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54

水环境治理成果篇1

关键词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1-131-01

1基本情况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全县南北长102km,东西宽76km,总土地面积4596.49km2,其中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65.4%,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的地质地貌、土壤类型、气候特点和植被分布,都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地质属祈连褶皱系与中朝准地台之间的过渡地带,地貌表现为黄土高原向鄂尔多斯高原过渡,东南部为黄土丘陵,海拨1500m~2000m,西北部为中低山、缓坡丘陵与川地交错分布纵向排列,海拨1283m~2624m,西部清水河,东部甜水河自东南蜿蜒流向西北,注入黄河。土壤由干旱草原土壤类型向荒漠土壤类型过渡,植被由温带干草原向荒漠过渡。

气候特点是自南向北由半干旱气候逐步向干旱气候过渡。特点是: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春长夏秋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年日较差大,降水年际变化大,干旱少雨,蒸发极强。大风、沙暴、干旱、热干风、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高,由于境内地形影响,气候南北差异较明显。多年平均气温8.4℃,降水状况因受地形影响,由南向北递减,南部最高达290mm,北部仅为240mm,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278mm。在季节分布上,汛期雨量约占全年的70%,且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均蒸发量2325mm,是降雨量的8.4倍,大于10℃积温2713℃~3192℃,无霜期131~170天。

县境内有清水河与苦水河两大河流经过,均属黄河一级支流。其中清水河流域较大,面积为3208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3,全县水资源总量为0.75亿m3,其中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0.4亿m3,地下水补给量为0.35亿m3,全县人均占有水量为176m3,仅是全国人均水量2780m3的6.3%,是世界人均水量11143m3的1.6%,是黄河流域水资源匮乏的区域之一。

2水土流失状况

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过渡垦荒、超载放牧等因素造成同心县水土流失严重。据最新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453.21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75.13%,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南部以水蚀为主,北部以风蚀为主。其中:轻度为972.08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8.15%;中度为1328.79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8.48%;强度为958.2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7.75%;极强度为194.0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62%。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820t/km2·a,年均侵蚀量达1664.45万t。恶劣的自然条件伴随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地水冲沙压,产量低而不稳,牧场退化,造林成活率低,水、旱、风、雹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严重制约着全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同心县水土保持工作始于1954年,是从群众自发地在山坡地上修地埂、打坝沿、挖水平沟开始,逐步向有组织的坡面治理、沟道治理发展为今天的以大流域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林、果、粮、草立体开发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截止2010年末,全县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5.70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4.50%。其中:建设基本农田320km2,造林600km2,发展果园17.81km2,人工种草1.51km2,水域及其它205km2,修建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21库,治沟骨干坝5座,中型淤地坝32座、小型淤地坝42座、涝池394个、沟头防护87km,谷坊263处,沟岸治理6.2km,水窖13万眼。通过治理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13.4%,90%荒山得到封禁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观。

4主要措施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近年来,同心县县委、政府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振兴全县农村经济的头等大事,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固立县之本,谋兴县之策的角度,广泛宣传,搞高认识。具体到项目建设时,每个项目都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形成了从内业到外业工作的联动体系,使项目建设工作做到了年初有计划,施工有安排,中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验收,从而为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4.2科学规划,注重实效

科学规划是干好项目的前提条件,同心县自然条件恶劣,降雨少,吸取前些年我们在水保项目上取得的经验与教训。近年来,我们首先从项目前期工作入手,按照“科学规划,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我县实际,对项目区的选择一定根据气象、地貌、土壤、植被、地理位置及周边基础设施等因素,制定治理思路。例如:在生态移民迁出区以生态修复治理为主,在生态移民迁入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在有补充水源条件的地方实施坡改梯项目,重点流域与重点地区以沟道治理为主。同时,做每一个项目都要征求当地群众的意愿,顺应民意。这样一来,不但,摆脱了只为上项目,规划不科学的弊病,而且,实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得到群众的支持,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3整合力量,打造精品

近几年来,自治区及吴忠市要求各县每年秋冬季都要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每年我们都利用这个机会,将水土保持旱作基本农田纳入到全县春、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范围内,并作为精品工程进行建设。组织县、乡、村出动各类义务工上万人次参与工程建设。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项目,1万亩高标准梯田历时2个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任务。自治区及吴忠市各级领导多次到项目区视察,最后对该工程给予“标准高、质量好、进度快”的高度评价。

4.4学习经验,提高素质

由于我县水土保持工作起步较晚,我区南部山区在水土保持始终走在全区前列,为了借鉴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与科学管理模式,我县先后组织工程建设人员50人次到彭阳、泾原等兄弟县观摩学习;并高薪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我县进行现场技术员指导。这样送出去与请进来的工作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县水土保持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技能,为开展好我县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5存在问题及治理方向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治理,我县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全县总体治理率只有33%,仍有三分之二面积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过去一些治理工程由于治理标准低、质量差、管理管护不到位,还需进一步完善提高;二是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各种开发建设项目的兴建,人为水土流失有日益加剧的趋势;三是水土保持工作管理与技术人才短缺,业务知识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工程建设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我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今后除了继续提高预防监督能力建设,加强技术人才培训与引进力度。同时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6.6亿元,兴建水库10座,淤地坝20座,淤地坝除险加固改造34座,小流域综合治理15条,生态修复927km2,坡改梯120km2,每年以320km2的治理速度减少同心县水土流失面积1600km2,基本实现同心县山秀水美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宁夏水土保持实践与探索[j].

水环境治理成果篇2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困局及对策北京西南部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42-01

1北京西南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政策缺失

(1)没有统一的流域治理部门。众所周知,绝大多数水系乃自然天成,跨越一个以上的区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比如北京的五大水系之二永定河水系、拒马河水系流经北京西南地区,永定河甚至跨越五省市,在北京流经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大兴五个区;凉水河源于丰台区后泥洼村,流经丰台、大兴、通州,等等。可见,河流治理是全流域的治理。而现行政策框架内,区县水务局的职能权限基本只能在区内实现。如果水源和某一上游河段在外区遭受污染,下游即使花费多大力气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2)没有对水资源统辖管理的职能机构。治水须治源,本乃常识。所以,对高污染企业的入驻一票否决制;对城市垃圾和污水排放人群的管理、对垃圾堆放点的监管等,是治理水环境的必然前提。现实情况却是,上述各方面的管理权分别属于工商、环保、城管等各部门,水务局无法管理和无权管理成为必然之事。尤其是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被错误演变为“以经济指标为中心”的短视行为,其结果最终是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损失。(3)缺乏治水的市场机制和经济政策。水资源是商品,毫无疑问,市场手段和经济政策,是治水和治好水的必备前提。然而在现行体制下,把治水和分配水资源的工作分派给政府机构水务局,导致水权不明确,水务局是政府机构,所以没有或缺乏以经济手段治水养水保护水。具体而言:没有明确水权、水的使用权、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建立市场即可交易的资源配额;也没有税收手段如污染税;法规方面,没有环境、资源损害赔偿责任及保险赔偿等。总之,水务局这样的机构不能直接用政府拨款运作于市场,也不能从已经得到治理的水域收益中得到实际经济效益,不利于促进治水单位和工作人员的治水积极性,限制了治水工作的良好发展。

2对区域水环境治理的政策建议

(1)建立水流域的跨区县联合治理机制

联合治水,已是各方共识,早在2003年11月,中国海河流域8个水利厅(局)就在天津共同签订发表了《海河流域水协作宣言》,这是中国第一部大流域联合治水《宣言》①。在北京西南,从2007年丰台区承办第一届首都西南经济发展论坛开始,五区县每年轮流主办,联合治理区域水环境的问题每年都有所提及。在学术界,清华大学教授王光谦在第一届论坛上指出:“永定河流经我市五个区县,流域面积占到北京市总面积的20%,且处于北京市的上风上水,对她的治理和开发不是一个区县能独立完成的,这是全局性的大问题,治理开发规划要有统一性,要站在全市的高度,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制定治理开发规划,加强协调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经过全市层面的协调,达到区县和沿河单位多赢发展的局面。”②在实践层面,联合治水也有了一定进展,如2012年6月北京市水务局建管处、郊区水务处、安监处、城市河湖管理处、东水西调管理处、宣传中心及市排水集团等多处室、多部门第一次直接参与业务会商,研讨区域水利业务③,这些都是良好的开端。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区域联动治水尚处于倡议、尝试阶段,而且缺乏明确具体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应当加快研讨,得出明确结论,通过跨区域协调,标本兼治,从根本上全局性改善水环境状况。

(2)加快管理部门整合,建立有效的治水机构。

如前所述,治水方面最大的困难来自政策的缺陷和市区统筹规划不健全,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政策不配套,动作难协调。如果继续这样条块分割,水环境治理的前途就令人担忧。实行机构改革,治水权和管水权的分散,是水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和治理的重要原因,将市政、环保、公安等各部门与水资源有关的部分切割出来,与现有水务部门整合成一个部门,有对河流沿岸水污染形成严重后果的外来人口居住和生活方式的管理权;对进驻企业是否对水资源构成危害有过问和表决权;对污染水的生活垃圾场有管理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区域水环境。

(3)建立和完善水资源治理与利用的市场机制。

现代社会,水资源实际上是商品。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它们那里,水费的收取和支出往往是同一部门,比如瑞士,30多年前工业对水资源的污染严重,其治污的重要的措施就是以水养水。如今每立方米水费为6瑞士法郎(约33元人民币),其中4瑞郎用来治水。20世纪初,针对泰晤士河的严重污染,英国政府对水的供给和管理实行了私有化,治理效果良好。中国在这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收取、使用和决定水费高低者是一方,治水者却是另一方,治水者自然没有积极性。脱离了经济手段的制约和市场调控能力,水务部门单靠现有人力物力财力治水,势必遇到严重困难。广泛吸取更多企业参与治水事业,应用市场机制,对于缓解水压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上海等地已有些成功经验。又如,治理好水,往往可以增加商品房价格,完全可以通过竟标方式,吸收房地产商投资治水,最终也使社会受益。

(4)统筹宣传。

跨区治水,包含跨区宣传、即全市统一宣传。但当下的区县水务局没有或缺乏可以自由支配的公共媒体平台,无法广泛宣传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的工作。老百姓最关注的是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事,这是一个常识,关于水的宣传教育,应当回到常识中来,形象具体,市里应加大这方面的公益性支持。尤其要将具体的水资源数据通过各种手段直接传递给他们,使其亲眼看见如果不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将恶化。

参考文献

[1]潘涛,刘桂中,张楠,等.完善北京市地方水环境标准体系的总体思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1).

[2]廖日红,许志兰,吴晓辉,等.新形势下北京城市水环境建设的策略探讨[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3).

[3]许继军,桑连海.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探讨[J].中国水利,2010(11).

注释

①中国8区域联合治水宣言诞生,2003-11-28.

水环境治理成果篇3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环境保护;措施

河道治理是维护整个河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与手段,也是实现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关键内容。在人们对于水资源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如何维护河道的实际生态环境,实现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的保护目标,是现阶段社会环境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基于现阶段的甘肃省环境保护整体来说,其中还是存在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的相关问题的,对此在实践中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解决,构建优质的水环境,进而提升河道以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质量。

1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弊端

1.1生态护岸技术的滞后性

甘肃省的河道污染以及水环境的破坏问题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累积形成的,现阶段甘肃省的河道污染以及水环境破坏问题已经尤为突出,相关部门在对河道管理以及水环境进行治理过程中应用的模式相对较为滞后与陈旧,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的保护。其中生态护岸技术是最为有效的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技术手段,但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其内在的价值与效能,甘肃省在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中应用此种技术相对较晚,内部人员对于该技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实践中无法充分的发挥其内在的职能,同时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在实践中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无法充分的发挥其整体价值与效能。

1.2控污工作开展相对较为困难

在甘肃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工业较为重视,虽然工业在实践中有效地推动了甘肃省的整体经济发展,但是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其中对于水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在甘肃省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工业生产活动都会在河道中排放各种污水,这些污水中甚至具有剧毒与重金属,无疑给河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虽然甘肃省的水环境保护工作在持续的开展过程中,但是水环境治理工作整体相对较晚,其治理方式也相对较为滞后,因为其污染程度相对较为严重,使得河道治理与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开展收效甚微。对此,面对日益严重的河道以及水环境污染,要想真正地实现对其进行有效治理,提高对环境保护的目标,就要应用各种合理的方式与手段开展治理工作。

2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策略

2.1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规划目标

在实践中要想有效地实现对河道的有效治理以及水环境的保护工作,相关部门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制定科学的管理规划目标,基于正确的规划目标,全面开展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在进行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时候,要根据甘肃省的河道状况,有针对的明确目标。相关水利部门要综合实际的河道水环境具体状况,保障其制定的治理规划目标与其河道以及水环境的具体状况相一致;同时在制定相关治理规划目标的时候,明确工作重点,根据甘肃省的污染程度、治理难度以及生活实际需求,有针对的开展工作,明确治理工作的轻重缓急,进而保障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2.2提升对河道清淤治污工作的重视,加强整体的工作力度

在河道以及水环境中,其实际的淤泥沉积状况对于河道的蓄水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对于河道的排水泄涝功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清淤治污对于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措施与手段,在实践中要想真正的提升对河道的治理,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就要提升对河道清淤治污工作的重视,提升其整体的工作力度。相关部门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对河道进行系统的勘察,进而加强对河道淤泥含量以及其污染程度的了解,根据其具体状况制定科学的清淤治污措施。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河道清淤工作主要就是通过人工清理、机械运输的方式开展,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就是根据实际的污染类别、具体状况以及污染程度等内容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现阶段水污染治理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物治理方式。生物治理方式就是通过微生物细菌的方式开展,利用一些微生细菌对于水中的个别有机物的吞噬行为,实现水污染治理,在应用此种治理方式的过程中,要通过仪器为相关微生物细菌提供氧气,进而实现净化水质的根本目标。另一种是物理方式。此种方式就是在实践中利用沉淀、过滤以及磁场脉冲等物理方式开展作业,同时要适当地进行应用各种药物试剂治理各种污染问题。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污染类型以及污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模式,在应用中可以通过加入相关药物,增强水中杂质的沉积效果,进而对其进行系统的过滤、清除以及排放。

2.3提升水体管理的实际效果

在实践中要想从根本上确保整体的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效果,就要加强对水体管理效果的重视。对此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根据制定的河道治理规范开展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河道环境的治理效果,提升对各种污染问题的控制与管理,提升水污染治理效果。提升对河道环境的控制,全面控制水污染排放量,加强对排污量较大的工业企业的重视,明确“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加强对排污质量的有效监督与管理,保障其实际的污染排放物质与标准相符合;同时还要搞活水体,进而降低河道中污染物的堆积量,有效的减缓河道中的淤泥累积量,从根本上提升河道以及水体的自净能力,进而推动河道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4河道生态护岸技术的有效应用

生态护岸技术在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优化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对此在实际的污染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水利部门要整合现有资源,基于现有技术手段,总结经验,不断地学习以及借鉴发达国家的治理方式与手段,综合甘肃省实际的河道以及水环境整体状况,不断的优化完善生态护岸技术方案,充分的发挥其内在的效能,提升生态护岸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以及河道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3结束语

水环境治理成果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辐射技术;环境污染;电子束;污泥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505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063-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33

辐射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最为常见的辐射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家用电器,例如电脑、手机以及微波炉等。上述电器所发射出的辐射属于低能辐射,这些辐射虽然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但无法被有效地收集和利用,而辐射技术主要应用高能射线,主要由伽玛射线、电子束、射线等组成,并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中。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当中的应用也十分具体,主要被应用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当中,环境污染包括光学污染、空气污染、固体污染以及工业废水污染等,辐射技术在上述污染的治理当中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工业污染当中,以二氧化硫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为主,此类污染不单影响环境,对周围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具有非常大的危害,通过辐射技术对上述污染进行治理,能够极大地改善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应用价值极高。

1辐射技术概念与应用概述

1.1辐射技术的定义

辐射技术来源于辐射化学,辐射化学的主要原理是将辐射源放置在流动的水源当中,使辐射源所发射出的射线或粒子能够改变水源的水质,从而使受到污染的水水质得到改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将辐射技术应用到环境保护当中,使其成为环境保护中的主要应用技术之一。辐射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或射线,对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进行辐射,使污染物自身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反应,降低污染物当中的有毒物质或污染物质,使其被分解为不具有污染的物质或容易被处理的物质,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辐射技术现已被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加工、卫生医疗、饮水处理等领域当中,主要由x射线、r射线等组成。目前我国常用的辐射技术主要包括加速电子和γ射线两种。

1.2辐射技术的应用现状探究

目前辐射技术在我国环境保护当中应用非常广泛,且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辐射技术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在常温常压的环境下应用,操作便捷且利用效果好,能够在短期内对环境污染产生较为良好的治理效果,能够保证并对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各级部门、各行业也对该技术开始重视。目前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都应用了辐射技术,对我国的工业生产污染治理带来了新的道路与发展方向。

2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1电子束的应用

电子束技术是辐射技术中较为常用的技术之一,电子束有高速的特点,在工作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且开关灵活,能够有效地观察到受照射物品的特性、情况以及是否出现问题。例如在船舶制造业当中,高速电子束能够有效检测出生产出的船舶是否出现空隙,并通过高速电子束确定船舶当中钢板空隙的位置,如果船舶的船体钢板中具有漏点和空隙,则该船舶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甚至是造成出现不合格的产品,无法在水中正常航行。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船舶的使用寿命,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降低金属资源等资源的浪费。

2.2污泥的处理作用

在我国的工业生产当中,污泥是包含了工业废水废料以及泥沙等工业废物的污染物。污泥当中包含大量的细菌、寄生虫以及污染物,如果未经过处理就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周围土地、居民以及牲畜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地区由于污泥污染无法适应人畜生活,造成耕地荒废,不但增加了该地区的环境压力,还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利用辐射技术能够杀灭污泥中的细菌、寄生虫,使工业排出物的污染性降低,一些污泥经过辐射技术的处理不但清除了污染物,并且对该地区的土壤有一定的增肥效果,辐射技术中主要以核辐射对污泥治理的效果好,核辐射能够减少污泥的粘性,提高污泥的脱水能力和沉降能力。

2.3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除了工业废物排放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产生许多固体垃圾,这些都可归类于固体废弃物当中,尤其是建筑垃圾以及塑料制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通过辐射技术对固体废弃物进行辐照,能够有效分解垃圾中的有机物,并且将分解后的垃圾作为动植物饲料或肥料进行使用。

2.4等离子照射技术的应用

等离子照射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较多,其应用效率高、运营成本低、效益好等优势是等离子照射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使用过程中,等离子照射技术不会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和应用。等离子照射技术主要是通过气体放电、燃烧等方法使污染物产生化学反应,将污染物中的有毒物质分解,并将上述物质重新形成为无污染的物质,使有毒污染物能够得到再利用。

3辐射技术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

3.1辐射技术在水污染中的应用

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污水,其主要成分包括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其中苯环、甲氯农药、多氯联苯、氯酚等。上述污染物使得污水具有非常强的脂溶性和毒性,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毒素通过水体进入到动物、植物和人体内,最终导致人体受到巨大的损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在于会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即使通过污水处理也无法达到正常的水质,而传统化学物理方法进行污水处理时,仅仅能将污染物从水中分离,分离后会出现污泥,污泥的污染性更强,依旧需要进行处理。辐射技术能够使水出现电离反应,放入水中的氢原子、过氧化氢等具有高氧化性的物质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尤其是多氯联苯、氯酚化合物等降解程度难的有机污染物,从而彻底减少或消除水中的污染物,达到治理污水的目的。

3.2辐射技术在废气污染中的应用

除了污水外工业生产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当中包括废气污染,废气污染会直接影响到大气环境,造成大气污染。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中主要包含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上述两种气体均具有非常强的毒性,经过研究发现将一氧化氮与人体血液进行实验,发现人体血液中的血色素能够与一氧化氮相结合,在人体内反映出亚硝基血色素,该成分会使人体中毒。除此之外,二氧化硫也是威胁人体健康,导致植物损伤的主要气体,可见工业生产废气治理的重要性。传统的废气污染治理方法是碱淋洗法、双碱法进行治理,但收效甚微。通过辐射技术进行废气污染治理效果显著,辐射技术能够有效地使一氧化氮得到充分的降解,其原理是通过电子束进行照射,所发射的能量与大气中的水、氮以及二氧化碳吸收,产生出大量的自由基与废气污染中的一氧化氮反应。辐射技术对于一氧化氮的降解效果很高,能够有效地减少工业废气中一氧化氮的污染,改善大气环境。

3.3辐射技术在固体废弃物治理中的应用

目前最难处理的固体废弃物为塑料制品,塑料制品的分解难度极高,通过自然分解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分解过程,且对周围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如果通过高温燃烧进行塑料制品的处理,则会产生有害气体,造成其他污染。辐射技术在固体废弃物治理中的应用效果极高,主要应用等离子辐照技术,例如日本采用г射线将塑料制品进行处理后再进行粉碎,其治理效果较好。除塑料制品外,废纸、木屑等纤维素含量较高的固体废弃物,也通过辐射技术得到有效的治理,例如美国将加酸处理和辐射技术结合应用,将上述废弃物中的葡萄糖有效回收,并且将剩余物质作为牲畜饲料应用,其治理效果较好。

4结语

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当中的应用优势明显,在水污染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的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十分成熟,尤其在污泥、塑料、工业废气的处理当中,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对环境无二次影响等优势,具有非常大应用效果的同时,也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能够结合现有的污染处理方法,将污染物更加高效、环保的处理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污染物的处理方法不断进步,辐射技术的使用设备也逐步改良,一方面提高了辐射技术的试用效果;另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辐射技术的使用成本,可见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辐射技术能够在治理污染的同时,减少污染物中有毒物质的排放,并且与传统污染治理方法不同的是,辐射技术不会在治理此类污染的同时,产生其他种类的污染,减少了二次污染的发生率。与此同时,许多污染物在治理过程中或治理完成后,能够产生具有环境保护功能或提高环境清洁能力的物质,例如在水污染、污泥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治理过程中,均能够产生如土壤肥料、清洁自由基等物质,在减少自然污染的同时,提升了环境自身的抗污染能力。虽然辐射技术具有极强的污染处理能力,但该技术尚未完全开发,具有一定的不足和缺点,所以无法大面积地推广使用,且辐射技术虽然能够治理污染,但依旧无法通过单一的手段进行治理,需要与其他环保技术进行结合,以保证污染治理的彻底性和有效性。可见辐射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进行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并与其他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够在环境保护当中起到更大的

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立,窦利军.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要点[J].技术与市场,2014,21(8).

[2]关丽辉,于静.环境保护中辐射技术的应用解析[J].吉林农业,2014,23(24).

水环境治理成果篇5

关键词:河长制,水环境管理,探索,困局

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水环境管理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的位置,成为公众密切关注的环境问题。流域水环境整治作为一个典型的跨地区、跨部门问题,由于分工细化的管理模式造成“多龙治水多龙无首”的窘境,大量职能交叉重叠和空白区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权责不清。“河长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2007年,无锡市在全国首创“河长制”,无锡市的政党人员分别担任了64条河的“河长”,河流的达标要求落实到个人。很快,江苏、云南、山东、浙江等地开始模仿。2016年12月,《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推行,各地区、各部门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贯彻落实。“河长制”的全面推广,对水环境的管理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质疑之声。对“河长制”的优缺点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河长制的主要概念及特点

1、河长制的概念和职责

“河长制”是指由党政领导担任河长,依法依规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协调

整合各方力量,有力促进了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河长的主要责任是:“组织编制并领导实施所负责河流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抓好督促检查,确保规划、项目、资金和责任‘四落实’,带动治污深入开展。”

2、河长制的特点

“河长制”是衍生出来的水污染制度的创新探索,它的“前身”的环保问责制和领导督办制。它既符合我国相关法律要求,即:地方政府需要对管辖区域的环境质量全权负责,又对流域内的水环境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河长制"的特征一是责任明确。“河长制”由各级政党主要领导负责河流管理,这其实类似于一种“分工包干”制度。由于“河长”机制带来了水环境管理权力的高度集中,同时也明确了相对责任。特征之二是一河一策。在水环境管理过程中,“河长”按照管辖河流的特征,因地制宜地设计方案,并按照部门职责划分直接由部门和乡镇实施。特征之三是刚性问责。“河长制”实行的“一票否决制”,实行财政补助资金直接与考核结果相互挂钩,实行差异化绩效考评,如果在水环境考核上不及格的话,可以直接问责“河长”。

二、河长制的积极意义及有效探索

1、河长制保证权责清晰,明确职权归属。“水环境治理属于公共物品,确立具有公共性的资源与物品的排他性产权非常困难。”实行“河长制”,本质上是一种责任承包制,直接将该区域的某条河流治污权划给政府负责人,河人对应,避免了多头治理的混乱格局,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可以明确职权归属。

2、河长制形成部门合力,提高工作效率。水环境治理涉及环保、水利、农业、交通、城管、经信等多个部门,职能既有空白、又有交叉。地域之间、部门之间由于水环境问题带来许多利益纠纷。“河长制”明确了党政一把手为责任主体,带来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河长可以调配各种资源,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利,能够在水环境管理中更加高效地推动工作,较好地解决了相互推诿掣肘的问题,形成部门之间的工作合力,破解了“多龙治水、群龙无首”的状况。在流域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由河长统一协调,快速排查问题、找到源头并对阵下药,突破现有水环境管理体制的桎梏。

3、河长制促进观念转变,减少治理成本。入太河流数量众多,各河之间水文条件、污染程度都不一样,各地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也不一致,不能用一个规定管理所有河流。只有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则制定地区性的水环境管理方案,解决当地的水污染问题,“一河一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领导干部具有调度和配置资源的优势,他们牵头组织河流治理的同时,并结合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推进方案的实施,实现预期目标,有效落实责任人。

三、河长制的现实困局与天然短板

河长制作为治水制度的一项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水环境治理与政府职能的有机结合,较好的解决了水环境工作中的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等难题,但是由于“河长”制度的不完善和推行时间不长,还在摸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河长制考核制度的软肋

考核标准难以做到精准公平。“河湖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到底由谁来制定,如何确保差异化考核的标准符合实际差距。“第三方监测评估”到底是地方来寻找第三方,还是省级河长统一规定都没有明确的解释;考核主体之间的利益纠葛。责任主体的下级与上级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利益关系,为上级评核和问责时有所忌惮,几乎不可能做到“一票否决”;而上级对下级负有连带责任,在考评时候也难保证结果之公证。河长作为调度资源的一把手,却并不是具体措施的实施主体。“河长具体承担的是领导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还是其他责任,责任形式有哪些以及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间的责任该如何确定都没有清晰的解释说明。”

2、河长制过于依赖责任主体

“河长制”这种机制导致权力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运行,这就迫使党政一把手需要集权在自己手里,大大小小权力都由个人紧握和配置,带有鲜明的家长制色彩。这与今天我们的现代科层制社会要求建立的法治管理、理性思维背道而驰。在践中,“河长”必然会存在着大量的行政自。这就是“河长”体现出的令人质疑的“人治”或者是“权治”的色彩。由于“河长”具有大量自,“河长”之间的能力水平、专业素养的差距就会导致水环境治理水平的差异化。河长工作开展不平衡,有的地区可能在水环境治理上产生高效行为,也有的地区出现财力投入与治理效果严重不成正比的现象。

3、河L制缺乏多元化治理的思想。

由于“河长制”对行政依赖过度,缺乏生态文明多元治理思维,往往忽视了市场、群众和民间组织参与。在水流域治理过程中,由于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特征,往往是由政府主导管理行为。这样的设计当然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行政依赖过度的问题,缺乏生态文明多元利益共生性的理念。“因为行政资源是有限的,行政手段有阶段性、不稳定和权力集中等弱点,对一个行政任务投入过多的行政资源,对其他的行政任务而言是不公正的。而“河长制”的优势正是因为这个制度集中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去完成一个行政任务。”在一个完整而运行健康的管理体系中,多元化行政目标任务下的行政资源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分配。水环境整治虽然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也是每一个参与社会熔炉的企业、个人应该负起的责任,治理手段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如何有效利用市场降低水环境治理的成本,如何利用企业主动地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以及与社会nGo组织等建立有效合作都是下一步可以探索的方向。

4、“河长制”的推行导致总体规划性不强

“河长制”要求“一河一策”,本意是为了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本区的治理方式。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流域水环境整治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流域的连贯性。许多河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游相贯通,各地自行制定整治方案,带来了一个隐患就是方案的整体规划性不强。比如当上游还未开展某方面的整治,下游却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整治措施,带来的是下游整治成效的不明显。在“河长制”体制下的各地政府各自为营,往往伴随着规划的重复性甚至矛盾性,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再加上各地经济状况、技术水平各不相同,治理目标的下达具有难统一性。

5、“河长制”体制的天然逻辑错误

“河长制”出现的原因正是部门职能散乱、权责不清,在突如其来的水环境重大污染爆发问题面前,“河长制”是“看起来很美的”权宜之计。各级政府乃至全国上下大刀阔斧地推进“河长制”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行为,但是他的职能设置在逻辑上却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如果在水污染防治工程中出现分工不明,权责交叉的乱象,那么急需做的制度改进是研究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内在机制、难点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法,完善公共权力的配置和制度改良,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虽然“河长制”的出台带来了权力配置的改善,但是却不能很好的融入目前的行政框架之中。“河长治污”并非理,如果需要河长来解决环保问题,那么环保局又该做什么工作,这又置于我国目前的职能分工于何地呢?党政人员代替环保职能,“河长”做环保局局长该做的事,这就意味目前我国的职能分工有着缺陷,以至需要新的人员来填补空白区域,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更应该期待的是完善职能分工和公共权力的再配置,更新现有体制的不足而不是“河长”的大干实干。河长并不是专门的一个职务,而是党政干部兼任的职责。“因事设岗”的“河长制”带来了一个逻辑上的悖论:如果是原岗位的“职责不清”,那么应该做的是重新规划公共权力的配置,完善现有岗位机制;如果是原岗位设备、人员配备的不足,应该是加大财政投入,做好后勤保障而并非“河长”的出现。如果原岗位并不需要党政人员的参与,那么“河长”的设立造成的是岗位职责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制度设计有所重叠,这与我们最初建立“河长制”的初衷背道而驰。“试想如果将河长制模式搬到其他环境治理甚至公共事务领域”党政干部不仅要做“河长”还要做“电长”“路长”“山长”…各级党政干部必然会应接不暇。

四、结语

河长制带有天然的“人治”主义色彩,或者更为贴切的说法是“权治”。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人治”(或者说“权治”)就不可取,至少在当下我国水环境治理十分复制的形势下,“河长制”的确起到了不同寻常的效果。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家全面推进河长制建设,提出要求两年“河长制”全覆盖的要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度集权的“河长制”有着天然的短板和缺陷,决策的随意性和后果的不确定性,考核机制的不合理,监督机制的缺位,社会参与度不高、全局规划性不强等都是制约流域水环境治理成效和生态文明健康发展的因素。流域水环境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从国外流域治理的经验和我国水环境管理的现状来看,政府需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把握好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部门与部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同关系,优化领导资源同河道治理的配置;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追求河长制的法律构建;逐步弱化并消解“河长制”的权力制度特征探索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树立“河长制”的全局系统思维。

参考文献

[1]国彦兵.新制度经济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胡若隐.从地方分治到参与共治:中国流域水污染治理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勇.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08.

[5]何琴.“河长制”的环境法思考[J].行政与法,2011,2011(8).

[6]白冰,何婷英.“河长制”的法律困境及建构研究――以水流域管理机制为视角[J].法制博览,2015(27).

[7]何方.民间河长制: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J].杭州:我们,2015(3).

[8]黄爱宝.“河长制”:制度形态与创新趋向[J].学海,2015(4).

水环境治理成果篇6

关键词:水环境;审计;生态文明

我国水资源缺乏、水污染严重,水环境问题引起各方高度关注。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被提升至国家发展的战略层次。水环境治理牵涉面广,涉及多方利益纠葛,对生产、生活影响深远。各级审计机构作为专职监督部门,对被审计对象的水环境管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审计机构应按照一定标准,运用适当的程序和方法,对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项目建设运营等环境管理活动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水环境审计是对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监督的一个重要措施,开展水环境审计有助于维护国家水资源战略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水环境审计的高度融合

(一)将水环境审计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操作性更强。生态文明要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对水环境治理进行审计,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对水环境治理项目资金流向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检查,考察参与水环境治理的相关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对各经济组织的水环境治理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察和监督,从而更有效地保障水环境治理资金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将水环境审计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扩充了水环境审计的内容。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审计相结合,丰富了水环境审计的内涵,迎合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为水环境审计实现“免疫”功能提供了新的方式。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水环境审计,要求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生态制度与生态行为是否文明,是否有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环境管理系统及相关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者与员工是否具有进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水环境审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文明理念,延伸、扩充水环境审计的内容。

(三)落实国家政策实施的内在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严峻,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有效地解决资源审计问题,国家层面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就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等作了较明确的规定,并强调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我们意识到应当以“审计之眼”关注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加强对水资源的审计是落实资源审计政策的内在要求,也实现了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上的转变。

二、生态文明理念下水环境审计的重点

根据审计目的不同,水环境审计可分为水环境财务审计、水环境合规性审计、水环境绩效审计。通过水环境财务审计,旨在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反映了水环境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通过水环境合规性审计,旨在判断水环境治理项目是否遵守了水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内控制度。通过水环境绩效审计,旨在确保水环境项目的实施是经济、高效率和有效果的。具体包括:

(一)水环境法规制定、执行情况的审计。

1.水环境法规、政策制定情况的动态评价。为了有效地保护水环境资源,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数量庞大的水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这些政策、法规是政府关于水环境、水质和水的使用建立标准、进行管理的基本工具。通常,政府会规划总体水环境政策,涉及水环境保护政策的总体目标、目的和策略。这为水环境保护行动指明了总体方向和进程,有助于向需要执行政策的参与者发出公共政策的明确信号。但梳理这些法律、法规,更多的是对水环境治理起到防御作用,禁止的多,引导的少。水环境污染治理不能光靠“堵”,更多的要靠“疏”,做到“疏堵结合”。作为水环境审计的主体,要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对水环境政策的完整性进行评价。重点关注水流域政府部门制定、颁布的水环境经济政策实施、执行效果,促使政府部门进一步提升、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对这些政策进行评价时,需要运用动态的眼光,分析走向。在不同时段和不同流域对水环境进行评估时,需要结合流域环境变化和国内外经验对政策进行调整,使之逐步完善、趋于合理。

2.水环境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我国水环境政策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供水、生产用水、居民用水、农业灌溉、污染控制、渔业和航行等内容。由于牵涉部门众多,政府会给予这些部门授权分工,要求这些部门对于违规排放造成河湖污染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现实中,受懒政思维影响,某些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水环境保护职责,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已有的法规政策,评估这些职能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及其监督检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具体的水环境审计审查对象有:用水项目的环评审批,监督污水排放者对法规的遵守情况,对水环境法律法规进行的解读与宣传,对公民投诉行为的落实、反馈和对环境违规行为予以制止情况的处理等。

(二)水环境治理资金的审计。

1.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审计。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属于环保专项资金,对各项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是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延伸。重点根据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对水污染防治资金设立、安排、拨付、管理使用情况及设施运营、治理效果、责任进行审计。评价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经济性、效益性、有效性,促进资金管理相关部门履行资金管理职责,实现规划目标。

2.水环境治理设施投入和经营情况审计。要做好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投入是第一步。投资主体会将大量的资金投放在诸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以及配套管网、配套设施等水环境治理设施项目的建设中。各审计部门需要对这些水环境治理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筹集、投放、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在水环境治理设施项目开始运营后,需要对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运行效果进行评价,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维护系统正常运行,确保上报的监测数据真实可靠。

3.农村用水资金审计。随着农村工业化的进展,农村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此,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农村用水安全项目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如不加以有效的监督管理,很有可能会被贪污、挪用或浪费,造成巨大的损失。各审计主体应重点关注用水设施建设的资金使用情况,开展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专项审计,揭示农村用水安全工作和管理以及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评价农村用水安全工程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三)水环境治理体系审计。水环境治理涉及面十分广泛,既包括环境方针政策制定的组织机构,也包括落实这些政策、职责的相关部门。方针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治理体系。相关部门从各自利益出发,很有可能会制定、选择有利于自身管理的政策。审计机关可以选择对单个政府部门的整个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审计,也可以围绕一个或几个共性问题跨部门审计。重点关注这些部门水环境管理体系设计是否合理,不同部门有无利益冲突,政策是否矛盾。评价管理体系是否具有有效性、应急性,以促进政府部门间水环境管理工作的协调。

三、生态文明理念下水环境审计提升的有效措施

水环境审计是近几年刚兴起的环境审计的一部分。和传统审计相比,环境审计更多的是对环境相关指标的评价,需要用到大量的环境业务数据。为了迎合环境审计需要,达到审计效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现在较常用的审计方法有审阅法、观察法、调查法、分析法等,这些方法更多的被用于财务资金审计中。而水环境审计除涉及到资金筹集和利用情况外,还包括水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资金使用的效益评价等内容。为有效解决水环境审计问题,审计方法的选择就有别于传统财务审计。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外,应更多的采用目标导向法、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法、风险分析法、综合模糊分析评价法等独有的水环境审计评价方法。

(二)积极开展跟踪审计。根据水环境审计的特点,可将水环境审计分为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鉴证三个阶段。在水环境项目立项前,需要先对被审计项目进行风险预判,确定水环境项目风险点。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水环境保护相关内控制度的了解,结合水环境投融资预算,评估该项目的合理性、效益性。在水环境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实际发生的数据分析,监控重点风险领域,从而在源头上制止造假、在事中控制违规操作。事后鉴证是指审计部门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的水环境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管理层适用会计政策的恰当性等问题作出公允的评价。水环境审计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水环境审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内容,能够为水环境审计工作打开新局面。

(三)利用外部专家,探索水环境合作审计。由于水环境管理牵涉到环保、财政、水利、建设等多个单位和部门,故水环境审计也会和这些部门发生联系。为了做好水环境审计,共同推动水环境目标的实现,审计机关应主动加强与这些单位、部门的沟通、联系,互通信息、查找案源,督促审计整改。各审计部门在水环境审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他相关部门专家的智力支持,进行合作审计,来提升水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合作审计时,审计部门应该做好带头和协调工作,使审计目标统一、审计程序步调一致,审计信息成果共享。通过合作审计的方式开展审计调查,建立各部门的联动机制,进而共同研究与探讨解决水环境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为了提高水环境审计对投资者和社会大众的有用性,应当加强水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统一审计报告模式。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审计信息化系统、网络系统与安全系统,把一系列的水环境信息纳入系统中,以便提高水环境审计信息的优化配置并实现资源共享,做到水环境审计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鉴证,从而提高水环境审计质量。利用庞大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将审计、环保、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部门的水环境审计信息串联在一起,实现数据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水环境污染防治机制与水环境审计运行体系。实施水环境审计信息的全程跟踪与关联,解决好水环境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从而提高水环境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可行性,进而降低水环境审计风险。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水环境审计与其他审计有很大不同,除了要求审计人员掌握通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外,还要清楚水环境的特殊性。在水环境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更多的关注水环境事项相关的计量与报告,考虑与水生态环境相关的专门分析指标,以及水环境审计实施中协同管理等问题。作为水环境审计人员,需要交叉具备审计知识和环境资源管理知识。为有效开展水环境审计,专业的环境审计人才必不可少。为此,一方面要求各审计机关、企业与社会中介组织可以和高等院校合作,采用“订单班”模式,培养环境审计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对已有的审计队伍进行水环境政策法规、审计技术方法等岗前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专业技能。将生态文明观引入水环境审计,丰富了水环境审计的内容;而开展水环境审计,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开展水环境审计时,将两者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治理的要求日益严苛,水环境审计的作用愈加重要,重要性日益突显;有关水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会愈加深入,水环境审计也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厦门市审计学会课题组.福建九龙江流域环境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13,(03).

[2]于书翠.我国水环境审计现状分析及对策[J].绿色财会,2012,(04).

[3]黄绪全.水环境审计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1,(03).

水环境治理成果篇7

流域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点源污染方面,上游的矿业污染、中游的乡镇生活污水和畜牧业排水和城区的工业企业排水以及居民区排水所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矿业废水年排放量达30余万m3。城市4条小河承纳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数量较大,污染严重,其排水最终汇入黄柏河干流,严重污染干流水体。在面源污染方面,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在内源污染方面,由于黄柏河下游区段受葛洲坝回水的顶托呈滞流状态,库区的悬浮物质易在此处沉积,此段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磷含量在0.2%以上,内源污染成严重。黄柏河支流-城市4条小河污染日趋严重,大量污水汇入黄柏河中,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污染带,加剧了黄柏河干流水体的富营养化。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高,水循环紊乱,生态环境流量难以保证黄柏河流域于上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全流域的开发建设,流域水力资源开发程度已达63.7%,建成的大中型书库有13座。由于工农业、电力用水,经黄柏河干流的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用水量不足,黄柏河东、西支流和干流均有断流的现象。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流域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过渡开发,河流岸线资源和水面被侵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减弱,导致流域生态退化问题。少数地方无序开发矿产资源,使地质结构破坏,随意丢弃矿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中上游的页岩区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包括城区4条城市小河在内的黄柏河城区段,环境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水生态破坏严重。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治理思路和治理原则流域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需要政府的领导、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和实施单位的共同参与,根据《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黄柏河流域的环境现状和特征,提出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和思路。黄柏河水环境治理原则是:1)控污截源、减少流域水体污染负荷;2)科学调度、构建良性的水循环系统;3)河道治理,防护堤加固,营造多样性的生态景观;4)长效管理、保证流域水质持续改善;5)普及宣传、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实施思路和理念是: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市民参与、分期实施、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综合治理对策鉴于黄柏河流域环境问题,在工程技术层面和流域管理上,考虑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1)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大量消减面源污染点源的控制是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保证,通过矿井封堵、尾矿坝工程,进一步治理黄柏河上游的矿业污染[4];建设城镇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截流率,提高城区段水环境质量,改善库区的回水水质。点源治理应纳入治理的重点,是近期流域环境治理的优先项目。面源的控制主要是对黄柏河集镇构建垃圾收集、转运和填埋系统;在农村推广沼气工程,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削减农村生活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水、粪便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源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4]。2)河道治理,治理内源污染,防护堤整修,提高防洪能力黄柏河夷陵城区和城市4条小河防洪标准低,亟需加固防护堤和进行河道清淤。通过黄柏河小溪塔城区段、城市4条小河清淤工程和防护堤工程,全面削减内源,提升城市河道景观,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工程措施、多自然营造技术、亲水构建技术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滨岸生态景观系统,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5]。根据底泥的性质确定合理的处置方式,防止二次污染。采取环境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治理黄柏河下游顶托河段水体富营养化问题[6]。3)联合调度,保证黄柏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运转的基本流量,根据黄柏河流域水文特征、水生态与水环境特征以及水资源利用情况合理确定生态环境用水量[7],对天福庙、西北口、尚家河、汤渡河等水库和干流进行联合调度,适当增加干流水量,避免河底、河流断流现象,增加其水环境容量,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4)构建生态防护带,控制水土流失生态防护带是一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同时也是一项水环境保护措施,其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床冲刷,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利用缓冲带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减少来陆域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道,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达到保护和改善水质的目的;缓冲带在溪流沿岸构成了一定自然风景线,美化了河流生态景观,改善了人居环境。5)制定长效管理措施,保证流域持续治理和治理效果根据流域特征,制定完整的流域综合治理长效管理体制,已经竣工的项目能够正常发挥功能,保证设施的日常管理,促进流域治理的持续性。

水环境治理成果篇8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经济发展经济政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

一、浦阳江概述

浦阳江又称浣江,位于浙江省中部,东南三江之一,其发源于浦江县西部岭脚,自东北流经诸暨后往北流入萧山,至闻堰小砾山后汇入钱塘江。浦阳江河流全长150公里,流域面积3452平方公里,河流水量丰富,洪涝灾害频发,有“小黄河”之称。在萧山境内的浦阳江流段长28.2公里,流域面积为351.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7立方米/秒。浦阳江自南而北偏西贯穿萧山南部,主要流经浦阳镇、临浦镇和义桥镇等镇,其支流数量繁多,主要包括径游江、凰桐河和永兴河等支流。由于浦阳江水量较大,特别是在萧山境内,故建造了临浦峙山闸、新坝闸和茅山闸等,合理的使用其带来的丰富的水资源。

可以说,浦阳江是浦江、萧山、诸暨的母亲河,孕育了流域周边的无数生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的人们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我们的母亲河也因此遭到毒手,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河水逐渐受到污染,使得浦阳江整体的水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当然,在以前,浦阳江也存在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只不过以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小,靠其自身净化能力足以解决。而到了现在,随着工业的不断大规模发展,大量排污企业的开工,使得浦阳江自身水环境的容纳能力面临着无限的挑战,水环境的恶化速度和程度远远快于其自身净化速度和能力,因此在目前来说浦阳江水环境污染问题就变得更加突出,人地矛盾尖锐。

水无孔不入,受到污染的河流水会通过两岸周边渗透到土壤中,散发的臭味弥漫在空中随着风的吹动使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由于每个环境系统都是相通的,没有严格的区域划分,并且任意流通,所以当水环境出现了污染问题就会影响着其他周边地区甚至整个地球的现象,这是非常可怕。同时也说明了应对水环境问题,不能仅仅只靠一个地区或国家,而是要靠全人类的齐心协力,当然这需要每个地区的政府和人民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去制定治理计划并付诸实践。

浦阳江是萧山人民的母亲河,萧山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浦阳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浦阳江水,特别是浦阳江两岸的污染企业,不仅滥用水资源,还将污染随意排放到浦阳江中,再加上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农药的残留物进入水体,使得江水部分区域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水又是循环的,上游夹杂着污染的水流到下游,又会使下游的生态系统遭到损害。目前浦阳江(萧山段)水环境问题是非常突出的,主要包括(1)生物多样性减少,鱼类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基本上能钓上来的很少,而在我小时候,走在岸边,时不时还能看到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有鱼一跃而起,在落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2)污染严重,河流浑浊,从这一岸向对岸望过去,宽阔的江面并不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感受到的只是一江黄河,浑浊不堪;(3)滩涂资源锐减,江水两边都有或大或小的滩涂面积,这里曾是我们小孩子玩耍的地方,那时候总是去抓小螃蟹什么的,而在大的滩涂上还有大树,可是现在呢,看不到了,只剩一片土了;(4)洪涝灾害次数在不断增加,梅雨时节绵绵不断的雨使得浦阳江水位上涨,当然堤坝修建稳固,最危险的一次是江水已基本与堤坝在同一水平线上了,当时看到运来很多麻袋啊准备抗洪,而这样高的水位则淹没周边全部的农田,事实上,只要江水稍微上涨一下,就会有水进入农田。浦阳江水环境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了,我们都意识到治理浦阳江已经有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了。

二、浦阳江“五水共治”治理过程回顾

2013年,针对浙江省多地环保局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事件,以及“菲特”台风强势来袭致使浙江多地发生城市内涝,直接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国家和省政府十分重视治水,提出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而最重要的就是“五水共治”工程。“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水这五项。[1]该政策的实施是浙江省进一步发展的首要一步,走好这一步,才能使得浙江的发展更上一层楼,才能使得浙江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攀升。

“五水共治”是一项有策略的水环境治理工程,针对不同的流域、不同问题的严重性制定对应的治理计划,做到因地制宜,在治理水环境的同时保护周边环境,达到全面保护环境的目标。面对浦阳江复杂的水环境污染,政府成立专项小组,在各地开展调研活动,实地勘察,向群众宣传保护水环境的必要性,以群众为基础,只有与群众一道才能落实各项政策的实时开展。政府对于浦阳江的治理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仅仅只靠一种方法来治理,而是需要通过采用复合方法进行组合治理,才会得到较好的治理成果。

政府在治理水环境中是起到主导作用的,针对上文所述的浦阳江水环境污染问题,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1.保护生物多样性

河水环境由于人类排放大量污染后产生了问题,使得水中的生态系统遭到了损害,而生态系统对于生物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会导致该系统中的生物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进而导致生物死亡,又回过来污染水环境。因此维持水中生态系统的平衡很重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只是投入各种类的鱼苗而已,更多的是要整治江水整体环境后才能更好地恢复生态,在治理过程中应该要确保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2.整治沿岸污染企业

上游植树造林,利用树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来减少上游地区沙土流入水中的数量,一方面减少了浦阳江含沙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上游地区土壤的肥力。关停沿岸重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整治,淘汰落后的企业,促进企业在“五水共治”的浪潮中转型升级,加强对企业上下人员的环保教育。

3.清理垃圾和废物

清理滩涂上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固体污染物,并利用技术手段对滩涂进行物理修复、生物修复等方法,使滩涂恢复其对江水的保障作用。

4.采取措施巩固堤坝

浦阳江水量较大,每逢连续降雨水位就会上涨,轻则淹没周边农田,重则可能越过堤坝威胁人民安全。因此要在适当的位置建立闸门,调蓄洪水,并在沿江岸边种植树木,既美化环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洪水,当然最重要的是巩固堤坝,实行“堤塘堤标”措施。

通过对浦阳江的持续大力度治理,成果颇丰。截至去年9月底,浦阳江流域内7个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或以上,且均达到功能区要求,实现了全流域水质达标的总体目标。萧山区也完成了“清三河”任务,并在浦阳江许家后塘进行2.3公里的试验段项目建设,如今这片地区两岸绿树葱葱,水中白鹭嬉戏,江水两岸堤坝稳固,实行车人分道,沿岸道路作为市民闲暇散步,欣赏江面的景观道路,是人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地方,提高了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幸福感上升。

治理过后的浦阳江(萧山段)江面不再像以前那么浑浊了,含沙量明显减少,水中垃圾甚少,基本实现了河道清理的目标,滩涂生态也在逐渐的恢复,调蓄洪水能力不断加强,整个浦阳江的水环境、生态环境、周边环境经过治理后在慢慢恢复。总的来说,萧山境内浦阳江的治理成果颇丰,目前一期工程19.7公里已完工,通过“堤塘堤标,滩地整治利用,水环境治理”三大措施,已初显“一江秀水,两岸青山”的好风光。

三、浦阳江治理后的遗留问题

经过4年左右时间的治理,浦阳江的水环境问题由突出转为缓和,并在逐渐的恢复。“五水共治”的成果十分丰富,效果很好。但是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现在,现在江水环境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是如果没有一个长效机制的话,那么在将来又会是怎么样的呢,可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考虑周到,只有找出问题根源所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就可持续发展。

1.流域分段治理权不明晰

浦阳江之所以会发生污染,除了众多企业对其排放大量污染物之外,最重要的是治理措施不到位,也就是说浦阳江沿岸各地政府并没有做出实际有效的管理方案,主要是由于河流流经地方比较多,各地政府对其治理权不够明晰,特别是有些地区分界线的地方就会容易出现“三不管”的现象。流域分段治理权的不明晰对浦阳江的长期治理提出了挑战,现在“五水共治”成果比较好,为了长期的发展,在治理后,我也还是要进行长期的维护水环境良好状态,因此要妥善解决流域分段治理权不明晰的困难。

2.资源稀缺性加大治理难度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2]就是说并不是指资源的总量少,而是指某一时期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超过供给量,供给量相对需求量不足。浦阳江水量丰富,水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沿江两岸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大小企业使用水资源的速率加快,加上排放一定量的废水。虽然现在治理初见成效,但是长期看来,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恐怕又会重蹈覆辙,到时候将出现浦阳江水量总量的减少和资源性减少,就会导致稀缺的后果。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有明显的问题,但是对子孙后代肯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水环境,保证代与代之间可持续发展,即产生生态效应又取得经济效益。

3.经济政策不完善降低治理效果

环境与经济是目前政府要攻克的两大难题,关键是要做到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浦阳江水环境污染一直是萧山政府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次“五水共治”过程中,萧山政府把握住机会,通过各种措施对浦阳江进行系统的治理,成果显著。但对后续维持水环境稳定方面还没有提出和实施相关的政策,比如对污染企业进行排污收费的标准不合理,过于偏低,这样就会使得企业觉得排放就排放,只要交纳这么一点钱就够了,起不到激励企业努力转型升级、保护水环境的作用。而如果罚款太高,造成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生产成本急剧增加,经营亏损,进而倒闭,阻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说政策的提出与实行前一定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要有全局观,一套不完善的政策体系不但不能对保护水环境起到明显的作用,而且还有可能起反作用。

四、进一步推进浦阳江水环境治理的经济对策

面对浦阳江水环境的污染问题,在全力治理后,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当然现在所展现出来的治理成果只是暂时的,要使浦阳江(萧山段)水环境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首先二期工程要稳步实施,集中力量进行进一步整治,其次当地政府应当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制度并尽快实行,已经实行的政策要加强监督检查,存在漏洞的地方要及时完善。政府要善于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三手段对浦阳江水环境的长期保护,而其中的经济手段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通过经济学的知识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从而实现浦阳江两岸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

1.明确流域分段治理权

浦阳江在萧山境内流经浦阳镇、进化镇、临浦镇、义桥镇和闻堰镇等乡镇,所以区政府应当将浦阳江分为五段分别交由五个镇政府进行管理,明确每个镇

所管辖的河流流域,并将浦阳江的水环境质量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内,督促镇政府实施具体的保护方案,落实相应的政策。只有明确了各地方政府的治理权,才能使各地政府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举个例子,就像游乐园里的游乐设备一样,当它不属于我们个人的时候,即治理权不归我们个人。那么我们看到它脏了或者坏了是不会去把它擦干净或者修好,而这个游乐园的治理权拥有者就会出钱来维修设备。同样的道理,每个镇都会出谋划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长期治理,保护好各自区域的水环境,那么联合起来就能很好地保护整个萧山的浦阳江水环境了。

2.环境与经济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升治理效果

浦阳江水资源虽然现在是比较充足的,但是我们如果一直采用粗放的方式使用水资源,并不断排入污染物会造成浦阳江可利用水资源的短缺。或许我们这一代还有充足的资源可以利用,可我们的子孙后代呢,难道我们留给他们的就只有散发着恶臭的一江浑水吗,显然我们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所以从现在开始,保护我们的母亲河,那就是要防止出现水资源出现稀缺性问题,这需要政府和人民一道努力,政府要起带头作用,要求政府本身合理利用水资源,提倡节水;人民也要提高自律能力,能够自觉地保护水环境,节约用水,把节约当作一种生活的习惯;而企业不仅要为地区经济效益做贡献,还要为地区环境效益做贡献,发展科技,提高治污能力。当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共同努力时,才能很好地将环境与经济相结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制定并完善经济政策,保障治理顺利进行

污染者付费原则表示的是谁污染了就要由谁来承担相应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交纳费用、自行治理等方法来实施。这个政策主要是针对污染企业而制定的,企业将污染物排放到浦阳江后,长此以往会对浦阳江的水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政府在确定合理的排污费用后,制定并有效施该经济政策,即激励了企业加快向环保型企业转变,控制了对江水的污染量,并能够通过自己治理来保护水环境,又促进了企业在新时展中站住脚跟,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水平。当然这只是治理水环境的一种经济手段,还有排污权交易,是指通过发挥市场供求机制的作用,将污染物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和资源进行交易流通,促进环境容量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一种交易方式。[4]另外还有“三同时”制度即罚款制度、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税收手段,证券与押金制度等经济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这些政策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并不断完善。

五、结束语

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人类没有了水是生存不了的,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要保护水环境,并且在采取相应的行动治理水环境污染问题。“五水共治”工程给我们带了一个很好的头,再加上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来进行后续保护,浦阳江一定能够源源流长,带给我们更大的福利。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浦阳江水环境,浦阳江两岸的地区和人民才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总而言之,在当今社会,只有环境与经济两者相结合,相辅相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的人民才会有高品质的生活,我们的企业才能蒸蒸日上,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万小影.水污染治理的经济学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

水环境治理成果篇9

(一)公司治理与现金流断流根据前人的研究,公司内部能够导致现金流断流的因素主要涉及:盲目扩张、投资失误、随意担保、非正常关联交易、制衡机制缺失、违规运作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源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漏洞、治理机制的缺失。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及其带来的危害,进而有利于企业现金流的正常运转。1.股权结构与现金流断流(1)股权集中度与现金流断流关系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互分离的状况下,股东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从理论角度出发,管理层缺乏必要的监督时,更容易为了谋取自身利益而做出侵占股东利益的行为,例如过度投资、投资不足、不作为、非生产性消费等,大大增加了成本。过度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一旦市场变化或出现决策失误,投入将难以收回,现金流风险加大;反过来,如果管理层投资不足或者不作为,公司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项目流动性变差,也不利于公司现金流的运转。那么股权结构是如何影响股东对管理层所实施的监督的呢?当公司所有股东持股比例都不大时,公司所有股东都没有能力与动力去监督管理层,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或股权集中度的逐渐提高,大股东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并且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越来越相关,对管理层的监督加强,降低了经营管理层的“无作为”现象亦或是“自利行为”发生的概率,公司现金流的健康运转得到良好的保障,降低了公司现金流断流的风险。但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进一步提高,其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大,发生“自利行为”及“掏空行为”(包括非正常关联交易、侵占资金、担保等“掏空”行为)的概率大大增加,一旦企业经营环境出现不利变化,很可能导致公司现金流的正常循环受到阻碍,处理不好则会引发现金流断流。(2)国有股比例与现金流断流关系公司是否国有控股对现金流究竟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前人研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国有股权对上市公司来说是“掠夺之手”,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效率比较低,容易发生“隧道行为”。随着国家股持股比例的提高,公司会承担更多的成本,并面临着“内部控制人”现象,国有企业的现金流风险会加大,其发生现金流断流的可能性也会提高。但也有研究表明,国有股权对上市公司来说,起到了“帮助之手”的作用:一方面,国有控股公司因其与政府有着特殊的关系,更容易取得流动性好、盈利能力好的优质资源,从而加快企业现金流的顺畅运转;另一方面,国有控股企业较之非国有控股企业,融资约束更低,在面临资金缺口时,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本文认为,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下,政府对企业的帮助作用很明显,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现金流断流的风险较低。2.董事会特征与现金流断流(1)独立董事比例与现金流断流随着独立董事比例的增大,独立董事的专业知识以及外部客观的监督会对公司经营起到帮助作用,有助于降低现金流风险,也就是说,独立董事比例和企业发生现金流断流的可能性反向相关。具体来看,独立董事因其特有的独立性,能够有效担负起监督管理层的重任,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重越高,管理层所受到的监督范围越广、程度越深,就越能有效避免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及侵占企业利益的行为。当公司面临现金流风险时,独立董事利用其人脉关系帮助公司平衡利益相关者关系,减少融资约束等,有利于公司度过困境,避免企业现金流风险进一步加大,甚至发生现金流断流的现象。(2)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现金流断流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否合一对企业发生现金流断流的影响同样有着正负双重效应。一方面,如果企业的这两个职位由同一人担任时,董事长对企业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并且缺少监督与制衡,容易凌驾于正常决策管理之上,并产生“自利行为”,对公司现金流正常运转起到了负面作用,加大了公司发生现金流断流的风险;相反,当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不同的人担当时,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行为均受到了相应的监督与制衡,有助于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现金流风险。而另一方面,如果董事长和总经理由同一个人担任,企业的管理层的决策速度加快,决策效率得以提高,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外部竞争中脱颖而出。3.管理层特征与现金流断流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提高,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利益和企业整体价值的关联将更加紧密,高层管理者为了提高自身利益,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会为公司整体价值的提升做出最大的努力,避免做出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等侵占公司利益的行为,从而有效缓解了公司的问题,降低了公司的成本,有助于公司现金流的健康流转,降低公司发生现金流断流的可能性。综上,提出假设1: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发生现金流断流的概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二)金融生态环境与现金流断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企业经营起到“监督”和“缓解其融资约束”两方面的帮助作用,从而对公司现金流的健康流转产生积极影响。在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宏观经济较为发达,市场化水平较高,企业融资渠道丰富,法律制度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授信与贷款。当企业面临现金流断流的风险时,更容易获得外部资金的帮助,从而有效缓解现金流风险。此外,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对大股东和管理者起到监督作用,有效减少大股东占用资金、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管理层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的行为,降低了企业现金流运转的风险。相反,薄弱的法制环境无疑是企业大股东和管理层自利行为的温床。失去外部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现金流也将无疑暴露在危险之中。由此提出假设2:处于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地区的公司发生现金流断流的概率较低。

(三)公司治理在不同金融生态环境下对现金流断流的影响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地区的公司,由于其所在地市场化水平不高、政府干预经济力度大、法制环境不完善、金融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等,企业一方面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另一方面实施自利行为的机会增多、违规成本降低,这些客观因素势必会影响到公司现金的筹集、运转和投资。在缺少外部环境的支撑与保护的情况下,即使公司治理水平较好,也无法弥补外部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提出假设3: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使得治理水平较好的公司现金流断流的风险更低;且会弱化较差的治理水平给现金流带来的负效应。在金融环境较差的地区,治理水平的好坏对现金流断流的影响甚微。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最初选取了2009—201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部的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样本。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按照以下原则最终筛选出5366个样本观测值:剔除金融类、房地产类及综合类上市公司;剔除异常数据及数据不全的样本;剔除当年上市的公司;剔除同时发行B股的公司。样本观测值的绝大部分数据来源于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CSmaR数据库和数据库。

(二)模型与变量设计本文以货币性负债偿还满足率作为因变量,以公司治理G指数、金融生态环境变量、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流动比率、营运资本总资产比、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自变量,构建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变量设计的代表性、相对完整性和可获得性等原则,对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做出如下定义。本文探究的是公司治理因素和金融生态环境因素对企业现金流断流的影响,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是否发生现金流断流,是本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回顾前人文献,有学者研究类似问题时,将企业陷入财务危机、财务困境或者企业破产倒闭用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即被St)来衡量,即被特别处理的公司设定为1,否则设定为0,然后采用配对样本进行后续分析。但是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原因是发生了连续性的亏损,并不一定是出现了现金流断流,因此用是否被特别处理来代表是否出现现金流断流显然不合适。我们知道,企业发生现金流断流的直接原因是出现了资金缺口,如果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正常的资金供给无法覆盖企业的资金需求,那么,企业就出现了资金缺口,而资金缺口将极有可能导致现金流断流。张金昌研究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形成原因时,用“货币性负债偿还满足率”这一指标来衡量企业是否发生资金链断裂[5],本文借鉴这一做法,将被解释变量定义为“货币性负债偿还满足率”,数值越大,代表企业现金流状况越好,越不容易发生现金流断流,数值越小,企业发生现金流断流的可能性越大。对于公司治理解释变量,本文参考白重恩构建的公司治理G指数方法来衡量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7]。该指数涉及6个变量,分别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t)、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集中度(equil)、独立董事比例(indratio)、是否国有控股虚拟变量(State)、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虚拟变量(Dual)、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top),再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将上述变量合成为一个主成分,得到公司治理G指数,以此反映公司治理的综合水平。对于金融生态环境变量,本文借鉴学者李杨的研究成果,他对我国主要城市的法制环境、经济发展、地方政府、社会诚信环境、社会保障体系、金融中介机构和自律机构、地方金融发展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且运用构建的模型,对每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分,得分越高代表此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越好。除上述因素外,财务状况也是影响企业现金流是否发生断流的重要因素。本文借鉴前人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一系列财务指标,作为控制变量来研究。表1列出了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符号表示和定义。

三、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本文对筛选出的样本观测值首先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列出的数据主要包括样本的极值、平均值、中位数和标准差,如表2所示。从所有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来看,mdrrm的平均值是1.697054,标准差是4.1813597,说明上市公司现金流风险大小相差很大。公司治理G指数均值为-4.512840,金融生态环境指数均值0.588992,极小值和极大值分别为0.2300和0.8700,说明目前我国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

(二)回归检验本节依据前文构建的模型,首先以所有样本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公司治理、金融生态环境对企业现金流断流的影响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验证前文中提出的第一、第二个研究假设;再将样本按照所处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水平和公司治理水平进行分类,分别为处于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地区且公司治理较好的公司组、处于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地区且公司治理较差的公司组、处于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地区且公司治理较好的公司组和处于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地区且公司治理较差的公司组为研究对象,再次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已验证前文中提出的第三个假设。公司治理、金融生态环境对现金流断流的影响及两者对现金流断流的综合作用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表3的(1)列是全样本的回归结果,从(1)列可以发现,公司治理指数G的回归系数是0.2081,并且在1%的置信度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司治理水平较好的公司发生现金流断流的概率较低,本文的假设1得到支持。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index的回归系数为0.6259,且在1%的置信度水平上显著,说明处于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地区的公司发生现金流断流的概率较低,本文的假说2得到支持。表3中的第(2)列是处于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地区,且公司治理水平较好的公司组的回归结果,公司治理水平指数G的回归系数为0.974,并且在1%的置信度水平上显著。表3中的第(3)栏是处于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地区,且公司治理水平较差的公司组的回归结果,公司治理水平指数G的回归系数为0.092,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表3中的第(4)列是处于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地区,且公司治理水平较好的公司组的回归结果,公司治理水平指数G的回归系数为0.18,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表3中的第(5)列是处于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地区,且公司治理水平较差的公司组的回归结果,公司治理水平指数G的回归系数为-0.031,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这说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使得治理水平较好的公司现金流断流的风险更低;且会弱化较差的治理水平给现金流带来的负效应。在金融环境较差的地区,治理水平的好坏对现金流断流的影响甚微。这是因为,在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企业所受融资约束较低,治理水平较高的企业现金流断流的风险更低。当治理水平较低时,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企业违规成本增加,管理层或控股股东的自利行为会得到监督与遏制,使得现金流断流风险会降低。而当企业处于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时,其所在地市场化水平不高、政府干预经济力度大、法制环境不完善、金融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企业一方面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另一方面实施自利行为的机会增多、违规成本降低,这些客观因素势必会影响到公司现金的筹集、运转和投资。在缺少外部环境的支撑与保护的情况下,即使公司治理水平较好,也无法弥补外部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此时,现金流断流风险对公司治理水平变化的反应不敏感。由此,本文的假说3得到支持。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水环境治理成果篇10

1概述

1.1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分类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中,需要按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使城市的所有人员,都自觉的把各级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按照规定分类放置,如可以按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除尘脱硫、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除外)和不同的生活垃圾等不同的类别[2],进行分类处理,这样就可以使在城市生产生活中的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治理上发挥作用。使它们不能成为污染源,而成为城市的资源。

1.2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由于中国的环保工作起步较晚,环境污染问题还是近30年的重要工作,虽然也投入了很大力量,有了一些管理模式,但各类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中国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中,在一些高新技术和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发展优势。对于这些都是当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的中心任务。例如,在城市污水治理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些城市污水处理中,大多采取的模式是集污水处理工艺为一体,然后再选择利用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对这些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就可以使这种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设备可以在城市环境污水处理中,广泛应用于污水量较大的需要,尤其是对于那些还没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地区和小区建筑物,非常实用的利用这种设备,来解决污水的处理问题;还有一些城市有一些分散的人群聚居地,在这些城市的居民聚居区,他们也会产生污水,也需要处理污水。虽然在工业废水处理上,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城市环境的污水处理产品的质量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这些成果的来源主要是中国的废水处理工艺得到发展,这使中国的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中,经常使用工艺新型的各种设备,尤其是这些设备在中国已经都能生产。这使中国在建污水处理厂,几乎可以全部采用国产设备,这对于污水处理具有很大优势[3]。在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方面,在中国的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手段,关于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方式,一般都采取卫生填埋法、焚烧法等不同的方式,也有将这些废弃物堆置于郊区,然后在上面覆土,再利用土地进行绿化,这样不仅可以处理废弃物,而且可以增置城市新的景点。但对于这些生活垃圾来讲,中国处理方式仍存在许多不足,在目前,仍然是利用填埋、堆肥与焚烧三种方式来处理固体污染物[4]。

2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现状

2.1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模式就全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而言,中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工作模式,基本上还没有走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城市污染企业需要建设污染防治措施,这种措施是一种可以处理污染物处理设备,它可以来处置企业在生产系统中产生的污染物,也有些单位运行本单位的环境治理设施,这样也可以解决环境保护工作,也就是企业自己负责城市环境的运营管理;另一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管理模式,是利用公共性的措施来治理污染的防治措施[5],这是一种需要依靠政府筹资,来建设城市环境管理系统,用这种方法来统筹解决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关于将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实施进入市场化模式,就是要将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实施专业的、具备污染治理运营资质的企业,就需要进行统一的运营管理,能够更好的实现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也能够更好的使污染物达标排放,提升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力度,并且有利于培育社会化,时至今日,这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管理模式,已经在中国的广州、深圳、东莞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6]得到较好的发展,其他的一些城市中,这种模式只是在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较多的地区有较好的实施,显然,对中国来讲,要实施这种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模式,还需要做较大的努力。

2.2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认定情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认定有了较大发展,从1999年计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试行)》,到2004年,中国施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这些政策已经在全国各地的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中,已经建立起一大部分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运营机构。目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在中国有效期内的持证单位约2100家。几年来,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运营在中国,尤其是江苏、上海、山东、广东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主要表现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稳定性有了大幅提高,大大提高了达标排放率;加快了工业污染集中处理(解决了中小企业的污染治理问题)、城市污水、生活垃圾等集中处理工程领域设施运营的市场化步伐;充分发挥集约化优势,规模化运营,降低了企业污染治理成本;培育了环保设施运营管理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运营人员水平。

2.3现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目前,从中国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的发展情况看,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运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7],在这些城市中也得到较好的应用,但在中国还有许多地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还比较薄弱,亟待快步赶上去,才能够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2.3.1传统的“两种模式”的问题在中国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过程中,长期应用“两种模式”,来实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模式,都会在资金的使用上带来困难,对于这些困难,无论是排污单位建设污染防治措施,还是利用公共性措施来解决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都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因此,对于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费用是较大的,这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政府来讲,压力都是很大的;同时还有在技术上、管理人员急需的困难,目前,在一些城市,环境管理工作人员不是专业性的工作人员,就容易出现他们的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很难使他们在工作中,达到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再加上中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长期以来,沿袭使用的“两种模式”,这些问题都使城市的污染防治运行难以与企业运行模式统一起来,这里主要存在着效益问题,对这种设施运行管理的单位或个人来说,如果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不进行成本效益核算,就会使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有些还可能出现亏损,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就很难见到实效,必须提高企业的积极性,才能保障城市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

2.3.2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薄弱问题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以南京的环境污染治理为例,2012年南京在继续推进“雨污分流”、“一河一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按照“一河一策、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城市部分黑臭河道开展新技术治理。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集成的治理技术,启动实施内秦淮河北段、十字河等13条黑臭河道的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要把黑臭河道彻底治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因此,南京市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中已经得到发展,但在具备运营资质的单位中,还没有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实践的证书和经验,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企业在运营类别上只是临时资质证书,显然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能力薄弱问题不容忽视。

2.3.3中国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亟待提高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市场化起步较晚,在众多排污企业中,只有少数企业把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交给专业公司运营的企业。例如,2012年南京太湖流域的高淳、漂水两县全年关停污染企业41家,完成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3家。但从全市来看,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亟待提高。

3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化,就可以解决“两种模式”弊端,在一些企业中,在观念上还没有认可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的意义,这就使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化进程缓慢,就难以形成城市环境治污的优势,这就不利于城市环境治污与社会管理的发展。

3.1环境污染治理要加强法制建设目前,中国开展了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工作,这种工作的开展,可以引导和推进环保服务的市场化,也可以对城市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促进作用,在城市环境治污中,对运营单位实行城市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污染问题,这样就会对排污企业的环保工作产生动力,就会鼓励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化发展。因此,在城市环境治污中,就需要加强法律层面的作用,尤其应加强对城市环境治污的立法调研,才能在城市环境的污染中,尽快建立具体和专门的法律制度,才能够利用法制的优势,来严格制定城市环保污染治理与社会的管理,才能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市场化提供法律保障。

3.2环境污染治理要建立激励政策在现行的政策体系中,扶持和鼓励环保与社会管理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因此,应该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上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的治污能力,就会提高城市环境治污企业的积极性,就会使城市环境污染与社会管理服务尽快实现市场化。就可以使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得到良好的发挥,可以在经济上发挥规范城市环境污染的治污市场,才会使政府和治污行业制定合理的运营服务费用,通过治污企业形成竞争性的定价机制;才能使治污企业在税收上得到优势,就会有利于使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单位获得减免税制度。

3.3环境污染治理要采取双赢机制环境污染治理要采取双赢机制,应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投入,才能提高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使城市环境治污的市场空间得到扩展,才能使城市环境治理采用双赢机制,使其得到健康发展,城市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平衡双方的利益,才能使城市环境治污企业在优化管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的空间,既有利于用户,又发展了自己。才会使城市环境治污企业的运营市场,得到认可,才可以实现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排污企业的双赢局面。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