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1:14

纺织工业现状篇1

关键词:新疆纺织工业;发展现状;机遇和挑战;对策措施

一、当前新疆纺织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纺织工业运行平稳。当前新疆的纺织工业受国内纺织产品市场需求不振、价格低位徘徊等影响,纺织工业整体处于困难的运行状态,生产增长缓慢。截止2014年底,新疆纺织行业完成投资96.15亿元,同比增长76.1%;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1.39亿元;实现利润5.42亿元,增长2.1倍。其中,纺织业完成117.2亿元,化纤业完成78.95亿元,服装业完成3.53亿元。2009-2014年,新疆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收入由166.8亿元升至229.9亿元,但其占全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的比重从2010年的0.52%逐步下降到2014年的0.38%。2014年,自治区规模以上棉纺企业生产各类纱线40.12万吨,生产布4474.58万米。化纤企业生产粘胶纤维54.96万吨,生产化纤用浆粕45.16万吨。服装企业生产各类服装941.4万件。毛纺企业生产呢绒270万米,生产绒线230.4吨。

(二)产业体系和就业初具规模。新疆纺织业凭借其明显的资源优势,通过开拓创新,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纺织、纺织教育、纺织研究和设计、纺织品质量检测等较为完善的综合纺织产业体系。截至2014年底,全区棉纺产能580万锭、气流纺19万头,棉纺产能居西部十二省市前列。棉纺环锭比2009年增长180万锭,增长45%;已形成年产80万吨化纤用桨粕和67万吨粘胶产能,成为全国最大的化纤用桨粕和粘胶纤维生产基地之一。新疆纺织产业在增加税收、就业、改善民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承接转移和优强企业培育成效显著。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内地纺织企业来疆投资建厂逐渐增多、重组棉纺织产能规模占到疆内产能规模总量的85%左右,化纤产能规模达到

90%以上。在投资兴建、重组新疆纺织企业中,有全国纺织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40余家,其中上市公司11家,这些企业都有下游产业链支撑,市场占有率高、整体实力强,已成为新疆纺织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四)产业布局优化和集聚效应明显突出。通过积极推进生产能力向优势区域和优强企业集中,已形成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库尔勒-尉犁、阿克苏-阿拉尔、喀什五大产业集聚区域和“三城七园一中心”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已形成。阿克苏纺织城和石河子纺织城新增棉纺产能占全疆新增产能总量的约80%,玛纳斯县、阿拉尔市等多个以纺织业为主要发展产业的开发区(园区)项目建设均取得了积极进展。新建的纺织服装项目绝大部分进入纺织城或园区发展,其棉纺织产能规模环锭纺和转杯纺分别占全疆总能力的88%和79%;棉浆粕和粘胶纤维产能均占全行业的95%以上,产业布局逐步优化,集聚发展效应得以释放。

二、新疆纺织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1)新疆纺织产业步入快车道。新疆拥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棉花资源,产量约占全国60%,纺织产业既是新疆的传统产业,又是新疆资源禀赋好、产业基础强、增长空间大、延伸链条长、劳动密集型特征最为突出的产业,随着调整优化结构,大规模发展纺织产业,不仅有利于将新疆棉花这一优势农产品向工业领域转化延伸,还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持续改善民生,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2)各项优惠政策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自治区落实了中央预算内资金从2014年到2018年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100亿元和增值税全额返还等政策细则,新疆纺织服装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全部用于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2014年,自治区下发《关于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意见》和《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2014-2023)》,并陆续出台了使用新疆棉花补贴、出疆运费补贴、税收特殊优惠、低电价优惠、企业员工培训和社保补贴等支持纺织产业发展的政策细则。这些政策细则和国家对新疆棉花实施棉花目标价格(19100元/吨)直补政策等不仅使新疆纺织企业扭亏为赢,更对吸引内地企业来疆投资设厂产生明显效果,为新疆发展纺织产业带动就业工作提供了“政策洼地”。(3)西行国际货运班列的开行,对纺织产业带来新的动力。随着周边市场纺织需求日益扩大,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将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国际货运班列的开行,让新疆有了更便捷高效的运输方式,可靠稳定的运输能力,不仅加速新疆纺织产业向西转移的步伐,也能加强了新疆与内地、中亚甚至欧洲的紧密联系。

(二)面临挑战。(1)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日趋激烈。从国际市场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依靠资金、技术等优势,掌控世界纺织品高端市场的状况近期难以改变。从国内市场看,比起沿海纺织大省,新疆纺织行业瓶颈因素仍然突出。(2)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近几年来,受自治区内外市场持续低迷、消费需求减弱、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宏观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或停滞,消费者预期收入下降,将很可能降低纺织品消费频次,减少纺织品消费金额,进而制约纺织业的市场需求。(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新疆纺织业整体呈现前大后小的“倒锥形”结构,初级加工产品比重大、附加值低。(4)缺乏熟练的专业技术工。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员需求量大,特别是熟练技术工人。然而对人才匮乏的新疆来说,落后的纺织技术与工艺导致新疆纺织发展缓慢。(5)国内外棉花价差对纺织业的影响突出。国际市场棉花消费需求不振,导致国际棉价快速下行,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棉花差价进一步拉大。(6)融资难、融资贵、招工难等问题突出。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银行继续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新疆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额进一步被压缩,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小微纺织企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具有自身管理不够规范、缺乏有效抵押、质押物等弱点以及商业银行基于盈利考虑,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依然任重道远。

三、发展新疆纺织工业的对策措施

(一)整体规划、协调纺织业发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做好纺织产业规划发展工作,加强组织三城七园一中心和五大产业集聚区域之间的内在协调和链接,强化产业集聚、完善专业市场、打造地域品牌,在专业产业园区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纺织中小微企业发展,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纺织企业采取发行企业债券、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多渠道融资,确保纺织产业信贷持续增长,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建设,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三)积极创建自主品牌。实施纺织产业升级的政策鼓励。围绕发展优势产品培育、园区提升、技术改造投入、技术创新、企业信息化建设等为重点,运用税收、财政、投入等多种方式激发纺织企业的积极性。加强新疆纺织企业同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品牌交流活动,大力开展对企业的培训活动,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鼓励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元素成长的良好的环境。在品牌战略的指导下,技术创新为先导,开发和培育出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新疆品牌,积极采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方式加强品牌宣传,扩大自身市场份额。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多层次人才体系建设,依托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平台,培养纺织行业带头人。并与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磋商落实织人才培养的长期计划,培养出适应纺织行业调整发展的需要,实力雄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五)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优势企业。优化投资环境,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引导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有序转移,加大招强引大力度,重点引进知名企业,特别是服装服饰、针织家纺、印染等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企业。积极推动建立各地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等,坚持高标准高水平发展,做好项目跟踪和落地服务工作。有效利用国家加工贸易等相关政策,在纺织工业园区设立出口加工区,吸引出口亚欧地区的纺织企业来疆投资建厂,提升新疆纺织产业结构。

(六)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疆内市场需求在纺织业总市场需求中并不起主要作用,因此新疆纺织业应该拓展国内外市场。要研究纺织品主要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市场特点来扩大纺织品市场空间利益。研究制定《关于本地产纺织服装产品通过新疆口岸出口的运输补贴暂行办法》和《关于支持本地产纺织服装产品通过西行国际货运班列出口暂行办法》等政策细则,为产品出口提供更为有利的政策支撑。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优势,建设纺织业研发设计、教育培训、仓储物流、进出口贸易、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纺织品商贸中心,使其成为亚欧纺织品贸易的主要策源地和重要口岸,并充分发挥向喀什、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经济开发区的辐射及带动作用,拓展国内外市场。

(七)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和中小企业。支持全疆少数民族群众集聚的乡镇,就地就近开展纺织、服装服饰、针织家纺、地毯刺绣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有实力并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来疆投资,整合、带动新疆民族服装服饰、地毯、刺绣等企业发展壮大。“短平快”项目实施中具有发展潜力、就业成效显著的项目继续给予支持,促进纺织企业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纺织工业现状篇2

[关键词]浙江纺织服装业;加工贸易;出口

[中图分类号]F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035-02

1浙江纺织服装加工贸易行业发展现状和现存的问题

1.1浙江纺织服装加工贸易行业状况

1.1.1近几年浙江纺织服装进出口状况

根据浙江海关总署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前8个月,浙江省全省服饰服装出口总额达到了145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增速4.6%。

杭州海关对外公布浙江省前半年进出口数据显示,浙江省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148.6亿美元,同比增长28.9%;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25.3亿美元,同比增长20.9%。

在上表中我们看到,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在2012年比2011年略低一些,而2011年却比2010年多了约100亿美元,说明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省的出口量还有很大的增加。

1.1.2拥有丰富的纤维原料

中国是世界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国,中国棉花南北都有种植地,年产量千万吨以上,占了世界总量的8%.据中国产业情报网报道:中国2013年1~4月合成纤维11444857吨,而且其纤维细长,比苏丹、埃及等其他国家的所产的棉花更好。所以,中国的原料优势至少在这几十年中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下去的,有如此好的原料优势,中国的纺织服装工业在未来长期的领跑地位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取代的。

1.1.3发展趋势

在欧洲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复苏时,纺织品和服装市场的需求将继续增加,促进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就目前来看,全球的棉花量在减少,原材料的成本也在增加,还有就是我国劳动力成本要求也越来越高,还有很多国际上的纠纷也在扰乱着浙江省的纺织服装的发展,使得企业出口压力剧增。综合各种不利原因,也加大了浙江省中小型企业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风险。

1.2浙江纺织服装加工贸易行业存在的问题

1.2.1人民币升值给纺织服装行业带来的压力

人民币在不断的升值,浙江省的价格竞争力就会变得不利。浙江省的纺织加工贸易行业的平均利润在3%~4%,如果人民币升值超过5个点,浙江省很多中小型企业将无法承受强烈打击。而且在人民币在升值的同时,也会加剧各国企业之间的矛盾,受汇率波动影响,成本不断地往上涨,产品的价格会波动的厉害,国外的客户对此感到颇为不满,甚至有可能拒绝与我省的合作。而且还有一些不诚信的企业,合同里的规定不能达到国际标准,国外企业会找麻烦,而国内企业就会面临着各种纠纷和摩擦,会承担更大风险,也会因为利润的微小,稍微经营不善,很有可能面临着倒闭现象,甚至破产。

1.2.2品牌走不出国内

现在浙江省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如现在的苹果品牌,它的价值已经达到了1002.39亿欧元(约合8230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现有的纺织企业中,多以定牌、贴牌为主,自主品牌只占10%左右。如果我省纺织服装行业想要有自己的大品牌,首先需要我们的品牌塑造,占据国内高档服装市场,再到品牌出口到世界各个地方,至少还需要20~30年。因为现在纺织服装整体水平和世界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想要发展的更远,还需要做的是加强品牌稳固,加强创新,提升技术含量。

1.2.3产业结构不合理

浙江省虽然是纺织服装出口大省,但出口的类型还是比较偏向于加工贸易或者来料加工或者定牌生产之类的。而且我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会变得越来越多是必然的趋势,而现在我们想转化升级,还必须发展更成熟的产业,使服装产业发展得更完善。要想达到这样的方式,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必需的,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浙江省必须研发出更精密的仪器设备,大力发展高科技。此后,我们再也不用赚取一点可怜的加工费用,用低廉的劳动力换取一点点糊口的生活费。所以产业升级是刻不容缓的。

1.2.4法令法规不多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资源库》已经在2012年实行了,收集了纺织业较集中的省市的地方法律法规。我省想要发展得更好,还得提出很多其他法令法规,也可借鉴国外的法规,来完善自己的法律制度。如现在重视环保,希望浙江提出更多关于加工贸易的健康的可实行的法规来规范企业做到更好。

2浙江省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2.1企业需重视科技创新,提高品牌意识

2.1.1抓紧推进技术标准升级

随着环保的日益要求越来越高,纺织服装的环保性也不可避免,随着环境的改变,我们的衣服现在也需要很多新功能,比如抗紫外线、防电磁波、抗细菌等,这些新功能也会增强我省出口的市场的竞争力和加大销量。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环保和绿色营销的重要性,积极开展生态纺织品,取得相关的国家认可认证,使纺织品更上一层楼,也可促进产品的升级,会比以前越来越好。

2.1.2提高科技创新的资源投入

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最新报告称,2013年国际棉花价格平均为91美分/磅,比一年前上升了10%。如果我国要进口,而包含的关税和其他税,已经远远高于我国内的棉花价格。因此,我国国内棉价在长期看来,会保持上涨的趋势。

现在高科技的发达,化纤以前的一些弊端得到逐步的改善,常见的问题如吸湿、透气、抗静电,对皮肤无伤害性已经得到解决。但是受石油价格不稳定,导致化纤价格波动幅度也较明显。但是我国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多的,价格上涨的会比较缓慢。所以此时,我们可以用比棉花低价的化纤来代替生产纺织服装,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要求。

2.1.3树立创新意识

一直以来浙江省的创新能力在国际上是比较薄弱的环节,而树立创新意识和发展创新是需要很大的成本的,而在此就需要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国外的合作,除了引进国外的创新技术和创新理念,我们也需要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创新的阶段需要一步步来,不可急躁,从体制出发,创新人才的聚拢,创新文化与世界的融合。创新还有一个很大的点就是要扩大开放,与更多国家合作,做好纺织强国的工作,加快进度,不能以简单的自己的思想来完成创新,这样只能是狭隘的,到最后还是不能与世界同步。所以,不仅需要企业的创新,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包括大学,各个研发机构共同创新的平台,让社会和政府与企业在同一条船上,一起来发展。

2.2政府应积极帮助企业

近年来,中国接到的反倾销案例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而在出口服装这一块,浙江成为众矢之的。我国已经加入wto多年,应该学会利用wto赋予的权利,在一定条件具备下,大胆地向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争端解决机构提出申请,让我们得到公平的反倾销裁决,而不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政府需要对企业大力宣传知识产权法,而且对出口退税率及时调整,还提供所有进口国服装的最新政策,使企业有所准备,不能事情发生了还一头懵。所以在政府的帮助下,相信我省的企业会越走越远。

2.3稳定国内市场,努力开辟国际市场

现在国内知名品牌也有很多,可是要走进去,还得绞尽脑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及时关注国际市场的动态,从2008年起,我国出口到欧盟的服装有8类产品不再有数量的限制。这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向国外不断出口我省的各类品牌的服装,逐步扩大浙江纺织业的出口市场范围。

2.4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纺织服装的产品和企业的服务能否立足于国际市场,决定着浙江纺织业的发展能力和赢利能力。纺织服装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才能成为国际市场的核心效力,如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习俗提供不同的周到服务。而且我们还要积极推广我们的品牌,努力做品牌战略,用新观念以品牌价值取胜代替旧观念以量取胜。我们也可以说,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基因。

3结论

综上所述,浙江省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的发展要把握好自己的品牌定位以及成本策略等外的竞争市场,还要注重政府的职能,及时帮助企业了解关于各国服装进出口贸易最新的政策,也要提高自身的国际知识。现加上自己努力打造品牌文化,准备好一切进军国际市场,实现自己的品牌梦。总之,选择积极面对各种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打造省内企业,提高企业的质量,使其出口量稳定持续的向上增长。〖HJ1〗

参考文献:

[1]张焕琳,龚新蜀.新疆加工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新疆财经,2011(3):13-19.

纺织工业现状篇3

【关键词】产业集群;Swot分析;政府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新疆棉花生产量占全国的1/3,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量、国内销售量、出口量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新疆拥有如此好的棉花资源,但新疆的纺织业却很落后,棉纺生产规模仅占全国的5.4%。落后的纺织工业使新疆成为一个单纯的原料供给地,不但容易使产业链条割裂,而且利益流失相当严重。因此,必须要把新疆从全国性的棉花基地建设成为全国性的纺织工业基地,延长棉花产业链。借鉴我国其它纺织工业发达地区的成功道路,在新疆建立纺织业产业集群是一条既快又好的出路。

一、纺织业现状

目前新疆的纺织产业尚未形成集群。2006年新疆的纺织企业只有80家,且分布比较分散。新疆的纺织企业多建在棉花产区附近,而新疆的棉花遍布全区,因此新疆的纺织企业分布也比较分散,其中一些大中型企业多集中在产棉大区附近,如乌鲁木齐、石河子、喀什、阿克苏等城市。其次,新疆的各纺织企业间、纺织企业与棉花供应企业间、以及纺织企业与下游企业间关联性不强,企业的各自为政导致了棉花产业链的割裂,不利于新疆棉花产业的长远发展。近几年,由于棉花价格上升,导致纺织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再加上企业本身流动资本短缺,企业融资困难,又导致开工不足,重点项目放缓建设等,从这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要加快新疆纺织业发展,实现从棉花基地向纺织工业基地转变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二、新疆发展纺织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

现用Swot(自我诊断法)分析新疆纺织业的现状。

1、优势

(1)原料基地

新疆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产量的1/3,占世界棉花产量的8%左右,占全国商品棉交易量的60%和出口贸易量的100%,新疆每年度80%的棉花生产量均需通过国内外市场销售,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除此之外,新疆还是世界和中国最大的手摘细绒棉和中国惟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近几年,由于棉花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一些大型棉纺织企业将投资转向了棉花资源丰富的新疆地区。

(2)区位优势

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有16个对外开放口岸,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内地纺织企业很有吸引力。除此之外,如果从新疆进入周边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运输时间和运输费用。例如从新疆的阿克苏地区进入欧洲市场比从欧亚大陆桥缩短1200公里,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四分之三,运费降低二分之一。落户新疆的山东如意集团也是看中了新疆的区位优势,因为从新疆到欧洲的陆运通道,比从山东到欧洲的海运通道可节约一半的运费。

2、劣势

(1)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

目前中国纺织企业是高度竞争行业。国内改制的纺织企业占到90%,国营的不到10%,而新疆国营纺织企业还占到70%~80%。新疆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的负债率、就业人数、都高于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的平均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只有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平均水平的53.4%,且亏损总额占到新疆90%以上。

由于新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始终跟不上内地国有企业改革的节奏,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问题不能很快得到解决,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造成新疆纺织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逐渐减弱,普遍陷入经营困境,一些企业被迫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1]

(2)纺织人才短缺

新疆纺织企业非常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和操作熟练工。新疆高等院校的纺织工程和纺织机械专业均已停止招生多年。据新疆纺织业协会统计,目前新疆各类棉纺织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不超过5%,其中,棉纺织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更低,尚不到2%,精通棉纺织业经营管理的人才更为稀缺。

目前新疆部分棉纺织企业甚至没有专业的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因此多年来生产的产品毫无改变,很难应对市场需求,另有一些企业虽然购置了高档、高效的新设备,但产品依然是中低档的老品种,使好的设备无法发挥出应有效益。[2]

3、机会

①国内纺织业梯度转移

《中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了“纺织产业梯度转移”,要把沿海地区的纺织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新疆就是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十一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快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总投资15.21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7.5亿元,地方投资5亿元。新疆巨资投入棉花基地的建设,将为承接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奠定基础,也为纺织产业集群化落户新疆创造条件。[3]

200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沿海纺织企业开始向西部转移。内地棉纺企业如江苏的华芳、浙江华孚、山东如意等纺织集团公司纷纷到新疆棉花产地投资,棉纺锭数达到28万锭,投资总金额达8亿-10亿元人民币。

②自治区政策支持

新疆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提出:经过5-10年的发展,实现从棉花基地向纺织工业基地的转变,形成若干具备当地特色,体现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在自治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另外,从投资环境来看,为了促进新疆纺织业的集群式发展,新疆各地、州政府建立了纺织工业园,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建厂。例如,阿克苏新规划的轻纺工业园区,市政府对前来合作和投资的企业实行电费、税收、土地使用、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③纺织品贸易自由化

纺织行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产业。自从2005年纺织品贸易实现自由化以来,我国的纺织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1439.9亿美元,同比增长25.2%,约占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的1/4,排名第一。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不仅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纺织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的纺织业带来了机遇。

4、威胁

①国内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由于目前在国内浙江、广东一带已经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纺织产业集群,且自2002年我国确立了第一批纺织业集群试点名单以后,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的热潮,各国各地已建立了众多的纺织产业集群,而新疆纺织产业集群还处于孕育阶段,必然会受到国内众多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②周边国家纺织业的竞争

新疆与周边几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且经济结构相似,如巴基斯坦等国也拥有丰富的棉花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因此,在新疆建立的纺织产业集群,也会被周边国家所模仿、竞争。

三、新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的建议

由于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单靠政府造出来的。但也有一些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认为,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可能通过政府有意识地规划发展生成。当然这其中政府的作用就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加大政府干预

政府要加强对集群经济的引导,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引导纺织产业及相关产业向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聚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有意识地培育和发展纺织产业集群。

建立产业集群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工业园区。据有关专家测算,一个企业在园区内发展,可以节省公共设施投资10%,节约土地15%,治理污染费用可降低5%。工业园区所产生的区域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将公共政策的重点放在工业园区,形成一定区域内的科技、知识、资金、信息等优质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因此,工业园区在创办之初一般采用“政策区”的运行模式,即园区规划选址、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布局方式等都较多地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和优惠政策加以引导。[4]

另外,政府还应适当地控制企业的投资规模,避免大型企业垄断市场,鼓励建立中型企业,维护市场有序的竞争秩序。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加快自治区纺织企业建立规范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为重点,建立健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选择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逐户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改革重组方案,通过采取向国内外招标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民营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对国有企业进行参股、控股和整体收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争取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尽早完成股份制改造,[5]进入市场同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3、注视纺织人才的培养

针对目前新疆纺织业人才短缺的状况,应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是一个产业集群能不断发展壮大的源动力,而人才则是创新的载体,因此,要在新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就一定要加强对纺织业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恢复各大高校的纺织专业,以及相关课程,培养纺织专业人员。其次,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为各纺织企业和纺织学校、纺织研究所建立联系,鼓励大学和相关的科研院所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再次,新疆各纺织企业也应该多从内地引进纺织人才、技术工人,对企业现有工人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新招聘的工人也应该制定就业前培训课程,提高企业工人的整体素质。最后,纺织行业协会要组织各企业定期交流,以及与内地先进纺织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组织人员观摩学习等。

4、积极招商引资

在如今国内纺织业向西部梯度转移的大环境下,新疆自治区政府要抓住机遇,扩大对外宣传,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积极地吸引国内外企业到新疆投资建厂,并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上大项目,带动本地纺织企业,从而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5、完善区内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做支撑。首先,政府应该鼓励并引导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各种咨询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进驻产业集群内部,参与集群的发展。第二,加快建立大型的客运总站和物流中心,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第三,举行各种博览会,洽谈会等扩大本地产品知名度,在大中城市建立纺织品集中市场,为企业打开国内外市场。最后,建立发达的信息网络,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快捷、准确、便利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制约新疆纺织工业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加快新疆纺织工业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决策咨询通讯,2005.6.(70).

[2]新疆纺织工业工作会议部署行业工作重点“十一五”发展规划助力新疆纺织升级进一步发挥纺织工业的支柱产业作用.记者徐峰马杰.中国纺织报,2006.3.1,001.

纺织工业现状篇4

通过调研,本文对国内外夜光材料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夜光纺织品的种类及在各领域应用现状。

>>美容纺织品的发展现状中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纺织品数字喷墨印花设备发展现状及趋势纺织品泡沫染整的发展与应用现状纺织品整理应用技术现状及发展(ii)纺织品整理应用技术现状及发展(i)纺织品阻燃现状及发展应用研究后atC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国外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发展现状简析纺织品抗静电整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纺织品异味检测现状与发展负离子纺织品开发现状及应用纺织品中荧光增白剂的应用及检测技术现状中美纺织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汽车用纺织品的发展特点及要求新型电子智能纺织品的开发及应用国内外功能性家用纺织品测试技术及标准的发展与应用阻燃纺织品我国纺织品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徐燕娜.夜光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4]美国开发出两种新型发光纤维[J].国外纺织科技,2000(11):43.

[5]徐燃霞.蓄能型夜光丝染色性能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2006.

[6].

[7]徐燃霞,葛明桥.蓄能型夜光织物的开发及应用[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84-187.

[8]李峰.稀土夜光t恤受青睐[J].功能材料信息,2006(3):42.

[9]朱亚楠等.夜光涂层织物发光性能[J].印染,2011(5):13.

[10]尚红燕.夜光印花织物浆料分析研究[J].染整技术,2010(9):22.

[11]ZHanGp,XUmX,SHenY,etc.Syn—thesisandcharacterizationofnanocrys—tallineSra1204:eu,dylongafterglowphosphorsbySol—Gelmethod[J],JournalofRareearths,2005,23(1):26-28.

[12]徐燃霞,葛明桥,李永贵.蓄能型夜光纤维染色性能的探讨[J].印染,2005(18):9-11.

[13]葛明桥,虞国炜.彩色与彩色光稀土夜光纤维的开发及应用[J].针织工业,2004(4):65-67.

[14]虞国炜,葛明桥.稀土铝酸盐夜光丝的网络加工技术[J].上海纺织科技,2003,31(2):l5-l7.

[15]http:///cn/gxzxjdcgjj/arwlyfl/blsxm/2011/06/1308270377510112.htm1.

[16]王怡,梁惠娥,李俊.舞台服装中发光材料的应用[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4):457—460.

[17]陆丽娜等.利用夜光长丝开发系列花式纱线的研究[J].江苏纺织,2011,9:51.

[18]程醉,稀土夜光纤维:攻城略地尚需时日[J].中国纤检,2011(11):22-23.

[19]王雅冰,葛明桥,夜光刺绣品的设计及绣制[J].丝绸,2012,4(49):45.

纺织工业现状篇5

1·1问题的提出

经过近20年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制造业已经置于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理论,竞争能促进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善。我国已有部分制造行业呈现出上述趋势,效率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与技术迅速升级,生产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例如家用电器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通讯器材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等行业。国内外已有一些行业性实证研究,揭示了竞争如何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堆动着产业进步。[2]

然而,在另外一些制造行业中,竞争的作用似乎表现迥异。在这些行业中,生产分散、重复建设、效益下降、企业大范围亏损甚至全行业亏损等现象长期存在,而且尚未看到明确的改善趋势。在这类行业中,棉纺织业是一个有典型意义且颇具挑战性的案例。棉纺织行业看上去是我国制造业中进入竞争状态最早、竞争程度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理论推论,也应该是效率改进最显著、产业组织结构最合理的行业之一。但是,这个行业却是我国制造业中持续亏损时间最长、效益最差、产业组织结构改善最不明显的行业之一。为什么竞争在不同行业会导致如此不同的结果?这是经济研究者有责任回答的问题。否则,人们有理由对市场竞争的作用产生疑虑,并将这些行业状况的改善前景建立在加强政府干预的基础上。本文将以棉纺织行业为案例,在对其改革过程进行描述和比较的基础上,判断棉纺织行业的转轨程度和转轨特点及其对行业总量规模和产业组织的影响,并重点讨论以下几个最有争议的问题:

(1)为什么在改革过程中,有些行业会长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的问题;

(2)为什么在全行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的状况下,会有新投资者不断进入;(3)为什么竞争没有产生“优胜劣汰”和改善产业组织结构的显著作用;

最后就如何改进我国制造业的竞争态势和减弱行业性困境提几点简略看法。应该如何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开始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和转轨程度?市场定价比例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最经常使用的判断标准。[3]然而,仅用这两个标准有明显缺陷,还必须考虑是什么样的“市场”在决定价格以及各类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地位。例如,是只指产品市场还是包括各种要素市场,是竞争性市场还是垄断性市场,是自由进出的市场还是限制进出的市场,是各类企业地位平等的市场还是存在歧视的市场,等等。本文用以判断转轨程度的标准有以下6条。[4]

1)产品市场环境:是否形成供大于求的竞争性市场环境;

2)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政府管制还是市场决定;

3)要素市场环境及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形成投入品、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竞争性市场,是政府管制价格还是市场决定;

4)进入与退出行为:各类市场是否可以自由进出,或是要受政府管制或干预。

5)各种类型的企业能否平等竞争:对不同产权形式、不同投资来源的企业有无优惠或歧视性规定。

6)产权结构:是国有企业为主还是允许多种产权形式存在和相互竞争。

2·棉纺织行业的转轨过程和特点

2·1棉纺织行业是最早进入转轨过程的制造行业之一这一时期政府允许轻纺工业自销一部分产品,是官方认可的棉纺织业体制转轨的开端。[5]到1981年底,改革已取得明显进展,其标志是:

(1)基本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

从1980年开始,纺织品市场转向供大于求。虽然这个时期政府并没有正式解除棉纺织品的配给制度(凭布票购买),但许多棉纺织生产企业由于产品积压,只好采取“不收布票”的办法促销。[6]表明供求关系的变化。

(2)市场供求关系对产品价格已有明显影响

虽然棉纺织品在这个时期是计划价格,但企业为了促销,采取了一些变通办法,这里略举几种。第一,新产品、优质产品加价销售;第二,“以好充次”,变相降低销售价格;第三,不执行政府制定的提价政策。总之,无论想加价还是降价,都是可以变通的。

(3)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相对高于整个制造业

虽然这个时期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都较低,但棉纺织行业的转轨速度相对要快一些。首先,纺织行业资金投入中,“自筹”的比例较高。(见表1)。其次,自筹资金新建的企业,在劳动工资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第三,虽然棉花仍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但如果当地建有棉纺企业,产棉区有能力变通“截流”。

(4)企业进入比较自由

从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迅速增长和投资来源中自筹资金比例较高这些方面看,这个时期进入棉纺织行业已经比较自由。

(5)不同类型企业待遇不同的问题明显

由于产品和投入品价格实行“双轨制”和税制、贷款资格等方面的差别,棉纺织行业与其它制造业一样,存在明显的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待遇问题。

(6)产权结构仍然以国有经济为主综上所述,可以得到的判断是,棉纺织行业的转轨过程开始较早,某些方面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但不同方面的进度不同。与整个制造业相比,纺织行业在产品市场供求关系、产品价格决定、投入品使用方向、投资来源、自由进出等方面都较早开始转轨过程。但在主要投入品价格、企业差别待遇和产权结构等方面,没有取得明显进展。2·280年代中后期的转轨进程

这个时期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有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80年代中后期,棉纺织行业的体制转轨仍在继续推进。

(1)产品市场继续供大于求,价格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

在80年代中后期,虽然棉纺织品在名义上仍实行计划价格,但实际上变通空间很大。据业内人士估计,“80年代初期以后,虽然国家对大多数纺织品仍在实行计划价,但实际考察表明,大多数纺织品贸易的成交价是受市场支配的”(邓中元、杨砾1991)。

(2)主要原料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断,其它生产要素市场的转轨有所推进

从1987年开始,对棉花购销重新实行严格管制,但前几年形成的多元化棉花供销渠道并不会随之消失,专营体制只是部分地发挥作用。[8]棉纺织行业是最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行业之一。从1983年开始,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大中城市纺织企业出现“招工难”问题,开始在效区招收农民工和到中西部地区招工,(徐息和谢泰1991)率先打破了城乡用工界线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限制。纺织行业投资继续保持相对较强的市场导向,是自筹资金比例最高的行业。见下面表1。

表1不同行业自筹投资和国家投资的比例

冶金煤炭石油电力建材森工机械纺织轻工19851.280.190.670.450.670.352.262.572.19

资料来源:杨沐(1989):《产业政策研究》,第199页,表6.1,上海三联书店。

(3)自由进入程度较高(4)不同类型企业待遇不同问题相对明显

在这个时期,随着市场供求关系、产品定价、投入品的市场化程度和进出自由等方面转轨进程的推进,多数制造业中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别待遇问题已有明显改善。但由于棉花市场复归到严格的计划购销体制,使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隶属关系的企业在主要原料供应方面存在明显的地位不平等问题。

(5)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但速度慢于整个工业2·390年代以来的转轨进程

进入90年代以后,棉纺织行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进入90年代后,棉纺织行业体制转轨继续推进。

(1)产品由市场定价(2)投入品价格仍然受政府较多干预(3)进入基本自由(4)各类企业地位不平等问题较为突出

经过90年代初中期的税制、金融体制和外贸体制改革和各种要素的进一步市场化,各种类型企业差别待遇的问题明显改善,但是对棉纺织行业来说,棉花专营体制继续使产棉区、非产棉区企业之间和计划内、计划外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待遇问题,到90年代中期,像棉纺织行业这样主要原料供应仍然没有市场化的竞争性制造业已经很少。

(5)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多元化,但国有经济的比重仍然相对较高在结束本节之前,对我国棉纺织行业的体制转轨进程和特点可作如下总结。

棉纺织行业是转轨开始较早、但各方面进展不同步、改革过程扭曲明显的制造行业之一。在70年末期到80年代初期,其改革进程快于大多数制造行业。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棉纺织行业的转轨进程在某些重要方面特别是投入品市场的改革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方面落后于大多数竞争性制造业。

3·制度环境、行业特点与棉纺织行业的困境

3·1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竞争的含义及其在棉纺织行业的表现

在分析棉纺织行业困境时,最经常指出的原因是生产能力过剩。本节要提出的观点是,棉纺织行业的困境主要是制度环境扭曲和行业特点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直观类比有助于恰当理解生产能力过剩的影响。与许多制造行业相比,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并不严重也不典型,按纺织总会的口径,现有4190万棉纺锭中,有1000万锭左右是过剩能力,即现有生产能力中有四分之一过剩。这在制造业中是较低的水平。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显示,许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在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左右,但这些行业并没有出现全行业亏损问题。不仅如此,一些存在最严重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行业如家电行业,经过竞争与淘汰,已经成为我国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

看来,用生产能力过剩,并不能概括出棉纺织行业现状的独特性。用“过度竞争”能更恰当地描述棉纺织行业的现状。“过度竞争”这个概念首先需要定义,本文使用日本学者给予的如下定义:过度竞争”(excessiveCompetition)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14]可以看出,“进入企业过多”、“全行业长期低效益”和“竞争及低效益不能产生淘汰作用”是“过度竞争”的三个主要表现。在我国,还须增加另一个特征,即在“过度竞争”状态下,仍有许多新企业继续进入这个行业。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边积压、边亏损、边生产、边建设”的问题。

为什么在棉纺织行业会出现“进入企业过多”、“全行业效益低下”、“优胜劣汰过程不明显”和“一边亏损一边进入”等问题呢?我们将在上一节所描述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如下分析。

3·2制度环境扭曲的影响。

1·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转轨不同步,必然导致要素供给方大量建立加工企业,而且这类企业往往具有成本优势2·各类企业竞争地位不平等,使产品市场竞争不能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企业间效率水平差别明显,“原有企业亏损但新企业不断进入”在相当程度上是合理行为

无论所有制形式如何,新建中小型纺织工业的优势表现在低劳动成本、低价棉花稳定供应和行政隶属层次低三个方面。前两个方面易于理解。第三个方面的含义是,新建中小型棉纺织企业与中央、省市隶属的大中型纺织企业相比,其行政隶属关系层次低,如隶属于县、乡级政府或村镇等。“低层次行政隶属关系”的优势表现为:第一,企业与所属政府利益紧密相关,这种相关性来自地方财政收入、就业等对所属企业的直接依赖,政府会尽可能给予企业有利的经营环境;第二,按照理论,主管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愈近,信息愈真实,监督与激励愈有效。[15]新建企业的这些优势,使其能够在原有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经营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仍有可能盈利。如果再考虑到老棉纺织企业的其它不利因素,如历史负担重、布局不当等,棉纺织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行业内企业间效率差距明显的行业。在市场经济国家,所有企业都平等地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成长,企业间效率水平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差异,否则必被淘汰出局,新进入者更难以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当众多企业亏损时,新投资者会知难而退。在我国,许多新投资者对企业间效率差异有清楚了解和对本身竞争能力有足够信心,其行为是理性而不是盲目的。

3·不平等竞争使低效益国有企业长期生存,导致“优胜劣汰”过程缓慢和全行业效益持续低下

国有棉纺织企业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棉纺织企业,存在着现实的退出困难问题。在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停产首先面临职工安置问题,处置不当,会影响社会安定问题。因此只要有可能,政府愿意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安定团结”贷款使其维持下去。特别是棉花市场的管制,使政府有能力通过行政手段改变企业的财务表现,使竞争力差的国有企业长期劣而不汰,这是棉纺织行业国有企业长期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低效率企业占有市场份额,阻碍了优势企业的扩张、全行业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组织的改善。[16]3·3行业特点的影响

1·规模经济不明显,大企业竞争优势不突出在一个市场相对份额下降、存在过度竞争、规模经济并不明显的产业中,大企业不一定比小企业更有竞争力。因为如果需求下降,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大企业规模过大,因而缺乏活力。小企业虽然没有大企业资本雄厚,但若因经营状况好于大企业,则在竞争中小企业占优势是完全可能的。(ordoverandSaloner1989)。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某些市场份额相对下降的行业中,大企业率先退出竞争,例如英国合成碱业和铸钢业在进入调整时期后,都是大企业率先退出。(Ghemawatandnalebuff1985)。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以国有企业居多,体制方面的不利因素多,因此“以小挤大”很可能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

2·资产专用性强,存量调整困难,导致长期效益低下而不能退出

棉纺织行业长期效益低下而少有企业退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退出障碍强。一个行业的退出障碍主要受资产专用性的影响。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在产品改变后毫无用处的资产(资产i),这类资产也称为沉没资产;第二类是经过有成本的调整,可以适应新的产品生产的资产(资产ii);第三类是不需要调整就能适应新产品生产的资产,但是相对于新产品而言,这类资产的成本偏高,存在着更有效率的替代资产(资产iii);第四类产品是有广泛适应性的资产,产品改变不会使额外成本产生(资产iV)。(mises1966)。

棉纺织行业的退出障碍较强,向其它行业的转产困难,这是由于纺织行业中的资产i和资产ii占其资产的绝大部分。首先是机器设备的专用性很强,没有通用性:纺锭、织机只能纺纱织布,无法转产生产其它产品。其次是技术能力和操作工人技能的专用性也很强,纺织企业主要靠自已的力量可以开发的其它行业的产品数量很少。因此,所谓的“存量调整”模式,在纺织业向其它行业转产过程中很难应用。沉没资本比例较大的行业,在一定幅度亏损状况下继续生产,是一种合理选择。这里的“一定幅度”是指产品价格处于低于平均成本但高于平均可变成本这个范围内。[18]直观地讲,在这个范围内,生产虽然产生亏损,但停止生产的损失更大,因为固定投资是沉没资本,不可回收。不过,当企业处于亏损状况时,信誉下降,往往导致流动资金困难,使生产难以为继。如果企业有能力维持必要的现金流,继续生产就是合理选择。对我国的国有棉纺织企业来说,沉没资本比例高,又能在亏损状况下继续从银行得到贷款,因此一部分企业长期在亏损状况下继续生产就不难理解。

3.品牌作用较弱,生产集中过程不明显

不同种类产品商标的重要性不同。对有些产品来说,商标对购买者非常重要,因此这类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创名牌,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目前已有许多制造业市场开始呈现出向名牌集中的趋势,因此,虽然这些行业内也有相当比例的亏损企业,但由于部分企业可以获得较多利润,使全行业效益并不太差。相比之下,棉纺织行业的“品牌效应”较弱。棉纺织品是典型的“同质产品”,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只有产品名称,如“纯棉布”、“混纺布”等,并无产品品牌,或消费者不太重视产品品牌。因此,产品质量好、档次高的企业,难以通过“名牌”战略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也难于使产品价格处在合理水平。4·发展阶段转变的影响

我国棉纺织业目前的困境,还可以发展阶段转变的角度看待。从世界范围看,棉纺织行业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扩张后,又成为需要重点调整的产业之一,其原因是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从国内需求变化看,棉纺织品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下降,生产扩张随即减缓;从国际市场环境看,随着出口量不断增加,贸易磨擦加剧,同时,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个国家在生产纺织品方面的比较优势会逐渐减弱。应该讲,这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志和必经阶段。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那样,中国棉纺织业具有一些不同于市场经济国家棉纺织行业的体制特点,使这个过程显得特别困难和持续时间较长。

4·几点启示及对策建议

本文的分析可以引出下面几点启示和政策建议,不仅适用于棉纺织行业,也适用于其它竞争性制造行业。

1·体制转轨各个方面不同步,会导致“竞争失效”,不能产生优胜劣汰作用,这是“过度竞争”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个问题要靠深入、全面推进体制改革

棉纺织行业的案例表明,当要素市场不开放、各类企业能以不同的价格获得要素、低效益企业能长期得到补贴、亏损企业无法被淘汰时,产品市场竞争的作用就会被削弱、扭曲甚至反向发挥作用。这是包括棉纺织行业在内的一些制造行业存在“过度竞争“问题的重要体制原因。可以预期,随着改革继续推进,形成正常的竞争环境,辅之以必要的援助退出政策,一个行业不会长期处于“过度竞争”状况之中。概括而言,这些行业要摆脱困境,首要条件是使其处于竞争机制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市场环境中。

2·产业组织结构决定于当时的市场环境,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选择都要考虑适用性问题

产业组织结构是由当时的市场环境决定的。中国过去长期存在有利于新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所谓的生产分散、规模不经济等现象,是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合理反应(江小涓刘世锦1996)。对于人们经常批评的“技术先进、产品质量高档的大企业亏损,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中低档的中小企业盈利”的现象,也需要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待和解释。在中国这样一个收入水平多层次的国家,对棉纺织产品技术与质量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消费者选择的是适用性,而不是单一的技术水平或质量标准。如果企业采用新技术生产的新产品,颇受消费者、技术专家和质检部门的好评,但若按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出售会导致财务困难,即当产品价格上升到可以维持财务状况的水平时,需求就会大幅度下降以至不能维持企业生存。仍然表明技术的选择是不适用的。总之,在市场经济中,“财务状况”是一个远比“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更优先的标准,一个项目是否成功,要看投资能否获得恰当的回报,这个标准达不到,其它指标是无意义的。如果通过压制、减少来自低成本企业竞争的方式,使那些新产品在高价基础上获得市场,其实质是通过损害消费者和一部分生产者(低成本技术使用者)的利益来保护另一部分生产者(高成本技术使用者)的利益。3·在结构剧烈变动时期,传统产业退出援助应该成为政府支出的重点之一,但应尽可能减少这类政策对市场功能的负面影响

以沉没资本为主的传统产业,在结构剧烈变动时期,会有相当比例的企业,要面对减产甚至关闭、破产问题,如果转产,需要大量投入。这个过程企业自身难以完成。特别当调整时期集中、涉及企业面广时,政府很难承受将此类问题完全交给市场去处理所产生的社会与政治问题。二战以后,一些工业化国家的政府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慎之又慎,一般都实施一整套援助政策,推动调整过程,减轻调整的负面影响。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是这些国家在这个时期政府支出的重点。对退出和转产企业的资金支持、失业救济、再就业援助和区域经济振兴援肋是政府援助政策的主要内容(江小涓1996b,第9章)。

但是,调整援助政策或多或少都会导致企业的不当行为和减弱市场机制的作用。例如,当不存在结构调整援助政策时,如果生产设备过时或失去竞争力,企业就会淘汰和更新设备。但是,由于政府推行退出援助政策,对淘汰和更新设备给予补助,企业就不会自动淘汰任何设备,而是向政府讨价还价,要求得到额外援助,其结果是本来有可能自行淘汰的设备和主动退出的企业反而继续滞留在行业内。[19]结果是为了促进结构调整而推行的政策,变成了阻碍调整的原因。因此,允许市场竞争发挥作用是首要的,政府援助政策的重点是减弱这个过程的冲击,加强对那些被市场淘汰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和再就业援助,采取措施振兴那些因大量企业关闭而全面陷入困境的老工业区,而不是替代市场行使选择功能,决定哪些企业应该继续存在和发展,哪些企业应该缩减规模、关闭和被兼并。

[jiangxia1]

附表1建国以来棉纺环锭数量变动情况(万锭)

年份棉纺锭数

194950019822019

19852323

19903882

19924189

19964170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手册1996》,1996年数由纺织总会提供。

附表2整个工业及棉纺织行业所有制结构(以产值计)(%)

年份全部工业棉纺织工业

国有企业比重非国有企业比重国有企业比重非国有企业比重

198078·721·389·710·3198661·938·180·819·2

199054·645·465·134·9

199534·066·051·948·1

资料来源:全部工业的数据见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棉纺织工业的数据除1995年外,引自相应年份《中国纺织工业统计年报》,1995年数据引自《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综合、行业卷)。

注释:

马洪孙尚清(1981):《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吴文英(1983):《狠抓转轨变型,改善企业素质,为进一步提高纺织工业经济效益而努力》,在全国纺织工业厅长会议上的报告,纺织总会提供。

小宫隆太郎(中译本1986):“日本的产业政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国家计划委员会(1988):《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控制棉纺能力盲目发展的通知》。

杨沐(1989):《产业政策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

纺织工业部(1990):《纺织工业部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的实施办法》,纺织总会提供。

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形势、思路、对策》,纺织工业出版社。邓中元杨砾(1991):《当前我国纺织品供需特征、市场走势与相应对策》,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邓中元(1991):《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新战略》,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徐息和(1991a):《论90年代纺织工业的战略选择》,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徐息和(1991b):《原棉供求平衡论》,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李大云等(1991):《关于棉花问题的思考》,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徐息和谢泰(1991):《论纺织业区域性迁移及劳动力流动》,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孔令安(1991):《我国棉纺工业长期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邓中元李智玲(1991):《90年代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战略刍议》,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纺织工业部(1992)《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纺织部、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关于严格控制棉纺、毛纺生产能力和加强化纤生产能力管理意见的通知〉的通知》。纺织总会提供。林毅夫、蔡方和李周(1993):《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道路》,“经济研究”第9期。

樊纲(1993):《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经济研究”第1期。江小涓(1995):《国有企业的能力过剩、退出及退出援助政策》,“经济研究”第2期。

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1995):《1978-1994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的道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李稻葵(1995):《转型经济中的模糊产权理论》“经济研究”第4期。

江小涓(1996a):《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对中国情况的实证分析与前景展望》,上海三联出版社。

江小涓(1996b):《世纪之交的工业结构升级》,上海远东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1996):《中国棉花产需平衡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斯蒂格利茨(中译本1997):《经济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江小涓刘世锦(1996):《竞争性行业如何实现生产集中--对中国电冰箱行业发展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第1期。李俊波(1997):《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四大难点》,“中国国情国力”第8期。

泰勒尔(中译本1997):《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1985):《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1987):《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应年份版。

纺织工业部(总会):《纺织工业年报》,相应年份版。

纺织工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手册》,相应年份版,纺织工业出版社。

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1997a):《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业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1997b):《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国有、三资、乡镇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a.aordoverandG.Saloner(1989):“predation,monopolization,andantitrust”,inSchmalenseeandwilllig(eds)

p.GhemawatandB.nalebuff(1985):“exit”,“RantJournalofeconomics”,16.

t.Groves,Y.Hong,J.mcmillanandB.naughton(1993):“autonomyandincentivesinChineseStateenterprises”,SanDiego,processed.

C.Johnson(1984):"industrialpolicyDebate",iCSpress.L.mises(1966):“Humanaction:atreatiesoneconomics,Chicago”,ContemporaryBooks.oeCD(1983a):"positiveadjustmentpolicies:managingStructuralChange",paris,oeCD.

oeCD(1983b):"transparencyforpositiveadjustment-identifyingandevaluatingGovernmentintervention",paris,oeCD.

t.e.petrietal(1884):"nationalindustrialpolicy:Solutionorillusion",London,westviewpress.

minliShao,ShuheLi,&weiyingZhang(1997):“institutionalChange:privatizationinChina”,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内部讨论文稿,e001。

R.SchmalenseeandR.willlig(eds)(1989):“HandBookofindustrialorganization”,elsevierSciencepublishers.

J.Vestal(1993):"planningforChange:industrialpolicyandJapaneseeconomicDevelopment1945-1990",oxford,Clarendonpress.

--------------------------------------------------------------------------------[3]这两条标准学者和官方都在使用,学者的代表观点可见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组织编写的《1978-1994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的道路》,其中指出,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其标志是三条:非国有经济在产出方面超过国有经济、绝大多数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体制框架已初步建立(见上书第32页);官方的代表观点可见李岚清副总理1997年4月10日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商会年会上的讲话,其中指出:自从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以来,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正在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85%的农产品、95%的消费品和80%的投资品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见1997年4月11日的《国际商报》。

[4]这几条标准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prof.Davidwall就这个主题的讨论。[6]这种行为早在1979年就出现,见〈国务院关于认真贯彻棉纱、棉布及主要针棉织品统购统销政策的通知〉,此后波此范围不断扩大。

[7]本部分对棉花供需情况和供给体制情况的描述,主要引自两份资料:徐息和(1991b)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1996)中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其中徐息和先生的论文对棉花供应与需求脱节的情况作了精彩分析,笔者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8]这方面的情况可大量见于当时报刑的有关报道。本文此部分的内容,较多的引自李大云等(1991)和徐息和(1991b)。[10]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纺织工业部(总会)的观点可参见这个期间纺织工业部(总会)各年度工作会议报告和杜钰洲(1994);研究者的这类观点在90年代以来几乎每一期“纺织经济研究”及其它报刊有关纺织工业问题的论文中都能找到,例如可见李俊波(1997)。[12]自96年开始,棉农向政府售棉十分积极,因为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但由于调销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棉价,棉纺织企业购棉不积极,压库严重,估计到97年低,库存棉已达国内棉纺织企业两年以上用棉量。各级供销社作为棉花专营者,深感压力,为了促销,纷纷突破政府规定的价格下限。并要求将价格下浮造成的亏损视为政策性亏损。政府反对这种行为,将棉价下调视为“违规行为”。见经济日报1997年11月8日刊登的供销合作总社的紧急通知“制止棉花供应价格违规行为”。[14]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文献中,“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并不是一个被经常认真讨论的问题。在这些学者看来,“竞争”的基本要素就是供给大于需求,在剧烈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市场本身的作用能够解决这类问题。对过度竞争问题比较重视的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学者。自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明显的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企业不能顺利从过剩行业中退出成为日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本定义主要参考日本学者的研究,参见小宫隆太郎(中译本,1986)。对这个问题稍详细一此些的分析,可参见江小涓(1995)

[15]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级地方政府与所属企业的关系及这种关系对改革过程的推动作用作过分析,例如Grovesetc.(1993),Shao,Li,&Zhang(1997)。

纺织工业现状篇6

1.基本现状

1.1.生产情况现状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和贸易额居世界前列,拥有较为健全的纺织服装工业系统,具有规模大、门类全等多个特点。纺织纤维是我国纺织业的主要产品之一,其产量和生产能力世界第一。

1.2纺织服装产业对外贸易概况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劳动密集型产品(鞋类制品、玩具、纺织服装等)贸易在我国快速发展(见下表)。其中由于出口配额等非关税壁垒的取消、关税的减让、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贸易权分步的放开,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取得稳步较快发展并取得优秀的成绩。

2.服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宏观调整力度不足,延伸水平低

这么多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方式主要在于数量上的优势,却没有在质量上有过多追求,低端产品占总产量的比重过大,导致很多工厂有存在较严重的货物积压现象,其中这些问题导致消费结构与产品结构不匹配,消费者难以买到满意的服装,再者导致企业或工厂经济效益较低,从而企业或工厂的产品出现滞销的状况。

2.2产业与设计脱节

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在我国从开始的模式为出口加工型,就是仅仅依靠来样或来料进行的纯加工模式。而在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发达的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走的是设计型、创新型的线路。

2.3工艺技术落后

我国在纺织服装产业设备方面的整体水平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巨大增进的,突出的在平缝方面是基本达到世界标准的。但在高精尖设备方面却是不多。设计师能设计出来的高端作品,仅仅通过普通的器械是达不到其标准的,怎样通过工艺来保证作品的品质,这个问题是国内现在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2.4面料与服装相关行业发展不相匹配

近些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崛起速度迅猛,客观来说是能给纺织服装产业带来一个全新的机遇,但根据一组国家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事实并不是这样:在纺织服装贸易出口中,我国对进料和来料的生产和加工所占52%比重,国产纺织面料仅仅用于低档服饰和大路货的生产。这说明我国的国产面料大量过剩,却花费更多的资金用于面料进口。

二、提升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竟争优势,既需要国家宏观贸易利益与企业竟争收益结合起来,也需要将短期目标和利益与长远目标和利益结合起来。本文将在政府、行业、企业三个方面来探讨相应的对策。

2.1政府方面

想要在未来国际分工新割据中,占据较有利的竞争地位,正确的政府政策引导对于目前处于急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阶段的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显然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出口退税等问题,对企业的引导效果不是很好。政府实施下调出口退税率等行政和经济调节手段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的加快升级,很多企业其实并没有此种意识,导致企业并不会认真对待,从而没有及时对企业战略结构的调整,继续生存在低利润的市场空间中生存,政府应加大对政策实施目的的宣传。

2.2行业方面

2.2.1.创立国际品牌,强调品牌建设,实行差别化经营

在纺织服装企业中,产品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设计、工艺、面料、配件等多中元素上,于是有差别的元素正式通过企业品牌映射到消费者的意识中。因此,一个品牌的好坏决定了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要利润。

2.2.2.加强对纺织服装行业自律性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我国纺织服装对外贸易中的协调作用的体现越来越突出。行业协会在当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遭到一些国家贸易限制时通过行业外交手段,达到与国外纺织服装工业组织交流和对话的目的,从而增进行业相互了解,贸易摩擦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

2.3.企业方面

2.3.1.突破出口限制,改变竞争方式

由于资金短缺和缺乏人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赢得订单的方式一般通过竞价方式,从而是企业陷入长期的低价格陷阱当中,导致企业一直缺少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储备。再加上出口纺织服装产业这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品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来促进,如果能够实现从资本密集型-熟练劳动-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转换,把方向和目标放着眼于“四高”(价高、利润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就能从根本改变我过目前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现状。

2.3.2.重视企业高管和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在过去,我国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不愿使用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滞后。纺织服装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型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必要的话还可以从国外引进人才,这样才能从宏观的层次促进企业进步。

另一方面,纺织服装企业还应重视提高生产线上生产者的技能,增加对生产线工人的培训,增加高级技术工人的比重,从而达到利用熟练劳动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企业产品升级。

参考文献:

纺织工业现状篇7

[关键词]:

家纺设计;织物设计;图案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传统染织艺术

 

伴随着新世纪的钟声,中国终于进入wto,这给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进入国际市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家纺行业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在服装、装饰、产业三大类纺织品中所占比重较低约22%,“在西方发达国家三类纺织品的消费约各占1/3,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占40%左右,而中国三大纺织品结构为68:22:10” [1]p1,产品档次较低与欧美日差距较大。随着2005年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未来五年内改变当前我国家纺产品总体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是我国家纺行业的当务之急。可以说我们未来五年之内的努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家纺行业在国际家纺业的地位。而现代家纺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如何使我国家纺设计尽快适应迅速发展的我国家纺行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正确认识家纺设计对中国家纺业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家用纺织行业发展迅猛,随着国内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住宅消费、旅游消费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家用纺织品消费快速增长,同时对外出口因前几年欧美经济景气而增长较快,“2000年家用纺织品的出口达到54.2亿美元” [1]p1,家用纺织品已成为我国纺织品又一经济增长亮点,且极具活力和巨大发展潜力。 

当前我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尽管发展迅速,但面临的困难也不少,主要是产品档次较低,与欧美同类产品相比,个别单位产品附加值仅其十分之一。改变目前这种状况,一是要提高全行业品牌意识,争创国内国际名牌;二是要加强全行业内技术创新,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吸收;三是要加强对家纺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这是我国家纺业最薄弱环节,也是提升我国家纺产品档次最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是我们家纺业进一步发展所遇到技术难题中最难在短时期内解决的课题。 dolcn.com 

我认为目前我国家纺行业中出现的设计问题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服装行业中出现的问题惊人的相似,那时我们总是把服装产业落后的原因归结于服装设计水平,认为只要把服装设计水平搞上去,问题自然会解决。实际上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尽管我们服装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确实穿得更好,更时尚,也更有品味,但是我们服装业从整体上看仍然还较落后。这二十年在中国的大学里服装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培养了大批服装设计专门人才,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我们纺织品的附加值仍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仍不高,以丝绸行业来说,我们虽然生产了最好的原料,但最好的丝绸印花染整仍在意大利、日本。尽管整个世界已经离不开贴有maDe in CHina标签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尽管我们早已成为世界头号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国,但那些产品大多不是我们设计的,品牌也大多不归我们所有,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赚取少量的加工费,我们所拥有的能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还很少很少,能在国际时装界立足的时装设计师几乎闻所未闻。当然我并非想否认中国服装设计界的成就,中国服装设计经过二十年的奋斗设计水平大幅提升,虽还不足以领导时尚,但与世界的差距正在缩小,几乎快摸到世界时?耙捣⒄沟穆霾?耍?残碓儆檬?甑氖奔洌?憧梢钥吹轿颐堑氖弊吧杓剖?尤氲焦?室涣魇弊吧杓剖Χ游椋?材芸吹轿颐歉?嗟墓?食勖?放啤n抑皇窍爰?死此得魑侍猓?nbsp;中国服装业的问题并非仅是设计的落后,实际上是纺织行业整体综合技术实力的问题。服装设计实际上是纺织产品的终极设计,其设计综合了纺织业各个方面的技术水平和成果,是纺织业技术实力的集合体。家纺设计与服装设计一样也是纺织产品的终极设计,是整体纺织业技术实力的集合体。 

中国家纺行业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与当年服装业一样,并不能仅依靠“设计”来根本解决。实际上中国家纺行业仍处于新兴的,低技术水平状态,整体家纺产品档次相对低级阶段,但比较当时服装业来看,家纺业发展的基础要比那时好得多,条件也优越得多,因为中国纺织业经过二十多年的以服装业为龙头的带动发展,整体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都已提升到相当水准,实际上为家纺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这方面来讲中国家纺业发展相对较快是有其必然性的。但中国家纺业要达到世界级先进水平,还需要走相当长的路,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两方面的配合:一方面,努力使我们纺织业综合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家纺产品的设计水平达到相当高度,具备应对各种设计要求与设计风格的足够能力,且具有一批高素养家纺设计师。 

二个方面缺一不可,双方面具有辩证关系,即家纺设计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家纺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家纺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必然会促使家纺设计水平迅速提高。当二方面条件同时或逐步具备,再加上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国内家纺产品消费逐步趋向高档化和时尚化,以及国内著名家纺产品牌策略的成功。中国家纺产品才有可能大规模进入国际高档家纺产品市场。当然对照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历程:这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二、中国家用纺设计的现状和思考 

对家纺产品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家纺设计应包括三个层面: 

 1、家纺织物产品设计(织物); 

 2、家纺图案设计(平面); 

 3、家纺产品造型设计(空间)。 

通常我们认为的家纺设计常常与家纺图案设计混为一谈,实际上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而缺一不可的,并共同构成了家纺设计的概念。 

从产品设计的过程和层次上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 

织物设计为底层最基础环节,决定了家纺产品用“什么”织物;图案设计为中间环节,决定了家纺织物印“什么”图案;产品造型设计为最终环节决定了家纺印花织物做“什么”终极产品。 

从三者之间相互关系来看应该还存在这样一种互相影响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www.dolcn.com 

即织物设计能促进和刺激新的图案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图案设计又能影响织物设计与产品造型设计,而造型作为家用纺的终极设计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图案设计与织物设计。作为家纺产品设计师应该同时具备这三方面的设计技能,至少应该在专攻图案设计的同时了解并及时掌握纺织品面料产品设计与家纺产品造型设计动态信息,但在我国绝大多数家纺设计师实际上就是图案设计师,其主要任务就是设计纹样,而且更多的时间是忙于模仿国外流行家纺图案,同时由于图案设计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仍不被高度重视。我们的家纺设计师仍极少有机会去国外市场了解第一手家纺流行信息,也极少有机会回到高校“充电”,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旧的观念。 

我国家纺设计界普遍存在着这种状况,并正在影响着我国家纺行业向前发展的进程,急功近利式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赚取了利润,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的家纺设计有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设计语言,我们家纺设计师也将失去设计创造的动力。这是非常危险的。模仿永远只能使我们生产二流产品,创造自己的设计语言,才有可能使我们生产出一流的家纺产品。当然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使多方面的,其形成的深层因素有以下两点: 

1、染织设计教育模式陈旧,当前的我国高校染织设计教育令人担忧: 

一方面由于一段时期以来的纺织品行业的不景气造成一些院校(艺术类与工科类)染织专业学生的招生困难与就业问题,因而使得一些院校对染织专业系科进行了重组,一般情况是染织专业从属于热门的“服装设计专业”形成染织服装专业,由于新兴家纺行业在中国的迅速崛起,服装、装饰、产业三分天下的局面将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地确立。目前高校染织专业的地位实际上已经不适应当前家纺行业的迅速发展而导致的对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染织设计专业应加强对家纺设计的研究,对染织设计专业重新定位,成立专门的家纺染织设计与研究专业,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目前中国家纺行业空前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染织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仍较陈旧,在纺织品设计的三个层面中重视图案设计,而忽略纺织品织物设计(纺织品织物设计在我国工科院校中是独立的专业)与产品造型设计教育,因而培养出的学生虽具有较强的图案设计能力,但由于对纺织品纤维、染色、织物设计、纺织品产品造型设计等缺乏足够的知识。他们对纺织品整体把握的能力较差,无法全面地借助纺织品纤维、织物特征表达织物之美。也无法根据纺织品最终产品造型特点完美表达纺织品的图案之美。因此大学染织专业应根据目前及未来家纺业发展需要,打通文理科,使艺术院校与工科院校的染织专业互通有无,即艺术院校染织专业应当充实织物设计教学,完善产品造型设计教学,“高等教育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性的重要趋势。我国艺术院校的染织艺术设计教育一般为四年,学生入学时均已有一定美术基础。…要使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既有相当的美术功底,又有实际的产品设计能力…,关键是要实现学科设置的综合化,学科本身发展的综合化以及课程的综合化,合理地安排相关课程内容和改革教授方法。”[3]p171;而工科院校染织专业充实美术、图案设计教学,增加产品造型设计教学。这样染织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便可以被大大拓宽,他们能掌握从织物设计到?及干杓圃俚讲?飞杓迫?娴姆闹?飞杓浦?逗湍芰Γ??蔽一谷衔?颐撬?嘌?男乱淮?矣梅闹?飞杓剖?鼍弑附先?娴淖ㄒ邓匮?允遣还坏模?褂?由弦幻胖匾?闹鞲煽纬獭笆谐∮??保?耘嘌???哂蠧i企业形象策划,品牌策略及市场调查与拓展等全面能力。使我们新一代家纺设计师在具备较全面专业素养的同时又有家纺市场营销能力。这样既培养了各方面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通过这种对专业的重新定位和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必能培养出符合中国家纺业继续发展所急需的新一代家纺设计师。 

2、 设计文化相对落后 

产品设计需经过接受任务确定目标市场调查设计方案设计评价工艺制作效果分析等严格的程序性过程。才能确定新产品的生产,同时设计中还需考虑产品功能效用、艺术审美、制作材料、时代特征等因素。因而设计完全不是象一般人所想:图案、色彩、造型…那么简单,设计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且极具创造性的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上层建筑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而设计艺术也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才会有什么样的艺术设计,同时设计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才能使设计具独特的魅力,才能广为消费者接受和使用。当代社会,西方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也必然使其西方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应当承认当代世界文化的主流是西方文化,当代家纺设计的主流是西方家纺设计,它们领导着世界的家纺的流行时尚并牢牢占据着世界高档家纺产品的市场。这种情况之下,作为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尚不发达,对外改革开放刚二十年,对西方设计文化研究得还很不够,对我们自己的设计文化研究得也还很不够,现代中国设计文化相对于西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要求我们的家纺设计师去领导世界家纺时尚条件还远未具备。 

但我们毕竟是有着深厚传统设计文化的国家,中国的传统设计文化是一座尚未被很好挖掘和开发的设计宝藏,在这方面我们应加大研究投入,打中国特色文化牌,以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进入国际高档家纺市场,当代世界的“中国热”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继续流行,西方设计师设计的中国题材、中国风格的纹样在各种新纺织品展会上经常可见:“风格趋向细微和精巧。有的灵感来自三十年代的中国…的装饰纹样…” [2]p27。 “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本民族传统设计艺术的研究与开发是我国现代设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家纺设计艺术逐步走向世界的希望所在。 

三、手工印染、刺绣等传统艺术在家纺设计中的价值 

dolcn.com 

就目前中国家纺设计状况,我认为中国家纺设计可以两条腿同时走路,一方面应紧追国际家纺时尚潮流,加强对世界家纺设计文化研究,促进中国现代时尚家纺设计。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对中国传统家纺设计艺术的研究,设计开发出具有时代性和时尚性的采用中国传统技艺制作的家纺产品。 

理性比较中国现代家纺业与欧美高档家纺业,我们容易得出中国家纺的优势与劣势。其劣势主要表现为: 

1、 产品档次较低; 

2、 技术含量较低; 

3、 设计水平有较大差距。 

 我们的优势主要有: 

 1、纺织品原料齐全充足; 

 2、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较低,且有较好的技术水平; 

 3、国内需求稳定且增长迅速。 

应该说我们的劣势其根本源于我们纺织品整体技术水平与产品设计能力较低,是难以在短时间内缩短差距的。然而如果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能较快缩短与欧美之间的差距。由于中国沿海地区与内地发展地不均衡,仍将会长期维持我们加工费用较低的状况,人力资源物美价廉是我们的一张王牌,再加上近年来世界家纺返朴归真的民俗风格和异国情调风格的流行,我们在家纺设计中完全可以利用我国传统染织工艺,生产出采用手工制作技艺的既具工艺性又具个性化的高附加值高档家用纺织品。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应该具有足够的竞争力,且极具浓厚东方文化特色,只有我们能生产,别人会因为人力成本或文化上的原因而无法模仿。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手工印染(绞缬、蜡缬、夹缬)、刺绣、编织、织绵……等传统染织工艺的研究,并对这些传统染织工艺进行重新包装赋予其时代性和时尚性,设计出既有中国传统工艺之美又有时代性和时尚性的家纺新产品。这些产品从目前的消费空间看既能满足国内部分宾馆饭店的特殊需要,及国内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生活品味消费群体的需求,又能满足国外消费者求新求异的要求,同时应对这些产品采用现代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包装和宣传,树立中高档手工纯天然绿色产品形象。通过对这些产品的市场策划和开发,逐步进入国际高档家纺市场,并以此产品的成功,以点带面,在国际家纺市场确立中国高档家纺产品的地位。 

家纺设计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不但涉及纺织品设计的三个层面织物设计;图案设计;产品造型设计,还需要有纺织业整体技术实力作为技术支撑。当前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发展势头迅猛,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时机,调整家纺设计教育体系,拓展家纺设计思路,设计出既有时尚性又具中国特色的家用纺织品,以提高中国家用纺织品设计水平,推动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更快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东辉

《大有作为的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

 《纺织装饰科技》2/2001 

[2]、梁勇

 《从欧洲家纺展会和市场看国际家纺流行趋势》

 《新纺织》

纺织工业现状篇8

关键词:纺织品;产品检测;检测标准

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廉价,很适合发展轻工业。因此我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众多纺织厂,每年产品产量在不断上升,同时出口量也在每年20%的惊人速度增长。但是数量上的暴增导致市场上的产品种类过于繁多,品质也参差不齐。另外我国的质量检测标准还不完善,对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规定还不完全,另一方面就是数量巨大,检测工作难以展开。其次小作坊使用黑心棉等问题难以完全清楚,这些都是摆在纺织品检测面前的难题。

1、我国纺织品检测的现状

纺织品检测一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同时检测的项目众多,可能会用到很多复杂的先进仪器,所以检测费用是远远大于纺织品本身价格的。纺织品检测是一项专业的工作。尤其是化学纤维的出现,造成很多不合格厂商采用不合格的材料进行纺织,造成其产品的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所以在新技术来临时,更要严格的进行纺织品检测工作,新技术应该带来的更加优良的产品品质,而不是增加检测难度,降低产品质量。同时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要求,纺织品检测也应该增强检测力度,提升检测标准。为居民保障纺织品的质量合格达标。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检测现状,同时结合一些先进经验来推动纺织品检测工作的进步。

1.1纺织品检测内容

1.1.1纺织品外观检测

纺织品外观检测是最快捷也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外观性检测就是对纺织品的表面以及气温等不借助工具的简单检查,主要检查的是产品的标签是否具有合格证,以及标签上各类标准是否正确。同时对材料的平整性以及光洁度、颜色等方面进行检测。同时好的纺织品一般都是无味的,如果有刺鼻的味道就说明纺织品存在质量问题,另外很浓重的香味也很有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可能是厂家为了掩盖质量不佳的棉花等所散发的霉味填充物所故意处理过的,同时很多合成香精中含有大量致癌物质,因此在要着重注意这类产品的检查。

1.1.2纺织品物理性能的检测

物理性能的检测是要检测防止品表面以及填充物等质地,以及可靠程度等。具体的检测项目为:纺线的抗拉力、以及伸缩量。以及耐磨性等;布匹的抗水水性、吸水性、以及缩水性,以及酸性、碱性等、耐磨性。布匹的密度、重量、面积、以及抵御撕破的能力都是检测的项目之一;对填充物的强度、蓬松度、隔热能力的检测也是检测的重点。另外要对线、布面、以及填充物的燃点有着严格的检测,因为有些纺织品是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的,如果发生意外起火,要有能让人员减少受到伤害得要求。因此要对纺织品的燃点,火焰传播速度、以及易燃性做好相应的检测。

1.1.3化学检测

化学检测就是检测涉及纺织产品化学性能变化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纺织品及服用面料的pH值、甲醛、游离重金属、禁用偶氮染料、有机挥发物、异味;羽绒制品耗氧量,以及其中是否有有害微生物细菌的存活等。

1.1.4功能性检测

功能性检测就是检测纺织品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主要包括:纺织物的抗静电、防电磁辐射、防紫外线、阻燃等性能;服用面料的保暖性、透气性,以及服用面料的防污、拒水、防霉等特性;部分保健内衣的杀菌功效等。

1.2按照检测手段来分纺织品检测根据检测手段来分,还可分为三大类,它们分别是:感官检测、仪器检测、感官和仪器配合检测。

1.2.1感官检测感官检测就是检验人员根据自身的视觉、嗅觉和触觉等功能来检测纺织品。外观检测大多数都是属于这样的检测,为此,对于该类检测就要求检测人员要具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

1.2.2仪器检测仪器检测就是必须要依赖相关检测仪器设备方能进行的检测。例如,各类纺织物的强力试验、耐洗耐光色牢度试验、摩擦试验、禁用偶氮染料试验、纺织品特殊功能试验等,对于该类检测就要求仪器的完好率以及精确度要非常高。

1.2.3感官与仪器配合检测感官与仪器配合检测是就是既要依赖检验人员,还需要依靠相关仪器才能完成的试验。在纺织品所有检测技术中,这一类检测最多。例如,通过天平、刻度尺、量杯等度量仪器的使用,检验人员才能清楚了解到纺织产品的重量、质量与规格;通过显微镜投影仪的使用,检验人员才能确定部分多组分的精纺面料的纤维成份;通过密度镜的使用,检验员对面料的经纬密度进行判断;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检验人员才能准确得出羽绒的蓬松度数据等。

2、高科技纺织产品质量的监督与检验

不可否认,我国目前对于高科技纺织产品的检测手段过于滞后,还远不能满足功能性纺织产品发展的需要。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2.1加强对高科技纺织品检测的监督力度、规范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行为。国家相关部门要十分重视对高科技纺织品尤其是功能性纺织品检测的监督,市场上大量的高科技纺织品不仅价值远高于普通纺织品,而且其对消费者的影响也至关重要。监督部门密切跟踪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生产与消费,对企业原辅材料管理、生产关键点控制、检测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摸底和分析研究,及时对新出现的产品进行检测,有针对性地加大儿童服装的甲醛含量、pH值、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促进企业产品的标准化工作,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2筹建纺织品检验中心。与高科技纺织品不断涌向相对照的是,我国的检验技术相对滞后,对高科技纺织产品的质量监督与检验工作,在我国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而且在纺织品检测市场中,中国商检、质检、纤检系统检测机构占45%,国内民间商业检测仅占5%,半数为国外检测机构所占有。比如,目前瑞士通用公证行(SGS)、美国测试公司mtL等国际检测机构,已经在我国初步完成了商业布点工作。因此,我们要积极筹建纺织品检验中心,加大投入力度,整合质检资源,更新检测设备、提升装备水平,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纺织品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技术监督各项职能,培育和增强中心服务功能,通过标准化、计量基础性工作,组织设计大赛,申报评选名牌、免检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人员上岗培训等服务。

3、总结

纺织品是居民接触极多的事物,所以做好纺织品的检测工作,防止能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的纺织品进入居民的生活。但我国纺织品企业众多,检测工作大,另外检测的的时间长、检测成本高制约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以及向世界的推广。因此我们要认清现在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措施,在检测中合并相关环节提升检测速度。另一方面加强相关技术标准的建立,利用新技术提高纺织品检测水平。

参考文献:

[1]马书民,刘佳,芦春梅,李墨浠,徐立明,李爱军.iCp-mS法测定纺织品中可萃取重金属[J].印染.2015(16)

纺织工业现状篇9

原材料涨价、利率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降低、采购商压价、美元贬值、“反倾销”、“反补贴”、等消息让不少纺织企业为将来感到担忧,而8月23日开始实施执行的被称为加工贸易“新政”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更是让企业感到空前的压力。业界也传出这样的声音:这些接二连三的市场状况和政策会不会成为将纺织企业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事买上这是一个错觉。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目前这些市场状况以及国家出台的这些政策基本都是针对低附加值和容易引发国际贸易纠纷的产业,一是希望能借此减缓我国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水平,二是希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拿8月23日开始实施执行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来说,加工贸易“新政”的出台,无疑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纺织行业进行重新洗牌。就整个纺织行业而言,加工贸易新政策将对纺织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尤其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色织布、牛仔布、印染布的棉纺色织企业、印染企业受影响会大一些。

但是,实力较强的企业将有能力消化保证金台账实转带来的成本压力,预计“目录”对其影响不是很大。而资金少、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产品出口增长过快的纺织企业,可能会减少出口并转为内销,这将造成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其结果可能是有部分企业将被市场淘汰。

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在产业链中从加工往设计及销售、品牌等环节延伸是从事加工贸易纺企的必由之路。同时,纺企应抓住机遇,向更高技术含量、更大增值环节和自主品牌发展,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而不是只停留在赚取微薄加工费的环节中。

对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也早就意识到了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前不久中国纺织协会联合多个相关协会共同参与“时尚创意空间”活动,这也是行业首次直面创意经济,而该活动的用意也是促进产业升级,以创意源泉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附加值、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也指出,时尚创意空间的根本就在于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的价值创新。

纺织工业现状篇10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出席了此次会议并致辞。此外,厦门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徐文东等有关领导、负责人也亲自到场参与此次会议的相关议程。

交流探讨共谋品牌发展新局面

重磅“行业品牌发展报告”与“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行业标准工作情况

在品牌越来越成为国际经济制高点的今天,品牌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会议现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莉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为题,作了2013年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工作报告。并从我国当前纺织品牌建设的现状;品牌建设当前新特点、新的趋势;当前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以及下一步品牌建设的思路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她指出,品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支持辅导,企业身体力行,社会各界配合。要把加快推进纺织品牌的建设从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相结合,形成合力,促进我国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

同时,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有清、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彭燕丽分别作了丝绸、羊绒品牌报告。据介绍,《2013年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发展报告——丝绸羊绒篇》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品牌工作办公室、中国丝绸协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共同编撰完成,是继《中国服装家纺行业自主品牌报告(2012年)》之后,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发展报告的第二次。其不仅归纳总结了纺织行业品牌发展基本情况、新特点、新形势与新环境和下一步工作方向,同时也系统梳理了丝绸和羊绒自主品牌的发展历程、现状、模式以及品牌发展所处的环境等等。

另外,本次会议上,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通报了关于纺织服装行业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行业标准有关情况。陈大鹏表示,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品牌工作办公室、中国服装协会等单位正在编写《纺织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通用要求——服装行业实施指南》已形成初稿,旨在指导服装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提升品牌培育能力。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质量分院副院长王立志了24家纺织服装鞋帽企业品牌价值试评价结果,该评价是品牌工作办公室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以《品牌评价品牌价值评价要求》(GB/t29187-2012)、《品牌评价多周期超额收益法》(GB/t29188-2012)为依据,对品牌价值在5亿元以上的纺织服装鞋帽企业开展的试评价。

此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总裁朱勇、洁丽雅集团董事局主席石昌佳分别介绍了“三枪”、“洁丽雅”品牌发展经验。深圳市服装协会会长沈永芳、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分别介绍了区域品牌试点工作经验。张莉副会长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海宁、厦门分别签署区域品牌试点协议。

此外,为进一步做好公共服务,本次会议上中国纺织服装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确定了一批品牌培育专家,并现场颁发了专家聘任证书。

工商联盟营造跨界合作新环境

“工商品牌交流会”热议品牌渠道经营与工商联盟的智慧

作为“2013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年度工作会议”的重要关联活动之一,12月12日下午举行的“工商品牌交流会暨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第六届第五次理事(扩大)会”旨在促进百货业渠道与优势品牌商之间的渠道对接与资源融合。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阎岩分别以《家纺行业渠道变革之思考》、《工商联手共担社会责任》作了主题演讲。

作为百货业的代表,武汉武商集团副总裁王沅重点介绍了与品牌企业的合作创新实践及体会,而作为品牌商的代表,九牧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聪颖则从品牌发展及渠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还签署了“成立品牌发展工商联盟,助推跨界合作”倡议书,旨在推动工商对接、促进零供沟通交流、引导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等,进而共同营造纺织服装品牌发展的有利环境。

最后,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指出,本次会议为品牌企业和商业企业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下一步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将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继续联合,共同营造有利于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专题论坛探寻品牌国际化之路

“时尚品牌论坛”深入探寻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国际化之路

12月13日下午举行的“时尚品牌论坛: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国际化之路”是些次年度工作会议的另一项重要关联活动。论坛现场,首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产业部主任孙淮滨就举办本次论坛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等进行阐述,他表示,品牌不光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是行业软实力的综合体现。要从方方面面去形成一种合力,推动品牌发展,尤其是品牌的国际化发展。

中纺联会长助理、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就走出去和服装品牌国际化问题与嘉宾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同时,对提出的“如何与国际强势品牌差异化的竞争”、“品牌核心概念”、“通过资本来获取国际的渠道”三个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信息部主任代克胜则通过列举形象案例的形式,深入分析了我国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出口现状及趋势。波司登、青岛红领、东尚等品牌企业代表分享了品牌国际化经验。

其中,意大利时装设计师maURiZioBaDaSSaRi就中国品牌如何与国际设计资源及国际商业渠道资源合作进行了专业讲解,FtV全球总裁YaRonJaKUBowiCZ深入剖析了中国品牌与国际传媒合作推广中国品牌。

在接下来的互动对话环节中,例外董事长毛继鸿、JnBY总经理倪国昌、玖久丝绸董事长朱烈、鄂尔多斯营销总监张磊、iBiC(国际品牌投资合作)总经理石光晨等分别就与会代表提问进行了精彩、深入的解答。

会议结束后,据参会代表反映,此次会议为行业品牌建设带来了莫大的“正能量”,为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