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设计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44

美术设计学篇1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调整,以引导学生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为目的。作为教师是否知道这些从何而来?清楚具体内容有哪些?才会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对教学知根知底。良好的教学不应是像教师在课前预设教案般机械执行,而是课堂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不断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提升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适当配合讲解或谈话,促使学生避免掌握一大堆空洞死板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清楚准确地感知教学重点的对象,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高中的美术鉴赏阶段是义务教育“美术欣赏”(欣赏与评述)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解。同学们运用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运用感知、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在制定这种理解性的教学设计前,对美术家和作品的了解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审美享受。在发散性思维中,围绕目标,培养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空间,实现较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若能多多提高对美术鉴赏方法,提高绘画风格、流派知识和对基本发展脉络的了解,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品和美术家。

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理解出现的现象与问题

理解是唯一有价值的学习,是学生在已经了解到的知识层面上重新建构自己对于这方面的感悟。在新结构主义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伯尔、布鲁纳,他们十分重视学习者内在的理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如皮亚杰的观点是,学习是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构建了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构建过程在本质上就是理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是一个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与理解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奥苏伯尔所认为的理解就是他所极力主张的有意义学习,即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这些名家都提到了理解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做到在教学中整体把握高中美术新课程呢?如何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进行课堂学习,老师在预设理解性的教学设计或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切勿使用口号式、命令式的言语,系统全面地使学生获得创造性思维。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种理解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点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而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不至于造成学生对于该科内容的混淆。

三、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创造创新性研究学习

美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产品,通过平面和立体的形式,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的精神的物质化显现。由于美术是由人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类,所以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美术就被归入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列。在这其中,又由于美术的塑造性而被称之为造型艺术,但“造型艺术”这个概念也是有局限的,因为像舞蹈、戏剧、艺术体操等表演艺术也同样强调造型性。所以研究高中美术教学、研究高中美术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是有很大意义的。教师要依据具体的理解目标和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现实的教学条件,有所区别地进行教学设计并据此展开创新性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做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以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的目标。

四、结语

美术设计学篇2

关键词(冒号):民间美术设计文化

在当今这个高科技信息时代,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的设计工具、设计手段层出不穷。计算机、互联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各种数码输入、输出设备的应用,使得学生们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越来越倚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进步,依赖于工具、手段的提高。设计作品中充斥着1些图案与色彩的简单拼凑、大同小异的电脑特效,这种左抄右搬的现象时有出现。学生关注的是如何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去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忽略了用艺术审美打动人们的内心世界。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背后是设计元素的匮乏、传统文化的缺失。

学生设计作品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激起其自身内在的情感,没有民族文化作为根基。电脑是1个高效的设计语言工具,但不是万能的,把电脑作为设计的全部内容是错误的。电脑只是1个工具,它需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需要我们的观念,需要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在设计中的体现,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和完备的文化修养相结合。熟练地使用各种软、硬件只是从事设计创作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中去。

设计是1门涉及到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之1。这种与传统文化的连带关系,决定了设计活动必然会被烙上社会文化的印记。尽管设计的审美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呈1种动态的趋势,但它始终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土壤,不能脱离民族心理的共识。设计的受众永远是针对具体的,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人群。文化与民族是不可分的,“最具民族性的也是最具世界性的”。求新扮酷、构思怪异、造型离奇的作品可以取悦人的感官,满足猎奇的心理,但是没有文化内涵。不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作品是不能慰藉观者的心灵的,更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1、将民间美术融入设计教学

数字时代的优秀作品对于载体有着更多的选择,而其是否能打动人,是否能成为设计亮点,就需要从文化的角度衡量。然而,快餐文化的盛行、就业的压力使学生不能体会设计文化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解读民间美术的样式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在多种艺术语言的交叉中找到设计的灵感。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过为世人瞩目的优秀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投射,是民族文化中无比绚烂的1页,是中国人特有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的反映。民间美术将吉祥的内容与美的形式融为1体,表现了喜庆、乐观、吉祥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的完美境界。其质朴、自然、充满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卓越的创意和独特的风格,并且涵盖着广博的传统文化精髓。民间美术与人类社会有着天然的亲合性,能够在瞬间扣人心弦,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和美的共鸣,使人的心灵获得激荡和铸造。它所产生的愉悦和美感,能使形式的审美因素超越时空,震撼人们的心灵,它沟通了人类共同的心理倾向和共同的感觉经验,必然导致人们具有共同的审美基础,使处于不同目标与不同角度的人,从积淀下来的形式中,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内容。民间美术就像1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在深层意识中连接起来。

教师应在对民间美术溯本求源的解读中,帮助学生求得规律,吸取有价值的成果。在继承传统的优秀审美观念的同时找到突破,要将民间美术中的文化精髓通过对现代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转化成符合时代要求的视觉语言,并赋予其时代的气息和新意。要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使传统与现实互动,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创新,才能在竞争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

2、教学方法、步骤

在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构成形式美的角度、从设计方法论的观点,把握民间美术及其文化内涵的拓展与应用。从感知、理解、再现的潜层面着手,进而利用所掌握的现代设计观念、方法与民族化的民间本土艺术语汇对比、映衬、沟通,最后实现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从而完成对本土化审美形象的心理体验、升华和对现代设计理念的消化超越。

1.解读民间美术样式

通过民间采风、实地调研、收集资料,文字、图片,从形态学角度研究民间美术的生存基础、造型特征、图案纹样。了解民间美术样式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其前景、危机和潜力。对构成的特点、形式法则和配色规律进行临摹整理,分析记录民间美术的装饰状态。研究各种纹样的称谓及特殊含义和传统,并分析其文化内涵及工艺制造特色,即附着于何物之上,客观分析记录原因。

2.挖掘文化内涵

在熟悉民间美术样式的基础上,以文化背景为前提,深入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将民间美术放到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大背景中去,在对其本质和美学特征的探求中,求得规律,吸取有价值的成果。文化是1个民族、历史发展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民族存在、发展的根基所在。它是设计的文化积淀和永恒动力,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现。任何1个民族都是统1的文化共同体。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受“天人合1”“阴阳5行”观念的影响,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这1哲学观、美学观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链条。只有把握民间文化的本质,挖掘民间文化的内涵,激发民间文化的力量,才能找到最佳的设计定位,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形象。

3.设计与运用

在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将民间美术的素材通过直接、间接、再创造的方法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并以自己已掌握的设计技巧再现出来,从而使设计作品在信息飞速更替的今天更具时代性和永久性。

直接运用(冒号):直接把民间美术的构成形式或色彩以及某些表现方法或工艺制作方法,借用到设计之中。在创作过程中,将民间美术的图案、造型样式作为1种创作的素材,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借题发挥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意图,设计出的作品与民间美术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使现代的艺术设计更具有民族特性。这1阶段的重点是掌握民间美术样式的各种表现方法和形式语言,掌握好民间美术词汇的运用。

间接运用(冒号):总结民间美术造型的形式法则,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形式语言,如强烈的色彩、特殊的寓意,经过融合、消化,成为自己的艺术语言。使民间美术作为1种民族文化的营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修养。创作的作品与原始素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深化与再创造(冒号):再创造是借助民间美术的装饰语言创作出有新意的图形、样式,但又不失民族风格。民间美术与民族文化的基因在精神追求与思维方式上得到全面的体现与继承。在这1阶段主要是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酝酿设计的创作灵感,寻找能够抓住自己视线的并能激发自己设计欲望、创作热情的兴奋点。借助对民间美术样式的感受引发自己的联想,以民间美术的独特语言和视觉图像表达自己的创意,使得作品在融合时代特征的同时,保持浓郁的东方风情和本民族的传统特色。

结语

好的设计不但美在形式而且美在内涵,它应该既有高科技的形式美,又有理性思辨的艺术美;既有符合时代潮流的崭新样式,又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只有用有技术含量的本土艺术语言结合深入浅出的直接情感表达,创作出的作品才能给人既带来感官的愉悦,又能唤醒人们心中潜藏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民间美术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归纳和提炼,寻找民间美术与时代特征的结合点。将民间美术的象征性艺术语言和特定的文化内涵结合,以强化作品的张力为目的,在赋予其新的活力的基础上,延续和拓宽设计的视觉语言。要以新的观念、新的视觉和新的表现手法容纳西方设计理念和思潮,并与传统文化的神韵、意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最简练的语言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达到最强烈的艺术效果,使民族传统文化在设计中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和定位,使设计作品散发出博大而包容的民族文化神韵,最终在对民间美术学以致用的基础上,为设计创新打好基础。

美术设计学篇3

意象性艺术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对教师开发课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意象性艺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二、意象性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四个要素

1.教师要养成素材收集习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天成事物“乱”象本身就具有特殊性,让学生多接触感受可以丰富对事物物象多样性的感知,改变学生因接触面窄而形成的固有视觉图式,让学生获取第一手的物象印记,为意象性表现打下基础。素材的收集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物象,同时也要注意收集各艺术派别的艺术作品,诸如印象派、立体主义等大家作品图片资料收集,可在介绍作品成就的同时,让学生领略艺术家是如何表现客观事物与表达画家主观感受的方法。

2.教师要具有教学案例设计能力

美术新课标理念中强调:“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美术教师为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必须具备美术教学案例设计的能力。例:《指甲长长啦》教学设计过程收集资料:2011年9月14日,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专业歌手克里斯•沃尔顿,艺名“公爵夫人”,在纽约公立图书馆前展示她刚破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最长手指甲。她的左手指甲总长10英尺2英寸(约3.05米),右手指甲总长9英尺7英寸(约2.87米)。只需484个她左手大拇指指甲那么长就可以够到帝国大厦的顶端。分析与设计:小朋友的指甲是不可能长长的,以上的资料很吸引小朋友的眼球,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长的指甲。指甲,其长长后并没有固定模式,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猜想,于是《指甲长长啦》这一意象性绘画教学课案例经多次修改设计完成。

3.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读“画”

意象性艺术因过多强调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世界。因此艺术家就需要调动一切手段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而不管是否与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即在表现对象时有意或无意地改变对象的自然形态,以符合自己的创作所要表达的目的,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再现客观对象时,有具象表达和意象再现两大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意象艺术作品时应更多从体会作者对事物的主观感受入手。创造美、表现美的标准不具有唯一性,从而为理解、接纳美术作品奠定感性的理论基础。

4.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形式美法则

美术设计学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美学;关系;相同;差异

一、艺术设计美学的概念

1、艺术设计美学概念的阐述我们可以先从语法层面上对美进行简单分析。首先“美学”一词是一个名词,而在此之前的“艺术设计”一词可以理解为定语,也就是修饰“美学”的形容词,这样我们就能得出这门学科其实是是美学其中一个具体的层面,是研究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美学。我们继续从语法层面上剖析,可以将“艺术”与“设计”分开,那么“艺术”就变成了修饰词,而“设计”表示名词,这样一来,艺术设计就可以理解为具有艺术特性的设计。艺术设计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常常会把它与艺术学、美学等相对综合的大学科相混淆,因此准确深刻地分析其内涵是非常有必要的。2、艺术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由于艺术设计美学是研究艺术设计在美学上表现,因此其研究对象与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基本吻合。在传播学中将信息的传播过程分为五个部分,即信息、传播者、受传者、媒介和反馈,转换到艺术设计中我们可以将这五部分换一种说法来阐释。信息代表所要传达的内容,在艺术设计中就是设计的产品,其中包括产品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等内在要求。传播者及设计师本身,与设计师自身的素养、审美意向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受传者及目标消费群体,所有的艺术设计其结果均是面向大众消费的,因此,对这一研究对象的挖掘尤为重要。媒介在艺术设计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载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类别,其中有二维平面设计和三维空间设计等差异。反馈代表了艺术设计结构的最终评价,衡量一个艺术设计产品的好坏,不是靠其艺术特性的高低,也不是靠科技含量的高低,而是受众的反馈好坏,好的艺术设计品必然会获得良好的口碑,这也是艺术设计区分纯艺术的一个本质差异。

二、一般美学概念

1、美是什么?“美”究竟是什么?我们追求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可见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次使用“美学”一词的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他认为人的知识体系中缺少对感性的系统认识,因而提出了对认识的深入研究,即人类的感觉。美来源于实践中的自由创造,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认为某些事物是美的,是因为它包含了人类独有的创造力。通俗来讲,美是种感觉认识,美学就是对这种感觉认识的研究,对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因而对美的认识也是千变万化的。2、一般美学涵盖哪些方面一般美学所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如果不涉及系统化的学科内容,我们可以将一切美的东西归为某种美学上的思想。美学所涵盖的方面总结起来有五个主要的方面: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科学美以及艺术美,当然这五个方面并不是美学的全部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对优美、崇高的分析,对真善美、丑的对比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可以想象的美。

三、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关系

1、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艺术设计美学所重点研究的领域范围只针对设计品,围绕一切艺术设计而展开的美学讨论。主要研究对象为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艺术美,从这些类别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主要构建在人类的物质生活领域,是对物质文明的再处理。一般美学的研究领域更为广泛,它不仅仅是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还涉及了包含精神层面在内的艺术美、社会美等等。从他们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对比出其内在的联系,艺术设计美学中所运用的方法论原则。2、目标群体的对比分析美学所面对的是大众人群,并没有特定的限制,因为具有一般性的审美原则,因而在目标群体的差异化上并不是很明显。任何有独立思想的人都会因为经历不同或者对世界的认知不同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意向,所以美学的研究并无特定的目的或者功利性,其目标群体就是全部的人,具有广泛性。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综合两种美学的目标群体,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种美学目标群体的相同点。艺术设计美学的目标群体对艺术设计美具有限制性的指导意义,因为目标群体的喜好是检验艺术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艺术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目标群体的审美倾向,但是反过来讲,在艺术设计美指导下的设计产品,也会在不同程度对受众的选择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引领着目标群体。从这个角度上看艺术设计美学与其目标群体是互为影响的。3、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的对比分析我们提到艺术设计美学第一印象就是,它和艺术有关,它就是研究艺术美的,那么它与一般美学类似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有什么关联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形式美主要是指生活中的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而产生的美。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互通性,但这不意味着艺术设计美就是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或者艺术美的替代品,两者虽然有共性,但是却代表着不同的研究领域。

四、结论

美术设计学篇5

试论“艺术生态观”

蒙娜丽莎的网络镜像——网络恶搞及其文化反思

世界秩序的初睨之视觉征服——埃及技术发展与艺术观念

视觉文化影响下的美术教育

高等艺术教育引入柔性管理的几点设想

民办大专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于主流文化与美术创作的思考

偶然性与秩序感——自由绘画的纯粹之美

建筑视野中的趣味绘画艺术形态

面向工业设计的用户研究“双漏斗”模型及其应用路径

嫁接“装饰艺术”,绽放“美术建筑”之花——设计师刘既漂的建筑设计探讨

景德镇民窑釉上陶瓷绘画与市井文化

论LoFt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异

Droog的设计风格和发展脉络

当代设计中的女性特质探析

设计数学化初探

中国古代锁具的发展源流

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走进人们的视线之内——看崔雄油画风景随想谈山水——新疆教育学院授课稿

不落时代后年老更可宝——张文俊先生人品与画品

借古开今·时代新声——学者型山水画大家张文俊

文俊画坛不老稀——张文俊九十岁画展有感

墨浓写山川笔花传真情——张文俊山水画赏析

我的老师张文俊

张文俊艺术研讨会纪要

张文俊艺术活动年表

问题与方法:中国艺术史研究答问(上)

策略与混杂——现代性与油画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

设计之道——20世纪中国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艺术研究以创造新知识为文化做出贡献

印度贵霜、笈多时期的佛像服饰

贵霜王朝与之前印度佛像的世俗性因素及其与中国早期佛像的关系——四世纪之前

“远”观念与中国山水画的诞生

17世纪彩色《顾氏画谱》之研究

东汉画像艺术中所反映的早期民间道教人格完善技法及其现实意义

寻找古希腊的女艺术家

神性与奴性:艺术作品中女性艺术形象的演变

论朱迪·芝加哥女性主义艺术创作和文化实践

策略与反思: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女性艺术中同性之爱的描绘

论“院体”的明代孙隆粗笔没骨花鸟画

论赵孟頫的矛盾性格及其在艺术中的表现

论汉代图像的秩序构建

龟兹壁画艺术概述

探究中国傩面具的产生之源

毕加索与希腊:二三十年代毕加索的古典倾向及希腊影响

“势”与中国传统绘画

对长白山绘画语言的研究

包世臣书学思想对晚近书坛影响不同论

漫画的三种表现形式及其在艺术上的关联

魏晋人物品藻与中国绘画美学

中国传统哲学的“艺境”

融古铸今——项圣谟画风成因分析

艺术学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日中比较为中心

把教研放在高等美术教育创新发展的突出位置——简论高等美术教研的前沿问题

提升设计能力的设计计划训练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精品课程设计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改善措施研究

西方披挂式服装固定用具——Fibula研究

建筑的姿态——从“蓝天组”的建构观看德累斯顿UFa电影院的建筑设计

进行学科间交叉——蒂勒+斯考菲地奥创作解读

酷产品的设计方式

当代日本招贴设计中的视觉语义研究

福建民间文化的动漫角色创意与产业开发

从认知角度看产品形态的人性化设计

略谈德国现代腕表的设计特色

民间木版年画的装饰性及其美学意义

面向自然对景写生

浅谈对严肃游戏发展前景的思考

美术设计学篇6

 

关键词: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再培养

艺术设计的宗旨是通过良好的设计去改善人们的生活。艺术始终飘渺于生活却无法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行为。设计者所从事的设计,不是设计师的“自我表现”,而是服务于社会和消费者的,这也是艺术设计与纯艺术最本质的区别。美术基础课程的开设,又恰恰是纯艺术的再进化。在近几年从事设计教学工作当中,发现设计类专业学生美术基础课程掌握薄弱,导致对于其他设计类课程的步履维艰。在不断学习过程中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于美术课的看法及态度,通过实践和同本专业学生谈话得出一些道理:美术基础课,顾名思义是为步入专业打下造型基础和设计基础。目的是通过基础课的训练获得设计眼光、设计意识、设计技巧,是设计素质塑造的初始阶段。美术教学虽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言,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灵活把握。但多年来,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不仅造成了基础与专业的脱节,也与探索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多元的设计格局相距甚远。那么如何让基础课的训练适应市场发展,不简单的演变为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为“技术转让”。不与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我们联系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实际状态,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与重组,衍生出“设计”所蕴含的独特创造精神。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种情况:由于学生的造型基础能力比较薄弱,在进行设计时,往往不能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形象生动准确地表现在纸上,最终不得不放弃原先的设想而改从电脑图库中抽取现成的资料图片进行拼凑,最后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较强的造型能力,他们才能把设计构想以美的视觉形象表现出来,这也是设计得以实现的第一步。在此,就仅限美术能力的两个方面: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谈下从教以来的浅显看法。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学思想表述为:“教学做合一”,这是对教育现象的说明和总结,它们不是三个不相关联的过程,它要求施教者将三者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升学生学好课程的重要动力。艺术的感染力和艺术中真理显现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美术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欲望。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另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及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喜好,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品位。俗话说“功夫在诗外”,这也同样适用于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修养的高低,常常决定了一件设计作品的品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广阔的知识面由于视觉传达设计是以艺术设计为主导,综合了传播学、心理学、市场学等诸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还要使学生广泛涉猎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培养他们广阔的知识面。 

而在我看来,当下最最重要,也是目前应该大力提倡的是:设置出与社会实践相关的课程改革。“包豪斯”时代就提出的设计思想“艺术与技术合二为一”。设计的终极目的是人,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只有当设计面向市场并接受消费者的检验和使用后,设计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在社会实际项目中,设计者经常会因委托者的意见而不得不再三修改设计方案。如何尽可能地缩小这种设计与生产上的差距,由于设计者的工作多数情况下都受到市场、客户和消费者的限制,而这些必要和必然的限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学生在以后真正面对市场和客户进行实际操作时,往往不知所措,最后用人单位还要花额外的成本对他们进行培训。所以,培养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成果的能力,就是要使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在这种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设计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学生也借此实现了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才能设计出更人性化的作品,才能发展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 

 

美术设计学篇7

一、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主要种类与特色

民族工艺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凝聚着各民族的艺术精华,体现着各民族的意志和追求。内蒙古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多种文化相互交融,这些都是民族工艺美术发展的文化基础,而内蒙古丰富的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材料基础。因此,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主要归纳为以下几大品种。

(一)绘画工艺美术

绘画工艺美术主要包括皮画、毡画、沙画、树皮画和木浮雕画。皮画选用优质天然牛皮为原料,采用皴、擦、刻、染、凹凸等工艺技术手法,经手工多次绘制、刻画、雕塑而成,题材多为草原风情和蒙古族传统图案,风格淳朴、粗犷。羊毛毡是游牧民族的特有产品,当代毡画继承了蒙古包用毡绣的传统,又吸收了木板烙画工艺,产品充满了异域风情,且容易携带,已成为内蒙古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二)雕塑工艺美术

雕塑工艺美术包括牛角雕、驼骨雕、犴角雕、猛犸象牙雕、巴林石雕、佘太翠雕、兴安石雕、麦饭石工艺品、根雕、木瘤雕等。其中巴林石色彩丰富高雅,深沉润泽,内容丰富,俏色取意,深浅皆宜,是观赏石中的精品。

(三)金属工艺美术

金属工艺美术主要包括金银制品和铜制工艺品。蒙古族的金银制品不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银碗是蒙古族传统的餐饮用具,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牛角镶嵌银质的牛角结盟杯、镀金的马等金银摆件及蒙古族银餐具系列。手工錾花工艺铜制火锅纹样细腻、工艺精湛,极具民族特色。(四)民族服饰及刺绣工艺内蒙古各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姿,别具一格。蒙古族服饰艳丽美观,有头饰、长袍、腰带、蒙古靴四个主要部分,妇女头饰是最受人瞩目的装饰。诸如鄂伦春、鄂温克族的传统服饰均由兽皮制作而成,赫哲族有制作鱼皮衣的古老传统。蒙古族刺绣源远流长,应用范围广泛,色彩丰富艳丽,具有强烈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

(五)其他工艺美术

其他工艺美术主要有皮革工艺品、牛角工艺品、三少民族的桦树皮制品、艺术挂毯、剪纸、仿辽瓷等。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发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

(一)有利于民族工艺美术的保护和传承

当我们在庆幸全球范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快捷便利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民族工艺美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也发生了极大的动摇。现代工业文明对民族工艺美术的冲击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无数珍贵的民族工艺美术正在逐渐消亡,选择其中有价值的品种进行保护已十分紧迫。然而,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保护工作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民族工艺美术生存环境的恶化;二是一些独特的民间传统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在逐步消亡;三是一些传统民族工艺美术和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四是民族工艺美术资源流失严重。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刻不容缓。而民族工艺美术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经不利于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要构建新的传承模式。为此,把民族工艺美术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中,组织工艺美术大师和代表性的传承人进入到相关院校传授工艺美术技艺,充分发挥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加强民族工艺美术教育,办出自己的区域民族特色,对培养高素质的工艺美术专门人才意义重大。开展民族工艺美术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将其课程和教学内容实施于专业教学中,通过有效而多样的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方式,将其文化内化,使学生在了解了民族工艺美术的历史和现存状态后,从而更加珍视工艺美术文化瑰宝,产生传承、保护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的积极性,并主动地参与到民族工艺美术的传承中来,使其发扬光大。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总之,民族工艺美术要得以系统的传承,就要在高等院校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美术师资队伍去探究民族工艺美术的理论和技艺;通过构建系统的理论基础来支撑高校民族工艺美术教学;编写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工艺美术的课程教材资源。以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平台,播下民族工艺美术的“种子”,使高校成为传承民族工艺美术的前沿阵地。

(二)有助于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接受的都是西方三大构成的设计体系和色彩观念,而对本地区传统的民间美术和色彩意识知之甚少。民间造型观念有着自身独特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是完全区别于西方的一种造型体系。民族工艺美术以其质朴的造型、深厚的内涵与现代设计艺术的某些观点形态息息相通,对它的学习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通过收集、挖掘、整理、选择优秀的内蒙古工艺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尝试把这些内容渗透进专业教学中,可让学生了解并初步学习和掌握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感受和了解内蒙古地区民族工艺美术的特色,深化、补充、延伸专业知识,让学生熟悉和热爱本地区的民族工艺美术,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美术欣赏和创作实践水平。在教学中要将内蒙古工艺美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中折射出的生活、生存方式加以表现,让学生们熟悉和感悟民族的美术思维方式,培养和树立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本地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引导学生调查与采访、设计与制作,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专业学习的多样性,从而塑造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主体。

(三)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

生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增进他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关注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在贯彻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保持地方资源特色,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是传承、弘扬内蒙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最好途径和方法。三、艺术设计教学中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如何利用这些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开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将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艺美术融入到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使民族工艺美术得以更好的传承,现针对我区的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教学

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教学主要有基本理论讲授、课堂组织讨论答疑、考察与调研以及实践与创作四个部分,其中前两个部分为课堂理论教学,而后两个部分属于实践教学。基本理论讲授主要是通过介绍、讲解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起源、发展和沿革,来使学生了解其品种、艺术特色、材料和制作工艺,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概貌。最后,遴选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艺美术作品进行赏析。通过欣赏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可让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本土文化。

美术设计学篇8

素描历来被认为是整个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又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美术史上所有杰出的大师,无不是从学习素描开始走上艺术之路的。所有复杂深奥的学问都必须依靠最简略的训练方法,我们造型艺术所依靠的就是素描。我们今天要解决的便是在二维平面上练就创造的技术和创造的头脑。没有创造艺术既不会产生、更不能发展。

一、素描的发展

素描是西方美术用以研究表现客观物象的主要方法。十五、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后,整个西方艺术摆脱了中世纪的宗教束缚,步入了科学与现实的结合之中,尽管其内容没有全部走出宗教题材,却采用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为模特,具有各种真实动态和情感的人物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主体。素描在此时拉开帷幕,它是创作的草图和素材。而到十七、十八世纪,素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工具上多样化,时间上加长,并且被美术院校纳入教学。与此同时,素描也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和画种,素描风格走向细腻和繁琐。十八世纪素描技法又有了较大变化,被正式列为美术院校的练习课程。其写实性更强,画面严谨而近于呆板,热衷于浮华的细节描绘。到十九世纪末,素描和绘画一样向两极分化,一方面学院派增强力量固守阵地,素描越来越规范化、模式化。我国自五十年代以来,美术院校素描教学采用俄国的契斯恰柯夫体系便是如此;另一方面,自印象派起,轻视形重视色光变化,强调情感的交流,进而夸张变形,抽象表现对现代素描起了奠基和推动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描也在前进和更新。二十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空间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的思维也从三维到多维空间,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这种时空观念的强化,使素描从单一走向多元,其发展速度之快也是以前不能比拟的,出现了品种繁多的新的素描材料,素描工具,极大地丰富了素描的表现力、表现风格和表现形式。

二、素描的造型因素

素描成为学校美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素描基础训练是不可少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讲明它的重要性,无论新的科技带来什么样的冲击,没有基础训练就没有艺术发展的后劲。采取近似强化手段使学生认识到素描过程对一个走艺术道路的跋涉者来讲,是一个思维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就不可能领会和掌握造型艺术的创作规律。尽管在考前学生经过了一定的基础学习,但素描的基本功并非很好,更缺乏对素描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因此在素描教学之初,让学生对素描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个开放的理解是必要的。

造型因素应该说是最原始,也是最趋向符号化的表达形式,在素描表现中,它是对自然和事物的观察表现和进行提炼的结果,它的依据首先是客观事物的结构和形态,然后是人的发现和根据这种发现所进行的概括。

所谓形体,即形状与体积,物体的外部形状是具有表达力的,它可显示方向,暗示运动其不同的变化与处理都会在视觉和心理上造成不同的效应,由形体分割后的空间它们作为另一种形体,其形状与实体的外形一样,左右着画面图形的力量。

素描中的结构,一是指形体的、自然的、生理的构成,即形体结构;二是指画面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即形式结构。后者体现为画面的平面分割和画面的安排与处理,可以通过结构分析的方法及物象结构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达到画面造型美与画面布局章法美的统一。为此往往需要对自然形态进行改造,夸张与提炼。画中的一切物象并非对客观物象的摹写再现,而是作为画面结构中的一环,在整体构成中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作用。只有强化对物象结构的理解及相互关系的洞悉,才能使画面的形式因素成为具有定性的独特实体,使其具有形式美感与精神感化力。

空间是有绘画以来所有实践活动所探讨的基本问题。西方写实体系的素描有它基本的以立体造型和焦点透视为基础和出发点的空间表达方式。中国绘画则有它区别于西方的、既强调“三远”,又精心于整合和平面的形式认可,由此所得来的散点透视。素描绘画中的空间是一种纯粹的视觉空间,是经由形与色组织所产生的空间幻象,画面的各种要素及其运用都在维持和强化这种艺术空间,它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由此画面上所呈现的形体结构和空间也获得了另一种生命,作为一种视觉审美系统传递给观者。一幅完美的素描体现为一种有控制的视觉能量的聚合与循环,作为素描的基本表现形式――线条和明暗都各有其特别的作用与美感,可以据其需要灵活运用。线条不仅是轮廓与结构的替代物,更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现着节律美的轨迹。而通过明暗可以表现不同的状态与情绪,同时它又是一种深层上调整构图的手段。通过其在明暗值上的比例、形状对比重叠等来组织和统一画面形象与渲染某种气氛。画中所有线条,明暗形状质地都与其反作用力相互牵引排斥和依存,从而形成一个有着多种对立关系、统一关系的有机整体。

鉴于对造型艺术和空间结构的理解,对素描基本表现方式的运用,各种素描教学法纷呈出现。归纳起来,目前院校美术专业是以三种教学体系进行的:一种是以块面作为表现手段的造型体系,也即传统的契氏明暗造型法;一种是以线条作为表现手段的造型体系即结构素描;另一种是以线面结合的表现手段的造型方法,这种造型方法是目前最为普及的一种教学体系。

三、素描教学中的教与学

无论是哪一种教学体系在素描基本训练中教与学双方的配合都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本人起引导作用,其教学态度、教学方式、自身素质三个环节紧密相关,缺一不可。对待初涉美术之门的青少年学生,教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为他们指点迷津,培养兴趣。必须因材施教,谆谆善导。如果教师本人缺乏高的素质修养,又何以教人?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果主体没有主动意识和创造意识,教学的教便是失败的。我们今天的教学任务,绝不是单单教一种技术,而是要对学生个性加以引导,启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其能适应巨变的社会,在将来的社会环境中应变自如,游刃有余。

在素描基本训练中以吸收新事物而论,学生是可变因素,教师则保持相对的稳定。就教和学的主动性而言,教师应该是相对可变的因素。就每一阶段而言,学生的绘画水平及作画方式可能是稳定的。在急需教师指导求进求变的情况下,教师自身的审美意识、教学观念及造型方法将直接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教师在素描方面的造诣显得特别重要。同样是一组作业,由于教师在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上的区别,会使学生在画面直接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除坚持自己的教学主导思想外,应尽可能的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尽可能比较客观地向学生介绍各种艺术现象,尽可能提供大量的优秀的不同风格的示范作品(包括教师本人的),要因势利导,以学生个性特点为主,诱导其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基本思想一是要自始至终保持其有机联系;二是对有些重要之点,应作坚持不懈的反复提示。从理论上讲,某个物象局部构成的基本原理及表现方法,同样可以引申至其整体及别的物象。但事实是学生往往不能触类旁通,缺乏应变能力,如果教师能及时的反复地从理论到实际给予启发,学生势必会领悟的快一些。这样教师既可以全面地系统地对学生实施教的一面,又能促进学生学而有效提高其主动性,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完成教学的目的。

美术设计学篇9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美术设计专业;aRCS;可行性;设计对策;创新

美术设计专业中职生通常在文化课学习方面表现欠佳,他们也多以文科为主,在理科数学方面基础薄弱,而且更没有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这说明中职美术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动机严重不足,外部学习动机明显高于内部学习动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面向美术设计专业中职生的数学教学必须创新,以学习动机为基础来寻找适合于该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

一、关于aRCS

aRCS模型出自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John.m.Keller教授研究室,他希望研究一种能够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早在1983年,Keller教授就综合了前人研究思路,提出了学生学习动机的4大要素:兴趣、切身性、期望与满意。此后的1987年,Keller教授为了便于记忆将其进行了优化,将原来的兴趣转换为“注意”(attention)、将期望转换为“自信”(Confidence)、并保留了切身性(Releva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取每一项的首字母,就形成了aRCS模型。

采用aRCS模型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必须围绕上述这4方面来展开教学设计。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注意力与兴趣;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同教学学习任务是与他们切身相关的,存在利益联系的;第三,要为学生打气,让他们拥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并知道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弱点,从哪里开始学起;最后,要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感到满足。因此可以说aRCS模型就是在营造一个激发与维持的循环过程。

二、基于aRCS模型的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数学教学应用可行性分析

要将aRCS模型理论融入到中职美术设计专业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并实现良性应用,就必须首先探讨它的可行性,看其是否能够迎合美术设计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来讲包含3点内容。

首先,数学教学一定要符合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形态。美术设计专业中职生正处于未成年末期阶段,他们的生理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也在逐渐改变,因此他们在心理品质与个性等方面已经表现出了较为稳定和丰富的发展特征。在这段时期里,应该注重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教师应该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型来结合美术设计专业相关要点,为学生提出一些切身性数学学习策略,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比如将美术设计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给出数学相关题目,考察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与实际结合能力。

其次,要迎合美术设计专业中职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中职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格及认知结构体系,因此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他们的认知要素快速整合起来,让他们的性格与意识发展趋于稳定状态,并设法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aRCS理论模型能够结合中职生认知水平来优化他们的创造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这些都可以通过良好的数学教学设计来实现,基于表层动机来激发学生更深层次意识,让他们的专业学习特质能与文化课学习兴趣相互完美契合。

再次,aRCS模型可以顺应学生大脑来促进他们的学习机能。aRCS模式就希望遵循大脑学习规律,刺激美术设计中职生在平衡的、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合理分工左右脑,达到一种整合大脑能力的数学学习过程,形成联合学习过程。这样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左右脑协同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逻辑思维创造力也有帮助。

综上所述,对中职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创新改造应该基于该学生群体最缺乏的动机来展开,所以采用aRCS模式来从他们的生理、心理与大脑三方面来促进学习机制,在科学规律的标准下来完成教学过程,这种尝试是可行且有意义的。

三、基于aRCS模型的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数学教学策略解析

美术设计中职生注重形象设计,而数学注重思维严谨,但数学本身逻辑抽象且略显枯燥,缺乏美术生心目中的那种“美感意象”,所以教师应该通过优化学生注意能力来丰富数学教学。比如说在学习平面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就可以首先为学生展示极富美术素描作品,引导学生发现素描作品中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并告诉学生这些关系不仅仅存在于美术作品中,还存在于普遍事物中。根据这些关系这一话题来引出平面的基本性质。再者,在学习函数性质的奇偶性质时,教师就可以首先为学生展示极富美术素描作品,引导学生发现素描作品中的对称美,并告诉学生这种对称美不仅仅存在于美术作品中,还存在于普遍事物中。根据对称美这一题来引出函数中的轴对称与中心对称问题,利用数学符号语言来展现对称美感,为学生给出奇函数图像满足的相关数学特征算式,同时给出偶函数图像满足的相关数学特征算式,利用数学符号语言来展现这些关系,为学生给出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转化,这样也自然地展现出了数学的简单美,就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注意力。

四、结语

如果细致挖掘也会发现,数学教学对美术设计生的专业成长发展是存在一定促进作用的,本文所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作为一种学科情绪意识培养的转化形式,它希望结合我国中职生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关键是将数学知识与美术实践应用关联起来,建立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的创新性、切身性学习机制,帮助他们重拾对文化课学习的信心,这一点对于中职生的未来发展很重要。

参考文献:

美术设计学篇10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导入环节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学校特点来精心设计。而且导入设计还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导入设计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富有启发性。同时因课型的不同,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导入的方式其实还有很多,如常用的欣赏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谈话导入等,应视具体情况具体进行。整个教学中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应精心设计,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力求在课的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对所学内容能够全神贯注,做到师生良好的互动,为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二、教学情境应贯穿教学始终

首先,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应力求成为一个愉悦、美好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有了一个好的开端的同时,还须进一步延伸或继续营造更为适合的教学情境。这个环节需要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教学情境。教师是指导者、参与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更加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更能充分发挥出来。再有,就是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还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学生进行的,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另外,加强我们美术教师的基本功及业务理论水平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不是这样,教师就不能深入挖掘教材、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情境的营造。

三、教学情境的完整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