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02:44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篇1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对象:儿童福利院

社会实践时间:xx年x月24日

xx年1月24日我和我的几个伙伴在家乡的福利院进行了社会实践社区活动,福利院的老师们向我们介绍着福利院和孩子们的概况,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关爱孤儿时的注意事项。因为小朋友大多是有先天性疾病的弃婴,所以我们在与他们互动时要格外地小心和特别地体贴。上午9点,我们准时到达福利院,并与小朋友进行了互动。

当老师们和同学们一走进教室,小朋友就一下子兴奋起来,喊着爸爸、妈妈、抱抱等简单的词语,我们也很快进入角色,与小朋友们互动。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零食拿给小朋友吃,陪他们一起看电视、搭积木,抱着他们在教室里逛逛。小朋友们不奢望我们有什么特长会表演什么节目,他们只想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静静地看着我们。我们跟他们一起合影时,他们会摆出pose,竖起两个手指,喊yeah!。他们会把照相机抢过去,从相机里面看看自己的模样。他们会把妈妈的头绳拉下来,亲自给妈妈扎辫子。上午10点,准时开饭了,年龄稍大一点的小朋友坐在方桌边,自己吃饭,我们就一对一喂年龄小一点的小朋友吃饭。他们一个比一个乖,会互相督促坐好,吃饭,一口接一口,不一会儿一大碗盖浇饭就已经吃完,一粒米饭也不会浪费。饭后稍做休息,便是午睡时间,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床位,会自己脱下外裤穿好睡裤,会把袜子放到鞋子了。

下午我们向老师们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和春节的心情,老师们说:他们不会感到孤单和寂寞,反而会感到快乐,因为福利院对他们来说就像家一样。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篇2

实践地点:xx儿童社会福利院

一、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践单位介绍

xx儿童福利院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但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2.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3.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

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还是很熟悉的。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篇3

寒假我实习的地方是儿童福利院,这是一个不被关注的地方,很多的现实情况导致我们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存在不实十分的关心,

可是他们是需要社会的帮助的,我应该去帮助他们!以下是我的个人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

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

专业方法。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习的目

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习单位介绍

福利院2001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

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

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

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习内容与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

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

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

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我最先接

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在十天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特

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

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

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

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

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城市还是很熟悉的。我们发现他们的理

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

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2.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

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

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

他们都及其希望我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

。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

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半,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

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

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

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3.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

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我的大部分工作就

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

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

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

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他们之

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

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啊。有一天

,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

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

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

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

分析。

三:实习体会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

,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习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

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

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

以上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明白了,我们的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我们不能够这样下去了,即使是

残疾儿童,也是需要更多的关爱才能够让他们快乐的生活下去。我已经是这样了,我可以自己做的更好了,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篇4

为响应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江西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省学生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2016年江西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五四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在团省委对2016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具体要求下,我有幸参与我校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是为了调查调研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的福利院建设与管理情况和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在此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带着满腔热情,充分合作,发挥专业特长,赶赴江西省赣县的阵地,以“中国梦,我先行”为主题,以调查调研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的福利院建设与管理情况和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走访了赣县梅林镇福利院和赣县江口镇旱塘村等地,并采访了梅林镇福利院院长和旱塘村村支书刘主任和三送干部付科员、全国劳动模范等。

2016年6月底,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201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系列筹备活动在全院上下的大力支持下,顺利举行。截止到8月中,学院2支重点实践服务队和1支实践小分队踏上征程,这个筹备过程持续了整整一个多月。我们所在的赴赣州市赣县梅林镇镇重点社会实践服务队结合全省“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的服务口号,以“中国梦,我先行”为主题,下到基层,服务三农。

(1)漫漫征程,青春行进在路上

2016年8月27日,我们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赴赣州市赣县201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服务队的9名青年学生,在我院团学指导老师唐月梅老师的带领下,承载着全院老师和同学的期望,秉承“科学发展树新风,携手共建新农村”的理念,迎着8月的烈阳,踏上前往赣县梅林镇的汽车,开始了为期一周的下乡实践活动。一路上,青年同学们兴致都很高。出发之前了解到的赣州市梅林镇,是赣县的城关镇,该镇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健全、各种农副业资源丰富,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同学们都希望可以从实际中感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见证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并用青年的视觉争取去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举措。

下了汽车仅仅经过一会的休整,青年实践队员们便开始投入到“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去,大家本着奉献的基本原则,去服务于当地的农民。我们按照事先计划好的流程,一步一步的去完成本次活动;活动的事前准备、和当地政府及相关媒体见面并沟通、活动进程的控制、活动后期的结尾工作,我们都进行得有条不紊。一周的实践服务工作,我们在路上。

(2)法传、惠农、卫生,温暖梅林父老乡亲的心

宣传骨干为村民们带来了惠农政策、卫生知识、法制宣传资料,为群众送上了丰富的科技、法律、文化大餐。这之前服务队员们结合梅林镇文化古镇的特色,就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新农村建设”政策为中心,收集了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国家对农村的环保、医疗、新农村建设、农民创业以及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各方面的政策,在这一天集中进行宣讲。

活动现场,我们临时设立的政策咨询台前,人们络绎不绝。新农村建设、环保、医疗等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的政策咨询台前,国家惠农、助农政策的每点每滴被反复详询;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摊前,一项项新的保护措施在大家的智慧碰撞下,衍生出来;整个咨询持续了将近3个小时,虽然这中途烈日当空,但是大家的热情却不曾消减。

“让当地人民满意”,这是我们全体队员的心声。“谢谢,你们辛苦了!”这是当地人们给予我们最衷心的关怀。虽然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都不曾休息片刻,但是人们的每一声肯定,都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此次活动不仅为梅林镇父老乡亲们带来了好的政策、先进的科技和实用的卫生文化知识,也为整个和谐新农村的建设贡献了我们大学生们的微薄之力。

通过政策宣传,我们每位外地队员还学会了当地的方言发言习惯,方便了我们在该地的生活、实践,同时也让我们大家学到了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更让我们知道,深入基层,贴近民心,才是发展的基石。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篇5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践单位介绍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2、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3、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

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还是很熟悉的。

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践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我相信的!

孤儿院社会实践报告(二)

实践对象:儿童福利院

当老师们和同学们一走进教室,小朋友就一下子兴奋起来,喊着“爸爸”、“妈妈”、“抱抱”等简单的词语,我们也很快进入角色,与小朋友们互动。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零食拿给小朋友吃,陪他们一起看电视、搭积木,抱着他们在教室里逛逛。小朋友们不奢望我们有什么特长会表演什么节目,他们只想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静静地看着我们。我们跟他们一起合影时,他们会摆出pose,竖起两个手指,喊“yeah!”。他们会把照相机抢过去,从相机里面看看自己的模样。他们会把“妈妈”的头绳拉下来,亲自给“妈妈”扎辫子。上午10点,准时开饭了,年龄稍大一点的小朋友坐在方桌边,自己吃饭,我们就一对一喂年龄小一点的小朋友吃饭。他们一个比一个乖,会互相督促“坐好,吃饭”,一口接一口,不一会儿一大碗盖浇饭就已经吃完,一粒米饭也不会浪费。饭后稍做休息,便是午睡时间,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床位,会自己脱下外裤穿好睡裤,会把袜子放到鞋子了。

下午我们向老师们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和春节的心情,老师们说:“他们不会感到孤单和寂寞,反而会感到快乐,因为福利院对他们来说就像家一样。”

下午我们和孩子们玩起了小学或幼儿园才玩起的游戏,他们都很开心。傍晚我们要走的时候,福利院的老师和孩子们都出来送我们,和我们说“再见。”

回家后,我认为这些孩子是不幸的,然而有着社会上许许多多好心人的关心和照顾,还有些好心人领养他们,他们又是幸运的。我们同学中有一些已经为人父母,有些结婚了还未育有孩子,有些还是未婚,状态不同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感触。为人父母的同学们觉得他们是那么听话那么可爱;结婚还未育的同学们觉得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但是要优生优育,要勇于承担父母的责任。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留在老师们和同学们心中的回忆不会消失,同学们也觉得关爱这些小朋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今后可以经常开展。

孤儿院社会实践报告(三)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这个暑假里我认真履行了学校要求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任务。积极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学习了解了国家大学生要求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投身社会实践的各项指令,深入学习结合自身专业进行了详细而又深刻的实践经历,在实践中收益良多,体会深刻。

这个假期里,我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去孤儿院当义工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许多。回家后因为离孤儿院比较近,加上社区干部的大力宣传,我和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参加了此次公益活动。孤儿院的孩子们从四岁到十五岁不等,父母大多双亡,只能被孤儿院收留。我所在的孤儿院是7月初才成立的一所孤儿院,也是本县历史上的第一所孤儿院,收官孤残儿童共50余人。

由于孤儿院是7月初才成立,我很有幸参与了孤儿院的筹备和入院工作。在工作中虚心向工作人员学习,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迎接来自全县各地孤儿入院的过程中,通过与孤儿及其监护人的交谈中获益匪浅,也使自己更加懂得做人的道理。孤儿院将孩子分成两个区,一区是六到十岁,二区是十一岁到十五岁。我带的是二区。有时候看着她们的快乐和满足让我久久不能忘记,这些寻常人家无比简单的满足在这些缺少爱和关怀的孩子们身上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护工门平时除了陪伴孩子们玩耍大多数时间是要照顾全部这些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和安全,所以分给每个孩子的关怀就少的又少,如何能满足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所需要的关心和爱的滋润,她们无疑是可怜的,没有父母的爱在孤儿院里生活成长。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却失去了他们最重要的感情依靠,我无言以对,只希望那些草率把孩子生下来的父母不要这么不负责任,让一个无辜的孩子白白承受着不公平的对待。孩子们午休时间总是不安宁喜欢哭闹,好不容易安抚了这个,另一个个又开始折腾,最后弄得我手足无措,通过向护工虚心的学习,自己慢慢地也能熟练而紧凑的完成安抚他们睡觉的任务,这些孩子们是她们见过的最可爱的孩子,可是却有着这样的遭遇和命运。

这些孩子在没有父母之爱渐渐长大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时期特别的古怪,他们怀疑自己不好,十分的敏感多疑,看着直叫人心疼,好在这些孩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衣食无忧的生长,给孩子们提供的条件都是最好的,让他们在没有爱的基础上得到一些补偿,能顺利安全健康平安的长大,孤儿们是可怜的,这个年纪的孩子本应娇生惯养受尽疼宠,可是他们却没有这个福气享受这些本该属于他们的感情,我们平常不光只顾能让他们吃饱穿暖健康长大,而是要从学习、生活、为人处事,修养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两个月的实践生涯过得飞快,我和这里的孩子相处得非常愉快,比如带着她们出去野炊,一起玩游戏,一起上课。看着每一个孩子开心快乐着,我作为一名大学生义工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开心,能感受到被需要,能帮到这些孩子,我觉得自己的生命变得开始有了特殊的价值,和孩子们的感情也是真实而美丽的。这些孤儿无疑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抹色彩,和他们一起度过的这五十多天,充实而充满了意义,让我学会了如何爱和关怀别人,如何让身边的人因为你而感到快乐幸福,那些最真诚最可爱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回报。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篇6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数字十年

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人民要幸福,就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紧紧抓住和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实现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努力,正不断践行着人民幸福。

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观的践行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里,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观的践行都体现在一系列的数字上。

1、经济发展加快

十六大以来,我国GDp迅速增加。十年来,我国GDp增长1.5倍,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7.2万亿元,从而超过了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一跃升到了第二名。到2011年,经济总量占世界总份额的10%左右。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在增快。十年里,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为3.9%,而中国经济的增长10年中有6年超过10%,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我国也实现了9.2%的惊人速度。经济速度加快,人民的衣食住行用都有了明显变化,说明人民的生活得以改善。由于物质条件丰厚,人民的幸福感也在增强,人民幸福了,就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GDp增长。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既加速了经济快速平稳向前发展,又使得人民幸福得以实现,而且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很大。

2、民生问题明显解决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民生问题比较突出,制约和影响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的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1]十年来,我国在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幸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巨大成绩。

(1)解决了用电困难。2011年,我国年发电量达到47306亿千瓦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网;发电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位,人均年用电量也达到3490千瓦时,是十年前的1.73倍,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这十年,企业和居民全面告别了电荒年代。城市用户平均停电小时数全年累计只有7小时,供电可靠率超过了99%;全国无电人口由2800万减少到376万。不仅发电量增加,而且绿色清洁电能占有很大比例;在发电量中,水电、核电、风电等环保能源总量增长了近3倍。

(2)医疗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对于百姓而言,看病就医是件大事,十六大以来,我国医疗条件改善很大。一是医保范围广。10年前,我国医保人数只有9401万企业职工,而广大农民和城乡困难群体并不能享受此项惠及百姓的政策。但2003年,农民和困难群体纳入医保范围;2007年,城镇没有工作的老人、儿童、大学生也加入该行列。十年后,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已经覆盖到了全国95%以上的人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保网。二是国家投入大。十年里,我国投向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的资金平均增速达到24.4%。2011年,职工每住一次院,医保支出6112元,比2005年增长了68.1%;居民每住一次院,医保支出2891元,比2007年增长了67%。这些都得益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表明人民就医难的问题正逐步解决,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

(3)就业困难得以缓解。就业直接关系人民幸福,一般来说,就业多说明人民的幸福指数就会高。十年里,就业增加人数已超过1亿,新增城镇就业694万人,登记失业率从未超过4.3%。到2011年,我国有七亿六千万多人找到了工作,比2002年增加了3134万人。

“十二五规划”为人民勾画出一个更“幸福”的蓝图,更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未来的五年将会是民生改善与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相结合的阶段,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变化,人民幸福感将进一步增强。

3、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总理曾提到,领导干部的政绩要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标准,而人民群众要高兴、要满意、要答应,就是要人民幸福;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民幸福最基本的要求。

(1)人民群众收入快速增长。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迅速,年均增速超过1979年以来7.4%的年均增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老百姓的收入增长,直接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水平。201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10元,比2002年增长了1.8倍;2011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977元,比十年前增加了4355元。2001年至2011年,每年迈上1至2个万亿台阶。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之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会迈上3至5个万亿台阶。按照“十二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消费总规模将达到64万亿元。

(2)百姓生活改变很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逐渐增加,人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来,百姓告别了单车、手表、录音机的单调生活,进入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时尚生活;人们打电话、照相、玩电脑已不再稀奇,不少人拥有了房子和车子。十年时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16平方米,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18.6辆,比2002年增长了20多倍。2011年,全国平均每天新增的电影银幕超过8块,电影票房也由2002年的9.5亿狂飙到2011年的120亿。这些大大满足着人民的生活需要,丰富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3)环境也有所改变。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的国家。十年来,国家投入大批资金进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就拿延安来说,退耕还林成果显著,退耕还林累计达到900多万亩,延安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点绿化城镇、村庄、河流沿岸、公路沿线,森林覆盖率达到45.4%。而影响环境的另一个原因是污染,最大的污染来自能耗。但2011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为每万元消耗0.814吨标准煤,这比2002年下降了12.9%;2011年,两个衡量污染的重要指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12.45%和14.29%,这个数字意味着水污染的减少和空气质量的提升。由此,山绿了,天蓝了,水清了,人民会不幸福吗?

(4)贫困人口相对减少。十年前,我国贫困人口总数多达9422万,并且居住分散,中国的扶贫被认为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到2010年,我国的贫困人口总数降为2688万,有6734万人脱了贫,这个数字相当于两个加拿大的人口。这些都依靠国家的大好政策。十年里,国家专项扶贫资金飙升了200多亿,各种扶贫项目资金投入累计高达2043.8亿元。除此之外,十年里,我国的扶贫标准也逐渐向国际标准靠拢。

通过“数字十年”我们可以看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党和政府正把国民幸福指数作为主要目标,“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成为衡量小康社会最贴切、最直观、最有温度的一项指标。”[2]因此,人民幸福的实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观践行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科学发展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发展观,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某种程度上就是发展价值观,就是使中国人民幸福的发展观。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人的发展也只能是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能是一部分人的发展和另一部分人的不发展,因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有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3]它不把党看作高于人民群众的一个特殊组织,而是看作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而人民得到幸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核心价值,就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并最终体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是由某个阶层独享,不存在特殊阶层。判断社会发展的标准,应当是把人的标准与物的标准相统一。只有人民生活改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得更有尊严,说明科学发展观得以贯彻落实。人民幸福是发展之本,人民幸福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人民幸福有利于“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的实现。

对此,“以人为本”要与发展联系起来,人民幸福也要与发展联系起来。因为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人民幸福更应该是先进政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如果发展不能落实到人民的幸福安康上,就会最终失去意义。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人民的发展步伐不断向前迈进,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幸福生活已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而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幸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并将其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而紧接着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得以展现,人民的幸福感正在不断提升。

由此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发展,发展实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大众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自己生存和发展价值的过程,是提高自己能力、素质和思想境界的过程,是全社会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逐渐满足的过程,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把物质文化的丰富与人民的幸福联系起来,把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幸福联系起来,把人的发展与人民幸福联系起来。这毋庸置疑地说明,科学发展观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民幸福观的践行为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的实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任务的完成

十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人民幸福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全一致,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我们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进一步满足;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所有这些都归结到对人民幸福的实现。人民有了幸福感,就有了干好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就能推动全面建成小康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必须着眼于满足人民的需要,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十报告指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4]只有做到这些,人民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只有这样,我们就践行了人民幸福,就建成了小康社会。因此,全党必须努力践行人民幸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促发展,依靠全体人民的齐心协力,继续与日俱进、开拓创新,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人民幸福了,有助于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任务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更需要社会全体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幸福观,科学地追求幸福的目标,将个人的人生幸福建立在为社会带来利益,为人民谋取福祉的基础上,营造社会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和睦友善、懂法守法、共享幸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有利于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实现

实现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观点。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早在革命时期,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5]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6]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实现人民的幸福。于是,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为“让人民幸福”的全面小康奠定了物质基础。以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幸福观的践行。

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观的践行也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进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人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唐宋.为幸福中国加油[DB/oL].中国法院网,2011-03-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515.

[4]十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十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15-16.

[5]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1.

【作者简介】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篇7

那么,如何使这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取得更好实效?笔者以为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把中心工作放在首位,做到胸中有大局,眼中有百姓

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党报,在“走转改”实践中,要围绕中心工作接地气,带着思想做报道,巧妙兼顾两头。既要抓“活鱼”,更要抓“大鱼”,切忌流于形式走基层,就事论事。要不断寻找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之间的共鸣点,把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中心工作与百姓的思想、情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今年4月的一次走基层采风中,内蒙古日报社社长刘惊海发现:化德县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新模式非同小可,在当今中国城市化和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经验值得推广。之后,他和同行记者对这一重大新闻选题深入挖掘,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事实是,化德县通过调整优化村镇布局和撤并“空心村”、“老龄村”,整合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和资金,集中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将60岁以上有生活能力、无生产能力的老人搬迁到幸福院入住,纳入社保集中供养。

这一做法,表面上看是解决了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深层考虑,是有效解决了农村城镇化、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农村孤寡困难老人的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了进城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为子女赡养老人提供了优良平台;解决了部分“空壳村”问题,将废旧住宅进行复垦,整合了土地,增加了耕地面积,恢复了生态环境;在建设幸福院的过程中,坚持项目资金捆绑集中使用,避免了项目重复投入建设的弊端;就近居住解决了老人故土难离情结,同时有利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

编辑记者“走基层”,就应善于从微观入手反映宏观问题,选择小的切入口,从百姓最易接受的角度落笔,不仅要“跟着上层看全局,田间地头找感觉”,更要“带着政策沉下去,怀揣民意跳出来”。

二、要把扎根基层当常态,做到身在现场,心系基层

深入基层一线,带着对群众的炙热感情,切身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现新闻,传播新闻,是党报宣传工作改革创新的方向。只有走出办公室、走出会议室、走出互联网,改变“网来网去、文来文去”的工作状态,带着对人民的感情回到基层——新闻实践的主战场,才能在新闻的源头吸取“氧气”和“养分”。刘云山同志曾经说过,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都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新闻工作的基本方法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一切有追求、有抱负的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奔波在路上、扎根在基层、活跃在现场,把新闻写在广阔的大地上,写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实践证明,“走转改”不是一次行动,是一种工作状态,更是一种态度,它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三、要把改进文风落实处,做到用事实感人,用群众语言说话

近日,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公安局黄泥河派出所警方,针对辖区及周边地区冒充税务机关工作人员采用退还摩托车下乡补贴方式进行诈骗案件高发的态势,在加大打击破案力度的同时,将此类案件做案手法及防范技巧运用当前流行的“元芳体”进行宣传,得到了辖区群众的好评和认可。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篇8

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简短的大学生敬老院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例文欣赏,有兴趣的不妨来看看,希望内容对您有所启示和帮助。

今年暑假我和我们镇上的几位大学生来到了我们镇上的敬老院,看望住在那里的老人。老人们一看到冒着酷暑赶来看望他们的学生,立刻关心起来,拉着我们的手问寒问暖,十分关心我们各方面的情况,体现出了老一辈对年轻一代殷切的希望和关怀。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还有一些老人们也是高兴的合不拢嘴,与同学们分享自己想当年的金戈铁、马万户侯,并与同学们聊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学们也很关切地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老人们都感慨地说道,正是有了国家的各种福利政策才有了这样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的今天。更多老人表示同学们的到来为他们平淡的生活带来了生机和乐趣。我也详细询问各位老人的生活起居情况,与老人们聊起了家常,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很快就融入其中。我们没有因为酷热的天气埋怨过一句,取而代之的是满腔的热情。因为这次看似普通的活动其中实际上蕴含了巨大的人性价值,它是一种美德,更是老人与大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

这里的老人并非每个都还有健康的身体,他们是社会的弱体,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注。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在雨天,由于身体的原因,也许他们正忍受着各种疼痛的折磨;在雪天,由于环境的限制,也许他们正忍受着寒冷的侵蚀,也许难得见到的冬日阳光,可能根本晒不到。那我们又在干嘛呢?倾听雨的欢唱,感叹白雪美丽,在和煦的阳光下嬉戏。相比而言,我们是快乐的,而老人们是痛苦的。但是,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可以做的只能使给他们我们最真挚的祝福;看望他们,给他们少许的快乐!我们要解读他们的人生,即将走到生命末端的他们又何所思何所想呢?未来的我们会像他们的儿女一样吗?把至亲至爱之人就这样托付给敬老院吗?如果是那样,那么当最爱你的父母走了之后,一定会后悔!

当今社会,不知道孝敬老人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忘记了他们的父母含辛茹苦的把他们拉扯,在自己有能力挣钱吃饭后,就将年老的父母给抛弃!任由他们艰苦度日。

在回来时大家都笑容满面的说:来到这里,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锻炼,老人需要社会的关心,社会也应该给予这些老人一定的关注。敬老爱老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和老人们多交流沟通,明白老人的苦处、难处,这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篇9

这次会议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宗旨,调动全院职工参与医院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求真务实,加快建设,打造特色,提升水平,推进医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王昆奇首先代表省教育工会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医院工会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了国家和省级工会的表彰。他希望,进一步规范履行工会职责,加强工会自身建设,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高效的作风,强化民主管理,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学校工会向大会发出贺信。贺信强调,医院工会牢固树立和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履行工会四项职能,在推进医院民主政治建设、维护职工合法利益、促进医疗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会议听取了《院长工作报告》,以及《职代会工会工作报告》、《医院财务工作报告》、《工会经费收支情况报告》和《工会经费审查情况报告》。

医院院长杨骏在《坚持科学发展,创新管理理念,开创医院发展新局面》的报告中,从医院发展速度加快、发展稳定安全、发展扎实推进和发展团结和谐四个方面总结了主要工作及四届职代会、三届工代会以来的工作。报告强调,五年间,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扩大,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大幅提高,职工福利待遇不断增长,两个效益实现稳步提升,在打造事业品牌,提高服务能力,凸显特色优势、锻造中医人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医院大发展的新格局。主要表现在医院规模迅速扩大;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临床教学基础稳固;科研工作成果显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指令性任务圆满完成;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党建和廉政建设成效显著;职工福利待遇不断增长。

报告部署了主要工作。医院的工作思路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工作目标是“基地”上优秀、医院上规模、收入上台阶、技术上水平、硬件上等级。主要完成全面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着力推动重点病种研究;全方位拓展医疗服务市场,着力扩大医院医疗服务半径;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大教学科研工作力度,着力提升医院发展层次水平;进一步强化重点学专科建设,着力打造医院拳头产品;进一步拓宽业务服务范围,着力提高诊疗技术含量;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着力打造医院人才方阵;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着力提高医院工作执行力;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保障医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篇10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珠海519090)

摘要:本文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工作坊”为例,总结其创建过程、运行特点、实际效果及工作启示,进而探索高职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的服务学习模式。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服务学习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4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091—03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党建研究一般资助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ZZZa7)。

收稿日期:2014—08—02

作者简介:梁伟东(1968—),男,广东湛江人。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人才测评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官伟强(1956—),男,广东普宁人。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职业与成人教育。

郑勇(1984—),男,湖南耒阳人。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大学生党建。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存在实践乏力、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亟待改进的问题,导致学生课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平台将所学的课堂知识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影响了知识的内化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尝试引入服务学习,开设“高职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工作坊”,探索高职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的新模式,以期走出上述困境。

一、服务学习与高职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的联系

服务学习是美国学校进行品格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美国于1993年开展的服务行动将其定义为一种方法,指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由此可知,服务学习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强调服务与学习并重。即服务与课程学习是直接相联的,服务围绕着课程学习设计,学科教学渗透于服务之中,参与者依据学习目标展开反思,从而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二是注重结构化反思。精心设计的服务活动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服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进行反思,评估学生的综合表现。三是强调品格教育。服务学习着力于促使学生在主动参加社区服务的过程中持续关注社会、健全完善人格,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高职学生党员党性锻炼中引入服务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服务与学习并重的理念既能满足学生提供服务时实现自我的“成就感”,又能激发其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动力感”,让党性锻炼活动更具吸引力。其次,课程化运作具有固定的学制和周期,在系统的学习框架和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更加长效的党性锻炼机制,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再次,学做一体化能促使学生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党性修养习惯,增强其实践参与度,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发展思维品质,完善品格,改进社会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后,准备、执行、反思、评估等服务学习步骤涵盖了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实践的参与、自身反思、考核评估等党性修养的全过程,能有效地增强党性锻炼效果,提高党员培养质量。

二、“高职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工作坊”模式的设计和实践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开始在原有挂职锻炼活动的基础上引入服务学习,设立“高职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工作坊”。设立工作坊的目的是将现有的党建、思政教育资源整合起来通盘考虑和设计,探索、构建一种党性锻炼新模式,组织学生党员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增强党性修养,实现自我发展。工作坊的服务学习时间为一年,在此期间,学生党员服务与学习并重,一边以挂职村(居)负责人助理的形式参加服务学习活动、开展挂职工作,一边学习思想政治、群众路线、行政能力等相关课程。

借鉴服务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在对“高职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工作坊”的设计和实践中,我们严格按照准备、执行、反思和评估四个阶段分步骤推进,有计划地组织实践。

(一)准备阶段

1.设计工作坊培养计划。明确工作坊的培养理念、目标、运作方式、人员招聘、经费预算等,与合作区、镇(街)、村(居)沟通协调,明确各方职责,取得合作单位的有力支持。

2.实施需求调查评估。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深入合作村(居)开展需求调研,综合所掌握的资料及需求情况,与合作单位确定合作的村(居)及对应开展的服务学习项目,并明确各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分工及职责。

3.招聘学生党员。在全院招聘学生党员(含入党积极分子),以院系为单位,组建学生党员挂职服务学习团队

(5~9人)。

4.组建教学团队。从思政课教学部、学生工作处、各院系招聘专业教师,由镇(街)、村(居)等单位按照协议为每一名学生党员配备一名社区督导,组建教学团队,并明确教师相关待遇参照学院教师参加专业实践管理办法落实。

5.设置教学课程。召开指导教师、社区督导、学生助理及学生党员联席会议,根据工作坊的培养目标,结合社区及学生党员的需求,规划设置党性锻炼课程体系,教师根据自身专长开设课程。

(二)执行阶段

1.召开简报会。向学生党员介绍工作坊及村(居)相关情况,指导学生讨论、完善服务项目并跟进学生筹备项目的进度情况,协助解决所遇困难并组织相应的技能训练;组织学生团队填写服务学习项目申报书并及时通报立项资助情况。

2.学习服务学习课程。开设服务学习课程,并列入公共选修课。服务学习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培训类课程,主要包括政策法规介绍,区情、民情概要,社交礼仪,沟通协作等内容;第二类为指导类课程,主要包括新农村建设政策解读、群众路线理念和方法、基层工作实务、社会调查方法等内容;第三类为提高类课程,主要包括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基层群众生活变迁等内容。课程贯穿于全年,与服务实践穿插进行,一般半个月安排一次。

3.开展服务学习活动。学生党员寒暑假在村(居)集中服务三个月左右,每天工作七个小时;平时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在村(居)服务,每周1~2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半天,在此期间,学生党员除了需要完成岗位工作外,还需要完成服务学习项目任务。

4.加强督导和分享。指导教师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咨询会,定期向学生介绍实践情况,并及时指导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难题。每周,社区督导与学生党员进行深度面谈,进行“一对一”解疑答惑。各服务团队定期举办成长分享会,分享思想感悟。

(三)反思阶段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要求学生提交自我评估报告和反思材料,如工作日志、周记、工作总结、社会调查报告等,对服务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反思。指导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集体讨论、成长分享、反思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服务中的所见所闻及所学课本知识进行反思,以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四)评估阶段

1.开展问卷评估。通过填写前测、后测问卷,对比各项问卷数据,对学生党员党性锻炼情况进行客观评估。

2.加强锻炼效果评估。指导教师通过填写问卷总结、期中(末)评估报告或评估表等,社区督导通过撰写鉴定表等,专家组通过验收学生团队的服务学习项目,“三方”联合对学生党员党性锻炼情况评定星级,并通过媒体报道、总结分享会等方式肯定学生的成长,鼓励其持续地参与党性锻炼。

三、工作坊锻炼模式的特点

(一)学做一体化的党性锻炼理念。将“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贯穿于工作坊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使理论课程与服务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深化学生的认识,通过服务让学生反思所学内容、思考其价值和意义,增强认同感。以“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为例,在工作坊,我们专门安排了“三个一活动”,即由一名思政课副教授举办一场专题讲座、安排学生全程参与一次村(居)“两委”换届选举、举办一场总结分享会,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养成“学中做”、“做中学”的党性锻炼态度,形成以践行深化认识、以体验增强认同的党性修养习惯。

(二)紧扣服务的党性锻炼内容。工作坊立足于社区需求,将党性锻炼内容专题化,形成“专题学习+模块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形式。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突出对实践的指导、对党性修养提高的支撑;在服务项目的设计上,注重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素质能力的提高。以创建“幸福村居”为例,工作坊一方面邀请本市专家举办“创建幸福村居,建设幸福珠海”专题讲座,向学生解读“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幸福村居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法规;另一方面,以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参加“与儿童一起阅读”等服务项目,并围绕“幸福村居建设”主题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增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同。

(三)生动活泼的党性锻炼方式。工作坊整合现有资源,将政治、法律等课程内容融入到“幸福村居”建设、党群连心工程、“两新”组织团建等服务项目中,广泛运用任务导向法、社会调查法、团队合作法、课堂讨论法等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如“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课程先安排学生对社区教育、医保、就业、劳动纠纷等专题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讲解和深化。

(四)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工作坊参照服务学习的做法,设计了一套科学的评估机制,包括学生自评、团队评议、指导教师(社区督导)评议、前后测问卷测评等。学生通过撰写党性锻炼周记、自评报告等形式自评,团队通过举行小组会议对组员进行集体评议,指导教师通过填写期中(末)评估报告、社区督导通过填写鉴定表等对学生进行评议,通过设计前、后测问卷组织学生进行问卷测评,从而使工作坊对学生党性锻炼成效的评估实现全程化,增强了评估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参与党性锻炼的内在动力。

四、工作坊锻炼模式的成效

(一)创新了党性锻炼的模式,激发了学生党员参与党性锻炼的热情。工作坊打破了以往的以课堂、校园和教师为中心,注重推理说教,缺乏实践体验的封闭式党性锻炼模式,建立起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面向社会,强调“知行合一”的建构型的党性锻炼模式。工作坊通过借鉴服务学习的理念和做法,将党性锻炼融入到社区服务中,让学生在锻炼中服务,在服务中锻炼,既让学生以服务社区的形式发挥了党员先进性,又满足了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需求,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党性锻炼的热情。同时,学生的党性修养习惯逐渐从“学习—提高”向“学习—服务—反思—提高”转变。

(二)满足了学生的实践参与诉求,提高了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坊通过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借鉴服务学习的做法,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校外实践环境。学生在教师(督导)的指导下,广泛参与幸福村居建设、党群连心工程等服务项目,定期对所学知识和服务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反思,体悟党和政府的爱民惠民政策,这为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注入了“真情”,这一点在工作坊开展的前、后测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印证。超过88%的学生认为参加工作坊后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对思政课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刻;不少于86%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熟悉了“三农”、党建等方面的政策法规;9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服务中深化了对基层、对社情和国情的认识,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工作坊在党性锻炼内容、形式、时空上都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其锻炼内容十分繁杂,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经济社会建设,小到党群连心工程等。学生党员以助理的身份在具体岗位上长时间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这一党性锻炼模式使其获得了丰富的工作体验,并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因此,参加工作坊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而且,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综合素质的诉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实践证明,工作坊在促进高职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方式创新、提高大学生党性修养上有显著效果,高职院校可以借鉴这种党性锻炼方式,将其运用到党建工作中,与社会共享育人资源,合作育人,从而为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提供真实的“知行合一”的环境,进一步提高党员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蓝采风,许为民.服务—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官伟强,梁伟东,郑勇.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引入服务学习模式的探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赵希斌,邹泓.美国服务学习实践及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