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寄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08:48

父母对孩子的寄语篇1

1、航航尽管成绩有所提高了,但是她的缺点还是没有改掉,作业不自觉,脾气很不好。我们真希望她能彻底改掉这些毛病,那你的成绩会更好!

2、在新的学期里,世豪长身体、长知识、长能力,健康快乐!学校、家庭共同配合!

3、作为父母,我们对小安在第一学期的各方面表现基本满意,这也大大增强了我们对小安学习的信心。这主要要归功于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良好教育!在此,对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小安在新学期里保持良好成绩的同时取长补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教诲改掉自己粗心大意、字迹不端的缺点;也希望小安在修好学业的同时能够多承担集体、家庭责任,多关心天下事,做一个有责任感,品学体兼优的好孩子,好学生!

4、你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小朋友。上课你都能认真地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你的知识面很广,你画得画真棒!你的想象真丰富!而且本学期你变得特别的懂事了,能自己吃好饭,自己叠好被子,还能主动帮助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要上小学了,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5、你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小朋友。上课能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并能积极举手发言,你爱学,好问、勤思考,还能自己整理玩具,折叠被子。课间能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快乐地玩耍。就要上小学了,如果你能严格要求自己,那你就一定是个最棒孩子。

6、希望傅诗怡在新的一年中以有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多些耐心,多动脑子,胆子再大一些,在各方面都在进步!

7、愿你在这短暂的学习时日里,获得高超的本领、顽强的意志、博大的胸怀;像赛马一般,越过一道又一道高栏;让生命扬帆前进,驶向碧波滔滔的大海。

8、你是一个活泼、懂事的小女孩。这学期你的进步很大,能主动关心别人。上课时也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画画和泥工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就要上小学了,老师希望你能不挑食、吃好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你能做到吗?

9、你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棒!上课的时候你特别的认真,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特别积极,你还能帮老师做好多的事,是老师的小助手,就要上小学了,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10、一学期的集体生活,让清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在一学期里期终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仅如此,还能在集体里和小朋友们和谐相处,交了好多好朋友。经过老师的帮助,她还克服了懦弱的缺点,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步,做为父母感到很高兴。感谢老师们对孩子的培养。在新的一年里,希望我们清清能更加努力学习,有各方面都能有所进步,争取“三好学生”。

11、你是一个机灵、可爱的小男孩,这学期你的进步很大,能认真听讲,有时还能积极举手发言,绘画比以前有进步,你的手工做得很棒!,不过,有时候还比较淘气,不能管住自己。就要上小学了,如果你能严格要求自己,那就会更能干了。

12、在这世界美好,祖国繁荣,社会安定,气象万千的岁月中,原天下所有的小朋友都能渡过一个美好的童年,都能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13、你是一个活泼、能干的小朋友,上课能认真的听老师讲故事,念儿歌,还能积极地举手发言,而且现在不但能自己动手折叠被子,整理玩具,还能帮助老师收发学习用具,课间也能和小朋友一起快乐地玩耍、做游戏。遇到事情也能主动老师交流。就要上小学了,希望你能继续努力,相信你一定会变得更能干的。

14、你是个很聪明、很懂事、很讨人喜欢的小男孩。在幼儿园里,你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你心地善良,喜欢帮助别人,你的心还特别细,总能想到其他小朋友所想不到的问题。但是,你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上课不喜欢举手发言。就要上小学了,赶快努力改正这个缺点,好吗?

15、你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追赶游戏。这学期你有了很大的进步。平时你喜欢画画,还特别爱看图书。就要上小学了,如果你再改掉一些坏毛病,比如上课喜欢掉头和别的小朋友讲话,那就更好了,加油噢!

16、愿你是一棵树:春天,吐一山淡淡的香味;夏天,洒一抹如泉的凉荫;秋天,举一树甜甜的青果;冬天,做一个养精蓄锐的好梦!

17、你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小朋友,上课能认真地听老师讲故事、念儿歌,还能积极地举手发言,你的手工做得很棒!但你中午睡觉的时候,喜欢和别的小朋友讲话。就要上小学了,如果能改掉这个毛病,老师相信你一定更加能干,加油吧!

18、希望诗伊在新的学期里认真学习,和同学们融洽相处,争取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健康等方面的素质继续创优。也希望诗伊积极主动,大胆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班干部,争创三好学生。也借此机会,对老师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19、你是个天真,活泼的小朋友,每次都能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你的小手真能干,会自己折叠被子、收拾玩具,你能和小朋友一起快乐地游戏,上课的时候你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就要上小学了,老师希望你能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20、聪m你在下一学期里培养好对学习的兴趣,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以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21、半年的小学生毛丫长大了不少,也在老师的教导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好样的。你不是个特完美的孩子,爸妈只希望你能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快乐地度过自己的童年。

22、希望昕雨在新的一年里勇敢、坚强,好好学习!

23、你是个心灵手巧的孩子,你特别喜欢画画,画得画也很棒!舞蹈表演时你真投入!你有时还能帮老师做事情,你懂得谦让,能主动关心别人,能和小朋友一起快乐地玩耍。就要上小学了,如果你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那进步就会更大了。

24、你是一个内向,懂事的小朋友。下课能与小朋友一起快乐地游戏。还学会了讲故事,念儿歌。也能经常帮助老师和小朋友做事。但是你上课不喜欢积极举手发言,遇到困难不能主动与老师交流。就要上小学了,老师希望你能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加油,好吗?

25、一学期的集体生活,让清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在一学期里期终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仅如此,还能在集体里和小朋友们和-谐相处,交了好多好朋友。经过老师的帮助,她还克服了懦弱的缺点,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步,做为父母感到很高兴。感谢老师们对孩子的培养。在新的一年里,希望我们清清能更加努力学习,有各方面都能有所进步,争劝三好学生”。

26、希望方萧钰在新的一年里学习习惯有大的进步,成绩与心身并进,老师与学生生活学习工作愉快。

27、妈妈希望陈易初在新的一年里身心健康,学习进步,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8、你是个天真,可爱的小朋友,每天早上来幼儿园能主动向老师问好,你的舞跳得真棒!你的歌唱得真甜!课间你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合作游戏。而且你也改掉了爱哭的坏习惯。就要上小学了,老师觉得你如果再勇敢一点,平时多与老师积极交流,那将会变得更加能干。

29、希望滨杰能自觉学习、看书,不要再让大人催促才肯完成作业,愿他健康、快乐!

30、希望许世杰在新的学期里有新的进步,尊敬老师,爱护同学,上课认真听,能积极发言。

31、希望佳颖在新的学期里,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做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朋友!

32、在这世界美好,祖国繁荣,社会安定,气象万千的岁月中,原天下所有的小朋友都能渡过一个美好的童年,都能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你是一个懂事、能干的小朋友,你的舞跳得真美,你的画画得真好,上课你能专心听讲,爱动脑筋,能积极举手发言。值日工作认真负责。就要上小学,老师希望你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大胆些,勇敢些,好吗?

33、宝贝,现在的你是一个美丽童话的开始,以后的故事也许包容万像,但一定美不胜收,是绚丽的晨曦。也许有风有雨,但一定会有灿烂的阳光迎接,愿你健康、快乐、聪明、纯真善良……,你幸福所以我们幸福!

34、通过一年级一学期的学习,琦琦改掉了许多坏习惯,爱到学校去学习就是很好的表现。而且针对某一方面,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以一个人默默的干上一会,直到完成!……琦琦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爱说话,偶尔不高兴就乱发脾气,甚至会骂几句脏话。希望琦琦在新的一学期里,努力学习积极举手发言,改掉上课做动作,做作业粗心的小毛病,相信琦琦一定在学习上、生活上更上一层楼。

35、莲莲在第一学期各门学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是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教育,希望第二学期学习更认真努力,争取各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36、你是一个可爱,懂事的小朋友,你画的画,做的手工可真棒。你跳的舞真美,你的数学操作能力也很强,平时你能与小朋友在一起快乐地游戏,就要上小学了,如果你中午睡觉的时候能安静的入睡,遇到困难能主动与老师交流,你的本领就会变得更大了。

37、你是一个聪明,活泼、能干的小朋友。而且你还是一个思维活跃好孩子,每次上课回答问题,你想得总是和别人不一样,而且说得特别棒!遇到问题你喜欢主动与老师讨论、交流。就要上小学了,如果你能在课间好好地跟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那样老师将更加喜欢你。

38、你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朋友,上课你能专心地听老师讲故事、学儿歌,你的绘画、折纸都很很棒!你的数学操作能力很强,数学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课间你能和小朋友一起快乐地游戏,但你上课不喜欢积极举手发言,不能主动与别人交流。就要上小学了,如果你能改掉这些缺点,老师相信你一定就更棒了。

39、希望新学期,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殷茂稼在各方面都能更出色!更优秀!

40、希望姜楠能在第二学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到托管中心先吃点心活动一下,然后做作业,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学会自己整理书包。希望今后能够更大胆些,多与同学交往沟通。

41、希望宇斓做爸妈喜欢的孩子,做老师喜欢的孩子,做同学喜欢的孩子!

42、你是个聪明,可爱的小朋友,你爱动脑筋,上课时不但能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还能积极举手发言。你的歌唱得很动听,你的画画得很美。但是,有时你不能主动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就要上小学了,如果你改掉这个缺点,就更好了。

43、希望波波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

父母对孩子的寄语篇2

“安全第一”是共识

妈姑,是彝语“骂谷”的音译,意为古时屯兵的关隘之地。而今,地处贵州省赫章县西南部的妈姑镇则是全县的工业重镇。距离妈姑镇政府16公里的天桥学校,是妈姑镇天桥村教学条件最好、师资力量最强、基础设施最为完备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但与乡镇学校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605名在校生中,有356名小学生。据该校校长介绍,学生中只有一少部分来自学校所在的天桥村,大部分来自学校对面大山脚下和学校后方的另一个村庄。全校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每天上下学至少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

12岁的刘飞,就读于天桥学校四年级。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的生活完全靠刘飞和他读六年级的哥哥打理。每天早上6点哥哥就要起床做饭。冬天天亮得晚,有时候兄弟俩还要打着手电筒去上课。在国家实行“免费午餐”计划之前,兄弟俩几乎就没有吃过午饭,要等到下午3点多放学,再走一个小时回家之后才能自己做饭吃。每天来回两个多小时的山路,让兄弟俩很是疲惫。天桥学校是西部边远山区非常典型的农村学校。当地青壮年外出务工的现象非常普遍,由此而产生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分外棘手。学校虽然被上级评为“留守儿童之家”,却无法满足留守儿童旺盛的寄宿需求。因为没有寄宿条件,难以忍受每天长途跋涉上学的45名小学生选择了租住校外的民房。

“安全第一”是大多数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共识。为了加强寄宿生的管理,学校把学生在校时间排得非常紧凑,早自习和晚自习管理严格,学校文体设施极度匮乏,学生们基本上没有“课余活动”。所谓最主要的“课余生活”,女生不过是在空荡荡的操场上跳皮筋,男生就是围在一起打乒乓球,但有限的一两张斑驳的乒乓球桌,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城里“寄宿”也不看好

在北京当医生的张诚坚决反对把二女儿送去寄宿。张诚的大女儿两岁零六个月就被送去“全托”,一直到小学毕业,而且上的是精心挑选的寄宿学校。现在,他一谈到“寄宿”就后悔不已。“很多人因为没有对比,感觉不到寄宿的问题。老大寄宿后,一个月、半个月就生一次病。”张诚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个别情况。在老大的班里,寄宿的孩子普遍身体不好,而且个子矮。“相比而言,老大小时候的独立能力比妹妹强,但她就是只管自己那摊事,好像是个局外人。而且两个孩子的性格大不一样。我们都是同样教育,但小的非常灵动,也会疼人,家里什么事都喜欢参与;老大就显得木然多了,也缺乏和家里的互动,你关心不关心她好像都无所谓。”张诚说,自己的大女儿根本不需要亲密接触。你想抱抱她,她甚至会闪到一边,警惕地看着你。

张诚看来,过早将孩子送去“寄宿”是非常残酷的,孩子年龄越小所受的伤害会越大。他毫不客气地将寄宿制幼儿园斥之为“高级的孤儿院”,他说,“在这里,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缺乏,但情感的需求是缺乏的,幼儿园的老师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因为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感受不一样。父母两人照看一个孩子与一个老师照看多个孩子,其情感的投入也不一样。”

家长的无奈

有的父母对孩子上寄宿制幼儿园很满意,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很乖巧,学会了自立,平时上床睡觉都不用父母管。有的父母还到处夸耀自己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给妈妈端杯水,很懂事。有教育专家指出,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是幼儿园老师要求的,孩子好像是在完成任务。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这么小的孩子,不需要和父母的交流互动,不需要在睡觉前听妈妈讲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寄语篇3

一、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家庭语言环境现状调查

1.父母外出务工形式、时间及监护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中,父母一起出去打工的占到了总打工人数的52%左右,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是母亲出去打工,占了67%左右,而父亲出去打工的在33%左右。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大约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就出去打工,而从小就被留在家里的孩子占据留守儿童总数的63%左右,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照顾的,由祖父母照顾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7%左右,并且有20%的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出外打工超过两年的。另外大约有12%的留守儿童是被姑妈、姨妈照顾。

2.监护人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的父母出外打工,大部分孩子都是由祖父母照顾。根据数据统计可知,照顾留守儿童的长辈,其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到监护人总数的17%左右;50岁以上的,占到了48%左右。监护人的年龄都偏大,而且由于地区原因,这些监护人的受教育水平也不高,受教育水平在高中或是中专以下的占87%左右,其中小学文化水平的大约占36%,初中文化的大约占35%,而文盲占16%左右。而父母单独一方出去打工,另一方留守下来,其中父母一方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之下的,大约占65%,而大部分都是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因此,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这对留守儿童的语言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3.家庭经济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为了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外出打工而产生的,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里的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好。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外出打工的家庭中,大约有97%是为了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而有一部分则是为了让孩子过上和城市孩子一样的生活,这样的家庭只占10%左右。剩余的86%的家庭,经过打工,每个家庭的月收入为3000~7000元,大约有46%的家庭会把每个月的收入寄回家中,以改善家里人的经济状况,寄回的金额一般在300元左右。而且留守儿童的家里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读物也很少,能够拥有十本以上读物的,仅仅占3%,能够提供5~10本书的,大约18%,而提供1~5本书的则在51%,一本也不能提供的占28%左右。从这些调查结果可知,留守儿童的家庭语言环境情况十分糟糕,急需解决留守儿童家庭语言环境问题。

二、寄宿制幼儿园在促进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语言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

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语言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消除家庭语言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留守儿童寄宿在正规的幼儿园,接受正规教育,同时还可以保证留守儿童的安全,能够促进留守儿童相互之间的交流,保证留守儿童不会受到其他孩童的欺负,让留守儿童更幸福地度过童年,从减轻父母的远离带来的伤害。

父母对孩子的寄语篇4

对所有的母亲而言,不管把自己的孩子完全寄养在谁家都不是件让人开心的事,哪怕是亲人家。作为一个有40年治疗经验的人,我可以告诉大家,母亲的感受就是如此。表象有时候具有欺骗性,大家可能会好奇,一个女人明明不满意这种安排为什么还要装作满意呢?对这个问题深究的人可能很少。但如果母亲的确不开心,人们很容易就能推断出这种安排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母亲会将孩子寄养?

事实上,迫于经济压力、工作原因、健康状况,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奶奶、姥姥、姐姐、姑姑等亲戚寄养的大有人在,但这个选择也有文化色彩和大众观念的引导,有时候甚至没什么原因,人们也会选择这么做。

普遍的观点认为产妇生产后比较虚弱,需要一段时间调养(一般是一个月,又称坐月子)。于是,照顾婴儿的责任就会落在婴儿的第一个照顾者身上。如果这样,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就不是一种“完全”的关系,与此同时,母亲也不是婴儿唯一的照顾者。但是,这一个月却对婴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坚持这种习俗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新妈妈会借助照顾新生儿找到做母亲的位置,而如果交给奶奶、姥姥带,这个过程只是让长辈们重新体验了一下做母亲的感觉而已。

社会习俗和惯例,常常根植于复杂而深邃的无意识动机。所以,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看似“现实”的行为后隐藏的深意:其目的是无意识地避免“老母亲”感觉被丢在一边,避免“新母亲”感觉自己获得了新的人生维度,这个维度意味着新母亲需要忘却自己的“女儿身份”,迎来自己的“母亲身份”。无意识认为这个新维度将会危及“对长辈的尊重”和“家庭的稳定性”。但无论如何,这种习俗虽然让母子双方很痛苦,却也有可取之处,初为人母的女性有时候确实需要母亲的支持,帮助其获得自信,而这种自信也会让新生儿受益匪浅。

童年期,是情感和认知体验最丰富的时期

童年期,是情感和认知体验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情感和认知体验发展的关键期,虽然这种成长并不像智力、能力、语言和社交技巧那么明显。成年人都觉得孩子在学习,是在学习概念和知识的“小大人”。这种看法并不正确,成年人是“成品”,而孩子却不是。孩子学习不是在累积知识,而是在学习获得一个框架,一种人格。生物遗传在此类学习上并不重要,这种学习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教会幼儿在与他人和自己的关系中获得快乐和自信,拥有豁达的胸怀、开放的头脑、平静而仁爱的内心世界。如若不然,孩子会变得过于防备他人,怀疑世界,失去快乐,脾气暴躁甚至残忍无情。

寄养分离,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完全寄养不仅没有任何好处,还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困境,特别是当孩子还处于婴儿阶段时。幼小的孩子被寄养在亲戚家,或者送到远离父母的城市,一住就是几年,而这几年恰恰是塑造孩子人格的关键期,几年后,当孩子已经把照顾者当作父母看待时,又被迫回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身边,这就造成了“二次分离”。此时,真正的母亲反而变成了“新母亲”,她不得不面对前一位“母亲”在孩子身上留下的痕迹。我已经记不得在咨询中听到多少次类似的悲伤案例,讲述者往往是三四十岁的成年人,有的甚至五十多岁,岁月如梭,但伤痛依然历历在目。“恶性分离”造成的最坏结果也许并不是主观情感的伤害,而是神经症的症状和延续终生的人格扭曲。

好,让我们试着去理解一下,为什么早期的分离会危害人格发展的平衡与和谐。

人们如果问我,什么时候寄养孩子危害低呢?我的回答是:什么时间都不合适,或者至少童年期不要这么做。事实上,只有当孩子不再是“孩子”时危害才会小一点,比如青春期,但青春期实际上也是少男少女们发展的特殊阶段,此时他们的人格在性成熟的压力下必须获得适度的调整。但另一方面,青春期时,人格的基本结构已获得了发展,外在因素就算对其有所驱动,但总体上影响不大。所以,可以说绝不该把儿童从父母身边带走。或者至少在学龄前,孩子应该和父母一起生活。

孩子在早期体验中的学习

现在,我们看看这个早期的学习阶段以及儿童的行为。第一个早期体验就是哺乳。此前的文章中我谈到过哺乳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可以复杂地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哺乳的过程中,婴儿不仅是一个被动的角色,他们在用一系列的反应主动参与,也在无意识地解读这个体验。有时候婴儿确实非常被动,但另一些时候他们不仅主动而且很有攻击性。奶水晚到一会儿,婴儿就开始哭泣并变得急切。他们哭是因为恐惧而不是饥饿,因为他们无法承受任何身体不舒服的感觉。他们此刻的感受堪比成年人神经症中的“惊恐发作”,是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所有的婴儿都有这种经历,反应也类似。相反,如果奶水准时而充足,婴儿便会心满意足地睡去,进入天堂般的无意识世界。没多久,婴儿感知到了“两个形象”,因为他们早期根本意识不到提供“奶源”的是一个“人”:一个“好的”充满爱的母亲和一个“坏的”让人恐惧的母亲。数月后(至少6个月),他们才能意识到两个母亲同属一个“现实”,也就是一个“人”,并且是一个充满爱的人,遭受的坏体验并没有摧毁“美好的新现实”带来的总体收获,不仅如此,最终,这个“新现实”也将独立于婴儿。是的,出生一个月的婴儿觉得自己就是,所有对的坏感觉也是对自己的感觉。大家可以想象这有多么让人烦恼和困惑,总体上说,这种感觉很痛苦。

之后,孩子开始对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有了新视角,也开始感受到人生第一种真正的(成人意义上的)感觉。此刻,所有的愤怒、恐惧被哺乳阶段的痛苦唤起,这种感觉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获得的感觉,当然,这种感觉也会消失,只有到这个时候,婴儿才会开始和母亲、和自己拥有内在的关系。

早期和母亲分离意味着什么呢?

那么,在这两个过程完成前就和母亲分离意味着什么呢?如果在第一个阶段分离,孩子将被淹没在恐惧的海洋中;如果在第二个阶段分离,孩子会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中并总是觉得自己应该接受惩罚。

那么,两个进程(大约8个月)都结束就可以寄养孩子了吗?错!因为一个新的阶段又悄然开始了。这个阶段中婴儿开始能够区分母亲和其他照顾者,比如父亲,或者陌生人,或者住在别处的亲戚。他对这些人的反应是:怕。这个阶段会持续几个月。紧接着迎来另一个时期,一个较长的时期,从14~18周直到3岁。此刻孩子开始渴望并寻找机会远离母亲。孩子们恐惧的是当其随时想重回母亲怀抱时,母亲对自己的拒绝。所以,如果母亲和孩子在这个时期分离将带给孩子恐惧和创伤。

马龙的话

父母对孩子的寄语篇5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虽然只是一些大学生的不独立行为,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现状。究其因,首先是社会的“溺爱”:国家虽然在引导年轻人自强自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力度不够,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和层面。其次是父母的溺爱:“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事都别管”、“爸妈这么做还不是因为爱你吗?”“等长大了再独立自主不晚”。这样的爱过于沉重,压垮了很多孩子。试想,一个拄着拐棍才能走路的人,他究竟能走多快、能走多远呢?第三是个人原因:年轻人坐享其成,不愿独立。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倡导甚至立法、父母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否则会被无情的社会现实所淘汰。

韩国:兵役制度逼年轻人自立

韩国小伙子韩浩宇的士兵生涯是从收到“某年某月某日前,到某地某训练所报到”这么一张入伍令开始的。到了指定地点,再接受一次体检,填写个人资料、捐血。然后拿到“兵籍号码”(俗称狗牌)的铝制兵籍牌、两套军装、两双半筒军靴等。接着便是为期6周的新兵训练,接受队列、持枪、射击、刺杀、匍匐等战斗动作的学习;接受教练弹投掷、核生化防护、行军、单兵战斗、日夜间警戒要领、捕俘要领、军人精神、军队内务知识等的训练。这段“从一般人变为军人”的适应期强度很大,每天都是无休止的训练,完全没有个人的私人时间;唯一可以喘口气的时间是每个星期天1小时的宗教活动时间,剩下的就是吃饭睡觉了。韩浩宇差一点没有挺过来。

韩国兵役法规定,20~30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服兵役。兵种不同,服役期限也不同,但期限最短的兵种也需要服役两年。韩国男生高中毕业后如果没考上大学,会马上接到入伍通知。如果上了大学,一般会在大二的时候办理休学,然后去当两年兵,接着回来继续完成学业。也有人大学毕业后去考研究生,但研究生读完后也必须服役。服役期间的训练和日常生活都极为艰苦,每月的津贴也很少。在韩国服兵役非常辛苦,如果某人去服兵役,家里人都会很难过。刚去当兵的前一两年,只有第二年中秋和春节可以回家(只有三天,路程远的话,呆在家中的时间只有两天),平时都没有放假。第一年特别苦,不但没有假期,还要忍受长官和老兵的非人虐待。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娇生惯养的年轻人还是会脱胎换骨,独立能力大幅度提升。

美国:传统观念推年轻人自立

当22岁的玛丽安娜告诉父母,她打算从家里搬出去、独自在纽约市生活的时候,父母告诉她日子会很艰难。她没有听从父母的劝告,不仅凭着她那份年薪不到3万美元的工作在纽约生存下来,而且在短短一年内还攒下了5000美元。此外,她还为自己的退休金账户存入了约1000美元!在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的纽约,玛丽安娜是如何办到的?玛丽安娜和她的3个朋友用每月3100美元的租金租下了布鲁克林高档公园坡区的一套四居室公寓。玛丽安娜自愿住进了最小的一间卧室,这样她每个月的房租只要750美元。为了吃饭省钱,她加入了附近的一个食品合作社,可以减少食品开销――她的省钱之道就是从食品合作社买大量全麦、豆子、小扁豆、花生酱和新鲜蔬菜来吃。她每周会吃几次肉,这样可以保证营养均衡。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目标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例如许多农民家庭就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瑞士:寄人篱下引年轻人自立

瑞士小姑娘本西奇初中一毕业,就被父母送到一家讲德语的家庭做佣人――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会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打了工培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又学会了一种新语言,对以后的就业很有帮助。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了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例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要去一个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懂得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有相当多的人会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虫生活的人,会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德国:制定法律压年轻人自立

德国小伙子施耐德从14岁开始就要做家务:比如洗衣服、做饭,给家人擦皮鞋等等。因为德国有法律规定,小孩到了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否则就是违法,家人和邻居都可以投诉,法律会对不做家务的孩子给予批评教育等处罚。

德国一贯倡导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及独立意识。父母们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视作独立的个体,给他空间,让子女学习作为独立的人应该做的事。例如,在孩子一周岁左右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会要求他们完成更难的事情。德国人常说:自己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

日本:个人理念让年轻人自立

父母对孩子的寄语篇6

提到“留守儿童”这个词语,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些孩子本应在父母的关爱下快乐地成长,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父母出外务工,留在家乡的孩子就被动地成为了留守儿童,他们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没有父母在身边照顾,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其实我国的古代和国外都存在着这一现象。

在《悲惨的世界》里,芳汀因为年少无知爱上了一个薄情郎,失身怀孕,生下了女儿柯赛特。一个没结婚的女人带着孩子是很难找到工作的,迫于无奈,在路过巴黎附近的蒙费梅时,芳汀把柯赛特托付给了经营小旅馆的泰纳迪埃夫妇照顾,自己则到家乡滨海蒙特勒伊打工赚钱,并约定每月寄给他们十五个法郎。

然而,泰纳迪埃夫妇是对不折不扣的大坏蛋,他们贪心、唯利是图、穷凶极恶。柯赛特从来没有得到好照顾,当她在五岁之前,就成了泰纳迪埃家的女仆。泰纳迪埃家让柯赛特干杂活,打扫房间、院子、街道,洗碗碟,甚至搬运重物。冬天,这可怜的还不到六岁的孩子,衣不蔽体,浑身哆嗦,天不亮,冻得通红的小手拿着一把大扫帚扫街,大眼睛里噙满泪花,看了实在令人揪心。

日复一日重复着繁重的工作,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还要忍受泰纳迪埃夫人的打骂,所以柯赛特又瘦又苍白,她将近八岁的时候,看上去只有六岁。她的大眼睛由于哭泣,深陷下去一圈。她的嘴角因为经常恐惧,耷拉下来,她的手就像她的母亲所猜测的那样,“给冻疮给毁了”。她穿着破衣烂衫,夏天令人怜悯,冬天令人吃惊。她身上的衣服尽是窟窿,与毛料无缘。可以看到她身上到处都是青一块紫一块,表明泰纳迪埃夫人拧过的地方。她的光腿红通通,十分细弱。锁骨处凹下去,令人伤心。这个孩子整个人,她的举止,她的姿势,她的声音,她说话的不连贯,她的目光,她的沉默,她细小的动作,都反映和表达了一种想法:恐惧。

谁看到柯赛特的模样都会忍不住掉眼泪的,如果芳汀此时看到她的女儿,一定都快认不出她来了。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不点跟她当时抱来时那个粉嫩可爱的孩子完全是两个人。柯赛特对冉阿让说:“我相信我没有妈妈,从来都没有。”她从来没有得到过母亲的疼爱和照顾,甚至没有见过她一面。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其实也是一位“留守儿童”,这位让无数读者痴迷的林妹妹,她的忧郁、敏感、孤傲刻薄、多愁善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少年时期寄人篱下的生活。

黛玉祖上袭列侯三世,书香门第,父亲林如海为前科探花,母亲即贾母之女贾敏。年幼的黛玉深得父母宠爱。但母亲在黛玉六岁时死去,那时她便寄住在贾府(她的外祖母家),后来父亲也病故,家道中落,她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黛玉一踏进贾府的高门槛,就告诫自己要时时小心,处处谨慎。一句“惟恐被人取笑了去”更表现了她敏感的自尊心。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所以她要时刻在人前极力维护她的自尊,其实是为了掩饰她内心的自卑。

如周瑞家送宫花,并没有贵贱之分,只因顺路正巧最后一个给她,黛玉知道后便生气地说:“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寄人篱下的冷酷现实使她更加多疑、敏感,终于给贾府上下等人留下了“尖酸刻薄”的印象,因而“不得于姐妹,不得于王夫人,不得于贾母”。

父母对孩子的寄语篇7

关键词:理性地爱;沉着地爱;美好人生

为人父母的我们,更应该懂得理性地爱、沉着地爱,让我们的爱去成就他们的美好人生,而不是成为对他们的伤害。

别让我们的爱垒成一座温室

“温室里的花朵”,我们通常用它来形容聪明漂亮却脆弱无能的人。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我们带孩子去学跆拳道,去练游泳,去学钢琴,去说英语……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强大,然而,这就够了吗?

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女孩,工作认真,学习主动,几乎是所有长辈、同学心中的优等生。但是,她差不多每个学期都有要妈妈给老师打电话要求换同桌的情况。有时是因为同桌学习差一点,无法与她较好地互动;有时是因为同桌上课打扰了她……同桌是换了,表面上看,孩子面临的问题解决了,可孩子与人交流、与人协商解决问题的机会也被家长剥夺了。如果家长过分呵护,儿童的心理永远无法成长。

别让我们的爱凝成一把千斤顶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每个做父母的人的心愿。殊不知,我们成人中绝大部分也不过是这纷繁社会中平凡的一分子而已。可为什么,我们做父母的就无法忍受自己孩子的平凡呢?

我见过一对双胞胎男孩的事例。两个孩子在班级中年龄偏小,成绩在班上一直处于中等,但俩人性格都很好,为人和善,开朗活泼。可当孩子的母亲发现孩子竟是处在班级中等时,简直无法忍受。从此,在学习上,孩子稍有马虎她就厉声斥责;在生活中,孩子稍有差错她就拳脚相加。孩子对于自己的生活毫无自,对于所面临的问题也毫无发言权。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学习没见进步,反而养成了说谎、盗窃的坏习惯。与人相处时,也很容易偏激,时常露出一副要与人拼命的狰狞模样。这就是重压之下引起孩子奋力反抗的结果。

别让我们的爱荡成一片浮云

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年轻的父母们在开创事业、照料老人、改善生活等重重压力下,常常忽略了亲近孩子,教导孩子。

有一对夫妻,双方都忙于事业,于是,他们将孩子安排在私人寄宿班里。寄宿班价格不菲,条件优越,可渐渐的他们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在意自己的态度和评价,离自己越来越远。

父母对孩子的寄语篇8

一、建立“寄宿学生”档案和联系卡

通过对学生个人和家长的了解,建立每个寄宿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包括学生家长或临时代管人的姓名、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学生的成绩变化、思想品质、日常行为等。当情况改变时,做出及时处理。例如我班的刘某同学,由于父母亲在外打工,没时间监管,他经常缺课去上网、打电子游戏,课堂上不认真听课,性格孤癖,跟同学合不来,通过建立管理档案和家长联系卡,要求家长在早餐后、午餐后、晚饭后三个不同时间段不定时地打电话与他进行交流,并进行跟踪对比,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资料。结果,在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该生各方面表现都大有改观,学习成绩进步了。

二、实行“寄宿学生谈心”制度

班级中除了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外,还设立每周一次的“谈心”课,具体做法是:从开学的第二周开始,每周的星期三课外活动时间都到男生学生宿舍、星期四与女教师彭老师到女生宿舍,了解“寄宿学生”的衣、住、食等情况,与他们进行谈心,减轻他们的各种思想负担,从而使“寄宿学生”深切感受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进一步地体现师生之间的和谐教育。至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学生出现违法行为。

三、加强对“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寄宿学生平时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上就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经常会在学校或班级出现违纪情况,对待个别学生要冷静和耐心地进行思想和心理教育,使其改正。要求学生有什么事情可采用“书面形式”联系,让学生在不方便说出的时候写出来,然后找他进行谈话,使他们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进而解开“心结”,使其逐渐转变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和思想素质,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建立关爱“寄宿学生”的应急制度

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班里建立了“‘寄宿学生’班团委班主任学校家长(代管人)”之间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对“寄宿学生”实行“班团干部帮助同学”的做法,使学生在友爱的环境中成长。比如,本学期第七周星期二晚,我班的女学生黄某,患青春期综合症,发高烧说话语无伦次,谁也劝止不了,班长第一时间向我报告,及时组织女教师彭老师与魏老师及同学将其送到卫生院并告知家长。由于处理及时病情得到很好控制。

五、通过电访家长,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

每个学期我都密切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加强与“寄宿学生”父母的交流与沟通,向家长公布我和各科任教师的联系电话;汇报班级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家长在外务工放心,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安心,从而实现家校合作的共同教育目标。

父母对孩子的寄语篇9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具体来说我们教师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工作,更应该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随着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农村教育出现了新的情况,整合教育资源,实行了寄宿制集中办学势在必行,这就给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管理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学校除了要在宿舍管理、生活保障方面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外,还要十分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住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寄宿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此,本人作了如下思考:

一、主要心理表现及其成因。

集中办学后,学生从分散的村庄集中到寄宿学校统一住宿,他们中年龄最小的10岁,特别是,这些住宿生中有50以上是留守生,大多由文化程度极低的爷爷奶奶带,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缺乏指导,加之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较重的心理压力。所以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

1.不善交流,性格孤辟。有八成以上的家长和孩子情感沟通时间减少,而我们的寄宿生又有多半的孩子需要父母能多留给他们一点时间。由于寄宿生每个月有20天不能和家长见面,而到了放假回家,又由于家长要忙农活或者打工,也不能和自己的孩子很好的沟通。特别是留守儿童,几乎没有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导致许多的学生和自己的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日渐减少,甚至有的学生说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说话。长期如此,自然会出现情绪异常,如忧郁、胆怯、孤僻、优柔寡断、冷漠,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沟通等等。

2.缺乏安全感,情绪焦虑。一是过早的独立生活方式导致情绪焦虑。寄宿本身就是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与以往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学生突然离开了家庭,离开了亲人,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行为上也表现为孤独、羞怯。当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经常产生难以应付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缺乏安全感而情绪焦虑。如:怕被同学欺负,怕有病无人照顾,怕尿床,怕从床上掉下来,怕自己学习差,处理能力差被同学耻笑等不良心理反映。

二是小学生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个体心理的发展经历着童年期与少年期的交替,此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怀,但父母却不在身边,当他们独立面对许多问题的时候,会感到很茫然而产生情绪焦虑。

三是由于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思想简单,孩子寄宿于学校,一般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旦孩子有了学习上的问题,他们的态度粗暴,轻则谩骂,重责打、罚,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四是学校规范化管理与竞争机制也会给他们带来压力,特别是竞争失利带来的挫败感与失落感也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竞争带来了精神上的紧张与疲劳,从而让寄宿生会有许多的不适应。

3.自控力差,容易冲动。寄宿生和走读生相比,寄宿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不少的孩子在缺乏监护人的教育管理情况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造成学习落后和行为表现落后。特别是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带,对孩子过分溺爱,疏于管理和教育,甚至对孩子听之任之。他们更多的是从生活方面满足孩子们的需要,而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

二、几点应对策略

1.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拓宽沟通渠道。一是定期召开帮扶教师、寄宿生座谈会,提高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二是定期让留守生与父母通话,汇报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让他们感受父母的关爱;三是利用电话、家访等形式,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加强与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和教育方法;四是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使寄宿生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正视自己成长中的变化。“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从儿童到少年这一时期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要让他们认识到,这是很正常的,不必焦虑、恐慌,更不要逃避,要引导他们感受成长的快乐。指导他们在困境中迎接挑战,在彷徨中寻求帮助;引导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营造关爱氛围,给以更多的情感关怀。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可见,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一是从学习、生活方面针对不同心理表现进行分类、分组,制定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并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二是精心策划主题活动,创设更多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感受温暖、感受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4.给与足够自由空间,和谐精神环境。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如寝室内务整理、课外兴趣小组、游戏等等。这样既能愉悦精神,又能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沟通、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使同学们认识到遇事要宽以待人,豁达大度。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健康向上、团结拼搏、欢乐温馨的班集体。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他们会感到温暖、感到安全、感到快乐。

父母对孩子的寄语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亲情缺失

现如今,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比较地下,人均工资低,难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所以就有许多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这就使得大部分农民将自己的孩子放在农村,从而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我是一名特岗教师,所以一毕业就来到了横山县石湾镇的白狼城村任教,那个村子有280户人家,总人口约有2500人,儿童大约占了20%左右,可是留守儿童差不多占了儿童总数的40%-50%。据统计,这个村子的留守儿童约有250人,那么,这么多的留守儿童是怎么生活的呢?据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儿童约5%以上会与爷爷奶奶一起居住,10%居住在邻居、亲戚、朋友中,而30%则住在学校,10%在家中随母亲生活。那么,这样就使得这些正等待父母关心和爱护的孩子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不能得到父母的爱。当然,也得不到父母完整的教育,所以就会出现不同的家庭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情感教育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子女,子女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很多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沟通,这种现象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等因与父母缺乏交流发生不良变化。据调查,一半以上的父母半年和孩子联系一次,有的或者平时很少联系,只有在农忙或过年时回家看看,长期不在孩子身边;这就使得孩子变得不爱说话,性格孤僻;有的孩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经常惹事。存在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可是其他监护人是替代不了父母的监护责任的,所以他们的情感就会比较冷漠,性格会比较孤僻,尤其是没有人管理,那么就会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去年石湾镇的李某由于时常与人打架,最后与一伙同样的留守儿童发生冲突,被砍死在横山县的一网吧内,让外出辛辛苦苦工作了多年的父母回来面对的是一个白发人送黑发的人悲惨局面。这种现象的发生让人感到恐慌,也引起了各同仁的深深反思,让孩子拥有阳光开朗的性格是多么的重要。

2、道德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大多是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需要以父母为中心的家庭,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引导,可是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一旦发生错误,很难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充分的教育和指正,但是小孩子是非观念又不强,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通常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导少,容易造成他们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而上辈亲戚和邻居对寄养在自家的留守儿童,通常也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行了,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有的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孩子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之中。有的由于缺失家庭的亲情关怀和正常教育,甚至受到家庭和邻里的冷落,便干脆和社会上的失足青年混在一起,成为他们的打手和帮凶,使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成为头痛的难题。这样就不能是那些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学习问题

调查显示,有的留守孩子学习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有的留守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不完成作业,并经常扰乱课堂秩序。那些留守儿童由于在身边的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办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尤其是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完全没有自律能力,他们需要家长的帮助和辅导,然而,父母不在身边,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率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就对学习毫无兴趣,以至于学习成绩较差。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娱乐场所也逐渐增多,特别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六年级的李晓磊平时成绩优异一直是老师的的得意门生,可是最近他却迷恋上网而无心学习,从而成绩一落千丈,但是家里又穷,无力承担经常上网的费用,于是,他就把双眼盯上了低年级的学生,敲诈勒索100多块钱。后被老师发现,才制止了这件事情。可是李晓磊却被学校记过处理。

作为一名教师,留守儿童是班级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任课教师,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温暖,为了让他们健康快乐的生活,我们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怎样才能帮助到他们呢?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措施

1、父母与孩子应该多沟通

父母应该转变观念不能只想着赚钱,而应该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更应该与孩子增加沟通,尽可能和孩子们密切联系,多打几通电话,询问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和身体健康,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意。当然不要因为不在孩子身边,而觉得亏欠孩子,所以倍加溺爱孩子,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不能一味的责骂和唠叨,而应该静下心来耐心的开导与说教,使孩子有一种被尊重与爱护的感觉,从而让孩子健康快乐的生活。

2、寄宿制度的加强

农村的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较差,很多偏远山区的小山村根本没有寄宿条件,这是我们应该申请政府帮助,加大对农村寄宿设施的投资,尽量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孩子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从而弥补他们家庭缺失的亲情。近几年有些大的城市非常重视农村的留守儿童,已经给孩们提供了优越的寄宿条件,例如:重庆市已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到现在为止已经建立了2000所寄宿学校,解决了101万留守儿童的读书问题。这样孩子们在优越的条件下学习、生活才能拥有一颗阳光、积极向上的心。

3、应在农村学校开设心理课程

很多留守儿童都渴望能得到亲人的关心与爱护,往往监护人都替代不了父母的职责,所以很多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所以,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并定期邀请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经常联系,以便准确而及时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同时,学校还应当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进行化解。教育他们应该学会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勇敢面对、积极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他们幼小的心灵没有缺憾和阴影,引导他们走过人生的关键时期,使他们能健康快乐的生活。

4、学校和班级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学校应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可以净化孩子们的心灵,在活动中忘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开展有益的活动也可以拉近留守孩子和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让那些留守孩子们体会到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老师是他们的父母,同学就是他们的兄弟姐妹,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带给他们的幸福。同时,开展有益的活动,能使他们得到全方面的锻炼,使得他们拥有强大的自信心。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