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干部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54

农业干部教育培训篇1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探讨

中图分类号:G322.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532144

干部教育培训是党管干部的重要体现,是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干部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1]。如何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干部创业本领,持续推动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快速、健康的发展,是当前所面临的一大重要命题。本文拟通过剖析农业科研单位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探讨。

1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必要性

在国家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下,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应特别重视和加强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只有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大力加强农业科研单位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努力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2],才能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科研业务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发展需求。

2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农业科研单位,有些干部重使用轻培养、重业务能力轻理论学习,漠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认为其可有可无,只需要凭借经验,就能做好管理和科研工作[3];对于各项培训更不愿参加,有些干部会因农忙无闲暇时间,对培训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易安于现状,对培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即便参加教育培训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达不到预期的培训目标和效果。

2.2教育培训形式大于内容

当前,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仅仅局限于上级组织部门的组织安排,迫于工作压力,对干部因教育培训而教育培训。也有些单位的干部职工,因干部提拔或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原因,需要通过在职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竞聘或竞争的筹码,只是一纸文凭,而并不是想通过教育培训来拓宽视野,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

2.3教育培训经费相对不足

教育培训经费短缺,是制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原因,当前,国家已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相对充足,但仍有部分单位并没有经费,使得培训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2.4教育培训质量不够高

提高干部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有些单位组织干部教育培训只是完成上级部门的安排,有的是为了拓展人脉[5],使参训人员达不到增补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现在通常一般的教育培训学时紧凑,内容充实,参加培训的人员较多,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消化程度不一,从而导致教育培训质量不够高。

3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议

3.1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干部教育培训责任感

农业科研单位要从科研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下阶段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感,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结合干部职工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引导干部职工正确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提高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加大投入,拓宽渠道,确保干部教育培训落实

干部教育培训经费是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的基本条件。农业科研单位应高度重视干部培训工作,整合资源、优化环境,积极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经费支持,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3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坚持把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教育培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年底进行充分调研摸底,准确掌握干部成长规律和实际工作需求,根据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科学组织或安排干部培训,切实提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洪岩.抓好教育培训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J].国土资源成人教育,2000(34):34.

[2]霍永刚,李志宏.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2(2).

[3]赵彦明.高等学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探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1):23-25.

农业干部教育培训篇2

一、乡镇干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调”与“训”协作机制不够协调。目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调”与“训”分离现象比较突出。调学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培训由党校和相关部门负责。调学的一方,往往一“调”了之,缺少与“训”方的沟通与交流,缺少对培训工作及学员参训情况的跟踪监督。培训的一方对培训对象的确定、培训内容的安排都因缺少对乡镇干部学习能力的了解,难以因材施教。

2、调训干部“重头”“轻尾”的现象依然存在。调训正职领导干部的多,副职领导干部的少,一般干部难以参加培训,而且调训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短,内容单调。乡镇一般干部多年来都忙于下村抓中心工作,应付各种检查。乡镇干部的工作主要面向农村,渴望参加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培训,取得农业科技‘绿色证书’,掌握1-2门农业科技技能,指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但多年来难以昐到。

3、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组织人事部门以往没有将乡镇干部参加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表现,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对不参加培训或培训期间学习马虎的干部没有具体要求,此外,“述学,评学,考学”制度没有建立,以致造成“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4、没有以乡镇干部的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单位往往是先定下主题,设置好培训内容,然后安排学员来培训的以“我”为主的培训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是先有“内容”,后有需求,造成供需脱节。办学单位提供的内容,学员不一定需要,学员想学或急需掌握的东西,“内容”中又没有。目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乡镇干部缺乏的是农业科技知识。如再不对他们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培训,我们乡镇干部将变成外行“瞎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5、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陈旧。在培训中,不分层次,不分重点,搞一刀切,采取“封闭式”教学,把课堂、书本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填鸭式”、“满堂灌”,教员讲什么,学员听什么,教学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造成学员被动学习。如乡镇干部培训班,偶尔安排有种养技术课,由授课人从理论到理论“满堂灌”,缺乏感性认识,上课学员听到的理论知识,下课后理论知识也随教员走了。

6、缺乏严格教育培训的管理机制。一是没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二是学习情况通报、反馈制度、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等制度不健全。往往办班形式采用三段式,即开班典礼领导讲话,办班中间教员授课,办班结束领导总结讲话,虽然办班有始有终,但收到的效果甚微。

7、教员教学水平差异大,干部教育培训资源配置单一,培训部门内部没有建立起激励机制。党校科研经费拮据,掌握一手材料少,教员授课理论难以实际相吻合,理论性的东西多,使学员听课感到枯燥无味,外请有关单位领导或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实践与理论又相脱节,使学员听起来好象是布置工作提要求。

8、教学评估制度不健全。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资师、培训效果没有评估可行性,以致办班都是走老路,次次办班一个样,学员意见较大。

9、培训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培训干部经费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即财政拨有培训干部经费就办班,财政没拨给培训经费就不办班。

二、对乡镇干部进行农业科技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调”与“训”协作机制。调学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培训由党校或农业、畜牧和水果等部门负责。“调”方与“训”方在县(市)干训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理顺部门关系,明确责任分工,同时注意加强交流,双方互通情况,有可能的情况下,要让“训”方参与培训过程的跟踪管理。

2、建立乡镇干部农业科技知识的“标准确认”。干部培训部门首先要做到心里有数,要根据乡镇政府干部队伍实际,制订出各类干部掌握农业科技技能的标准。这样,既可以为干部培训部门的工作提供明确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让培训的对象认清自己和“标准”之间的差距,增强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压力。

3、完善培训资金投入机制。解决乡镇干部科技培训资金不足的关键是干部培训投资分摊机制。即财政出大头,送培乡镇出小头,或者大胆偿试谁参加培训谁解决培训经费问题,逐步形成多头化投资格局,以便减少区财政投资培训乡镇干部压力。

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组织人事部门要将乡镇干部参加农业科技培训的表现,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也作为任免乡镇干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不服从安排,不参加培训或培训期间学习马虎成绩不合格的干部,一律不予重用。对培训期间学习积极、成绩优秀的干部,在评先、晋级、晋职要给予优先。这样解决了“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问题,就可以真正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风气逐步形成。

5、以乡镇干部的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培训的内容。培训班在办班前,要先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了解清楚,不同的班次,不同的培训对象,他们最想学的是什么,最缺的是什么,然后以学员需求为导向,设置相应的农业科技培训内容,做到缺什么农业科技知识,就备什么农业科技知识课。找准了“供”与“需”的结合点,培训内容设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就会提高,就会受到乡镇干部的欢迎,掌握必需的农业科技知识,乡镇干部在指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的实践过程中得心应手,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改进教育培训的方式和方法,突出培训对象的主体地位。在培训中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教学,把课堂书本、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尽量避免“填鸭式”满堂灌,把“教员讲什么,学员听什么”变成“学员学什么,教员就讲什么”,也可以采取“问答式”教学方式。同时注意走出教室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员感性认识。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员学习和掌握必需的科技知识,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作出应有的贡献。

7、严格教育培训管理。一是建立严格细致的规章制度,二是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三是落实有又“专”又“精”管理队伍,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8、合理选配教员,努力提高师资水平。改革干部教育培训资源配置的单一模式,合理引入竞争机制。一是按需选配培训师资,打破教室内外或党校内外的界限,聘请适合的人选授课。二是扩大兼职老师队伍。党校或行政学校的干部培训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共同之处,实现资源共享,如聘请普通高等院校的学者教授作兼职教师,同样,也可根据干部教育的特点,请一些分管农、林、牧、渔部门的行政领导或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为乡镇干部农业科技培训班学员授课。

农业干部教育培训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牧村干部问题对策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各级培训机构和主管部门,结合各民族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际,不断探索教育培训的新方法、新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对提高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素质,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的变化和发展,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牧村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农牧村党员干部认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无关紧要,是为了完成上级党组织的培训任务不得而为之,没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性。二是对农牧村党员干部在培训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上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尤其是乡(镇)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的长远规划还不够完善,年度计划还不够具体,培训任务还不够细化,难以步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三是在培训内容上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对农牧村党员干部的队伍现状、学习需求以及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缺乏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在教育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以会代训“一锅煮”的现象。四是在培训方式上缺乏创造性。课堂教学多、现场示范少,书本学习多、实践操作少,学员被动适应多、师生互动和学员主动参与少,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五是资源不足。在培训的师资力量、阵地建设上投入精力还不够。同时,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集体财力普遍减弱,维持正常运转尚且困难,要加大党员干部培训投入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经费的不足,一些好的设想和计划也只能成为空谈。

二、正确应对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科学确定规划,增强教育培训的前瞻性。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各级党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相应的制订出农牧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划。农牧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各主管部门和各级培训机构要围绕新农牧村建设的主题,从培训观念、培训资源、培训主体等方面进行整体性构建,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农牧村党员干部的培训规划。在培训规划的制订上要着眼于提高农牧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内容,真正取得“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成效。

2.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培训的合力。要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围绕降低培训成本,增强培训效果的目的,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培训的合力。一是由组织部门牵头,协调宣传、人事、党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涉农部门,以及乡镇技术和信息部门,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或轮训,使他们在提高政治素质的同时,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二是挖掘培训潜力,内抓党校建设,外联各类高校,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解决基层党校师资、设施等相对不足的问题,建立自主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健全电化教育网络,延伸远程教育站点,把党校建成教学、科研和咨询三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四是创新载体,加强基层涉农部门和乡镇站所服务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业务、善组织的专兼结合的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的师资队伍,形成优势互补、开放互动的大培训格局。

3.合理设定内容,增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建设新农牧村是党和国家“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广大农牧村党员干部需要在思路上先谋一筹、在建设上先迈一步。这就要求教育培训部门立足解放落后的思想观念、立足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这个实际,精选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贴近新农牧村建设目标任务,贴近农牧村党员干部工作实际,贴近农牧民生产和生活,切实提高农牧村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和带头致富的本领。

4.创新方式,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广大农牧村党员干部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对培训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育培训部门要不断创新方式,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方式。在培训方式上要实现从单向传授向双向互动交流转变。要从传统的以教员讲授为主转向教员学员双向互动交流为主,从课堂讲授转向学员自主性学习,从以教员为中心转向以学员为中心,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信息互补,经验共享。结合民族地区地域广阔,人口稀少,不便集中培训的实际,大力普及农牧村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培训形式,充分发挥牧区“流动党校”的特殊作用。同时,强化相关部门、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交流轮岗力度,增强农牧村党员干部的实践能力,让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接受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农业干部教育培训篇4

关键词:培养基层干部;促进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

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现状,加快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进程,增强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的适应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总结村干部学历教育培训的成功经验,培养一批热爱农业、扎根农村,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基本情况

为增强准确性和全面性,发放问卷调查表,通过一看、二听、三走访、四座谈等方式进行深入调研,就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的情况等问题,在博乐6个乡镇(场)152村(队)开展详细的了解。同时,听取了乡镇(场)领导、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1.1村干部学历结构情况

博乐152村(队)共有村(队)干部573名,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56人,占村(队)干部总数的10%;中专学历的219人,占村(队)干部总数的38%;未取得中专学历的298人,占村(队)干部总数的52%。

45岁以下的村(队)干部共有481人,大专学历的56人,占45岁以下村(队)干部总数的12%;中专学历的157人,占45岁以下村(队)干部总数的33%;高中学历的93人,占45岁以下村(队)干部总数的19%;初中学历的175人,占45岁以下村(队)干部总数的36%。

1.2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分析,博乐的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以下问题:村队干部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目前,基层换届选举为村委班子输送“新鲜血液”,同时也改变村干部学历结构,博乐152个村(队)中有50%的村(队)干部未达到中专及其以上学历,这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建议加大村干部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提高现有村(队)干部的整体素质。在职村(队)干部都有参加学历教育的愿望,提高自身的才干,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希望上级政府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村(队)干部学历教育的需求。村(队)干部希望更多的在农闲季节组织参观、交流和实地培训的学习机会。

2做好村(队)干部学历教育的体会

2.1领导高度重视是关键

市、乡两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市委组织部的常抓不懈,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机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是基层村(队)干部学历教育的政策保障。

2.2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根本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培养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是村(队)干部学历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3适应需求是动力

培训内容适应村干部的工作、生产和生活需要,对于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具有突出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学以致用,才能激发村干部的学习动力。

2.4取得成效

村干部是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主要贯彻者和直接执行者。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基层干部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领导管理能力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增长了才干,从而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和较高的威信,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加速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通过学习,掌握了农业科学管理知识,带领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在村干部带领下,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协会,运用学习中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致富技术,促进了种植和养殖专业村发展。在农村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形成了树新风、奔小康、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工作思路

3.1发挥教育优势性

根据博乐农村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本着“向两头延伸,重心下沉”的培训思路(一头向“继续教育”延伸,一头向各种短期新兴实用技术培训延伸),为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提高村级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出贡献。

3.2增强培训实用性

充分调动村(队)干部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做到培训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3完善教育系统性

努力探索新的培训渠道和方式,把基层村(队)干部培养成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农业干部教育培训篇5

关键词:校地合作;村官培训;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029-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党支部和村委会既是农民的主心骨,又是“带头人”。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发挥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领头羊”作用。因此,对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新农村建设基本方针政策、产业技术等全面培训,迅速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奠基工程。

为了探索农业高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2006年6月,我们开展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需求调研,组织30多名教师、专家教授和培训管理人员先后赴陕北、关中、陕南14个县(区)、60多个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走访了210多个农户,召开了40多场座谈会,掌握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了解了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培训的需求,向陕西省委递交了《关于开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的报告》,受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当年起,陕西省决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合作(以下简称“校地合作”)开展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以下简称“村官培训”),至今已累计培训近2万人,占全省村官的30%左右,培训效果反响强烈,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成为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为促进陕西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校地合作培训村官的优势分析

(一)互补优势

校地合作培训村官,可发挥各自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陕西省政府根据实际培训需求组织培训学员,拨付培训经费,提供培训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我校具有人才科技培训优势,提供培训师资智力保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二)培训优势

我校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成为国家和省级重点干部培训高校基地,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分院、全国职教师资重点建设培养培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水利部西北培训中心、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西北分院、全国妇女培训基地等六个国家培训基地,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三大高校基地之一,以及甘肃、青海、宁夏、山东等十个省地干部培训基地。

我校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办学实体具体牵头承担各基地培训教育日常工作,负责各类培训日常管理和研究工作。依托国家和省地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以农业农村干部培训为主,紧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瞄准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坚持产学研结合为特色的培训理念,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创立了我校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现在每年培训各类干部一万余人。

(三)学科优势

建校七十多年来,我校始终紧扣“三农”发展的主题,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已从以农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发展为目前以农为特色、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学校,是“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大学。

我校长期深入“三农”第一线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实践,历经七十多年的教学研究积淀,依托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重点研究中心及重点研究项目,取得了5000多项科研成果,同时与全国50多个县市地方政府、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建立47个教学试验示范基地、35个专家大院,形成了产学研特色突出、实力雄厚的学科优势,培育了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为开展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和丰富多样的教学基地。

(四)区域优势

杨凌是国家唯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聚集着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试验区,是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的鲜活案例,开展农业农村干部培训使教学与发展现代农业实际紧密结合,是国内农业农村干部培训最佳区域之一。

二、校地合作村官培训取得的成效评价

(一)社会评价

村官培训工作受到中组部、教育部、陕西省领导的肯定与表扬,多位领导分别做出肯定性批示。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5月在我校召开首次全省村官培训座谈交流会,介绍推广我校村官培训的做法和经验,会议一致认为,校地合作培训村官是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在2008年11月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2008年12月全国农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我校介绍了村官培训经验。

2008年1月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2007年9月陕西省委《调查参阅》内参进行了专题报道;培训效果引起了各大媒体关注,随即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先后进行了专题报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村官培训”已成为国内知名培训品牌,被誉为我国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

(二)参训村官评价

认识到位了,知道咋干了。洛川县太月村支书郭永民,培训后感慨地说:“我在学校一个星期学习的东西比平时一年学得还多。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清楚了,工作知道咋干了,对农村敏感问题知道咋处理了。”

政策水平高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多了。留坝县梭椤村党支书张志友通过培训认识到:“村级规划必须利用资源优势,不能看别人怎么做,自己村就怎么做。”他邀请有关专家对本村原来的规划重新进行了审定。根据本村实际重新调整了产业结构,去掉了原规划中把本村办成旅游村不切实际的目标,建起了日光节能大棚,办起了养猪场。避免了新农村建设走弯路,加快了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示范辐射作用大了。城固县刘家营村党支书张爱民学员带着问号来,带着句号回。一回到村上,他就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本村实际相结合,带领村民大干三个月,建起了柑橘观光示范园,开办了农家乐,接待游客3万人次,收入100余万元。他得到县乡两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并被选人城固县新农村建设报告团,在全县巡回做了十多场新农村建设报告。村民说:“我们张支书通过培训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专家!”

三、校地合作村官培训的创新

(一)研发实际实用系列培训项目

培训项目紧扣时代脉搏,以村官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断优化培训内容。按照五大模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形成14个专题,即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概论、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建设与规划、乡村文明建设、乡村管理、农业产业化和一村一品、农业标准化与名优品牌创立、农产品市场营销、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及趋势、农产品加工储藏现状与发展趋势、畜牧产业化的思路和对策、果业发展新动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各具体班次培训要求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系列化实际实用培训项目,为培训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形成“四步法”培训需求调研模式

摸清参训学员的培训需求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为了使培训内容符合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服务对象需求,我们创新形成了“四步法”培训需求调研模式。即在培训项目立项时,分析培训需求,遴选培训主题、制定培训目标;培训实施前,调研掌握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优化培训方案;在培训实施中,评估检验培训需求,修正培训方案,提高培训质量;在培训实施后,跟踪反馈培训需求,开展训后服务,延伸扩大培训功效。

(三)创建“五元一体”培训教学法

我们经过不断研究探索,创建了一套“五元一体”培训教学法,即课堂互动教学、现场体验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村官论坛教学、成果展示教学。

课堂互动教学是在理论教学中强调“2+1”(指讲授2学时,师生互动1学时),突出学员与教师互动性;现场体验教学是使学员开阔视野,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训方式,使培训实践化;经验分享教学是围绕教学模块设立主题,为学员提供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的平台;村官论坛教学是在学员中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优秀学员就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典型学员现身说法,介绍他们工作的实践和体会;成果展示教学是培训班结束前,学员运用新学到的知识,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交流信息,取长补短。

(四)建成“核心四库”培训基础

村官培训的“核心四库”包括师资库、教材库、现场教学库、信息库,他们构成了培训的核心软件。我们按照专家教授、政府官员、企业家三结合的原则,通过反复试讲、滚动筛选,培训名师带动,遴选组建了具有一定理论专长、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具有实践经验、熟悉农村工作特点、掌握成人教育规律的教师队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培训师资库。

教材编写采用专家教授与地方领导相结合的方式,教材大纲由专家学者与领导干部共同审定,内容在社会调研与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专家学者把握教材的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领导干部把握教材的实践性、针对性。形成的教材不但理论性强,而且实践指导作用大,深受学员欢迎,编写形成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培训教材体系。我们围绕培训内容,服务培训主题,选择现场教学点,深入挖掘现场教学内涵,编写教学讲义,提高教学针对性,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形成了系列现场教学点。培训信息库主要包括每期培训班的培训学员、授课教师、管理人员基本信息,培训学员需求信息,民主管理信息,培训教学信息,管好培训信息对本期培训班及时改进工作、提高质量提供了依据,并为下期培训班提高培训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建立培训管理制度体系

我们建立的培训管理制度体系主要包括过程管理制度和培训质量评估及反馈制度。

1.过程管理制度包括学员管理、教师管理、后勤管理等标准化制度。学员管理制度包括建立预备会议制度、班主任跟班负责制、成立班委、建立临时党支部、两委座谈会、组织纪律制度、考核评优制度、学员档案管理制度,强调思想政治性,提高学员自我管理能力,确保培训工作标准化。教师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试讲制度、优秀教师评选办法、优秀教师奖励办法等。后勤管理制度有生活服务制度、人性化管理制度等,使学员学习安心,生活舒心。

2.培训质量评估及反馈制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从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入手,制定了评价标准和反馈方法,并付诸实施。强化培训质量评估,成立培训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培训教育督导组,建立教师试讲约谈制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定期学员座谈会制度、教学质量随班问卷调查制度等,监督评估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成立培训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形成重要事项经专家咨询、指导的机制。成立培训教育督导组,对培训全程进行监控,及时反馈经验与不足。

(六)创立训后服务长效机制

创立训后服务机制,延伸培训效果。成立训后服务办公室,设立训后服务热线,建立上门回访制度,建设培训教育网站,建立了训后服务信息库,延伸培训链条,使学员一次培训,终身受益。通过长效机制建立,架起了学员与专家教授、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桥梁,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探索学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解决途径,充分利用我校教育科技资源优势,巩固和扩大了培训效果,逐步形成了三结合机制,即短期培训与长期服务、终身学习相结合;解决普遍问题与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大学科技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

训后服务的途径包括在学员与专家之间搭桥,让技术直接进村入户;在学员与学校科技推广示范基地之间搭桥,放大基地的示范效应;在学员与政府官员之间搭桥,提供一对一政策服务;在学员与学员之间搭桥,实现优势互补。

四、校地合作村官培训的展望

(一)扩大培训区域与规模

充分发挥我校资源优势和杨凌示范区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村官培训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陕西为核心,以西北为重点,面向全国积极拓展培训区域,扩大合作办学,开展校外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开拓村官培训的新格局。

(二)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不断优化培训内容,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培训内容始终要紧扣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坚持按需培训,按需施教,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特点开设培训内容,提高针对性。开设“培训超市”,满足学员的个性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探索国际化培训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探索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同时,借鉴外国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开展村官国际培训,使村官现场体验国外新农村发展的成就,提升村官培训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光强,孙武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官培训读本[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1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新华社,2010―07-29.

[3]李晓春,柯昌万.科技入户促产业发展助农民增收[n].中国教育报,2013-04―07.

[4]王雄.“四步法”干部培训需求调研实践与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122―124.

[5]王德海,魏荣贵,吴建繁.农民培训需求调研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43―60.

[6][7][8]石民友,王雄,郭护团.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组织与管理[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32―233.

[9]石民友,徐慧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J].继续教育,2010,(2):1-7.

[10]许晴.苏州市首期三十余名大学生村官赴台进行研修考察培训,成果颇丰[eB/oL].中国台湾网,2013-08-12.

农业干部教育培训篇6

农牧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工作分部门开展,缺乏总体协调配合,导致资源浪费。目前,九原区承担农牧民培训任务的有农牧局、科技局、扶贫办、新农办、党校、团委、妇联等多家单位,各部门都安排了培训任务,但又缺乏沟通和总体规划,导致培训内容、培训对象重复交叉。不同部门分别到基层办班,基层重复组织,造成农牧民反感,影响了培训效果。对培训对象缺少分层次、分类别组织,教育的针对性与目的性不强,出现了想学的没有学到,不想学的重复培训的现象。

培训内容单调呆板,不能因需而变。由于对农牧民思想变化和培训需求缺乏了解,在开展农牧民教育时很难把握农牧民的需求,变成政治化、形式化。只注重具体的业务技术培训,缺少同步的教育引导,大多培训者和受培训者都不清楚市场岗位的需求,所授所学知识不能和市场岗位有效对接。造成“培而无岗,学而无用”的盲目培训。

培训方式有待改进,科技培训链存有断点。目前对农牧民的培训方式单一,大多以集中授课为主。农牧民往往是“听课吃瓜子,回家啥都不知道”,教育流于形式。调查中显示,农牧民最乐意接受的授课方式,“田间地头授课”占60%,“村中开放夜校”占16%,“录音、录像教学”占21%。大多数农牧民都喜欢面对面的实地交流和教育指导。就我区来讲,一个完整的培训链,应该是由区农业、科技部门办班培训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然后发挥他们的组织带动作用,把学到的知识再传授给广大农牧民。但调查中了解到,一部分接受过培训的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回去后并未将农牧民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传授,从而导致培训链中断,影响了培训效果。

经费不足和师资断档制约了培训。由于经费不足,教师队伍特别是科技人员得不到及时的培训,科技人员知识老化,难以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技干部业务素质的要求。再加上一些老农技人员先后退休,年轻的大中专毕业生未能及时补岗,形成了青黄不接的断档现象。调查显示,九原区现有农业科技人员176名,农牧业科技服务单位9个,负责全区约5万农牧民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平均1名技术员要负责300个农牧民。科技人员的素质不均衡,数量有限,严重制约了培训效果。

体制不够健全,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目前城镇面向农牧民的壁垒和一些不合理的规定依然存在。农牧民在城镇里务工,享受不到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城镇的用工制度对农牧民工还存有一定歧视,导致许多农牧民离乡不离土,既不能融入城镇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成为往返于城乡之间的“两柄”农牧民。他们生活不稳定,思想负担重,使培训受到了影响。

对策和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管理机制。政府要从制定规划、工作协调、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对农牧民教育的指导和支持。理顺农牧民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统筹管理功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农牧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措施。

2、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机制。要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运行的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紧密结合农业重大项目开展农牧民技术培训,健全培训网络。在专业教育上,要充分发挥区委党校的作用,整合相关院校的资源优势,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扩大培训规模;在农技推广上,可借助教育部门的远程教育网络,由各镇组织,让农牧民就近学习,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3、因材施教,创新培训模式。坚持以需定培、长短结合、就地转移与输出转移并重的原则,从农牧民对教育培训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出发,创新培训模式。教育内容上要从单一转向全面,既要重视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也要重视农牧民市场意识和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可以采取“点菜式”、“订单式”、“示范式”等多种教育手段帮助农牧民学习。

4、引进人才,创新用人机制。要注意把大批科技人员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采取招考或竞聘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部门。合理安排现有的技术人员到省内外先进地方参观学习,接受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把教师的经济收益与培训成绩挂钩。

农业干部教育培训篇7

按照自治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自治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第二期骨干培训班在这里开班了。这次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和自治区党委领导有关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讲话精神,掌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有关专业技能、工作方法等,为扩大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同时,通过举办此次培训班,也要为试点地州和非试点地州市继续深入开展骨干培训工作做出示范。下面,我就办好这次骨干培训班,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深入了解我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自6月28日自治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召开以来,我区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要求,精心组织,扎实工作,紧密配合,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天地网合一”的教学平台已经初步建立。今年8月初,自治区远程办完成了汉语辅助教学网“新疆昆仑网''''''''招标工作,8月20日基本建成并试运行,10月11日,“新疆昆仑网”暨新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正式开通,三个试点地州的分站也同步开通。“新疆昆仑网”的开通,标志着我区农村党员干部观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于推进正在开展的自治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维吾尔、哈萨克两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前端播出平台也于10月21日开始试播。目前,非试点地州市汉语辅助教学网分站正在建设当中,自治区维吾尔、哈萨克两种少数民族语言的辅助教学网站正在紧张筹建中,力争在11月底前开通试运行,以满足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

二是终端接收站点建设进展顺利。9月28日,自治区远程办召开了自治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工作会议,就我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终端接收站点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自治区远程办主任沙布尔·艾提江同志代表自治区远程办,分别与巴州、昌吉州、塔城地区三个试点地州远程办就11月底前完成38个乡镇和1178个行政村终端接收站点建设任务签订了责任书。10月29日,自治区远程办就第一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设备进行了招标。目前,待建站点已全部完成了室外卫星接收天线水泥基座的建设,11月底以前将完成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并开始试运行。

三是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工作稳步推进。自治区远程办和各试点地州远程办认真贯彻落实《新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近期和中长期的建设规划》,按照“紧扣需求,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强化译制,自制为主”的工作思路,充分整合利用各级各部门优质存量资源,积极充实教学资源库,初步搭建了少数民族语言课件译制体系,并启动了本土课件开发工作,开发制作了一批体现地方特色,有针对性的实用型教学课件,满足了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目前自治区远程教学中心资源库内容逐步丰富,向“新疆昆仑网”辅助教学网站上传教学资源累计376部,近300多小时;向前端播出平台提供维、哈两种少数民族语言的电教片8小时;配合即将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制作和译制总长度为4个小时的教学课件,内容包括党的基础知识、无神论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阐述、典型事迹等。

四是试点工作骨干队伍建设扎实有效。6月底,我区举办了自治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第一期骨干培训班,采取集中授课、实际操作、现场观摩等形式,对来自全疆各地的109名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骨干人员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广大远程教育工作者对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方法步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方法和专业技能,在随后的地州试点工作中发挥了组织管理和技术骨干的作用。巴州、昌吉、塔城三个试点地州从7月底至今先后举办了l一2期地县(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骨干人员培训班,主要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卫星终端接收点知识及终端设备操作,档案管理,工程质量管理与验收,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教学资源开发等内容。同时,一些县市也先后举办了相应的培训班,对乡、村两级远程教育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了培训。

二、明确任务,充分认识加强远程教育骨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央反复强调,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学用”是目的。“管”要力求科学、增强实效,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建成一个、管好一个、见效一个,防止“重建设、轻管理、轻使用''''''''的倾向。“管”的任务和目标要实现,就必须把建立一支较高素质的站点技术、教学及管理人员队伍作为工作的重点,把远程教育的教学组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抓出特点、抓出成效。下一阶段我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在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骨干队伍建设,切实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为切实做好我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用”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快教学组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试点工作川页利开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组织、管理人员,是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关键,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试点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没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学、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组成的骨干队伍作支撑,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无济于事,将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有关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指示精神,着眼于全面提高试点工作骨干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试点工作骨干,为试点工作的/顷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试点地州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将骨干人员培训工作摆上试点工作的重要议程,在做好基础建设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大骨干队伍培训力度,通过调查研究、督促检查、落实责任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标准,严把入口关,坚持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原则,合理确定培训内容,采取形式多样、方便灵活的培训方式,切实把培训工作抓紧、抓实。

积极参加培训,努力提高素质和能力,是远程教育组织、管理人员肩负的政治使命。新疆作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能够成为全国扩大试点省区中西北地区和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唯一省区,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我区的亲切关怀和高度的信任。当前,我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最核心和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如何做好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如何保证投入设备的正常运行,如何保证教育资源、课件的质量,以便使农民真正增强素质、提高技能、得到实惠。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建好的资源,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学到致富本领,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引起基层和群众的不满。作为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骨干,作为基层学习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明确肩负的政治使命,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清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试点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通过学习尽快熟练掌握业务技能,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业务工作,做到让党员欢迎、干部满意、群众认可。

三、严格要求,切实保证培训学习取得实效

加强学习是提高素质、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需要,是推动我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需要,是形势发展和工作推进的需要。参加这次培训班的同志,都是自治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业务骨干,在试点工作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较高的业务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培训学习期间,大家要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措施,准确全面地把握新形势,研究解决新问题,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要明确培训学习的要求,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我区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这次培训的对象主要是远程教育的教学组织、管理人员,培训的重点主要是自治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终端接收站点总体技术方案、辅助教学网站和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管理和评估、设备操作及调试等专业知识方面的内容。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大部分同志,过去都没有直接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希望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次培训机会,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听讲,积极动手操作,把知识学会弄懂,通过培训学习,切实掌握开展远程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的业务知识。

二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我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已开展半年,各地在试点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大家要充分利用这次学习的机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带着问题学,把握好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积极通过学习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要带着思路学,结合学到的知识,超前考虑试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不断提高认识的同时,深入论证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大家要紧密联系这些实际问题,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不明白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员请教,直到弄懂为止,做到学以致用,教学相长。

三是要抓住重点,确保学习培训活动取得实效。现代远程教育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方式,与以往的各类教育模式相比,具有开放性、主动性强的特点。大家今后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因此,我们每一位学员一定要在学习培训中抓住重点,认真思考如何创新远程教育工作中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一是要通过学习培训转变思想,确立以农村党员干部为中心的崭新教学理念,树立教师的“教”要为农村党员干部的“学”服务的新观念,变过去教学中的“重记”为现在的“重思”,从过去的“学会”变为现在的“会学”,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远程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二是通过学习培训掌握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师资水平高、教学技术和手段先进的优势,重视并力口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个别性指导与辅导,着力营造现代远程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借此调动和激发农村党员干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切实发挥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中的服务作用。

农业干部教育培训篇8

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培训氛围。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国家、省、市鼓励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相关扶持政策,宣传经技能培训后输出农民工的典型事迹。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乡镇技能培训工作方案参考资料,提供参阅,欢迎阅读。

乡镇技能培训工作方案一

一、目标任务

利用今冬明春农民工返乡和农闲的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开展“百日农民工培训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全市8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年全市劳务经济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二、时间安排

从月份开始,集中三个月时间,组织实施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政府主导、统筹谋划、部门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合理推进”的总体要求,各县(区)要在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的协调下,劳动保障、劳务、扶贫、农牧、财政、教育、建设、科技、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集中抓好今冬明春农民工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协调解决好培训前及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2、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培训氛围。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国家、省、市鼓励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相关扶持政策,宣传经技能培训后输出农民工的典型事迹,让广大农民工充分了解有关培训内容、经费补助标准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创新培训模式,保障资金投入。要针对农民工特点和本地培训资源的实际,开展高、中、低多层次的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流动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既要保证培训质量,又要保证培训规模。在资金投入上,要切实落实省委发〔〕32号文件关于就业再就业资金的10%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时足额给予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同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要按照“各级政府决策政出一门、县区一级捆绑使用”的原则进行整合,统一实施,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

4、突出培训重点,增强培训实效。一是做到培训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围绕灾后重建和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开展泥瓦工、木工、电工、电焊工、钢筋工、架子工等科目的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二是做到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加强与全国各地特别是深圳市的劳务合作,考察就业市场,了解用工需求,大力推行订单、定向培训,校企联合培训等方式,重点加强保安、家政、电子、服装加工、计算机应用等市场需求量大的工种技能培训。三是做到培训与扶持创业相结合。在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力争培养一批小老板,扶持一批创业企业,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四是做到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在开展培训过程中,按照市场需求和群众愿望,精心筛选一批实力雄厚、工资福利高、社会信誉好的用工单位,通过媒体播放用工信息和印制张贴招工信息等方式,为外出务工者提供岗位信息和就业服务,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同时,要加强农民工的技能鉴定工作,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技能鉴定率。

5、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培训质量。按照随机抽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办法,组织专人深入各乡镇和培训基地,从师资、学时、教材、实训等方面对农民工培训工作进行跟踪检查、协调指导,及时解决培训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培训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使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乡镇技能培训工作方案二

为搞好医药工人、经营人员的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结合医药行业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培训目标

医药工人、经营人员中级技术业务培训是在初级技术业务培训的基础上,从医药生产、经营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出发,对技术工人和医药商业经营人员进行的一种定向专业技术业务培训。它是提高医药工人、经营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改变医药职工队伍技术业务等级结构不合理状况的重要措施,是岗位职务培训的组成部分,是“xx”期间医药职工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医药工人、经营人员中级技术业务培训一定要紧密联系生产、经营实际,突出重点,强调针对性,保证培训质量,以促进医药生产、经营的发展。

医药工人、经营人员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的目标,是使医药工人在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达到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四至六级应知应会的要求,使中药、医药商业经营人员在业务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方面达到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药、医药经营人员业务技术等级标准三至四级应知应会的要求,并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术革新的能力。

二、培训重点和培训规划

医药工人中级技术培训的对象是具有初中文化和实际水平已达到初级而未达到中级技术水平的技术工人,医药经营人员的中级业务技术培训的对象是具有初中文化和实际水平已达到初级而未达到中级业务技术的经营人员(指以五大员为主体的有关业务人员,下同)。

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的重点是工业企业的班组长、生产骨干和在关键岗位上操作的技术工人,商业企业的基层门店、柜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

专业对口的中专、技校等中等以上学校毕业生和已取得中专及中专以上专业合格证书者可免于理论知识的培训。

通过“xx”期间的中级技术业务培训,力争医药工业(包括中成药、医疗器械)行业到1990年有50%左右的技术工人的实际水平达到中级技术水平,医药商业行业有40%左右的经营人员的实际水平达到中级业务技术水平,沿海、中部省、区应高于上述指标,边缘省、区可略低于上述指标。

大型医药企业可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自行确定培训的对象范围、进度要求,中小型企业由主管医药部门统筹规划,协助安排。

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各医药工种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理论教学(即应知部分培训)参照国家医药管理局所属各专业公司制定和编写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执行。为使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各单位在执行时,可从各自的生产经营实际和岗位职务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培训内容作必要的增删和调整,并报主管医药部门批准。理论培训总课时数不能低于600学时。在统编教材出版前,各单位可按教学计划、大纲的要求,选用或自编一些教材或讲义。通用工种可参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执行。

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即应会部分的培训),原则上实行逐级培训、逐级考核的办法,可采用以师带徒、岗位练兵、开展技术比赛等方式进行。

四、培训形式和方法

中级技术业务培训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形式办学。在办学方法上,有条件的医药企业可单独办班,没条件单独办班的企业可实行联合办学和委托代培。医药商业企业点多、面广、人员分散,更要提倡联合办学。各地各单位可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联合方式。有办学条件的地、市,可由地、市医药局(公司)牵头,组织县与县或市与县的联合办学;人数少的工种可由省医药局或专业公司牵头,组织地、市、州联合办学;个别专业还可以通过国家医药管理局所属专业公司实行跨省联合,如举办跨省的师资培训班或向师资紧缺的省、区选派讲师团等。在联合办学中,各级医药管理部门都要树立为行业服务的全局思想、热心牵线,办学单位要本着勤俭办学的精神,合理收费。对基础好的学员也可实行自学的方法,但要定期进行辅导或编写自学辅导材料,防止放任自流。

中级技术业务培训一定要坚持标准,保证培训质量。在培训时,要把好入学关,对不具备初中文化或双补时未补化学的学员,在培训前都要补习初中文化及化学课程。

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抽调部分既懂专业知识又有教学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师资队伍,专职教师数量应占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三到五。要办好师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可聘请部分有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的兼职教师。要加强教学管理,要有专职管理人员及严密的教学管理制度。

五、考核、发证

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的考核、发证可以“哪里培训,哪里考核、发证”为原则,由大型医药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自定办法,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医药管理局(总公司)批准后执行。考试要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命题,有条件的可组织统一考试。要严肃考场纪律,各级医药管理部门要进行检查或抽查考试。

中级技术业务合格证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医药管理部门会同地方同级劳动部门统一印制。

六、加强领导、通力协作

中级技术业务培训任务重,技术业务性强,涉及面广,因此,各级医药管理部门和医药企业必须加强领导,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教育、劳动、工会、技术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要制定好本地区、本企业“xx”期间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的规划,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培训中的实际困难,从师资、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政策规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乡镇技能培训工作方案三

一、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

计划生育干部岗位专业培训,是对在职干部,按照岗位规范的要求所进行的以提高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的定向培训以及根据本岗位工作发展的需要进行的各种适应性培训,是干部岗位培训的组成部分。通过岗位专业培训,使计划生育干部达到本岗位的任职要求,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服务。

二、培训范围和对象

凡是在各级政府部门中从事计划生育工作的在职干部,都属于岗位专业培训的对象。

已经学完与岗位专业培训相同的课程,并取得中专以上毕业证书、专业证书或单科结业证明的,经上一级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年内可以免修。

县(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副主任(含科级)以上干部文化程度未达到中专或高中毕业的、乡(镇)计划生育干部未达到初中毕业的,须经文化补课,达到起点要求后,方可参加培训。

今后各级计划生育部门,一般不录用和调入不具备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员。凡新录用的非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初任培训,合格之后,方可上岗。

三、培训内容与课程设置

岗位专业培训课程暂定为四门,即人口理论、计划生育管理、人口统计与计划、计划生育技术。根据岗位职务的不同,培训应分层次进行。

科级以上干部专业课程面授时间不少于250学时;乡(镇)计划生育干部不少于220学时。

四、职责分工

计划生育干部岗位专业培训工作,由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规划,宏观指导;各地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实施。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负责制定计划生育干部岗位专业培训总体规划;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教材;实施对地(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副主任(含处级干部)的培训;组织省(区、市)计划生育干部培训中心的师资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县、乡计划生育干部培训试点;检查、评估培训质量,汇总各地开展岗位专业培训的工作情况,并组织培训工作经验交流。

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制定本地区计划生育干部岗位专业培训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对县(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副主任(含科级干部)的岗位专业培训;对地(市)、县计划生育干部岗位专业培训进行指导、督促、培训师资和检查教学质量。

地(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对乡(镇)计划生育干部的岗位专业培训。

计划单列市的计划生育干部岗位专业培训工作,请与所在省、自治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协商确定。

五、教学基地与师资配备

岗位专业培训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现有的计划生育大、中专学校、干部培训中心、计划生育服务站是开展岗位培训的教学基地。

要建立一支能承担岗位专业培训教学工作,且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岗位专业培训师资资格由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依据有关规定制定。

岗位专业培训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单科培训或全科培训的方法。要确保教学质量。

六、考核颁证

岗位专业培训考核的方法和标准,由各级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制定,并分级组织实施。经考核合格后,按分级培训的原则,由计划生育部门颁发《岗位专业培训证书》。《岗位专业培训证书》由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印制。

《岗位专业培训证书》是干部上岗、作用的条件之一。

七、加强对岗位专业培训工作的领导

(一)各级计划生育委员会要提高对岗位专业培训工作的认识,把它作为提高干部素质和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和途径。要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内,分期分批安排干部参加培训。

(二)各级计划生育委员会要将岗位培训工作列入目标管理的考核项目之一。要商请当地财政部门切实解决培训经费问题,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实施。

(三)计划生育干部岗位专业培训是规范化岗位培训的组成部分,要主动取得组织人事部门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培训内容和要求,按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的要求进行。岗位培训共修课的内容和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颁发按人事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干部任用、晋级、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各级计划生育部门要主动向人事部门通报专业培训情况,并就岗位培训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协商解决。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要积极支持计划生育部门的干部岗位专业培训工作,并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乡镇技能培训工作方案四

为切实实施好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促进农业增产、品质优化和农民增收,不断推动我县“三农”加快发展,根据省农委、省财政厅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庐江县20_年阳光工程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培训需求,结合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农业专项技术培训,进一步明确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着力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培训补助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和农民受益。

二、培训任务

20_年,全县共实施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192人,其中:水稻专业1100人(万山镇400人、乐桥镇400人、泥河镇200人、同大镇100人);油菜专业92人(白山镇92人)。

三、培训对象、内容

结合今年全国粮棉油糖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全县共在12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对示范方内的从业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每方培训骨干农民约100人,全年培训不少于2次。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内容将紧紧围绕项目和产业发展,以主推品种、种植养殖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知识为主,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示范指导,注重同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

四、补助标准

根据皖农科〔20_〕199号文件精神,农业专项技术培训按人均100元的标准执行(中央财政补助)。

五、组织实施

(一)确定培训机构

农业专项技术培训由县级农业主管部门根据高产创建方建设情况认定培训机构,我县拟确定由县农技推广中心承担全县共1192人的培训任务。

(二)开展培训工作

1、制订培训计划。培训机构要根据农业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类别、专业和任务数量,精心编制培训计划,报农业主管部门审批后按计划实施,确保培训人数、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落到实处。

2、遴选培训师资。培训机构要聘请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培训教师、专家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作为阳光工程培训师资。

3、编发培训教材。培训机构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组织编写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包括简单的讲义、明白纸等),免费发放给参训农民,确保每人一套。

4、建立培训档案。培训机构应逐班次建立真实、完整和规范的培训档案。

5、项目管理和验收。要加强对农业专项技术培训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按照阳光工程规定的培训台帐、资料档案、验收考核等管理要求执行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及时调整和充实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协调好各行业的关系,逐级落实责任。

(二)强化信息公开。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将通过本部门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阳光工程培训任务、机构名称、培训专业、培训时间、补贴标准、联系电话等内容,加强宣传,接受社会监督。

(三)强化技术服务。组织成立技术指导组,聘请在我省的全国水稻高产创建活动专家组成员为首席专家;由县农委分管负责人任组长,县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任副组长,县农委农业科、项目科,县农技推广中心推广股、土肥站,县植保站、种子管理站、农机局等单位的技术骨干为成员。同时,建立技术服务目标责任制,明确技术组每名成员的职责,采取包项目、包面积、包技术培训指导、包产量质量指标、包技术总结,并实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奖惩挂钩。

(四)强化现场观摩。在水稻、油菜关键管理时期和收割前,组织县镇农技人员、技术专家、示范农户、种稻(油)大户到粮油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现场观摩,总结创建经验,发挥示范片宣传、辐射和培训的作用。

(五)规范经费使用。阳光工程培训经费主要用于补助培训机构对农民开展免费培训的相关支出。根据《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皖农科〔20_〕58号),明确资金开支内容和审核拨付程序。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在审核拨付过程中应出具教学计划、教材讲义、《阳光工程培训台账》和培训现场照片。

(六)加强监督检查。县农委、县财政局将不定期地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话和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强化监管,确保培训项目规范实施。严禁骗取、套取、挪用、贪污等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发生。发现违纪违规问题的要及时整改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农业干部教育培训篇9

一、积极开创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培训事业新局面,打造良好社会大环境

福建省农广校始终坚持有为有位,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学校社会形象良好,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并争取到国家、省有关农业职业教育、农民培训政策和项目,以及本省财政专项投入。

福建省级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农业主管部门下发了一系列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和农广校建设的法规、文件或政策。突出表现在:2010年,福建省委组织部、省农办、教育厅、农业厅出台了《关于组织全省千名村主干参加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通知》,通知要求依托福建省农广校开展全省村主干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每年省级财政补贴每人800元,当年共招收村主干学员1096名,圆满完成任务。2011年,福建省财政厅、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实施办法的通知》,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对所有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正式学籍学生,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所有专业学生(包括福建省农广校),实行免学费财政资金补助,省属学校非全日制学生按每生每学年1200元财政资金补助标准。该文件是全国首个省级政府出台非全日制免学费文件。目前,2011级学生的第一学年财政补助学费已经下拨,极大地解决了长期制约农广校进一步发展的办学资金紧缺问题,也为全国农广校系统非全日制学生免学费补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2010年,在全国农广校成立30周年大会上,福建省农广校被中央农广校领导小组评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2013年争取在免学费基础上,福建省政府出台给非全日制涉农专业学生给予误工补贴。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全省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中专学历教育

2010年福建省农广校被省教育厅列为21所省属中等职业学校之一。2011年统一使用“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电子注册管理。各级农广校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2010—2012年期间,全省农广校组织实施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组织实施福建省农村千名村主干参加中等职业学历教育。以村主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民技术员、种养大户、生产能人等为培养重点,完成中专学历教育招生6091人,毕业5088人,为福建省农村培养了一支农村带头人队伍,充实了农民技术员队伍,培养了一批农村致富示范户。

2.农民培训

2010—2012年,全省农广校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组织实施村级农民技术员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三进村”行动、农业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等,适时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冬春农民大培训等专题培训。累计承担阳光工程培训2.63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68.9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710人次。

2012年上半年,全省农广校大力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组织专家先后到长汀、上杭等5县市10个乡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场次,参训人员1000多人。同时组织12000人收看中央农广校举办的“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远程大培训”网络大讲堂。各级农广校共组织近500场次冬春农业大培训,建立了大培训联系村500个,培训农民56300人次,培训农业干部5800人次,为全省农村输送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

3.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建设

2010—2012年期间,全省农广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教学功能不断拓展,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贴近“三农”特色更加突出,远程教育和面授培训相结合的优势进一步发挥,教育培训成效显著,在农业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中,配合省农业院校、省政府农办,利用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等系统,全省将近1400个视频会场、15300个行政村,省、市、县、乡、村5级均能通过网络、电视、视频点击等收看培训情况。2010—2011年,共举办全省主会场远程培训24期,邀请了112位专家讲授120多个课程讲座,284位专家通过远程视频现场解答420多个农村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乡镇分会场入会数17811,参加培训听课149.98万人次;现场互动乡镇440多次,解答互动及各种平台的问题700多个;制作光盘1800多张。在泉州和罗源、福鼎等10多个县市开展了24次区域性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邀请60位省内外专家讲授60个农业实用技术专题,有10.72万人次得到培训。此外通过省委组织部的iptV全省基层党员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点击收看培训情况达23万人次。为全省培养了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已经形成从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农业远程教育办学网络,构建了一个覆盖全省农村的农民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打造出一个农民教育培训平台。

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办学培训能力。认真组织开展县级农广校评估工作,经过严格的自评、复评、验收,福建省45所县级农广校全部顺利通过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领导小组的验收,尤溪县等12所县级农广校被评为a级校,新罗区等3所县级农广校被评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突出学校,顺昌县等4所县级农广校被评为农民培训工作突出学校。

建设农民教育培训示范村,不断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进村入户。福建省农广校在2010—2012年期间,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进村入户,先后在上杭县古田镇文元村等建立12个农民教育培训示范村,解决了农民受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4.媒体资源利用

农业干部教育培训篇10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等明显优势,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空间的学习对象进行“点播式、交互式和现场直播式”教育。利用这一手段加强和改进农村学校师生教育,不但能推进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解决农村师资短缺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机制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把政治理论、科技知识和致富本领源源不断地传输给农村党员干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把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具备条件的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进而有力地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问题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难点问题。现代远程教育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教育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解决由城乡信息不对称、受教育机会不均衡等因素所导致的城乡居民收入失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使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夯实农村人才基础;可以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因此,在全市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连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创新工程,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教育和培训农村广大党员干部、造福农民群众的一项富民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依托石嘴山市教育城域网,建设覆盖城乡、纵横贯通、上下协同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整合为核心,加大整合适合本地特点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设施和网络,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坚持“整合资源、建管并举、因人施教、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边试点、边建设、边使用、边总结,努力实现“一网多用”、“一点多用”、“一室多用”的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与应用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目标任务

(一)年10月底前,各县(区)根据国家、自治区的有关要求,指导各学校分类完成光盘播放、卫星接收+多功能教室、卫星接收+多功能教室+30台网络计算机三种模式的安装调试工作,并做好应用前的设备管理、操作人员的培训等准备工作。

(二)年9月,启动石嘴山市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工程,年11月底前,建设远程教育演播厅和制作中心,在各县(区)选择15所农村学校以光纤或aDSL方式接入教育城域网,作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实验学校投入使用。实验学校要在信息技术与资源整合、设备维护、应用水平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经验。市委党校、具备条件的县(区)党校卫星站也要接入教育城域网。

(三)*年初至6月底前,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全市具备建设条件的农村学校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网,并投入运行。

(四)*年下半年,实现“校校通”目标。符合条件的乡镇、街道社区接入教育城域网。使全市教育网络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软件平台,统一网络接入,统一使用网络出口,统一使用教育网的ip地址和域名命名。同时,建立并完善市、县(区)、学校三级培训体系。

四、主要措施

(一)整合经费资源。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自治区政府把石嘴山市列为2004—年度全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已安排了585万元专项资金,本地配套资金144万元,项目共计投入资金729万元。市教育局要按照“因地制宜、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的原则,抓好资金落实,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金。为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年起,市、县(区)每年要从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额的经费,专门用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把组织、党校、计生、科技、农业等涉农培训工作整合纳入远程教育工作之中。市委组织部将根据需要每年从留存党费中酌情给予补助,县(区)党委组织部门代党委管理的党费,也要适当拿出一部分作为所需经费的补充。

(二)整合硬件资源。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各县(区)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中,要本着少花钱、多办事、高效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教育、党校、广电和电信等部门已有的设施和设备,特别是利用教育部门的设备资源,搭建光盘播放等三种模式的农村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使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既服务于师生,又培训党员干部。要通过周密的计划和合理的安排,把已有的硬件设施尽可能多地利用起来。

(三)整合教学资源。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做好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坚持教学资源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与农村党员干部和中小学师生的学习需求同步。担负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村中小学师生教育培训任务的有关部门要对所掌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培训的内容。同时为了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农民群众和农村中小学师生的学习需求,还要在利用好原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开发机制,形成纵横贯通、上下协同的教学资源开发协作网。

(四)整合人力资源。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选配好教学、管理、技术这三支队伍,是做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各县(区)要合理调配人力,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浪费。在人员选配上要注意在确保基本条件的前提下,优先选用乡镇、村干部和乡镇、村级后备力量,优先选用乡镇站所职工和中小学教师。要注意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确保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用得了、管得好。在这方面,重点是抓好网络中心、信函源工作站和各接收点管理与维护人员的培训。要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做到站点建设到哪里,管理维护人员就培训到那里。

(五)切实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农村中小学站点建立以后,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要从农村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的“助推器”作用,在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阵地作用。通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不仅让农村党员干部受到教育,而且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使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在培训工作中,要切实注意做好三个方面:

一要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在教育培训内容上要贴近农村需求,在教育培训方式上要贴近农村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形成“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培训模式。努力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办成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中小学师生综合素质的培训点;办成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突破点;办成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示范点;办成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掌握适用技术的致富点;办成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点。

二要讲求教育培训的适用性。要通过实行分级管理、分层培训,逐步形成基层党员干部、农民群众和师生“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要发挥多部门的资源优势,依靠卫星接收系统和互联网,遴选、收集、整合、储存和整理党建、农业、教育、科技、经济、法律等教学课件,积极提供有关党务知识、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农村适用技术、经营管理、市场信息、致富典型等与农民群众和中小学师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课件资源,建立一套适合我市市情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信息资源库。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要根据本市的实际建立资料片库,开发“本土软件”和“乡村教材”,整合一个与全国远程教育中心资源库衔接,与市、县(区)资源库链接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资源体系,为全市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提供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简便适用的培训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聚集效应。

三要保证教育培训的经常性。要采取边建设、边使用的办法,建立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的农村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教育培训制度。要研究改进教育培训的组织方法,建立激励机制,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与党员干部学历教育相结合,与乡镇、村干部经常性培训和任职资格培训相结合,与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对积极参加培训的入党积极分子、致富能人要在党员致富基金、项目投资、小额贷款等方面予以倾斜,促使农村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自觉参加培训,真正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五、组织领导

1、建立组织领导机构。为了加强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市委、政府决定成立全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陶进,副组长:郑忠安,成员:张兴斌、杨忠国、陆秀兰、黄刚、张伟、赵廷华、马明礼、王新礼、任生元、潘立清、刘允、刘金星、马相亮、安占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黄刚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由有关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机构,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