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锻炼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42

功能锻炼护理篇1

【关键词】功能锻炼骨折护理恢复

在骨科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环节,是加快骨折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一项重要护理工作。所以,在进行功能锻炼的过程中要辩证地运用动静结合的护理原则,注意心理护理,消除不良因素,按正规要求指导患者进行肌肉、关节的功能锻炼,促进局部血运,减少炎症扩散,改善组织营养,防止肌肉萎缩,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1对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

术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介绍手术方式及术后可能出现的现象,给予其精神安慰和心理支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工作,因势利导调节患者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及时消除疼痛带来的一切不良因素;取得患者的信任,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整洁、舒适的治疗休息环境。

2对骨折功能锻炼期的护理

护理人员应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向患者详细介绍功能锻炼的原则、方法、重要性及注意事项,要求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正确有效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及伤肢功能的早日恢复。

2.1早期功能锻炼伤后两周因局部反应明显,肿胀达最大限度,骨痂尚未形成,应劳逸结合,不应操之过急。锻炼原则是在关节不能活动情况下,主动地使肌肉收缩舒张,从而达到初步锻炼的目的。

2.2中期功能锻炼伤后三至六周内,骨痂逐渐生成或成熟,局部肿胀消失,骨折端较稳定。锻炼原则是在不影响骨折稳定的情况下,需以各关节和功能位为中心,可做较大幅度的关节活动,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位关节锻炼。如肘关节位是屈曲90度位,其最大范围在60-120度之间,在功能锻炼中出现不适情况要及时向医生报告,给予处理,并做好病患的心理治疗和护理。

2.3晚期功能锻炼此期骨折愈合坚固,外固定解除,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还要通过全面肌肉与关节锻炼,逐渐恢复肢体功能。如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后期还需要加强对关节屈肘运动的锻炼,要正确指导并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

功能锻炼护理篇2

关键词 骨折 护理 功能锻炼

现代骨折治疗学认为功能锻炼非常重要,功能锻炼有的意义是:①促进消肿,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②促进骨折愈合;③促进血液循环;④减少并发症等。因此加强护理在骨折患者康复期功能锻炼的指导,是治愈骨折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加快骨折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一项重要护理工作。2008年设立专职人员负责对骨折患者实施系统的功能锻炼,3年来在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和促进功能恢复上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体会如下。

对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

术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介绍手术方式及术后可能出现的现象,给予其精神安慰和心理支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工作,因势利导调节患者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及时消除疼痛带来的一切不良因素;积极获取得患者的信任,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整洁、舒适的治疗休息环境。

对骨折功能锻炼的护理

护理人员应平易近人,真正关心体贴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详细介绍功能锻炼的原则、方法、重要性及注意事项,要求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正确有效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及伤肢功能的早日恢复。

骨折早期(伤后1~2周):此期为炎症消退期。患处局部肿胀、疼痛、骨折也容易发生再移位,软组织正处于修复阶段,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使肿胀早日消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此期功能锻炼因局部反应明显,肿胀达最大限度,骨痂尚未形成,应劳逸结合,不应操之过急。锻炼原则是在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不能活动情况下,主动地使肌肉收缩舒张,从而达到初步锻炼的目的。主要形式是使患处肌肉作等长舒缩活动。上肢骨折患者可作握拳、提肩活动,握拳时使整个上肢肌肉用力,而后放松,活动肩关节时要弯腰至90°,用另一只手托住患肢的前臂作肩关节的环行活动。下肢骨折患者可作股四头肌收缩动作,使整个下肢肌肉用力后再放松,但不一定使膝关节屈曲。踝关节骨折患者可作一些足趾背屈动作。

骨折中期(伤后3~4周):此期为骨痂形成期。患肢肿胀已消退,局部疼痛消失,软组织损伤已渐修复,骨折断端部分纤维连接并在逐渐形成骨痂,骨折的部位日趋稳定。此期功能锻炼原则是在不影响骨折稳定的情况下,以各关节和功能位为中心,可做较大幅度的功能位关节锻炼。锻炼的形式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舒缩活动外,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活动骨折部位上下的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幅度和力量也逐渐加大。上肢骨折患者除作握拳、活动肩关节动作外,还可作一些主动性的关节伸屈活动,如活动腕关节、肘关节,整个上肢的伸屈、外展、内收,先由简单动作开始,逐渐增加,动作须柔和缓慢,随着骨折的愈合,活动次数可适当增加。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抬腿和髋关节伸屈活动,并可上下肢结合,进行攀扶站立,逐步开始轻度负重活动。下肢股骨骨折患者,在第4周后,可用双手撑床,作抬臀,伸屈髋、膝关节等动作。到4~6周后,可起床扶拐活动,但不能负重。

骨折后期(伤后5~7周):此期为骨痂成熟期。此时患处软组织已恢复正常,肌肉有力,骨折处已形成足够骨痂,接近临床愈合。此期功能锻炼为抗阻力下锻炼,目的是增强肌力、克服挛缩与恢复关节活动度。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某一方面的关节活动仍需限制外,其他的活动都可以进行,可从上肢提重物,下肢踢沙袋开始,到各种机械性或物理治疗,如划船、蹬车等。关节活动练习包括主动锻炼、被动活动或用关节练习器锻炼等。

临床愈合期(伤后7~10周):此期患者的骨折已达临床愈合,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运动,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此期骨折愈合坚固,外固定解除,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要通过全面肌肉与关节锻炼,逐渐恢复肢体功能。如上肢骨折患者可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工作。下肢骨折患者可作上下坡、上下楼活动,在拐杖或手杖保护下,作一些负重的活动。

功能锻炼护理篇3

下面是几种骨折功能锻炼方面的经验交流

四肢骨折病人术后根据骨折类型、损伤程度,在医师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如:胫腓骨或股骨干,股骨颈骨折应术后早期进行踝关节屈伸及末端足趾屈伸活动,根据骨折程度部位不同,在不影响骨折稳定的情况下做上下关节屈伸活动。例如,股骨下端骨折术后早期进行有限的、循序渐进的膝关节屈伸活动,这有利于防止肌肉、韧带、滑膜、关节囊的黏连。

尺桡骨骨折时,可做轻微的握拳及手指伸屈活动,肱骨踝上骨折早期末端手指屈伸活动,晚期需进行肘关节屈伸运动。

四肢骨折除了继续增强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逐渐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活动,并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活动,但不利于骨折连接和稳定的活动,仍须限制,对于上肢骨折可做举臂抬肩、屈肘、握拳伸指等主动关节活动,可由一个关节开始继而几个关节协同锻炼,对于下肢骨折鼓励患者做平卧,抬腿蹬床等活动,骨折晚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坚固,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此期可鼓励并协助患者双拐下床,作患肢逐步负重锻炼。

锁骨骨折术后局部肩关节制动,患肢抬高,末端手指及腕关节屈伸活动,3周后逐渐活动肩关节如:肩关节前后活动及上下活动1个月以后整个肩关节环绕1圈活动。

肩胛骨骨折术后早期鼓励患者做肩关节上下抬高及逐步环绕运动。

膝关节骨折后患肢末端足趾锻炼、1个月后逐渐活动膝关节。

内外踝骨折石膏固定后早期足趾屈伸活动及膝关节屈伸活动,2~3个月内不准患肢负重并逐步下地负重。

腰椎压缩性骨折需硬板床,护理上要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及时协助更换,多做皮肤按摩,以防止褥疮的发生,但需要护师家属帮助翻身,要保持整个身体呈直线或板状翻动,切不可扭动,以免加重骨折。

骨折术后的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局部伤口有无渗血、有无烦躁、呼吸困难,胸痛甚至意识障碍等表现,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做好心理护理,因突如其来的意外造成患者身心双重打击,及时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告知患者手术很成功,术后的治疗护理配合很重要,要根据患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因素积极调动患者的情绪,使患者主动投入到治疗及肢体康复锻炼中,将可能发生的致残率减低到最低限度。

给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协助更换舒适,患肢摆放位置要正确,注意保暖,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及压疮发生,帮助患者减轻肢体疼痛,主动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

要向患者讲明加强营养饮食,能促进骨折愈合,为保证机体充足的营养,指导患者多吃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饮食,以免影响切口愈合。

当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护士应给予耐心指导及协助进行运动,在训练中笨拙的动作不可指责,病人害怕疼痛缺乏锻炼耐心不可指责,应多鼓励及表扬,逐渐增加活动量。

功能锻炼除了局部运动外还根据伤肢病情适当做全身运动。如:每天做抬臀、深呼吸、健康肢体屈伸抬高活动,按摩患肢肌肉及腰背腹部皮肤,翻身拍背等护理措施。

结论

功能锻炼护理篇4

【摘要】严重创伤是在不可抗拒和不可预料的突然外界力量作用下,对人体造成的多发甚至致命的脏器和系统的损伤。构成了骨科创伤后危重创伤的机遇和频率。及时、准确、高效的挽救、治疗、康复护理,是降低伤后危重并发症致死致残率的关键。针对1200例创伤病人,实施有效的康复功能锻炼护理、而达到了预期目的。

【关键词】创伤;康复功能锻炼;护理;临床资料

近两年我科共收治创伤病人1200例,年龄最大98岁,最小12岁,平均住院天数为17天。

外力作用常使骨的完整性、连续性遭到破坏,或使骨关节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形成骨折或脱位,骨折或脱位的骨端往往对周围的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对肢体的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使患者尽快得到治疗和恢复肢体正常功能,我们采用了由责任护士系统化给予讲解,正确指导康复功能锻炼,护士长、护理督导员床边深化的办法,使病人从被动-主动-肌力训练,从而提高病人康复意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防止肌肉萎缩和行走功能障碍,尽早达到康复。笔者从临床护理中发现无论是软组织损伤、骨折还是关节脱位或其邻近组织都必然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只有正确认识组织反应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有利于恢复。功能锻炼的部位主要分为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脊柱部位,根据损伤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方法。下面着重叙述康复功能锻炼及护理。

1被动康复功能锻炼

在病人全身情况允许和固定有足够稳定性时,尽早开展病人肢体的被动运动。功能锻炼的强度不应以起疼痛,关节的活动幅度要逐渐加大,但频率要小,这种运动要求病人健手助力,随时随地进行,直至肌肉出现收缩。

2主动运动康复功能锻炼(骨折早、中期)

此期主要达到的目的:减轻疼痛、清瘀退肿,加速骨折愈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主动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主动运动训练活动关节、可牵拉、伸展肌肉、韧带和关节囊。当肌肉出现收缩时,根据不同的肢体确定不同的锻炼方法:

2.1上肢骨折

2.1.1锁骨骨折:锁骨桥架于胸骨和肩峰之间,为唯一联系肩胛带与躯干的支架,骨折后局部可见肿胀,患侧肩部下垂,且斜向前内方,局部压痛。局部固定后就可指导练习,作握拳、肘关节的各种活动,肩关节外展、后伸、挺胸、双手叉腰动作。禁做肩前屈、内收等动作。使用“t”形夹板者,注意夹板垫好,不要压迫皮肤,争取仰卧位,保持夹板不移位。固定解除后可作肩前屈、肩关节选择、两臂划船动作。

2.1.2肩关节脱位:由于肩部瘀血致肩部肌腱、滑囊广泛性粘连而并发外伤性肩周炎,由于固定不当,使破裂的关节囊未得到修复而形成习惯性脱位。复位后,必须经过2~3周的外固定,使关节囊得以修复,防止习惯性脱位的发生,功能锻炼主要练习腕动,如抓空增力、上翘下钩等,一周后行肘关节、肩关节屈伸活动,2~3周后逐步作肩关节各方向运动,如双手托天、手指爬墙等。

2.1.3肱骨髁上骨折:主要并发症为: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肘关节骨化性肌炎和晚期出现肘内翻畸形。骨折片可伤及肱动脉及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应严密观察患肢远端的血液循环及感觉、活动情况,密切观察有无血管痉挛、肌肉供血不足等症状。复位固定后,早期即在肩、肘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作上臂的静力性收缩、舒张活动。此外,作手指的“抓空增力”“五指起落”,腕关节的“屈肘施肩”及耸肩活动等,7~10天内作肘关节的屈伸活动。中期加大运动量,增加肘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活动,但注意屈曲型骨折避免过度屈曲,伸展型骨折避免过度伸展。

2.1.4前臂骨折:前臂骨折中,桡尺骨干双骨折最多见。多表现局部肿胀、疼痛、肢体畸形、旋转功能障碍等。复位后早期应注意患肢疼痛肿胀及肢端循环。尽早行功能锻炼、固定。早期行手指、肩关节活动及上肢肌肉静力舒缩活动,但不宜作旋转活动。拆除外固定后练习肘关节的伸直、屈曲旋后、旋前等活动。

2.2下肢骨折:

2.2.1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多见老年人,病人受伤后髋部疼痛,患肢失去载重功能,并有外旋畸形。加之此骨折位置高、血运差、愈合慢。骨折后病人需长期卧床,易形成多种并发症,卧床后,指导病人将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穿防旋鞋,练习股四头肌的静力性舒缩活动,保持身体的力线,膝下枕头可影响血运,预防髋关节假体和皮肤/组织受压时间过长,避免腿部交叉或关节内旋。二天后应锻炼固定肢体的肌肉,使用Cpm机锻炼肢体。早期不宜起、坐、盘腿,上肢行肩臂腕肘关节功能活动,下肢可行踝关节屈曲活动,膝部不可内弯。根据病人体质情况,术后1~2周可指导教会病人正确使用双拐及行走器下地行走(患肢不负重)。扩大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拉伤。早期扶拐行走要四点支撑,即双手(臂),双足持重,但以双臂持重为主。患肢在半年内逐渐持重,过早负重将增加髋臼点负荷。防止外伤。

2.2.2膝部骨折(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骨折都位于关节内或者关节附近,故对膝关节屈曲功能和负重行走功能都有直接影响。骨折愈合后影响关节康复的主要原因是膝部关节囊,肌腱,韧带的粘连和挛缩,因此主要康复锻炼是早期行髋踝趾关节的屈伸活动,也可促进髌骨的上下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功能恢复。

2.2.3脊柱骨折(腰椎):骨折后,前纵韧带局限性曲张和形成血肿而致脊椎功能障碍。脊柱因创伤血肿、废用,后期可致腰背肌挛缩,筋膜粘连,脊柱僵硬,缓冲力差,且容易再次受到损害。指导、教会病人作腰背肌锻炼,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护理工作,早期功能锻炼,可加强腰背肌肌力,防止骨质疏松,维持脊柱的平衡,避免和减少后遗慢性腰痛。第二天行直腿抬高,一周后行五点支撑法练习,2~3周后行三点支撑法练习,3~4周后行四点支撑法。

3肌力训练(骨折后期)

在骨折愈合后,才能逐渐进行肌力训练。上肢可用拉力器或固定物等器械,训练前臂屈肌;用捏皮球或握核桃的方法训练手指屈肌,用不同的握式或握力训练屈腕和屈肘功能。下肢主要是负重训练,开始负重在健肢逐渐移向患肢以不痛为准,其后练习行走。循序渐进,其强度和熟练要以患肢的承受力而定。达到主要目的是:争取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尽快地使肌力和肌肉的运动机能最充分最迅速的恢复正常;加强四肢骨关节运动训练,使骨骼接受各种应力刺激,恢复骨骼的抗弯、拉、压、剪切能力。

4讨论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护理已成为帮助病人完成整体康复目标,使之达到全面康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近几年通过采取了系统的指导及功能锻炼,认为功能锻炼一定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量力而行,特别老年人,不可急躁过猛,避免不利于骨断端稳定的活动。以不让病人感到痛苦和疲劳为宜。骨创伤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尽早的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康复护理是骨科护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极大地减少和避免了各种老年骨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肌肉痉挛、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提高了病人的康复自护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涛主编.实用康复医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功能锻炼护理篇5

关键词:颈椎病 康复 护理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在中老年中发病率高。颈椎病急性发作时剧痛与颈椎病病史有关,与伏案工作时间长短亦有关,其中临床以神经根型最为多见。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使一侧上肢剧痛无力、沉痛,需要对侧上肢托起。不能持久站立行走,手指及上肢发麻跳痛,需要平卧数分钟后颈丛、臂丛等神经疼痛可稍减轻。通过采用推拿、牵引等保守治疗方法,同时配合功能锻炼结合康复护理,效果明显,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采用保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39例,其中男78例,女61例,年龄48~66岁,平均53岁;颈椎间盘病例都有典型的神经根型受损的临床表现,并经X线、Ct和mRi证实与临床症状相符合。

       1.2治疗 

       根据颈椎病急性春冬两季疼痛期发病特点、疼痛性质为持续性,上肢特别沉重、疼痛,并有托不起的感觉,难忍,不能坐立和行走,只能被迫平卧休息,痛肢畏寒,遇寒冷疼痛加重。故根据该病特点,治疗原则采用局部及全身治疗。局部治疗采用绝对平卧休息;颈部推拿、牵引、拔火罐、中药热敷。

       2 护理

       2.1心理护理

       人的精神状态不仅与疾病有关,还与病症的转归密切相关。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全身或颈背部肌肉就不能很好的放松,若此时患者又存在脊椎错位,那它两侧肌力将出现失衡,长时间的失衡就会产生症状;而精神因素又可使患者将这一感知放大,导致临床症状的加重。由于部分患者对疾病的性质和愈后不了解,他们虽经多方治疗,但疗效不尽人意,故常产生期待性焦虑或较严重的精神心理症状,难以忍受病痛的长期折磨,而放弃治疗;或是简单认为矫正一、二次就能把病治好。针对不同的心里特点,在病人接受治疗后,我们就应不厌其烦的向其介绍有关颈椎病的知识、特点、注意事项及愈后等问题,坚定信心,并通过文字、图表、录音等形式,为病人详细解答疑惑,同时深入了解患者病情的转归及要求,并做好跟踪随访记录,使病人保持稳定、良好的心里状态,积极配合治疗[1]。

       2.2临床护理 

       急性疼痛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去枕平卧,在颈椎牵引时,注意牵引角度及重量,不易过大过重,以患者承受舒适为度。疼痛时应先拔火罐,后中药热敷,热敷时应将药包直接敷在疼痛部位,注意以不烫伤皮肤为准,不要隔其他用物。中药包湿热敷对皮肤渗透快,止痛效果立竿见影。注意患肢保暖,避免风寒。

       2.3饮食护理 

       由于颈椎病急性剧痛时,患者只能卧床休息,食欲差,年龄偏大,身体虚弱,气血瘀滞,风湿痛,患者宜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鲜牛奶等营养饮食[2]。

功能锻炼护理篇6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7.149

近些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渐提升,已经成为当前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当前经常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但是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和肩关节运动受限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如何加强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的护理是当前护理的重点,需要医护人员围术期加强患肢功能的锻炼护理,在肿瘤内科进行辅助化疗治疗阶段,强调康复性锻炼,进而减少患者的痛苦,达到提升生活水平的目的。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5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方式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5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0~58岁,平均年龄(42.0±4.1)岁。观察组患者年龄31~59岁,平均年龄(40.0±4.9)岁。两组患者年龄、职业、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式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患肢功能锻炼干预措施。首先在术后需要进行适当的锻炼,术后24h需要进行握拳运动、握紧、松开拳头。术后48h进行基础性手腕活动,手腕上下运动,并能自主进行左右和内外旋转[1]。术后4d要开始前臂运动,包括:屈伸运动和肘关节常规性运动。其次需要积极鼓励患者进行下床活动,同时锻炼上肢功能,让患者侧手臂直接接触到耳朵,鼓励患者自主用餐和洗漱。术后10d以上开始做颈部运动,患者在左右旋转身体上部时,前后进行摆臂,将手抬至胸前进行屈伸。术后3个月以上可以进行适当的康复操训练,包括:甩头运动、手臂伸展运动、侧腰运动及前屈性运动等。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要循序渐进进行运动,坚持锻炼,不断提升自身身体机能。

1.3疗效判定标准患者患肢进行功能锻炼护理后疼痛感完全消失,活动受限完全消失为锻炼效果明显。患者患肢有疼痛感,基本活动受限为效果一般。患者患肢受限范围大,丧失基本生活能力为锻炼效果差。总有效率指的是效果明显的患者比例。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81.5%,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是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今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2]。需要医护人员做好护理指导工作,帮助患者进行常规性功能锻炼,减少患者的痛苦。

在患肢功能锻炼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自身体质,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和身体变化,针对身体变化趋势,及时调整锻炼计划[3]。其次需要让患者认识到患肢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尽早进行康复性训练,提高患肢功能的恢复效果。

功能锻炼护理篇7

关键词:功能锻炼效果;康复护理;乳癌术后

乳癌在临床当中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没有明确,并且诱因繁多,并较为复杂。现如今,乳癌已经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而且每年呈现递增趋势[1]。目前,对乳癌主要采取临床手术治疗,并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是在临床手术以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必须要采取合理、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笔者抽取2011年9月~2013年11月在我院采取手术治疗的乳癌患者23例,对其采取相对应的临床护理措施,并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9月~2013年11月在我院采取手术治疗的乳癌患者23例,年龄31~62岁,平均年龄为47.3岁。临床手术类型包括有乳腺癌根治手术、全乳切除手术以及全乳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手术,它们依次为15例、5例、2例。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因为乳癌手术会出现比较大的创伤表面,造成患者形体出现变化,因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问题,其中包括有紧张、恐惧以及焦虑等等,因此,临床护士要经常观察患者身心变化,并采取相对应的临床心理疏导,向患者介绍相关成功治愈病例,使患者建立一个战胜"病魔"的自信心,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工作。

1.2.2护理患者意识恢复以及血压平稳以后,采取半坐卧,这个不但可以增加患者舒适度,同时对呼吸较为有利。

1.2.3饮食护理患者可以食用高热量、高维生素以及高蛋白食物,使机体抵抗能力明显增强,禁止使用高脂肪食物,以免使雌性激素增加。另外,可以进食海产品,其中包括有海参以及海带等,这是由于在其当中能够摄取抗肿瘤活性物质。同时,患者禁止吸烟以及饮酒,以免使机体免疫力下降。

1.2.4引流导管护理手术以后引流管应该给予有效固定,以免发生逆行感染以及脱管,同时要经常对引流导管是否通畅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对引流液颜色以及性状进行观察,通畅手术以后24~48h引流量大约在50ml,而且每天逐渐递减,引流导管通常防治3~5d,引流颜色会逐渐变浅,24h量在10ml以下,如果没有出血以及积液的时候可以考虑将引流导管拔除,同时进行记录[2]。

1.2.5疼痛护理因为部分患者会因为害怕疼痛,无法配合功能恢复锻炼,因此,可以采取麻醉止痛泵或者采取杜冷丁进行止痛。这是因为没有疼痛的功能恢复锻炼对病情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3功能恢复训练

1.3.1卧床期间手部功能锻炼患者可以采取握拳、屈腕以及松全等相关方式给予手部功能恢复训练,根据患者体质以及康复需求可以每天重复训练,进而对恢复神经功能以及切口愈合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3.2下床活动期间手部功能锻炼要在以上功能锻炼的基础之上加入屈伸以及旋转肘部,当获得明显效果以后,可以进行刷牙以及洗脸等相关运动,当拆线以后,手臂可以向外伸展和旋转。手术以后14d作用可以采取双手向上抬举,使肩部关节活动空间明显增大。

1.3.3出院以后上肢功能恢复锻炼临床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案,对物体进行抬、提、举以及拉等负重锻炼,同时上肢可以进行旋转等相关锻炼,并且每天要坚持锻炼30min。

2结果

经过康复护理以及功能锻炼以后,有1例患者的患侧上肢水肿、1例患者皮下积液,不用采取任何措施,均自行缓解,对日常生活、工作没有任何影响。

3讨论

现如今,患有乳癌的患者越来越多,每年呈现递增趋势,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当前,对乳癌主要采取临床手术治疗,并被众多医院广泛应用。可是在采取临床手术治疗以后,部分患者会出现部分并发症,并且发生率较高。因此,必须在临床手术以后采取相对应的临床护理措施以及功能恢复锻炼。

根据相关临床报道表明[3],乳癌临床手术以后采取康复护理以及功能恢复锻炼,不但可以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对病情恢复以及预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笔者对乳癌手术以后的患者采取康复护理以及功能恢复锻炼。临床结果显示:有1例患者的患侧上肢水肿、1例患者皮下积液,不用采取任何处理措施,均自行缓解,和上述相关临床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乳癌手术以后采取康复护理联合功能恢复锻炼,可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减少,对患者健康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娟莉.乳癌术后康复护理及功能锻炼[J].基层医学论坛,2010,12(3):272.

功能锻炼护理篇8

相关文献报道[1]称: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法及功能恢复锻炼显得极为重要。本组抽取了6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功能锻炼及护理方法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6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52.8±2.3)岁;32例为股骨颈骨折、18例为无菌性股骨折坏死、10例为髓关节骨性关节炎。在征求患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恢复情况进行适当的功能恢复锻炼[2]。观察组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功能恢复锻炼。具体内容如下:

1.2.1护理方法

一方面,做好患者的疼痛护理。为了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需使用止痛剂,同时帮助患者变换体位,并协助患者作牵引,将患肢微微抬高,以此使静脉回流血量得到有效增加,进而使患肢肿胀状况得到有效避免。另一方面,做好患者体位护理。术后指导患者行平卧位,两大腿间夹梯形枕,维持髋关节外展中立位,以防止假体脱位。另外,对患者进行皮肤护理。指导患者抬臀运动,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床单、被褥等,做好患者切口引流管及尿管的护理,以此使感染的发生实现有效避免。

1.2.2功能恢复锻炼方法

术后以患者具体恢复情况为依据,采取有针对性的功能恢复锻炼,具体锻炼方法视术后各时间段而定,主要为:(1)术后1~2天。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的主动背屈伸,缓慢将足尖向上勾起,向远处延伸,并将足背绷直,从内至外进行转动,对于髋关节内收外旋需充分避免,持续时间大概为10秒,以20次为一组,每天做2到3组。(2)术后第3d。主要进行膝关节髋关节屈伸运动。首先将关节屈曲,保证不会造成疼痛的条件下屈髋角度不超过90°,然后将患肢伸直,内收内旋需充分避免,以10次为一组,每天做2组。(3)术后4~7d。在复查X片得到医生下床许可的情况下可指导患者从卧位到坐位再到站立及行走的练习,指导先将健侧移至床边,下健侧肢体再平移患肢坐床边十分钟无头晕时可扶助行器站立训练,注意重心在健侧,站立5到10分钟后无头晕现象可先迈健侧行走锻炼。同时在站立位时也可指导患肢抬腿,后伸,外展不超过30度为宜。锻炼应循序渐进量力可为,动作需规范,以此避免锻炼中拉伤状况的发生。(4)术后8~14d。指导患者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在上楼训练过程中,首先迈健肢,在下楼中首先迈患肢;以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组。

1.3判定标准

以Harris评分[3]标准为依据,对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髋关节恢复越好。另外,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主要包括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及切口感染等。

1.4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

在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观察组为(93.58±2.14)分,对照组为(81.28±2.48)分;观察组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

表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指的是将人工假体取代受到损害的髋关节,从而使患者髋关节的疼痛得到有效减轻,并使关节畸形得到有效纠正,进一步加快髋关节功能恢复[4]。为了使髋关节功能得到全面恢复,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法及功能恢复锻炼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本组重点提到了全面护理,主要包括疼痛护理、体位护理及皮肤护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到了有针对性的功能恢复锻炼,两者有效结合,能够大大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使髋关节恢复速度得到有效加快。简美英[5]等经研究表明,对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及有针对性的功能恢复锻炼效果优良,能够有效促进髋关节恢复,同时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这与本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功能锻炼护理篇9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功能锻炼;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201-01

1功能锻炼的原则

1.1第一阶段:(共3-5天)

1.1.1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及下肢屈伸运动:防止神经根粘连,初次由30度开始,保持时间由15秒开始逐渐增加,10次/组,2-3组/天。

1.1.2踝关节背伸背屈运动:每个动作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3-4组/天。

1.2第二阶段:(主要做腰背肌锻炼)

1.2.15点支撑法:(术后5-7天)平卧予硬板床上,用头,双脚,双肘5点支撑,将臀部抬起,臀部尽量抬高。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

1.2.23点支撑法:(术后7-9天)平卧予硬板床上,用头,双脚3点支撑,将臀部撑起,臀部尽量抬高。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2-3天组/天。

1.2.34点支撑法:即拱桥支撑法(术后9-10天)平卧予硬板床上,用双手,双脚将身体全部撑起,呈拱桥妆。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2-3天组/天。

1.2.4飞燕点水法:(术后10-15天)俯卧予硬板床上,头,双上肢,双下肢后伸,腹部接触床的面积尽量小,呈飞燕状。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2-3天组/天。

1.3第三阶段: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腰围,避免活动时造成脊柱扭曲。选择腰围与患者的体型相应,一般上至肋弓,下至髂嵴下,不宜过紧。在佩戴腰围情况下练习下床活动,站立练习法,即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于腰部,挺胸凸腹,使腰背肌收缩。行走时姿势正确,抬头挺胸收腹,坐位时必须端正,不要弯腰。

2讨论

脊柱的稳定性既需骨性结构,又需椎旁肌,韧带胸廓等来辅助。而腰椎的功能又是由活动度,肌力,协调性与稳定性组成的。术后脊柱的骨性结构已成不变量。在恢复腰椎功能上改善肌肉的力量及其协调性与稳定性更显得重要,故而我们应该将腰背肌的功能锻炼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可增强骶棘肌的力量,使骶棘肌有更强的力量来协助韧带,并且不出现肌肉疲劳及失去平衡。腹肌为背肌的拮抗肌,可防止腰段脊柱前凸的趋势,使脊柱保持稳定。总之,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者术后脊柱的稳定,防止脊柱不稳及肌肉的疲劳而产生的腰腿痛,对术后功能恢复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2-230

[2]邵宣.许兢斌.实用颈腰背痛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99

功能锻炼护理篇10

【关键词】循证护理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近20年矫形外科发展进步非常快的领域之一,它具有解除疼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效果。使患者重获髋关节生理功能,达到稳定无痛、腰体等长的疗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术后疗效肯定。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其临床经验及病人愿望相结合的过程[1]。为了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效果,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我科2006年6月—2009年11月将循证护理运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早期功能锻炼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6月—2009年11月共收治股骨颈、粗隆间骨折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并行手术病人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16岁~85岁。采用单盲法随机将病人分为对照组52例及实验组48例。两组年龄、性别、损伤类别、手术方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2.1 干预方法 实验组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实施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按骨科护理常规实施功能锻炼。循证护理方法与步骤如下。

2.1.1 确立循证问题,寻找循证支持 循证护理小组成员寻找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中的护理问题,将其特定化、结构化。本组病例具体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时机、功能锻炼的内容与时间、如何减轻病人功能锻炼时的疼痛、如何提高病人功能锻炼依从性。根据提出的护理问题确定检索关键词,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献,手工检索教科书等获得相关信息,并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做出评价,确定结论。

2.1.2 找出最佳证据,指导护理实践

2.1.2.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时机[1]循证:关于何时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最佳时机,查询文献发现各种说法不一。有文献报道其肌力训练应在病人麻醉清醒后即开始[2]。亦有研究证实,有50%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在术后第1天,30%发生在术后第2天,故术后早期活动能有效预防DVt[3]。但也有文献报道,病人术后第1天或第3天开始康复训练,二者术后第1个月Harri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何时开始功能锻炼,可根据病人个体差异而定。[2]护理干预:为病人选择功能锻炼时机时考虑病人的全身病情,并不盲目地追求早期功能锻炼。

2.1.2.2 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内容与时间 ⑴循证:查询文献确定以下早期功能锻炼项目:术后1~3天主要以肌肉的静力收缩运动和远端关节的运动为主,目的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对预防血栓形成十分重要。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仰卧位,下肢伸直不离床,股四头肌主动收缩向近端牵拉髌骨,缓慢运动,每次持续5—10秒,然后休息5分钟,每天90次左右。②踝关节运动:仰卧位,主动地进行足趾伸屈运动,踝关节跖屈、背伸,每个动作保持10秒,再放松,每天90次左右。③臀肌收缩运动:患者仰卧位伸直腿,上肢舒适地放在身体的两侧,收缩臀部肌肉,保持10秒,放松,每天60次左右。④髌骨推移运动:仰卧位,陪护人员轻轻推动髌骨上、下、左、右活动,每天30次左右。术后4-10天主要是加强肌肉的等张收缩和关节运动。①直腿抬高运动:仰卧位,下肢伸直抬高,要求足跟离床20厘米,在空中停顿2~3秒,以后停顿时间逐步增加,每天90次左右。并逐渐增加肢体抬离床面的时间。②做屈髋屈膝运动:患者取仰卧位,陪护人员用一只手托住患者的腘窝处,用另一只手托住其足跟部,在不引起患者疼痛的前提下使其做屈髋和屈膝运动(屈髋的幅度应小于45°),此动作每天可做30次左右。⑵护理干预:根据肌力训练的原则,制订出髋部骨折不同手术方式的功能锻炼流程,由责任护士按照流程进行康复护理,让病人掌握功能锻炼内容、方法和时间。因为运动产生的效应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的乘积,所以术后1d~3d内让病人每小时锻炼5次或6次,单次收缩维持时间在5s~6s。待病人体力恢复后每天早中晚餐后半小时及睡前各锻炼20min~30min,单次收缩维持时间达到10s,使每次练习达到肌肉适度疲劳,以达到增强肌力的效果。

2.1.2.3 减轻病人功能锻炼时的疼痛 ①循证:骨折后病人最明显的症状是疼痛,而功能锻炼常加重疼痛,病人可因惧怕疼痛而拒绝早期功能锻炼。使用电脑骨折愈合仪,利用其脉冲电磁场原理可使95.0%左右的骨折病人疼痛缓解[4]。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可让95.5%病人在术后50h内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5]。②护理干预:我们倡导无痛功能锻炼,术后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术良好镇痛条件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护士掌握每一动作要领,忌用力过度加重病人疼痛。功能锻炼间歇期应用电脑骨折愈合仪,每次30min,每日2次或3次。

2.1.2.4 提高病人功能锻炼依从性 ①循证:功能锻炼最大特点是必须由病人积极参加,其训练效果与病人的主观努力密切相关。依从性通常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治疗与健康指导保持一致的程度。因此,如何提高病人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的依从性。有研究发现,病人害怕疼痛及担心骨折移位是髋关节骨折病人早期康复依从性不好的主要原因。亦有研究指出,病人的心理特征会对依从性产生重要影响,要重视病人心理特征对依从性的影响[6]。②护理干预:首先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给病人创造良好镇痛条件,消除病人因疼痛而对功能锻炼产生惧怕心理。同时,护士根据病人的特点进行系统性健康宣教,强化主动锻炼,保证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时效性和策略性。针对创伤后病人焦虑、抑郁的不同程度,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重视信息支持,讲解疾病性质、程度、治疗、护理和转归,消除病人由于缺乏相关疾病信息所致的负性情绪。并力争提高病人的社会支持力度,与家属互动,共同提高病人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2.2 评估方法 对两组病人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9天分别进行肢体肿胀程度、功能锻炼时疼痛程度及病人功能锻炼依从性进行评估、记录。肿胀程度评估以测量患肢与健肢周径差分为4度,肿胀不明显:周径差≤0.5cm;轻度:周径差0.6cm~1.9cm;中度:周径差2.0cm~3.9cm;重度:周径差≥4.0cm。疼痛评分按数字评分法,将本组病例疼痛分为3度,无痛:0分;轻度疼痛:1分~3分;中度疼痛:4分~6分。病人功能锻炼依从性分3个层次,完全依从:完全根据指导动作进行功能锻炼;部分依从:部分根据指导动作进行锻炼,有时动作缺少,有时次数减少;不依从:偶尔进行功能锻炼或不锻炼。

3结果

1)两组术后第3天、第5天、第9天比较,均p

2)两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比较,均p

3)两组术后同期比较,均p

4讨论

循证护理是以客观证据为主,强调以临床经验为基础,以最佳证据为指导,将护理研究和护理实践有机结合,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主观性,使护理活动有证可循,有据可依。本课题实验组在选择早期功能锻炼时机时虽然并不硬性规定主动功能锻炼从哪一天开始,而是根据病人的全身病情具体而定,但这样既体现人文关怀,又可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进行康复训练。在确定功能锻炼的内容时将肢体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并将肌肉等长收缩运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因为正确的肌肉等长收缩运动,不仅可通过股四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等的舒缩将淤滞在静脉或静脉窦的血液泵出,促进下肢血液回流而减轻水肿,而且其安全性高,适合于术后早期进行锻炼。同时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给病人创造良好镇痛条件,结合实施科学的健康教育及个体化的心理干预以提高病人功能锻炼依从性。结果显示在减轻肢体肿胀方面,因术后第1天患肢处于肿胀高峰期及术后第9天患肢肿胀均已消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术后第3天、第5天、第9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在减轻病人功能锻炼时疼痛方面,术后5d内,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9d后,由于各种致痛因素已逐渐消退,两组病人均可达到无痛功能锻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提高病人依从性方面,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认为,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可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效果,从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胡雁,李晓玲.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

[2]宁宁.骨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81-83.

[3]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4-185.

[4]王丽燕,李琳叶;HGB-200电脑骨折愈合仪对骨科疾病术后消肿及镇痛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5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