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读物读书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7:01

课外读物读书笔记篇1

一、加强家校配合,营造读书氛围

“一切为了孩子”,是学校、家庭的共同目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我们班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室借阅书籍。主要以中学生必读书目和每学年课本中推荐书目为主,每位学生至少带来一本书进行阅读。同时,根据情况提倡学生进行图书交流活动,为班级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开家长会,让家长明白“读书可以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的道理。让他们努力创设条件,鼓励子女加强课外阅读,并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共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二、做好读物推荐,扩大阅读范围

中学生所读书籍参差不齐,多以作文为主,名著不多。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以中学生必读书目和课本中推荐书目为主,引导学生多看名著,多看成本的书,使学生摈弃了课外书等同于“作文书”的错误观念。如今的课外书却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是适合学生读。在扩大学学生阅读范围的同时,还向学生推荐了部分优秀读物。一是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二是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宜的书籍。这样,使得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看的书籍,徜徉在书的海洋中,获取更多更好的知识。

三、指导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利用课堂,把“教材”变为“学材”,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浏览法、精读法、略读法等。这样学生“得法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其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教育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向学生推荐各种读书笔记类型,如:摘抄型、感想型和想象型。教师还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在阅读活动中,我们班采用统一规范的阅读笔记。读书笔记有以下几项内容:扉页是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籍贯、星座、人生格言、理想、最喜欢的书籍、藏书等。接下来是阅读方法指导。正文中,包括阅读的日期、天气、心情,书籍的名称、篇章、字数,精彩书摘,读书心得。

希望通过规范的形式,使学生掌握读书笔记的格式,使学生养成写读书心得的习惯,也能使学生无形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阅读笔记的考核,采用一同验收,查清读书笔记的篇数,读书笔记的书写是否规范,读书笔记的信息量是否符合自己的阅读量,读书笔记是否写自己读书的体会,等,据此,对读书笔记进行等级考核,对优秀的读书笔记进行展览、表扬。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课外读物读书笔记篇2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条件,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为此,我在班级建立了一个“图书角”,并写有“读书乐,乐读书”的激励性语言,以此激励学生读书。图书角的图书一部分来自学校图书室,一部分由学生自带,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基本上能够实现图书的“自给自足”,保证人人都有书读。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规定的学生的必读书籍:《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时代广场的蟋蟀》、《豆蔻村的居民与强盗》等,与此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学生作品,以此创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从而保证了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另外,我们将每周三下午最后一节开设为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每月确定一读书主题,月末组织读书交流课,让学生及时分享读书的收获与乐趣。

二、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来自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实践表明,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则难以收到良好的阅读实效。因此,开展,我们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查比赛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在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在上述课外活动形式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就是“讲故事”。因此,我们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所以,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讲故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老师可以讲,学生也可以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着讲。这样,学生有了“发言权”,自身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课外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

三、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很多学生都喜欢读课外书,但他们往往只对生动的故事情节感兴趣,而对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走马观花,不懂得积累知识,更谈不上汲取相应的写作技巧。如果长期下去,不仅学生得不到具体的收获,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老师一定要替学生挑选那些与学生年龄和兴趣相称的有益的书籍。一般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该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让他们读;中高年级的学生其思维已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那么,怎样的书籍才是有价值的呢?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这就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指明了方向。

(1)由课文延伸。在教材里,有很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或是从名著中节选的,这些经典的著作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好材料。比如《美猴王》就节选自《西游记》,《景阳冈》就选自《水浒》。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时,把课文内容相关联的前后内容给学生做简要介绍,激发学生想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然后向学生推荐读整本书籍。

(2)由《日积月累》延伸。在每个单元的《日积月累》学习中,经常会有一些名人名言,好词好句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名言,读名人著作。比如读到“只有为别人而活着,生命才有价值”时可以问学生:你知道哪些人物具有这种品质?然后推荐他们读雷峰、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人物的书籍和介绍他们的故事,这样也能不断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四、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课外读物读书笔记篇3

【关键词】拓宽渠道;激发兴趣;指导阅读;落实检查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对学生的阅读考查要求也越来越高,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层次也越来越深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现在,学生虽然拥有了大量可供阅读的书目,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如:学生阅读材料少、阅读面狭窄;课外阅读形式少,缺乏激励;教师有效指导少;阅读深入少,速成多等问题。那么,如何解决阅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我的主要作法如下:

一、拓宽渠道,丰富课外读物的来源

1、借阅学校藏书

学生的阅读材料除了在父母的帮助下购买外,其他来源并不很充足。而自行购买图书毕竟有限,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课外阅读读物,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我与学校图书管理员联系,精选了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个储粮丰富的“仓库”(学校藏书达5万余册)。我经过筛选,列出书目几百个,选派一名同学担任联系人,按照同学们的需求,每两星期借阅一定数目的图书,分发到同学手中,限期阅读。

2、建立班级图书角

我向学校申请了一个小书柜,并向学校图书室借了200余本适合九年级学生阅读的图书,同时号召家里有藏书的同学自愿捐书,共建班级图书角。图书角藏书由专人管理,看了一段时间后,由捐书者领回,再组织学生捐书,这样保证了图书的新颖性,也使学生的个人藏书得到了流通。

3、鼓励学生多订报刊杂志

鼓励学生订阅《现代教育导报》、《山东青年报》、《语文报》、《作文报》、《读者》等报刊杂志,供课余时间阅读。

4、同兄弟班级搞好联系,相互借读,互通有无。本学期,我所教的九年级一、二班就建立了这样的关系,扩大了课外读物的流通量。

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1、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的向上看齐心理。平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在班中树立读书典型来激励学生,如徐玉娇、宋丹丹等都是热爱读书的同学,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2、活动激趣

本学期开展了一系列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每学期我都要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古诗背诵大王赛、手抄报比赛、成语接龙赛、向你推荐一本好书,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3、展示成果,激励学生阅读兴趣

在实践中,我采用了“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学生在故事大王赛中的录音带,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另外,我还定期在班内组织学生日记、读书笔记展评,将好的典型展示给广大同学,以此来激励和带动其他同学。我校组织的学生日记、读书笔记展评中,我班学生的作品屡屡获得全校师生的好评。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这使每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指导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1、做好读物推荐

作为语文教师,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时时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具体操作如下:

(1)推荐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我在推荐读物时,结合了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皇帝的新装》,我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智取生辰纲》,我向学生推荐了《水浒传》。

(2)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如学习《新闻两篇》,明确了消息的写法,动员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明确报道的写法,为习作《运动会报道》打下基础。

(3)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了教材内容。如学习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之后,我们就鼓励学生去搜集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了解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遵循了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防止了拔苗助长。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文本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批注摘录。

3、辅导学生做好个性化阅读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之后,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如: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在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四、落实检查,深化课外阅读

主要操作如下:

1.家校互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中进行。在工作中,一定争取家长配合,督促、检查子女的阅读。为此,我专门设置了有关表格,请家长填写。

学生姓名阅读时间阅读书目阅读数量阅读效果家长签字

2.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抽5分钟,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此举一举两得,不但矫正了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借同学的口,开拓了其余学生的视野。

课外读物读书笔记篇4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能力;语文素养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是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出发点,“培养良好的品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课外阅读的归宿点和立足点。但调查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做到坚持每日阅读,保证不了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不少学生为了完成读书笔记,重摘抄,少感悟,以应付的心理来对待……面窄、不得法,更是学生课外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督促和指导工作,让书籍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有“趣”乐读,让读书成为流行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是学生走近阅读的首要,只有使学生对课外阅读“趋向鼓舞”“中心喜悦”,才能让学生自主去阅读。

1.教师插柳,学生成荫

记得我引导学生阅读冰心的《小橘灯》时,自然地引入作者的著作《繁星・春水》,兴之所至,我满怀激情地背诵了其中的五首小诗。我想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读懂这些小诗是有些困难的,所以并没有发动学生去背诵。直到一个月之后在班级举办的“好书分享会”上,我惊喜地发现有六个学生分享的是这本书,而且这六位学生不约而同地进行了背诵pK,有一个学生竟然背诵下了这本书中一半的内容。之后,在这几个学生的带动下班上竟然掀起了背诗热潮。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让我们意识到,感染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学校在中高年级推行了名段、名篇推荐活动。教师利用文本信息,有针对性地介绍作家作品,包括林清玄、毕淑敏、张晓风、萧红、林海音、黄倍佳、曹文轩、史铁生、铁凝等现当代大家的作品。或引导学生品读某一文章的精彩片段,然后抛砖引玉;或给学生讲述书中某一个人物的事迹,点燃追读的热情;或只说故事的开头让学生猜想结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简介某一作家的写作趣闻或轶事等,当学生以“我想读”的态度面对书籍时,阅读会更加专注、更加用心。

除了教师的榜样作用外,我们有计划地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课堂上某位爱读书的学生完美地回答完某问题,教师有意表扬:“知道他为什么能回答得@么精彩吗?博览群书!”这既是对读书者的肯定和激励,也能够向其他学生传递积极信号,不知不觉中便营造了群体读书氛围。

2.活动激趣,分享快乐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进行读书比赛奖励。提前对本学期必读名著和选读名著篇目进行公示,规定每个班级读书最快的小组,可以集体获得教师赠阅的一本图书。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特别是小组同学的读书兴趣,也营造了一种竞相阅读的积极氛围。

我们还推行了阅读时间拓展制度。除每周一节阅读课外,在布置某些基础性的家庭作业时,让学生在保证掌握的情况下可以少写或不写,把时间用来读书,这样使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

3.链接当下,同频共振

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一些会引起他们共鸣的书籍。低年级我会推荐绘本系列丛书、拼音读物,这类书籍中配有大量的图画,对于初涉阅读的孩子来说会非常感兴趣;到了中年级我会推荐杨红樱的《笑猫日记》系列丛书、《小女生金贝贝》等,鼓励学生尽量脱离靠拼音来阅读;高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品有刘墉的《离合悲欢总是缘》《做个快乐的读书人》,三毛的散文,学生中有阅读基础的还会喜欢《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哈佛女孩刘亦婷》等。

4.联系写作,学以致用

阅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量的阅读可以为写作铺垫。如在练习描写一种动物的写作前,我推荐给学生老舍的《猫》、季羡林的《老猫》、姜戎的《狼图腾》等描写动物的文章和书籍,让学生去捕捉名家们的笔触,感受如何抓住细节来描写动物。而这样的链接,让学生将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既开阔了视野,又满足了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需求,提升了阅读的热情。

二、有“法”会读,让读书避免盲目

1.浏览性阅读与吸收性阅读结合

《水浒传》《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长篇名著,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到知识和阅历的局限,不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提倡学生进行浏览性阅读,如看看作者是谁,了解一下写作的背景,读读序和跋,最好能知道名家对该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了解书籍的大体故事情节,能够区分人物。浏览性阅读并不是让学生走马观花,而是要与吸收性阅读相结合,一本名著中可以让学生主要感知一个人物的故事和命运,从中有所感有所悟即可。

2.口动与手动相结合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良好的阅读记录习惯要从低年级抓起,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要求。低年级采用“摘抄”型笔记法,即照抄好词、好句;中年级采用“摘抄、归纳相结合”型笔记,摘抄的对象可以是优美的词语、句子或片段,但要做好整理和归类。在此基础上引导高年级学生做“摘抄+感想”型笔记。为了提高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能力,我们每学期都会举办同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展览活动,展览中要求每个同学选出一本自己最心仪的笔记,用红笔在该同学笔记上写上自己的评价,然后选出一位做自己的读书笔记“师傅”。在接下来的读书活动中,可以和“师傅”随时沟通交流,在借鉴师傅笔记的基础上自己有所创新。

3.一题多解,鼓励拓展

课外读物读书笔记篇5

一、读前指导——书籍的选择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并不是什么书都可以拿来读。读一本好书,可以受益终身;读一本坏书,则可能受害无穷。

那么书海浩瀚,怎样从各类课外书籍中遴选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常见的书籍开始,从孩子手里的小人书、游戏秘籍开始,把课外书籍大概地分分类。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可以大致进行如下指导。

1.对自己有益的与对自己无益的,甚至有害的

哪些书对自己有益,对健康成长有益,对学习有益,自己能从中学有所得,并且学有所用,觉得自己受益了。如读了百科类图书,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百科知识,这些知识包罗万象,有关大自然现象的,有关动物的,有关植物的,有关社会的,也有关我们自己身体的……可以大大地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读了名著、童话,或是各类优秀的小说,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主人公的品质,既能让自己的心灵受到触动,思想上有所感动,又能欣赏到优美的语句,以及场景描写等等。有的孩子会说,我看了游戏秘籍,我在游戏中的角色就能很快地从低等级上升到高等级。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分辨一下,这种说法、想法正确与否,为什么不正确。首先从结果上去分辨行为的对否,再从过程上去判断,让学生思考把有限的时间花在这些上面值不值。然后,逐步帮助学生对身边的课外书进行甄别,抛弃那些在学生中流行的,却与己无益的书。

2.与学校教材紧密联系的

比如我们课文里学了《三顾茅庐》,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那么我们就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一定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精彩的片断。学了《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两篇神话故事后,我们就可以去找些中国的神话故事书、外国的神话故事书来看看,这些书里一定还有更多优美的神话故事。

3.按书籍主要内容分类

比如有“神话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人物故事”等,故事一类的书;有专门讲百科知识类的,如《一万个为什么》《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综合性的书籍;有专门讲历史发展的“历史”类书籍;也有专门讲地理知识的“地理类”书籍;还有“智力游戏”类的;以及专门教我们写作文的《作文选》《作文大全》等等。

二、读中指导——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为什么有的同学一个学期能读好多本书,有的同学却只读了一本两本?为什么同样一本书,有的同学读完了,只会讲几个故事,而有的同学读完了,不仅了解了故事情节,还从中感悟到了一些道理,受到了一些教育,学到了一些作文的方法呢?这就是因为在读书的过程当中,读者的方法不同。方法不同,效果也就相差很大了。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让学生花同样的时间能多读些书,能从书中获益更多呢?

1.从详略上把握

读书有精读、略读之分。拿到一本书,首先看看序和内容简介,再看看大概的章节分布,每个章节里有哪些内容,从整体上大致了解这本书。接下来就进入到读书的环节了。在读的过程中,并不是要逐字、逐句的去读,也不是一定要把一本书的内容全部细细地去读一遍。对一些故事性的过程描述,可以适当的速读,泛泛而过,大概了解故事过程就可以了。但对一些描述好的地方,则可以精读,比如书中有一段优美的景色描写,不妨细细地去品读,去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优美景色表现出来的。书中还有一些人物的对话描写,你读了以后,书中的人物形象好像就在眼前,那么不妨再细细地去读读这段对话,学习一下作者对话描写的方法。详略结合,学有所得的同时又兼顾速度,这样才不至于一本书读了好长时间都没有读完,而且最后收获也不大。

2.边读边思考

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就是学和思的统一。比如在书中有一个场景,作者开头花很多笔墨来描写景色,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人物在出现时,作者着重描写了他的外貌和穿着,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读了这段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好像感同身受,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从某一部分内容,我感受到了什么,我看出某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在阅读中试着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改变课堂上只有老师提问题的状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来提,自己来想,自己来答。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这样做到一点点,就会从这个起点开始,以后会做到的越来越多,收获也会越来越多。

3.不动笔墨不读书

对书中的知识点,好的字词、句子、段落描写、心理描写、话描写等等,不妨摘抄下来。自己觉得很是喜欢的,也可以背一背。对书中不理解的地方,用铅笔作个记号(自己的书不一定用铅笔,但是借的书就要注意了,向学生渗透爱护书籍的思想),然后自己查阅书籍资料去理解,或是去请教别人。

4.要写读书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无论是瞬间的感悟,还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都可以随时地记录下来。可以将阅读时产生的思考、疑问随手写下来做成疑问笔记;把阅读中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做成摘录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做提纲笔记;通过续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进行再创作,做成创作笔记等等。

三、读后指导——温故而知新

教材上的知识学过后,需要及时复习和巩固。那么当我们读过一本书后,也需要温习、回想。把自己读过的书名专门记在一个本子上。同时记下内容梗概,书中的主角等等。这样,过段时间,可以把这部分内容翻翻,再看看相关的读书笔记、读后感,相信这本书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子里,不会轻易遗忘。

课外读物读书笔记篇6

但是,大部分农村中学生的阅读仅限于课本,极少有学生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即使有少数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大都以消遣为目的,读些“武打小说”和“言情小说”之类,阅读时也只注意故事情节,无语言积累意识,更谈不上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

目前,制约农村高中生健康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图书资源匮乏,学生难以得到优秀读物;另外,其他学科的教师普遍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使多数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更顾不上阅读的效益与质量,不能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基于这两点原因,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展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语文课课前5分钟让两位学生发言,或讲名人故事,或说说自己读了某篇文章的感受。这项活动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兴趣,让学生把阅读当作每天的必修课,久之,就会养成了习惯。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1)统一读物,便于指导。初始时,教师可从课外读物中选择几篇同一主题的感人文章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边看边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表达了人物怎样的精神节操?哪一情节最能打动你?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班上交流。

(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要适宜地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我也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如《格言》、《读者》、《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新青年》、《世界之窗》、《美文》、《小小说选刊》等。也可建议学生自己订阅一些报纸。

(3)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呐喊〉自序》后,介绍学生自读鲁迅小说集《呐喊》,学习了《祝福》后,介绍学生自读《彷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除了自己向学生推荐读物,还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内,并给予鼓励,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为了不占用学生在校的时间,放假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阅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家》、《围城》、《堂?吉珂德》、《巴黎圣母院》、《复活》、《老人与海》、《简?爱》、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收假后安排一节经典著作阅读交流课,让学生谈谈对某部小说感受最深的地方。

2.读书方法点拨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拨,将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三大读书方法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3.要求人人有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重在积累,这是古今中外的读书经验,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丰富语言积累”的原因。为此,要求学生人人都备读书笔记本,或摘抄一些好词佳句佳段,或写一些读书心得,旨在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注意欣赏故事情节,引导他们积累语言,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每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读书笔记,让“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深入学生的心灵。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还应鼓励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每周抽出适当的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开发了智力,培养了阅读和写作能力,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课外读物读书笔记篇7

关键词:语文素养读书指导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79-01

写读书笔记是积累材料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手脑并举,用小小笔尖点采书中精华之果,触动思维,记下内心深处的灵感,以此累积丰厚底蕴,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1激趣,为学写读书笔记搭台

(1)为学生写读书笔记的阶段。语言的收集和积累,主要手段是听力和阅读。因此,引导学生学写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从读到写,学生读后必然会对众多信息有所感悟,有情感宣泄的表现,然后学生们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表达愿望。因此,学校要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学生读书。低年级则可以观看画报或色彩斑斓的直观性强的电视节目入手,通过复述见闻或谈对故事中主人公的看法引发学生意见上的一致或分歧,从而激发学生热烈讨论,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同样为写读书笔记和书面写作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润物无声的无痕培养和熏陶往往更能深入孩子的心。

(2)以赛粗读。学生有好胜的心理,有竞争的欲望,教师这时候要巧用妙用,以赛促进学生阅读。比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和优秀读书笔记展等活动。学生在准备比赛期间,会积极选择阅读,在读的同时给无声文字赋予个性理解与情感的融合,再通过自己的声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便是一种情感的宣发,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理解会更加透彻,表现也会更加饱满充分。通过竞赛形式学生不仅收获了阅读的成果,更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必然会激发学生去阅读更多佳作精品,也必然会迸发出更多的内心体验,厚积情感,待喷薄而出,读书笔记便一蹴而就。因此,班级或学校定期开展朗读竞赛等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循序渐进,注重写法指导

为了体现读书笔记训练的层次性与渐进性,学校教导处与图书室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可借鉴表格。根据课程标准对年段的要求,分低、中、高三段,在内容的编排和设置上体现由易到难的原则,由抄写到创新,由简单摘记到感情抒写,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1)低年级:从“采蜜集”形式开始,以词语摘抄为主。语文课上或课外读物上看到了好的词语就鼓励学生写下来,一个优美的句子甚至一个用得好的标点就抄下来,逐渐使学生由教师指点到自主采撷,每天一点点,既激发了兴趣,又在无形中使学生从起始阶段便养成一种积累的习惯,良好习惯必然会指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久而久之,学生便把这种方法自主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外阅读中去了。

(2)中年级:立规树矩,完善笔记内容。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基本上已经掌握的读书笔记的书写方法,但是由于学生比较小,这种形式往往局限于词语的积累,随着年级的升高,势必要整理读书笔记的内容,提高读书笔记质量。例如,在每次写笔记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写清楚时间、读物的名称、作者和页码等相关信息,然后再写下自己认为喜欢的词汇用语,这些笔记可以每周一次,字数和篇幅不限,内容可以不断累积。逐渐地,可以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周写不少于四篇且字数在1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在累积的词语后面写简单的感受。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教学的需要,学生懂得了读书笔记的三个部分:主要内容、词句段积累、自我感受。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允许,通过对学生口语交际的组织、笔记展览和教师指导等方式,达到学生间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3)高年级:拓展笔记方式,引发深入思考。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读量也在逐渐扩大。所以读书笔记除常规形式,还要鼓励创新。①列提纲。从所读文章中提炼出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②写感受。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在写读后感时注意感受可长可短,只要表达出内心感受即可。③写书评。即对书中主人公及事件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如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全书,学生对鲁滨逊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对这本书的评价,以书评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也要对书评的内容要给予及时的点拨,在发现问题观点不妥时,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和指导,以免学生会误入歧途,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坚持不懈,加强评价激励

其实写读书笔记并不困难,难的是能否坚持到最后。因此,学校、教师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有毅力坚持不懈。

(1)多鼓励,坚定信心。教师在对学生的读书笔记作评价时,应多采取鼓励的方式,不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上,都应给予肯定的态度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积累的词句时写到“你积累的词语和句子真优美,老师都已经背下来了。”然后在课下和他背上一两句,通过这样的交流会使学生感到很受老师重视,与老师产生了共鸣,使其学习兴趣被大大的激发了。

(2)多交流,分享快乐。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时间保障,交流自己对于所读书目中的内容或人物的看法。例如,一名同学读《三国演义》时,在笔记中谈到周瑜,说他智慧不及诸葛亮。另一学生则在那篇笔记后面评价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周瑜论智慧不在诸葛亮以下,只是他胸襟狭小,过于气盛”。这样更激发了学生去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用具体详实的情节去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读与写、写与评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写读书笔记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3)学校横向交流式评价。实践证明,学校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和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读书笔记展览、《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是建立教师教学管理的显示特性,展示班级风采,展示学生自我的有效平台,能有效促进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学生将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些交流的反馈,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同时,又给其他同学带了学习借鉴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外阅读的学习当中,教师耕耘于此项工作乐此不疲。

提高语文素养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作为有效手段之一的读书笔记积累,有如源头活水、涓涓细流汇入江河,只要坚持,便会汩汩清流不息,蓄积待发之势。只要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对此常抓不懈,学生定会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课外读物读书笔记篇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然而,课外阅读往往为学校、教师、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忽视。其结果是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两大硬伤:对语文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写作材料贫乏、语言表达苦涩。笔者认为,要治愈语文的这一致命伤,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作用的认识,激发其对课外阅读的渴望。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课外阅读不仅不影响学生的语文及其它学科的学习,还可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兴趣,活跃思维,陶冶性情,发展智力。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各科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他们未来生活中受益无穷的文化积淀。其次,要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到读书不是繁重的学习任务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另外,在阅读的层次上应遵遁先易后难,先短后长的原则,不要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惧情绪。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后,再逐渐提出更高的阅读要求,同时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等。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著名学者胡适说,读书要有效果就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眼到对于读书的关系很大,一时眼不到,贻害很大,并且眼到能养成好习惯,养成不苟且的人格。”

口到:口到就是要句句念出,好的作品要背出。他说:“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往往念一遍念不通,要念两遍以上,方才能明白。”

心到:心到就是要弄清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而是要靠工具书及思想方法的帮助来思考。

手到:读书“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了,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我们可以说,没有动手不勤快而能读书的,没有手不到而能成学者的。”

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做到胡适先生所说的“四到”,那么课外阅读的效果就显而易见的了。效果有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就有了,越有兴趣和信心,那么阅读的效果也就越好。如此一来便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然而,课外阅读的指导关键在于课内学习所得的方法的正确的迁移。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各种阅读方法诸如精读、泛读、速读、浏览等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以运用。另外将课内阅读的内容向课外阅读进行延伸。一方面会使学生在阅读的量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内阅读学习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读书笔记。心记不如笔记,阅读时可以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将读过的名言妙语和自己的感悟摘抄在笔记本上,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印象,也有利于反思回顾。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点滴之思写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顿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外阅读笔记还可以成为学生日后写作的材料与借鉴。

3.采用反思、探究性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在实践中,让学生在认真阅读作品,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在整理、归纳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实现对文本的思考、探究。这样的课外阅读,不仅提高了阅读行为的层次,扩大了课外阅读的范围,同时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四、给学生推荐适宜的阅读书籍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来读,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求,一方面鼓励学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文学名著,另一方面还应向他们推荐一些品位、格调俱高、文质兼美的时代作品,如科普科幻读物,政治、历史、文化等各类读物,让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积淀在课外阅读的促进下均进一步得到提高。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据调查,约有60%的学生是通过与同学、朋友互相交换个人存书进行课外阅读的,20%的学生是通过个人购买书籍进行的,但不论是何种形式,可供选择阅读书籍的数量少,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客观原因。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集体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以使学生有博览群书的条件。

五、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1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思想和智慧,共同阅读,阅读彼此,永远充满了惊喜,永远不会疲倦。[5]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

2、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如果能详细地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那效果就更显著了。笔者认为,一学期召开二三次,每次发言人数应不少于五人。

3、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每隔两三周就举行一次全班或全年级读书笔记展览,请同学们认真观摩,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3-5篇,并且让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与较差的同学结对子,共同提高。

课外读物读书笔记篇9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交流

一、激发兴趣,打开阅读的“窗口”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的好处,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营造良好氛围,感受阅读的乐趣

想让孩子们喜欢读书,班级是重要的熏陶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班级文化环境建设这个平台,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读书名言警句、挂图等,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书籍的魔力和魅力。班级图书角上应排放色彩鲜明、富有意趣的好书,书中可附带精彩故事情节、作者简介或学生最感兴趣的幽默故事、脑筋急转弯等;展示台上张贴学生的优秀字画、作文、手抄报;奖励栏上可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用多种评比方式以激励学生读书的热情。

2.形成家校合力,共创阅读的平台

学校可充分利用学生在家的时间,请家长配合在家中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结合不定期家访,让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如家长带孩子一同逛书店,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在家中建立“小小图书架”或“图书角”,孩子在家长陪伴下,一起读书交流,享受读书的乐趣;还可以成立班级微信群,利用微信平台分享整本书,在每周的固定时间,教师就书中的某个故事情节或问题发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使学生们在交流中碰撞阅读的火花。在这样书香浓厚的氛围里,学生自然而然地爱上了读书,与书交朋友。

3.丰富活动形式,激发阅读的兴趣

期初,举行暑期阅读课外书的反馈交流会,让学生把暑期阅读的书籍,通过讲故事、话剧表演、辩论会、征文比赛等形式来汇报。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全校“读书漂流”节,充分发挥班级的黑板报、学校的报刊栏、少先队广播进行读书节的文化宣传。接着按班级,要求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书籍摆书摊,与其他班级的学生进行交换、分享,从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书香浸润校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推荐书籍,落实阅读的“向导”

关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除了在数量上有相应的规定,还推荐了许多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目。总之,要从多方面吸收书籍营养,教师作为指导者必须担负引路人的重任。

1.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书

小学低中年级阅读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我就向他们推荐《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淘气包马小跳》《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高年级学生可重点选看一些散文集、长篇名著、优秀议论文、短篇小说等。此外,结合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如有个别学生常欺侮小同学,我找他谈心后,让他看《亡羊补牢》《人生旅途红绿灯》等,读完后让他将故事内容讲给我听。后来,他彻底改正了欺侮小同学的错误。

2.选择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书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应时代、贴近生活的书。如外国的《长袜子皮皮》《长腿叔叔》《窗边的小豆豆》,沈石溪的《动物情感故事》等,这些作品关注孩子的成长,反映了孩子内心的喜怒哀乐,而描写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则反映了世间的真善美、假恶丑,这样的作品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因此最受他们的青睐。

3.推荐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

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作者情况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作品。如学生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推荐学生看《安徒生童话选》;学了《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可以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了《桂林山水》《游金华双龙洞》,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游记。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指导方法,架设阅读的“阶梯”

在组织课外阅读时,应重视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指导。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读一般包括泛读、精读、浏览。对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读书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浏览一下。而精读就很重要,要引导学生在精读时,对重点内容进行圈点勾画,写批注,仔细欣赏品味,提炼作者最精华的思想。学生只有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积累收获有价值的东西,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2.学做摘抄笔记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我都要求学生做好摘抄笔记,让学生摘抄优秀诗文、词语进行盘点,对优美的句子和经典文章的段落进行积累。摘抄既促进了读后理解,又利于吸收借鉴,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写得精彩。平时鼓励学生相互传阅摘抄笔记,同桌互相检查,教师随时抽查批阅。再加上教师鼓励性的批阅语言和登记,促进学生的内在阅读动力。同时将优秀的摘抄笔记拿出来展示,让他们互相学习和促进,再奖一些奖品和表扬卡,让他们更喜欢上课外阅读。

3.读书习惯的指导

良好阅读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养成的,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指导方可逐渐形成。我结合实际指导,主要进行三种阅读习惯培养:一是边读边思的习惯,阅读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二是读书动笔的习惯,即对重要文章要做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积累好词好句、精彩片段。三是保证阅读的一定时间,即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与实际情况,每天的课外阅读有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阅读量。

四、加强交流,展示阅读的“成果”

1.课前三分钟听话训练

教师要利用好课前三分钟。我把每节语文的课前三分钟留给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在这段时间,学生可以不受约束,海阔天空地聊奇闻、说笑话、诵诗词、讲故事……内容不限,形式多样。由于大家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都精心准备、仔细斟酌。诵读的学生声情并茂,讲故事、谈奇闻的学生绘声绘色。这种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2.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

(1)举行心得交流会。即定期通过多种形式确定不同要求,让学生交流某段时间读书的收获体会。为了提高反馈效率,每次可确定一个重点,或交流某个体会,或者发表某个感想,或者举行一次故事大王擂台赛等。

(2)小组评阅读书笔记。即教师不仅要有计划地收阅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小结、评价、引导,而且要组织小组进行评阅,在评阅读物中加上符号、批注,或评阅读书笔记。

(3)定期总结评比。即教师通过不同形式,就读书的数量、质量、方法、能力、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评比,不断提高w生读书的能力。

课外读物读书笔记篇10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管理;指导

过去学校对阅读活动的管理缺乏宏观调控和系统安排,只是搞中、高年级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但对阅读课的专课使用、课堂教学、阅读效果等情况无严格的检查督促措施,没有安排与阅读课相配合的活动课程及各种配套读物。再加上部分教师对课外阅读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以为是额外负担,往往把阅读课作为语文课或自习课处理。使这门课程形同虚设。

后来,随着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课外阅读活动日益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有的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的,至于中差生,只要能把教科书读好就不错了,哪里能谈阅读课外书籍?因此只提倡成绩好的学生读课外书,不提倡甚至反对中差生读课外书。这样做的结果是这部分学生知识面窄,对课堂知识掌握得也不够牢固,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种现象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实际上课内与课外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经过选择适于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中的知识是与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相通的。随着课外阅读知识量的积累,学生的知识面逐渐拓宽,对他们的课堂学习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因此,课外阅读是课本知识的准备、巩固、扩大和深化,它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同等必要同等重要的。

针对前段开展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我对下一步如何有效地组织这项活动作了以下一些初步设想。

一、加强课外阅读的常规管理

1、每星期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要求语文教师把阅读课作为指导学生读书的专课使用,不能随意挪动。并且,结合学科特点,有计划、有选择地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校要对以上工作进行必要的检查督促。

2、有计划、多渠道地解决书源问题。学校每年应拿出部分资金,定购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书籍。阅读价值大的,可以五十本为单位成套购买,作为教师上阅读课时人手一册集体指导使用的基本读物。其它史地、文艺、自然类的儿童读物作为学生自由选择的泛读资料。提倡学生个人藏书,建立班级书架,开展“捐一本,读百本”等书籍交流活动,解决书源问题。

3、建立课外阅读的考查、评定措施。从量方面考查:要求学生一学期的课外阅读量至少应是语文教材的4—5倍。并设计“课外阅读考查记载表”要求学生填写,家长、教师签字。

从质方面考查:主要通过检查读书笔记,定期测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力,阅读速度,开展各种读书竞赛活动,检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抓好阅读指导训练

1、教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注意课内外结合。在阅读课上利用语文教材和课外基本读物,教给学生阅读各类书籍的一般方法,课外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去实践练习,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能力培养训练的延伸和发展。例如在指导学生读历史类书籍时,必须教会他们抓住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去理清头绪;看历史人物传记类读物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活动的背景、生平、历史作用及历史地位去了解历史人物。再如儿童的科普读物,一般都以童话、故事、幻想小说等体裁出现,阅读这类书籍,关键在于透过故事情节描写去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而小学生则往往记住了情节,却忽略了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学生读完一节后,引导他们设计几个问题,再根据书上内容一一作答。

2、注重学、思结合。读书要边读边想、边读边动笔,才会得到长足的进步,读而不思、读而不写,则印象不深,表达不灵。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笔的良好读书习惯是我们开展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我们重点指导中高年级学生学会写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以巩固发展阅读成果,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本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我们准备培养学生初步会写摘抄式、提纲式、问答式、体会式几种类型的读书笔记。

摘抄式:一般只作单项训练,为摘抄好词好句、摘抄描写人物、气候、风景、气氛、场面、人物对话等的精彩片段。

提纲式:一般用于叙事性较强的读物。如历史故事、童话、小说等,要求学生按事情的发展以提纲的方式整理出:时间、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事件的影响等。

问答式:一般用于科普类儿童读物。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某一物质的形成、演变等过程,设计一些关键问题,根据书上的有关阐述、简要作答。

体会式:适用于各类读物,主要培养学生对书籍中的人物、事件等发表自己的主观看法。是一种要求较高,层次较深的思维活动,一般在以上三种形式的读书笔记作好之后再进行练习。

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为了使学生有互相观摩,交流学习的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将开展下列读书汇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