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06:24

人才工作总结篇1

一、积极探索,健全人才工作机制

1、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专门成立了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领导专人会议。同时,根据玉人才领[2006]2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关于开展“非公企业人才服务季活动”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组织办、非公办、工办、宣传办、非公企业等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整合力量,确保人才工作的顺利推进。

2、创新人才工作理念,指导非公企业编制人才规划。一是引导非公企业主转变用人观念,不拘一格选才,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人才的最大资产。二是每月到企业了解人才需求状况、指导人才工作。在服务季活动中组织相关人员到企业听取征求意见,并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课题形成调研报告。三是以科学发展规为指导,帮助浙江新颖、浙江博民、浙江华福、玉环天源试点企业编制三年人才规版权所有划,在编制中,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际相结合,避免规划编制与实践脱节。

3、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我们通过政策引才、外出引才和就地引人等人才引进机制,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一是不断完善已出台的人才奖励政策,对引进的人和企业在诸方面给予优惠,人力引进各类中高级人才。同时,各企业也充分发挥自身的机制优势,积极借用外脑“引进智力”。二是到高校聚集地参加人才招聘会。今年,我们先后组织家企业赴重庆、成都等地进行人才招聘。三是不断挖掘和引进国有企业中的剩余人才或下岗人才,拾遗补缺,像浙江新颖公司的副总经理、玉环天源家具公司的党支部书。到目前为止,我镇今年共引进人才95人,其中中高级以上达35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129人。

二、注重服务,实现人才资源优化

1、搭建服务平台。在去年非公企业人才试点工作实践基础上,今年,我们积极创建为非公企业人才服务的“三个平台”。一是创建专业技术人才相互之间的交流平台,不断完善人才联谊会,吸收更多的企业优秀人才入会。通过不同企业人才之间的交通,达到了融洽感情,互通信息,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创建促进企业发展的研讨平台,通过专家“请进来”与人才共同研讨企业管理和技术交流,组织一批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走出去”到知名院校进修,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提高企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三是创建促进经济发展的沟通平台,通过召开企业人才“民主恳谈会”,邀请企业人才就我经济发展难疑点问题开展交流,促进人才与政府之间的交流。

2、加强培训教育。一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网络。在非公企业广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举办阀门、家具等专业技术交流活动,组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大型专业技术性学术会议,开拓了专业技术人才学术交流通道。同时,引导企业鼓励人才参加县劳动等部门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人才再教育提供更多地机会。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合作,为培养人才提供学习与实践机会,如浙江博民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在人才培训上,注重内部培训和外培培训相结合,并与浙大培训基地,台湾键锋培训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此外,充分发挥企业电化教育点的作用,开展技能培训。

3、完善人才信息库。在“非公企业人才服务季活动”开展期,我们深入企业调查,摸清企业人才信息,按各类专业建立人才信息库,并及时充实完善人才信息库,使人才基本情况一目了然,方便了查询和管理,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推动了人才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为用企业提供了丰富详细的人才资料,充分发挥了人才库的作用。

三、营造环境,促使人才积极创业

1、加强宣传力度,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一是积极开展网络宣传,发挥网络优势,在清港镇政府网上,人力宣传人才政策,先进典型。二是加强人才工作调研,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指导。三是利用“今日北大门”简报,宣传“人才工作”的做法,为企业聚才、育才、用才提供经验。同时,我们还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车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宣传,在全镇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2、强化激励措施,努力创建拴心留人环境。我们积极引导企业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路线,营造让人才放心、安全、舒心的环境,各企业做到版权所有依法为每位人才缴纳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保证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企业职工建立图书室、阅览室、录像室等各类活动场所,为企业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相应的年休假、节假日、生日庆贺等制度,如在“五一”节,浙江新颖公司组织员工举行运动会,玉环巨水铜业在“十一”举行职工文艺表演等等,即丰富企业员工的文化生活,也使外来人才能充分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心,体现了现代企业的代表化,试点企业探索建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业绩与效益并重的多元化分配形式,进一步调动企业人才的创业积极性,像浙江新颖公司和浙江博民公司两个公司耗巨资为人才建公寓楼,公寓楼内空调、电视、电话、卫生设施等一应俱全,给公司人才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镇政府每年拨出专职,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方面的奖励,并在每年的春节,对外籍高级人才进行慰问。

四、创新载体,推进党员人才工程建设

人才工作总结篇2

市人社局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的绿色发展、人才优先的要求,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践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断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努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培养、引进、使用和服务工作,为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扎实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完善方式,多渠道引进各类人才。拟定了《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引进办法》,通过公开招聘考试与特殊招聘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改变过去单一考试的形式,采取“公开招考”和直接考察引进相结合,规范了事业单位进人行为,拓宽了事业单位进人渠道,进一步充实了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二是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人社局将各部门开办的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培训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统一纳入全市职业培训公共服务体系。根据我市经济发展规划要求,结合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导定点培训机构依托企业或行业组织职业培训实训基地。三是完善高技能人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不断推进高技能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扎实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人才工作组织领导,做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工作。按照自治区、地区要求及时做好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推荐评审、证书办理以及待遇兑现工作,不断完善人才工作环境,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管理。按照自治区对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培工作的要求,强化政策宣传和调研,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实际,推荐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培,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不同专业领域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人才工作总结篇3

今年以来,我镇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市“庐陵英才”计划和人才强县“二十条”措施,积极探索“人才+”模式,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指导、服务民生、示范引领等方面优势,让各类人才“才尽其用”,为全镇巩固脱贫成效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将2019年度人才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作亮点

“人才+技术”破解发展瓶颈。围绕井冈蜜柚、百香果、甜叶菊、人参果等本土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与县农业农村局、林业局学技术合作,先后有18位农业专家、87名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现场授课、播放科技录像、发放技术资料、解答疑难问题等形式,把培训搬到田埂上,使专家“真经”与乡土人才“土法”有机地结合。采取校地合作、联合办学等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余人,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16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4批组织了20余名乡土人才走出家门,到省市农业科技示范场所、大型种养殖合作社等地参观学习,让乡土人才开拓视野,学到良法,提升本领。

“人才+示范”激发内生动力。加强对乡贤的政治吸纳和政治引领,明确每年从乡土人才中发展党员数要占农村党员发展指标总数的70%以上,今年从农村实用人才中发展12人入党,推荐8名优秀乡贤当选“两代表一委员”和先进人物,结合主题教育、“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引导乡贤在送技术、送项目、送温暖中争当新时代奉献的标兵。通过农业项目支撑、现金补助、农资实物投放、选派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指导等方式,重点扶持优秀乡土人才把产业做大做强,培育了一批敢为人先、经营有方的先进典型。引导和鼓励乡土人才乡土人才创办“一领办三参与”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发展百香果、井冈蜜柚、甜叶菊、水果玉米等4个示范基地,助力126户贫困户拔掉穷根,7个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翻番目标。

“人才+服务”真心实意留才。坚持党委联系乡土人才制度,12名乡镇科级干部与35名优秀乡贤“结对”,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谈心、座谈、走访慰问、电话沟通等方式,收集意见建议22条,协调解决乡贤及其家属困难9件,切实营造“尊贤、爱贤、惜贤”的浓厚氛围。今年春节,组织各村开展“欢度春节”活动,邀请22名乡贤每逢春节前后,各村均开展“欢乐春节家乡行”活动,邀请在外成功人士参加活动。配合做好全县人才大调查工作,通过实地走访、广泛推荐、精准识别等措施,按照发现一个、储备一个的原则,将全镇273名乡土人才“网”入信息库,摸清专技特长,逐个分类建档,进行跟踪管理。

二、不足之处

一是对人才工作的认识还需加强。镇村干部对什么是人才工作,如何做好农村层面的人才工作的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入。

二是推动人才工作的办法措施不足。对如何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推动“乡贤”带资金、带项目、带人才回归,助力乡村振兴的办法措施力度还不够。

三是人才结构较为单一。大部分人才集中在政府、医院、学校等单位,企业经营管理和种养殖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三、2020年工作打算

一是提高思想意识。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贯彻落实市“庐陵英才”计划和人才强县“二十条”措施,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签订年度人才工作责任书和承诺书,明确镇村干部人才工作的直接责任,强化全镇干群对人才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推进人才强县战略落实落地。

人才工作总结篇4

一、积极探索,健全人才工作机制

1、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专门成立了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领导专人会议。同时,根据玉人才领[2006]2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关于开展“非公企业人才服务季活动”工作的实施方版权所有案》,明确组织办、非公办、工办、宣传办、非公企业等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整合力量,确保人才工作的顺利推进。

2、创新人才工作理念,指导非公企业编制人才规划。一是引导非公企业主转变用人观念,不拘一格选才,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人才的最大资产。二是每月到企业了解人才需求状况、指导人才工作。在服务季活动中组织相关人员到企业听取征求意见,并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课题形成调研报告。三是以科学发展规为指导,帮助浙江新颖、浙江博民、浙江华福、玉环天源试点企业编制三年人才规划,在编制中,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际相结合,避免规划编制与实践脱节。

3、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我们通过政策引才、外出引才和就地引人等人才引进机制,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一是不断完善已出台的人才奖励政策,对引进的人和企业在诸方面给予优惠,人力引进各类中高级人才。同时,各企业也充分发挥自身的机制优势,积极借用外脑“引进智力”。(二是到高校聚集地参加人才招聘会。今年,我们先后组织家企业赴重庆、成都等地进行人才招聘。三是不断挖掘和引进国有企业中的剩余人才或下岗人才,拾遗补缺,像浙江新颖公司的副总经理、玉环天源家具公司的党支部书。到目前为止,我镇今年共引进人才95人,其中中高级以上达35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129人。

二、注重服务,实现人才资源优化

1、搭建服务平台。在去年非公企业人才试点工作实践基础上,今年,我们积极创建为非公企业人才服务的“三个平台”。一是创建专业技术人才相互之间的交流平台,不断完善人才联谊会,吸收更多的企业优秀人才入会。通过不同企业人才之间的交通,达到了融洽感情,互通信息,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创建促进企业发展的研讨平台,通过专家“请进来”与人才共同研讨企业管理和技术交流,组织一批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走出去”到知名院校进修,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提高企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三是创建促进经济发展的沟通平台,通过召开企业人才“民主恳谈会”,邀请企业人才就我经济发展难疑点问题开展交流,促进人才与政府之间的交流。

2、加强培训教育。一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网络。在非公企业广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举办阀门、家具等专业技术交流活动,组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大型专业技术性学术会议,开拓了专业技术人才学术交流通道。同时,引导企业鼓励人才参加县劳动等部门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人才再教育提供更多地机会。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合作,为培养人才提供学习与实践机会,如浙江博民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在人才培训上,注重内部培训和外培培训相结合,并与浙大培训基地,台湾键锋培训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此外,充分发挥企业电化教育点的作用,开展技能培训。

3、完善人才信息库。在“非公企业人才服务季活动”开展期,我们深入企业调查,摸清企业人才信息,按各类专业建立人才信息库,并及时充实完善人才信息库,使人才基本情况一目了然,方便了查询和管理,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推动了人才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为用企业提供了丰富详细的人才资料,充分发挥了人才库的作用。

三、营造环境,促使人才积极创业

1、加强宣传力度,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一是积极开展网络宣传,发挥网络优势,在清港镇政府网上,人力宣传人才政策,先进典型。二是加强人才工作调研,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指导。三是利用“今日北大门”简报,宣传“人才工作”的做法,为企业聚才、育才、用才提供经验。同时,我们还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车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宣传,在全镇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2、强化激励措施,努力创建拴心留人环境。我们积极引导企业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路线,营造让人才放心、安全、舒心的环境,各企业做到依法为每位人才缴纳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保证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企业职工建立图书室、阅览室、录像室等各类活动场所,为企业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相应的年休假、节假日、生日庆贺等制度,如在“五一”节,浙江新颖公司组织员工举行运动会,玉环巨水铜业在“十一”举行职工文艺表演等等,即丰富企业员工的文化生活,也使外来人才能充分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心,体现了现代企业的代表化,试点企业探索建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业绩与效益并重的多元化分配形式,进一步调动企业人才的创业积极性,像浙江新颖公司和浙江博民版权所有公司两个公司耗巨资为人才建公寓楼,公寓楼内空调、电视、电话、卫生设施等一应俱全,给公司人才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镇政府每年拨出专职,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方面的奖励,并在每年的春节,对外籍高级人才进行慰问。

四、创新载体,推进党员人才工程建设

人才工作总结篇5

××年以来,吴忠市统计局认真贯彻市委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部署,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加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选拔与培养并举、管理与服务并重”的人才工作新局面。现将市统计局近年来人才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明确任务,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为确保对人才工作的正确领导,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今年月以来,我局党组对人才工作非常重视,并及时成立了市统计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向荣同志任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克林、党组成员局长助理王智成、办公室主任马若飞为成员。切实加强对全市统计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在此基础上,统计局党组会议坚持不定期专项研究人才工作,听取人才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人才培养、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完善管理,确保现有人才作用发挥的最大值。

我局结合实际,把管好用好现有人才作为抓好人才工作的基本保证不断改进和完善对人才的管理和使用,确保现有人才作用发挥的最大值。

⒈启动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年月,我局在机关范围内大胆提拔使用中青年统计人才,充实到各科室领导岗位,加快统计队伍专业化建设,为使用和发挥统计人才创造了条件。我局党组围绕统计局科室建制,先后提拔使用名能力强、素质好的中青年干部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建立健全了统计局中层领导班子,为我市统计事业再创辉煌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同时我们按照人岗相适应的原则,加强人才岗位交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我们把懂经济、通管理的干部安排在重要科室;对专业性比较强的科室,在干部使用时也要注意其专业性,比如我们的综合法规科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科室,在安排负责同志时,重点考虑熟悉法规和统计综合工作的同志,让既有丰富的法规管理工作经验,又懂统计综合管理的干部担任,这样更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优秀人才,我们坚持安排在重要岗位予与重用,比如对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优秀人才,对那些素质好、能力强、积极进取的优秀年轻人才,把他们吸纳到后备干部队伍当中,安排到重要岗位进行重点培养,以备后用,形成人才的梯次发展。

⒉优化环境,搭建平台,鼓励人才成长。我们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坚持物质激励与成就激励、精神激励相结合,真诚关心统计人才的工作和政治上的进步。今年月以来,我局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市、县(市区)四级统计内外联网,购置了多功能打印一体机、数码摄象机、票据打印机、电脑等版权所有统计办公硬件设施。同时,在加强办公室安全的前提下,为每个办公室购置了字画、鲜花,使统计工作人员工作在一个人雅室和美的环境中。为创新统计工作为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服务的方法,我局开辟了《统计分析》、《统计信息》、《统计专报》等统计服务载体。同时,,在〈吴忠日报〉、〈中国信息报〉发表的统计调研文章确定奖励标准,对各科室工作在区局统计专业考核中,第一名的奖励元,第二、三名的奖励元,第四、五、六名的奖励元,第七、八、九、十名的奖励元。在政治上关心青年干部。今年市委公开选拔团干部,我们积极鼓励并要求局机关符合条件的青年干部全部报考,为报考人员报销复习资料费用、解决复习时间与工作之间的问题,保证青年干部安心考试。同时,我局主要领导在特殊节日主动对统计人才进行走访,平时找人才谈心,竭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我们以务实的工作态度和方法,为统计人才在一个舒适、和谐的环境中工作,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不懈奋斗。

⒊加大人才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我局结合现有各类优秀人才不多、引进相对困难这一实际,加大了自身选拔、培养的力度,大力培养各类人才队伍。确立了各类人才的后备队伍,坚持重点岗位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原则,按照管理权限和职责,采取切实措施,大批培训干部,强化人才教育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现有人才的整体素质。首先,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各种培训主体班,根据不同特点对统计人才进行大规模、大面积培训。仅××年月以来,共举办统计培训班期,培训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管委会)统计人才余人次,使各类统计人才每年的参训率达以上。其次,市统计局各业务科室不断加强对各县(市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做到知识观念常更新、技术水平常提高。比如市统计局每年都要对广大基层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培训考试,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第三,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培养、锻炼人才。今年月以来,我局对参加电大、业大、函大专科以上的名同志的学杂费报销了余元,鼓励统计工作人员自学成才;通过开展“业务知识竞赛”、“基本功大赛”、“岗位大练兵”等活动,进行“实岗”培训,使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有效结合。

三、统计人才给我市统计工作带来了新气象。

统计服务是新时期统计工作的“主旋律”,也是检验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年月以来,我局依靠统计人才紧紧抓住统计服务这条主线,围绕唱响统计服务主旋律,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夯实服务基础,拓展服务领域,硬化服务举措,提高统计服务质量,实现了统计服务新跨越。

⒈在服务动机上,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增强了统计服务的时效性。为充分发挥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智囊团的职能作用,我们一改过去“坐堂”服务为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各种信息,忠实履行统计部门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服务至上的崇高职责。

⒉在服务方式上,变应付式服务为渗透式服务,增强了服务领导决策的科学性。服务的关键在主动。为切实增强服务实效,我们改变过去多是被动式、应付式的服务,而在渗透式、融入式服务上下功夫,想领导之所想,办领导之所需,在提供统计服务产品时,经常上门汇报,广泛征求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我们开展统计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抓住“中心”搞服务、深入基层搞调研、采撷资料搞对比、多种形式搞分析,倾力打造服务精品,以统计信息资源的涓涓滴水汇入领导决策的海洋之中。

⒊在服务内容上,增强了统计服务决策的针对性。着眼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力求通过经常主动的、及时快捷的统计分析,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提供有深度、有见地、有价值的思考,通过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用高质量、高水平的统计服务,赢得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肯定和重视,我们采取虚实结合、表文结合、定期与及时服务相结合等办法,不断加大服务力度,使过去报帐式、报信式服务变成既开“化验单”又出“诊断书”的诊断式、处方式服务,进一步增强了统计服务的针对性和服务决策的参与性。坚持做到在月度分析上求“快”、在预测分析上求“准”、在专题分析上求“精”、在对比分析上求“深”。

⒋在统计服务对象上,变单一对上服务为对全层次服务,增强了统计服务领域的广泛性。统计服务既具有指向性,又具有全方位性。在统计服务中,我们坚持“多为”服务和用“有为”求“有位”的方针,通过创刊《吴忠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月报、《统计分析》、《统计信息》、《统计专刊》,定期在媒体统计信息,不定期《统计分析》等渠道,使统计对上服务与对全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肯定,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多次表扬。

⒌在服务人员的参与上,变少数人员单干为领导带头、全员上阵,增强了统计服务人员的群体性。我局从营造统计环境、创造条件入手,努力搭建服务平台,促进我市统计创新和人才的成长。搞好统计服务是统计部门全体人员的共同职责,为了增强全局服务意识,提高统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全员参与统计服务的氛围,我们采取动员要求与指标激励相结合、领导带头与以老带新相结合、强强联合与发挥专业优势相结合等办法,促使统计服务“大打人民战争”。今年月份以来,。全局共撰写《统计分析》、《统计专刊》等统计调研文章多篇,《统计信息》多条,采用率均达到以上,编辑印发的××年《吴忠经济要情手册》,全面介绍了吴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这一系列工作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我局组织调研撰写的《吴忠市区××年上半年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年上半年吴忠市畜牧业运行分析》、《吴忠市太阳山移民开发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吴忠市××年上半年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吴忠市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报告》、《从数据看差距—吴忠经济发展与全国全区之比较》、《加快吴忠市城镇化进程的思考》、《重振商埠雄风加快城市化进程》、《××年全市农民收入现状及对策的报告》、《—月份吴忠市国民经济运行良好》《—月份消费品市场运行版权所有情况及全年展望》、《—月份我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关注居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工资总额增加就业压力加大》等一系列调研文章,分别受到自治区统计局、市领导的好评和采用,其中《吴忠市区××年上半年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被市委常委、副市长李泽峰同志批示:“这一份统计分析写得不错。有分析,有观点,材料翔实,有一定指导意义。印发规划、土地、建设、房管等部门负责同志参阅,发政务信息”,以市政府《政务信息》的形式下发全市。

⒍在围绕中心服务上,坚持把统计服务与全市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坚持把统计服务定位在促建设、帮发展上。一方面,坚持深入基层、开展上门服务。通过树立把统计管理融入统计服务中,把统计执法建立在统计服务上,把工作对象变成服务对象的服务意识,对统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单位,主动派人上门指导,帮助查找原因进行整改;对统计工作关系不顺的单位,我们三番五次上门协调,或请领导和相关部门出面帮助协调。特别是针对企业改制后少数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无视统计法律法规,对统计工作不重视、不支持、不配合的问题,我们一改过去“处罚上前”的做法,而是不厌其烦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争取配合支持;在组织统计上岗培训、统计普法培训时,着眼服务基层、方便基层,变集中组织为分专业办班;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关于全市妇女儿童“两纲”实施指标调查、市委、市政府要求的“三项指标”(劳务输出、牛饲养量、招商引资)统计调查等专项统计调查工作,充分发挥统计工作信息、咨询、监督的职能作用,受到市直各有关部门的赞扬。

人才工作总结篇6

一、健全组织,明确任务,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为确保对人才工作的正确领导,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今年月以来,我局党组对人才工作非常重视,并及时成立了市统计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向荣同志任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克林、党组成员局长助理王智成、办公室主任马若飞为成员。切实加强对全市统计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在此基础上,统计局党组会议坚持不定期专项研究人才工作,听取人才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人才培养、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完善管理,确保现有人才作用发挥的最大值。版权所有

我局结合实际,把管好用好现有人才作为抓好人才工作的基本保证不断改进和完善对人才的管理和使用,确保现有人才作用发挥的最大值。

⒈启动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年月,我局在机关范围内大胆提拔使用中青年统计人才,充实到各科室领导岗位,加快统计队伍专业化建设,为使用和发挥统计人才创造了条件。我局党组围绕统计局科室建制,先后提拔使用名能力强、素质好的中青年干部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建立健全了统计局中层领导班子,为我市统计事业再创辉煌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同时我们按照人岗相适应的原则,加强人才岗位交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我们把懂经济、通管理的干部安排在重要科室;对专业性比较强的科室,在干部使用时也要注意其专业性,比如我们的综合法规科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科室,在安排负责同志时,重点考虑熟悉法规和统计综合工作的同志,让既有丰富的法规管理工作经验,又懂统计综合管理的干部担任,这样更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优秀人才,我们坚持安排在重要岗位予与重用,比如对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优秀人才,对那些素质好、能力强、积极进取的优秀年轻人才,把他们吸纳到后备干部队伍当中,安排到重要岗位进行重点培养,以备后用,形成人才的梯次发展。

⒉优化环境,搭建平台,鼓励人才成长。我们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坚持物质激励与成就激励、精神激励相结合,真诚关心统计人才的工作和政治上的进步。今年月以来,我局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市、县(市区)四级统计内外联网,购置了多功能打印一体机、数码摄象机、票据打印机、电脑等统计办公硬件设施。同时,在加强办公室安全的前提下,为每个办公室购置了字画、鲜花,使统计工作人员工作在一个人雅室和美的环境中。为创新统计工作为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服务的方法,我局开辟了《统计分析》、《统计信息》、《统计专报》等统计服务载体。同时,,在〈吴忠日报〉、〈中国信息报〉发表的统计调研文章确定奖励标准,对各科室工作在区局统计专业考核中,第一名的奖励元,第二、三名的奖励元,第四、五、六名的奖励元,第七、八、九、十名的奖励元在政治上关心青年干部。今年市委公开选拔团干部,我们积极鼓励并要求局机关符合条件的青年干部全部报考,为报考人员报销复习资料费用、解决复习时间与工作之间的问题,保证青年干部安心考试。同时,我局主要领导在特殊节日主动对统计人才进行走访,平时找人才谈心,竭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我们以务实的工作态度和方法,为统计人才在一个舒适、和谐的环境中工作,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不懈奋斗。

⒊加大人才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我局结合现有各类优秀人才不多、引进相对困难这一实际,加大了自身选拔、培养的力度,大力培养各类人才队伍。确立了各类人才的后备队伍,坚持重点岗位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原则,按照管理权限和职责,采取切实措施,大批培训干部,强化人才教育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现有人才的整体素质。首先,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各种培训主体班,根据不同特点对统计人才进行大规模、大面积培训。仅××年月以来,共举办统计培训班期,培训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管委会)统计人才余人次,使各类统计人才每年的参训率达以上。其次,市统计局各业务科室不断加强对各县(市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做到知识观念常更新、技术水平常提高。比如市统计局每年都要对广大基层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培训考试,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第三,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培养、锻炼人才。今年月以来,我局对参加电大、业大、函大专科以上的名同志的学杂费报销了余元,鼓励统计工作人员自学成才;通过开展“业务知识竞赛”、“基本功大赛”、“岗位大练兵”等活动,进行“实岗”培训,使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有效结合。

三、统计人才给我市统计工作带来了新气象。

统计服务是新时期统计工作的“主旋律”,也是检验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年月以来,我局依靠统计人才紧紧抓住统计服务这条主线,围绕唱响统计服务主旋律,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夯实服务基础,拓展服务领域,硬化服务举措,提高统计服务质量,实现了统计服务新跨越。

⒈在服务动机上,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增强了统计服务的时效性。为充分发挥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智囊团的职能作用,我们一改过去“坐堂”服务为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各种信息,忠实履行统计部门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服务至上的崇高职责。

⒉在服务方式上,变应付式服务为渗透式服务,增强了服务领导决策的科学性。服务的关键在主动。为切实增强服务实效,我们改变过去多是被动式、应付式的服务,而在渗透式、融入式服务上下功夫,想领导之所想,办领导之所需,在提供统计服务产品时,经常上门汇报,广泛征求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我们开展统计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抓住“中心”搞服务、深入基层搞调研、采撷资料搞对比、多种形式搞分析,倾力打造服务精品,以统计信息资源的涓涓滴水汇入领导决策的海洋之中。

⒊在服务内容上,增强了统计服务决策的针对性。着眼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力求通过经常主动的、及时快捷的统计分析,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提供有深度、有见地、有价值的思考,通过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用高质量、高水平的统计服务,赢得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肯定和重视,我们采取虚实结合、表文结合、定期与及时服务相结合等办法,不断加大服务力度,使过去报帐式、报信式服务变成既开“化验单”又出“诊断书”的诊断式、处方式服务,进一步增强了统计服务的针对性和服务决策的参与性。坚持做到在月度分析上求“快”、在预测分析上求“准”、在专题分析上求“精”、在对比分析上求“深”。

⒋在统计服务对象上,变单一对上服务为对全层次服务,增强了统计服务领域的广泛性。统计服务既具有指向性,又具有全方位性。在统计服务中,我们坚持“多为”服务和用“有为”求“有位”的方针,通过创刊《吴忠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月报、《统计分析》、《统计信息》、《统计专刊》,定期在媒体统计信息,不定期《统计分析》等渠道,使统计对上服务与对全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肯定,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多次表扬。

⒌在服务人员的参与上,变少数人员单干为领导带头、全员上阵,增强了统计服务人员的群体性。我局从营造统计环境、创造条件入手,努力搭建服务平台,促进我市统计创新和人才的成长。搞好统计服务是统计部门全体人员的共同职责,为了增强全局服务意识,提高统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全员参与统计服务的氛围,我们采取动员要求与指标激励相结合、领导带头与以老带新相结合、强强联合与发挥专业优势相结合等办法,促使统计服务“大打人民战争”。今年月份以来,。全局共撰写《统计分析》、《统计专刊》等统计调研文章多篇,《统计信息》多条,采用率均达到以上,编辑印发的××年《吴忠经济要情手册》,全面介绍了吴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这一系列工作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我局组织调研撰写的《吴忠市区××年上半年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年上半年吴忠市畜牧业运行分析》、《吴忠市太阳山移民开发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吴忠市××年上半年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吴忠市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报告》、《从数据看差距—吴忠经济发展与全国全区之比较》、《加快吴忠市城镇化进程的思考》、《重振商埠雄风加快城市化进程》、《××年全市农民收入现状及对策的报告》、《—月份吴忠市国民经济运行良好》《—月份消费品市场运行版权所有情况及全年展望》、《—月份我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关注居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工资总额增加就业压力加大》等一系列调研文章,分别受到自治区统计局、市领导的好评和采用,其中《吴忠市区××年上半年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被市委常委、副市长李泽峰同志批示:“这一份统计分析写得不错。有分析,有观点,材料翔实,有一定指导意义。印发规划、土地、建设、房管等部门负责同志参阅,发政务信息”,以市政府《政务信息》的形式下发全市。

⒍在围绕中心服务上,坚持把统计服务与全市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坚持把统计服务定位在促建设、帮发展上。一方面,坚持深入基层、开展上门服务。通过树立把统计管理融入统计服务中,把统计执法建立在统计服务上,把工作对象变成服务对象的服务意识,对统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单位,主动派人上门指导,帮助查找原因进行整改;对统计工作关系不顺的单位,我们三番五次上门协调,或请领导和相关部门出面帮助协调。特别是针对企业改制后少数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无视统计法律法规,对统计工作不重视、不支持、不配合的问题,我们一改过去“处罚上前”的做法,而是不厌其烦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争取配合支持;在组织统计上岗培训、统计普法培训时,着眼服务基层、方便基层,变集中组织为分专业办班;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关于全市妇女儿童“两纲”实施指标调查、市委、市政府要求的“三项指标”(劳务输出、牛饲养量、招商引资)统计调查等专项统计调查工作,充分发挥统计工作信息、咨询、监督的职能作用,受到市直各有关部门的赞扬。

人才工作总结篇7

一、加强领导,健全人才工作机制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我处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其余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党委专题会议,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骨干成员靠上抓的良性发展格局,并定期召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安排部署近期工作,并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确保各项目标措施落实到实处。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办法,抓好企业“百千万”人才开发计划,认真落实规模以上企业大学生学历津贴制度,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培养适应畜牧、林果、蔬菜、水产等四大产业发展需求的农村实用人才。坚持一名领导干部联系一名优秀人才制度。优化政策环境、创业环境、舆论环境,不断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营造思想更加解放、政策更加有效、环境更加优良的人才成长环境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创新环境。

二、注重服务,实现人才资源优化

(一)搭建服务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今年2月,我处组织10名机关青年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开展“洁万家”活动调研,在全体机关干部会上进行发言,处领导进行逐一点评,为他们快速成长搭建平台。针对全处年轻干部,建立了导师联系制度。今年3月,我处对后备干部进行了组织考察,吸纳了10名优秀后备干部担任村干部或村主任助理。今年10月,组织全处符合条件的7名村干部,参加了湖北省统一组织的从村干部中招考公务员的考试。

(二)创新培训机制,提高人才素质。一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网络。在我处广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举办蔬菜、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等专业技术培训班,组织农村技术骨干参加专业性较强的培训会,进一步开拓专业技术人才学术交流通道。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平台,以“志.能”激发活动为契机,引导、鼓励我处农村人才参加市劳动就业局、农业局等单位主办的各类专业培训班,为人才再教育提供更多机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处远程教育的作用,开展技能培训,为培养人才提供学习与实践机会,我处多次举办农村干部综治维稳业务培训班、计算机操作知识培训班等,并定期组织村干部集中学习党的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及农村实用技术。今年培训农村党员达20__人次以上,培训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80人次。

(三)完善人才信息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处党委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深入调查全处农村实用人才情况,摸清我处人才信息,按类别建立人才信息库,并及时充实完善人才信息库,使人才基本情况一目了然,方便查询和管理,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推动了全处人才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为党委、政府提供了丰富详细的人才资料,充分发挥了人才库的作用。

三、营造环境,促使人才积极创业

加强宏观指导,营造工作氛围紧紧围绕贯彻中央和省、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人才工作“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树立和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人才工作观念,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努力营造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宣传力度,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一是积极开展宣传,发挥群众宣传优势,在全处范围内,大力宣传人才政策,先进典型。二是加强人才工作调研,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指导。三是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板报、人才专栏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宣传,为我处育才、聚才、用才提供经验。同时,我们还利用传单、黑板报等形式,在全处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强化激励措施,努力创建拴心留人环境。处党委积极引导“以人为本”的管理路线,营造让人才放心、安全、舒心的环境,强化载体建设,建立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各类活动场所,为广大农村实用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创新载体,推进人才工程建设

为积极开展人才建设工作,我处党委把到村、社区任职的高校毕业生的培养纳入干部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地教育培养,促进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通过理论学习、经验传授、创业扶持等方式,帮助他们掌握农村基层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使他们尽快融入农村工作,充分发挥特长和优势。至今,我处已有5名大学生“村官”考上了湖北省公务员,充分体现了我办事处对人才的重视及培养。

近年来,我处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处党委也清楚地认识到诸多不足。如:资金投入力度还不够大,人才工作宣传需进一步加强,人才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力度还不够。

今后,我处将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着眼于开发现有人才资源,加大对现有人才的教育培训。

人才工作总结篇8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组织部的具体指导下,我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重点抓好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大人才服务,推动人才的合理配置,为构建和谐商务旅游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现将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完善

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推进工作,我局认真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会议,全面学习贯彻各级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工作责任。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局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副局长具体抓人才工作,扎实推进我区商贸旅游人才工作。以提高我区重点商贸旅游项目、重点商贸旅游企业管理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为目的,以项目建设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选拔、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积极联系各企业,落实联络专人,抓好抓实人才工作。

二、发挥区位优势,着力为总部西陵汇集高端人才

近年来,随着...省域副中心城市步伐不断加快,西陵区立足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将总部楼宇经济作为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培育和打造,在优化资源结构、搭建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发展、汇聚高端人才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为止,全区共有..幢重点商务楼宇,入驻企业1050余家,从业人员11000余人。其中重点商务楼宇..家,认定总部企业51家,引进高管89人,连续3年奖励总部企业高管200余人次,发放总部企业高管奖近百万元。

三、发挥人才优势,认真开展联系服务企业活动

区委、区政府领导干部联系基层、服务企业的成常态,区级领导干部对辖区...家总部企业、重点商务楼宇、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进行走访和对接,对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提出帮助企业理清思路、破解难题、规划经营方式方法。同时,我局机关干部1个月至少到所联系的企业1次,将个人评先评优与走访活动挂钩,对走访收集来的问题,协调相关单位及时协调解决。一年来,区级领导干部实地走访企业500余人次,掌握了辖区大型企业基本情况,收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真实、全面的反映了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

四、发挥政策优势,积极为企业引进人才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引进外来客商到我区投资办厂,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合理引导区属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的企业文化,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积极开发新产品,努力做大做强,发展壮大,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充实到企业的各个重要岗位中,以发挥他们的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二是引进“n”个人才。引进一批。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企业高薪吸引电子商务高级管理人才、高端运营人才、核心技术人才来西陵区工作、创业。定制一批。强化与湖北经济学院、三峡大学、三峡职院等高校对接,引导电商专业人才向我区重点产业及企业集聚。培养一批。组织跨境电商对接交流会和电商培训会,提高现有电商营运能力;鼓励高校与电商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商务实习基地,将对口专业学生派往企业实习、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培训并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利于开展工作。

四、2017年人才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尽管我局做出了一些努力,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才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局将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力气,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开拓视野,更新理念,吃透政策,着力在薄弱环节上下功夫。

(一)深化人才观念,在健全组织、形成合力上下功夫。深化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人才强区”的战略,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强化各科室联动,各相关工作人员要结合各自职责分工,制定工作目标,狠抓落实,做到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逐渐形成人才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的工作局面。

人才工作总结篇9

一、2015年人才工作总结

以全年目标任务为抓手,紧扣重要时间节点,主动作为、高位协调,切实细化工作责任、强化沟通指导,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科学谋划,人才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

1、创新开展“金凤凰”活动,人才引领转型升级。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2015年创新开展“金凤凰”活动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区重点产业板块发展需求以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出台《2015年京口区创新开展“金凤凰”活动实施方案》、《2015年京口区创新开展“金凤凰”活动月度计划分解表》等,并将其确立为全区三大重点工作之一,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对符合“金凤凰计划”申报条件的人才、企业,借助人才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企业加速发展。引导全区人才工作向重质量重效益方向转变。

2、加大检查通报力度,逐月推进指标落实。深入各街道、园区及重点人才企业、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全面加强人才引培全过程的沟通、协调和指导,努力畅通完善全区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立人才工作月督查通报制度,各街道、园区结合职责分工及年度目标任务,每月向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书面汇报当月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区人才办每月编发《关于“金凤凰”活动月推进情况的督查通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发现并解决问题,督促街道、园区紧盯目标任务不放松,有力推动了人才指标加速落实。

3、学习考察培训相结合,提升人才工作水平。采取理论学习、外出考察、专题培训相结合方式,强化人才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向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核心成员单位及各街道、园区发放《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4)》读本,通过学习掌握最新人才理论动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组织街道、园区人才工作分管领导及联络员赴西安、上海、长春等地招才引智,通过开阔眼界和视野,进一步拓展人才招引渠道。组织开办招才引智培训班,开展人才政策理论、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引培服务等专题培训4场,对项目申报、ppt制作、人才面试答辩等进行专业指导,有力提升了人才工作专业技能。

(二)开拓创新,领军人才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5年以来,全区新增国家“”3人;省“双创计划”个人2人,团队1个(成员3人),博士1人;市“331计划”10人。共计19人次,全面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目前,我区进入省“人才工作先进区”最后一轮评审,结果尚未公示。

1、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打造校地合作示范区。立足辖区内高校资源集中的优势,以校地合作的新思路开启人才工作的新篇章。出台《关于建设京口校地合作示范区的实施意见》,针对高端领军人才、专家教授、大学生等不同层次人才需求,分别打造亿致核聚工场、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十大特色众创空间。全面参与京口区和江科大、镇江高专、常熟理工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协议签定工作,与中科大、武汉理工等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加快发展载体加速器,建设京口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扶持孵化成熟的人才企业做大做强。

2、加强服务管理,全面增强“科技镇长团”工作成效。组织参加江苏第19-22届精英人才对接峰会,主动对接中国科技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等知名高校,按需选派专家、教授组成京口区第三批“科技镇长团”到我区区级机关、相关街道园区挂职。紧贴实际需求,科学设置岗位。创新开展“一人双挂”的服务模式,优先为街道服务,充分突出团员科技与人才资源优势。定期召开科技镇长团学习交流会,系统介绍京口区产业布局情况、招才引智政策等,组织科技镇长团调研我区重点园区、载体及企业,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区情,尽快适应角色,为全区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3、“组团式”推进人才交流,系统聚集全球精英人才。赴美国、加拿大开展专题招才引智活动,在美国硅谷举办京口人才政策推介会。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组织街道、园区及辖区重点企业参加“创业中华·创新镇江—2015侨资侨智对接洽谈会”和“镇江华创会”等活动,寻求科技人才项目合作机会,努力搭建企业与来自海内外的高层次人才对接交流平台,提高人才、项目和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加强新一批人才项目对接,有力推动了美国纽约大学昌和平博士、国家“青年”西南大学博导章乐教授等符合京口产业规划的领军人才提前落户。

(三)优化服务,人才发展质效进一步增强

以“人才质效提升年”为工作主题,多频次走访调研网商产业园、中小企业信息产业园等载体,为易乐科技、海龙核科、科捷锂电池、江苏锐天等重点企业开展驻点服务。制定专门人才发展计划,服务产业集聚发展。今年3月海龙核科在北京“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实现了人才企业上市发展零的突破。

1、营造优质服务环境,浓厚“以情留人”氛围。为人才提供工商注册、企业管理、法律咨询、税务等服务。解决人才在出入境、居留、社保、购房、税收、子女入学等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为人才办理优秀人才一卡通、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组织人才申领薪酬补贴、人才安居补贴,发放租房补贴72000元。丰富人才业余生活,为其编排反映京口文化的文艺节目,并参加市人才新春联谊会演出,深化“以情留人”的浓厚氛围。切实提高人才政治地位,浓厚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郝鹏、应群获评镇江市“十佳青年创业先锋”。戴金华、郑涛当选为江苏省创业创新促进会镇江分会副会长,孙安、崔立峰、郝鹏当选为该会下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人才归属感和认同感明显提升。

2、落实落好扶持政策,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积极帮助人才企业争取各类各级科技和人才政策支持,2015年共拨付各类人才项目资助资金1585.12万元。协助、指导“”人才崔立峰申请省第四期“333工程”科研项目资助经费。加强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服务与培养,组织领军人才参加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暨双创人才研修班、江苏创新创业大讲堂等培训活动,推荐169人才朱忠贵、刘正才参加国情考察与休假疗养、赵毅敏参加省第48期“333工程”清华专题培训班。探索人才投入多元化体系建设,组织科捷锂电池参加深交所资本市场论坛,名通、安德信、恒创等企业参加镇江市“资本运作讲座”和“资本运作沙龙暨金融对接签约”活动,推进江苏银行为我区人才企业量身定做人才贷政策,为人才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方式贷款,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风投机构加大对人才的信贷融资支持。

3、严把项目考核关,促进人才优胜劣汰。由人才办牵头,联合科技、人社、财政等部门组成考核组,对我区第六批(部分第五批)市“331计划”资助项目进行考核,本次考核的18个项目,初次考核合格率达72.2%,较以往有大幅提升。截至考核时止,上述项目共实现销售收入4405.25万元,形成利税1633万元,带动就业400余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的达到10家,占比考核合格企业的76.9%,其中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的5家,占比38.5%,超3000万元的1家,为袁家斌教授所在的江苏名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其创新项目实现销售收入达3024万元、税收约500万元。对其余基本合格的5个企业将逐一约谈并限期整改。

二、2016年人才工作思路

2016年是人才工作面临阶段性调整改革的拐点之年,人才工作的关键是促进生产力,改革的关键词是“需求导向、政策引领、市场模式、专业服务、包容环境、精细考核、统筹整合”,为此我们确定2016年工作主题为“领军人才项目建设年”,并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人才工作的转型升级。

(一)实现三个转变,转换引才思维模式

1、由“服务人才来”向“服务企业强”转变。一是尝试建立“创业导师制”,组建一支导师团队,为人才企业提供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法律服务等方面的咨询辅导,培养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二是探索组建“专家智囊团”,由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技术、管理、产业等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成立,在人才引进前及人才落户后,提供专业化考评意见。三是构建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人才综合服务体系,探索灵活多样的扶持方式,为人才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服务套餐,推动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

2、由“人才单一对接”向“人才项目管理”转变。一是围绕“人才+项目”的引才新理念,将招才与招商相结合。整合各类社会优势资源和力量,推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多方对接。二是建立“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机制。依托“核电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镇江创业园种子基金”等基金项目,帮助初创期人才企业筹款融资。鼓励人才项目在股权市场、互联网众筹平台挂牌展示和融资,探索众筹发展模式。三是通过推行项目鉴别机制,建立项目督查机制,实行滚动淘汰机制等体制机制的改革,严把项目申报入口关、财政资金拨付关、人才项目考核关,促进项目管理能力的提升。

3、由“打造硬环境”向“打造软环境”转变。发扬京口“以情留人”的优良传统,提升人才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政府、企业与人才之间的联系,提高创业京口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加大对现有载体的梳理和清理,畅通人才入口,加快厂房加速器的建设进度,对接人才出口。逐步改善人才引育的政策、投资、生活和产业配套环境。探索俱乐部的管理运营模式,成立“京口区领军人才俱乐部”,以翼咖啡为试点平台,以领军人才为纽带,吸引各领域、各产业的企业家成为常客,形成信息流、资金流、孵化功能、服务功能的整合集聚,培育京口人才工作的新亮点,成为对外宣传推介的新窗口,扩大京口人才高地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深化京口品牌,人才引领跨越发展

1、举办“校地合作”专家峰会。推进京口校地合作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三批科技镇长团及创新团作用,继续扩大校地合作的高校范围。深化与中科大、哈工程等著名高校的合作,举办“院士专家镇江(京口)行”、“专家教授企业行”、“企业家高校行”等系列专家人才对接峰会,并争取将其包装打造为京口的年度品牌化活动盛会,成为推介宣传京口的优质名片,引领产业发展。

2、深入推进“金凤凰”活动。继续开展“金凤凰”人才计划评审,培植一批“创业明星”、“示范企业”。深入推进“金凤凰”活动,统筹兼顾党政人才、企业人才、专业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工人才队伍整体建设。发展载体加速器,建设京口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加速人才项目产业化进程,提升人才工作集约度。

(三)实施精细考核,重构考核指标体系

改革人才工作考核方式,推行“基础+重点+绩效”三结合的考核新模式,注重以实绩论英雄,以考核指挥棒的转换来促进人才工作“引、育、管”全方位、精细化改革。

1、基础引才指标,确保人才发展后劲。以符合市“331计划”申报基本资格条件的人才落户为标准,视为街道园区完成基础引才工作,并设立相应考核分值。以此调动街道、园区的引才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引才工作常态化推进,确保全区人才工作的发展后劲。

2、重点引才指标,积极争取资金扶持。继续对入选市“331计划”、省“双创计划”、国家“”等重点项目设立硬指标,采用扣分与加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促使街道园区引进重点人才和项目,并积极为人才争取各级资金扶持,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3、人才绩效指标,强化人才贡献率。增设人才绩效指标,包含领军人才所在企业当年新上市数和创业领军人才企业当年应税销售额等重要考量内容,并采用加分制予以考核。促使街道园区强化对人才的服务,扶持人才项目做大做强,强调人才落户后的实际效用和对产业的贡献率。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团队专业水平

1、加强业务培训。一是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有关国家战略调整、宏观经济形势、产业发展热点等专题讲座,拓宽人才工作者视野。二是开办人才项目申报、评审、面试辅导专业技能培训班,提高人才工作者队伍的专业水平。

人才工作总结篇10

 

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民政局全力做好全县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积极引入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促进了我县社会和谐建设。

一、主要成效

(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动员全县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报考。广泛宣传动员全县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2017年全县报考人数为209人(其中初级165人,中级44人),通过人数为20人(其中初级12人,中级8人)。截至目前,我县累计持证人员共370人(其中初级337人,中级33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人才发展指数任务。二是扶持壮大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全县现有本土注册成立的社工机构已达4家,引进市级社工机构6家,共有10家社工机构,一线服务社工已达30人左右。二是加强社工持证人员的培训。我局开展多种系列学习活动,组织一线社工参加赴港培训,到广州、惠州、深圳等多地学习,提高服务技能。

(二)扩大社工服务人群和范围

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全县设置了8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龙田镇田尾村、永汉城东社区、龙城街道青溪村、林村村、城南社区示范点、南昆山下坪社区、龙潭镇左潭社区、蓝田上东村),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社工服务范围,在优先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儿童青少年、低保家庭等重点人群基础上,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逐步扩大到社会福利与救助、残障康复、禁毒帮教、社区矫正、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范围从县城扩展到农村,服务对象也从传统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延伸扩展到流动人口、受灾群众和有特殊需要的妇女等群体,惠及更多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建设。

(三)创新“一综多点”示范建设

龙城街道城南社区“一综多点”创新模式试点于2017年4月进驻运营,由县级财政支持深化探索实践,把服务范围覆盖至龙城街道五个县城社区(城南、城内、北门、太平门、东较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配置7名专业社工开展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设在城南社区,其余四个社区建立一个社工服务工作站,每一个工作站分配安排一名社工驻点,采取“1+X+志愿者”(即每一个社区社工服务工作站有一名常驻社工,工作时候连同其他社区社工带领志愿者配合协同完成)的方式开展服务。每一个社工服务工作站给合社区的需求重点进行一项特色服务,扩大村(居)委会受惠面。

(四)推进双百镇(街)社工服务站建设

2017年,争取省民政厅双百镇(街)社工服务五年计划项目,在我县龙城街道办事处、永汉镇政府、龙华镇政府3个镇(街)设置社工工作服务站,并于2017年5月全部局已进驻,共配备社工15人(龙城6人、永汉5人、龙华4人)。镇街社会工作服务站以辖区内有需求的群众为服务对象,覆盖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境儿童、农村留守人员、优抚安置对象、老年群体等民政重点服务对象,提供精神慰藉、资源链接、能力提升、关系调适、社会融入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通过街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有效推进民政部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的转变,提升民政服务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社会工作管理机构不够完善。我县社会工作发展还处于发展初期,县民政局作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部门,没有设置社工股室和专职人员,由民政局办公室兼任。随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面临任务繁重、人手不足、专业性不强、难带动其他部门等问题,亟需增加编制,补充管理队伍。二是社工从业人员的实务能力亟待加强。我县大部份社工机构成立的时间还不满3年,从业的社会工作者大多是受过短期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事业单位和基层在职工作人员,欠缺系统的社工理论与技能教育,专业性不足,社工从业人员的实务能力整体不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社会工作宣传,为社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联动各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社工宣传周活动、社工骑行宣传、公益义卖等活动,以丰富宣传内容,增强宣传影响力,为社工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定期制作社工宣传刊物、开发社工网站、龙门县社工公众号等,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持续对社工进行广泛宣传。二是重视教育培训,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实务能力,特别是本土化的专业实务技能。重点培养本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高本地社会工作者素质。大力引进港澳台地区和周边城市的资深社会工作督导,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