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十篇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十篇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5:35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 幼儿 问题行为 家庭教育 

 

作为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但人们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时候,常常会追溯到其孩童阶段家庭方面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探讨幼儿问题行为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防止幼儿发生问题行为、养成健康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 

 

笔者深入到幼儿园和家庭,选取了三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及对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访谈,得到了比较丰富的资料。 

案例一:某女孩,4周岁。据教师讲,她刚入园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不能离开她的妈妈,放声大哭,不肯进班。即使在妈妈走后很长时间,还是在哭。直到哭累了,才看看别人,但一看到教师看她,就低下头,吮手指。其实,幼儿刚入园哭闹是正常的。但一般幼儿适应期比较短,像她这样持续时间较长的幼儿并不多见。笔者对这个幼儿进行了观察,发现她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很少开口说话,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活动室的玩具和游戏也吸引不了她。这些说明她与其他幼儿不同,她的害羞、焦虑等表现反映出她具有一定的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特征。 

通过了解其家庭状况,笔者得知小女孩自小由爷爷奶奶带着住在乡下,接触的人较少,平时也少与其他同伴交往。直到3岁多才回到父母身边,但其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接送小孩都是匆匆忙忙,没有太多时间与孩子交流。 

案例二:某男孩,五岁半,非常好动。据教师介绍,他是前段时间从别的幼儿园转入该园的。刚来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了十分好动的状况。平时不能安静地坐着,室内活动时手脚不停,常离开座位乱跑;吃午餐时玩勺子,不能安静地吃饭;午睡时东翻西翻,不能好好睡觉。笔者观察到,他上课时根本不听教师讲,自己在那儿搞小动作,或逗别的小朋友。通过了解其家庭情况,得知他的爷爷奶奶很宠他,小错不批评,犯了较大的错,也总在其哭闹中了事。而他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常把孩子交给其爷爷奶奶带。虽然该小孩父母对孩子要求严,但是教育方法简单,非打即骂,结果与孩子关系紧张,对此两人不知该怎么办。 

案例三:某男孩,六岁,据说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笔者观察到,在活动中他表现霸道,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和别的同伴合作。小朋友们说他常欺负人,不喜欢跟他玩。笔者对其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其父母在外地做生意,照顾他的是其姨父姨母,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其比较宽容,甚至可以说是纵容,所以他一贯很霸道,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 

 

二、成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三个幼儿的问题行为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发生问题行为的两大影响因素: 

第一,亲子教养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幼儿由于种种原因或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或是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虽说孩子的抚养者也爱他们,但终究无法代替父母的爱。在案例一和案例二中,孩子比较多的时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主要涉及我们通常所说的隔代教养问题,即由祖辈承担起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责任。从案例中不难发现,隔代教养存在的一些不良影响:一是隔代教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虽说祖辈对孩子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但祖辈之爱与父母之爱终究是不同的,祖辈毕竟年纪大了,比较喜欢安静,还难免有抑郁、焦虑等的消极心理,儿童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像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二是隔代教养阻碍儿童智能的培养开发。总体而言,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不高,对新观念、新知识接受能力差,缺乏超前意识。对孩子只讲吃饱穿暖,不重学习教诲。有些老人喜静,和幼儿少交流,从而影响了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易使儿童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老人出于安全的考虑,常限制儿童的自由活动,使儿童失去许多感知世界的机会。三是隔代教养易导致儿童的“恃宠”。许多祖辈对孩子十分宠爱甚至溺爱,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其形成任性、骄纵等心理特点和不良习惯,孩子与祖辈日益亲近,而和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受到影响。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当由父母直接抚养和教育幼儿,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和谐的亲子交往中,父母随儿童做各种活动,使儿童用探索的眼睛感知世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亲子感情的沟通,使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同时孩子从父母那里深切感受到关怀和爱,获得一种充分的安全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等。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家长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干预,要求其遵从自己的意志行事,稍有违背就训斥和惩罚。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不作严格要求和必要约束,任其发展,孩子做错了事,也不及时批评教育和正确引导,而是无原则地宽容、庇护,与孩子较少交流和沟通。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把孩子作为活泼个体,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他们自理、自制的能力,对孩子的要求、期待及奖惩比较恰当,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并能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在案例中不难发现,案例二中的男孩由于受到爷爷奶奶的宠爱,不受约束,在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下,养成了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的性格。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约束,激起了孩子的反抗情绪。案例三中孩子的姨父姨妈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不敢严格要求,也采取了放任型的教育方式,结果孩子变得自以为是,脾气暴躁。 

 

三、教育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作为家长应特别注意: 

1.两代人教养的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双职工家庭在我国城市居多,这样,父母与幼儿每天分离时间较长,在一起活动交流的时间较少。显然,隔代教养为年轻的父母们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祖辈对孩子的慈爱宽容,也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但是,隔代教养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这并不是隔代教养本身的错,关键在于如何实施教养。因为即使是亲子教养,若父母教养不当,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教养与祖辈教养需要注意相互协调。 

其一,父母应明确自己对孩子的教养责任,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关爱。一些父母认为把孩子交给祖辈带,他们就该对孩子全权负责,在潜意识中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教养义务。因此,即使孩子与祖辈住在一起,父母再忙也应抽时间与孩子相聚或生活在一起,多关心了解孩子的状况,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 

其二,父辈与祖辈优势互补。一般而言,祖辈们生活阅历丰富,注重对孩子生活方面的照料;而父辈接受能力快,理论知识较多,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 

其三,注意保持两代人教养态度的一致性。家长之间对孩子教养意见和态度的不一致,会使孩子觉得有机可乘。比如,孩子一不称心就哭闹发脾气,而祖辈出于对孩子的娇惯,常常无原则地迁就了事,易使孩子逐渐变得任性、骄纵,在祖辈的一味保护下,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了靠山,即使父辈教育正确,也敢和父母作对,这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两代人应该相互理解和彼此支持,努力在对孩子的教养方面做到配合统一。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和谐的家庭气氛及父母的榜样示范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孩子在充满关心和爱护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幸福地成长,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一,家长要尊重孩子。家长应既是孩子的长辈,又是朋友和伙伴,和他们共同玩耍、活动、探索,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并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孩子好的表现应赞赏、表扬;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或错误言行,不能简单粗暴对待,而应循循善诱,给予正确引导。第二,父辈和祖辈应相互体谅,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欢乐祥和、尊老爱幼的家庭环境。其三,家长应做个“有心人”。作为孩子的父母,需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有的父母不懂教育规律,孩子犯了点儿小错,就把孩子批评得一无是处,甚至打骂相加,结果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压抑或反叛的性格,也可能为孩子所模仿,变得粗暴不讲理。因此,家长必须时时留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家长还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变化,使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能够被早发现、早制止。 

3.教育内容不可偏废,改进教育方法。 

现实社会中,不少家庭在设计和安排教育内容上存在片面性,具体表现为重视培养特长,如教孩子弹琴、跳舞、画画,而忽视了夯实基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笔者认为,这样做容易使孩子在个性上变得自私自利、骄傲任性、自理能力差。因此,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其特长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胆怯、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及早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 

另外,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是不可取的,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我们知道,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本身具有好动、好奇的特点,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认识外界事物。所以家长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幼儿的行为。如案例中那个多动的男孩,比其他幼儿显得多动了些,但不能就此认定他的行为都是不好的。笔者发现他喜欢干的事儿不少,玩儿时也很用心,但他不知什么时候玩、该怎么玩,所以常出现一些多动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注意教育方法:第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先制止其不良行为,再对他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让他知道错在哪儿,该怎么做;第二,可采取行为引导方法,引导孩子把比较多的精力花在他感兴趣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上,如陪孩子做智力游戏、玩积木拼图等;第三,多和孩子在一起,引导他如何正确地与同伴交往;第四,孩子有一点进步,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并适当提出新的要求。 

幼儿的问题行为会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注意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并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尽量避免一些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3). 

[2]汤燕辉.有社会行为问题幼儿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2004,9.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2

目录

第一部分

通往学前教育生态研究道路上的几个脚印

巴克和赖特:生态心理学

莱文和韦斯纳:文化人类学――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观点

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海恩德:复杂社会关系多层次结构理论――整合动物行为学和人类社会行为关系学

贝特森:生态认识论

罗高福: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

第二部分

生态取向的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家庭系统:聚焦于双亲间冲突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托幼机构

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社区:聚焦于社区与早期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

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文化

走向生态的学前教育研究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

李生兰

本书共有八章。第一章论述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价值及理论,指出了教师、家长在完园合作共序中的作用及策略。第二章从学前教育方案、学前教育课程、学前教育途径、学前教育师资等方面阐述了世界各国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简况。第三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园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的现状。第四章采用比较的手法,探讨了家园合作共育、家庭生活方式、家长教育行为对儿童和谐发展水平的影响。第五章说明了幼儿园运用家庭、社区资源提高家长教育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探索。第六章详细论述了幼儿园使用家庭、社区资源对儿童进行关爱父母的教育、合作的教育、多元文化的教育。第七章通过12个活动方案,具体说明了教师应如何开发家庭和社区资源,采用综合有趣的形式,渗透于各领域之中,第八章通过12个案例分析,指出了幼儿园如何引导家长利用家庭、社区资源教育儿童。

目录

第一章 理性思考 第五章 实践探索

第二章 国际视野 第六章 专题研究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3

为客观公正地开展评选活动,本届评选活动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的部分学科带头人组成评选委员会,采用双官方式评选。现将结果公告如下(获奖证书随即寄出)。

第六届(2012年)评选活动将自2012年3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12年6月10日。第六届评选结果拟于2012年6月30日前揭晓。

期待大家一如既往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研究生组

一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

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幼儿保育与教育政策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汪寒鹭《提升上海市幼儿园教师文化素养的模式比较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钱晓玲《近十年来印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张红娟《近十年来英国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

赵琳《3~6岁幼儿秩序感的发展特点》

二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余舒《父亲教养行为及与2-6岁幼儿社会的关系

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贺婷婷《父母对幼儿消极情绪反应方式、父母情绪调节方

式和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河南大学

李攀《河南省幼儿教师流动现状研究――基于教师激励的视角》

马灵灵《幼儿消极等待现象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潘茂明《6-7岁儿童数字估计能力发展的追踪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张欢《学前融合教育环境下自闭症幼儿早期干预的个案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张育文

《幼儿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现状研究――以长春市幼儿园为例》

南通大学

沈玉萍《迁徒人生――进城务工家庭学前期亲子互动个案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

杨迪《哈尔滨市城区3-6岁学前儿童忽视现状及其与家庭资本关系研究》

三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时莉《我国幼儿园教师地位政策状况及其政策建议的评价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傅芳芳《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研究――以上海市某一郊区幼儿园为例》

郭晓轩《以图画书为媒介对幼儿开展情绪教育的实践研究》

杜慧婷《小班幼儿父母的育儿焦虑及其受状态焦虑影响的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蒋盈《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效性的课堂观察研究》

王翠玲《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幼儿体验式学习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曾明鸣《近十年来新加坡学前教育改革研究》

高桂梅《农村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现象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

哈斯其其格《教育公平视角下内蒙古中东部偏远农牧区学前教育的调查研究》

温婷《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与改革的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李娜《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与运用的发展》

于晓晴《幼儿阅读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研究》

王俊红《4~6岁幼儿社会、同伴接纳对友谊质量的影响研究》

李原《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创造力的关系研究》

李帆《幼儿家庭常规和学习品质的关系研究》

王新洁《幼儿在园常规行为与其同伴接纳的相关性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朱政《幼儿教师职业适应性的阶段发展研究――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理论》

魏洪鑫《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违反规则的体验与反思――

教育现象学的视角》

孔凡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

孙倩倩《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状况的调查》

索长清《城市弱势群体子女早期教育现状调查――以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为例》

哈尔滨师范大学

陈红梅《幼儿退缩气质与问题行为及感觉统合能力的相关研究》

赵晓茹《城市幼儿家庭文化资本与其亲子阅读活动的关系研究》

河南大学

徐莎莎《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冀永慧《3~4岁幼儿自我控制训练活动的实验研究――基于体育活动的设计》

鼓励奖

杭州师范大学姚雪姣

内蒙古师范大学杜秀荣安梅琴苏慧

河南大学张园园

首都师范大学曹明正

广西师范大学马磊

山东师范大学李娟

本科生组

一等奖

南通大学

周星星陈帅《七巧板训练方式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验研究》

王彦妮《3~6岁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研究――以南通市为例》

朱冠男《南通市校外幼儿美术教育状况的个案研究》

庄云《3~6岁流动人口子女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

王靓《幼儿园公开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杭州师范大学

徐利智《基于家长与教师视界的“儿童幸福观”比较研究》

翁如仙《“虚拟关注”阶段应答语困境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陆眷行《走在城市边上――一个“山寨园”园长办园经历的叙事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崔卓《北京市以社区为依托的0-3岁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现状》

马晓萌《中班幼儿游戏情境中压力应对策略的研究》

沈艳军《本科层次职前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现状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张哔《小中大班幼儿积木游戏行为差异分析》

李婧菁《非合法收养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个案研究》

王静梅《绘图方式与脸型对卡通面孔吸引力影响的研究》

丁虹《探究一段体幼儿歌曲特征及创编实践》

莫青青《m幼儿园扁平化管理的案例研究》

戴忐慧《4-6.5岁自闭症儿童积木测验的实验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

韩《扩招后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二等奖

杭州师范大学

张瑜佳《不同社交地位的大班幼儿择伴行为研究》

龙娜《幼儿园绘本阅读环境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肖婷《杭卅市学前全纳教育现状初探》

吴丹《高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父母对其专业认识的现状调查》

北京师范大学

侯莉芳《在四环游戏小组开展乐高建构活动的可行性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安瑶《朋友情境和陌生人情境下3~6岁幼儿加入同伴游戏的策略研究》

侯娜《幼儿园传统民间游戏运用的现状调查》

梁晶《大班幼儿数字线估计能力的发展与策略运用》

李雪梅《本科层次职前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言语行为的现状研究》

刘《混龄角色游戏中幼儿不当行为及教师干预策略的研究》

焦丽《5~6岁流动儿童、城市幼儿、郊区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差异比较》

耿雨平《北京市幼儿园教师阅读现状调查研究》

张辉《城郊区父母与祖父母家庭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

李磊《a市民办幼儿园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祁小琳《走进“飘飞的蒲公英”――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现状的质性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吴英莎《壮族幼儿与汉族幼儿情绪理解的比较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

李春苹《促进民办幼儿园教师自我评价的策略》

广西师范学院

邓进红《幼儿园新人职教师工作压力调查研究》

徐庆萍《关于幼教实习生集体教学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杨盛超《宁波市慈城镇幼儿园教师领导力现状调查》

王菁《阿诺德・洛贝尔作品的田园风格和哲学意义》

江苏教育学院

苏南《南京地区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查研究》

南通大学

陈梦珠《0-3岁婴儿家庭亲予阅读指导策略的现状研究》

汤爱莉《倾听儿童的声音――3~6岁儿童对于快乐的理解的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

董瑶《多声部节奏游戏在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中的实践研究》

刘新鑫《北京市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张小珊《大班幼儿的数学入学准备研究》

娜《家庭中的媒介和亲子沟通与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相关研究》

三等奖

内蒙古师范大学

周丁《教师在组织大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指导语运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马丽娜《不同类型幼儿园经费收支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刘思敏《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闫红伟《幼儿园和家庭中幼儿进餐习惯的比较研究》

郑雪《中国古代“争”“让”哲学范畴对幼儿谦让教育的价值评析》

韩培《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师资保障机制研究》

莫迪《对我国学前教育“义务化”论争的评析》

河南大学

赵杏《入园适应期师幼互动的常人方法学探析》

北京师范大学

李顺霞《北京市街道幼儿园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前景探析》

熊国李《改进“自办园”家长工作的行动研究――以x幼儿园为个案》

上海师范大学

修成静《园本课程背景下幼儿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探析》

杜培君《幼儿早期书写能力培养:幼儿园的实践现状分析》

杭州师范大学

李珂《事业编制与幼儿教师从业积极性的调查与分析》

张佩斯《幼儿文明礼貌行为的现状调查》

黄文彦《幼儿园室内区角活动环境创设与使用情况的研究》

蔡汶静《影响幼儿建构游戏因素分析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王静《家庭精神环境对3~5岁幼儿行为自主发展影响的初步研究――以圆通幼儿园为例》

鲍雪《吴家营乡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熊娜《富源县农村学前班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常熟理工学院

曹亭亭《a市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沈丽雯《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开展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吴江市S幼儿园为例》

晏丽星《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研究――基于常熟市a幼儿园的个案研究》

常州工学院

陈方园《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取向的调查=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赵智虹《朋友和陌生人情境下中班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特点的差异比较》

张爽《农村幼儿园双语教育现状的个案研究》

广西师范学院

纪琳春《幼儿园户外游戏开展的现状调查研究》

李钰燕《南宁市公立幼儿园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与成因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刘敏《浙江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个案研究》

王芬《职前职后幼儿教师的隐喻调查研究》

黄燕虹《幼儿园家园互动论坛个案研究:家园合作的视角》

陈思思《(幼儿园科学教育)教材使用的调查研究》

金钰《幼儿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基于幼儿视角的调查研究》

黄凤《浙江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领导风格调查研究》

汪艳《幼儿玩具分享行为的博弈分析》

南通大学

高亚青《幼儿园初任教师的入职适应研究――以南通大学为例》

岳磊《学前教育男本科生职后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南通大学3位毕业生为例》

朱铃铃《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大班美术活动(秋天的美)的设计》

朱毛倩《实习生与幼儿园优秀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比研究――以语言教育活动为例》

成都大学

谌雅《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专业发展评价的调查分析》

薛小林《中班“被冷落”的活动区角改进策略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

邱珍《幼儿园男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王利《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化现状水平的研究》

颜雅娜《探析青年男性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识现状》

刘华《大班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互动反馈指导策略的现状调查》

王苗《西峰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研究》

袁蕾《中班幼儿教师集体科学活动中教学语言运用策略之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马春琴《小班幼儿情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李慧《乌海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

鼓励奖

内蒙古师范大学 赖晓倩 樊学敏 王婧 赵珊珊 凌宇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王圆 宋岩 王珍 宋长健 周红燕 吕鹏飞 王琰 刘彦 李霞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王巧红 董晓君 费雯

山西师范大学 刘婧 贾慧慧 祝亚丽 黄岩

山东师范大学 姜晓艳 张真 胡冉冉 李慧云 马凤娟 任衍薇 舒斐 王盼盼 邢振兰 杨晨晨 危婷婷 张世超

成都大学 袁芙蓉 王超

中华女子学院 樊虹 李青杨 陈秀丽

陕西师范大学 董正东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4

情景再现一:

幼儿园开展活动,一位小班幼儿家长用数码相机拍下了许多有意义的镜头。第二天,家长将冲洗好的照片带到班上。离园前,老师将有幼儿镜头的照片分发到对应的小朋友手上。事后,老师正在整理桌椅,做下班前的准备,琪琪的妈妈拉着琪琪来了。她气冲冲的对老师说:“为什么琪琪没有照片?你们做老师的真偏心,琪琪的座位也在最后面……”说完,拉上琪琪头也不回地走了……

分析:①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幼儿园开展活动的关注方式和支持程度不同。部分家长能主动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且有主动关心的意识,还有一部分家长由于不了解活动及照片的缘由,但是又很在意活动中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程度,所以会发生这一幕。②案例中教师处理照片的方法也有欠妥的地方。一方面带照片的家长是对班级工作的支持应给予感谢,另一方面应考虑到部分家长由于不清楚照片的来源,而对老师产生误会。教师可将这些照片作为布置主题墙或相关专栏的材料,设置一个关于此活动的集锦专栏。这样既能促进活动的深入,又能淡化家长对照片的过分注意。③案例中家长从照片联系到孩子座位在最后从而得出“老师真偏心”的结论,说明教师平时工作中缺乏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我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主动与生气家长沟通,说清照片的来源,并不是琪琪表现不好,其实琪琪在各方面表现还是很好的,以取得家长的理解。②利用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如家园小报可引导家长参与讨论,让家长互相教育、影响。也可在家长学校中邀请专家学者讲学,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情景再现二:

晨间活动时,老师在接待幼儿,丫丫来了,她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老师报以热情的微笑,并蹲下来拥抱丫丫,然后指了指操场一端的玩具筐说:“丫丫,自己去拿玩具吧。”丫丫的奶奶看了很生气:“老师为什么不帮孩子拿玩具,我交那么多费用,上你们幼儿园,就是让孩子得到好的照顾……”

分析:①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方法还未被家长接受,特别是祖辈的观念,由此也可看出家长对后代的溺爱程度。②收费高并非幼儿园的行为,但也可以理解,每一个家庭花费较多的钱,选择好的学校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好的照顾。③从案例中还可以看出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同时,也要更新家长的科学育儿观念。

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①幼儿园要运用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②教师要适当改变培养孩子的策略:既然家长不愿孩子多做事,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培训,逐步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而不能急于求成,造成家长误解。③对于幼儿园的收费问题,一方面用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家长的信赖,另一方面要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将幼儿园的收支情况进行公布,使家长能理解。

情景再现三:

肖雅在家饭菜一口不吃,每天用奶瓶喝流质食物。入小班以来,老师运用各种方法来纠正她不良的饮食习惯,经过一个月时间的锻炼,肖雅终于能自己拿勺子吃饭了,吃蔬菜时也不恶心了。老师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家长,家长很开心,但也有点半信半疑。国庆长假后,肖雅有哭闹情绪,家长了为了安抚她,每早入园时,都带一瓶牛奶,说:“小孩一喝奶,就不哭了。另外,我们也担心她在幼儿园吃不饱。”老师强调了这样做的危害,但是家长我行我素,自行其是,现在孩子拒绝吃午饭,吵着要喝奶……老师的努力前功尽弃!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5

关键词:案例展示;案例分析;实施步骤

近年来,农村留守幼儿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对于这一群体,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个依旧是农业大国的未来。目前,这一群体的真实现状确实堪忧!

一、案例展示

案例一:国庆长假刚过,农忙也告一段落,只剩下小菜园里的零碎杂活,奶奶带着4岁的莹莹在菜园里拔萝卜。看莹莹到处乱跑,踩坏了许多蔬菜,碰掉了不少辣椒,下午就索性把她锁在院子里。也许是饿了,小莹莹学着做饭,把厨房里的柴草点着了,不断升高的温度,引爆了煤气罐,发出巨大的声响,邻居们闻声赶来扑灭了大火,而孩子却因重度灼伤住进了医院。地区经济的落后,导致孩子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案例二:5岁的东东在家是个“小皇帝”。早晨,要把衣柜翻个底朝天,让他选衣服;餐桌上,甜的,咸的;干的,稀的;煎的,炸的摆了一桌,应有尽有,他还挑肥拣瘦的;看到别人有什么,他就要什么,不达目的就不去幼儿园;还威胁说,等爸爸妈妈回家,要告奶奶的状。无奈的奶奶只好听之任之。隔代溺爱,导致孩子渐渐养成很多不良习惯。

案例三:想想是四世同堂的嫡孙,是这个家庭的开心果。在节日和喜庆的时候,长辈们利用红包、礼物的刺激,让孩子模仿各种小丑的表演,叫他骂谁就骂谁。在亲友的怂恿下,想想了衣服跳舞,爬到姑父的身上掏口袋,给在场的每一位客人下跪叩头要钱;如有不给钱的,就叫想想骂。在他们的眼里,孩子只是一个玩偶。孩子的父母亲友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及教育的方式方法,在不经意间对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案例四:幼儿不能就近入学(没有村办园),地区经济落后,没有校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这就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一学期下来,擦伤扭伤的不用说,撞车翻车引起骨折、脑内出血的就有三起,而活泼可爱的小兰也因上学路上的一场车祸过早地凋谢了她还未及绽放的生命之花。

二、案例分析

贫穷落后,一直困扰着这里的人们。穷怕了的父辈们认为只有赚到钱,才能让儿孙们过上好日子。这是他们的终极愿望。为了赚钱,他们过着“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生活;为了赚钱,满怀激情的年轻人背起了简单的行囊,离开了嗷嗷待哺正值学前教育期的幼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淘金路。留在这片穷乡僻壤的老人,继续着农田劳作已是竭尽全力,还要承担着幼儿的安全接送、教育管理等重任。而这些老人们大多一则年迈体衰、精力不济,二则没有什么文化知识素养,三则虽有点育儿经验,但明显跟不上时代。这让那些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农忙时,老人天一亮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晚上,一直到把田里的农活儿收拾得差不多,才来幼儿园接孩子。双休日,孩子就无处寄放,连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还谈何家庭教育?

这就是我们这里农村留守幼儿的生存现状以及家庭教育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其严重性、严峻性和迫切性,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解决这一难题早已迫在眉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社会学习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长期以来,落后的物质文明,导致精神文明的必然落后。人们在竭尽全力创造物质文明之时,往往无暇顾及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是个大问题,也是个不容忽视而且刻不容缓旦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物质基础可以慢慢夯实,可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等,也等不起。要想改变这些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几乎等于零的局面,我们必须针对问题的症结,针对社会教育的特点,拓展思路,寻找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突破口。

那么,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哪儿呢?依笔者拙见,我们可以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把社会问题化为家庭问题,再把家庭的团体问题化为个体问题。那么,个体的对象是谁呢?就是守候在家为数极少的年轻父母。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组织起来,合力营造家园共育的社会氛围呢?理由有三:其一,他们大部分是积极向上旦接受能力较强的年轻人,沟通起来会更快捷有效;其二,每个年轻人都有为数不少的网络朋友,这一群体大多是年轻的爸爸妈妈,而年轻人之间的育儿心经交流、信息传递往往更直接、效果更显著;其三,日新月异的手机等高科技产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光速一样普及的网络已经连接上我们这个穷乡僻壤。

三、实施步骤

1.先动员一部分积极向上而且非常重视幼儿教育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年轻家长,成立家长委员会;系统地培训这些成员,让他们懂得一些简单的育儿知识,如: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及健康发展、良好习惯的培养、性格养成的关键年龄段,等等。

2.以这些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为典范,让他们首先行动起来,依靠他们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进行广泛宣传、动员,让家庭、社会早点认识到: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因为它蕴含着eQ(情绪智商)教育。所以,我们必须把幼儿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来抓。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6

关键词:幼儿;入园适应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30-03

一、问题的提出

入园适应是指的是新入园的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到幼儿园学习生活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要求,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出调整,以达到接纳幼儿园生活的过程,具体标准包括情绪稳定、生活上进行初步的自我料理、乐意与同伴沟通和交往、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活动、遵守班级规则等。[1]幼儿入园后会呈现出几种不同的表现,有的情绪愉快或比较乖巧,较快地融入幼儿园的生活,有的刚开始时会对新的环境好奇,但在周边氛围的渲染下也会加入哭闹大军,还有的幼儿会哭闹得比较厉害,表现为吃不香,睡觉时发生惊悸,情绪波动较厉害,或者退缩、不说话等。缩短幼儿入园适应的时间,帮助幼儿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顺利过渡,实现幼儿最初的社会化,是每年新生入园时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入园适应困难幼儿的个案分析

1.幼儿基本情况介绍。

姓名:鸿儿。

年龄:四岁。

家庭其他成员:爸爸、妈妈、外公、外婆。

父母职业:爸爸是大学老师,妈妈是全职妈妈。

鸿儿平时由爸爸妈妈抚养。外公、外婆生活在宜兴,有时也会到过来和鸿儿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对鸿儿的要求百依百顺。鸿儿的脾气不太好,有时会对外公拳打脚踢,但外公从来不加以制止。家中爸爸虽意识到对孩子的溺爱不好,但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较少。鸿儿的体质不好,小班第一学期生了肺炎,一个学期没上几天,因此当班级里其他幼儿已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生活,鸿儿第二学期才是真正的入园适应的开始。

2.案例分析。

①案例1:我坐哪儿呀?

到吃午饭的时间了,老师一桌一桌盛饭并叫小朋友搬椅子到桌子边吃饭。鸿儿每天都是椅子抱在手里,问老师:“我坐在哪儿呀?”。吃饭时,面对桌上的碗,鸿儿会喊:“哪个是我的汤?”他的椅子总是坐不住,仿佛长了脚似的会向后挪,以至于鸿儿吃饭的姿势多半是单膝下跪。

②案例2:怎么穿呀?由于鸿儿上幼儿园的时间比较短,其他小朋友都会穿衣服了,鸿儿每天还是等着老师帮他穿。于是老师决定教他学习穿衣服。在教鸿儿穿上衣时,老师把穿衣服的过程编了一首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扭吱扭上房子”,边念边演示,抓着衣领往后甩,将衣服披在肩膀上,两只小手像小老鼠钻进衣袖,最后从下往上扣纽扣。鸿儿在老师的帮助下穿好了衣服,他显得很高兴。第二天,午睡起床时,鸿儿拎着衣服站在床上喊:“老师,怎么甩?”老师说:“抓着领子,把衣服从头顶甩到身后,披在肩膀上”,可是鸿儿不知道要把衣服先反面朝前,甩好衣服时帽子扣在了脸上。

案例1和案例2凸显了生活活动中鸿儿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究其根源是家长包办代替,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鸿儿的妈妈是个全职妈妈,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事情基本都由妈妈包办了,许多事都是孩子还没想、没做时,妈妈都想到、做到了。鸿儿在吃饭时经常问:“我坐哪里呀”、“哪个是我的汤”,因为妈妈会给孩子安排好一切,鸿儿无需自己找座位、找饭碗。妈妈在宠着儿子的同时,对儿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并没用重视,在家吃饭时坐着、跪着,甚至趴着都无所谓,只要把饭喂下去就好。第一次在老师手把手的教他穿衣服时,衣服穿好了他很有成就感,说明他还是有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愿,但第二次自己独立穿衣时仍然不得要领,表明锻炼的机会太少。

③案例3:坐不住!

语言活动时,老师教小朋友学念一首新的儿歌,活动开始没多久,鸿儿就伸脚踢前面小朋友的椅子,前面的小朋友站起来向老师告状:“鸿儿踢我!”老师走过去,轻轻提醒鸿儿把脚收回放好。老师刚转过身,鸿儿就倒在一旁雯雯的身上,雯雯连忙让开,鸿儿顺势倒在了地上,张开嘴哇哇大哭起来。

④案例4:你别说,听我说!

这天老师上的是社会活动《学做小主人》,老师扮演客人来敲门,引导小朋友扮演主人与客人进行互动。小朋友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怎样招待客人,鸿儿在下面大声喊着:“给客人吃糖!”老师没有请他回答,请了身边举手的海宝站起来发言。这下鸿儿急了,他吊住海宝的胳膊,然后伸手捂住海宝的嘴巴,说:“你别说,听我说!”

案例3和案例4表明在学习活动中鸿儿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随意插嘴,没有倾听的习惯,想说就说。这些表现与他上幼儿园时间短有一定关系,与家长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也有很大关系。小班幼儿年龄小,对许多习惯的正确与否还没有概念,需要成人的示范和引导。

⑤案例5:你叫他和我玩!

音乐游戏《找朋友》,有一个环节是小朋友找个朋友手拉手做动作。这天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唱到“找到一个好朋友”时,小朋友都自由结伴面对面站好,鸿儿紧紧地盯着小溪,拽小溪的衣服,强行捧着小溪的脸,小溪被他折腾得很不乐意,跑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了。于是鸿儿站在原地哇哇大哭,边哭边喊:“老师,他不和我玩!你叫他和我玩!”

⑥案例6:好吃!给我吃!

区角游戏中,鸿儿先选择了搭积木,可是没多久他就跑到娃娃家,可儿扮演的娃娃家“妈妈”正煮饭喂娃娃,鸿儿看到锅里黄灿灿的“荷包蛋”,抢过来就说:“好吃!给我吃!”可儿想从鸿儿手里拿回荷包蛋,鸿儿却与可儿玩起了躲猫猫,爬到桌子底下去了,急得可儿向老师求助。

从案例5和案例6可见鸿儿在游戏活动中不会有效与同伴交往。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老师了解到鸿儿从小由妈妈带在身边,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鸿儿只喜欢跟最熟悉的人玩,他与小溪住在同一个新村,有一次下大雨,鸿儿的爸爸看小溪奶奶用自行车接小溪,怕小溪淋雨,就让小溪和鸿儿一起坐自己的汽车回家,于是两个小朋友变熟悉了,在新村里还一块儿玩。自此,鸿儿就认定小溪是自己的好朋友,总爱盯着小溪玩,也不管对方是否时刻乐意接受自己。鸿儿在游戏中与可儿抢“荷包蛋”,因为他不懂得与同伴友好相处,不会商量,容易发生争执行为。

⑦案例7:我怎么还不快呀?

户外活动时,老师安排小朋友到跑道上比比谁跑得快。孩子们按照男女生分组,共分成了六个小组,每组四个小朋友,在小组赛的基础上,各小组的第一名进入决赛。男生组决赛时,四个跑得较快的小朋友要一决高下,就在他们刚从起点出发时,鸿儿也跟在他们身后出发了,可最终没跑过前面的四个小朋友,鸿儿一下子抱住站在终点的老师的腿,大哭,还喊道:“我怎么还不快呀?”

⑧案例8:我怎么办呢?

饭后老师带小朋友散步,沿着石板小路走到小山坡前去看看班上栽种的橘子树有什么变化。回来的时候,老师决定带孩子们抄近路,从涉水池边经过竹林回班上。涉水池大约有四十厘米高,池里现在没有水,孩子们必须从池边往下跳,到了考验他们勇气的时候了。前面的小朋友一个个跳下来,跟着配班老师往前走,队伍最后面的是班里最胖的小姑娘琪琪和鸿儿。琪琪用求助的眼光看着班主任老师,表示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搭着琪琪的手,琪琪跳了下来。接着老师拉着琪琪往前走去,故意把鸿儿留在后面。鸿儿在后面大喊:“我怎么办呢?”老师折了回去,说:“没关系,你一定能行!”鸿儿听了老师的鼓励,勇敢地跳了下来。

案例7和案例8是鸿儿在运动中的表现——缺少运动、缺乏自信。鸿儿的动作发展不够协调,在强手面前输了,也是在情理之中。通过多次观察,老师发现鸿儿跟妈妈上幼儿园多半是抱在手里,或手拉手慢悠悠地走上楼。鸿儿一直生活在妈妈的保护之下,很少有挑战自我的机会,在困难面前他极不自信,不敢尝试。涉水池的高度对小班幼儿应该是能够达到的目标,可是鸿儿面对眼前的涉水池,迟迟不敢往下跳,老师又故意走了,鸿儿只得向老师求助。

三、解决策略

从鸿儿的个案分析中可见,现今中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们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家长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一个宝贝身上。当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双方都做出努力,通力合作,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1.家庭教育方面。①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在入园五个维度的适应顺序依次是生活料理、学习活动、人际关系、遵守规则、情绪稳定。[1]有关自理能力的研究表明,母亲教养方式中,溺爱程度越高,其子女入园适应中生活自理的适应情况就越差。因此,鉴于鸿儿在幼儿园里表现出的生活自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鸿儿妈妈应认识到自己的包办代替只能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坐在桌边用小勺自己吃饭,不用家长追随喂饭,有便意时能告诉成人,学习自己脱裤子、提裤子等,即使刚开始自己动手做时不如人意,也需要坚持,并且家长对孩子的进步要予以鼓励,使孩子产生自我效能感。②拓展孩子人际交往的范围。家庭中的关系主要是亲子关系,而幼儿园中是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发现,在家里“圈养”的孩子刚入园时哭闹会比较厉害,不能主动参加各项活动,难以融入同伴群体当中。而“放养”型的孩子经常被家长带到人多的地方,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与其他成人交往,这样的孩子到幼儿园时,适应得会比较快。鸿儿就属于“圈养”型的孩子,主要由妈妈照料长大,家庭关系又比较简单,鸿儿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很少,因而家长更应该在邻里、朋友、同事、孩子班级同学间,为鸿儿创造能够积极交往的机会,拓展其交往的范围,使他在入园后能适应集体生活。③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许多家庭存在重知识教育、轻习惯培养的误区,孔子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陈鹤琴先生也曾提到:“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的不好,终身受其害。[2]这些都强调了良好习惯应从小培养。针对鸿儿在幼儿园不会遵守常规的表现,家长必须培养鸿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如不挑食、正确进餐、独立睡觉等;以及文明礼貌的习惯,会使用礼貌用语、珍惜成人的劳动成果、不打断别人讲话等。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应当做到以身作则,循序渐进地指导、持之以恒地执行。

2.幼儿园教育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3]针对鸿儿这样入园适应困难的幼儿,幼儿园老师做了如下工作:①争取家长的支持与理解。《纲要》强调“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3]同样新生入园适应也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形成合力,与孩子共同度过入园适应期。新生登记入园后,老师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对鸿儿的妈妈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如家长不包办代替,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日生活有规律等。根据鸿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表现,老师建议鸿儿妈妈在节假日、双休日主动约班级的小伙伴和鸿儿一起玩。②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小班是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靠说教,而是要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寓教育于游戏之中。鸿儿的动手能力较弱,老师就多鼓励他到生活区喂“瓶宝宝”,用皱纹纸搓成“玉米花”、撕“面条”,再用小勺喂给“瓶宝宝”吃。在生活区,老师还投放了自制的软绵绵的“大螃蟹”,引导鸿儿学习扣纽扣,将“螃蟹脚”连接到“螃蟹”的身体上。户外活动时,老师经常鼓励鸿儿走独木桥、荡秋千,提高他平衡的能力,培养勇敢的品质;与同伴玩“捉尾巴”、“大风车”等游戏,增强腿部力量,提高奔跑能力;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帮助他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班级开展玩具分享周活动,鼓励鸿儿学说“我和你一起玩”、“我和你交换着玩”等,学习同伴交往的方法。通过各种游戏的开展,巩固幼儿做事情、守规则的兴趣。③正面教育促幼儿发展。所谓正面教育,就是以说理、表扬、疏导为方法,用榜样的力量作推力,从积极的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发挥积极性,克服消极性,从而使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4]正面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的动机和兴趣,在幼儿园,老师对鸿儿多采取鼓励引导,看到他的点滴进步都会及时予以表扬,当鸿儿吃饭时桌面变干净些了、会分清裤子的前后不再穿反了,当鸿儿能够勇敢地爬上绳梯、会和小伙伴一起分享玩具时,老师都会给予一个微笑、一个拥抱、在额头上贴一个贴花。由于自己的表现得到老师的肯定,鸿儿会主动地重复正确的行为,进行自我强化,好的行为坚持下来就成为了习惯。老师给鸿儿安排座位时也比较用心,将学习中能保持正确坐姿、注意力集中、能主动与老师互动的幼儿安排在鸿儿的旁边,作为榜样给鸿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地鸿儿也懂得了学本领时要“小脚并并拢,小手放放好,眼睛看老师,耳朵听好话”,并且努力地照着儿歌的要求去做。

参考文献:

[1]石丽伟.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入园适应关系的研究[J].学苑教育,2012,(14).

[2]刘大旗.家庭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J].成才之路,2012,(01).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7

长春市妇产医院早教中心,吉林长春 130042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健康幼儿早期教育的因素和早期教育的效果,为给予健康幼儿教育事业足够的数据支持。方法将参加早教中心进行早期教育的62名健康幼儿定位实验组,并选择与实验组幼儿基础资料相仿的62名幼儿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指导,另给予发育商(DQ)的检测,育商的检测。分别在幼儿进行3、6、9个月的教育之后进行1次检测,以便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后效果的评定,对照组幼儿无早期的教育指导,在进行对比时和9个月后进行对发。结果实验组幼儿在经过早期教育9个月后的发育商提高了(21.8±13.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幼儿在9个月后的发育商水平,对照组实验后的发育商为(3.0±9.8),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55,p<0.001);实验组幼儿在进行早期教育前有30名的发育商处于中下等,在经过教育9个月后,有33名幼儿的发育商明显高于中等水平,该组62名幼儿中有12名发育商在130以上;经过该研究的数据统计,提高幼儿发育商的因素有很多其一是对幼儿完成家庭作业的培训(R2=0.58),第二是参与早期教育中心进行培训的频次(R2=0.018)。结论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有利于幼儿的大脑、智商以及运动等发育,明显优于未经早期教育的幼儿,是提升幼儿发育商的重要手段。

http://

关键词幼儿;早期教育;发育商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a)-0086-02

[作者简介]王玲(1980.2-),女,吉林敦化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儿童早期智能开发工作。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度日益提高,而人们针对早期教育(简称早教)在对幼儿教育方面是否能起到作用还存在一定的疑虑,对早教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和明确[1],可以增进我国在幼儿教育工作方便的开展,提高我国的个人平均素质,为对影响健康幼儿早期教育的因素和早期教育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自愿参加早教的健康幼儿62名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组研究对象为自愿参加的早教的健康幼儿,共有62名幼儿,定为实验组,该组幼儿在进行早教分组的月龄在1个半月至30个月之间,平均(13.3±8.3)个月左右,幼儿发育商在70~111之间,平均值为(89.2±10.5),选择与实验组幼儿基础资料相仿的62名幼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幼儿在月龄、健康、父母或带养人的受教育情况等问题上差异小,基本相同。

1.2方法

针对实验组幼儿,在进行早期教育只前,对其发育商值进行检测,并且在进行早教后定期对幼儿的发育商进行检测,时间间隔在每3个月之间,发育商的检测应用高振敏等人[2]的幼儿发育诊断量表[3],进行评估者避免接触幼儿的早教工作,以防止出现评估失效的问题。通过对幼儿首次的发育商测定,给与个体幼儿制定相应的早教方案,并通过幼儿接受早教后的效果和幼儿发育商的测定对早教方案进行调整。幼儿进行早起教育的时间设定分别是1次/月、2次/月、4次/月及8次/月4种,每次进行培训的时间在90min左右,有专业的培训老师以不同形式对幼儿进行培训,形式多彩,以便提高幼儿兴趣,相应的培训方法在其余时间需要在家长的配合下独立完成、记录,家长培训的资料应给与培训老师进行综合统计。另外,本组家长全部进行保健知识、儿童营养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并尽量参与和幼儿之间的亲子游戏等。而对于对照组幼儿,在进行调查分组时,对其进行发育商的检测,作为基础信息值,后期不参与任何早已教育课程,在9个月后对对照组幼儿进行第二次发育商的检测。

1.3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0软件对该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处理,计数资料采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2结果

2.1对比实验前后发育商的情况对比

该组资料中,实验组幼儿共62名,在早教前的发育商平均值为(90.1±10.5),在该次对比实验后的发育商值为(112.0±16.8),即实验组在经过早期教育9个月后的发育商提高了(21.8±13.7)分,而对照组幼儿在入队前的发育商值为(91.0±9.8),在该次对比实验之后的发育商值额为(94.0±10.2),发育商经过9个月提高了(3.0±9.8),说明实验组在经过早教后,发育商的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幼儿,并且两组幼儿的发育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57,p<0.001)。

2.2实验组幼儿实验对比前发育商的时间段分布情况

实验组幼儿在实验对比中各个阶段的发育商变化见表1。

从表1中实验组幼儿的发育商分布中发现,在实验对比前,实验组幼儿有分布可知,有30例在中等水平之下,发育商的中等水平值在90~109,优秀水平为129以上,该组数据显示只有1例幼儿发育商值在中等以上,在9个月的早教培训后,仅有4例在中等以下,33例在中等水平以上,其中有12例已经达到优秀水平,在不同阶段的对比中,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与意义(p<0.01)。因此表明,随着早教培训的时间累积,幼儿的发育商也随之增长。

2.3提高幼儿发育商的因素

经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影响幼儿发育商的因素有很多[4],首先是幼儿完成家庭作业的程度,决定型系数在R2=0.58,即幼儿发育商的提高有58%的概率是因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而决定,第二是参与早期教育中心进行培训的频次(R2=0.018),第三是幼儿性别(R2=0.017)。

3讨论

该研究显示,实验组幼儿在经过早教培训后的发育商值有显著的提高,并且在3、6、9个月之间,有点递增的趋势,从时间与培训效果的角度分析,幼儿在经过早教的时间不宜过短,应满足9个月以上的早教时间,该组实验后发现,实验组经过培训后,幼儿发育商平均提高21.8分。对照组仅提高3分,实验组为对照组7倍以上,两组的对比值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表明,早教对于健康的幼儿发育是非常有效的,可能由于幼儿在早期的发育中神经系统的可塑造性比较强[5]。并且与早教的老师于家长配合有很大关系[6],该组数据分析说明,早教的效果与幼儿完成家庭作用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其系数为R2=0.58,另在幼儿在参与早教的频率也会直接影响早教水平,频次越多越会增强效果,但是每月1~2次的进行早教也是可行的,但要在完成家庭作业的基础之上。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有利于幼儿的大脑、智商以及运动等发育,明显优于未经早期教育的幼儿,是提升幼儿发育商的重要手段。

http://

参考文献

[1]穆凤霞,孙春荣,付立平,等.北京市怀柔区0~18个月婴幼儿早期教育效果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3):229-231.

[2]李彩红.早期教育对幼儿体格和智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0(34):373.

[3]李美玲.婴幼儿早期教育与潜能开发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7):171-173.

[4]耿庆妍,岳晓红,徐大宁.个性化教育对婴幼儿体格及智能发育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8):194-195.

[5]徐志兵,杜德锋,张晓雁.早期教育对早产儿大运动发育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9):396.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8

通过对本班幼儿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影响当前幼儿自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普遍都存在着两面派的现象,许多幼儿在幼儿园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在家中,却并非如此。对此,笔者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调查了我班幼儿在家自理能力的现状与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并作出对比分析,试图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关的教育对策。

1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在家以及在园的情况分析

为什么现在的社会在不断进步,而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形成越来越成问题呢?这应该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方面来寻找答案。这两个方面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形成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根据笔者对本班幼儿自理能力在家与在园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如下:本班幼儿在家表现包括(用勺子吃饭、不尿床、会擦屁股、自己擦鼻涕、自己穿鞋、会穿衣裤、会扣扣等方面)较好率在65%左右,而同样是这些方面,幼儿在园表现就好很多,较好率在90%以上。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在园自理能力通常会比在家强很多,这是为什么呢?由于中国的国情,每个家庭都多多少少的宠溺着孩子,尤其是老人,什么都帮孩子做,生怕孩子不会,弄疼、弄伤了自己。而孩子也养成了在家遇到什么事就张嘴喊,一些自己能够做的事情都要家长做,不愿自己做。有时候也会经常听到家长跟笔者反映说自己的孩子在家的时候不好好吃饭,偏食,挑食,但是笔者却观察到幼儿在园的时候,就能够很好地自己吃饭,偏食、挑食的现象也比在家里要好得多,从这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大部分幼儿还是存在很严重的两面派现象。

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家园差异的归因分析

为什么幼儿会存在两面派的现象呢?要想解决“两面派”的问题从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2.1家园规范与角色的不同

幼儿在幼儿园扮演学生和同伴的角色。在家庭中,幼儿的角色是年幼的子女。相不同情境或相不同的人,个体的角色是多种的,显然,相较于家庭,幼儿园对幼儿有更明确的行为要求,即幼儿行为规范。例如找准自己的位置,按要求“上位”,不随意乱坐;听到教师的指令后动作要迅速;上课时想回答问题要先举手等等。而且,幼儿园在实施这些规范是较为严格的,对于违反规定的幼儿,教师给予批评指正,对于能够遵守规范的幼儿教师给予表扬,这些都强化了幼儿的角色行为。但在家庭中,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家长会去包容,觉得没什么大问题,缺乏约束力,一旦孩子犯错了,只要孩子一哭,家长也会“心软”,所以孩子在家就会越来越没有规矩。

2.2教师与家长关系的不同

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是“权威”的,老师的话有如“圣旨”,幼儿往往言听计从;而家长与幼儿是密不可分的亲情关系,这层亲密感使家长在幼儿心目中“权威感”消失,使幼儿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另外,从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所处的地位来分析。幼儿在家庭中往往处于核心地位,被父母长辈当成“小公主”、“小皇帝”来对待。而在幼儿园则不同,2-4位教师要面对三、四十个幼儿,每个幼儿不会有独享教师关注的地位,他们只有通过遵守幼儿园的行为规范,争做教师心中的“好孩子”,来博得教师和同伴的喜爱,进而获得一定的地位。

2.3家园教育的不一致

家园教育的不一致其实根源还在于,家人过分地疼爱孩子,很片面地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缺点,我家孩子什么都是好的。不客观、不理性地审视自己的孩子,从这我们不难发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与幼儿园教育相违背,这点对幼儿各方面发展是很不利的。

3教育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两面派”现在的存在是极为正常的,如要消除、减轻幼儿两面派的现象从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家园的配合与沟通。那么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3.1多种途径,交流合作

家园共育是世界幼教改革的趋势,家园合作沟通现在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幼儿园应采取多种途径来加强家园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以下从教师、家长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1)教师在平时应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时间,或者通过电话、家访或微信等平台,热情的与他们交流,向家长介绍其进步的地方。关注孩子的一日生活,关注每一个小细节,有闪光的地方,及时向家长交流,当然,不好的地方,也要与家长沟通。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介绍一些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方法,作为专业的教师,要更主动的与家长进行沟通。

(2)家长与老师沟通的方法也有很多,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机会;可以给老师打电话;又或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亲子活动,例如家长开放日、家长上课、亲子运动会、家委会等,了解自己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能够更正确有效的协助老师正确育儿。

3.2家园共育,共同进步

家园共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一个“共”字,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的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庭与幼儿园同是培育幼儿的重要环境,家长与教师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我们幼教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家园共育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与家长多沟通,才能更理解我们,情感交流的渠道畅通了,才能谈得上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教育幼儿。

4家长指导策略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9

关键字:小班;幼儿;攻击;咬人;原因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70-04

一、问题的提出

他们是一朵朵娇嫩的小花,而我是这片花园的园丁。美好的景象刚刚在我脑海中浮现,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声、一个个淤青的牙齿印、一张张被指甲刮花的小脸,还有家长们怀疑的眼神,让我不得不追问自己:这些发起攻击的孩子怎么了?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应该怎么办?小班幼儿攻击的问题正式摆在了我的面前。

二、原景重现(案例呈现)

因为小班幼儿攻击普遍,本人选取本班攻击频率较高的2位幼儿,选择有普适性的案例呈现。

案例一:小豪来园后直接走向心仪的一桌积塑,坐在这桌的其他幼儿已经完成了“了不起”的作品,积塑基本上被用完了,刚刚用完最后一块积塑,小豪趁恒恒不备,从恒恒的作品上拆下一块积塑,小心地用余光看看恒恒,环顾四周后,再次伸手。恒恒发现情况,并用手护住自己的作品,小豪失败后,奋力争抢,在争抢的过程中,恒恒的作品已经被小豪拆成了一块块。小豪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恒恒的眼里含着泪水,恒恒刚要伸手想拆了小豪的作品,小豪已经在恒恒的手上狠狠地咬了一口。

案例二:午饭时,诚诚、小辉、小宇、玲玲坐在一桌,吵闹的说话声不时从他们一桌传来,小辉甚至端起饭碗神采飞扬地高谈阔论,诚诚也不时说上两句,不一会,只见诚诚神色严肃,站起来用嘴巴咬了小宇伸出来的两根手指头。经过调查,原来小辉、小宇、玲玲都在说:“今天我会吃两碗饭,诚诚肯定一碗都吃不下!”当时小宇还伸出两个手指头比划,诚诚因此气愤咬人。

三、望闻问切(问题分析)

攻击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伤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一般表现为:打人、咬人、踢人、推人、抓人、破坏别人的物品等。儿童的攻击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利或空间,并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一种是敌意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如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

攻击的特点:据美国学者哈杜普的研究:年龄小的幼儿工具犯比率高于年龄大的幼儿;男生比女生攻击多;2~4岁攻击形式发展趋势: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

因此,以上案例中的小豪、诚诚均是对同伴发起了攻击。其中小豪、诚诚均是男生,年龄属于班里较小的孩子。

小豪的欲望是:希望得到更多的积塑搭建一件“完美的作品”。但是小豪在搭建过程遇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缺少材料,另一个作品受到破坏的威胁。为了解决缺少积塑的问题,他采用抢的手段来实现;为了保护自己的作品不被他人破坏,小豪用咬人的方式来攻击“破坏者”。因此,发生了攻击中的工具犯。诚诚的欲望是: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我也可以像你们一样棒”,但是同伴的语言刺激,不断抬高自己而奚落诚诚,使诚诚采取咬人的方式进行攻击,发生了攻击中的敌意犯。

小豪和诚诚发起攻击的初始点均是欲望的驱使。有所不同的是,小豪的攻击的导火索是他人的行为刺激。诚诚攻击的导火索是他人的言语刺激。可见,幼儿园中的攻击产生原因很多,较常见的为:行为刺激和言语刺激这两种。

四、刨根问底(问题产生原因)

攻击绝非先天赋予的,幼儿作为社会化进程中的个人,必然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攻击的形成。

(一)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和大众传媒等

1.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家庭成员对幼儿的影响是重大的。家庭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教养方式来实现。主要有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

分析两个幼儿的家庭,小豪家庭为正常的“4+2+1”的独生子女家庭,诚诚家庭为重组家

庭中的共同孕育的孩子。两个家庭的教养方式均属于溺爱型。

小豪家庭中亲辈、祖辈对孩子顺从,过度忍让,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不加管束,甚至袒护纵容。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自私自利、为所欲为、人际关系不佳。具体表现为:小豪幼年长牙时觉得牙齿痒痒,喜欢通过咬人的方式来缓解。等牙齿长齐后,这种咬人的习惯仍没有改善,家长听之任之,不批评、不纠正,幼儿的行为得到了正强化,成为他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诚诚家庭中亲辈对孩子更是百依百顺,对孩子的要求一味满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变得依赖性强、自理能力极差、任性蛮横、自主性差、意志薄弱。具体表现为:诚诚每天必须让家人买了自己喜欢的零食才肯上学,一旦家人不满足,他就以大哭、乱抓、乱咬表示不满,直到家人满足自己的愿望。

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过度纵容,导致幼儿幼稚、不成熟,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出现问题。

2.幼儿园环境。

(1)幼儿园物质环境。活动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幼儿的攻击有影响。例如:正是由于晨间桌面游戏玩具数量有限,导致了小豪争抢积木以满足欲望的攻击。

活动室的空间的大小会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活动间过小,则儿童发生争执、打闹的机会多。我班共有三十八名幼儿,在一个相对较宽敞的活动室。就在这个相对宽敞的活动室,我班的攻击仍然频繁发生。

(2)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指的是幼儿同同伴、老师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氛围。研究表明有良好的师幼互动的幼儿更爱交际,对同伴友好,同伴更乐意接受他。同伴交往也同样重要,如果缺少同伴交往,特别是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如缺乏社交意识、自我中心比较严重、缺乏交往技能等。

由于攻击频繁、缺乏交往技巧,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愿意和小豪、诚诚做朋友。屡教不改的攻击,也让教师对这两位幼儿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两种情况加剧了小豪和诚诚两位幼儿的心理负担,使攻击屡禁不止。

(3)大众传媒。现在,幼儿生活中的现代化更先进了,电视、电脑、手机应有尽有,尽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实惠不少,但是问题同样还是很多。在潜移默化中,幼儿学会了很多,其中包括攻击。

班杜拉代表的社会学系理论者认为,电视对幼儿的攻击有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它教给儿童攻击性的学位方式;②它让幼儿放松对攻击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③它降低了幼儿对暴力的敏感性,并习以为常;④它使幼儿对现实的想象建立在自己的行动上,过分地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由报复发展到攻击。另外,研究表明,玩暴力游戏的时间与攻击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10

每位幼儿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家庭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造就他们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程度的交往能力。当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跨出人生的第一步,并不是每位幼儿都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很快学会正确与同伴交往,在相互交往中常常由于动作或观点的不同发生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大都是非敌意的,是幼儿实践交往、学习遵从交往规则、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必须经历的社会化过程。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照相馆里的摄像师静静正在门口大声吆喝“谁来照相,免费照相”,这时娃娃家的涛涛听到了吆喝声,来到了照相馆里想拍照。静静一看是涛涛来拍照,连忙说:“涛涛你走,我不给你拍照。”(涛涛小朋友平时经常欺负小朋友)涛涛听到就生气地说:“我就要拍照。”两个人在照相馆门口争执不断,涛涛还拿着手里的积木手枪,对着静静打。其他游戏区的幼儿陆续来到照相馆想拍照,涛涛见状,两只手一横,拦在门口说:“你们也不许进去拍照。”

案例二:小乐和天天这两个平时就爱一起玩的好朋友,现在在建构区里各自专心致志地搭着积木,玩得可真起劲。不一会儿,小乐缺一块正方形的积木,就去问天天要,天天不肯给,小乐就把天天搭的城堡给推倒了,接下来两个好朋友为了一块积木发生了争吵,互不相让。

案例三:课间喝水时间到了,每次喝水我都提醒幼儿排队接水,可总有几个孩子排队时喜欢推推挤挤,这不由于后面的小朋友挤上来,冰冰不小心踩到了西西的脚,冰冰马上跟西西说对不起,可西西却认为他是故意的,反手把冰冰推倒在地上,冰冰顿时委屈得眼泪掉了下来。

三、案例分析

1.孩子年龄因素

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意识,易于与他人发生冲突。如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自己想玩的玩具没有得到、希望加入别人的游戏又被拒绝等。

2.家庭教育因素。

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非常严重,大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大人对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孩子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不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面对矛盾时,充分显露出霸道任性的性格特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3.幼儿个体差异因素。

每位幼儿的类型、气质和性格都不同,如有的孩子脾气温顺文静;有的孩子脾气急躁好动;有的孩子胆小懦弱、不善交往;也有的孩子豪爽大方、热心过头等。在集体生活中,有的孩子表现出很受认欢迎,而有的孩子则常受到别人的冷落。

四、解决措施

幼儿间的矛盾冲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矛盾与冲突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幼儿在探索这个世界,他们在相互认识和了解,叫喊、抓、抢、推、打都是探索和了解的一部分。幼儿正是在一次又一次与他人发生冲突、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人沟通、协商、分享、合作与谦让。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个性健康发展。

1.了解冲突原因,正确对待。

随着交往圈逐渐扩大,幼儿对外关系的焦点由亲子关系逐渐向同伴关系转移。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在我们班里,小朋友玩玩具时最容易出现矛盾冲突。小孩子对一样玩具的好奇心也就几分钟,当一种玩具玩够了,就想要玩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这时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直接拿别的小朋友桌子上或手里的玩具,另一个小朋友的本能反应是大叫或动手阻止小朋友拿自己的玩具,这时矛盾发生了。所以我们要及时了解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处理。

2.给予解决机会,适时放手。

皮亚杰的儿童交往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儿童自身的积极能动作用,主张教育要创造一定条件,给幼儿自由活动和处理同伴间相互关系的机会,让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接触不同观点。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充分信任幼儿自己有能力处理好,不动声色地观察他们的言行,不要急于介入和干预,而要试着让幼儿自己解决矛盾,既关注幼儿的冲突,又尽量不干预。案例一所述的情况,当摄影师静静看到涛涛拦着其他小朋友,不许他们进来拍照时,意识到这样下去会没有生意的,她主动提出解决办法:给涛涛拍一张照,条件是涛涛不能拦着其他小朋友,结果涛涛同意了,于是游戏又愉快地进行着。

3.利用“自然后果法”,顺其自然。

法国教育家卢梭根据自然教育原理提出自然后果法,即对儿童的过失不责备和惩罚,而利用过失的自然后果,使儿童自食其果,从而促使其反省并改正。在幼儿矛盾冲突中,适当利用“自然后果法”,使他们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效果明显。针对案例二中小乐和天天两个人因为一块积木而争吵,直到活动结束,谁也没完成各自的作品。对于此类事件,我没有急于上前指手画脚,而是采取“自然后果法”,引导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让幼儿体验到没有玩成游戏的不快,继而引导全班幼儿讨论,“两个人都想搭的时候应怎样做”?结果,没有完成作品的小乐和天天都说:“应该轮流玩,不能吵闹,更不能争抢。”实践证明,适度利用“自然后果法”引导幼儿解决矛盾冲突,比教师像个法官似的“判决”的方法产生的效果对幼儿的教育影响要深刻得多。

4.学习交往技能,积累经验。

平时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技能,如教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等,这些技能的熟练运用,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冲突,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案例三中的冰冰不小心踩到了西西的脚,他马上道了歉,可是西西却没有学会原谅,而是做出了推人的动作。老师首先要让西西意识到:冰冰是不小心踩到他的脚的,而且已经跟自己说对不起了,这时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做一个大度的孩子。同时对班上一些典型幼儿进行相对应教育。例如对经常使用攻击的幼儿,采用适当惩罚方法,让他们尝试后果;对于经常求助别人的幼儿,鼓励他尝试自己独立解决;对经常被人欺负后默默承受的幼儿,则鼓励他们摆脱无助状态,有时甚至鼓励他们勇于“自卫”。

5.提倡家园配合,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