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3:47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篇1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修复;传统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精神文化需求,从国家顶层方案到文化需求,挖掘、修复与保护文物工作,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并且,文物保护修复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其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性、历史性,能够进一步实现社会与自我认知,从而反映出文物保护修复所面临的挑战及传承的必要性。

一、文物价值及保护修复理念

第一,文物价值及存在现状。文物是具有悠久历史,且集艺术、科学、技术于一体的古代遗产,其体现出设计者与制作者的思想与精湛技术,反映当时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从而被社会认可,且赋予其一定的价值,并具有观赏或使用价值。文物不仅具有外在的艺术之美,同时蕴含着社会性、历史性,还有科学美、文化美。而目前,研究者未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认识文物科学性,其科学价值对文物价值的影响也没有完全彰显出来。若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为今用”思想,就需要重视科学技术与文物间的辩证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开始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趋于文物认同感。文物修复的工作认识也在加强,但是多数情况是从文物病害及复杂程度来进行解读与探究文物价值。一方面,文物修复包含很多意义,促进我国的历史发展,且能够提升社会向心力,从而使文物社会价值得以体现。另一方面,重视文物修复工作,对宗教、民族、地域文化及特色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精神层面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向前推进,文物价值及功能逐渐凸显出来。对此,文物修复,首先应考虑到文物自身承载的历史价值及稳定性,在平衡社会、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尽量还原其本真价值。并且,文物明显特点是真实性与高价值,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人们不重视文物保护,尤其是历史建筑景区的不恰当行为,导致文物的价值、完整性受到影响。对此,应采取合理方式保护、修复文物,用科技弥补历史文物缺陷,促使文物达到完美境界,同时也使其生命力更加鲜明[1]。第二,修复理念及现状。现代文物的修复理念兼并文物修复和保护理念,以及观念、意义和方法,存在科学认知。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起源于19世纪,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了一套系统且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这项工作的发展非常重要。现阶段,文物修复既要还原文物真实性,同时还要保障其自身艺术、文化与历史价值的小概率影响。并且要区别看待艺术作品和文物,文物是不同时期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性,超高价值与不可再生性特征明显。对此,应小心对待出土文物,尽量保留与还原其原有信息,如历史与艺术等特征,进而才能促进相关历史、科学、艺术的研究。可以说,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已出土文物,需要对其进行科学保存,还应“延长”其寿命,保障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而相对于破损严重的文物来说,在修复中应该去伪存真,弥补文物不足。文物修复也是赋予古文物新生命的过程,相关人员在修复中,应从文物原有生命的角度进行技术研究。

二、文物保护修复对策

第一,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建筑保护范围中,文物自身、原生环境、历史原貌、历史信息等,促使其共同维护文物保护标准。而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应坚持“保护兼修复”的原则,促使其延续历史文化。重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不是进行简单或机械的技术性保护,而是需要保持文物和保护修复技术的平衡。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如环境监控、灾害防治、历史考古等,且包含文物信息展现工作。并且,文物保护修复中,修复技术人员应了解修复材料的性能,促使保护修复效率,提升文物修复水平。古文物的保护,需要研究新修复技术,已经逐渐被人们重视。文物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文明的一种延续形式。因此,要制定科学步骤及技术,针对不同的文物性质采用针对性的修复技术非常重要[2]。但是,缺少新的、必要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会影响修复技术发展。对此,提升文物修复保护技术,是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内容之一。第二,文物保护修复方法。加强文物保护修复的完整性与生命力,新技术和传统技艺的融合发挥着积极作用。传统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受到保护与传承,其精湛的工艺符合文物修复需求。文物保护修复从传统技艺上入手,是比较好的突破点。相对来说,传统技艺对修复文物有尽善尽美的作用。但是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我们了解到,技术落后也不利于文物保存和修复。对此,不能完全依靠传统工艺,而要结合文物历史文化背景,将传统技艺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最大程度还原文物原有形态,并利用现代材料筛选、修复检测等手段保障修复效果。这一过程,减少了不必要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如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之前,利用现代电镜微扫描、X射线等技术,了解文物结构,为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提供支持。采用传统技艺发现的新信息,为科学技术的改进等提供了参考。按照科学技术检测结果等采取针对性办法,使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加科学与规范[3]。第三,加大文物保护修复资金的投入。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因其自身的不可再生及珍贵性,增加了工作难度。文物保护同时也是文物修复,资金支持是保障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国家各级政府应给予文物保护与修复支持。尤其是博物馆建设,应调动各主体的参与活力,扩展文物保护的资金渠道,促使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开始关注精神世界,博物馆及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无论是当地的旅游建设,还是人文的传承与发展,都应保障其建设资金的充足。第四,建立文物保护修复管理系统。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参考及引用文物保护数据,并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数据库。一是相关单位从数据库中,可以便捷地查询与提取文物信息,有利于为相似类型文物保护与修复提供经验。并且,根据不同文物的差异性,还能进行对比分析与修改等数据操作。二是在线评估文物修复的质量。智能数据库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发挥了积极影响,人工操作环节不能省去。对此,建立专家评估部分,借助于数据库编制文物保护修复方案。针对情况复杂的文物修复保护,应对比新旧数据库,再进行方案的编制。三是输入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信息,并建立导出功能。按照不同性质的文物及保护修复技术特点进行分类管理或查询,其形成的文档形式也存在一定差异。对此,将不同类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如tDS/tCS/woRD等文档,导出pDF或视频格式,便于展开不同工作的需要。四是建立文物保护修复及相关知识的图谱。按照文物类型、材质及年代等,还有历史文化等信息,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手段进行文物知识图谱的架构,提出文物及文化保护的排序算法。五是建立文物保护修复的信息知识数据库。知识数据库同文物自身所建立的信息库相比,存在一定差异。知识库一般应用分区化处理原则,数据处理效率会更高,处理结果也更加准确。利用pHHon等技术采集处理weB中的内容,分析其对应的数据。对于etL处理技术,通常采用HaDop、框架及风暴技术平台,选择是否进行流处理和批处理等管理技术,促使其完成数据提取、清理及转化等数据挖掘、分析技术,从而加强信息知识的查询与分析功能[4]。第五,科学设置文物保护修复流程。在文物保护修复上,因文物自身性质与年代等不同,工艺及艺术价值或破损程度不同,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与保护方式非常重要。首先,在文物前期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文物自身的保护价值及修缮情况进行分析,精准判断文物真实情况。同时,设置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尽量还原文物自身属性而对其进行适度的修复工作。设计文物保护修复措施,可按照调研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其次,编制文物修复文本。前期采取总结、归纳的修复文本编制方法,为接下来的修复工作提供指导。文本编制应明确文物保护原则及目标,提出详细的修复步骤与建议,避免后期因意外事故影响到文物保护修复效果,甚至出现非常严重的损坏。最后,全面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基于客观条件反复确定修复方案,对于无法探明的问题,可先进行部分研究,再进行修复工作,促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加切实可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要求工作者应扎实地掌握不同时期的美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等知识,这些维度的差异导致文物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特征等不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实施之前,还要透过文物所处的年代判断文物价值及其背后所要传达的内容。因此,思考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意义,可保障在修复工作中,不会减少文物自身的艺术或者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舒光强.文物修复保护制度建设的紧迫性[n].中国文化报,2021-01-04(3).

[2]周希婧.对可移动文物修复中涉及法规、标准与原则工作思考[J].首都博物馆论丛,2020(00):338-343.

[3]平小娟.论文物修复对于文物价值体系的重要性[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2):60-62.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篇2

关键词: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

我国是属于文明古国,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我国的古建筑艺术特色鲜明,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保护好文物古建筑是当代文物保护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利于文物古建筑价值的保存,如何修缮文物古建筑让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存是当代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的重要意义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朝代的变迁,在不同朝代人们的生活、思想以及价值观等都具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居住环境方面,各个朝代的居住习惯也有很大不同,在建筑的外形、用途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但不同时代的建筑都体现了我国历史上的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文物古建筑重要的物质人类文化遗产。

文物古建筑不仅包含有各个朝代流传下来的工匠艺术,还体现出政治、经济等社会信息,这些文物上所具有的信息非常珍贵,对研究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建筑也可以被当成一种文化载体,它并不是简单由木材或者砖块搭建和堆砌而成的,而是记载着当代社会上丰富的历史信息。例如,当代建筑的样式、工艺以及文明的发展程度等都可以通过建筑来体现,因为建筑是真实、直观存在的,所以它所体现的信息甚至比历史文献都要可靠,因此,可以把文物古建筑作为可靠的历史教材,科研价值非常大。对于古建筑文物和修缮要特别慎重,对染修缮可以让文物更加完整,增强美观性,提高观赏价值,但是在缮中不可避免的会改变文物古建筑原有样貌,每一次修缮都会使原本存在的历史信息消失,修缮的次数越多,所丢失的信息也越多,文物古建筑的价值也会逐渐变低。为了对文物古建筑更好地进行保护,对文物古建筑的修缮必不可少,但为了使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尽可能的保存下来,在对其进行修缮时,要重视其历史信息的保存,也就是说要考虑如何把文物更长久的保留下来,而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其美观性和观赏价值,这样才能通过修缮来对文物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让文物古建筑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

二、文物古建筑修缮需要遵循的原则

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我国过出台的《文物保护法》中已经明确了文物修缮工作的原则,即不改变文物原状。文物建筑。文物古建筑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很多文物古建筑在不同的年代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和修复,保存至今,文物古建筑上叠加了各个朝代的信息,也融合了各个朝代的艺术,后人在对其进行修缮时,不可能完全领会前辈工匠在建造建筑时的构思、理念,也无法完全仿照当代的技术手段、工艺,利用相同的材料等,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所以也无法完全还原文物古建筑的面貌。文物古建筑的修缮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所以,当代文物古建筑的修缮要严格按照过国家的规定,在最大化的保存和延续文物的知识历史价值的基础上对文物进行修缮,不可改变建筑的原状。

首先,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时要慎用落架大修。文物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载体,包含有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融入在建筑的工艺、外观、构造等方面,建筑是一个整体,只有在完整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当进行落架大修时,其原本的完整性就会被打破,即使修缮中对其进行了恢复,但毕竟是重新组合了一次,无法与原本的建筑做到完全的一致。另外,在落架中不可避免地会建筑的一些部分有损坏,包括木质构件、彩绘等,在修缮中还需要对一些腐蚀、老化严重的构建进行替换,这样就打乱了古建筑的原有材料的组合,也是历史信息大量的丢失。在文物的修缮中,要注意建筑构件的替换方面的事项,不可轻易使用新的构建来替换旧的构件,原有的构件如果可以使用,就尽量使用,需要的加固的,加固后使用,遵循以养护为主的原则,建筑能够小规模修复,就不要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并且主要在修缮时,尽可能采用与原本建筑材料一样的材料、工艺进行修缮,这样也是最大化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

在对古建筑的墙体进行修缮时,一般都会注重外表的一致,但是很容易忽略墙体材料的一致,因为古建筑墙体的材料大多是土坯,其工艺比较繁琐,材料不好制作,一般都会使用砖块如青砖、红砖等来代替土坯,还有的古建筑的墙体中被掺入水泥,虽然这样的修缮方法可以是古建筑的墙体得到加固,但是古建筑本身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也被破坏。

三、文物古建筑修缮首先要建立档案资料

对文物进行修缮需要有一定可靠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古建筑的基础资料以及古建筑的照片、设计图纸等。要求这些资料能够从多个方面反映建筑各个部位的情况。文物档案是文物修缮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文物古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和修缮的可靠依据,建立文物档案的古建筑档案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做。

第一,做好科学技术资料的档案,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古建筑的文字档案、发展历史以及以往的修缮记录,目前古建筑的残缺程度,修缮措施、所需材料以及需要修复的面积等。还有就是建筑的土质档案,主要包括建筑的各种视图,平面图、剖面图等。照片档案主要包括古建筑的内景、外景以及在整体环境的照片,具体破损部位的照片,修缮前后的对比照片以及修缮所用材料、工艺等的照片等。

第二,做好行政管理文件档案,行政档案是是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以及管理机构、保护规划文件、和修缮报告、以及上级对修缮工作的批示,具体施工开工、进度、竣工等报告等。

但在实际建立文物古建筑档案资料时,就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无法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一些基层文物部门受资金和人员的限制,难以收集到完整的资料,或者收集到的信息不够客观、准确,这样在会意识很多古建筑特有的历史信息。因此,文物建筑维修不仅要重视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还要进行随时的记录,补充在进行修缮过程中所发现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丰富古建筑资料的内容。

四、文物古建筑单位要建立规范的修缮制度

虽然国家出台了文物的保护的相关法规,但是在实际具体的修缮工作中,并没有明确的施工标准、规范以及检验标准,因此,在实际古建筑的修缮中,施工具有很大的随意,这不利于建筑的历史信息的保存。一般古建筑修缮中项目繁多,工序复杂,例如木构架、屋顶、墙体等,都是需要进行修缮,修缮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在修缮时出现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对不利于文物的保护。针对这种现象,建立规范的修缮制度,对实际的修缮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利于文物古建筑历史价值的保留。

五、文物古建筑要保护历史环境风貌

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建筑本身,还要来保护其周围的环境,因为古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是一个整体,古建筑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体现出其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的目的是为了让其得到更加长久的保存,并不是要拆旧换新。所以,文物修缮要尊重历史,以延续历史和传承文化为宗旨,保证古建筑的历史原貌和文化其内涵。

六、要建立长效机制,长期保护古建筑

在进行古建筑的修缮之前,要对文物的具体情况调查清楚,确定需要保护、修复以及改造的具体文物,对于能保护的要以保护为主,需要改造的要计划好改造措施等。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对其进行修缮的方案,把对古建筑保存的不利因素进行排除,然后按照方案,先对古建筑进行分步修缮,等条件成熟在再开展全面的修缮,以使古建筑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保留。

七、结语

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具有重要意义,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需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首先要建立档案资料,建立规范的修缮制度,并且重视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历史环境风貌,建立长效机制,长期对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总之,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国建的重视,认识到文物古建筑是最能具体和承载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文物保护工作要持续进行,使文物能够得到更长久的保护,为后代留下更多具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参考文献:

[1]罗绍t.谈谈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05).

[2]姜丛梅.结合古建筑修缮工程实例浅谈古建筑保护修缮方法[J].江苏建筑,2015,(03).

[3]龚杰.古建筑结构设计技术及其实例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4,(15).

[4]张铎.浅谈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问题[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26).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篇3

关键词: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建设;难点;重点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23-02

一、《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水生态保护及修复》课程的诞生和建设的原因是:1)严重的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由于当前水问题是区域发展的一大问题。因此为了保持和发挥我国的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水为主线,从应用的角度进行现状各种生态系统的保护并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成为了必然[1];3)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的有力途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程是2009年开设的新课程,2012年有正式出版的教材。目前还没有公开出版的课件。该课程是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以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水问题为目的,实现水生态文明而设立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具有实践应用性。针对各种生态系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生态保护与综合修复的措施及方法,并与实例相结合。课程的内容会随我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进程而发生改变,需要及时更新和扩充。本课程定位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全国水利行业规划教材课程,适合于生态学、水文学、环境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老师、学生及科研工作者。多媒体课件的建设可以让使用者更便捷的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时代,适应大学课堂教学时限性及提倡学生的自主性有机统一的特点、网络课件建设的需要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推行,均决定了多媒体课件建设的必要性。课件的建设不仅可以让河海大学的大学生受益,也可让想学习该课程的其他高校的老师、学生及科研工作者受益。

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建设的重点

1.确定课件内容遵循的原则。《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课件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水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课件内容遵循的原则是水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2.典型案例素材的收集,突出课件的实用性和代表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突出特征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学习此课件的目的就是会制定一个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方案。如何把一个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方案包含的内容(生态概况介绍、生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生态退化程度的判定、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法及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恰当的实例相结合,让此课件的学习者可以模仿,可以成功地按自己学习的课件理论,为自己关心的区域制定一个完美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以解决当地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与水相关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扼制并使退化的生态系统逐渐修复。

3.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文字、声频、视频素材,充分利用来自internet的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声音、动画)图片、文字等来表述并构成课堂要件。在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中,既体现课本知识,如主要知识点、典型区域生态退化程度的判定、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适宜保护及修复方案的制定等的讲解与交互操练的设计,又驾驭于课本内容之上,突出背景知识的介绍、注重相关知识的链接,以增大学生的信息输入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解Q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

4.课件的后评估及完善。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学生对使用本课件的意见和建议,汇成研究报告,探索适合以学生和使用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网络课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的方法。

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建设的难点

1.内容言简意赅。言简意赅是好的课件的特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涉及的内容包括基本理论、生态系统的功能及退化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判定、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流域生态修复及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共7章36万2千字的内容要在32学时内以课件形式展现,以水为主线突出应用性也需要言简意赅。

2.案例及时更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研究对象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不断加深加大,如何在案例上体现这种影响。当前全国各大流域和省市都在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问题会解决,新问题会产生,相关案例也会及时更新。例如南京市母亲湖--玄武湖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每年六月份左右出现的水体富营养化,已经受到重视,通过清淤疏浚、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水道改造、城市雨污分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和城市绿化带的建设等修复方案来得到改善,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流动性的加大,宠物的放养概率加大,以及中国节日放生的习俗和人们对放生的误解,水生宠物的放养将给玄武湖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的另一潜在的生态问题――生物入侵问题,玄武湖生态系统生物入侵问题及其如何修复成为了需要更新的案例。

3.及时补充前沿知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新发展起来的学科,知识体系还不完善,好多问题还没研究透彻,得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新理论。比如:生态修复还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概念和分类体系;生物修复的分类体系还不健全;微生物从胞外环境中吸收摄取物质的方式--胞饮作用的机制还没被公认。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分类的生态修复研究仅限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的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问题;工程生物在生态修复方面的应用及其风险问题等等,都是有待通过未来的研究来补充的内容。

4.把握全局突出重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涵盖内容很多,但课件要在整体框架下突出重点,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目的及用途学习和掌握最需要的。而且目的人群不一样,重点不一样。对于河海水文水资源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数生活在南方水多但水质差的地区,他们关键需要掌握的是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但也需要了解总体的思维过程,在课件中如何体现是一大难点。

论文中已讨论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内容的难点和重点,但还有以下方面没有提到:1)某一区域在进行生态修复之前如何设立生态示范区进行生态修复试验,了解决定生态物修复技术效果的关键因素并评估生态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和局限性。2)退化的生态系统的修复既是合理地采取可能的一切措施,短期内要达到显著的修复成果是不容易的,因为生态系统对于修复的措施要进行消化,做出反应,得花时间,另外,大气污染的干湿沉降带来的非点源污染是无法短期内彻底消除的,只有每个国家、每个流域、每个地区、每个产业及每个人,都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均采取节能、节材的生产方式,进行水土保持,不乱砍乱伐、不乱猎乱捕、不随意排污,才有可能保持整个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良性发展,最终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因此,生态修复不是靠个人的努力,或靠某个专门部门,而是要靠全世界所有的人,所有的部门,同时为有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生态型地球而努力才行,因此说“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或一个国家的挑战,而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战”。如何在本书中阐述和贯穿这种思想,是未来需要探讨和补充的内容。3)当前是与国际接轨的时代,水污染等生态问题也不仅仅是中国有,关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不仅仅只是国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现在高校培养的学生将来不仅仅只在国内,完全有可能在国外就业,这也要求进行双语化的教学,因此也要进行课件的双语化建设。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篇4

[关键词]四川珙县悬棺维修加固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244-02

四川珙县的悬棺葬誉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自1935年被美国传教士葛一路艰难险阻的来到四川珙县所发现以来其独特的葬式引来了考古界、历史界等专家的关注和研究。珙县k人悬棺葬是目前保留有各类悬棺近200具,主要集中在四川珙县的曹营乡苏麻湾及洛表镇麻塘坝,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保存数量最多,保存最为集中的的悬棺葬遗址。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发现,珙县的悬棺年代分布为宋至明,系我国西南少数民族“k”人的墓葬。是我国1988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代久远,包括悬棺的置棺岩体风化等多方原因,致使悬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情况。为使珙县悬棺能够更好的保护和保存,继1985年珙县悬棺第一期维修加固工作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200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珙悬境域尚未维修加固的曹营乡及洛表镇境内的苏麻湾、白马洞、地宫庙和老鹰岩等处悬棺葬开展了发现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保护,并在工作中以成熟的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和科技材料的使用。笔者有幸技术参与了该项工作,现将修缮加固内容如下,以供广大研究学者讨究。

一、修缮保护工作内容

此次修缮加固范围包括珙县曹营乡及洛表镇境内的苏麻湾、白马洞、地宫庙和老鹰岩等四处k人悬棺分布点,均属野外高空攀岩式施工。其中,苏麻湾悬棺修缮分6个施工点,共修缮悬棺55具,各点岩体垂直最高度约为80米;白马洞悬棺修缮为1个施工点,共修缮悬棺4具,岩体垂直最高度约为37米;地宫庙悬棺修缮为1个施工点,共修缮悬棺9具,岩体垂直最高度约为40米;老鹰岩悬棺修缮分为2个施工点,共修缮悬棺13具,各点岩体垂直最高度约为80米。共计修缮保护悬棺81具,比原修缮方案增加15具。此次悬棺修缮保护情况见下表:

珙县k人悬棺二期修缮保护工程情况统计

二、辅助设施作业方式

因珙县k人悬棺特地理环境影响,此次修缮保护工程的辅助设施作业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多排落地式钢管脚手架。脚手架操作层采用全封闭施工,外、底、侧全部满挂密目网,除每隔10米层铺设水平防护网外,在操作层铺设双层水平防护网。脚手架与岩体进行可靠的连接。脚手架材料均采用φ51×3.5无缝钢管,立杆、剪刀撑、斜撑采用单根长4-6米钢管,安全网眼尺寸为20×20或25×25。在脚手架搭设过程中,在底座安放站、立杆搭设、纵向和横向水平杆搭设、岩体连接件、剪刀撑、横向斜撑、脚手架搭设的安全技术措施、脚手架基础处理、上人工作爬梯搭等方面均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同时,在架子搭设和组装完毕,正式投入使用前,按照施工方案和规范分段进行逐项检查验收。确认合格后才上架进行棺木的修缮保护,从而确保工程的施工安全。

注:珙县k人悬棺修缮保护一期工程(即1985年)采用了竹架布设施工作业方式。

三、修缮加固作业方式

此次珙县k人悬棺修缮保护工程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勘察设计的二期保护方案,针对珙县k人悬棺的不同类型和破损情况,分别逐点逐棺地制订了详细科学的修缮方案。在施工过程中,按照修缮方案及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内容和文物修缮基本原则,对施工范围内的木桩式、洞穴式、岩墩式等全部不同类型的悬棺进行了修缮保护,

1、对架棺木桩的修缮加固。木桩式悬棺的架棺木桩外形分别呈方形、圆形和不规则形状,材质以岩桑、桢楠和柏木为主,残损情况分三种;松动、劈裂和遗失。其中,木桩松动的情况非常普遍,依据方案要求,对全部己松动的木桩用木楔重新加固;对己劈裂的木桩采用不锈钢抱箍进行加固,并使用防锈漆刷涂;对完全糟朽已失去承重力或因岩体风化脱落造成遗失的木桩全部复制更换,对复制新换的木桩在材质、外形、规格和色彩等方面做到与旧桩一致。

2、对置棺岩体裂缝的灌浆处理。针对岩墩式悬棺置棺岩体的裂缝情况,此次修缮加固工作综合考虑悬棺不同分布点的岩石石质、风化程度、植被情况等因素,按照按河北古建所的补充设计方案要求,以国家灌浆技术规范(JB5002――2002)为标准,经现场验证后,对裂缝在0.02米以下的岩体裂缝,用1:2水泥砂浆灌注;岩体裂缝大于0.02米的裂缝用C20细石混凝土灌注。具体施工时,我们先清理缝隙内杂土,然后对缝隙进行封堵,灌注水泥砂浆或C20细石混凝土,待灌注材料凝固后,刷两道水玻璃防水材料,再在其上抹水泥砂浆作旧使其与岩体颜色相协调。

3、关于置棺岩体的导水滴沿。修缮方案要求在悬棺岩画上部岩体和岩体的遮挡檐上凿小沟排水,但有可能造成岩体松动、开裂垮塌,对悬棺和岩画保护形成新的隐患。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文件中已将此改为设置人工塑做的导水滴沿,此种方式我们以前的悬棺维修中就曾少量试验过,经长期观察,效果良好。在本工程中按批复要求全面实施人工塑做导水滴沿,以保护岩画和棺木免受雨水侵蚀。其配方为42.5级(525#)水泥按1:1比例配制水泥砂浆,并添加适量减水剂以增强早期强度,加水玻璃增强其防水性,最后调制少量矿物颜料使水泥滴沿与岩体色泽协调。

4、棺木的修缮处理。根据修缮方案要求,棺木糟朽有洞的应用原材料剔补,棺盖遗失的需根据周围棺盖的式样进行复制。施工维修时,我们首先准确辩识棺木材质,再选择同质同材的干燥木料(主要是桢楠木)进行剔补。剔补沾接剂配方为6101环氧树脂100克+501号活性稀释剂10克+多乙烯多胺13克+丙酮10克。每次配比总额300―500克。此外,我们还根据周围棺盖的式样复制了9具遗失的棺盖,其横断面大多呈三角形。对少数洞穴式悬棺,由于棺木整体糟朽严重,已失去修复价值。根据修缮方案的有关原则,我们对这些糟朽棺木暂不修复,仅作了防腐处理,现状保存。

5、棺木的防腐处理。根据修缮方案要求,我们用高质量的熟桐油对全部悬棺及架棺木桩统一作了防腐处理。具体作法是:先清除棺木灰尘,用刷子均匀的将桐油涂于木材表面,待棺木桐油稍干后,再补充涂刷第二遍;新剔补的部位全部涂刷三遍。洞穴式悬棺置棺环境潮湿,洞内积淤,排水不畅。我们根据洞底的地形情况,在较低一侧凿小沟,或两侧各凿一小沟,使洞内积水能顺利排出,从而更利于棺木的保护。

6、棺内淤泥及置棺位置的处理。修缮方案要求对棺内的淤渣要清除,同时,我们在棺木修缮时大部分采取整棺托取维护的方式。因而在具体施工中,我们特别注重棺木维修前的原始状态,对每具棺木移动前都要做好棺木的照像、编号、勾草图和文字记录等工作,并且只清除棺内疏松淤渣,如鸟巢、浮尘等,待棺木修缮完备后再依据各种记录资料原位归放。

四、总结

此次珙县悬棺的修缮加固保护工程是发现以来最大的修缮加固保护工作,共修缮加固各式悬棺81具,占到目前存留悬棺的40%以上,对于珙县悬棺的保护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次珙县悬棺修缮保护工作中,除了沿用1985年维修加固工作中取得的保护经验(如:木桩加固、棺木修缮、棺体防腐等)外,还采用了大量成熟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采用现代建筑辅助施工脚手架,布设约35层楼高的作业平台在文物保护工程中运用尚属曾次,这也为文物修缮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再则,现代水泥灌浆处理的技术运用和以达到保护悬棺及岩画作用的人工塑作导水滴沿,在悬棺的修缮保护工作中也属首次,对于风化岩体和雨水侵蚀导致悬棺及岩画残损的保护起到了关键重用,以使悬棺更为长久的抗自然因素得以加强,有效的让这一历史奇观得以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现代数字化的影音技术也在在修缮过程中全程应用,通过数码图低、图片、影像等的记录手段,建立完整的悬棺修缮前后数据资料,为悬棺保护工作提供了可靠数据备份,为今后珙县悬棺的保护、修缮、研究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

这次修缮工作的开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成效毋庸质疑,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保护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和文物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崔陈《珙县“k人”悬棺维修加固结束》四川文物1985年第2期;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篇5

一、档案保护工作需要硬件条件和软实力的有效结合

伯克郡地处伦敦以西约40英里,人口80万。伯克郡档案局(theBerkshireRecordoffice)总共17位员工,一年预算60万英镑。其档案保护工作室设置在二楼最东面,房间三面落地窗,采光非常好,工作室内配备有缩微、修复、装订、塑封、纸浆补洞、去酸、无影灯专业设备及相关实验设施仪器。相比而言,国内目前还很少有档案馆能达到这样的装备水平。在威尔特和斯温顿联合历史档案中心(wiltshire&SwindonHistoryCentre),我们在参观中发现,库房没有天花吊顶。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样可以提高密集架的高度,增加存储能力,其次便于更精确控制库房温湿度,再次,对库房顶部的管线布局可以一览无余,包括消防水管。英国很多档案库房都是如此。当然,这些硬件设施和设备是英国人做好档案保护工作的基本条件,同时,他们也有自身文化理念的支撑。首先就是对国家行业标准的严格执行,英国的档案馆严格执行BritishStandard5454:2000Recommendationsforthestorageandexhibitionofarchivaldocuments(英国国家标准5454:2000档案文件保存与展示的推荐标准)———档案行业关于档案保护最重要的标准,另外还普遍执行国家标准委员会(theBritishStandardsinstitute)、国家档案馆(thenationalarchives:GuidanceandStandards)和国家图书保护咨询中心(theBritishLibrarypreservationadvisoryCentre)制定的其它一系列标准和规范。其次是对档案工作的尊重。苏格兰国家档案馆的一位同行向我们介绍:档案工作是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做不好它,我们会感觉愧对法律。比如,在装具上,英国档案馆普遍使用无酸卷皮和卷盒,地图等大幅档案普遍使用专用装具平放或卷式包装存放,避免折叠。

二、尊重历史,尊重档案,时刻保持灾害应急意识

在剑桥大学西德尼索塞克斯学院(SidneySussexCollege,CambridgeUniversity)的老图书馆(oldLibrary),mikepetty教授向我们介绍了该学院的历史和档案。他面前一本厚重的书,呈约四十度角架在一个foamsupport上,为他的讲演做着诠释。他说,书籍如此架放,一是为了阅读方便,二则为了保护纸张,以防挪动或翻页时撕毁。同样地,大英图书馆认为:muchofthedamagethatlibraryandarchivecollectionssustainiscausedbypoorhanding.因此,工作人员花大力气培训新人如何保管和使用书籍和档案,同时也专门编制了手册图文并茂地引导利用者正确使用书籍和档案,包括usingsupports以保护大幅面档案。英国档案部门具有强烈的灾害应急意识,一般都制定了详细的灾害应急预案,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时刻体现在档案工作人员的行动之中。学习中有几点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一是每到一个档案馆参观,接待人员首先都是告诉我们火灾时紧急撤离的安全出口;二是在库房中除了库房门外都有紧急出口(只能从里推开的门);三是在灾害袭来时强调首先撤离和抢救人员。这些做法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他们对人和生命的尊重,很是值得我们深思。

三、对档案保护工作中“人”的因素挖掘和审视档案

保护技术是一项多学科、跨专业的专业性工作,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就像当年剑桥大学发明雷达一样,英国档案部门深深了解“人”的作用,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档案保护技术人员的培训。培训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专门送到开设有档案保护技术相关课程的大学进修,二是拥有专业保护部门的机构提供的技术咨询、解决方案及技术培训等,三是专业档案保护技术公司所提供的与其产品服务相关的技术培训。比如,剑桥大学西德尼索塞克斯学院档案馆发现20世纪50年代所使用的保护档案的方法并不适当,为此专门派3名人员到大学学习专业的保护技术。议会档案馆有一支专业的CollectionCareteam(馆藏修复小组)对地图、历史书籍、议会文件等进行修复。他们要对需修复的档案进行评估调查,为展览工作提供环境监测,为议会的其他小组提供咨询服务,同时还与境内外的不同组织合作以开发档案文件修复的最有效途径。

四、“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深入人心

档案保护技术主要分为“防”和“治”两方面,而“防”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英国档案部门非常注重在预防性保护工作方面的研究及综合管理措施的实施,其中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开展风险评估、落实档案管理和利用过程中的全程保护、实施环境监控、虫害综合防治、制定保护标准和工作程序、制定保护优先方案等一系列的技术工作。如大英博物馆专门建立了藏品保护中心,除了开展藏品修复研究及实施外,还负责对全馆的藏品保护进行全面的研究、评估、规划,通过对藏品长久保存中存在的威胁、风险、需求及技术条件的综合研究,制定保护长期规划,组织实施优先措施、技术项目、工作规范、保护教育等工作。威尔特和斯温顿联合历史档案中心部分已修复档案相比而言,“治”是档案保护中不可避免而为之的工作。2011年4月,博尔顿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实现了三馆合一。CarolynRoutledge女士,埃及古物学及考古学专家,从库房里拿出一个已经出现裂痕的木乃伊面具。据她介绍,这个面具估计有几千年历史了,他们正在评估对它进行修复的风险,若风险太大,则放弃修复。在英国人看来,并非所有档案文物都需要进行修复,只有那些经过评估确实在修复后可延长寿命的才会由专人修复,采取去酸、密闭、加固等单一或综合性的保护措施。不修复有时也是一种保护,Routledge女士说,在展览时控制好密封展览柜里的温湿度也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五、先进环保理念

支撑专业库房的构思与建设英国档案图书部门非常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努力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如科学运行空调系统、置换LeD显示器、采取LeD照明及自灭灯、画制能源消耗分布图、合理规划库房、员工、公共区域空间、设定能源减少目标等。2008年大英图书馆的能源开支350万英镑,碳排放20700吨,2010年能源开支为290万英镑,碳排放18000吨,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英国国家标准5454规定藏品库房温湿度为16±1℃、50±5%RH,为达到进一步节能减排的目的,行业内正在研究库房温湿度新标准,英国库房温湿度标准有可能调整到13~20℃,30~60%RH。大英图书馆新建的BostonSpa书库集成了档案图书文献库房建设思想、技术的最新发展,处于世界水平的前列。该书库位于伦敦以北300公里,2008年建立。库房长84米、宽42米、高24米,内部为全密封缺氧环境,氮气含量高达85%,库内温湿度分别为16±1℃,52±5%RH。库房实行自动化管理,库内无需人员工作,采用巨型集合密集架,262公里排架长度,可容纳大英图书馆全部馆藏的1/3。该库房的优点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防火能力强,形成缺氧环境,即使喷火器也很难引发可蔓延的燃烧。二是良好的密闭性使得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库内环境的保持性强。三是缺氧环境大大降低了藏品的老化过程。四是高度密集,增加了存储能力。五是全封闭自动管理库房,增加了藏品管理的准确性,避免了人工拿出拿入所带来的藏品受损、丢失、定位差乱等问题。该库房设计理念中的专业、集约、空气环境改造、自动化管理等在我国今后大型档案馆库房(图书馆书库、博物馆库房)建设中借鉴意义不容忽视。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篇6

“完整性”的原则实施保护措施,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利用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明显陵;原真性与完整性;保护;阐释;世界文化遗产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东北5公里的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熄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祜杭、母亲献皇后蒋氏的合葬墓。1956年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显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迄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历时40年建成。陵园面积183.15公顷,整个陵园采用双城建制,城中有城。外罗城周长约3600米,红墙黄瓦,蜿蜒起伏。陵园内有建筑30余处,依山间台地渐次布列有纯德山碑、敕谕碑、外明塘、下马碑、新红门、旧红门、御碑楼、华表、石像生、棂星门、九曲御河、内明塘、棱恩门、陵寝门、二柱门、方城、明楼、前后宝城等。

一、明显陵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显陵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帝陵,因其修建时间长,用工巨大,从而形成了高水平的陵墓建设工程。显陵在规划布局上,利用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将陵区四周的山川水系作为建筑构成的主体要素,“陵制与山水相称”,根据“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将松林山左峰作为依托玄宫(皇帝棺椁停放的地下宫殿)的祖山,左有山脉作为陵区两侧环护的砂山,前沿的天子岗作为陵寝的案山,形成了一个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局部小环境。反映了中国古代“陵制当与山水相称”的环境观,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水理论的杰作。

在建筑布局上,明显陵充分利用松林山问的台地依次安排下马碑、门、亭、望柱、石像生、坊、桥等,顺山势引导至享殿、明楼和宝城。疏密有间,层层递进,给人以封建礼制的秩序感。建筑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相互映衬,如同“天设地造”,构成了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典范。显陵在建筑手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如一座陵墓两座地下宫殿、金瓶形的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和内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仅见的孤例。

显陵的建造是明中叶重大事件“大礼议”的产物,关联着嘉靖初年的社会思想、信仰和一些政坛首脑人物的命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版)第十条明确指出,文物及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指文物古迹本身的材料、工艺、设计及其环境和它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信息的真实性。”明显陵陵区周围的自然环境虽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更替,但总体山形地貌仍然依旧,松林山、天子岗、莫愁湖等自然山体和湖泊没有变化,植被保存完好。更重要的是,陵区内的大多数地下地上建筑遗存都是元代和明代原物,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信息。下马碑、石华表、石像生、龙形神道、琉璃照壁、两座宝城及棱恩门遗址、棱恩殿遗址、东西配殿遗址、陵寝门遗址等,都是明代的真实遗存,是我们研究明代历史社会、文化建筑的宝贵实物例证。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版)第十一条指出,“文物古迹的保护是对其价值、价值载体及其环境等体现文物古迹价值的各个要素的完整保护。文物古迹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个时代特征、具有价值的物质遗存都应得到尊重。”明显陵的完整性,也体现了明显陵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格局,与真实性相对应。从空中俯瞰明显陵,整个陵区溶入在自然山水之中,真实地展示了明显陵陵寝规制布局的完整性。同时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这项延续数百年的庙会祭祀活动,也是明显陵完整性的重要体现形式。正如《准则》提到的,需要尊重和保护与文物古迹直接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文化传统。

二、保护理念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明显陵在明末的李白成起义中,遭到严重破坏,据谈迁《国榷》记载,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乙未“李自成至承天……攻显陵,焚享殿”,地面建筑全部被火焚毁。在清代,显陵得到了一定的保护。显陵现存的一块清咸丰年间的石碑,就曾记载了地方官员要求乡里保护显陵的告示。1950年明显陵成立了业余文物保护小组;1956年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由钟祥县博物馆派人负责管理;期间,保护工作中断,并在宝城内成立养鹿队;1982年,县政府撤销显陵养鹿队,并批准成立显陵管理所;1988年,显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显陵管理所改为显陵管理处。

1980年代以来,国家和湖北省对显陵的维修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先后提出“全面规划、分段实施、突出重点”,“修历史古迹,还本来面目”的指示。先后进行了神路整理、内明塘维修、新旧红门修复、石质文物化学保护、方城明楼复原、圣号碑维修、棂星门、外罗城墙等修复工程。通过环境整治工作,管理处先后将养鹿场等外来单位及50余户农民300余人迁出陵区。在内明塘周围及旧红门前后维修整理墁地4000多平方米,维修河道400多米,清理出部分建筑遗址,大面积砍除杂刺灌木。多年来,坚持绿化不辍,基本保持了陵园应有的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

明显陵在保护工作中或保护工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保护理念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出现在一些政府领导的思路里,也在普通游客甚至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者中有一定的认同。

1.真实性、完整性的误读

很多人都认为,为了延续明显陵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应该恢复重建已经无存的棱恩门、棱恩殿及内罗城里的其他地面建筑,这样才是一个真实完整的明显陵。而且类似的案例在湖北省内也很多,如武当山五龙宫大殿、南岩宫大殿,还有为纪念大修武当山600周年而落成的玉虚宫大殿。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在文物遗址上进行建设都是应该慎重的,况且都是对文物本体有破坏并不可逆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容忍在古代字画作品上随意添加描绘,而能允许在文物建筑本体上随意复原复建,其根本还是一个认识问题,建筑在前,文物在后,或者根本没有文物的概念。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文化遗产或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究竟是指什么,很多人都还停留在字面的理解。其实《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就提到文化遗产必须接受真实性检验,“真实性并不局限于原始的形式和结构”,这意味着建筑设计和材料应是原物、原始结构,但又不局限于此,“它也包括历史推移中所具有价值的改变和添加”,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明显陵遗址的现状保存、保护,避免遭受新的损坏或改变,就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最好体现和诠释,而如果在明显陵已烧毁的建筑遗址上“复原”所谓的棱恩门、棱恩殿等建筑,不仅不会增加明显陵的任何真实性,只会是对真实性、对遗产价值的进一步破坏。

因此,我们在明显陵的保护实践中,仍坚持现状保护的原则,使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如何在保护工程中体现最小干预原则

多年来,文物建筑的修缮与普通建筑的修缮没有太大的区别,残了更换,破了补好,缺了补齐,淡了加重,无论是设计方、施工方还是监理方,都存在这样认识。甚至说,如果不修缮完整会有“有碍观瞻”、不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等。也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提出最小干预不好把控,最小就是不修。其实文物修缮或修复确定的最小干预原则源于向医学伦理的学习。最小干预从来就不是完全不动或动得最少,而是在达到特定治疗目标下的“最小必要措施”。建筑遗产保护界的著名人物英国费顿先生(Bernardm.Feiiden)早就在经典教科书《历史建筑保护》

(ConservationofHistoricBuildings)里说得很明白,“任何干预必须是最小必要的(anvinterventionmustbetheminimumnecessarv.)”;这里的“最小”(minimum)修饰的是“必要”(necessary)。主要针对的是各种维度的“保命”,既有结构上的“保命”,材料上的“保命”,还有建筑在不得以情况下的异地搬迁(比如三峡工程淹没区内的古建筑等)。其最终目标始终是一致的,最大限度地让建筑肌体存活下去,是在这个最终目标下的最小必要措施。

在明显陵文物保护工程中,同样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如睿功圣德碑亭的修缮工程,该碑亭顶部屋面已毁,为保护碑亭的砖石建筑遗存,国家文物局批复了该碑亭屋顶部分的修复方案。但在工程实施中,如何解决老墙体与新屋面的关系、如何保存更多的历史信息,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修缮后怎么还是残缺不整,国家投入这么多钱,怎么能是残缺不全的呢,应该“完好无损”才好;有的说这样处理不美观,不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为了坚持文物保护的原则,同时又要很好地叙述其工程作法,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明显陵管理处的同志在咨询文物保护专家与学者的意见后,坚持文物本体现状保护形式,与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很好地沟通协商,采用玻璃罩等形式保护与展示原金砖墁地地面和墙体上残损的柱洞豁口,很好地体现了文物保护工程最小干预和可识别性原则。

还有针对陵寝门及琼花影壁的修缮工程,是复原处理,还是现状保护,也有很大的争论,有的从观众审美角度出发,认为应该修复完整;有的从保护技术角度出发,应该有选择性的恢复。但最终还是以最小干预和最大限度保存其历史信息出发,采取临时支护加固、现状保护的方式,较好地体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也更具有历史的沧桑感。

三、明显陵真实性完整性的展示利用

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无一不在诉说着我们民族的伟大和文明的灿烂,体现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对中国人民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思想、文化支撑。正如总理所说,我们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滋养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2016年3月4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挖掘研究文物价值内涵,以物知史,以物见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文明风尚。文物与文化遗产在得到妥善的保护保存后,合理适度地利用,是每一处文化遗产地应该重视的问题。明显陵作为湖北的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挖掘其厚重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的文物保护与利用,正是显陵不断追求的工作责任与目标。明显陵的保护与展示利用,多年来一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目前显陵正根据已经公布的明显陵文物保护规划,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的国际准则要求,确定了展示与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制定了展示与利用的内容和手段,从展示与利用的设施、功能分区、游览线路、交通组织等做了新的规划与设计,相信随着明显陵文物保护规划的逐步实施,明显陵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将跨上一个新台阶。

四、明显陵保护工程若干案例

1.九曲河维修保护工程

九曲河为明显陵主体建筑之一,是陵内一条人工挖掘砌筑的御河,规模宏大,砖石结构,宽4米,深2―3米,全长1687米。上引松林山泉水,从外罗城东北隅穿墙入城,沿神道中轴线九曲回环,过五道十八座石桥,注入外明塘,流进莫愁湖,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泄洪功能。1995年以前,九曲河河道除极少段残露外,大部分被淤泥掩埋,濒临消失。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及钟祥市市委、市政府对抢救保护九曲河的工作十分重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98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湖北显陵九曲河维修保护方案》。工程实施中,显陵管理处严格执行修缮方案,组织专班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九曲河的河道进行了认真勘探对河道内遗存的各类构件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完成了河道驳岸的维修九曲河上共有大小18座石桥,其中神道中轴线上5处,每处3座单孔石拱桥,共15座,另有2座石拱桥1座平桥毁坏严重,桥上栏板、望柱、地伏基本无存,券脸石、仰天石、桥面石均有不同程度残缺。根据修缮方案的要求,对神道上五处石拱桥进行维修,尽可能使用九曲河道里清理出来的老构件。对补配的栏板等石构件,强调用传统工艺打制,同时要符合文物维修的“可识别性”要求。

明显陵九曲河(含外明塘及石拱桥)结构虽然简单,但它的维修过程确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为了使原有的历史信息得以永存,以体现历史的“残缺”风貌,在清理河道、桥基及外明塘遗址时,尽可能地将工作做细,做到了尽量不损坏过去遗留的各种旧件。并在认真研究考证的基础上,使能用的得到了充分利用,暂不用的都得到了妥善保护。同时,在维修过程中,对已不复存在的河道驳岸、石拱桥的各种构件等,则严格按照原来建筑的式样及传统的结构、传统的材料及工艺精心组织施工,进行修补。施工期间,由于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相应规定,使显陵九曲河维修保护工程做到了安全、节约、优质,确保了工程顺利实施。

2.卟罗城维修保护工程

明显陵作为独立的陵区,在陵区周围建有高墙,为外罗城,此建筑形制为明代帝陵中的特例。外罗城高6米,厚1.6米,周长达3600米,红墙黄瓦,蜿蜒起伏于山峦叠嶂之中,平面呈“净瓶”形。外罗城因墙帽无存,且杂树荆棘丛生,受雨水冲刷损坏,再加上冬季冻胀破坏,部分墙体已开裂、歪闪、倒塌,亟待抢救维修保护。200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复,维修复原新旧红门之间东侧外罗城墙162米,西侧城墙163米,并各自向南延伸40米,另拆砌旧红门东侧后期粗糙施工并已脱落破裂的墙帽65米。共计470米。

此次维修严格遵照文物建筑修缮原则,按传统材料采用传统工艺。修复了部分外罗城墙体,确保了墙体的稳固性,同时又保留了一部分原来的抹灰面层,既保护了外罗域原始遗存,又完善了明显陵的安全防护设施。

3.睿功圣德碑亭维修保护工程

睿功圣德碑亭位于明显陵旧红门与石像生之间,内立睿功圣德碑。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面阔进深16.9米,通高21.9米,设四券门,汉白玉券脸石雕刻四龙戏珠图案。根据文献记载,历史上的睿功圣德碑亭是重檐歇山转角,红墙黄琉璃顶,楠木九架结构,金莲水草天花,碾玉点金彩绘。明末时屋顶及木构毁于战火。碑亭仅保存下部墙体及残毁地墁,碑身碎为七块,散落亭内四隅,墙顶荆棘杂草丛生,老树蔸根系深植墙体砖缝,由于多年的挤压冻胀导致多处墙面开裂、剥落、酥碱。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2005年12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明显陵睿功圣德碑亭维修保护方案》,并于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对碑亭进行了抢救性维修保护。

睿功圣德碑亭修缮过程严格遵循《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用传统材料按传统工艺加以维修。修复了重檐歇山顶,很好地保护了原有的文物遗存,同时对墙体、基座、地墁只进行局部加固剔补,在恢复外观形制的同时又保留了碑亭遗址的历史原真性。碑体修缮用残留碑首与同等石质新制作的碑身嵌补而成,复原了四龙交盘的高浮雕碑首,额中篆书“皇考恭穆献皇帝睿功圣德碑”十二个大字,碑身楷书嘉靖皇帝朱厚熄亲笔撰写的为其父歌功颂德的859字碑文。对碑亭内的地墁金砖保护,采取现状清理保护,并用实木框嵌玻璃罩进行保护,既保护了珍贵遗迹又具有可观赏性。对墙体上的残损木柱?同口及外墙面也是现状保留,去除尘垢杂树,固化松动砖块,并做专门的指示说明标牌,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基础上,增加可识别性与可读性。

该项维修工程认真贯彻了国家有关文物保护方针政策,采用传统材料、工艺施工,较好的保持了文物原形制和结构,体现了“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工程组织周密,施工及文物安全管理措施规范。维修过程中根据工程实际和保护原则不断深化、完善维修措施,尽可能多的保留了文物历史信息。修缮后的大碑亭较好地体现了当下的文物保护理念,较好地执行了文物保护工程的修缮原则,得到了社会人士的普遍好评。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篇7

关键词:壁画保护;《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紫阳北五省会馆;保护修复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5)04-0101-05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现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历史见证,将它们真实、完整地留传下去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近代的文物保护观念和方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有效保护了一大批濒于毁坏的古迹的同时,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理论和指导原则,并由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和相关的法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推荐,2002年发行第一版,2004年修改和发行第二版。《准则》是在中国文物保护法规体系的框架下,以《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规为基础,参照以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以下简称《威尼斯》)为代表的国际原则而制定的。该准则是对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的行业规则和评价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也是对文物保护法规相关条款的专业性阐释,同时可以作为处理有关古迹事务时的专业依据。由于具有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自制定以来来,《准则》已被中国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者广为接受,其主要原则和精神也在中国文物古迹主管部门公布的相关法规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

我们以《准则》为标准开展了陕西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工作。该壁画的保护修复按照“原址、原位、原貌保护”的要求,符合《准则》的原则,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修复的程序,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以保护修复项目为平台,将科学研究、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成果推广、宣传共享与工程实施紧密结合,使保护修复项目成为科技保护创新的“田野实验室”、中德合作交流的“学术沙龙”、文保技能人才的“学习课堂”、殿堂壁画保护的“技术推广站”和文化遗产成果共享的“博物馆”。

紫阳北五省会馆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瓦房店,始建于乾隆末年,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约110多平方米的9幅珍贵壁画,被文物专家评估为目前陕西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建筑壁画,壁画整体构图合理,画面绚丽多彩,人物鲜活灵动,技法精致纯熟,对研究商贸会馆文化、建筑史、清代民间绘画艺术、清末民俗文化、移民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长期被搁板墙覆盖,该批壁画发现时保存状况较差,存在较为严重的空鼓、开裂、脱落、表面污损、画面模糊、颜料层酥粉起甲,以及盐害、毛细水上升等问题,部分壁画处于极其不稳定状态,亟待进行保护修复。2009~2011年,经过现场病害勘查、前期保护研究、保护修复材料及工艺研究,研究队完成了保护方案编制,从2011年开始实施保护修复工程,2013年完成了壁画的保护修复。2014年11月,获得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奖项。

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修复工程以保护壁画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目标,遵照原真性、最小干预的保护修复原则,针对壁画存在的主要病害问题,从科学保护修复入手,在工程中注重科研先于实施、科研实施并重,开展了壁画图像学研究、价值评估、数字化影像记录、保存环境远程实时监测、保存状况现场勘察、病害现状及成因分析、制作工艺及材料研究、保护修复材料和工艺的筛选实验等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完成了壁画的保护修复实施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保护修复效果。

一、保护原则、保护问题及项目实施

(一)壁画的保护问题

壁画依存的过殿及正殿结构现状均为半开放式,过殿东西有墙体,内墙面有壁画,南北两面均为开放式结构,正殿东、北、西三面有围墙,内墙面均存有壁画,南边为开放式,与过殿之间进深不足三米的天井相隔。环境的现状对壁画原址、原位的长久保存存在不利影响。

在保护修复前,壁画本体保存较差,从地仗层到颜料层均存在不同的病害类型。地仗层病害有局部空鼓、变形、开裂、脱落、缺损等;颜料层病害有颜料酥粉、脱落、变色、起甲、起翘、裂隙、灰尘污染等;壁画多处存有钉孔、刻划痕、表面白灰涂刷侵蚀、毛笔及粉笔涂鸦,粘贴标语等近代人为因素造成的损伤,建筑漏雨在壁画的表面造成了多处泥水流挂;壁画表面有不同薄厚程度的褐色涂覆物;地仗层普遍受到以硫酸钙为主的盐害影响,尤以正殿北墙为重,毛细水带来可溶盐活动频繁,造成北墙三幅壁画因受潮地仗局部硝碱,结构强度脆弱。

(二)保护思路

《准则》第18条规定,文物必须原址保护,在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中,以壁画原址、原位、原貌保护为目标,确定了将文物保护工程与科技保护研究有机结合的基本思路,并以此为核心拟定了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坚持以最小干预、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艺术信息为目的,坚持以传统材料及工艺为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病害类型勘查及成因研究、壁画制作工艺及材料研究、历史艺术价值及图像学研究、针对性的保护材料及工艺的筛选研究,结合壁画原位保存环境的无线监测等研究,最终通过规范的壁画保护修复有效保护了壁画本体。

二、主要实施内容及做法

(一)项目的前期研究

大量深入细致的前期研究是科学及规范实施的基础。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的前期研究主要包括:对壁画支撑体结构稳定性、墙底及殿内地面潮湿现象、正殿北墙壁画泛盐、毛细水来源、壁画病害类型的调查研究及记录。制作工艺研究通过现场无损检测分析研究及实验室样品检测分析,对近十种检测分析结果相互验证。针对环境强化了环境监测研究,首次系统全面的在壁画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中借鉴图像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1.保存现状勘查

《准则》第19条要求尽可能减少干预。凡是近期没有重大危险的部分,除日常保养以外不应进行更多的干预。必须干预时,附加的手段只用在最必要部分,并减少到最低限度。采用的保护措施,应以延续现状、缓解损伤为主要目标。

通过勘查及研究分析确定了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的典型病害,分地仗类、颜料层及其表面污染三大类。对特征病害的形成及其治理必要性,从保存环境、壁画工艺特征评估入手进行了病害机理方面的研究。现场借助红外热成像、紫外灯观察、便携式X荧光、显微镜等设备对壁画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对不同类型的病害进行了记录,并制作了详细的病害分布图,对壁画现存的主要病害类型及成因进行勘查及分析研究。

2.价值评估及图像学研究

《准则》第23条要求正确把握审美标准。文物古迹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它的历史真实性,不允许为了追求完整、华丽而改变文物原状。经过查阅相关资料、走访当地工匠、研究队请教对明清绘画具有极高造诣的艺术家,会同考古、修复、保护人员,通过图像学研究分析壁画题材、内容、构图、风格、技法、画面痕迹,结合壁画题记、落款、印章的内容及形式的记录与梳理,明确了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制作过程中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填补了壁画艺术研究资料的空白,可以肯定该壁画是清朝中、晚期民间绘画上乘之作,在全国同时期、同类别中并不多见。在后期修复工程中应注重该类特殊风格的保留与体现。

3.制作工艺及材料研究

通过现场勘查与采样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基本结构及其材料配比研究。经勘查分析,紫阳壁画层次清晰,制作精良。灰泥层颗粒配比合理,地仗中加入的麦秸及棉纤维等均与当地环境相匹配,有效抑制地仗早期开裂问题。白底层为当地高岭土[1]制作而成。使用高岭土做壁画白底层并不多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莫高窟壁画有高岭土做很薄的一层白底层的情况[2]。根据县志记载,紫阳县有3处高岭土矿,说明该壁画制作就地取材,体现了制作工匠的智慧。颜料选用当时常用的朱砂、铅丹、铁红、石绿、普鲁士蓝、炭黑及铅白等矿物颜料,碾磨精细,加入了骨胶作为粘合剂。着色面不漏色,未见因地仗渗色而导致的点状或者块状色斑,勾线流畅清晰,晕色均匀,可见绘画底面做工精细,处理良好。壁画颜料绘制完成后,使用桐油有规律性地罩面。

4.保存环境监测

《准则》第20条要求定期实施日常保养。日常保养是文物保护工作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保护手段。要制定日常保养制度,定期监测,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和轻微的损伤。第24条要求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为了确保壁画的原址、原位保护修复的有效性以及原位的长久保存,明确环境因子与壁画病害之间的交互关系,为病变机理及病害发展规律的研究提供支撑与借鉴。根据壁画保存环境的特点,依据文物保护行业相关规范,在现场安装了与壁画病害病因有直接关系的大气湿度、壁画表面温度、室内光照及紫外线强度、室外风速风向、降雨量进行监测[3-4],获得了为期3年的实时无线监测数据。数据表明,紫阳北五省会馆内壁画表面温度变化、过殿壁画的光照、紫外强度超出了规范要求,形成的研究结论为壁画病因的判断和长期保存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并对保存环境提出改造建议,采取了环境治理及改造的措施[5]。

(二)项目的实施方案确定与论证

1.保护原则与目标

遵照《准则》尊重文物历史原状、最少干预原则和安全为主、质量第一的原则,保持地方特色原则以及保持历史真实性和展示艺术美感相结合的原则。以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原址原位原貌保护为目标,坚持以最小干预、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艺术信息为目的,通过规范的实施,有效保护壁画本体。

2.保护修复材料及工艺筛选研究

《准则》第22条要求使用保护技术。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必须保留。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在证明是最有效、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之后,才可以使用。针对紫阳北五省会馆病害类型,展开保护材料及实施工艺的筛选工作,通过模拟实验及标准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过至少1年的持续观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成果实验,以现场评估与论证的方式确定了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主要保护材料及实施工艺。依据标准区实验及专家现场评估结果,组织具备修复工作经验的专业保护修复人员展开具体实施工作。展开与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1)表面清洗。材料为修复专用“海绵擦”、无水乙醇,工艺为清除灰尘―海绵擦―钙质结垢软化―机械剔除。

(2)壁画的空鼓灌浆加固。材料选用粘土、细砂、玻璃微珠以及纤维素水溶液,工艺为拓孔―预埋注浆管―边沿沟补及画面隔离―逐孔灌浆―支顶与养护―封孔与局部修饰。

(3)地仗局部的脱盐。材料为吸水棉纸(德国生产)、去离子水,工艺为刷除析出的盐分―吸水纸贴附―干燥―更换吸水纸。

(4)酥解地仗的加固。材料选用水性有机硅、鱼胶、RemmRSR300硅酸乙酯类加固液等。工艺为有机硅水溶胶加固粗泥层―鱼胶水溶液加固细泥层―干燥―空鼓灌浆―干燥―RemmRSR300防风化补强材料,2~3遍浓度梯度渗透补强。

(5)颜料层起甲回贴。材料选用鱼鳔胶、海草胶、去离子水等,操作工艺为:乙醇水溶液软化起甲层―鱼胶复合海草胶―回帖―展平及滚压―反复操作2~3遍。

(6)缺损地仗的补全。材料选用当地粘土、沙粒、麦秸、棉纤维、石灰膏、纤维素,操作工艺为:粗泥层修补―细泥层修补―白底层。

(7)缺失颜料层的选择性补绘。材料选用矿物颜料、兔皮胶、明胶及胶矾水,操作工艺为:胶矾水溶液隔离―影线法―胶矾水溶液固色。

3.实施保护修复

《准则》第21条要求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修复应当以现存的有价值的实物为主要依据,并必须保存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遗留的痕迹。一切技术措施应当不妨碍再次对原物进行保护处理;经过处理的部分要和原物或前一次处理的部分既相协调,又可识别。所有修复的部分都应有详细的记录档案和永久的年代标志。

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修复工程主要做法包括表面清洗、空鼓灌浆、地仗局部脱盐等8个方面。表面清洗因壁画白底层及颜料层易脱落,主要使用海绵擦、借助显微镜及放大镜等设备使用手术刀等工具机械剔除,以确保实施的细致安全性。选择的空鼓灌浆材料与壁画材料接近,通过灌浆增强了地仗的稳固性,解决了壁画多处地仗结构的高危问题。自2012年7月完成地仗局部的脱盐处理后,至今无明显毛细水频繁活动现象和盐分泛出现象。酥解地仗加固实施工艺顺序的调整使得水溶有机硅性与醇溶性有机硅材料均发挥了良好的渗透加固作用,有效解决了殿堂壁画常见的酥解空鼓分层地仗的结构补强。颜料层起甲回贴及加固消除了颜料层进一步脱落的隐患与趋势,最大化保存了壁画原始绘画信息。缺损地仗补全的密实度、平整度、颜色与原有地仗表面和谐,至今无裂缝。在解决地仗稳定性的同时,提升了壁画的整体视觉完整度。除了建筑木构件的防虫处理之外,在壁画上使用天然雌黄填入虫孔内驱虫、灭虫,避免使用现代合成的杀虫剂给壁画地仗引入新的物质,带来新的污染。缺损颜料层的补全以“线段影线”为主,辅以“平涂法”及“点彩法”,对称性图案及可延续性的缺损图案等可考证及有依据的部位进行补绘,实现了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美感恢复效果的结合。

三、主要成果

通过全面细致的前期研究以及大量模拟、标准区的保护材料及工艺筛选研究,确定了适宜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的保护修复材料和工艺,针对性地解决了壁画本体各类病害。结合环境治理解决了紫阳北五省会馆部分壁画底部长期潮湿的问题,使壁画原址、原位的长期保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坚持“保持历史真实性和展示艺术美感”相结合的思路和“线段影线”补全工艺的应用,复原性地展示了壁画全貌,为以后同类寺观建筑壁画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展示提供新的借鉴与支撑。修复后的壁画安全稳定,保存环境良好。

该壁画的保护修复按照“原址、原位、原貌保护”的要求,符合《准则》的原则,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修复的程序,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以保护修复项目为平台,将科学研究、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成果推广、宣传共享与工程实施紧密结合,使保护修复项目成为科技保护创新的“田野实验室”、中德合作交流的“学术沙龙”、文保技能人才的“学习课堂”、殿堂壁画保护的“技术推广站”和文化遗产成果共享的“博物馆”。

四、社会及经济效应

第一,在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中,文物保护工程与科技保护研究有机地结合,科研贯穿于工程项目始终,以科研提升文物保护工程实施水平。第二,该壁画保护的前期研究深入细致,对制作材料及工艺、病害成因、图像学、保存环境监测等前期研究遵循学科规律,研究深入,为实施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环境无线监测系统布点科学,传输系统先进,数据处理及时可靠,对壁画病因的判断和长期保存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借鉴现代图像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对壁画题记、绘画内容的研究,明确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填补了壁画艺术研究资料的空白,并为缺失层补绘提供了依据。第三,壁画保护材料及工艺的筛选研究具有针对性,以壁画制作工艺及材料研究、壁画病害成因研究及保存环境监测充分研究为基础进行筛选,通过模拟实验及标准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经过至少一年的持续观察评估,保证了保护材料的实用性及可靠性,实施工艺比较科学稳妥。第四,在保护修复实施方面,除了常规的保护修复措施外,本项目在缺损地仗的补全、缺失颜料层补绘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按照拟修补颜料残缺部位周边的主色调、图案的布局、线条的走势等分别采取了影线、平涂、点彩等新型先修复补色技法,在保持“可辨识”的前提下,完成画面视觉的延续性与完整性,局部色彩的平衡与和谐,在解决壁画病害问题的同时,提升了壁画视觉的完整度,实现了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美感恢复效果的结合。第五,在壁画本体保护的同时注重工程和其它手段有效改善壁画的保存环境,使壁画原址原位的长期保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第六,本项目通过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壁画保护经验,结合中国文物保护理念,是对中国殿堂壁画保护修复理念和方法的一次积极探索。第七,该项目培养了当地管理机构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利于该壁画的日常维护保养。第八,通过对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及时进行宣传,有效增强了当地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自主意识。第九,关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准则》附则中指出,应通过合理的利用充分保护和展示文物古迹的价值,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壁画项目的保护实施成为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的新亮点,紫阳县目前已经建立和推进以会馆文化群落展示利用为核心的文物旅游重点规划,文化遗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结语

《中国文物古迹遗址保护准则》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文件,文物是珍贵的文化遗存,在准则的指导下,在了解文物的科学、历史及艺术价值的前提下,将多方位、多学科的研究与保护实施有机结合,使得文化遗产得到更加长久安全的保存,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公众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我们的民族与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薛俊彦,马清林,周国信.甘肃酒泉、嘉峪关壁画墓颜料分析[J].考古,1995(3):277-281.

[2]侯晓斌.从材料的使用和制作工艺看中国古代壁画的变化与发展[J].文博,2011(4):58-64.

[3]阮元生,谢玉林.影响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8,10(2):37-43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篇8

无论是什么档案,对其管理之前都要进行分类,城建档案自然也不例外。

关于城建档案的分类有着明确的要求:①分类类目设置应具有包容性;②类目体系的排列应具有逻辑严密性;③一种建设工程档案的同一级类目设置只能采用同一种分类标准;④设工程档案的类目体系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⑤分类编制应符合建设部编制的《城建档案分类大纲》的要求。

城建档案的分类又要先考虑到它的接收范围,市城建档案管理的接收的档案包括:①市政公用工程档案;②本市确认的重点工程的档案;③建筑在十层以上或投资过五百万或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的档案;④设计新颖有特色的建筑工程和具有纪念性的新、老建筑和构筑物的档案;⑤住宅区工业区总体档案材料和同一类型单位报送的完整的竣工档案。档案的接收范围可以说是很大,因此对凌乱而又十分重要的档案的分类显得十分必要。根据不同的属性和科学需要,城建档案分的类比也是各不相同。

而最主要的分类可以分成:①城市勘测类。城市勘测档案是在城市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勘测测绘中形成的档案及各种比例的地图、地形图等,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②城市规划类。城市规划档案是政府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编制过程中产生的档案,它是城市建设的蓝图,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据;③城市建设管理类。城市建设管理档案是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房地产管理、土地管理、城市地名管理等工作中产生的档案;④市政工程类,市政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广场、桥梁、排水、隧道、涵洞、环境卫生等;⑤业、民用建筑类。工业建筑工程档案是在工业建筑物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及其相关资料。根据行业划分,分为动力、矿业、冶金、机械、电子、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建材和医药建筑。民用建筑工程档案是在城市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工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表等档案。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分为住宅、办公用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商业金融保险及其它民用建筑;⑥地下管线类。地下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电力、电信、军事、工业输送管线等,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⑦声像类。声像档案分为录音档案、录像档案和照片档案三个属类,以拍摄南昌市城市面貌、重点工程、重要活动等为主要内容;⑧其他的档案类型,包括了公众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设施、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名胜古迹以及军事工程等各种类型的档案。当然,分出的档案类型远不止这些,但这些是城建档案的主要分类,其中的工业和民用建筑近几年来增长比较快,增加的档案也较多。

城建档案的保护

档案在分类的同时还包括编号和进行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这些工作的同时进行也更加有效地使档案入库,更方便管理和利用。由于档案的重要性,不得不提出关于对方面。关于保护好城建档案要做到两方面,一是做好实体保护,设立专门的城建档案库房,强化保护措施,制定破损档案的修复方案;二是挖掘城建档案的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加工,建立城建档案目录和全文数据库,以电子档案代替实体档案提供利用,提高和开发效果。

在过程中要注重两个方面,一个是“防”,另一个是“治”,其中防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外界不利环境条件对档案制成材料的破坏,保证档案完好无损。治的目的是对已遭到损坏的档案制成材料进行大量的人为修复,是它尽可能恢复原貌,并且不再损坏下去。第一,由于城建档案馆的存在,大量的城建档案由各个地方传递过来,大部分的档案在部门的保护下并没有得到损坏,所以怎样减缓其损坏才是重点。城建档案是对城是建设和规划的真实记载和描述,一旦遭到损坏很难恢复其原貌,因此在执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科学有效地保护措施,减缓档案材料的损坏速度。第二,在档案保护时强调以预防为主,并不是说治理工作就不重要了,档案是物质材料制成的,终究有一天会损坏,如果不注重治理和修复,一些珍贵档案一旦遭到损坏,而没得到及时的修复,将造成无法挽救的局面,因此,在档案保护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防”、“治”结合的思想。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篇9

[关键词]保护;古建筑特色;修缮;建筑结构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5-0142-03

1中国的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具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富有东方美,其主要的内部材料是木头,然后再辅以石头、瓦、砖等材料发展建造起来的。从外形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上、中、下,上是指屋顶部分,中是指中间的柱子、门窗、以及四周的墙,下是指基座。而东方古建筑,特别是中国古建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柱子上面和屋檐下面穿插有斗拱。斗拱一方面起到了装饰作用,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天花板和梁。

从类别上来分,古代的中国建筑物分为:生产性、宗教、社交、陵墓、防御、宫廷、居民、桥梁、祭祀、文娱、商业、水利、纪念、点缀性等类别的建筑。而这些类别的建筑又可以细分归类。虽然类别较多且繁杂,但是中国古建筑的主流结构依然是以木质材料为主。

相比西方古建筑,中国古建筑更偏爱木质材料,不仅仅限于结构上,对于其他部分的材料选择也偏向于木质。木质的构架,主要是通过顺檩、立柱、横梁等不同部分组成的,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是通过榫卯。从而使结构的变换较多。这种技术的应用在距离今日七千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中国的浙江余姚河姆遗址。

因此,要分清以石质为主和以木质为主结构的建筑物的区别,认真严肃的对古建筑的修缮方法、损坏的特征进行研究。东方的古建筑是木质的,柔性的,对于木质材料为主的东方建筑而言,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腐烂。东西方的古建筑由于损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截然不同,从而导致其修缮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方法也完全不一样。中国古建筑修缮者们,根据中国古建筑物的特点早就有针对性的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修缮方法和措施,所以需要我们古建筑保护工作者们,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规模和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缮,为了让古建筑更长久的保存,就要经常修缮。

中国的古建筑在古建筑的世界历史中也是独具特色的,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和文物一样,古建筑也是历史留下的唯一产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毁坏,其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将荡然无存。因为古建筑是历史遗留下的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产物,我们可以通过古建筑了解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艺术趋向、社会风俗等等非常有意义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修缮的方式来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最大程度的延长它的寿命。

2对古建筑的保护理念

文物的保护,在中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并且整体的机制体制较为完善,保护经验较丰富,手段较多,法律上也有明文规定。然而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对于目前所使用的保护手段和方式也需要时间的验证,保护理论也处于摸索的阶段,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目前最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由于古建筑一般而言都属于纪念性质的遗物,因此保护古建筑实际上来说就是对古建筑进行保存,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持现状,努力恢复原状。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手段一般而言是修复、加固、防护,只有非常少的特殊情况会需要重建,即使需要重建,也要经过非常多的手续,并且要求极其严格。

为了达到对于保护古建筑的科学认识,我们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规范标准。古建筑,有一个统一的特点,就是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这也是我们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根本原因。另外,对古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影响到我们对于古建筑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度。

3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

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仅仅只能修复它的物质部分,不能对它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进行影响,这是修复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古建筑,根本上来说,任何人为的、自然的、或者是材料上的问题,都会对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保护工作之前一定要充分的研究古建筑的现状,这对于后期制定保护修缮的方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修复方法,在必要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把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进行结合,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介入的工作,虽然这样的工作会损失掉古建筑的一部分价值,但是为了让古建筑更多更长的保存下去,这种“损失”有时候是必要的。而介入的强度和规模,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古建筑而定。

(2)修复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评判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观察、不断修改的过程。修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楚的了解到,造成古建筑损坏的主要原因,分清楚损坏的类型,并考虑到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要对古建筑的损坏过程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清楚的知道哪些部分可以去除,哪些部分必须保留。对于古建筑所传达的历史认为意义和价值,要尊重。虽然我们没有办法让人们看到修复工作的细节,但是作为一个修复工作着,一定要有客观公正的精神,不可以随意加入自己的主观偏向,不能随意的改变古建筑的特定意义。对于古建筑而言,保护好它的历史原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3)修复原则,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历史文献或材料作为依据。在修复工作进行的时候,一定要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修复进行的图片、照片,以及相关的分析报告记录,并保留到档案里,并对于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记录,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在进行古建筑修复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古建筑的真实性,要保证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有一个和谐的平衡。对于到现在为止的古建筑修复工作来说,修复理论和实践已经变的更加的科学合理,理念也更加的完善,但是仍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4保护古建筑的内容

对于保护古建筑的工作者而言,需要明确知道的是,古建筑的保护,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无论是修复还是保护,都不可以对古建筑的历史特征进行介入,这点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古建筑的每一次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每一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要做好基础的史料文献的调查、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多个学科进行全面的合作。

因为古建筑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需要通过古建筑的外在物质本体来体现,所以我们在进行古建筑保护的时候,首先要保护的就是本体,包括古建筑的风格、造型、布局等等。任何一个朝代和时期的古建筑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生活水平,甚至等,所以对于古建筑保护而言,其主要关键点就是保护古建筑主体。《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原则:“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在对这条原则进行解释时明确指出,文物法所提的“原状”是指该建筑物初建时的状况,是健康的状况,而不是残破的状况;是未经后人拆改的状况,而不是被拆改后的面目全非的状况。所谓“恢复原状”,就是不改变其原有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果恢复原状的史料和根据不足时,可以先“保存现状”,以便在依据充足时再“恢复原状”。但不管“保存现状”还是“恢复原状”,都是指文物的健康状况,而不是残破衰败的状况。

古建筑的原状,就是指古建筑在当时建成后的状况。我们可以对古建筑进行仔细的勘察调研,了解到哪些部位是后来修改的,哪些是原来就保留的,从而确定是否是古建筑的原状。我们可以通过本建筑的特点来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建造时间、朝代、建筑类型方面进行研究。时间较短的近现代古建筑,往往因为时间短而能够很好的保留现状,但是存留时间较长的古代建筑,往往因为经历了风吹雨打而导致原状早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部分古建筑因为修复的不合理,导致其价值已经被损坏的非常严重。另外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时候一定要使用一样的材料。原来使用什么样材料的古建筑,在修复的时候也一定要使用相同质地的材料。所以,建筑的艺术、结构以及材料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需要综合他们来对修复工作进行考虑。

古建筑,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中国古建筑中采用的木质材料,所使用的木材的树种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物理关系,也对建筑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问题也同时反映出当时建筑工匠们的技艺和当时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不同科技水平下建造出的建筑物也不一样,这些差异都很好的反映了当时建筑的科技水平,是当时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古建筑的材料有很多种,但是主要的只有五种,包括石、砖、瓦、灰和木。石、木是自然就有的天然材料,而砖和瓦是后天经过人工加工的材料,灰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材料。目前的古建筑修复工作,对于材料的需要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于中国古建筑而言,木材料的缺乏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体积较大的木材。由于国内的木材料市场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而本身国内的木材是非常短缺的,古建筑修缮的时候因为受到工期、资金这样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只能现采现用,不能等到自然风干后再用,导致木材的含水率较高,非常容易腐烂。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篇10

关键词:档案管理档案保护灾害预防

一、档案灾害的含义与分类

档案灾害通常指有各种原因导致的档案损毁现象,确切的说是指非正常情况的损毁,这也就排除了一部分过期档案的正常销毁的情况,而档案的失窃现象也在档案灾害的范围内。造成档案灾害的原因,可以大致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其他可预见灾害三大类。自然灾害主要指一系列没有预警特征的自然灾害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台风等灾害对档案的破坏。人为灾害主要是指人为因素导致的档案损毁,如盗窃、纵火、战争及恐怖活动、电力中断、化学物质泄漏以及针对电子档案系统的病毒入侵等对档案的破坏。可预见灾害则主要是指如虫蛀、发霉、档案库设施漏水、潮湿侵蚀以及电子存储设备及元件的锈蚀等可以被预见的因素。历史上有很多较为严重的档案灾害,如八国联军火烧圆明造成的大量重要文献被抢夺、烧毁、破坏,以及我国唐山大地震造成档案馆被摧毁,文献大量损毁丢失等。

二、档案保护技术研究

加强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是保障档案安全,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价值的关键,因此相关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工作,提高档案保护技术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加强档案储存与管理机构的建设,完善档案管理机制。档案保护技术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相应的硬件设备的支持,也需要完善的制度给予保障。档案馆建设的设计环节,就应该充分考虑档案的安全保护设施的配置,通过先进的现代化档案保护设备设施的应用,如在档案馆库房安装自动化的温湿度检测与控制系统,来提高档案储存的安全性,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确保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各项操作符合档案保护的要求,对于档案的借阅与使用要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档案按期完整的归还,对于档案借阅与使用中造成的损坏要予以追责,从而提高各部门人员档案保护的意识。

(二)提高档案的修复技术。档案修复也是档案保护技术中的重要内容,纸质档案在长期储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风化、污损、腐蚀、受潮以及虫蛀等问题的影响,尤其是一些较为古老的文献资料,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档案的储存与使用寿命,因此,要通过档案修复技术对受损档案进行修复,修复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于档案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修复技术主要从纸质档案的去污、去酸、加固、修裱以及字迹恢复与显示技术五个方面着手,同时还要注意结合纸质档案自身的特点,在修复过程中防止对纸质档案的二次破坏,在修复过程中应可能采取较先进的修复技术以提高档案修复的精确性与有效性。

(三)强化灾后的档案抢救技术。灾后抢救也是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灾后抢救技术是尽可能减少档案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纸质档案在遭受到水淹以后,会出现变形的情况,并且出现霉菌生长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干燥法对档案进行抢救。如果底片档案遭到水淹,这样会导致底片上的明胶出现溶化或者是划伤现象,可以将水淹的底片放在干净的低温水中,利用软绵物质轻轻擦洗底片;或者是进行坚膜处理。纸质档案在火灾后会出现严重受损现象,但是,在没有完全灰化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必要的方法进行修复。一种是加固炭化档案法,炭化的档案纸张机械强度并没有完全的消失,因此,可以利用托裱方法进行加固,这样能够使档案具备一定的强度,在存放过程中更加的方便。另外一种是翻拍显示字迹,在一些炭化档案中,字迹会出现比较难辨认的情况,利用照相机能够进行翻拍,将档案还原。

三、加强档案灾害预防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日常防灾管理工作。日常防灾管理的强化是预防档案灾害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加强档案馆防灾管理制度的建设,对档案馆的各项相关工作进行规范,同时要做好各种灾害隐患的日常检查,对于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及时排除,包括对火灾隐患、库房管道漏水等问题的处理,这样可以有效的防范非突发性档案灾害的发生。

(二)完善档案灾害应急预案,加强灾害监控与预警,控制灾害损失。档案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能够为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置与档案抢救提供科学的指导,因此要加强对档案灾害应急预案的完善,对于灾害中的应急处置措施要进行细化,并且要确保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与可行性,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模拟演练,以确保灾害发生时的有序施救。还要加强对档案灾害的监控与预警,做好以往档案灾害的记录、分析与总结,将各类档案灾害的统计数据作为灾害预警的参考依据,并通过先进的监控系统对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各类隐患进行准确排查,从而发挥灾害预警的作用。

(三)做好电子档案的保护工作。随着现代化档案管理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而电子档案的管理中,容易受到网络病毒以及网络黑客的侵害,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极有可能造成重要档案信息被盗、丢失以及档案管理系统的瘫痪,危害档案安全。因此,在档案保护工作中要加强对电子档案的保护,通过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档案管理系统的不断优化,提升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进而预防针对电子档案的人为侵害所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