨与无奈,但这些心灵的历程使得我更加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这份教育工作。为了能够查缺补漏,取人之长补已短,以利于在今后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在此对本学年的教学工作作了一点总结。

今年,我任教八年级一班和二班的英语。八(1)班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的学习目的明确,比较好学,成绩有所提高;学习态度认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八(2)班学生尤其是男生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整体也不够活跃。英语是中学生的一门主课,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都很重视它,但是不少学生觉得这门功课单调枯燥,学起来吃力,甚至有不少学生放弃了它。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接触面小,说练机会少,以及他与中文的部分反差的诸多因素,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常常存在“厌、怕、弃”的不健康的心理。这使我不得不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不能代替学生,老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于是我改变“一言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

第二、努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相对来说,初中生比小学生独立性强,自尊心也逐渐增强,渴望得到尊重。师生之间只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才能建立起友好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尊重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沟通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使自己成为学生欢迎和爱戴的人。上课时我是学生的老师,循循善诱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胆求异创新;课后我却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无话不谈,亮起心灵之光。

第三,严谨治学,保持良好的教态。

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所以我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做到爱岗敬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还要保持良好的教态。老师的教学语言和教态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老师的教态好,学生就喜欢,他们听课的兴趣就高,接受知识也快。反之,学生就不喜欢,甚至讨厌。特别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看问题开始有可独立的见解,对他们更要注意教态和教学语言的使用。如我介绍新句型时,我利用语言的轻重,语调的高低,和一定的动作表情,尽量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表情变得自然亲切,使促使感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这样学生就增添了勇气,就能大胆地回答问题。

第四,加强自身修养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一学年来本人能够严格执行学校的作息时间,不早退,不迟到,按时上下班,从不因为个人问题耽误上课,出满勤,干满点,给学生做了极好的表率。

第五,成绩方面:经过努力,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当然,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同学们的努力,更离不开领导的指导和各位同事的支持。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只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今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两班的英语水平。

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学习,争取进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继续努力,力争佳绩。

看了“七年级英语教师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英语教师个人总结

2.七年级英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3.初中英语教师工作总结及反思

七下语文知识点总结篇9

关键词:教学理念初中英语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学会教师传授部分的知识后,自主学习其他的有用知识;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欲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目标,必须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文化等诸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革命性转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如何进行的呢?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合理采用有用的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实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是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巧设疑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欲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策略,其要点是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因为起点能力是学生接受新学习任务时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与能力的内部前提条件,决定教育教学的成败。在初中七年级的外研版英语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的策略,因人而异、分类教学。

目前,初中七年级新生的英语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给英语有效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应研究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小学时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适当延长“预备级(starter)”的教学时间。用每单元2课时的进度进行教学,用大约6周的时间,完成“预备级(starter)的教学,进行必需的听、说、读、写技能等初级训练,系统学完小学英语的整个过程,轻松达到“预备级(starter)”的全部要求。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耗费我们很多的时间,但是只要我们下定决心让他们打好基础,以后的教学就会变得越来越顺利。

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英语课程设计中,均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目前,全国许多地区七年级新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通常情况下,在同一个班级里,既有英语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又有基础水平较弱的学生。在进行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相互交流与资源共享水平,可以把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能力较弱的学生混合编班,注重发挥学生的传、帮、带作用,让每一个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在本小组中起到“小老师”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有效教学行之有效。例如当教授关于家庭方面的内容的时候,选择每一组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家庭各成员的角色,在班级进行对话,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然后由每个小组的“小老师”引领本组学生进行英语互动教学,以“freetalk”的方式完成对话练习。通过这种小组互助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充分体现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基本原则。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让英语教学变得更高效。比如我们在上课之前,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设计精美的课件帮助教学,通过在课件中插入与之对应的声音、图片及视频,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就会自热而然地让课堂更高效。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课外交流,及时地帮助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只要英语老师及时总结和反思自己在上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记录,然后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想办法解决就一定会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我们的英语教学,通过这些教学策略和教学工具的运用,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七下语文知识点总结篇10

教师工作总结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又良莠不齐,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