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综合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7:13

物业管理综合知识篇1

一、地物所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实践及分析

1地物所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实践在分析了目前通行的6种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模式(建设专用小系统、利用传统系统引进知识管理、知识门户建设、信息系统知识化建设、知识社区建设、个性化知识管理应用建设)后,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地物所以“流程为纲,知识为体,技术为用”为原则,实施了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建设,以此推进地物所的知识管理。在构建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时,首先,结合企业知识管理的3个要素:人、技术和组织,以及涉及的4个方面:知识资产管理、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工作方式管理,对地物所科研生产及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梳理,在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上规范固化了事务性管理工作流程,将企业管理制度内化到事务性工作流程中。这种方式使地物所的知识管理与管理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一方面,利用流程归档企业管理信息资料,提供查询回溯,进行企业知识资产管理,在提高事务性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员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的科研工作中,优化了员工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内嵌在事务性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流,使知识管理根植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在企业的成长发展中知识管理得以与企业共同演变,保障了知识管理的长效性。历经4年建设,目前地物所共建立14类75个流程,每年归档流程9000多个。同时,业务流程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其次,在利用编码化方法促进个人知识共享时,地物所各业务部门对所辖业务进行分析梳理,建立了以业务导向为主的部门文档目录,对各类信息资料进行归档。通过灵活多变的权限管理满足不同角色员工对信息资料的使用需求,促进了信息资料在地物所的流动,提高了知识共享效率。同时,通过对地物所各级业务部门运行一年后的文档目录进行梳理评估,完善优化地物所文档目录结构,努力使文档目录更为自然地与地物所业务运转紧密结合。目前,在线文档目录546个,累计文档38328篇,每年累计文档1万多篇。第三,建立知识地图。知识地图主要关注企业核心的战略重点性知识,是促进核心知识标准化传播的有力手段。知识地图可以通过丰富有趣的多样性的呈现方式对知识进行标准化和体系化,使其更好地传播。目前,地物所完成了QHSe管理体系的知识地图制作。第四,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建立跨部门跨地域的知识交流互动平台,这是实现知识共享个人化方法的有效手段。专业交流社区摆脱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方便灵活地聚集了相关专业内的个体,为他们提供了及时的知识交流共享平台。目前,地物所活跃的交流社区有“物探处理系统运维群”和“综合解释系统运维群”。2地物所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分析尽管综合管理协同平台为地物所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技术手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推进知识化管理的过程中,地物所也遇到了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将企业核心知识资产纳入管理,使知识管理成为可持续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加强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在地物所推进知识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在保持现有业务逻辑的原则下,从底层技术平台入手,通过优化工作方式和提高工作效率,潜移默化地推行知识管理。这种从底层向上,从周边向核心的推进方式避免了对现有业务的冲击,着眼于业务粒度的细化控制实现,回避了基层单位无法开展核心业务逻辑优化设计的困难。但是,随着知识管理的深入推进,由于缺乏知识管理体系的支撑,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建设暴露出持续深入推进困难的弊端。由于在建设综合管理协同平台时,知识管理只是在推进流程管理过程中的附带功能,没有明确的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理念和知识管理目标,仅着眼于利用综合管理协同平台进行触手可及的知识管理,使得地物所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知识———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游离于知识管理之外,无法对地物所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支持。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将知识管理体系与企业整体战略进行整合,缺乏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具体而言,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是以物探、地质、钻井、测井等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利用各类信息系统进行创新协作的知识和数据生产活动。要对这一多学科协作的科研活动进行知识管理,首先,必须依据地物所的发展战略进行学科知识体系规划建设,明确核心知识体系,围绕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工作支撑环境;其次,更为重要和困难的是,要在科研活动中开展知识管理,必须对业务运行进行分析,消除现有业务逻辑中的不合理之处,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依据科研活动的本质规律设计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流程执行。这些都需要企业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机制,创新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知识管理体系。

二、结语

知识管理顺应知识经济时展而产生,是管理学科的思想和理念向纵深发展的结果,是随着人们对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在国有大型企业中开展知识管理,需要企业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机制,创新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利用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董玉敏张晋楠杨敏单位: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物业管理综合知识篇2

关键词:CDio高等教育物流管理eRp实训教学体系

1.研究背景

CDio是国际工程教育的一种先进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为主要目标,倡导在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整个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与学、实践场所、教师能力提升、学生能力评估和改革质量评估等全方位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链路。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以eRp为代表的先进管理思想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在供应链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企业日益强调对以eRp为载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对eRp系统的熟练应用。为与之相适应,当前各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中更加强调集专业管理理论知识传授与专业实践工程能力培养于一体,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与CDio工程教育有着一致的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建立eRp实训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已取得相应成果。但仍存在诸如相关实训项目局限于eRp沙盘和eRp系统的操作,尚未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训项目间的前后续关系不够清晰,各项目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未能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没有形成有效的提升阶梯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为此,本文在已有教学实践探索成果的基础上,从CDio的一体化教学思想和企业物流管理活动中对人才信息化素养的要求出发,构建一个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融合多门课程,经“认知――应用――提升”三个能力跃升层面共五个渐进等级的多阶段eRp一体化综合实训体系,并对保障这一体系有效运行的条件进行分析。

2.物流管理专业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构建目标

2.1总体设计思路

落实CDio教育理念,针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eRp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入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并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将传统上隶属于不同课程的、分散的理论与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围绕专业背景下eRp应用技能的培养与提升进行整合。并且,从知识体系和项目操作难易程度上形成由包含于三个上升阶段的五个基本环节组成的渐进阶梯,使各环节和阶段不同课程的理论及实验、实训教学目标具有明确一致的指向性。

2.2目标内涵分析

2.2.1与eRp教学目标相匹配

从相关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中普遍开设的eRp理论与实训课程来看,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上具有明确的共同点,即:一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eRp中所蕴涵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二是培养学生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意识;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从供应链层面上对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运营管理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四是掌握eRp系统在本专业领域应用中的基本操作。为此,eRp一体化实训体系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涵盖上述的四个方面,并且在实施中得以很好体现。

2.2.2多课程、多项目融合衔接

针对eRp对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高度融合的特点,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以及教学运行的要求,在构建eRp一体化实训体系时,需要打破传统狭义的围绕eRp课程组织实训的理念,而将与信息技术应用和物流业务运营管理有关的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都经过重新组织后,融入到多阶段eRp综合实训平台之中。并且这种重组不只是简单的组合,而是建立于渐进式一体化教学思想基础上,对相关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根据内容与目标层次的不同进行重新梳理和组合后的结果。

2.2.3符合学习过程中的进阶规律

由前述分析可知,所构建的eRp一体化实训体系建立在对多课程、多项目融合的基础之上,因而在实施中需要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由点到面,逐步深入提高的进阶规律相符合。即,该体系应是从简单的、单项技能的信息化应用切入,在对企业信息化和物流业务运营管理建立起充分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再向相对复杂的、综合性的eRp应用技能培养与提升进行深入。

3.物流管理专业eRp一体化实训体系“五级三层”进阶模型

针对上述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构建目标所包含的四方面明确要求,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普遍规律和课程开设的共性,提出该体系的逻辑架构,如图1所示:

3.1项目集中实训

为更好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在教学运行安排中,每学年单独设置一个专门用于集中开展专业项目实训教学的阶段,即项目集中实训阶段,时间为一个月左右。并且根据集中实训的目的和支撑项目的不同,项目集中实训按实施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和“综合性项目集中实训”三个阶段,并存在以下逻辑关系:

3.1.1“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是基础阶段的实训,其目的在于通过相对简单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开发,使学生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立概念性的认知;

3.1.2“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建立在“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的基础之上,其目的在于通过企业级eRp系统中供应链模块的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真实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操作技能;

3.1.3“综合性项目集中实训”是对以上两个阶段实训技能的综合应用,其目的在于当学生完成主要专业知识学习后,通过以企业eRp项目实施为背景的综合性实训项目,对学生在物流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性的演练与检测,使学生对eRp的理解从操作上升到实施层面。

3.2五个渐进等级

在该体系中,围绕eRp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将相关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从知识体系和项目操作难易程度上分解为五个逐次渐进的等级进行教学,其中每一级都以前一级的有效完成为基础,并且实现逐次提升。

第一级,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阶段的《基于eXCeL的中小物流企业仓储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实训。使学生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级,《eRp原理与应用》课程学习与实验操作。使学生全面地学习eRp基本思想,认识eRp系统,了解eRp的基本操作。

第三级,《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项目教学。锻炼学习应用eRp管理思想解决企业物流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级,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阶段的《eRp系统操作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熟练操作eRp系统的能力。

第五级,综合性项目实训阶段的《eRp系统实施实训》项目。在完成前四个环节教学与实训的基础上,开展“eRp系统供应链模块实施实训”,使学生能初步接触更高层面的eRp实施领域,了解eRp实施的基本步骤和主要工作,学习eRp实施中的基本方法。

3.3三个跃升层面

由上述五个渐进等级串接而成的能力培养链,分属于三个由低向高的能力跃升层面,即“认知层面”―“应用层面”―“提升层面”。

3.3.1认知层面。包含“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eRp基础课程及配套实验”、“企业运营管理体验”三个环节。其目标使学生建立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3.3.2应用层面。由“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环节构成。其目的在于在前一阶段认知eRp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结合具体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物流管理业务,对eRp系统进行独立操作的能力,并深化对eRp思想体系的理解与掌握。

3.3.3提升层面。由“综合性项目集中实训”环节构成。在熟练掌握eRp系统供应链模块操作的基础上,拓展其就业领域,提升信息化应用的综合素质。

4.物流管理专业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运行保障

根据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运行要求及“五级三层”的架构特点,为保障该模式得以有效实施,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方面:

4.1打造符合CDio要求的一体化教学团队

CDio高度重视一体化教学团队的作用。基于eRp一体化实训体系贯穿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及多课程、多项目融合,逐次递进的特点,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必须依赖于一支具有深厚的物流专业造诣并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组织开展相关实验、实训教学的高水平、复合型的一体化教学团队。

4.2按逐次递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该体系的“五级三层”架构,eRp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养需要逐次递进。因此,在教学运行实施中,需要首先从课程体系设置上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具体到“五个渐进等级、三个跃升层面”而言,“三个跃升层面”在eRp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上都存在明显的递进关系,因此前后逐次递进的顺序必须遵循;而在“五个渐进等级”中,同处于“认知层面”的前三个环节既可以按逻辑架构模型所示关系逐步实施,也可以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并行开展。

4.3以项目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教学

CDio倡导学生以团队方式开展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实际应用技能,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学习项目从准备到实施再到总结的整个过程,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因此,以项目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实施是必然选择。

4.4实施全程一体化的项目考核

在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教学效果考核中,除需坚持目前普遍实施的实验、实训环节项目考核外,在整体和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考核实施的方式以及考核成绩的评定等方面,还必须充分融入和体现出与该体系相适应的知识与能力逐次递进和一体化教学的思想,开展全程一体化的项目考核。在考核成绩的评定方面,在对各子项目的考核设定成绩标准的同时,还需要在最后对各子项目的成绩进行加权汇总,最终形成反映整体综合教学成果的总成绩。

参考文献:

[1]刘荣佩,史庆南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1(5)

[2]傅永华.基于CDio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5)

[3]刘广斌,景永平.eRp沙盘实训教学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4]王其中.eRp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5]魏玲.基于eRp的综合实训体系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基金项目:2010年度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基于一体化平台的高校经管类专业渐进式eRp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0Za179),主持人:余真翰;2010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专项研究课题“高校eRp多阶段综合项目实训平台的构建与运行研究”(项目编号:GZY1011),主持人:余真翰。

物业管理综合知识篇3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验教学实验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75-01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潮推动下,将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其着眼于培养既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重要作用。物流管理专业属于致用之学,传统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必须辅以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其具备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与地区的物流发展相适应,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一重庆市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

重庆作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支撑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西北五省、云贵川及沿江城市与重庆市区域内的物资流通。同时,中国内陆最大保税港区在重庆的建成以及“一江两翼三洋”的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建设,奠定了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在此契机下,重庆物流人才需求逐步加大:(1)国际贸易及转口贸易推入快速通道带来了国际物流人才需求突破性增长。(2)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生产服务型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从事笔电产业、汽摩产业、医药产业、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物流人才需求增加。(3)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生活服务型物流产业发展,加大了城市配送物流、快递物流人才需求。(4)交通改善明显、枢纽地位逐渐形成促进区域物资和商品互换水平,交通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物流人才需求增加。(5)新经济和社会需求提升,带来电商物流、零担物流、冷链物流等专业市场人才的需求。

二面对重庆市的需求,独立学院物流实验课程体系构建

重庆地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立足于本地物流人才需求,在物流实验课程项目的设置上,应以物流实验室为中心、经管类通用实验室为辅助、校外物流实训基地为最终应用平台进行开展,通过教学视频、现场参观、模拟训练、软件操作、案例分析等手段,建立起一个具有完整而专业特色突出的物流实验课程体系。

1.经管类通用实验室的实验课程设置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多学科综合应用的专业,它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可利用高校经管类通用实验室,开设一些经管类通用的实训课程。

2.物流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课程设置

随着高校物流教育的发展,很多独立学院都建有专业的物流实验室,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为例,其实验室具备托盘平房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化分拣线、电子标签拣货系统等硬件,具备wCS仓储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软件。因此,依托物流专业实验室可开设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课程项目则可以由浅入深、由难到易,按以下几个层次分阶段进行:(1)即基础类实验。在实验教学环境中模拟各种物流操作实际,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2)即管理类实验。在学生们完成各种物流操作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安排管理型实验,通过合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处理各种管理问题,提高其综合能力和素质。(3)综合类实验。对于已经完成了基础实验和管理实验的学生,鼓励其完成综合性实验项目,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考虑递进式实验教学层次,物流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课程及具体项目设置如下:(1)国际物流实训可设置基础类项目:管理类项目、综合类项目。(2)仓储配送实训可设置基础类项目:仓储配送设备认知、仓库出入库及库内操作、配送中心拣选与包装操作;管理类项目:仓储设备选型、仓储货位规划及计划编制、拣选策略选择与设计;综合类项目:第三方仓储与配送流程软件操作、仓储与配送系统仿真。(3)运输管理实训可设置基础类项目:运输合同与谈判、物流设施设备认知;管理类项目:运输线路优化、零担运输配货设计;综合类项目:运输线路优化、零担运输配货设计。(4)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可设置基础类项目:自动识别、分拣、物流通讯、公用信息平台等物流技术认知;管理类项目:物流技术在未来超市的综合运用;综合类项目:各类物流管理软件操作。(5)生产物流实训可设置基础类项目:柔性生产线流程操作、车间搬运系统操作;管理类项目:物料需求计划编制、生产物流布局优化、供应链管理软件操作;综合类项目:企业生产物流流程设计、工厂物流系统仿真。

参考文献

物业管理综合知识篇4

关键词:教学方法;物流综合实训;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教学方法的分类:

由于社会背景以及相应的文化氛围存在着许多差异,使得中外各国对教学理论中的教学方法分类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总的来讲分为以下几种:

1.通过语言进行传递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通过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具有讲读、讲述、讲解、讲演等具体形式。

(2)谈话法:又叫做问答法,是教师按照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及经验,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提问与回答,进而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以及巩固已有的知识,进而加大智力发展的教学方法。

2.通过直接感知所进行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是教师通过演示各种各样的实物、直观的教学器具或者是做出示范性的实验及动作,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2)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实地进行观察和学习,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并且使所学习的知识得到验证的学习方法。

3.通过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一些仪器和设备,来观察和研究,进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方法。

(2)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从而找到其中的律,形成技能或技巧的教学方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讨论法:是指通过教师指导以小组或是班级形式的学生,让其围绕着某一个中心或是主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相互学习,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

(2)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进而创造性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且解决相应的问题,然后从中获得知识和提升能力的方法。

二、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的介绍

1.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的性质

物流综合实训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整个课程的体系中起着培养学生物流职业能力的作用。由于现代物流是将原来分散管理的仓储、运输、配送、采购、装卸搬运、包装、物流信息等各种要素进行综合性的管理,物流综合实训这门课程是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综合实践应用的一门课程。

2.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根据物流企业工作岗位以及一般企业物流部门工作岗位的设定,进行岗位分组教学,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该课程重点在于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通过对各个作业岗位的基本操作和综合流程实操,进而让学生的技能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同时该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自主学习意识、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

三、物流综合实训教学模块中的教学方法

1.物流综合实训课程中的模块

模块一:wmS系统的应用

模块二:条码的编制以及打印

模块三:收货作业

模块四:组盘作业

模块五:装卸和搬运作业

模块六:打包作业

模块七:入库和出库作业

模块八:补货作业

模块九:综合实训作业

2.物流综合实训课程中模块的教学方法

(1)其中模块一到模块八的主要教学方法是:通过讲授法讲解一些模块相应的知识要点,然后通过演示法,向学生示范相应模块的操作要点,最后通过练习法让学生进行练习,练习的方式根据模块的不同,可以采取个人练习和小组轮岗练习两种,从而掌握相应模块的知识。

(2)模块九的综合实训作业是将前面几个模块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进而完成整个一套的实训作业,一般采用老师布置一定的任务,让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运用讨论法,进行相互之间的意见交流,最后小组根据讨论结果进行综合实训操作。

四、目前物流综合实训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方法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该课程虽然采用了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上课,但是往往在讲授理论的时候学生的热情并不是很高,很容易在思想上开小差,同时理论讲解时,学生对一些理论不能够进行深入的理解,以至于在后期学生练习时,只能够参照老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机械的重复练习。如果对教师所示范的教学内容稍加改动,绝大部分学生就不能够进行操作。

2.教学方法上的师资力量缺乏

由于一个物流班级的学生有40到50人左右,在进行教师示范教学和学生练习环节时,由于师资的缺乏,一般分成两个大组,由两个老师各带一组进行实训。以入库和出库作业中的叉车库区操作为例,完成这个项目的操作一般需要以三人为一个小组,分别充当信息员、操作员、仓管员三个职位,其中信息员主要负责单据的信息录入,并将需要出库和入库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操作员和仓管员;操作员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库区货物的上架和下架,并且同仓管员交接需要出库和入库的货物数量;仓管员主要负责收货和发货时的组盘,以及与操作员和司机进行货物的交接。如果做一个整套的流程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然后进行岗位的轮换,也就是说一个三人小组的实训时间就需要60分钟左右,按照每一次课为4节×45分钟计算,那就意味着半天时间满打满算只能完成3个小组的教学工作,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老师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对实训学生的指导上,很难顾及到其他不在实训的同学。对于其他等半天都轮不到自己实训的学生,同样也是一种折磨,即使实训的内容非常有趣,在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后,也会对实训的内容失去热情,大大影响实训的效率。

3.教学方法上忽略深入企业

物流综合实训在教学上虽然模拟了企业的操作流程,所采用的设备也和物流企业的设备相当,此外也会给学生讲解许多的企业案例,但这些对于学生来讲还是非常抽象的,他们还是无法理解企业真正是如何操作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安排学生到企业里实训和参观,但是大多数情况都是走马观花,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还是似懂非懂,课堂效率提高并不是很明显。

五、对物流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所存在问题的一些建议

1.针对目前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这一情况,可以将教学方法的顺序进行一些调整

如以往采用讲授、演示、练习的顺序,调整为演示、练习、学生讨论、讲授、学生再练习的顺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听老师讲授之前,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直观了解,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就练习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享,并提出一些的改进建议,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这样的学习效率肯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学生进行再次练习时就会避免各种错误的发生,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此外,由于学生是思考着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在学生再次练习时可以对先前的实训任务进行一些修改,使学生再次练习时先开动脑筋,并在思考以后进行实训,有助于学生灵活的掌握这部分内容。

2.对于在教学方法上师资力量的缺乏这样问题,应当根据学生的人数配备实训指导老师的数量

一个老师带10到12名学生为宜,因为实训场地一般会有很多的噪音,如果人数过多,老师讲课的内容学生不容易听到。另外,在教师演示实训的动作时,如果是20几名学生同时围在周围进行w习时,后面的同学会很难看到教师的演示动作,进而影响学生的练习效果。如果是10到12名同学围在老师的周围时,就可以保证每一个同学都可以看到教师的示范动作。同时学生分组练习时,一组可以在练习完成一遍以后,由其他小组练习,等所有小组练习完毕以后再进行轮岗练习,这样做可以大大的减少学生等待的时间,此外每个小组练习完一遍以后,教师可以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总结,提高轮岗练习时对知识掌握的效率。

3.对于在教学方法上忽略深入企业这一问题,在进行物流综合实训教学时要走进企业,灵活机动的运用参观法,对于企业可以选择一些校企合作单位或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学习

此外也可以要求企业派出一些专业的人员对学生进行讲解,使他们能够对企业的工作流程有进一步的了解,补足学校教师的不足之处。另外,在安排学生实训时,可能由于企业的种种限制,会制约学生的知识获取,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要求企业对学生进行轮岗实训,让学生获取多个工作岗位的相关操作知识。

六、结语

物流综合实训这门课程是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知识一个总的融合,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的程度,可以反映出他们对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解程度。这门课程一般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离校实习前的一个学期开设,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起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为学生走进企业做好铺垫。虽然,在教学过程遇到了像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所学内容、师资力不足、忽略深入企业等问题,但是只要经过不断的努力,一定会将这门课程的桥梁作用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佳星.《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教学研究[J].企业研究,2012(20):202-203.

物业管理综合知识篇5

关键词适应行业需要物流人才思考

国务院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作为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保障措施之一。可见,人才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当前物流人才供需上却出现了:一方面物流企业因物流人力资源短缺而制约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或选择了其他行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的现象。担负人才培养职责的高等学校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如何培养适应物流行业需要的人才问题开展探讨。

一、现代物流人才的特征及素质

现代物流是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的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的新兴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到管理学、运输学、经济学、社会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按国家统计口径,所谓物流业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学位)或中级职称及以上的物流业从业人员。现代物流人才是能将物品的信息、规划、生产、库存、包装、运输等整个流动过程综合起来的集成式的管理人才,并以一体化管理手段在物料生产或商品流动中,实现优化资源、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的专门人才。因此,为了培养既能完整、系统了解和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又能将其应用于物流实践的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应该对所开设的物流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认真研究如何培养适应行业实际需要的各类物流人才,助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物流人才是多类型、多层人才的综合体。根据物流企业岗位的需要,我们主要将物流人才划分成基层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和高层决策规划人才等四个层次。基层操作人员主要是指物流作业一线的操作人员,他们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和营运,如货物的出入库存、装卸搬运、堆垛、打包、分拣、配送等工作,这类人员具有专业技能或较好的体能,在企业中人数最多;其次是基层管理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岗位是库房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等,这部分人员数量也较多;再次是中层管理者,这部分人员的主要岗位是企业的物流业务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等,他们与基层管理者的区别是熟悉并掌握部分物流流程,并能对其中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人数相对较少,通常是企业或部门的业务骨干;高层决策规划人才是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掌控者,人数凤毛麟角。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金字塔”形状,中、高层管理人才位于人才需求金字塔的顶部,总的需求量不大,但对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是企业的灵魂。物流企业需要的是大量高素质的中下层管理人才和基层的操作应用人员,有资料统计这类人员占到企业人员总数的75%左右。

物流人才素质具有综合性。物流产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所涉及的领域的广泛性和掌握技术的先进性,现代物流业不仅要求其管理人员要掌握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以及外延的供应链管理的综合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和熟悉生产的工艺流程。随着现代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物流专业人才不仅要熟悉物流的具体运作,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背景和工作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物流工作需要。

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性。物流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物流业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物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即物流业既需要高层的决策、规划管理人才,也需要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管理及操作人员。只有实现了对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的多元化,才能满足物流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发达国家物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高度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其物流教育随着物流业的兴起而快速发展,并形成规模和体系,物流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和保障了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欧美和日本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他们首先是在大学内建立了从专科、本科、研究生系列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再者就是企业及物流协会和学会大力开展物流职业岗位培训,广泛提高行业职工知识业务能力[3]。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这些成功经验,我们在物流人才培养上同样要抓好学历与非学历两方面的教育工作,使之互为补充,通过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完善物流人才的学历教育体系。物流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对基础设施和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的思想,为满足物流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层次结构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物流人才分为学术型、技术应用型和操作技能型三类,其中后二种类型人才的共同特征是强调“应用”能力。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物流人才的任务,大多数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后二类人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更是以培养操作应用型人才为其目标)。针对当前物流企业需要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因此要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要注意人才的层次结构,以产学研结合培养作为切入点,把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推进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把人才培养放到企业创新的主战场,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府相关部门要鼓励和支持从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社会有关方面可在高校设立相应的奖学金以鼓励师生从事物流学习和研究。高等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和管理中的问题,对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发挥作用。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障,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采取措施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选派教师到物流公司挂职培养、锻炼,加强校企间的联系;二是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培训,学习国内外物流的先进理论和教学经验;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物流科研,在科研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选聘物流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师和教学顾问。

2.加强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形成多渠道培养人才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开展非学历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以提高在职员工理论知识和岗位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是培养物流人才的有效途径。企业可根据现有职工情况,分层次、分工作性质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展培训,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培养行业急需的物流人才。此外,积极开展物流职业资格的认证培训,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物流人才培养工作,以满足物流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据调查了解,重庆市现有物流企业大都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发展而来,而在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对现代物流业服务理念的理解和现代物流技术的掌握都不能适应要求,不能在思想上和工作中体现出现代物流业与传统物流业的区别和优势,这也是重庆市的部分物流企业为什么不能很好地提供物流服务,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就是加强对在职职工的培训教育,通过提高职工的素质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整合社会物流人才培训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教育,建立由企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相互沟通联系,形成规范有序的物流人才培训体系。高等院校要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对企业物流人员的在职培训;支持和引导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物流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物流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培训与提高,把职工培训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安排职工参加培训;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培训和认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培训的规范要求和质量标准,使培训工作真正对提高物流人才素质能力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三、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人才中包含物流工程技术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本文主要讨论物流管理人才。我们通过开展大量的调研分析,认为满足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基础

1.管理类知识。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进行物流管理不可或缺的。物流管理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项目实施、物流系统运行等企业管理问题,此外,物流管理人员还应了解物流费用、成本核算等相关财务管理知识。

2.法律、法规知识。物流活动都是以合同方式进行承诺,物流服务的合同通常是以书面形式对供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法律文书,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约束。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的法律法规,才能在签定合同时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如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

3.数学相关知识。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和工具。物流业务涉及市场及企业内部的物流数据,要对其市场预测与决策、数据的计算处理等都需要用到概率论、统计学、高等代数学等数学知识;面对物流复杂系统的建模与分析离不开运筹学、系统分析等数学建模知识工具。

4.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信息技术为现代物流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已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传输和处理的,因此学习和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是现代物流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

5.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能力的学习与掌握,主要是通过对物流管理学、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采购与供应、运输与配送、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

(二)专业核心能力

1.完成物流业务的基本操作能力。熟悉并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物流一般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具备开展物流作业需要的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才能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2.具备物流规划及设计能力。要成为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应具备对物流系统改造、物流园区规划、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不但要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知识基础,还要有严谨的思维模式。

3.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物流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物流过程中也存在信息流,在物流运作过程中供需双方发出的信息,货物在途、出入库情况、物流运行状态等,需要物流企业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各种信息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4.财务分析管理能力。物流流程既要涉及企业内部的成本,也要涉及企业外部的各种费用,要分析判断发生这些费用的合理性,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和核算,才能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也才能做到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

5.物流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开展物流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解决和处理突偶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此外,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也是搞好工作的基础。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对物流服务要求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级物流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新能力,处理和解决新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物流人才,我们在探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提出了包括对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1.建立符合物流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我们确立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加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来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以课内课外结合开展教育培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创造条件。

2.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以开展教改项目、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3.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实践、实训环境条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认真开展对适应行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的探索,加强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研究,对于促进物流产业提档升级,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6~7.

物业管理综合知识篇6

1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部分以培养应用型为目标的院校开始重视实验教学,但培养的学生仍与社会对物流管理本科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从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来看,以传统认识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方式为主;从教学手段来看,以演示、案例、软件模拟、撰写报告等方式为主,从教学条件来看,各院校实验室功能单一,多数实验室只能用来观摩。从实验考核方式看,考核目标没有针对性,考核措施不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力度普遍低于理论教学的考核力度。

2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加大了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从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看,主要侧重于企业的采购、仓储、配送、运输、规划等相关的工作内容。从这一方面来看,物流管理工作系统性强、环节多、流程复杂、科技含量高。要培育出物流市场需求的人才,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原因的限制,学生不具备到真实环境中进行物流实践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合理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便于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合理的实验课程设计,搭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平台,培养学生从事现代物流管理的综合能力,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3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在设计时,要结合物流活动的特点,协调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问题,解决实验教学环境与真实环境之间矛盾的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综合考虑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验教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合理安排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实验学时,让学生在课堂能掌握物流系统的基本操作,熟知物流新动态。设计实验教学时根据培养目标,围绕当今大学生学习的特色,设置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到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课程体系,并配备完善的评价体系。

3.1以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为目标设置实验教学体系

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中心,主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协同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以上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才是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即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理论知识,能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针对根源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并能在实践运用的综合性人才。明确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的首要因素。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是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驾同行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2围绕当今大学生特色设置实验教学体系

当今大学生强调自主、思想独立、缺乏耐心,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对别人的观点和意见的接受度不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效果对当今大学生来说并不合适,当今的大学生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取知识,因此要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必须紧密围绕当代大学生的特色来安排实验教学体系,设计实验内容。从传统的教师为核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当代大学生的特色,形成个性化的实验教学模式。

3.3以能力分层培养设计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

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应介于学术型和操作型人才之间,如图1所示。应用型物流人才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技能,能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际问题的成因、发展演变趋势准确把握,并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需具备认知能力、操控能力、设计能力、协同能力、创新能力,这五方面能力之间具有层级关系,各层级关系及能力需求如图2所示。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能力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应有目的性地设计不同的能力层级的实验内容,认知能力层级培养可开设《专业导论》、《物流管理概论》、《物流技术与装备》等专业课程,该类型的实验课程以现场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操控能力的课程开设《配送中心》、《采购管理》、《第三方物流》等,实验课时占总学时的1/3以上,开设各类实务课程的独立实验。设计能力课程开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管理》等,该类课程即设置课内实验,辅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样设置综合性课程设计,将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串联成综合性实验项目,进一步加强设计应用能力。协同能力课程开设全实验类课程,以项目制的形式开展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团队合意识和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通过学生各项竞赛和兴趣小组来培养。

3.4设置良好的实验课程评价体系

实验课程的考核一直是实验教学中严重忽略的部分,一般只会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不将考核成绩单独记录到学生的课程成绩表中。因此,无法得到学生和老师的足够重视,使得实验教学最终形成“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为了形成有效的实验教学体系,除了设置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和新颖、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必须配套形成有效的实验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实验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构建合理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专业核心能力的考核体系。同时根据学生个人特色,给予个性化评价,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及对自身能力的培养,达到实验教学的良好效果。

4总结

物业管理综合知识篇7

物业管理作为新兴行业,对物业管理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技术化要求较高,物业管理行业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术复合型管理人才。目前的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1.1物业管理专业教师不足,专业经验缺乏,对当前物业管理行业认识与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定位存在差距。

物业管理行业尚属新兴行业,各高职院校专业成立的时间也较短,部分高校物业专任教师没有从事过物业管理实践工作,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大部分学历也较低,不能够从事理论与实践教学,造成物业管理专业教师不足。

1.2没有形成较完善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行业机制还在探索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公认的先进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思想,物业服务企业对专业人员的理论知识要求都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大部分企业的需求。

1.3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尚不完善。

物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在探索之中,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没有直观的、贴近应用的实践教学工具;实践教学中,大都是教师占主动,学生与实践老师的双向互动交流偏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校外实训基础利用效率低,对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帮助较小。

1.4学生学习过程与社会现实接触不够紧密,不能直观的认识和感受实际工作,对未来职业发展和所需的能力,特别是素质能力认识不清,无法根据自身情况设计能力锻炼方向,不能满足未来物业管理发展需求。

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探析构建科学的物业管理教学评价体系,使以学生为主导的物业管理实践教学更好融入现实环境,提高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综合性高层次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

2.物业管理实践学习研究

2.1模拟企业教学模式

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后可以通过模拟物业管理企业形式开展教学实践,教师负责模拟组建物业管理企业,设置企业服务原则、人员岗位技能和素质要求。编制公司服务计划并组织学生实施。学生在模拟企业实践中锻炼组织、协调、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将学习的物业管理实务课程内容,以物业项目为基础,模拟整个的物业管理全过程,学生熟悉物业管理企业主要工作及注意事项、考察学生对物业管理课程及专业知识的综合熟悉程度。

模拟企业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交流企业实践信息,分享不同的工作经验和认识。模拟企业教学期间完成各个阶段实践总结,学生通过企业模拟实践完善专业知识,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主动学习不断完善。

2.2教师企业挂职锻炼

物业管理是新兴行业,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承担物业管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部分物业管理专业教师没有没有从事过物业管理工作。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迫切需要理论实务双精通的的师资,在企业挂职锻炼期间了解高端的物业管理业务内容和流程、企业对物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沟通能力、职业能力的需求情况,锻炼完成后编写物业管理实训学术论文和总结报告。

教师到到企业实践后找出自身欠缺知识和滞后的环节,发现自己物业管理专业知识中存在不足。教师从物业管理纯学科理论解放出来,依据现代物业管理行业需求优化、整合物业管理教学、实践课程内容,培养更符合物业管理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到高端物业企业挂职锻炼,深化物业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2.3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首先将教师职责定位为指导学生更好的实践,明确实践目标,采取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实践的方式,树立学生自主实践辅助教师指导的方式,逐渐培养开放式实践教学的观念模式。

加强与高端物业管理企业的实践合作,实践内容和方法开放,以完成企业的用人计划和标准为导向。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分组实施,分小组开展市场调研、团队讨论案例设计、分析方法及路径选择与实施、提交实践结果等工作。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物业管理工作的岗位职责,达到毕业后迅速就业。

2.4开放式实践信息共享

建立网络论坛发帖互助交流,彻底打破信息的不对称性,及时将物业管理知识、观念上传到本学校论坛主题讨论区块,通过网络方式的师生互动与交流,彻底打破信息的不对称性,让学生和实践导师互动交流。

通过教学实践缩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物业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学生在对专业理论知识加深认识与理解的同时,学习掌握了对物业管理相关场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实践能力上得到培养与提升。引导学生接受新观念和新思潮,采用互联网的思维创新物业管理服务观念。

3.物业管理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构建模块化分层次教学评价体系,包括3个模块、8个层次和3个过程评价:素质能力模块、专项职业能力模块、综合职业能力模块。分层次教学体系包括8个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程、素质能力训练、项目实践课程、校内实训、企业课堂、校内综合实训、企业实践、实践成果。包括3项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学生自评[1]。

以物业管理教学评价体系为依托,学生体验真实工作环境,结合物业专业职业特点确立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模拟物业公司,与不同规模、不同体制物业管理企业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实训及就业基地,确保各种教学所需的现实条件与人才培养环境,满足人才技能培养的客观需要。

根据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目标,不断完善物业管理教训评价体系,丰富更新校内、企业实践内容,优化过程性评价标准,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实践教学质量。通过加大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力量投入;加强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模拟物业公司的环境进行情景式教学;加大与物业管理企业合作,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模块化分层次教学体系,将物业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在课程实践、专题实践、校内实训及企业实践中完全的消化吸收,学生可以全面综合提升物业管理水平,达到了直接面对企业工作的目标[2]。

物业管理综合知识篇8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法;实践与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94-02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国家教育部自2001年于专业目录外正式批准重新建立本科专业。目前,全国各高校纷纷建立物流管理专业,据2008年上半年统计,全国有308所本科院校、720所高职院校和超过1000所中职学校开设物流专业,目前物流专业在校生人数突破80万人[1]。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型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管理、it、数学、经贸等多学科知识,并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诊断企业物流问题,提出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能力。近年来,由于我国各地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较快,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很多问题,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物流管理教学法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同时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全国各高校师资普遍比较年轻,缺少必要的企业工作经验,物流教学经验也不足,存在很多问题,具体现状和问题如下。

1.由于目前我国高校物流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其他专业转到物流专业的,或是刚刚毕业的博士生或硕士生,所学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实战经验很欠缺。在课程教学方面,全国各高校目前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案例分析为辅的教学方法,整体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参与少,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难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2.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学习几十门课程,尽管所学课程不少,但所学的各门课程彼此孤立,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物流概念,也无法运用各学科的综合知识来设计一个具体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因此很难适应现代物流系统性、复合性、应用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

根据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和未来物流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对国外物流教学的研究基础上,基于我国物流的特点,探索出“实践与项目驱动式”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方法,同时大胆在部分课程上予以实践,取得一定实效。该方法十分接近实战,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的单独理论教学的模式。通过每门课程的改革,环环相扣,最终使学生们能够综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技能,完成一个基于it的一体化供应链的物流解决方案/项目的策划和构建,从而培养了学生复合性、应用性的物流管理能力和素质。

二、“实践与项目驱动式”物流管理教学法

1.“实践驱动式”的教学法。因为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光凭课堂上的理论教学难以使学生们深入了解所学的物流理论,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故从学生大二开始,采用“实践驱动式”的教学法,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学生自己寻找及院系推荐帮助等方式,积极组织物流专业学生深入到物流企业或大型工商企业物流岗位从事实际的物流实习工作,这种实习可以在所学课程之前或之后。通过实习,学生们加深了对物流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进一步促进了课堂教学。另外,积极鼓励物流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采集实际企业鲜活的事例,编写成教学案例,从而既锻炼了师资,增长了见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为“项目驱动式”教学积累了素材。

2.“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子任务,把涉及到的知识点巧妙地隐含其中,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完成既定项目任务的同时掌握新知识点,对其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该方法打破了单纯依靠理论授课并辅以案例的传统教学方法,以项目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将其引入到物流教学中可以使得学生对物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业务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各项任务中,亲身体验各种业务活动,从而牢固掌握各项业务活动原理、流程[2-3]。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时又是一个复合性专业,而项目教学法在国外被认为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因是项目的活动设想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克服学科教学所造成的知识和技能条块分割的机会,帮助学生建构一个更良好的知识和技能网络。因此,在物流专业中推广项目教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践驱动式”的教学法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进行了教学法的改革,如:在《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中,首先在正式开讲之前,提出一个电脑生产的国际供应链设计项目,要求学生们学完该课程后,自行应用此前所学的各门课程及本课程各章节的内容到该项目的设计之中,然后分小组进行ppt演示讲解,小组之间进行竞赛,最后老师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教学法,学生们真正能够活学活用,将所学的国际供应链管理知识,如:国际性产品设计、全球采购管理、国际企业生产管理、全球配送管理、国际企业库存管理、国际运输管理、保税物流运作、国际供应链金融、海关作业管理、国际物流信息管理、国际供应链整合规划等和本课程之前的各门相关课程的知识真正用到接近实战的物流项目策划与设计中去。锻炼了学生们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使学生们熟悉掌握了运用多学科知识构建一个供应链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增加了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按照以上的教学法,通过每门课程的改革,环环相扣,最终使学生们能够综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技能,完成一个基于it的一体化供应链的物流解决方案/项目的策划和构建。从而培养了学生们复合性、应用性的物流管理能力和素质。

物流管理看似简单,但实则很不简单,它需要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实践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特别是“项目驱动式”物流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分析与设计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整体思路。但这恰恰是物流管理专业所需培养的目标,也是目前我国企业急需的紧缺人才的素质要求。该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改变目前我国物流教学的现状、培养我国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任豪祥.牢固树立品牌?摇严把考培质量[J].物流教育与培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9,(1):10-14.

[2]张振华,吴凯.项目教学法及其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07,(12):116-117.

物业管理综合知识篇9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在物流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物流的经营、管理、市场开拓和业务操作等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同时,物流又是一个微利行业,在物流企业的运作成本中,人力资源成本占较大比重,企业为降低成本,就需要降低人力成本,但单位人力成本的降低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企业就必须提高水平,降低单位作业的人力投入,在定编定岗时,就要压缩人员编制,多个岗位合并,所以对岗位多面手的需求日益增多。一些企业的岗位设置采用的不是岗位无缝连接,而是岗位与岗位之间有一定比例重叠的方式,这样就需要岗位多面手来完成重叠环节的作业。譬如:

(1)仓库主管人员:既具备物流作业各环节管理的基本素质,又要熟悉车辆保养维修、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配送中心主管人员:配送中心是物流的缩影,主管人员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如物流基础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从而了解运作流程并不断加以改进,利用信息共享及,对配送中心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提高库存周转率,开展各项增值服务,实现为供应商联合管理库存。

(3)客户服务代表:既熟悉客户的各项要求和服务承诺,具备货物信息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能力,也要了解如仓库管理、运输作业、结算、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支持人员。

(4)维护员:it技术是其具备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了解物流具体业务操作的流程,从而对物流信息系统出现的作出准确的诊断。

由于物流具有系统性和一体化以及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运作的特点,同时企业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而增加对岗位多面手的需求,因此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日益受到企业的青睐。

2物流人才的的知识结构

2.1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

国际贸易包括国际采购、国际结算等。物流是商流的载体,物资的流动事实上是贸易活动的货物交付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请进来”和国内企业“走出去”将是大势所趋,我国与境外的商贸往来日益增加,外资企业在境内的生产性投资也日益增多,国内企业也加大了在海外投资的力度,而这一类企业又大都是跨国的大型企业,其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地散布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其采购方式有向即时化、零库存的采购方式转化的趋势,因此,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的企业,就成为一个采购和供给双方的货物交接和结算点,多家供货商通过物流企业向采购方供货,并通过物流企业向采购方结算。物流企业的业务人员,也必须具有相关的国际贸易知识和国际结算知识以及国家对外汇管理的有关法规知识。

在通关方面:国际贸易活动必然要涉及到通关作业,涉及通关环节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物流方案的设计和物流流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譬如,贸易性质是一般贸易下的出口还是进口;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涉不涉及退税;报关方式是进口保税、出口监管还是转关运输;以及在通关环节可能要产生的各种费用等。物流从业人员如果对通关环节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没有清楚的了解,就不可能制定出合理的、可行的物流方案和有效的成本预算,在作业过程中必将发生异常事故,不仅影响物流作业的有效执行,同时给物流企业和货物的买卖双方造成重大的损失和信誉影响。

2.2仓储运输专业知识

综合性物流企业所从事的业务通常要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多式联运的执行水平也是衡量企业综合能力的指标之一。在一单业务中,可能要涉及海运、空运、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多种方式和手段。业务人员在与客户洽谈和进行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任务执行的时候,只有在熟悉掌握了多种工具使用有关知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设计出切实可行、安全快速、经济有效的运输方案,才能为服务需求方提供恰当合适的物流服务。为了具有开拓这方面业务的能力和提供这种综合性强的物流服务的能力,基于成本控制的因素,企业不可能在人员编制中设置多个细分专业的岗位,如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运等。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灵活运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知识和合理调配、组合各种运输工具的能力。

在仓储管理方面:随着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和信息技术的,仓储管理已不是简单的货物进出仓、堆码摆放等简单活动,它将可能涉及到库存控制、自动化技术、包装、加工、检验、维修等相关作业。一个合格的仓库保管员,不仅能够履行收发、保管货物的职能,同时能够担负起作业流程优化、硬件设施设备有效利用、库存合理控制以及其它增值服务职能。

2.3财务成本管理知识

综合性的物流服务往往涉及到多种交通工具,涉及到各种不同的费用,有些是物流企业的成本,有些是外部发生的费用,如停车费、路桥费、保险费、报关费、检验检疫费、装卸费、订仓费、理货费、提货费、海关查车费等,了解这些费用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是对业务人员的基本要求。同时业务人员需要具有进行物流项目成本分析的能力,针对一个物流方案,成本分析包括分析企业需要外包的业务类型、业务量、向分包方支付项目、支付数额,企业内部需要投入的资源、执行该项物流服务资源的消耗和占用状况以及资产的折旧、运作成本等,只有通过细致的成本核算,才能最后向客户提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客户易于接受的合理的解决方案。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业务人员具有一定的财务知识。

2.4外语知识

物流活动伴随着商流活动区域的扩展日趋国际化,也被广泛应用在物流活动中的各个领域,从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到日常沟通、单据书写、信息传递等各个环节都能见到英语的影子。跨国公司的商流活动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也是全程化、一条龙和门对门的。虽然国内物流企业目前所做的业务大多局限在国内区域,但是作为整个门对门物流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符合全程跨国的整体方案,因此信息的传递就要求必须是外文的,这就要求物流业务人员,不但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口头和书面准确的沟通,还要具有草拟和设计外文合同的能力。目前多数涉外物流企业在招聘作业人员时都设置了英语的项目,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对物流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时都应加强英语的培训力度。

2.5安全管理知识

一般情况下,物流企业即不是买方,也不是卖方,而是买方或者卖方委托执行的货物人,接受买方或者卖方的委托,按照委托方的要求执行物流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安全隐患无时不在。若发生安全事故,必然会影响买卖双方之间合同的顺利执行,影响到买卖双方的利益。比如在货物保管所涉及的防火、防潮、防盗、防虫、防霉变、防静电、防粉尘、防污染、防风、防雨、防雷电、温湿度控制等,任一方面出现失误都将可能发生如货物损坏、丢失等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将不仅仅限于货物等价赔偿的范围,由于物流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事故的影响将蔓延到企业的上下游各个环节,引起交货延迟、船期航班延误、人员加班、生产线停产等一连串的问题,一个看似很小的事故最终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

2.6法律知识及其他

物流业是一个服务行业,物流企业的运作不是一个企业内部的行为,而是涉及多个企业之间的经济行为,任何一种物流服务都是一种承诺,一种用合同形式表现出来的承诺。一般情况下,物流服务供求双方的合同是以法定的形式注明双方权利和义务法律文书,是受国家法律保护和约束的。物流业务人员,特别是物流市场拓展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并在签定合同的时候灵活准确的运用这些知识。比如说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

其它如保险、环保等知识,物流从业人员也应有所了解和掌握。3物流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3.1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

物流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服务,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是生存和的基础。要保证货物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约定的方式送到指运地,过程的设计必须是严谨的、的、合规合法的。在一个综合物流过程中存在多个环节,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少则可能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增大企业的运作成本,造成企业的损失,本来利润就不高的可能就直接造成亏损,重则可能导致物流服务中断,造成客户更大的损失,引起纠纷,造成大数额的索赔。所以在这个链状服务中的业务人员,在设计物流方案的时候,不但要有全面的综合性的知识,而且要有一个严谨的思维模式。

3.2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

物流服务的物理特性表现为一种网状的结构,在这个网中存在着多条线,每条线上又存在着多个作业点,任何一个作业点出现问题,又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就有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

所以从事物流行业的专业人员,应具备一种强烈的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在作业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能够为周边相关岗位多想一点和多做一点,使信息传递、业务交接达到无缝化状态。如果没有这种团队协作和奉献精神,就不可能将整个线上的作业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不可能达到物流目标系统化和业务操作无缝化的目的,就不可能有效准确的完成繁杂程度较高的物流服务。

3.3信息技术的和能力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水平。物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信息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物的供应方和需求方要及时发出各种货物需求的指令,了解各种货物的存在状况,以及监控货物的流动情况,而执行物流的企业,也必定要有这种准确及时的处理各种信息和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能力。,信息技术受到物流企业的广泛重视,并已经应用在定单处理、仓库管理、货物跟踪等各个环节。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的应用状况,能够综合使用这一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并且能够在使用的过程提出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3.4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现代企业的竞争表现为对人才的竞争,而具体的就表现为企业管理经营理念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要具有良好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执行管理理念的能力。物流的灵魂在于系统化方案设计、系统化资源整合和系统化组织管理,包括客户资源、信息资源和能力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在目前物流行业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情况下,物流从业人员更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整合客户资源的前提下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人力资源等企业内部资源来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

物流服务的特点之一是消费者参与到服务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过程中,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时时与人协调沟通、与上下游环节岗位人员进行协作,需要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因此,物流从业人员不但要有相当丰富的知识面,同时应具有相当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技巧。

3.5异常事故和应急作业的处理能力

能够很好的执行作业指令、完成常规作业只能说明员工具备了基本的业务操作能力,异常事故的处理能力是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物流作业涉及环节较多,在作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突发事件,同时,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物流企业作为供需双方的服务提供者,对信息的采集又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可利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既能保证正常物流任务的执行,又能从容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突如其来的附加任务的执行,就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处理异常事故的能力,具备随时准备应急作业的意识以及对资源、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充分使用的能力。

3.6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

一个企业是否有生命力,主要决定于其创新能力,一个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是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是否连续稳定,主要体现在其对作业质量和效率持续改进能力的高低。由于的发展、的进步,市场对物流服务水平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物流从业人员是服务水平的载体,是企业对外的窗口,其行为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企业的整体形象,要维持企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仅靠企业管理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要求各级从业人员的心态由“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在作业过程中,不断发现潜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优化作业流程,持续改进作业方式,提高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

物业管理综合知识篇10

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的竞争愈演愈烈,教育部前任部长周济早就提出,地方高校“要正确定位,走快速发展之路;要改革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要集合各方力量,走集成化发展之路”。对于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就应该办出学科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以某高校为例,该校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大背景,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学科专业。根据人才需求特点,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包含了汽车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技术、运输与配送等应用型课程,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突出汽车特色,从汽车零部件的采购,汽车的生产制造,到最终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各个环节,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专业所学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汽车企业销全过程中物流环节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重点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熟悉物流运作模式与物流业务流程,具有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及物流管理问题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2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定位在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活动的制定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体现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又要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同时还要体现学生毕业后适合的就业领域”。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做到正确定位、改革创新,要整合各方力量,依据地方院校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优势,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自己的优势学科,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道路。地方高校要认清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以现代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需求为依据,建立“双参三联合”的培养机制,即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当中,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实现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教学活动、联合评定教学质量。从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创新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监督等多方面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众所周知,“单纯理论教学可培养出专业型理论人才,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存”。对地方院校而言,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完善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直接因素。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体系;要做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等)、社会实践与创新学分(物流设计大赛、条码设计大赛等)等多种课程种类相结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体系,包括工具性技能(计算机应用类能力、数字运用能力等)、专业基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现代物流技术、物流成本管理等)和基本技能(自我管理能力、责任心等)等,培养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

2.3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燕珍等学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分为4个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物流认知实习,如到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听讲座等,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等;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主要任务在于单项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是指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实训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顶岗实习)阶段主要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展新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项目,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发挥校企特长,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学科特色的关键。对于物流管理这样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是否能够真正满足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要求,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地方院校,应该支持和鼓励专职教师到物流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企业开展科研,促使专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更应该从物流相关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双师型”教师补充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总之,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5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应该深入、持久开展的工作,只有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然而,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做监督,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和保证。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定期开展校内专业评估,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因此,构建长期有效的专业评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包含校级专业考试合格率、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毕业生的跟踪评价等;同时,还要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和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历程和知识需求,从而建立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