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心理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3:15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篇1

1加强临床观察

慢性肺心病患者大多数年龄较大,体质虚弱,心肺代谢功能较差,遇有感冒、劳累、情绪变化等诱因时,可引起病情迅速恶化,呼吸、循环系统失代偿,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等。如不及时发现、抢救可导致死亡。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皮肤粘膜等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特别是尿量。当发现病人脉搏细弱、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加深、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时,应考虑有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当患者出现神志恍惚、嗜睡、幻觉、头痛等情况时,应想到肺性脑病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准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如吸痰器、呼吸机等,随时做好危重病人抢救工作。

2肺部感染的防治与护理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诱发肺心病急性加重的主要因素。因此,肺心病患者要避免受凉、过度劳累等感冒诱因,夏季避免电扇直接吹在身上,空调温度不宜调得太低,避免受凉感冒。肺心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感冒,进而发生肺部感染。因此病房应维持适宜的温湿度,经常开窗通风,定期空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肺部感染除应用抗生素外,由于老年肺心病患者常因年老体弱,营养不良,以及进食进水量少而造成咳痰不利,指导病人排痰,主动有效的咳嗽咳痰也是十分有效的措施,鼓励患者咳痰,对无力排痰者应改变,拍背帮助排痰,可将痰分两次咳出,深呼吸后先浅咳将痰液排至咽喉,然后再迅速将痰咯出。如果痰液粘稠,可服用祛痰剂,如痰易净等,可行超声雾化吸入。必要时可采取负压吸引吸痰。应鼓励患者适当多饮水,一般饮水量每天应在1500毫升以上,以稀释痰液,利于排出,肺部感染控制后,为改善呼吸功能,可辅导患者进行腹式或缩唇呼吸。

3氧疗的观察和护理

肺心病患者多伴有慢性气道阻塞疾病,故其缺氧时常伴有二氧化碳潴留,此时患者的呼吸主要依靠低氧刺激劲部化学感受器来维持。如果吸入氧浓度过高,会使这种刺激作用消失,导致呼吸停止。因此以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方法较为安全,鼻导管给氧时氧流量应保持在每分钟1~2升,吸氧浓度在25%~30%,同时保持氧气的湿化吸入,防止患者鼻粘膜干燥,鼻导管保持通畅,每日更换。用氧过程中应观察患者口唇、牙床的颜色,定时监测血氧饱和度。

4加强全身营养,做好基础护理

患者应卧床休息,呼吸困难时予半卧位。鼓励患者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荤素搭配,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脂肪食物,同时饮食要较清淡,每日食盐控制在6克以下。由于患者慢性缺氧易致胃肠功能减弱,故应少量多餐,每日饮食分为4~5次摄入,不宜过饱,避免一次性摄食过多而引起消化不良。如果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可遵医嘱服些帮助消化的药物,如酵母片、多酶片、山楂丸等。必要时予鼻饲或静脉给予营养,以保证营养供给,增强抵抗力。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预防口腔溃疡和压疮发生。

5做好心理护理

肺心病患者由于年龄较大,病情反复发作,使患者产生悲观、忧郁、焦虑、烦躁心理,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拒绝治疗。针对这些特点,除做好常规护理外,心理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首先要体谅病人的心情,尊重患者,多进行耐心沟通和交流,安慰病人,做好解释工作,通过护理宣教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悲观失望心理,使之配合治疗,安心休养,争取早日康复。

6适宜的锻炼

患者要坚持做肺功能锻炼,即缩唇腹式呼吸及呼吸操锻炼。缩唇腹式呼吸锻炼的方法是:取立位,先缩唇,腹内收,胸前倾,由口徐徐呼气,此时切勿用力,然后用鼻孔吸气,并尽量挺腹,胸部不动。如此呼与吸时间之比为2:1或3:1,使呼气时间长于吸气,每日锻炼两次,每次5~10分钟。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篇2

(上海市奉贤区中医院上海20000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09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全球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2002年,CopD列为世界上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五位[1]。由于该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wHo预测在2015年前CopD将居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三位[2,3]。

有研究表明[4],CopD患者存在不良的心理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疾病的预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研究显示[5],在CopD患者中,其日常活动受限并非完全由肺功能受损所致,而主要是由于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的影响所致。国外有研究显示[6],CopD病人中抑郁症的患病率平均达50%。由此可见,分析CopD产生的心理问题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是目前治疗CopD和降低其死亡率的重要方法,对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有很重要的意义。

1CopD患者的心理问题

1.1焦虑:

焦虑是人应激状态下的一种正常反应,也是一种消极情绪。有学者报道,在CopD患者中伴焦虑抑郁者高达59.1%[7]。患者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有:(1)CopD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并进行性加重;(2)由于长期反复的住院,使经济负担加重,无法估计治疗费用。

1.2恐惧:

由于住院而导致患者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对医院、病房和医护人员会产生陌生感和恐惧感;在急性发作期,患者明显的气促、胸闷、呼吸困难、心悸、出虚汗等,使患者有一种窒息和濒危感而产生恐惧心理。

1.3抑郁:

抑郁是以心境持续低落、疲惫不堪为特征的一种神经症。患者患病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不仅自身非常痛苦,且增加了家庭负担,故患者会产生一种悲观失望的心理。

1.4暴躁:

由于CopD患者反复住院,疾病发展后期或急性加重期需长期卧床及氧疗,生活质量逐渐下降;再加上亲情的疏远,导致心理上不平衡,使其产生不满,暴躁易怒。多见于性格急躁,平时具有易激惹,爱挑剔等特点的患者。

1.5多疑: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等性格特点。加上CopD的反复发作,患者的自尊心受挫,对身边的事物会逐渐变得敏感、多疑,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2CopD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初步掌握CopD患者的病史,了解其基本情况、心理、性格等,并邀请患者本人和家属一起参与治疗,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并在执行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要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灵活调整。

2.1营造舒适的环境:

舒适的病房环境,可以让患者有舒适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以达到舒缓情绪,增加舒适度,减少不良情绪的效果。

2.2个性化的心理疏导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主动与之交谈,使患者熟悉自身病情和病房环境,增加患者的亲近感和归属感。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要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则护理人员要及早发现,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2.2.1焦虑心理的护理:

患者焦虑的护理原则是解释、支持、放松。护理人员应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引导患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分散其注意力,如读报,听曲等,帮助患者逐步适应病房生活。

2.2.2恐惧心理的护理: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帮助患者增强信心,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2.2.3抑郁心理的护理:

护理抑郁、悲观患者要注意多关心、支持、鼓励。给患者创造宽松、愉快、祥和的家庭气氛,并向他们提供最新的治疗信息,以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2.4暴躁心理的护理:

对待暴躁的患者,护理时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在细心照顾的同时,转移其注意力,挖掘其兴趣爱好。

2.2.5多疑心理的护理:

护理多疑的患者时,要注意疏导和解释。

3小结

综上所述,CopD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治疗的效果和疾病的康复,也降低了生活质量。因此,应力求针对不同病情及心理特征的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提高面对疾病的信心,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worldHealthReport.Geneva;2002.availablefrom:who.int/whr/2002.accessedSeptember29,2013.

[2]murrayCJ,LopezaD.alternativeprojectionsofmortalityanddisabilitybycause,1990–2020: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Lancet.1997;349(9064):1498–1504.

[3]DepartmentofHealth.anoutcomesStrategyfor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216139/dh_128428.pdf.accessedSeptember29,2013.

[4]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1129.

[5]肖丽,赵军.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综合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05,6(4):124-126.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篇3

慢性传染病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病患群体,由于疾病本身的传染性,治疗时间长,他们的内心非常的敏感脆弱,所以对于这个群体,要更多的注意他们的心理。

1慢性传染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1紧张恐惧,极度敏感

患者一听说是传染病,担心住院后又会染上其他的传染病,担心亲人朋友社会抛弃自己。在前来探视的朋友面前,总是谨小慎微,自尊心极强,害怕旁人瞧不起。

1.2孤独寂寞,抑郁无助

传染科的特殊规定让原本已极度敏感的病患更加孤独无助。他们惧怕死亡,对治疗过分关心,过分关注机体感受,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

1.3焦虑急噪,悲观绝望

患者入院治疗,脱离工作单位,减少了与家人的接触,社会交往受限,对病区环境,隔离管理制度不适应,亲人朋友有意无意的疏远,加上长期接受治疗,注射服药的痛苦,多数病人进入医院就有焦虑反应。对于病程长,病情重,经济条件差的患者,由于病痛长期折磨,经济难以承受,面对那些需要他们负起责任的家人有内疚感,造成思想负担沉重,终日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

1.4患者角色习惯化

慢性传染病患者长期处于“患者”的特殊社会角色之中,适应了受人照顾,治疗和护理,在心理上产生对“患者”角色的习惯化,感情变得脆弱,依赖性增强。

2慢性传染病患者的护理

2.1热情主动接待病人入院

病人刚进入传染病房,护士应主动热情的接待病人,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护患间最初的信任格局。耐心、详细地为病人进行各种讲解,劝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缩短护患之间的心理距离。

2.2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的影响

由于住院期间与护士接触最多,护士应在行为和语言上多给病人以温暖和鼓励。多与病人交流,以聊天和谈心方式宣传疾病有关知识,传染途径,隔离方法等,让其初步了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指导饮食与休息。做治疗和护理时,不能流露出任何害怕被传染的思想情绪。

2.3良好舒适的休养环境对病人心理起调节作用

尽量创造一个清洁整齐、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使病人感到住院如家,安心治疗和休养。病房内控制噪音,工作有序。在安排床位时尽量考虑到同病房患者间的关系融洽,把年龄、文化、社会层次相近的安排在一起,有利于他们间的语言交流,建立友谊,增加小群体间的温暖感觉,来摆脱孤独感。

2.4善于观察病人的心理活动

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给予分析解决。久治不愈、长期打针、服药的慢性病人容易失去治疗信心。我们曾遇到一位年轻的咯血病人,因多次住院,反复发作,致使患者焦虑,对治疗不信任,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和恢复。通过和患者的交谈,我们发现了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时进行疏导、安慰、解决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其恢复对疾病治愈的信心。

2.5注意保持和恢复病人的社会适应力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篇4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c)-101-0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我国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1]。患者死亡原因多为发生了多脏器功能衰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我院近年来加强了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取得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3例,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53~88岁,平均73.2岁。病程2~16年。原有疾病慢性支气管炎49例,肺结核5例,支气管哮喘5例,支气管扩张4例。所有患者符合wHo专家委员会1999年提出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2]。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强心、利尿、扩张血管、动脉血气监测、调节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治疗。

1.3护理对策

1.3.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3.1.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与氧疗:给予患者24h动态心电监护,定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观察患者有无发绀。氧分压长期低于6.6~7.3kpa,血氧饱和度低于90%[2]应立即通知医师做相应处理,并进行更加严密的监测。

1.3.1.2观察患者意识、精神变化:电解质紊乱、肺性脑病、酸碱平衡失调均可引起患者神经精神状态的改变[3],呼吸功能衰竭、二氧化碳潴留、体内缺氧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4],患者可出现神志恍惚、嗜睡、失眠、烦躁不安或兴奋等状态。上述状态出现,应立即向医师报告,以及时处理。

1.3.2保持呼吸道通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大多痰液黏稠、咳嗽反射减弱,故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排出,堵塞呼吸道,造成二氧化碳潴留以及缺氧程度的加重,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定时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鼓励患者咳痰,重者可进行翻身、叩背等护理,并可使用吸痰器定时进行呼吸道的清理,从而改善患者通气状况。

1.3.3加强用药管理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应注意静脉输液的速度,如滴速过快,可加重患者心脏负担,造成肺水肿,以致加重患者病情[5]。口服药物应注意其半衰期,根据半衰期合理制订给药时间,以使患者体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使药物在体内持续发挥药效。

1.3.4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应注意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内适宜的温湿度。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定时翻身、叩背。协助患者摆放舒适的,经常受力的部位做好按摩,放置软垫缓解受力点压力,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1.3.5心理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病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逐渐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此时患者很容易出现悲观、失望、自责、无助等消极的情绪状态,甚至是对于死亡的恐惧[6]。护理人员应注意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不良情绪根源,有针对性地鼓励、安慰患者,尽量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以配合医生的治疗,使治疗达到最佳的疗效。

2结果

63例患者中好转出院60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4.76%。

3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病情严重、复杂,一旦发生严重并发症则难以逆转,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密切观察病情,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延长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燕,李兰香.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观察与护理[J].黑龙江医药,2007,20(2):176-177.

[2]韩菊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的夜间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12):5-6.

[3]石永兰.32例尘肺所致肺心病的护理及预防[J].青海医药杂志,2009,39(12):42-43.

[4]武金旦,步爱榴,温利.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与护理[J].光明中医,2009,24(6):125.

[5]高岩,李志杰,孙淑杰.肺心病患者的舒适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2):72.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篇5

【关键词】慢性肺心病;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42-02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1-2]。肺心病在我国北中部地区发病率较高,且病情呈反复发作性、进行性加重,本病死亡率高达10-15%[2],为此,加强肺心病的预防及护理,可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我们共护理肺心病患者7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76例,男40例,女36例,年龄38-78岁,平均60.4岁;农民46例,市民30例;病程3个月-12年,平均3年8个月。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心悸、气促、呼吸困难,夜间加重。伴有头痛、失眠,食欲下降,重者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等肺心脑病表现。体征上多有肺气肿、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表现,如紫绀、水肿,颈静脉怒张、心率加快,干净静脉回流征阳性等。实验室检查:血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血气分析可见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X线有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大于15mm,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大于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中央肺动脉扩张,外周血管纤细,形成残根征,右心室增大。超声心动图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mm,右心室内径≥20mm,右心室前壁厚度≥5mm,左右心室内径比

1.2治疗方法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控制心率失常,抗凝、抗感染等治疗。

1.3护理方法①心理护理:肺心病患者常因咳嗽、咳痰、心悸气促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引起患者焦虑、恐惧和烦躁不安,任何不良情绪反应可进一步加重上述病情。因此,护理人员应陪伴在病人身边,关心、爱护、安稳病人,科学讲解疾病的可治可防性,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增加安全感。护士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谈,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倾听患者对疾病的感受,理解患者的情感与观点,让其产生信任感[3]。②饮食护理:给予高纤维素、易消化清淡饮食,防止因便秘、腹胀加重呼吸困难。避免高糖饮食,减少黏稠痰液形成。适当限制水分和钠盐摄入,合理膳食,保证每天热量摄入至少125KJ/kg,其中蛋白质为1.0-1.5g/kg.d,碳水化合物≤60%。少食多餐,减少进食疲劳。③病情观察:动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注意有无紫绀和呼吸困难,观察咳嗽咳痰的频度和痰液的性质,注意胸闷,气促、心悸、腹胀及尿量变化。定期检测血气,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观察患者有无神志改变,及时发现肺性脑病。④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有效排痰,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氧气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排痰。配合胸部叩击和引流,必要时机械吸痰。⑤用药护理:对于二氧化碳潴留、呼吸道分泌物多者慎用镇静剂、、如必须应用应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和咳嗽反射的情况出现。应用利尿剂后可能诱发低钾血症和低氯性碱中毒而加重缺氧。过度脱水引起血液浓缩,痰液黏稠不易排出等不良反应。利尿剂尽量白天给药,避免夜间频繁排尿,影响睡眠。肺心病由于慢性缺氧及感染,对洋地黄药物的耐受性很低,疗效较差,且易发生心律失常。应用洋地黄的剂量宜小,一般为常用剂量的1/2或2/3量,同时选用作用快、排泄快的洋地黄药物,如毒毛花苷K0.125-0.25mg,或毛花苷丙0.2-0.4mg加入10%的葡萄糖液缓慢静脉注射。用药前要注意纠正缺氧、防治低血钾,以免发生药物毒性反应。低氧血症、感染,低钾血症等可使心率加快,故不宜以心率作为衡量洋地黄药物应用和疗效考核指征。目前,洋地黄的应用指征为:感染以控制,呼吸功能已经改善、应用利尿药后反复水中的心力衰竭患者;以右心衰为主要表现而无明显感染的患者;合并急性左心衰的患者。血管扩张剂用药护理:血管扩张剂可以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对部分顽固性心衰有一定疗效,但并不像治疗其他心脏病那样效果明显。血管扩张药扩张肺动脉的同时也扩张体动脉,往往造成循环血压下降,反射性产生心率增快,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等不良反应。钙拮抗剂和川穹嗪对肺动脉有一定效果。

1.4疗效标准显效:咳嗽减轻,痰液变为白色泡沫状,粘度降低,容易咯出,两肺音基本消失或偶闻罗音,肺部炎症大部分吸收(可参考体温、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痰量、痰细胞学检查及痰细菌培养结果);神志清晰,生活自理,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恢复到发病前情况,心肺功能改善达二级。好转:间断阵咳、痰液黏稠,不易咯出,两肺有散在罗音,肺部炎症部分吸收,心肺功能改善达一级。神志清晰,能在床上活动。无效:上述各项指标无改善,或有恶化。

2结果

本组76例,显效30例,好转42例,无效4例(死亡2例,转院1例,1例症状无改善)。

3讨论

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寒冷的地区发病率高。冬季气候寒冷或感冒流行期间更易引起急性发作。肺心病占住院心脏病的构成比为4.6%-38.5%。且病死率高达10-15%[2]。加强肺心病的防治与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3.1肺心病的病理生理各种病因致支气管黏膜发炎、增厚、腺体增生、黏液分泌、渗出增多,形成痰液,潴留在气管支气管内,使支气管纤毛上皮遭受损害,纤毛上皮净化功能下降。使细支气管不完全或完全阻塞。使排气管受阻肺泡内,压力增高,肺泡过渡膨胀,泡壁断裂,使几个小泡融合成一个大泡而形成肺气肿。进一步导致肺血管病变。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最终出现呼吸和心力衰竭等病理改变。

3.2肺心病护理要点分析掌握有效咳嗽、徘痰方法:有效咳嗽是促进排痰的基本方法,患者要采取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呼吸5次,再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s,缩唇,缓慢呼气后,深吸气,身体前倾月30度,腹部收紧,用力咳嗽,即可排出痰液。对于痰液粘稠者,可选用多索茶碱、氨溴索、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等加生理盐水配制20ml,利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即可解痉化痰,抗菌消炎,又能抑制腺体分泌,减少痰液形成,有利于痰液排出。本组76例,采取有效咳嗽、排痰方法护理后68例,基本恢复正常。

3.3洋地黄药物应用护理要点肺心病由于慢性缺氧及感染,对洋地黄药物的耐受性很低,容易导致中毒。在应用洋地黄时,护士要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心电监护。洋地黄中毒最重要的反应是各类心律失常,最常见者是室性期前收缩,多表现为二联率,非阵发界区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及房室传导阻滞。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又伴有传导阻滞是洋地黄中毒的特征性表现。同时注意患者胃肠道反应和视觉改变,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黄视等,发现征象及时报告处理。本组病例,6例早期发现心率失常,考虑与洋地黄有关,经及时处理后好转。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63.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篇6

【关键词】慢性肝病;心理;护理

慢性肝病多指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如肝硬化、慢性肝炎、脂肪肝、乙肝等,具有起病较急、自觉症状明显、出血量大等临床特点[1]。受病情困扰患者的心理状态也较为复杂,多表现为焦虑、恐惧、暴躁、自暴自弃等消极心理,这些反过来又会影响患者的病情。我院近年在慢性肝病的临床常规护理之外,开始加强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和心理问题的疏导,以帮助患者培养积极心态,配合治疗。现结合实例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324例,其中男178例,女146例,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42.6岁。具体病况为:肝硬化94例,脂肪肝27例,慢性乙型肝炎110例,慢性丙型肝炎34例,重症肝炎39例,酒精肝20例。所有患者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腹水、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1.2调查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法和心理访谈法相结合来调查慢性肝硬化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其中问卷调查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心理画测试,第二部分为简化版抑郁自评量表(SDS),第三部分为患者心理状态自评,即患者写出自己治疗期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躁、沮丧、恐慌等。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访谈,以此来对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2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有18.7%(61例)的患者感觉受到社会歧视,81.7%(263例)的患者均不同程度的一种或多种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焦虑(75.6%)、烦躁(69.4%)、恐惧(56.3%)、抑郁(41.6%)、失望(29.7%)、其它(9.1%)。67.7%(219例)的患者认为自己需要来自家属和社会的心理支持,有被尊重和被理解的要求,希望能与人们正常交流。

3慢性肝病的心理护理

针对慢性肝病患者主要心理问题的调查结果,我院以心理护理为重点,在进行慢性肝病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慢性肝病患者心理护理方案,主要方法如下。

3.1营造轻松、舒适、愉悦的住院环境轻松、舒适的住院环境有利于患者放松身心,缓解和消除其消极心理。因此,医院一方面加大了对硬件设施如病房、休息室、食堂等主要设施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营造轻松、愉悦的软环境。例如我院要求责任护士在日常护理中多和患者交流沟通,聆听患者心声,建立患者心理状态追踪表,以通过访谈、量表评估等方式随时记录和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时发现和疏导患者的消极心理,随时掌握患者心理改善情况[2]。

3.2丰富患者住院生活慢性肝病患者多有不被社会理解及尊重的感觉,自身比较自卑,行为也相对孤僻,此外部分肝病具有传染性,患者住院期间家属的陪护有限,导致患者住院期间多有孤独寂寞感,这会助长患者的消极心理。针对此种情况,我院主要采取2种举措来丰富患者生活:第一,定期组织各类肝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主要告知患者疾病的诱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科学饮食作息等,以加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减轻患者的消极心理[3]。健康宣教的方式也较为多样,如专项疾病知识讲座、影音教程、宣传板、病友交流会等,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第二,我院组织和鼓励患者根据自身兴趣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并为之提供相应的配套支撑,例如,患者可自行建立各种兴趣小组,也可在专门的肝病患者室、阅览室放松身心,以最大化的分散患者注意力,消除不良心理,提高其生活质量。

3.3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肝病患者被关心、被尊重的需要非常强烈。对此,在日常治疗和护理中,护士应当积极、主动、热情地与患者交流沟通,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的可依赖,从而激励患者打开心扉主动与医护人员交流,疏解内心烦闷。此外,护士还要积极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文化程度较低、不善言谈及存在严重消极心理的患者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3.4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我院在肝病患者病房及病区走廊上布置了各种写有积极性语言的横幅及既往治疗成功案例的展板,以在潜移默化中对患者产生积极性的心理暗示。此外,针对患者的正常社交需求,护士要尝试将患者的关注焦点从自身疾病上转移开来,在病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以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度,通过此种自我分散疗法来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心态,配合治疗。

4讨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慢性肝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气郁伤肝,这反过来又会影响患者的治疗,甚至导致病情的加重,由此产生一种慢性肝病—消极心理—气郁伤肝—肝病加重的恶性循环。因此,在慢性肝病的临床治疗上一定要注意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患者培养和巩固积极的心态,以此促使患者配合治疗,缓解病况,促进患者的康复。我院对慢性肝病患者进行系统心理护理一段时期后,对部分患者采用心理访谈法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比例下降至43.6%,而护理满意度平均值则高达95.4%。由此可见,对慢性肝病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消极心理,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肯定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冯正仪.内科护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124.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篇7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心理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作为临床上一组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症与肺气肿等,发病率较高,且病死率较高,临床上常因病情的加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1]。经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不仅具有严重的躯体疾病,常伴有包括焦虑、抑郁在内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常延误了病情的治疗。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能够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60例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在我院行胸片或X线检查后确诊,且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并对治疗过程无禁忌症,符合治疗适应症。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为54.2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为5.9年。文化程度分为:大学11例,占18.33%;高中18例,占30.00%;初中23例,占38.33%;小学8例,占13.33%。职业分类:工人16例,占26.67%;农民10例,占16.67%;离退休25例,占41.67%;其他9例,占15.00%;婚姻分类:已婚39例,占65.00%;丧偶29例,占48.33%;未婚2例,占3.33%。

1.2方法

1.2.1给与患者鼓励与心理安慰因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喘息、胸闷与气短,时刻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多数患者常因担心其预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此时,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准确的掌握,并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应用合适的语言加以安慰[3]。另外,帮助患者了解心理状态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使患者了解到焦虑、抑郁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可加快疾病的进展,不利于原发病的康复与治疗。除此之外,可采用友好和善的语言介绍住院患者相互认识,使病房内的气氛融洽,改善患者对治疗过程的抵触情绪,积极参与到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1.2.2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与转归,配合图文介绍或视频讲解使患者对该疾病的治疗过程与临床用药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并耐心解答患者所提疑问,尤其对于首次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应对其讲解呼吸机治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4]。另外,为患者讲解该病治疗后的注意事项与营养饮食知识。除此之外,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促进疾病的康复与体能的恢复,包括:嘱患者坚持使用膈式呼吸法或缩唇呼吸法以进行呼吸运动的锻炼,或进行2~3组/d的扩胸运动以锻炼肺活量,促进疾病的转归,避免产生呼吸机依赖。

1.2.3培养患者的治疗信心据国外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对患者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信心,以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与良好的行为动机,并产生良好的治愈效果。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告知患者经治疗后可能出现症状与体征,使患者心理上有着充分的准备,并告知患者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等[5]。劝慰患者安心住院,并鼓励患者要为康复治疗结束后工作或社会生活做准备。

1.2.4鼓励患者与家属之间多沟通对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做出评价,观察并记录患者与其家属之间的关系,并指导患者多利用社会支持,鼓励其与家属之间的多沟通,指导患者家属能够正确面对疾病的治疗与转归,并给与贴心的护理,使患者感到幸福与愉快,以便患者从其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与信息支持,从根本上提高心理满足感,并有效提高生活自理能力[6]。

1.3观察指标将患者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四个等级,将非常满意与满意之和作为满意程度以上。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p

2结果

该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该组6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4例(40.00%),满意21例(35.00%),一般12例(20.00%),不满意3例(5.00%),达满意程度以上人数45例,占75.00%,较不满意人数多,多70.00%,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指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作为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为一种可进行性发展的不完全可逆性疾病,最终导致患者心肺功能不断下降,危及患者的生命。笔者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多数患者多应病情的加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其主要的心理紊乱表现为:①注意障碍、信息整合障碍或记忆障碍等认知功能的欠缺。②焦虑及抑郁等情感性质的改变。③适应障碍或急性应激等应激相关障碍。④惊恐发作或广泛性焦虑症等神经疾病或人格障碍等,常影响疾病的治愈与转归。因此,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内科基础护理的同时,还需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特点进行详细规范的临床评估,并对其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工作,以此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内科上常用的基础护理包括:①呼吸道的护理,目的是为了减轻气道阻塞并降低气道高反应性;②祛痰护理,避免气道阻塞;③抗感染护理,避免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等重症;④预防并发症护理,避免加重病情。所采用的心理护理包括:①给与患者鼓励与心理安慰,拉近患者与医疗工作人员的距离,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②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加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快疾病康复的进程;③培养患者的治疗信心,增强其面对疾病的勇气等。另外,还可开展包括家庭护理、耐寒锻炼或呼吸功能训练等康复护理。本文结果显示,该组患者达满意程度以上人数高达75.00%(p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不仅要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案,还需采用合理的内科护理与心理护理对策,从而帮助患者从心理与身体的全面康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提高其存活率,增加其满意程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而此种方法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忠英.慢阻肺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1,02:39-40.

[2]高莉梅.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8:598-599.

[3]崔桂英.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5:125-126.

[4]张忠鲁,刘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支持[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02:458-459.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篇8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呈进行性发展的肺部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是老年常见疾病,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慢性支气管炎是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CopD患者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61~85岁,平均66.5岁;病程3~12.8年,平均7.4年。按照随机法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常规护理包括呼吸护理、氧疗运动指导、营养指导等,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咳嗽、咳痰等基本生命体征情况。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主要包括:1给予心理社会支持,降低患者机能不全、减少残障状况,提高其心理应对自主性及社会参与能力;2针对特异性的心理因素,实施放松技巧,促进在患者之间的信息分享和情感支持,并且结合一定的行为干预,如戒烟、保持运动锻炼等;3采取引导性意向、放松与呼吸操练对患者不现实和有害思维模式进行矫正;4适当的恐惧性刺激,让临床症状稳定的患者在控制背景下引发恐慌性症状,使患者适应恐惧性刺激。CopD患者急性症状控制后应尽早康复锻炼,教会患者及家属康复锻炼技术,督促实施并提供有关咨询资料。腹式呼吸锻炼:由于气流受限,肺过度充气,膈肌下降,活动减弱,呼吸类型改变,通过呼吸肌锻炼,使浅快呼吸变为深慢有效呼吸,利用腹肌帮助膈肌运动,调整呼吸频率,呼气时间延长,以提高潮气容积,减少无效腔,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变气体分布,降低呼吸功耗,缓解气促症状。

结果

结果标准判定:1显效:咳嗽、咳痰及喘息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2有效:咳嗽、咳痰及喘息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3无效:咳嗽、咳痰及喘息等临床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患者总例数×100%。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呈进行发展的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呼吸系统中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有效的治疗和优质的护理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临床表现:1咳嗽和咳痰:慢性支气管炎一般人称之为“老年冬季咳嗽”,说明本病的咳嗽发生在冬天。然而如疾病已至晚期,则咳嗽可全年出现而无季节之分,早晚咳嗽尤甚。伴随着咳嗽,痰量每日增多,如无合并感染,痰液外观则以白色黏稠或泡沫样为主。如患者自温暖的室内到室外接触冷空气时,可诱致咳嗽加重。2呼吸困难:患者常诉气短,特别是肺气肿患者尤为明显。开始是患者活动后气短明显加重,晚期时,尽管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仍持续存在呼吸频率增加和呼吸变浅。3紫绀:肢和口唇黏膜由于缺氧而变紫。4神经精神症状:头晕、头痛、神志恍惚、嗜睡、谵妄、烦躁。

抑郁症会使老年CopD患者变得畏缩,与外界隔离,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下降,同时会进一步加重失眠。CopD患者由于长期患病,疾患常常影响着工作和日常生活,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紧张、恐惧、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针对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导,通过和患者家属,病友等的共同关注与鼓励,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同时使得护理人员与患者本人,患者家属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为护理工作赢得了主动。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后,结果显示:试验组CopD患者的SDS、S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opD患者在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及生活认识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篇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wHo的常规监测资料表明,CopD位居疾病死因顺位第4位,且有逐年不断上升之势[1]。研究表明由于脑部长期慢性缺氧,大脑皮质功能受到影响,患者的智力、记忆力均有下降,极易出现心理障碍[2]。另外,患者日常活动受限并非完全由肺功能受损引起,而主要是由于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影响所致[3]。因此,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了解其心理特点,并能根据其心理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干预,对于缓解其症状,提高其住院疗效尤为重要。现将对于CopD患者心理特点的调查及其护理对策汇报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组病例68例,全部为2009年0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科入院的住院病人。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协会2007年修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4]。男女病例分别是46例和22例,年龄54-82岁,中位年龄68岁。病程最长有20年,最短3年,平均10年。

1.2心理状态评定所有患者均经过三名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访谈,评定其心理特点,最后以多数人意见为准,作为患者心理特点的诊断。

1.3统计分析患者相关的疾病资料即访谈结果经excel表录入进行汇总,统计,分别统计各种心理特点的检出率。

2结果

全组病例出现情绪异常的有57例,检出率为83.8%;其中抑郁有18例,检出率为26.5%;焦虑有20例,检出率为29.4%;恐惧有12例,检出率为17.6%;绝望有5例,检出率为7.4%;轻视症有2例,检出率为2.9%。

3讨论

3.1CopD患者心理特点分析本组病例的调查结果显示:CopD患者情绪异常检出率较高(83.8%),主要的心理特点是焦虑、抑郁、恐惧和轻视症,其中焦虑与抑郁是其心理特点的最主要类型(检出率分别为29.4%与26.5%),与马金凤[5]报道的结果相近。马金凤报道其56例病例中抑郁症15例,焦虑症18例,恐惧症12例,绝望症5例,轻视症6例。焦虑是人应激状态下的一种正常反应,然而也是一种消极情绪。分析患者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一是病程较长,无法预知后续治疗的预后情况;二是无法估计治疗费用,过度担忧。抑郁是以情绪持续低落,并出现了身心反应如疲惫、沉默寡语等症状为其主要特征。其产生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入院后环境的改变与对病情的担忧引起,缺乏与亲属的交流,对医生护士的错误认知等。恐惧的出现主要在病情加重和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候出现,严重者出现极度恐惧感,并有幻听,幻视等精神症状出现,护士应该予以重视。另外,部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够,自以为自己体质足以抵抗,过度乐观而出现了轻视行为,依从性较差而导致极易复发,使病情加速发展。

3.2CopD患者的护理对策针对上述心理特点的调查结果和分析,对CopD患者的护理对策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一是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要详尽、认真地告知患者病情,并让患者认识到该病发生的病理病因、预后转归、治疗措施和发作时候常规治疗等。另外,既要让患者知道CopD治疗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要让患者充分认识通过医师的合理治疗方案以及自己的努力,疾病是可以做到良好控制的,从而使得其有较高的依从性。二是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三是情感支持。首先护理人员要注重态度和语言技巧,与患者沟通时,要态度亲切,举止得体,倾听患者讲话时要专心,听其介绍不适时要有耐性,称呼患者时不应只号;另外,要注重与患者家属的交流:家属的情感支持对患者才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是要让患者认识到疾病加重是一个过程,只要治疗得当,并积极预防,就能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对于过度轻视自己病情的患者,应该与其充分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评估自己的危险行为给疾病带来的可能后果,提高其依从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个人访谈的方式对68例CopD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其中以焦虑、抑郁较为突出。针对其心理问题,我们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对于CopD患者,住院后基本护理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等措施,能较好的缓解其症状。但是,如果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其治疗效果可能欠佳。因此,护理人员应学会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并能根据其心理特点进行适当的干预,对于提高疗效和患者治病信息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62.

[2]周义双,周义玲,万双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淮海医药,2007,25(5):465-466.

[3]邱鸿钟.临床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7.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篇10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心理特点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146-01

随着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增加,同时老年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也逐年增加。因此,做好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结合自己几年来的从业经验,现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2010年8月-2010年10月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老年慢性病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57-87岁、平均61岁。其中冠心病18例,高血压16例,糖尿病14例;住院时间22-57d、平均35d。患者的主要心理表现为焦虑不安、心情烦躁、悲观消极、孤独寂寞、依赖性较强等等。

2护理根据老年慢性病患者焦虑不安、心情烦躁、悲观消极、孤独寂寞、依赖性较强的心理特点,在护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2.1消除患者的孤独情绪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受疾病的折磨,多力不从心,自己料理生活能力较差或不能自理,子女又不能终日陪伴在身边,故在心理上易产生老而无用及孤独寂寞感。对此,应采取同情、理解的态度与其交流思想,耐心开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孤独情绪。在生活上对其关心体贴,如端茶、喂饭、洗漱、擦身、按摩、翻身、协助大小便,使患者感到温暖,增加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2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应通过与患者、家属或单位同事交谈,对其心理、生理及社会状况有较全面了解。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有正确的认识,不盲目地恐惧。涉及患者的诊断、治疗、病情和愈后问题时,要科学、严谨、有理有据,避免随意乱说或不懂装懂,尽量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2.3注意饮食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饮食应保证足够营养,强调定时定量,有消化不良或咀嚼功能差者应进软、烂、碎、糊状食物,一日三餐饮食量可酌情减少,在三餐之间增加两次点心等辅餐。应重视患者的水摄入量,要适时、适量饮水,每天饮水总量2000ml左右,以白开水或茶水为主,也可多次饮用饮料,每次不超过300ml,其饮水量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就寝时间及实际夜尿情况考虑。实践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患者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起到饮食治疗的作用。另外,老年慢性病患者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应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