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5:57:34

上市公司财务论文篇1

(一)Dea方法简介及相关研究

为了弥补上述评价方法的不足,很多学者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企业综合绩效进行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由Charnes,CooperandRhodes于1978年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具有相同类型的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Dea方法在评价绩效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第一,模型中投入、产出指标的权重根据模型自动优化产生,而非事前设定,从而使权重较为客观;第二,可以对多投入、多产出指标评价单元进行分析;第三,可以进一步了解被评价单元的资源使用情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目前,有很多学者运用Dea方法对企业绩效做综合评价,如王建华和闻燕(2006)选取上海中外联合实验室为研究对象,采用Dea方法对中外联合实验室的绩效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赵秀娟和汪寿阳(2007)应用Dea评价方法分析了78支基金两年的相对业绩,并发现多数基金处于无效的状态,最后提出改进基金业绩的建议;谢磊和袁艺(2007)应用Dea方法,同时采用C2R模型和C2GS2模型对制药上市公司的营销绩效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我国制药企业间营销绩效的差距,并探讨了形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戚湧等(2008)综合应用基于Dea方法的C2R模型和C2GS2模型,建立高效科研绩效的评价体系,并对高校科研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丁小东等(2011)将Dea方法应用于交通运输业绩效评价的研究中;孙斌和赵斐(2011)将超效率Dea模型运用于区域生态化创新绩效的评价体系中,并选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13个城市的生态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王赫一和张屹山(2012)采用两阶段Dea方法,并通过引入“虚拟中间要素”,实证研究了我国上市银行的运营绩效,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要优于股份制银行。

(二)Dea方法的不足

采用一般Dea方法研究绩效会存在一些不足,具体如下:(1)模型选取不合适,即采用一般的C2R模型只能将决策单元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类,而无法同时对多个Dea有效的决策单元进行比较和排序。(2)输入输出指标选取不合适,即一般选择主营业务成本、收入和利润等财务指标的绝对值作为输入和输出变量,而这些指标可能为负值,但Dea分析中却要求输入和输出指标均非负。为了满足指标非负的要求,有些研究在选取样本时将指标为负数的样本删除,这就不能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因而使这些研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3)决策单元选取不合适,即Dea评价方法要求所选择的决策单元具有同质性或相似性,而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并不满足这样的要求,因而不适合采用Dea方法来对绩效进行综合比较与排序。基于此,本文采用超效率Dea方法研究我国证券市场20家上市医药公司2010年的财务绩效水平,并进行评价。选取超效率Dea方法和这些样本,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不足,使文章的研究结果更加合理。

二、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一)评价方法构建

本文采用超效率Dea模型研究企业的综合财务绩效。模型计算步骤为:首先采用以产出为导向的超效率Dea模型,来测算企业财务绩效的总体效率;然后,根据超效率C2R模型的计算结果对决策单元的综合效率值进行排序;最后,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分析企业财务绩效改进途径和改进幅度。超效率Dea模型比一般Dea模型的优点,就是能够对有效决策单元进一步排序,其基本思想为:在评价决策单元时,将该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用其它所有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的线性组合来表示,而把被评价的决策单元排除在外。

(二)指标选取

在实践中,以沃尔评分法为基础的财务综合绩效评价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体来看,其优点在于选择了较全面的评价指标,然后通过对各指标打分并加权求和,最终得出企业财务绩效的综合评价值。这种方法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指标:偿债能力分析,主要评价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资产营运能力分析,主要评价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盈利能力分析,主要评价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然而,该方法最大的不足就是:各指标的权重是人为设定的,导致得出的综合评价值主观性很强。针对沃尔评分法的不足,本文采取以下处理:由于企业偿债能力与资产营运能力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基础,本文选择偿债能力与资产营运能力指标为输入变量,选取盈利能力指标为输出变量。另外,Dea评价方法要求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具有非负性,故选择盈利能力指标时,本文选择收入成本比和收入费用比这两个指标作为输出变量,以此来间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上市医药公司财务绩效综合评价

本文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20家上市医药公司为研究样本(其中包括5家亏损企业),并将这些公司作为决策单元,来分析比较各公司在2010年度的财务综合绩效。其中,所有数据来源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

(一)模型估计

描述了超效率Dea模型测算的20家上市医药公司2010年度的财务综合绩效水平值以及排名。分析工具为excel—Solver软件。

(二)结果分析

结合超效率Dea方法的理论,综合效率值反映对企业财务绩效的综合评价值,综合效率值越高,表明企业综合财务绩效越好。从总体上看,20家上市医药公司中,只有七家企业的综合财务绩效达到了Dea有效,分别是哈药集团、亚宝药业、山东鲁抗、上海医药、康美、昆明制药和广州药业。这说明,我国只有35%的上市医药公司的综合财务绩效达到有效的Dea水平,而大部分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综合财务绩效排在前三名的医药公司分别是哈药集团、亚宝药业和山东鲁抗;Dea无效的最后三家医药公司分别是天津天士力、江苏联环和马应龙药业。需要说明的是,超效率Dea模型能够很好的对所有企业进行排序,而一般Dea模型则无法对七家达到Dea有效的医药公司的综合财务绩效进一步排序,后者测算的综合效率值均为1。另外,结果还显示了这些上市医药公司综合财务绩效的改进途径。根据输入和输出指标相对应的松弛变量,可以得到各投入输出变量的改进值。例如,哈药集团的综合效率值达到最高,为2.50,但仍可以使速动比率降低来提高收入成本比和收入费用比,从而进一步提高该公司的财务绩效;山东鲁抗也可以通过降低速动比率(0.02)和存货周转率(0.98),使收入成本比提高。在20家上市医药公司中,马应龙药业的综合效率值最低,为0.44。根据松弛变量的值,可以通过降低速动比率(0.43)、存货周转率(5.51)、流动资产周转率(0.06)、固定资产周转率(2.56)和总资产周转率(0.29),来使收入费用比提高,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绩效。

四、结论

上市公司财务论文篇2

众所周知,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外部环境和公司内部环境两个方面来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外部环境。经济环境、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供求关系都会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尤其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周期对房地产行业影响较大。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复苏、成长、繁荣、衰退四个阶段,这与国民经济的划分相一致。房地产行业复苏早于国民经济,而衰退则晚于国民经济。当国民经济繁荣时,房地产行业发展形势良好且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小;当国民经济处于衰退时,房地产行业也会受到较大影响,销量下跌,资金压力增大,从而财务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为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国家经常制定相关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其中,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对房地产行业影响最为明显。调控政策的制定将直接影响房价和房地产市场销售状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当房地产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给,房地产上市公司销售状况良好,回收资金快,财务状况表现良好;当房地产市场供给大于市场需求时,房地产上市公司会出现滞销的状况,进而加剧了公司财务风险。除了上述因素外,货币利率水平、房地产投融资方式等也将成为加剧公司财务风险的催化剂。(2)内部环境。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能力等是造成自身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盈利能力是公司一定时期赚取利润的能力,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就越强;利润率越低,盈利能力就越差。对公司来讲,通过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不仅可以发现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能力。企业有无偿债能力,是企业能否健康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标志。成长能力是指企业未来的发展的趋势与发展速度,包括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公司成长能力的最重要表现为长期资产规模的增加,这不仅是实现公司价值增长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偿还到期债务的保障,因此,成长能力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现金流量能力是指公司经营业务所产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公司短期偿债能力。

2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模型实证分析

2.1样本和数据的选取

关于财务预警方面,许多研究学者将St公司作为财务危机样本,因为St公司本身存在严重的财务问题,甚至已经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将非St公司作为健康样本。但是,2000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大多数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良好,被St的公司少之又少。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根据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市场地位和财务报告分析,将经营业绩良好的公司看作健康公司,将经营业绩差的公司作为财务危机公司。本文在抽取样本时,采用了非配对抽取方式,根据房地产上市公司2010年的财务状况,分别确定了15家财务危机公司和35家健康公司。

2.2财务指标的确定

根据全面性、实用性、敏感性、可操作性原则,本文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规模与发展能力、现金流量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19个财务指标。盈利能力方面:销售净利率(X1)、营业利润率(X2)、净资产收益率(X3)、每股收益(X4);偿债能力方面:流动比率(X5)、速动比率(X6)、资产负债率(X7)、利息保障倍数(X8);营运能力方面:应收账款周转率(X9)、存货周转率(X10)、流动资产周转率(X11)、固定资产周转率(X12);规模与发展能力:净利润增长率(X13)、净资产增长率(X14)、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15);现金流量能力:经营现金净流量对销售收入比率(X16)、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X17)、经营现金净流量对负债比率(X18)、现金流量比率(X19)。

2.3样本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在SpSS16.0统计软件中,样本数据正态分布检验的方法有两种:进行假设性检验和观察图。由于观察图直观易懂,本文选择观察图法(normalp-pplot)对样本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其结果不仅与之前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而且符合Logistic模型的假设条件,即数据来自随机样本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为非线性关系。显然,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适合用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

2.4财务指标主成分分析

为克服该模型的不足,本文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该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可以降维和解决多重共线性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排除重叠冗繁的信息,减低问题的复杂性。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我们需要进行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统计量来检验样本数据是否适合主成分分析。Kmo统计量用于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性是否足够小,是简单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的一个相对指数,其统计量取值在0~1之间,该值越大,主成分分析的效果越好。Kmo>0.5时,适宜做主成分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统计量服从卡方分布,如果卡方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Sig.<0.05,那么样本数据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经过计算,Kmo统计量的值为0.593>0.5且Bartletts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0.00<0.05。因此,我们认为样本数据适合主成分分析。Kmo和Bartlett的检验表如表1所示。我们现将19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主成分的提取。运用SpSS16.0进行处理以后我们得到总体方差解释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前七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1.473%,包括大多数据已含信息。因此,本文将七个主成分取代原来的19个指标作为Logistic回归模型的基础。

2.5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2.5.1Logistic回归模型概述

Logistic回归模型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分析工具,属于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的一种,是解决0-1回归问题的有效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的原理是将因变量和若干个自变量之间的问题转变成某一事件发生概率的问题,首先假设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为p,p的取值为0到1之间。Logistic回归模型的函数为:Logistic回归模型在理论上不存在最优分界点,但是大部分学者在研究问题时通常把0.5作为分界点。本文研究中,假设p>0.5,则公司处于财务危机状况;若p<0.5,则公司处于正常经营状况。Logistic回归模型的假设条件:一是数据来自随机样本;二是因变量为二分变量;三是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必须为非线性关系;四是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

2.5.2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经过上述主成分分析,我们得出七个主成分因子。现将七个主成分作为Logistic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经过SpSS16.0回归分析得出Logistic回归模型:将该模型的临界值设为0.5,即当p>0.5时则表示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当p<0.5时则表示公司财务状况良好。如财务状况良好的保利地产的p值为0.033,而陷入财务危机的St上实发展的p值为0.873。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本文得出良好的预测结果,说明该模型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价值,可以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2.6预警模型拟合度检验

判别模型准确与否的方法之一就是检验该模型的拟合度。通常将似然比检验统计量(-2log-likelihood)、CoxandSnell拟合系数和nagelkerke拟合系数作为判别模型准确与否的标准。它们都是以极大似然估计为基础,模仿普通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拟合系数而构建的。似然比检验统计量的值越小,意味着回归模型的似然值越小,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差;它的值越大,回归模型的似然值越大,模型效果越好。CoxandSnell拟合系数的最大值一般小于1,而nagelkerke拟合系数是对CoxandSnell拟合系数的修正,能够让拟合系数的最大值达到1。CoxandSnell拟合系数和nagelkerke拟合系数的数值越大,则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本文中CoxandSnell拟合系数和nagelkerke拟合系数分别为0.519和0.628,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3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3.1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作为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适应经济发展,转变经营观念,将投资重点由大中城市转向小城镇建设上来,实现自身经营多元化。同时加强自身土地资源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根源上降低公司财务风险。我国房地产行业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房地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在当前国家调控政策紧张形势下,房地产企业要想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实现多区域联合发展的模式,才能避免国家调控政策带来的风险。在产品销售方面,房地产企业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避免存货积压,加快资金回笼,避免资金过度占用的情况。在企业竞争方面,房地产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制定竞争策略,避免盲目竞争及同质化竞争;根据消费者心理需求和市场变化,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应该强强联合,实现合作共赢,如万科并购浙江南都、恒大地产并购盛东房产就是很好的例子。

3.2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投资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房地产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所以房地产公司应该高度重视公司投资效率。对于那些投资巨大的投资的项目,房地产企业应高度重视前期勘察,详细了解各项指标,对投资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预测,避免投资失误,以免引起财务风险。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要灵活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将不同投资项目进行组合,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如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同时建立物业管理公司,以分担其财务风险。

3.3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由财务风险预警结果可知,资本负债率对公司财务状况影响显著。5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平均负债水平为67%,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因此,房地产企业一方面要拓宽自身融资渠道,根据自身条件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例如,企业负债率不高而股本结构过大,则应适当采取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的方式筹资;反之,企业过度依赖负债,一味追求财务杠杆效应,就很容易给企业带来债务危机从而导致企业破产。另一方面,要建立筹资风险保障机制。对于可转移的筹资风险要采取保险或财务型非保险手段转移;要设立专门的筹资风险损失准备金制度,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3.4现金流量风险防范措施

财务预警结果表明,现金流量能力直接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房地产公司要注重提高自身现金流量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资金控制体系,将资金的使用和流向纳入到公司的预算管理中来。另外,要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保证收支平衡,以满足公司对资金的需求。众所周知,房地产公司建设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因此,房地产公司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应收账款进行预测,避免坏账的产生,加快资金回笼,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房地产行业投资巨大,成本在整个公司预算中占很大比重,成本控制对于提高公司的现金流量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房地产公司应合理区分前期立项阶段、施工阶段和工程结算阶段,在前期立项阶段,认真考察项目的可行性,制定合理的财务预算;在施工阶段,要严格按照前期预算进行成本控制,尽量避免预算变更;在工程结算阶段,要严格按照合同条款进行结算,以防将不合理的费用归入项目成本中来。

4结语

上市公司财务论文篇3

1.1财务报表分析即是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同于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即财务分析,是通过寻找、收集和整理公司和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对比和研究,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和控制依据的一项管理工作。

1.2财务报表分析只是财务分析的主体,财务报表分析不等同于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范围比财务分析窄,财务分析中的财务数据来源是财务报表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市场信息及其他相关财务会计信息,可见,财务分析不仅包括对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比较研究,还包括对管理会计信息、市场信息和其他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的数据比较研究。财务报表分析是财务分析的主体组成部分,但是财务报表分析不同于财务分析。从时间上来看,财务分析是随着经济制度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而逐步广泛应用的,而财务报表分析则更多地是随着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而广泛应用的,财务分析广泛应用的时间早于财务报表分析。从空间上看,财务报表分析的数据来源主要为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数据,而财务分析的数据来源除了财务报表信息之外,还有管理会计信息、市场信息和其他相关财务会计信息,财务分析的范围广于财务报表分析。通常来讲,我们把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报表信息的财务分析称为狭义的财务报表分析,而把数据来源于财务报表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市场信息和其他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的财务分析称为广义的财务报表分析。本文采用狭义的财务报表分析。

2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在论述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之前要正确理解三个概念,分别是财务报表分析客体、财务报表分析主体和财务报表分析服务主体。财务报表分析客体即是需要分析的数据、信息和内容,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客观对象;财务报表分析主体即是利用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得出财务报表分析成果的主观能动者;财务报表分析服务主体即是财务报表分析所得成果的需求方,也是分析成果的使用者。由于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服务对象与上市公司的相关利益关系存在不同,所以关心的问题和需要的信息也有所差别,导致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主体进行分析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所用到的财务报表分析客体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财务报表分析客体的选取范围、财务报表分析主体的分析目的和财务报表分析服务对象所关心的问题共同决定了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并且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受到财务报表分析客体、财务报表分析主体和财务报表分析服务对象的影响和制约。财务报表分析从分析客体来看,其内容是来自财务报表的数据、信息和指标,主要包括以盈利能力数据指标、偿债能力数据指标、营运能力数据指标以及发展能力数据指标为主的财务会计数据指标;财务报表分析从分析主体来看,有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以及包括国家管理机关、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公司企业和客户等在内的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财务报表分析的服务主体和分析主体大致一样,有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以及包括国家管理机关、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公司企业和客户等在内的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投资者的作用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包括公司大股东、战略投资者、中小股民和其他投资者。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能够保值增值的根本,所以财务报表分析对于投资者最主要的作用是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为了避免资本的贬值,投资者还应分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结构和营运能力。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上市公司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合理的所有者权益结构和良好的营运能力,投资者才会保持甚至追加投资使自己的资本保值增值,否则投资者会撤出投资以避免其资本贬值。对大股东、战略投资者、中小股民和其他投资者而言,财务报表分析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通过行使股东权利制约影响公司经营者的决策,从而改善和解决公司经营中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使公司能够更好地运营,从而使投资者投入的资本能够更好地保值增值。

2.2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债权人的作用上市公司债权人包括对其贷款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购买上市公司债券的单位和个人等。债权人将资金借贷给上市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资金所带来的利息收益,为了保证本金和收益安全,债权人要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违约的可能性、现金流断裂的可能性和清算破产的可能性。债权人对资金的要求是及时收回本金的同时取得一定的利息收益,并且承担和收益的大致相当的风险。所以财务报表分析对于债权人的作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判断能否及时收回本金;二是判断能否取得应有的利息收益;三是判断承担的风险是否与利息收益相匹配。而这三方面的判断要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偿债能力数据指标、盈利能力数据指标和现金流数据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才可以得出结论。

2.3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作用上市公司经营者主要是指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和其他高管在内的管理人员。财务报表分析对经营者的作用呈现出系统性、综合性和多方面性,这与财务报表分析对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作用有所差异。首先,公司盈利能力是经营者非常关心的,这是经营者所承担的角色所决定的,公司盈利是经营者进行公司运营的根本目标。并且,在对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中经营者关心的不仅包括盈利的成果,更多关心的是公司盈利的过程和原因。经营者通过对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的分析,可以客观认识公司运营中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通过正确的决策在保证盈利的同时使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增长。

2.4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作用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是指包括国家管理机关、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公司企业和客户等在内的其他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国家管理机关主要是指财政、税务、工商、审计、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等行政部门。财务报表分析对于国家管理机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维护市场经济、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二是通过检查手段保障国家经济政策法规在公司企业合理合法地执行;三是通过监督手段保证公司企业以财务会计信息为主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公司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所反映的数据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执行、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市场经济秩序的调整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公司企业和客户等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关心及进行的财务报表分析工作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对公司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和交易状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公司的财务、信用和经营等公司现状,从而为与上市公司合作进行正确的决策。

3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上市公司财务论文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以2000—2002年深沪两市发生的18起管理层收购案例为样本,以公司每股净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nRoa)和主业利润率(CRoa)等财务指标为衡量值,根据管理层收购前后s年的数据,对管理层收购的财务绩效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讨论了不同股份转让比例和负债率下的管理层收购的不同效应和结果。本文得出以下几个结论:mBo公司呈现出整体业绩下降的趋势;现金流量在mBo后较为紧张;mBo的股份转让比率在10%~30%较为适当;mBo公司负债率上升,不能发挥激励约束作用;mBo公司应加强mBo公告的信息披露内容。一、问题的提出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uts,mBo)是指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利用自有资金或外部融资来购买其所经营的上市公司的股份,以此完成由单纯的公司管理者到股东法律地位的转变并进而改变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控制权结构的商事行为。20世纪70年代末期,mBo开始在英国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公营部门私有化和美国的企业并购浪潮推动了mBo的成熟和完善.对英美的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的演变而言,mBo意义重大,它是国民经济增长的_股重要推动力。在东欧,mBo及其派生形式在私有化改革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被认为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和最常见的改革方式。近来,日本在企业重组中广泛运用了mBo方式,并成功地使它从一种单纯的金融工具演变成为改进公司管理和激励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在我国,mBo从理论上为解决长期困扰国有企业改革的产权模糊和产权主体缺位难题,提供了﹁条较为可行的思路。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mBo在我国的实践具有了良好的经济背景和发展契机。1999年,四通集团的产权改革方案开创了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先河,2001年上半年,“粤美的”、“深圳方大”和“宇通客车”陆续向管理层成功转让股份的公告,之后又有近30家上市公司大胆提出各种经营者持股计划。截至2002年,我国已有18家上市公司或其母公司成功实施了mBo,另有100多家上市公司正在积极准备实施mBo计划。面对实践层面这种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2002年12月1日,国家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首次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和员工持股等问题作出规定,以调控和规范mBo的有序发展。然而,由于上市公司mBo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制度和法律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mBo实践中出现国有股权转让价格偏低、收购资金来源和收购程序不透明等问题,导致一些暗箱操作、私相授受、变相侵吞国有资产等现象的发生。为防止mBo的不规范操作可能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2003年4月初,财政部在给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中指出,“相关法规未完善之前,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然而,政策层面的态度并不能阻挡实践层面发展mBo的强烈需求,据不完全统计,仅2003年向国资委和证监会提交首次或二次mBo方案的上市公司,还在20家以上,而外界难以确定收购方与管理层之间是否具有关联的隐性mBo或曲线mBo,更不在少数。随着国资政策逐步规范和不少地方政府“国退民进”的呼声高涨,2003年12月以来,国资委先后颁布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其中最引人注目是《意见》为规范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及mBo提出了若干原则性和操作性的规定,这无疑是对2003年初被叫停的mBo进行了“解冻”,必将掀起我国上市公司mBo的新热潮。虽然人们认识到mBo可能会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结构调整、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重大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我国mBo产生的实际绩效及其是否切实发挥了有利作用,尚缺乏具体的实证考察和研究文献。这是国家财政部和

上市公司财务论文篇5

1.公允价值对利润表产生的影响。

公允价值对利润表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公允价值对相关参数进行计算,能够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实现对资产发生损耗的拟定,同时,还能够将所得利润准确计算出来,从而使利润表更加清晰明了,能够直接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所取得的成果。当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必然会大大增加公司的利润,这时,就需要进一步更改和完善经营成果。如果公司的投资收益利润降低的同时又出现了升高的现象,必须会对预期利润的发展方向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2.公允价值对资产负债表产生的影响。

公允价值对资产负债表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的影响以及对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影响这三个方面。从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影响上来看,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通常被应用于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对于二者来说,都能够在资本市场中获得公允价值,而且所获取的交易价格均不会超出会计标准价值的范畴。从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的影响来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能够通过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实现对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计算。而从对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影响来看,企业股东的自身权益如果发生改变,那么长期股权投资所具有的账面价值便会相应的发生改变,当出现降低或提高的变化时,其产生的计量数值则代表该企业的当期损益。

二、将公允价值应用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有效途径

1.不断加强会计监督管理工作。

要想将公允价值有效应用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首先必须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公允价值的影响因素在不断增加,传统会计系统和新型会计系统之间产生的对峙以及会计从业人员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无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公允价值。在实际的操作控制过程当中,公允价值本身就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因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不仅可以将会计计量准确的计算出来,并将其投入相关的数据库加以利用,同时,还能够使相关投机人员获得操控企业公允价值的权利,从而使他们拥有了操控企业利润的权利。因此,在实际应用公允价值的过程当中,必须切实落实监督管理工作,对公允价值的整个使用过程予以严格的监督管理,并不断对公允价值的评估系统进行合理有效的修改和调整,一旦发现对有投机者对公允价值进行恶意操控,则必须给予严厉的惩罚,通过实施有效的处罚管理措施,最大限度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充分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有序实施,确保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得到有效应用。

2.对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标准予以规范。

要想将公允价值有效应用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还必须对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标准予以规范。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标准主要包括系统标准和市场标准。从系统标准方面来看,应该通过国家的相关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构建出相应的研发体系,并且应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公允价值评估系统,通过该系统来高效开展市场数据信息的收集工作,并实现对所收集的数据信息的统计,从而达到对系统模型进行及时调节的目的。同时,还应该合理分配公允价值估价系统相关使用人员的所拥有的控制权利,尽可能减少他们能够控制的要素,最大限度避免因相关使用人员的主观意识影响到最终的估值数据。从市场标准方面来看,近年来,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公允价值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公开交易的市场环境当中。要想对市场进行不断规范,则必须通过国家的相关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来实现,首先应该不断加强市场调查工作,根据全面的调查明确能够充分适应公允价值标准的市场条件,从而能够将该市场的公允价值直接应用起来,并努力制定出公允价值的统一标准,将其在国家的相关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平台上,为公允价值的定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不断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

要想将公允价值有效应用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不断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无疑也是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公允价值的体现形式非常丰富多样,因此,不断提升广大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他们的判断准确性和反应能力无疑是保证公允价值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具体而言,在实际的应用公允价值的过程当中,要想正确选择科学有效的公允价值表现形式,就必须充分保证相关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精确性,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会计从业人员予以切实实施,以此来确保公允价值能够得到顺利充分的体现。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某些上市公司的会计从业人员并没有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较为熟练的专业技能水平,从而在实际工作当中无法准确判断出相关的计量参数。因此,针对这一现状问题,则必须不断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会计从业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必须将会计执业者的职业素质培养以及道德品质培养包括在内,通过采取这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为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结语

上市公司财务论文篇6

其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安排。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促使企业高效运转,同时也是影响企业的财务控制有效性。

其二,集权和分权模式的选择。对于集团公司而言,财务控制就涉及到对于企业财务控制权力的分配,具体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考核权、财务监督权、财务奖惩权等等,那么对于集权-分权模式的选择和权力配置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三,具体的控制方式和控制手段的选择和实施。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确定了其财务控制在公司治理层面的模式以及集权-分权模式以后,就是要确定如何保证总体财务控制的实施了,那么具体保证财务总体控制实施的手段就包括预算控制、内部审计、财务风险控制等等。当然,具体的实施工作还会涉及到财务控制相关部门的人员配备情况。通过对人员的控制来保证具体控制手段和控制方法得到有效实施。比如:财务监事委派制-财务主管委派制等。其四,财务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任何公司的财务控制模式,都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公司的发展、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外部环境的改变,财务控制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因此就要建立财务控制评价体系并适时作出调整,形成有效的反馈,并及时对企业的财务控制进行调整。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今天的市场环境而言,一个上市公司的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做支撑,而财务控制是我们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然而,当前我国的财务控制却依然我国企业财务控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控制集权-分权模式两极化严重,管理效率低下就目前而言,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控制权力分配模式选择上,两极化现象十分严重。部分企业十分重视权力控制问题,过度集权,他们把大的集团公司就当做是一个大企业管理,而下属企业就当做是没有法人地位的附属工厂或车间,对于领导的财务权力过分集中、绝对化;还有部分企业,他们把大量财物控制权力甚至是核心财物权力都下放到下属企业,放任其自由发展。而不论是权力的过分集中还是过分分化都是不适合企业发展的。对于一个企业,如果过分集权,下属企业如果面财物问题就要走程序层层上报到集团总部,而总部又要层层下达决策来实施,对于核心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决策,这样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普通的市场决策,这样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很容易错过市场商机。反之,如果公司拥有过大的财务决策权,对于关系到企业重大发展的决策未经过深思熟虑,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这将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让竞争对手有机可乘,妨碍企业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财务控制模式要根据企业的特点以及市场情况而定,并且要灵活调整,保证财务控制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二)财务控制缺乏一体性企业按照所有者的意图,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经营需要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企业与财务有关的经营活动。就我国现状看来,上市公司的财务控制过分看重事后控制,而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置。这就导致许多上市公司虽然有事前预算决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过分注重于年度利润指标,特别是全年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目标利润等指标,而忽略了具体的季度、月度指标。最终导致,企业中期的经营业绩与预算相比有较大差距,而未进行及时反馈,事中控制流于空谈。而对于事后控制,虽然就事前和事中控制相比,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在事前和事中控制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即使得到会计资料的辅助而达到预定目标,但有其实质的有效性也让人质疑。如若事前预算事中控制都缺乏效率,那么集团公司对于下属公司的财务控制也就失效。另外,目前上市公司设置的内部财务考核指标过于单一,只注重与经济利益明显相关的指标考核,也影响企业的财务控制的有效性。

(三)内部审计形同虚设目前而言,虽然随着财务造假案件的频发,企业开始注重内部审计工作。然而,对于部分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依然存在,具体表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方面,审计管理形式化。虽然国家相关制度、企业管理制度都要求企业组织不同形式的审计,但是这己经成为企业的一种固定程序。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从属于审计单位,导致其独立性与外部审计相比较弱,即使其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无法深究,最终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审计责任虚无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是受集团委托对本单位的财务进行监督检查的部门,但在现实中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而言,许多企业未建立完善规范内审行为的制度,或者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内审责任心不强,审计监管乏力。

上市公司财务论文篇7

投资成本与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用公式表示:股权投资差额=投资成本-投资对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投资持股比例。股权投资差额的产生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从证券市场购入某一上市公司的股票,购买价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

第二,投资企业直接投资于某非上市公司,投出资产的价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

第三,在会计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增资改按权益法核算时,由于被投资单位历年累积盈亏等所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

会计准则规定,股权投资差额按一定的期限平均摊销,分期计入损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合同规定了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摊销;没有规定投资期限的,投资成本超过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超过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低于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同时摊销金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上市公司财务论文篇8

关键词:集团财务;财务公司效率;内部资本市场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集团化成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越来越多的集团化企业选择建立集团内部的财务公司,服务集团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目前,我国有200余家财务公司,为企业集团的投融资活动和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集团财务公司的存在给企业集团及成员单位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通过合理调配使用各成员单位的资金流来降低集团的融资约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众所周知,由于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企业会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以及融资约束。集团财务公司可以将集团成员单位的资金聚集配置到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中,从而提升了资源的配置效率,确保了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发挥。

集团财务公司的兴起和不断发展,近年来引起更多学者的研究兴趣(Khanna&Yafeh,2007;Carneyetal.,2011)。在集团财务公司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大多围绕中外财务公司作用的对比及我国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控制等方面,但鲜有文献以集团财务公司的运行效率为研究视角,基于此,本文在梳理集团财务公司运行效率的理论基础上,重点探究了集团财务公司运行效率的度量方式,以期为全面了解集团财务公司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可能的贡献:第一,已有研究侧重于集团财务公司是否成立了财务公司,但鲜有文献以集团财务公司运行效率为研究视角,本文从集团财务公司运行效率角度探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作用,有利于丰富对集团财务公司职能的认识,加深对其在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的理解,对企业的战略及治理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第二,丰富了集团财务公司的经济后果研究;第三,深化了内部资本市场领域文献,为全面了解集团财务公司的作用提供理论证据。

二、财务公司的内涵及发展

财务公司(FinancialCompany),又称为金融公司。财务公司这一企业形式最早起源于18世纪的西方,诞生于法国。早先的财务公司与如今的财务公司存在很大差异,财务公司的兴起和繁荣依存于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由于各国的财务公司都是依赖本国的经济发展所建立的,因而不同国家的财务公司的内涵与作用有显著不同,从而国际上现如今也没有给出标准而统一的概念。

我国的财务公司和国外的财务公司有明显差异,美国知名的通用集团的财务公司,其主要职能定位于消费信贷;而我国的集团财务公司主要是服务整个企业集团,为其及成员单位提供资金保证。作为财务公司的监管机构,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进行集团财务公司的试点工作。2004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的推行,将我国的财务公司定义为企业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来提升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增强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逐步规范了财务公司的管理和运作。自1992年试点开始至2015年底,我国已经有两百余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集团财务公司,且申请筹建的数目还在不断增加。因此,不断增加的集团财务公司以及我国特有的经济制度环境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场景。

三、财务公司运行的理论基础及文献回顾

集团财务公司的成立和功能实现的理论基础是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众所周知,资金是公司经营和发展的重要命脉,合理运用及融通资金等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有内部积累和外部融资两种渠道,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上下游企业的合并及竞争对手的联合使企业形成了集团化管理模式,从而拥有了内部资本市场。当成员企业有资金需求时,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实现资金内部的配给。在发展之初,企业集团总部兼具调配资本的职能,随着企业经营和日常管理活动的复杂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集团内部筹集和调配资金等职能从总部管理层剥离,成立集团财务公司从而独立完成在集团内部融通资金的职能,集团财务公司应运而生。

1.集团财务公司运行的理论基础。集团财务公司的运作是以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为基础的,内部资本市场是大型企业集团构建的内部资金融通的平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在成熟市场中,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是对外部资本市场的补充和替代,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杨棉之,2007)。集团财务公司作为内部资本市场的重要运作平台,可以实现内部资本市场的如下职能:

第一,缓解外部融资约束。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从两个方面有效缓解企业外部融资约束。一方面,企业集团作为整体融资优势明显强于单个成员企业,能够依赖集团的规模优势以及良好声誉获得更多的贷款(邵军和刘志远,2006)。随着集团企业的规模扩大,这一优势会更突出。由于内部成员单位的经营差异,这种差异化增强了集团的融资能力(Lewdlen,1971)。通过不同成员单位之间的协同效应,能够获得可靠地融资保证,使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多钱效应”,较好的投资项目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Stein,1997)。另一方面,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资本集聚的功能,例如不同成员单位的经营周期和生命周期有较大差异,对资金的需求程度也不同。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将闲置资金聚集起来,再投入到资金需求的成员单位,从而使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与外部融资相比,内部融资的审批相对简单,从而可以使资金快速到达资金需求方(万良勇和魏明海,2009)。面对外部的融资约束,集团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集团优势获得外部融资,缓解融资约束(银莉和陈收,2010)。

第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内部资本市场将集团资金聚集起来只是其功能实现的起点,最重要的是要将资金等资源合理的分配到需求企业以及需求项目中去(Stein,1997)。由于资金的融通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债权人具有剩余控制权,从而可以引导资金的配置更加高效,可以流入到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上,从而实现集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者自利动机,确保资金能够高效的配置到收益率最大的项目中去(Stein,2002)。

第三,加强监督激励。既为债权人同时是剩余权益索取者,内部资本市场融资比银行融资更有优势,也更具信息优势,从而会付出更多的监督努力(Gertneretal.,1994)。

第四,降低交易成本。内部资本市场融资发生在成员单位之间,相较外部融资方而言,内部各单位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沟通成本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林非园,2011)。此外,多元化经营可以降低成员单位的经营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偿债能力,提高融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集团财务公司职能是为整个集团的经营发展服务,为成员单位提供资金保障。此职能的有效发挥或者其运作机制是倚靠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以此为其理论基础。财务公司为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创造了条件,有助于较好地缓解融资约束,实现资本有效配置,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改进集团治理。

2.我国财务公司的相关研究。我国对于财务公司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而且一般多研究中外财务公司职能对比、探讨我国财务公司的风险管控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等问题。通过分析并借鉴美国集团财务公司治理经验,我国学者在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集团财务公司经营模式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王宏淼,2002;杜胜利,2004)。近年来,诸多文献围绕我国集团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流动性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丛蓉,2010;黄丽萍,2010)。袁琳和张宏亮(2011)利用10家财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集团财务公司的董事会治理结构较差。国内大多数研究侧重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实证测度研究(王峰娟和谢志华,2010)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杨棉之等,2010;王化成和曾雪云,2012),而鲜有研究集团财务公司的经济后果,已有集团财务公司的经济后果研究主要侧重于企业价值(王雪梅,2011)、公司业绩(顾亮和李维安,2014)以及资金使用效率(朱南和谭德彬,2015)。例如,王雪梅(2011)从公司负债、账面价值及市值等方面深入分析后发现,集团财务公司的创立并没有增加企业价值;顾亮和李维安(2014)分析了成立集团财务公司以后各成员单位的业绩变化,集团财务公司的成立降低了成员单位的业绩,但是其业绩的波动要小于配比样本;朱南和谭德彬(2015)运用Dea方法研究发现,我国财务公司资金使用率不高且年度波动频繁,但随着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这种状况有所改善。

3.文献述评。企业集团和财务公司作为一种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引起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KhannaandYafeh,2007;Carneyetal.,2011)。不管是从财务公司的建立和发展来看还是从已有文献的研究来看,国外研究都走在前面。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研究侧重于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深入分析财务公司的作用和对集团的价值影响,且相关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相对而言,财务公司在我国资本市场出现的较晚,尽管我国集团财务公司对集团内部提供了巨大资金支持,但是对于财务公司的实证研究非常少,大多数研究仅采用定性分析和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中外的差异来探讨集团财务公司中国模式,或者通过财务公司是否成立这一事件来探讨业绩和企业价值的变化。依托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来分析集团财务公司的运作机制可以看出,集团财务公司的运行是离不开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同时集团财务公司的高效运作也确保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发挥。所以如果想探究集团财务公司的作用,就必须深入分析财务公司的运作机制以及其作用的发挥。财务公司的运行效率越高,其作用发挥越突出,从而越有利于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的资金融通。因而,对集团财务公司效率的衡量就至关重要,必须创建合理的度量方式来刻画集团财务公司效率。

四、财务公司的运行效率

对于集团财务公司的运行效率的研究,已有文献很少涉及。本文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原因:首先,内部资本市场各个分部的财务数据,特别是集团财务公司的交易数据较难获取;其次,虽然国外的财务公司创建和研究起步都较早,但是国内和国外的集团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有显著差异,因此很难借鉴国外已有的相关成熟研究。从而,建立适合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运行效率的计算模型和指标就至关重要。集团财务公司作为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中枢和平台,其运行效率的度量可以参考和借鉴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度量方式。此外,本文认为还可以根据商业银行的效率测度方法来测度财务公司的运行效率,具体如下:

1.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对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度量一般有两种方式:(1)根据各成员单位的直接数据来计算投资效率,然后与配比样本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高低;(2)通过测算企业的资金投入的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是否较高来考察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具体如表1)。

我国学者对内部资本市场的度量大都是对以上国外计量模型的直接应用或改进。但是该效率只是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所以,如果测定集团财务公司运行效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毕竟集团财务公司的运行主要基于成员单位的存贷业务,所以更需要独立测量方法的引入。

2.商业银行效率。回顾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文献可以看出,在效率测度方面,成果创新严重不足,仅有的几项研究是对国外测量模型的改良,我国学术界目前还未寻找到适合我国的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模型。一方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测度模型还有不足之处,亟待待完善;另一方面,集团财务公司有其独立的存贷业务。从集团财务公司的职能来看,其主要是通过融通集团内成员单位的资金来进行存贷业务,服务于整个企业集团。所以,除了依赖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来间接测度集团财务公司运行效率,也可以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独立测度其运行效率。

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中枢和运作平台,能够帮助集团企业以更低的融资成本获得资金,并促进企业集团成员的经营活动。集团财务公司的90%以上的主营业务来自集团内部的存贷款业务。因此,虽然集团财务公司是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对集团财务公司效率的度量,可以借鉴现有学者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度量方法。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是以存贷业务为主。目前,对于商业银行效率的测算,学者们普遍选择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两种方法。但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因而目前学术界也未对此问题得到确定的结论,一般而言对于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可以选择两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

五、结论

依托我国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发展这一现实背景,理论界对集团财务公司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实务界对集团财务公司的理论需求也与日俱增。我国财务公司作为内部资本市场的核心和重要的运作平台,通过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给成员企业,在提高企业集团资金集使用效率方面,及改善企业集团治理结构和管理控制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深刻影响。但在理论研究中,集团财务公司的成立对于集团层面以及各成员单位的业绩有何影响仍然存在分歧。集团财务公司的运行效率对企业的战略及治理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而财务公司运行效率的度量及影响也亟待实证检验。所以,建立恰当的度量方法至关重要。集团财务公司运行效率的测度,可借鉴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度量方式,也可以参照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测度方法。其中,参照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测度更为可靠。

本文基于集团财务公司的运行效率的讨论只是未来研究的一个研究起点,集团财务公司领域还有诸多未探究的研究问题,未来可以在集团财务公司效率的测度、集团财务公司运行的经济后果等方面展开实证研究。

探究集团财务公司的职能以及其运行效率,为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完善提供重要借鉴,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为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和持续盈利能力的提高经验依据。丰富了集团财务公司的经济后果研究,深化了内部资本市场领域文献,为全面了解集团财务公司的作用提供理论证据。

参考文献:

[1]R.Corse.thenatureoftheFirm[m].economics,1937,(4):386-405.

[2]Stein,J.internalCapitalmarketsandtheCompetitionforCorporateResources[J].JournalofFinance,1997,52(1):111-133.

[3]顾亮,李维安.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与成员企业价值――基于集团成立财务公司的事件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4,(8):31-37.

[4]杨棉之,孙健,卢闯.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J].会计研究,2010,(4):50-56.

[5]王化成,曾雪云.专业化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与价值创造效应[J].管理世界,2012,(12):155-168.

[6]王峰娟,谢志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实证测度模型的改进与验证[J].会计研究,2010,(8):42-48.

[7]朱南,谭德彬.我国财务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5,(1):177-192.

上市公司财务论文篇9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市场调节论和政府规范论。

   (一)市场调节学说

   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

    1.理论

    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如果有人怀疑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可聘请审计师,通过审计鉴证来解决。

   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

   2.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

    因此,信号理论认为,市场已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

    3.私有合同理论

    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或许有人会提出: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个别使用者的需求。对此私有合同理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法得到它,即通过签订私有合同或出资去购买。

    如果市场上存在职业的财务分析家,那么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与职业财务分析家签订私有合同,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报纸或杂志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购买时发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为获得财务信息所支出的成本。这也可归结为是市场常常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信息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而达到对市场上的信息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论进一步提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信息产品,政府并不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如何披露,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编制和呈报,完全可以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应采用放权(Deregulation of 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规范论

    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

    1.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有时往往失灵。有以下三个具体理由:

    (1)如果政府不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生产信息产品的垄断 者。

    如果市场是一个竞争的、但不规范的市场,那么生产的竞争就会带来垄断。其后果是,垄断产品的价格提高了,生产的数量减少了,最后导致市场上产品的短缺,使产品的使用者购买和消费这一产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市场上是一种信息产品,它同样符合其他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一切规则。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政府应该对财务报告这一信息产品进行规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产品生产垄断者的产生,降低全社会信息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的成本。

    (2)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失误,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下降。

    尽管公司有向市场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的动机,但是如果政府不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就可能会影响到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因为公司经营者对财务报告编制的方法的选择性一般较大,各公司间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如果没有统一的财务报告信息规范的标准,就市场的总体来看,财务报告信息就会失去可比性,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时缺乏统一的审计依据,则可能导致审计的失误,即没有发现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依靠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建立的信心来自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3)公司财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为该公司会计的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生产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表现为可以被所有与它相关的使用者免费使用,因此它的生产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如果在一个市场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被消费者进行免费使用的,那么生产者就不愿意生产这种产品,导致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短缺,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的表现。显然,如果会计信息产品是短缺产品,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以防止和解决信息产品的短缺问题。

    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规范所带来的成本应由谁来承担。如果由政府承担,就成为政府对财务报告信息呈报的公司的一种“补贴”,这会导致公共产品的生产过剩;如果由公司承担,就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公司则不会赞成政府这样的规范。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讨论。

    2.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求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仅依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因为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不纠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那么市场的竞争就可能不公平。对此,政府规范学说认为,规范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对称的信息;法典理论解释:规范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规范具有公开性和民主性。因此,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一)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

    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看起来是一种经济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本身具有政治行为的性质,它与政府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我国对财务报告规范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部代表国家政府行使规范的职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尽管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强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国的一个准立法机构。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号公告(aSR150),阐述SeC与FaSB的关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其公告和解释性文件所颁布的原则、标准和实务,将由本委员会作为具有重要的实质性的支持来加以考虑,而那些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相对立的意见将被认为不具有这方面的支持。”

    (二)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

    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是指参与制订规范的主体的行为。规范的成功与否,规范的参与者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政府作为财务报告规范的主要参与者,对规范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以美国为例,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遵循的程序是,准则的起草、准则的讨论、举行听证会、投票表决。而最后准则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由各公司采纳,取决于SeC的认可程度。从美国的历史看,国会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订的会计准则的先例。SeC的官员曾这样认为,由民间组织FaSB制订会计准则、然后由SeC批准会计准则的实施,这是最好的模式,因为既能发挥专家在制订中的作用,又能体现准则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政府的权威性。而我国的财务报告的规范主体是政府,这样的规范主体显然代表了我国国家和政府的利益。

    (三)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

    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规范实施的后果。财务报告规范的实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

    watts and Zimmerman(1978)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即将公布的规范财务报告的新准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1.对于政府来说,政府一般会支持新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2.对于公司的经营者来说,如果新准则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经营者会积极地应用新准则;反之,则会反对应用新准则。3.对于审计师来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审计师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以减少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但是,如果新准则要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越大,审计师就可能反对新准则。4.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的免费使用者(Free-riders)如财务分析家来说,他们一般都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并希望新准则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准则的制订者就应十分谨慎,因为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就意味着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大,这些成本应由谁来承担?这是准则制订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一)在制订财务报告规范时,必须要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既然财务报告规范的主体是政府,它的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那么规范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经济后果如何就应成为规范时最重要的问题。如美国把财务报告规范研究归为“会计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of accounting)。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如何规范财务报告、改进财务报告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探索阶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国颁布了十多个会计准则,但对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产生的经济后果、经济影响,会计学术界却研究得不多。如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引进了西方国家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思想,但至今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却应用得并不广泛;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中常采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为什么在我国应用时有些企业愿意采纳,有些企业却不愿意采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使公司会计人员有更多的选择公司会计政策判断机会,但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吗?

    笔者十分赞成刘峰、李少波(2000)的观点。他们撰文认为当前我国在制订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可归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够而引起的知识存量不足,对会计准则制订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我国制订和公布的各项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很强的英美取向,即会计准则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借鉴了英美模式。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为止的会计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对同一问题在低水平上的重复。

    (二)重视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所产生的成本,解决好“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

    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是由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具有强制性这一特征所带来的。如果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过多,就会带来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的增加和准则在应用上的困难。尽管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比较完善的国家,但是美国也有许多会计学家批评FaSB制订的准则过多,目前FaSB制订的准则有130多个,每年的费用高达1500万美元,制订的成本过大。我国在制订准则的过程中必须引以为戒,不能认为制订的准则越多越好,也不能认为大、中、小公司都必须应用同一的准则,更不能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减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过去对于“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会计界研究的不多。SeC曾设想:随着财务报告规范的增多,编报成本的增加部分应由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来承担。但究竟如何操作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松年,薜文君.(1999).《论财务报告的改进》.《会计研究》第7期

    2.刘峰,李少波.(2000).《会计理论研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的影响》.《当代财经》第6期

    3.冯淑萍.(1999).《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第1期

    4.葛家澍.(1999).《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第5期

    5.汤云为,钱逢胜. (1999).《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上市公司财务论文篇10

1、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小微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3、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市场实力、产品差异化与公司盈余管理

5、市场实力、产品差异化与企业社会责任

6、文化差异、财务背景与公司盈余管理

7、会计人员终身学习能力研究

8、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识别和披露问题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9、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的研究

10、我国增值税会计问题研究

11、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12、碳排放权及其交易会计问题研究

13、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建立我国绿色会计体系的研究

14、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谨慎性影响的研究

15、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会计问题研究

16、智力资本会计的研究与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17、××行业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比较分析

18、XXX(存货、应收账款等)审计程序研究

19、公允价值计量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20、关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与披露的探讨

21、环境会计的XXXX问题研究

22、基于新修订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变化对企业的财务影响

23、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解读与准则经济后果分析

24、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25、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建议

26、内部控制审计——基于XX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27、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28、新三板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9、浅析新三板的现状及发展

30、关于我国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思考

31、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研究

32、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5题

33、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4、北京市高校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5、企业首次执行《会计准则》的调整事项以及工作流程研究;

36、新闻出版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工作流程研究;

37、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状况调查分析;

38、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构成以及应用分析研究;

39、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企业所得税调整事项以及筹划对策研究;

40、北京市进出口行业外资企业税收构成以及筹划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41、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

4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探讨

43、企业内部审计的增值性的探讨

44、不同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的分析探讨

45、财务共享服务的探讨

46、创业板上市前后盈利能力差异探讨

47、上市公司**行业盈余管理的分析

48、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探讨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4题

49、工业企业资金收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0、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51、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2、工业企业作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3、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54、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5、我国券商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研究

56、企业竞争力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7、我国输变电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研究

58、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

59、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问题研究

60、关于或有事项相关问题的研究

6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问题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62、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63、小微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

64、企业现金流与利润协调增长的方式探析

65、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66、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财务能力的分析

67、我国乳业上市公司财务能力的分析

68、浅谈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法中的思想方法

69、企业产品的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70、企业并购重组的财务分析

71、新版CoSo报告的解析与启示

72、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研究

73、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路径选择研究

74、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

75、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

76、上市公司年报评比与评级的思考与建议

77、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与启示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78、中小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79、 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80、中小企业财务杠杆应用状况分析

81、 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82、eVa最大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83、民间非营利企业的财务管理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