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诗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7:39

冰心诗歌篇1

关键词:冰心林徽因女性诗歌理性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246-02

冰心和林徽因在女性诗歌领域的经典作品不但开创了文学先河,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代表了女性处于特殊历史时代进行了自我解放。其中冰心的诗歌创作是现代诗歌的萌芽,哲理小诗更是现代哲理诗的滥觞,诗歌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美与爱的享受;林徽因的诗作浑然天成地灌注了女性天性中的精致和柔婉,因其自身一直浸润在中西方文化氛围中,在她的诗歌作品中也构筑出专属她的独特魅力。

1冰心与林徽因诗歌创作的成长背景

1.1冰心:优渥环境下的才女

冰心是20年代的“小诗派”的代表。在海军高级军官家庭中成长对她的天性成长有极好的保护。曾经,她本人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五》这样写道:我有快乐美满的家庭。家庭的美满给予了我童年的精神养料。她执笔进行文学创作,完全是出于“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影响,她曾经说过她“是被‘五四’的惊雷‘震’上文坛的”[1]。她愿意和世人分享她的创作灵感和心路历程,在诗歌创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爱的哲学,从而反馈给读者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她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位具有自立精神和独立意识的知识女性的理性声音。

1.2林徽因:中西合璧的新兴女性

林徽因的成长路线显示出现代女性新的足迹,不仅为中国近代的科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也为现代女性诗歌的进步不断奋斗。生于浙江杭州陆巷住宅,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己丑科进士,历任各州官吏,父亲林长民,曾多次出国游学,担任北洋政府要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林徽因可以算是大家闺秀,从小便异常聪慧,深得父亲喜爱,儿时便与父亲游学,与徐志摩的结识是她心灵中永不凋谢的莲,志摩潇洒空灵的个性影响着她,回国之后,不久便传出她与梁思成的婚讯,他们的结合既是世俗婚姻的完满,也是事业扶持的伴侣,成为一段诸多人歌颂的佳话。

2冰心与林徽因诗歌的哲理精神比较分析

2.1现当代女性诗歌的作品精神共性分析

首先,女性作家在“五四”时期整体展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抗,新文化运动的传播大大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互动往来,这为女性呼吸、解放甚至爆发提供了沃土。其次,创作是抒愫的最佳媒介,而诗歌更能直接、更隐秘地展示人的心灵。五四期间,女性诗人大放异彩,在诗歌中表现的性灵和个性异常丰富,因而女性诗人都折射出厚实情感体验中对心灵清静的寻求。最后,西方思想的冲击对我国文化现代性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五四以来,中国女性为传统旧式的剥削与压迫,将求助的目光投射向外找寻。文化的进步需要自身的判断和对外的吸纳相交。基于以上思索,我们对中国现代女性诗歌的创作精神有了一个共性的把握和认识,也对文化的现代性做出了一个初步的分析。

2.2冰心与林徽因诗歌的哲理精神比较分析

(1)冰心柔美笔下的哲理性。冰心的诗作大多笼罩着或浓或淡的哲理意蕴,她的作品几乎都反映了一个青春活力的年青女性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富厚而深刻的感受与思索。“我的心/孤舟似的/穿过了升沉不定的时间的海”(《繁星・一九》)她的诗从不“劳纸笔去寻感情”,诗歌作品是她“感情”喷涌时“不得不写的结果[3]。除此之外,作为20年代小诗的代表,她的小诗多以言简意赅的格言,警语式的清丽诗句来表示本身自省的深思和灵感的顿悟,从这个思路来看,冰心小诗的创作凝集了作者“智慧的凝聚”和“思想的结晶”。任钧曾这样评价说:“一般地说来,她的小诗,与其说是情感的,不如说是理智的,哲学的,乃至于是训导的,格言的[4]。”例如:“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繁星・五五》)诗人由明艳的鲜花遐想到了芽儿长到花的艰难,以此显现了任何成功都是凝集了奋斗与牺牲的普遍哲理,喻理警策,寓情于景,发人深思。冰心的小诗凸显出朴素深奥,运用自身独特的思绪,配以“爱的哲学”在她柔美笔下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诗意盎然的哲思世界。

(2)林徽因诗歌中的生命与哲学。梁思成曾评价林徽因:“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她具有哲学家的概括的头脑和高度归纳事物的能力[5]。”回顾到她的诗歌中,诗歌创作回归到一种追求灵思和顿悟,因而所创作的现代哲理诗是作为一名今世常识女性对生命存在的理解与尊重,也是现代女性知识分子对于生命延续的领悟和解读。在她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总结出对宇宙观和生命哲学观的体会,宇宙不停地循环往复的变化,任何人作为生命的个体,他全部的经历都只是一次不可逆转或重复的旅程。在《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中,从“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的自然景物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作家透过这一切得出了一个残酷而现实的真理,“永恒是人们造的谎”现实世界一切都是短暂的。在《莲灯》一诗中,“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婉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从作品中我们参悟到诗人的意志并没有低落,而是在无奈中,越挫越勇,敢于担负起做人的责任。在人生命中内心本应有一盏《莲灯》中的“莲灯”,那是一盏照亮生命的信念之灯,纵然意识到了“这飘忽的旅程”是个美丽斑斓的梦,却能“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是多么高洁的境界!可见,林徽因对人生的领会已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由于林徽因对生命深切的感悟和人生的寻求,在她为数不多的诗歌中,处处闪烁着富含哲理的灵性之光,表现了她对生命多层的感悟和理性关照。

3冰心与林徽因诗歌理性精神的启示

冰心和林徽因的哲理诗在中国新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诚然,将她们的文学成就尤其是诗歌方面的贡献相提并论,并无有失偏驳的意思,我们只是希望能探寻出现代女性诗人在哲理诗的创作上,如何从质朴走向熟稔,如何将哲思空间里的平面构思过渡到立体缔造。其实从女性诗歌创作的历史来看,且不谈《诗经》中那些极具女性特色的诗歌,仅从唐代遗留下来的大量女性诗歌上看,女作家大多是借诗歌这一光耀的文学场地,种植一些仅个人欣赏的花圃。而五四以后的女性诗歌文本为我们梳理出了现代性特征,即对人文精神的寻求和对价值认知的哲学立场的开始形成。20年代冰心的诗歌和30年代林徽因的诗歌创作,一定程度上传递着人生的历史感和情感的智慧性。冰心对泰戈尔诗歌创作的借鉴,林徽因对现代主义的学习,使她们相对容易走出旧时的传统羁绊,为女性走向现代性供给了资本。她们都是这一时代最优秀的女诗人,她们的聪明才智和灵性智慧必将使哲理诗篇恒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参考文献

[1]冰心.从“五四”到“四五”[J].文艺研究,1979(1):23-26.

[2]冰心.冰心全集(第二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

冰心诗歌篇2

冰洁集媒体编辑记者、出色的青年诗人与令人瞩目的著名歌词新锐于一身,并兼做许多与此相关的社会工作,忙碌终日,但有条不紊;他砺志奋进,却又不浮不躁。由外省市来北京闯世界的青年后生何止千万,成功与落荒俱皆有之:其中也不乏名噪一时者、过眼烟云者,然而冰浩以他自身的独具禀赋、自立性格与特具风格而毅然前行,开拓出一条稳健的也是坚实可靠的成功之路。熟悉冰洁的人士,也许读过他的诗歌、鉴赏过他的歌词作品,但未『必详知他的性情、功力与走向成功的历程。其实,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每一位尤其是经历与其近似的年轻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适当了解此点,其价值实在不次于他所获得的成绩本身。正如一棵树,人们不仅要啧啧称羡花果是如何丰硕,而且还要了解这棵树的主干乃至根须。应该说,这是一个浑然相依的整体。

我关注冰洁的成长及创作已经十年。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我认识了这位灵秀而谦和的文学青年:在此后的接触中,我领略了他对工作的热诚与认真、他在诗歌艺术上的不懈追求、他在遇到困难时的坚毅与定力。更为可贵的是,他真正实践了“与时俱进”这一必胜的法则。他善于审时度势,不断调整自己的推进方向,以便及时把握客观、发现自己。他能够坚守,但绝不固执困守:他不惜改弦更张,却又谨忌盲目性。在业余创作主要是诗歌而及时向歌词“转向”时,最好不过地体现出冰洁以上的优良素质和睿智的眼光。经过最近几年的清醒的努力,他在歌词创作上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与可观的“战绩”。应该说,他在综合的艺术创作的“指数”上,已跨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

然而,我仍然没有疏淡更没有放弃对冰洁诗歌的兴趣。这还不仅仅是因为我曾经在过去十年充分注意到他的业余诗歌创作(因为他的主业仍是报纸编辑工作):更是因为,诗歌是一切文学创作的基石与灵魂所在,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意蕴的本源,是一切文学样式的精华所萃。他的歌词作品,之所以在某些方面有别于一般的平庸之作,之所以较有意蕴而不乏味,不能不归之于他多年从事诗歌创作的艺术根基。

我最早注意冰洁诗作的主要动因是:他在新诗空前“多元”、空前食洋不化、空前看不懂的“时尚”浪潮中,能够坚守正当的格调和艺术的真谛,不盲目踉风,不一味看“行情”,将自己的诗写得既传统又现代,既有诗的韵味又颇具时代气息,这对于当时还不到“而立”之年的他是颇为难得的。为此,我至少有5次,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他的诗歌创作,有的是为他的诗集作序,有的是专题的文章。至今,我仍然认为:他的坚守与创造是完全对的,日后也更将证明他的创作道路的正确性。

我看重冰洁诗歌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他非常重视诗歌的文学性即较高的艺术品位。按说这本来是一个不成其问题的问题。诗,本来就是最精粹的文学样式,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艺术。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一些非诗的因素“制造”的诗成为“时尚”,甚至大行其道。晦涩混乱是一种表现,而平白无味如同吃喝拉撒睡流水账式的、连分行散文也算不上的“自由诗”更充斥刊物乃至某些报纸的版面。冰洁自始至终没有受到这种非正常强势的感染,他清醒地奉真正的诗歌艺术为瑰宝,坚持写出诗歌的美质、语言的韵致。这不仅是对于诗歌,对于一个在文学道路上跋涉的有志者来说,无疑就是远行中的山泉、空气中的负离子,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和诗人须臾不可忽视的东西。冰洁始终没有放弃这一追求,这对于他今天乃至日后无论从事任何形式的创作,自然应是受益终生。

我在他的诗作中还发现了另一个亮点,即他有意无意地注意到新诗的韵律与节奏感。这一点同样是很难得的。有一种误区往往被许多人不识其弊,即有人会觉得新诗就是完全自由诗,愿咋写就咋写,写到哪儿算哪儿,怎么可能像古体诗词那样讲求韵律和节奏感呢?其实不然,新诗固然在表面形式上没有那么多严格的规定性,看起来它完全是舒散的、随意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它不应有内在的韵律、不需要有语言的节奏感。在某种意义上,它不是在刻意“作”诗时才这样的,而是语言的应有节奏美和人的“情感波”所决定的。只是有的人忽视了它,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但我觉得冰洁是注意到了的。他的诗不论在外在形式上多么舒散、多么“自由”,但都是有控的,而并非完全无序的,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是比较讲求的、是自觉意识到了的。这充分说明:无论一位诗人籍属何地,他都应注意汉语应有的内在韵律和节奏美。这一点,我想对于冰洁后来“转型”于歌词创作是一个必备的基础。

为了印证以上所言,我仅摘引冰洁部分诗句以使更多的读者了解――

“春天的中国/正午的阳光越过河流/炊烟经过天空被思念衔住”,而“幸福将大面积朝中国扑来”。

他的诗好懂吗?应该说是很好懂的。然而他的诗又绝不平白,而是含蓄、蕴藉,内涵很深。意象的组合不仅自如,且极新巧。从“意境说”而言,他的诗绝对是古典诗词神韵的延伸与发展:然而又绝不古奥艰涩,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口味和阅读习惯,所以我一直认为,冰洁的诗是古典美与现代生活流的巧妙契合。

“睡眠中的花朵,听见鸟群欲表达什么/纷纷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沉默的黑牯牛/面对湖泊倒映的云霞,咀嚼着一个带走世纪的名字/川江带着山村汇聚的忧伤/随风向两岸席卷而过/逶迤的长城,依偎在万山的肩上/专心致志地回想着”(《春天的怀念》)。

读冰洁这样的诗句,很自然会想到:他好像天然地厌弃那种空泛的概念,而总是诉诸鲜明、准确的具象――经过精选的美而不俗的具象。以上引例是一首怀念逝去的伟人的诗。但诗人绝无空泛的、一般化的颂词,那种真情实感完全是通过诗人眼前所见、心中所思引发出来的意象,抒泄出诗人在悲伤中仍不乏美质。事实就是这样,优美的诗句是诗人胸中优美情愫的外化,它永远与粗鄙、庸俗的心态相对立;即使诗人在对丑恶事物进行贬斥时,从字里行间所透溢出来的意向和感情仍然是对美的向往、对人间正义的不渝的强烈追求。从冰洁诗中即不难看出这种内在与外在统一性。

“为把错落有致的乡村中国的心事/整饬得风调雨顺/而挥舞一生的汗水的背影/它劳累而充满光芒/以久远的力量/召唤中国有特色地稳步前行”(《春天的怀念》)。

意象的新、奇、俏,永远是追求诗艺美的诗人的最爱,然而如能做到不生硬不艰涩,达到自然、自如、自俏,就不那么容易了。而在冰洁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作中,在这方面却均有上乘的表现。如上“错落有致的乡村”,可谓一语多义。既是中国乡村状貌的写真,又是内涵复杂多义的借喻。但形象又很精确,巧白天成。“风调雨顺”,在这里既是保证庄稼丰收的必备天候,又是社会问题理顺的祈望。此语可谓信手拈来,又“严丝合缝”,达到了不能置换的程度。“劳累而充满光芒”,将两桩似乎并不搭界的事物衔接在一起,更显示用语忌俗浅、出奇制胜,强化了诗句的力度。还有,冰洁尚能将本属概念的语句巧妙地化为诗。“召唤中国有特色地稳步前行”,语序稍加更动,就变成为鲜活的诗句。

本来,一种好的诗并不排除智性哲理。关键是要含蓄而不直露、深挚而忌浮浅,对读者足能产生警策的意义和睿智的启示。而冰洁的这类诗句,往往是琅琅上口,读之富于节奏感,从无某些诗作那种疙疙瘩瘩、缺腿断臂之弊。我所谓之韵律和节奏,并非要求新诗的作者必懂得押韵。不是的。冰洁的自由体新诗就极少押韵,但并不能说因此而少了韵致。他的好处在于:往往能在“自由”中限定了绝对的随意,在不刻意讲求韵脚中却琅琅上口。应该说,这种内在的节律是更难为的:但如果弄得好,使新诗的美感更能突现得淋漓尽致,在舒朗中更显大气。

有酷爱古典诗词的人士常常发出这样的慨叹:“新诗中太少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复咏叹的诗句了!”这话从一个方面说不能说没有道理。有味儿、耐读,的确是古典诗词中经典之作的所长和优势。然而,却不能因此就说现当代中国诗歌就没有这类诗句了,那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我认为,冰洁的诗中佳句、警句,值得反复品味的诗句并非个别,甚至可谓比比皆是,摭引这方面的例证不仅是对冰洁诗歌必要的推介,同时对于树立广大诗作者和读者的应有信心关系极大。

“谁仅隔一衣带水/就成为一则背井离乡的典故/别样的阳光,能否映照出当初的模样”――见冰洁《叩问澳门――贺澳门回归进入倒计时)。

寥寥数语,尽脱俗尚。出新无疑是一种才能,尤其是对于诗歌而言,无新何以为诗?更如何对得起诗人的称号!我读冰洁的诗,总有一种诗不出新心不甘的强烈愿望。

“谁乡愁如岩忧郁浩茫/将炊烟搁置高楼很久很久/谈风景/总把故乡的依依/杨柳牵进话题”(《叩问澳门》)。

乍读这样的诗句,似乎产生出些许的惆怅;然而,压抑愈久,愈希望改变:怅惘愈深,回归时益觉欣喜。于是。在这首《叩问澳门》的诗中,诗人的炽热诗句进自胸臆,句句是喜泪凝成的珠玉:“谁历尽了风雨和沧桑/仍用海峡的风/把馨香的佳期寻觅/一遍一遍地计算/重见祖国母亲的日期,眼睛里流着/渴望已久的目光”。

这样的诗句,完全是以诗人的心血与智慧所凝成,自然就耐读耐品,余味厚重。难道我们能以古今语言形式的改变就厚彼薄此吗?显然只是一种习惯心理罢了。我很少与冰洁谈及他的诗艺修养形成的过程,但从他的作品实践便可推论:他自幼肯定读过不少传统的优秀诗词作品。从中汲取了可贵的营养。不过,将这种营养“化”入个人的新诗创作,则又是一种质的飞越!

生活和生活底蕴,永远是作家必备的财富。诗歌当然也不例外。但对“生活”这个课题的具体理解,过去与现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歧异。过去在很大程度上的理解,基本上还是限定在“经历过”,或在那块生活面(工厂或是农村等等)里待过。这当然有其正确的与合理的成分。但经过若干年的深入思考,有读者除了承认上述的正确成分之外,也还注意到应重视对生活本质意义的了解、对生活底蕴的深切体验;更在于对生活进行筛选和提炼。因为,不是任何的生活面都能艺术地进入文学领域,更谈不上进入诗人的笔端?必须承认,生活面存在着有价值与无价值之分,也不是任何的生活现象都值得花那么大的力气去进行艺术提炼。我们虽不提倡故意讨巧,却也不反对作家和诗人“聪明地”去摄取最有价值的生活面,最钟情地去提炼诗化的生活。在这方面,冰洁做得是很得体、很智慧的。就我所读到他的一些反映故乡农村的诗作,如《远村》、《农民》、《农具》、《木犁》、《扁担》、《梦里故乡》、《乡趣》、《水稻・父亲》等等,所有的农村画面都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无声的诗的篇章,所有的人物都是诗质的“最真实的人。”我之所以言其“最真实”,是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生活的本质真实。如他写农村常见的梧桐,笔下的形象是:“烈日垄断天空/常伸展繁枝茂叶/撑一片风影匆忙的绿荫/严冬横行,总挺身而出/一路遮雪挡霜/即使落得枝残叶败,也要呈一片深沉的风景,将枯竭和败敝尽收脚下,为来年孕育新意”。

在文学,尤其是诗与生活的关系上,我虽然没有看到冰洁在理论上的论述,但通过为数不少的诗作,事实上他已经做出了诠释,而且是极有深度的诠释。

至于冰洁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突出优势一诗歌语言,实际上在前面已经涉猎到了,不过还有特别加以强调的必要。因为,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诗作者不是没有较好的构思,甚至在尚未成篇时与人谈及尚可有几分动人,但当终篇之后再读之便兴味大减。其主要原因在于语言表现力不够甚至还比较苍白。因此便徒具不错的想法,惜败于诗笔不逮。还有,如没有得力的运载工具,纵然卫星还是不能成功地发射到天上去。冰洁诗歌的语言运用得相当娴熟,有时还不难看出一种游刃有余的从容。应该说,他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是有创造的。如通感的运用,他往往可达到浑然天成不留焊接缝隙的地步。这里仅举两例:

“喜欢用溪泉弹奏着自己的旋律/建立一个又一个村庄/并设置粮仓/她不仅掌握着风雨雷电的规律/也掌握着季节的变化/总不辞辛苦地种植错落有致的子孙,任歪歪斜斜的脚印开在路边/……/知心语土埂般长短/太阳般温暖,雨水般亲切/她能用酒解除忧郁和武装,以及安慰游子的疲惫和梦想”《梦里故乡》。

“露珠被晨曦动人的手势拍落,所有前行的江河的脉络逐渐清晰/……/各种温情而健康的路/向着黎明延伸,……/森林沐浴着阳光和鸟儿音乐般的鸣叫/河水轻荡着小舟/鸽群在蓝天尽情地盘旋,……/土地就像一个明亮的歌喉/每一朵花每一棵树/以及矮矮的灌木丛/都在用根须编织舞步”《阅读十月》。

总之,作为优秀青年诗人的冰洁,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是显而易见、不可低估的。但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宣传的覆盖面还不够:再加上非文学因素的制约,冰洁诗歌的优长和成就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这些都不足为怪,而且非是个别人的情况。但真金总是要闪光的,甚至本来就一直在闪光,只是有些人看不见罢了。好在如前所述,冰洁在奋进的道路上是不大“看行情”的,只要自己愿意做,而所做的又有意义、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生,他就会义无返顾地去做。

正因如此,大约在四、五年前,有偶然原因也是必然因素,他与歌曲界结缘,在词作上大显身手,而且很快便受到音乐人和电视台的欢迎,不久就造成了影响。最近,冰洁还因宋祖英、阎维文、张也等著名歌唱家演唱他作词的新歌,而备受关注。这意味着他在歌词创作上正步入“火”的阶段。

无疑,冰洁在词坛上日益隆盛的成就,是他在多年诗歌创作上精于积累的自然“转型”与必然升华的结果。他在词作上的优势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他最独具的优势是有多年诗歌艺术“垫底”,而且垫得很厚。这样,他在词坛上很快步入较高境界就绝非偶然了。甚至还可以说,他的歌词创作是诗歌成就更加辉煌的继续,注定词、诗双栖是他创作命运应当成功之必然。而且我还可以预言,他在诗歌母体中尚未得及降生的胚胎,有的又将以歌词的形式大展异彩。同时,这反过来又可映照他的诗歌艺术,自然促使他在诗坛上也不会息影:当再度显身时,必将又登上又一个新的台阶!

冰洁在词作上大境界、高格调、主旋律、重艺术的风采,是他生命中的内质所在,这固然是出于时代需要和作家的责任,也是他内在的主体要求,一切都发自于内心。因此,时代呼唤与个人的强烈愿望便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这方面,冰洁的品牌作品《人民公仆》成为由中纪委、中组部、联合摄制的电视专题片《牛玉儒》的主题歌。《人民公仆》被中央电视台拍成mV并播出后,反映极为强烈。而他作词的另一首歌曲《答案》早在2005年5月份即已创作完成,并一炮打响。这首歌由著名作曲家张伯序作曲,可谓珠联璧合。它以格调美、词曲美、演唱美成为主旋律歌曲中的佼佼者。

应该说,冰洁的歌词也是诗,只是与重含蓄讲意境的诗作相比,更畅晓更铿锵,更接近于人的听觉。但在韵味上,他的词作也绝不忽略,只是在畅晓流利中体现韵味,这在某种意义上需要更难的功力。请看――

“你风雨兼程,不辞辛劳为百姓//你日夜奔走/访贫问苦暖人心/,你寝食不安/走街串巷慰百姓,/一串串足迹/记载着你忙碌的背影”《人民公仆》。

“她无论经历多少沧桑/都引领着江河/奏不尽风调雨顺的乐章//她无论经历多少坎坷/都召唤着岁月/豪迈地奔向辉煌的前方”《答案》)。

不知为何,我读了冰洁的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歌词作品,很自然地联想到他的诗,也许是我对他的诗太熟悉了,爱屋及乌,对他的歌词作品也倍感亲切。可以这样说,他的歌词,是诗人的词作:他的词作,也是唱出来的诗。可以想象,这样富于韵味、深含美质的歌词,其生命力毫无疑问会非常长久的。

必须明确指出,类似大境界、高格调、重韵味的主旋律诗词还有许多,在冰洁近年来的创作“菜单”上,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诸如《为你自豪――献给伟大的祖国》、《中国正是花季》、《国歌响起》、《可爱的中国》、《江山多娇》、《中国》、《阳光中的中国》、《中国风情》、《中华儿女》、《共和国的脊梁》等,无不极有品味,而且各具特色。几乎每一首都无愧于时代,表现了诗词作者创作的严肃性与艺术色调的丰富性。

由此可见,冰洁所写的“主旋律”诗词,主观意识上同样也坚持艺术的隽永性,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具有经典价值。虽然未必每一首都达到这一境界,但诗词无疑都在向这一境界攀登,冰洁绝不会满足于仅仅是“配合任务”,而是将这一“大任务”视为终生的努力目标,不惜以毕生的艺术生命铺就一条闪光的道路。

何况,他对时代的关注,也不仅限于对大事件、大事材的讴歌,只要是社会生活中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健康格调的课题,冰洁多有涉及到,而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如当今社会的青春话题,他也出手了很有影Ⅱ自力的诗词。譬如,“当你用一双宛如深潭的眼睛/承接每一个滑过的日子/哪一片风景可抚慰你失落的心”(《秋水伊人》);又如,“你的眉睫波澜不惊/你的微笑神秘高悬/十指尖尖的你/经常怀抱琵琶/躺在一根弦上,弹落日月”(《心上人》)。

这样的作品,这类的词语,最好不过地表现了这位有才华的年轻诗人和词作家艺术气质的另一面。事实证明,他不仅在创作大气磅礴、豪迈高亢的诗词上得心应手,同样在细敏婉约、柔情如水的格调作品的营造上也颇具匠心。本来嘛,凡是通向文学艺术大家的道路,决不会是狭窄单调只能侧身而过,那样很可能是一条越走越细的死胡同。而这种多元、丰富与开阔,不是由于作者主观上刻意为之,实在是他的境界、禀赋和客观生活的要求相契合的产物。这是毋庸置疑的规律使之然,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不仅如此,冰洁在通俗歌曲的词作上也是领一时之。由他作词、著名作曲家谱曲、被国内许多当红歌手演唱的通俗歌曲,同样带有醇香般的韵味。他的词作天地中,有如舞台剧的,有庄重深邃的正剧,也有轻歌剧,还有谐趣横生的娱乐剧。如果以笔墨而言,他拥有几支笔,而且墨分五色,能绘出不同类型的画幅。只是近年来,他的词作才转向以众所关注的时代强音为主体的方面,并迅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其实,早在几年前,由他作词的歌曲《你是我阳光》在“第十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评比中力胜群芳,一举获得“最佳民歌奖”这一众所钦慕的大奖。

对于这位年轻有为、硕果累累的词作家在歌词方面的不凡成就,有专家这样评价:“由于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命运,抒发的多是对祖国之情、对人民之情,对故乡之情,对大地之情,对时代之情,对领袖之情,对英雄之情,深沉激越,感人至深。”

应该说,这种评价颇为中肯,抓住了冰浩创作“基因”中的实质。如果说他的诗词创作有许多闪光点的话,此语所指的正是它的光源。

那么,这光源之源又在何处?我以为一切都来自于“大地之子”这一根本出发地。多年前我就在想,冰洁已来到大城市打拼数年,然而在他身上仍不难看到那种灵动而淳朴,虽激奋却又平实的资质,这又是为何?后来我只能归之于他身上有一种极其优良而强固的精神文化“基因”――故乡情结。这一情结是他创作中一切真善美的原生态,可能是终生不会发生“山体滑坡水土流失”之患的法宝。

在一定意义上说,冰洁的歌词也就是他满怀深情的回忆,是他作为赤子对故乡挚爱的自然流露:“山还在河那边/阳光总是很灿烂,桃花含露柳生烟/只闻牛背驮玉笛/竹笠蓑衣朴素如从前//汗水擦亮着蓝蓝的天/春夏秋冬坐在画里面/这就是我的家园,美丽的家园/令在外的游子梦绕魂牵”。故乡是他心底的《美丽家园》,中华大地到处是繁华似锦的美丽家园,因此他创作的灵感才会从心灵深处泉涌而出。

作为诗人和词作家的冰洁,创作态势方兴未艾,前瞻有望如日中天。许多有识者,也在关注他今后的发展道路。从何处入手使之更坚实、更挺拔、更加大突进的力度?而在我看来,不必也毋须为这位沉挚有为、心有定力的青年才俊开出什么“十全大补”灵方。因为冰洁是位十分有主见的人,但根据一般通理,结合冰洁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脚踏实地的希望,还是有益无损的。

冰心诗歌篇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一直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但由于现代诗歌内容及形式上的独特性,现代诗歌的教学一直比较令教师头疼,因为学生难以理解,体会不到诗歌表达的意境。那么,如何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使学生体会现代诗歌描绘的情景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种子的梦》一诗是柯岩所作,整篇诗歌内容丰富,感情细腻。以下笔者结合《种子的梦》一文的教学实际,本文由收集整理谈谈如何让学生体会诗歌创作的意境和表达的主题。

一、要多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体会诗歌内容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注意诗歌的停顿、节奏和韵律。如,本诗第一段是“在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我/藏身在/褐色/褐色的/土地,像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潜身在/潜身在/碧绿的/海底”。学生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的语气、重叠,要读出节奏,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冰冷冰冷的世纪”,前面一个冰冷语气要比较轻,后面一个要加重语气,这样才会读出渐进的感觉,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只有读出感情,才会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才会感染别人。在读诗歌的过程中,还要读出一种渴望,读出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对梦想的渴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理解诗歌内容,才会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

二、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诗歌内容精简,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逐字逐句讲解,让学生加深理解。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才会体会到诗歌的精妙之处。本诗歌中种子从“潜身、憩睡、思念、迎接、开花、结果”到最后“融化”在泥土中,完成了它的使命,种子经历的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教师必须让学生加以把握,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只有抓住关键词语,学生才会准确把握全文,才会理解种子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心态和成长经历,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三、要通过比较明白各种事物表达的不同寓意

诗歌往往通过不同的事物表达不同的寓意,通过各种事物的不同来表现不同的问题,比较这些事物,学生才会发现它们不同的寓意。诗歌在一开始写了“鱼儿”,通过鱼儿与种子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写出了种子的处境。诗歌中还写了许多其他的事物,如春风、冰雪、花朵、蜜蜂、风等,通过给它们各自赋予的不同寓意,表现了种子不同的成长经历,以及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磨难,让学生体会到种子逐步成长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明白其中的寓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给每种事物所赋予的不同寓意,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寓意,使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要抓住诗歌的中心句,即所谓诗歌的“龙眼”

诗歌的题目是“种子的梦”,因此就要在“梦”上下足工夫。诗

歌从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颗怀揣梦想的种子,藏身在褐色的土地中,蛰伏待机,逐步成长,一点一滴积攒力气冲破泥土,到长出叶子、开花、结果,它都是冲着一个梦想而去,这个梦想就是诗歌的中心句“明年的春天更加美丽”。它希望带给世界一个美丽的春天,春暖花开,开花结果,给大自然增添一份景色,教师要让学生加以体会、理解,抓住中心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到种子的梦是什么,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冰心诗歌篇4

我是第一次看关于诗歌的名著。诗歌,在我眼里就是一种很无聊的文学,看这个简直是浪费时间。可是,在这个寒假,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开这本书,当我深入读进这本书时,最终看出所蕴含的哲理。

诗歌从古至今,是受人尊重的,因为诗歌是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沿袭下来的,我却是个例外,。我很讨厌诗歌,讨厌他的杂乱,讨厌它的深藏不漏。花时间去研究它的杂乱,还不如去坐着看一本刺激的小说。

不过,我要感谢冰心奶奶和学校的安排,是他们改变了我对诗歌的看法。我能从很多句子中感到冰心的诗歌的看法和吸引力:“青年人和!为这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地描你的图。”这是什么意思?这所蕴含的哲理是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这哲理是多么深刻呀。

我对此上了瘾,我开始研究他们,从中得出结论。每得出一个,我会兴奋好一阵子的。比如这首诗:镜子——对面照着,反而觉得不自然,不如反转过去。哲理是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当你使用他时弄不清楚的话,不如反过来想想。我越来越感到冰心的诗歌的哲理性,他是一个哲学家。

也许就是这本经典名著,改变了一个人的观点,也正是这本经典的诗歌名著,才可以列入世界少年文学经典名著。

冰心诗歌篇5

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博大无边的,如《往事(一)七》中可知这首诗是她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荷叶着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而写下来的。在作者心中母爱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与对母爱的赞颂联系起来的,便是对童真的歌咏。儿童是纯真的,因而也最伟大。诗人的诗中这类赞美纯真的篇章,表现了诗人的纯真、纤弱,对真、善、美的崇仰和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繁星春水》里歌咏自然的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不施浓墨重彩,没有人为的夸张与渲染,只用清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

在这本诗集中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于反抗的精神和对未来所抱的必胜的信念

这些诗从真实简练的文字,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在刹那间对于平凡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情思变迁,这些诗形成了一片晶莹而又遥远的星群,永远地闪烁在诗集的路途上。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繁星》这便是母爱和童真的抒写者、赞颂者冰心女士笔下的短诗,《繁星·春水》中极为普通又非比寻常的诗句。

读了《繁星·春水》后,我看到冰心女士内心无可掩藏的真诚。她的诗之所以能受到那么大的欢迎,是因为她的诗以“爱的哲学”为主题。通过对母爱、童心、大自然的歌颂,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那片充满光明与爱心的净土,让每个人深感爱是人类一切痛苦的征服者。

阅读冰心的诗句,不仅要用眼睛去看,嘴巴去读,更重要的便是用心去领会,用大脑去思考。

婴儿/是伟大的诗人/在不完全的语言中/吐出最完全的诗句/。这首诗细细品味,就能深刻体会到冰心女士对童真的渴望。只有孩童才会没有心机,没有负担;句句吐真言,句句是真言。当一个人失去了童真,随之而来的便是痛苦、负担,也不是快乐、天真无邪的人了。可是并不是年龄限止了童真,只要你拥有宽广的胸襟。乐观的心态,能对一切疾苦与病痛施以帮助。这便是最珍贵的童真,最美丽的童心。

“母亲啊!这零碎的篇儿,你能看一看吗?这些字,在没有我以前,已隐藏在你的心怀里。”这首歌颂母爱的短诗让人眼前一亮,母爱原来那么伟大。母亲期盼着你的诞生,期望着你的成长,期待着你的成功。告诉我们回报母亲的爱我们的责任。

冰心诗歌篇6

关键词:传达;比喻;拟人;对比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60-02

新近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特朗斯特罗姆(tomastranstromer,1931-)是瑞典影响最大的现代诗人,在国际诗坛上也享有重要的诗歌威望,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其作品虽然不多,自1954年发表处女诗集《十七首诗》至今,不过二百余首诗歌,但正如第一位将其作品引入中国的诗人北岛所说,“几乎首首都好,那是奇迹。”他的作品被译为多种语言在各国传播,对欧美、对我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他作品的专著也已超过他作品页数的千倍”。因此,在多次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后,他终于获此殊荣,因为“通过凝练、通透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往真实的新途径”。

“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这是特朗斯特罗姆对诗的认识。感受、幻想、精神、神秘是其诗歌的核心。而如何将这些内在的核心传达给读者,除了对意象的独特处理外,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的纯熟运用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意象的排列组合是与这些修辞手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冰雪消融》收录于特朗斯特罗姆1962年出版的诗集《半完成的天空》。藉着冰雪、阳光、蓝天、大地等意象,诗歌传达了诗人在冰雪消融之际重归自然的欢欣,以及诗人内心所感受到的世间万事万物的奇妙联系、互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的神秘感。在这首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诗歌内在核心即诗人内心感受的传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比喻、拟人、对比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多样的比喻

比喻一般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这几种比喻方式在《冰雪消融》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运用。

“衣帽上的阳光像黄蜂身上的花粉”,此句是明喻,将阳光比喻为花粉,因为它们在颜色——金黄色和质地——轻柔、不可触摸上有着相似性,因此这一比喻就显得贴切生动而又新奇可爱。但细读之下,我们会发现,二者的相似不仅仅是外在的,更在于价值上的等同——美好与温暖。黄蜂在花丛中穿梭,会让人联想到一个万物生机勃勃的季节,而将阳光比喻为花粉,则暗示着这样一个季节的即将来临。“冰雪融化”的主题就隐藏在词句里。

“雪中的圆木静物画使我深思”,是雪中真有一幅画吗?不是,而是“雪中的圆木”就像一幅静物画,作者运用暗喻将现实存在的自然物直接转化为一幅画,然后作为一幅画进入读者的脑海。这样比喻的效果就是凸显了自然景物的静寂、美好,如画一般。那么,“深思”什么呢?“我问,‘你们想跟我去童年吗?’它们说,‘去’”,且不管诗人笔下的童年仿佛一个可以随意进出的时空,我们可以猜测,“雪中的圆木静物画”使作者回忆起了童年。至于为什么会回忆起,是怎样的回忆,就是诗人为我们留下的巨大的自由想象空间了。

“全家倾巢而出,看久违的蓝天/我们置身在传奇故事的第一章里”。置身于冰雪消融的户外的“我们”又何以置身在“传奇故事的第一章”呢?显然,诗人运用借喻使得“我们”从现实来到了书本中。冰雪在阳光下闪耀,逐渐消融,暖风吹彻蓝天,经过了漫长寒冬的“我们”终于回到回暖的大自然中,这种良辰美景不是在传奇故事中才有的吗?诗人不直接言说此情此景有多么美好多么欢乐,而是运用一个借喻让读者明了,这种美好和欢乐达到了极致——现实中甚至没有。而“第一章”又意味着,这样的美妙经历还有着无限延展的可能性,因为传奇故事才刚刚开始。借喻在这里不仅实现了现实与幻想之间毫无痕迹的联合,而且将诗人的心理感受以一种无可比拟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升华加强。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多种比喻的纯熟运用不仅使诗歌的语句显得新奇有趣,而且实现了物与物之间的自然转换、幻想与现实的自由联合等;不仅使诗人的内心感受得到了贴切的表达,而且让读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联想。

二、广泛的拟人

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中,拟人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交谈、行动、甚至思考、作出决定。拟人的广泛运用使得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生动而丰富,各种意象都具有主体性,事物与人之间、事物彼此之间都有联系、影响,由此加深了诗歌的神秘性。除此之外,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中,拟人常常和比喻通过联觉意象的运用等方式自然而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诗歌语句凝练而内涵深广。

“阳光在‘冬天’的名字上坐着,坐到冬天消隐”,我们可以明白作者的意思是说阳光晒在冰雪上,将冰雪融化,然后冬天消隐。这里首先有一个借代,用冬天代指冰雪。“冬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冰雪”是实物,“冬天”意指的范围大,“冰雪”只是“冬天”的一小部分,我们通常是用实物来指代概念,用部分来指代整体,但在特朗斯特罗姆这里,一切被颠倒过来。这样做的效果是将“冬天”具化了,缩成一块小小的、被阳光“坐着”的冰,很快就会消隐。多么奇妙!而“阳光”呢?它成了一个壮大的、充满热量的壮汉,大无畏地坐在“冬天”上,直到它消隐。这种借代和拟人自然融合造成的语言效果是多么新奇有趣,而且生动形象。

“雪中的圆木静物画使我深思,我问/‘你们想跟我去童年吗?’它们说:‘去’”,上面已经谈到,“圆木静物画”是一种暗喻;而不管下文的“它们”指的是自然物,还是一幅画,诗人都是将其拟人化了。诗人对它们发问,它们作出了回答。一切都自然而然,仿佛这些树木是能分享诗人心理经验的精灵似的。近似中国的天人合一,诗人与自然万物也达成了分享与和谐,这就是拟人的功效。而且前后两句也是比喻和拟人的自然联合。

“灌木中词在用新的语言嘀咕/‘元音是蓝天,辅音是枝杈,它们在雪中漫谈’”。这一句是比喻和拟人的多重叠加。灌木中在嘀咕的“词”是什么呢?是风声,冰雪融化的声音,动植物的声音,还是并不实际存在、由诗人想象出来的声音呢?这种“新的语言”是怎样的呢?“元音是蓝天,辅音是枝杈,它们在雪中漫谈”是这些“词”嘀咕的内容,就是在这幻想的“嘀咕”中,比喻也与拟人融合。“蓝天”和“枝杈”分别是“元音”和“辅音”,它们作为语音也在自动交谈。在这句诗里,比喻和拟人的高度融合给读者创造了奇妙的想象空间。

其他如“风像推着童车在慢慢地走着”,“穿轰鸣之裙鞠躬的飞机”,将风的吹动拟人化为行走,飞机起航拟人化为鞠躬,与上文所分析的其他拟人状况一样,赋予了诗人周边的事物以主体性,使得万事万物都能互相发生联系、产生影响,进而揭示诗人所感受到的世界的神秘。

三、奇特的对比

冰心诗歌篇7

广东省作协是较早派出作家采访抗灾救灾的单位。伊始、郭玉山、杨克3位作家2月1日到广州火车站采访后,决定次日就到粤北和湖南境内采访。记者从伊始等人发来的照片中,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抢修线路的供电工人疲惫地坐雪地中,抽支烟,暖暖身子;京珠高速云岩服务区前线指挥部所在地,部队战士正席地而睡。此时屋外冰天雪地,屋里同样寒气逼人。作家们拍照时,连长毛世康连声说:“拍吧,好好拍一拍我们的战士。”广东境内的坪石至大桥段,是京珠高速公路的咽喉地带。最高峰时,滞留在这里的车辆达11500台、人员35000多人。京珠高速全封闭后,广东作家取道英德,曲折迂回,终于到达大桥路段。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广东长大公司的除冰抢险队。带队的项目经理姓毛,他无暇接受采访。作家们仅仅得知,他和他的推土机手在这里已经呆了整整十天。作家们让他留下手机号码,约好回到广州后再好好聊聊……

2月16日到2月21日,山西大同作家聂还贵先后来到同煤大唐塔山煤矿和大秦湖东站采访,并下到矿井听取矿工们回忆总书记考察时的温暖情景。在塔山煤矿井口,映入聂还贵眼帘的是一条红底金字的巨幅标语“总书记心系人民情意深,同煤人为国出力做贡献”。而大秦湖东站抢运电煤竞赛台的两侧,“不辱使命保电煤,牢记嘱托拼命干”鲜红鲜红的两行字,直率地喊出了铁路工人心底的誓言。聂还贵说,煤炭一经点燃,就会发出强劲的光热,爱心一旦插上翅膀,就会飞翔出最美的天空,力量一旦凝聚和感召,就会创造出人间奇迹。

在广西采访的蒋巍4天时间行程近3000公里,每天都是马不停蹄。他说,沿着总书记在广西视察过的地方一路采访过来,真切感受到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情怀;真切感受到奋战在抗灾救灾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公安干警、和武警官兵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勇奋战,夺取抗灾救灾斗争胜利的勇气和决心,还有那一幕幕生动感人的场景和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把他们记录下来,传扬开去,是一个作家的神圣使命。此次是蒋巍第一次来到桂林,美丽的桂林是他一直非常向往一游的地方。他遗憾地对桂林的朋友说,美丽的桂林,只好留待以后有机会再看了。

参加采访的一些作家已创作完成了一批表现抗灾救灾的作品,如高洪波的散文《走贵州》、黄亚洲的组诗《抗击雪灾进行曲》、商泽军的诗歌《温暖中国》《在贵州高原》、何建明的散文《亲人不哭,而我热泪盈眶……》等。

许多受灾省份的作协也积极组织作家,一面参加抗灾救灾,一面写作或组织创作素材。

面对50年不遇的冰雪凝冻灾害,贵州文学院通电全省签约作家,在各自所在地区,积极配合贵州省委省政府全力领导的抗凝冻行动,就近参加抗击凝冻灾害的工作。签约作家们自觉地奔赴到抗灾救灾一线,身体力行,克服寒冷和疲倦,边参加救灾工作,边进行实地采访,写出了多篇具有感染力的抗灾救灾通讯报道、纪实文学、诗歌。用文学激励人,为鼓舞灾区人民奋勇抗灾提供精神食粮。遵义市的签约女作家肖勤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创作出日记体散文《这场凝冻,我们走过》,还组织青年业余作家参与采写工作,先后写出了长篇通讯《天寒地冻送温暖》和全景式纪实体文章《情暖寒冬――湄潭抗灾纪实》。贵州的铜仁、黔南、安顺等地的贵州文学院签约作家赵朝龙、孟学祥、韦昌国、王华、王龙、杨欧、张麟、丁洁等,都纷纷直接参与所在地的抗灾工作,到第一线帮着募捐、发放捐款、送水、除冰,并实地采访电力工人、打工者、村民等群众,先后写出了《黔南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冬天的变奏》等一大批长篇通讯、报告文学和诗歌作品,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贵州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率领下团结一致共抗冰灾的动人场面。签约作家陈春瑾写抗冰雪的文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贵州文学院签约作家们纷纷表示,将在继续为灾后重建家园奋斗的同时,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浙江杭州作家莫小米、孙昌建、汪逸芳、邹园、苏向国、卢江良、曾琦琦等,分别深入驻杭部队、武警、公安、电力、电信、交通、城管等抗雪救灾各个重点区域和有关部门、行业,了解、发现和采写先进人物事迹,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品质,并力求采写出一批较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报告文学作品。这批约12万字的报告文学稿将陆续在报纸上刊载,并于3月中旬汇编成集,出版《情暖杭州――2008杭州人民抗雪救灾纪实》一书。随着“抗冰灾光明行动”的展开,浙江省电力作家协会迅速向全省电力作家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体会员结合本职岗位,以报告文学、随笔、特写、诗歌等形式记录“抗冰灾光明行动”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陈富强写出了16000字的报告文学《保卫电网――2008浙江电网抗冰抢险报告》和12000字的报告文学《抢救大动脉》。其他浙江电力作协的会员也创作了一批现场感强、感人至深的诗歌和纪实作品。浙江电力作协会刊《东海岸》将以“抗冰抢险专辑”的形式予以发表。

冰心诗歌篇8

诗歌中的意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物,可以是事也可以是人,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

中国人都有一种月亮情结,在诗歌中,月亮成了烘托情思、思念家乡的最好寄托。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月亮,就浸润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月亮,就透出一股苍凉和浑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的月亮,则多了一份希冀和渴盼。

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人品、人格。在诗歌中,人们常常用“菊”“梅花”,“莲”和“青松”等来寄寓品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让我们见识了陶渊明的洒脱和隐逸;“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王冕用冰清玉洁的梅花来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意深;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则让我们读到了思慕的悠长和爱情的洁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中清丽幽雅的意境,让我们深深为之折服!当然,品质的高洁、心志的忠贞,也有用“冰雪”入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还有什么比“冰雪”更晶莹、高洁的呢?

中国人最忍受不了的要算离别了,这时诗人要“折柳”以示惜别之意。“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依依惜别的深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别离伤感之情,“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中诗人的离别之苦、思乡之情,这些都跃然纸上。

冰心诗歌篇9

关键词:泰戈尔;《吉檀迦利》;冰心;改写理论;非文本因素;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2?0248?06

《吉檀迦利》是世界诗坛巨匠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艺术风格的诗集。在英国著名诗人叶芝的鼓励和帮助下,泰戈尔以再创作的形式用英文将孟加拉语写成的《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献集》里部分诗节翻译成英文自由诗,最终形成了英文版的《吉檀迦利》。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它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著名作家冰心先生翻译的《吉檀迦利》中文全译本。译本一经出版便获得极大的成功,数次由不同出版社翻印、再版,印数超过百万册,现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广泛的、最权威的《吉檀迦利》中文全译本。这部译作自出版以来即被普遍认为是佳译,无论在译本的印刷数量还是语言质量上,都比其他译作有明显的优势[1],如今已成为泰戈尔诗歌的经典译本广为流传。

在译入语系统内,“翻译并非只受到文化系统相对关系的影响,哪个文化成为源语文化也并非取决于其是否占统治地位;被翻译文本的内容与目的语文化的具体历史需求相结合,共同制约着翻译实践”[2]。冰心的译本《吉檀迦利》当然也不例外。学界为译本成功感到欢呼雀跃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其影响因素。近年来,关于影响译本因素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译本语言质量、译者自身素质、诗歌本身的美感等方面。据笔者调查,从文本角度探讨《吉檀迦利》冰心译本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多达上百篇,但从未有学者提及非文本因素对于译本的影响。文本因素固然在文学翻译中扮演决定性的因素,非文本因素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是一部译作传播的重要动因。

一、改写理论与非文本因素

文本因素,顾名思义是指翻译语言、意象、文体、风格、韵律等诸多文学要素。关于什么是非文本因素,学界至今仍无定论。但译作在传播中会受到文本和非文本因素的影响却是学界公认的。从本质上讲,文学翻译中的非文本因素研究属于翻译的“外部研究”,而文本因素研究属于“内部研究”。显然,现有研究在文本因素上着墨过多。传统翻译研究大部分仍停留在分析冰心在语言上的优势,很少有从文本以外的角度分析冰译本产生的原因。如果把文本因素看作一部译作产生的基础,那么非文本因素的介入便是一部作品产生的推动因素。非文本因素从本质上讲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属于外在因素,它不从属于语言,是一切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因素的集合。

(一)非文本因素的提出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在翻译研究中提出的“双重解读”(DoubleReading)之策略。所谓“双重读解”,是指“将各种文化产物与生产这些产物的特定场域相联系,既拒绝纯粹的内在解读,亦反对将它们直接化约为各种外在因素”[3]。种种论述无疑是将翻译研究看成了两个层面的活动:文本因素(内在解读)和非文本因素(外在因素),两个层面相互依存,互相制约。

20世纪70年代初,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even-Zohar)在吸收前人翻译研究成果的同时,借用社会学与符号学的概念,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诗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这种论述首次把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非文本因素纳入到翻译研究的范畴,扩大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与内涵。这两种划分虽然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①,但是都无一例外的将非文本因素提上了翻译研究的日程,在实质上肯定了非文本因素对于译本产生、接受的影响和作用。

(二)改写理论中的非文本因素思想

美籍比利时裔学者勒弗维尔(Lefevere)在继承布迪厄“双重解读”和佐哈尔“多元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研究理论中的改写理论。改写理论认为“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的任务就是解释各种写作和改写活动如何受制于某些限制因素”,并不“把文学看成文学实践的心理过程,而认为文学是由某种社会机制支配和组织的观念和现实”[4]。据此,他明确地把三个主要非文本因素,即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纳入翻译研究的范畴。改写理论不仅进一步扩大、明晰了翻译研究的对象、范畴,还从社会学角度,为文学翻译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它使翻译研究的焦点从单一的文本因素(linguisticfactors)转向复杂的非文本因素(non-linguisticfactors),从语言学层面转入社会文化学层面。从此,文学翻译不在是单一的语言学问题,而是从属于社会、政治、文化多元系统。改写理论关注的要素是宏观层面的社会符号现象,从译本的社会运行方面考察影响译本形成、传播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改写理论恰恰为分析非文本因素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微观层面的“语言研究”形成互补共生的关系,共同揭示译本在异质文明中产生的因素。

(三)文学翻译中的主要非文本因素

勒弗维尔认为翻译有四大制约因素,按重要性次序排列分别为:意识形态、诗学、文化万象和语言。首先,译本要在译入语文化中传播首先不能与译入语国家的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如果冲突存在,译者就应该对内容进行大肆的修订、删减、改变,力求消解冲突;其次,译作应为读者所接受,符合读者的诗学预期。再次,原文的文化万象也应为译入语国家所接受,如果有文化冲突须加以解释或者调整、删减,否则读者就会不知所云。作者认为最为次要的语言,因为合格的译者或者研究者都应该早就理所应当地解决了语言层面的问题。他认为对翻译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三种权威:赞助人、“优势”文化和“权威”文本。在此基础上,勒弗维尔根据影响力的重要性,提出文学翻译“改写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方法把影响译本的主要非文本因素囊括在内,但却忽视了译者本人这个特殊的非文本因素的作用。毋庸置疑,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必须要作用于译者身上才能发挥其作用,而译者本人又是一个独立存在,自身的文化、知识、天赋、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译本有影响;同时译者也可以通过自身权威反作用于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由此,文学翻译中主要的四种非文本因素就形成了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衡的互动关系,共同与翻译中的文本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译本。因此,对文学翻译有重大影响的还存在着第四种权威――译者,这种权威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三种权威发生交互联系。割裂译者因素分析译本不仅不全面,更是割裂了译者因素与其他非文本因素的联系,使分析和研究不太可靠。把译者因素单列为一项非文本因素不仅可以彰显作为翻译活动实际操作者译者的主体地位,还能从深层次上揭示译者与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其他非文本因素之间的主体间性,从而起到扩展翻译研究广度与深度的作用。依笔者看法,非文本因素和文本因素与译本关系应如图2所示。

四种主要的非文本因素,即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与译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与文本因素一起形成合力,促成译本的形成。此外,文本因素也不同于传统研究中的翻译,它是囊括翻译在内的一切文学要素的集合。由此可见,对翻译研究中非文本因素和文本因素的划分大大扩展了翻译研究的范畴,也使得翻译研究能够更好、更深刻的揭示翻译实践。据此,本文在借鉴改写理论中非文本因素思想的基础上,对文学翻译中的主要非文本因素进行划分,从非文本因素的角度分析《吉檀迦利》冰心译本。由于本文主要论述的对象为文学翻译中的非文本因素,因此将不对文本因素展开讨论。

二、非文本因素视域下的《吉檀迦利》冰心译本

对文学翻译有重大影响力的主要有四种主要的非文本因素,即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与译者。这四种主要的非文本因素通过自身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文本因素一起促成了译本的产生。《吉檀迦利》冰心译本出版于1955年,正值新中国建立之初。无论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赞助人还是译者因素都与其他年代的《吉檀迦利》译本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非文本因素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文本因素的制约,此时,文本因素已从属于或受制于非文本因素。仅仅从文本因素角度分析《吉檀迦利》冰心译本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从非文本因素角度探讨《吉檀迦利》冰心译本不仅可以使研究更加完整,还能从更深层次上揭示这些因素的主体间性,扩展研究的深度。

(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意识形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逐渐建立起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1952年年底,中共中央宣传部号召全国文艺工作者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时任副部长

的周扬应约在苏联的《旗帜》杂志上发表了带有代表中国官方表态性质的文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就是要文艺为现实,为政治服务,要为社会做肯定的描写,为社会歌功颂德。”[5]《吉檀迦利》的冰心译本出版于1955年,处在政治意识形态压倒一切的时期。因此,诗歌体裁想要译介进入中国就自然不能违背其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

中印两国自1950年建立外交以来,在50年代一直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高层领导人多次互访,直到1959年发生问题才开始降温。《吉檀迦利》出版之时,中国对于印度文学的翻译热情也十分高涨,主流文化对于印度文学翻译大多也是支持态度。在那样一个文艺界为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的年代,翻译是一种增进友谊,加强国家之间亲密程度的必要手段;同时,借助翻译这些国家文学还能够丰富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增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有了坚实的政治后盾,冰译《吉檀迦利》的出现就更多了一层保障。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主要歌唱自然宗教,人道主义和大爱精神,语言清新自然。虽说诗歌本身不是在为社会主义歌功颂德,但也并非是有“意识形态问题错误”的文学作品,满足了这一时期文学的需求,这为泰戈尔诗歌在中国的译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新时期主流诗学

“不可以说五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是一片空白,但也承认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文坛确实控制比较严格,艺术也相对单一。”[6]文艺成了“阶级斗争的晴雨表”和“阶级斗争的工具”,政治斗争或文艺批判运动频繁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大部分政治意味很浓,类似宣扬革命热情,民族胜利的欢乐、阶级翻身的狂喜,对过去苦难的回忆来反映如今生活的甜蜜等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文学方面,有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有人甚至说五六十年代没有诗,有的只有为工农兵服务、为教化广大大众的民歌、颂歌和战歌而已,主要表现为各式各样的政治抒情诗、叙事诗,以革命斗争,经济建设等为题材,表达方法明喻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含蓄、暗示、暧昧等美学因素不仅受到忽略,而且被当作消极的乃至反动的精神状态受到遏制,语言的诗性逐渐丧失。此时,主流诗学支持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为政治目的服务。文学作品多以过往岁月的苦难对比现实生活的美好;以旧中国战争年代的动荡对比新中国和平年代的安稳;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假丑恶对比中国社会主义的真善美,等等。文学作品政治气息浓重,种类单一。

而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的主题正是歌颂生活的美好,歌唱自然宗教,具有普世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大爱无疆精神,与这一时期主流诗学提倡的“歌颂现实生活美好”的主题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吉檀迦利》中的诗歌本身清新隽永、语言流畅,有着与生俱来的自然美。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也不谋而合。诗歌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过去生活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作品“表达了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寄托了他对崇高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和对理想社会的热烈向往,展示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深情。诗人无限景慕的神实质上是以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的思想的象征”[7]。这又与主流诗学提倡的“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吉檀迦利》冰心译本的产生。

(三)国家“革命文学”的赞助人

翻译是社会、政治环境下的跨语际交流活动,与文化控制、文化认同和文化抵抗相关。简言之,翻译与权力有着不解之缘。无论是语言学翻译观还是文化学翻译观忽略的不仅是贯穿于翻译中的权力关系,更重要的是忽视了翻译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和文化行为,翻译的规范和译者策略的选择必然受其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因素制约这一客观现实[8]。赞助人处于权力关系网络重要位置,对于翻译产生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蒙代(Jeremymunday)认为:“如果有出版商(赞助力量),他们会把某种意识形态强加给译者,而译者既可以顺应主流意识形态或诗学来选择译材,也可以通过翻译某部作品来挑战主流意识形态或诗学,或协助某一意识形态或诗学来战胜主流力量。”[9]“翻译的动机来自源语文化,其目的是想通过翻译重新塑造崭新的国家形象,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翻译行为被纳入文学外交的脉络,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10]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处于对于政治意识形态压倒一切的年代,国家(或政府)成为了翻译活动的唯一赞助人,译者不可能选择“协助某一意识形态或诗学来战胜主流力量”(因为这会犯“敌我矛盾的错误”),此时,赞助人对于译本的影响力大大加强。

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民营出版机构进行了整顿,后又对其进行公私合营改造,合并了一些出版机构,并限定翻译文学作品只能由新成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后改为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等少数出版社出版。通过对出版机构的调整,文学翻译“赞助”系统完全统一到国家手里,改变了20世纪上半期“把译书当作自己的私事”的现象。茅盾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也说,“文学翻译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由主管机关和各有关方面,统一拟定计划,组织力量,有方法、有步骤的来进行”[11]。“文学翻译已上升到国家行为层次,并且完全体制化,从而在体制上保证了文学翻译不再是‘私人的事’。通过以上手段,此时的文学翻译已牢牢控制在为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的轨道上。”[12]

在这种情况下,赞助人对翻译作品的选择提出了具体要求:必须介绍“优秀”和“进步”的作品②。“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毋庸置疑是最符合‘优秀’和‘进步’的了,占这一时期翻译出版外国文学艺术作品品种总数的65.8%。”[10]除此以外,这一时期另一个翻译的重点便是对人民民主国家和亚非拉国家文学的翻译。“我们现在翻译人民民主国家的文学作品,主要为了增进我们兄弟国家人民之间的友好团结,在我们新的社会建设中互相鼓舞,在我们新的文学创造中交流经验。我们的优良传统的这一个方面,现在在一定意义上,就发挥在我国翻译界对亚非、拉丁美洲文学的重视上。”[13]《吉檀迦利》是全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诗集,又是新兴民主主义国家的优秀作品,必然符合国家政治意识形态需求。翻译《吉檀迦利》不仅仅是增进两国友谊的桥梁,而且也是增加两国政治合法性的有力手段。此外,冰心身兼作家和翻译家两重身份,她的原创作品和翻译作品又被广泛认为十分相似,因此,《吉檀迦利》冰心译本必然会受到赞助人(即国家)的鼎力支持,还为形成了以后的中国文学中的“冰心体”文学也提供了支持力量。

(四)诗人译者的个人选择

从译者因素的角度来说,冰心既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作家,又是颇有建树的诗人,还是一位优秀的译者,她自身的许多原因也决定了她是泰戈尔作品的理想译者。与其他译者不同,冰心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其文化身份不言自明;泰戈尔更是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名扬四海,由一位名作家来翻译另一位名作家的作品,本身就比普通译者更容易打开局面,即使不看文本,这两位本身的名气与实力早已为这部译作产生奠定了基础,这一点不必展开赘述。因此,在研究《吉檀迦利》冰心译本时,译者因素是一个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问题。

首先,动机选择。在《〈吉檀迦利〉译者序》中,冰心这样来说明她选译泰戈尔作品的原因:“泰戈尔是我青年时代所最爱慕的外国诗人。……我最初选择他的《吉檀迦利》,只因为它是泰戈尔诗集中我最喜爱的一本。”[14]在《我也谈谈翻译》中冰心自述:“我翻译的文学作品很少。……我只喜欢翻译我喜爱的作品。”[15]在《我为什么翻译〈先知〉和〈吉檀迦利〉》中,她又说道:“我只懂一门外文――英文,还不精通。因此轻易不敢作翻译工作,尤其译诗。我虽然也译过一本国王和总统的诗,那都是‘上头’给我的任务,我只好努力而为。至于我自喜爱,而又极愿和读者共同享受,而翻译出来的书,只有两本,那就是《先知》和《吉檀迦利》!”[16]这既表现了她的无奈,也更加突出了她对这两本书溢于言表的热爱之情。这可以看作冰心选择翻译泰戈尔作品的感性动机。对一个翻译者来说,对所要翻译的作家作品的喜爱是翻译好作品的基础。冰心对泰戈尔的爱慕是全身心的,早在1920年冰心在散文《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中就表达了对这位大诗人的仰慕与赞美之情:

“泰戈尔!美丽庄严的泰戈尔!……你的极端信仰─―你的‘宇宙和个人的灵中间有一大调和’的信仰;你的存蓄‘天然的美感’,发挥‘天然的美感’的诗词,都渗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17]

除了基于感性的热爱促成了冰心对泰戈尔作品的翻译外,她在《〈冰心著译选集〉自序》中直接阐明她的译书目的,“每逢我读到优美的、用英文写的诗文时,就口译或笔译出来,让不懂英文的人,如我的母亲,让她分享一些美的享受”[14]。由此可见,她做翻译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让不懂英文的人能够分享美的享受,这也就决定了她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她基本上采用的是白话文直译的方法,更易于被读者接受,这也使得她的译作更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拥戴。

其次,文本选择。冰心曾坦言:“我的英文没学好,看英文总是模模糊糊地如同雾里看花一般。因此我从来不敢翻译欧美诗人的诗,我总感到我的译笔,写不出或达不到他们的心灵深处。但是,对于亚、非诗人的诗,我就爱看,而且敢译,只要那些诗是诗人自己用英文写的。”[18]这里冰心谦虚地说是由于自己的英文水平欠缺,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冰心作为译者预设了自己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惯与原作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惯相对比较接近。比如,中国和其他亚非国家有着共同被帝国主义迫害的悲痛历史;中国文化又很早就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如佛教的传入,等等。这些原因使得冰心极易与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丽的文辞产生共鸣。“可以说冰心和纪伯伦,尤其和泰戈尔在东方文化这一大前提下拥有着潜在的心灵感应。既然心灵可感应,理解就更容易,理解原作的视角和切入点也更容易确定。”[19]

最后,艺术选择。《吉檀迦利》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吉檀迦利”是孟加拉文的音译,意为“奉献”,主要表达诗人渴求与神结合的理想追求以及达到这种境界后的欢乐。从深层次看,诗中的神并不是宗教中的具体神祗,而是一种完美的象征,是真理,是光明和自由,是生命的无限。《吉檀迦利》是一部抒情哲理诗,是泰戈尔向神敬献的“生命之歌”,表现了诗人一切矛盾归于和谐的哲学观念,表达了泰戈尔对人生理想的探索和追求。“爱的哲学”是冰心文学书写的灵魂,正如她临终的嘱咐: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郁达夫曾说:“对父母之爱,对小兄弟小朋友之爱,以及对异国的弱小儿女,同病者之爱,使她的笔底有了像温泉水似的柔情。”[20]对作品的美学追求使冰心在精神上以泰戈尔为榜样,在翻译中寻求与泰戈尔相似的艺术效果,因为“美的艺术作品不但能给人带来充分的艺术享受,还能提高人们对生活真理的认识,振奋精神和陶冶情操,鼓励人们投身于改造自然与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21]。冰心心底无法言说的感情,在泰戈尔的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二者产生了高度的共鸣,徐志摩曾称她为“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22]。两人在思想艺术追求上的一致性让冰心的译作散发出迷人的光彩,经受住了时间的洗涤,受到了汉语读者的广泛认可。

注释:

①前者侧重于从整体的角度,强调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互动;后者从层次出发,强调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依存。

②所谓“优秀”和“进步”的作品,就是指在思想性上符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创作方法上体现了现实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参考文献:

[1]曾琼.世界文学中的泰戈尔:《吉檀迦利》译介与研究[J].外语教学,2012(4):82?85.

[2]彭勇穗.系统和关系――重读与反思多元系统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3):113?116.

[3]布迪厄,李猛.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00.

[4]何绍斌.作为文学“改写”形式的翻译,外国语学院学报[J].2005(5):66?71.

[5]陈南先.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D].苏州大学,2004.

[6]杨匡汉.共和国文学55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3):9?30.

[7]刘健.论《吉檀迦利》[J].南亚研究,1987(3):59?72.

[8]杨晓华.翻译社会学的理论构架与研究[J].上海翻译,2011(3):7?12.

[9]munday,Jeremy.introducingtranslationStudies:theoriesandapplications[m].London&newYork:Routledge,2001.

[10]耿强,梁真惠.国家机构翻译规范研究:译介学视角[J].外国语文,2012(4):103?108.

[1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74.

[12]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2004(2):86?102.

[13]卞之琳,叶水夫,袁可嘉,陈.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J].文学评论,1959(5):41?77.

[14]卓如.《吉檀迦利》译者序[C]//.冰心著译选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

[15]卓如.我也谈谈翻译[C]//.冰心著译选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

[16]卓如.我为什么翻译《先知》和《吉檀迦利》[C]//.冰心著译选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

[17]卓如.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C]//.冰心著译选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

[18]冰心.我和外国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1990(2):108.

[19]程香,张德让.一片“冰心”在亚非――从阐释学谈冰心与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132?139.

[20]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冰心诗歌篇10

《繁星・春水》原来是两本诗集,一本叫《繁星》,一本叫《春水》,后被合并为一本,其中《繁星》收短诗164首,《春水》收短诗182首。这些诗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诗人生活、感情、思想的自然酿造。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到一本诗集里。

《繁星・春水》的主题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无私母爱的赞颂;二是对纯真童心的咏叹;三是对美好自然的礼赞。在这本诗集里,诗人把对母爱的歌颂,对童真的呼唤,对大自然的咏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是冰心小诗中最美的篇章。

在艺术上,《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的灵感,以三言两语书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特别是在语言上,清新淡雅、明白晓畅而又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它又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冰心在当时大约不会想到,她这两本含蓄隽永、富于哲理的小诗集的出版,竟会使那么多青年久已沉默的心弦受到拨动,从而在她的影响下,促使“五四”以来的新诗,进入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

【点击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归来以后》《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以及小说、散文集《超人》《往事》等。

冰心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轨迹。

【精彩赏析】

《繁星》之十六

青年人呵!

为着未来的回忆,

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

【赏析】这首诗很通俗,一读就懂。诗人劝诫我们要把握好现在,勤奋努力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工作。只有“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将来的事业才能辉煌,人生之路才能宽广。在你回忆往事的时候才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你才能够自豪地说:我的这一生是过得丰盈充实的,是有意义的。一个“小心”,用词精妙,无限关爱、叮咛之情力透纸背。

《繁星》之三十四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他底下细小的泥沙。

【赏析】创造大地的,不是“滚滚的波浪”,是“他底下细小的泥沙”,这体现出作者对于平凡人的肯定。人有高贵、平凡之分,诗中的“波浪”比喻高贵的人,“泥沙”比喻平凡的人。

《繁星》之九十五

人从枝上折下花儿来,

供在瓶里――

到结果的时候,

却对着空枝叹息。

【赏析】不同的行为会导致不同的后果,花儿长树枝上,它就能在花落之后结出果实。但如果你把它摘下来花瓶,虽能一时获得美的享受,却不会再拥有花儿结果的欢乐。这首小诗告诫人们,做人不能图表面美观而丢了根本,应脚踏实地,否则一事无成。

《繁星》之九十八

青年人!

相信自己罢!

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

也只有你能创造自己。

【赏析】这首诗重在劝诫青年人要树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不怕人生路上的艰难坎坷,不畏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不要受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不要经受一点委屈就意志消沉,不要遭到一点打击就萎靡不振。还是《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朋友,“相信自己罢”,“只有你能创造自己”,只有你相信自己,才能在世人面前亮出自己亮丽的风采,展现一个全新的自我。

《春水》之三

青年人!

你不能像风般飞扬,

便应当像山般静止,

浮云似的,

无力的生涯,

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

【赏析】这是一首非常精彩的哲理诗。诗人以风儿飞扬、云儿飘浮和高山静止巧妙设喻,对比比照,告诉我们立身养性的真谛。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谆谆告诫其子诸葛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可见神静气定,戒除浮躁,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是多么重要啊!

《春水》之八十七

青年人!

只是回顾么?

这世界是不住的前进呵。

【赏析】什么是诗?艾青说“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什么是好诗?艾青说它“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它所包含的,同时还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远的东西”。冰心的这首小诗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她将自己“心灵的活的雕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青年人面前,她不但让我们从诗中“感触了它所包含的”,而且还让我们“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远的东西”。诗歌告诫青年人不要取得了一点成绩,有了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妄自尊大,停步不前,不要老是沉浸在幸福的“回顾”中,要戒骄戒躁,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因为“这世界是不住的前进呵”。诗歌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

【练习】

1.冰心原名,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

2《繁星・春水》这部诗集表现了、、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的思想内核。

3《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填一部诗集名)的影响下写成的。

4.比较下列两首诗歌在主题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繁星》之一一零

青年人啊!

你要和老年人比起来,

就知道你的烦闷,

是温柔的。

《春水》之一三一

青年人!

觉悟后的悲哀,

只深深的将自己葬了。

原也是微小的人类呵!

答:

5.下面对诗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春水》之三十四

青年人!

从白茫茫的地上,

找出同情来吧。

a.这是一首告诫青年人如何发现问题的抒情诗。

B.这是一首告诫青年人如何关爱他人的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