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2:55

文学艺术手法篇1

关键词:舞蹈编导;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舞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在大型的文艺表演中舞蹈是节目的主要组成内容,要想能够将舞蹈更好的展现出来,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好评,需要编导能够对舞蹈的创意、动作以及表现形式进行周密的编排,同时还要注意将文化元素与艺术元素相结合,从而将舞蹈中蕴含的文化、思想以及情感通过舞蹈的动作和表演形式展现出来,体现出舞蹈的灵动性。

一、舞蹈编导的类型

舞蹈编导是舞蹈编排的核心,需要对舞蹈的设计、练习以及表演进行全方位的掌控和设计,并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舞台的表现力度、思想以及效果进行综合的分析。根据舞蹈编导的职能以及服务的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

(一)商业性质的舞蹈编导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国的商业活动不断的增加,各种类的商品促销、新品以及开业庆典等都离不开商业演出[1]。而舞蹈也成为了商业演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演出中的舞蹈主要是以商品的推广以及营销为目的,所以舞蹈编导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上更注重对商品的宣传效果。

(二)广场类型的舞蹈编导

广场舞近年来受到全国各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主要是因为广场舞能够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场舞的表演一般都是规模的表演团队,而且人员结构主要中老年人为主,对舞蹈的统一性要求比较高。在广场舞的编排中舞蹈编导需要注意对舞蹈动作一致性的把握,从而体现整体的美感。

(三)综合性质的舞蹈编导

综合性舞蹈编导的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具有一职多专的能力,在舞蹈的编排上需要体现多种形式,比如独舞、双人舞、团体舞等。这些舞蹈编导主要服务于大型的晚会、舞蹈艺术表演的单位以及院校等领域。

二、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分析

(一)舞蹈编导中的语言艺术表现

艺术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发展的,艺术中各因素的结合和创新成就了艺术发展的必然。在原始社会中歌舞是由音乐、诗歌以及舞蹈组合而成,从其本质上分析,舞蹈的编排因素能够使语言艺术与舞蹈的动作相结合。在我国的舞蹈作品中语言艺术多表现在以歌曲的形式进行舞蹈的编排,通过舞蹈的肢体动作以及形式来体现出歌词中的意境,所以其中的语言艺术主要是指歌词的艺术形式,通过乐曲和歌词的辅助,使舞蹈的魅力得以有效的展现。舞蹈是人体的艺术,其表达出的语言既形象又具有一定的意义,舞蹈的语言是指外在表现出来的形象和神态,而意是指通过舞蹈的编排表达出的思想和内涵[2]。其中象主要体现在动作上,而且舞蹈的表演技巧以及风格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表演的成功与否。风格是一个成功的舞蹈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通过对自己风格律动的体现能够展现出舞蹈独特之处。以《牛背上的摇篮》这支舞蹈为例,舞蹈中刻画的少年形象就是以身披藏袍、坐在牛背上挥舞衣袖驰骋草原的形象为主,要求男演员要具有沉稳的特点,从而表现出牦牛奔放的天性,从舞蹈语言上表达出的思想也正是观众对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二)舞蹈编导中的抒情手法分析

舞蹈编导中的抒情主要是通过借物抒情来实现的,从演员和舞蹈的外部形象入手,并深入到表演的内部,融入编导的想象。由此可见舞蹈编导的想象力和模仿力是其基本要素,同时编导的编舞思路与现实是否相符也是影响文学感受向舞蹈动作转化的主要因素。舞蹈艺术本身具有抒情的特点,而且这一特点能够追溯到古代人类的舞蹈表演中。舞蹈的表演形式主要采用象征、比喻以及拟人等手法,通过人体连贯的动作来展现出人们的真实感受,从而使观众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领悟到舞者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思想。以我国著名的舞蹈《荷花舞》为例,其在表现形式上不仅具有和谐妙曼的动作、优美的旋律,同时还具有超凡脱俗的意境,从而创作出了荷花美好的形象,其中抒发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所描述的,但是却能够激发出观众对和平以及祖国的热爱,这也从侧面彰显出了舞蹈的魅力。

(三)舞蹈编导中的叙事手法分析

在我国许多著名的舞蹈中并没有歌词,舞蹈演员只是在优美的旋律中尽情的舒展肢体,整个舞蹈过程只通过音乐的烘托和配合来进行展示,从而使舞蹈的思想更加开放化,人们可以从舞蹈中展开想象,为情感的抒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3]。以著名的芭蕾舞蹈《天鹅湖》为例,其中王子和天鹅相遇时的情境体现出的就是叙事的手法,在整个相遇的过程中,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阐述出王子初遇天鹅时的提防、恐慌的心理,而通过逐渐的发展,王子的心理开始逐渐的放松、相信,最后逐渐对天鹅萌生爱意,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背景的烘托,增强了舞蹈的感染力,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四)舞蹈编导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通过象征手法的应用能够展现出基本的生活特点,并反映出生活中存在的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采用象征性的手法普遍受到观众们的认可和欢迎。以《绳波》为例,该舞蹈中主要以一根绳子为剧情发展的主线,根据剧情的发展,绳子所象征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在舞蹈中当演员被绳子缠绕时,绳子象征的是一种难以挣脱的命运;当绳子以转圈的形式被抛出时,象征的是爱的意义;当绳子在不断的波动时,表现出了父母间的矛盾;最后也是最具感染力的一段父母向两个方向拉扯绳子,中间的布娃娃不断的晃动,象征的体现了父母的矛盾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利用象征手法能够将情感与舞蹈的具体形象相结合,同时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进而引发观众对某种情感的深思,使人看过舞蹈后能够回味无穷。

三、结束语

舞蹈编导是舞蹈艺术的核心,通过舞蹈编导对舞蹈肢体动作以及形式的编排能够使舞蹈包含的情感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为了能够使舞蹈的编排更具艺术气息,充分的表达出舞蹈精神,舞蹈编导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从而利用文学艺术来对舞蹈的整体艺术性进行提高,发挥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提升舞蹈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宝勒尔.浅谈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J].才智,2014(35):321-321.

文学艺术手法篇2

关键词:科技元素;纤维艺术;创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59-01

纤维艺术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在材料的运用上也受到了现代科技成果的影响,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十分丰富的艺术形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融合,使得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艺术特征。现代纤维艺术在体现了上述特征的同时,也吸取了现代主义艺术手法,通过不同材质的运用和工艺技法的表现,集中体现了实用艺术与审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科技的融入促进纤维艺术工艺手法的创新

随着艺术观念的更新及科技的融入,材料的创新是现代纤维艺术的根基,而工艺手法的创新与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源于传统,但远远不同于传统工艺。在纤维艺术的工艺手法中,最传统的也是最常用的是编与织的基本技法。

1、纤维艺术工艺手法――纬织法。纬织法是以各种材质较柔软的纤维材料作纬线,在垂直的经线中穿行平织或斜织的技艺。由于图案的纹样及色彩是通过纬线的横积与竖累来完成的,所以这种工艺技法叫做纬织法。纬织法最常用在传统的壁毯工艺中,高比林也是纬织法的一种。

2、纤维艺术工艺手法――经编法。经编法是用各种纤维材料在单经、双经或多经线上进行缠绕,从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纹理效果。常见的有“人字纹”、“品字纹”、“井字纹”、“连珠纹”等技法。经编法的立体浮雕效果较好,常用作局部的工艺手法处理。

3、纤维艺术工艺手法――栽绒法。栽绒法是由经线与纬线先交织成一个平纹组织,然后将毛或丝等纤维通过拴结的手法栽植在经纬交织成的平纹组织的底上,所以称作栽绒法。栽绒法在手工织毯中是最常采用的编织方法。栽绒拴结有“8”字形结、马蹄形结、缠绕打结法等多种打结技法。

4、纤维艺术工艺手法――簇绒法。簇绒法与栽绒法在编织方法上有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栽绒织物的表面是散开的绒线头,而簇绒织物的表面是曲线形的绒圈。

二、与科技融合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

目前纤维艺术的发展方向大致可分为两个:一是作为一种现代艺术的独立表现形式,成为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理解与表达的一个途径;二是作为为建筑环境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其增加视觉亮点和精神重点。

1、现代纤维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表达。现代纤维艺术不再局限于绘画及材料的束缚,在功能需要的推动下,艺术家们运用各种新材质、新的艺术语言,突出表现其材质肌理语言,将材质包含的最为艺术的特征发掘出来。由此,现代纤维艺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可塑性和前所未有的丰富的艺术面貌,使得纤维艺术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与现代融合,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工作室陈瑾的作品《静语》,将皱纹彩纸进行搓拧,处理过的纸绳颜色、粗细、长短可以自己把握,后用栽绒的技法处理,产生的效果令人惊叹不已。将皱纹纸的肌理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如同花蕾的般变幻的色彩,组合成一片花的海洋,令人惊叹。

2、现代纤维艺术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运用。现代空间建筑要求现代纤维艺术在空间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定下实现观念的整体表达,无论是在室内装饰环境中还是室外建筑环境中,作品都必须具有装饰功能以及对环境空间的优化调节功能。

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纤维材料的柔和特质与现代建筑材料产生对比,产生一种更容易使人们感到温暖亲切的美感。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中现代纤维艺术所采用的表现形式,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它能在人与建筑中间起到一种过渡作用,以其材料质感与色彩的不同使人们更贴近艺术,与建筑空间融合。

就像林乐成教授的大型纤维艺术作品《高山流水》系列,该系列作品是运用毛、麻纤维编织而成的,其中清华大学大楼入口处悬挂的一件,组合的疏密有致的赭色山石形态流畅优美,其有四层楼的高度可使人从不同的高度和角度观看,透过大厅玻璃顶层照射下来的光线,更使作品从视觉效果上有种特殊的朦胧而梦幻的美感。

文学艺术手法篇3

[摘要]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美的欣赏和创造是“美育”的主要内涵,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则是最适合中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素材。中国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不应是“某国模式”的生搬硬套,而应是吸取了西方先进美术教育理念.以及西方基础美术教育实践经验下的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主要素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制怍艺术课程。同时就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与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并制定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的一般原则与教学方法.提出课程开设构想与课程架构。

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等场合多次强调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而艺术教育能促进形象思维发展,促进左右大脑均衡发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方法。

比较中西方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西方注重动手能力培养,课程开设侧重手工艺术教学。如日本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以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主导,开设泥塑、折纸、绞染、型染、木工等课程,注重在具体的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办我国50年代以来的美术教育受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更注重美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侧重“纯美术”教育,如素描、水彩、中国画等。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西方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中国学生虽基础知识扎实,但思维不够活跃,动手能力差,创造欲及表现欲不强。教育部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提出:“倡导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发展艺术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并在新版中小学教育大纲中纠正了以往做法,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手工制作艺术是一种充分调动人的手、眼、大脑协调合作,在三维空间进行的物质创造活动,通过对人的生理刺激,激发大脑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交叉活动,发掘创造潜力培养创造能力,是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手段。展望未来十年中国基础美术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导下,为完成“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目标,被西方发达国家基础美术教育普遍接受和采用的,能很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势必成为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干课程。

1、中国特色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

中国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不应是“日本模式”或是“美国模式”的生搬硬套,而应是吸取了西方“创造表现主义(creativity)等美术教育理念,以及西方基础美术教育实践经验下的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主要素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实现“以美术学科教育为中心,兼顾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对之施行审美等一系列显示美术独特属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力获得提高,内在品质得到完善的美术教育目的。为此我们应当在以传统工艺美术为素材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以及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等二个方面进行探索,以尽快形成中国特色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全面配合素质教育的推行。

1.1以传统工艺美术为素材的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为例,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深厚的人文资源,民间艺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苏州及南通的蓝印花布、刺绣、剪纸、面人彩塑、糖人、泥塑、风筝、纸扎、漆画、漆艺、木雕、木偶、刻砖、刻砚、竹器、丝毯、扎染、玩具、戏曲脸谱、紫砂陶器、年画、草编、竹木根雕、绗缝布艺、编织等等。可以说民间艺术是资源丰富的艺术宝库,为我们特色手工制作艺术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选择课程素材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适应性适应中小学不同年级的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条件

②易学性简单易学、对材料工具要求

高且易出效果

③地域性一本地区特色民间艺术

④创造性一学习造物过程,使学生理解“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以民间艺术为素材开发中小学学校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一方面学生可通过手工制作艺术课程的学习启发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学习本民族、本地区的民间艺术,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把民间艺术引入中小学学校课堂,使之成为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从根本上重新唤起民间艺术并注入新的艺术生命,使之成为我们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使祖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通过中小学美术教育得以传承发扬。

1.2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

在引入“民间艺术”作为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时,应当重视课程的教学方法手工制作艺术的教学,教师必须手工演示作品的制作过程,通过口说手示的方式传授技艺,学生则在动手制作以及贯穿始终的大脑形象思维过程中,同时得到手、眼、脑的协调训练。但是这种传统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方法,与中小学生心理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及中小学美术课时少之fR]有着较难调和的矛盾,幸好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上的高度发达和普及,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解决矛盾的丰富教学手段和先进的多媒体平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中的普遍运用,将必然起到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扩大课程知识容量,吸引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的作用。为取得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满意的教学效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协调优秀中小学美术教师、高校美术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及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共同携手合作,研究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并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提高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条件,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的电化技术装备。

②协调美术教学、科研及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合作进行手工制作艺术课程课件研发,为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提供多媒体软件。

③在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应通过引入“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课件制作”等课程,培养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与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的新型中小学艺术教育人才。

2、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直接为中小学输送艺术教育人才,尽管不处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第一线,但实际上是整个美术教育改革链条中的最重要环节,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动机。艺术教育改革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者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高师美术教育责任重大,理应是艺术教改的急先锋。我们应当积极调整教育方向,摈弃陈腐观念和以“纯美术”基础教学为主导的陈旧教学模式,更新观念,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配合教育部艺术教育改革。高师美术教育改革必须重新审视我们多年来的办学理念,必须要有革新旧有美术教育秩序的勇气和气概。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率先调整课程结构,并对手工制作艺术课程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首先,应从发掘整理本地域乡土民间艺术人手,精拣手工制作课程素材,把本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工艺美术改造成师范美术教育课程,并形成均衡合理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群结梅其次,应投入力量研究手工制作艺术的“课程开发”与“课程教学法”。中国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丰富多彩、资源十分丰厚,把这些课程都导入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无论是课时安排、师资人才、教学设施、还是课程结构显然是现行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当前不可能做到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会学生“民间工艺美术”课程开发和教学的方法,即给学生一把开启祖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大门的“万能钥匙”,而不是一大串钥匙。同时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在成功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在新课程开发设置与教学等方面积极指导并配合中小学手工艺术课程的创立与教学,并为中小学美术教学提供高素质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

文学艺术手法篇4

艺术种类

这部分要求理解和掌握艺术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各艺术种类的特性,了解不同艺术种类体裁的区分,熟悉中外艺术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这部分内容在考试试题中约占l8%的比例。

一、艺术分类的主要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4.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

5.以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

二、造型艺术

1.绘画艺术

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元素,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域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

2.雕塑艺术

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三度空间(立体)中创造出实体形象的艺术。

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

3.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采用摄影技术和手法获取静态图像来反映客体世界、进而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构图、光线和色调是其主要造型手段。

摄影艺术包括肖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等。

4.书法艺术

书法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中国书法主要包括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三、实用艺术

1.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建筑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2.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将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组合成为统一的景观。园林艺术体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有机融合。园林艺术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3.工艺与设计艺术

工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样式,它既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与制作或生产密切相关。

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是围绕着某种制作或生产目的进行的富有审美情趣的创作,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

四、表情艺术

1.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一定时间长度内营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艺术以旋律、节奏、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抒发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情感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按演唱者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按音域可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根据乐器的不同种类,器乐可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等。

2.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造型、表情、节奏、空间运动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品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五、语言艺术(文学)

语言艺术即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等体裁。

文学是以语言作为表达方式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创作主体通过对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六、综合艺术

1.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是指以舞台演出为表现方式,由演员扮演角色,为观众现场展现故事情节的艺术样式。戏剧以演员的动作和声音为基本表现手段,以舞台美术、音响、服装、化妆、道具等多种技术手段为重要构成要素。

戏剧的分类,按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按其矛盾冲突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其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既具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唱、念、做、打是戏曲主要的表现手段。程式化、虚拟性是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剧种主要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和黄梅戏等。

2.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电影的主要样式有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其中作为电影艺术最主要样式的故事片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多种类型。

3.电视艺术

电视属于大众传播媒介,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主要是指运用电视手段创作和传播的各种文艺作品,其中主要包括电视剧、电视文艺专题节目、音乐电视、电视综艺节目等。

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造型、表情、节奏、空间运动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最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1)动作与造型的统一。(2)抒情与虚拟的统一。(3)节奏与音乐的统一。

语文艺术(文学)

语言艺术即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等体裁。文学是以语言作为表达方式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创作主体通过对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1)间接性。(2)广阔性。(3)情感性。

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综合艺术吸取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会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是指以舞台演出为表现方式,由演员扮演角色,为观众现场展现故事情节的艺术样式。戏剧以演员的动作和声音为基本表现手段.以舞台美术、音响、服装、化妆、道具等多种技术手段为重要构成要素。

戏剧艺术的分类

戏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独幕剧;按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

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1)综合与多样是戏剧的表征。(2)戏剧行动是戏剧的基础。(3)矛盾冲突是戏剧的核心。

中国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既具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戏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的艺术追求,唱、念、做、打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程式化、虚拟性是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主要有昆曲、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昆剧,也称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对许多地方剧种产生过影响。

京剧,是流行全国的大剧种。自“四大徽班”进京演出后逐渐形成。京剧流派很多,其中,最的有“谭派”(谭鑫培)、“麒派”(周信芳)、“盖派”(盖叫天),以及“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和“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

豫剧流行于河南及邻近地区,是梆子声腔系统中影响的剧种。

越剧,兴起于浙江、上海。

评尉,主要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区,现已成为北方的大剧种。

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丽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电影的主要样式有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其中作为电影艺术最主要样式的故事片,又可作各种具体的划分。

电视艺术

文学艺术手法篇5

英国人威廉·莫里斯领导“工艺美术运动”的本意是“手工艺的复兴”,最终却衍变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开端:柳宗悦倡导的日本民艺运动,更多地带来了手工艺品的量化;德国工业联盟和包豪斯所追求的“艺术与手工艺的结合”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一个未完的命题。工艺美术作为黑格尔所说的“次要艺术”,在机械文明和城市化进程中,似乎很难通过其“亲切温润之美”,“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

几千年来,历代能工巧匠及其匠心独运的传统工艺大多依靠师徒口传,工艺美术作为延续文化记忆和文化想象的造物形式,对它的理论研究不但在当今学术界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向,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发挥出其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呈现的价值和尊严,也就更难以被推动为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艺术本原的思考。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作为延续历史最长的一种民族艺术与文化传统,工艺美术研究面临的问题和理论求解的复杂性也是其他艺术领域所无法相比的。

虽然我们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研究传统积累丰富,但与积淀丰厚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相比,理论研究仍然显得单薄,甚至对于工艺和设计的理论区分都存在着解释的模糊性,对于理论的失语,杭间教授在《手工艺的“新美学”释义》一文中指出:“当代主流社会强调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思想属性,这样做本质上是片面和‘功利’的,因此传承人被宣布保护后接下来如何做,无人知晓。”在如此的设问之下,杭间教授进一步指出了“强调微观的、实证的、调查的、小中见大的研究”对工艺美术研究的重要性。

更有研究者认为,传统工艺美术更加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和条件,并遗憾于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对传媒、影视、动画等已然市场化的艺术门类的青睐。我们可以认为,工艺美术作为活着的传统既被认为和国家、地域、族群的文化表象形式有关,又可能是现代性及后现代性的得已建构的文化产品。即使如此,笔者仍然认为,虽然理解社会的现代性,物质文化与都市消费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侧面,但是与贴近实务的业界前沿问题的解决相比,完成中国工艺美术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在理论方面的建设显然更为重要。相对于设计美学研究的“高空作业”和工艺美术研究的“在地生根”,我们也许更需要一种“在路上”的行走方式。

实际上,我国的工艺美术研究领域除了关注其艺术本体的艺术学研究范式之外,也出现了将工艺美术视其为子系统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文化人类学对艺术学、民俗学包括工艺美术等相关领域的辐射,最终促成了路径指向不同但却可以同归一途的“艺术人类学”生成。复旦大学郑元者教授在其《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一文中指出:“事实上,从史前艺术演化至今,人类艺术总是与特定的生活状况,生活经验、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直接相关,从而在最大的情境性上呈现出复杂的观念、动机,目的和行为,表达多维的功能和价值意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原在性东西的思考,发现其原初意义的审美品格和文化符号背后的隐喻,是工艺美术研究应该承担的责任。工艺美术应该成为大工业时代背景下探索人与社会,传统以及未来之间关系的中介物。工艺美术的时代价值不应该只关注艺术品和其现象本身,不应该为工艺而工艺,而应当关注其所产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并通过对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各种艺术实践、审美活动的民族志描述,进而探讨或揭示其中蕴含着的文化意涵。

传统的工艺美术品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艺术人人类学在包括传统和现代工艺美术在内的诸多专题领域,均相继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作为新兴的学术领域,其文本框架不是古典人类学的模型,而是现代人类学的哲学进路。不是对“小型社会”的艺术现象的基本描述,而是对艺术与人类存在关系进行的思辨与阐释。从当代人类学的视角激活工艺美术研究,让工艺美术成为“流动的水”,同时让工艺美术研究进驻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平台,从而促成学科间的交叉互渗,增强各自的伸展活性。

工艺美术的艺术人类学方法研究,不仅仅意味着研究者身处研究对象的实体空间,更意味着精神性的“在场”。在研究方法上,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以实证性的田野工作为基础来展开,强调艺术活动及艺术品生产过程的个案及其具体细节的重要性。这种集考证、归纳与文化阐述为一体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实证主义艺术学研究将艺术活动量表化以及忽视艺术创作内在体验的研究倾向,以富含活性的观点考察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并从工艺美术资料中获得关系到民族大文化的历史信息,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再生。

文学艺术手法篇6

【关键词】艺术实践音乐表演艺术人才成长技能养成

一、艺术实践促进技能的养成与发展提高

在古代,人们把“凡是可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做‘艺术’”。①《周礼·保氏》记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把音乐与驾驭并列。古希腊人也把音乐、绘画、雕刻、诗歌等与骑射、医药、烹调、手工艺等并列为艺术,而并不原则性地区分为艺术与技艺两类。②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把以高度技巧完成的活动称为艺术。这一现象表明,艺术与技能、技巧、技艺之间有共通之处。对受过长期专业技巧训练而成才的音乐表演人才来说,这种共通之处尤为明显,以致人们习惯用号手、钢琴手、小提琴手的说法。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类比,来探讨艺术实践对音乐表演人才成长的作用。

在技能人才培养中,人们习惯于用新手、成手、熟手、老手、高手来区分技能等级。新手是学会了技法却尚未掌握技术的人才;成手是通晓技法和技术,能独立完成任务的人才;熟手是能熟练地运用技法和技术,出色完成任务的人才;老手是具有丰富经验,能随机应变,自如地完成困难任务的人才;高手是能针对艰难任务与欠缺条件,巧妙地运用技法和技术,高明地完成任务的人才。显然,如果涉及运用音乐艺术的技法和技术,去完成音乐表演任务,这些称谓也可以适用于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与考核。

一般来说,技法与知识相关,是在专业基础知识上形成的专业理论、原理、方法、程序、要领等,它们无不是前人在实践中探索而获得经验的总结,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地了解某类事物的性质特点、规律和合理处置的态度和办法,而无需从头摸索。技术技能则是根据技法指示,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方案、具体做法与要点,以及恰当地运用必要知识的能力。所以,技法虽然也来自实践,对我们而言,只是间接实践经验。技术技能却是经过我们自己的实践消化吸收了的知识和能力,是直接实践经验。

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中,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是为了更快地掌握前人艺术实践的精华,以备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消化吸收,转化形成我们自己的音乐表演技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显然,作为后人不去站在前人肩膀上学习前人经验,其技能养成会面临资源短缺的困境。反过来,只顾学习书本知识和前人间接经验,不去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则“如入宝山空手回”。所以,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学习了必要专业、职业知识技法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来养成能够解决具体专业职业问题的技术技能,就比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方法更重要。这一认识已使得我国的教育方针开始强调培养动手能力,建立与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系统,建立技能认证体制和各种实践基地,也使得一些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提出必须有几年本职工作经验的要求。

对于音乐表演人才来说音乐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恰当地选择、运用知识技能来表现音乐则更为重要。音乐知识与技能是可以通过学校教学和训练获得的,而恰当地选择、运用知识技法表现具体音乐的能力,却更多地要通过艺术实践来养成。因而,仅从技能养成角度看,音乐院系就必须更加重视艺术实践,加强艺术实践基地和音乐表演技能养成体制建设。

通过专业实践达成技能养成,可以使已学会专业知识技法的新手进而学会选择、运用完成任务的恰当技术技能,成为成手。但是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必须继续发展与提高技能。这里虽然有充实知识进行深造的需要,更多的却是对已有技能的提高与发展。例如,通过精确化、纯熟化、高效化努力来提升技能,由成手成长为熟手。又如通过拓展运用、嫁接、整合、旁通等,扩大技能的适用范围,由成手成为多面手。通过不断积累经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熟手成为老手。显然,已有技能的提高与发展都要在实践中,秉持改进实践效果的目的而进行,必须来自实践又用于实践。当然,精确、纯熟、多样化的技能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也就是在实践中通过创造性运用等活动来提升技能,使之突破藩篱,由熟手、老手晋升为高手。所谓熟能生巧、艺无止境,就是对这种创造性实践活动效果的描述。

中国在评价书画作品时往往将其分为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四级。前三者大致可与熟手、老手、高手相当。“逸品”指超越时代、环境,充分发扬个性的作品,也是高手进一步从事创造性实践的结果,音乐表演技能的提高和发展也可以由此得到启发。在经过将知识技法转化为针对解决各种具体表演任务问题能力的艺术实践,提高音乐表演技能后,可以通过专精化、准确化、纯熟化等艺术实践努力成为资深音乐表演家,或通过在艺术实践中对技能作拓展运用、嫁接、整合、旁通等努力成为多能音乐表演家,再进而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向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音乐表演大师挺进。

二、艺术人才成长与保持离不开艺术实践

古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的是对于任何人才成长,艰难困苦的社会生活实践都是有益的,可以磨砺意志,历练能力,增长见识。艺术人才成长更是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这是因为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大系统的众多子系统之一,要受到文化大系统和其他子系统的制约和影响,并成为其所属文化的反映和代表,必须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人类文化的历史进程。艺术的地位与使命决定了艺术人才成长不能离开时代环境和社会生活,况且艺术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模仿或再现。即使按照康德的“主观精神说”,艺术是“主观意志的表现”,即艺术趣味判断是个人的、主观的,但根据人类具有共同感觉力的假定,他又承认人们对认识功能的和谐、自由活动的感觉是共同的,也就是对美感具有“主观的普遍可传达性”艺术存在客观的审美标准,表明同样存在着趣味的客观标准。③这意味着艺术人才必须经由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来形成和校准自己的、同艺术客观的审美标准并不悖逆的个人艺术趣味判断。

当然,社会生活实践并不就是艺术实践,艺术实践只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一部分。我们说艺术人才成长离不开艺术实践,是由于艺术实践是最贴近、最有益于艺术人才成长的社会实践。显然,用过多其他的社会实践代替、挤占了艺术实践的时间,并不会提高艺术人才的艺术水准,而只会把他变成另一种人才。反过来,缺少其他社会实践,甚至缺少艺术专业文化知识和学历,虽然也会影响艺术人才成长,但长期持续的艺术实践仍然能够使其成为够格的艺术人才。清代画家石涛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缺少其他社会实践,依靠长期持续的艺术实践成才的例子。齐白石则是缺少艺术专业文化知识和学历,而直接经过艺术实践成才的很好的例子。我国戏曲界将艺术人才称为艺人,讲究“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句成语同时也说明了艺术实践对于保持艺术人才的重要性。

艺人的艺术实践自然应当以本门艺术为中心,而形成审美动机与审美立场,认识和掌握人类共通的,以及时代、环境的客观审美标准和艺术趣味标准。建立与调整个人的审美价值观与趣味倾向,虽然要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持续进行,却是起初的艺术实践最重要的目的。“书上得来终觉浅”,艺术新人只有将书本与老师告诉的间接经验在实践中验证与转化为个人的心得,才可能融入艺术界,并产生共同语言。

音乐表演人才固然是高技能人才,在已经对艺术和技能做出了原则性区分的当今,却还必须强调其作为艺术人才,所必须高度重视的本门艺术实践。在入门之初,尽早形成乐感和审美判断标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作品居于艺术生产的中心地位,是艺术活动的中心环节。艺术作品是由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三个层次构成,所以通过艺术实践固然可将已经学会的本门艺术语言学以致用,使之纯熟,更重要的却是获得关于具体艺术语言的运用诀窍,即“有什么用,用在何处,怎么用”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得。在后续的艺术实践中,还可以把观摩别人如何将自己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如何塑造和发展艺术形象、如何提炼典型和意境,以及如何加深对时代、民族、环境文化精神的体认,形成丰富的艺术意蕴,并通过艺术努力使作品具有深广隽永的文化内涵等作为艺术实践的内容、重点与目的。

三、音乐艺术表演的成功依赖于艺术实践

作为艺术表演者,要进行二度创作必须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进行艺术体验,音乐表演人才也不例外。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艺术理论,演员创作时,应有意识地生活于角色之中,体验角色,形成内心体验。演员必须念念不忘“我就是角色”,使外部表达服从于依赖于内心体验。即使重视表现的“布莱希特派”理论,虽然主张“我是在表演”,但也认为表演前必须通过艺术实践对角色进行充分的体验。二者在重视艺术实践体验上并无二致,差别在于表演时的理性程度。这是因为“没有体验,无从体现。……体验要真,体现要精。体现于外,体验在内。内外结合,互相依存”。④这段话是说,表演的成功(精)取决于艺术实践体验的真。更重要的是,体验还是表演艺术家创作的诱因和心理动力,感性积累多了,会发酵酿成创作激情与灵感,就不吐不快,一发而不可收。所以对表演人才来说,体验是根本的、第一位的、起主导作用的。

艺术表演者的艺术实践与内心体验不但为创作积累素材、提供动力,而且提高充实了他的素质与素养,使其在理解作品、传达作者的构思意图和艺术特色时也格外深入生动。表演者在实践中积累的东西,便能够转化为表演时的下意识创作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如有人指出的:微小的符合情境的下意识表演,要比舞台上大量的做作生动得多。⑤

当然,音乐属于表情艺术,在创作与表演方面还有不同于戏剧戏曲等综合艺术之处,但它们都具有剧场性,都要在舞台上为观众进行现场表演,因而在不同阶段的艺术实践中,还要把消除怯场、懵场心理,形成良好台风、注重声、光、电、服与表情、身势、举止等的适当配置,以及为适应剧场与观众而调整表演程度、掌握调动观众情绪的技巧、发生意外时的救场办法等,分别作为内容与重点。

音乐艺术是具有高度技艺性、抒情性、表现性、节奏性与韵律美的时间艺术。我们在艺术实践中必须关注如何体现这些特征。例如把在表演中正确地投入感情、抒发感情,向观众传递感情,甚至煽情的方式方法与技巧等,分别作为不同艺术实践阶段的内容与重点。

此外,名为实之归,成名是表演者必然的追求。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意在鼓励少壮努力,却也指明了人才应尽早投入实践。莫扎特3岁学钢琴,5岁作曲,7岁巡回演出,13岁任大主教宫廷乐师;肖邦7岁登台演出并即兴演奏;帕格尼尼8岁作曲;李斯特9岁参加公演便一鸣惊人……如果不是尽早投入艺术实践,做不到这样。

表演者处在聚光灯下,顷刻之间便见成败毁誉,有人心理脆弱,不免器小易盈或一蹶不振。因此通过参加评比、比赛等艺术实践,使之形成正确地对待成功、荣誉、名声和失败、挫折、不公等遭遇的态度和办法,对保护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音乐表演人才的成长与成熟不可能仅由课堂教学来达成,必须经由艺术实践。而目前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却存在着轻视艺术实践的倾向。所以,加强艺术实践环节,完善艺术实践的计划、组织、管理、考核办法,建立专门的艺术实践基地,已成为当务之急。

注释:

①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7.

②卡冈.艺术形态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6:20.

③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9.

④金山.电影表演艺术探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25.

⑤陈明正.从表演创造的下意识谈起·美学与艺术讲演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541.

参考文献:

文学艺术手法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书法艺术;书写习惯;诗书涵养;气质培养

书法是我国的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富有“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之称。书法之是中华文字的艺术,也是一种线条的艺术,其用笔的轻重浑厚,线条描写的娴熟气韵,都能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古今开来,我国在不同时代涌现了一大批有名的书法家,使我国的文字艺术不断发展。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传统的书写方式逐渐被现代的科技手段所代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毛笔书法艺术,如今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近年来,在中小学校中,书法已慢慢进入到课堂教学,因为书法学习对教育培养小孩子的气质修养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1)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最基本的要知道,书法是怎么样的一门艺术,他是怎么样发展而来的?书法文化包含了汉字演变过程,书写工具文化,诗词内涵等各类文化,它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的文字,从文字符号发展成甲骨文,再发展到篆书以及楷书;从文字的雕刻到用羽毛以及毛笔的书写;再到各种书法字体的形成,都是一个伴随时代l展的艺术历程,也体现了我国文字文化的进步。例如:汉字的演变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时间则由(商)(周)(秦)(汉)(魏晋)。

(2)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中国的书法艺术,除了有特定的工具还要有正确的书写方式方法:①要有正确的坐姿以及握笔方法。比如:书法练习时,要讲究的是头直、身正、臂开、肩松、足安;右手执笔时,指实掌虚、挥笔时手臂、手腕、手指随机活动;练习书法还要气定丹田、心态安稳、修心养性。②学习书法要从笔画开始到字体章法形循渐进。著名的书法教育家陈振濂说过,“书法艺术是审美中最具有理念意义又最淳朴的美的形式”,最基础的应该从横竖,提按,顿挫,轻重,快慢上去表现。更高层次的还要表现、运动、节奏、意境、神采、格调上下功夫,这就需要长期学习训练,由浅入深。③学生开始应该从严格认真的临摹字帖进行学习,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字帖是书法家的艺术成果,认真细心地临摹,是刚开始学习书法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临摹学生感受到书法学习的要领,慢慢培养自己的书写及创作能力,尤其是在临帖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这样学生的眼、脑、手协调运用,还要进行积极的观察、分析、思考,这样可以锻炼一个学生认真做事、有始有终的品格。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书写习惯一定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3)学习书法,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诗书的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中国书法从字入手,以字成书,既能够体现文字的美,也能够感受诗文的内涵。学生对唐诗的书写,除了写好字,还要进行对唐诗的默读。例如:在书写杜甫的《春夜喜雨》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默读本诗,就会领悟到杜甫对春雨的喜爱,感受出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因为好的春雨能滋润禾苗生长,能带来较好的收成,让百姓吃饱饭过上好日子。这里不单能透过字面意思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而且能在感受其对祖国和人民热血情怀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渐渐地萌生爱国爱民的情感。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学生在学习书法中。慢慢的也感受到了诗书的内涵,培养了腹中有诗气自华的气质。

文学艺术手法篇8

一、中国特色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

中国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不应是“日本模式”或是“美国模式”的生搬硬套,而应是吸取了西方“创造表现主义(creativity)等美术教育理念,以及西方基础美术教育实践经验下的以中国民族文化资源为主要素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实现“以美术学科教育为中心,兼顾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对之施行审美等一系列显示美术独特属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力获得提高,内在品质得到完善的美术教育目的。为此我们应当在以民族工艺美术为素材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以及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等二个方面进行探索,以尽快形成中国特色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全面配合素质教育的推行。

1.以民族工艺美术为素材的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为例,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深厚的人文资源,民间艺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苏州及南通的蓝印花布、刺绣、剪纸、面人彩塑、糖人、泥塑、风筝、纸扎、漆画、漆艺、木雕、木偶、刻砖、刻砚、竹器、丝毯、扎染、玩具、戏曲脸谱、紫砂陶器、年画、草编、竹木根雕、绗缝布艺、编织等等。可以说民间艺术是资源丰富的艺术宝库,为我们特色手工制作艺术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2.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

在引入“民间艺术”作为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时,应当重视课程的教学方法手工制作艺术的教学,教师必须手工演示作品的制作过程,通过口说手示的方式传授技艺,学生则在动手制作以及贯穿始终的大脑形象思维过程中,同时得到手、眼、脑的协调训练。但是这种民族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方法,与中小学生心理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及中小学美术课时少之之少,有着较难调和的矛盾,幸好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上的高度发达和普及,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解决矛盾的丰富教学手段和先进的多媒体平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中的普遍运用,将必然起到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扩大课程知识容量,吸引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的作用。为取得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满意的教学效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协调优秀中小学美术教师、高校美术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及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共同携手合作。

二、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

学校美术教育专业直接为中小学输送艺术教育人才,尽管不处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第一线,但实际上是整个美术教育改革链条中的最重要环节,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动机。艺术教育改革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者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学校美术教育责任重大,理应是艺术教改的急先锋。我们应当积极调整教育方向,摈弃陈腐观念和以“纯美术”基础教学为主导的陈旧教学模式,更新观念,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配合教育部艺术教育改革。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必须重新审视我们多年来的办学理念,必须要有革新旧有美术教育秩序的勇气和气概。

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应率先调整课程结构,并对手工制作艺术课程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首先,应从发掘整理本地域乡土民间艺术人手,精拣手工制作课程素材,把本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工艺美术改造成师范美术教育课程,并形成均衡合理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群结梅其次,应投入力量研究手工制作艺术的“课程开发”与“课程教学法”。中国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丰富多彩、资源十分丰厚,把这些课程都导入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无论是课时安排、师资人才、教学设施、还是课程结构显然是现行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当前不可能做到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会学生“民间工艺美术”课程开发和教学的方法,即给学生一把开启祖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大门的“万能钥匙”,而不是一大串钥匙。同时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应该在成功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在新课程开发设置与教学等方面积极指导并配合中小学手工艺术课程的创立与教学,并为中小学美术教学提供高素质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

文学艺术手法篇9

关键词:武术军事武艺关系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历史典籍中曾出现过多种名称,如“角抵”、“手搏、”“拳勇”、“技击”、“技巧”、“武艺”等。有学者认为“武术”一词在古代其实并不常用,而是“历代以武艺用的最多”[1]。正是因为武术与武艺有着这种渊源,才造成当今对两者的混淆。1999年版的《辞海》载:“武术,亦称武艺、功夫、旧称国术。”[2]其实,武艺是“徒手或手持器械的攻防格斗技术与套路技术的总称”[3],和武术非常相似。因此有人把武艺的分支之一的军事武艺和武术相混淆。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论证了武术和军事武艺之间存在的既相关又相异的关系。

一、武术与军事武艺的相关关系

不论是武术还是军事武艺,在原始社会时期就都有了最初的萌芽。当时的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生存,必须依靠自己的徒手技能来捕杀野兽,应该说这是人类最初掌握的搏杀技能。[4]这或许是武术最早的萌芽。除了人与兽的斗争,人与人之间为了生活资料、领地等也会发生争斗,甚至是大规模的战争。于是部分生产技能转化为军事战斗技能。这样军事武艺的雏形也就出现了[5]。原始社会时期,武术的萌芽与军事武艺的雏形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的界限混沌。

1.内容和形式上的一致性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军事武艺是应用在军事方面的徒手或手持器械的攻防格斗技术与套路技术的总称。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始终是围绕着“技击”这一本质内容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虽然在古代随着火器的使用并逐步发展,武术在实战中的地位逐渐减弱,逐渐向健身养生方向发展。但直到今天,即便随着推手、散手等运动的发展,武术套路运动、格斗技术水平的提高,它们仍包含着技击的含义和特点。[6]同样,军事武艺中无论少数人之间的搏斗、较艺,还是大规模军事阵战中的厮杀,都离不开“技击”。

两者都有徒手动作。比如:商周时期,练习搏斗、角力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礼记》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周代挑选军队武士时,在冬天要进行包括角力在内的武艺训练。而武术中,徒手动作的内容就更多了,各种拳法的流派不胜枚举。两者有很多武器也是一致的。武术中的弓箭、刀剑、棍棒、枪矛、斧锤、鞭简、叉挝等,这些在军事武艺中都有。比如,军事武艺中有双兵武艺的记载,《沫水纪闻》卷十二载,宋仁宗康定元年,北宋军将领郭遵随刘平同西夏军接战,“郭遵骁勇绝人,跨马舞二铁简,斗战西夏将”,“左盘右轮,双简齐发,西夏将应手脑碎,西夏军遂罢兵败走”。武术中也有不少双兵器的形式。比如,在汉代流行的双戟武艺,在晋代以后逐渐退出了战场,但在民间仍然广泛流传。

2.功能的相互渗透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昭明太子文选》中“堰闭武术,阐扬文令”,此处的“武术”泛指军事和战争,意思是停止战争,提倡文教。从中可以看出,最早的“武术”是和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武术和军事武艺在功能上相互渗透。

军事武艺主要用于战场大规模的厮杀,有时也会用于个人之间的私斗。如李广的儿子李敢埋怨大将军卫青压抑其父亲,“乃击伤大将军”,“霍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7]另一方面,武术除了用于私斗,也具有明显的军事功能。作为暴力工具,武术在冷兵器时期的战乱年代为统治者集团所利用,成为镇压异己、维护统治的军事力量,或作为被压迫阶级反抗统治阶级的军事手段,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起义都与民间的武术组织有关。[8]比如,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无能导致了中国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民间成立了小刀会、大刀会、长枪会、义和团等民间武术团体,在民族危机时刻,为抗击外夷、保家卫国起到了重要的军事作用。

军事武艺很讲究集体作战,但是在战场也会出现捉对厮斗的场面。这时就需要发挥个人技术,在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拳术在军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明代著名抗倭战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的《卷十四・拳经捷要篇》中对拳法在军事武艺中的重要作用有重要论述:“拳法似无预干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二、武术与军事武艺的相异关系

1.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别

两者都有拳法。但是军事武艺中的拳法用得不多,只是作为训练士兵基本素质的手段。在军事中,技击动作要简练、实用,不需要也很少有机会自由发挥,戚继光即强调把“习手足,便器械”的功夫限制在“真可搏打者”的范围,反对“左右周旋,满遍花草”的“花法”、“虚套”。而武术中拳法的招式很多,还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门派。武术可以分为内家、外家、南派、北派等大派。内家拳又有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外家拳有二郎拳、三门拳、四门拳、五形拳、六合拳、七势连拳、八门拳、九环拳、十形拳等多种拳种。

两者都有器械内容。但技术和表现形式也是有所差别的。虽然武术借用了军事武艺的手段,即刀、枪、棍之类,但“它们的技术内容却有天壤之别,根本不可同日而语”。[9]军事武艺中使用的武器主要是用于战斗,而武术中的很多器械是既可以用于战斗、锻炼身体,又可以用作表演。比如,剑在退出军事舞台后,在民间却一度成为仪仗和侠客的随身佩带之物。武术的器械招式有不少特技,如种类繁多的暗器,这也是军事武艺中所没有的。

2.功能的差异

军事武艺的功能直接体现在战争的取胜方面。战场上运用武艺的基本目的是保全自己的同时将对方击败,所谓“选士厉兵,简练杰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10]比较而言,武术就有着多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较强的修身功能和娱乐功能。

武术强调身心双修,久练武术可以使人身心俱健,精力充沛,达到心理与生理的平衡,使身体机能得到提高。武术不仅可以修身,还可以养性。习武重德、立身正直的拳道观和尊师谦和、忍让的处世哲学,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的意识和先礼后兵的比武规范,等等,使练习者身心合一,内外兼修。

武术还具有良好的娱乐功能。武术项目种类繁多,风格不一,因而武术的表现手段和美学风格也就不一。太极拳刚柔相济,劲若抽丝,连绵不断;南拳动作隐蔽,出手敏捷,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散打为代表的各种技击格斗术,展示激烈的对抗和敢于拼搏的精神。这些不同风格的表演都会引人入胜,给参与者和观看者以美的享受。

3.传习途径与方式的不同

军事武艺传习的场所主要是在军队,一般是以教头或教官公开传授为主,集体进行练习,动作要求整齐一致。

武术的传播有着浓厚的宗法色彩,结社传播是武术传播的主要形式。结社的成员,因为共同的动因聚集成一个群体,进而在这个群体中传习武术。例如,在清代,因为统治者禁止民间习武,所以民间出现了许多秘密宗教、会社,如天地会、白莲教、义和拳、青洪帮等,以“习拳”、“行教”为重要内容,传习拳术,舞抢弄棒。武术的传习是以“口传身授”为主,采用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

4.武术比军事武艺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军事武艺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而发展,个人的技击形态必须服从整体的战术安排。军事武艺的文化支撑体系是兵家文化。兵家文化的指导思想反映在战场上就是战胜敌人、保全自己,正如戚继光说的:“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11]

武术则常常被行家们形容为“博大精深”,是因为武术在中国历史上绵延几千年,流派纷呈,风格各异,更是因为武术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武术体系中揉合了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兵法学、医学、美学等。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太极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都深深地渗透到了武术中。比如,练功时要求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武术根据中国传统的人体观念,把人外在的有形肢体和内在无形的“意、气、劲”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12]程大力认为:“武术之所以迥然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武技,主要因为武术拥有门派、流派、武术套路、内家拳系这四大特征。”他还认为武术“具有负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贯彻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特点”。[13]

武术较军事武艺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对“武德”的倡扬上。武林中自古就有“尚德不尚力”、“习武先修德”的谚语。这反映的就是受到中国古代伦理学说影响而提倡的“武德”。武德即尚武崇德,指练习武术的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武以德立,德为艺先”,把武德放在首要位置,是练武者约定俗成的信条。对于练武之人来说,武德则成为武术的灵魂,而武德修养的高低也决定了习武者技艺水平的高低。一些“武林高手”并不仅仅是因为技术高超,更是因为具有高尚的武德才得到人们的敬仰。

综上所述,武术和军事武艺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都有徒手动作和器械动作,都有一定的套路。军事武艺主要用于战场,但是也有用于私斗的情形,而武术除了用于私斗外,也具有一定的军事功能,两者的功能相互渗透。

武术和军事武艺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着不少差别。军事武艺中的动作强调为战争服务,要求简单实用,整齐一致,而武术则流派纷呈;武术比武艺有着更为突出的娱乐和健身的功能;军事武艺主要在军队传习,多采用集体的方式,公开传授。武术则带有浓厚的宗法性质,一般是以师徒的形式、采用“口传身授”的方式;武术比武艺有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揉合了多种文化,还表现在对“武德”的倡扬上。

参考文献:

[1]徐才.徐才武术文集[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4]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张久超.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J].四川体育科学,2004,2.

[7]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

[8]李印东.武术概念之研究[J].武术科学,2004,1.

[9]程大力.武术史研究若干重大阙失检视[J].武术科学,2004,1.

[1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1]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文学艺术手法篇10

【关键词】艺术管理;艺术发展;重要性

一、艺术的介绍

(一)艺术的概念

艺术被称之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夸张化或者浓缩化的生活。通过不断的设计出新的东西,艺术便可以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悦悲伤与欲望,满足其情感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与美相关的事或物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如绘画艺术、舞蹈艺术等。

(二)艺术的重要性

艺术无处不在,内容涉及广泛,和人们的实际生活都脱不了联系,其在社会产品上的价值比重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对于艺术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而言,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价值,能够对人们的精神素质加以提高,最终打造出全新的精神上的生活。通过欣赏艺术的过程与其表达形式,可以让人们感觉到生活各异,从而可以做出换位思考,彼此之间相互体谅。这就呈现出艺术的价值。

(三)对艺术进行合理的分类

艺术的形式多样,根据其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第一,根据艺术存在形式的差别对其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时间、空间、时空的艺术;第二、根据审美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分别为视觉、听觉、试听的艺术;第三,根据其美学原则可以分为五种,分别为语言、表演、实用、造型与综合艺术,每一种分类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重合性。

二、艺术管理的介绍

艺术管理是术与管理交叉的一门新型学科,也足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从艺术管理者的职业性质来看,艺术管理需要将文化政策、文化社会学、文化经济学、博物馆学和艺术史与管理学结合。是一门多学科融合、操作性极强的学问。它通过固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的管理活动,最终是为了实现文化艺术的有效性传播。通常的情况下,艺术的管理成员有许多,像行业机构、企事业结构与政府,他们一般通过合理的手段如法律手段对涉及到艺术的一些行业与事物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艺术管理的过程中,做好作品、艺术家、与观众三者之间的协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管理中的管理者应该具有很多的知识储备量,除了要知道什么是艺术之外,更要懂得如何去欣赏,并判断它的艺术价值,能够将艺术管理的重点进行牢牢的把握。

三、艺术管理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

如今,促进艺术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题。但要做好艺术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艺术管理,只有做好艺术的管理工作才能够促使艺术产业合理规范的运行,可是应该怎样才能有效的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以下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艺术管理使得艺术综合人才更加全面的发展

起初会促进艺术管理者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对于艺术管理者现存在两类,一类是跟着感觉来对艺术进行思考,但是不懂得管理;另一类正与其相反,知道如何来进行管理,但是却无法对艺术进行理解。这两类的艺术管理者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所以就不能有效的进行艺术管理。所以针对以上的问题,现在至关重要的就是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将其进行互补。要想促使艺术进行有效的发展,艺术管理者的自我提升尤为重要,应该将上述的两种类型进行有效的综合。另外,艺术管理对于艺术行业的其他相关人员,同样有着促进作用。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其相应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与之对应的人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只要大家不断的互相激励并且进行知识的补充就一定可以完善自我、突破自我。

(二)艺术管理使艺术市场进行全面的开拓

无论任何行业,其发展均离不开市场,只有全面的开拓市场才能促使艺术行业的永久发展。但是艺术行业对于我国而言,其起步较晚。并且发展也相对缓慢。在这些不足之处又产生了诸多的缺点,但是想要弥补这些不足并对缺点加以改正,就离不开艺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艺术管理应该充分的对艺术市场加以了解,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通过一些相关的管理手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将其进行广泛的宣传。让大家在心理接受这种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开拓艺术的市场。

(三)艺术管理促使艺术行业规范的进行运行

确保艺术行业的规范运行,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法律手段,对其进行补充的还有政治与经济等相关手段。但对于艺术行业的整体规范来讲,应该制定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对其进行约束。只要艺术管理通过法律以及其它手段来进行管理,就一定会使艺术行业的发展走向规范化。艺术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艺术的发展,不论是对于艺术发展的人才需求,还是对于艺术市场的结构调整或是将来艺术发展的规范运行,这都离不开艺术管理,做好艺术管理的工作是管理人员的职责所在,只有合理的管理工作才能促进艺术的全面发展。

(四)艺术管理的属性:艺术还是管理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厂文化产业和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与壮大,又推动了艺术管理的迅速崛起。但相对于迅速发展的艺术管理实践,国内艺术管理理论的研究还相对滞后。专家对于艺术管理的概念存在分歧,缺乏统一的认识,不同类别的高校在设置艺术管理专业时的专业布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对艺术管理学科的专业属性都有不同看法。由于艺术管理是艺术和管理的交叉重叠部分,艺术和管理在不同的艺术管理领域的侧重点和重要性又有所不同,若对其认识不够全面、深入,被表象误导,就容易对艺术管理的属性判断出现偏差。有学者认为,艺术管理是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管理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正如危机管理、时间管理一样是管理学的一个研究分支。更多的学者认为,艺术管理是移植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手段来解决艺术学自身的发展瓶颈,是艺术学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思想为自己服务的一个交叉学科,应属于艺术学。从艺术与管理两大学科的性质来看,笔者认为艺术管理属于艺术学范畴更恰当。

四、结语

艺术,它普遍被认为是人们对于未来有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目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一个行业要想进行不断的发展与创新,管理的作用不可忽视,管理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它不单单只是对人或事进行管理。要将管理这门艺术做好,就可以确保一个行业及组织快速的向前发展,不外乎艺术的这个行业,进而得出,艺术管理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黄金锡.艺术管理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J].艺术科技,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