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专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8:55

艺术教育专业现状篇1

关键词:环境艺术 生源 教学 从业人员 素质 规范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对环境艺术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原来的建筑和艺术院校的生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明确把环境艺术作为设计艺术学下的一个专业方向,为顺应这一时展,综合性的高校纷纷上马。几经扩招后,在校本科生已超过三十多万。装饰行业现已成为全国十大热门行业,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使众多的人员参与,其中的设计人员也为数众多。但在这空前繁荣的表象下,也潜伏种种隐患和危机,如设计人员水平不高、精品少、抄袭严重、工程质量粗糙、安全隐患多、设计人员辛苦的设计费不能保障等等。

走进装饰市场、装修设计公司追缠顾客为其搞设计。新楼盘刚完工,一大批装修公司就进驻场地摆摊免费设计。多方管理使设计艺术职业资格化无法实施,设计市场也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提高,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隐患和弊端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生源素质

报纸、网上记载,每逢高校艺术类招生便有几千人排队,甚至通宵等待报考艺术院校,其壮观的场面足以证明艺术市场的巨大需求。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一是就业情况好,二是源于现行的高考制度所造成的奇怪现象:考不上理科考文科,考不上文科考艺术;成绩不好的中学生在升学的激烈竞争中,因此找到一条捷径——学画画(艺术院校的文化分数线相对低得多);书店里美术高考指南示范作品多,社会上办考前突击班的也多;只要画好色彩静物、头像、石膏、速写,学生再按照艺术院校老师喜欢的形式去表现,就能应付过专业考试。巨大的经济利益和高昂的学费,造成学校招生的名额也随之增多,这样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就有了。不可否认,在这众多的参与者当中确有一批爱好美术的优秀青年,他们基础扎实。但也有些短期班学员侥幸进入了艺术设计专业,其本身的绘画基础和手绘能力都不强,所上的基础课又都是和考前雷同的静物色彩、石膏头像课程,在进入设计课时也能很快学会电脑绘画并以此,

二、教学弊端

由于生源众多,师资人员不够,使得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艺术设计的小班教学变成了大班授课,老师的资源被大大稀释后才被学生分享,设计作业的逐个短评也变成了流水式的批改。环境艺术是一门杂学,要求学生综合知识面要广,艺术院校环境专业对建筑、建材、构造、设备等方面都应该有所了解,由于师资的原因和侧重点不同,有的学校很少开设甚至根本不开设以上这类课程。大部分艺术类学生所学知识不全面,设计作业也不全面,对材料、设计工艺、构造节点了解甚少。毕业论文的撰写大多是抄摘、拼凑,再经过老师的艰苦修改,才勉强达到论文的格式。而其它工科材料类学生,由于过分依赖电脑的辅助设计,手绘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他们而言,进校时所谓的美术加试形同虚设,进校后短暂的美术课也无关紧要,踏入社会后没有电脑就无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构思等等。这一大批学生涌向社会后,只有少部分成为骄骄者,得以大展才华,而相当一部分学生既无扎实的设计基础,又缺乏创新能力,不仅手绘表现能力差,也无实践经验,充其量也只称得上具有艺术素质和工程素质的电脑操作员,加之设计院和大的设计公司所需的人员毕竟有限,使这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都只能涌入家装公司,这也是目前家装设计行业混乱的原因之一。

三、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环境艺术、工艺美术、建筑工程类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是科班人才。艺术类设计人员在设计手法和色彩空间层次上有优势,工程类人员则在形式、结构、材料上有过人之处。再者,装饰工程是一个综合体,也需要其它相关专业转向的人员(如纯学绘画、雕塑、概算、材料、安全、结构、管理的人员等等)集体参与,他们之间相互流动频繁,转向设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由于没有扎实的功底,他们的设计思路常常表面化而不能深入。这些还是相关人员,有的则完全不相关,如学师范、测绘、制图的,因就业路子不广,加之经济利益的驱使,搞了几个工程,了解了一些工艺流程和材料,再去学点CaD、3DS,就成设计师了。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八哥型”绘图匠,他们没有自己的观点,照葫芦画瓢,到处找书翻翻,到处抄一点,也不管设计风格是否融洽,拼凑在一起糊弄外行就行。正是由于众多的从业人员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不全面,相关和非相关人员都参与,设计体制不健全,国家也没有实行由人事部组织实施的注册资格制度,各个行业协会要求也不一样,大家都管变成了大家都没法管,精华和糟粕同时存在,这样便直接导制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后果:设计市场自身体制的不健全,也使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无法提高,设计水平普遍低下。设计地位从属于工程的依附性加强,导制公司老板和业主对设计人员不重视,设计费收取胡乱压价,设计市场一片混乱;也正因为行业得不到保护,因此才造成设计人员追着你搞设计和摆摊不收设计费等现象,艺术设计此时已完全没有地位可言。转贴于

四、总结

综合上述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从源头抓起。一是改良现有艺术类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要变,静物、石膏是绘画的一部分,不要形成一个考试入学的套路。可喜的是有的学校今年将考试形式改成给一个题目,自己去想象画,这下就难到了不少考生。

艺术教育专业现状篇2

论文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艺术学科与不同学科的相互交融,艺术设计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如何使艺术设计教育跟上艺术设计发展的步伐,这就要从高校艺术教育入手。本文针对当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试探性的分析,为推动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艺术设计是一门以美学、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起步较晚且尚未成熟和定型,并且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数码技术支持的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主流,这给传统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和未知的时代。民办高校如何对自身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设计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以下就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试探性的分析,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寻求合理发展对策。

一、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分析

1、课程结构设置不完善

课程设置单一化。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而且都是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思维模式下逐步建立起来的,课程结构设置单一,缺乏稳定性、更新性。

目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是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设置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www.133229.Com虽然每个课程之间都有衔接,但是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课程之间的分割。学生很难将他们所学的知识整体的融入贯穿到艺术设计的系统性思考能力上。同时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课程设置上出现了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的现象,过分重视技术的训练,不能将创造力贯穿于设计中。

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马蒂亚斯,在比较中德艺术教育专业课程时说,我国学生往往是先学了技术,再发现自己的想象力,而德国学生往往先有创意目标,再去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学技术,努力实现自己的创意。中国学生看重的是技术,德国学生注重的是创意。

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设计实验教学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一步。但是,很多学校在实践教学课程方面还无法满足课程设置的需要。民办高校在实践课程方面也处于落后状态,学生设计制作的基本是假设的课题,使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设计流程,无法真实的了解目前的市场需求。

2、师资构成不均衡

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一个素质较高、能力精干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如:教师增长与学生增长不成比例;高学历教师有限,研究生占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比例的不高,博士生更为紧缺;年龄断层严重,职称偏低;缺少“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3、教学设施设备建设

教学设施设备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规模和水平的参考标准之一。尤其在现在各高校为创出自己的特色专业,纷纷加大了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民办高校在教学基本设施上形成了一定规模,拥有了一定的设备。并且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不够。这就需要加大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二、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

1、更新课程设置,优化知识结构

系统性的课程设置。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与审美观念不断更新,艺术表现的传媒与形式不断改变。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要不断地完善与更新。既要体现人类知识的精华,又要能反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需要其他的学科知识做基础,来丰富设计者得修养。除了现有的课程设置外,还应该增加市场营销类课程、心理学课程,甚至还可以增加组织培养类课程。公共理论课程中可以增加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等交叉学科,使学生的综合实力得到培养。同时还可以开设讲座类课程,邀请一些教授、设计师、企业人员来校讲学,通过一些案例、课题的分析,将一部分专业知识相互的融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逐步的运用到为自己的设计当中,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

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根据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加市场调研课程的时间与内容,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调研和实践,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研究企业的实际个案,强调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使学生在过程当中熟悉掌握流程、工艺、材料、与客户沟通等相关的知识,并且在实践中消化吸收专业理论知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加强理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2、建设结构合理的专职师资队伍

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引进一部分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骨干,还要从艺术企业中物色一些具有教学能力的技术性人员,来解决目前面临的年龄断层等问题。

加强专职教师的培养,聘请有能力的学科带头人,来加强教师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明确“双师型”意识,每个教师应把“双师型”教师作为自己不断提高自我素质的目标。学校还可以定期面向企业、相关学校、培训单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来加强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

3、加强设施建设,合作校外企业

民办高校是非财政拨款单位,资金来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实训实验基地与工作室相结合。一,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的创意转化为成品,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群体工作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二,可以利用实验实训基地资源推动高校设计产业的发展。

民办高校还可以与某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培训基地。既弥补了校内基地的不足,也是学生在生产实践的真实环境中得到了锻炼。

当今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一个已经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新事物、新理念的不断出现,将设计带入带一个新的平台。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合理调整结构,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晓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4

艺术教育专业现状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课程设置教育模式素质拓展

在非专业院校开展音乐艺术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科学与文化艺术的有机结合,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专业院校音乐教育比较,非专业院校的音乐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采用以往传统、单一、抽象、照搬照抄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也达不到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非专业院校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等多个文件,不仅明确提出要把音乐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而且赋予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当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包括音乐在内的素质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国有600所普通高校已开设了音乐艺术选修课或者必修课,并成立了音乐艺术教研室,有的还建立了大学生艺术团。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先后开展了高雅音乐进校园、经典音乐专题讲座、艺术歌曲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艺术节、音乐节、歌舞比赛等各类文艺展演定期举行,在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高校对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目标认识不够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文化艺术基础课,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懂得专业技能而不具备文化艺术审美能力,那么大学教育和社会上的一些职业培训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最终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些职业机器而已。当前,在非专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学中,一部分高校对音乐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还缺乏全面的把握,把音乐课程当成专业之余的娱乐与放松的思想还存在,而有些高校的音乐教育还流于形式,致使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也十分狭窄,有的干脆就是冲着学满学分的思想参加音乐学习。由于对音乐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对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论证,以致所开设的课程在教学工程中严重脱节,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根本的体现。

2.音乐教育教学过程缺乏合理规范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有机载体,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科专业不同和学生的需求来开设相关课程。而实际教学中,教育者多是从个人的专业角度和教学能力出发,来考虑个人开什么课的问题,教学主管部门对课程缺少合理的安排设置,使得教学过程显得十分松散,音乐教育很多时候成了一种装饰品。从课时量分配来看,各个学校的情况也都不一样,有的每周1次,每次4课时,学期32课时;有的每周两次,每次2课时,学期36课时。究竟安排多少课时比较合理,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定论;另外,在教材的选择和内容的安排方面也缺乏统筹规划,教学过程显得很不规范。

3.音乐教育师资力量和考评机制有待加强

从课程开设数量与教师比例来看,教师数量比以往明显增多,但师资质量能否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仍是一个问题。目前,从事音乐欣赏教学的多是从事理论教学的音乐专业老师、音乐院校毕业的辅导员或者兼职人员,而且学历和职称都相对偏低,多数是中级或是助教,从事公共艺术教学的经验还相对不足,教学专业资深教授兼任音乐课的情况不多。由于本职工作的原因,这些教师很难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在考评机制方面,音乐课教师的标准和其他专业教师一样,有课时和科研工作量的要求,这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多少会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4.音乐教学基本设施条件有待改善

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基本的设施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据了解,一部分有音乐院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其音乐教学条件相对完善,而没有音乐院系的,教学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不仅没有必要的音乐器材,有的连一个像样的音乐多媒体教室都没有,这也使得很多的技能训练和作品赏析无法正常进行,教师的专业特长也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这也是影响音乐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加强非专业院校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对策

钱学森先生曾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在教育这一环节,艺术教育这一块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培养创新拔尖的高素质人才,应该加强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反观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十分浅薄,甚至把音乐教育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教育管理部门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了学生音乐素养普遍低下。针对当前非专业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高校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优秀的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指出的:“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对于非专业院校的领导和主管部门来说,应改变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的思想,在音乐艺术教学中,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音乐教育水平和质量。

2.转变教学模式,建立健全音乐艺术课程体系

当前,非专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的。由于场地、器材、教育方式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一种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改变,例如可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更新,通过组建各种形式的学生艺术社团,并定期举办交响音乐会、学生文化艺术节,聘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艺术讲座,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各种艺术展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内涵,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现阶段是很难在教学模式上得到根本转变的,最多只是在理论环节增添了乐器和多媒体的教学,真正体验和参与性的环节还不是很多,音乐艺术教学课程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离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并深入大学生心灵还有一段距离。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举办歌唱比赛、合唱节、文化艺术节,坚持鼓励成立学生艺术团,定期举办音乐艺术讲座,适时邀请专业演出团体或有音乐特长的师生举办专场演出,使广大学生在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中接受艺术熏陶,从而提高音乐审美鉴赏能力。

总之,加强非专业院校的音乐教育,不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认真分析、总结、探索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特点和发展规律,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应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专业现状篇4

关键词:素描;设计素描;教学现状

素描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方法,研究客观事物的一种手段,表达客观认识的一种方式。设计素描的出现是因素描服务对象的不同和需求而出现的。设计素描服务对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针对设计专业特点和培养学生设计专业基本能力而产生的课程。设计素描教学现状分析的是对设计素描教学现状与探索探索和研究。现阶段艺术设计教育也进入了改革和高速发展的时期,多种设计素描教学形式同时存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传统素描、结构素描、创意素描。现就我国设计素描教学现状做以下分析:

一、许多师资较弱的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素描的教学方法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授课

从素描和设计素描的概念分析,以及对素描与设计素描的关系分析后,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设计素描在培养目标上有别于传统素描,所以设计素描教学内容也应该有别于传统素描教学内容。但是,在现阶段采用传统素描教学方法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授课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发展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的,许多院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进行高校大量扩招。许多不具备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院校也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并开始大量招生。在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招入大量的学生,又不能有目的地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要求进行设计素描教学,只好采取所熟悉的传统素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一些院校教师对美术学专业和设计艺术学专业的教育特点存在含糊认识所导致的基础教育的方向偏移。美术学专业倾向于绘画与研究能力的培养,对绘画基础造型能力的培养通常采用传统素描教学方案;设计艺术学专业有很强的实用性,更多倾向于培养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于造型能力的培养不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

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多数在用传统素描的方式教学,用传统的光影素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设计基础能力的培养,显然这样的教学并不太适合设计专业的教学,特别是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有相当的阻力。

二、以结构素描教学为主的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

在现行的设计素描教学中,结构素描的教学内容曾一度成为设计素描的主要的教学内容,甚至有结构素描就是设计素描,设计素描教学内容被结构素描完全取代的观点和现象出现。客观的说,从结构素描的在80年代初出现到90年代末这20年的时间中,曾解决中国素描教学的困惑,解决了素描教学单一化的问题,认识到了根据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的素描教学问题。结构素描教学在这一时期起到积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素描教学的发展,特别是对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冯健亲是中国较早的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之一,他探索适合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素描教学方法,其核心内容就是结构素描的教学。这种结构素描是以器物、动物、植物为写生对象,用线将物体的结构表达清楚,并通过理性分析把不可见的结构也用线表达出来。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的情况下,对艺术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素描作为设计专业的第一门课程就首先面临着更新。曾经起到积极作用的结构素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不能完全的代替设计素描教学了。所以用结构素描代替设计素描教学面临着挑战。

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以探索性和研究性为主的设计素描教学

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的情况下,对艺术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素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第一门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以结构素描为代表的设计素描第一探索,成功地解决了当时中国素描和设计素描教学出现的问题的优秀答卷,在新的发展时期和设计素描教学不断探索中再一次出现了困惑。结构素描能不能完全代替设计素描?结构素描教学适不合适合应用于所有专业?设计素描如何缩短基础教育和专业之间的时间?设计素描如何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设计专业学生需要的基本能力?设计素描是不是全因素素描与结构素描的结合?在90年代中后期,一系列问题渐渐涌现,出现在设计教育工作者和设计教育界面前。甚至一些认为当年已经解决的设计素描教育和专业对接的老问题也再一次出现等等。于是新的一轮设计素描教学探索和研究,在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又开始了。主要反应在几个专业院校里,特别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的设计素描教学成果教材的出版和各设计教育工作者对设计素描教学探索文章在公开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这次设计素描的探索出现在21世纪初,大概经过了十年的时间,中国设计素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的共识,即认为设计素描的教学应该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才能适合社会需求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虽然我们现阶段对设计素描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确定了设计素描教学基本教学目标和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设计素描教学探索与研究仅仅是个开始。在国内设计素描课程的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课程程序,个高校设计教育工作者还在不停的努力探索更加完整的设计素描教学课程。设计素描与其他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如何衔接,如何更好的为艺术设计专业服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应该冷静客观的看待现阶段设计素描取得的成绩。设计素描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探索与研究,需要艺术设计教育工作着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探索。

艺术教育专业现状篇5

【关键词】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70-03

一、当前艺术教育发展的状况

(一)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

教育部2014年1月公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国家将从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相关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为更好地落实要求,教育部还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艺术素质测评内容包括(见表1)。

教育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提及:“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应覆盖到全体学生。”显而易见,今后义务教育阶段中,综合性艺术教育势必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基础艺术教育以音乐、美术书法课程为主,城区中小学配备有专职专业课程教师。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戏曲、绘画、书法作为艺术素质的主要内容,是艺术素质测评的关键点,在整个艺术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戏曲、绘画、书法教学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主要以音乐、美术、书法教师为主承担,艺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目的,贯穿在艺术教学全过程,在多种艺术形态中感染、熏陶、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操形成高尚品格。随着《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全面开展,经调研,从中小学校得到的反馈意见是迫切需要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多面手”的艺术课程教师。

(三)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状况。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艺术活动参与面小、艺术师资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制约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桂北地区为例,据调查了解,县城以下农村学校,基本无专职艺术(音乐、美术)老师,致使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艺术课程,有少数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艺术课程,但多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其教学效果也远未达到预期的设想。

二、高艺术教育专业建设依据

(一)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基础教育艺术课程的改革,是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量。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对艺术教育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桂北地区,它泛指以桂林为核心的广西北部地区,桂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主要居住着壮、苗、侗、瑶、回等少数民族,基础艺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成效“贫富不均”的现象,特别是基层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的匮乏,制约了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艺术学科的基础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规范性的适合基础艺术教育的师资。

(二)高师优化专业结构的需要。建设艺术教育专业是艺术学科建设的自然要求,是促进学科专业链进一步延伸、实现专业间互补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科做大做强的需求。艺术教育专业不仅具有独立的专业研究价值,且能进一步促进艺术教育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交叉、互补、提升,共同发展、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使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从而为区域文化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

(三)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随着艺术教育发展,艺术教育服务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桂北地区,由于各种原因,桂北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致使整个桂北地区各县市各级各类学校、文艺团体、文艺演出单位对艺术高素质人才急缺的状况。音乐专业和美术专业部分毕业生就业后兼职从事基础美术教师、基础书法教师、基础音乐教师,基础舞蹈教师及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桂北地区艺术师资和群文工作人才匮乏的现状。因受专业的限制,在校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对艺术教育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学习,出现学不致用、工学脱岗的情况,所学的一些音乐、美术、舞蹈、表演基础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明确高师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广西桂北为例,城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课堂,以音乐和美术课程为主,配备有专职专业课程教师。经过调研,广西桂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实施“特岗计划”等举措,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仍存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现状是仍旧解决不了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的问题,构成许多课程成为紧缺薄弱学科课程,其中艺术(音乐、美术)课程因为师资配备不足情况尤甚,以致基层乡村中小学校几乎没有专业专职的艺术教师。桂林市教育局早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实行中小学校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评选市级“艺术示范特色校”并给予项目经费支持艺术活动的开展:方法是要求市属各中小学校推行体育艺术“2+1”项目,以班级为基础,以社团的形式开展电脑绘画、少儿绘画、手工、书法、国画、合唱、群舞、体操等课内外艺术活动,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每年举办艺术特长比赛如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书法与绘画比赛或集体项目(戏剧、戏曲、群舞、合唱)比赛,再加上随机抽查学生的课堂艺术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水平等,按照各项测评综合分排名作为市级“艺术示范特色校”评比的依据。因此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人才,具备艺术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掌握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基本功,掌握音乐、美术、书法教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高素质艺术教育工作者。合格基础艺术师资的培养,以培养小学音乐、美术教师、书法教师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应具备“画、奏、唱、跳、讲、编、写、演”八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形成“站稳讲台、活跃舞台、多能一专”的职业能力。

(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需要兼容和整合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各艺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接受艺术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并通过艺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系统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艺术教学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在中小学、社会文化机构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格。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形成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构架。如艺术素养类课程,包括钢琴基础、声乐基础、舞蹈基础、美术基础、艺术简史与作品赏析、戏剧基础、书法临习、色彩、国画基础;教育基础类课程,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类课程,包括趣味手工、儿童画、学前艺术教育;综合实践类课程,包括幼儿舞蹈赏析与创编、简笔画与手工制作、儿童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实践环节,包括创新创业、军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合唱团、舞蹈团、地方民族民歌组合、地方民族器乐组合、语言艺术、少儿绘画及手工小组、书法小组、电脑绘画小组。

(三)建设先进的实训室、实践基地。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画、弹、唱、跳、编、写、演的“艺术”特点,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通过专业实训室得以实现,比如中国画实训室、书法临摹实训室、舞蹈实训室、钢琴实训室、多功能声乐实训室、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实训室(未来教室)、数码钢琴实训室、电子琴实训室、miDi实训室、综合演艺厅等。建设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展馆,如桂北民族歌舞艺术展廊、桂北非遗音乐文化展廊、美术展馆、岭南派“漓水古琴”师培养实训室、桂北少儿钢琴师资培养实训室等。具备先进设备的实训室为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场馆,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检测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是否达标需通过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完成,如校内、校外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因此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顺利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优质的教师队伍是高师教学工作中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保障,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核心、关键因素。高师艺术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教师业务、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注重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教学名师,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师教学梯队。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短期实践锻炼和技能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师考试认证;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官方举办的技能培训、专业进修,让教师在拥有“高校教师资格C”的同时,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从而提高教师队伍“双师型”比例。另外,学校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优秀科研团队、精品网络课程等形式,深入发挥资深、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业务能力提升等帮助,形成“传”“帮”“带”的教学管理团队。

(五)形成校地合作机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原则,指示职业教育应与终身学习对接,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制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参与联动的支持政策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此外,还明确政府将从经费和政策等各方面全力提供支持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这些都要求各高职高专深化校地合作机制,真正做到“引进来,走出去”。

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内涵式”发展,而“内涵式”发展离不开人才质量的提升。学校教学对高师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局限性,仅仅是“封闭”教学,通过学校教育与地方行业、企业紧密联系,让学校教育延伸至社会教育;让封闭教育实现开放教育;让理论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统一;让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使高师艺术教育形成“请进来,走出去”的格局。例如,地方教育局、教科所举办的专题讲座,如小学音乐学科新课标和新教材培训、小学美术学科新课标和新教材培训、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中小学美术有效教学,以及地方教育局、教科所举办的专项比赛,如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等,都是学校组织学生“走出去”学习的绝好机会,是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的良好平台。由此可以让学生了解且体会合格艺术教师所需具备的素养,实时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学校通过专项培训项目,如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国家培训计划等,建立“请进来”的教学模式,把行业、企业专家聘请到学校课堂中、项目专题讲座中,让在校培养的基础艺术师资和在职工作的基础艺术师资同时受益,将现有师资素质提升和未来输出师资质量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标本兼顾”的培养体系。

总之,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以服务地方基础艺术教育为宗旨,紧密结合基础艺术教育人才市场的需求,在理论与实践中孜孜不断探索,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婷婷.高职高专音乐实践育人的调查研究[J].广西教育,2015(9)

[2]卢婷婷.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J].广西教育,2016(2)

[3]卢婷婷.关于艺术类专业考试“火热”现象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5(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师转型期特色化、应用性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a062);2015年度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法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校地合作机制下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Xa201605);2015年度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法研究基地专项课题“西部地区中小学校外舞蹈活动师资培训与再教育研究――以桂林地区为例”(JXa201606)

艺术教育专业现状篇6

关键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改革;创新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时南京艺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等院校相继设立工艺美术系以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艺术设计教育可以说以鲜明的专业特点在教育界独树一帜,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艺术专业。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工艺美术的教学方向基本趋向工艺美术的各个行业和与此相关的艺术、装饰与设计领域。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各种艺术思潮、艺术样式的出现与相互渗透,特别是在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冲击下,面对我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产品消费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不得不改革工艺美术已延续三十年之久的教学模式。各工艺美术院校、系调整专业方向、其他综合院校、工科院校也相继设立工业设计、装潢设计、染织设计、广告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专业,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相得益彰,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建设,特别是经济的调整与发展中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步入九十年代之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一些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和艺术院校开始增设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而同时一些单科院校也相继开办“新专业”,引进“专业人才”,使之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争先上热门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使艺术院校和工艺美术院校、系这个本来具有鲜明专业特色,专业师资相对集中的格局被打破,这同时也不乏有政府部门和主管部门干地所起的作用,或许是更多文化课水平并不高的考生涌出,使一些教育部门在不考虑教学条件和专业教师等综合条件的情况下,盲目开设工艺美术或艺木设计专业,使之出现目前看似兴旺但存在着严重的教育质量问题的同面。任何专业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但教学质量是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专业特色、教学环境、师资问题、图书问题、社会需求等诸类条件。总不能都是艺术大门之外的散户吧,这种学科格局无法管理、无法规范、无法交流的局面,好像群龙无前反而失去了专业特色。究竟何谓专业规范?既无确认,更无法理顺专业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弄不清真正的专业教学主体。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在我国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的艺术设计要与国际接轨,首先要从艺术设计教育着手。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名称正式确定下来,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开启了希望之门。根据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到2005年底,中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300余所,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在2300余所高校中已有700余所高校设立艺术专业。可见,在高校中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数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现阶段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重心应该是本科教育。随着20世纪新技术革命的崛起,艺术设计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扩大出口、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美国企业界提出“设计就是经济效益”,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讲,“工业设计对英国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我的政府”。当今国际企业界流行的口号是:“设计,在创造人类的明天。”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竞争激烈的时代,这种竞争,当然也包括艺术设计的竞争和艺术设计教育的竞争。

说到教育,我们应该明确,教育的对象是学生。那么我们目前国内各个高校中学习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生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有很多文化课成绩差的考生,是在高考前夕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几个月绘画进入高等学府的,这样的学生在各个院校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还有些学生和家长是从就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学习艺术设计在日后的就业过程中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所以学生在自己毫无兴趣的情况下被父母逼迫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这些对设计既无兴趣又无天分的学生不具备足够的艺术思维或创造力,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无异于是浪费时间。倘若学生不具有相应的禀赋,即使最好的教师也难以将其雕琢成才。就中国目前的社会需求来看,需要的绝不是数十万能力平平的设计师,而是具有高素质的设计精英。

关于教学方法。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艺术设计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存在着阻碍学生个性发展、阻碍创造思维发展和阻碍学生个人权益的弊端。要向现代教学方法转变,必须以教学观念的变革和教学民主的推进为前提。作为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应以自然科学家的准确性、艺术家的审美性和哲学家的思辩性,切入学生心智,彰显创造精神,摒弃传统的知识堆积式和创作拷贝式的教学方式,尝试“适当讲课+自由讨论+研究探索”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注重艺术设计过程的体验和实践,建立新的创作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做法,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敏捷的思维,具有国际文化视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艺术教育专业现状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英语;质量

1、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育重要性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展现,因此较多综合院校逐步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并纷纷探索如何有效创建科学一体化实践教育模式。艺术设计专业是科学、艺术领域与技术经济的有效融合,体现了综合性、学科丰富性内涵特征,包含众多美学艺术、文学哲学以及社会学理论知识。倘若仅注重专业特长的教育培养,则较难契合学科内涵特征,因此注重文化素养教育尤为重要。英语学习则可良好的培养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形成多元化交流沟通意识,提升交际能力,形成优质文化意识,丰富素养技能。然而当前,较多大学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忽视了艺术专业的广泛交流需求,没能为学生创设深造发展的良好机遇与广泛发展空间,对其综合提升形成了不良抑制作用。因此,针对当前艺术专业学生逐步扩招、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状况,大学应科学重视该专业英语教学,提升实践教育质量,令艺设专业人才掌握良好的语言优势,进而赢取竞争主动,获取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2、有效提升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育质量科学策略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基础知识传授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学习底子基础差、掌握知识不全面的现状问题。因此实践教学中应基于学生学习基础差异较大状况,科学实施兴趣培养,令其形成良好的动机心态,进而明确学习目标,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到英语学习实践活动中,优化学习效果。较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基础功底较弱,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他们为主体,采用贴近生活的教学实例,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流行音乐、电影、资讯作为导入素材,丰富学生视野,令其产生主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取得点滴进步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令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情感体验,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传授,面向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多样特征,学生英语应用技能水平有限状况,应通过巩固基础培训,令学生扎实掌握基本语法知识、口语技巧与听力能力,进而满足日常应用交流需求,并为艺术知识学习发挥良好的辅助引导作用,令学生以多元化视角,不同艺术审美、丰富文化素养强化学科学习,实现良好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2.2贴近专业、优选英语教材

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育,应科学树立学以致用教学目标,令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开拓艺术思路、丰富人文素养,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风俗习惯的洞悉,形成发散艺术思维,进而优化专业学习效果。同时贴近专业开展英语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多选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教学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令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科学引导辅助,丰富知识面,扩充专业学习渠道,形成学科间的有效补充与互相促进。在英语教材的选择上,教师应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即文化知识掌握不全面、授课形式丰富多样、具有较强实践性特点,学生性格活泼好动现状,参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英语教材的良好补充。当前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英语教育材料较为欠缺,因此,教师可选择与艺术设计较为贴近的工业设计英语教材,并补充在教育界具有显著影响力的著作,挖掘其中内含的核心学术价值,将知识精华传授给学生。针对教材中一些难点知识环节可补充同专业贴近的基础教学知识,做好教案编制,针对学校学生学习需求、教学特征、实际建设状况合理的扩充专业前沿教学知识,进而令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英语教育培训中开拓视野,提升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2.3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同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本质的区别,因此英语实践教学不应沿袭传统教育模式。应依据艺术学生独辟蹊径的眼光、特殊的思维方式、直率的性格特点与敏锐的洞察力,开创特色化教育模式。即可引入网络教育模式,为学生推荐具有权威代表性的英语交流平台、学习网站,激发其自主学习探究热情。同时可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学生艺术设计敏锐性,通过多媒体优化教学环境,采用定时问答、动画教学、视频传授等贴近专业的教学方式,令学生集中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可通过任务教学模式为学生布置学习题材,令其通过网络查询、自主收集进行资料信息汇总,并利用艺术设计思维进行相关课件制作。在课堂中则可通过分小组演示、用英语表述,提问回答等环节,巩固学生学习技能,提升教学实效性。

3、结语

总之,针对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特征,我们只有强化英语教学,注重教育质量提升,才能真正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令其巩固基础文化能力,实现良好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专业现状篇8

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医学院校由于专业性强、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本文通过分析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对策和出路。

【关键词】

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现状;对策研究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中国的传统医学当中有“医者臆(艺)也”的心法。近年来,教育部连续下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文件,充分说明艺术教育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医学院校,如何找到符合医学生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的艺术教育的正确途径并及时总结实践经验,这不仅关系到所培养的大学生人格构建、素质高低,还直接影响到医学院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和素质。笔者作为医学院校团委工作人员,在组织医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以及通过与同类学校工作交流时强烈意识到,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在组织机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制约了艺术教育的目标和效果。

一、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现状存在以下个方面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加大投入以来,艺术教育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教育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对高校艺术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加强对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将其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学校发展规划中,并明确一名校领导负责,统筹安排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但医学院校由于专业化技能化教育,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设施不完善。据了解,医学院校很少建立艺术教育管理体制,缺乏对艺术教育的规划和领导,艺术教育没有归口管理部门,艺术课程或选修课设置在教务部门,艺术实践活动主要靠团委和学生艺术团体组织。用于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如场地,器材等严重缺乏。校团委、二级单位团委以及学生艺术团体之间往往缺乏沟通交流,容易产生“各顾自”的现象,浪费了有限的艺术教育资源。个别医学院校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隶属于学校团委,作为管理者往往重视指导艺术实践活动而忽视对大多数同学艺术教育知识的普及。

2.师资队伍匮乏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少同学有一定的艺术基础。但与广大学生对艺术实践活动和公共艺术课程的强烈需求相比,高等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国家教育部办公厅2006年3月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应该开设8门限定性选修课程和8门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目前医学院校很少达到这个要求。个别医学院校甚至没有一个专业艺术教师,更谈不上开设公开艺术课程和指导艺术实践活动了。有的医学院校虽有专业指导老师,也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或者艺术类选修课,但相对于学生人数来说比例也非常小,远远达不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的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比例。

二、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对策研究

鉴于当前医学院校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结合实际,循序渐进,不断改善和提高当前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1.健全组织机构

重视医学院校艺术教育首先要健全组织机构。鉴于医学院校基本上没有二级艺术学院,也没有固定的艺术教育归口部门,可以成立艺术教育中心直属学校管理,由一名校领导负责。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全校艺术教育的研究、组织、实施和管理,按照规定,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可以在艺术教育中心下成立各种学生文化艺术社团,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2.配齐师资队伍

医学院校由于专业性强,艺术教师资源短缺,应尽快配备一定数量的艺术教师,一是引进艺术专业人才,设立艺术教研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艺术教师队伍。同时注重加强培养艺术教师教学水平,医学院校艺术教师应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具备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校内和校外、专职和兼职的思路,从外部机构如社会艺术团体、艺术院校等聘用一批业务能力强的艺术教师,参与本校的艺术教育活动,从而补充医学院校艺术教师人数不足的现状。

3.加大经费投入

医学院校应加大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立专用艺术教学场所,如艺术理论教室、艺术实践教室等,配备多媒体设备。其次,配备各种教学用具、教学资料等,如购置一些乐器、书法绘画资料等。三,不断补充教学资源,充实学校图书馆有关各类艺术书籍。四是营造校园浓厚艺术氛围,加大对广播站、宣传栏等投入。

作者:吴梅饶婷婷单位:皖南医学院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专业现状篇9

现如今,艺术教育已然成为高校阶段的一项热点内容,备受大学生的喜爱,且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艺术专业课程的数量在逐渐增多,专业设置更为全面、多元化,实现了高校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进一步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笔者先就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探究,从中寻找艺术教育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突破口,优化课程建设,进而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社会价值分析

高等教育为国家各个领域输送相应的人才,打造职业性、专业性、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原因,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针对教育事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规划纲要,积极开展教育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在发展基础学科、基本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德育、艺术教学,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实现对大学生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开展艺术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对文化的传播,在艺术类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学生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与感官产生很大的影响,能大大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与创造力。为了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应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强化艺术实践,为学生打造更为专业的实践平台等。在社会体系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实现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社会价值与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艺术教育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现代高等学校发展的一个热点话题。随着社会中各领域的不断发展,应加强对人才的合理化培养,全面推进艺术教育工作,以培养职业性、专业性的人才。然而,就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来看,课堂实践力度不够,艺术教育的开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且艺术相关的实践平台较少,大大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艺术教育设施待完善

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其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学科内容,专业类型多元化,且很多艺术学科都需要一定的设施与工具辅助,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教学效果。例如,学习音乐,需要准备小提琴、钢琴、二胡等乐器;学习美术必须建设画室,准备美术相关的颜料、画笔等工具;学习体育专业,应准备好一系列的体育器材,供学生开展专业课程训练时应用。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教育设施建设情况来看,设施不足、设施体系不够完善成为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这主要与现阶段高校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关,高校负债情况严重,在设施建设上的预算不高,影响艺术教育的开展。

(二)课堂实践效果不理想

对于艺术类课程而言,课堂实践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参与课堂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艺术专业知识,亲身体验艺术魅力,利于艺术素养的不断提升。但是,从目前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现状来看,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时,大都以教师为主,教师运用课堂展示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学生动手实践与操作的机会很少,违背了新时期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若实践效果不佳,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少,学生会逐渐对专业知识产生反感,进而失去学习兴趣。

(三)教学考核方法不科学

在开展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考核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学考核,能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更为高效地进行学习。从当前教学评价模式来看,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大都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仅仅是以最终的成绩单、实践作品等作为评价依据,缺乏人性化与科学性,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影响教学质量。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措施

(一)加强艺术教育设施建设,为教育开展提供条件

为了深度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先要加强艺术课程相关设施的全面建设,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为艺术课堂的开展奠定基础。对此,高校的相关领导应给予高度关注,加强艺术教育设施建设,加大在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优化艺术设施体系,这是提高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讲,高校的资金体系都存在问题,负债问题严重,仅仅依靠政府所提供的资金补助是不够的,高校必须自食其力,探究新的经济发展之路。例如,高校可将餐厅、超市等承包出去,从中赚取资金。

(二)注重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实践探索提供平台

若想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应全面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根据课程类型来进行合理的分配,设置相配套的实践设施,为学生提供更为高效、高质的训练机会。开设实训基地,设置双重课堂,提倡双师模式,由专业的教师来负责理论与实践教学,可大大增强学生的职业性与专业性,能实现对专业课程的对口性教学,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了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平台,加大实训力度,使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与操作中掌握知识点。另外,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在实践基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面结合,以提高艺术教学水平。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机制,以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为了全面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节省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的支出,应积极实行校企合作机制,强调高校与企业的有效结合。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习环境,让学生到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参与实训,由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引导与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意识,能让大学生在真实的职场之中感悟和学习专业知识,为未来就业提供条件。此外,通过校企合作,能达到双赢的效果,对于企业而言,在选拔人才上具有优先权,对于学校而言,能借助企业这一重要平台,达到实训的效果,减少实训所产生的开支。

(四)完善艺术教学考核体系,实现多种评价方式并存

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考核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过于单一,教学考核体系不够完善,成为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达到理想的考核目的,应积极完善艺术教学考核体系,将形成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全面的结合,打造多种评价模式并存的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参与情况等进行评分,并建立学生档案;实施激励性评价,是在学生表现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与引导,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施终结性评价,是在最终考核成绩的基础上,结合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以实现教学考核的人性化。

四、结语

艺术教育专业现状篇10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

1中国艺术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高校的艺术教育不仅包括了以培养从事艺术职业的专业类艺术教育,还包括以美育教育为主的大学选修的艺术课程。在这里,本文研究的侧重是专业艺术学科的教育。总的来说,中国的艺术专业教育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报考人数多,招生人数多。这是当前艺术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艺术高考每年报考人数都会突破百万大关,早在2006年的时候,艺术专业招生的人数就已经突破了三十万人大关,近几年一直呈上升趋势,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以山东为例,这个全国第一艺考大省艺术考生报名人数占山东全省高考总人数的五分之一。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多,高校招生计划也在逐年上升。

(2)各个院校竞相开设艺术专业。艺术学科在中国大学中的普及度之广,也是国外少见的。2004年全国1517所高校中有720所开设了艺术专业和院系,到了2007年就达到了800所之多,教育部门对经济较为发达京、津、沪、苏等十一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除去专业的艺术院校之外,开设了艺术学科的大学几乎涵盖了这些省份的所有本科层次的学校。甚至出现一些“科技大学”、“医学院”、“工学院”等都开设了这门技能性要求更强的专业的现象,与其大学整体定位不相切合。不去讨论这种现象健康与否,但是侧面也反映了中国各大普通高校开设艺术专业的普及度。

(3)艺术专业种类繁多。“书法”一直被视为中国的国粹,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但是书法教育很长时间都遵循的是师徒制,是传统的一带一,手把手式的教学,直到近年才开始出现在大学的艺术专业列表中。此外,“新媒体艺术”、“动画”、“环境艺术”、“广告学”等一批应经济发展而生的新艺术专业开始大量的在大学中开设,而这些很多都是要求技能要求很严格的专业。以“艺术设计”为例,这一种专业不再是从前以绘画技能作为培养目标的新型美术专业(可能更多的还涉及工业、影视等范畴),一经问世,便迅速出现在各大学校的艺术院系中。此外,因为电影工业和电视产业等新型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又诞生了一批新的专业。“融合性”的专业出现似乎也是一种新的趋势。在原“新闻学”基础上诞生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因为其与现实社会的高度切合成为了各大院校的新宠。

(4)艺术专业得到“宠爱”。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艺术一直被视为“另类”经历了从民国及抗日战争时期以来各位艺术家的努力,艺术专业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然而,传统的思维仍旧困扰着中国的艺术发展。近些年,随着人们接触面的扩广,审美水平的提高,艺术已经脱离了昏暗的小舞台而走上了大雅之堂。尤其是近几年电影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和传播文化功能的作用,还有的就是明星效应,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崇拜艺术”的热潮。艺术由于其具有先天独特的休闲特征,也成为了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需求首选。这些都导致了中国的艺术行业地位的迅速上升。

(5)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式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最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合理改善当前中国艺术教育以及全学科教育漏洞的最佳选择。艺术学科中,实践教学体系率先开始于一些专业特色明显的艺术院校,因为这些院校在艺术人才培养上是以培养精英为主的,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和氛围,以及学术研究力度,实践教学首先在这些院校中进行并不奇怪。除了极个别专业院校大规模的开展这种教学之外。大部分的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完善。相当数量的大学艺术专业都依托其他专业进行授课,大班讲授、走马观花,甚至连技能课的教学都是以说教为主。再加上没有条件提供必要的舞台、展板等机会,所以普通类的综合大学的艺术学科教育成为中国艺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症结点。师范类院校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可分为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和理论实践三方面。专业实践是指从事艺术教学所要掌握的技能,教学实践则是教师职业基础课,理论实践是教师所必须要有的一门技能,因为这样才可以通过理论探索调控自己教学上的失误。查看当前中国艺术师范类的专业学科建设,呈现出极其不平衡的状态,专业、教学以及理论的实践的课程加在一起不超过总课程的一半,大量的被以英语、政治思想以及无关紧要的课程占满。

2中国艺术教育的问题

近年来,“艺考热”、“艺术院校扩招”是被人们频繁提及的词汇,出现“艺考热”的原因在于艺术类专业招生的文化课门槛很低,而学习艺术从某种角度上看是可以速成的(虽然这不科学),那么通过艺术高考是可以使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走上大学之路的,这不失为一条捷径。再加上利益驱使,大学艺术专业无限制的扩招,使得艺考热年年攀升。我们不能说学习艺术是错误的,但是无节制的大学扩招必然会造成错误的结果。从某种角度说,过度的扩招,会造成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艺术学科的录取比例远大于普通类,招生量的扩大和师资力量的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改以前的小班授课甚至“一对一”授课为现在的大班授课。量多则引起质变,中国的大学教学质量的下降,从根本上来说是无限制扩招和教育规律执行的变形导致的。

2.1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具有三大功能:一个是为社会输送艺术职业者,比如画家、歌唱家、导演等,它更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第二是培养艺术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对于技能掌握要有一定程度外,还得提高综合素质;第三个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道德修养,这是一个熏陶与教化的作用。从目前中国的艺术教育状况看,除了专业的艺术类院校之外,综合类的和师范类大学很难满足第一种功能。对于艺术教育人才需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交叉学科的共同培养,确实综合素质的教育就会使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失去方向。当前中国大学的艺术教育存在着一种“表面形式主义”,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教学严重脱钩,某些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拼凑学分好让学生毕业。综合类的高校由于专业设置众多,院系设置复杂,宏大的教学机构不可能参照艺术类专业院校那样细化培养目标,只能宏观的去指导,这样不明确的“宏观调控”恰恰是导致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目的模糊化的主要原因。

2.2专业学习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束缚

艺术教育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使艺术毕业生投入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去,思想指导很大程度来自于领导与老师。钱学森说过:“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联想中得到启迪,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中国高校思想教育的过度政治化,使得中国在艺术人才在国际上缺少足够的能力进行竞争。艺术人才往往需要多维观点,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大大遏制学生的发散逻辑,而且会使艺术的传输与创新缺乏动力,导致艺术学科的发展停滞不前。而教学方法的灵活程度可以直接主导学生的思维与视点,多元化教学可以充分的调动每一个学生对艺术技能和知识的渴望心理。然而,当前中国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鼓励个性的创新方面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所有的学生思维模式、专业特色等都是一样的。现在的艺术学科存在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指责学校专业实践的学分安排太少,同时开设两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其他一些所谓的“必修课”,从而给学校安排专业实习的空间非常之小。不能说这是错误的思想教育,但是限定思维的政治学习是不利于艺术发展的。

2.3管理机制相对滞后

蔡元培经过考察德国汉堡大学的教育制度之后,制定了《大学令》,提出了一个现代大学制度的主导理念——“教授高深学术,兼程硕学闳林,胸怀世界,体用兼备,崇尚学术自由,倡导政治民主和政校分开,提倡大学行政与学术自治……”,我们现在的大学制度,尤其是艺术类的教育机制离这样的标准还要相差甚远。现在百十人的大课堂对于艺术类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训都进行了肢解,使得教学质量上大打折扣。在管理机制上,中国的大学姓“政府”,学校的管理者与办学者之间存在着芥蒂,却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度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大大限制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的能力。除此之外,中国大学的艺术学科还受到了资源配置机制的影响,许多靠行政部门编配的“职称”教师,自身能力却是有限。这也大大的导致中国艺术教育的滞后。

3普通高校艺术教育问题存在的症结探究

3.1经济利益的驱动

艺术专业出现扩张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经济利益的驱使。相比较其他专业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学费动辄上万,是其他专业的几倍,经济效益促使一些高校无节制的扩招。目前,东北和东南地区的艺术类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已经有超过万人大关的,不在少数。

3.2“大而全”的系科设置观念

普通类综合大学开办艺术类专业似乎成为一种趋势,与艺术无关的学校也会凭空的开设一个艺术系来。一方面来自于功利性心理的需求,更多的还是一种错误的教育“风潮”的影响。当看到某一所综合大学开办艺术学科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那些没有艺术院系或是不具备师资的学校,相继趋之若鹜。中国的教育本来就很薄弱,这样以追求利益和“全面”的开展艺术专业,教学资源会造成严重的缺失。甚至有的师范类学院,在基本没有完备的专业教授技能课的老师的情况下招收了一百多人的戏剧影视文学和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而在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呈现了“汉语言文学+电影史论=戏剧影视文学”、“汉语言文学+广播传媒理论=播音主持”的奇怪公式。“高大全”的学科建设理念严重危害了中国本就脆弱的艺术教学质量。

3.3教育改革的严重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