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防护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6:20

职业防护措施篇1

关键词:护士;职业防护;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64-01

护士从事的职业充满了责任与风险,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进步,护理人员越来越认识到临床工作中存在着很多职业暴露感染的隐患,尤其是奋斗在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面对不同疾病的患者,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的生命而来不及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随着不断更新的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化学药物、高技术应用等,各种现存的潜在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的、慢性的职业危害已经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在不断提高,从而使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加强各种职业防护措施,保证护理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1、存在的危险因素

1.1洗手不规范;按照院感规定,护理人员在为不同患者进行各种治疗操作时,都应进行洗手或卫生手消毒,但由于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工作量大,大部分护理人员尚未做到[1]。

1.2针、锐器物刺伤;护士每日的工作多数是各种的注射、静脉采血等损伤性操作,操作后将所有的污染物均放人弯盘,回治疗室后按污物的类别再次处理,常导致针头的刺伤,玻璃碎片划伤。操作者有伤口继续工作,暴露的机会就更多,若不慎与患者的血液、污染物品等接触,就存在暴露的危险。

1.3手套佩戴不规范;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发生手套破损、未立即洗手,及时更换手套,手部皮肤破损时,不能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黏膜,如必须接触,但又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2]。护理人员在消毒物品及接触化学消毒剂时,未戴手套进行有效保护。

1.4电离辐射:多见于放射科、介入导管中心,仪器的辐射,而长期的辐射导致身体的损伤[3]。

1.5化学性因素;化学药物主要通过护士在准备药物时由呼吸道吸人、皮肤接触直接吸收、污染后经口摄人等3种途径而进人护理人员体内,虽然每次接触药物的量不多,但日积月累可在体内蓄积,造成远期毒性作用[4]。

1.6不正确执行使用医疗防护设备;有些医院的防护医疗用品配备不齐,使护理人员对防护用品的认识不足,不能正确的使用。

1.7噪音;经常被各种监护仪器、治疗仪器的噪音、病人的声,供应室压力灭菌等噪音干扰,长期在噪音下工作,可造成护理人员疲劳、影响护士的机体分泌系统功能,对护士的身体健康嗽到危害。

2、职业防护预防措施

2.1医院严格落实医护工作者在对每位患者进行诊疗、操作前后应严格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护士应遵守规范七步洗手法,提高规范洗手的依从性,规定医护人员不得留长指甲、涂抹指甲油,待戒指、手镯。

2.2医院应从保护护理人员角度出发,改善护理基本设备、器材,在病房、治疗室提供洗手设施(洗手液、擦手纸)和一次性手套方便护士使用;在静脉穿刺室、治疗室及治疗车上配置

特殊的专门盛放利器的容器,用来放置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头皮针及其他穿刺针[5]。如有针头暴露在外,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尽量避免徒手分离针头,为不合作躁动不安的病人进行操作注射时,应共同协作完成,注射结束后禁止回套针帽,如需回套针帽,应徒手进行,预防刺伤。

2.3护士每天都要从事损伤性操作,工作中必须集中注意力,防止锐器损伤,是防止职业暴露伤害最重要的措施。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对已知有感染性的血液、体液,必须加强防护,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防护镜,必要的屏障作用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

2.4护士在配置化学药物和消毒液前必须做好防护措施,穿长袖防渗透隔离衣,带帽子、手套、口罩、护目镜,操作结束后应擦拭操作台面,脱去手套后彻底清洗双手,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

2.5健康体检和疫苗接种,医院应定期为在职的医护工作者进行定期检查,接种疫苗示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

2.6减少噪音,完善设备仪器,改变环境,对有异常噪音的仪器及时进行维修

2.7从事放射介入工作的护士,必须加强放射防护的意识。首先导管室必须有完善的环境设施,其次,必须有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工作中要合理安排,按照操作规范实施,尽量减少放射线辐射暴露时间和机会。

2.8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加强标准预防知识的学习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在所有能暴露于血液,体液的过程中应戴手套,因戴手套可有效减少锐器伤手的血液接种量,把每一个针头都当成感染针头对待,纠正受伤后的侥幸心理,从思想上重视和配合锐器伤的处理,提高预防针刺伤的自觉性[6]。

3、结论

职业防护是一门新兴又迅速发展的专业,涉及学科较多,其中预防感染知识和防护措施是重要内容,护理部要制定职业防护计划。通过宣教、讲座、知识测验等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

特别要认真学习执行2000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还要取得医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添置必要的防护设施,利用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职业危险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护士是护理事业的主体,是护理改革的承担者,各级管理人员应爱护护士,关心护士的身心健康,以促进护理事业发展,发挥护理工作在维持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六亿,刘玉村.医院感染管理血.北京人民出版社

[2]王昱洁.浅谈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与防范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

[3]张铁松.护士职业防护的问题及对策.内蒙古中医药

[4]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3

职业防护措施篇2

【摘要】本文从提高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目前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感染科护士职业防护的措施。最后得出,作为感染科,职业危害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想尽量减少危害,就必须制定各种有利的制度,采取更多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关键词】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177-01

infectiondepartmentnurseoccupationprotectionmeasuresandexperienceYanGJingJilinCityHospitalDepartmentofinfectiousdiseases132300

【abstract】thisarticlefromraiseinfectiondepartmentnurseoccupationprotectionimportancesetsout,discussedthepresentoccupationharmfactors,onthisfoundation,putforwardtoimproveinfectionclinicnursetheoccupationprotectionmeasures.Finally,asinfection,occupationharmisobjectiveexistence,wewanttominimizetheharm,mustmakeallsortsofadvantageoussystem,adoptmoreactiveandeffectiveprotectionmeasures,occupationhazardscanbereducedtoaminimum.

【Keywords】infection;nurses;occupationhazards;protectivemeasures近年来,各种传染性疾病不断的发展,比如前些年影响很大的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等,这些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给我们医院传染科的护士带来了较大的职业危害性。医院的防止传染科就是集中收治各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专科,这就要求感染科护士在进行工作中一定要做好职业防护工作。在出现SaRS的那年,就有很多护士在进行护理中,不行被感染SaRS,有的甚至非常严重,丢掉了性命。因此,加强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1]。因此,本文从提高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目前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感染科护士职业防护的措施。最后得出,作为感染科,职业危害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想尽量减少危害,就必须制定各种有利的制度,采取更多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1.目前职业危害的主要因素

总体来说,我国目前职业危害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生物性危害因素,物理学危害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生理心理危害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等。

1.1生物性危害因素。研究表明,每个人在正常状态下向环境散发500-1500个菌粒/分钟,感染科集中了各种类型的传染病和感染病患者,人员多,这些病人不断地向环境散发着各种病菌。而感染科的护士是需要和这些患者进行接触的,在这样一个不良环境下,护士被感染的几率就会增大。

1.2物理性危害因素。物理性危害因素主要包括:放射线、紫外线等危害因素,锐器损伤的危害因素。比如,对于呼吸道传染病人来说,为了护理这些病人,感染科护士要在床边进行护理,在进行消毒时,采用紫外线消毒,这样感染科护士就增加了被传染的机率。另外,紫外线可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放出臭氧,对护士的影响也很大。而锐器损伤的危害主要体现在针刺伤等等,这样就会导致直接的感染,对护士影响非常大,研究表明,大多数护士传染都是由于锐气锐器所致[2]。

1.3化学性危害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主要体现在很多的化学消毒剂对皮肤有较大的刺激作用。感染科的护士要进行各种消毒工作,自然就会经常接触化学消毒剂,这样就会对其造成危害。

1.4生理心理危害因素。生理心理危害因素主要是职业压力因素和身心危害因素。职业压力是指的很多护士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担心,随着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护士担心自己做不好这份工作,越是担心越是容易出错。另外,护士的地位并不高,薪酬、社会地位等等都较低,这就让很多护士存在情绪问题,有的甚至改行。这都是影响护士的职业压力因素。而身心危害则是指的人们对传染病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对感染科甚至对感染科护士避之不及。这严重影响了感染科的护士心理,导致过高的心理压力。

1.5人为因素。所谓人为因素就是很多护士的意识淡薄,职业水平不够,导致很多的误操作,致使自己受到感染的危害。2.加强感染科护士职业防护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各种职业危害,作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并结合相关的资料,总结出如下加强感染科护士职业防护的措施:提高防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严格消毒隔离工作,做好各种危害的防护,做好护士压力的排解工作等等。

2.1提高防护意识。要想尽量减少感染,就必须从自身出发,树立安全理念,提高防范意识。从进入感染科的第一天起,就必须对护士做好培训,做好他们的安全培训,约束他们的行为,提高他们的意识。只有这样,护士才能真正的了解自身的环境,更加重视安全健康,才能养成较强的防范意识,尽可能地减少受感染的机率。

2.2营造良好的环境。感染科的环境非常关键,收治各种类型的传染病人,病毒的传播很多,所以必须营造绿色工作环境,这就要求感染科的人员一定要做好自身工作环境的改善工作,加强通风和消毒。另外,还必须提供各种防护设施及物品用具,避免出现各种交叉感染的现象。

2.3做好消毒隔离。要想将感染降低到最小化,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是非常关键的。这就要求我们感染科的护理人员,必须将消毒隔离工作落实的实处,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这不但是为了整个科室的环境,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3]。由此可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4做好各种危害的防护。主要包括做好射线性危害的防护,化学性危害的防护,职业暴露的防护。只有按照规定要求做好这些危害的防护,才能尽可能的降低受传染的程度。

2.5做好护士压力的排解工作。感染科的护士压力很大,必须要加强和他们的沟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以此来营造科室轻松和谐的氛围,将心理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总之,作为感染科,职业危害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想尽量减少危害,就必须制定各种有利的制度,采取更多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参考文献

[1]毛永玲.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8(20).

职业防护措施篇3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

职业风险

防护措施

1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安全现状

为了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对护士造成侵害的程度,采用自制《职业危险调查表》对本院的护士进行了调查。

对象:抽取2010年8月泉州市第三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10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其中女97名,男3名;年龄21~51a,平均28.15±8.46a;护龄1~35a,平均9.58±6.84年;职称:副主任护师6名,主管护师30名,护师31名,护士33名。本科生:8名,大专生:73名,19名中专生

职业危险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危险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

遭受未遭受

是否受过不同原因的伤害98.0%2.0%

是否曾遭受过暴力袭击67.7%32.3%

是否遭病人或家属唾骂96.8%3.2%

是否经历突发危险事件15.0%85.0%

是否经受护患纠纷0.2%99.8%

职业防护的调查结果(见表2):80.4%的护士能正确处理针刺伤后的伤口,37.2%不知道或部分知道针剌伤后伤口的正确处理程序;45.3%不知道或部分知道针刺伤后应采取的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62.5%的精神科护士认为服务对象是精神病人,传染疾病的机会非常小。

表2职业防护调查结果

类别

正确处理不正确处理

能否处理针刺伤后的伤口80.4%19.6%

是否知道伤口的正确处理程序62.8%37.2%

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54.7%45.3%

传染疾病的机会37.5%62.5%

2影响精神科护士职业安全的因素

2.1生物性危害

精神病人与普通病人一样,可能携带或患有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为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在精神科的治疗护理中,护士同样也会进行一些侵入性操作,护士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会造成自身感染。但是调查显示护士有62.5%的精神科护士认为精神病人传染疾病的机会非常小,这种防护意识的薄弱会增加他们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几率。

2.2物理性危害

噪音

精神科护士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普通护士高,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常常遭受噪音的危害。精神病人的某些症状如兴奋、烦躁等会表现莫名大声叫喊或大声叫骂,约束在床患者的叫骂声及用脚踢床板的击打声,使我们的工作环境非常嘈杂。相关研究表明,噪声引起人们最重要的反应是厌烦,因为噪声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使抑制和兴奋过程平衡失调,出现头昏、失眠、易疲倦等神经衰弱表现。长期在厌烦的心理状态下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尤其是引起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2.3潜在的人身损害

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常受到暴力攻击的伤害,精神障碍患者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随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患者突发冲动攻击:精神病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会将护士作为攻击对象;不安心住院,想离开医院;提出的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等,有时为达目的,在值班人员少时突然攻击护士,甚至几个患者联合采取行动。护士在制止患者冲动行为时未注意自身防护或患者过度反抗;或几个人在制止极度兴奋躁动的病人时配合不好,护士在督促患者服药时,均会受到患者的人身伤害。

攻击行为是精神科中最常见的致伤致残因素之一。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约为一般人的10倍,陆爱益等调查发现[1],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总发生率28.9%。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不确定,因此伤人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强等特点。在这样的高危人群集中的地方,杜绝意外事件是极为困难的,给医护人员会造成严重威胁。根据调查,精神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受到病人的暴力攻击时有发生,约为67.7%。

除此之外,这种威胁还常常来自于病人家属。发生纠纷后,“家属”对医护人员地进行人身攻击,是精神科护士面临的重大威胁。

2.4心理性危害

2.4.1精神和体力的疲溃

精神科科护士与其他专科的护士一样,需要轮换不同的班次,饮食起居不规律。而且,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容易使护士产生烦躁、易怒、焦虑、抑郁,对工作产生疲溃感等心理问题。另外,精神科护士还要承受意外伤害的威胁带来的压力。蔡壮等研究表明,遭受过精神病病人暴力行为攻击的临床医护人员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倾向[5]。

2.4.2消极悲观的心理

精神病医院内部重医轻护,护士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较少。因此造成护士的心理不平衡,觉得前途渺茫,产生消极悲观的心理。

个人的应对能力差,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的要求过高等均会使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增高,产生不良的应激反应,高强度的压力可使其产生工作疲溃感,甚至出现心身耗竭综合征。

2.5护患、医务过失纠纷

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公民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医疗纠纷问题越来越多。精神科的护理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如必要时应对病人进行约束的强势措施,常会造成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从而引起护理投诉,进而导致医疗纠纷事件。

此外,精神科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也较容易发生意外,而病人家属常常将这些意外的发生归咎于医护人员。据沈均等的调查显示[2],住院精神病人因自伤、自杀等引起的问题,86%的精神病人家属认为医院应该负全部责任。这些医疗纠纷常会给护士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6社会性危害

由于社会对精神卫生的认识不足,人们对精神病人普遍存在恐惧和排斥的心理,甚至对精神卫生工作者产生偏见,尤其是精神科护士,导致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低,被人另眼相看,病人及家属对精神科护士的要求也较苛刻,护士的工作常不被认可,护士的自我价值得不到的肯定与尊重,从而产生自卑、无助的心理。而有些精神病人由于治疗效果差、易反复发作,常不易得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护士工作缺乏成就感。

3职业防护措施

3.1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培训

加强管理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定期对护士进行多种形式医院感染和专科职业风险知识培训,培训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现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

3.2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

对严重兴奋吵闹的患者应及时地隔离,住易观察的小病室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药物。

3.3提高职业防护技能,加强对病人病情的评估,重视行为干预

3.3.1提高防护技能。应针对精神科护理人员意外损伤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护士安全教育,定期进行专业防卫技能训练,灵活运用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从而提高护士的防护技能。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及适当的应对措施,主动与患者沟通,尊重、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与同事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做到既保护患者,又不伤害到自己。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使患者获得更多的精神卫生知识。

3.3.2对入院时不同症状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对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等,应重点观察,加强安全检查,必要时隔离病房观察,尽快调整药物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避免精神刺激,最大限度地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减少安全隐患。而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患者的安全隐患措施应建议有专人陪护,防止其自杀、自伤、自残行为的发生。对极度兴奋躁动,发生伤人、自伤的患者,给予适当的约束,但约束时要严格执行约束带使用的护理操作规程。

3.3.3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攻击行为的关键[3]。30%的病人是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发生攻击行为[4],护士应及时给医生反映病人的病情变化,以便正确调整药物,尽快控制病情。

3.3.4重视行为干预。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工娱疗活动,如下棋、打扑克、听音乐、整理卫生等,既能丰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其注意力,消耗旺盛的精力,从而减少或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3.3.5病人家属危害因素的防护:定期做好健康宣教。家属因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对病人的某些治疗、护理往往不能理解。利用讲座、工休座谈的形式给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治疗和护理,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3.4科学安排工作,改善护士工作环境

3.4.1科学安排工作。合理安排护士休假、进修、学习、工作等。适当调整责任护士的人数,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安排夜班和休息要合理,在上完夜班后应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促进其体力和精神的恢复。学会自我调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及时调整心态,稳定情绪,保持健康的心身和平静的情绪。

3.4.2改善护士工作环境,关心维护护士身心健康。医院尽量为护士提供空气清新、较舒适的工作环境;根据本科室的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结合各个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情况。机动地调节人员结构,灵活安排班次,使人力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同时注重护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鼓励护士参加积极有益的文娱、休闲活动,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牛活,调节自己的身心。

3.4.3医院领导要支持护理工作。为护士提供多元发展机会,要建立激励机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护士心理压力。护士外出进修机会较少,应尽量向院领导争取学习机会。

3.5积极拓展知识领域,增强法律观念

3.5.1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经常分析不安全因素,对可能引起的护理纠纷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安全隐患,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3.5.2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经常分析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隐患安全,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安全,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3.6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努力提高精神科护士社会地位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精神卫生知识,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各界对精神工作者的关注、理解、支持、尊重护士;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人性化的管理,重视精神科护士的心理需求,征求护士的意见,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管理源性的身心疾病,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与患者家属多沟通,取得家属理解。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士不仅要与其他专科护士一样面对工作强度的压力和职业暴露的威胁,还需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于生物、物理、意外伤害和社会性的危害,需要护理工作者及其管理者通过培训,提高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加强对病人病情的评估,及时发现及处理病人的暴力倾向,同时加强对社会的宣传,提高大众对精神科医护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缓解其心理压力。护士在平时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中工自律、谨慎,才能降低职业性危害对自己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陆爱益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性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27期.

[2]罗小年.关于住院精神病人损害事件责任讨论的几个问题[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3):223.

[3]张月香,刘桂霞.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2):112.

职业防护措施篇4

生物因素

危害:生物危害主要指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感染途径常见针刺伤;它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医院感染80%与针刺伤有关[1]。手术室护士经常与手术创口接触,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中,难免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刀片、安瓿等锐器刺伤。

防护措施:①护士应按要求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注射。②护士应将针头或锐器直接放入耐刺的锐器盒内;不要将用过的针头,再回套针头帽,以防针头误伤;拾、取污染针头或其他锐器时要使用专用钳子或镊子,不可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皿。③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隔离制度: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及分泌物,对使用过的物品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后集中灭活处理,被污染的桌面、手术床、地面等,用1%戊二醛擦拭,再用清洁干布擦干,每次操作完或每次脱下手套时彻底洗手,是防止乙肝病毒和一切微生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④如不慎被锐器刺伤,须严格执行中国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提出的锐器伤的处理原则。

化学因素

危害:各种消毒灭菌剂在手术室应用较多。每台手术结束后特别是感染手术,污染手术后器械,一次性物品的初步处理都要使用化学消毒剂。长时间吸入混有高浓度的戊二醛和含氯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84消毒液,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症状。甲醛可引起各种损害,对人的皮肤、眼睛、呼吸道胃肠道刺激非常大,对人的脂质过氧化方面也有影响,能降低自由基(SoD),从而引起组组细胞的损伤和免疫功能下降,对人体神经行为也有影响,环氧乙烷、乙醇、甲苯还能诱发细胞突变,并具有累积效应[2]。

防护措施:将戊二醛熏箱安放在有排风能换气的房间,从里面取物时尽量集中操作,戴好防护镜和口罩帽子;用甲醛液固定标本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注意勿翻拨。接触戊二醛溶液时戴好橡胶手套和防护镜,防止溅入眼中或吸入。用84消毒液喷洒地面时,30分钟后通风。

物理性因素

噪音:无影灯、麻醉机、电动吸引器、电刀电钻、空调及患者的等是手术室噪音的主要来源。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在紧张和高噪音的环境中工作,易影响其心血管、内分泌和听力系统的生理变化,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劳动强度: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

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应尽量将各种监护仪器的工作音量调节在合理的状态,既不影响手术进行,又可以保护自己的听力不受损害。工作中如果无必要不要大声喧哗,创造安静的工作氛围。在工作安排中,注意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洗手和巡回工作的次数,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劳。尽量减轻行为负荷,借助有效客观条件,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不断地改善工作条件,简化人工运作的行程和程序,减少无效劳动,合理设计工作流程。

心理社会危害

有资料显示,心理社会性危害对护士造成的伤害是最严重的。手术室护士每天高度精神紧张。遇有重、急症及复杂手术、抢救等更为明显;其次是精神压力和轮班。

防护措施: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活动时间,学习社会学知识,正视现实,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适当调整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

讨论

手术室护士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通过不同途径,学习、了解职业性感染及其危害的相关信息和理论,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严格执行感染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防护用具和屏障,减少各种危险行为,定期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使职业危害的程度降到最低,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职业防护措施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4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74-02

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职业危害因素,包括血液传播疾病、机械损伤、化学物质损伤等。尤其在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时,护士常常都是在没有进行自我防护的情况下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这就会导致一些职业危害的发生。因此,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做好日常防护工作,可有效地降低护士发生职业危害。现将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常见职业危害因素来源及危害

1.1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①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包括乙肝、丙肝、丁肝、梅毒和艾滋病等;②经体液传播,如脑脊液、胸腔积液、胸水、阴道分泌物等[1]。针刺伤是感染血液传播的主要途径。有报道证实,通过一次性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环境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3%-10%、0.2%-0.5%[2],而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3]。

1.2机械损伤缝针刺伤占机械损伤中的首位,其次刀片割伤、一次性穿刺针头刺伤、注射器针头刺伤、安珀或安珀器损伤及损伤性医疗垃圾的损伤也很常见。机械性损伤引起的主要后果是增加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机会。

1.3化学和物理危害常用化学物质包括含氯消毒剂、碘酊、碘酒、戊二醛、乙醇、甲醛等;物理性的危害因素主要有紫外线等。使用含氯消毒剂时形成的有机氯化物具有致癌、致突变、致畸形等作用;紫外线灯消毒与皮肤接触,可使皮肤产生红斑;同时产生的臭氧可使人出现呼吸加快、变浅、胸闷、恶心、呕吐症状,还可出现肺水肿甚至死亡。水银也是医院常见的且易被忽视的毒性垃圾,它具有一定的神经和肾毒性。输液器、输血器等含有戴奥辛,有研究认为它与子宫内膜异位、内分泌失调及癌症有关[4]。

1.4药物污染最常见的是化疗药物。在配制过程中,当打开安珀、抽取瓶内药物后及拔针时,均可出现肉眼看不到的药物溢出,这些药物可通过在外面的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体内,若是孕妇可导致胎儿畸形、致癌、致突变、引起骨髓抑制等。

1.5X线照射由于病情的需要,很多X线摄片须在病床边进行,X射线可通过皮肤及粘膜接触、呼吸道吸入等进入人体。长期过量照射X线可引起头昏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甚至致癌。有报道说:长期接触放射性,女性可致月经失调、在妊娠时可引起自然流产、死胎、死产、先天性畸形和胎儿发育障碍[5]。

2针对危险因素防护措施

2.1针对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防护

2.1.1洗手和手的消毒要求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是否带手套,都必须洗手。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①摘除手套后;②接触两个患者之间;③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一般常采用六步洗手法、刷手法等,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双手。

2.1.2戴手套所有患者均可成为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载体。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以及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患者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带手套时可减少50%以上[7]。

2.1.3戴口罩呼吸道传播疾病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感染。除了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外,更重要的医务人员要戴口罩。

2.2对机械损伤的防护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放置,并有明显的标识;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容器中;禁止使用后重新戴回针帽;尖锐物品(缝针、针头等)装入专用利器盒;特殊感染(破伤风、炭疽等)患者所有无保留价值的物品应立即密封送焚化炉焚烧。

2.3对化学和物理危害的防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手套,必要时佩戴防护镜。紫外线消毒时,必须关闭门窗,离开消毒场所,必须进入时应戴防护眼镜和口罩以保护眼睛和皮肤,消毒后通风15min后再进入,以免吸入残留在空气中的臭氧。

2.4对X线的防护①屏蔽防护:如果必须进入照射范围,条件允许下可穿铅衣、佩戴铅眼镜和铅颈领。②距离防护:增加距离是减少射线最有效的方法,1m以外的放射安全性是可靠的。③时间防护:尽量减少X线照射的时间,最好控制在30s内。

2.5对化疗药物的防护严格遵守抗癌药物的操作规程,配制化疗药物时应戴手套,如药物不慎触及皮肤时立即用流动水进行冲洗;用后的安珀用塑料袋紧密包裹后及时处理,以免余药挥发污染空气。

2.6意外暴露后的处理在治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慎被针头刺伤时,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用流动水进行反复冲洗,再用0.5%的碘伏进行消毒,并作常规检查,尽早进行抗体检测。如接触的是乙肝患者,应接种高效价免疫球蛋白0.06mg/kg(24h),同时进行血液标志物乙肝检查,阴性者注射全套乙肝疫苗,丙肝患者应注射干扰素300u/d,共3天,观察6-9个月[5],若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短期内口服大剂量aZt,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然后进行周期性复查(6周、12周、6个月等)[8]。

3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强化安全观念,了解危害自身的各类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尽量避免职业危害,才能更好的保护自身,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淑玲.经血液传播疾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5.

[2]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40.

[3]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5-536.

[4]刘华,张静雅.支被架在病房紫外线空气消毒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杂志,2005,2:151.

[5]罗洪.医院的环境污染与防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0):450.

[6]邵昌美,孙敬忠.预防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92.

职业防护措施篇6

【关键词】助产士;职业危险;防护措施

国内外文献报道,助产士由于其专业特殊性,需接触或面对特殊的职业危险因素,危害助产士身心健康,本文对助产士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对应防护措施,为医院控制助产士职业风险提供依据。

1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1.1细菌性和病毒性所致的职业暴露风险助产士在遇到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如急产、新生儿窒息复苏、胎盘早剥、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等的抢救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患者病情不自觉放松自身防护,助产士常常受到患者大量的血液、体液污染时,甚至在受到患者携带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和艾滋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时因需持续操作或未及时察觉而不能及时去除污染;另外紧急情况下因产妇配合不佳或助产士操作不慎引起的针刺伤也增加了助产士职业暴露的风险;再者产前未按规定进行传染病检验的流动孕妇量不断增加,也给助产士防护带来更多的职业暴露风险;有研究表明,护士防范意识不足是导致职业暴露后感染的主要职业因素[1],助产士自身抱有不同程度侥幸心理导致防护措施执行不到位,这些客观、主观因素均增加了职业暴露风险。有资料表明,眼、鼻、口腔因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体液中而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而刺伤后被乙肝、丙肝、艾滋病及其他血液性传播病原体感染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国外,有研究显示:在最具有职业危害的相关科室中,分娩室排在了第2位[2]。

1.2物理因素职业风险物理因素包括噪音、长时间站立或接生的固定姿势、长时间灯光照射导致的损伤等。助产士在观察产程和接产过程中,除了医疗设备产生的噪音外,经常暴露在产妇痛苦的和叫喊中,长时间的噪音刺激导致助产士产生不同程度的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形成恶性循环;接产时长时间站立是静脉曲张的直接原因,本院连续执业十年以上的助产士均有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发生;接产、缝合时需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是颈椎、腰椎疾病的重要因素,因颈椎、腰椎疾病不能继续从事助产工作导致调离岗位也是助产士的职业风险之一。另外,长期日光灯照射也会对女性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1.3消毒剂及有害气体所致职业风险产房高频应用含氯消毒液擦拭产床,消毒地面和物体表面,大量使用低温灭菌物品,工作环境相对密闭情况下,吸入各类消毒剂残余气体几率和时间增加。长时间皮肤接触消毒剂、呼吸道接触灭菌残余气体可导致过敏症状,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同时存在致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的潜在风险。

1.4社会因素所致职业风险在现阶段国内医患关系缺乏信任,家庭及产妇对母婴安全期望值高的大环境下,一旦分娩过程中母婴出现并发症或医疗结局不理想,往往立即升级为医疗纠纷,妇产科是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助产士是妇产科护理人员中医疗纠纷的高发人群。医疗纠纷的非正常途径解决是助产士面临人身威胁、暴力殴打等重大职业风险。

1.5心理因素所致职业风险助产士独立观察产程、独立接产具备责任明确的工作特点,产科母婴严重并发症突发性强、新生儿预后短时间不明朗、不良结局影响范围大的特点是助产士集压力、风险、责任于一身,也为助产士带来较长阶段性焦虑,助产士精神长久地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得不到缓解;另外国内助产士第一学历基本都是中专或者大专,随着产科服务模式的改变,助产士面临专业发展、知识更新的紧迫感与繁忙的临床工作任务之间存在的矛盾产生疲惫、焦虑等心理变化。助产士长时间焦虑、紧张、无助且自身无法移除以上心理压力所产生的根源,导致助产士容易处于抱怨状态的不健康心理状态,长期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2规避职业危险的防护措施

2.1从医院管理系统上加强执业危险的防护国内曾有报道,CDC评估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3]。因此医院各层管理部门对各年资助产士进行职业风险防护培训,提高风险防护意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职业理念,配备完整的防护用具,人人掌握预防措施和执行标准,督导防护措施的落实,将培训、督导考核及奖罚形成固定工作流程,从流程上减轻职业暴露风险造成的危害,特别减少针刺伤的危害。

2.2改善工作环境,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产房应布局合理,按要求定时进行空气监测,保证空气质量;对孕产妇做好心理护理,提倡开展分娩镇痛,以解除产妇因恐惧、疼痛发出的喊叫;助产士更新认识,使用符合人体力学的产床,避免长期固定侧位接产姿势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减轻工作环境因素助产士的身体损害。

2.3科学使用化学消毒剂使用各种消毒剂均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按照《消毒技术规范》配比,不能擅自扩大消毒剂使用剂量;使用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有强烈刺激气味时人员离开现场或加强环境通风。

2.4合理安排助产士的继续教育护理部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对助产士组织助产专业知识、人文科学、心理疏导、沟通技能、法律法规等对学科知识培训,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理念,扩大视野,提高助产士个人专业素养和抗压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同时树立助产士对自己人身安全负责的意识,掌握医疗纠纷处置应急预案,增强自身保护能力,降低因纠纷所导致的身心伤害。

2.5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按病房床位比低配或标配助产人员比例满足不了临床工作需求,配置人员时要考虑到产科床位周转率高、患者服务需求逐年增长、母婴安全期望值高的因素,并结合实际工作量合理配置产房助产士,减少因工作繁忙导致的护理缺陷,减少助产士工作压力。合理安排休假。

2.6对不良事件发生者提供支持利用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护理管理人员对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纠纷后的助产士提供必要的专业辅导、情感支持,心理疏导,做到轻装上阵,预防因压力大对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

3小结

从规避职业危险的防护措施中可以看出,医院管理层面较助产士个人层面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比重大。因此,医院在系统及流程设置、中层管理和系统培训、助产士个人素质三个层面共同重视助产士职业危险的因素,采取多环节综合防护措施,才是减少助产士职业危害,保障其身心健康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孙云.妇产科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研究.上海护理,2008,8(6):72-74.

职业防护措施篇7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64

手术室工作人员经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损伤因素中,尤其是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职业性伤害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1]。

职业危害

身心危害:工作人员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胆病等。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诸多因素导致身心疲劳,使得他们心理负担较重。

理化因素:甲醛、来苏儿、戊二醛、臭氧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2]。虽然紫外线消毒方便、经济有效,但它们对眼睛和皮肤均有刺激作用,照射过程中产生的臭氧对人体更加有害。安氟醚是一种潜在的致突,致癌物质,其化学性质稳定,对呼吸道无刺激作用。在高浓度,低paCo2时可产生惊厥,深麻醉时抑制呼吸及循环,对肝肾只表现可疑损害,而国外细胞遗传学已证实,可使手术室工作人员的SCe增高,具体二者之间有何关心尚需等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广泛应用,环氧乙烷气体的消毒也越来越多。

空气污染是极微量,它们长期低剂量存在于手术室通过皮肤、呼吸道而进入人体及其他生物,以化学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危害最大。手术室内空气污染有特殊的一面,与麻醉方法、麻醉机的防漏质量、麻醉持续时间及室内有无通风设备,手术器械、仪器使用、消毒剂浓度有效时间和使用方法有关。麻醉师在麻醉机旁,与从气囊及病人呼出的残余麻醉气体接触机会多,手术医师使用高频电刀机会较多,与高频电刀使用时由皮肤或组织散发出的气味接触多,器械护士接触甲醛、戊二醛的机会较多。

生物感染:由于手术室特殊的环境,工作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等,受感染的机会很多。如针刺损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暴露,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的本身,还可以传播疾病,易感染甲、乙、丙肝病毒,尤其是目前尚无特效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tV),肿瘤的种植生长和败血症发生的危害。

电离辐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中摄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的不断开展,手术室工作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较多。据有关文献报道[3],少量多次接触放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使胎儿畸形。

防护措施

提高适应能力:保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提高自尊是最重要因素,它可以舒缓工作压力,促进精神健康。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采用弹性排班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减少理化因素的污染:①在紫外线照射时尽量避免进入手术间,开关应设在手术间外,便于控制。②用于消毒的熏箱或被消毒的房间尽量做到密封不漏气,以保证消毒效果和防止气体外逸。使用甲醛后,一定要通过中心通风装置自然通风除去残留气体,戊二醛消毒时要加盖,尽可能减少在空气中暴露,更换戊二醛浸泡液时戴手套、口罩和眼罩加强防护,避免误入眼内及吸入,如不慎入眼或接触皮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③减少空气污染在静脉复合麻醉手术间,进行各项操作时,应戴双层口罩,避免大声讲话。

对电离辐射要尽量避免X线照射,在无法躲避时尽量使身体不进入直射线中,减少曝光时间,配合手术时穿铅衣,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定期轮换,这些措施可增强透视手术的安全性,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

手术室职业性危害的安全防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到管理均给予足够的关注。医院应重视手术室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带来的危害,提供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努力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应增强医护人员职业性防护的专题培训,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盈盈.浅析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西南军医,2004,12(6):73.

职业防护措施篇8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防控措施

手术室护士必须接触各种手术患者,要清洗、整理患者手术后的各种器械、敷料、仪器等,若自我防护措施不规范,不仅自身可能感染病原体,甚至发生交叉感染。为保障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有效控制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防止医源叉感染,必须加强护士的教育培训,认真执行规范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预防与减少手术室相关职业性感染。

1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生物性危险因素生物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结核等微生物感染。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而成为传染源。手术室护士每天都要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在手术配合过程中常使用锐利器械如刀、剪、针、骨钩、锯片等,因工作节奏快,传递器械频繁,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污染的针或锐器刺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研究表明,约有11.7%手术室人员存在意外的血液接触。

1.2化学性危险因素手术室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甲醛等。这些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胃肠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不良影响,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接触以上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

1.3物理性危险因素

1.3.1电离辐射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中摄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不断开展,手术室人员接触放射线的机会不断增多。特别是骨科手术使用“C”型臂的频率很高,长期小剂量接触可导致局部皮肤变硬,乏力、头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植物神经紊乱综合征;长期照射,可致白细胞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严重可引起免疫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女性有月经失调,在妊娠时会引起自然流产、死胎、先天性畸形和发育障碍等。

1.3.2电器及锐器伤手术室用电设施及锐利器械很多,如操作不规范可能损伤自己或他人。

1.4环境因素

1.4.1噪声污染安静手术室内背景噪音约13dB。术中连续噪音来自麻醉呼吸机、吸引器及麻醉排污系统;间断噪音来自多功能高频电刀、麻醉报警及运用手术器械、物品及仪器移动声等;室内人员的谈话声约为60dB。骨科手术还包括骨锤敲击声、电锯、电钻、磨钻发出的噪音,长期接触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人体判断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1.4.2麻醉废气的污染主要是异氟醚、安氟醚,可从面罩活瓣、罗纹管等衔接处漏出污染手术室内空气。长期接触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健康的浓度,并可产生慢性氟化物中毒和遗传影响及其他影响如白细胞减少等。

1.4.3烟雾的危害烟雾中的漂浮颗粒含有炭化了的组织、血液成分和各种化学物质及气体,可能含有一些可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细菌和病毒。暴露于烟雾环境中的工作人员常主诉恶心、头痛、眼睛和上呼吸道不适等。烟雾是否能直接导致人体发生肿瘤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1.4.4高浓度Co2据王娟报道,手术进行中手术室空气中Co2浓度可达0.11%。Co2主要来自人体的呼吸和电刀的烧灼,当浓度达到0.1%时,空气状况开始恶化,出现不良气味,人体会感觉不适。

1.5生理、心理危害

1.5.1生理危害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常处于被动,长时间站立,身体重力集中于下肢,久之容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水肿。器械护士配合手术时常保持颈椎前屈位15~20度,连续站立时间约5~7h或更长时间,这种姿势易导致颈椎病的发生。手术室工作近乎于一种静态作业,即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维持。这种作业极易疲劳,局部肌肉乳酸堆积,造成肩周炎及腰肌劳损。手术室是一个全封闭的空间,空气净化需要层流来洁净,长期空调制冷制热保持恒温可引起风湿、关节酸痛,封闭的手术间含氧量不足,造成缺氧,引起头痛、头晕、困乏等症状。

1.5.2社会心理危害手术室工作人员经常加班加点连续工作,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紧张、超负荷工作以及长时间饮食不规律等,可造成身心疲惫,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手术室工作要求精准度高,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需要配合不同性格的医生,丝毫不能出错,导致护士心理压力特别大,特别是新护士,可导致或诱发神经衰弱、慢性头痛等。

2防护措施

2.1生物性危害的防范术前应完善手术患者生化检查,准确了解手术患者HBV及HiV等病毒携带情况,做好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护。

2.2化学性危害的防护对于戊二醛、骨水泥、甲醛等有害物品,必须戴上防护手套、防护目镜等,操作完毕后应到空气流通处深呼吸,加快气体交换。

2.3物理性危害的防护骨科手术中要行X线透视的,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并在手术间安全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妊娠期间避免接触。定期维修电器,遵守用电原则,熟悉仪器的操作步骤,避免发生电击或灼伤等。

2.4环境因素的防护手术室内应尽量减少躁音,保持手术室的安静。手术间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好的麻醉机,把泄漏量降致最低,术中使用负压吸引随时抽排废气。

2.5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措施

2.5.1手卫生洗手是防止医院院内感染传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我科通过增强洗手意识,掌握“七步洗手法”,培养良好的洗手习惯,切断了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

2.5.2戴口罩为防止交叉感染,需要遵循以下规程:每一台手术更换新口罩;调整好口罩系带;压紧口罩上的密封条使口罩紧贴口鼻周围;术中口罩如被血液、体液溅射污染应及时更换;口罩使用完后马上按规范处理。从而降低由于口罩使用不当引起的交叉感染。

2.5.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手术室业务学习,手术中熟练配合,动作协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可使误伤和污染的机会明显减少,从而减少因技术生疏、动作不协调所致的损伤和感染。

2.6生理、心理健康的防护尽量减轻行为负荷,借助有效条件,节约体力和能量,改善工作条件,术中交替活动下肢,平时加强体育锻炼,穿弹力袜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护士长应合理安排和调整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的工作,避免长期做单一持续的工作。手术室工作者早餐应吃高热量、营养丰富的固体食物,延长胃排空时间,针对大手术,应人性化地安排人员替换吃饭,避免饥饿工作,不利身体健康。手术室护士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有时难以顾全家人,家人应给予充分理解与支持,护士自身也应学会正确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总结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的医疗设备、医药用品的广泛应用,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也在产生新的变化,只有不断正确认识手术室工作环境中现存及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防护意识,采取规范的防护措施,才能既有效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又维护了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手术室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职业防护措施篇9

关键词:护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中,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性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有效做到自我防护[1]。因此,加强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与教育已是当务之急。也已成为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焦点。

一、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生物性或感染性危险因素

(1)皮肤有破损时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2)抽血(将血液注入试管内时)、注射、输液、器械传递、清洗器械过程中被锐气刺伤、割伤;

(3)整理操作后用物及手术后器械、分离输液器针帽重新套回时等刺伤;

(4)在操作时病人或其他人突然转移时刺伤操作者。

(5)不正确的废物处理。

(6)手术室护士接触血液机会多,经常接触手术刀片、缝合针和各种利器,加上术前刷手造成皮肤保护层的破坏,为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的侵入提供门户。

供应室接触污染物品的机会最多,也最容易发生损伤和感染。

(8)产科护士出于经常接触产妇的恶露、羊水和血液,而被感染机率也增大。

2、化学性危险因素

(1)各种消毒剂、清洁剂、固定剂:护士频繁接触这些制剂,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

(2)化学药物:大多数抗肿瘤药物是细胞毒制剂。在配置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溢出,形成含有毒性颗粒的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白细胞、血小板下降、月经紊乱、脱发、致突变、致癌、致畸形等毒性反应。

(3)各种毒性垃圾

(4)各种废气、污染物体,医院的工作环境复杂,多种废气、污染气体对护士均可构成职业威胁。

3、物理性危险因素

对护理人员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因素包括放射线、各种辐射、噪音(电话铃声、机器声、病人的及仪器移动的声音)、粉尘、锐气伤、负重等。

二、防护措施

2.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职业暴露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又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是有效,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2.2注重特殊人群的防护教育

2,3预防防护过度:不要因防护过度耽误病人的抢救,否则将要负法律责任。

2,4加强护士自身防护

(1)疾病防护(2)划、刺伤防护(3)正确洗手(4)污染防护(5)接触化疗药物的防护(6)重视终末消毒(7)个人保护措施

3、加强职业防护管理、加强职业暴露处理

3.1医院要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组建职业防护安全管理领导组,健全职业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处理程序,风险评估标准等,并把各项制度及措施落到实处[2]。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意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护士工作中各种应该意识到危害的存在,树立一种全面预防的观念,把来自任何病人的血液都视为有传染性,在接触血液、体液操作时必须做好防护措施,自觉遵守防护要求,使之成为习惯。

3.2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暴露环节:戴手套是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有经常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少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的损伤。特殊操作如内镜的清洗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利器使用后立即丢入锐器盒,是防范针刺伤的有效措施。

3.3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护士工作中操作较多,接触病人的频率高,手污染的机会最多,经计算护士洗手应不少于35次/d。用肥皂和清洁剂洗手,可使手的细菌减少90%,那么洗手技术是关键。水龙头是护理人员经常接触的设施,洗手后用手拧污染的水龙头是造成护理人员手微生物超标的原因,应改为感应式、肘碰式或脚踏式。减少护理人员手的接触,同时严格遵守洗手原则,每步都要在活水下认真清洗,了解洗手的指征和合格率,加强自我防护,据国外报道,通过院内洗手可以降低30%的院内感染,大量研究报告证实了院内洗手是有效性

总之,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话题。在健康护理事业发展的今天,随着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将带来新的职业危险因素,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

参考文献:

职业防护措施篇10

[关键词]手术室;危险因素;防护;职业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b)-134-02

手术室存在着许多威胁医护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时,经常受到这些危险因素的侵害[1]。由于工作的需要,长时间的前屈位站立,处理重物;不规律的饮食,各种化学药物,有毒气体浓度较高的空气污染,经常参加重大手术及抢救,工作压力较大等,因此,应认真做好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确保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1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生物性因素的损伤

包括细菌和病毒,即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通过体液、血液等感染。

1.2化学性因素的损伤

各种消毒灭菌剂在手术室工作应用较多,污染手术后器械、物品的初步处理均要使用各种化学消毒液。2%碱性戊二醛会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含氯消毒液对皮肤也有轻度损害[2]。40%的甲醛溶液,可刺激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职业性皮炎。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有抑制作用,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麻醉废气,主要是七氟醚、异氟醚、氨氟醚等,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生育能力有不良影响,较高浓度麻醉气体会引起流产。

1.3物理性因素的损伤

激光手术的不良影响,一些需采用激光的手术,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高新技术的应用产生的电离辐射会对护士产生伤害,如白细胞减少,放射病,致癌等。噪声主要来源于监护仪、呼吸机的机械声、报警声、电话铃声、患者的声、物品及机器移动的声音等。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会引发多器官功能的改变,严重者可导致听力、神经系统等损害。长期受放射性辐射影响,可导致染色体异常和畸变,影响白细胞功能和数量,引起抵抗力低下,影响女性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死胎、胎儿畸形。另外还有机械性损伤,在手术配合中常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钩,传递频繁,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最易感染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3-4]。

1.4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损伤

手术室护士每日较大的工作压力,遇有重、急症及复杂手术、抢救等精神高度紧张,工作环境无安全感,常接触病毒等有害物质,使护士产生负重伤和职业疲惫感。负重伤是指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常需要搬动重物,而使身体负重过度,或不合理用力,导致肌肉、骨骼、关节的损伤。手术室发生负重伤的原因是长期站立,处理重物、饮食不规律、超负荷工作,长期的积累损伤,易患大隐静脉曲张,腰间盘突出,颈椎病、胃溃疡等疾病。职业疲惫感是指由于持续的工作压力引起个体的严重紧张的反应,从而出现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缺乏工作动机,回避与人交流,对事物持否定态度,情感冷漠等。

2防护措施

2.1完善检查

手术患者完善各项检查,做好术后物品的处理,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做好个人防护,在做大手术或感染手术时,戴护目镜,穿防水围裙,工作中按六步洗手法勤洗手,提高自身免疫力。

2.2熟悉各种消毒剂性质

熟悉每种消毒剂的性质,掌握各种解毒剂的配制方法,在配制过程中必须戴口罩、手套和护目镜,在做物品浸泡,标本固定等时,也必须戴上防护手套,注意保护。房间经常换气,降低室内消毒剂的浓度。配制化疗药物条件允许应设专门配药间,配制其要洗手,戴口罩,穿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操作完毕后要彻底洗手并淋浴。麻醉使用的仪器应保证泄漏量为最小,督促麻醉师在全麻时及时连接废气净化器,减少空气中的药物浓度,减少麻醉废气的污染。改善通风条件,减轻空气污染。

2.3做好手术配合

凡手术配合人员必须戴上防护镜。操作时关闭房门,手术间有明显标识,将激光手术固定在一个手术间,确保安全。要定期请专门人员检修手术室专门线路、电器,安装防漏电的安全插座。手术室护士要严格遵守电器操作规程,严格用火用电安全,手术室湿度应保持50%以上,防止产生静电。手术间限制不必要的交谈,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动作轻,及时淘汰陈旧的机器,定期检查机械车,使用剂加强保养,吸引器即开即用,各种监护仪音量大小适宜。手术室设有防辐射的手术间,机器专人操作,术中需要行X线透视的手术,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并在手术间安全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平均安排此类手术护士参加次数,避免短期内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照射。对电刀等切割产生的气雾用吸引器头对准烟雾抽吸,减少烟雾弥散。对孕期护士合理安排工作,避免放射性损伤。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防止自伤、他伤,洗手护士要严格遵守各种器械放置顺序,刀、剪、缝针等传递要小心,用后妥善处理。纠正损伤的危险行为,禁止回套针帽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等危险行为。严格管理医疗废物,正确使用锐器盒,加强护士健康教育,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建立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医疗锐器处理流程等[5]。

2.4加强体育锻炼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保持正动姿势,避免长时间维持一种,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护士要积极参加教育和培训,提高护理工作的价值感,培养护士积极乐观的精神,合理疏导压力带来的影响,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在平时的工作安排中,管理者应合理安排和调换护士的工作,安排适当的洗手和巡回次数,缓解护士因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劳。不断地改善工作条件,简化人工动作的行程和工作程序,减少无效劳动,合理设计工作流程,保证护士休息时间。

总之,管理者要从决策上重视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防护,确保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避免职业危险因素对护士造成的机体损害。护士应自觉履行职业规范要求,有效控制职业风险因素,科学规避护理职业风险,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增加护理工作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谢越.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1):263-264.

[2]阮秋云.薛素兰.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临床护理杂志,2007,6(3):45-46.

[3]潘青芳.手术室的危害因素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11):1059-1060.

[4]李文玲.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及保护策略探讨[J].吉林医学,2010,31(33):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