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宣传标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3:52

世界读书日宣传标语篇1

1、朝赏千篇,暮读万卷,古今中外尽在心间。

2、与书本为友,净化心灵;与大师对话,提升境界。

3、人人读书、争创学习型学校!

4、人类的灵魂深处有两个字——文明,文明之中的一部分——书籍。

5、书就是知识的海洋,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乘风破浪。

6、我们的灵魂在书中,书的灵魂在人的心中。

7、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阅群书非书生。

8、用书香熏染生命,读经典塑造灵魂。

9、畅游书海,品尝文化,陶冶情操,彰显智慧。

10、书香伴我成长,阅读圆我梦想。

11、读百家之诗文,领古人之风范。

12、获取知识,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

13、牵手好书,亲近美文,塑美好人生。

14、人是铁,书是钢,一天不读脑中空。

15、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享受。

16、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7、读好书,为自己开启一扇知识的大门;好读书,为世界孕育一颗知识的种子。

18、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书海泛舟,感悟博大。

19、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20、闻四海妙音,知世外高人,结一生一世情;读天下好书,懂世界名人,品五湖四海事。

21、魂魄的悸动,心灵的感动。

22、人可以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以一日不看书。

23、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未知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24、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名着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25、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心灵徜徉书海。

26、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27、与大师为友,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

28、书是人类的垫脚石,书读得越多,人站得越高。

29、运动的能量来自食物,思想的光辉来自书本。

30、用读书改变我们的生活。

31、营造书香校园,打造人文校园。

32、知人知理知事,读人读理读书。

33、书籍是走向成功的锁,读书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

34、读书是粗俗通向文雅的捷径。

35、青春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知识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滋味。

36、追寻历史渊源,欣赏文学作品;探访文化圣地,品位灿烂文化。

37、读"绿色"书,我们的任务;读"健康"书我们的责任;"好书人人读,人人读好书"我们的口号。

38、书香飘远溢清,让我们品读她的精髓。

39、与书为伴,让心灵驻足,传承文明,创造知识时代。

40、每天读书八小时,健康快乐每一天,幸福美满一辈子。

2016年世界读书日倡议:

在4月23日这一天,告诉亲人和朋友:"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

在这一天,走进伴你终生读书的学校----图书馆;

在这一天,走进书店,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开始阅读;

在这一天,大家互赠一本最喜爱的书,传递美好的感受和新的启迪;

在这一天,家家关闭电视一小时,在温馨安静的环境里共享阅读的快乐;

世界读书日宣传标语篇2

关键词:报刊;广告语言;宣传

中图分类号:G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144-02

一、引言

广告是市场经济中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促进销售的一种经济活动,它主要是一个推销产品的过程,而此过程必须与大众心理,即由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行为取向所构成的大众文化心态相符[1]。我们可从两则广告的完善过程体会到这一点,如起初的“长寿长乐补酒,创造生命辉煌”有夸张失当之嫌,后修改为“长寿长乐补酒,祝您健康长寿”。又如“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修改为“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这样的修改,并不影响产品的宣传效果,消费者容易接受,同行也能接受。

文字与画面相结合的视角刺激是广告的重要形式,而报刊自身的广告宣传则主要是文字或广告语,本文仅就报刊自身的广告宣传谈谈自己的感受。报刊社作为企业,有着传承文化的特殊性,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应自觉地用广告去建立、培育和发展报刊品牌,用广告这种大众传播手段进行品牌推广。随着竞争的加剧,大多数报刊越来越认识到自我宣传、自我推销的重要性,如“二七广场”是郑州市的商业中心,在那里《郑州晚报》和《东方今报》的广告牌高高耸立、交相辉映。广告除了推销作用外,还要体现出文化作用。

二、广告语言的文化性

现代广告进入我国以来,它的发展有形或无形、刻意或不刻意间已经深深地受到了中国文化传统、民族思想及历史观念的影响[2]。广告中喻意的“仁爱、进取、和谐、诚信”随处可见,如20世纪90年代“孔府家酒,叫人想家”的广告,其品牌就在浓浓的思乡情谊中成为了一个感人的符号印刻在中国人的心中;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的形象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是鼓励人们敢想敢做、去追求理想的人生。

报刊广告语言只有经过社会文化意蕴的浸染,才可能塑造出完美的报刊形象;报刊广告散发出的那种春风化雨般的文化气息只有长久地伴随读者,才能真正营造出发行和广告紧密结合的灿烂辉煌。如《中国新闻出版报》的“行业旗帜,勇立潮头,每个工作日都有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明示着刊物定位,从广告语中可以感受到该报的品位及文化层次。又如《今传媒》杂志,在每期封面上都刊出:“一份用新解读传媒现象和传播行为的期刊”,从这一广告语中,读者会体味出刊物的水准。

好的广告往往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作用。但是,读者对报刊广告的真实性、权威性的要求仍然很高[3]。报刊自身的广告语言除了新奇、生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朴实、简明、准确。

三、广告语言的朴实性

报刊自身的广告宣传作为报刊推广中的重要部分,其广告语言不能奢望靠空洞的口号和概念的炒作来完成,它是知识与时代、信息与社会、文化与企业等诸多因素的链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做报刊广告宣传更应该洞悉受众心理,所呈现的广告语言要能打动读者,达到沟通的目的。因此,报刊的广告语言要质朴,要诚恳,采用理性诉求的方式来传播信息,在广告中明确标示报刊能带给读者的益处,提供给读者有用的信息和利益承诺。如《实验教学与仪器》,每期目次上的广告语为:“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实验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经验交流、沟通厂校联系”,其语言算不上凝练,但直白、质朴,读者一看广告便知道该刊关注的是课程改革、实验改进与教学、实验设计与技术、实验教具与产品推介等。又如《意林》封面上的广告“小故事大智慧、小幽默大道理、小视角大意境”,《意林》以“小”见“大”,耐人回味。

四、广告语言的简明性

报刊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报刊知名度的高低通常与受众的多寡成正比。报刊要善于利用各种形式,策划宣传,言简意明,推广报刊形象。如黑龙江出版集团常用的广告语为“龙行千里,书香万家”,该广告语不仅简洁,而且意义深长。报刊广告语言的简明性,一般指两方面的要求,其一是广告标题要起到点明主题、引起兴趣、加深印象、促进订阅等作用;二是广告正文应简明易懂、交代明白。广告正文的长短,一般无具体规定,但要长而不拖沓,短而不晦涩。《时代姐妹》杂志是一家二十多年来在国内读者中有影响的期刊,该刊集中、深刻、直接地反映了男女两性间从未有过的既矛盾又亲密、既冲突又互补的现状,并力图通过了解、沟通、调试,以达到两性和谐与最终的两性平等和共同进步。该刊的广告用语:“是女人,你一定要看,世界属于你;是男人,更不能不看,世界另一半――《时代姐妹》”。这则广告用简明的语言道出了刊物的内涵,也暗示了应该拥有广大读者的理由。又如《演讲与口才》的“口才助你成功、沟通改变人生”广告,“精选全国优秀小说,荟萃文苑中篇精华”的《中篇小说选刊》广告,“成熟男士的读者文摘”的《特别关注》广告,其语言就简练明白。

五、广告语言的准确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诚信是广告的源泉。报刊的广告宣传要有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广告宣传力戒内容虚假,言不符实;广告用语应实事求是,语言准确。广告语言的准确性强调情真、言真,即表义明确,避免歧义,防止误导。如一本指导中学生复习的杂志,曾用了“一网打尽”的广告,不免有言过其实之嫌。而《女友》杂志,曾用过的“男人的朋,女人的友”广告语,到《女友》(家园版)的“美好生活开始的地方”的广告,以及现在的“做男子的知音,女子的知己,做所有读者的良朋益友”广告,语言不仅朴实,而且感情真知,给人一种亲合力。《女友》杂志的广告能以质朴、准确打动人,《女友》的风格更能打动人,她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质:爱的阳光,美的梦幻,新的乐园。

准确性、真实性是报刊自身广告宣传、信息传递的基本准绳,违背了准确性、真实性,所有的宣传会适得其反。报刊广告用语中要优化元素,突出核心价值,便于公众理解、接受和亲近。

六、结语

当前,不少报刊出版单位都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转企改制,这必将带来人们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的震荡、更新和转变。报刊的广告宣传在报刊的生存和发展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报刊的主办者应加大自我宣传力度,做好广告文章。报刊的自我广告宣传,要宣传得准,要宣传得实;广告出报刊的宗旨,广告出报刊的特色和风格。好酒也要会吆喝,同样,好的报刊也要有真实、精彩而吸引读者的广告。

参考文献:

[1]徐德珍.中西文化差异在广告语中的体现[J].株江工学院学报,2003(1).

[2]蔡正华,吴芳萍.我国广告中呈现的儒家文化传统[J].今传媒,2010(12).

[3]蔡雨坤,潘国庆.自拟书刊广告:鲁迅编辑出版的一个侧面[J].出版发行研究,2009(2).

第2011年度全民阅读活动方案出炉

3月21日,为进一步推动2011年度全民阅读活动,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协调小组办公室召开2011年度全民阅读活动工作协调会,就落实《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度全民阅读活动工作方案》,迎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等,进行了交流、探讨和部署。

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度全民阅读活动工作将围绕8个方面展开。一是继续开展向大众推荐优秀图书活动。“六一”前夕,开展第八次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活动。“七一”前夕,围绕建党90周年等重大节庆,推荐优秀出版物。在年底开展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本图书”推荐活动。二是开展书香之家、书香之乡、书香之县(市)推荐活动。三是与中央电视台共同策划举办“2011•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电视晚会,于4月23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促进全民阅读。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五是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扩大全民阅读活动的影响。联合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行“世界读书日”邮票。联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向手机用户发送“世界读书日”公益广告。进一步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标识。六是倡议全国新华书店在4月23日开展优惠售书、向基层群众捐赠图书等文化惠民活动。七是不断探索全民阅读工程建设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全民阅读工程中长期规划。努力推动设立国家读书节、国家阅读基金,使全民阅读活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八是下发《关于深入开展2011年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指导新闻出版系统、各地方围绕年度主题,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世界读书日宣传标语篇3

【关键词】图书策划选题论语古典文化

于丹所著的《论语心得》是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由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的于丹的演讲内容。《论语心得》也创下了销售的奇迹,到2008年,中国大陆已经销售460万册,《论语心得》成为中国大陆的又一本文化界的畅销书。那么,《论语心得》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

一、选题策划的特色

选题主要是依托市场导向及读者的需求,即图书市场的预测。《论语心得》依托于中央电视台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以《百家讲坛》为契机而“火”起来的易中天、于丹等人出的书自然有强大的市场推动力,可谓是应运而生。并且,《论语心得》畅销也与中华书局的出版有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书局为了普及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决心推出面向大众的出版书籍,《辞海》《正说清朝十二帝》及《论语心得》便是在中华书局的这一出版方针之下产生。而这也是此书的选题性质和特色。

从选题内容和特色上看,于丹的《论语心得》非常有优势。她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源头——孔子及其著作《论语》,由叙事性的讲解转为亲和力很强的情感感悟,而这些也让观众在收看《百家讲坛》节目的时候眼前一亮,可谓独具特色。于丹从当代信息化的社会中寻找语言,用现代人的智慧去解读古代人的思想。虽然于丹曾自谦地说:“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作《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

二、作者于丹的可塑性

于丹本身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授,在学校教授影视学概论、中国古典文学、电视理论思潮等课程,并参加过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的编著工作,在《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也有很多。此外,于丹还担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学教育频道的总顾问,并成功策划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艺术人生》等节目,本身具有较强的文化功底和传媒优势,这些都为于丹登上《百家讲坛》的舞台并成功推出《论语心得》创造了良好的个人条件。

三、装帧设计形式的创新性

《论语心得》从视觉上让读者充分享受到美感,也促进了书籍的销售。首先,《论语心得》非常薄,只有160面,还有少量的插页,受自身演讲内容的限制,全书的文字只有10万字左右,但是正是中华书局把这本书定位为大众通俗读物,而只要具备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都可以阅读,因为受众面较广,读者的经济水平无法掌控,而《论语心得》作为普通书籍的形式则为普通读者的购买提供了可能。可以说,正是《论语心得》平装的朴实无华,再加上于丹亲切自然的演讲语言,才造就了这本书返璞归真的形象。其次,在书籍的开本构制方面,编辑选择了小16开的异形本,这种类型的书只比普通的32开大一点,拿在手里翻阅非常方便。同时,编辑在选择这本书的纸张时,还充分考虑了书籍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籍常常是册装,而《论语》自问世以来,经过卷轴装和线装之后成为历代士人必读的书籍,本身便有一种古老的质感。而编辑正是看中这种质感,利用类似宣纸的手抄纸印刷,与线装书颇为神似,让读者看上去便觉得有一股书卷气。

四、封面、插图制作的新颖性

从封面的角度来看,《论语心得》封面与中国的古典文化结合紧密,封面、书脊、封底等都以大面积的黄色为主,象征着古代的黄绫包卷,也体现出了自身内容经典的意味。并且,书籍的名称按照古人从右往左的书写习惯自上而下书写,本身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同时,这本书的封面和封底选择了中国国粹之一的水墨山水画,配上北斗七星图,象征着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历史悠久,而书籍的插图多采用画家陈传席的水墨写意画,是对正文经典的呼应。这样从视觉到形式、从外表到内容都体现出了书籍的内容和特色,将读者完全带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境地。《论语心得》在腰封宣传上也是独具特色。从整体设计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书籍封面的上方有“百家讲坛”的标志,但是这么一点很难让人联想到“百家讲坛”的盛况。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编辑在书籍外面加上了腰封,加强了宣传《百家讲坛》的力度,其腰封上除了书名、作者之外,还打出了一行商业广告——“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这就使读者在阅读书籍的时候联想到《百家讲坛》栏目,也为书的宣传拉来了一些潜在的读者。

正是种种因素结合到一起,造就了《论语心得》460万册销量的奇迹,以及其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等广销全球的奇迹。同时,我国自从上个世纪末加入wto之后,在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事务中越来越处于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我国在世界地位的上升,一股“中国热”在世界各地兴起,而我国政府也适时地推行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希望让孔子世界化,让世界都来了解中国儒家思想的精粹,《论语心得》恰逢这个时期推出,可谓是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聂震宁.我们的出版文化观[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2]珍妮特·麦克肯丝.编辑的伙伴[m].黄先蓉,译.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3]博玫.中国出版体制创新[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4]孙月沐.中国书业年度报告[R].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5]周百义.创新:出版社永恒的追求——长江文艺出版社内涵式发展道路回顾[J].编辑之友,2004(5)

世界读书日宣传标语篇4

学生课外阅读重要性一、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研究是世界教育的趋势

近年来,阅读被众多发达国家看成一种“准生产力”,欧美等国均开展了阅读指导运动,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成为了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美国有大批专家、教授专门从事阅读理论研究,不仅在多所高等学府开设阅读课程,1998年10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年度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

英国有着比较明确的课外阅读教学目标,学生不仅要阅读现代作家作品,还必须学习和赏析至少包括两部莎士比亚作品在内的古典作品,并且给学生提供两份1914年前的作家和诗人名单,供学生选择。充分体现出英国教育注重文学素养和文化陶冶的特点。

法国国民教育部于1990年提出了一项全国性的学生课外阅读计划。1994年设立“国民阅读指导中心”,研究学生的语言学习情况,提供书籍并指导阅读,还集中一批专家对阅读理论、特别是对创造性速读进行研究,并将此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不管是前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语文课阅读均得到重视。不仅有较为系统的计划,而且在语文课程中有专时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和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二、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研究是传承中华教育精粹的需要

我国从古至今都对课外阅读非常重视。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指出不重视长期的课外积累是学不好知识的。朱熹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源不断的活水,大多是来自课外广泛的阅读。大诗人杜甫更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道出了阅读积累的重要性。现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比例大约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语文素养得之于课外阅读积累。”

认识到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台湾早在2000年开始就在全岛内从学校、社区运作、家庭教育三方面实施了“儿童阅读计划”。同时期,中国大陆诸如“新语文”“亲近母语”“快乐语文”等研究也先后涌现,以倡导儿童阅读、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书香社会为宗旨,集中优质资源,融入学校课程结构。通过引导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来传承中华文化精粹。

三、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研究是建设阅读社会的需要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并于1995年宣布4月23日(作家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为“世界读书日”,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教育部等九部委共同发出“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通知。

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时,时任国家总理的强调“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主席在中央党校讲话时也谈到“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他的读书观点不仅领导干部适用,推而广之,对小学生乃至建设阅读社会都是非常适用的。

四、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研究是扭转不良阅读现状的需要

据2011年7月,在北京公布的“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意愿较高,但半数以上(52.0%)小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或较少。在影响课外阅读的主要因素方面,近4成(36.6%)小学生认为是由于“学习压力大,没时间”,近6成(56.7%)小学教师也认同这一观点。在读过课外读物的4~6年级小学生中,近8成(78.0%)调查者不是因为读书的本身魅力自觉阅读,而是为了“提高学习水平”才去阅读。互联网和手机也已成为小学生的重要阅读渠道,小学生上网率为63.6%,手机阅读率达31.3%,小学生课外阅读功利化、娱乐化倾向日趋明显,现状不容乐观。

五、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研究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需要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并明确规定了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小学第二阶段(3~4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5~6年级)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并强调要“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六、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研究是学生精神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国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形象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人生吸收精神食粮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形成怎样的读书习惯可以说是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通过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就能更佳地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爱读书。通过与作者文本的一次次思维碰撞,感受著作中闪烁的智慧与人性光芒;通过与书中伟大心灵的一次次对话,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情感观、价值观、人生观。

七、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研究是提升学生全面素养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英国威尔沃克也曾说“只要读书用心、广博,人的举止自然会变得优雅起来。”事实证明,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底子,使孩子变得更加聪明,更是提高学生全面素养、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同样是读书,如果仅仅局限于书山题海中,局限于为提高学业而读书,那必将落得个越读越“死”的结果。相反,通过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爱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成长起来的将是一个个人文底蕴深厚、善于独立思考、心理素养全面的人。

综上所述,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极为重要,它既是扭转不良阅读现状的需要,也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精神健康成长和提升学生全面素养的需要。通过与作者文本的一次次思维碰撞,感受著作中闪烁的智慧与人性光芒;通过与书中伟大心灵的一次次对话,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情感观、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

[2]曾祥芹,韩雪屏.国外阅读研究.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世界读书日宣传标语篇5

今天是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的开展日。上午8:30,从旅馆坐车前往书展会场。

在入场处的资料台自取导航和相关宣传资料后,先参观主厅最大的展览。这是递交并入选博洛尼亚插画奖的各国童书插图原画展,入选画作代表了当前世界儿童插图的先进水平。据称,今年的参展画作总体上比往年都更为精致和精美,从中可见世界范围内儿童插图艺术要求和水平的不断提升。欧美国家照例是参展的主力,但展场内日本、韩国、伊朗等亚洲国家的不少插画家的作品也引人注目。中国台湾有两位插画家的画作入选其中,作者分别是汤姆牛和洪意晴。

遗憾的是没能在展览上见到中国内地画家的作品。

在博洛尼亚书展,插画艺术的确不容忽视。从书展大厅开始,到进入各个分展厅,触目皆是大量的图画书作品。一些欧美童书出版大企业更将图画书作品作为本年度的品牌宣传对象。比如,兰登书屋2014年的版权手册做得相当朴素,最普通的32开本,最平常的印刷纸张,只是明白人一看就知道,手册的封面是2002年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得主昆汀・布莱克为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知名童书作品所绘的经典插图,它也是兰登书屋将于2014年10月推出的新书之一。

儿童图画书产品的衍生力也十分强大,几乎覆盖了幼儿图书的所有样式。除传统的故事图画书外,知识类、玩具类等图画书不但追求知识、游戏与图画结合的创意,也更注重插图本身的艺术质量。这其中,玩具图画书最讲究形式的创意,出版社的版权保护意识也很强。在26号展厅路过一家小型出版社的展位,见到若干奇趣十足的玩具图画书,忍不住举起相机,马上被工作人员友善地挡住镜头并解释原因。后来走过相关的展台,都是先征求展位工作人员的同意才拍照。

下午14:30,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的新闻会在主场馆二楼礼堂举行。会议的最大看点,是由本届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玛丽亚・基尔宣布2014年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与插画家奖得主。日本作家上桥菜穗子和巴西插画家罗杰・米罗荣膺大奖。罗杰・米罗本人也在现场。获奖的消息一公布,祝贺的人群便包围了他。对于主宾国巴西来说,本届书展确是充满惊喜。

3月25日,晴。

今天继续参观各个分展厅,对30号展厅印象格外深刻。这里是欧洲国家的主展厅之一,设有来自德国、法国、瑞士、比利时、西班牙等国的不少童书出版社的展位。它也是总体风格最鲜明的一个展厅,许多区域以黑色作为背景主色调,配以其他各种色彩和饰物,整洁、沉稳中透出些悠闲的俏皮。在德语童书的版权指南手册中,除图画书外,近年在博洛尼亚书展得到持续关注的青少年文学也引人注目,其作品题材十分开放,包括日常生活、幻想、历史、战争、犯罪、侦探、爱情等等。注意到德国作家阿尔诺・西特罗贝尔的小说《深渊》(abgründig),与丹麦作家燕娜・泰勒引人争议的《恶童》和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知名的《饥饿游戏》一样,以青少年小说的形式来探问人性之恶的主题。《深渊》这样的作品作为青少年小说,其题材和形式均值得探讨,但作为一种创作的探索,它也体现了当代青少年文学的多面性。

除用作童书交流和版贸交易的大量展台外,书展在各展厅设有四个咖啡角,分别为插画家咖啡角(illustratorsCafé)、作家咖啡角(authorsCafé)、翻译家咖啡角(translatorsCafé)和电子咖啡角(DigitalCafé),其名称指向对当代儿童图书的发展来说最为重要的四个因素:文学、绘画、翻译和新媒介。书展期间,四个咖啡角也持续举办着一系列围绕童书创作、翻译、出版、新媒介各议题的演讲、对话、访谈、工作坊及其他交流活动。看到电子咖啡角的活动单,个中讲座、讨论涉及“为儿童制作上乘软件的十个黄金法则”、“超越图与文:为儿童打造讲故事的软件体验”、“儿童、纸张与电子的未来”、“艺术家手中的技术”、“交叉新媒介”等话题,其技术水平或许待考,但话题显然十分前沿。

临近中午,在翻译家咖啡角略作停留。这里正在举办以童书翻译为主题的一些交流活动。中午12点就有一场2012年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得主玛丽亚・特瑞莎・安德鲁托与其作品翻译者的见面交流。从这类活动的安排可看出,博洛尼亚书展远不只是一个童书版权贸易的商业平台,它也利用书展的优势和便利为儿童图书领域各个方面的国际交流创造着条件。这或许也是书展盛名远扬的原因之一。从翻译家咖啡角的介绍中看到,自2008年起,书展设立了“世界童书译者名录”(worldDirectoryofChildren’sBooktranslators)项目。该项目据称是全球首个以专业童书翻译者为对象的数据库,目前收录了来自54个国家、包含55个语种的专业童书译者讯息。相关译者需要至少翻译出版过两本及以上的童书作品,才能获得在该项目的注册资格。有需要者可在网上免费查询、获取相关资料,也可通过译者姓名、翻译资料、目标语种、母语语种、居住地区、文学类型等条目搜索译者。想起在25号展厅入口的资料台处,也见过一份介绍意大利各类翻译奖金、奖项的宣传册,目的是为国内外出版社、译者提供意大利作家作品外译的相关资金、奖项申请指南,其中包括意大利文化部设立的国家翻译奖、意大利外交部设立的意大利图书推广与作品翻译奖项,以及以意大利当代纪实写作、专著、学术著作等为外译对象的非盈利性翻译支持机构SepS。从中可见翻译工作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重大意义以及它在国家和国际语境中获得的重视。联想到国内童书对外译介的困难,是否也可借鉴类似的人才库及开放资金申请方式,加强盘活翻译人才的力量?

信步走到了瑞典艺术协会设立的林格伦纪念奖展区,与协会行政办的左伊・桑提考斯女士小谈。瑞典艺术协会是林格伦纪念奖的工作主持机构。林格伦纪念奖于2002年由瑞典政府设立,以500万瑞典克朗(约合57万欧元)的奖金成为目前奖金额最高的世界儿童文学奖项。其评奖对象与国际安徒生奖略有区别,不但包括童书作家和画家,也包括儿童阅读的推广人(组织)。当天中午12:30,在插画家咖啡角将公布2014年林格伦奖纪念奖得主。今年有来自68个国家的238位提名候选人竞逐奖项,中国的提名作家是殷健灵。

瑞典驻意大利大使鲁思・雅各比女士作为活动嘉宾受邀来到现场并致辞。咖啡角的大屏幕上直播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图书馆2014年林格伦纪念奖的公布现场,获奖的是瑞典女作家巴布洛・林格伦。这位与林格伦同姓的作家生于1937年,其儿童文学创作覆盖儿童诗歌、图画书、小说等类型。会场嘉宾介绍她各个时期的童书创作,特别提到其作品幽默而富于哲学思考,读后回味深长。

3月26日,小雨。

今天是书展第三天。三天里,一面贪看各个重要和有趣的展厅及活动,同时也一直在关注书展上的中国身影。从第一天到第三天,多次经过设在26号厅的中国童书展区。展区就在哈珀・柯林斯、兰登、企鹅等国际知名出版公司的展台不远处,用了正红与亮黄的主色调,尤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展台最为别致和引人注目。展区有集合各少儿社推荐书目的厚重而精美的英文目录,各个出版社也为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印制了英文的图书或节选译本。相比于西方大企展台络绎不绝的咨询和洽谈,中国展区的交易气氛略显平静,但这里安排的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也引人注目。

中午时分,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展区参观了“好故事,一起讲”国际交流活动。仪式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潘女士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CBBY)副会长张明舟先生主持。中国作家金波、曹文轩、新获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的罗杰・米罗等应邀参与现场交流。

当天另一个与中国声音有关的重要事件,是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的新闻会。上午进场时,已在资料台看到了会的英文宣传册。册子做成可爱的飞鸟状,印有气派的宣传语:“让安徒生奖获奖者的文字和绘画作品走向全球最大市场”。会定于下午14:00在作家咖啡角举行,这里昨天刚举办过托芙・扬松和她著名的“姆咪”(又译“木民”)系列作品的纪念座谈。今年是芬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兼画家、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得主托芙・扬松诞辰100周年。

下午,准时前往作家咖啡角,参加会。会议由张明舟先生主持,与会的嘉宾有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卡鲁丁先生,本届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玛丽亚・基尔女士,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先生,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张克文先生,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主编方卫平先生。2000年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得主、巴西作家安娜・玛丽亚・马查多女士和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馆长拉比女士等也出席了会。即将出版的书系第一辑内有马查多女士的《碧婆婆,贝婆婆》一书。这位作家见到展出的中文样书,爱不释手。

今天一天,觉得书展颇有些“中国日”的感觉。

3月27日,晴。

今天是博洛尼亚书展撤展的日子,一年一度的童书界盛事又到尾声。

综合来看,本届书展的中国元素十分突出。几天来,中国展区内安排了持续的作家交流活动,其中不乏高规格的国际交流。在展区外,中国身影和中国声音也遍布各处。想起两年前参观书展时留下的印象,对比十分强烈。在这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童书展上,中国的身影、中国的声音正一点一点地冲破传统、文化、语言等各方面的障碍,在国际童书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貌。

当然,中国童书文化要真正走进世界主流的童书版权贸易和艺术话语圈,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就这些天书展所见,想到两个方面的问题,或许是中国童书在其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值得予以特别关注的。一是世界性的儿童图书和儿童文化品牌的打造。在文化的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的今天,世界性的童书品牌即是童书文化传播和输出的世界语。比如在哈珀・柯林斯的版权手册上,就能看到魔戒、纳尼亚传奇、小熊帕丁顿、HelloKitty等全球知名的童书品牌。就品牌而言,不得不说,目前亚洲国家中日本做得最好,柯林斯手册内的HelloKitty即是日本知名的全球儿童文化品牌。对于特定的作者、出版社乃至国家地区来说,世界性的品牌童书往往也意味着一种世界性的声名和影响。在中国童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这类真正能够为他国读者所普遍接受并具有世界价值的品牌童书的创作、出版和对外翻译、传播,会起到重要的开拓和引领作用。

世界读书日宣传标语篇6

[关键词] 图书馆 出版界 全民阅读 宣传活动

[分类号]G252

1 引言

以“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为宗旨的“知识工程”,自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2000年12月1日起举办首届“全民读书月”活动以来,到2010年已发展到由、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总政治部宣传部等11个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并且由原来每年12月改为从4月起在全国举办的全民阅读活动。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了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良好社会氛围。然而,作为与图书密切相关的图书发行与销售单位――出版界和图书保存与利用单位――图书馆,在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采取的措施是怎样的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异同之处?取得了什么样的宣传和服务效果?这些都值得业界进行有效的评估。作为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10年)规划项目之一的“全民阅读与图书馆服务研究”课题,该项目组就图书馆与出版界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时间、形式、运作机制、经费、范围、文献资源、受众等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对两者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从出版界的宣传活动和举措中寻求可资图书馆借鉴的经验,推动图书馆界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在促进全民阅读、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 图书馆与出版界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比较

项目组通过网络等手段对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新闻报道及相关材料进行调查,并结合项目组成员历年组织江西省公共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所了解和总结的情况,对图书馆与出版界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两者既存在共性,也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性。

2.1 两者共性比较

2.1.1 活动时间的比较 图书馆与出版界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时间是一致的,都是由早期的每年只在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开展一天的全民阅读宣传活动,发展到开展一个月的宣传月活动,直到如今的全年的不同时间都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在活动的具体开展时间上,图书馆与出版界均会根据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按要求在统一的时间内开展各自的宣传服务活动。一般而言,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取得更好的效果,图书馆与出版界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多选择在周末、世界读书日、节假日等时间进行,例如2010年虎年春节期间,黑龙江出版界通过开展捐赠、优惠活动,让利读者,吸引读者,促进消费,助推“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此外,图书馆与出版界还会根据当年情况,在某些重大活动期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比如2010年各地图书馆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号召阅读世博相关书籍,设立推荐书目。许多有条件的图书馆还专门设立推荐书专架开展阅读宣传活动。

2.1.2 活动形式的比较 图书馆与出版界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形式存在共性,都是采用与阅读有关的形式宣传和倡导全民阅读。为了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全民阅读活动,图书馆和出版界都会精心策划,开展内容创意出新、形式不拘一格的阅读活动。比较典型的活动形式有读书论坛、名家讲座、读书主题征文、经典诗文朗诵、各类演讲比赛、与读书活动相关的评选、图书捐助活动、送书下乡、与读书有关的才艺大赛、电视课堂、电视辩论赛等。

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以来,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很多新华书店系统的书店、书城向读者优惠售书,除了促销活动外还积极参与各种阅读活动,如深圳读书月活动即由深圳新华书店集团作为总承办单位。在广东“书香岭南”全民阅读活动中,广东出版集团作为活动承办方之一,重点参与创建了《读书周刊》和“书香进校园”等多个项目。图书馆在全民阅读宣传活动中利用自身优势,同样做了大量工作,如免费办证、延长开放时间,举办讲座、展览、读书演讲比赛,开展图书漂流、晒书、换书以及特色鲜明的绿色读书活动等。

2.2 两者差异比较

2.2.1 活动运作机制的比较 图书馆与出版界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运作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即活动的主办者和承办者不同,活动运行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从总体上看,出版界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运作机制主要是由新闻出版总署以及各地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等作为主办者,各出版企业及书店等为承办者,在闹市广场举行大型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而且往往能够邀请到当地政府领导出席活动启动仪式。在全民阅读宣传活动中,各出版企业、书店、农家书屋等配合开展相关活动,它们开展的活动性质为半公益半赢利性。

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运作机制则主要是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图书馆学会作为主办者。自2003年起,中国图书馆学会接手组织图书馆实施每年的“全民读书月”活动。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研究图书馆在指导全民阅读中的作用,为全民阅读提供理论支撑,标志着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有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承办者,在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宣传活动,它们开展的活动性质为纯公益性。

2.2.2 活动经费的比较 图书馆与出版界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在经费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图书馆用于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经费明显不如出版界。

图书馆作为非盈利性、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其经费来自上级拨款。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的经费相对比较紧张。据统计,2003年全国共有534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没有任何购书费用,占当年县级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3.8%;2004年共有720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没有任何购书费用,占当年县级公共图书馆总数的32.5%。全国有4个省(自治区)超过50%的县级图书馆无购书费用,有7个省(自治区)40%-50%的县级图书馆无购书费用。在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图书馆无法投入较充足的经费,也没有用于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专项经费支撑。

出版界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多,除了一部分来自上级拨款外,还有来源于各个出版单位、新华书店等系统的经费,它们在活动中推出的新书不仅可以作为实物充抵活动资金,还能通过宣传活动销售新书获取利润。可见,出版单位、新华书店作为企业,利用营销宣传经费开展活动,是出版界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在经费上的明显优势。

2.2.3 活动范围的比较 图书馆与出版界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

图书馆开展宣传活动的范围较小,出版界开展活动范围更广。

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往往安排在本馆馆内进行,地点比较单一,活动范围较小。而且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偏少,2007年仅为2791所。相比较而言,出版界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地点广泛得多,活动范围较广,除了在各地的广场、中心地带举行大型活动外,还利用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等销售和服务网点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而且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的数量远远超过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近十余年,全国新华书店的数量一直保持在13000家左右。农家书屋的数量更是巨大,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38万家。随着当前新一轮建设工作的启动,预计2011年农家书屋建成数量将达到50万家左右。可以说,出版界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地点覆盖全国城乡各地。

2.2.4 文献资源的比较在全民阅读宣传活动中,在推介新书籍以及图书的更新速度方面,图书馆与出版界有着很大的差异,出版界明显有着文献资源的优势。

图书馆的书籍往往要先经过订购、加工整理,才能上架与读者见而,书籍更新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图书馆往往在馆外活动场所无法提供文献资源现场服务,尤其是无法提供最新的文献资源,只能提供有关推介书目等宣传资料。

出版界的书籍更新速度很快,出版社推出的新书在书店很快就能见到,尤其是在全民阅读宣传活动中以及在一些大型书展上,出版界往往可以一次性推出大量最新图书,深受读者青睐。如2009年上海书展新书达6万种,其中更有60余种新书是在书展上首发,成为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在图书的复本数量上,出版界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馆则望尘莫及,尤其难以满足大量读者同时需求同样的书籍。

2.2.5 活动受众的比较 图书馆与出版界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受众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图书馆宣传活动的受众大多为本馆的持证读者和一部分正好路过图书馆的市民,出版界宣传活动的受众则是广大市民。

图书馆除了为数不多的时候在闹市区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外,无论是讲座、论坛,还是征文、交换图书等活动,主要都是在图书馆内进行,故其受众一般都是本馆的持证读者。据2005年的数据统计,我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人数为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可见,图书馆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受众范围相对比较狭小。相比之下,出版界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受众比较广泛,新华书店、农家书屋数量多,遍布全国,其读者众多,层次多样,而且只要活动在哪里开展,哪里的人们都将成为活动的受众,图书馆活动的受众面自然不能与其同日而语。

3 图书馆与出版界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启示

尽管图书馆与出版界在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时间和形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共性,但显然在很多方面出版界比图书馆更有优势。通过以上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出版界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时注重营销图书,注重投入与效益的协调;图书馆则注重推广图书和阅读,注重公益。这给图书馆更好地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3.1 争取政府部门重视和支持,全力保障宣传活动开展

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主办者主要是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图书馆学会,但实际上主要是由图书馆学会主办,未能充分发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导致其宣传力度自然不够。图书馆应努力争取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更多的支持,更好地发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执行力和影响力,全力保障宣传活动的开展。因此,应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主导下,成立全民阅读宣传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和主办图书馆全民阅读宣传活动,每年负责举办全民阅读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并邀请政府领导或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致辞。这样不仅能提升图书馆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规格,扩大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影响,还能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牵头、协调作用。同时,图书馆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更多的支持,有利于争取得到活动专项经费的支持,这对更好地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并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3.2 多途径筹措活动经费,力助宣传活动顺利开展

经费是制约图书馆全民阅读宣传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当前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需要亟待解决的首要和瓶颈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图书馆事业越来越关注,其中有一部分人有意愿也有能力投资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应积极鼓励、引导。因此,在经费问题上,图书馆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应以争取政府投入为主,确保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所需的经费;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多元化、多途径投入新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全民阅读活动。图书馆可以与企事业单位、集团公司合作,吸引投资,尤其可以与出版企业合作,由其提供最新出版的图书加盟图书馆的全民阅读宣传活动,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图书馆经费的不足,还可以丰富宣传活动的文献资源,在宣传活动中向大众推介新书和好书,达到与出版企业双赢的效果。

3.3 切实增加活动网点,有效扩大宣传活动的辐射范围

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要取得更好的效果,有效增加活动网点,有效扩大宣传活动的辐射范围和覆盖面,是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因此,图书馆应走出馆门,延伸服务区域和空间。如上海图书馆和外地兄弟图书馆共同组织的“走进世博会”全国巡讲,足迹覆盖北京、广西、河北、香港、澳门等20余个省、市,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图书馆还可以与出版界合作,充分利用农家书屋,让图书馆走进乡村。与出版界相比,图书馆拥有更多、更专业的导读人员,加大对农家书屋的业务指导和多方位的支持力度,有利于发挥图书馆自身优势,实现与出版界的双赢。实际上,县级图书馆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农家书屋的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图书馆还应充分利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各级支中心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到2010年底,该工程已基本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和“村村通”的目标,初步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逐步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该工程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将全民阅读宣传活动与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扩大活动覆盖面,也能使活动有相对固定的场所,让图书馆的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3.4 加强电子资源建设,以时尚新颖手段吸引受众眼球

与出版界相比,图书馆的文献更新速度慢,复本少,制约了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因此,图书馆只有利用自身优势,创新手段和方式,才能在全民阅读宣传活动中出奇制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项目组分析认为,加强电子资源建设,能够为丰富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文献资源开辟一条新途径。图书馆加强电子资源建设,可以有效弥补书籍更新速度慢、复本少等

不足,使之成为图书馆区别于出版界的优势所在。在全民阅读宣传活动中,图书馆可以向广大人民群众推介电子出版物和数据库,让更多的人了解电子出版物和数据库的内容,熟悉电子出版物和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进而充分利用电子出版物和数据库进行读书学习,达到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目的。2011年江西省“两会”期间,项目组成员参加的江西省图书馆为省“两会”提供的信息咨询服务,就将“数字阅报器”送到代表和委员下榻的宾馆,让代表和委员能够实时、快捷、便利地利用“数字阅报器”阅读当天的报纸,很受代表和委员的青睐。这种服务方式完全可以用在全民阅读宣传活动中,这样既有别于以前的宣传形式和方法,又能极大地吸引广大群众的眼球,起到很好的宣传、引导效果。

3.5 加大活动宣传力度,最大限度扩大活动的受众

与出版界相比,目前我国图书馆服务的受众人数相对较少,这种现象不利于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大多数人很少甚至从未走进图书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图书馆宣传工作不够。实际上,在图书馆阅读与到书店或者在家阅读相比,图书馆的公益性质使得读者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免费资源,而且图书馆可以提供各种阅读指导和相关服务,还能提供读者之间的交流平台。由于图书馆宣传不够,很多人对图书馆缺乏了解,未能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因此,图书馆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大众的图书馆意识,激发大众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扩大宣传活动的服务受众。如可以加大每年一度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世界读书日、科普宣传周等大型宣传活动的力度,不仅要将这些宣传活动推向城市的闹市区,还要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在更广泛的领域宣传图书馆,达到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目的。另外,还应创新读者服务方法,让人们能够更便利地享受图书馆的优质服务。例如,应将在图书馆内开展的读书论坛、名家讲座、读书主题征文、经典诗文朗诵、各类演讲比赛、与读书活动相关的评选、图书捐助活动、与读书有关的才艺大赛等活动推向社区,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并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图书馆,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图书馆,熟悉图书馆开展的各种读书活动和相关服务项目,激发大众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达到倡导全民阅读的目的。

世界读书日宣传标语篇7

关键词:高校;阅读推广;特点;策略

河南省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由河南省图工委牵头发起,自2003年以来,每年都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个高校,要求每个学校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以“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一、河南省阅读推广活动的特点

近年来,河南省高校的在图工委的组织和带领下,活动形成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动参与,组织得力

河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图书馆要主动参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并积极探寻图书馆参与素质教育的切入点。2003年11月,河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常委会议,专门研究“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书源优势,如何发挥导读的优良传统”。一致认为图书馆应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高尚的人。此后,全省高校图书馆作为每年的主要工作,持续开展“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活动。鼓励各高校“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再提高”。

各高校开展“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活动多由图书馆牵头,会同校工会、党委宣传部、团委、教务处、学生处或有关院系共同实施。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大、河南农大、河南师大、中原工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信阳师院、洛阳师院、南阳师院、郑州牧业经济学院、周口师院、许昌学院、新乡医学院等高校的领导亲自参加活动的启动仪式或总结表彰大会。活动期间,图书馆和协作部门制作活动海报,悬挂宣传标语,布置宣传专栏,购置大量中外名著名作,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引发媒体争相报道。

(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

2015年,河南省共有普通高校129所,开展各种形式读书活动的学校近100所,占高校总数的77%。不但历史悠久的院校开展活动,民办高校也积极参与。作为独立学院的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还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了颇具特色的必修课“读书与修身”。平顶山工学院图书馆联合平顶山市图书馆开展了以“关注青少年阅读,开创精彩人生”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在网上设立了“图书评论”专栏,开展了“读书知识竞赛答题”,把读书活动延伸到社会;南阳师院图书馆举办的“我读书,我感悟”征文比赛、评选“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文学沙龙”、“读书主题晚会”等活动,参加的学生累计达到1万多人次。“感受经典――大学生读书征文活动”是读书活动的重头戏,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感受经典――大学生读书征文获奖作品选》是2005年读书活动的标志性成果。在“感受经典――大学生读书征文活动”中,各校收到的征文总数达到了5400余篇,仅郑州大学就收到征文1200多篇。

各高校在读书活动期间组织了读书报告会、文化经典阅读征文比赛、书刊评论、优秀图书推介、读书交流会、图书漂流、读书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读书方法辅导、名著名篇朗诵、数据库使用辅导、优秀读书网站推荐、图书展销、评选读书标兵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很多学校的读书活动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使之独具特色。郑州大学利用校内广播,开办了“聆听经典――世界名著半小时”栏目;中原工学院开展了“方寸书情”书签设计征集、“企业家与大学生谈读书”交流会、“与书为友”主题摄影比赛等活动;许昌学院图书馆将读书活动纳入了全院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并指导学生创办了《读书》刊物;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举办了优秀读书笔记展评;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联合新华书店开展了“周末文化广场活动”。有些高校还不断创新活动参与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让社团参与、组织、实施读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持续不断,追求实效

阅读是一项经久不衰的任务。许多高校的读书活动都是连续开展,除在“世界读书日”、“全民读书月”开展活动,还专门确立了自己的“读书月”、“读书节”,注重保持阅读活动的连贯性。郑州大学每年确定读书活动主题,围绕专题,组织50个左右的系列活动,既注重传承以往的经典活动,又在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予以创新,开展一些本年度独有的活动。中原工学院的“读书节”不但成为学校一项常规的普及活动,还创立了“二新五课多讲座”的信息素质教育与阅读推广模式,“二新”即新教工、新生利用图书馆的培训,“五课”即“信息检索”必修课和“阅读学”、“竞争情报”、“信息文化”、“论语解读”通识课,“多讲座”即名家报告和视频讲座。

河南各高校在开展活动中不断创新形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实效。河南高校图工委多次在全国高校图工委会议、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议、中南六省图书馆学术年会、陕西省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上介绍河南省高校开展阅读推广的经验,收到很好的效果。自中国图书馆学会于2004年评选全民阅读奖以来,河南高校图书馆界先后有10家单位、12次获得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全民阅读优秀组织奖、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奖等奖项,这充分反映了河南高校图书馆界在阅读推广工作和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四)注重交流,扩大影响

世界读书日宣传标语篇8

[关键词]商务印书馆英文广告图书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6)06-0116-04

[abstract]asthemainimportantpublishinghouseduringmodernChinesehistory,inordertopromotebooksspreadingandmarketing,theCommercialpresshasadvertisedallkindsofitspublicationsondifferentperiodicalsandbooks.therearemanyenglishbooksadvertisementspublishedontheChinaCriticfrom1928to1938,theformsoftheseadvertisementshasrepresentedthemarketingtacticsoftheCommercialpress.

[Keywords]theCommercialpressenglishadvertisementsBooksmarketing

商务印书馆早在发展初期便已设置“交通科”,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改名为“推广科”,“体制上已设有专门负责推广的部门,反映出管理者很早已重视推广和宣传工作”[1]。商务印书馆不仅利用《图书汇报》《出版周刊》《西书月报》等内部出版物刊载图书广告,还在知名报刊《申报》《大公报》、theChinaCritic(《中国评论周报》)等刊物上中英文广告宣传推广各类图书。1928至1938的10年间,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评论周报》上持续大量英文广告,推介各类英文教材、文学经典、学术论著,为考察商务印书馆英文图书营销的历史概况提供了新颖丰富的文献史料。

1《中国评论周报》:颇具影响力的英文媒介

theChinaCritic(《中国评论周报》)于1928年5月在上海创刊,1940年11月停刊,1945年8月复刊直至1946年6月终刊,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国人自办英文报刊。《中国评论周报》由现代留美回国知识分子及清华大学师生群体编辑出版,首任主编为张歆海,此后继任者为刘大钧、桂中枢;其编辑群体是以林语堂、钱锺书、吴经熊等为主的现代知名学者。该刊设有“editorialparagraphs(时评)”“editorials(社论)”“Specialarticles(专论)”“theLittleCritic(小评论)”“BookReview(新书介绍)”“pressComments(中外新闻评论)”以及“publicForum(读者论坛)”等新闻时政与文化评论专栏。《中国评论周报》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同人刊物,但创刊之初期有少量运营经费来源于财政部拨付的津贴[2],此后其运营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刊物广告收入。1945年8月《中国评论周报》复刊后,该刊广告负责人陆梅在《上海社会局填写报纸杂志通讯社申请登记表》“资金来源”一栏中,填写的内容是“全赖销售及广告收入,经济状况尚可”[3]。由此可见,《中国评论周报》编辑、出版及运营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刊物销售及广告收入。作为现代商业周刊,《中国评论周报》刊物封内、封底及各个专栏前后都登载各种广告,其中包含大量中英文书刊广告。尤其在1934年以后,随着上海出版业走向顶峰,《中国评论周报》也迎来书刊广告的黄金时期,频繁刊载大报名刊及知名出版公司的书刊广告,如《申报》、theChinaweeklyReview(《密勒士评论周报》)、asia(《亚洲》)等中英文报刊的宣传广告和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等出版公司的英文图书广告,成为出版业界引入注目的英文传媒。

《中国评论周报》在广告业的良好声誉来源于其在国内外知识界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和庞大读者群体。该刊不仅是在华外国人了解研究中国的主要媒介,也是中国留学回国知识分子表达自我的有力平台,同时还是中国青年学生学习英语、关注中外时事与文化进展的有效载体。1929年12月12日《中国评论周报》刊登“启事”称:“本报出版至今已经有一年半时间,所刊文字皆精心结构之作,既合一般人士之披览,尤适宜于大学学生之约定,是以远近学子驰而订购者纷至沓来。本报为优待及便利学生订报起见,特定优待办法,于各著名大学分设经理处,藉免邮局汇款之周折,亦为同人所贡献于学生界之微意也。兹将已设经理处之各学校照录如下,凡未设经理处之大学可函报总经理处。”该启事还指出在复旦、大同、大夏、约翰等上海各个大学,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金陵大学等南京各个大学,以及苏州东吴大学、杭州之江大学、山东齐鲁大学、安徽大学等国内各大学校设立经理处,便于学生就近订购《中国评论周报》。由此可见,业界的良好声誉、海内外的广泛影响以及庞大稳定的读者群体成就了《中国评论周报》在英文报刊界的主导地位,尤其是作为中国自主创办出版的知名英文报刊对中外读者更具吸引力。正是在此背景下,商务印书馆连续10年在《中国评论周报》刊登广告,体现出注重宣传效应的广告策略,即选择影响力大、读者广泛的报刊广告进行图书宣传推介。

2英文广告:商务印书馆多样化营销策略

作为老牌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能够顺应时展趋向,积极拓展出版空间,大量引进英文原版书进行销售,同时组织中外知识分子编撰英文图书,满足中国读者日益高涨的英语阅读需求。为促动英文图书的推介与营销,商务印书馆在各大英文报刊上刊登广告,其中包括国人自办知名英文报刊《中国评论周报》。商务印书馆运用疏密有致的投放频率、灵活整饬的设计风格、丰富多元的主题类型等广告形式,最广泛高效率进行英文图书推广,体现出独特而多样化的图书推广及营销策略。

2.1广告频率与设计风格

商务印书馆自1928年12月15日《中国评论周报》第1卷第25期以“RecentBooks”开始第一次刊登广告,至1938年10月21日第23卷第4期以“私立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广告”结束,广告时间长达10年,约60余次,大部分是以全英文广告为主。以1934年为界,商务印书馆刊登英文广告的频率前后期有所不同,1934年前大约每年1至2次,此后登载频率不断提高,达到每年10余次。1935年“杂志年”到来之后,书刊出版业竞争日益增强,使得各个出版机构需要不断拓展推广渠道,扩大出版物宣传与营销。在此形势之下,商务印书馆不仅在内部刊物上图书广告,同时注重利用各种报刊推广中英文图书出版物。《中国评论周报》自1928年创刊后在知识界尤其青年学生中拥有稳定的读者群体,商务印书馆借助该刊发表英文图书广告,可以促进各种英文教材及英语学习类图书在青年学生中的阅读与销售。“书业广告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种种手段,使潜在的可能读者,变成现实的实际购买者。因而在广告过程中,通过对书刊特点的把握,读者对象的选定,开展有针对性的广告宣传,是提高广告效率的不二法门”[4]。

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评论周报》上的英文广告中,英文书籍广告占据主体地位,大多以一个整页码的形式刊登,显示大品牌的气势;往往以“RecentBooks”“newenglishpublication”“ClearanceSaleofimportedBooks”为标题进行宣传;或者直接以英文书名作为广告标题,如myCountryandmypeople(《吾国吾民》)、theChineseYearBook(《中国年鉴》)等。广告标题以粗体大字号文字编排,凸显出广告的主要内容。广告正文则往往是以书目介绍、书籍内容简介、书籍相关评论及降价促销活动为主要内容。在广告下方同样以粗体大字号大写英文字母的形式显著和醒目地标明“tHeCommeRCiaLpReSS,LimiteD,pUBLiSHeRS”,使读者较为便捷把握商务印书馆的广告。尽管商务印书馆的英文广告在整体上保持相对统一的风格,即“广告标题+正文内容+出版公司名称”的形式,但针对不同的广告主题则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设计形式,如在促销广告中标示折扣率、在新书预售广告中标示优惠幅度等,用以激发读者的购买兴趣。商务印书馆通过设立推广科设计股,用以提供广告营销计划与设计方案。正是有了职能部门的有力支撑,商务印书馆的广告体现出既简洁整饬又灵活多样的风格。

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商务印书馆建立了多样化的经营业务,形成了庞大的产业体系。正如1939年2月新第8期的《图书汇报》广告所言,商务印书馆作为“出版家、印刷家、教育用品制造家、铅字铸造家”,经营要目是“出版学校课本,发行图书杂志,纂辑字书年鉴,供给文具仪器,承接各种印件,附设函授学校”[5]。商务印书馆利用英文广告对其多样化业务进行宣传[6],除去对少数衍生业务的宣传推广,商务印书馆大部分英文广告着力进行图书宣传与营销。根据正文内容的差异,商务印书馆的英文图书广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2新书目录及内容推介广告

书目推介是商务印书馆图书广告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以介绍书目为主,并在书名前列出作者,在书名后列出价格。广告内容非常简单,有利于读者及时掌握商务新近引进和出版的英文新书。如1934年6月21日第7卷第25期的《中国评论周报》上刊登的广告是“newimpoRteDBooKSonDiFFeRentSUBJeCtS”,共介绍38种涵盖政治、经济、科技及文学等多学科门类的原版进口英文书。此外,在1935年1月10日第8卷第2期刊登“theCommercialpressenglishBookspublishedin1934”介绍了商务自主出版的数十种英文书。《中国评论周报》上刊登的商务印书馆英文书目广告,不仅可以让读者追踪不同类型主题的英文图书的出版动态,也为后世研究者研究英文出版物提供了真实的史料。

如果说书目推介广告可以最大程度推送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动态信息,那么新书内容推介广告则在书目推介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内容概述:介绍新书的作者身份、内容架构及相关评价等综合信息,更好向读者推介新书;再加上带有鼓动性的销售宣传语,吸引读者购书,带动并促进新书销售。如在1933年9月28日第6卷第39期的“newpUBLiCationS(inenglish)”广告,介绍了1932年8商务印书馆恢复因上海战事而中断业务以来新出版的英文书。该广告正文部分列出了3本书的内容简介和9本书的书目简介。其中thenewGeographyofChina(《中国新地理》)一书的作者是C.G.Fuson,售价1.8美元。该书内容简介是:“本书的目的在于给高年级中学生提供英文文本,让他们对自己国家有清晰认识,也有助于学生在感受中国丰富物产的同时,把自己视为公民去解决现实问题。”1934年8月23日第7卷第34期的“newenGLiSHpUBLiCationS”广告中着重介绍了4本书的内容,其中关于onChineseStudies(《中国学术研究》)的内容简介是:“该书作者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文化,许多著作都已经发表在欧美报刊上。该书包含40章,涉及中国文化研究的多个领域,不仅是对外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有帮助,也是中国教师和学生有价值的英语参考书。”

对于由政府部门编辑运作的英文主题书和知名作家的英文畅销书,商务印书馆都不遗余力进行重点推广。比如1935年前后,在蔡元培的推动下,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中国评论周报》主编桂中枢总领编辑的国人自办英文《中国年鉴》出版前后,商务在《中国评论周报》封内及封底连续运用整个页码多次刊登英文广告,集中介绍该书的出版概况及内容体例。1935年8月28日第10卷第9期的广告导语中写道:“这是中国唯一的英文年鉴,来源于50位中国专家的原始资料。第一期由专题论文和年鉴组成,包含多达1200页的数据和实例,从无数材料中精选细选出来,以完美形式呈现在总共50章的内容中。”广告正文是英文《中国年鉴》的内容体例,包含蔡元培撰写的前言和桂中枢撰写的序言,以及每个章节的作者名称及各自的身份头衔。广告下方是该书出版信息,即由中国年鉴出版公司赞助,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1935年9月中旬上市,可以提前预订。此后该广告连续3次刊登,为第一期《中国年鉴》的出版进行宣传造势。

商务印书馆还重点对林语堂的各种英文图书进行推介。林语堂作为登上美国畅销书榜单的英文作家,商务印书馆积极推动其英文图书在中国的出版与销售,先后对其英文著译myCountryandmypeople(《吾国吾民》)、theimportanceofLiving(《生活的艺术》)、ConfuciusSawnancyandessaysaboutnothing(《子见南子及英文小品文集》)进行持续频繁广告。这些广告大都引用欧美知名报刊和评论家的评语作为广告内容,以名家推荐的方式吸引读者的关注与兴趣。林语堂以英文写作赢得欧美知识界的青睐,因此商务印书馆出版销售林语堂的英文论著,以期在中国英文出版界获得良好的市场价值和业界声誉。

2.3新书预售广告

新书预售广告是商务印书馆经常使用的广告模式和策略,通过预先收取读者购书款、再按照预定时间如期有计划出版新书的形式,有效调配出版资金和出版物数量,更好节约出版资源,获得最大化的出版利润。商务印书馆多种著名中文丛书如《说部丛书》、《小学生文库》以及《万有文库》等都在《大公报》、《申报》上刊登预售广告进行促销。《中国评论周报》作为商务借重的英语广告报刊,也刊登多种新书预售广告。如1934年5月24日第7卷第21期的广告“pRoVinCiaLGaZetteeRSopenforadvancesubscription”对《中国地名词典》的预售信息进行了介绍。作为商务印书馆此前出版的《大清帝国全图》的后续图书,《中国地名词典》吸纳了大量各省地名,提供了相关省份不同行政区域的大量信息。该系列丛书首批6套公开预订,价格优惠;同时定2套优惠5%、定3套以上优惠10%;而且邮费全免,宣传单页可以免费索取。此外,商务印书馆在1934年2月1日第7卷第5期《中国评论周报》了有关《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的预售广告。广告中注明预售订购截止时间,预售总体价格,其中《四部丛刊》还采取付清首付款之后,按照年度分期付款的形式进行预售。

2.4降价促销广告

良好的促销方式可以激发读者的购书兴趣,书刊促销广告不仅是一种出版物推广策略,也是一种营销方式。商务印书馆精心设计促销广告,以打折促销、清仓减价、节庆活动等形式,推动各种中英文图书及文化产品的销售。1930年6月26日第3卷第26期的广告是“Standardmacmillan(n.Y)educationalpublications”,该广告指出商务印书馆精心组织引进出版美国知名出版公麦克米伦公司80余种教材,并将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出版中国版本(“Chinaedition”),即以和原版相同的纸张、版式装帧出版,换用新的封面。该系列图书包含80余种约20万册的各个学科不同年级的教科书。该广告在醒目位置标示“1/3Cheaper”、“tobesoldat1/3lessthantheprice”,即以低于原版1/3的价格出售。由于受银价下跌和汇率变化影响,中国的进口英文书价格居高不下,许多学校停止使用西方通用教材。商务印书馆以优惠的价格引进原版教科书,满足教育界对英文教材的需求。此外,这些促销广告还包括进行清仓促销,如1934年5月24日第7卷第21期的广告“ReductionsaleofimpoRteDBooKS”,表明商务印书馆从6月1日起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清仓促销,图书种类包含大众读物、科技论著、教材课本等。此外,1935年5月9日第9卷第6期上的广告对新出版的英文书促销力度更大,优惠幅度达到40%至50%。该广告表明:“即刻购买1935年出版的新书,优惠40%至50%,促销时间为期2个月,到1935年6月30日截止。图书馆机构一次预付满100美元,优惠50%;满50美元,优惠40%。个人预购满30美元,优惠40%,在校学生预购满15美元,优惠40%”。由上述几则广告可以看出,商务印书馆依据英文图书不同的种类及读者群体采取了差异化的促销手段,既有效促动了英文图书的营销,也赢得读者群体的信任,维护了自身品牌形象。

3结语

《中国评论周报》上的英文广告不仅有助于解读商务印书馆图书推广及营销策略,也为探析商务印书馆的英文出版提供了新视域。从广告文本表征来看,这些英文广告体现了商务印书馆独特的图书广告营销策略:注重选择影响效力大的传媒持续刊登广告寻求优质广告效力,在广告设计风格上以简洁明快的文本形式传达丰富多样的广告内容,在图书营销过程中采取适度优惠的折扣激发读者的购买兴趣。这些广告营销策略不仅有效维护了大牌出版机构的品牌形象,也大力推动了各类英文书刊的销售,尤其是商务印书馆原版引进及自主编写的英文教材、文学名著,更是成为广受现代青年青睐的品牌图书。从广告内容来看,各种类型的英文图书广告也揭开了商务印书馆英文出版的历史面貌。按照出版形式的不同,商务印书馆出版销售的英文书[7]可以分成三种:一是原版引进的英文书,如各种教材及专著等;二是改版及销售的英文书,主要是各种教材及畅销英文图书;三是自主出版的英文书,包含年鉴、词典及文学译著、学术专著等。作为肇始于英语教材印刷出版的老牌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力图延续和承传自身出版优势,积极拓展英文出版产业空间并以此作为持续发展动力,不断夯实商务印书馆的资本基础,为其建构中国近现代出版巨擘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此外,通过英文图书的出版和营销,商务印书馆更为全面吸纳引进西方政治、经济、文学及教育等领域的现代文化,同时自主出版有关中国历史及文化的英文著译,推动中国文化向外传播,力图建立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英文出版传媒。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商务印书馆的研究热潮,探讨其英文出版成就的论著较为有限。因此,《中国评论周报》上的英文广告或能为开启商务印书馆的研究新路径提供崭新的启示与坚实的史料。

注释

[1]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85

[2]因出版津贴和广告费停发,《中国评论周报》重要支持者蔡元培在1931年2月19日致函李书华、陈布雷、孙科等人,请求给予《中国评论周报》经费资助。参见蔡元培.致李书华等函.蔡元培书信集[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92

[3]上海社会局报纸杂志通讯社申请登记表.上海档案馆,档案号Q6-12-26

[4]吴永贵.民国时期书业广告的组织与运作.编辑之友[J],2009(5):74-80

[5]图书汇报[J],1939(8):12

[6]比如1934年4月12日第7卷第15期的广告“identifyyourselfwithyourpenbyownsignature”,是关于派克钢笔以及其他各种文具盒办公用品的营销广告,免费提供钢笔和办公桌免费刻写亲笔签名的服务,以吸引更多顾客光临选购商务产品;1938年10月21日第23卷第4期刊载有“tHeCommeRCiaLpReSSCoRReSponDenCeSCHooLS”的广告,介绍了“miDDLeSCHooL”所开设的国文、英语、日语、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以及“CoLLeGe”在专家指导下开设15个系60个学科。

世界读书日宣传标语篇9

1.文化的显著特征

(1)共享性。

它是各类带有普泛意义的概念、观念和行动标准的集合,是使得个体的行为被集体接纳的共同标准。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自人类社会产生,文化便相应存在,并为全体人类社会成员所共享。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西方近代以来的“声、光、化、电”,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智慧结晶,都具有共享性。

(2)传承性。

文化的关键在于历史继承。文化具有界限清楚的内在构成,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结果,每个历史阶段的人都处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并顺其自然地从上一历史阶段那里传承传统文化,并适应新的历史要求,因此文化具有传承性。

(3)地域性。

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需要一定的空间条件方可开展,因此,文化具有地域性。就全球地理角度来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之分;就特定区域来讲,有大陆文化、海洋文化、山地文化、草原文化之分,有着宽泛的包容性。

2.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是与“外国文化”相对举的概念,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总称,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常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富有民族特质、风貌的民族文化,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流传继承,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华传统文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包括诗、词、曲、赋、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民族音乐、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武术文化、饮食文化、中医文化等等。从大的外延来讲,可同时包括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等。中华传统文化还包括了除汉族以外的中华各少数民族的自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和品德,支配着我们的行动。所以,每个中国人,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年,应该自觉地去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思想,使自己能够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茁壮成长,并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例如,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孔孟思想生生不息地滋养着后人,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论语》《孟子》等经典都得到了相当大范围和深度的继承和发扬。同时,我们也要努力了解和学习世界其他文化的精华,以拓展视野,开阔发展空间。当前,在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在文化养成上面临着较多困境:物质追求的扩大化,由此形成的精神家园的空虚与荒芜;追逐流行,忽视传统;青春期带来的种种困扰等。用文化来引领学生,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可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根据中共济宁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的精神,我们学院在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工作。笔者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了以下方法。第一,阅读古典诗词和文学名著。以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为主,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融汇其中,并在所在班级每年要求学生背诵古典诗词10首,懂得其中含义,学会合理运用。第二,诵读儒学经典。重点诵读《弟子规》和《论语》。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努力背诵,并学会其中含义。每到传统节日,就吟诵经典,让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第三,学习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等。笔者出于对书法的热爱,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楷书练起,1~2年后再把行书练习好,让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并努力传承。同时,建议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绘画、舞蹈、音乐、曲艺等,做到“艺多不压身”,综合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二、学习西方文化,吸取文明精华

1.古希腊文化

作为古希腊文化的典型代表,古希腊神话是当地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财富,是由古希腊人集体创作的,一般也被称为是西方最早的文学形式。古希腊神话汇集了英雄和神的传说,展示出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特别是把实际生活和想象幻想紧密结合,绘制出一幅幅奇丽的五彩生活画卷。身处今天的时代回望,这些神话仍显得形象鲜明、意境深邃,无愧为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相当高的欣赏价值。后世很多作家,都曾从古希腊神话中汲取过养分。古希腊代表作品有《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等。其中,《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早的正式书面文学作品,相传作者是盲人诗人荷马(生活在约公元前10世纪至8世纪),全书的主题是颂扬希腊民族的光荣历史,对正直、无私、勤劳、勇敢、善良等优秀品质进行讴歌,宣传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突出人的价值以及生活的意义。

2.古罗马文化

希腊和中东地区的文化成果被罗马人幸运地保存下来,在世界文化史上被称为古罗马文化。古罗马文化独具特色,风格突出,在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体现:

(1)公共工程、建筑与艺术。

罗马的圆形剧场是建筑史上最值得称道的艺术形式之一,凯旋门、长方形教堂等风格的建筑令世人感叹。《斯巴达克》这部电影真切而又冷峻地向我们展示了角斗士在剧场中供当时统治者们观看相互掠杀的残酷场景,在最大规模时,有超过4万人的观众观看剧场内的“表演”。如今,仍屹立着的圆形剧场的残存部分,彰显了那段历史的存在,使得建筑和艺术价值并存。

(2)语言文化。

拉丁语的使用一直持续到18世纪,在欧洲作家中广为运用。罗马天主教会的唯一一种语言也是拉丁语。在欧洲,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等陆续从拉丁语中发展起来。在我们学习的英语单词中,有三分之一来源于拉丁语。

(3)科学研究。

这个时期最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托勒密,相传他出生在埃及,被誉为古希腊最重要的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其《天文学大成》等三部科学著作对欧洲、伊斯兰世界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3.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7世纪初,创建伊斯兰教,并采取“宗教革命”的方式进行广泛的社会变革,最终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统一,使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得以形成。阿拉伯文化一般指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集体创造的具有伊斯兰特点的新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广泛使用阿拉伯语创作。《古兰经》是在长达20余年的传教过程中陆陆续续宣布的关于“的启示”的汇总,是伊斯兰教的根本典籍。“古兰”是阿拉伯语Quran的音译,意为“宣读”“诵读”或“读物”。《古兰经》是宗教典籍,也是文学经典,其辞藻优美、行文端庄,典雅大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与语言魅力。《一千零一夜》(又译《阿拉伯之夜》《天方夜谭》)是享誉世界的古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共有243个民间故事,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的“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它虽然出身素朴(民间文学),但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广泛的受众和影响而成为最负盛名的世界古典名著之一。

三、结语

世界读书日宣传标语篇10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翻译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这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对外宣传活动无法离开翻译这一媒介。因此,“翻译工作是对外宣传的一部分”。(沈苏儒,1992)

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黄友义,2004)

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交流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一、外宣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C-etranslationofpublicitymaterials)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

广义的外宣翻译包罗万象,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有关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

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治、文献、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外宣翻译基本上都是中译外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所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中译外。”(黄友义,2004)外宣翻译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翻译成外文,并通过各种媒介,对外发表和传播,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更好的了解中国。

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影响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吃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翻译都可称为外宣翻译。外宣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Culturespecific)交际现象,译者在翻译外宣材料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工作。

(二)外宣翻译的目标读者(targetreader)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

外宣翻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外宣翻译的目标读者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所以外宣翻译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和牢记其目标读者的不同,才能很好地完成“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任务。

翟树耀曾说“把外国人当作对中国的知识一无所知准没错。”赵浩生先生也曾说过“美国一般的人民,包括大多数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对中国所知有限。”(赵浩生,2001)

关联理论的创始人Gutt指出,不考虑背景知识,而想把同样的思想传达给任何人,这是办不到的。面对不同的受众,我们往往不仅要改变说话方式,还要改变我们想表达的内容。所以,中国外宣翻译同其他类型的翻译不同的是,一定要首先采用读者易于接受的策略,以确保在宣传内容方面获得认同。

二、外宣翻译的策略和要求

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的前提下(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信、达、雅”的标准),外宣翻译工作者还要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的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

对外宣传的任务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外宣翻译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其交际功能。交际翻译要求译者要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特点,时刻不忘要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在充分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进行跨文化意识转化,在翻译过程中有所取舍,调整文体,满足受众的接受心理,选择通顺易懂的语言,以保证交际目的的实现。(于杰,2010)

(一)了解语言差异,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适当的删减,避免文字堆砌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规范,在词法、句法和修辞等方面差异较大。从用词方面看,汉语表达趋于雅,英文趋于白;从句式结构方面看,英语注重形合(hypotaxis),汉语侧重于意合(parataxis);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风格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汉语的宣传材料相对来说通常含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饰语,而英语比较注重客观事实,平铺直叙。外宣翻译时,译者要去掉那些不必要的修饰词,以保持外宣译文简洁直观的特点。

(祁世明,2009)

例如,每场会议召开时总会出现“胜利召开”的说法,若直译成“themeetingisnowsuccessfullyconvened”,而外国读者则会以为会议之前有许多阻碍。又如,“不切实际的幻想”若直译为“impracticalillusion”就不是很恰当,因为幻想本来就不切实际。再如,“不幸的悲剧”若直译成“unfortunatetragedy”也是不合适的,因为悲剧本身就是不幸的。(林本椿,2004)

因此,汉语中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富有文采的表达在英语中都变成了非常客观简洁的表达“smash”(彻底粉碎)、“travelalot”(走南闯北)、“overjoyed”(欢天喜地)、“spotless/purewhite”(洁白无暇)、“featureless/ordinary”(平淡无奇)。

一些拼写正确、语法也看似通顺、十分“忠实”原文的译文,因为其话语构建方式没有考虑译文语读者的接受心理,违背西方受众的习惯传统,同样在英语语境中格格不入,难以得到英语受众的认同,从而无法取得译文的预期效果。(陈小慰,2007)

例如:创造绿色饭店,倡导绿色消费(莆田东方国际大酒店)译文为:establishingGreenHotelinitiatingGreenConsumption。

上述翻译改为GreenHotelGreenConsumption足矣。

再如翻译“地大物博”、“团结与进取”时,译为“vastterritory”和“unity”,采用了舍形保义的方法,使用简练的语言有效地传递了信息。以上翻译都遵循了英语的表达习惯,避免了文字的堆砌,因此符合了读者的接受心理。

(二)增强跨文化意识,“中国特色”词语采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为主

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有着显着的不同。许多中文里约定俗成的词句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后,不但难以达到忠实地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着名对外传播专家段连城先生也曾指出:“我们不可低估外国读者或听众的能力,但也切勿高估一般外国人对我国的了解水平。”(段连城,1992:123)因此,对于汉语外宣稿件中的历史事件、地理名称、专门机构、政治术语和口号、行话和俚语、传统节日、特有的饮食文化等等,必须加予注释说明,这样外国受众看了才不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才能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如:“五·四”运动themay4thmovementof1919againstforeignimperialismanddomesticfeudalism;西安Xi’an,theplaceoftheworld-renownedterracottawarriors;全国人民代表大会thenationalpeople’sCongress(npC),China’stoplegislature;希望工程projectHope,aprogramtocollectmoneyfromallsectorsofsocietytosupporteducationinpoorareas;春节theSpringFestival,theChinesenewYear’sDay等等。

在外宣英译中,有时可借用国外熟知的典故、人物或地名等来比喻汉语中出现的相似属性的典故,即采用归化的方法。归化是指以原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读者靠拢,用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如我们常将中国古代的凄婉爱情故事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莎士比亚笔下的“Romeo”和“Juliet”。

张健教授在《新闻翻译教程》一书中指出:“归化是文化特性的诠释,而异化则是文化特性的保留,即译文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说了什么’,而且要尽可能展示原文是‘怎么说’的,以便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外宣就是要向国外宣传中国、介绍中国,为此,异化翻译和直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外宣翻译的特点,要求译者应具备“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意识,注意内外有别,注重中外读者的思维和心理差别,根据英文表达方式及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即通过删减、增添、编译或重组等方法策略,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真正使中国走向世界,使世界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newmaRKp.approachestotranslation[m].Shanghai:Sha

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40-48.

[2]陈小慰.福建外宣翻译的现状与对策[C].福建省外事翻译研讨会,2007.

[3]段连城.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m].《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123.

[4]范锋.浅谈外宣翻译中“译前处理”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