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5:01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景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设计

本文谨以“松花蛋中的化学”为例,阐述笔者对情境教学案例的思考与运用。

一、案例分析

皮蛋的v史发展、制作保存、营养健康及食用注意事项等,都蕴含着化学知识,从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课程标准来看,可分解出下述课题。

1.探究松花蛋中浸泡液的溶质组成。从知识角度,包含着酸碱盐的性质、物质的溶解性等内容。从技能角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关键。从观念角度,微粒观、变化观、价值观等会有所体现。从环保角度,则涉及到对废弃液的无害化处理。

2.探究“毒松花蛋”内因。这个话题主要涉及到物质的营养、有毒物质对蛋白质的破坏、健康饮食等。像毒皮蛋中涉及到的硫酸铜、氢氧化钠、氧化铅等物质,其中硫酸铜、氢氧化钠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在探索这一课题中,会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这几种物质的性质,并通过“毒皮蛋”产生的危害,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体悟化学的价值。

3.探究松花蛋的历史演变。从最初偶然发现皮蛋,到后来的泥制皮蛋、无泥皮蛋,感受人类智慧的发展,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松花蛋”蕴含的知识远不止此,如松花蛋殊气味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松花蛋吃起来比普通蛋要鲜?皮蛋的蛋黄为什么呈现青灰色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具有更丰富的化学知识,由此也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化学,保持对化学长久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情境创设分析

将松花蛋作为一个教学资源,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从引发学生探究兴趣、融合化学探索问题角度分析,可采取下述方案。

1.实物展示。展示松花蛋和普通蛋样品,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产生制作松花蛋的兴趣,从而引出对配料的探究。

实物由于与学生距离最近,所以最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眼见为实”,看到的、摸到的就是最真实的。真实往往带来共鸣。让餐桌上的食品走上课堂,无形中缩短了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距离,学生产生兴趣也属必然。

2.实验引入。可事先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课外探究并录像。课堂上以播放录像引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予以解决。

化学实验探究是吸引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事实证明,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最具煽动力的当属实验探究,因此以实验引入的形式,必然让学生趋之若鹜。何况,本处以学生自己的实验作为学习媒介,对实验者本身是一种鼓励,对为参与者来说是一种诱引,总之,对全体学生来说,都形成了较强大的吸引力场。

3.新闻引入。可播放“毒皮蛋”相关新闻,引发学生探索欲望。

任何来自生活场景的学习素材都会引发学生思考,何况“毒皮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因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会在另一种被摧残的生命现象中找到共鸣,共鸣本身就是兴趣。

4.展示引入。课前布置调查作业,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等方式获得初步知识,在组织学生展示过程中发现化学问题并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此类调查因为涉及到每一名学生,自然也就让学习成为每一个人的事。当每个学生都渴望得知信息分析从而确定自己的从属时,学习便已经成为学生自己跌事情。

5.故事引入。以故事形式介绍松花蛋历史起源及发展,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不止对于学生,即便是成人,喜欢听故事都是一种天性。讲故事、听故事,在故事中思考道理,兴趣便寓于其中了。

关于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一而论,但不管如何创设,挖掘“情境”的价值当属首要。情境的价值首先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再完美的教学设计都是纸上谈兵。但是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兴趣层面,兴趣能够延伸发展,才是教学的主旨。也就是说,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要将情境的作用发挥到极大,让学生在富有内涵的思考探究中,将兴趣内化为内驱力,成为继续探究的源泉。

三、教学设计分析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

1.展示课前调查:学生对松花蛋的了解和喜爱原因分析。

2.播放“毒皮蛋”相关新闻。

3.课题展示:松花蛋中的化学

【设计意图】

进行课前调查,能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松花蛋这个课题上,并能自觉的运用化学知识对其作出初步思考。

从问卷中获知不少学生喜食松花蛋,在这一前提下播放“毒皮蛋”的新闻,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激愤情绪,从而引发探究欲望。

环节二:质疑释疑,深度探索

1.学生交流后质疑。

2.学生相互释疑。

3.教师指导点拨。

【设计意图】

大家的问题大家解决,体现出的是对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培养,教师需要做的工作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给予学生辩论的时间。

本环节深度探索的问题自然来源于学生的交流,但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的疑难点,在此时也要作为重难点进行突破。或许上环节中的问题学生都能做到细致解析,但是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要通过追问、引导等方式,将学生的疑难点“追”出来,使学生坚定地相信:要探究的问题正是自己的真问题,从而使本环节的教学成为一节课的高潮。

从教学角度说,本环节探究的重点是配料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处理废液,以及从微观角度分析其中的化学内涵等内容。

环节三:提炼总结,有效评价

1.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2.研究方法总结与分析

3.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作用是提炼升华,将学生凌乱的思维归于调理,将模糊的知识夯实,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本环节教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能自觉的通过化学视角看社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环节四:深刻反思,提出问题

1.回顾松花蛋的发展史,引导学生猜想设计优化的制作松花蛋方案。

2.结合社会现实,对“毒皮蛋”进行社会分析。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2

关注学生差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二、教学设计线路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三、教材分析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教材对这四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成灾原因;二讲灾害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地震”一段介绍了震级,“火山”一段介绍了火山的类型;三讲危害,这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中虽然没有总结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但是通过对每种灾害的讲述可以归纳出来,即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一是让学生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二是学会分析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通过复习必修板块运动内容,利用地形、气候的基础知识搭建知识平台,为学习本节内容做铺垫。任务二要求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较高,学生实际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存在差距,需要以一个具体的地区为例,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能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危害、成因及防御措施。说出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说出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归纳灾害的特点和危害。说出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归纳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分析灾害的原因及分布规律。讨论交流对灾害的防御。

过程与方法:能搜集地质灾害的案例并说出其特点。能讨论案例,分析成因,表达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学习体会,树立减灾防灾意识,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危害、成因及防御措施。

难点:分析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并归纳出地质灾害的分析方法。

七、教学方法和媒体

自主、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课前学案】

教师活动:1.创建《地质灾害专题复习》课前学案。

2.开启“探究学案”和“互动讨论”,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引导。

学生活动:1.复习教材相应的基础知识。

2.在创新实践平台“探究学案”和“互动讨论”中,完成预设内容,同时浏览同学的发言,做到借鉴、互动讨论、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能掌握”的知识,自选层次目标,满足不同需要,反馈不理解的内容和涉及本节之外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课堂教学】

课前预习展示:

教师活动:ppt展示问题和规则。

问题:写出你所知道的自然灾害的名称。

规则:1.限时1分钟;

2.每组派一名同学将答案写到黑板上,在1分钟之内写不出来的,本组其他成员可以到黑板补充。

3.其他同学发帖到学生答疑。

学生活动:每组一名同学将答案写到黑板上,在1分钟之内写不出来的,本组其他成员可以到黑板补充。其他同学发帖到学生答疑。

教师活动:板书: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承转:通过同学们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但是我发现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偏差。今天我们以汶川地震为例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播放汶川地震(震前、震后救援、震后重建)视频。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教师活动:发起讨论。

学生活动:1.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分析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

2.观看震级与烈度的动画。

3.共同分析一道例题,看看能否将等值线用于地震问题的分析上。

4.观察滑坡动画,思考什么是滑坡?滑坡的形成条件有哪些?滑坡会带来哪些危害?

5.观察泥石流动画,思考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泥石流会带来哪些危害?

避震演习:

教师活动:1.展示ppt――知识改变命运;地震知识可能拯救你的生命。

2.观察地震防御的动画,发出教室内避震演习信号。

学生活动:进行教室内避震演习。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防御知识,增强防御意识和实践。

课堂反馈:

1.说明火山的成因与构造。

2.说出火山的分类及在我国的分布。

课堂小结:

学生结合黑板板书自行总结本节课探讨的内容。

九、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3

摘要:本文以韩国国民大学与韩国社会企业的实际产学结合项目为研究对象,旨在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设计才能,充分地发挥创造力,来帮助社会企业,使设计知识在弱势群体中得以普及,提高社会各阶层对设计的认知,同时向高等院校的设计专业出示一种新的设计教育方式,并提高高等院校、教育机关的社会责任意识。笔者希望本文能在国内各高校设计教学和相关企业形象设计系统开发时作为有效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社会企业;才能奉献;设计高校教育流程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笔者以韩国设计专门大学院对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企业)进行“知识和才能”支援奉献的实际项目为研究背景,由国民大学设计研究院和社会企业支援部门(SeSnet)一起携手完成对社会企业的帮助。与社会企业结合的项目是通过学生的创意才能,以社会奉献为基本出发点,与劳务为基础的一般产学结合项目是有区别的。设计成果可以提高社会企业的竞争力,并通过这样的过程将设计知识在弱势群体中得以广泛普及,提高社会各阶层对设计的认知。同时也是对新的教育方法论的摸索,向高等院校的设计专业出示一种新的设计教育方式,提高高等院校、教育机关的社会责任意识。

此文中记录并整理了社会企业“共同工作的世界”企业形象设计开发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结果。最后笔者希望此论文能够在国内各高校设计教学和相关企业形象设计系统开发时作为有效的参考材料。

二、社会企业概况

通过对社会企业设计的支援,以企业综合形象设计系统为研究的核心,对社会企业的概念进行简单的了解。社会企业(socialenterprise)是从英国兴起的,目前并无统一的定义。概括而言,社会企业就是其投资主要用于企业本身或者社会。与一般其他私有企业不同的是,它不只是为了股东或者企业的拥有者谋取最大的利润而运作,在中国通常称“福利企业”,社会企业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的力量。

社会企业通过商业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所得到的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社群,促进地域发展及社会企业的本身投资,重视社会价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业赢利。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社会企业是以“利润创出”和“社会目的”同时创收的企业。

1韩国社会企业现状

社会企业在韩国法律上的定义为:“通过给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或就业机会,提升地域居民生活水平等社会目的,并实施财政以及服务的生产、销售等营业活动的企业”。现在在韩国对社会企业的认识还是相对较低,自然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为了支持社会企业创业,韩国政府将推出一系列政策来支持社会企业创业。

2与设计教育部门相联合的必要性

首先,社会对社会企业的认知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如何开拓销售渠道和宣传问题上,这些将直接制约社会企业的发展、人员招聘、销售等。也就是说,如果对社会企业的认知不足,无论企业生产出多好的产品,有多好的服务,也将会制约社会企业的良好发展。其次,由于社会企业的性质和雇佣人员的关系,社会企业将缺少一些经验丰富的经营者和专业人士、技术。

从以上可以看出,韩国社会企业是需要大量的宣传和多样化的活动来提高社会认识的,这里设计将会起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很多社会企业刚起步的时候会面临很多财政和资金上的不足,与专业设计公司合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国民大学设计研究院作为专门教育机关本着社会意识帮助社会企业完善发展,提高宣传力度和企业竞争力。

三、设计活动的支持与运营方式(以社会企业“共同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

“共同工作的世界”企业综合形象开发研究进行了约4个月。通过对“共同工作的世界”企业综合形象设计开发的采访和研究,实际提升企业的形象并以开发新的企业综合形象设计系统为目标。“共同工作的世界”通过SeSnet的介绍,在金民教授的指导下,由1名博士、22名研究生组成的设计团队对本次项目进行了开发研究。通过对“共同工作的世界”清扫企业的调查总结出企业理念,通过对国内外同类型成功企业的调查,学习在设计宣传方面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形象的方法和理念。之后展开创意和造型能力开发符合社会企业的综合形象设计。为了使完成度进一步提高,由SeSnet的理事,国民大学teD专门设计大学院的11名研究人员和HummingCompany的3名设计师组成的审查团,对最终结果提出意见并进行投票。

1设计研究结果

最终在21个候补案中选取11个提

案。提案并不是到公司提交发表的形式,而是以展览的形式出现,邀请社会企业主要负责人前来选取适合自己企业的标志。通过此次展览企业负责人可以更主动地选取设计作品,并可以和设计师们近距离地沟通。

2设计说明〖HJ1.75mm〗

图3中,为了体现“共同世界”的〖LL〗企业文化和思想,以加号和除号为设计元素,把大家的努力和力量融合在一起,把爱分享,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温暖的社会。标志采用温暖的黄色和橘黄色,橘黄色圆形象征着太阳,用真诚和热情去给每一个消费者带来希望。

四、结论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4

关键词:aCCeSS;案例驱动;教学改革

aCCeSS是一种关系型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具备功能强大和操作简单的特点,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理解数据库技术。在aCCeSS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引进案例分析,有助于合理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可帮助学生对项目背景、业务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分析、数据需求分析、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等过程进行系统的学习。

1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中,将aCCeSS列为二级程序设计考试的可选语种之一,大多数学校将aCCeSS程序设计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然而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中施受(师、生)双方所持有的理念、教学方法的设计等都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目前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据库理论为主,另一种是数据库的基本应用为主。前一种内容设计架构主要着眼于提升学生在数据库方面的理论素养,但这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有“舍本求末”之嫌;后一种情况虽然在内容设计上强调“学以致用”,但要么是以比较陈旧的案例作为训练的素材,例题设计陈旧,要么就把实验内容设计得过于复杂。

第二,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程教学中虽然引进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但课程上的教授、教师往往过于侧重理论,一味讲解各种控件的属性、事件、方法等,且往往缺乏新颖、有趣、精简的课堂案例设计。

第三,等级考试引进后带来的新问题。等级考试中aCCeSS语言的引进,本意是为了加强aCCeSS语言的应用推广。不料它引发了一个副产品,教学中教师为考而强调基本概念和语法,只讲解无忧软件中的例题等,根本讲不透,学生为考而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很少涉及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几近荒废。通过对最近几年考试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综合编程题30分题中,满分只占20%左右,即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故此种种,再加之各个高校扩招以来,学生素质已呈逐步下降趋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教学中施受(师、生)双方所持有的理念――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自然而然形成并流传,几乎难以纠正。

显然,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如箭在弦,势在必行。我们认为,课程的应用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以应用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以案例本身的更新和案例教学法的优化来驱动这一改革。

2案例教学实践

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1]。案例驱动是将知识点分解到若干实际案例,使学生从知识的被灌输者变成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变成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2]。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剖析理论知识,理解高层次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讲授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时,大多数教师都从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开始讲解,如关系数据库、对象、类、属性、事件、方法等,然后再讲窗体、报表。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理解难度太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3]。如果采用案例驱动教学,给学生先介绍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从实际的例子入手,让学生掌握设计用户界面,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再引出界面所需的数据。而输入数据时要注意各数据的类型匹配,再讲解基本概念,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专业术语。

2.1案例设计

教师设计案例时,必须把握教学内容,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设计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符合实际教学要求,难度适中。同时应用多媒体技术表现,实现各章节内容的嵌入,促进学生的自修能力让学生成为主体[4]。案例设计要有连贯性,讲解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实现知识扩展[5]。

将学生成果纳入案例教学,对历年学生创造程序进行评优,挑选最优秀的程序设计项目。在教学中演示给新生,分析案例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进而引出该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举一反三,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对案例完善和扩展;最后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案例组织

案例的设计非常重要,如何对案例进行合理编排与组织使学生能够接受与理解也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access中程序设计是用VBa来实现,所以我们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VBa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及编程思想。用最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案例,如循环语句可以设计学生成绩评定等级的案例。

案例组织应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由浅入深,有效扩充的原则。案例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可以有选择性的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案例,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由老师参与一起分析案例,有目的地训练他们如何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6-9]。

案例组织最重要一环还是教师课前准备,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各个案例之间联系、把握各章知识点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启发和诱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与总结。教师在课后认真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容易出错环节,整理容易出错的案例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从而实现整个案例教学进程的有效调控,确保教学的质量。

2.3案例实施

案例实施最重要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提前将下次课案例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对内容进行阅读、思考、分析。教师在课堂组织学生讨论,总结与评定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存在的疑问进一步思考和分析。

3经典项目案例分析

3.1教学大纲的要求

1)掌握数据库表的基本操作步骤;

2)表结构的设计与字段属性的设置;

3)表之间的关系设置。

3.2提出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提前设置一个案例场景,描述如下:

“一所高等院校进行扩招以来,教师批改试卷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为了减轻教师批改的工作量,让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到教学案例设计当中。因此,学校教务处委托你开发一个‘试卷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实现学生无纸化考试。包括考生管理、教师管理、试卷管理、成绩查询管理等。现在,作为一名程序设计人员,要求完成试题表与答题表的设计。

3.3分析问题

1)试题表与答题表的信息,方便以后的查询、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通过建立数据库来存取试题和答题信息;

2)如何设计试题表的结构,如何设计答题表的结构。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结构。

3)在建立表的结构时,如何合理的设计各字段的属性,包括类型、大小、主键等?操作步骤是怎样的?

3.4解决问题

1)根据案例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完成数据表的设计。具体参考操作步骤如下:

Step1:根据案例要求,教师规划出试题e-R图,如图1所示。

在此参考步骤中,根据图1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要设计属性1、2、3和4;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答题e-R图”,并引申出关系数据库中的实体、属性、联系、域等基本概念。

Step2:根据e-R图,规划出试题数据表的数据字典,如表1所示。

Step3:根据数据字典,在aCCeSS数据库中创建testque表,并输入测试题目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实践:①题目字段类型为什么要设置为文本型?它的大小为可以设置为10吗?从而引出aCCeSS中的中英文字符长度相同的概念。②将题号的数据类型“数字类型”更改为“自动编号”类型,输入数据时是否更快捷?(请学生自行体会)。③题号字段为什么要设置主键?它的值能不能重复?(教师可在此引导学生进入答题表的建立,并强调试题表与答题表之间的联系)。

3.5课堂总结、学生独立设计

通过建立数据库和表的步骤,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设计表结构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掌握建立表的操作步骤,明白了表的设计过程以及表之间的联系,易于理解实体、属性、域等概念,为后续的程序设计奠定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教师对各知识点进行归纳,对未纳入案例的内容进行补充,引导学生独立设计案例,巩固所学知识。完成表记录输入后,教师提出根据试题表中记录如何实现批量修改、批量删除,从而引出操作查询设计。

4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案例驱动教学法,能更加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验证过程中,选取不同专业的新生,分为4个班,文科、理科各有两个班。甲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乙班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教学后4个班级都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aCCeSS等级考试,考试内容分为笔试和机试两部分,统计成绩如表2所示。

以上统计显示,文科笔试乙班比甲班及格率高12%,机试乙班在基本操作题和简单应用题正确率平均80%,特别是综合应用能力强于甲班3倍以上。理科笔试乙班比甲班及格率高20%,机试乙班在基本操作题和简单应用题正确率平均96%,综合应用能力强于甲班2倍以上。

5结语

在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采用案例驱动方法,可以增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数据库的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其所在专业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调查证明,采用范例引导型教学、师生互动教学,以综合实际案例为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式教学是适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值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去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冬梅,王爱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9(16):126-129.

[2]袁维新.影响知识建构的环境因素探析[J].教育科学,2003,19(1):41-44.

[3]庞晓琼.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62-64.

[4]龚沛曾,杨志强,顾春华,等.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16-18.

[5]黄永灿,徐甜.案例驱动教学法在VFp程序设计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09,25(4):169-170.

[6]李宏图.案例驱动教学方法的探析与实践[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90-93

[7]常梅,李迎秋,李永.案例驱动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22):82-84.

[8]龚沛曾,杨志强,顾春华,等.构建综合教育环境,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J].计算机教育,2009(12):110-112.

[9]黄陈英,曾俊,黎明.教育技术在“access数据库应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0):73-75.

Cases-drivingReformandpracticeofaCCeSSprogramming

LianGHua,CHenZhen,ZHanGBo

(HunaninternationaleconomicsCollege,Changsha410205,China)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5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案例教学法以来,随着人们对“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的逐渐认识和会计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案例教学法已经在高等院校的会计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应同样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但遗憾的是,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还远未得到广泛应用。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案例教学”等为关键字检索了自1990年以来会计电算化或者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方面的论文,共找到相关论文39篇,发现贯以“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名称的论文不少,但查阅其内容,基本上全部都是有关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基本上没有真正涉足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的。这说明案例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还远未得到重视和应用,当然也不排除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确实有应用,但是没有对其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而且目前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也各有千秋,如有的教师将案例教学理解为例题讲解,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单位情况介绍,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程序设计(陈旭,2008)[1],还有的将会计软件的操作实验理解为案例教学(苗娟,2010[2];程翠凤,2007[3])……,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现状固然与当前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规范有关,但也与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和立足点不同不无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丰富提供一些建设思路。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的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是一门集现代信息技术、会计理论、管理学等于一体的跨学科、交叉性、边缘型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会计专业理论、方法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比较复杂、抽象、不易理解,其教学活动存在以下特点:

(1)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问题和争议很少只有唯一正确的确定性答案(Hurt,2009)[4]。这一点与会计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显著不同,因此,为了应对实务中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帮助学生发展职业判断和培养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而培养这一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正确答案①,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研究、研讨会、课堂讲授等管理教学法教学功能的评价结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案例研究在所有教学方法中,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占第二位,在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占第四位。

(2)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校学生经历有限,实践经验普遍缺乏。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在短时期内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条较好的途径。案例是指具体事例,往往来自于现实世界的第一手资料,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事实提供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之间联系的桥梁。它将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冲突、矛盾和危机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置身于案例背景和角色之中,迅速地积累实际经验。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作为联系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的桥梁,其开放的思维是非常适合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的。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应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

案例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的目标及案例的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由于目前国内各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尚未统一规范,因此,案例教学的目标也有待明确。目前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国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另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应用。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专业化,会计(财务)软件市场日趋成熟,商品化会计软件功能越来越完善,通用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不是成为一名现实的软件开发人员,而是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流程和功能结构,会计信息系统规划和实施方面的知识,能够参与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和参与系统管理,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这就好比一个汽车司机最好能够了解汽车的大概构造和基本工作原理,却不一定会设计研发、制造汽车一样。所以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以此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与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等。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上机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常见会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流程与使用方法,能够应用会计软件进行日常账务处理。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不涉及上机实验。

实施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1案例类型设计。在案例教学法中,由于案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案例的设计应该与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按教学环节可以将案例分为3类:①课堂引导案例。这类案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案例作用在于讲清原理,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发挥理解、加深记忆的功能。例如,在阐述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案例,说明现实商务世界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和学生讨论会计信息系统的形式和基本功能,以加深学生对aiS的理解和记忆。②课堂讨论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可以发挥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例如在讲授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可以将某企业实施aiS的真实过程作为案例,介绍实施过程,评价实施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③课外思考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发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功能。

2案例的选择。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描述和分析的前提,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案例的选择需要考虑:①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案例教学法始终是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案例不应也不能取代教学内容。案例情景设计、问题的分析解决不能脱离特定的教学内容而进行。大型教学案例的选用要择其要旨,舍弃细枝末节,使教学案例真正起到有效促进和实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②案例应是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写照。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关键在于“真实情景为本的案例”(Donham,1923)。越是现实的事物,越让人感到亲近。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内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践发展非常之快,内容也非常的丰富,这些现实当中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成果,很容易激起同学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参与讨论的热忱。③案例分析不限定唯一的结论与结果。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许多问题是没有唯一确定答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除教学引导案例目的在于导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之外,其他类型的案例都可以不以追求唯一的结果为目的,主要在于诱发学生产生争议和讨论。④案例的设计应设置可引发思考的“陷阱”。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会计软件的控制重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理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总账子系统的出纳签字功能时,可以设计一个案例,某同学执行出纳签字时,软件出现提示“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应当如何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出问题的环节,以及如何解决。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总账系统中如何通过程序来实现内部会计控制,以及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设计的关系。再例如总账系统中记账凭证修改,对错误记账凭证的修改要识别错误凭证所处的环节,位于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有不同的修改方法。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个案例“陷阱”,分析如何修改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使同学们理解记账的含义及作用,掌握错误记账凭证的不同修改方法,也更深刻地领会软件设计中流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内容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3案例的来源。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案例库的质量。而案例来源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问题,会计信息系统案例主要来自于:①深入企业单位调研,收集实践工作中的会计信息化案例。应鼓励教师定期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或者参与社会兼职,一方面教师可以凭借自己所学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收集相关资料,从中提取典型会计案例,丰富会计信息化教学案例库建设,充实教学内容。②从有关资料中获取。例如从现有教材或者案例集中选取,或从报纸、报刊中摘录,也可以从网上搜集。internet的应用使得教师从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料,从中选择有价值的资料经过改编、提炼,形成案例。③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④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⑤学生的上机实践过程。上理论课的教师往往同时也担任上机实验课的指导老师。学生在上机实验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大量的问题,教师这时应当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从中总结提炼,发掘有价值的典型问题,设计成为案例,在理论课堂上帮助学生从理论深度上理解和把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功能结构的设计,对会计软件的操作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总之,案例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探讨研究活动,它要求教师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拥有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能力。

4教学环节。以课堂讨论案例为例,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可划分为3个阶段,6个环节。第一阶段是课前准备阶段,该阶段要做好3个环节的工作:①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前选编典型案例,拟定讨论题目和学习要求,事先印发给每个学生;②学生自主解读案例;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迪,于开课之前即进入案例内容和案例角色。案例教学的成败与准备是否充分关系密切,为此不仅要给予充足的准备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周,而且要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第二阶段是课堂讨论与辩论阶段。该阶段要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①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进一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补充案例背景和过程细节。小组派代表发言,就案例事实展开讨论甚至争论;②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引导讨论热点,揭示各种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概括总结。第三阶段是课后总结阶段。课后学生继续就案例争论点进行讨论,并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材料。教师结合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显然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案例是基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增进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综合能力养成与提升的可能性。

教学实践及效果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广东金融学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本科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激活学生学习主体为主旨的案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教学质量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同时学校也将案例教学改革作为强化文科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突破口。4年多的实践表明,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师生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已取得明显效果,它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创新本科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效果表现在:

(1)激活了学习主体,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积极性显著提高。案例教学主张“案例分析—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自从课堂引入案例教学法后,教学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从而达到了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过去学生在上机实验中只能按部就班,按操作指导一步一步地做,遇到问题时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对上机操作内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是相互脱节的。案例教学后,由于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大量引入上机实验形成的案例,来培养学生以理论为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活学活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3)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快速积累了实践经验。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案例设计统计学学科建设

一、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越来越火热,作为处理大数据的基础学科统计学逐渐得到重视,但由于该学科内容多、公式多、应用性强,采取原始的单纯讲授记忆的形式已经不符合时展的需要。统计学课程是高校经管专业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能熟练应用统计学工具和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人才。目前,高校中大多数统计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并且应用大量数学知识,对于一些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说,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学习压力大,教学质量不理想。大量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案例教学法始于美国哈佛大学,JohnBoehrer教授对案例教学定义如下: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让学生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作出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统计理论的认识,还能锻炼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根据所学习知识点或将要学习知识点来加工或创作过后的例子,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设计的案例,因此,如何设计出适合教学需要且学生易于操作的案例是实施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

1.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

(1)真实性

教学案例在设计时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及在教育领域真实发生的情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变能力,缩短理论与实际情景之间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统计软件能大大提高分析效率及数据的简化,达到如实反映原始调查的目的。

(2)代表性和针对性

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特别注意所选案例的代表性和针对性,比如用假设检验与置信区间的关系,用卡方分布来检验单个正态总体的方差,以及正态总体和样本的关系。通过练习这题典型的问题,能充分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把一种典型的方法经过适当变形后解决其他相似问题。

(3)综合性

在每个章节或者整本书的结尾应设计有综合性的案例,不但包含较多知识点,而且问题本身更为复杂,这样既可检验学生对本阶段知识点掌握的牢固程度,又能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性

教师在做教学案例时应本着科学的态度,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资料完整真实、长短适中,在具体操作中既有技巧又不过于冗长。尤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计算方法的确定,资料的搜集、整理、加工和分析等过程都必须遵循科学的规律。

2.编写案例的基本步骤

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有明确的目标,紧抓重点,在语言简洁的基础上概括更多内容,进而形成完整且自然的教学案例。编写的基本步骤是:①明确案例主题;②了解案例背景③搜集相关资料;④分析解读案例;⑤总结及评价。通过以上五个步骤,定能写出理想的案例材料。

3.统计学案例教学重点注意事项

(1)教学设计案例需要围绕知识点为中心

在应用统计学的课程设计中,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案例时以知识点为中心展开,通过实践案例来充分理解知识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课程中的要点和难点。

(2)提高学生参与案例实践的积极性

由于统计学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如果学生本身亲自参与数据的收集,用本节课的知识点建立模型、编写案例、分析案例,既有利于学生对本阶段知识点的运用,又能充分了解案例数据的相关背景。当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时,就会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异常数据的处理、软件操作问题等,学生这时可以自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或者向老师求助,这样既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老师又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而对以后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改进。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明确组内每个成员的特色,有的同学擅长理论推导,有的同学擅长软件应用,有的同学擅长结果分析,这样确保在形成最后的结论时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其中,得到锻炼,最终的报告才会更加完美。

(3)尽可能多地应用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大部分的用途是为一些经济现象做出决策。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多地应用统计学的决策方法及统计软件。在案例的编写过程中,应明显体现出问题导向性,在学生做出决策之后,要明确该决策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这种能力是仅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统计学最后的演算过程往往借助计算机完成,所有的步骤都是化归为一串串数字,我们不单单要得出最后的决策结论,还要让学生明确每个步骤中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而不能只是得出所谓的决策而已,同时要思考采用相反的决策会发生什么状况?能否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两类错误的控制效果等。

案例中往往包含大量数据,手工去算是根本不可能的,可以借用的统计软件很多,如Stata,SaS,Spss,matlab等这些功能强大的专业软件,这些软件能非常方便地生成图形,使得学生理解问题更加直观。

(4)教师须建立教学案例库并且不断更新

统计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需要用到大量案例,这就需要建立案例库,这种数据库的建立是长期进行的、持续性的和不断变化的。教师应该按照课程讲授的进度和学生实际掌握情况,从案例库中选取适当案例或者把新案例添加到案例库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建立教学案例库时,充分利用各种教材、网络资源、报纸杂志等广泛取材。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课堂讲授的实际问题或课本例题作为案例。

(5)改变传统考核方式

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统计学课程在期末的测评中应作出适当改变,建议改为平时实践作业占比30%,期末的闭卷考试占比70%。这样一来,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又能检测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真实案例的能力。通过平时的训练与锻炼,学生们已经掌握了运用统计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了统计学的素养与能力。

4.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形式

(1)“课前引导”型

这种方法主要是在一个学期的开始或者每一章的开始,选取与本书内容或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设计比较短小的案例,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新知识的入门速度。比如在讲解假设检验这一章时,我们把“女士品茶实验”作为假设检验问题的引入案例:一种奶茶由牛奶和茶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可以先倒茶后倒奶(记为tm),也可以反过来(记为mt)。某女士声称她可以鉴别是tm还是mt,周围品茶的人对此产生了议论,“这怎么可能呢?”“她在胡言乱语。”“不可想象。”在场的费舍尔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提议做一项试验来检验如下假设是否可以接受。

假设H:该女士无此种鉴别能力

他准备了10杯调制好的奶茶,tm与mt都有,服务员一杯一杯地奉上,让该女士品尝,说出是tm还是mt,结果那位女士竟然正确地分辨出10杯奶茶中的每一杯,这时该如何判断呢?

费舍尔的想法是:假设H是正确的,即该女士无此种辨别能力,她只能猜,每次猜对的概率为1/2,10次都猜对的概率为2-10

(2)“本章汇总”式

这种案例教学主要是在一章或一部分的结尾,教师可以综合选取本章中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设计相关案例进行总结。以学生自我解决为主、老师辅导为辅,这样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点评,这种方法适用于开设统计实验课的院校。

(3)“课后自主”型

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教授完一章或几章内容后,安排学生自己搜集素材,自主编写案例,自由分析案例,这个过程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参与上述每个过程给予相应指导,在学生完成上述3个步骤之后,老师要认真分析每组成员的优势和不足,进行相关点评和指导。这种方法适用于开设统计实验课的院校。

5.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根据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就业需要,对统计学系的保险精算专业50名同学进行课程改革实践,他们在接受传统精讲统计学知识点的同时,结合R软件的应用,把6个保险精算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我们通过分析当届学生的期末考试分数,把保险精算专业50名同学的考试成绩作为实验组(a),把统计学专业的57名同学的考试成绩作为对照组(B),其中,保险精算专业采用的是基于R软件的案例教学法,统计学专业采取的是传统讲授的方法。通过对两个班成绩的汇总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学生成绩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及通过R软件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如表1、2:

由于方差齐性检验时得到F值为1.109,Sig.值为0.233大于0.05,因此可以判断方差齐次,于是t检验的Sig.值为0.000小于0.01,故a组和B组成绩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从表2中发现a组成绩平均分高于B组成绩平均分,于是我们得出了a组成绩高于B组成绩的结论。这就说明,应用案例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

(2)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

我们对采取案例教学法的保险精算专业的50名同学进行课程兴趣调查,结果如表3:

从表3不难看出,喜欢和非常喜欢的人数为41人,算占比例为82%,说明很大比例的学生对保险精算专业课程产生了较大兴趣,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1)采用了R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大大减少了计算的难度,提高学习兴趣;(2)授课采用的案例来源于实际生活,这些案例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杜威曾说,大学应该更注重思考,而非知识,这种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案例,并且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统计方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学习、应用软件、与人沟通、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等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求知欲望,等等。因此授课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案例教学所需的各方面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案例教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兵.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7(11):183.

[2]吴慧伶.基于SpSS的教育统计学教学案例设计[J].丽水学院学报,2013,35(5):111-113.

[3]邬丽萍.统计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suppl):1-3.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7

Case-basedteachingmethodapplicatinginplanningecologyCurriculum

ZengLiqunZhupengfei

(Schoolofplanningandecology,BeihaiCollegeofBeihangUniversity,BeihaiGuangxi,536000,China)

abstract:Basingontheanalysisof"planningecology"curriculum’steachingstatus,itwasproposedthiscurriculum’scaseinvestigating,arrangementdesignanditsimplementationtoachievebettersoundeffect.problemsduringthecurriculum’scaseteachingwasputforwardinordertogainmoreeffectiveness.itwouldbeareferencefortheothercurriculum’steaching.

Keywords:planningecology;Case-basedteaching;Urbanandruralplanning

1《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

《规划生态学》课程介绍生态学和规划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强调以生态学理论来指导规划,[1]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是我校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广西区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该生态学与规划的理论知识、方法体系和研究步骤,能够将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结合起来应用到城乡规划案例分析和编制工作中。近年来,《规划生态学》的教学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所学的课程知识,但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不高,不能很好的进行知识应用,未能取得良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影响了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特色的体现,因此,需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2《规划生态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哈弗商学院倡导应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和培养学生互动性,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独特教学方法。[2]发展至今其内容、方法、经验已日趋完善。[3]为了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具有生态学背景和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特色人才,在《规划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2.1案例选取

适当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作为当事人参与到教学中,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新。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选取适当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引发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并应用已学的生态学知识对案例进行优化和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分析应用两大板块,基础理论板块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分析应用板块采用案例教学为主传统教学为辅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正面或反面教学案例,以达到案例式教学的效果。

2.2设计编排

传统的理论教学进度主要由教师来控制,而案例式教学的课程进度在案例引入、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不容易控制,需要仔细安排好案例式课程的进度。需要教师对讨论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引导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方向,避免交流时间太长、研讨范围漫无目的和一些不相关内容介入而影响课程的教学进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取适当的案例,理清教学思路,合理进行教学过程安排设计,形成教学方案。该课程案例教学分为:案例引入――分组讨论分析――总结评价三个环节来展开,以控制好课程教学的进度(如表1课堂进度安排表,以1次课2学时计算)。

2.3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对案例开展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总结交流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4]该课程教学的实施,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如表2)。

为了能够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教学目标。案例课程教学之前需要学生利用课程知识、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对类似的案例有一定的了解,保证学生分组讨论教学环节的质量。例如在规划案例生态分析的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课前了解生态分析的步骤、内容和方法,以保证学生对课堂教学案例能够有话可说;而在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态规划与设计的优秀作品,保证学生在课堂给定的设计条件下,对给定区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能够有一定的思路。

案例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主题和内容展开讨论,以避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的引导包括案例的介绍和问题的提出两大方面。在案例介绍时要为之后的分组讨论埋下伏笔,而在分组讨论中又需要提出一些关键且具有引导性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而不是漫无目的浪费时间的闲谈。例如在第6章规划生态分析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教学基地广西钦州大芦村为例,进行案例式课堂教学(如表3)。

3《规划生态学》案例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先修课程的要求

《规划生态学》课程注重学生对规划案例的生态分析和规划项目生态规划的编制能力的培养两大方面,要求学生此前具备一定的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因此,在课程开设之前需要先修生态学基础课程和城乡规划基础课程。生态学基础课程包括:生态学原理、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学和生态学原理教学实习;城乡规划基础课程有: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设计、场地设计和专业认知实践。

3.2案例选取应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好的案例是案例式教学成功开展的有利保障,城乡规划的案例很多,但如何能够选择具有启发性、难易适中、重点突出的案例需要教师不断揣摩和设计。[5]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和城乡规划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案例选取以突出城乡规划专业的生态学特色为主。

3.3案例和教材相结合

规划生态学课程案例教学,需要案例和教材相结合。教材侧重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案例来源于实践,其蕴含的知识点不能脱离教材。因此,在案例选择时要以课程知识点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案例,以案例为载体,按照培养能力和课程教学的要求来设计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和梳理知识点,使知识案例化、实践化。

3.4提高师资力量

案例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课程所需的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相关知识,而且需要具有敏捷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最好能够是双师型的,能够利用城乡规划工作中的经验积累,编写教案、划出重点、难点,将教学的内容和案例融会贯通,更有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保证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8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设置在《物流管理》课程之后,是与《物流管理》课程配套的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课时集中安排2~3周(物流管理专业是3周,其他专业为2周,一周1学分)。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流管理课程基本知识与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提高物流管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任务:以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的最新案例集为基础,对某一指定类型的物流企业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可行的方案设计;教学要求:设计方案符合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基本要求与方式。具体要求为:方案的设计内容科学、全面、可行(方案的针对性、方案的有效性、方案的覆盖面、方案的综合性);方案的设计方法(设计方法的科学性、设计方法的复杂性);方案的表现能力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应用前景。方案设计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5人,这既和大赛的要求一致,也是做实际物流方案设计时团队的大概人数,大赛案例的主体都是实际的物流企业,学生既可以参观类似企业,也可以就关心的问题咨询企业,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真的在为一个企业设计物流方案一样,增强教学效果。物流管理的课程设计安排在一个学期的最后几周,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案例分析报告阶段,安排在正式课程设计之前的两个月,讲清楚课程设计的要求与内容,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案例集中的每个案例均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撰写并提交整个案例集的分析报告,这是方案设计的重要基础。

   第二阶段为方案设计阶段,在第一阶段案例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按物流设计大赛方式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某一主题进行方案设计,最后二天进行答辩,评委组由指导教师与各组组长构成。每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汇报物流设计方案,评委组依据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的评分标准对台上同学的案例打分及质疑,这会帮助答辩的同学思考和发现问题,也有助于作为听众的同学了解物流方案设计的重点,进而发现自己方案的不足,更有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内容设计。参照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所提供的设计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方案与特色进行。以第三届为例(不只局限这些),我们物流方案设计主题选择为:服务网点布局、选址战略及路由优化设计;市场竞争策略及运作方案设计;系统运作控制与流程优化设计(如运作效率、运作标准化流程、运作环节等);应急与风险控制系统设计;物流技术应用与装备集成优化设计;物流增值服务项目设计;服务营销与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物流管理理念创新等。教法设计。本课程属于实践性教学性质,整个课程设计阶段以教师指导、辅导与小组研讨并重,遵循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切身体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全过程。首先,讲解物流方案设计的目的、要求、基本规范与形式,且把前几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提供给学生供参考;其次,指导学生撰写总案例集分析报告,把各小案例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方法进行汇总与梳理,从中提炼出方案主题与核心内容;再次,指导学生如何收集与补充大赛案例中缺少的数据与资料,同时还组织学生参观相应的企业,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对于某些定量分析方法的学习与应用联系相关老师做专门指导。

   教学实践

   经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基础是案例集的总分析报告。在平时的相关课程中,一般都是内容单一、篇幅短的小案例分析,学生从未接触到百页左右的围绕该企业的案例集,如何把一个个小案例分析串联、集成为一个总案例分析报告,对于学生来讲尚属首次。为此,让学生把各案例中企业各方面的背景、问题、解决思路、方法和措施等进行“合并同类项”,再从经营战略、业务运作、管理与技术手段、所需环境与条件等方面进行分层撰写,形成较系统的总分析报告。物流方案设计中,学生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个个解决方案的堆砌,系统性差,方案不能前后呼应甚至矛盾,缺乏一个空出的主题与明显的逻辑主线。为此,让学生单独把各式各样章节的摘要写出来,并把每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框图画出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哪些章节是重复的或不需要的、哪此内容是缺少的或不足的,经过几轮反复练习,使学生基本做到主题相对明确、逻辑较一致的物流解决方案。由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的时间有限,对物流解决方案的要求是作出一定的调整,主要是对案例的覆盖面从80%下降到40%,使学生较易抓住关键,提炼企业面临的本质性的独特问题,然后对症下药,量身定做出物流解决方案。

   为了实践性教学训练与竞赛相结合,学校每年举办一届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并行,时间适当拖后一些,一般在10~12月之间),以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为主,再动员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增加物流大赛的规模与影响力,具体由学校物流协会承办,最后对做得较好的组由学校团委、经济管理学院、教务处联合颁奖。我们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式引入到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中来,把物流教学实践性训练与竞赛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前三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每届均有1~2个队进入复赛、两届有均有一队进入决赛,第三届一个队获得二等奖。根据教育质量专业评估机构“麦可斯”咨询机构的测评,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几乎为100%。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式引入到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中来,提高学生实践性教学质量不无关系。教训。由于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的,存在一个小组内成员的参与程度与贡献大小不好评判、干多干少都一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助长个别组员的消极行为,降低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第二个问题是由于全国性大赛是两年举办一次,对于第二年的课程设计存在抄袭上一年优秀作品过多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尚处在探索中。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税收筹划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而案例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税收筹划作为一门凸现现实应用性的新兴边缘学科,做好税收筹划课程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是提高税收筹划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在税收筹划课程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或其机构在遵守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或个人涉税事项的预先安排,实现合理减轻税收负担目的的一种自主理财行为。税收筹划课程是财政、税收、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重要实践课程之一,其所具备的以下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在该课程中采用有其必然性。

(一)实践性强。税收筹划课程是指导纳税人如何在合法前提下降低自身税负的课程,与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教学目的并不是停留在教会学生掌握书上的理论知识,而是侧重于活学活用,即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案例,注重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性高。税收筹划课程知识点多,内容丰富且繁杂,需要综合运用税收制度、财务会计、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经济法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枯燥地讲解,不但学生不能接受,浪费课上宝贵时间,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内容更新频繁。税收筹划课程的基础是现行税制。从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税收制度是高度动态变化的,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最新税收制度,以及制度对企业与个人的影响。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合理的课堂设计是案例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

税收筹划课程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税收筹划实践在经济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远离税收筹划实践的高校课堂中,能将实践与相关理论很好结合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案例教学方式的采用、发展与完善。

案例教学在税收筹划教学活动中虽可发挥其注重税收筹划实践和提高学生分析具体涉税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案例教学的缺陷。由于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的有限的案例进行,而不是通过理论推导与演绎进行知识传授,所以学生往往会发生知识的“过度化概括”这一问题,而学生又不自知。所谓案例教学的“过度化概括”是指学生通过某一或某几个有吸引力的案例对概念或者原理做出概括,这种通过个别案例概括的知识在整体知识框架中不具有普适性和科学性,往往发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狭窄概括,甚至错误认识。

在税收筹划教学实践中,由于案例教学固有的容易使学生发生“过度化概括”的缺陷,对税收筹划课堂教学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通过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将案例教学的优势和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税收筹划教学的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

三、税收筹划案例教学课堂设计具体实施

从税收筹划教学实践看,传统的理论讲解或许对于知识的概括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感性认识也并不强,而利用税收筹划实践中长期积累下来的经典案例和各国的实践案例,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税收筹划案例教学课堂的合理设计。

(一)注重课前准备工作。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是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领导案例讨论过程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还要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就必须要细化。同时,案例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活跃思维极有可能提出各种棘手的问题,因此无论多么细化的准备工作都不为过。

一般说,税收筹划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分教师和学生两部分。教师的准备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熟悉案例,找出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2、判断所选案例是只存在一种分析方法还是存在其他的分析方法。如果只有一种分析方法,那么就可以依此方法组织教学;如果不只一种,就应该设计相应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对案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方法。3、预先估计一下课堂上是否能够展开真正的讨论或者讨论中是否会出现一种观点占上风的现象。如果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不能展开讨论,就要从案例中的某些材料出发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如果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就要想办法扭转,扮演起与学生观点相对立的角色。4、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预设引导案例讨论的问题和课堂规划,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如果案例对学生来说过于复杂,就要设计较多的问题加以引导:如果不是太复杂,就要更多地督促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参与。5、根据上述准备,写出简单的组织教学的教案。这类教案与一般教案不同,主要反映的是教师打算如何组织教学,设计了哪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等。

学生的准备工作是由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所要求的。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不仅要对案例提出个人的分析意见而且需要有充分的理由说服老师和同学,所以课前的思考与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提前阅读案例材料,而且要根据即将学习的税收筹划的理论和概念构建自己的案例分析思路,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二)精化案例引入方式。案例的引入是案例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鉴于税收筹划的经典案例较多,所以在挑选有代表性的案例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之后,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更重要的是引入目前实践活动中的新设案例,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自己设计新的案例,以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税收筹划案例教学是通过向学生发放文

字材料、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呈现案例;教师或学生用语言描述案例等方式展示案例。案例在引入时,教师应在教学中尽可能详尽地分析案例所处的经济环境,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同时还要介绍本次案例讨论的具体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将本案例的预设框架作简单的介绍,以免学生在案例讨论的环节上离题太远,以免案例讨论目标的迷失和讨论时间的失控。

案例教学的采用使得课堂教学缩短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环境的差距,精心设计的案例特别有助于这一特点的发挥。所以,借助税收筹划理论的实践运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需要不断积累案例,对案例进行整理与规划,甚至对案例进行必要的修改,凸现每一个案例的特点,以便其更能反映某一知识点的运用,便于课堂教学的使用。

(三)优化课堂实施方法。提问是案例教学活动中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的信息分析案例和进行创造性思维,也有助于教师不断调控教学程序进而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等进行“微观调控”;二是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相关的税收法规、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这就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税收筹划案例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问的内容应该对案例分析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趣味性和预见性,要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2、提问的结构应该具有关联性。案例教学的提问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课堂提问,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能够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链”。3、提问的方式要多样化。通过直问、曲问、反问、激问、引问、追问等方式,将案例教学引向深入。

围绕案例的各种提问在税收筹划案例教学中的作用不仅表现为对课堂内容的组织上,而且在学生讨论发生过度发散的问题时,提问还可以发挥促使讨论回归主题、揭示各种困惑、链接相关理论的作用。

(四)强化案例讨论效果。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体部分。从实践中看,案例教学这些功效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案例讨论的深入而展开,所以强化案例讨论在案例教学中举足轻重。课堂案例讨论分为两个阶段:

1、组织小组讨论――群体合作探究阶段。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应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和见解,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找出关键论点,相互之间的关系和问题;考虑备选的解决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以及决定采取的措施。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达成共识。在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2、组织班级交流――自主学习互补阶段。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一阶段教师要特别把握讨论应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围绕税收筹划这一主题,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同时,应引导学生更多地思考不同税种之间的相互影响,防止出现不同税种此消彼长,降低税收筹划效果的情况。

在这两个阶段的讨论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引导讨论的方向而不是内容本身。在案例教学中,老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不要在案例讨论时插入“专家”的建议或事实。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表达各种观点和想法。学生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看法、知识和经验来评价和分析案例。在讨论中要强调讨论语言的术语化、讨论形式的文明化和讨论方法的灵活化,有效地将案例分析融入讨论过程中,达到通过讨论加深理解程度、增强分析能力的目的。

(五)深化归纳或演绎一般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归纳或演绎理论知识的阶段,这使得案例教学回归到教学的基本层面上来了。在这个阶段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一是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税收筹划规律或原理进行总结和归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并点明这一理论或知识点在税收筹划课程框架中的位置,对该理论要进行详实地阐述,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用传统的合乎逻辑的演绎对一般知识做出抽象化概括,对案例教学起到“点睛”的作用;二是对学生在讨论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评价。

四、税收筹划案例教学课堂设计要求

完善的课堂设计是取得满意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为使税收筹划案例教学课堂设计尽善尽美,必须使整个课堂设计满足以下要求:

(一)案例教学法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缺乏对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某些局限性,但传统教学连贯性强,对于税收筹划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税收筹划案例教学的实施要与整体税收学和财务管理学的教学环境相配合。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广泛的知识背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模拟仿真的环境,或在实际经济部门,如工商企业、税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建立一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误区;试验设计方法;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理工科的研究生经常需要做试验。如何做试验,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试验设计方法》课程就是为笔者所在学院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它是专门研究合理地制定试验方案和科学的分析试验结果的方法的一门应用工具学科。试验设计的任务是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理论依据,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经济、科学、合理地安排试验,有效地控制试验的干扰,充分利用和科学地分析所获取的试验信息,达到尽快获得最优试验方案的目的。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案例教学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倡导以案例教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改革。案例教学可以使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针对及具体相关专业的案例内容,用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教师教学技巧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在分析《试验设计方法》案例教学中的几个误区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本门课程的案例教学模式。

二、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教学

《试验设计方法》是一门应用工具学科,学生要想根据具体的专业背景,熟练掌握各种试验设计方法,对其进行正确的数据处理,得到一个可靠的结论,一定要进行大量的练习。案例教学不是举例教学。之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大量练习的方式,如讲正交试验设计这部分内容时,有无交互、单因素、多因素、有无混合水平等不同情况下数据如何处理。通过大量的练习,同学们可以灵活掌握不同情况下如何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但是通过三年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实践,笔者发现很多研三同学答辩时试验步骤说得很清楚,而试验目的和方案就不是很清楚。一般情况下试验目的是导师指定的,同学们根据试验目的来设计试验方案时,经常人云亦云,反映了同学们对具体问题分析时对不同试验设计方法的理解不透彻,缺乏深层的思考。案例教学是以一个具体的案例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同学们独立思考“根据课题需要做几个试验,为什么要做几个试验”“为什么选这几个因素、因素水平怎么选取”“如何保证其他试验条件一致”“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设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应用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让同学们对具体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将之前的注重知识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

三、认为案例越多越好

有些教师认为案例越多越好,见多识广。但是学时有限,36学时的课程,每个案例最少要45分钟,时间太短效果不好,导致每个案例分析的不通彻,使同学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案例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上课前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精心编制几个案例,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式,初步确定好案例的焦点和争论的主题,培养同学们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使同学们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师的角色没有转变

有的教师将案例呈现给同学后,就进行分析、推理,剥夺了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学们会顺着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做巩固练习。这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争论、没有讨论,把案例教学变成了举例教学,不能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一场基于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和引导的作用。课堂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之前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和发散思维。一个题目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一个试验目的不一定只有一种试验设计方案。教师要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思维,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的试验设计方法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自己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决策,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