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7:30

高考诗歌鉴赏篇1

关键词:诗歌鉴赏;备考策略;答题术语

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必考的考点。但从学生平时测试及高考的得分情况来看,都不理想。考题11分,学生得分大多在6分左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总结出来了一些经验,提出以下备考复习策略。

一、吃透《考纲》,弄清古代诗歌常见题材及抒感

《考纲》规定:(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选材方而:1.篇幅短小;2.语言内容浅易。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缩小复习范围。诗歌方面,只选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即可,以及内容浅易、篇幅短小的宋词元曲,还有咏物诗、咏史诗、思乡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爱国诗;运用的主要手法依次为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用典。每一类都有其固定的思想情感,答题时只要仔细读诗,抓住关键字词就能确定诗歌类别。像咏物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无非为正道直行、坚贞孤傲、高洁超逸、孤傲不群、傲岸不羁等。

二、调动诗歌知识储备

高三学生必定拥有相应的诗歌知识储备。调动储备法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与诗歌有关的所有知识,完成诗歌鉴赏活动的一种方法。

1.文学知识储备。如果所鉴赏的诗歌作者是熟悉的诗人,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陆游为例,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大都表达了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以及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欣赏陆游的诗作,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史学知识储备。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着某种共同性,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种不同之处,因为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从文学的角度积累史学知识,联系史学知识鉴赏文学作品,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助于准确欣赏诗歌。

3.诗歌知识储备。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诗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这一点在以诗读诗法中已有所涉及。再以《月上瓜洲》为例,“鱼竿明月上瓜洲”塑造了一个“渔翁”的形象,我们所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也塑造了一个渔翁形象,虽然张词中的渔翁非柳诗中的渔翁,但两个渔翁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果在阅读时,能联系已知的柳宗元《江雪》中的渔翁形象,就容易回答出“‘唯有鱼竿明月上瓜洲’中塑造的渔翁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这一问题了。知识储备可以利用的内容很多,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勤于积累、勤于归纳、勤于总结。陆游有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无论学诗还是赏诗功夫都在诗外、在平时。

三、搜集整理掌握意象语言及寓意

柳、杨柳、折柳―离别惜远;芳草―离恨;芭蕉、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梅花、、蝉―高洁品格;竹、松、柏―坚韧、孤自;杜鹃―哀怨、悲苦、乡愁;猿啼―哀伤;乌鸦―衰败荒凉;蟋蟀―怀念征人;大雁、青鸟―传书信使、离人思绪;喜鹊―喜讯;自云、明月―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南浦、长亭、灞陵―送别之地;羌笛、胡茄―凄切;哀鸿―哀伤悲痛、流离失所的人;吴勾―宝剑、利剑;红豆―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柳营―军营;采薇―隐居生活;红叶―传情之物;琴瑟―夫妇感情和谐、兄弟朋友情谊;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如果诗中出现了这些意象语言,一一对应,不难理解诗歌的形象及思想内容。

四、借诗读诗法

借诗读诗法,是利用诗歌自身的信息―――题目、注释、作者、内容等,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鉴赏题目的一种方法。

1.看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诗歌的内容。读懂题目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内容体式,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之时,要留心诗歌标题,要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要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间的关系。

2.看注释。我们所鉴赏的诗歌大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注释,充分地利用注释对我们鉴赏诗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看作者。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熟悉诗人的陌生诗歌,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调动与诗人有关的知识储备,联系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诗人作品中一般表达的主旨、情感,用诗作的一般风格去欣赏诗歌,同样会有省时省力的功效,所以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与梳理一些作者的风格。

高考诗歌鉴赏篇2

首先说内容理解。

第一,就整体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例如,199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读物一样,写了四个景物且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选项。这典型地体现了从全局整体理解诗歌的要求。原读物主要借月、灯、鹭、鱼等四个景点描绘了一幅恬静美妙的图画。表达了杜甫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所给四个选项中有三项或只有两个景点,或只有三个景点,或表面虽有四个景点但又是局部有两个景点合作成一景,实则仍是三景。它们均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没有对全诗全方位“扫瞄”“滤析”,考生是不能准确得到以上结论的。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某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所在诗歌的“诗眼”,或是所在诗歌的语言障碍。分析这些词、句的含义,也要求考生拥有整体思考的意识、能力。例如,1999年试卷中有关艾青的一道现代诗歌鉴赏题中,D选项将结尾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解释成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从整体上看,这两句是全诗(节选)的点题之句。此前,诗人以“鸟”作喻,从多个侧面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而作结时,这两句诗恰恰是在向读者直抒胸臆,“我”已不再指喻体“鸟”,而是指“诗人自己”了。此例表明,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即使是在理解细小的词、句内容方面设题,也对考生提出了整体思考要求。

其次说形式欣赏。

高考诗歌鉴赏篇3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特点:

1.基本保持去年风格,题量2-3题,分值6-11分,题型以简答为主。

2.选材以宋代诗词为主。18套试卷考到了19首诗词,宋代占12首(其中诗词各6首,含一首金代的诗),唐诗4首,清代诗词各1首。

3.尽量选取课本中出现过的诗词的作者,便于考生知道诗词的写作背景。这19首诗涉及18位作者(其中辛弃疾的作品出现两次),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作者有10人,唐诗三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悉数登场,给考生以亲切感。这也启发考生诗歌鉴赏无论是学习还是复习,要做到由课内向课外的有机延伸。

4.考查内容趋向常规,难度总体较去年降低。如炼字题考查了“嫩”、“绿”、“净”等较为常见的形容词,让考生不至于无从下手。手法上考查了烘托、借景抒情、用典抒情、虚实相生、视听结合等常见的写作技巧,尤其注重对比喻、拟人、对比、借代等常见修辞手法的考查,而且指向性特别明确,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分类解析】

(一)情感类

1.指出诗句的情感。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直接指出某诗句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诗人在诗歌中往往通过意象或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的情感,因此在答题时要善于抓住所提供诗句的意象及表明情感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然后概括出来即可。

(2013年高考江苏卷)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理解此联中诗人的心境,要扣住“世味”、“时光”这两个意象和“掩”“便”这两个字。“世味”即世俗之情,世态炎凉,因为要远离“世味”,所以“门常掩”,不愿与世俗接触,表明作者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的厌恶;“时光”即日光,看日光照射到竹席上,觉得很悠闲,表明内心的恬淡。这样一来,该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2.分析诗句的情感。分析诗句的情感题的答案要领与指出诗句的情感题一样,只是指出诗句的情感题型中分析的过程不要写,而此类题型则要写出来,否则分数就得不全。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

次韵雪后书事

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该联中“日落”、“寒鸦”、“柴荆”等意象一般表达惆怅之情,“沉吟”、“独自回”这些动作表明诗人寂寞、矛盾的心情,抓住它们可以得出答案。示例:表达了作者寂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感情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千却又无从说起,以致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落后才离开。

3.概括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情感题,就是要立足于全诗或全词,通过对整首诗歌中的意象、表明心情的关键词语的解读,将诗歌的内容进行分层,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对每一层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2013年高考湖北卷)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这首词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共分三层,上片讲了二层意思:“记得”二句扣题回忆当初一同考上进士的情景,写出了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如今”三句感慨仕途不顺,“空”字表明作者内心的无奈。下片先遥想友人去后的情形,然后直抒胸臆――“离愁难尽”。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这首词蕴含的主要情感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

4.分析全诗的情感。与上述概括题不同,这种题型要结合全诗进行解读,并把解读的过程简要写出来。答题时可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体概括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意象等进行分析,最后对上文进行总结。

(2013年高考四川卷)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前两联“晚岁”、“华发”、“不堪”、“闲伴”等词语,表明作者已头发花白而不得重用的苦闷,第三联表明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最后一联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5.探究诗歌的情感。探究能力是高考中最高的能力要求,就诗歌鉴赏而言,这种题型要求考生有广阔的视野,抓住诗歌的意象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还要注意知人论世,其答案不唯一,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但要从诗中找到依据。

(2013年高考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

本题答案要点是: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6.比较情感的异同。比较情感异同题,顾名思义,即命题人用两首或两首以上的情感相关联的诗歌,让考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选准比较的切入点,最好抓住两首诗歌共有的意象进行分析。

(2013年高考安徽卷)

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

《秋斋独宿》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是唱和诗,唱和诗往往有共同的意象或意境,如这两首诗皆用了“月”、“竹”、“鸟”的意象,不过在具体描写时有同有异:韦诗的“月”是皎洁的,赵诗的“月”是冷晕;韦诗的“竹”在霜风中摇曳,赵诗的“竹”在秋雨中哭泣;两诗的“鸟”都在夜半被惊醒,韦诗中有人,赵诗中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人感到夜不能眠的人存在。抓住这个切入点进行比较,命题人提供如下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篇4

关键词:诗词;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98-01

古代诗歌作为一门常青的艺术,我们的学生是喜欢的,但对于高考诗歌这种鉴赏形式却是不喜欢的,毕竟高考诗歌鉴赏的最高能力层级为e级,难度太大,但怎样化险为夷,把诗歌从神龛上请下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既能意会,又能言传,还是值得思考的。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评价"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能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和评价这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所以,鉴赏和评价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属于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认识和语言表达水平,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一、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分析

1、试题考查勾连课本

诗歌鉴赏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这种考查是以识记为基础,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陌生的考查内容看似与课本无关,但仔细分析,高考题目的设置都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花在墙外,根在墙内”的特点。

2、选材特色鲜明

从选材上看,相对比较固定,唐宋诗词是主流。2013年高考全国1卷考查宋词一首,全国2卷考查宋诗一首;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考查唐诗一首和宋诗一首进行比较阅读。同时,诗歌篇幅相对较短,完全符合《高中语文考试大纲》要求。

3、命题设问指向明确

高考试题,往往在考生的研读范围、思维走向、答题方法和数量上予以限制和暗示。比如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考题,第一问“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这道题的题干给考生明确了如下几个要求:首先要眼于诗歌整体,其次要指出手法,最后一定要结合内容来分析,落脚点必须是抒发的具体情感。

二、高考诗歌鉴赏题动向分析

1、文本材料体现浅易

近三年高考题选择文本篇幅相对较短,便于考生理解诗意。对于诗句含义比较晦涩的内容一般会附上必要的注释,避免出现考生大面积失分的现象,提高了试题的有效性。

2、考点覆盖稳中求变

近三年考题,呈现出考点轮换的趋势。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与上一年形成考点互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从而提升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3、更加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考查

2012年和2013年均有直接考查诗歌文本内容的试题,2014年直接考查文本内容的题目明显增加。其实不管考查的形式和指向有怎样的变化,最终的作答都必须建立在对诗句内容的深入理解上。因此,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重心必须放在提高学生对诗歌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上。

4、更加开放

今后,新课标高考仍将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但是会更加开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开放性题目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会更多,赏析更能体现出考生的个性化。

三、高考诗歌鉴赏题复习策略

1、注重文化积累,扩大知识储备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诗句内容理解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在平时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因此,诗词文化的积累在我们的备考策略中成为重中之重。

2、授之以渔,教给鉴赏方法

在学生有了一定量的文化积累之后,便要注意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

(1)从宏观上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意蕴和感情基调。是送别,是念远,是伤怀,是爱国,还是怀乡都要弄清楚;是爱慕,是幽思,是感慨,是喜悦,还是悲伤,这些也得大体了解。只有这样,对诗词才有较明确的认识。

(2)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解析它们的深层含义和隐含信息。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流露出作者的情感体验,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切入点。

(3)平时要多看诗词鉴赏性的文章,并对鉴赏性的文章进行鉴赏。自己动手写写鉴赏小文章,不断积累鉴赏方面的知识。

(4)从微观上教给学生考场作答的方法和技巧。不管考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总要通过具体的文字在答题卡上表述出来,在复习中要针对不同的题型教给学生具体的作答方法和得分技巧。现在是网上阅卷,答题的规范性是十分重要的,在高考中“表述重于理解”并非全无依据。

3、强化分解训练,培养鉴赏能力

高考强调考能力,如何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在备考别强调的策略。我们知道: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只能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第一轮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的分解训练。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分解训练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进行,具体分解为鉴赏语言、鉴赏形象、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四个方面。

4、规范书面表达,养成良好习惯

高考诗歌鉴赏篇5

一.仔细揣摩,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和客观形象。若想理解人物形象,学生需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及环境的烘托渲染,同时,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作者所塑造的人物的意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也就是点明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身份。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并且要通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人物形象身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例如高考试题“最爱东山晴后雪”,所设置的问题就是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欣赏诗歌主人公形象方面来把握诗歌情感,作者喜欢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陶醉于自然而欣然忘我的美好情怀。教师可以通过题目“最爱”和诗中词语“逐胜”“忘寒”“只爱”这些重点词语归纳出诗人的形象特点。

二.掌握技巧,巧解古代诗歌语言的解题法

古代诗歌语言往往比较简练,所蕴含的哲理比较深刻,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巧解古代诗歌语言题的解题法。常用的方法一般为:套用法、删字法、倒推法。套用法也就是让学生了解诗歌中动词、修饰词、虚词的常用法,通过这些用法套用他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删字法也就是把诗句中的关键字删去,看内容是否会变化,通过这种变化来体现关键词的作用;倒推法就是根据全诗所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根据某字在全诗中的位置进行倒推。

例如高考试题“送邹明府游灵武”这首诗歌就是要赏析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诗句“边雪藏行径”来分析这个“藏”字。指导学生认识到这个词运用拟人手法,写了风雪之大;“林峰透卧衣”来分析“透”字,来写风之猛,又写出衣之单,内含丰富。让学生展开想象力,体会文章的感染力。诗歌语言内含丰富,学生需要慢慢体会和感悟,并且通过阅读和欣赏来掌握诗歌的语言。

三.照顾全面,考虑诗歌艺术写作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让诗歌寓意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让学生明确诗歌鉴赏中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以便能迅速地找到试题的切入角度。从诗歌的表达方式、结构形式、写作技巧、艺术风格来进一步欣赏诗歌,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写作技巧是衬托对比,还是烘托渲染;艺术风格是雄浑豪放的,还是沉郁悲愤的。这些基础性的表达技巧,学生一定要掌握。

例如“余杭四月”就要求学生写出作者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学生要做出很好的回答首先自己要知道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然后根据诗歌的特点和题目要求逐步缩小范围。这首诗歌是描写田园安乐生活的诗歌,又选取了其中写景的诗句要学生来分析,学生就要考虑到诗歌的主旨是明色调的,写景是为了突出主旨;诗句对仗工整,尤其是色彩的对照鲜明,可以考虑映衬、渲染之类的手法;节奏独特,读后记忆深刻,让学生在阅读后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很强的画面感。对于表达技巧的掌握,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体会情感,感受诗歌含蓄抒发思想情感

每篇诗歌都有它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籍,有很多是先写景、叙事、再抒感,既触景生情,缘事抒情,所以很多诗歌透露情感的句子往往在最后,在尾联,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有些诗歌可能通过题目就透漏了内容、范围、背景、情感等信息。还有很多题材相同的诗歌表达态度和情感都是大致一样的。如山水田园诗,会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来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咏物诗,往往都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表现其特征,借以抒发思想情感,表现喜爱之情,或者或悲或喜、或褒或贬的情感。还有军事题材诗、怀古诗、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等,学生要熟悉,并且了解他们通常表达的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篇6

关键词:诗歌鉴赏;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和学,教师如何教、教什么决定了学生怎么学、学什么。诗歌鉴赏的教学也是一样,要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以下是我对诗歌鉴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课前认真备课,真正的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师自己”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关注学生,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任何一堂课都有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比如:我在教学古典诗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时候,因为我执教的班级是个理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不错,对于这首古典诗词,学生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学生大都是在课堂上才认真学习语文,课外就很少有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3、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4、背诵全诗。”经过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教学目标基本上达到了,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会背诵诗歌,掌握了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作用等。

(二)关注教材,明白教学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改搞好阅读教学,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诗歌鉴赏的教学是语文阅读的重要内容。而语文教材里的诗歌篇目又不是只放在一册语文书里,从第一册到第六册均有分布,因此,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看到独立的诗歌篇目,我们应该关注不同年代的诗歌在教学要求上的联系。只有这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

(三)教师要对诗歌教学篇目有深层次的理解,应尽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因此,教师在平时就应该注重积累,注重思考,要真正做到“你给学生一瓢水,你就有一桶水”。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搞好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方式,它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高低。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样的,它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在具体的诗歌鉴赏教学中,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诗歌是文学之母,特别是古典诗歌,它的语言含蓄而优美,跟歌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在很多的流行歌曲的歌词都是和古典诗歌相关的,有的歌词内容甚至和诗歌的内容一模一样。比如: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的歌词内容就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词内容相差无几,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的歌词内容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诗词内容差不多,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的歌词内容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诗词内容也是一模一样的等。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而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这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你就已经走好了课堂教学中的很重要的一步了。

(二)注重ρ生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

诗歌鉴赏作为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有一定的阅读方法,在具体的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时和学生一起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的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后的自学,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具体的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专题法”,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结合具体的诗歌来集中讲授诗歌鉴赏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搞好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高考诗歌鉴赏篇7

关键词:信息;意象;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41-01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题型之一,虽然分值不大,但对考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很多考生因为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盲目答题,造成失分。本文围绕读懂诗意、体悟意境、紧扣考题三个方面谈谈高考古代诗歌的解题技巧。

1.捕捉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基本要求。下面,我谈谈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信息:

1.1捕捉标题信息: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标题可能揭示季节或时令特征,或者直接点明其涉及的主体或重点,甚至是直接点明诗歌的情感,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

1.2捕捉作者信息:臧克家说过:"生活是诗歌的土壤,诗歌是我的生命。"因此,了解诗人生平、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考生的理解和把握,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之一。

1.3捕捉注释信息:命题人往往有意识地添加注释,有时交代了诗人的相关情况,暗示了本诗作的写作风格、时代背景,或者诗人的思想感情等等,答题指向十分明确。

2.研读意象、体悟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作品中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即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如"人物形象、自然形象、音乐曲调形象等。

而诗歌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体悟意境就是要体悟作者在诗歌中所营造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境界。

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我们要认真研读诗歌中的意象,进而把握诗歌的意境,以窥见作品的意旨以及作者的情感。

具体到分析鉴赏某一首古诗歌,大致可以有这么几步:①多读全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对全诗有个总体印象;②找出诗中的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当然更重要的是融入情感的形象(意象),弄清全诗写了什么;③找出这些名词或前或后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怨、悲、空、独等),弄清全诗所营造的意境;④结合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信息作总体分析鉴赏。

3.扣紧考题、规范答题

读懂了诗意,研读了意象,体悟了意境,文字的表述就该"粉墨登场"了,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阅卷老师对于这类题型,是着眼于各个得分点给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考生答题时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3.1审清题干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小视题干中的细微要求,审清题干要求可以让我们避免答非所问,造成失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命题人给我们答题的指向,继而找到答题的切入口,针对问题作答,提高得分率。

3.2运用鉴赏术语:平时的复习训练中,我们应该积累必要的鉴赏术语,这样在答题时才能展现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风格方面: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准确凝练、含蓄委婉、悲慨沉郁、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明白晓畅……

思想感情方面: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表达技巧方面:卒章显志、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描写、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

意象意境方面: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

积累了这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古代诗歌鉴赏术语,我们在答题时应用它们,就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3.3掌握表述方式:古诗歌鉴赏考题,我们大致可以作以下六大分类:托物(人)言志类、炼字类、意境类、语言鉴赏类、关键词类、表现手法类等。不管哪一类,一般来说,在表述答案时,我们都尽量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表现手法类"为例,答题步骤要分为三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此种手法;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高考湖北卷:《华清宫》,吴融;《过华清宫》,李约。

考题①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②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诗歌鉴赏篇8

关键词 诗歌 积累 阅读 类型 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诗歌鉴赏是历年来高考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考试题目,虽然分数不是太多,但因为诗歌鉴赏类题目范围比较广、考查的面比较宽,所以在复习时让考生往往很难抓到重点。这样导致许多考生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白白地丢掉了一些分数,实在令人可惜。其实,只要考生们利用空闲时间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多了解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这类题目的规律和技巧,就会在考场上发挥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1注意日常的诗歌积累

高考的科目内容比较多,而考生由于时间有限,可以放在语文上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如果把所有学过的诗词再背诵温习一遍,不太现实也没有那个必要。一般高考出题时,往往会选一些经典诗词或大家较熟悉的诗词来考。所以,在语文复习时,对于一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常见诗词平时一定多读、多背,积累在心,对于一些不常见的诗词,也要尽可能地有所了解,增加自己的诗词知识库,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素质。在生活中,可以利用起床、吃饭等空闲时间,背上一两首诗词,日积月累以后,记住的诗词数量就会相当可观。同时要多把这些诗词中的精华部分或经典部分记熟吃透,并且体会这些诗词的运用手法,表达思想及修辞方法,品味诗词的创作意境,了解词语运用的妙处。这样,在考场上一般题目都可以能够应付自如。

2注意常见的诗词类型及特点

在高中语文中,一般诗词都比较适合学生来读,也不是太深奥难懂。归纳起来主要分为送别类、怀古类、征战类、田园类、抒情类、明志类、归隐类、说理类、思念类、悼念类等等,考生们在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观察所读诗词的类型,然后按该诗词的类型进行分析、品味其中作者表达的意境。如送别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类型的诗词一般是送别时叮嘱亲朋好友,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感情。再如征战类:“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营”。一般来说,此类征战诗表现战争场面、英勇作战、建功立业这样思想的比较少,更多的表现是对长年无休止战争的厌恶,对远离家乡以及亲人的想念之情。考生在平时复习中如果能够准确把握住各类诗词的类型、特点,那么就很容易抓住诗词的中心思想,对作者表达的意思就能大概了解到七八分了。对于时间宝贵的考生来说,这一条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方法。

3注意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特色

通过一个作品可以大致了解一个人,包括了解这个人所处的背景、时代等等,可见“读文知人”,是诗词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其实所有的诗歌创造都离不开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作者的内心感受、人生理想、审美观点、所处背景时代、政治气候等等都往往体现在其诗词作品中,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到诗人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身世处境、人格品性、作品的创作风格等。掌握了这些方面内容,考生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高屋建瓴式的分析了。比如说李白的轻狂不羁的性格,所写的诗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及“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诗句,正是其人生性格的写照。而陆游是具有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人,才能写下“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等名句,不同作者的生平及不同的作品特色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认真地总结概括,抓住作者本身特点这根主线,对其作品的了解才能更加透彻和完整。

4注意了解诗人的主要思想情感

在复习中,还要注意理清作者的主要思想情感,不同诗歌的作者因为所生活的时代不同,其在诗歌中体现的主要思想情感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时代的作者,也会因所在的生活环境不同,在作品中所流露的主要思想情感也会不同。因此,不同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也就会大不相同。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考生们就应抓住陶渊明厌倦世俗,喜欢归隐的田园生活的这一主要思想情感,并结合他(下转第所写的其它诗歌,理解他的这一主要思想情感在不同作品中的应用,更好地鉴赏、理解他的作品。

5注意积累诗歌中常用典故

中学课本的古代诗歌,常常会运用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往往可以起到“寓情于事”“烘托”、“渲染”等作用。这就要求考生在理解时对典故要有深入的了解,掌握典故原意并结合作者所处时代的现状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主线。典故运用的好处是:借前人之事或诗句,用极少的话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借他人之口,说自己之事”是典故常常起到的作用。复习时,对比较生疏难懂的典故可以少读,对常识性、经常在文中出现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积累。

6注意把握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在诗歌中还会经常运用意象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用特定景物和对象来表现对应的情感和事物,这就是我们所称谓的“意象”。在诗词中所写的景物、所咏扬的对象实际上为客观想表达的人或物,正所谓借景抒情、睹物思人。把握这些经常使用的意象的作用,在做相应试题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具有一定的传统性,不同作者运用时所表达的意思基本都相同,如:“明月”往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松柏”往往表达的是高风亮节的人格;“梧桐”则表达了作者看到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感叹身世的孤苦凄凉等。熟悉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传统含义,对我们理解诗歌非常有帮助。

7注意掌握诗词常见的表现技巧

考生在复习诗歌时,还要注意掌握诗词常见的表现技巧。一般的诗词作品主要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三个层面来表达作品内容的,修辞手法常见的如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等。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运用了对偶、夸张等技巧。诗词中表达方式主要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句中,诗人借用生于南国的红豆,间接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表现手法主要分为对比、衬托、象征、渲染、比兴等。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所运用的渲染等。考生复习时多注意从这三个层面来分析作者写作时所运用的表现技巧,透彻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

总之,鉴赏诗歌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地阅读诗歌,只有多读、多想、多问、多悟才能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和能力。平时读得不多,那么积累的也就少,对诗歌感悟也就少,鉴赏诗歌的能力也就很难得到提高。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充分地了解教材中的诗歌,并扩充自己的诗歌阅读范围,掌握好诗歌的有关知识,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为高考语文能够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上文中所提到的几项注意点是在考生宝贵的复习时间中,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几个方面。如果考生能够在复习中,在打下坚实基础后,再从这几个方面认真地去复习,避免单纯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就一定会取得不错的复习效果和语文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 候文同.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复习方略[J].语文天地,2008(7).

[2] 石岩.高考古诗词命题趋势及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35).

高考诗歌鉴赏篇9

关键词:鉴赏诗词切入点解题关键

一、看题目、作者

题目定内容,作者定诗风。

【典型例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005年高考语文黑龙江吉林广西卷)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题】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从题目“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就可以看出是思家、思乡之情。

另外有的题目可以:

1.表达作者写作缘由及内容。如《赋得暮雨送李胄》。

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如《山中留客》。

3.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如《赋得暮雨送李胄》、《咏鹅》、《蝉》、《望庐山瀑布》。

4.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天净沙・秋思》、《春夜喜雨》。看作者,在同一背景下,诗人的经历与境遇决定诗歌的特殊主题。

二、看诗后注解

诗后注解两个作用:

1.暗示背景,介绍作者这时的处境,诗歌的写作背景。

2.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2008年湖北卷)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问题】(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解析】(1)题干中已交待联系其写作背景,“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这个背景则暗示了侯蒙的人生态度幽默诙谐、乐观自信。再结合诗句“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又可提炼出志向高远。(2)了解了侯蒙的写作背景和人生态度自然就知道了“夕阳红”这个意向在两首诗中的象征意义怎么不同。【答案】(1)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2)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三、抓诗中典型意象

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作者不同的情感、塑造鲜明的特定的形象,需要积累常用意象的特定意义。举例:

月亮――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流水――流水不返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如《汉乐府・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梅――凌寒独开,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莲――纯洁、脱俗、高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2007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思想感情?(3分)

【解析】结合注释②“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可答出“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结合注释①“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和尾句“几生修得到梅花”中“梅花”的意象,可答出(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答案】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四、抓关键词句

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把握作者的情感指向。关键词句一般是抒情议论句,绝句一般是第四句,律诗一般是颈联和尾联。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问题】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慨,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反映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高考诗歌鉴赏篇10

随堂演练

1.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村即事

[元]周权

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诗中的“山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析:解答时要对所描写的“山翁”的动作、语言、神情以及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其形象特点,理解其形象意义;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人物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感情。

答案:通过描写溪村的清雅、幽静、深远的世外仙境,山翁邀客饮酒,闲话成文,写出了一个不同凡俗、耿直孤傲、高雅脱俗的山翁形象。同时,寄寓了诗人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闲逸)、返朴归真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 塞

马 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概括诗歌所塑造的戍边将士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注意诗歌中对人物的外貌、行动描写,首句刻画出人物的英姿勃发、信心百倍;第二句突出人物勇往直前、斗志昂扬的形象;第三句的“卷旗夜劫”又表现出戍边将士有勇有谋;末句“乱斫”“缺宝刀”又刻画出他们英勇无畏、所向披靡。

答案: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英姿勃发、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猛、英勇无畏的形象。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邹明府的形象要抓住诗中的相关叙述和描写。“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通过写马的瘦弱来表现邹明府为官的清廉;“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是说邹明府为偿还欠债,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期满了伴着他的还是那些书;“林风透卧衣”,进一步写邹明府的衣衫单薄。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小 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注】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这首诗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解析:题目要求结合景物描写来赏析,所以回答时要从景入手,先回答写了哪些景,具有什么特点;而“人”是在这种景中活动的,所以这种景就自然烘托出具有相应特点的“人”。

答案: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形容冷辉,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胸怀澄明、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注】多病不胜衣。沙子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沈约,南朝名相、诗人,多病。这里是词人自比。

苏轼描写沈郎的形象有何深意?试简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要分析词人塑造沈郎形象的深意,首先须分析沈郎的形象特点:“多病不胜衣”见其身世浮沉,境遇落魄;“不闻鸿雁信”“时听鹧鸪啼”表现其思念亲友,忧伤、寂寞的情怀。另外,借助注释又可知词人是想借沈郎自比。

答案:“沈郎”形象是词人自我形象,苏轼以多病的南朝名相沈约自比,含有深意;面对生机勃勃的盎然春意,词人叹己“多病”甚至弱不胜衣,含有身世浮沉之感;借鸿雁、鹧鸪的意象,在忧伤中表达了对故旧亲友的挂念;将落花比自己,暗示命运的沉沦,表达寂寞的情怀。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 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注】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