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十篇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十篇

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6:51

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社会调研;职业岗位;职业能力

 

近年来,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以30%左右的年均增幅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门类[1]。“十二五”以来,我国生物产业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2015年产业规模超过3.5万亿元,在部分领域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甚至具备一定优势[2]。

 

2013年,徐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6亿元,仅次于泰州(625亿元),占全省1/7以上,位居全省第二[3]。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924.2亿元、增长15.6%。2017年徐州市颁布了《关于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方案》指出未来几年我市将深入实施推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推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到“十三五”末,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要突破1500亿元[4]。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目标就是培养管理、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5]。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革新优化,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了配合学院的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服务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药品生物技术教学团队对淮海经济区的生物制药企业进行详尽的调研。

 

1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制造2025》、《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淮海经济区和江苏省生物制药产业为依托,以徐州市、连云港市等城市生物制药产业对高职人才需求以及就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需求为内容,以江苏省及淮海经济区生物制药行业协会、制药企业、一线工程师及技术人员、药店、药房、药物研发部门和机构、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及实习的学生为对象,以科学的方法为工具,从而获得大量的有关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要求和建议第一手资料。在分析归纳总结资料的基础上,探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教学改革,紧贴市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调研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2.1调研对象

 

本次主要调研了淮海经济区及江苏省的主要生物制药企业、行业协会、知名连锁药店、医院药房等,主要调研了相关的专家、企业的高管、一线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科研人员、药店的店长、药房的主管和我们的毕业生以及实习生。共调研制药企业30余家,专业人员50多人,毕业生30多人,实习生40多人。主要调研的企业见表1。

 

2.2调研内容

 

主要调研生物制药行业的生产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生物制药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以及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药店、药房的职业岗位需求及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科研机构、科研院所的职业岗位需求及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个人创新、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行业、企业、药房、药店等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及实习生的意见及建议,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2.3调研方法

 

2.1.1直接访谈法

 

通过预约和行业专家、企业的负责人、一线工程师等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获取第一手直接的资料。

 

2.1.2电话访谈法

 

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对相关人员访谈调研。了解生物制药行业的用人状况,人员流动情况等。

 

2.1.3问卷调查法

 

设计纸质和电子的调查问卷,包括:专业调查表(学生版)、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学生版)、专业对口企业情况调查表、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用人单位版),通过邮递的方式或e-mail形式邮寄给调研单位,然后收集整理。

 

2.1.4QQ调查法

 

利用药品生物技术专科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班级QQ群和校企合作理事会QQ群,对毕业学生进行跟踪,随时掌握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状况,收集学生在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听取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

 

2.1.5网上调查法

 

利用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网、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网、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网、医药英才网、中国制药产业链网等知名网站,了解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人才需求信息、职业岗位信息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3调研结果与分析

 

3.1生物制药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各种方式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社会需求进行社会调研,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需求的主要工作岗位、岗位职责及能力要求见表2。调研的结果见图1,各个生物制药企业对一线的技术技能型员工需求量最大,占所有需求岗位的35.2%,其次是生物药品销售员占24.3%,接下来是质量检测员占14.8%,再接下来是研发助理占6.6%,其它占15.6%。从调研结果来看,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准确的,生物制药企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最多是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专业知识扎实、思维活跃的研发助理需求量较少。

 

3.2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要求

 

对调研材料分析,可以发现生物制药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整体素质要求包括责任心、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中责任心占20.80%,在毕业生素质中比例最高,调研中企业的负责人认为生物制药工作是非常严谨和精确的,这对毕业生的责任心要求非常高,稍有差池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对和我们专业合作密切的企业的负责人如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认为我们的毕业生责任心很高,很符合企业的需要。排在第二位的学习能力17.40%,企业普遍认为制药专业毕业生应有足够的责任心,专业知识和能力欠缺一点关系不大,但是一定要有非常好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其次是团队合作精神占毕业生整体素质的14.30%,生物制药生产过程一个团队相互协作来完成的,这就需要毕业生有大局意识整体意识。调研中还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素质有创新能力的要求,占毕业生素质的9.80%,一些企业负责人认为毕业生工作2-3年后,对自己的工作应该能够创造性的发挥,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3.3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

 

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主要包括:上游工程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细胞融合技术、pCR技术、基因操作技术、菌种的选育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培养基优化技术等);中游工程技术(细胞发酵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培养基及设备灭菌技术、发酵放大技术等);下游工程技术(生物分离纯化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检测技术等)。通过调研发现,学生选择传统的微生物发酵、药物制剂等岗位较少,更多的学生选择了基因工程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岗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生物制药企业正在发生剧烈的变革,从传统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向现代生物技术制药转变,这也要求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紧贴市场需要,不能因循守旧。

 

3.4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要求

 

调研发现,企业和毕业生对学校的课程中生物化学、生物发酵技术、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药物分离纯化技术、生物药物检测技术等课程对工作岗位帮助非常大,占调查比例的78.6%。分析化学、微生物与免疫、酶工程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课程也比较重要,占调查比例的56.3%。接下来,实用药物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物化学、药物储存与养护等课程,占调查比例的28.3%。

 

4调研的结果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启示

 

通过对淮海经济区及江苏省生物制药行业调研,我们对生物制药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和生物制药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以及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调研发现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市场脱节,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所以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创用融合”的路线。

 

4.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能力为本位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以能力为衡量标准,所以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应以能力为本位,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企业希望缩短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期,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和企业一起制定,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使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4.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调研发现很多企业特别是现代的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在完成现有的岗位职能外还需要学生具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也完全符合国家发展现状,国家正在大力的提倡“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参考文献:

 

[1][3]韩子睿,张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研究及“十三五”发展建议[J].科技和产业,2015(4):22-29.

 

[2]吕伟斌,肖琼莉,卢洁,等.玉林市生物产业现状与发展展望[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7(6):52-55.

 

[4]贺星岳.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61-65.

 

[5]李阳.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9):85-88.

 

[6]曹正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调研报告[J].职业,2014(10):77-78.

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篇2

【关键词】高职学院二级教学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40-01

教学管理是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随着我院招生规模的扩大,学院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承受巨大的压力。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学的有序进行,推进教学改革,我院开始推行院、分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学院管理重心的下移,各分院由原来的教学执行单位变成了相对独立的、拥有一定自的组织者,这种变化使得分院面临新的问题和局面。

1.明确划分院、分院两级教学管理的职责

学院教务处是在分管院长领导下负责学院教学的长远规划、总体设计、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二级分院负责落实学院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组织实施教学、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完成具体教学管理和运行工作。院、二级分院如何既能贯彻学院的统一部署,又能体现分院的相对独立,双方明确自己的职责显得尤为重要。

2.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制药工程分院教学管理的基本做法

2.1分院专业方向定位

分院专业群的设立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考虑所在行业背景,才能获得相关的支持,获得长久的生存。我分院在原有的药学、生物制药技术两个专业的基础上,选择新申报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理由是考虑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两个专业接近原有的药学专业,考虑了相关师资资源的可利用性;二是顺应了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革的背景,基于这两专业有充分的市场需求而这两专业在省内专业人员不足。

2.2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二级分院最主要的职责,在于培养人,而人才培养的任务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来完成。

我分院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广泛开展社会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调研就业岗位、专业培养目标、企业对职业素养及社会能力培养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可持续的、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中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我们把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和解决人才培养方案中显露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省级课题立项优先考虑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教研教改项目,如:“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制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德技并重、教产互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职药学专业“德技双修、学训交融、三段轮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

2.3教学基本建设[1]

本分院按规定进度要求积极推进省重点专业药学、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院重点专业中药制药技术建设和管理,制定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本分院各专业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工作机制。启动本分院药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申报省级核心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按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积极鼓励本分院教师参加省级、部级规划教材的编写,组织本分院学生参加省级技能大赛。

2.4教学运行管理

2.4.1制定和完善分院教学管理规范[2]

为了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得以具体的实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分院必须在遵循学院相关管理制度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补充、细化分院教学管理规范和制度。

具体来说,分院教学管理规范包括教学人员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方案、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制药工程分院考试制度、制药工程分院实训课程教学规定,制药工程分院学生顶岗实习考核办法等。

对于每一项具体的教学资料及其教学环节,应该有具体的、细化的、可执行的标准。如:制药工程分院关于授课计划填写规范化的要求、制药工程分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顶岗实习环节的薪酬标准、教学团队建设标准、教案编写标准、课件制作标准、教材评价选用标准、校本教材编写标准等。整个规范体系应该涉及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中的每一个环节,以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得到完整的执行,并且为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可指导的意见和建议。

2.4.2在教学过程检查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管理本身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分院始终非常重视教学过程检查工作,工作的重点从简单的教学质量检查转移到提高教学过程质量中各项工作上来。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点和评价指标,明确要求,并组织实施,把教学检查的监督作用与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的引导培养相结合。检查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的制订、教材的选用、授课计划的编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科研项目参与度、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课程考核成绩评定方案设计、教案、课件等,另外针对“理实一体化课程”专门考查其教材、学材、教学项目设计、考核评定等支撑材料设计的合理性。

2.5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实施本分院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并进行绩效考核。在实践中,应该把教师和教学人员的考核结果和岗位津贴、年终奖金以及职称和职务的晋升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

从我院推行教学二级管理取得的成效来看,推行教学二级管理对于提升分院的教学管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通过加强分院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使教学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为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建立稳定良好的教学秩序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倪文,赵克宝.高职院枝二级管理模式下系日常教学管理机制探索[J].网络财富,2010,(24):64

[2]王菽.对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下教学管理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华章,2010,(19):84-85

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篇3

[关键词]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701(2016)07-0136-04

[abstract]ClinicalpharmacyofChinesemedicine,patientasthemainbody,isthesubjectoftheroleandmechanism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tisalsoacomprehensivedisciplineofclinicalmedicineresearchrationality,effectivenessandsafetyevaluation.ClinicalpharmacyofChinesemedicineisanemergingdiscipline,itsdisciplineconstructionandpersonneltrainingareintheexplorationstage.theunitestablishedtheprofessionalmaster'sadmissionspointin2015.inthispaper,wemakeasummaryofthedisciplineconstruction,personneltrainingprogramsandexperience.

[Keywords]ClinicalpharmacyofChinesemedicine;Disciplineconstruction;personneltraining;Graduatestudent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总体要求与目标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实践内容与安排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2。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3。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4。④药库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5。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6。⑥制剂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于该岗位实习约6个月,见表7。②临床科室培养方案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3.4结语

诚然,本单位于2015年刚刚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在摸索,恰恰与临床中药学在国内的现状相一致,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探索、挑战与尝试,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中药师也会随着在临床的发光发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赖与支持!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铸临床中药学明日之辉煌!

[参考文献]

[1]赵宇昊,唐燕,李书珍,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临床中药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12):1891-1892.

[2]张敬璋.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方向[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5):115-117.

[3]高小明,姜春梅,夏淑霞,等.浅议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建设[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139-140.

[4]邓永建.临床中药学的实践及思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2):4709-4711.

[5]王建.基于中药学专业《临床中药学》课程的教与学思考[J].中药与临床,2015,6(4):37-39.

[6]刘宇,张一昕,韩雪,等.临床中药学案例分析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8):113-114.

[7]周蓓,吴燕春.临床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38-139.

[8]胡小勤,曾学文.提高《临床中药学》学科教师兴趣激发能力的方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3):61-63.

[9]王安香.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师作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28-129.

[10]顾晓玲,朱江,陈丽华.中医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初探[J].中国执业药师,2014,11(10):54-56.

[11]王安香.论临床中药学及其学科界定[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5):37.

[12]陈晓阳,李晟,刘平安,等.《临床中药学》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J].中医药导报,2014,20(2):151-153.

[13]李洁,张虹.加强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0):1048-1049.

[14]吕丽华.对临床中药学发展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266.

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药学;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72-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药学学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行业间的交叉渗透、企业间的并购融合逐步加剧。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成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1]。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保证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我院在广泛调研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依托中山大学的资源优势,进行了有自己特色的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以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为依据

我院在人才培养总体设计上,以全球药学教育基本要求为标准,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原则,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宽厚人文底蕴、强烈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因此,改革紧紧围绕“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培养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规划上,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加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利用我校强大的文、理、医科的资源,努力构建药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药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药学与医学相渗透、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培养模式。

现代药学学科的特征是:(1)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应用型和综合性很强;(2)科学技术高度集中,发展迅速;(3)已迅速转向为化学-生物学-管理相结合的新模式;(4)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5]。为适应这一趋势,近年来,我们先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增加总学分,体现药学专业自身的多学科特点,同时相应提高专业课学分比例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凸现药学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的培养。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整合以减少课程门类和减少学分。根据学生发展取向的选择,实行高年级分方向小班培养,并在小班上课中提倡个性化培养和能力培养。在原有综合性能力训练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药学知识的能力,增加综合性大实验内容和学分,课程内容涵盖文献检索、实验方案设计、多种实验技能运用、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在真正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的同时将已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综合运用。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特别是实习、见习以及个性化的实践活动。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增设的特色专业选修课程(如药学前沿讲座、药学与社会等)提升学生全面素质,适应药学人才培养需要。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群

根据药学学科特点,将所有专业课程分化成化学、生物、医学和药学四大课程群,注意每个课程群内部和群之间课程的衔接和交叉,调整不同课程的学分比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2]。作为药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化学课程群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和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等;生物学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基础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包括:微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药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临床药理学等。打破课程间和课程群间的壁垒,召开多层次的研讨会,根据学院的培养计划和目标重新设计和调整课程内容,增加与药学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删除各课程间的重复内容,特别关注各课程间的衔接和合理安排。

三、构建一体化、多层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与实习、见习、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搭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3]

1.将药学的基础及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以基础、专业、综合与创新三个层次的新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实验教学“一体化,多层次”教学新模式。在学生掌握基础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等基础实验的基本实验(第一个层次)原理、基本实验操作基础上,通过对药物化学实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药理学实验以及药剂学实验等专业实验(第二个层次)的学习与掌握,在药学一级学科层面上统筹安排,创新性地建立与本学科发展前沿或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三门一体化药学综合与创新实验课程,即《现代制药综合大实验》、《现代药学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和《计算机在药物研究中的综合实践》,搭建综合与创新实验教学平台(第三个层次)。

2.重点建设国内领先的药学专业三大综合性实验,即《现代制药综合大实验》、《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和《计算机在药物研究中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涵盖文献检索与交流、实验方案设计、多种实验技能运用、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在真正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的同时将已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综合运用。通过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教材建设、课程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以及相关网络平台的搭建,构建高水平、示范性药学综合实践大平台。

3.通过校、院两级支撑,积极拓展与制药企业、医院等医药行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和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4]。学院跟实习基地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学生实习的目的、意义,定期安排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活动;学院跟优秀医药企业签订奖学金协议,在本科生中设立企业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4.利用我校多家附属医院的优势,突出临床药学教学特色。为满足当前医药行业对于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拟在药学专业中设立临床药学方向,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临床药学人才。借助学院临床药学教研室与学校各附属医院药房的人力及资源,共同研究临床药学教学计划,集临床药学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于一体,力求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加强学生临床药学知识运用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发展高年级小班方向课程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发展志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学院于2011年在高年级实行分方向培养的方式。在三年级学生按志愿分流为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三个方向。学院为三个方向特设9门小班方向课程(3门双语课程、3门全英课程、3门拓展课程)。目前9门小班方向课程已经在我院本科生中运行5年,并不断改革完善,学生反馈良好。

1.全英课程(1学分18学时):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药物化学ii》、《药理学ii》、《药剂学ii》3门全英文课程,旨在高年级本科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增加国际化视野。

2.能力培养课程(2学分36学时):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药物合成策略与实例》、《药剂学案例分析》、《药物制剂设计策略与实例》3门双语文课程,以策略、案例分析为主,理论结合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3.拓展课程(2学分36学时):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药物发现中的关键技术》、《药理学进展》,《药用高分子材料》3门拓展课程,拟让学生了解学科进展、前沿。

五、建立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保障课程体系的实施

学院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例如课程负责人制度,年轻教师听课制度,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度等。本科教学中的各门课程逐步实行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两年一聘,在每次修订教学计划时重新产生。课程负责人组建和领导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实习等的全部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保证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学院要求从教不足五年的年轻老师每学期必须听老教师的课程,希望顺利完成新老教师间教学传统和经验的传帮带。为补充师资力量,学院制定了研究生助教管理的细则,解决了分班上课,尤其是实验课程的带教老师不足的问题。这些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我院的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的运行。

综上所述,通过改革探索,我们优化重建了符合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合理调整了课程群,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平台,发展了高年级小班方向课程,使我院的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谢海龙.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4,(26):348.

[2]陈颖,李勤耕,蒋君好.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5,4(1):19-20,28.

[3]张莉,陈振峰,牛丽红,陈莉,申去非,王晓晖.药学相关实验课程整合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16-18.

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高职,制药,工艺,设备,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建设平台,整体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才能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追溯生物制药业的发展历史,便可看出中国制药人才的培养规律,也决定了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贯彻学校“创办国内高职一流”的办学思想,充分依托和发展我校在药学领域合作办学的优势,培养以药学、工程学为基础,系统地掌握《制药工艺及设备》、《药剂学》、《生物技术制药》等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生产工艺操作、生产过程管理、产品质量控制、药品监督管理能力,具有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制药工艺及设备》的课程建设就是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完成的。

1《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体系建设遵循原则

《制药工艺及设备》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建设平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总原则来整体优化课程内容。建设过程中还要把握以下三个基本点:

(1)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合作教育的优势,改革、优化理论教学体系;

(2)整合药学各专业课程群,其中涵盖了药学的化学基础课程,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有机衔接,有利于按照目标进行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更新;

(3)开设有利于素质与能力提高的仿真实训体系,规避国家制药方面政策的限制,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实行学分完成制,理论2学分,实践2学分。通过灵活设置学分,使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实用、适用”的人才培养思路。

2《制药工艺及设备》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剖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充分调研和论证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上,把握课程的布控和开发是关键。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确立必须以优质课程为载体,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制订的培养目标。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之一,就是要掌握生物制药工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常用设备的特点及使用方法。《制药工艺及设备》这门课程能够满足培养这一技能要求。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是以“生产岗位核心技能”为立足点来规划专业建设,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之路。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设置具有“实用性”,即以微生物发酵工艺和制剂工艺为主线进行课程学习,有利于我们着眼于中国生物制药主流产业,以及相关行业技能要求,部分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实施具有“独立性”与“长远性”,即我们在这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工艺设计内容,使学生在操作的同时,进行主动地独立思考。学生在有限的学制中能有目的地“分方向、有专攻”,满足企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选材具有“代表性”,如在微生物发酵的生产工艺中,采用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实际操作和模拟实训结合,可以举一反三。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具有“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专业学科格局,《生物技术制药》、《化工制图》、《微生物制药》、《《药剂学》四门课程与《制药工艺及设备》相结合,进行基本单元构建课程体系,以实训为核心,走“工学结合”之路。

通过包括《制药工艺及设备》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生物制术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能力能够达到制药技术人员职业岗位群中高级工种的水平,胜任我国现行生物制药的主要生产岗位。

3效果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设计实行中期教学汇报、课程实习结束后由指导教师以及相关教师主持课程综合设计汇报会,全班同学按各设计组分别进行汇报和答辩。六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设计已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模式,青岛华仁药业和益青药业反映学生专业素质过硬,生产岗位上岗快,工艺操作能力强,甚至有学生在工作2个月后,就成为师父,具有了独立带徒弟的资格。工作三年以上的学生,全部成为主管级的业务骨干。说明该课程思路对,培养了学生比较过硬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静.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河北化工,2010,33(11):71-73.

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理念;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1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现状

师生对双创教育理念认识不准确,双创教育理论没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只停留在创业操作和技能层面,双创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研究相对滞后,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只是简单开设双创教育选修课或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部分双创教育内容,系统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形成,更高层次的与药学专业教育融合更是微乎其微,导致在药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只是专业知识的枯燥输入,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培育;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没有紧跟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在管理机制层面上,双创教育主要依附在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没有有效整合包括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教师队伍的教学部门的资源,人财物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形成最大合力。在以往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其目标定位中缺乏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主要讲授基础性知识,没有融入创新素养教育内容,导致学生双创意识不强,创新精神缺乏,有限的创业活动也只局限于低层次的生存性创业。教师和学生对双创的认识和理解总体上还是狭义的创业概念,对双创实践的必要性及其影响力并未深刻理解,而在药学专业知识的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本人缺乏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培养,虽然偶有创新点子,但受限于经验不足和专业实践水平不高等因素,且得不到团队的有效帮助和指导,最终使双创教学和实践活动不太理想。学校双创教育师资力量总体上是薄弱的。因此,基于以上这些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存在,必须在创新创业理念下,整体优化高职高专药学人才培养方案,将双创意识培养和创新精神融入药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对课程体系重新优化建构,在药学专业课程中广泛地种下“双创种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2.1优化设计思路

秉承以人为本、主体建构、整体育人、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对药学专业所涉医药行业核心岗位进行调研,获取核心岗位必需的创新创业素养,制定带有创新素养特征的核心岗位标准,经能力与知识转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必需的创新创业素养转变为学习实践形式,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制订药学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实现创新创业素养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建构创新创业导向下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2创新创业教育及素养现状调研

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专药学专业学生双创教育现状[3],从药学专业学生的创业素质结构及现状、创业影响因素、双创教育现状以及如何推动大学生双创教育4个方面进行调研。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提出构建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标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药学专业教育体系有效融合,重视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及素质提升,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双方合作搭建双创教育实践平台等培养策略,为学校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对医药企业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4],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才需求情况、人才开发情况、人才需求素质、专业课程设置、医药公司的用人标准、员工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对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等,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建议方案,从而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2.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依据调研数据,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效渗透科研活动素养训练、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操作竞赛实践、职业发展创意活动等元素,将双创教育活动和专业教学活动、德育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互结合,实现双创教育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建构创新创业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1)优化课程设置,重构课程体系。按照药学相关岗位工作任务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现行要求,对药学职业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和职业素质(含双创意识)要求进行梳理,对课程进行重组,设置公共文化基础(通识)模块、药学专业基础模块、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可持续发展模块)、综合实训学习5个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课程组成,分别为后续的教学模块服务。其中,公共文化基础(通识)模块增加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并优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素质拓展模块为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素质保障,分为公共选修课,增加食品营养与安全、职场人格分析、形象设计与管理、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等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增加志愿服务(如加入记者团、国旗队、护卫队)、竞赛活动、各种德育教育活动和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如中医药文化节、技能活动周、心理健康月、科研训练、)等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增加医药电子商务、中医药膳技术等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德育教育活动、专业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2)制订核心课程标准。根据药学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职业素养,以及“种下创新创业种子”的需求、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科学制订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增加双创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程内容(包含实践项目)渗透融入科研活动素养训练、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操作竞赛实践、职业发展创意活动等元素,形成双创理念导向下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并依此制订授课计划和教案。(3)优化课程内容。在创新创业导向下,结合药学专业课程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将科研活动素养训练、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操作竞赛实践、职业发展创意活动等实践活动与专业课程核心内容有机融合,强化相应的实践教学,凸现创新创业素养在专业教育过程的活跃和带动作用,有效地衔接药学教学实践、科研活动训练和社会服务等多项活动,从而实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例如,在《药学服务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设计“模拟用药实训”,在模拟药房的工作情境中,学生分别扮演药师角色和患者角色,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学生掌握了常见疾病辨证思维的方法,锻炼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增强了问病鉴药的技能,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意识渗透进入本课程的教学中。又如在《药物分析》教学设计中,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预先将未学习的部分药物检验内容分配到各小组,要求以团队形式设计药物检验方案并ppt汇报。在前期调研阶段,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能力,让团队成员熟悉文献查阅方法;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汇报时,学生普遍采用ppt进行口述,增强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再通过实验操作,学生的药物检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将课堂活动与科研活动素养训练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这些能力为学生后期就业、进一步提升学历打下基础。(4)建构创新创业理念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5]。教师主动将创新思维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验创新乐趣和成就感。如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运用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开展《药品管理法》的授课。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相应的知识准备,如自主学习有关知识、推荐学生在网络(如SFDa网站)、电视等媒体查找资料,熟悉相关案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法庭审案的工作情境将学生分成三组(法官组、原告组、被告组),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药品管理法》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案例的内在联系,在模拟法庭上学生之间通过角色扮演展开讨论学习,教师随时加以正确引导,实现创新思维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增强学生的双创意识,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活动素养训练,如药学类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工作,体现了专业特点,将创新思维融入专业教育活动中。在素质教育方面,学生借助各种社团开展具有医药行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辨药大赛、药学服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中药标本制作大赛以及充满浓郁中医药气息的中医药文化艺术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等实践活动与药学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深度渗透,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实现了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全覆盖。

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篇7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平台模块课程群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发展中极为重要、极为活跃的科学领域,尤其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进展迅速,连同近年来该领域又逐步发展形成的蛋白质工程、生化工程技术等,已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郑州大学在原有“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开设及建设的基础上,于2007年起设立“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的设立不但将对河南省生物工程与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郑州大学工程学科的综合实力。2008年郑州大学将“生物工程”专业列为全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专业,要求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并将相关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进一步进行整合,制定出新的培养方案。生物工程专业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专业开办申请时参考教育部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拟定的“生物工程专业规范”的基础上制定的,为此我们根据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精神及要求,结合学科发展特点、国内外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现状、趋势,以及郑州大学生物与工程技术学科的实际,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建设,以期满足生物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认真组织调研,学习国内相关高校开展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经验

在明确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内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及部分地方特色高校开展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与做法进行了认真地调研和分析,重点围绕生物工程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专业教育带来的影响、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整合重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探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学方法改革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总结。通过调研,负责“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老师及教学委员成员深受启发,对充分学习和借鉴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成果、经验,以及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方向、理请办学思路,明确生物工程专业模块设置方向等具有积极意义。

二、瞄准学科前沿及国家生物产业发展政策,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随着生物工程与技术学科的迅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能源、环境等行业,发展日新月异。2007年2月28日,国务院召开“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和生物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会议,强调“十一五”期间,要把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行业,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大型生物企业和生物产业基地,使生物产业真正发展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益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整合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确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框架

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于,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充分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经验与做法的同时,我们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进行了认真整合。

1.原有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

问题主要反映在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及课程体系结构两个方面。前者有:(1)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单一。主要是分散的课程实验,缺乏集中安排的课程及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课程设计及各种实习、实训等;(2)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严重不足,急需加强建设以满足实践实习教学;(3)实验教学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偏少,需要进一步增加。(4)没有完全建立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实习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与生物技术专业相比,生物工程专业办学需要进一步与企业密切联合。

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包含有必修课(含公共、学科基础及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学科基础及专业限选课)和选修课,总学时和学分分别达到3410学时和182分。必修课过多(尤其是大平台课),选修课较少。必修课学分比例甚至达到60%以上,挤占了学生对专业及其它课程的自主选修学分。同时,大量的课堂教学也同样挤占了学生对其它课程自主选修,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知识点整合

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学校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其它高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及学科本身特点。具体措施有:(1)知识体系重叠部分前移讲授。根据学科特点,召开课程体系论证专家会议,充分征求教师和专家意见进行调整。(2)公共基础平台课进行尝试性改革。压缩部分课程学时、学分等;(3)对生物学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根据专业特点,将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整合为普通生物学开设,增加专业选修课比例,学科群课程增加前沿性、应用性课程比例,多学科知识点重新梳理、衔接,强化实验实习环节,以及将课堂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结合等。(4)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界定各门课程的讲授范围,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和脱节,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衔接、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松散性,压缩、删减课程重复和内容陈旧的部分,将新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与合理编排,培养专业范围宽、基础知识厚、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3.教学内容知识点及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框架的确定

参照教育部专业规范重新梳理知识体系及知识点,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共有的100多个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分属于不同的专业知识领域,同时开设理论课并配备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加强学生创新、动手能力培养。这些知识领域包括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制图、发酵工程、化工原理、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反应工程、发酵工厂设计概论等。

四、按照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特点,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生物工程学科发展迅速,其中生物制药、发酵工程领域在整个生物技术产业中产值及行业规模较大,从就业和学科前景来看,我们计划设置上述两个专业模块,即生物制药模块(服务于制药领域)和发酵工程模块(技术服务于多农业、能源、环保、制造等多个领域)。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新的培养方案设置要求,我们按照“平台+模块+课程群”的体系制定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掌握生物制药或发酵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制药或发酵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基本要求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化工程原理、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宽泛的文化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而且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生物学、生化工程原理、生物制药或发酵工程领域核心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生物制药或发酵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生物工程技术及产业发展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当代生物工程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专业模块方向设置及主要课程

1.生物制药模块

主要课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免疫学与抗体工程、生物反应工程原理、生物技术制药、发酵工厂设计概论、生物工程产物分离技术、药学概论、生物化学综合实验、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设备、实验动物学、工程制图。

2.发酵工程模块

主要课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环境微生物学、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微生物生理学、发酵工厂设计概论、生物工程产物分离技术、仪器分析、生物化学综合实验、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设备、微生物学综合实验、工程制图。

“生物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除包括上述模块设立外,特别注重减少课堂教学总学时数,通过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推动创新型教学及人才培养。规定本专业须修满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课程学分173学分,其中平台课95学分(比例54.5%),模块课5分(34.0%),课程群1分(比例11.0%)。使得课程体系结构更为合理,更加有利于将学生从填鸭式的课堂教育中解放出来,对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生物工程类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碧林,张敏,毛治超,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J].高教论坛,2006(4):59-61.

[2]韩雅莉.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90-93.

[3]易自力,周朴华,曾宝成,等.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1999(7):46-47.

[4]李庆杨,李明宇.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37-38,46.

[5]龙健,乙引.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探索[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S):221-223.

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篇8

1.1联系实际,精选实验方案,实现实验的系统化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促使高等院校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熟练的实验技能。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往的生物制药学实验方案已经无法满足现今高等级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根据生物制药学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我们编写出版了《生物制药学实验指导》,将生物制药学实验课重新编排,共分为八个单元,包括生物药物概论实验、微生物工程制药实验、基因工程制药实验、动物细胞工程制药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制药实验、抗体工程制药实验、酶工程制药实验、生物药物的研究开发与质量控制实验。每个单元实验方案环环紧扣,形成体系,使学生能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实践。

1.2优化实验教学计划,增加实验课时由于生物制药学实验的系统性较强,实验内容也较多,因此原来实验大纲所设的24学时的实验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此外,最初本课程实验的教学计划是按学校要求,尽可能每周安排实验,导致生物制药学只能是孤立的小实验,加之课时不够,故制定的实验方案也较少,妨碍了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改进了培养方案,重新制定了实验教学大纲,增加了生物制药学实验的学时,由原先的24学时增设为36学时,同时将有的实验集中安排。比如在“igG的纯化”实验后再连续进行“蛋白质的冷冻干燥”实验,学生可以进行一整套的系统实验,以致于能够更好的掌握本课程基本原理与技术,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2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2.1改进实验教学传统形式,增设设计性实验以往的生物制药学实验由于课时、时间安排所限,实验内容单一,多为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一般采用课前学生预习、课堂教师指导、学生统一完成的模式。学生完全按照实验指导去完成实验,看一步做一步,机械重复,不用动脑,结果也是大家一样,这样的实验也失去了它最初设置的意义。根据新的实验教学内容,我们增设了设计性实验,比如“甲壳素的制备”。学生3-5人为一组,查阅相关文献,并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课堂上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各个小组汇报自己的方案,听取同学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每个小组的实验设计完成以后,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起指导作用,最后评比出哪一组实验方案最优。通过设计性实验的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加强。

2.2将学生实验教学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在新的实验教学方案中,我们根据教师不同的科研方向,增设了多个创新性实验,一般只提供实验目的与要求,方案需要学生自己制定,结果也是未知。此类型的实验与教师的科研方向相结合,把搞科研的严谨思路与方法引入到学生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例如我校教师的科研项目“黄花补血草多糖的抗肿瘤机制的研究”就被分成若干小的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教师认可后再进行实验。

2.3进行开放实验,使学生进一步锻炼动手能力生物制药学实验属于综合性实验,实验理论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基因工程、酶工程等专业知识,实验操作不仅包括一些本专业基本操作,还包括生物反应器、冻干机等大型仪器的操作。如果仅设课堂实验,学生缺少对实验操作和仪器设备使用的巩固机会,导致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有限。通过教学改革尝试,我们设置了开放实验项目,学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实验室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平台。

2.4校企联合,使学生成为创新实践性人才联合本专业相关企业,成立实践教学基地,在学生大四时进行为期1-3个月的教学实习。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检测等实际工作,跟着工作人员学习到独当一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而获益良多。不少企业甚至提出愿意学生毕业后去他们那儿工作,学生也为企业献计献策。经过实地实践,不少学生脱胎换骨,不再认为这门学科枯燥难懂,真正实现了理论向实际的转化,从而培养出时代急需的创新实践性人才。

3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生物制药学实验教学以往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联系欠紧密、实践体系不健全、没能很好地激发、调动起学生实验、实验创新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加之此前制定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课时少,难以实现实验的系统性等弊端和生物制药学实验本身具有的周期长、难度大等特性,西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该校)探索性地对生物制药学实验教学在该校两届学生的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上述改革。

3.1实验教学改革的收获

(1)获得了学生和老师们的一致称赞和好评。

(2)同学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了锻炼,对生物制药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在一系列的实验过程中,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为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和教学实习积极性。能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会只局限于本课程的内容,而是可以多学科、全方位综合考虑问题,全面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3)取得了可喜的“实验教学改革”的成绩和经验。

3.2实验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改进后的生物制药学实验教学从准备到实施,耗费的时间很长———查阅资料、制定方案、反复讨论并完善方案、最终开展实验。过程较之前辛苦且繁琐,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多。

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篇9

关键词:应用生物科学;教学改革;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53-02

目前,我国食药用菌产业发展迅猛,成为继粮、棉、油、果、菜之后第六大出口创汇的农产品,总产量居世界第一[1],但食药用菌产业从业人员却良莠不齐,或是植病、微生物、蔬菜、生物学等相近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或是根本没受过专业教育的农民以及南方长年从事食用菌栽培的熟练工等,人才因素严重地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据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领域专家及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反馈证明,我国经济建设中急需食药用菌专业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基于此契机,吉林农业大学于2009年及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全日制培养食药用菌高技能人才的本科专业——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本专业以培养深入掌握真菌分类、菌种生产与保藏,食用菌栽培,食药用菌产品加工以及真菌学生物学基础,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为目的[2],加快本专业的发展,是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就如何加快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专业发展进行积极探索。

一、确立业务培养目标和业务基本要求

首先,要确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基本要求。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要掌握菌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食用菌高产栽培措施、菌种生产、病虫害防治等基本理论和技能,包括食用菌栽培、病虫害防治、设施栽培、生产加工、发酵制药、营销策划等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熟练实践操作技能,能够在食用菌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生产第一线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研究、建设、管理、服务以及营销等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教师在教学中要实行“模块教学”,即前两学期按大类专业宽口径培养,构筑一个食用菌基本知识的平台,最后两个学期设几个窄口径的专业化培养方向,并开设与之相适应的四种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上,食药用菌专业学生一入学就进入实践教学基地,边实践,边学习。同时根据教育部的有关开展创业园活动的文件精神,结合食用菌产品特点,设计与“模块教学”相关的四个生产实习模块,增设创业实践,旨在通过模拟创办公司,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创业模式,提供就业新思路,开辟就业新途径。邀请企业、学生等多方参与,制定体现时代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就业、发展、兴趣爱好出发,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同时充分体现以企业为先的理念,根据当前行业要求及社会现实需要,广泛征求企业、专家意见,制定符合行业持续性、阶段性发展特点的菌类药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实践操作熟练,基本理论扎实,知识面宽泛,心理素质好,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加强第一课堂的实用性,强化第二课堂的技能性”,对课内、课外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大课堂”观,将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紧密结合,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体系。建立校内食用菌基地,主要解决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基本技能训练;成立本专业独立经营的食用菌研究所,产品研究开发中心等,以科研带动教学,为师生提供科学研究和实习场所,使科研与“三农”结合;成立食用菌高科技示范园,现代化工程示范园等,为师生锻炼提供综合性运用专业知识的场所的同时,学校成为园区的技术依托,展示了农业现代化样板;成立校(县)企合作的联合体,合作办学体,项目合作等,可紧密与生产实际结合,培养学生专业领域某一方面的技能,毕业生可“顶岗带职”实习预就业,教师可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对全面提高师生综合能力提供条件;成立科教兴农(企),为培养人才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为发挥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广阔天地。

三、完善满足专业需要的教材体系

根据新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开展教材建设,针对现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学当中缺乏统编教材以及统编教材不很适用的情况,编写出新的更适用于本学科实际的教材,包括微生物学、普通真菌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菌物学导论、遗传学、菌类类资源学、食用菌育种学、食用菌栽培学、药用菌产品开发与利用、食用菌产品加工学等各方面的全套教材,使教材内容能充分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并力求更多地联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四、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将课程划分为各大主体内容,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按理论、实验和实践3个模块组织教学,依托植物病理学省级重点学科的资源优势,及时引入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丰富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强化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该门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结合教学实习及季节实习进行现场教学;积极组织学生采集和制作标本,促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率先实行双语教学,学生反响良好;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讨论、报告、演示等方式,有效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把多年野外采集的植物病害图片和菌物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动画和声像材料等直观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真菌永久显微玻片、病害症状图片、菌物实物等教具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随时向本科学生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专业是新兴的学科,需要不断在摸索中前进。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实现良性互动,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素质食用菌专业型人才,进而加快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敏,李玉.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3121-3124.

[2]张波,冀瑞卿,田恩静,刘朴,李晓.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专业实验课教改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13-14.

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篇10

关键词:中药学;创新能力;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53-02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国家未来创新型人才的直接来源,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我校在2013年修订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以“创新型、实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现结合湖湘中医药文化特色、中药学专业特色,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我校中药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人才培养途径。

一、政策保障

学校已制定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湖南中医药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校行教字[2015]号)”、“湖南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湖南中医药大学本专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室管理k法(试行)”、“湖南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管理办法”、“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选派办法”等制度,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二、中医药理论思维的培养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加大中药学本科专业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核心课程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出比例。据统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出比例已达到96%,并有63%核心课程已开设创新性实验。学校在系统开设中药学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和《湖湘中医药文化》等特色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药理论思维。

三、加强实验技能培养,牢固专业知识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重视中药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符合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

学校有效利用药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药学技能教学实验中心,在完成基本教学的同时,作为开放性平台,制定相关开放制度和助研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实验中心具体的科学研究项目和课题,提升学生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能力。

学校模拟药厂、药房和药检所,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实践平台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真实体验药品生产、临床用药和药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中药生产、药学服务和中药质量评价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我校松霖药用植物园实行中药专业班级负责制,每班负责一块地,进行种植、田间养护等。这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将理论联系实际,牢固专业知识,并调动了他们在药用植物种植和开发方面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借助中药标本馆,老师实物指导,增强学生辨别中药真伪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应用发展思维观辨别现代的野生物种和人工种植品。

学校建立衡山药用植物实践和浏阳大围山道地药材两个大型野外见习基地。通过野外见习,学生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观察、比较分析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典型药用植物代表,正确认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在野外艰苦环境中培养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和勇于实践的优良作风。

四、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1.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我校成立了中药技能大学生创新性训练中心,中心制定完善的开放制度,为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部级、省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各类竞赛训练以及自行选题的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和科研条件。由专业老师专项负责,通过具体的项目和课题,学生参与其中,从选题立项―收集查阅资料―制定方案―实施―总结,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素质。

2.实施中药学本科生导师制。我校实施了中药学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即本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与专业老师结对指导,课余时间参与老师的科研实验。通过专业老师对基本实验技能,安全意识,实验方案设计等方面的系统指导,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近五年来,我校中药学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共有近30余人获得湖南省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研究性科研项目的资助,完成科学实验研究,并50余篇。

3.利用科研平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我校已有湖湘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药超微技术工程中心、省级中药不良成分快速检测及脱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中药活性物质筛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配方颗粒工程研究中心等国级、省级中医药技术创新平台等创新平台和科研中心。科研平台的建设在促进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现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基地。科研平台通过“一对一”指导、产学研结合、组会汇报讨论等形式,系统指导学生科研思维、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并及时掌握国内外学术动态。以湖南省中药活性物质筛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中心每年通过中药学本科生导师制、本科毕业生实习指导、兴趣小组专业指导等途径,指导学生共计40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有效利用平台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针对每一个同学的特点,确定研究课题,并制定实施方案,从文献查阅、技能培养、实验方案设计、论文书写等方面进行系统指导,让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学习,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提升科研素质。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我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传统中药应用技术传承活动。中药学专业学生已参与的课外科技活动包括:“康缘杯”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技能大赛、2015中医药社杯中药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远志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岐黄杯”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万众一网通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天堰挑战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创意设计竞赛、长沙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湖南中医药大学大学生中医药创新论坛、创新学术论文大赛、大学生开放性实验设计、杏林讲坛、化学实验技能竞赛、药学院药师精英赛、暑期“三下乡”、中药综合知识挑战赛、百草课堂等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提升了专业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5.校内外名师名家为学生讲座。学校开设杏林讲坛、百草讲堂等讲座,并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本专业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本学科前沿动态;同时,本专业聘请了九芝堂药业、紫光古汉、千金药业、汉森药业、方盛制药等中药企业的知名校友和创新创业成功者来校开展讲座;与韩国圆光大学和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建立本科学生学习交流项目,已有10名学生获批至美国密西西比大学、韩国圆光大学进行长短期研习交流,为我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国际化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五、存在的不足

在学校政策保障下,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中药学本科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F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如:(1)本科毕业实习指导中,学生实习期短,部分实习生涉及找工作、考研等事务,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常出现学生专注力差、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不系统等问题;(2)部分带教老师是年轻的专业老师,主要从事教学,无科研课题和实验平台,无法真正指导学生;(3)药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药学技能教学实验中心和科研平台培养学生多为短暂的,缺乏长效机制;(4)部分专业老师专业指导能力欠缺;等等。因此,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学校还需从学生管理、指导老师遴选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制度的完善和实施。

StudyonCultivatingwaysofinnovativeabilityforUndergraduat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LiJuan,LiShun-xiang,XUBo,QinLi,ZHaoXiao-fang

(Collegeofpharmacy,Hu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hangsha,Hunan41020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