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行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5:36

精准医疗行业现状篇1

构建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为衔接,以专业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专业化管理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重,下移,重点前移,逐步平衡城、乡老年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质量,使城乡社区老人都能够获得就近、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而不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怠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精准医疗行业现状篇2

1.1精准医疗与ai整合的成因

首先,ai通过算法的优化和深度学习技术,有效提升医疗诊断的效率和精准度。一方面,ai在更好的处理大数据,包括基因组数据、影像数据以及临床数据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当前医学研究数据的碎片化、数据利用的低效性及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等现状,急需ai技术帮助人们通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把医疗大数据转换为支持临床决策需要的信息。精准医学的发展意味着今后将大量应用测序技术分析海量的生物数据样本,ai的引入有效解决了数据分析的效率与精准度,促进医疗行业加快进入精准医疗时代。其次,精准医疗活动为ai提供现实基础,为其提供海量数据样本及进行诊断结果的对比检验。精准医学是基于患者个人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来制定个体化医疗,这就首先需要收集患者或受试者的基因样本进行基因检测,还需要采集分析患者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状况等个人信息,除此之外,精准医学要深入解析遗传测序数据、研发个性化治疗方案,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实验和药物筛选平台,以掌握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药物代谢差异性,凡此种种,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3],精准医疗时代的来临为ai的发展提供了海量数据样本。ai需要用大量数据对其进行训练,因为只有用大量的带标签的数据输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方便神经网络确定参数值,建立数据评价标准,而大量的遗传测序数据等为ai神经网络的训练提供了大量带标签的理想的数据样本。

1.2精准医疗与ai的整合带来新的隐私伦理问题

精准医疗和ai的交集整合、相生相进、系统生发,又产生了对患者隐私新的侵犯。因为一方面ai的发展需要收集大量的样本数据进行算法训练,以便在海量数据中进行精确计算,通过客观数据对未来进行高度精准的行为预测,并提供个性化医疗;另一方面,精准医疗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则必须采集大量包括个体遗传基因在内的各种隐私数据,这也使患者个人的隐私受到了进一步威胁。借助ai这一强大的分析手段,一些非常敏感的个人健康信息可以十分方便地提取出来,一些隐私甚至处于随时被窥探的状态,个体对自身隐私日益失去控制。ai应用于精准医疗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二者的结合也是相生相长,系统生发的,我们对待精准医疗的ai模式不是担忧、害怕、逃避,而是我们主张在为人类福祉共同目的下为精准医疗的ai模式界定伦理边界,即不能让精准医疗下的ai技术按自身逻辑自由发挥,对ai技术在精准医疗的运用必须施加隐私约束,让其按照正确的人文方向前进。因此有必要对精准医疗ai模式下的隐私问题进行研究,以推进精准医疗和ai深入融合,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精准医疗和ai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2精准医疗与ai整合的隐私伦理分析

2.1数据采集:精准医疗ai模式的精准造成患者的顾虑重重

致力于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的精准医疗需要采集具有极强私人属性的个人数据,包括基因检测等,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患者个人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由此可能会引起患者对个人数据泄露、被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担心。在数据采集时,为了能够获得个体的行为习惯等,必然要长期持续地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个体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等有关的健康大数据信息,特别是基因数据带有极强的私人性特征,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基因信息,通过基因信息就可以定位到具体的个体。ai应用于精准医疗,使得精准医疗借助ai技术实现更精准、个性化的目标[4],同时ai的介入使得精准医疗不只是对未来疾病最准确的预测,还可以扩展到提供建议,指导人们对预测的结果进行更好的反应。但精准医疗与ai的强强联合加剧了人们的顾虑,因为这些非常敏感的个人数据也使不少患者心生恐惧,害怕个人医疗信息的泄露和不当使用可能带来如基因歧视等的不良后果,这重重顾虑导致患者难以放心接受精准医疗的ai模式服务。人们对精准医疗的ai模式的顾虑,将会使ai在精准医疗的运用受到抑制,从而精准医疗的ai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可能的益处也将受到抑制。

2.2数据共享:个人数据的易取性加剧了患者对基因歧视的担忧

医疗数据的共享可能导致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医疗机构或相关人员提取其相关信息,患者的一些隐私甚至处于随时被窥探的状态。如果智能系统掌握的敏感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出去,给个人、家庭甚至家族带来伤害,使恋爱受挫、夫妻感情损伤、参加保险被拒、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这些加剧了患者的心理焦虑和恐慌。据美国基因组资源国家中心1997年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在1000个被调查人中,接近67%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雇主或健康保险公司能够得到检测结果的话,他们就不会做基因检测[5]。同时个体知道基因测试的结果也会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携带有某种遗传病基因的人会感到心烦意乱、焦虑不安。有关调查显示,在美国,从基因检测得知自己患有“亨廷顿舞蹈症”的年轻人的自杀率超过同龄人一倍以上。事实上,基因检测结果揭示的仅仅是一种患病的可能性,基因的表达受其他基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的影响。人们对基因组测试结果往往容易促使个体片面理解或误解基因信息与疾病的关系、特别是与个人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关系,这使致病基因携带者生活在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下。

2.3数据使用:数据的分析预测与数据监管的缺乏,隐私保护难以落到实处

分析遗传密码、性格特征、行为习性、生活轨迹、生活习惯等这些敏感的个人数据,给当前的隐私保护带来严重威胁。与大数据时代之前相比,现在更能挖掘出大量的个人隐私数据的潜在价值,且更难控制[6]。精准医疗面临的威胁并不仅限于个人隐私泄漏,还在于基于ai通过大数据对人们状态和行为的预测[7]。例如某零售商通过个人的网络轨迹历史记录分析,比家长更早知道自己女儿已经怀孕的事实,并向其邮寄相关广告信息。大数据的价值更多源于它的n次利用,而知情同意在数据的n次使用中难以实现。2016年10月我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虽然规定了医学研究要遵循知情同意原则,但对已经同意所捐献样本及相关信息可用于所有医学研究的,允许经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后,可以免除签署知情同意书,但是并未写明是否还需要再次进行知情同意[8]。目前用户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与使用等均缺乏规范,更缺乏监管,主要依靠企业的自律。但这对那些既是数据的生产者,又是数据的存储、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商家来说,我们很难单纯通过技术手段限制商家对用户信息的使用,各行各业的利益驱使使得个人隐私权更容易被侵犯,用户往往无法确定自己隐私信息的用途,在医疗实践中保护患者的基因信息安全存在诸多障碍。因此,如何在ai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对个人数据利用的管控和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已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

3精准医疗与ai整合中隐私伦理问题思辨

3.1把控数据使用的度:支持精准医疗ai模式应用最大化的同时避免过度拟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隐私的冲击和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能完全避免的,我们直面ai应用于精准医疗带来的隐私问题,通过把控数据使用的度,实现精准医疗应用支持的最大化同时避免过度拟合。ai在精准医疗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在利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疾病预测建模时,对已知训练样本集的学习训练达到什么样的拟合精度,才能使预报模型对未知样本具有最好的预测能力。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的强非线性拟合能力进行个体未来疾病风险预测,精准医疗提供了海量训练样本,保证了在有足够的训练样本的前提下对预测模型进行合理分类,构造了相应的疾病预测模型,但在神经网络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过拟合的现象,给预测结果带来不利的影响。平衡好精准医疗训练样本的拟合度,既可以防止过拟合现象带来的预测结果的不准确,又可以通过遏制对个体敏感数据的全面采集分析捍卫个人数据隐私。把控训练样本的拟合精度,只提取与预报量相关度高且它们之间相关为零、没有复共线性关系的主分量。一方面可以浓缩众多预报因子的有用信息,减少信息重复和噪声重叠,提高预报精度;另一方面又不会因过度采集挖掘个人数据造成隐私侵犯。

3.2推崇隐私保护的整体性:精准医疗应用需要伦理、法律和技术等方面的协同护翼

精准医疗数据隐私的保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研究ai时代的数据隐私保护,必须以系统整体理论为指导,把数据隐私的保护作为一个系统看待。系统论的整体性诠释了隐私保护的整体性,精准医疗应用需要伦理、法律和技术等方面的协同护翼。首先,精准医疗的伦理规范捍卫个体尊严。作为精准医疗的基础与核心的基因数据显示出个体的特征、预期寿命,未来疾病的风险,以及对疾病、环境和污染物的易感程度等,还会显示家族其他成员的遗传倾向和信息,因此基因信息对个人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一个人最重要、最基本的隐私,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和命运。随着ai与精准医疗的进一步深入,明确数据隐私保护的伦理原则是精准医疗应用的前提条件。其次,精准医疗的法律制度框架为数据隐私保护提供强大后盾。精准医疗需要对患者具体信息,如个人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由此可能会引发患者信息泄露、被不合理利用等法律和伦理风险。为解决患者隐私权问题,美国白宫2015年11月了《精准医疗隐私与信赖最终原则》,试图建立一个广泛适用的基因信息保护方面的原则框架,为实践中精准医疗的具体实施提供指导[9]。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基因信息进行专门的立法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十分零散,对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的立法大都是原则性的规定,仅笼统提出公民的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没有进一步的细化条款,司法适用也缺少细化指导和统一标准[10]。构建保护精准医疗应用数据隐私相应的法律制度框架成为我国促进精准医疗发展的当务之急。再次,隐私保护的技术开发是对精准医疗应用数据隐私保护的有效措施。目前主要的数据隐私保护技术有同态加密、差分隐私、黑箱访问和防止推理攻击等[11]。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技术的日益成熟,精准医疗的伦理规范的确立和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从整体上协同护翼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

3.3瞩目新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治捍卫隐私策略

应对精准医疗技术突破的新挑战技术发展带来的不断挑战、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尚不明确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动态性要求我们必须瞩目新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治捍卫隐私策略,应对精准医疗技术突破的新挑战。一方面,隐私内涵具有动态性与多维性,从古代乡土熟人社会的人我界限的模糊到现代工业社会隐私意识的提出,从私人空间避遭他人干扰和侵害到个人拥有对自身数据的控制权等,隐私的内涵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12]。它也随特殊的情景如时间、地点、职业、文化、理由等诸多因素动态变动,这些都表明隐私保护须随着信息技术的演化而变化,隐私与技术之间相互制衡,二者在保持某种张力基础上实现着融合统一。另一方面,由于基因本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目前大多数的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验证,这也导致基因组技术涉及的隐私尚不明确。ai与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拷问原有的伦理和法律规范,导致现有的隐私保护策略的失效。凡此种种,精准医疗的复杂性、动态性、不明确性也不断冲击原有个人隐私保护的范围、重新定义个人隐私的行为和挑战个人隐私信息的管理。目前ai与精准医疗正处于酝酿爆发阶段,而更多新的基因组编辑平台的加入也将进一步扩充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疾病分子机制探究、分子分型诊断和靶向治疗等方面的潜在应用[13]。随着精准医疗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必会打破原有的隐私保护边界,我们应树立与时俱进的隐私观。实时关注医疗领域新事物的新成就、新突破、新变化,在具体的实践中重新协商隐私边界,动态地调整隐私保护政策,是我们未来社会应对精准医疗技术突破的应有之义。

精准医疗行业现状篇3

abstract:thispaperaimsattheproblemsofleanproductioninChinesemanufacturingenterprises,andcombinedwiththecharacteristicsofmedicalequipmentindustryandthebasicprincipleofleanproduction,designsareferencemodeloftheleanproductionsystemincludingstructuralsystem,implementationsystemandevaluationsystemformedicalequipmentmanufacturingenterprisesinChina.atthesametime,thispaperalsocompletesdetaileddesign,includingstructuralsystem,implementationofthesystem,evaluationsystem,inorderthatthismodelcanbeimplementedinthemedicalequipmentmanufacturingenterprisesofChina.throughtheapplicationofthemodelinmcompany,thevalidityandfeasibilityofthemodelareverified.

p键词:医疗设备制造;精益生产;参考模型

Keywords:medicalequipmentmanufacturing;leanproduction;referencemodel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230-04

0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第一汽车集团开始学习并导入丰田生产方式[1,2]开始,我国制造业企业学习精益生产已有30多年历史。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制造企业不论是在生产现场改善还是在精益思想普及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部分企业,尤其是汽车与电子制造产业已经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3,4]。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他产业在推行精益生产方面存在的差距。医疗设备制造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国家“十三五”重点发展产业,尽管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设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基础薄弱,规模较小,产品价值较低,制造水平落后的问题。精益生产在医疗设备制造企业内部的推行往往局限在5S、目视化、布局优化等工具的应用[5,6],实施的范围与深度非常有限。事实上实施精益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了组织、人员、计划、物流、信息、设备、安全等多个方面[7]。为了全面的实施精益生产,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精益生产进行系统的设计,包括精益生产体系结构设计、实施路径设计、评价技术设计[8,9]。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精益生产研究现状和我国典型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将精益生产思想与我国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的特点相结合,为我国医疗设备制造企业设计出一套实施精益生产系统的参考模型(medicalDevicemanufacturingLeanproductionSystem,mDmLpS),包括结构体系模型、推行体系模型和评估体系模型。这套模型已经在中国最大的检验医疗设备制造商m公司应用三年以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模型设计

1.1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模型概述

mDmLpS的总体结构包括结构体系模型、推进体系模型和评估体系模型三项主要内容,见图1。

其中结构体系模型是指精益生产体系涵盖哪些推行的内容,用以界定精益生产实施的边界;推行体系模型是指精益生产推行的步骤,用以指导精益生产结构体系的落地;评估体系模型是指对实施精益生产的效果进行评估的模型,用以评估现状与反馈实施效果。

1.2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精益生产结构体系模型设计

1.2.1mDmLpS结构体系模型设计

设计mDmLpS结构体系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医疗设备制造企业更好地实施精益生产,减少生产过程的浪费,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产品品质,使企业能够快速相应市场的变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结合中国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从人、机、料、法、体系五个方面进行设计,见图2。

mDmLpS的结构体系模型将人、机、料、法、体系五个方面细化成15个模块,分别是:领导能力、人员培训、全员参与、全员生产维护、来料质量控制、同步化物流、制造工程、精益成本、价值工程、自动化、流程精简与信息化、生产现场管理、环境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见表1。

1.2.2mDmLpS结构体系详细构成指标

①领导能力。

本模块包括:管理程序、领导意识的转变、领导的支持、领导的参与、沟通和持续改进等具体要素。

②人员培训。

本模块包括:管理程序、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及变更、实施培训、培训记录、培训效果评估和培训成本控制等要素。

③全员参与。

本模块包括:管理程序、工作小组的组织架构、工作小组的运作、工作小组的评估和激励和工作小组成本控制等要素。

④全员生产维护。

本模块包括:建立全员生产维护组织结构、制定维护工作计划、实施维护、自主维护、维护记录及维护管理系统等要素。

⑤来料质量控制。

本模块包括:物料检验模式、物料检验方法、供应商分级、供应商质量改善等要素。

⑥同步化物流。

本模块包括:物料的申购、物料的运输和管理、物料配送管理等要素。

⑦制造工程。

本模块包括:工程项目精益设计、工程项目立项管理、供应商/承包商选择、项目实施管理、试生产管理及项目验收、设备/设施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等要素。

⑧精益成本。

本模块包括:成本模式的构建、成本分析、浪费不必要的成本、成本管控机制等要素。

⑨价值工程。

本模块包括:价值工程对象选择、功能分析、改善构思和改善实施等要素。

⑩自动化。

本模块包括:自动化需求的识别、自动化设备导入流程、设备供应商管理等要素。

?流程精简与信息化。

本模块包括:流程分析、流程浪费的识别、流程简化措施的实施和电子流程的开发等要素。

?生产现场管理。

本模块包括:过程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和推行、工作现场组织管理、可视化工厂、防错措施和快速转换等要素。

?环境管理体系。

本模块包括:管理程序、交流与沟通、环境管理策划、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及控制、环境管理评估、应急预案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等要素。

?安全管理体系。

本模块包括:管理程序、管理机构和职责、安全预防体系的建立、宣鹘逃和培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危险源识别及重大危险源确定、安全控制和安全事故处理等要素。

质量管理体系。

本模块包括:质量标准、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会议管理和变更减少等要素。

1.3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推行体系模型设计

mDmLpS的推行体系模型参考软件成熟度模型[10](Cmm)以及我国医疗设备企业普遍存在的基础差的现状,将企业推行精益生产分为五个阶段,见图3。

L1阶段,企业实施精益生产严重依赖于个人的能力,精益改善与项目都是临时的,企业不能提供精益生产运行的稳定环境。

L2阶段,企业精益生产意识提升,局部建立实施精益生产规程,新的精益生产活动可以参考以往类似的活动经验,精益生产活动在企业内可追踪,可控制。

L3阶段,企业精益生产实施已经规范化,有明确的制度,设立相应的管理与推动机构,所有的实施经验已经归档,精益生产活动在企业内部稳定,且可重复。

L4阶段,企业对精益生产活动的实施设置定量目标,以及各种详细评价标准,并对实施中的风险制定预防措施,精益生产活动在企业内部风险可控,可预测。

L5阶段,企业实施精益生产已经处于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状态,精益活动可以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精益生产活动在企业内部持续改进。

1.4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精益生产评估体系模型设计

1.4.1mDmLpS的评估体系模型

mDmLpS评估体系模型由效率(productivity)、质量(Quality)、成本(Cost)、安全(Safety)、氛围(environment)、快速响应(Response)、及时交付(Delivery)组成的七维全方位评价模型pQCSeRD对实施成果进行全方位评价。

1.4.2mDmLpS评估体系模型具体评价指标

①效率。

效率(productivity)主要通过作业效率、管理效率、综合效率与其他因素四个子指标衡量。四个子指标再进一步细分为八个可以评估的指标,分别是:流程优化、动作优化、工时耗损、oee、间接投入、标准工时、来料方式与车间布局,同时每一个指标给出具体的评分标准。

②质量。

质量(Quality)主要通过人员、活动、评价和其他因素四个子指标衡量。四个子指标又细分为九个可以评估的指标,分别是:绿带黑带、六西格玛、过程能力、过程控制、项目数量、来料质量、生产良率、标准作业、5S,同时每一个指标给出具体的评分标准。

③成本。

成本(Cost)主要通过物料成本、管理成本与生产成本三个子指标衡量。三个子指标细分为九个可以评价的指标,分别是:物料采购、物料配送、物料存放、库存管理、信息流、生产耗材、人工成本、设备折旧、能源,同时每一个指标给出具体的评分标准。

④安全。

安全(Safety)主要通过组织、活动与结果三个子指标衡量。三个指标细分为三个可以评价的指标,分别是:组织与人员、eHS活动、推行效果,同时每一个指标给出具体的评分标准。

⑤氛围。

氛围(environment)主要通过人员、组织、制度、培养与活动五个子指标衡量。五个子指标细分为十个可以评价的指标,分别是: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组织目标、组织纪律、组织氛围、保障制度、改善学习、员工激励、提案改善、精益改善,同时每一个指标给出具体的评分标准。

⑥快速响应。

快速响应(Response)主要通过异常响应与生产柔性两个子指标衡量。两个子指标细分为七个可以评价的指标,分别是:设备异常响应、配送异常响应、品质异常响应、目视化、多能工、tpm、自动化,同时每一个指标给出具体的评分标准。

⑦及时交付。

及时交付(Delivery)主要通过交付周期与生产周期两个子指标衡量。两个子指标细分为五个可以评价的指标,分别是:供应商分布、Jit、SmeD、连续流、线平衡。

2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模型在m公司应用

mDmLpS模型构建完成后,首先在m公司血液分析仪生产部进行应用,精益生产推进小组根据mDmLpS评估体系模型,首先对生产部门的现状进行了评估,得到如下的雷达图,见图6。

推进小组基于生产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部门推行路线图,如图7所示。

经过三年的实施,取得了显著地成效,使得生产部的交付周期、产品质量、人员效率都得到了显著地提升。

在一个部门推广成功后,mDmLpS模型开始在m公司11个生产部门进行全面推广。目前m公司制造系统已经成为医疗设备制造行业的样板,获得了用户的广泛赞誉。

3结论

本文从中国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的制造系统的现状出发,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对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的精益生产体系模型,涵盖结构体系模型、推进体系模型和评估体系模型。对医疗设备制造企业推行精益生产,评估实施效果提供了比较科学、客观、全面的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Jamesp.womack,Danielt.Jones,DanielRoos,themachinethatChangedtheworld[m].Simon&SchusterLtd.,1990:1-4.

[2]Jamesp.womack,Danielt.Jones,Leanthinking[m].Simon&SchusterLtd.,1996:2-7.

[3]曹珍.精益生产及其在我国制造型企业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4(4):21-22.

[4]张ィ张茂青.精益单元生产模式在电气制造行业中的应用[J].电工电气,2010(1):58-62.

[5]王一开.X射线医疗设备精益生产方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5(30):228-229.

[6]李瑞香,吴中元,吕成功.精益生产在X制造企业的应用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51-56.

[7]魏鹏飞.精益生产实施关键因素及评价体系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3(4):4-8.

[8]张根宝,付兴林,朱瑜庆,任显林.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生产系统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10,46(2):93-98.

精准医疗行业现状篇4

我院属农村县极精神病专业机构,从1973年以来,对精神病患者采取了“综合模式”的康复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及时诊断与治疗

目前由于:①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中的精神病患者住院和就医难的问题还未解决,三至四级精神病防治网的工作落后于城市,由于人们对医学知识的匮乏,不认识精神疾病的前驱症状或早期症状。直到病人的生活工作、神会功能明显异常,已给家庭、社会带来干扰或困难时才来就诊,②社会上对精神病人有不可根治的偏见,.一但出现精神病,惟恐影响病人的声誉,使升学、就业晋升、婚姻等受到影响,家庭出现一个精神病人比出现一个流氓罪犯还要难堪,直到掩盖不住时才送精神病院。③基于农村文化水平低下,出现精神病后求助于迷信、占卜、宗教祈祷等活动。直到无法控制时才送住医院。因此精神病就诊时已不是疾病的早期和前驱期,而是疾病的中期或更晚些,因此对精神病的诊断必须力求准确有效。采用中西药针刺等综合模式的精神病疗法。尽快取代疗效,争取良好的予后。

二、心理治疗:

通过应用药物和管理使精神症缓解后,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治疗病人的情绪障碍和矫正异常的心理活动。从而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改善与社会环境不协调的状态,开展心理治疗。采用个别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相结合。必须在充分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和症状表现的前提下以不脱离实、以现实性通俗易懂的同情,支持、劝告、解释、评论等说理方式,以达到逐步消除患者异常情绪和顾虑,引导患者正确处理自己的情况和予盾。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生活的信心。

开展心理治疗,根据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其心理状态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

入院初,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经用强制手段使原有症状抑制而出现一系列的紧张心理反应,此期应以介绍医院情况和生活注意事项以同情支持的语言,清除紧张情绪,诱导病人疏泄内心痛苦,掌握病人心理活动规律。在期阶段。当药物发生作用。有的已出现付作用,这时要以个别心理坐谈,帮助病人认识和理解病态表现及共产生机制,讲解药物的作用性能和治疗中的反应,以减少因药物反而出现的紧张心理状态,并根据病人疏泄的内心痛苦以劝告解释的语言,引导患者正确对待和解决自己和社会不协调的予盾。后期,病已痊愈准备出院。采用个别和集体相结合的方式。让恢复期病人以现身说法进行坚持服药,予防复发和改变个人不良个性。提高病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力,以评论激励的语言引导其消除悲观情绪,奋发向上,有所作为,以此对抗社会上的歧视和不平待遇的不良处境,达到永不复发和减少复发的目的。

如:患者,王××,男,54岁,农民,一九领先五年六月入院患者因和邻居产生地基纠纷,经法院判决未达到个人目的,月余后价值千余元的牛又因病死,后来十六岁的儿子又患伤风死于××医院,接二连三的刺激使其患精神分裂症。患者咂烂××医院窗上的所有玻璃,大骂医生。日夜不眠,四处流浪,浪本院后,不时讲自己的不幸,不承认自己的病,怀疑自己有很多仇人,时而在谋害他和盼他倒下,患者意志增强,行动增多,目空一切,反对别人劝说,拒针、拒药常持物以示报复,经肌注氯丙嗪,口服氟辰啶醇症状缓解后,采用心理治疗:①初期,以同情、支持、附和的语言引导其诉说全部病因。②中期、以解释、劝告、上下左右作比较,引导其消除悲观情绪。正确对等自己的处境和予盾。树立从新走向生活的信心。㈢后期,以评论,激励的语言,决不让反对自己的人看了好看,激励其泰山压顶腰不弯,东山再起胜过别人的男子汉大丈夫气魄,十九天后患者主动要求出院。急于按排今后农活,决不让反对他的人看了好看,患者住院三周出院近四年再未复发。

三、生活环境与工娱治疗:

多年来精神病人的管理方式。一直是象劳教犯一样的关闭式。病人生活在高深墙院,铁栏护窗的狭小环境之中,生活多在护理人员的监护下进行,病人有一种患精神病就判无期徒刑,。与社会隔绝感。住院时间越长,与社会隔绝的时间也就越长,就越容易造成衰退懒散的残疾状态。

为了消除精神病人住院如住监时而想逃跑不良心理状态,我们实行完全开放管理,由自己家庭成员看护,医院配备灶具,自带被褥及食用品,恢复期病人可以护理人员和家属的指导睛,自己洗脸刷牙、打扫卫生,自己生火做饭,护理人员主动引导患者洗衣,洗脸、打扫卫生引导其参加工娱治疗、患者和医务人员谈笑风生,关系密切,患者院如在家,安心治疗,精神愉快,由于医院环境家庭化,使患者不至于一出院就复发。

患者家属从一开始就和医护人员配合参于护理病人。基本上掌握了简单的精神病管理,用药、监护知识,为家庭康复防止复发创造了条件。

工娱治疗是通过工作劳动、文娱。体育活动,以转移患者对病态体验的注意力从而减少和消除精神症状。改善情绪。增强体质。建立生活信心,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促使知病痊愈。防止衰退性残疾,我院地处农村,土地宽广。山坡有部分药材,我们利用这一优势,对生活懒散,卧检床少动,思维贫乏。情感淡漠的衰退性病人及兴奋亢进的躁狂发作者分别患者人格和心境的需要,按排他们担水、担粪、种田、种医、采药加工、集体游戏、收听乐曲、下棋、玩扑克,看电视等工娱活动。

工娱疗法的具体实施

1、医生根据病情下达医嘱参加工娱治疗

2、护理人员根据医嘱分别带领参加工疗和娱乐。

3、对于那些活动亢进。精力旺盛的患者带领担水、担粪、挖地等的较费力的体力劳动,跑步作体操,有破坏倾向的患者带领其挖药、劈柴,收听悔恨的泪广东音乐、作集体体操等。对于罪恶感明显的病例带领他挖地,锄地来弥补他们罪恶感的欲望,并带领他们打扑克,下棋、看电视,对于那些老怀疑不干净的强迫症患者带领他们打扫卫生、拆洗被褥,来弥补他们扫洗干净的欲望。

4、根据患者原来职业尽量按排与其今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内容,尽可能使患者体验责任感,激发其主动参于自己所爱好的工娱项目。护理人员引导病人掌握劳动姿势和要领及注意事项。

5、组织劳动、体操、唱歌等集体活动,防止出现放任松散的局面,帮助患者在集体活动中加强与他人合作的人际关系。

6、工娱疗法每天根据各方面情况坚持2-4小时。

7、根据工娱疗法的进展、努力促使有益的角色转移,并尽早交家属副食工娱,增强回归社会的能力。

8、参加工娱治疗的患者病情稳定减少了复发,月终根据病人技术表现及贡献大小发给适当的奖励品,促进了患者参加社会生活学会了原来不会的或忘了的劳动技术,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表现活跃,情绪愉快,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如患者邹高、霍县矿务局工作。息精神分裂症十年,多处住院时而复发,住本院后表现孤僻离群,臣床少动,动作怪异,参加工作娱疗法,学会了原来根本不会的农村劳动技术,残留症状全部消失出院二年再未复发。

四、行为矫正:狭义的行为疗法,是在消除神经症病人的病态情感行为,如强迫症、恐怖症等,这里所谈的行为疗法都是激励病人改变不良习惯啬正常行为和适应社会和能力。

1、先从生活行为技能训练入手,训练病人穿衣、系扣、叠被、洗脸、刷牙、打扫卫生、生火、切菜、做饭,并参加做操跑步、唱歌、看电视、收听广播、下棋、打扑克等文体活动。

2、学习行为技能的训练入物,每周4-6小时的集体学习,内容以文化知识、时事讲座、精神病的发病及予防、正常的行为模式,引导病人自我表现,自我对照,自我控制,看书、读报、讲故事并布置准备怎样摘掉精神病的帽子?你的理想是什么?准备怎样实现等作业。

3、就业行为训练入手,通过参加劳动,学会一定的劳动技术为重新回归社会作好准备。

4、从予防复发,使患者能够应付家庭、生活各种境遇的适应力入手,给予患者适当量的刺激磨炼。如训骂、恐吓,强制工疗,强制遵守作息时间,强制戎烟等。

5、各项活动采用记分奖酬、劳动文体、学习、卫生四项,四百分评分总结,两周四项满百分者方可出院。

如患者李XX,男,24岁,表现不语,不动不食,情感淡漠呆滞木僵,时而冲动,打人毁物,善于扒车,但起广西壮族自治区睡觉时说臂和腿不会打弯,人会自己脱衣、穿、吃饭也要其母喂,时而张口不合,说颌关节不会动,非要其母用筷子在上腭部点一下才会继续吃,上厕所不解腰带,常常往裤内小便,常视父母为仇人,打骂父母在外地住院四年,两次逃跑未好转,住入本院五天后,除药物控制外,并下行为矫正医嘱:①、强制穿衣、脱衣、喂饭,并暗示恐吓。②、引导上厕所正常小便,检查当日遵守时间表和生活自理情况。③、指导改变自己目前现状的责任感。两周后交其父母护理,住院24天出院七年再未复发。

五、回归社会:

精准医疗行业现状篇5

关键词:灯银脑通胶囊;银杏叶胶囊;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

中图分类号:R743.3R28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9(2011)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6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

缺血性中风是神经系统常见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本研究应用灯银脑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220例,并与同期应用银杏叶胶囊治疗80例作对照,进行随机、单盲、多中心临床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11月―2010年7月云南省中医院等四家医院的神经内科、中医科及针灸科门诊选择3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参照《神经病学》、《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络证者。采用随机分组,试验组220例,男103例,女117例;年龄63.58岁±8.87岁;病程12周±24周。对照组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64.30岁±8.96岁;病程16周±22周。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病情(轻、中、重)分级、中医症状积分、舌脉象等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资料分布较为均衡,可比性较好。

1.1.1纳入标准符合西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缺血性中风证候诊断标准;病程在2周至6个月(恢复期)或发病6个月以后(后遗症期)的住院或门诊患者;年龄18岁~75岁,男女均可;知情同意。获得知情同意书过程应符合GCp规定。

1.1.2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检查证实为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等所致后遗症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本药成分过敏者;合并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肺、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如肿瘤或艾滋病;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盲,聋,哑,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肢体残疾)。不能配合检查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

1.2治疗方法试验组口服灯银脑通胶囊(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0026228)每次2粒,一日3次。对照组口服银杏叶胶囊(杭州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每次2粒,一日3次。两组均以28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疗效观察中医证候疗效。中医单项症状和体征。所有疗效指标在用药前及用药(14±2)d、(28±2)d各记录1次。

1.3.2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当日试验组中33%患者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普通心电图。

1.3.3安全性评价临床症状、血压、心率等,肝、肾功能,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及《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3]标准。痊愈:治疗后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治疗指数≥95%;显效:治疗后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治疗指数≥70%,<95%;有效:治疗后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治疗指数≥30%,<70%;无效:治疗后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治疗指数<30%。

1.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或CmH检验。

2结果

2.1疗效分析

2.1.1中医证候疗效在pp人群中,共计300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3.377,p

表1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28d后中医证候疗效

2.1.2单项症状体征疗效分析(pp)在pp人群中,试验组和对照组主要症状疗效

观察,经统计学处理(秩和检验),两组症状疗效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痛如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安全性分析本次试验中未出现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与安全性有关的生命体征、体格检查,治疗前后正常。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所有指标数据治疗前和治疗后均接近正常值范围者。进行治疗前后对比,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次试验共准备入组300例,试验组220例,对照组80例。实际试验组入组220例,完成220例,对照组入组80例,完成80例。两组入组患者均能按方案严格用药,依从性良好。

灯银脑通胶囊以三七总皂甙及灯盏花提取物为原料,提取精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的功效,适用于心肌缺血、缺血性脑中风(瘀血阻络证)等病症的治疗。灯银脑通胶囊经过药效学、毒理、工艺、稳定性等研究,药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临床已应用10年,未见毒副反应。

本试验是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相关法规要求进行中药品种临床试验研究,选择30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瘀血阻络证)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研究。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瘀血阻络证)治疗效果明显。且在规定剂量、疗程范围内用药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为一级。灯银脑通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瘀血阻络证)有明显治疗效果,未发现不良反应;疗效优于银杏叶胶囊,是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瘀血阻络证)的良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中国疗养医学,1995,4(1):7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

作者简介:吴琼粉(1975―),女,毕业于昆明医学院,执业药师,执业医师,现工作于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邮编:650100);普俊学、张友云,工作于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朱虹江,工作于云南省中医院;贾云,工作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张少云,工作于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韩励兵,工作于昆明市中医院;罗家洪,工作于昆明医学院。

(收稿日期:2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准医疗行业现状篇6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药物;康复性心理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9-0053-02

doi:10.14033/ki.cfmr.2016.9.029

精神分裂症为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伴有严重抑郁症状,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1]。近年来,精神分裂症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药物干预的基础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时施行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对于促进患者症状的缓解与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2]。因此,为了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收集2012年7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患精神分裂症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给予药物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收集2012年7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患精神分裂症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原则中的相关标准[3];(2)入院确诊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且患者的阳性症状基本获得控制,已经处于康复期;(3)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脑、心、肝、肾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2)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3岁,平均(32.57±6.38)岁;病程2~15年,平均(5.84±3.48)年。研究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55岁,平均(33.74±7.18)岁;病程3~18年,平均(6.30±2.30)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30例患者单纯给予药物治疗,给予利培酮片(生产企业: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776)口服,初次用药剂量为1mg/d,1周内可将药量逐渐加至2~4mg/d,第2周可加至4~6mg/d,之后可保持该剂量用药。研究组30例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康复性心理治疗,具体措施:第1个月内,医护人员集患者及其家属(固定陪护的1~2人)会谈2次。由于患者家属对患者疾病的态度和心理状态的正确性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因此临床上除了需要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外,还应对患者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疏导,以有效调节患者家属与患者间的关系,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观察,若患者的病情较为稳定,可再次进行两次会谈;治疗2~3个月时,护理人员应每隔20d与患者家属进行一次会谈;治疗4个月后,应每个月进行一次三方会谈(医护人员、患者、患者家属),总会谈次数需≥15次。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4个月的治疗。会谈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充分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以便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2)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坚持用药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的自知能力逐渐恢复,并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与不良情绪进行合理的疏导,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4]。(3)宣传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该疾病患者如何正确面对社会,并有效获得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1.3评估标准

(1)通过BpR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自拟自知力评分标准对患者的自知力进行评分,评分越低代表患者的自知力越好。(2)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进行为期1~2年的随访观察,观察两组患者的工作能力情况与复况,其中工作能力情况共包括恢复正常工作、可胜任一般工作、可监督但无法胜任工作及无法参加任何工作等4个状态;复发标准:经积极的治疗及干预后,患者的相关症状缓解超过3个月后再次并发精神症状,BpRS评分超过36分,且经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两位以上的主治医师同时评估明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pRS评分与自知力评分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pRS评分与自知力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其中研究组改善更为显著(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工作能力情况对比

经过为期1~2年的随访观察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工作能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对比

随访结果显示,研究组中有6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0.00%;对照组中有1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43.33%。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处于急性发作期患者会出现人格崩溃与情感、知觉及思想上的精神障碍症状,此时主要采用精神性药物进行治疗。而待病情控制进入恢复期后,此时患者的思维与情感方面无显著异常,并且能够与周围人群接触,故此阶段是进行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期[5]。

目前,临床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治疗模式主要为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性、社会性及开放性的变化,使患者体会到心理、躯体等全面康复治疗。利培酮片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抗精神药物,其在患者急性症状的控制上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对于患者症状消失回归社会之后在日常生活与工作方面的作用依然有待提高,且治疗后患者依然存在较高的复发率。梁颂游等[6]研究表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康复性心理疗法联合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工作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pRS评分与自知力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药物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自知力,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范宁,谭云龙,李佳,等.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2):105-108.

[2]何秀英,陈剑英,吴风云,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9):49-52.

[3]马辛,蔡焯基,郑毅,等.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规范化综合治疗临床路径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2,45(3):165-168.

[4]韦红梅,肖爱祥,夏志春,等.认知自知力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结局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5(5):1140-1142.

[5]周立发.齐拉西酮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14-15.

精准医疗行业现状篇7

关键词:医药类商品;市场营销;医药市场;销售策略;市场定位

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促使全社会对精神领域的疾病更加重视,抑郁症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大幅提高。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抑郁症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随着治疗率的不断提高,近十年来医院抗抑郁药处方量年增长率维持在15%以上,国内抗抑郁药市场潜力巨大。

1.2研究意义

我国抗抑郁药市场潜力大,国内外药企在抗抑郁药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同时我国医保政策的改革,政府在药品价格方面的严格管控、加强对医疗体系的监管力度等政策,反映出政府对国内外药企的要求将逐年提高。由于受到同质化的竞争以及仿制药的冲击,来士普销售增长率逐年下降,2019年来士普销售权回归丹麦灵北公司,对来士普销售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要想确保行业的领先地位,就必须对来士普目前的销售策略进行改进和优化。

2研究对象

丹麦灵北公司专注于研制、生产治疗精神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来士普,抑郁症治疗的首选药物,2019年1月1日来士普在中国的销售权由西安杨森公司回归丹麦灵北公司。

3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3.1国民经济环境

随着国民经济以及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居民城市化,抑郁症就医观念的改善,使医药市场消费能力快速提升,抗抑郁药市场总体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3.2社会人口环境

我国人口基数大,抑郁症患病率高达7%,但诊疗率不足20%。在患病人群中,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患病与性别存在相关性,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2)患病与年龄存在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递增。(3)欠发达地区相比发达地区发病率高,低收入人群比高收入人群发病率高。

3.3技术创新环境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外资公司开始加大国内市场的投入,开始关注在特殊药品的推广和销售,抗抑郁药物在这个时期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国内的药企也借助国家的扶持发展壮大,有能力开展对原研药的仿制和新药物的研发工作。

3.4政治法律环境

我国医药行业具有严格的准入机制,药品上市审批流程繁琐、速度缓慢,创新药政府扶持力度不足,政府医保改革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医药市场行业政策规范力度持续加强,涉及药品生产、流通、医保、政府集中采购等诸多方面。

4来士普营销现状

4.1渠道管理

丹麦灵北公司在来士普销售权回归后,商销售渠道基本保持原有的商业合作,西安杨森公司负责来士普十余年的国内销售过程,商渠道建设趋于完善。但由于丹麦灵北公司在国内市场一直以转让销售权合作营销的模式为主,销售渠道相对比较简单,销售权回归后两家公司的商需要相互磨合。

4.2产品现状

针对来士普销售权从西安杨森公司回归丹麦灵北公司,在来士普回归前灵北公司就进行了公司组织架构的重组,成立了精神线和神经线两个产品组,资源投入的目标性加强。西安杨森公司在回归前考虑到销售业绩以及回归后更换包装的问题,使得商和医院大量备货,导致来士普回归丹麦灵北公司后销售数据出现明显的下滑。

4.3价格标准

我国医药市场具有严格的药品准入机制和政府议价政策,药品价格受政府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强,来士普通过参加政府集中招标确定相应的地区价格,目的是维持终端市场的价格,但同时招标价对于不同城市的医疗机构只是一个参考标准,由于监管和政策的局限,出现不同城市的医疗机构药品价格不同的现象,目前终端市场依然维持原有的价格体系。

4.4促销方法

目前国内外药企仍然沿用传统的学术推广方式,通过向从医人员传递药品信息和最新医学信息,西安杨森公司被誉为医药界的“黄埔军校”,在国内药企中以学术专业化著称,来士普在西安杨森公司十余年的专业推广下,已成为抗抑郁药领域非常成熟的产品。目前还是以学术覆盖为主,将产品特性和优势频繁传递给精神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时跟进临床药物使用的反馈,在抗抑郁药领域增加影响力。

5市场定位策略

5.1市场细分

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目前具有诊断条件的医疗机构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地区精神卫生中心,如县精神卫生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等。该类医疗机构设置科室专业性强,主要针对精神类疾病而成立的精神专科医院,设有心理治疗与咨询科、精神科、康复科、心身疾病科等。但是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将精神卫生中心与精神病联系在一起,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和家属对精神卫生中心非常排斥。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患者往往都是较为严重的抑郁症患者,由于重症患者往往是在其他医疗机构治疗效果不佳,因此精神卫生中心需要重新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虽然精神卫生中心的体量较小,但由于抑郁症患者较为集中,以单体机构计算药物需求潜力巨大。第二类是地区的综合性医院,此类医疗机构科室设置齐全,但很少有设置治疗抑郁症的专门科室,抑郁症往往归于神经内科诊疗范围。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关注的重点在于诊断治疗脑血管疾病,如脑梗、中风、癫痫等。而抑郁症属于慢性精神疾病,短期内不会危及生命,所以在神经科不被重视,并且诊断的医生为神经科专业并不是精神科专科医生,因此针对抑郁症患者治疗手段比较局限,患者的依从性低、复发率高。综合医院由于其自身优势,是抑郁症轻中度患者的首选治疗机构,来士普作为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患者数量大,药物的需求量明显高于精神卫生中心。

5.2目标市场营销

西安杨森公司通过十余年专业化的学术推广策略,来士普已成长为抗抑郁市场的首选药物,市场认可度高、临床疗效显著,获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来士普作为成熟的产品,目前还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最活跃的时期,市场潜力大、竞争激烈,年销售额持续增长,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推广,抗抑郁市场对价格更加敏感。来士普在目标市场应当采取无差异化营销,争取获得更多患者的选择,保持同类药物行业领先的水平。丹麦灵北公司专业度强,专注于精神药物的研发,与全球知名的大药企相比体量较小,因此针对目标市场需要采取集中性营销,整合公司资源,深耕于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和精神卫生中心,保持在抗抑郁市场的标杆地位。

5.3市场定位

针对精神卫生中心收治患者的特点,往往是抑郁症已经发展到晚期,在其他医疗机构治疗不佳的患者,治疗目的是尽快控制病情不再恶化,同时也要关注治疗的安全性。来士普作为成熟产品,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的同时改善患者睡眠并且副作用小,其产品特性是精神卫生中心医生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综合性医院的神经内科专注于脑血管类疾病,如脑梗、中风、癫痫等疾病,脑血管疾病的预后过程中由于病患躯体行动不便,往往会出现典型的抑郁症状,传统的治疗专注于躯体功能的恢复,随着医疗观念的发展精神健康也逐渐被关注。但由于这类抑郁症患者合并有脑血管疾病,在用药方面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禁忌,来士普在抑郁症治疗过程中既可以改善抑郁的症状也能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在患有脑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的患者可以作为首选用药。

6优化营销组合策略

6.1商业渠道优化

来士普回归丹麦灵北公司后,销售渠道并入后磨合还需要时日,目前终端市场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针对如何选择商方面,公司需要顺应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关注商的市场敏感性,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力等方面。丹麦灵北公司在中国的渠道策略需要进一步规范现有的销售渠道,整合资源合理投入,规范终端的产品价格。引入商竞争机制,采取优胜劣汰巩固渠道体系,加强销售商的监管工作,确保终端销售工作的正常开展。

6.2产品策略优化

2018年9月丹麦灵北公司推出新型抗抑郁产品“心达悦”,用于重度、难治型抑郁症。但由于价格昂贵市场接受度不高,相对于成熟的药物来士普可以协同定位组合销售,策略如下:(1)针对高收入人群,推荐心达悦。(2)针对重度、难治型抑郁症患者群体推荐心达悦,中度抑郁的患者推荐来士普。(3)胃肠道疾病合并抑郁患者优先推荐来士普,而神经系统疾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优先推荐心达悦。

6.3定价策略的优化

国内医药市场的价格受政府的监督和管控,针对集中采购定价的策略:(1)认真研究政府标书细则,对相关政策分析,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信息。(2)结合市场情况制定应对政府议价的价格权限,收集国内公示价格,针对部分地区低价给出合理解释。(3)公司商业部门要与政府保持沟通,市场部门增加专家拜访频率,及时收集各方反馈。

6.4促销策略的优化

“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行业形成了一种新的诊疗方式,通过医院端app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到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了解疾病信息,通过网上预约挂号、线上诊疗、远程专家会诊等,患者不但节约了诊疗成本还可以合理利用医院资源,尤其是针对抑郁症这类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病耻感强,通过线上诊疗可以消除这种心理顾虑,提高抑郁症的诊断率和治疗率。

7结语

精准医疗行业现状篇8

关键词: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精细化策略

伴随最新医疗改革政策的推进,医疗卫生环境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同时公立医院的运行面临着巨大挑战,比如医疗保证付费模式发生了转变、药物加成得以消除、诊疗方式改变等,从整体上讲,公立医院逐渐回归公益性。但是政府的投入并不充裕,公立医院运营成本却不断的上涨,长此以往,对于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产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医院必须积极改变现在的管理模式,采取更加高效的成本管理方式,不断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的控制,逐步推动医院朝着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方向前进,这是公立医院管理必须实行的改革活动。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进而结合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

一、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概述

(一)公立医院成本管理基本内涵

在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公立医院占据主体地位,与我国公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其福利性和公益性很强。然而现阶段,公立医院正处于发展转型的特殊时期,面对国家推出的医疗改革,公立医院必须着力加强自身的管理,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对此,公立医院必须积极地进行成本管理,逐步朝着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方向发展,帮助医院走向高效的发展道路。医院应当积极采取科学的成本管理思想,合理的细化医院成本,在坚持医院公益性与福利性的前提下,组织合理的资源配置,努力降低医院运行成本,使医院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根据实践证明,医院需要努力查找医院成本管理所面临的不足,进而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手段和方式,促进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公立医院组织精细化成本管理是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医院应对现阶段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二)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精细化

当前,国内医院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民群众对医院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因此医院必须着力控制自身运行成本,推动医院的持久、稳健发展,这成为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因此医院进行成本管理精细化非常必要。就医院自身而言,它的发展和运行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福利性。虽然说医院具有福利性、公益性,但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很多非公立的医疗机构不断涌现,这充分显示了未来医疗事业整体的发展方向,同时我国政府也颁布了多项政策鼓励医疗机构的发展,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对公立医院的发展形成了压力。所以公立医院未来获得长足、稳定发展,必须在确保自身的医疗服务体系有效的基础上,加强成本管理,有效的促进成本的控制。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医院应当积极地制定高效的管理标准,这有利于医院的规范化管理,促进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这一规范化的管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医院自身的成本分析、成本核算等工作,并对其产生一定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三)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很多医院已经建立了成本管理,采用全成本核算。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成本核算体系。医院规定内部财务机构每月定期对各个科室财务信息加以合理地分析,同时向医院领导上报成本信息报表,让领导及时掌握各个科室的财务状况和成本消耗情况,从而以这一数据作为参考,制定更为科学的决策。与此同时,关于医院收费问题,医院采取的是单页收费的形式,明确地区分了取药和缴费。由此使财务部门更为清晰地进行财务信息的登记活动,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有效,防止医护人员投机行为的发生。然而,目前很多医院在财务管理工作上依然面临着较多问题,因此需要针对每个问题展开研究,从而更好的促进医院成本管理精细化的实行。

二、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成本管理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现阶段,国内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稍微欠缺,管理活动相应的基础工作相对单薄,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杂乱无序。比如,对车辆、医疗器材、建筑楼房等固定资产方面,医院常常出现管理力度不足、管理不全面等问题。部分公立医院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对其自身的成本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医院也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相关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不够,缺乏对成本管理的重视。此外,医院负责成本管理的工作人员缺乏较为专业的素质,成本管理工作效率不高,精细程度不高,常常造成医院资源浪费、成本失控等问题。

(二)管理体系不健全

较之西方国家,我国对于医院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研究相对落后,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相应的研究理论也较为欠缺。同时,公立医院组织的成本管理研究相对滞后,管理工作不到位。医院的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制度予以指导,也没有分配专门的人员组织成本管理工作,各个部门权责不明,分工不合理,加之欠缺有效的监督,导致各个部门相互推诿,管理效率严重低下,使得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混乱盲目没有头绪,对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开展形成了制约。

(三)信息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为信息化时代,任何工作的开展都讲求效率,提高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可以促进工作效率的大大提升。但是从公立医院目前发展的形势来看,其成本管理信息化不足,缺乏相应的管理平台,前台服务过于简单,无法更加完善的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服务,同时信息系统平台年久失修,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工作运行缓慢。工作人员管理思想不到位,工作态度懈怠,没有对职业进行准确的定位,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出现这种问题,更多是因为医院所实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已经严重滞后,而且医院根本没有认识到绩效考核的作用,对于绩效考核的实行过于形式化,其积极作用并]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阻碍了医院自身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一些医院无法进行顺畅的财务信息分享活动,大量的成本核算工作都是进行手工操作。然而,成本核算工作的精确要求非常高,必须由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员组织才可以得到有效保障,但是从本质上,手工核算的数据准确度和高效性根本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成本核算这一问题对成本精细化管理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公立医院开展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原则

(一)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其一,满足了市场需求。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绩显著,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取得了质的飞跃,人民群众急切要求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现状。由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新的医疗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相关医疗制度得以有效完善,由此极大地缓解了居民医疗负担,但却严重的影响了公立医院的收入,最终使得医院的市场竞争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其二,顺应了运行机制改革的发展。医院推行精细化成本管理可以突破医院原来的管理模式,采取绩效管理制度可以促使科学分配制度的形成,帮助增强医疗人员的竞争意识,加快医疗机制改革。在控制医院成本的前提下,确保医院自身的公益属性,使公立医院获得更高的收益。

其三,符合新政策规定。现行的《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必须组织科学的预算编制工作,更为真实、全面的体现医院的财务状况,要求成本管理更为精细,公立医院需要根据新政策组织更为精细的成本管理工作。

(二)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公立医院进行成本精细化管理需要遵循下列几项基本原则,首先,全员化原则。设置科学的成本指标,不但需要医院领导清楚,同时需要保障医院各个部门及其人员都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医院内部每个人都需要明确自身的成本管理责任,只有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才可以切实做到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其次,职能化原则。以成本精细化管理作为出发点,医院想要更加高效地进行成本的精细化管理,需要将医院的部分项目进行细化分解,从而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由此可以充分发挥医院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势,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医院成本的降低。第三,过程化原则。医院的运行时期和阶段不同,其相应的成本控制手段也有一定的差别。而精细化成本管理并非是阶段性的或者局限在某一环节,而是贯穿在医院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医院进行精细化成本管理,含有精细化预算、精细化控制、精细化分析、精细化核算等多项活动。最后,标准化原则。一项完整、有效的管理标准可以对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进行明确的指导,有利于医院成本预测、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评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医院要想组织有效的成本精细化管理,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标准。

四、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开展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正常成本管理意识,强化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首先是公立医院的管理者以及医护人员必须树立相应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思想,为此医院必须在内部进行成本精细化宣传工作,让医院内部各层级人员充分认识和了解该项管理的积极意义,使医疗人员在工作中按照过程原则进行管理,通过分类的方式对医院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管理,针对各种资金建立相应的档案库,同时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确保医院内部各个部门权责分明,规避推卸责任情况的出现。相关管理人员对医院内部的各项资源进行定期盘点,假如出现任何问题必须立即上报主管部门,同时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其实施管理。此外,进行医院信息知识的共享,积极地开发和引进成本精细化核算软件,实现成本核算效率显著提升。努力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工作站服务项目,不再局限在收费或者挂号等项目中,更多的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不断优化医院自身的绩效考核制度,全面调动医疗人员工作热情,推动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医院的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组织专业的人员负责成本管理工作,明确相应的责任和权力,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责任追责制,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可以直接追究相关人的责任,由此可以很好地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推动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有序进行。

(二)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强化监督管理

公立医院在进行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医院的具体发展情况对各项措施进行调整,从而设计出满足实际情况的最为合理的方案。不断完善医院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相应的操作流程,对医院原有的知情同意制度、医疗核心制度等进行规范。与此同时,医院应当努力强化安全管理措施,从而规范医院内部基本工作。关于医疗服务方面,医院应当引入先进技术支持医疗服务工作,同时引进电力信息网络系统,利用合格的软件设施,智能的控制各种繁琐的工作。关于财务管理,充分利用各项先进的财务软件,提高财务管理效率。采取量化的管理方式对财务实施管理,进一步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努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系统的管理体系,同时采取有效的核算方式,将医院管理适合医院的发展实际,实现医院管理规范。医院自身组织的成本精细化管理和医院自身持续、稳定的发展息息相关,必须建立与医院战略目标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措施,才能将医院成本管理做到位。首先,构建全面的管理制度,比如医院选择成本管理方式、全面预算管理方式、绩效管理方式和资产管理方式等制度,主要目的在于确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根据等;其次,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规范,有效引导管理工作的开展,比如确定医疗设施采购流程、卫生材料采购流程、库存物质控制要求等,又如对医院的项目成本核算的直接和间接成本计算方式及范围等进行细化,为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相应的制度环境。

(三)引入信息化系统,助力管理效率的提升

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各行各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公立医院也需要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升级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系统进一步优化,拓展信息系统的服务范围。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公立医院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同时信息化也是推动成本管理精细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公立医院通过信息化的完善和应用,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开展,为该项管理工作建立坚实的基础。医院应努力建设完备的HRp综合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以解决公立医院信息孤岛的问题,努力推进成本管理深层次发展,实现财务工作、预算编制、绩效管理、医院资产等模块信息的整合,有效融合医院业务信息、财务信息,使各项财务信息得到统一查询和交互分析等工作,为医院进行正确的成本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参考和数据支持。

五、结束语

当前,医疗改革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要想更好地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必须努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在此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谋求可持续发展,而医院成本控制的重要方式则是采取成本精细化管理。但是,由于历史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经济效益不高,综合竞争实力较弱,无法很好地应对外部的市场竞争。因此,笔者根据成本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成本精细化管理原则提出了一系列成本管理精细化的有效措施,从而实现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玉霞.新医改背景下论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政策和建议[J].时代金融,2014,(29):226,239.

[2]潘春燕,叶佳.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精细化研究――以武义县中医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89-190,196.

[3]陈寓.公立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实施方式[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236.

[4]曹满利.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精细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2):14,24.

[5]郑琳莎.新形势下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7):14-15.

[6]R蒙.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公立医院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106.

[7]仇媛媛.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初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1):199.

精准医疗行业现状篇9

近年来,民营医院伴随着磨难与伤痛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医疗界必不可少的一支生力军,在越来越成熟的医疗市场,不少医院都推崇“深化细节管理,打造精品医院”这个宗旨,倡导“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给患者带来微笑服务和“人性化”服务。下文就简述细节管理的几个要诀,通过对要点的简略解释,来分析医院的细节如何划分,如何将医院从散乱的管理中规范起来,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

医院细节管理中的六“精”和五“细”

企业精神、技术精湛、质量精品、管理精通、营销精准、预算精细,这六项内容合称为六“精”,我们一一来分析:

企业精神指的是一个医疗集团或者医院必须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全体员工要有共同的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它表达着企业的精神风貌和企业的风气,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它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对医院而言,通常通过院歌、院训、院规、院徽等形式形象的表达出来。

技术精湛指的是医院具有专业的医疗队伍,医师医疗水平高超,治疗方案独特,具有现代化的医疗仪器与手段,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这样的医院才会被称为技术精湛的医院。质量精品指的是医院需要把握好医疗方案所产生的效果、处理好治疗效果与医疗事故的关系,建立确保无医疗事故的体系,为医院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创建品牌奠定基础。管理精通指的是医院的高层能够了解分析市场、处理医师和患者关系、医院与员工关系等的能力,医院需要打造畅通市场的渠道,疏通医患纠纷的管道。

营销精准指的是市场定位明确,目标患者准确,对不同的科室有不同的营销手法,宣传手段多样,对广告的投入精而不滥;对营销大环境有准确的认识,能够把握销售渠道,良性竞争。预算精细指的是细化企业管理的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资金分配到位,责任到人,全面落实,既要从宏观上统筹,又要在微观上研究与落实。

细分群体、细分病种、细分绩效、细分责任、细分成本这五个部分合称为五“细”,我们也来分析一下:

细分群体:针对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分类,就如都是来看内科的患者,也只会针对一个病种去看,而内科通常也分为内科一、内科二、内科三等等,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患者来分类的。

细分病种:症状相似的两种疾病,患者通常会误认为是其中一个引发了疾病而忽略了另外一个,作为医院,在指导患者就诊的时候就要细心的分别出差异,让疾病的治疗更加准确;如:同样是心脏病,它们的诱因可能不同,症状也不同,所以通常一种疾病的下面还需要细分几个病种,以达到准确治疗,避免医疗事故的作用。

细分绩效:在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对人员的绩效考核要符合不同科室的作息时间与规律,不能笼统的分类,对加班、请假、补休、调班等人员调动要及时的将绩效考核做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这对医院的员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与激励作用。

细分责任:为了避免各个科室、人员、部门之间在处理医疗纠纷时的“踢皮球”状况,要对医院规章制度的订立、实施、控制、检查等方面做到责任细分,每个员工明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这样便于医院的管理与资源的配置。

精准医疗行业现状篇10

【关键词】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背景;心理学;医学;教育学;工作现状;现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R749.055,R19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12-0948-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12.014

Currentclinicalpracticeinpsychotherapyandcounselingbyprofessionalpersonnelwith

differentprofessionalbackgrounds

ZHanGLi-Li1,YanGpeng1,Qianming-Yi1,CHenHong2,ZHonGJie1,

Yaoping1,XUKai-wen1,YiChun-Li1,ZHanGZhi-Feng1,wanGYi-ping3

1Departmentofpsychology,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2Schoolofpsychology,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3maplewomanCenter,Beijing100054,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Qianming-yi,e-mail:qmy@pku.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currentclinicalpracticesinpsychotherapyandcounselingbyprofessionalpersonnelwithdifferentprofessionalbackgrounds.methods:totally1201professionalpersonnelfrom28provinceswereinvestigatedbyastratifiedconveniencesamplinginthisstudy.amongthewholesubjects,therewere470professionalpersonnelwithpsychologybackground,314withmedicinebackground,190witheducationbackground,194withotherbackground,and33subjectsdidn'treportthisinformation.thestudyusedaquestionnaireofcounselingandpsychotherapyworktoinvestigatethegeneralfeaturesofprofessionalwork,typesofclinicalpsychologicalservicesoffered,usageofdiagnosticcriteria,methodsofacquiringfeedbackonefficacy,andinteractionwithclients.Results:(1)professionalpersonnelwithpsychologybackgroundhadthehighesteducationallever(masterandabovedegreewas49.5%).professionalpersonnelwithmedicinebackgroundspentmoretimeonclinicalwork(average10.8hperweek).professionalpersonnelwithmedicineorpsychologybackgroundspentmoretimeincasediscussionandsupervision(average2.3hperweek).Butthegroupsupervisionhoursandindividualsupervisionhoursinaweekwerealllessthan1hamongallprofessionalpersonnel.(2)professionalpersonnelwithpsychologybackgrounddidmorecounselingworkthanotherthreebackgrounds[(3.7±0.9)vs.(3.3±0.9),(3.4±0.9),(3.3±0.9);ps

【Keywords】psychotherapyandcounseling;professionalbackgrounds;psychology;medicine;education;currentclinicalpractice;cross-sectionalstudies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有了较快速的发展,但与欧美等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无论是行业管理还是培训与资质认证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1-3]。

目前,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有医学背景的医务人员、有心理学或教育学等文科背景的学校人员以及心理学的爱好者[4],他们的学科背景主要有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学科。在研究者既往的实际工作经验中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训练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和临床工作都有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针对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现状调查以及有关职业发展建议的论文[4-7],并得到对行业发展与建设有积极意义的发现与探讨,但没有对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工作状况进行比较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将针对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各种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的工作现状进行考察,以了解各专业背景专业人员的特点,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工作提供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1201名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涉及省区市包括华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河北)、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中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华东(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西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重庆)。按照以下方法抽取调查对象:每省份的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各1个,在每市选择医疗机构(省区市医院、精神科专门医院各1-2所)、教育机构(大学、中学各1-2所)及其他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每个机构调查专业人员2~3人。因实际取样时遇到一定困难,在强调上述要求的情况下,根据方便取样的方式尽可能按照上述要求搜集相关人员的数据。

在1201名调查对象中,男性446名,女性749名(6人资料缺失);年龄20~74岁,平均(36±9)岁;教师571人,医生278人,专职心理咨询与治疗师56人,个体经营人员27人,其他职业73人,资料缺失196人。

1.2工具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况调查表[8]。本研究选取调查表中有关心理健康服务的部分信息,包括以下4部分:(1)专业工作一般情况。共8个题目,即专业工作为专职还是兼职,是否担任督导,是否担任培训教师,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的时间,每周进行心理治疗或咨询的小时数,每月参加案例讨论的小时数,每月接受专业督导的小时数,每月进行个人体验的小时数。(2)临床心理服务工作类型。测量专业人员提供各类临床心理服务的频率,共4个项目,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量和药物治疗。(3)诊断标准使用。测量专业人员使用各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频率,共5个项目,包括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主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诊断以及有些案例无法诊断。(4)与来访者互动状况。测量治疗中发生几种与来访者互动状况的发生频率,共5个项目,包括来访者的治疗完成、脱落、转介、危机干预等。除专业工作一般情况外,调查中各条目均为1~5点计分(没有、较少、适中、很多、总是)。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进行F检验、χ2检验,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进行两两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口学情况比较

卡方检验表明,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年龄高于其余3类专业人员;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女性比例稍高于男性,而其余3类专业人员均以女性居多;教育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多集中在硕士和大学本科,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多集中在大学本科,其次为硕士和大专,教育学背景专业人员多集中在大学本科,其次为硕士(表1)。

2.2专业工作任职情况及工作时间比较

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的临床工作的专/兼职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育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兼职比例最高,其次为其他背景专业人员,医学、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兼职比例最低,但仍达到约45%。担任培训教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的比例较高,达到约40%,而其他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的比例也达到约30%(表2)。

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时间(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多于其余3类专业人员;每周心理治疗或咨询的小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最长,其次为心理学背景,再次为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每月参加案例讨论的小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和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均多于教育学背景人员;每月接受小组督导的小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均多于教育学背景人员,但各组均小于1小时(表3)。

2.3提供不同类型临床心理服务的频率

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提供心理咨询的频率多于其余3类专业人员;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提供心理治疗的频率最多,其次为心理学背景人员,而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最少;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人员提供心理测量的频率多于教育学背景人员;在药物治疗方面,医学背景人员使用得最多,其次是心理学背景人员,而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最少(表4)。

2.4临床心理服务工作中使用各种诊断标准的频率

在DSm-iV、iCD-10、CCmD-3诊断标准的使用中,医学、心理学背景人员使用最多;主要根据经验诊断的情况,医学背景人员使用最低;案例无法诊断的情况,教育学背景人员的报告频率高于医学背景人员(表5)。

2.5与来访者各种互动状况的发生频率

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对来访者的治疗或咨询更多地按计划结束。来访者的治疗按照计划结束的状况,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发生频率多于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脱落的情况,医学背景人员报告最多,心理学、教育学背景人员报告多于其他背景人员;遇到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来访者的情况,医学背景人员遇到的多于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表6)。

3讨论

3.1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概况及其专业工作的一般情况

首先,本次调查发现心理学背景者学历水平最高,本科及以上比例达到91.2%且硕士比例明显高于其余三类专业背景,但四类专业背景中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下的比例仍占6%~16%,尤其以医学背景居多,这说明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的教育水平仍偏低。在美国,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师被要求至少具有硕士教育水平,而心理治疗师须为博士毕业[5,9]。根据我国国情,赞同汪新建等的建议,即要求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不低于本科毕业,且应限定在相关的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和社会学的范围内[6],未来考虑逐步向专业研究生水平过渡。

其次,本调查还发现了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在专业工作一般情况方面的差异:(1)与过去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员大多是兼职相比[5,7],目前心理学和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中专职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中专职人员比例也有约1/3;另一方面,仍有超过一半的专业人员处于兼职状态,加上我国的专业人员极为缺乏(与美国对比美国心理治疗师与居民人口的比例为1∶582[10]的现状相比),提示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在中国的职业化发展程度不高。(2)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的比例较高(约40%),这可能缘于他们工作时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且有更具优势的专业训练背景有关。

此外,在专业工作时间方面,结果发现:医学背景者每周从事专业工作时间最长(平均10.8小时/周);心理学和医学背景者每周案例讨论和督导时间最多(均为2.3小时/周);但三类人员接受小组督导和个人督导的时间均小于1小时/周。与国外情况(例如澳大利亚心理咨询师平均每周进行15.5小时的心理咨询,平均每周接受督导1.2小时[11])相比较,我国的专业人员无论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工作的时间上,还是在接受督导的时间上均较少,均需进一步提高。

3.2临床心理服务的提供情况

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比其余三类专业背景者更多地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心理治疗服务,原因可能与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受到的专业训练的侧重及其工作机构所接待的来访者的不同特点有关[12]。在心理测量服务方面: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从业人员比教育学背景从业人员更多地提供心理测量服务,这一结果部分与1996年龚耀先等调查所发现的医院和医学院校使用心理测验最多相似[7]。在药物治疗方面:医学背景从业人员采用药物治疗多于其他三类从业人员,其他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中也有一定比例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提示需要注意非医生越权使用药物的情况。在使用诊断标准的情况方面: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对诊断标准的使用更为频繁;除医学背景外,其他三类专业人员更多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诊断,这一结果提示应加强对非医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在诊断标准使用的培训。

3.3临床心理服务中与来访者的互动状况

在本研究中,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对来访者的治疗或咨询比教育学背景者更多地按计划结束;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来访者出现脱落的情况最多,这可能与其面对的来访者问题通常更为严重有关。而是否能够按计划坚持治疗或咨询、是否可在适当的时间结束治疗的影响因素很多,专业人员是否受到系统培训可能是其中之一。目前国内专业人员所接受的多为短期培训(上海的一项调查发现,接受培训的时间在3个月以下最多,占48.81%;其次为3~6个月,占35.84%)[13],因此加强培训是提升心理咨询与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体来说,医学背景和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在具体专业工作实践的专业性方面稍优于其他人员,但整体水平仍与美国等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专业人员的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提升专业水平,并根据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特点与工作性质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训。

参考文献

[1]高隽,钱铭怡.欧洲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5):368-371.

[2]高隽,钱铭怡.欧洲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培训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5):372-375.

[3]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44-147.

[4]施琪嘉,桑志芹,李哓晴,等.中国的心理治疗体系[oL].[2010-07-01]中国心理网:http:∥psych.省略/article/article_view.asp?id=3208.

[5]赵旭东,丛中,张道龙.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21-225.

[6]汪新建.当前心理咨询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709-711.

[7]龚耀先,李庆珠.我国临床心理学工作现状调查与展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1-10.

[8]陈红,王泉川,钱铭怡,等.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培训动机现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8):533-537.

[9]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44-147.

[10]钱铭怡,陈瑞云,张黎黎,等.我国未来对心理治疗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预测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2):942-947.

[11]pellingn.Counsellorsinaustralia:profilingthemembershipoftheaustralianCounselling[J].assocCounselpsychotherHealth,2005,1(1):1-18.

[12]王丽颖,李晓虹,林涛,等.首都地区心理门诊就诊人群状况调查(2)[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3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