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0:45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培养模式高级护理专业人才

护理是医疗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愈来愈重视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对保健护理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在中国,护理人员的数量距需要差额在百万人以上,显然难以满足社区护理、专业护理等新型护理模式的要求。尤其是本科水平的高级护理人才奇缺,高级护理人员绝无尽有,已成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一大阻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自2007年开办护理学专业以来,迄今已毕业4届护理本科学生,学生基础理论扎实,职业实践能力较强,服务态度优良,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达100%,就业对口率达90%,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一、解决认识问题,教育学生热爱护理学专业

护理通常给人的印象,就是打针、喂药、伺候病人,传统观念认为只要中专、专科水平就够了,所以高中毕业生很少有人愿意报考护理学本科专业,我们第一届就出现过类似情况。对此,我们就加大宣传力度。国外护士是一种社会地位高,并且收入也高的职业,在美国更是最受尊敬的两个职业之一(另一个是警察)。在国内,护士这种对专业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职业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护士的社会地位也有很大提高;其次,高护对医学理论与实践有较高的要求,其工作职责也不仅仅是打针、喂药,还要承担对医生病情处置、用药及用量的监督,逐步改变了人们思想中传统的护理观念,考生的思想逐渐与国际接轨。这样一来,考生的思想包袱解除了,对高护专业的认识端正了,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近几届新生录取数已超过招生计划数,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二、创新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护理本科人才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医学类专业,契合了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思路,但护理学本科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统一,培养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坚持以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全方位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突破了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培养范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培养环节,细化培养过程,收到明显的培养效果。

(一)明确高护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护理本科应兼顾护理学实践性强,医学理论要求较深,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这三方面特色,培养目标为: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分析及解决医护问题的能力,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扎实的医学及护理学基础理论,护理学专业理论及职业技能,能够胜任专科护理、社区健康服务、预防保健等方面工作。

(二)创新高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高护专业应坚持“以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护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素质拓展提升体系。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框图由图1给出。

图1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教学体系(图2)。

理论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个模块。在保证思想政治、人文社科等通识类课程的基础上,从分析学生专业能力出发,科学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性护理理念指导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培养。对护理学的课程进行整体优化组合,突出了10门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保证了本科人才培养必须的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体系中,设置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环节,兼顾各类学生的学习需要,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图2理论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图3)。

这是我院首创、率先设计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导向实践、专业基础实践及综合实践三个模块。入学初期设置的专业导向实践模块,目的是使学生对护理学专业具备最初的感性认识;专业基础实践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践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及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见图3。

图3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时分配上,实践教学达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以上,临床实习达到1年,超过总学时的1/4。职业实践能力培养得到强化。

课程实验安排。建立完善的校内外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实践考核标准。专业临床实践安排。选择具有长期护理临床教学经验的省内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校外临床实习基地,包括西安交通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西京医院,并与这四所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实习效果。

临床实习的考核。对学生的临床实习,制定了严格的实习要求,包括各专科的知识、态度及技能考核指标,学生需要完成的护理病历、临床查房、健康教育及出院计划,毕业时需要选择临床护理病历作为课题进行毕业答辩等。

3、素质拓展提升体系

图4给出了学生素质拓展提升体系结构。

在素质培养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及作为护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作为学生活动的平台,为学生创造各种服务社会的机会。同时也开展与课程同步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些举措丰富了学生的经历。

三、三证并举,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成为教学质量优劣的判别标准。为此,我们实行“理论教学、实践强化、临床实训、双证并举”的教育模式,通过毕业与执业三证书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接轨。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外,还要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近三届毕业生获取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见表1。

表1近三届学生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统计表

四、实行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由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人才培养思路清晰,设计的三体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可操作性强,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宽了就业渠道,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就业层次逐年提高。表2给出了本专业近三年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毕业率、学士学位授予率,表3给出了历年就业情况。

表2近三年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毕业率、学士学位授予率

以及就业情况

表3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五、结论

创新护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三体系培养架构,采取了“三证并举”的教育措施,高护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率及就业层次不断提高。说明研究的成果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淑艳,秦秀芳.21世纪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培养[J].基层医学论坛,2010,35.

[2]杨光芹.实施临床路径对护士职业素质的影响剖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6.

[3]梅晔艺,林梅.浅谈医院对新护士自身职业素质的要求[J].科技资讯,2010,15.

[4]温馨.浅谈护士的职业素质[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14.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篇2

关键词:协同创新;护理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1护理研究生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护理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处于最高层次。由于长期依附于临床医学学科,导致其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自身学科特色,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导师队伍、科研水平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1.1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护理学在2011年已是一级学科,但未形成完善的二级、三级学科,研究生课程依然沿袭了临床学科的课程设置,护理专业课程数量较少,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同质化严重,同一门课程或不同课程间的内容相互重叠,缺乏针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问题解决的知识内容。多学科融合的拓展课程在师资、学时、整合力度等方面受到较大制约,难以满足护理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需求。

1.2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受社会高层次护理人才短缺的影响,部分院校护理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导师数量短时间内难以跟上人才培养规模的步伐,许多导师由其他临床学科“借用”过来,部分科班出身的研究生导师学历层次较低,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不高,缺乏对护理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解和护理学术前沿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

1.3科研能力薄弱

护理学科研分为学术型和临床应用型研究2种,侧重于学术型研究的研究生因学科综合知识把握不到位,对学术型研究缺乏整体视野,学术创新性不足,总是徘徊在低水平层次的重复;侧重于临床应用型研究的研究生实践时间较短,受到选题和科研方法的限制,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较大限制。

2协同创新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协同创新是多个创新主体间通过相互配合和协同,围绕共同的目标,通过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共同开展创新活动[2-4]。在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协同创新的主体为高校、医院社区、科研院所、政府和国际交流[5],各主体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对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通过校院协同、校所协同、校政协同、国际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创新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完善质量监控[6],促使人才、资源、信息和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7],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以构建协同创新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2.1校院协同,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校院协同是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打造特色,实现合作共赢的有效手段。校院协同既包括学校内部护理学院与学校医学基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等其他学科间跨学科导师聘任、资源共享、科研联合攻关、学生流转等,也包括学院与兄弟学校间、学院与各医院通过学生交换、师资交流、项目合作和教材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打破学院与学校内部其他学院、学院与医院间的行政壁垒,让不同院系、不同医院的人员共同参与到护理研究生同一课程或同一项目的建设与研究过程中,实现研究生学分互认、师资职称互聘,强强联合,提升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2.2校所协同,实现科教融合

科研院所包括各类护理学会、护理或医疗研究机构等,他们在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利用科研院所雄厚的资金,组建以项目为集结的科研团队,针对当前空巢及失能老人护理、优质护理服务、循证护理等热点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转化,为护理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的平台,增强其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

2.3校政协同,实现创新主体的有效聚集

政府主要负责护理学科发展规划、相关政策制定、资源有效配置等,通过经济杠杆和法律法规对科研院所、医院和学校进行引导和支持。通过校政协同,可以针对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护理产业与市场以及护理保障制度等社会亟待破解的难题,充分利用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吸纳科研院所、医院和学校等创新主体有效聚集,快速形成创新团队,在对社会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研究中培养和锻炼护理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2.4扩大国际交流,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近年来,在中华护理学会等组织的推动下,护理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际交流的形式有多种,如互派专家讲学、互派交流生、师资进修及双语授课等。通过整合全球优质资源,特别是利用协同化网络信息平台,克服地域的限制,加强沟通与协作,建立广泛而密切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将先进的护理教学理念和护理技术引入到研究生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8],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协同创新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策略

3.1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2011年我校护理学专业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来,为了适应老龄化人口增加和专科护理的人才培养需求,共设置了老年护理研究、护理管理与护理教育研究、护理心理研究、临床护理研究、社区护理研究5个研究方向,根据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将研究生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和外国语等课程,主要由学校老师承担;学科基础课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科研思路与方法、病理生理学等课程,主要由基础医学院和护理学院共同承担;专业课包括当代护理理论与发展前沿、循证护理学、护理心理研究、老年护理研究等课程,由护理学院和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等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和实践方案。形成了以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平台为基础的校院协同培养的课程体系模式。

3.2打造学院与临床相结合的师资团队

我校护理学专业与省立医院、千佛山医院等6家三级甲等医院实习基地共同制定了研究生培养方案,形成了校院联合的培养模式。每学期有计划安排部分院内导师到附属医院进修学习,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强化,掌握护理学临床发展新动态,学院还将从临床教学医院中聘请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业务能力出色的护理专家,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并对临床导师就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进行系统培训,以期将临床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最大限度缩小学生在校所学与临床实际的距离,更加贴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通过在医院遴选专业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导师与学院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强化学生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有利于临床导师科研、教学水平及学院导师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

3.3构建远程教育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依托国际通用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了教学资源共享、网络教学互动、教学管理等功能一体的教学管理平台,促进了学科和学生间的交流协作。依托该平台,学院开设了护理管理学、中医护理学、护理综合实训、急救护理学4门省级精品课程,每门课程均开设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在线视频课堂、课后练习、第二课堂、互动交流等栏目,护理学专业研究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水平、知识背景、时间安排灵活选修课程,特别是为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3.4强化实践教学

护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护理学专业科学学位研究生临床实习的时间一般为半年,在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临床实践主要包括公共科室轮转和专业方向科室实践,公共轮转包括了内科、外科及急救等护理学高层次人才必备的操作技能科室的轮转,专业方向科室实践需结合具体的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进行专业实践,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我校护理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依托学院23所三级甲等实习基地,采取校院联合实践的方式,要求研究生既要在西医院实习,还要在中医院实习,以提高研究生中医特色临床护理技能。

3.5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

为保证护理研究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建立了适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机制,将质量控制从课堂授课扩展到课堂教学、教学计划、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课程建设、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等整个主要教学环节,并对影响质量的学习者、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予以控制,以确保质量,形成了学校、医院、用人单位多方位监控的监控体系。护理研究生作为高层次护理人才,是未来护理事业的生力军,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着护理事业的发展前景。创建协同创新护理学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人才、资源、信息和技术等创新要素在政府、医院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推动下有效聚集,打破学校与医院、政府、科研院所间的信息壁垒,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术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有效提高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尹永田陈莉军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陆,崔慧霞,张会君,等.护理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7):58-59.

[2]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3.

[3]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66-168.

[4].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01).

[5]颜军梅.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9-31.

[6]徐福荫,黄慕雄,胡小勇,等.“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部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110-114.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口腔护理;专业知识;教师能力;应用型人才

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中、高职)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护理专业划定了“口腔护理”和“重症监护”两个专业护理方向,这是我国护理行业由大护理转向专科护理的一个标志性的划分,标志着我国护理理念的转变和更新以及护理方向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笔者作为“口腔护理”一线教学人员和第一部《口腔临床护理》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编写人员,在此,就口腔护理专业的发展、专业学员的培养方向以及学校教学改革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口腔护理专业的现状和展望

1.目前口腔医学界已经分工成许多独立的专科,同样的,在候诊治疗、协助医师操作、约诊安排上,也可以向分工的方向来发展,这对病人、医师、护士都是良性的发展。所以口腔护士在口腔医疗体系中,扮演一个辅助医疗,促进医疗品质提升的角色。而我国现有的一些口腔医院和诊所中的护理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与国外的专业口腔护士有着很大的差距,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不能完全胜任医生助手的工作,这种医疗现状亟需专业的口腔护理人员的补充。

2.目前国内口腔护理专业人员短缺,不能满足口腔治疗国际化趋势的要求。现有的国有医院由于编制问题口腔护理人员配备不全,不能满足“四手操作”的口腔治疗要求,多数医院口腔治疗还是“二手”操作。医生、护士的劳动强度过大,不利于自身健康的维护;患者不舒适,反复起身倾吐,觉得烦琐和不便;一个护士要配合多个医生工作,器械及药品传递不及时,使治疗时间延长,工作效率降低。对于这种现状医、护、患三方均不满意,而目前国际口腔医疗普遍采用的“四手操作”的治疗模式克服了上述问题,使医护人员能够在一个舒适的自然下工作,即使长时间操作也不会感觉疲惫,减少了对自身健康的损害;患者也不用反复起身倾吐,有护士协助吸唾和及时有效的心里维护,就更能减少就诊时的恐惧心理,很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另外,所有的操作和传递都在椅旁进行,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使患者周转率上升,也使经济效益有所增加。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由于大量外资医院和独资、合资机构的涌入,要求口腔治疗模式也要有所改变,以适应其国际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为了适应这种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一些有发展眼光的医院和口腔诊所纷纷改变原有的体制和模式,向“四手操作”的规范化治疗转变。而这种变化主要针对的是口腔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巧的提高,对口护人员的从业人数也有很大的需求量,这种广泛的市场需求为口腔护理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空间。

二、口护专业学员的培养目标

1.较强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操作技能

一个能和医生配合良好的口护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口腔医学专业知识,通俗地说,就是医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护士也要掌握,护士可以不从事治疗操作,但是必须知道怎样治疗,甚至细致到每一个疾病的所有的理论内容都要求和临床医生一样掌握,只有这样,才能预知医生的下一步治疗计划,熟练配合医生操作。另外,由于口腔治疗操作空间狭小,治疗器械小巧、精细,患者口腔内有唾液分泌,这些都给医生的操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护理人员的协同操作如果能做到轻巧、灵活、迅速,就可以给医生的治疗创造一些方便条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护士的专业素养

口腔护理作为临床护理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其独到的特点,但也和其它护理学科有着相通的共性。wHo在上世纪就提出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作为当代护理学的发展趋势,护理概念也由单纯的“疾病”发展为“保障人类健康”,所以护理人员的专业角色当中又融入了“人文”和“人本”的色彩,以适应现代医疗的人性化特点。在要求护士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的同时,“白衣天使”的良好修养与人格魅力也不容忽视。在现代医疗领域内“心理治疗”、“心理护理”、“心理防护”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医疗地位,而一位温婉和气的护士是做好这些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试想,一位聪慧、温柔,极富爱心的护士带给人的一定是如沐春风的感觉,在这种心情下患者势必努力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治疗效果也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一个冷若冰霜的形象却只会让人不寒而栗,对医院甚至医护人员望而却步,更不要说配合治疗了,这时患者往往产生消极抵抗或是不信任的情绪,整个治疗效果也会向着消极的结果转变。所以说,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除了具有专业技术之外,还要有很好的亲和力和对患者的爱心以及自身的良好修养和人格魅力。

3.高超的语言交流和沟通能力

在现今的口腔治疗工作中,医生的工作范围逐渐局限于专注医疗品质的提高,而护士的工作内容则囊括了椅旁护理、清洁消毒、卫生宣教、约诊患者、购置管理材料器械以及沟通技工室工作等诸多方面。这无疑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标准,有利于实现其自身价值,但同时也要求口腔护士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高超的语言交流能力,能够很好地协调与医生、患者甚至牙科公司代表、技术工人之间的关系,且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本职工作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医生工作起来才会信心倍增、精神愉快;患者才可以消除紧张情绪,充分地信赖医生、配合治疗;技术工人才能够充分了解医生意图,避免产生矛盾;牙科公司才能够根据临床需要提供适合的材料和器械等等。

4.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医疗器械和电子设备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先进的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涌现,这不仅仅对口腔医生,而且对从事口腔护理的专业人员也同样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各种显微技术、内窥镜技术和各类疾病的应用分析软件以及电子病历的录入,都要求现代的口腔专业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掌握扎实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掌握现代的科技理论和熟练使用相关电子产品的技能。比如各种内窥镜的使用、在电子显微镜下的根管充填技术的配合、口腔正畸患者的头颅影像分析的电脑应用软件的使用等等这些都要求护理人员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接受先进的器械并熟练使用,以便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完成临床工作。而中专卫校的学生正处于学习和吸纳新技术、新思维的黄金时期,应该从多种渠道尽可能提供和鼓励学生吸收先进的科技信息。

三、学校教育教学方向

1.教学应密切联系临床实际

由于我国的口腔医疗体系距离国际水平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在此基础上的口腔护理模式也不可能照搬国外的口腔护理的经验,那么相应的学校教育也不能够脱离我国现有的临床现状而完全采用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而是要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下开辟适合我们国家目前口腔治疗现状的口腔护理模式,根据临床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也只有这样学校教育才不至于成为纸上谈兵,我们毕业的学生才会被用人单位所欢迎,这个专业才能够日渐成熟以便走向广阔的明天。

2.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

从事“口护”专业的教育教学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口腔治疗与护理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地摸索与改进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并经常接触和学习国内、国际先进医疗单位和医学院校的新进展、新方法、新要求,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口腔护士才能胜任现代医疗体制下的临床工作。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该远远地走出课堂,更应该深深地走进课堂。所谓走出课堂是指要广泛地接触并学习先进的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不断地接受新技术、新理念的培训与提高,及时地给自己充电,这样才能有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才会教育出勇于接受挑战、朝气蓬勃的人才;而走进课堂是指要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倾囊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够迅速地适应临床口腔护理工作,并把将来的工作岗位演变成实现自己精彩人生的舞台。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儿科护理高职院校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面对这样的环境和形势,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要建立和寻求一套全面的培养模式,以更好地履行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市场一课程一市场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所谓市场一课程一市场培养模式,即根据市场需求制定课程培训内容,并按照培训结果进行市场的定位和选择,从而保证学生的就业效率,并满足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一、明确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儿科护理的重要工作包括了生产发育、小儿喂养与营养、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住院小儿的护理以及小儿常用护理技术等内容。儿科护理对于小儿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儿科护理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儿科护理专业人才首先需要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保证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其次,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在具备现代护理理念和护理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但能够更好地适应一线护理服务工作的需求,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热爱工作岗位和良好的品行,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保证工作质量,满足工作岗位需求。

高职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围绕市场需求建立和开展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将“工学结合”一体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思想,在确保学生充足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临床护理水平。就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丰富,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培训手段,学校方面缺乏全面的调研和讨论,最终导致学生临床服务水平不足,因此必须要特别重视这一方面的培养和落实,将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优秀临床护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具备优秀心理素质的专业护理人才作为院校的最终教学目标。

二、重视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

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高职院校的教学盲目性,并且提升教学效率,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以确保培训课程内容准确性。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同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同医院儿科医疗人员进行沟通,以了解医院儿科护理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咨询医院儿科工作的具体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方面应该做好对医院教学意见和需求的统计分析工作,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将相关内容同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有侧重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强课程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为保证实际教学质量,提升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训效果,高职院校方面必须要重视教学课程的改革,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目前儿科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分散,课程群划分并不明显,因此必须要重视对课程群的划分,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比如,儿科护理课程体系应该划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四大部分,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由基础的教学教学课程组成,如化学、政治、体育、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等,这些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培养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性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工作意识,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具体包括了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等等;专业基础课时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技能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今后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的重要知识,包括了人体机构学、营养学以及病理学等等;专业课则是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的专业类科目知识。

四、开放实践场所,保证实践质量和效率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临床服务能力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来说,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是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工作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但教学是较为有限的,学生必须要利用实践来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确保自己的工作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为学生建立开放的实践场所,除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医院实习机会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配备和引进更多先进的实践设备,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补充学生的学习实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老师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老师的能力和个人素质将直接决定着院校的教学水平。就当前部分职业院校来说,由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同高等院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教师能力问题成为危及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大因素。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适当提升教师待遇水平,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加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于儿科护理专业来说,临床服务水平是学生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为学生创造实践场所的同时,应该适当引入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老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全面的培训流程,定期要求国内优秀的护理人才和专家参加培训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确保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儿科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构建,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全面和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对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保证学生的临床服务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人才。此外,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对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为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成华.科研有效融入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6)

[2]韩丽琴,董川福.第二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2(3)

[3]丁吕淘,陈功强.高职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篇5

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近几年,我市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后,与岗位要求表现出一定差距。通过本次调查,目的是找出中职卫校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安排与临床实际需求的差距,以改进课程设置结构,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调研对象、内容及方法

以潍坊市14家承担实习教学任务的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分管学生实习工作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带教老师为调查对象,并以医院为单元进行统计分析。本调查采用我校教务科自行设计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情况跟踪调查表》,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调查教学医院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实习中16个方面表现的评价;第二部分调查教学医院对中职卫校教学改革的建议,第三部分调查所在医院的基本情况及其他意见和建议。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8份,收回合格问卷261份。数据采用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职业道德”、“仪容仪表”评价最高,评价最差的是“应变能力”和“专科护理操作水平”;“主动学习精神”、“病人安全保护意识”评价也较差。二级医院对学生评价各项指标均好于三级医院,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

各教学医院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建议基本一致,建议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护理人文素养、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临床专业知识、基础护理操作能力、临床专科护理操作能力、急救护理、护理安全教育、护理管理、心理护理知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此外,还建议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全国英语等级证书”;认为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临床护理工作环境需求基本相适应;“在校期间对护士进行分方向培养”方面得到了医院的普遍欢迎。

调查结果对调整中职护理专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向有重要参考意义。

表1为各教学医院级别及收回合格问卷数,其中三级医院5家,收回合格问卷92份,占35.25%;二级医院9家,收回合格问卷169份,占64.75%。统计是各教学医院对实习学生16个方面表现的评价,分别为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劳动纪律、仪容仪表、人际关系、合作精神、医患沟通、关爱病人、医学理论知识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水平、专科护理操作水平、病人安全保护意识、护士自身安全保护意识、应变能力、心理素质、主动学习精神。其中“职业道德”、“仪容仪表”评价最高,“很好”、“较好”合计占93.87%;评价最差的是“应变能力”和“专科护理操作水平”,“很好”、“较好”两项合计均不足60%;“主动学习精神”方面,“较差”“很差”的比例达到了7.28%,“应变能力”“专科护理操作水平”“病人安全保护意识”评价“一般”“较差”“很差”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2.53%、40.61%、36.4%。二级医院对学生评价各项指标均好于三级医院,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

统计各教学医院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建议。各教学医院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建议基本一致,对所列出的职业道德教育、护理人文素养(含沟通、礼仪)、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临床专业知识、基础护理操作能力、临床专科护理操作能力、急救护理、护理安全教育、护理管理、心理护理知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12个方面,建议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的均超过60%,其中急救护理的比例达到88.89%。

其他项目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达到100%,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达到24.9%,“全国英语等级证书”的达到22.22%;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临床护理工作环境需求相适应情况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合计达到87.36%;护理专业实习生集中学习到课率“除请假外全勤”的达到61.3%,“少数学生偶有旷课”的达到35.63%;“在校期间对护士进行分方向培养”方面得到了医院的普遍欢迎,选择“有用,会优先考虑”的达81.99%。

四、对策与建议

1、我市中职护理专业应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临床护理岗位工作中护士承担多种角色的需要。

2、加强护理专业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加强专科护理操作技能。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要保障足够的学时,不可过度删减,并强调任课教师要重视每堂课的实际教学效率,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3、引导学生建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改变以往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

4、加强“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考前辅导,提高考出率,毕业时就能持证上岗;加强计算机和英语教学,以适应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中的广泛应用,以及适应国际化交流和合作的不断深入。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双语教学;人才培养

[Doi]10.13939/ki.zgsc.2015.45.169

1双语教学

狭义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指通过本民族语和一门外语的教与学,达到让学生能用两种语言进行学习、思考和交流,课程结束后达到精通母语和外语表达的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广义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教育模式,在加强外语学习的同时,开始在非外语课程中,用母语、外语两种语言教学,以养成学生用外语思考的习惯。

2双语教学的模式

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三种双语教学模式分别为:沉浸式(immersionmodel)、过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model)和保持式(maintenancebilingualmodel)三种。

2.1沉浸式双语教学

沉浸式双语教学指在学校全部或一半时间内,学生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不但使用第二语言讲授语言知识,而且使用它讲授部分专业课程。

2.2过渡式双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是指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渐转化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2.3保持式双语教学保持式双语教学是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3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培养护理人才存在的问题

3.1教师原因

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而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师不懂专业知识,专业精深的教师又缺乏运用英语的能力,真正具有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因此,护理专业的教师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比例仍较低,要实现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3.2学生原因

学生的外语水平也制约着双语教学的效果与进度。由于招生时受生源限制,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英语听、说能力欠缺,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听懂并使用英语思维,这对他们来说无疑困难重重。因此,听起课来难免一知半解,不懂装懂,这样的话双语教学的目的很难达到,教师的授课质量也难以保证。

3.3教学方法和手段原因

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双语教学的开展。教学过程中,有研究者发现,传统的知识讲授法并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枯燥难懂的护理学专业词会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无法跟随教师的授课进度。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正确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当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课堂使用英语的比例不相匹配时,双语教学的最终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3.4教学环境和条件原因

缺乏双语专业教材和相应的学习环境是导致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适合护理专业双语教学的中、英混编教材及原版教材已经很难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接触专业词汇,达到逐步适应的要求。此外,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硬件设施还比较陈旧和落后,无法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

4改进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双语教学培养护理人才的对策

4.1营造全新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学校应营造学英语、用英语的良好环境。如设置护理专业英语,为开展双语教学奠定良好的应用基础;开展各类英语比赛、英语角;提倡在非双语课程也适当的运用英语讲课,理解和运用一些英语词汇;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学分进行适当的增加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有利措施。

4.2因材施教,提高双语教学的有效性

(1)课程设置。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应与其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同时,课程设置应遵循正确的导向和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开发原则,突出接轨国际护理专业特色,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在课时上应重点突出护理人员的基本素养的培养,强化双语教学,突出核心课程,加强各个学科之间交融与结合,促使课程设置向着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方向发展。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还应注意公共课、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等各课程之间的比例、基础英语课与专业英语课之间的比例、双语教学的投入应用比例等。

(2)师资培养。组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定期召开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会,同时邀请一些目前为开展双语教学,但英语基础良好的年轻教师参加,打造一个老师互相沟通交流的优良平台,同时也能吸引到更多的老师知道并了解双语教学,壮大双语教师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增长和提高,还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的保证和促进。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明确有效的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热爱学生、尽职尽责、倾情奉献: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约束。

(3)教材选择。改编别人的双语教学教材与自主编写教材相结合在现阶段比较受青睐。在国外原版教材中选取与我国国情以及高职高专院校校情相符的内容,并将一些关键的英文词汇用中文合理的标注出来,做成讲义,在每次上课之前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预习。而将涉及的一些国内外专业书籍名称以参考资料的形式在每个学期之前都告诉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借阅,或者是在互联网上进行查阅,记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这样一方面可以缩减学生用于买教材的开支;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改变“一本教材用到烂”的传统观点。

(4)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例如互动法、案例法、讨论法和情景模拟法等。另外,双语教学要善于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适时合理的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有指向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将双语教学更好地融入到实践活动教学。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结论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作用举足轻重。双语教学应用于护理人才培养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的问题要解决,但我国的双语教学的蓬勃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我们相信,双语教学能够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土壤里生根、开花和结果。同时,我们需要对双语教学的效果不断地、反复地进行科学论证,把双语教学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运用双语教学培养护理人才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萍,夏新娟.大学双语教学讨论[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9):77.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篇7

关键词:护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指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完整体系,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相辅相成,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我院在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创新上,做了些尝试,先介绍如下。

我院只要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主要模式是:五年一贯制模式和对口升学模式两种,我们主要实施分类衔接的方式,即两类不同层次学生各自有单独的教育教学衔接体系,各自分列出衔接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两类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情况,分别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对应的课程标准、技能实训标准及校内外见习实习标准,使之有效衔接内容和内涵,以兼顾不同生源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准确定位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体现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特点,构建中高衔接护理职业教育不仅在学历层次而且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涵式衔接,最终将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护理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教育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中职护理人才),培养成为高素质、实用性、技能型高级护理人才(高职护理人才)【1】。

二、以人为本,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

1.新生入学教育与管理的衔接

为了切实制定适合中职护理起点专科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对新生入学摸底调查,以书面调查表的形式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摸底调查,调查内容对护理专业的认同度、学习能力、身体心理状况、家庭状况以及对将来从事的护理工作的要求度等等。根据调查结果,实行个案及整体相结合的师资配备,配备资历深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承担自主招生班级教学任务;配备资历深管理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担任自主招生班级辅导员,满足不同层次的中高职教育教学的良好衔接。

2.课程衔接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衔接,职业教育作为定向教育,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衔接更为重要与中职合作制订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扩展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①我们针对五年一贯制的课程设置,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基础选修模块、专业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7个课程模块,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②我们对于中专对口生,针对其有一定的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实行按“人体系统”为课程框架,将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即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课程有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进行“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打破学科界限、打破“基础―专业―医院实习”的“老三段式”模式教育,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避免内容重复、实践学时分配在各临床护理课程中,实施“理论与临床实践同步教学”的人才培养途径,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散,学生易遗忘及思维片面等问题,符合整体护理的要求。

3.教学模式衔接

针对中职生源和普通高考生源进入高职层次学习的学情差异,采取分层教学模式,通过采取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不同类型的生源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最终达到共同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高职教育全面衔接。

4.师资队伍的衔接

引进人才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医院的护士护师,使中高职学校拥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齐永长.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1(15):889-891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篇8

[关键词]pBL教学法工学结合护理教育人才培养应用

[作者简介]卞龙艳(1982-),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王群(1961-),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盐城224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校院合作强化执业能力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JSJG1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37-02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护理高职教育实施院校合作办学,是以医院、社区等卫生服务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护理专业从2009年开始实施“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现传统教学法不能适应甚至制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2013年我院与东台市人民医院合作,在院校合作办学的班级中采取pBL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一、pBL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

1.pBL教学法突出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倡导教师讲学生听,实施满堂“填鸭式”灌输。学生在理论考试中,往往通过“死记”课本或题库答案取得好成绩,在操作考核中通过熟练模仿教师的“标准”动作得到高分。这种被动式学习的结果是将学生培养成简单的操作工,忽视了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之间的差距,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法,构建适合工学结合模式下能力本位的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将其引入护理教育,目前已广泛用于研究生、本科、专科教育,但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pBL教学法在国内尚未有报道。p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小组为单位,教师起引导作用,在设定的教学情境下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团队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法将学生置于临床情境中,将临床实践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护理高职教育中改变传统教学法,开展pBL教学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2.院校合作办学为pBL的实施提供临床资源。pBL教学法实施的背景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在学校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利用校内仿真的实训基地模拟临床情境,编制病例,提出问题。此方法由于受人员、用物、资源以及环境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反映临床真实情况,往往达不到甚至偏离教学预期目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pBL教学法,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临床典型病例,设置一系列情景问题。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面对真实的病人、真实的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通过收集资料、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小组汇报本组成果,其他组成员讨论或提出补充意见,在讨论和争议中,又会出现新的质疑、新的问题,使护生不断深入研讨,直到问题完全解决,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并对各组护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评价。这种教学法直接将课堂搬到临床,将标准病人变成真实患者,将护生变成“护士”,促进临床与教学的零距离。因此,在院校合作办学中开展pBL有先天的背景优势。

二、pBL教学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应用

1.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我院邀请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与盐城市3家三级医院的临床带教教师、护士长、护理骨干人员以及行业专家,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临床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参照职业能力标准,共同讨论和制定pBL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临床护理岗位主要包括五大岗位群,即门诊岗位群、病区岗位群、手术室岗位群、产科及产房岗位群、急诊中心及iCU岗位群。教学内容宜选取临床常见疾病的护理,由于临床病种受时间、地区、气候、环境、种族、性别、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因此在制订计划时需结合医院的实际病种发病率选择教学内容。为制订出适应临床背景的pBL教学法的教学计划,需将原有授课顺序予以重新规划,使之最终形成与护理工作岗位配套的模块实施授课。为使计划的可操作性强,应将措施细化到每天,以“外科护理”骨科病人护理教学为例,首先教师结合临床现有骨科常见病类型,确定护生见习和跟踪的病例;第1天,教师介绍骨科护理岗位的特点以及学习任务,围绕病例,提出情景问题;第2~4天,护生5人/组,每组跟踪一个病例,组长分工,完成资料收集、分析、讨论等,准备汇报;第5天,各组汇报,组间提问、讨论,根据汇报和讨论结果布置第二次见习要求和问题;第6~7天,第二次见习,在上一次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资料、再分析、再讨论等,准备第二次汇报;第8天,第二次汇报、讨论,教师总结补充。

2.保障软硬件投入,完善教学条件。pBL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场地和设备的支持。提出问题后,护生需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医院和学校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保证护生信息的通畅。这些教学资源包括具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畅通的网络环境、便利的文献检索、配备有多媒体的教室、必要的教学器具和实验设备、良好的师资队伍以及浓郁的学术氛围等。工学结合模式下实施pBL教学法对医院的要求较高,最好为三级乙等以上的医院,具有较高的医疗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此外,学校与医院共同成立院校合作办公室,构建学院职能部门与医院之间的协调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3.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加强师资培训。pBL教学法虽然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以及临床教学中已有开展,如万盈璐等将pBL教学法应用本科临床护理查房,李立新等在本院实习护生的护理临床教学中研究和实践pBL教学法,但在工学结合的教学中广泛实施pBL尚未有报道。工学结合的教学主要由临床兼职教师承担,其均为一线骨干护士或专科护士,工龄在5年以上,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带教经验,但她们自身受传统教学影响,对pBL教学法尚无认识,因此实施教学前应对临床兼职教师进行系统性培训,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变灌输式教学为开放式、启发式教学。一方面,我院教学督导室和高教研究所安排影响专家对校内教师、临床教师进行pBL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组织观看pBL常见问题处理技巧的示范录像或观摩资深导师的pBL教学过程等形式帮助导师提升控制pBL过程的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建立教学办公室,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

4.以“学生为本”,正确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pBL教学法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高,而高职学生底子薄、学习能力较差,他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接受传统教学,改变教学法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为此,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关键。一方面,在思想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针对学习方法、教学模式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讲座和培训,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如座谈会、问卷调查、网上咨询等了解学生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指导他们尽快掌握学习技巧;另一方面,在行动上预演pBL教学法,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医学基础课程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采用pBL教学法,鼓励学生探究式学习。有了思想和行动的准备后,新教学法才更加可行,更易被学生接受。

5.建立客观的教学过程评价体系。pBL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过程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更科学、更全面、更及时便捷地评价和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我们分别采用3份自制量表对小组成员、组间、临床老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临床学习评价表包括10个条目,分别从仪表、文明礼貌、学习态度、主动性、参与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纪律性、总体评价进行评分。该表是由临床兼职教师填写,考核学生个体临床学习情况。临床课程“pCmC+pBL”模式学习评价表包括10个条目,分别从认真度、客观性、全面性、科学性、感染力、合作性、参与性、创新性、纪律性、总体评价进行评分。该表用于学生组间评价,考核小组团队学习情况,由其他小组填写。临床指导教师评价表包括10个条目,分别从教学态度、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感染力、启发性、评价反馈、创新性、全面性、严谨性、总体评价进行评分。该表由学生填写,考核临床兼职教师教学能力。3张表格中各条目均按照优、良、中、较差、差5个等级评分,分别对应的分值为10、8、6、4、2分。评分标准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60~80为合格,低于60为不合格。

三、pBL教学法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缺乏专用的教材。虽然在我国pBL教学法已经在护理专业各层次的教育中开展,但目前国内还没有适用于pBL教学法专用的教材,高水平、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是pBL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医院的教学资源丰富且复杂,教师应用背景资料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加工、整理,从而引出问题,因此,建议在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学校和医院可组成编写团队,集思广益,借助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攻克难题。

2.缺乏全面、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pBL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讨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传统的理论和操作考核,形式单一且不能达到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如何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以及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指标,还在研究中。

3.多种教学法相结合。工学结合下的pBL教学法,由于以医院真实情境为背景,受医院收治病种的限制,有些疾病临床可能没有,这部分内容就需要采取传统教学法来补充。所以,在实施教学时,不能单一使用pBL教学法,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法,不同教学法之间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李立新,谢小华,郑碧霞,等.pBL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4(4).

[2]卢玉仙.以护理岗位为切入点深化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7).

[3]姜安丽.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江华,姬萍,李明子,等.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2012(2).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篇9

关键词: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

一、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对于公共医疗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于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提出的更高要求。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社会对于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快速增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护理专门人才的重任。近些年,为了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护理专门人才的需求,相当数量的高校都相继举办了护理专业,并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根据护理专业多年建设的经验与护理工作的具体属性,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理论够用、实践为重。这样的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的差异的存在,也势必会影响到高校护理专业的建设与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更会影响到高校会理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方向路径,尤其会影响到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二、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见的建设与实践,举办护理专业的各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很好的支撑了护理专业才的培养。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虽然各高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存在一定差异,虽然各高校办学经验与水平不尽相同,但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还是存在和暴露出很多共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情境创设不理想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举办护理专业的高校,在落实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通过校内实训来提升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护理专业实训课程的任课教师发现,如若通过校内实训提升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实训情景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如果校内实训情境创设不理想,学生的实训效果自然会打折扣。学生就很难通过校内实训,掌握医疗救护过程中的突况与具体的应急处置程序措施。同时,不同的病患因患病类型、成都与个体身心发展等存在的差异,可能需要护理人员要掌握更多的除去工作程序、操作技巧以外的方法与艺术。而现阶段的,通过校内实训强调整齐划一的基本的标准操作要领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的。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对于专业学生来讲,是走上工作工作岗位,迅速实现角色转换,出色完成护理工作任务所不可或缺的。

(二)实验实训教学队伍建设滞后

我国高校护理专业实验实训教师大都是医护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护理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的。他们的教学内容、方法、理念、技巧大都源自于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和自身接受专业教育实习阶段的短暂实践经验。而护理实际工作却突出强调实践经验对于开展本职工作、协调好医患关系的重要作用。这正是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举办护理专业的高校在校内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存在的短板。

(三)校外实习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是“n+1”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根据学历层次、学制上的区别和差异,专业学生在规定学制(n+1)内,在校学习n年,在校外实习1年。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走上目标就业岗位前,通过1年的实习期的专业实践,掌握实际工作经验与技能,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然而,在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在教学内容衔接与有机融合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教学环节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这样的人才培养安排看上去是合理的,但实际上这样的安排很容易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人为分隔。专业学生在校学习n年后,1年的实习期间,学校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学习指导因种种原因很难全面跟进,而,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对于学生在实习期偏重于使用,而非教育。这就使得预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很难得到完全实现。

三、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策略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篇10

一、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目标与我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高职护理教育是为医疗卫生保健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护理教育必须符合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符合岗位对护理人才需要的层次、规格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在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上以满足社会急需的数量为主,未重视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教育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没能明确地定位于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要求【1】。

(二)临床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随着医院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医患矛盾的升级,有些医院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接收实习学生,接收的医院也减少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加上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造成临床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践机会减少,人才培养目标较难实现。

(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专业特色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突出实践教学是当前护理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现在很多护理学校仍旧沿用医学类通用的“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医院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授课方式多为理论讲授,尽管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护理仿真实训基地,但护理实训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的,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距【2】,教学与临床脱节,造成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更多的培养,毕业后临床适应时间较长,护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护理专业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医院为依托,培养护理岗位所需人才,按照行业对护理人才规格的要求,调整和确立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保证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适用性【3】。“双轨”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护理工作过程相符,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和在护理岗位上的见习、实习、工作内容相一致;“双控”指校院双方就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互商互通各教学环节的控制要求,起到校内校外双向控制培养标准;在双轨、双控实施过程中体现“双向融合”。

(一“)双轨”的实施步骤

1.学校和医院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学校和医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医院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开发的每个细节,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医院进行专业和课程调研,通过定期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方式,使医院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到课程开发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校完成的全部学习内容与医院护理工作岗位上工作内容相一致,最终实现护理专业课程的完全工学结合。我系护理专业通过三次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对职业岗位工作结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护士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形成了基础护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护理评估、护理文件的书写与管理、成人系统疾病护理、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护患沟通与心理护理、突发事件的应对、门诊与病房管理13门学习领域的课程。依照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按照临床护士护理工作能力培养渐进的过程(辅助护士责任护士护理组长),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序化,形成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并在2010级的学生中实施教学。

2.学校和医院共同完成教学的实施过程。在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依托医院和校内仿真实训基地,使教师和学生在实训实习环境中,完全实现与实际岗位角色的互换,即“教师”为“带教护师”、“学生”为“护士”;采用行动导向教学,选择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完成完整的工作任务,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使学生学会工作和学习。

3.学校和医院共同进行师资培养。学校实施教师的aB制的培养制度,即专任教师一年在医院工作,一年在校任教,派遣大量的教师到护理一线工作学习;同时学校聘请大量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护理专家担任专业课程教师。学校和医院建立师资共享的培养平台,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使学校师资水平进一步提高。

4.学校和医院共同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医院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实现深层次合作,在医院建设示教室和学生的实训室,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设施、各种教学模型,医院参与建设学校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三年学习过程中,专业课程以及实训实习全部在真实环境中完成,实现学生所学与将来就业后的实际工作内容高度一致。

(二“)双控”的实施方案

学校和医院双方就人才培养过程互商互通各教学环节的控制要求,共同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校内、校外双向控制培养标准。

1.成立由学校和医院资深专家共同组成的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每年两次的联席会议。在联席会上,广泛听取护理行业专家、临床护理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护理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提高护理实习生和毕业生质量。

2.建立以学校专职教师、行业专家、兼职教师等组成的优质带教师资队伍,指导学生在校的课程实践教学及在实习基地的见习和顶岗实习工作。共同制定护理教学与实习管理制度和出科考试制度,使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3.建立学校护理系与医院护理部主任、带教老师的三级联系网络,严格管理见习、实习环节,及时反馈、认真总结。学校定期组织召开实训实习教学研讨会,聘请实习医院的带教教师参加,研讨新形势下改进顶岗实习工作的办法,进一步修订实纲、实习标准及《顶岗实习任务书》,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与质量的全程监控,提高临床带教教师的理论和管理水平。

4.与行业和医院等资深的护理专家共同制订临床带教的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完善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另外,通过辅导员对实习队长的管理,时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通过临床教学联席会议的长效制度、学校和医院建立的互联管理网络等方式,加强学校和医院双向管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双向融合”目标实现的措施

通过学校与医院间的合作、联动,将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以行业岗位标准来规范和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缩短学生进入岗位的适应期,实施人才共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一学期:学生在学校教师和医院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识护理课程”的学习以及去医院感受护理工作,对护理这个职业有认同感;通过“正常人体结构与机能”的学习,能够辨认各个系统的形态结构、知道人体各部分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是如何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第二学期:学生通过专兼职教师的讲授和带教,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熟知临床患者基础护理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为临床护理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在教师讲授“健康评估”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去医院进行临床患者健康资料收集与评估,使其具备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去评估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健康教育能力。

第三、四学期: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通过在模拟或真实环境内开展护理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比如成人系统疾病护理、儿童护理、母婴与妇科疾病护理、突发事件应对等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使其具备专科岗位能力。

第五、六学期:经过在校外实习医院轮岗实习,进一步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技能,检验学生岗位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然后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现代护士必将是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

近年来,护理人才缺口较大,护理专业竞争激烈,我们国家需要护士,但不是传统的护士,而是现代护士。现代护士必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护士因和医院的高度融合,实现了和护理岗位的无缝对接,毕业后很快适应角色,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