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散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7:08

儿童散文篇1

摘要:吴然的儿童散文创作独树一帜,他将自然、人文和爱的主题完美结合,在边地风物的描绘中,流露出对童年特有的精神特质的赞美和追求,在陌生化美感中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吴然儿童散文创作特点

儿童散文出现在“五四”时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云南儿童文学迎来了繁荣,涌现出以沈石溪、吴然、乔传澡等为中心的“太阳鸟”儿童作家群。其中吴然的创作颇具艺术魅力,冰心评价到“朴素自然,我很欣赏。”[1]吴然作品常聚焦于儿童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简单、平凡的事物来描写云南诸多自然环境和各民族的风俗人情,在对自然、人文、爱的主题的表达中,营造出一个和谐、广博、充满爱的儿童世界,是献给小读者的一部部小百科全书。

一、和谐自然——儿童成长的天然花房

自然是吴然儿童散文关注的焦点之一。儿童对自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感和好奇感,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和渴望在自然中奔跑、玩耍。吴然的散文营造出了一个和谐得可让儿童放飞心灵的自然山水世界,并用原生态的、隐含了作者甚至是全人类保护大自然的“完整性”[2]的愿望和态度。他从平凡之中取材,细微之处落笔,把自然比拟为一个个儿童形象,在孩子的感觉感受中呈现理想化了的自然。让这充满童稚、童趣的自然陪伴着儿童的成长,并表达着作者对和谐自然的追求,对纯真童年的追忆。如《珍珠雨》《翠湖》《一碗水》《高黎贡山的声音》《小凉山的风》《草地上的联欢会》等。最具代表性的是《珍珠泉》,他用充满色彩的语言饱含深情地介绍珍珠泉,其周围环境是清幽的,清澈凉爽的泉水从潭底冒出晶亮、饱满、五彩的水泡,在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的抒发中,将一个好奇于山水、想象力丰富的儿童形象塑造出来。

二、淳朴而多彩的人文——儿童成长的摇篮

吴然的儿童散文常在边地各民族的节日风俗民情、乡村日常生活的背景中,展露云南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快乐和健康的成长,既抒发着浓厚的乡情和亲情,又呈现出独特的边疆少数民族异域风味。如散文《彩蛋节》《鲜花节》《尝鲜节》《火把节》等是直接以民俗节日命名的。有一些散文则把民俗情节自然穿插在故事叙述中,如《在美丽的大理》中的“葛根会”等。他以儿童的视角把孩子真切、生动的生活情境与那些古老的节日节庆场面结合在一起,描绘得生动而又独特。如红河哈尼族的“长街宴”,是经过一个有着成年人思维的少年形象“我”讲述出来的,通过“我”的视角,穿插进少年眼中的爱情——“我”的姐姐和阿迪哥的爱情,一种美好、淳朴的民风民俗悄然流露,让儿童在作品阅读中既获取了独特的人文知识,又满足了探寻新奇的阅读心理。

三、无私的爱——儿童成长的精神平台

爱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吴然散文创作关注的又一焦点。吴然是一位满怀爱心的作家,他以“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表达母爱、父爱,传达亲情、友情、师生情,使其作品有一份浓浓的爱意。如《妈妈教我一个字》通过儿童“我”的回忆来讲述母爱的伟大,读起来朴素亲切,字里行间满蕴着“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在《梧桐树》中儿童对梧桐树充满关怀和爱,感谢它夏天带来的浓荫、秋天带来的阳光;《爸爸的相册》里表达着儿童与同龄人、长辈之间愉快地交流沟通,萍水相逢时一见如故,分别时依依不舍;此外还有对年少读书时光的经久犹新的同学情谊的追忆(《老陀轶事》《铜墨盒》);有以温馨的亲情为主旋律的(《我捧起了珍珠》《玉》《书包》《走月亮》《女儿高考》)等。

四、吴然儿童散文的艺术建构——多元性

吴然就是一位充分发挥精神主体性进行创作的作家。他用仅属于自己的语言和修辞、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视角来构筑其散文世界,并在艺术方法上呈现出开放式的多元性特征。

首先,他将儿童视角、第一人称、故事性的叙述方式融合于一体进行叙事。第一人称的儿童叙事身份,使主人公与叙述者保持了统一,叙述者的“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交叉统一,并尽可能地使自己“回到”童年,使自己沉潜于儿童的心灵世界之中。《表哥家的燕子》开篇先以“我”的称谓向读者传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春天)和地点(表哥家),接着“我”开始了具体的描述,通过“我”与表哥的对话及和表哥看小燕子的事情,最终说“我记不得老燕一天来来回回飞多少次。为了它们的小宝宝,它们是多么辛苦啊!”[3]类似的作品还有《和花朵说悄悄话》《我的小马》等。这些作品和特定的读者取得了某种心理上的一致,拉近了读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无形中产生的亲切感吸引着儿童的目光和心灵。

儿童散文的写作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年龄。吴然从儿童的感觉出发,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加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在质朴的语言中透露着灵动。《歌溪》采用比喻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上着手,在神奇、俏皮、欢快的情感体验和优美朴素的描写里,展现出一个聪明、活泼的儿童形象,透露出对歌溪的喜爱、赞美之情。《学校旁边一条河》用反复、排比等手法,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画面,将西洱海的功能展示出来。《快乐的夏令营》中的“圆弧形的树冠,美丽如同一柱绿色喷泉……投下巨大的浓郁。”[4]一颗壮大、葱绿、挺拔的龙血树便立于读者眼前。《哭泣的昆虫》在毛毛虫们与人类的对话中融入了拟人、象征、夸张的手法。多种修辞与形象性的语言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散文灵动、清丽、有趣。

吴然对儿童散文的艺术建构还体现在他糅合了诗歌、小说、童话等多种文体的写法。在《珍珠雨》中融入了诗的笔致,“天多明净,遍地阳光,珍珠般,一颗颗,挂在草叶上,挂在花瓣上,挂在柳条上……哦,下了一场太阳雨,下了一场珍珠雨呵!”既充满了诗意,又创造出鲜明欢快的节奏。类似的还有《三月,我们去植树》《春娃娃》《蓝色泸沽湖》等,这些作品充满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诗意。而在《踩新路》中,有人物、情节、环境等小说三要素。《小霞客游记》突破了儿童散文的惯有格局,吸纳了小说创作的手法。他还师承郭风,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童话的写作方法。《哭泣的昆虫》则讲述了哭泣着的毛毛虫、蛇、蜻蜓与人类的对话,通过昆虫们的自述,传递出了作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忧虑,激起儿童对生命、对环境的一种思考,激发了儿童的环保意识。《伞花》《小鸟和守林人》等散文中也有童话的色彩,这是吴然丰富散文表现方式的成功尝试。他常在民情风物的描写中,插入神话、传说,这是他在创作上的一种超越和突破。

吴然从事散文创作已经20多年了,纵观他的创作就会发现,他一直在努力寻找“回到”童年的路,“回到”童年。吴然的儿童作品是用真、善、美孕育的:美丽和谐的自然、质朴善良的人类、精彩淳朴的民风民俗,儿童在作品里收获了爱,得到了理解与认同,满足了内心体验的需求,获得了精神的富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真情的赞美,蕴含了对生态自然的渴望和呼喊,对纯真、明净的童年的呼吁,呼吁保护自然的“完整性”,保护儿童的“完整性”。

(指导教师:邓家鲜教授)

注释:

[1]曾扬:《浅析吴然儿童散文的美学特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期。

[2]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3]吴然:《我和鸟丽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儿童散文篇2

可以看到作家在他的儿童散文中所构思的是一部“天、地、人”的乐章,是引导少年儿童对自然,社会、岁月、历史、人生、生命、灵魂做深入、深切的艺术思考,是对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独立精神的尊敬,对童心、人性的张扬。

于新世纪出版的《桃花雨》《我心中有片红枫林》中,几乎每篇都是描写自然,叙述万物,都是涵盖天地,纵览山河,又都写得细腻而灵巧,令人感到童心的跃动与自然的节律相交汇,真情的涌动与季节变化相交融,浅近而深沉。如《五彩泉》《雪花飘飘》,都是北方山里孩子常遇见的景象,但作家写得活泼泼,真切切。泉在山里奔,雪花在空中飞。无论春夏秋冬,天地间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洋溢着盎然的生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时间与空间在咫尺间浓缩。爱自然,爱家乡,爱生活的真情与善意在瞬间凝聚。文中的泉水欢畅,雪落雪飘,其实是少年儿童生活激情与乡情的写照,是美的化身。而像《年轮》《柳笛》《苦果》,写的虽都是老题材,但经过真挚童情的浸渍,却也有了新颖的诗意。作家善于在乡村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耐人寻味的事情,捕捉令人心动的瞬间,在琐碎事物中注入深层的哲学思考与理性探索,传达出凝重深远的意蕴,从而使作品衔接起历史与现实。从树木的年轮想到生命的历程和意义,从吹响柳笛想到春天的来临,从难咽的苦果想到人生的苦恼与真谛,也由此想到大自然进化中对人的赐予与作弄,以及社会变动中民众的奋发与苦难,文明的进步与滞后,隐匿着千秋痛,映照着中华魂。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读到了作家淳真的灵魂与少年心灵的颤动,读到了作家炽烈的热情与少年浓烈激情的燃烧。

也有不少作品写少年儿童与山里万物和谐相处的情景,也写得靓丽、雅致。令人感受到对当下的一种生态意识与忧患意识的交织,一种博爱精神与批判精神的交融,浅显而深刻。有意思的是,佟希仁的许多作品写了山里儿童与各种植物的心灵对话,不仅把拟人手法运用到极致,让大山里,小路边都充满了人间真清。寻常的山村也因此显得不寻常,处处都流淌着一股灵气,一缕情思,一种神韵,而且,这样的作品都因为经过童心的过滤,感悟和熔铸,变成了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在作家笔下,收枣子这样极普通又平凡的事,不仅变成了充满诗性的“红雨点儿”,使自然美、生活美、童心美融合一体,而且,儿童稚真的心灵也在瞬间启开。从中透射出新一代人的聪慧之光,幻想之光,人情之光,使人想到生存的甜蜜,生命的甜美,使作品在浓郁的地域氛围里具有了一种隐约明快的象征意味。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耐人寻味,余味儿无穷。

还有不少作品题材独异,具知识性却又直面现实,直抒胸臆,既花树万种,风色千里,如画如诗,又闻识广博,情理深湛,有知有感。如《达子香花》,这是北方初春最早开放的野花。鲜为人知,不见经传。为了报春,它来不及长叶儿就将花苞开放;为了开花,还得经受春寒的威胁,残雪的逼迫,这又是怎样的一种高尚品格,怎样一种牺牲精神。这些作品中将生动的感性形象,启迪的知性描写与抽象的理性思辨结合得如此美妙,真是神来之笔。

儿童散文篇3

一、儿童文学的概念界定

何谓儿童文学呢?截至目前,对儿童文学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王泉根(2009)编撰的《儿童文学教程》指出:儿童文学也可称之为少年儿童文学,其阅读对象为十八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依据读者的年龄层次不同,可将其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幼年文学;(2)童年文学;(3)少年文学。基于上述概念界定,我们可将儿童文学简单理解为:是针对十八岁以下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形式,它是整个文学大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儿童文学读物是儿童最爱的文学形式

在苏联学者梅拉赫看来,艺术作品均是有生命的。不论是任何文本形式,唯有读者真正参与进来,对其进行欣赏和阅读,才能赋予文本以灵魂。因此,从接受美学角度审视,我们可发现唯有那些可被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方能真正受到儿童的喜爱,其文学价值方能真正得以体现。儿童文学读物无疑是儿童最喜爱的文学形式,具体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一)儿童文学的语言魅力

众所周知,儿童的审美经验及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儿童文学的语言大都通俗易懂,内容也较为活泼、浅显、轻快,所用文学语言也大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词汇。儿童文学读物描述的内容大都是具体的,再加上轻松活泼的语言运用,往往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成效。此外,儿童文学的语言运用亦充满形象性。当儿童读到这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时,可以获得更多愉悦的情感体验。正因为儿童文学读物独特的语言魅力,才使得儿童文学读物成为儿童最喜爱的文学形式。

(二)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对于每个儿童而言,玩游戏是其天性。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得其乐、摆脱成人的束缚,获得更好的情感宣泄,体验到精神的愉悦。在儿童文学中,不同程度上渗透有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正是儿童普遍喜爱的。儿童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充满游戏性的美好世界,通过阅读文字让儿童更好地体验到自由、快乐,实现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游戏愿望。

三、儿童文学读物的具体分类

儿童文学读物有很多形式,具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动物小说

所谓动物小说,即是指以动物为小说主角,通过特定环境及故事情节描述创造的一种叙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动物小说将动物视为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在小说中对相关动物的命运、生活及遭遇进行描述,进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引发阅读对象对生活、生命及人生的思考。典型的动物小说主要包括:《酷熊贝鲁克的烦恼》、《春田狐》、《大泽蛙国》、《最后的藏羚群》、《秃尾巴的捣蛋鬼》、《蚂蚁王国的奇闻》等。通过上述动物小说的阅读,可将儿童带进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帮助儿童从小建立环保意识,引导儿童亲近自然。另外,动物小说中塑造的各种可爱的动物形象也会更好地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二)儿童故事

儿童故事讲述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涉及:(1)儿童的社会生活;(2)儿童的学校生活;(3)儿童的家庭生活;(4)与儿童相关的历史事件及自然世界等。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故事在极大程度上可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如探险、好奇及求知心理等。通常而言,儿童故事的篇幅不会太长,大都短小精悍。在情节描述方面虽然较为简单,但却极为生动有趣,较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儿童故事具有三方面特征,即完整性;生动性;口头性。正是基于上述特征,它才能更容易地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在我国,《贝瓦故事》《儿童睡前故事大全》等均是经典儿童故事的代表。

(三)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读物的重要表现形式,深受儿童喜爱。童话具有幻想性特征,纵观国内外所有童话,均具有较强的幻想性特征。童话故事作者在创作童话时,会积极运用自身想象,有机构勒出一个虚幻世界。在童话世界中,充满着奇异的事物,且都传递着快乐,可极大程度上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此外,童话还富有隐喻性和游戏精神,语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阅读童话时,儿童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童话世界,享受童话世界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及《一千零一夜故事》等均为童话的经典之作。

(四)儿童诗

儿童诗较为适合6~12岁之间的儿童阅读、吟诵,亦是儿童极为喜爱的文学作品形式。儿童诗涉及题材广泛,主要包括:(1)社会生活;(2)校园生活;(3)家庭生活;(4)自然;(5)人物等。在所有儿童诗中,反映校园题材的儿童诗占大部分。之所以产生此种情况,主要因为6~12岁之间的儿童主要生活在校园中,反映校园题材的儿童诗更易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儿童诗的文字内容大都较为浅显易懂,在写作手法上喜欢采用象征、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除此之外,儿童诗还往往具有诙谐、幽默的趣味元素,符合儿童的天性。例如,我国著名作家金波创作的儿童诗《春的消息》便是儿童诗的典型代表。

(五)儿歌

儿歌的形式大都较为短小、精悍,儿童诵读起来也容易,适合记忆。儿歌大都运用较为简洁优美的韵语创作,其内容不仅生动活泼,阅读起来也较为琅琅上口,极为符合广大儿童的认知特点。古时,儿歌也被称为童谣。童谣在民间广泛流传,不同程度上具有民歌的韵味。发展至现代,很多作家和诗人会专门为儿童创作儿歌。因为其读者对象较为明确,即为儿童,所以,作者在创作儿歌时,往往会下意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及审美能力,创作的儿歌也大都生动、有趣,如儿歌《平平搭积木》等。除此之外,儿歌的形式大都节奏明快、极富感染力,并富有一定的音乐美。

(六)儿童散文

儿童散文亦是儿童文学读物的重要表现形式。儿童散文大都为作者对自身童年生活的回忆,极为适合儿童欣赏及阅读。儿童散文具有散文的典型特点,即在选材、形式及写作手法上均表现的极为灵动和自由。正因如此,儿童散文才更符合儿童的率真天性。通常而言,儿童散文往往充满更多个性化特征,抒发人性情感,描述的大都是作者童年时期的真实生活和客观感受,充满着浓浓的儿童情趣。

四、结语

儿童散文篇4

【摘要】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状况,对视力异常儿童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美国伟伦公司“Suresight”视力筛选仪,对1326名入园体检的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结果:各年龄组散光、远视发生率较高,有显著差异,筛查异常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大力推广使用视力筛查仪,早期发现屈光不正并及时干预是防治弱视的关键。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干预

屈光不正是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的常见眼病。随着儿童过多的接触电脑、电视,越来越引起家长对儿童视力的担忧和关心。过去视力筛查主要使用视力表这种主观检查方法,受儿童年龄、配合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误差较大。美国伟伦Suresight视力筛选仪对6个月以上儿童即可进行屈光不正的检查,基本不需被测者的主观配合,5秒钟完成双眼自动测试,具有方便、快捷、无损伤、客观等特点。现将1326名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9年8月1~31日在我所儿保门诊入园体检的2~5岁儿童,共1326例,2652眼,其中男童774名,女童552名。

1.2方法:采用美国伟伦(Suresight)视力筛选仪对儿童进行屈光度的检查,无需散瞳。对屈光异常儿童以角膜映光加遮盖法检查眼位。

1.3判断标准:屈光度异常参考标准:S表示眼的球径屈光度,6个月~2岁S≤-1或≥3.5,2~3岁S≤-1或≥3,4~5岁S≤-1或≥2.5,6岁以上S≤-1或≥2;C表示眼的柱径屈光度,C≥1或≤-1。

2结果

2.1不同年龄组视力异常情况有显著差异(X2=8.32,p<0.05)见表1,随年龄增加呈减少趋势。

表1各类型视力异常情况比较

散光远视+散光远视近视+散光近视

例数116352927

率(%)61.3818.5215.341.063.7

视力异常结果分为偏离和可疑两种。对视力偏离儿童嘱注意眼保健,3~6个月复查;对视力可疑儿童转眼专科确诊,在转诊的98名儿童中部分因各种原因未到眼科就诊,经追访确定有86例到不同级别眼科就诊,结果眼科检查与筛查可疑符合率为100%,其中弱视27例,1例伴有先天性白内障。

2.2各类型视力异常情况比较,各类型视力异常有显著性(X2=229.58,p<0.01),散光的发生率较高,其次是远视,而近视发生率较低,见表2。

表2不同年龄组视力异常情况

年龄(岁)被检例数视力异常例数发生率(%)

2~2554919.21

3~84811713.79

4~1051211.43

5~118119.32

合计132618914.25

2.3不同性别儿童异常检出情况:不同性别儿童屈光、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09,p>0.05;X2=018,p>0.05),见表3。

表3不同性别视力散光、异常情况比较(例,%)

性别被检例数散光例数视力异常例数

男77491(11.8)113(14.6)

女55262(11.2)76(13.8)

3讨论

3.1本组资料显示,视力异常检出率为14.25%,随年龄增加呈减少趋势。3岁前婴幼儿视力发育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及规律性,建议对婴儿出生后不久即应进行视力筛查,并在6个月、1岁、3岁时进行跟踪检测,及早在视力发育的关键期发现视觉问题[1]。

3.2散光是导致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的视觉是一个由不健全的过程,新生儿几乎全部为远视眼,且有一定程度的顺规散光,其屈光状态分布范围较宽,随着眼球的生长发育,远视及散光程度逐渐降低[2]。本资料统计与上述及国内报告相符[3]。另有资料显示影响儿童视力发育的危险因素还有近距离看电视、户外活动时间少、看电视时间长、城市视觉空间太窄,甚至光污染等因素也导致了视力异常发生率增高。还有资料提示儿童视力有较强的遗传性及与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和高糖食品摄入有关,有等进一证实。因此,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对家长进行有关眼保健及营养健康教育尤其重要。

3.3视力异常的严重后果是形成弱视,而弱视患儿没有良好的双眼单视及立体视,治疗的敏感期在3~5岁。因此,积极开展儿童视力筛查和眼保健宣教工作,具有早发现早防治的积极意义,矫正儿童散光,是预防和治疗弱视的关键措施,有利于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3.4测试结果与弱视的关系:在使用美国伟伦(Suresight)视力筛选仪测试中,有两种特殊情况测试音值得注意。第一种是有正常成功声音,但数据不显示;另一种是无论怎样操作都没有成功的提示音。本次筛查有4例为前一种情况,2例为后一种情况,经转眼科诊断结果都为弱视。此现象尚需继续观察,进一步探讨其规律。

参考文献

[1]周纯,施明光.3岁前婴幼儿视力发育评估-电脑控制CopL检测报告.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6,14(1):1-5

[2]韦创建,崔艺萍.深圳市2~4岁儿童保健中开展视力筛查的模式探索.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4,19(10):18-19

儿童散文篇5

教师应该深谙言传身教的无形力量所在。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教学实践中将深深影响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及其浓厚的文学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并且善于在教学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用自己独特的文学感受,敏锐的洞察力、思考力影响学生,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周围所发生的现象,如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促其思考、分析、感悟,找出现象的本质。帮助他们初步形成一定的社会洞察力、判断力,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敏锐的感受力,有了感受的冲动,就有写的冲动,有了写的冲动,就有看的冲动,对文学也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无疑对学语文也就有了兴趣,这也才是真正语文教学的成功。如果学生满脑子学语文就是考个好成绩,也许是大语文教学的悲剧。

一个有一定创作能力的老师,同样也是令学生钦佩的,教师的创作欲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创作欲望。我在教学与闲暇之余常常写些诗歌和随笔,也常常拿给学生阅读,他们在流露出赞叹与钦佩的神色之余也常常产生写的冲动。“我手写我心”,他们有了写的冲动,但在写作过程中也时常词不达意,为了能把自己情感、内心表达出来,他们自然也就产生了涉猎相关课外读物的兴趣,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对文学的兴趣也就越来越大,那么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看不见的动力。

二、培养文学兴趣的两大突破口——散文和诗歌教学

作为文学体裁的两大样式:散文和诗歌是最具魅力,最富于代表性的,最能直接窥见作者内心世界和剖析社会现象的文章,更不用说语言的高度凝练和优美了。诗歌和散文历来是培育人的好教材。尤其是散文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好教材。优秀的散文作品,能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可学生们如此漠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此害怕学语文,害怕写作,归根结底还是对文学没有丝毫的兴趣,学语文只是为了升学考试。学习语文只是落得个死记硬背,毫无乐趣可言。

兴趣是一种看不见的动力。为了学好语文,培养学生浓厚的文学兴趣首当其冲,在教学当中,学生的表现看,散文和古诗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我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的两大“突破口”。

散文更多的是“再现式”写作,是作家有感而发,因情而作,富于情感性,学生阅读这些诗歌和散文容易领会和接受,并受其影响、陶冶情操。如散文《三颗枸杞豆》和《月迹》,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儿童的心理特征来表达作者对儿童健康成长的人生观和自然、人生哲理的探索。作者把自己的思考与探索融入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中,通过孩子的好奇、爱玩及丰富想象和联想来表达自己对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愿望,同时也希望我们社会中更多的引导者要象在临死前悔恨的三叔和善于引导孩子的老奶奶那样去正确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不断发现问题的愿望。文章内容正是我们现代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学生初看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自然地就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言为心声,情为景生,情景交融”,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之后,应马上找到更深一层理解的切人口,让学生的阅读品质得到升华。我教《三颗枸杞豆》和《月迹》时就是从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切入,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是人物思想的寄托,实质也就是作者思想的寄托。色彩丰富的景物描写及个性化语言描写的引导更容易让学生明白和接受。从学生学习时的主动参与和不时流露出开心的神情,我能感知到他们已经领会了景美、情美,并且获得从未有过的学习激情。课后我向他们了解这样上课,感觉怎么样,他们的回答也正如我所料“老师,在这之前我对散文的阅读从没有过如此的感觉。什么是美景,什么是感情,以前总不能很好的联系起来,只是单纯的记忆,现在总算悟到了这种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文章该如何欣赏了,并且产生了从未有过阅读散文的激情。以前,我们最不喜欢的就是散文,太深奥了,不知道它写什么,老师讲的是什么,现在总算弄明白了,什么是美景,什么是佳情”。此时,我又及时地推荐了贾平凹的散文《地平线》、《丑石》及《读者》给学生阅读,他们都很乐意去拜读。无疑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也就增强了,浓厚的文学兴趣也就随之产生。写文章、看问题也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老师们有时也常感叹学生头脑太简单,写文章没深度,其实能从课文编排的优美散文人手,让学生真正去认识人与自然是相通的,情景是交融的,与他们一起徜徉于这些美景佳词之间,感悟自然、感悟人生,陶冶情操,培养兴趣。

诗歌与优美的散文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作者通过某种思想感情把人与自然沟通起来的产物,通过自然的一景一物来表情达意:或赞叹祖国大好河山,抒发赞美或痛失之情;或感悟人生哲理,给人以启发:或排解抑郁等等。所以我们在教读诗歌时应注意引导,慢慢培养。北师大中文学者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在中学的教育不在于应试不应试,而在于引导,学诗、写诗、鉴赏诗是一种“慢功夫”,要慢慢培养。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更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和含蓄性。从语言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看,诗歌更要求语言精练和生动,更借重于想象和联想。教学诗歌,也要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精练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

如教读郭沫若诗歌《天上的街市》,首先从作品背景入手,让学生明白其创作这诗时的心境,就不难理解他为何要突破传统牛郎织女桎梏的生活变成他所向往的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然后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正是郭老当时所向往的生活吗?更让其明白诗歌的想象与联想的丰富性特点,用凝练、含蓄的语言,形象的生活画面把作者的向往表达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人就有七情六欲,何况学生,生活感受更是变化无常,何不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所不希望的,所想要达到的借助语言来表达呢?其次,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词语。让他们明白诗语言的凝练,含蓄之特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还可以进行再“创作”,给诗歌形象赋予新的含义。在理解了诗人为何写,怎样写后,学生的创作欲望也就不难激发了,有了表达的欲望,兴趣也会随之而来。

一般来说,通过散文和诗歌的有效引导,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生活再现,感悟散文和诗歌的景美,情美,音乐美,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再加上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与创作感受的影响和熏陶,同学们都会慢慢对语文的学习,文学作品感兴趣。有了文学兴趣,自然他们就能够更主动去学习语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习语文的一切能力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

如上课精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等。

有些家庭,“留守儿童”放学后,需要协助家人从事一定量的家务劳动后才有时间去学习。这些儿童由于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保证,也极大地影响到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对改善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建议

1.学校要肩负起改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的主要责任

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如果学校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他们家庭教育上的缺陷。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形成良好行为模式的主动性,而不是任由“留守儿童”通过尝试的方式形成自己的学习行为模式。要应让“留守儿童”明白什么是好的习惯,应该保持;什么是不好的习惯,应该消除。

学校教育如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这还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而且要求学校教育应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还要彻底调查“留守儿童”在校外的学习情况,定期主动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联系,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家庭应承担起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责任

首先,监护人不要让“留守儿童”干过多的家务活儿,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尽量为他们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学习环境;应指导“留守儿童”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刊,观看积极向上的影视文艺节目,用大量健康的、进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信息去占领他们的思维空间;

其次,监护人不能只关心“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中的某一项习惯的培养,而是要注重他们整体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会使他们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再次,监护人还要选择周围学习习惯不良的反面典型,从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和后果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深刻剖析,教育孩子提高识别和改正不良习惯的能力;

最后,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监护人应主动与学校联系,借助学校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3.政府各部门要为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创造必要条件

政府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解决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本地就业岗位,让外出务工人员重回家乡就业,结束“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

政府相关部门还要下大力度整治学校周边文化环境,铲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滋生社会负面影响的土壤,整顿规范文化市场,坚决查禁社会丑恶现象,清除文化垃圾,净化社会风气,为“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扫清障碍。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教育“留守儿童”。如由关工委牵头,将责任心强、乐于从事公益事业的老教育工作者、老干部组织起来,参与到关心“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组建临时家庭,指导初中“留守儿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来协调进行,缺少任何一方都不会取得整体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使其他各方的教育效果相互冲突,相互抵销。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应齐心协力,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纽带,社会为依托的“留守儿童”教育网络,赋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刘丹.乡村中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K].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7-20

[2]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3]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何奕敏.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2004.6.

[5]杜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7.

[6]王玉琼,马新丽,王田合.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1.

[7]黄应圣,刘桂平.农村“留守孩子”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4.11.

[8]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2002.8.

儿童散文篇6

关键词:新型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散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74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85-01

口服补液盐散(Ⅲ)是口服补液盐的第三代配方,口服补液盐的前两代配方均已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分别为“口服补液盐散(Ⅰ)”和“口服补液盐散(Ⅱ)”。口服补液盐散(Ⅲ)的配方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于2006年3月推荐的新配方,并建议各国使用新的口服补液盐,取代原有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散(Ⅲ)含较低的葡萄糖和钠,能减少静脉注射输液和使易于治疗的非霍乱急性腹泻儿童不用住院治疗。目前我国批准生产的口服补液盐以口服补液盐散(i)和口服补液盐散(Ⅱ)为主,分别有46和21个生产批文,新配方口服补液盐散(Ⅲ)仅西安安健药业有限公司一家企业生产。口服补液盐散(Ⅲ)临床上用于治疗腹泻引起的轻、中度脱水,并可用于补充钠、钾、氯。规格为5.125g/袋,含:氯化钠0.65g,枸橼酸钠0.725g,氯化钾0.375g,无水葡萄糖3.375g。

1立项背景

急性腹泻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据wHo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世界卫生组织把腹泻病的控制列为全球性战略。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儿童占3亿人次,腹泻病年发病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儿童的年发病率平均为1.9次/人。腹泻以及由腹泻引起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病是发展中国家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我国于1992年将口服补液盐正式列入《中国腹泻控制规划》。1993年芬兰首次应用低渗口服补液盐(即口服补液盐散(Ⅲ))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实践证明,与wHo推出的标准口服补液盐相比能明显减少腹泻次数及腹泻量,并缩短疗程。此后,在世界各地进行的多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低渗口服补液盐完全可以替代原标准口服补液盐,不仅在预防和治疗腹泻脱水上与原方案同样有效,还能显著降低静脉补液量,降低腹泻便量和呕吐发生,尤其适用于儿童急性、非霍乱腹泻的液体补充。2003年wHo将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中收载的口服补液盐处方更改为低渗处方。为达到“在2015年前将儿童死亡率减少三分之二”的千年发展目标,wHo和UniCeF于2006年3月23日正式共同推荐生产和使用补液盐新配方即口服补液盐散(Ⅲ),以替代原推荐的口服补液盐。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腹泻病的控制也非常重视,制定了国家腹泻病控制规划。我国腹泻病控制规划总目标也明确提出,要降低腹泻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静脉补液使用率,大力推广口服补液治疗。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地区腹泻病患者对口服补液盐的选择意愿和使用率均不高,大多低于20%,距卫生部要求提高使用率至80%的目标相去甚远。我公司已有口服补液盐散(i)的生产批文,现申报口服补液盐散(Ⅲ)的生产批文,以更好的产品服务于患者,也为我国腹泻病控制规划尽一份力。

2品种的特点

2.1口服补液盐散(Ⅲ)的配方与渗透压。由于口服补液盐散(Ⅲ)和口服补液盐散(Ⅱ)配方中均用中枸橼酸钠替代了口服补液盐散(i)配方中的碳酸氢钠,改善了口感,产品不易吸潮,市场上在销售的也基本上是含枸橼酸钠的产品。口服补液盐散(Ⅲ)与口服补液盐散(Ⅱ)比较,通过减少组分中氯化钠和无水葡萄糖的含量,使na+的浓度由原先的90mol/L降至75mol/L,无水葡萄糖浓度由原先的110mol/L降至75mol/L,总渗透压由310mol/L降至245mol/L。

2.2口服补液盐散(Ⅲ)的优势。在巴西、印度、越南等地的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表明,低渗透压配方的口服补液盐即口服补液盐散(Ⅲ)与原标准口服补液盐比较,能够减少腹泻患儿粪便的排出量及改善临床症状,使静脉补液的需要下降33%,腹泻患儿粪便量减少20%,呕吐减少30%。从而提高疗效,尤其在治疗儿童急性非霍乱腹泻病方面。原标准口服补液盐基于霍乱患者肠道丢失电解质较多的特点制定,钠浓度和渗透压偏高,钠浓度为90mol/L,而非霍乱腹泻病患儿钠丢失通常为56mol/L左右。若不适当的过量服用,则有可能出现眼睑及全身水肿等不良反应。有报道原标准口服补液盐导致高钠血症发生的病例。临床上常因症状不明显而不易察觉。血钠浓度增高,引起口渴从而摄入更多口服补液盐,使大便量增多,病程延长。高渗物质有可能损伤肠黏膜,使屏障功能不全,吸收相当量带有抗原性的完整蛋白质,从而触发免疫机制导致进一步损伤黏膜。国内报道等渗脱水占婴幼儿腹泻脱水的78.4%~80.5%。渗透压偏高的原标准口服补液盐不利于减少排便量和次数,对部分非霍乱腹泻病患儿有潜在高钠血症的危险。有必要推广应用降低渗透压的新配方的口服补液盐散(Ⅲ)。

2.3口服补液盐散(Ⅲ)的临床应用。①治疗儿童急性腹泻轻中度脱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等四家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于2005年评价了国产口服补液盐散(Ⅲ)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治疗的17岁及以下急性腹泻脱水患儿125例分别应用口服补液盐散(Ⅲ)、口服补液盐散(Ⅱ)进行治疗,结果口服补液盐散(Ⅲ)在治疗急眭腹泻病导致的轻、中度脱水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与口服补液盐散(Ⅱ)相似,但能减少静脉补液量,降低发生高钠血症的风险。②治疗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脱水。中国人民第三二医院地临床诊断为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成人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口服补液、静脉输液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临床脱水纠正率、腹泻好转时间、不同时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恢复率间无明显差异。口服补液盐治疗成人急性腹泻脱水患者安全有效,能减少静脉输液使用率。

自1971年以来,口服补液盐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用来预防和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已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具有潜在的导致高钠血症的危险,不能缩短腹泻病程,有时反而会增加腹泻次数等。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2006年3月推荐的新配方即口服补液盐散(Ⅲ),同样有效,但更为安全。

参考文献

儿童散文篇7

一、挖掘“求异”素材,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教学的核心。而发散性思维则是从某一点出发,进行放射性联想,追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取得问题的多个答案,是一种不依常规、不受现成知识局限,不受传统方式束缚,寻求变异的思维方法。美术课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从概括形象引导发散性思维。概括形象(如几何形中的圆、三角形等)是具体形象调度集中概括的图像。引导学生以概括形象为发散点,联想到具体形象。这是形象思维的心理过程,同时是创造形象的必要基础。教学中出示概括形象,让学生辨认,启发学生由一物象联想到一串有共同特征的物象,使概括形象具体化,形象化。如出示一个三角形,问学生:它像什么?学生沿着“像什么”这条线索去展开想象,得出很多答案:像三角板、像红领巾、像小队旗、像松树、像切块的西瓜……学生思维发散愈广阔、愈充分,创造出来的形象就愈多愈丰富。用概括图像来指导学生描绘简单物体,是一种易出成效的教学,很适应低年级平面物体教学。

(二)从具体形象引导发散性思维。具体形象有自己的属性,以及和其他事物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形象去联想其他形象,既加深了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丰富了绘画内容。教学时,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而且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的具体形象为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把思维扩散到四面八方。例如,人物画创作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可以出示儿童的画稿,让学生讨论:①画中小朋友的手上可以添画些什么?表示干什么?(如:添画水桶,表示提水洗地板、浇花;添画茶杯,表示端茶请客……)②他干这件事跟谁有关?(如:洗地板跟同学、老师有关;请客跟客人有关……)③周围应有什么相应的景物?(如:洗地板可添画教室、校园;请客可添画房里摆设……)这几个问题,构成不同层次的发散点,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横两向同时发散,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同时又为儿童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创设绘画情景,指导儿童画创作

儿童画创作是儿童运用掌握的知识技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儿童对所表现的内容感受程度的深浅,是创作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学时,要创设情景,让儿童置身画境,倾泻情感,融感情于绘画内容之中,从而提高作品质量,提高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画境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设置情景。诱导学生置身于创作的故事情景之中,再让学生作画,那么一幅幅生动有趣,天真稚拙的画就会跃然纸上,逗人喜爱。显露出小朋友的创造智慧和创造才能。这样的课,学生既能听讲故事,又能自由作画。

(二)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引人情景。创作画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创作主题,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支持学生大胆发表见解,让学生自己探索、解答问题,从而进入绘画情景,领悟绘画主题。如:命题画“我们爱老师”一课。通过“老师为什么可爱?”的讨论。儿童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进入了描绘的具体情景。因此,“我们爱老师”就不再是一句空话,成为了一幅画之有物、画之有情、画之有理的作品。

儿童散文篇8

【关键词】儿童;视力;屈光不正

弱视是儿童期可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弱视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视力检查是发现弱视公认的有效方法,但目前尚未统一的学龄前儿童正常视力标准,本文探讨学龄前儿童正常远视力标准,使用儿童图形视力箱对幼儿园岁儿童进行远视力检查,归纳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2008年5~7月,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眼科使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对玉林市城区对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名眼进行屈光检查,确定合理的屈光异常标准。

1.2仪器美国伟伦公司出品Suresight视力筛查仪一台。

1.3操作方法使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对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筛查,根据筛查结果,结合近年来我国文献弱视及视力不良状况,探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屈光异常可行的

合理标准。

2结果

2.12岁儿童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结果2岁儿童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男童45人90眼,近视性屈光0眼,混合性屈光3眼,远视性屈光87眼;女童33人66眼,近视性屈光0眼,混合性屈光4眼,远视性屈光62眼;综合,2岁远视性儿童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78人156眼,近视性屈光0眼,混合性屈光7眼,远视性屈光149眼;近视性和混合性占4.40%,远视性屈光占95.6%,远视性屈光分布见表1。

2.23岁儿童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结果

3岁儿童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男童103人206眼,近视性屈光3眼,混合性屈光5眼,远视性屈光198眼;女童96人192眼,近视性屈光2眼,混合性屈光3眼,远视性屈光187眼;综合,3岁远视性儿童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199人398眼,近视性屈光5眼,混合性屈光8眼,远视性屈光393眼;近视性和混合性占3.20%,远视性屈光占96.8%,远视性屈光分布见表2。

2.34岁儿童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结果

4岁远视性儿童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男童69人138眼,近视性屈光3眼,混合性屈光1眼,远视性屈光134眼;女童53人106眼,近视性屈光2眼,混合性屈光2眼,远视性屈光102眼;综合,4岁远视性儿童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122人244眼,近视性屈光5眼,混合性屈光3眼,远视性屈光236眼;近视性和混合性占3.30%,远视性屈光占96.7%,远视性屈光分布见表3。

3讨论

3.1采用统一学龄前儿童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异常标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是一种携便式屈光筛查仪,因其不用散瞳,适宜屈光普查,在国内的使用渐渐增多,但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正常与异常标准,难以进行各地的屈光普查资料进行统计、比较,同样难以进行历史性的比较研究,采用统一学龄前儿童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异常标准显得重要与必要。

3.2本文研究学龄前儿童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异常标准的依据本研究学龄前儿童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异常标准的依据,根椐幼儿的屈光特点是远视性屈光为主,随年龄的增长,远视性屈光减小,近视性及混合散在学龄儿童均定为屈光异常,远视性屈光以散光度高或和球镜屈光度高定为屈光异常,定标准时根椐检查结果,参考近几年的各地弱视的发病率,玉林市本地视力不良率,确定屈光异常大于弱视的发病率,与视力不良率相当的数量,以达到一定的观察数量,定的观察数量太多,浪费人力物力,定的观察数量太少,往往漏掉弱视儿童,错过弱视的最佳年龄,对弱视防治、防盲治盲工作不利。根据近几年的文献报道,我国的弱视发病率为5.66%~8.86%[1-5],玉林市本地视力不良率为18.16%[6],根据本次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结果,认为确定标准如下较为合理:近视绝对值≥0.50D及混合散光均定为屈光异常,远视性屈光异常标准:2岁儿童球镜≥+2.75D,或柱镜≥+1.25D;3岁儿童球镜≥+2.50D,或柱镜≥+1.25D;4岁儿童球镜≥+2.25D,或柱镜≥+1.25D者定为屈光异常;从上述结果结合幼儿屈光特点推理,5~7岁远视性屈光异常标准:球镜≥+2.00D,或柱镜≥+1.25D者定为屈光异常;

3.3根据上述标准分析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结果

2岁远视性儿童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78人156眼,屈光异常37眼,屈光异常率为23.71%;3岁远视性儿童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199人398眼,屈光异常53眼,屈光异常率为13.31%;4岁远视性儿童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122人244眼,屈光异常35眼,屈光异常率为14.34%;这结果与本地的视力不良儿童发病率18.16%[6]较为接近,保持一定数量的观察对象,因此认为上述标准较为合理。

3.4弱视治疗的时机人类视觉发育生后2年为关键期,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可维续到9~12岁[7],由此可见,弱视的治疗宜早不宜迟,3岁以前幼儿难查视力,难以发现弱视儿童,可以使用便捷的Suresight视力筛查仪检查发现与视力发育关系较大的屈光异常,必要时散瞳检查,早期发现与治疗儿童弱视。

参考文献

[1]张宁,陈奇妙,陶晗.等,2007年广西玉林市城区2133名儿童弱视普查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3):356-357.

[2]陈耀琴,李卫红,刘楚芹,等.肇庆市学龄前儿童弱视的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2):3129-3130.

[4]朱绍文,王文丽.武定县城区4914名儿童弱视调查及矫治情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7,22(7):942-943.

[5]韩爱军,范贾云,韩惠芳,等.刑台市1219名学龄前儿童视力及立体视调查.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6,(1):31-32.

儿童散文篇9

【关键词】少年儿童;屈光不正;近视预防

屈光不正是眼科的常见病,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在青少年以及儿童中患病率较高,为探讨其发病规律及矫正效果,现将本院2007年1月至12月视力缺陷门诊屈光不正患者500例1000眼进行统计分析,为预防和科学矫治屈光不正、提高视觉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7年1月至12月在某院门诊屈光不正患者500例,共1000眼。年龄3~18岁。

1.2方法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用角膜映光法及交替遮盖法检查眼位,同时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屈光间质及用眼底镜检查眼底,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6岁以下用1%阿托品眼膏涂眼,3次/d,连续3d后检影验光,3周后复验配镜。7~14岁用复方托品酰胺眼药水每5min滴眼1次,共4次,20min后进行检影验光,15岁以上患者小瞳验光。以上均用带状光检影镜进行检影,屈光度以检影结果为准。

1.3评定标准

2结果

2.1屈光不正的类型见表1。在1000眼中,近视多于远视,近视眼占67.20%近视中以复性近视散光最多占55.36%单纯近视次之,占39.88%,单纯远视散光最少占4.76%。远视占32.40%,远视中也以复性远视散光最多占76.23%,单纯远视次之,占15.12%,单纯远视散光最少占8.64%。

表1

屈光不正的类型(眼,%)

类型眼数构成比

近视67267.20

单纯近视26839.88

单纯近视散光324.76

复性近视散光37255.36

远视32432.40

单纯远视4915.12

单纯远视散光288.64

复性远视散光24776.23

混合散光40.4

合计1000100.00

2.2年龄与近视屈光度的关系见表2。近视屈光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岁以前年龄组轻度近视占近视眼55.13%,中度近视占近视眼39.74%,重度近视占近视眼5.12%;7~12岁组轻度近视眼占近视58.41%,中度近视眼占近视30.69%,高度近视占近视10.89%;13~18岁组近视最多,轻度近视眼占近视56.63%,中度近视眼占近视26.46%,高度近视占近视11.50%。

表2

年龄与近视屈光度的关系(眼,%)

分组

低度43(55.13)118(58.41)222(56.63)383(56.99)

中度31(39.74)62(30.69)119(30.36)212(26.46)

高度4(5.13)22(10.89)51(13.01)77(11.50)

合计78(100)202(100)392(100)672(100.00)

2.3年龄与远视屈光度的关系见表3。远视屈光度随年龄增长而减少。6岁以前年龄组远视最多为161眼。轻度远视占远视眼56.52%,中度远视占远视眼30.43%,重度远视占远视眼13.05%;7~12岁组轻度远视眼占远视眼.69.52%,中度远视眼占远视.24.76%,高度远视占远视5.72%;13~18岁组轻度远视眼占远视70.68%,中度远视眼占远视18.96%,高度远视占远视10.36%。

表3

年龄与远视屈光度的关系(眼,%)

分组

低度91(56.52)73(69.52)41(70.68)383(56.99)

中度49(30.43)26(24.76)11(18.96)212(26.46)

高度21(13.05)6(5.72)6(10.36)77(11.50)

合计161(100.00)105(100.00)58(100.00)324(100.00)

3讨论

通过对门诊500例1000眼散瞳验光结果分析,近视多于远视,近视眼占67.20%,学龄前儿童组屈光不正类型中以远视居首位,近视眼发病率明显少于远视眼发生率。7~12组近视眼发生率接近,而在13~18岁组近视眼发病率明显增加,说明近视屈光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我国是世界上近视眼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遗传和环境则是影响学生发生近视的两个重要素,少年儿童学业负担仍较重,因此,防治近视眼应从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减学业负担,减少看近或防治过度调节着手。

学龄前儿童组屈光不正类型以远视距首位,与朱国柱等[1]对婴幼儿童屈光状态统计结果相符。屈光不正程度以低度为多,中度屈光不正次之。6岁以下岁儿童处于视觉发育的敏感期,眼的屈光状态多数为远视,调节能力较强,且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远视屈光状态具有规律性变化,总的趋势是逐年递减[2]。只要每半年至一年对视力低常、屈光不正儿童检影验光1次,配戴合适眼镜,及时弱视治疗,视力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燮灿.眼科全书.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542-2545.

儿童散文篇10

摘要贫困儿童是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本文首先指出贫困儿童救助的现行政策其次剖析了现行政策存在的缺陷,并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原因。

关键词贫困儿童耗散理论缺陷

秦皇岛市贫困儿童现行生活救助主要通过低保政策受益,现阶段农村低保指导标准为年人均800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82元。救助主要通过“两免一补”实施。

一、现行社会救助政策存在的缺陷

现行社会救助政策在救助贫困儿童上没有取得应有成效,是因为它们存在着诸多缺陷。

(一)救助方式集中于物质性救助方式

物质性救助主要包括现金给付与实物发放,凭单兑换(食品券、教育券等),非物质性救助包括服务提供、心理援助、权利救助。不论是上述模式还是临时性救助,贫困儿童得到的往往是贫困补助金,或是各种费用减免,或是生活用品。贫困儿童渴望与同龄儿童得到同样的与父母旅游的机会,学习各种文艺的机会,得到课外辅导的机会,与不同人群接触沟通的机会。缺乏这些机会,贫困儿童难以在同龄人面前有突出的表现,自卑、不愿与人沟通,自我封闭在小空间。因此贫困儿童的救助应该考虑到非物质层面的救助。

(二)对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儿童救助投入过少

目前多数救助对象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秦皇岛市学龄前贫困儿童救助投入过少表现为:城镇公立幼儿园数量较少,贫穷边远农村没有幼儿园,学龄前儿童没有补助。城镇公立幼儿园数量少,城镇贫困儿童难以上公立幼儿园,会加剧城镇贫困家庭的负担。农村因为没有幼儿园,一般由家庭妇女照顾儿童,因此家庭就少一个劳动力,贫困家庭生活更加窘迫。

义务教育阶段有“两免一补”等政策,高等教育学校有贫困生补助,而高中和中职阶段学费是贫困家庭沉重的负担。秦皇岛市对城镇有非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就学的家庭,在校高中生每人每月可根据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发20%低保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82元,农村同样家庭只是每人每年800元,没有增发部分。这些对于各种昂贵的高中费用来说是杯水车薪。

(三)贫困儿童城乡救助政策不平衡

秦皇岛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82元,城镇有非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就学的家庭,在校高中生每人每月可根据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发20%低保金,即每年每人2184元,高中生每人每年2620.8元,农村同样家庭只是每人每年800元,高中生没有增发部分。农村贫困儿童低保金是城市贫困儿童低保金的36.6%,农村高中生低保金是城市高中生的30.5%。虽然城乡有物价水平的差距,但是高中生都是在城镇学习、生活,学费相同,可见差距的明显。另外城市贫困儿童就医可以去各大公立医院,而农村贫困儿童凭借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只能去指定医院或诊所,就医选择范围小。

(四)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

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一是“多头筹集管理”,资源整合差。多头管理是指民政、妇联、组织部、教育局、事业单位等有关部门对贫困儿童救助分头行动,结果某些贫困儿童受到频繁救助,而另一些贫困儿童得不到任何救助,造成救助的不平衡,救助覆盖不全面,资源浪费。二是资金筹集不规范。目前我国慈善基金会等对公民的募捐方式还处在行政命令型、突发灾难型的激发爱心模式。三是救助后缺乏救助绩效评估。目前贫困儿童的贫困指数设计缺乏,救助金一般平均发放,救助款物发放随意性很大救助效果无人问津,使得救助随意性很大,难以满足被救助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公益基金的使用缺乏透明公开的信息公布,公众难以信任,自愿捐款意向低。

二、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分析缺陷的原因

(一)耗散结构理论

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i.prigogine)经过几十年对非平衡系统的研究,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1]。该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在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当系统的某个参数变化一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耗散结构的形成要具备4个条件: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有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存在涨落[2]。

(二)原因分析

1.系统是否具有开放性分析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系统形成耗散结构,主要是因为开放系统能够与外界进行熵的交换。系统开放是耗散结构得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系统只有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引入负熵流,才能抵消自身的熵的增加,才有可能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3]。秦皇岛市贫困儿童救助政策的制定和运行的各系统,如民政部和教育部,都是封闭的系统,生活补助、教育补助相互脱离,两个部门不相往来,难以根本解决贫困儿童问题。

2.系统是否远离平衡态分析

按照热力学的定义,平衡态是指孤立系统经过无限长的时间后,稳定存在的一种最均匀无序的状态[4]。普利高津的最小熵原理指出;“若这种离开的距离并不够大,系统处于衡态,则系统演化的结果是要达到熵产生最小,即到达一个与平衡态类似的非平衡态,仍然无法形成自组织的有序结构”[5]。在系统是否处于远离平衡态位置的判断上,自组织理论提供的方法是:研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均匀一致,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差异大,系统离开平衡态就远[6]。救助贫困儿童的各政府部门虽然有上下“条”的分层,但是每一层次存在着内部职能划分不清、职权划分不尽合理的问题,因此体系达不到非平衡态,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3.系统是否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的概念是相对于线性科学提出的,自牛顿和拉普拉斯之后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把客观对象的性质归结为组成其各个部分的性质之和,对整体性质的考察分解为对个体性质的分析,即认为系统和子系统间存在叠加原理[7]。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都是贫困儿童救助系统存在和发展的要素,人是贫困儿童救助的参与者,是救助体系的主体要素,时间和空间还有物质条件和资金投入则是贫困儿童救助的客体,它们的合理配置与否会影响到救助的发展,当外部与内部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时而作为救助体系的主体参与者的直接投入将是系统演进的主力军。各个要素的独立性和不可或缺性是贫困儿童救助系统非线性特性的表现基础。对贫困儿童生活救助起直接作用的是社区,而社区存在着工作人员素质低、数量少,掌握财物资源少。因此不具备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4.系统的涨落特性分析

从系统的存在状态看,涨落是对系统稳定状态的偏差反映。从系统的演化看,涨落则是系统演化过程中的随机性非平衡因素,自组织理论认为它是处于临界点上的失衡系统演化的更高有序系统得最初原动力[8]。没有涨落,无论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系统都不会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资金、物资的筹集、使用是贫困儿童救助系统的涨落特性表现所在。通过对贫困儿童救助政策缺陷第五条的分析,可以得出救助系统的涨落特性急需重塑。

总体而言,现行系统不具备耗散结构的四个条件,难以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重塑符合耗散结构理论的贫困儿童救助新模式将是未来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段晓静.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应用.乐山师范学报.2003(4):64-67.

[2]黄润生.混沌及其应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9.

[3]李亚云.试以耗散结构论分析创造性思维.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85-87.

[4]陶冶,江锡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5):93-95.

[5]上海大学打破职称终身制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北京晨报.2001.12.7.

[6]邓跃宁,沈际洪,陶慧林.我国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体育科学.2002(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