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竞争十篇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竞争十篇

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竞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52

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竞争篇1

数字经济让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攫取日益扩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正在制造新的劳资裂痕。随着“超级明星”公司经营的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多国市场的主宰,由20个发达经济体和主要新兴经济体组成的G20集团,其市场集中度在过去15年里显著增加。

要改善这个现象,G20应该建立一个世界竞争网络(worldCompetitionnetwork),以重塑竞争环境、解决劳资之间的收入不平等。随着许多G20国家的总收入中越来越大的份额流向资方,世界竞争网络将致力于扭转劳方占GDp比例下降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70%的国家GDp以劳动收入的形式体现,其余30%为资本收入。凯恩斯将劳方比重的稳定性称为一种“奇迹”。但此后这一规则被打破。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劳方占世界GDp之比下降到58%,而资方比重上升到42%。

当今数字经济中的两大力量驱使劳方占总收入之比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下降。一是数字技术本身具有总体偏向于资方的倾向。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进步加速了自动化取代工人的速度。

第二个力量是数字经济的“赢家基本通吃”市场,这意味着主宰企业拥有过大的权力,可以提高价格而不会失去太多客户。目前,超级明星公司的超凡地位来自数字技术的网络效应,也就是说,随着更多的人使用某种产品,它会变得更加令人渴望。而尽管软件平台和在线服务的启动需要大量成本,扩张却相对廉价。结果是站稳了脚跟的企业只需雇用比以前所需少得多的工人就能保持增长。

这些因素有助于解释为何数字经济让劳动力需求下降的大企业兴旺发达。此外,一旦这些公司站稳脚跟并在所选择的市场中赢得主宰地位,新经济就让它们能够采取反竞争手段阻止实际或潜在对手挑战自己的地位。经济学家大卫・澳特尔、大卫・多恩、劳伦斯・卡茨、卡里斯蒂娜・帕特森和约翰・范・里宁指出,在美国,市场集中度上升最快的行业,劳方占收入比重的跌幅也最大。

这一市场集中度的提升正在加剧那些拥有机器人(资本)的企业与工人(其劳动正在被机器人取代)之间的鸿沟。要面对这一问题,则要求我们制定数字时代的反垄断政策。目前,G20国家的主管竞争监管的部门尚无法充分监管在全球范围内经营的公司。

此外,G20不能完全指望全球竞争会纠正其自身趋向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的倾向。安德鲁・伯纳德论证在美国,以及蒂尔里・梅耶和吉安马可・奥塔维亚诺论证在欧洲,国际贸易有利于庞大的超级明星公司。事实上,全球化可能为各行业中规模最大、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提供了优势,使它们得以扩张―并迫使规模较小、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退出。结果,各行业日益被超级明星企业主宰,而它们的劳方占增加值之比较低。

美国即是如此。美国是当今许多超级明星企业所在地,但美国反垄断监管当局不能约束这些企业的市场权力。G20正在寻求解决市场集中问题的办法,应该从美国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并寻找改进美国的失败结果的方法。

我们不必“白手起家”,而是需要以国家层面的竞争监管当局的行业知识为基础,并在此过程中将有经验的人手纳入进来。欧洲竞争网络可以充当G20层面网络的蓝图。

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竞争篇2

[关键词]“老字号”;餐饮企业;成长机制

1 研究背景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之一,有着悠久发达的餐饮文化与餐饮企业发展史。在北京餐饮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众多知名的餐饮企业,其中有一些知名的餐饮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实现长期的生存与发展,成为“老字号”。在这些“老字号”中,有一些还能够被现在人们所熟知,如创业于清同治三年(1848年)的全聚德、开业于清代咸丰三年(1853年)的鸿宾楼以及仿膳、丰泽园、老正兴和同春园等。

北京巨大的餐饮市场养育了众多的“老字号”餐饮企业,但是如今竞争呈现全球化趋势的北京餐饮市场同样为这些“老字号”的生存带来严峻的挑战。首先,在北京餐饮市场利润丰厚而且巨大潜力的吸引下,许多新兴的地方餐饮企业已经涌入北京餐饮市场,并且有些已经站稳市场。在北京大街上不时可以发现许多以经营川菜、鲁菜、粤菜等地方风味为特色的新兴餐饮企业。其次,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西方快餐业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开拓与培养,已经形成规模,开始大规模抢占市场。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经过解放后公私合营洗礼、“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竞争,许多“老字号”餐饮企业要么已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要么仍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苦苦挣扎。仅以北京宣武区为例,原有“老字号”餐饮企业45家,到目前为止,仅有4家仍然在宣武区,3家已经外迁,38家已经消失。

当然,也有一些“老字号”餐饮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够及时抓住宝贵的成长机遇,实现自身的快速成长。以全聚德为例,在刚刚召开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在“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宣传口号的吸引下,在全聚德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聚德烤鸭成为奥运菜品之一,受到世界各国运动员和游客的热烈欢迎,全聚德的烤鸭供不应求,创造了可观的收入和巨大的品牌资源。

由此可见,如今的“老字号”餐饮企业既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客观地、系统地认清“老字号”餐饮企业的生存现状,进而为“老字号”企业创造良好的成长机制,使这些“老字号”餐饮企业能够抓住机遇,实现快速成长,就成为企业界和理论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2 基于Swot模型的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的生存现状分析

Swot模型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Heinzweihrieh)提出,并由麦肯锡(mcKJnsey)咨询公司丰富完善起来的一个经典的企业诊断与战略分析工具。

在Swot模型中,s代表所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es),w代表所分析企业的劣势(weaknesses),o代表所分析企业的机会(opporturrifies),t代表所分析企业的威胁(threats)。采用Swot模型可以对“老字号”餐饮企业的生存现状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有助于“老字号”餐饮企业认清时势,并为其成长机制的设计奠定基础。

2.1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的优势

在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同国内外其他餐饮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几种优势:

(1)深厚的本地品牌优势

营销学专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在其《营销管理》一书中引用了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对品牌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志、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识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由此可见,品牌是能够使顾客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从竞争对手中区别出来,并选择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关键性标志,它可以外化为企业或产品的商标、名字或符号等。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大都在北京市场上生存与发展了上百年,深受北京本地顾客的喜爱,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全聚德、便宜坊的烤鸭,白魁老号的烤羊肉,沙锅居的涮肉,东来顺的涮肉,鸿宾楼的清真风味菜以及东兴楼的山东风味菜等。这些“老字号”餐饮企业积淀了深厚的品牌优势,是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同国内外餐饮企业竞争的重要优势。

(2)独特的非专利技术优势

非专利技术亦称专有技术,是指发明者实际应用的、未公开、未申请过专利权的专门技术资料、经验、技术知识和诀窍等。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通常具有独特的烹饪技术资源和技术力量,拥有一批具有丰富烹饪技术和经验的名师主灶。而且,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经过上百年的经营,大都掌握一些关键性的、不被外界甚至不被企业经营管理者所熟知的烹饪配方、烹饪技术或烹饪设备。这些独特的非专利技术成为了这些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垄断性的资源,是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重要保证。

(3)坚实的本地市场认可优势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还留存了大量的饮食掌故和名人趣事,吸引着许多代顾客和研究者的兴趣。同时,对北京本地顾客来说,往往几代人的日常生活都同这些“老字号”餐饮企业发生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在众多北京本地顾客中,大量老顾客往往把这些“老字号”餐饮企业同自身年幼时某些难忘的生活经历、先辈们的某些历史遗迹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和难以转移的、坚实的市场认同感。于是,在北京本地市场,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同其他餐饮企业相比,通常拥有超越品牌、技术或者形象等物质层面的竞争优势,形成了某种基于情感或精神层面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使“老字号”餐饮企业很难在短期内被其他企业所取代。

2.2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的劣势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同国内外其他餐饮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劣势:

(1)品牌扩张性不足

尽管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北京这一本地市场拥有深厚的品牌优势,但是一旦超越北京市场或者国内市场,这时大多数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与国际知名的大型餐饮企业相比,就不再具有品牌优势。其中原因在于如今大多数的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主要是在北京本地成长起来的地方性品牌,并没有超越地域限制,没有成长为民族品牌或者国际性的大品牌。

因此,与国际知名的餐饮企业如肯德基、麦当劳等相比,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的品牌扩张性严重不足,很难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同这些国际知名餐饮企业展开竞争。相反,随着这些国际知名餐饮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渗透,这些国际知名餐饮企业在北京市场中的中青年市场,甚至青少年市场中,已经超越“老字号”餐饮企业,形成了自身的品牌优势。可见,“老字号”餐饮企业如果不能在竞争中快速地成长起来,增强品牌的扩张性,反而有可能连本地市场也丢失掉。

(2)制度竞争力不足

当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在制度方面存在缺陷时,企业制度就成为一种竞争优势。这里所指的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等制度在内的,所有可能影响企业行为的规则或者规范。西方知名餐饮企业大都是通过长期优胜汰劣的全球市场竞争成长起来的世界级大企业,这些大企业经过数十年全球市场竞争的洗理,已经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反,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同我国大多数民族企业一样,在企业制度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制度竞争力不足在产权制度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商务部商业改革司在其《2006老字号发展报告》中曾指出,许多“老字号”企业,尤其是条件较好的“老字号”企业,仍存在产权不清晰,特别是国有色彩较浓重的问题。

比如北京的许多“老字号”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尽管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但是国有股比例仍然较大,仍占了15%到50%以上不等。同时,由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尚不够完善,企业仍然受到很多行政干预,如国家的财税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都认为自己是国有资产的领导者,有权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造成企业产权模糊,弱化了企业的主体特征,使企业无所适从,也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另外,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制度不足在管理制度方面也很明显。例如许多“老字号”餐饮企业由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落后,往往存在职责不清,利益不明,依然存在着“大锅饭”的分配思想,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新形势。

(3)规模竞争力不足

现代餐饮业是一个规模效应非常显著的产业。餐饮企业只有具有足够大市场规模和资产规模,才有能力从事大规模采购、标准化生产和系统化运作的现代化生产,才有能力建立起复杂、高效的信息网络,才可能摊薄企业经营成本,在成本和盈利方面形成竞争优势。

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世界知名餐饮企业的营业收入和资产规模都是以亿美元为单位进行计算的。其中,麦当劳早在2005年营业收入就超过200亿美元,达到204.6亿美元。相反,以2007年度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名单中的数据为准,当时中国本土最大的餐饮企业为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它的营业收入规模仅有43.3亿元人民币,而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收入也只有9.93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规模方面与知名国际餐饮企业相比存在相当大的竞争劣势。

2.3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的机遇

尽管与国际知名大型餐饮企业相比,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品牌扩张性、制度和规模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竞争劣势,但是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开放的发展趋势之下,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又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这些发展机遇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整体餐饮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以肯德基、麦当劳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餐饮企业所带来的溢出效应。综合来说,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国以及北京餐饮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上升,全国旅游人次和外出就餐饮人次快速上升,由此造成全国以及北京餐饮市场快速增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07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累计实现12352亿元,同比增长19.4%。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007年全国餐饮业营业额是1978年的225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53%。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餐饮业也是北京发展速度最快,增长幅度最高的行业,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北京餐饮业零售额每年平均递增20.1%,比同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年递增15.7%高出5个百分点。

并且,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大大提高了北京以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对于北京以及全国的旅游市场和餐饮市场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听京剧,吃烤鸭”已经成为如今许多国内外旅客到北京旅游的口头禅。根据这些良好发展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若干年时间内,全国以及北京市餐饮业还将保持快速的增长趋势。只有“大市场”,才能孕育出“大企业”,同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能够抓住餐饮市场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它们之中很有可能率先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民族餐饮企业。

(2)国际知名餐饮企业跨国经营进入所带来的溢出效应

开放改革以来,以肯德基、麦当劳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餐饮企业开始通过跨国经营方式进入北京以及全国餐饮市场,在给中国民族餐饮企业造成竞争威胁的同时,也生产了巨大的溢出效应。国际餐饮企业跨国经营所产生的溢出效应为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竞争机遇

在国际知名餐饮企业没有进入之前,北京以及全国餐饮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对隔离,成长在一个封闭性的市场环境中。在这种封闭性的市场中,“老字号”餐饮企业与其他民族企业相比竞争力较强,因而能够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往往具有一种“夜郎自大”之感,从而变得不思进取、效率低下,缺乏竞争的压力和成长的动力。相反,在市场改革开放后,知名跨国餐饮企业开始进入北京以及全国餐饮市场,改变了当地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使得原本处于优势地位的“老字号”餐饮企业在与国际知名餐饮企业竞争之中逐渐处于劣势地位,为了生存,这些“老字号”餐饮企业也不得不通过学习与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因此,国际知名餐饮企业的跨国经营可以对市场起到激活作用,逼迫民族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且,随着国际知名餐饮企业本地化经营程度的提高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老字号”餐饮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不断增强,从而对民族企业形成持续性的竞争压力,促使那些有志于成长的“老字号”餐饮企业必须努力在竞争中实现快速成长。

②学习机遇

国际知名餐饮企业的跨国经营不仅会给“老字号”餐饮企业造成竞争压力,而且能够成为民族企业学习与模仿的对象,促使“老字号”通过模仿性学习与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国际知名餐饮企业的跨国经营不仅可以给“老字号”餐饮企业带来技术上的学习效应,而且国际知名餐饮企业科学而严密的经营管理方式、先进的市场营销和品牌运作方式,同样会对民族企业起到很强的示范作用。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本地市场就可以接触国际知名餐饮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通过学习与模仿快速提供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快速成长。

2.4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的威胁

在当今竞争全球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北京“老字号”面临的主要威胁有:

(1)被社会变革或市场竞争淘汰的威胁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解放后先后经历了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社会变革的冲击与考验。同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餐饮企业的目光。近些年许多经营粤菜、川菜风味的地方餐饮企业纷纷进入北京市场,同时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国际知名餐饮企业也加紧对北京市场的渗透与扩张。在国内外餐饮企业的双向挤压下,许多以京菜、鲁菜为风味的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已经被淘汰,或者生存日益艰难,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例如,过去生意兴隆的“八大堂”(福寿堂、聚宝堂、庆和堂、天寿堂、庆寿堂、隆福堂、衍庆堂、燕喜堂)已销声匿迹,“八大楼”(东兴楼、安福楼、泰丰楼、致美楼、正阳楼、新丰楼、鸿兴楼、同春楼)仅剩下东兴楼和20世纪80年代恢复的泰丰楼。

(2)被社会变革或市场竞争边缘化的威胁

许多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即使没有被社会变革或市场竞争所淘汰,但是其品牌效应、市场认同度和市场规模都很难与以前相比,早已或正在退出人们的日常野视,被边缘化到非常狭小的市场区域,求得暂时的生存。

例如,在近些年北京城市基础设施改扩建以及近年的危旧房改造过程中,被拆迁的“老字号”餐饮企业失去了原来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品牌价值在闲置中被削弱,造成无形资产的浪费和流失。一些“老字号”餐饮企业已无立足之地或者被迫异地重建,失去了原有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品牌“贬值”,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或其他外界力量帮助,基本已经失去了回迁的希望,只有在边缘市场中求得生存。

通过以上采用sw0t模型对北京“老字号”餐饮生存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今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既面临生存严峻的威胁,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如果这些“老字号”餐饮企业不能够抓住机遇,在竞争中实现快速成长,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或边缘化。而“老字号”餐饮的成长需要适宜的成长机制,只有具备良好的成长机制,“老字号”餐饮企业才有可能实现快速成长。

3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成长机制设计

如果从整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与长远利益考虑,民族企业的成长与竞争力的强弱不仅是民族企业自身的问题,而且是事关国家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大问题。民族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民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决定了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而且,事实证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具体到餐饮市场,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国际知名的餐饮企业也是支持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国民族餐饮企业的成长状况与竞争力强弱同样是支持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与我国要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总体目标相适应,在餐饮市场中,我国也要在竞争中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民族餐饮企业。“老字号”餐饮企业作为民族餐饮企业的重要成员,与其他民族餐饮企业相比,在品牌、技术和市场认同度方面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又是民族餐饮文化的主要代表,最有可能率先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餐饮企业。因此,有必要探讨和研究如何建立一个适宜“老字号”餐饮企业成长的良性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作为民族餐饮企业的重要成员,“老字号”餐饮企业的成长事关企业、政府(国家的代表)和消费者(即市场)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同样“老字号”成长机制也需要相关各方以恰当的方式积极参与进来。“老字号”餐饮企业的成长机制可以用下图进行表示:

对于图1所示的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成长机制,可以将其概括为“三元互动”的成长机制。这个“三元互动”成长机制由“一个目标”和“三个互动”单元构成。具体来说,这个“三元互动”的成长机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一个目标”: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餐饮企业

“老字号”餐饮企业要想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并且在竞争中实现成长,关键是“老字号”餐饮企业自身要有成长的信心、魄力和勇气。而“老字号”餐饮企业能够证明自身具有成长的信心、魄力和勇气的首要因素是为自身确定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并且把这个奋斗目标作为支撑自身成长的核心动力。同时,“老字号”餐饮企业还要把这个远大的奋斗目标传达给政府和市场,赢得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认同,以争取到对实现企业成长更为有利的条件和资源。

事实上,今天许多巨型的跨国公司在当初还是小企业的时候,都曾拥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可以称为“胆大包天的目标”,并且这个“胆大包天的目标”作为激发自身成长的重要动力。而且,以“胆大包天目标”为成长驱动力特别适合于具有创业家精神的企业和小公司。当今的世界零售业的巨头沃尔马就是以持续的“胆大包天的目标”作为成长驱动力的范例。1945年,当萨姆·沃尔顿创立了第一家廉价商店时,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在5年内成为阿肯色州最好、获利能力最高的杂货店”。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萨姆·沃尔顿很快就实现了这个目标。1990年,他又提出了在2000年前使公司的数目倍增,并且使每平方英尺的销售额增加60%,年销售额达到1250亿美元,而当时全世界唯一达到年销售达到1250亿美元的公司是通用汽车,相反沃尔马当时的销售额仅为320亿美元。最终,沃尔马经过努力实现了奋斗目标,成为世界级的零售巨头。

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大都是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小企业,其中大多数“老字号”的创业激情已经消逝殆尽,变成了如今缺乏成长激情的“守业有余,而创业不足”的保守型企业。在这种局面之下,能够使“老字号”企业实现生存与快速成长的关键是“老字号”餐饮企业要重新唤醒当初的创业激情和成长动力,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以全球化市场的视野,树立起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餐饮企业”的远大目标,利用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在竞争中实现成长。当然,树立目标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把目标转变为实现,还需要北京“老字号”餐饮具有自强的精神与创新的行动。

(2)“第一互动单元”:“老字号”餐饮企业的自强与创新

在前面北京老号字餐饮企业的生存分析中可以看出,如今“老字号”餐饮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品牌扩张力不足以及制度竞争力欠缺等问题。但是,这并不表明“老字号”餐饮企业没有成长的机会。其实,“老字号”要实现成长,除了要充分利用前面所说的本地品牌优势、无形资产优势和本地市场认可优势外,更需要做的是具有自强的精神与创新的行动。

“老字号”餐饮企业的自强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面临国际知名跨国餐饮企业的竞争,“老字号”餐饮企业不应妄自菲薄,要相信自身能够在竞争中实现生存与成长。事实上,绝大多数“老字号”都有着上百年的生存与发展史,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生存竞争与风险考验,能够生存到现在本身就是“老字号”自强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老字号”要相信和珍视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些优秀文化往往是“老字号”在竞争中重新焕发生机,实现快速成长最宝贵的资源。例如,“老字号”餐饮企业全聚德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坚守着“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的企业理念,保持着“百年的炉火,锤炼出不灭”的奋斗精神,实践着“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快速应变,雷厉风行”的企业作风,通过对这些优秀企业文化的坚守与继承,在当前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老字号”餐饮企业要在竞争中实现成长,在坚守和继承优秀企业文化的同时,还要针对新的竞争实践,脚踏实地勇于创新,通过体制、技术和经营方式等全方位的系统创新,实现自身的远大奋斗目标。以“老字号”改革与创新相对较完善的全聚德为例,为了改变旧有的、缺乏竞争力的产权体制和管理体制,全聚德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建立公司、集团重组和股改上市等一系列体制创新,既建立起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又为企业的未来发展筹集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资源,在短期内实现了企业规模和竞争力的迅速提升。

“老字号”餐饮企业要想实现快速成长,除了需要自身具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具有自强精神和创新行动外,还要借助于电视、杂志和网络等营销手段与媒介,把与这些目标、精神与行动有关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市场和政府。这样,才能加深市场和政府对“老字号”的认识,才有可能争取到市场的认同和政府的支持,形成三者的良性互动。

(3)“第二个互动单元”:市场的认同

在充分竞争的餐饮市场中,市场认同是餐饮企业实现生存与成长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包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内的所有餐饮企业只有获得了市场的认同,顾客才会购买和消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企业才有可能实现盈利,并且以足够的盈利来支撑企业的快速成长。在市场认同方面,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既存在优势,同样存在巨大的努力空间。在前面的生存现状分析中可以发现,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北京本地市场,特别是本地中老年顾客市场中拥有深厚的市场认同优势,这是众多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前面的分析中同时可以发现,由于国际知名餐饮企业的快速进入和强势品牌的迅速扩张,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北京本地青少年市场中的认同度并不是很高,而且呈现出下降趋势,这就对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的未来生存与成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北京“老字号”企业餐饮企业要想保持并提高市场认同度,就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或营销方式创新等多种创新手段来实现。其中,“老字号”餐饮企业全聚德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过去生活水平较低的年代,顾客吃鸭子主要为解馋,喜欢吃肥鸭子。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顾客吃鸭子除了为享受美味外,更注重健康与环保。针对这种市场变化,全聚德通过开发技术、鸭坯晾晒和烤制手段等一系列创新,满足了顾客新的需求,获得了很好的市场认同。同时,全聚德还投资拍摄了32集电视剧《天下第一楼》,在中央一台黄金时间播出,掀起了一股品全聚德京味食文化的高潮,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同度。如前所述,在刚刚过去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全聚德通过系统的营销方式创新,全聚德烤鸭受到各国运动员和游客的欢迎,快速提高了全聚德在国际市场的认同度,为企业日后进军国际市场,成长为国际性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可以发现,如果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特征和变化趋势,胸怀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强烈的自强精神,适时地进行创新,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市场认同度和政府的支持。反过来,高度的市场认同度可以不断巩固和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赢得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为企业的成长提供足够的支撑力量,形成企业、市场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为“老字号”企业的快速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4)“第三个互动单元”:政府的支持

如前所述,民族企业的成长与竞争力的强弱不仅是民族企业自身的问题,而且是事关国家与民族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大问题。而“老字号”餐饮企业承载悠久的民族餐饮文化,拥有高度的本地品牌竞争优势和深厚的市场认可度,很有可能率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快速成长,增强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政府有必要对那些有成长机会的“老字号”餐饮企业进行必要的支持,促进老字企业餐饮企业的快速成长。

政府对“老字号”餐饮企业的支持,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通过体制创新、财税政策支持、建立发展基金或研发项目等多种制度安排来实现。事实上,在成长方面取得良好业绩的“老字号”餐饮企业中,往往会得到政府的有效支持。例如全德聚在近些年的股份制改造和快速成长,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实现的。1993年5月,在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德聚公司改组为中国北京全聚德集团。1994年6月,由全聚德集团等6家企业发起设立了北京全聚德烤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月,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首都旅游集团、全聚德集团、新燕莎集团实施战略重组。2007年4月,北京著名“老字号”餐饮企业仿膳饭庄、丰泽园饭店、四川饭店也进入全聚德股份公司,至此全聚德发展成为汇聚北京多个餐饮“老字号”品牌的餐饮联合舰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的规模扩张和竞争力的提高。

在“老字号”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政府应发挥保护与支持作用(黄炜炜,2007;单霁翔,2006),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对于那些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失去市场基础,没有足够顾客需求支撑的传统工艺政府应当发挥保护与支持作用。但是,餐饮市场是现代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市场,只要“老字号”餐饮企业经营得当,应该不存在很大的生存问题,面临的只是如何实现快速成长的问题。因此,对于“老字号”餐饮企业,政府只宜发挥支持作用,而不宜发挥保护作用。如果政府不恰当的发挥保护作用,很可能会使“老字号”完全躺在政府保护的温床之上,失去自我成长的压力与动力。这样的结果不仅浪费宝贵的政府资源,达不到保护的效果,反而会使“老字号”餐饮企业难以实现成长。

因此,政府只宜对那些胸怀远大奋斗目标,拥有强烈自强精神和创新动力,具备必要市场认同度的“老字号”餐饮企业提供恰当的支持,促进其在竞争中快速成长。同时,“老字号”餐饮企业也不应把成长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而要通过自我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认同度和竞争力,这样才有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由此形成企业、市场和政府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建立有利于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成长的“三元互动”机制。

4 研究结论

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竞争篇3

关键词:营销形式;营销变革;营销管理走向

在信息技术(it)革命的带动下,以高新产业为龙头的经济环境创造了一个低失业、低膨胀、低赤字、高增长的新,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领域结伴而生了大量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营销新形式,可谓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变革:绿色营销、直复营销、关系营销、合作营销、网络营销、数据库营销、定制营销、内部营销??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实用而先进的新型营销手段,另一方面也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如何应对新形势,实施准确有效的营销管理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为此,我们将在对各种新的营销形式进行必要的基础上对营销管理的走向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营销形式的变革状况二、营销管理未来的几大趋势(一)知识化趋势

在新的条件下,知识将成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尽管这并非是排斥资本的重要性,但资本作为重要资源的地位将趋于下降。营销管理的知识化趋势主要表现为要想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就必须设法变成能使各阶层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中形成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尊重知识、运用知识的良好风气,从而在知识经济,做到创造未来,把握未来。

(二)数字化趋势

新经济形势下,数字信息将取代模拟信号,信息处于数字形式之中,许多不同形式的信息被合成、创造,并以光速压缩传送,这为营销形式的变革创造了空前的物质前提。而顺应营销形式的数字化走向,营销管理也必然广泛地采用数字化技术,才会更为有效。

(三)个性化趋势

市场不断地细分化和个性化是未来市场发展总的趋势。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想象未来的市场》中指出:未来“市场经营者将把注意力由集中于大的群体转移到寻找特殊的合适的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所在之处,必有着财富的存在。”个性化的营销最终是以产品满足单个消费者需求为归宿的,它已经不是消费量的满足而是质的差异的获得。因此,个性化的营销强化了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管理,营销管理的目标将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向开拓业务、提高顾客忠诚度。

(四)化趋势

网络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一方面网络经济将迫使许多企业进行必要的改建和调整,另一方面,从产品的研发、设计规划、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都将更多地采用数字网络。商务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实体化的营销体制,在营销管理上,形成一种数字化网络与传统营销体系相结合的新的营销系统,使营销管理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延伸到各类客户,都将变得更为便捷、有效,且更为省时、省钱、省力。

(五)非价格竞争趋势

在传统条件下,由于产品、服务各方面不存在大的差异,往往容易使企业陷入价格竞争。而新的经济条件下,产品和服务日趋专业化、个性化、差异性,因此企业竞争,将采用为顾客提供更具特色、更能适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形式展开。如何以产品的品种、质量、性能、专利、品牌、款式、特色、包装、保证、服务、形象、多种促销活动、潜在的利益等来吸引消费者,战胜竞争对手的非价格竞争将成为营销管理的新课题。

(六)合作化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和信息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但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性、非排它性决定了企业之间在知识和信息的占有和使用上不仅存在竞争,还必然导致合作。共享知识、共用信息将创造出更多的知识,增强企业竞争力,而网络技术的又为共享知识提供了可能。在营销管理中,企业可根据自身战略目标和内部资源状况,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去寻找能为自己提供持续发展所需资源的企业,并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前提下,打破企业边界,构建虚拟组织,与各种企业开展灵活、多样、高效、机动的合作,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激发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上述,基本概括了营销管理的几大趋势,工作中,若能予以关注,必将获益匪浅。

【】

[1][美]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服务营销[m].陆雄文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竞争篇4

关键词:数字经济;企业运营服务;创新管理

时代进步的同时,数据资源快速增长,数字技术创新速度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此种情况下“数字经济”有了新的内涵,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当前,企业转型变革中合理应用数字经济技术,为未来企业数据预测分析、战略转型及产品服务信息化等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数字经济实现创新发展。

一、概述数字经济定义及内涵

1.定义数字经济是基于信息技术改革,全球化发展目标,围绕数字技术,基于知识资源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经过长期的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渗透于社会各行业领域发展,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数字经济理念使得企业更加关注数字技术的应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要积极推进数字化创新,加快内部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实现稳定增长,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与市场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2.内涵数字经济内涵,在应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演变。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各国开始意识到国家经济增长中数字经济的作用,为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数字经济战略体系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应用数字经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管理目标在于发展经济,基于数字化技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数字经济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有效融合数字知识理论与各生产要求,对传统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以此构建新市场经济形态。相较之传统经济,数字经济比较独特,无线网络移动宽带是信息基础设置,服务于数据分享与传递。企业管理策略优化,要求重视工作人员数字素养的提高,确保新消费者数字化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便于企业合理制定战略决策适应数字经济时展潮流。

二、企业当前服务质量现状

近些年,职能服务方面,企业积极变更内部基层单位分配情况。但为了更好地实现内部服务指标,应用逐层下发方式将任务发给基层部门,基于是否达到内部业务指标判断基层员工工作质量,此种情况下很多员工片面追求工作数量,工作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服务工作中,不重视客户提出的部分问题。公司内容还未建成完善的投诉体系,由此使得用户服务体验大打折扣。形象服务层面,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互联网运行方面企业有明显的优势。因公司成本投入少,广告宣传不到位,使得辐射范围有限。技术服务层面,企业固网优势在中间地位。近些年,公司增加了布网投入,进一步升级固网,网速、技术深度及通信质量方面优势地位明显。实际工作中,因成本投入有限,人口少及偏僻农村地区企业布网率还有待提高。

三、数字技术对企业管理创新带来的影响

1.数字技术使得企业知识储备不断扩大为了保障企业有效进行管理规划,搜集并分析多元化知识理论是十分必要的。数字技术背景下,企业部分产品与服务产生跨界竞争状态,由此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企业经营活动中,打破了传统围绕某一项目进行的局面,而是引入与消费者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产品内容。应用大数据资源库创新传统服务理念,构建人工智能化服务平台,借助网络平台企业能够接触到不同行业产品信息,全面搜集消费者购买信息,掌握用户个性化发展需求,探究跨界合作更多机会,以此丰富企业只是储备,为企业经营发展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2.数字技术促进企业实施开放性管理网络数据自身具有开放性,所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创新管理策略时,要秉承开放性原则,借助流动性管理企业了解更多内外部信息,合理应用各部门知识资源,促进企业有效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实际工作中有效应用数字化技术,增强各部门沟通联系,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公开企业管理标准有效传递内外部管理信息。条件允许情况下,企业还可构建独立服务网站,全面掌握用户消费需求,构建数字化商业模式有效连接众包众筹工作及外部信息资源,借助数字化技术深入发掘相关管理数据信息,为企业经营发展技术问题的解决开辟新的渠道,降低内部财务风险节省生产成本投入。另外,还可构建开放性人才管理模式,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全球化企业宣传软件,借助专利数据库与企业相关文件,用户搜索企业相关服务内容的数据信息,以此吸引更多用户。3.推进企业创新管理流程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创新管理流程要求根据制定管理计划、开发管理内容及调整管理环节等顺序。此过程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有效应用数字技术可打破企业传统管理流程各环节接线,不受时间与空间束缚,快速创新管理内容,节省资源投入成本。研发新技术产品时,可技术结合用户反馈意见适时修改设计方案,而企业管理部门要及时做出决策,快速调整经营策略。

四、数字经济下企业运营创新

1.企业数字化竞争与战略数字化竞争,是企业转型速度与效果竞争的表现,表现为应用数字化技术促进企业业务转型或扩张形成多样化竞争形式。传统企业发展中,新一代原生数字企业冲击着传统企业发展,如数字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形态,今日头条等新闻聚合器、微信及微博等社交网络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用户对新闻生产过程与品牌认知也发生了变化。而且,新兴数字企业出现跨界竞争,如企业从传统数据服务转入通信设备制定与互联网接入市场。当前,数字化转型有很好的效果,促使更好地顺应数字时展,增强人才、资本及品牌等方面的竞争优势。现阶段,客户或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数字技术有了更强的依赖性。数字技术利于促进企业有效融合线下实体与线上虚拟空间,实现协同进化发展,促进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调整并更新内外部互动方式。日常工作中,企业从真理层面理解数字技术的变化,合理制定决策驱动数字化技术发展,自上而下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数字意识与良好工作习惯,主动学习并应用数字技术,创新传统工作流程并支持新数字业务发展,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商业模式,变革进行中有效抓住机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2.数字化管理及商业模式企业数字化管理中,可利用新方式创造经济利润,提高客户与员工价值理念。战略层面,企业要先明确数字化战略目标,明确主要负责人并详细制定计划,保障内部上通下达更加认同企业组织,向组织外明确传递数字化转型预期。另外,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字化技术满足数字化转型要求,企业要对传统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加强数字化业务与职能工作整合。随着时代的进步,商业活动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数据分析师专业人才不足等。此种情况下,企业可通过内培外聘方式,构建良好工作环境吸引数字化人才,结合数字化战略更新企业内部文化建设。数字化平台是利用线上技术构建的双边或多边化创新商业模式,其打破了传统行业发展规模,形成新社群市场,原有互相竞争的企业或不同需求的用户都可参与平台建设。数字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平台运营过程中对基础设施与有形资产产生的需求。同时,零成本传递并复制数字化信息、经验与数字系统等,智力扩展成本不断减少。平台有很多获益方式,如交易佣金的收取、服务费单方面的收入等,还可基于平台数据服务于市场营销、数据交易及投资咨询等。数字平台不断增长的参与用户规模及互动数量,有效提高了平台价值指数,为网络平台效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数字化创新市场与营销传统市场中,用户大多是被动接受产品,在数字经济时代,用户可参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并表达自己对产品的意见。因产品生产周期变短、市场发展呈现精细化趋势,用户忠诚度变弱、线上商业活动趋势及用户多元化消费渠道等,此种情况下用户更加注重个人消费体验。所以,企业要积极搜集、汇总并分析用户消费数据,整理分析线上与线下用户,结合用户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服务创新内容,保障用户实际消费体验效果,以此增强用户购买欲望。数字化转型时代,数字营销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而企业应用数字媒体技术构建优质化数字品牌,完善虚拟与实体空间用户体验效果,积极与用户互动。如为了塑造良好口碑与品牌形象,企业加强网络社交营销是十分必要的,充分发挥数字媒体技术优势,更好地满足客户感知需求,实现用户消费与售后保障等无缝衔接,借助分享想法、完善设计、众筹、成立产品讨论组及粉丝社区等模式积极参与相关商业活动。4.数字化创新产品与生产企业借助数字化技术对产品功能与形态进行调整,实现数字化功能。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金融产品及服务进行优化,运动服中安如数字化传感器获得消费者信息,根据这些数据结合数字化技术对产品进行优化创新,以此保障产品使用效果增强竞争力。此外,企业传统产品生产中,服务提供面临数字化转型,如借助3D打印技术进行产品加工。实际生产中,如果根据传统制造工艺及数字化技术,提高产品生产质量与效率,促进企业快速转型服务。生产制造只有实现数字化才能实现精益化生产目标,因而企业要虚拟环境中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模型、验证与仿真,在数据平台中统一生产所有前后端环节,增强生产过程的柔性、灵活及智能化特点。5.数字化创新商品与服务贸易现阶段,数字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利用互联网或数字交换等先进技术,改变了生产及服务模式,缩短了交易时间与成本投入,快速形成共享经济模式。而且,融合线上或线下模式,借助数字平台打破了时空有限性,促使企业快速简化贸易流程。客户输出数字贸易服务中,其知识比较密集,重视企业与用户间的交流互动性。数字贸易具有创新性,因而企业对外输出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并应用各类新知识与技术,加大创新力度,确保知识应用模式与新技术、生产要求保持一致。而且,企业还要进一步完善数字资源及知识产权保护体制,规范应用数字金融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贸易活动中,受云计算或互联网等技术影响有了更广泛的服务范围与产品种类,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基于现有资源优势,应用数字技术便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人才、供应商及合作伙伴,对生产与创新进行重新组织以构建丰富产品线,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五、企业服务质量提高策略

1.加大网络建设投入力度现阶段,企业网络在技术服务质量层面有明显的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与电信公司加大了网络建设投入,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网速提出了新的要求。此种情况下,企业要积极完善技术服务水平,增加投入建设联通网络。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为用户构建更加稳固、快捷的互联网环境,保障企业网速与固网地位优势。同时,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品质与效率,保障用户群体消费体验,塑造良好品牌形象。2.提升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当今,联通布网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内联通网点随处可见。实际工作中,窗口工作人员要直接面对客户,用户与公司间发挥着桥梁作用传递各类信息。所以,企业为了塑造良好形象要确保窗口服务人员保持良好工作素养与形象。窗口员工要具备一定的耐心与高度责任心。公司要定期为员工组织培训,全面提高业务技能与工作素养。另外,合理制定监督体系,有效监管各窗口人员服务情况并做好抽查,确保窗口服务员工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作用,以防消极怠工或与用户出现冲突。3.加强服务宣传工作人员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宣传公司产品。企业相关人员要正确看待广告宣传的作用,增加成本投入用于广告宣传。通过广告为广大用户传递企业优势,尽可能确保广告形式新颖抓住用户眼球,还要满足用户心理消费需求。另外,利用广告可增强企业知名度,各营业点还可组织更多的活动,利用商业或折扣活动激发用户消费欲望。4.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单一化产品与渠道明显落后于时展潮流。此种情况下,中国企业也要积极拓宽产品发展取得,利用多元化营业厅如网上、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及手机app等先进营业模式,与各电商平台或电子设备公司加强合作交流,促使各营业厅从传统营销模式转为旗舰厅或体验厅模式,为消费者构建更加快捷方便的体验平台。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通信行业发展中,中国联通通信公司是非常重要的构成,其营销渠道与策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移动与电信等其它通信公司的快速发展直接冲击着企业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看待市场竞争,吸收国内外行业发展先进经验,同时有效应用数字化技术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借助数字化平台加强宣传新业务产品,便于消费群体快速了解公司业务产品,同时还要重视营销策略与渠道的创新,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岳.大变局时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变革[J].现代企业,2021(07):53-54.

[2]周云,王嘉琳.数字经济下的企业运营和服务创新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2021(06):127-128.

[3]孔莉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2):69-70.

[4]陈晓红,唐立新,李勇建,霍宝锋,刘士新,顾远东,张兴伟,吴刚.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运营与服务创新管理的理论与实证[J].中国科学基金,2019,33(03):301-307.

[5]施克瀚.共享经济下的企业运营思路创新[J].西部皮革,2018,40(06):110+113.

[6]王静.浅谈加强企业运营管理的路径及方法[J].河北企业,2018(02):16-17.

[7]林志.企业的运营管理及未来的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7(26):77+79.

[8]姚小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08):93.

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竞争篇5

关键词:出版企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传媒业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传媒业务规模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而范围经济则指增加产品的种类或拓宽经营范围而节约成本的效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的属性和社会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地方、大学、专业四大类出版社各据其长,互相竞争,集体和个体图书经营者开始更多地涉足图书出版业的各个环节。为了抢占市场制高点,各出版单位纷纷追求规模效应,出书品种和规模成倍增加,确实有效降低了出版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许多出版机构寻求摆脱单一依靠增加图书出版品种和规模的老路,开始逐步由单一的内容编校加工向内容创作、发行零售、印刷及物业等渗透,并与网络、手机传播等新媒体互相融合,向着涵盖多种经营,集团化多元化趋势的范围经济逐步过渡。出版企业整合出版资源,全力以赴壮大出版主业,对经营性资产进行改制,积极参与图书密切相关的其他产业,如图书发行零售、电子商务网上销售、户外广告、培训旅游和教育物业等,发挥范围经济的优势。

一、出版业的规模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出版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被动到主动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出版规模和经营方式等方面有了质的变化,迅速实现了出版业的规模化。1980年全国出版图书种不足万种,2010年中国出版各类图书近20万种,增长20余倍;1980年全国只有105家出版社,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578家。快速发展的出版业,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竞争逐渐激烈,并呈现出集团化发展的明显趋势。其一,出版社之间开始联合组建出版传媒集团,如中国出版集团拥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及各级子公司、控股公司等法人企业96家;中国教育出版集团整合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语文出版社,形成教育出版旗舰;江苏凤凰集团等整合省域范围内出版单位,形成规模,抱团竞争。其二,较大的出版社通过板块划分而组建成为出版集团的,如科学出版集团由原科学出版社中的高教出版中心、职教出版中心、工程出版中心、龙门书局、期刊出版中心、数字出版中心以及科学时报社等共同组建成为科技出版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整合旗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音像出版,构成新的集团,共用统一的服务平台,各自业务板块相对独立开展业务。出版社通过集团化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产业规模的飞跃,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总体部署,若干年后全国将形成销售码洋超过百亿的新闻出版集团,实现出版资源的集约化发展。出版业的集团化在市场竞争和“走出去”战略中,获得了抱团的优势,出版规模不断上新的台阶。但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传统出版很难有质的突破,数量众多的出版集团一味地在狭小的图书出版市场混战,不利于行业整体的发展,因此,随着传媒新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转变发展观念,跟随产业发展趋势,走范围经济发展的道路。

二、出版业走向范围经济

出版业范围经济也是一种特殊的规模经济,所不同的是范围经济中的产品是多样化的,而规模经济较为单一,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则都可投资增加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

文化市场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大,高复制性允许文化产品不断降低成本,以适应市场需求,而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排在生活需求之后,在可比的短期市场中,百姓用于文化产品的消费总额增长有限。改制后的出版业,特别是大量出版企业实现上市后,经济效益成为企业对股东负责的一项重要指标,出版社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行业内竞争优势,但市场规模毕竟有限,为了突破发展瓶颈,解开行业恶性竞争带来的种种弊端,很多出版企业开始走外延发展的道路,谋求范围经济效益。特别是出版企业上市后,融得大笔资金,面对投资人保值增值的要求,走范围经济发展道路更为迫切。

范围经济最大的障碍是体制不独立。体制决定经营方式和经营思路,在企业法人体制下,出版社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但又承担着各项文化事业功能,受各级行政事业主管部门约束,不能独立展开高效灵活的市场行为。当今世界已进入“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受制于行业的行政约束,出版社不敢放手大干,瞻前顾后,决策程序缓慢,势必丧失众多发展机会。在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内容垄断优势,但数字出版领域的各种尝试却不断败给网络、移动等新媒体运营商。究其原因:一是这些新媒体有自身技术优势;二是这些新媒体传播者是技术的拥有者,也掌握其传播规律和方法,应用起来驾轻就熟。但出版业者失败的根本原因,恐怕还要从自身寻找,长期的垄断生活,让其丧失了市场嗅觉,对市场反应缓慢,缺乏适应市场的生存动力,在犹如温水煮青蛙式的安逸生活中一步步地落后了。出版业者不懂技术,但新媒体运营商同样在出版组织上存在短板,且人家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终于在数字出版领域闯开一片天空。如果出版业者重新定位,突破自己的传统业务,其上下游业务领域积极寻找机会,或许也会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收获。

出版社编辑业务重心向排版公司、编校公司转移。在市场竞争压力日渐增大的今天,各社为了生存,都全力以赴地展开了市场争夺,社内考核等因素也都围绕市场展开了。

三、实现范围经济的重要意义

出版中最重要的作者资源具有流动性,作者的出版喜好,读者的阅读偏好随外部出版环境变化很大,而且出版业呈现出同质化现象,传统的品牌优势很容易在市场中被破坏,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构筑自己竞争的护城河。多数出版社采用的是凭借出书品种规模和出书质量来占领市场和持续地刺激读者的阅读神经,从而培育读者对出版社的品牌忠诚度。对于未来出版市场,出版业务变得越来越简单,同质化趋势加重,这种策略已不足以拒竞争者于营门之外,需要更多的技术壁垒,防止出版企业卷入无休止的无序竞争中。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主要包括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增加技术含量。多方位全面的技术服务和多元化的产品,能够让读者随时随地受到出版社文化的浸润,同时全面而大规模地多元投入,使竞争者短时间内难以模仿。例如,图书盗版问题非常严重,打击盗版投入和回报可能并不成正比,以多元化服务为特点的新型出版,可以让盗版图书不能同时取得所有出版产品使用特性,增加其盗版成本,从而引导读者购买正版产品。

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竞争篇6

关键词:图书馆中小型核心竞争力

一、北京市图书馆发展现状

(一)北京市的图书馆总体状况

2011年北京地区共有图书馆7309个(包括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其中公共图书馆(室)340个,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454个,学校图书馆1087个,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图书馆5428个。北京图书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北京市庞大数量的图书馆中,像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这样的大型图书馆还是占少数,绝大多数是中小型图书馆。这些中小型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一般在几万册到几十万册。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中小型图书馆面临资金、市场、人才等多种挑战,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北京这些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构建问题。

(二)北京市图书馆的数字化状况

进入21世纪,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发展日新月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信息化方面的政策。于此同时,北京市也不断加大对信息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来提高北京的信息化水平。数字图书馆作为北京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快。

目前,北京市已经建成并运行的数字图书馆主要包括:部级的数字图书馆,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科院国家数字图书馆。此外,各行业性质的数字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与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系统。另外,还有企业所建立的商业性质的数字图书馆。北京市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数字图书馆数量与质量皆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数字化水平方面。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科院国家数字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数字化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些不同种类的数字图书馆可以为各类读者提供更为专业、快捷、方便的文献信息服务。

二、中小型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中小型图书馆所面临的数字化方面的挑战

数字图书馆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北京市涌现了像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科院国家数字图书馆等这样一类大型数字图书馆。由于数字图书馆指的是将图书馆的现有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因而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迅捷、广泛的信息服务。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将会转向数字图书馆。这就给中小型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挑战。可以说,中小型图书馆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最大的挑战就是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方面的挑战。

(二)中小型图书馆遇到的资金方面的挑战

在知识化与信息化时代,各类出版物种类与数量大幅增加。无论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还是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在种类与数量方面每年都在大幅增长。此外,期刊、报纸等数量与种类也在每年增加。另外,图书、杂志等印刷品的价格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增长,而且年均增长的幅度较大。以图书价格为例,上世纪90年代图书价格比上世纪80年代的图书价格增幅超过10倍。进入21世纪,最近10年图书价格比上世纪末又增加了6倍以上。而多数中小型图书馆的购买图书经费增加幅度非常有限,有些小型图书馆图书购买经费甚至没有增加。导致图书的采购的种类和数量一直都在下降。

(三)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图书馆所面临的技术方面的挑战

第一,传统图书馆所面临的数字化挑战。数字图书馆使传统图书馆从单一的藏书馆扩展为信息服务的场所,即集交流、贮备和传递为一体的新型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对知识的储藏与使用模式,符合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被视为21世纪信息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中小型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第二,图书馆所面临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挑战。在网络化时代,图书馆要走向网络化发展,需要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建设,这既包括计算机、服务器、工作站等数字图书馆硬件方面的建设,还包括图书馆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方面的软件建设。由此来看,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图书馆比过去的传统图书馆面临着许多技术方面的挑战。

(四)中小型图书馆所面临的市场化方面的挑战

北京市的图书馆一些属于公共图书馆性质,其它多数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图书馆,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图书馆。图书馆的建设费用与运营费用主要依赖政府财政的拨款。由于近年来,市场化改革一直在进行,社会上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商业性质的图书馆,目前运营状况也比较良好。在北京地区,一些企业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在商业化运作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市场占有率、市场影响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如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书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时代超星有限责任公司等。

北京市目前一批商业性质图书馆的成功运营给目前北京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图书馆未来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方向。但也使得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在财政拨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从市场中来获得生存与发展机会。

三、北京中小型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构建

北京市中小型图书馆数量庞大、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要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环境中要获得生存与发展,这就需要构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时代,北京市中小型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所带来的有利条件,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需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目前,中小型图书馆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一)做好中小型图书馆的特色信息资源建设

北京市中小型图书馆与大型公共图书馆相比,在资金、技术、人才等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要明确自身定位,把主要力量放在特色资源的建设方面。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拥有专业化、特色鲜明的别的图书馆所没有的信息资源,才能在数量庞大的图书馆中,保持竞争优势。目前,北京市多数中小型图书馆分别属于特定行业、专业,用户群体也为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读者,因此具有专业属性强、本领域文献丰富等优势,如果能够做好用户目标定位及适度的资金投入,还是比较容易形成自身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由此来看,中小型图书馆要做好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难度也不是特别大。做好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就可以让有限的馆藏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有效、更专业、更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小型图书馆的市场竞争力。

(二)通过联合提升中小型图书馆的生存能力

中小型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规模、每年的资金投入、用户群体的数量等方面,与大型图书馆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肯定不能再走那种“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必须走联合发展的模式。

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只充足的信息资源量才能为用户提供高水平的图书情报服务,如果信息资源量不足,难以留住以往的客户群,开拓新的用户也会变得困难。因此,中小型图书馆之间的联合就显得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行业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也可以通过区域图书馆之间的联合等多种方式。通过与其它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来摆脱中小型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方面的瓶颈。目前,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与合作,除了图书馆之间的自愿合作之外,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协调与推动。

(三)中小型图书馆要积极开拓用户市场

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金融及市场资源。北京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北京还有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庞大的市场资源。北京有数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环渤海地区的高科技企业数量超过100万家。

首都有数量庞大的企业群,对企业情况需要有详细掌握,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基础。企业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行业、主要产品、企业性质、规模、经营情况、企业文化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此外,还要了解企业的需求,主要包括:企业文化需求、企业产业研发需求、企业开拓市场需求等。有目的性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对企业服务,不但可以得到企业经费方面的支持,还可以提高自身提供行业地位。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北京中小型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硬件与软件方面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前提与基础。计算机服务终端、服务器、工作站等图书馆硬件的选择,要达到经济实用,更要质量可靠。在网络建设方面,需要兼顾可靠性、经济性等原则。与此同时,要选择那些可以为图书馆的后期运营提供较好的维护服务的厂商,好的后期软硬件方面的维护服务对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中小图书馆很重要。

中小型图书馆的系统软件,应当依据本图书馆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系统软件。图书馆的软件选择,应当满足图书馆的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等方面的要求。软件同时要兼顾标准化方面的要求,如要符合国际图书情报CnmaRC格式及中国机读格式的标准;图书馆网络化方面的要求,如软件要支持tCp/ip协议,支持网络传输服务等;此外,所选择的软件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期的技术要求。

(五)提高中小型图书馆员的信息化服务能力与水平

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竞争篇7

广播电视产品的经济学解释

经济学用“外部性”概念来讨论企业和个人在生产、消费特定产品时对社会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效益。①这里所谓“强加”指的是其他人很难避免或者说要避免则成本很高。如果实施某一市场行为的企业或个人带给他人好的效益,这种外部性被称为正外部性,反之则被称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实质是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不相等。市场制度能够给个人、企业带来生产激励,他们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生产自认为最合适的产品数量。对于整个社会却并非完全如此,存在负外部性的产品会过度生产,正外部性的产品会供给不足。②

正外部性的极端情况就是公共产品,也就是外部性很强、对社会影响非常大的产品,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重要特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减少其它消费者的可用量;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物品,这是因为在技术上无法排斥消费者对它的使用,或者对消费者进行收费成本过高。人们常把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前者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后者具有局部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与公共产品相对应的概念是私人产品。一般来说私人产品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竞争性是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增加生产就要增加成本;排他性是指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够使用该商品。市场机制只有在具备这两个特点的私人物品上才真正发挥作用。③

因为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所以它面临着“搭便车”行为,即没有为商品付费却能享用这种商品所带来的好处。这种行为一方面会导致对这种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程度难以准确判断,另一方面“搭便车”者都不愿为公共产品的供给做贡献,会导致市场对公共产品的生产不足,这就是一种“市场失灵”现象。因此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对消费者征税,然后由政府提供,即政府直接经营生产或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提供等,这样才能保证公共产品总量的供给,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不是纯公共产品但是外部性强的产品也会因为个人行为成本收益与社会的成本收益不对等,而产生个人供给或需求与社会供给需求不对等的情况。如果私人(企业或个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私人为满足自己的收益来进行生产或消费,就会出现该种产品供给和需求过度。反之,则会出现该种产品供给和需求不足。一般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是界定产权、政府管制、政府补助和社会立法,通过这些方法使得私人收益等于或接近社会收益,私人就不会因为自己的收益而影响社会收益。私人产品因为外部性弱,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通过私人企业生产、自由市场竞争的方式,能有效提品,满足私人收益,不会影响社会收益。

从经济学角度,可以把广播电视产业定义为生产广播电视相关产品的企业的集合。在我国,国有电台、电视台既是提供政治内容、社会公益内容的公共产品的事业主体,也承担为受众提供信息、娱乐等消费性质私人产品的企业职能。

相应地,我们常说的广播电视产业化,实质上就是生产信息、娱乐等私人消费产品性质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方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我国广播电视走产业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是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生产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相关需求。具体言之,外部性相对弱、社会影响相对小、私人产品属性相对强的广播电视节目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社会整体效率较高,如影视剧及娱乐类节目;反之,外部性强、对社会整体利益影响大、公共产品属性强的广播电视节目,强化社会管制、政府调控更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如新闻及访谈类节目。这正是广播电视行业部分产品实行市场运作、产业经营的经济合理性所在。

因此,要深入理解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政策变化的内在合理性,就需要理解广播电视产品的外部性和排他性的技术特征,这是广播电视产业政策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整体收益的内在经济学逻辑。

利益观演变改变了广播电视产品外部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媒介机构传统上主要甚至完全是承担喉舌功能,属于上层建筑。任何一件媒介产品都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基本上不考虑媒介机构和媒介受众的私人利益,或者说私人利益完全依附于国家利益。这种运营方式对于作为纯公共产品的媒介供给来说是有效的,因为它可以保证正外部性媒介产品的供给,杜绝负外部性媒介产品的供给,符合我国当时社会利益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利益主体共同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开始关注和追求自身物质利益,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对私人(个人和企业)的、物质的利益给予了越来越充分的肯定、保护。也就是说,私人收益和国家和社会的收益重合度逐渐提高。因此,广电媒介、广告主、制作公司为了自身利益采取的市场化行为与整个社会的收益矛盾冲突呈缓解趋势,一些追求私人收益的行为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收益和社会收益。

广电媒介生产涉及的私人收益主体主要包括国有媒介机构、受众、广告主、节目制作投资商。国有媒介机构的私人收益主要表现为获得广告收入;广告主的主要收益表现为以合理的价格广告信息促进产品销售;节目制作投资商的收益主要表现为获得投资机会赢取投资利润。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受众收益,受众私人收益主要表现为物美价廉的媒介产品消费收益、利用媒介进行舆论监督维护自身利益等。特别是在社会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受众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组成部分。

社会从广电媒介中获得的收益包括政治宣传收益、国家财政增收节支和发展经济收益等。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几乎合二为一,经济利益完全服从政治利益。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利益渐渐从政治利益中独立出来,或者说经济利益已经成为政治利益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社会生产能力由过去的短缺经济逐步过渡到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社会背景下,广电媒介的广告促销、信息传递是促进消费的有效手段之一。这也是受众作为消费者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重合度进一步提高的因素之一。

总体来说,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中的经济相关收益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广电媒介、广告商、节目制作投资商为了追求自身的收益,给社会也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正因为这样,国家对媒介各相关主体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以及相应制度的支持程度得以逐渐提高。

技术进步改变了广播电视产品排他性

广播电视产品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性质还受技术条件影响。传统的无线电媒介被认为是一种公共产品,是因为它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电视为例,在电视发射台覆盖范围内,一个用户接受电视信号并不会影响其他用户接受信号,多一个人收看对生产者也不增加额外成本。另外,在覆盖范围之内要排除某人接收电视信号非常困难,要对收看者收费也非常困难,因为确认收看者的监测成本非常高。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因为无线电频谱承载能力有限、稀缺,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公共资源。所以,传统的无线电媒介经常被作为公共产品进行经营。

技术进步改变了媒介产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广告对于媒介来说是一种改变排他性的方法,媒介对广告商进行收费,达到间接向消费者收费的效果。因为这种收费“技术”,广播电视等传统电子媒介才削弱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有了市场经营的可行性。

线缆技术和数字技术对媒介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是模拟有线电视技术大大提高了电视的排他性。有线电视通过有形的线缆把电视产品传输给用户,用户的线路安装、定期维护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因此有线电视产品的非竞争性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另外,有线电视的排他性大大提高,用户收看电视节目要收费,消除了不付费收看的“搭便车”现象。有线电视线缆传输节目能力超过无线电波,电视频道数量的增加,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无线电波作为稀缺公共资源的属性。

其次是数字电视加密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电视的排他性,基本保持了非竞争性,尤其是卫星数字、地面数字电视。通过一个具有解码功能的机顶盒,有线、卫星及地面数字电视就可以精确控制用户的收看情况。与模拟有线电视相比,数字密码控制更加精确,可以按频道甚至按单个节目的收看进行收费。有线数字电视还可以方便地进行互动信息反馈,卫星电视也可以通过与电话联网降低互动的成本。因为数字电视线缆比较强大的传输功能,在购买基本的设施以后,观众收看节目基本不影响他人的收看效果,在传输范围内,增加消费生产者也不用增加生产成本。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更是具有强大的覆盖能力,消费具有非竞争性。

互联网媒体从技术上看,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与数字电视技术有相似之处。由于线缆传输能力限制,用户消费在高峰时期有一定的竞争性。互联网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采取的政策和运营体制不同,一开始就实行了市场化运作,主要是因为其内容社会影响相对广播电视小从而内容外部性相对小、信息产业发展正外部性较强等社会原因。

综合看来,社会价值利益观演变、技术进步,是广播电视完全由国家事业单位以计划形式供给向部分以企业形式、以市场形式供给转变的内在原因。对社会影响大、外部性强、可分割性弱、公共产品属性强的广播电视产品,则不宜实行市场导向的产业化。选择产业形式还是公共事业形式供给的内在经济学逻辑,都是以社会整体效率、整体福利最优为标准。本文系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重大课题(项目编号GD2009010)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江西电视台)

注释:①[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竞争篇8

关键词:市场营销,聚合营销,互联网,信息技术

前言

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曾指出,从客户的观点来看,市场营销就是整个企业活动,而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又是市场营销中的核心策略。进入21世纪,网络经济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进步、网络用途进一步多元化以及人们对互联网使用的越来越频繁,并且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免费。但当今的消费者是传统消费者与数字消费者的聚合,他们的消费行为即包括采用传统的渠道也包括网络所提供的数字化渠道来满足其需要和欲望。因此,可以将聚合营销理解为在数字时代,基于消费者身上出现的新科技和人类持久的行为习惯的聚合,企业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新科技(计算机、互联网、手机以及pDa个人数字处理助手等)、多渠道(网站和非网站、数字和传统)或多手段(交易营销手段和关系营销手段)的组合,建立、保持和加强与顾客以及其他合作者的关系,使各方的利益得到满足和融合的一种社会过程与管理过程。

1.我国市场营销发展及现状

我国营销理念主要经过了以产定销、以销定产和以需定产三个阶段。虽然20世纪90年代按需定产的市场营销理念在中国兴起了,但由于正规的市场营销理念的传播和教育相对滞后,而且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了错误的思维惯性,我国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简单地把推销就当成营销。到1995年后,因国际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大,很多企业才开始从推销导向向注重顾客导向发展;开始采用整合性的营销策略,并且注重采用整合营销传播imC的理念;此外,我国企业越来越注重关系营销,把建立与消费者的长久关系作为自己营销建设上的重点。这表明虽然我国的现代营销路并不算长,但是我国市场营销理念的发展却是空前的,以致有学者感叹“中国营销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历程”。90年代后,由于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我国互联网基础的渐渐成熟,网络营销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网络营销大致经历了网络营销的混沌、应用和发展三个阶段。综观我国市场营销理念的发展和现状,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为聚合营销理念作为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网下与网上的营销理念在我国发展兴起提供了应用的背景。

2.聚合营销产生的动因分析

2.1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应用范围逐渐扩散到了民用。由此在90年代引发了影响深远的互联网革命。近年因科学技术以及商业应用的驱动,互联网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人们对网络的应用也越来越频繁和广泛。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开始于1986年,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1986―1993年,主要实现了与互联网的电子邮件连接;第二阶段从1994年起,实现了与互联网的tCp/ip连接,开始提供互联网的全功能服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4年7月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数据表明: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互联网继续保持了增长态势。其中网民数、

上网计算机数分别达到了8700万、3630万;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了382216个、626600

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53941m;我国大陆的ipv4地址数达到了49421824个。该报告还对历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几个关键指标——上网计算机数、Cn下注册的域名数、www站点数、网络的国际出口带宽等进行了统计分析: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3630万台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1.1%;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382216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2.5%;www站点数为626600个,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2.2%;国际出口带宽的总容量为53941m,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90.3%。

通过上面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互联网的上网计算机数、Cn下注册的域名数、www站点数、网络的国际出口带宽有着显着的增长,尤其在上网计算机数、上网用途数、Cn下注册的域名数以及网络的国际出口带宽等指标上现在的数据是10年前数据的几百上千倍。全球互联网和国内互联网的急剧发展给聚合营销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广大目标消费群基础,在需求驱动下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最终又会使消费者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当然,消费者行为和市场营销还保持着许多传统的东西,人们的这种聚合状态正是聚合营销所强调的。

2.2网络经济的繁荣兴起与泡沫破碎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应用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社会各界都认为随之而来的网络经济将取代传统经济成为国家经济最重要的推动力。人们乐观地认为网络经济能够带来高效率,能够提供一种低价的交易成本,并带来经济制度的彻底改变。在我国,虽然互联网的历史比较短,网络经济热潮依然成为企业界、学术界以及政府各界人士最关注的焦点。从中国大陆第一网站——瀛海威的诞生,到以中华网在纳斯达克(naSDaQ)首发上市所引起的一轮又一轮上市热潮;从“Dot-Com”以吸引“眼球”烧钱,到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游戏以及电子竞技等新业务层出不穷。网络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每个国家都致力于大力发展网络经济的技术基础,试图通过发展网络经济,强化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节约国民经济基本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最终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2000年3月,纳斯达克(naSDaQ)应声落地,自此网络经济的泡沫开始破碎。很多网络公司想当然地认为通过互联网将购物过程变得更有效率就能让消费者获得巨大的利益,但是这些企业显然没有料到实际上很多的消费者是喜欢购物的体验。在网络经济繁荣的时期,网络公司的市场营销人员常常意识不到人们购买东西的原因,以及这些情绪是怎样影响他们采取哪种方式购买的。网络经济的繁荣与泡沫破碎为聚合营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时代背景。

2.3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是聚合营销产生的商业驱动因素。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动权越来越大,并且随着我国进入wto逐渐开放,曾经受到国家保护的众多行业、企业如何才能在“狼来了”的残酷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是很多企业商家所主要关注的问题。在市场竞争激烈的21世纪,市场营销显然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我们都知道“市场上的成功者是那些最能适应现行环境要求的公司——他们向真正需要购买的人提供商品”。免费。但在如此激烈的商业竞争下,企业需要做的是认识到在数字时代消费者的价值和购买行为已经有所改变,当然也不能像技术鼓吹者那样认为消费者已经完全改变,过去的营销策略、营销方法都不管用。企业应该明白当今的消费者是混合型的消费者。因此,如果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企业需要认真通过聚合营销理念去思考现在的消费者,并且创建一套全新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在这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中取得胜利。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是聚合营销理念的产生及应用的商业动因。

2.4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与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与应用是聚合营销理念产生的技术动因。由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形成的现代信息技术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应用。在现代通讯技术上,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电子通讯还是光通讯,固定通讯还是移动通讯,在近年来都有了巨大的进步。而在现代计算机技术上,由于空前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资,使其发展速度更是空前的。计算机芯片的处理能力在不断提高,其磁盘的存储能力在不断扩大,以及输出输入的设备在不断丰富,但计算机的价格、体积以及重量却在显着下降。

我国的信息化虽然发展的时间没有发达国家长,但是同样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甚至发展速度更快。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研究分析资料:2002年12月,我国电子商务网站比2001年增长12%;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电子商务交易额2002年比2001年增长66.2%;B2C交易额2001年比2002年增长率9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市场规模、交易额还是电子商务网站数量来讲,我国的信息化都在以空前的速度在发展,年增长率达到了60%以上。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与应用为聚合营销理念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本身也构成了聚合营销理念产生的技术动因。

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竞争篇9

关键词:出版融合;竞争力;数字出版;集团化

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学者开始涉足出版竞争研究,逐步形成关于出版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的资源观、能力观、经营观等分类思想,并引入管理学竞争模型等评价体系,丰富出版业竞争力的定量研究,但涉及出版融合业态竞争力的研究尚不多见,有必要从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视角做些探究。

一、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的竞争力显性指标

产业竞争力实质上是比较的概念,相对表现出的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企业、产品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出版融合业态的竞争力是出版企业、产品与品牌(市场实现能力)要素同集团化、数字化与文化特性相结合的产物,该竞争力是以新型集团、服务和品牌为显性指标反映的。

1.新型出版集团:以“五跨”、资本、垄断为显著标志

出版集团作为测度出版业管理体制机制融合成效的风向标,其产业融合的结果改变了原有产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模糊甚至重划产业边界。新型出版集团践行着出版业“五跨”(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发展思路,凭借雄厚实力充当新闻出版改革发展中的主导力量,是文化产业战略投资有效路径的缔造者。

当前的集团化浪潮培育了一批出版领军企业,无论战略重组还是项目合作,均已在“五跨”思路上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方向。但当前程度的市场合并距离实质性的市场融合和竞争力仍存在一定差距:首先,新型出版集团的“五跨”发展趋于常态化,跨度中体现集团数字出版业务的比重提升,集团由内容优势向内容、技术并重发展;其次,新型出版集团的市场主导性明显,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资本规模膨胀并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投资渠道多样化格局;再次,新型出版集团以专业化垄断划分市场格局,区别于以往的地域垄断,垄断性强,产业集中度高;最后,出版产业格局由少数大型集团主导并形成良性增长极,对小微型企业产生扩散和示范效应,实现航母级集团与梯级分布规模集团的分类指导发展模式和集团群现象。

2.新型产品服务:以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受众创新为立足的根本

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产业间存在共同的技术基础,能够首先发生技术融合。出版融合的技术、内容以及两者催生出的受众群体决定着出版业态的产品及服务形式的优势走向。产品服务作为出版业技术融合成熟度的衡量杠杆,也是检验融合业态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生存的基础指标。

出版融合业态突出大数据、云计算、可视化、协同编纂等新兴技术在出版产品及服务中的应用,企业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内容资源由单一出版物载体呈现向多元化解决方案及服务转变,选题创意由过去的等待或发现选题变迁为创造选题和众筹选题,传统出版内容优势与技术无缝对接形成数字媒介消费语境下的新型内容资源,满足读者受众细分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出版产品及服务逐步摆脱对学校、书店的依赖,拓展并创新受众群体,另辟蹊径地构建出版业态全程参与的知识传播体系。

3.新型文化品牌:以互联网思维、主流声音、全民阅读为发展主题

出版融合以市场融合为导向,经历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最后才能完成产业融合全过程。文化品牌作为出版业市场融合效度的评价指标,其本质是出版企业与读者之间的无形契约:读者可感知的品牌优势及促成优势的知识、素质、能力和资源是出版业品牌竞争力的“源”,知名度、忠诚度、市场占有率和扩张潜力等构成品牌竞争力的“泉”。

新型文化品牌是出版融合业态将文化知识生产置身于互联网思维和产业经济环境的产物,推崇以互联网的机理和关系思考品牌环境,以关注读者导向揣度消费者心理,从冗余复杂的信息资源环境中整合提炼个性化内容及解决方案,将实体营销网络延伸至网络的互动关系营销。同时,出版融合业态的新型文化品牌需要让主流文化发出响亮声音,在坚守出版追求、传承文化正能量的前提下,适度开展出版主业的延伸业务以实现利润补充和品牌拓展,科学处理出版主业的专业品牌和衍生品牌的协作关系,形成以主流文化品牌为主体,多种品牌成分(如技术品牌、资源品牌等)并存的品牌群。此外,新型文化品牌拥有深入人心的全民阅读氛围,以“阅读月”“阅读季”“书香”系列等活动,重现往昔新华书店文化品牌式的辉煌。

二、当前阻碍出版融合竞争力培育的瓶颈

出版业融合与竞争力均需要时间维度的积累,出版融合业态的竞争力显性指标描绘的理想愿景在产业培育实际进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主要表现为:

1.行政部门统筹和指导职能泛化

受历史、现实和国情等因素影响,我国出版业融合不同于单纯经济学层面的产业融合,行政主管部门在“建立完善新闻出版企业准入、评估、考核、奖惩、退出等机制和资产、经营、收益分配等监管制度”等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尽管一直强调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机制、提高行政效能,但成效不明显,如部分出版集团依靠行政力量促成联合,如何实现政企分开与自主经营,如何明晰产权等一系列问题掣肘行政部门权力效度的提升。政府统筹作用受市场开放的协调复杂性影响,对出版融合业务的选择、自有资源评估和产业整体走向与进度缺乏具象的研究,对待集团化建设等战略无法实现有效的从行政主导向行政指导的转型,引发集团配套设施与制度建设的不完善等连锁问题,政策扶持居多,实质性的约束和引导较少,形成行政权力与市场权力的单向缩水和职能泛化。不从根源上缓解这些问题,新型出版集团依旧是资本规模累加的松散经济体,加重了规范出版经济秩序的难度,出版业发展容易从盲目的集团热陷入新一轮的融合热中。

2.融合业态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出版融合必然改变固有的出版企业刚性利益分配格局,产业融合的顶层制度设计需要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护航,融合对象认为融合利益大于离散利益时才会加快融合进程,促进出版内容、技术、资本等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在内容与技术的融合中,传统出版企业转型数字业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保障其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利益分成比例,以及数字产品定价权归属方如何平衡技术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和作者的利益与定价间的关系。目前这种产业链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并不完善,常有非公平合作现象或纠纷产生,影响生产优质内容资源和技术融合的积极性。同时,出版企业集团尤其是政府主导促成的出版集团内部,企业融合带来的集团核心层、紧密层企业的内部结算价格和利润分割等利益分配机制有待改进,避免集团化内部各成员企业间的关系由凝聚力变成离心力,集团化流于挂牌形式,阻碍集团的健康发展。

3.内容资源积累和创新潜力有限

内容资源是出版产品及服务创新的基石,传统出版企业拥有凭借资源垄断优势积累的来自作者的内容作品,藉此与数字出版企业的技术竞争周旋。出版融合让传统与数字出版间围绕优秀策划、作家团队和作品的竞争成为过去式,矛盾的焦点落在海量内容资源并未形成核心竞争力上。出版融合要对用户所需信息进行内容整合,为用户提供信息搜索、过滤和索引,实现完备的数字化信息解决方案。当前阅读的概念多偏向于文本浏览,出版企业建立的专业型数据库多是纸质内容的翻版和汇总,是整理家底式的浅层积累,专业数字内容资源增值创新的知识服务功能有限,离内容资源的立体开发尚远。国外出版集团内容资源积累的体量、质量和服务创新,以励德・爱思唯尔集团为例,其ScienceDirect数据库拥有全球四分之一的同行评议的科学、技术和医学类文献,超过2500种期刊和33000册图书,集团还提供涵盖临床、教育、研发、研究情报和研究平台等领域包括在线诊所、分析服务等88种在线解决方案和产品(ScienceDirect数据库是其中之一),以高端内容资源开发的信息服务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4.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滞后

从网络出版到数字出版再到出版融合,出版业法律法规一直较为滞后,“新瓶装旧酒”的法律法规无法适应互联网思维下的媒介消费心理,与数字内容传播、知识分享等现象格格不入,打击数字盗版顽疾时捉襟见肘。《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从2002年8月开始施行,《网络出版服务管理办法》自2012年12月征求修订意见至今尚未出台。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修制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是规范融合背景下出版主体资格及条件、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举措的同步保障。再者,行业标准统一的进程滞后影响产品服务竞争力的培育,多样化的格式规范、平台标准形成融合业态的各自为战和重复建设,分散了企业资本投入和产业宏观发展指引的向心力。

5.企业实体缺乏明确细化的竞争目标

不同的出版规模、融合路径,其竞争目标和品牌路线差异较大。产业离散状态时传统出版企业对数字化转型尚存观望情绪,或不知所措或摸索前行,融合背景下业务选择和确立竞争目标更是难上加难。出版业短期内由事业到产业,再到高端的产业融合,三级跳式的转型跃迁确实对出版从业人员形成前所未有的运营、管理压力,多数地区及企业缺乏明确的竞争细化目标,融合后主营何种业务并不清楚,依旧墨守成规经营融合前的擅长业务和品牌,由早期的盲目数字化升级为盲目的融合化。竞争细化目标绝不等同于唯产值论英雄,将国家相关利润增长目标缩水一圈作为地区目标,亏损目标也是科学和允许的。关键是如何制定产业竞争和品牌进程的三年规划、五年规划,如何实现规划,存在何种风险,等等,这些诉求都需要企业实体全盘统筹布局,避免竞争力沦为口号,离融合业态的品牌竞争力渐行渐远。

6.增长极快速扩散与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

出版融合业态符合先导产业增长带动产业综合体增长的模式,但数字出版转型反映出的增长极快速扩散和极化负效应进程缩短等问题极有可能遗传到出版融合进程中,文化品牌的社会感召力和受众认同并未借助增长极的能力扩散到周边地区。如部分出版产业基地蜕变为利用政策软肋开展与出版主业偏离甚远的品牌业务,违背了以产业集群带动地区发展的初衷。且融合业务模式的复杂性必然诱导新的扩散区域和企业实体单纯地模仿运作,品牌经验借鉴同质化严重,形成竞争力战略整齐划一的形同虚设和“产业浮躁”。

三、培育出版融合业态竞争力的路径思考

出版融合前后产业竞争优势的诉求随之改变,无论我国出版产业融合采用替代型融合、互补型融合还是结合型融合,融合业态竞争力终究要实现集团、服务和品牌三项本质性创新,其培育路径需遵循如下思路:

1.职能分层路径

出版融合业态竞争力是政府、市场、企业等多股推力各司其职的合力,培育竞争力路径优先考虑职能分层,明晰权责,以分层决策型组织管理模式激发各层级力量参与融合决策与执行的能动性,促进出版产业深度融合。政府在出版融合中发挥地区、企业协同促进作用,宏观评估与监测融合进程,加强专项资金、注册登记、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侵权惩处和监督执法力度,优化集团成长环境,促成出版企业集团、院校、科研机构成立出版融合业态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出版融合智库,优化实体与虚拟双重文化消费环境,调控以“阅读月”等品牌为代表的多元化文化供给活动,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市场在出版融合中引导开放型合作,规范融合业态的新产业链,形成独立和融合产业链混合发展的灵活架构,加速内容资源、技术、渠道优势的流通,为出版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创新扫清障碍。企业在出版融合中拓展多元化版权合作,整合并优化内容与技术增值的分配形式,开展资本合作,以集团的形式脱颖而出,坚守文化理念,在产品服务创新的同时构建强大的推广渠道和品牌优势。

2.非均衡化路径

我国出版产业的非均衡状况较为严重,各地区出版企业规模、业务形态、受众需求等差距明显,出版融合产业竞争力培育的非均衡化路径既是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的体现,也是西方国家出版产业发展经验的启示。《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明确提出“鼓励教育、科技、卫生、财经、文化等领域的新闻出版资源先行整合,鼓励实力较强的地方新闻出版企业先行整合资源”,政策意见在产业发展目标上体现非均衡化的思路。集团化本身也是非均衡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融合业态竞争力需要发挥不同企业主体的优势效益,非均衡化不是抛弃和选择的战略决策,而是“一部分地区或一部分企业通过优先竞争力培育先发展起来,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和企业,最终实现融合业态竞争力的共同提升”。非均衡化路径可以我国七个跨省市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为增长极,周边省份采取内容、技术和资本倾斜配置,孵化区域特色鲜明的出版融合经济带。实力较弱的出版企业,在追逐集团、服务和品牌指标的创新时宜量力而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以常规发展的时间积淀逐步融入竞争力阵营。

3.企业分类指导路径

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竞争篇10

关键词:管理会计 预测

传统的以生产经营导向为基础的经营预测,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它适应了生产过程中原材料、人工成本比重大的特点。根据销售量、成本、利润的线性关系,以变动成本法为预测、决策的理论基础。保本点的预测、利润的预测、成本的预测,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存货决策等都以此为基础。在数字化经济背景下,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在会计核算方面具体体现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增多),管理会计进行预决策的理论基础之一——变动成本法也面临着变革。

变动成本法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把固定制造费用全数一笔列入期间成本,作为贡献毛益总额的减项。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仅包括变动成本,将固定成本视做期间费用,所以变动成本法下的存货不包含任何固定费用。如此得到的成本信息相对全部成本法有一定进步。它适应了工业化时代的要求,成为传统管理会计学科的基石。但数字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制造环境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比例。以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体现的变动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小,特别是那些技术先进的组织,这样的变动成本的比重低于10% 。另一方面,以传统的交易或数量为基础定义的大部分固定成本,在新制造环境下,只是在很短时期内是固定的,在长期都是变动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得模糊,以合理界定变动成本为基础的“变动成本法”将失去意义。面对新制造环境的冲击,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势必造成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成本信息失真。

一、预测内容由财务信息到非财务信息拓展

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而数字化经济时代由于竞争加剧,仅仅依靠基于财务信息加工而成的管理会计信息进行预决策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大量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占有率作为非财务信息,它的变化反映了企业竞争地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的现金流入量,从其变化中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地位的相对变化,起着财务信息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要的非财务信息指标,在产品方面: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声誉、品牌、客户关系和销售能力(销售网络覆盖面等);在外部竞争方面:竞争对手信息以及与企业战略相关的背景信息、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公共关系、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在生产能力方面:知识能力(专利权、情报、培训)、装备能力(产能和技术水准)、技术能力(技术水平,研究开发费及其比例,研发人员及其比例)、人力资源(各类人才、企业文化、员工文化水准、人力资源和薪酬制度等)。如果管理会计报告中包括非财务信息,那么无疑会提高管理会计的相关性。

二、预测内容由短期预测到长期战略预测拓展

数字化经济要求管理会计提供大量的长期、战略性的信息,从耗散理论角度看,即“扩大负熵的信息输入,以抵减企业内部的管理熵”。支持战略管理所需的信息比经营决策和控制的信息更广泛和更复杂,数字化经济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为提供这样的信息提供了可能。对收集的基本数据按不同的战略管理阶段要求加工成战略决策有用信息,可分环境分析和企业战略能力分析所需的信息。(1)环境分析所需的信息。广义环境分析所需的信息可分为:政治和法律的、社会和文化的、技术的、地理和生态的信息。市场环境分析用的信息可分为:供应商的、顾客(买主)的、替代产品的、潜在竞争者的、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信息。(2)企业战略能力分析所需的信息。企业战略能力分析包括企业资源能力和核心能力分析。

三、增加竞争对手分析预测

超出会计主体范围本身,联系竞争者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与外部竞争者的比较来研究本企业销售额、利润和现金流量的相对变化,对数字化经济时代管理会计更好地实现其规划功能更有意义。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四、增加顾客信息分析预测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内部,并主要针对生产经营进行预测分析,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进入数字化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取而代之的是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实时预测,即时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以敏捷制造实现顾客的“零等待”,其目的就是为顾客创造满意,创造价值(降低顾客的成本,提高顾客的收益),使顾客获得更大的效用,由此衍生企业价值的增长。由此可见,在数字化经济下,企业的预测更多的是收集关于客户的信息。顾客信息分析包括:顾客群体和构成、顾客购买实力、支付习惯、对竞争的行为参数(产品质量、价格、销售服务、其他因素)的敏感性、需求变化的趋势、对其他产品的互补性、顾客的地理分布等。

五、预测方法的集成

管理会计运用定量和定性预测分析方法来实现预测功能。

1、定量预测法是用预测对象的有关历史数据,建立相应数学模型,推论其未来可能达到的数量值的一类预测方法。它又可分为时间序列预测法和因果关系预测法两类。时间序列预测法是以预测对象随时间变化所得到的一系列数据为依据,分析研究其变化规律,建立数学模型,获得其未来数值的方法。具体包括: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趋势外推法、季节变动预测法等。因果关系预测法是以预测对象及其各影响因素的历史数据为依据,建立反映它们之间变化的因果关系的数学模型,并以此推论预测对象未来在特定条件下所将达到的数值的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法、经济计量模型、投入产出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