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十篇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十篇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5:50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1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绩效考核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26-02

20l0年以来,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区充分结合当地工作实际,科学测算.严谨论证.及时制定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和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积极转变理念,坚持公益性质和公平、公正原则,围绕“数量、质量、效果和满意度”四项核心内容,全面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努力促进激励性收人分配机制的建立。但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建立激励性收入分配机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工资政策存在瓶颈

一是绩效工资总额问题,根据《关于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182)文件要求,实施绩效工资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不得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外自行发放任何津补贴或奖金,不得突破核定的工资总量,不得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分配。也就是说,年初核定工资总量后,无论单位业务量多大、业务收入多高,工作人员的工资总量都不能增加。二是关于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问题,我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按7:3实行,这样每个人的工资都有大幅增加,人人都有份,不与个人工作量、工作质量、个人表现等挂钩,其结果就是典型的绩效工资大锅饭。

(二)绩效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一是区卫生局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办法有待研究。首先要考虑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各个医疗机构的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城乡差别等因素,既要保证偏远、条件差的乡镇卫生院收人水平,给予适当倾斜,同时也要对业务量大的卫生院充分体现“多劳多得”。还要研究奖励性绩效工资区域统筹的有关政策,重点用于基层机构领导班子考核和各类骨干、优秀奖励等,也就是说,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要体现实质性的绩效。其次要考虑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卫生行政部门要重点强化财政预算、定性定编、保障基本、机构绩效考核等集权政策研究。同时,要采取适度分权策略,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积极性,做好机构内部的绩效考核。

二是基层医疗机构内部绩效考核办法有待完善。考核方案制定上简繁不一,考核指标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体现医务人员工作主动性、灵活性;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之间的权重系数值得探讨。

二、优化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的对策

(一)敢于突破工资政策,充分激活原动力

一是力争调整绩效工资方案。2009年以来,我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按7:3实行,就出现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弊端。针对此现象,我们向人社局及政府等有关部门提供一系列重要数据并说明现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将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调整为5:5。

二是超额设立医疗服务奖。我区设立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超收奖,以前一年度的医疗服务收人为基数,超出基数部分的50%除去成本后作为医疗服务超收奖,可奖励给职工。医疗超收奖的设立,一方面避免了推诿病人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由于工作量增多后适当增加了职工的收入,使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宏观调控年度考核奖。区卫生局制定各基层医疗机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度的核定办法,明确奖励性绩效工资80%每月发放.20%在年终根据考核结果调节发放。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等次来增加或减少各单位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度。首先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分类:四个中心卫生院为a类,九个街道及镇卫生院为B类,六个乡卫生院为C类。其次考核实行千分制,根据考核得分情况,从高分到低分分别评出优秀、合格、不合格。考核优秀、合格、不合格的基层医疗机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分别可发至120%、100%、80%。这样的考核奖惩方式适当拉开了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绩效工资水平,更加强化了下属负责人的管理职责,较好地激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力推动了各项考核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大胆创新考核制度,科学量化促实效

一是创新考核管理,实行分级分层考核。区卫生局制定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办法,明确基本原则、绩效考核的内容和办法等详细规定。基层医疗机构制定具体的内部绩效考核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报区卫生局批准后实施。我区实行“二级考核”,区卫生局负责考核基层医疗机构和中心领导班子,实行半年一次考核,做到公平公正。基层医疗机构考核科室、站和职工,实行“月考”和“年度考”相结合,每位职工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挂钩,大多单位70%按月发放,30%年终综合考评后发放。

二是创新考核内容,实行量效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设定绩效考核内容时,通过指标设计把工作数量与服务效率的考核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工作数量指标按照岗位、人员核定,如门诊人次数、慢病随访人次数、建档人次数;工作质量指标及效率指标根据岗位职责和医疗风险核定,如医疗文书合格率,抗生素处方比例,门诊处方平均药费等,超过指标倒扣分值;有的单位还设定了否决性指标,如当月发生医疗事故或医德医风问题,实行绩效考核一票否决,不参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

(三)创新考核方法,实行量化考核

各基层医疗机构采取计分、计数、计时等方式对考核的工作内容进行指标量化,考核评分做到具体细致、公开透明,职工对考核支持度和参与度明显提升。工作数量测算根据实际直接测算到岗位。如红十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计分”考核,工作量绩效基数1000元,门诊医生岗位风险系数1.1,科室人均工作量500人次/月,全院人均工作量300人次/月,甲医生个人工作量800人次,乙医生个人工作量150人次,那么甲医生的加权工作量指标为(800+500+300)÷/3=533,乙医生的加权工作量指标(150+500+300)÷3=317。由此计算出:甲医生本月奖金:1000×(800/533)×1.1=1651元,已医生本月奖金:1000×(150/317)×1.1=520元。

通过两年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分配机制的实施,探索建立了合理的激励制约机制,既防止了过度医疗,又要保证工作效率,在坚持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体现出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让百姓真正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

参考文献:

1.张樊莉.浅谈公益二类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卫生产业,2011(35)

2.盛静.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工资分配的思考.行政事业资产和财务,2011(16)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2

(一)坚持公益性管理体制

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7所,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6所,乡镇卫生院21所(其中中心卫生院7所,一般卫生院14所,2004年,21所乡镇卫生院已全部上划县卫生局统一管理),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21人,拥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人员49人,编制床位1594张,实际开放1380张;有民营医院2家,核准床位70张;有村(居)委会卫生所(室)539所,从业乡村医生719人,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取得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2011年县级医疗机构业务总收入1.6亿元,21所乡镇卫生院业务总收入1670万元。不存在承包、租赁、改制等影响公益性的现象。

1、逐步改变服务模式,全面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强化组织实施。重点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九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截止2012年6月底,免费为3.57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为4.33万名6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9700名孕产妇开展孕前孕后保健。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32.10万份,按总农村人口数40.8万计算,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8.67%。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加强慢性病防治,进行规范化管理。高血压管理病例4.15万人,糖尿病管理病例1.637万人,重型精神病患者建档0.566万人。加强健康教育,向社会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群众健康素养。发放健康宣传资料50万余份,发放健康教育手册10万份,内容涵盖疾病预防、健康保健、预防接种、生活常识等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等。

实施重大疾病医疗救治。一是继续实施“光明·微笑”工程,建立“光明·微笑”工程长效机制,为全县所有具备手术适应症的白内障和唇腭裂患者免费手术治疗,自2009年5月19日“光明·微笑”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以来,截止2012年6月底,我县累计为2494名白内障患者(2012年1-6月,共完成125例白日障患者复明手术,占全年任务数的107.76%)、95名唇腭裂患者实施了免费手术治疗。二是积极开展儿童“两病”免费救治工作,截止今年6月底共筛查和初诊先天性心脏病疑似患儿141名,白血病患儿8名。57名先心病患儿、8名白血病患儿赴省定点医院进行治疗(2012年1-6月,共有33名先心病患儿、2名白血病患儿赴省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分别占全年任务数的143.48%、200%)。三是在全县范围内为符合救治条件的尿毒症患者实施免费血透救治。截止2012年6月底,共筛查出尿毒症患者51名,其中43名患者享受免费血透救治。

2、摸清底数,扎实做好基层债务化解工作。

按照“制止新债、锁定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坚持“谁举债谁负责、先清理后化解、先承诺后补助”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客观公正的态度,我县力争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用两年时间全面清理化解我县乡镇卫生院长期债务。一是摸清家底。我县已先期按照有关要求,对乡镇卫生院历年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购置形成的债务进行了逐项、逐笔清理排查,待省实施方案出台后,全面配合有关部门对长期债务进行审定及锁定。二是逐步化解。配合有关部门将审核锁定债务从乡镇卫生院整体剥离,由县政府特设债务专户,统一接纳、登记、管理,按时间节点完成全部债务化解。三是完善制度。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卫生投入责任,足额安排发展建设的补助资金,不留经费缺口,严格制止新债。严格项目审批制度,计划未批准、资金未落实的项目一律不实施;已批准实施的项目,不扩大建设规模、不提高建设标准、不增加基层负担。

3、抓住关键,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

2012年,按照省发改委批复的投资计划,县精神病院建设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900万元,规模为8111平方米,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地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县政府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完成了项目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即日可以开工建设;县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建设项目,规划建设面积1600平方米,总投资27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10万元。目前还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待县城规划修编调整落实建设用地后可开工建设。

(二)坚持多渠道补偿机制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我县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人员支出和业务支出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其中: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医疗保障付费和个人付费补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补偿;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补助。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补助资金。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县政府根据卫生发展建设规划,分年度实施。足额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房屋更新等补助资金。规划中兼顾中医科、中药房规范化建设,为基层发挥中医药的简、便、验、廉优势创造必要条件。

2、落实项目配套资金,顺利推进项目实施。县财政按照人均2元的标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配套经费,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按照省、县8:2的比例配套,建立稳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基本药物制度保障机制。卫生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数量和质量等进行绩效考核,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综合核定收支差额,基本工资全额保障。县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综合核定。即,在核定乡镇卫生院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核定其经常性收入、经常性支出,对其经常性收入不足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财政安排补助。在核定乡镇卫生院经常性收支时,充分考虑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施绩效工资等合理的收支增减因素,按编制、按任务,通过绩效考核,进行多渠道补偿。

4、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根据财政部、卫生部颁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相关规定,我县对乡镇卫生院按医疗收入的2%提取医疗风险基金,用于乡镇卫生院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纠纷赔偿。

5、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及时拨付项目资金。根据《省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制定了相应的项目资金具体使用办法,由有关业务部门实施后报相关考核验收材料到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按照方案要求的项目进度,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下拨项目资金,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6、增加基药报销比例,提高群众受益水平。2010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参合农民在所有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使用的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比非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提高10%,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治疗,使用的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比非基本药物报销比例在此基础上再提高5%,最高报销比例不超过95%。基层医疗机构执行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一般诊疗费已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执行新农合支付比例。

7、推行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含量。推行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将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对医疗费用的约束和费用结构的调整。在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同时,也使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体现。2012年7月份,我县被省卫生厅批准为第二批推行医保付费方式改革试点县。我县高度重视,启动召开了动员大会,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三)坚持竞争性用人机制

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编办五部门《关于印发〈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赣人社字[2011]215号)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定了《县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对各项指标进行细化,改革工作正在平稳、有序推进。

1、科学核定人员编制。全县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单位21个,核定编制数505名(含精神病院70名),全县乡镇卫生院编制最多的藤田镇中心卫生院85名,最少的乡镇卫生院编制也有8名,按市编办核定的乡镇卫生院总数435名已全部落实到基层卫生院。

2、科学设置岗位,实行全员聘用。我县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岗位设置。在合理确定编制人数的基础上,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对聘用人员实行合同管理。并根据相关规定,凡2001年以来新聘用人员必须与用人单位签定聘用合同,实行五年一聘。对医学院校新聘人员五年内没取得执业资格人员一律解聘。

3、公开选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2009年以来,我县公开选聘了14名乡镇卫生院院长,今年我们将再次依据公开、公开、竞争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通过竞争上岗的形式,择优选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力争年内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都进行公开选聘。

4、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补充机制。一是完成了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借用乡镇卫生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选调考试工作,目前正在办理有关调动手续。二是对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进行详细的摸底,制定了对长期离岗占编人员告知书,进行书面告知,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对16名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进行了清退。三是在理顺借用人员、清退离岗人员前提下,对空编单位进行人员补充。急需、缺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一律按照政策规定向社会公开招聘。医疗、公共卫生人员应具备卫生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紧缺的专业也应具备专科以上学历,优先招聘全科医师、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中医药人员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三年共招聘卫技人员179名。四是组织开展全科医师培训,转变基层服务模式。自2009年开始,根据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我县先后派出33名临床类别执业医师、1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参加了省卫生厅举办的全科医师培训班,参训学员涵盖了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

(四)坚持激励性的分配机制

1、明确职责分工,组织领导到位。一是为加强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县政府牵头,卫生、财政、人事等部门组成的“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绩效工资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有序、有效推进绩效工资的实施。二是县卫生局会同人保局、财政局在每年年初制定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综合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明确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卫生局成立了绩效工资考核领导小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根据县卫生局制定的实施办法,结合单位实际,制定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和考核方案,上报县卫生局审核、备案。

2、坚持公开公正,民主实施到位。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制定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遵循公开、公平、民主的原则,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基础性与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比例。

3、建立激励机制,考核监督到位。县卫生局研究制定了《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坚持定期考核与不定期督查相结合,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工作人员收入挂钩。同时出台了《县2011年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职工绩效考核指导意见》,主要是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劳动纪律、医德医风进行考核,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职工月考核结果,作为上月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年度考核结果作为职称(务)晋升、分配、奖励以及聘用、续聘和辞退的主要依据。考核方案明确了绩效考核与社会效益考核挂钩,注重综合考核评价原则,奖优罚劣,全方位监督。

4、统筹资金来源,财政补助到位。全县公共卫生机构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绩效工资财政全额保障;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总额为600.6万元,其中财政保障经费为323.4万元,占53.85%,不足部分通过单位经常性业务收入和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给予全额保障,建立并完善了绩效工资多渠道补偿机制。

5、掌握时间节点,绩效发放到位。掌握绩效起始节点、发放节点和资金到位节点,确保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发放到位。同时,县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基层卫生院“年终结余利润的50%用于发展事业,50%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的实施方案。

(五)坚持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

为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扎实有序地组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我县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配送工作顺利进行。2009年12月24日,我县在沿陂镇中心卫生院正式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2010年,在全县其他6所中心卫生院启动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元月份,全县14所一般卫生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确保工作顺利实施,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县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卫生、发改、监察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县卫生局印发了实施基药工作方案,下发了“关于加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工作管理的通知”,建立了在全市卫生系统推广的“建立健全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1、清查摸底,为集中采购盘点家底。根据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开展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清查摸底工作。一是摸清库存药品数额;二是摸清常用品种及规格;三是摸清常用药品使用数量;四是摸清原有采购渠道及供货商;五是摸清采购价格;六是摸清供货时间及退货程序。

2、培训宣传,为集中采购提供动力。针对基层卫生院现状,加大了宣传培训力度。一是宣传相关政策;二是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认识;三是开展三级培训,主管部门参加市级培训,机构负责人培训基药采购方针和审核、验收、付款等程序,药房人员培训网上采购操作实例及基药采购政策规定。

3、检查监督,保集中采购科学合理。一是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下基层开展调查,解决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主管部门将督查列入日常工作范围。采取季度常规督查、年度综合检查,日常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三是会同财政、发改、监察等部门开展督查。

4、通报点评,保集中采购持续发展。建立采购通报制度,对采购数量、品种、占比等进行统计、排位,定期通报;多次召开协调会议,收集基层医疗机构对方案实施的意见、看法,存在的问题和难题,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向上级反映;同时利用会议进行逐个点评。各乡镇卫生院自实施基本药物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以来,取得了明显效果。截止2011年12月底,全县21所乡镇卫生院网上采购药品总金额497.8621万元。其中基本药物442.3226万元,占采购药品总金额的88.84%。(上级要求是大于70%)。

(六)逐步推行乡村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

1、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自2009年12月24日我县在沿陂镇中心卫生院正式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来,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我县乡镇卫生院门诊人均药品费用为24.27元/人次,同比下降36.13%,住院病人均次费用476.29元,其中药品费用353.35元,同比分别下降24.63%、25.31%,门诊病人数增加7.81%,住院病人数增加6.27%,广大农民群众获得了更多医改带来的实惠。

2、开展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一是召开了启动动员会议。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这项民生工程,2012年2月16日,我县召开了由县医改办成员单位负责人、各乡镇政府分管领导、各乡镇卫生院负责人、县直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乡村医生代表、局机关工作人员参加的“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暨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动员大会。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二是制定工作方案。会议结束后,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县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工作方向、实施步骤、实施时段等。同时,为保障乡村医生实施基药后,其个人收入不下降,县新农合管委会制定下发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实施方案(试行)》,将乡镇卫生院、实施基药并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确定为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将一般诊疗费[乡镇卫生院10元、村卫生室6元。包括现有门诊挂号费、门诊检查费、注射费(含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输液、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医技检查费、列入门诊统筹补偿范围。三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工作模式开展。2012年3月份,县卫生局对全县217个行政村的所有卫生室进行了调查摸底,根据调查摸底结果和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确定了藤田镇杏塘村卫生室、沿陂镇水东村卫生室等67个村卫生室为我县实施基药的试点村卫生室。

3、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投资278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79.6万元),对接省里统一规划设计开发一体化的业务系统,实现与新农合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用户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药品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基层业务应用,提高基层规范化服务水平方便城乡居民获得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化、科学化的医疗保健服务,以及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药品和实时结报医药费用服务,有效落实医改措施、监测医改效果,提高管理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加强村卫生室绩效考核和管理。县卫生局每年均组织1-2次乡村医生在岗培训;乡镇卫生院每月组织召开一次乡村医生会议,每月派人到村卫生室指导,年底组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乡村医生公共卫生补助和奖惩的依据,极大的提高了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

二、存在的不足

三年来,我县医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卫生局机关人员编制不足,县农医局所需专业人员严重不足。

2、健康档案等资料管理难度大,实际操作不便。目前,我县的档案均为手工纸质档案,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和慢病档案暂由村级卫生室管理,方便日常的随访管理,在集中体检、复查迎检考核时再统一交到卫生院填写、补充和完善。如果集中放在卫生院,不便于日常随访。孕产妇、0-36个月儿童和预防接种档案则统一放在卫生院管理。

3、服务对象配合不到位。例如体检的问题,虽然多次通知通告,仍有不少对象不来参加,特别是城区的退休人员(许多单位每年会组织到县级医院体检),农村的部分60岁以上老人还常年在外务工;而60岁以下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很难配合进行跟踪随访,特别是城区各单位的在职职工,即使有病也是直接到县级医院找专家,不会到社区或卫生院(所)登记建档和随诊。

4、乡镇卫生院职工绩效考核奖励方案还有待完善,分配机制不灵活,职工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5、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体化管理阻力大、乡村医生积极性不高、乡村医生补偿比例偏低、部分村乡村医生年龄偏大和服务能力偏低等问题。

6、卫生人才结构和素质等方面还不尽合理,特别是卫生管理人才缺乏。卫生管理人员普遍未系统学习过现代医院管理知识,多数管理干部来源于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培训,不能满足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7、卫生医疗机构中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中初级人才的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从经费、政策和工作环境方面重点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重点要加强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能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扎实抓好新农合工作,不断提高住院病人的实际补偿比,让参合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进一步细化措施,创新方法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各项工作,强化督导与考核。

3、认真做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充分调动乡村两级的工作积极性。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部署,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公益性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活力,确保基本药物制度有效、持续运行,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医务人员素质显著提高,逐步实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突出公益、综合改革原则。各地区要突出基层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人事、分配、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以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活力。

(二)坚持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原则。各地区作为此次改革的责任主体,要抓紧制订改革方案,统筹工作安排,确保改革工作平稳、顺利实施。

(三)坚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原则。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用好现有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好改革中的各种问题。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由所在地区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各地区要统筹规划、科学合理设置医疗卫生机构,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1所乡镇卫生院,服务人口在10万人左右或处于几个乡镇中心区域的可设置中心乡镇卫生院,城镇每3至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鼓励和支持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核定的人员编制,作为其聘用人员和核定收支的依据。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防保单位的人员编制,以所在地农业户籍人口数量为基数,按一定比例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以所在社区每月户籍人口数与流动人口数之和的全年平均数为基准,按一定比例核定。市对各地区核定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区财政状况在编制总额内决定编制使用数量,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剂安排。

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覆盖区域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委托非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任务,满足本地区人民群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各地区要建立健全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由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选聘,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他工作人员,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所在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根据核定的编制及岗位设置方案,组织全员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各地区要对未聘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

(三)推进分配制度改革。

各地区要建立有激励、有约束的绩效考核体系,由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便于操作的考核机制,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完成情况,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

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的人员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定期对职工绩效进行考核,实行绩效工资,考核结果与职工收入挂钩。

(四)推进政府补偿机制改革。

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政府负责保障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确保其正常运行。其中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各地区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政府对核定的收支差额给予补助。有条件的地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地区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所需经费的主要责任。

非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如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任务,政府对其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给予合理补偿。政府对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给予适当补助。

四、实施步骤

(一)2010年4月下旬,召开全市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部署会议,市编办完成对各地区的编制核定工作。

(二)2010年4月30日前,各地区完成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方案的制订工作。

(三)2010年6月15日前,各地区组织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员聘用工作。

(四)2010年6月30日前,各地区完成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核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实行绩效工资。

(五)2010年12月底前,各地区妥善安置在编、在册未聘富余人员,落实相关政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市医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各地区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亲自挂帅,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扎实实把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发展和改革、卫生、编制、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在改革中的主导作用,着力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搞好区域卫生布局,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

(二)落实经费保障,强化资金管理。各地区要切实保证改革所需资金,确保各项补助经费足额及时到位。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公开制度,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严禁挤占、截留、挪用行为。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4

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以创新体系机制为重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公益性管理体系和新的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活力,确保基本药物制度有效、持续运行,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医务人员素质显著提高,逐步实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突出公益、综合改革原则。各地区要突出基层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创新体系机制,统筹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系、人事、分配、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以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活力。

(二)坚持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原则。各地区作为此次改革的责任主体,要抓紧制订改革方案,统筹工作安排,确保改革工作平稳、顺利实施。

(三)坚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原则。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用好现有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好改革中的各种问题。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管理体系改革。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由所在地区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各地区要统筹规划、科学合理设置医疗卫生机构,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1所乡镇卫生院,服务人口在10万人左右或处于几个乡镇中心区域的可设置中心乡镇卫生院,城镇每3至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鼓励和支持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核定的人员编制,作为其聘用人员和核定收支的依据。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防保单位的人员编制,以所在地农业户籍人口数量为基数,按一定比例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以所在社区每月户籍人口数与流动人口数之和的全年平均数为基准,按一定比例核定。市对各地区核定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区财政状况在编制总额内决定编制使用数量,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剂安排。

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覆盖区域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委托非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任务,满足本地区人民群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各地区要建立健全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由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选聘,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他工作人员,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所在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根据核定的编制及岗位设置方案,组织全员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各地区要对未聘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

(三)推进分配制度改革。

各地区要建立有激励、有约束的绩效考核体系,由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便于操作的考核机制,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完成情况,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

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的人员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定期对职工绩效进行考核,实行绩效工资,考核结果与职工收入挂钩。

(四)推进政府补偿机制改革。

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政府负责保障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确保其正常运行。其中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各地区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政府对核定的收支差额给予补助。有条件的地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地区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所需经费的主要责任。那一世

非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如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任务,政府对其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给予合理补偿。政府对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给予适当补助。

四、实施步骤

(一)年月下旬,召开全市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综合改革工作部署会议,市编办完成对各地区的编制核定工作。

(二)年月日前,各地区完成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综合改革方案的制订工作。

(三)年月日前,各地区组织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员聘用工作。

(四)年月日前,各地区完成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核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实行绩效工资。

(五)年月底前,各地区妥善安置在编、在册未聘富余人员,落实相关政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综合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市医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各地区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亲自挂帅,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扎实实把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发展和改革、卫生、编制、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在改革中的主导作用,着力创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搞好区域卫生布局,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

(二)落实经费保障,强化资金管理。各地区要切实保证改革所需资金,确保各项补助经费足额及时到位。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公开制度,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严禁挤占、截留、挪用行为。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5

关键词: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绩效考核

一、引言

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情况来看,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绩效考核是非常重要的三项工作。做好这三项工作,不仅能对资金利用进行科学合理安排,还能促进资金利用效率提高,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与发展。同时这三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预算管理、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之间的关系

(一)预算管理、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紧密相联

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绩效考核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日常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三项重要内容。同时这三者之间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加强预算管理、成本核算能推动绩效考核顺利实施

绩效考核推行过程中,离不开资金的使用,通过资金合理安排及运用,有利于激发员工工作主动性。而做好预算管理、成本核算,能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为绩效考核的推行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资保障。进而促进绩效考核工作顺利推进,从而更好调动工作人员热情,促进他们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能确保预算管理、成本核算有效落实

通过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对绩效考核各项工作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建立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促进工作人员更好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做好预算管理、成本核算工作,对资金使用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增强成本核算准确性,也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和发展。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管理、成本核算存在的不足

(一)预算、核算准确性不够

预算编制中,对收入、支出预算的编制存在不全面、不细致的情况,没有对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安排,影响核算的准确性。核算过程中忽视对每个细节问题的审核,对资金使用的核算不到位,影响核算准确性,制约工作水平提高。

(二)预算、核算执行力度较差

通常比较重视预算工作,但预算执行力度不够。还有一些机构在预算编制中将工作重心放在数字计划上,使得编制工作完成后出现单纯的数字和表格。相关执行条款和约束规定缺乏,导致预算编制出现形式化趋势,难以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另外,核算执行力度较差,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核算,使得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改进,对机构资金运用产生不利影响。

(三)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考核指标、程序、方案存在不完善之处,考核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绩效考核执行力度不够,难以及时有效规范医院工作人员各项行为。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影响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工作。

四、加强预算管理、成本核算,推动绩效考核顺利进行的对策

(一)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与合理性

预算编制应该由单位专业人员负责,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合作,重视与财务部门联系与沟通,综合考虑本单位实际情况,对部门发展进行科学合理预测,编制有效的年度收支预算。收入预算编制应包括医疗收入、财政补贴收入、上级补贴收入、其他收入。支出预算编制应包括医疗卫生支出、财政基建设备补助支出、其它支出。必须列出各项预算明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强化预算执行力度

加强预算管理,要严格执行预算收支,有效指导日常工作。预算执行要贯穿于计划年度始终,按月逐级分解,确保各部门完成自己的工作。建立预算分析报告制度,对预算执行进行及时跟踪。发现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和完善,确保预算落实到位。

(三)做好成本核算工作

成本核算工作人员要加强对资金支出的核算力度,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核算工作,确保预算执行到位。在资金运行过程中,也要分阶段进行成本核算,参照预算计划进行,实现对预算的动态管理和控制,确保预算支出合理。在年终成本核算中,要总结经验,明确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从而为将来的工作服务,更好指导下一年度的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工作,促进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预算管理与成本核算顺利实施

在机构日常运行中,加强对预算的考核工作,促进机构工作水平提升,调动员工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整个机构内部活力与动力,有利于预算任务顺利完成,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水平。另外,实施绩效考核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日常工作中,要将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成立绩效管理组织、制定绩效管理方案、确定各项管理指标、明确管理程序方法,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有效规范绩效考核的日常工作。另外还要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与部门收支情况、医疗卫生服务数量和质量、群众满意度等联系起来。将预算与员工绩效考评、薪酬发放等指标结合,做好成本核算工作,确保各项资金支出合理,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进而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运行。

五、结束语

总之,预算管理、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把握三者的关系,提高预算管理、成本核算水平,完善绩效考核工作,为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赵云,许世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制度比较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3(4),14-18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6

一、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一)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效

抓住投入补偿、采购供应、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等关键环节,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措施。做好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开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助资金考核结算。分析解决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的“短板”和“瓶颈”问题,充实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

(二)促进基本药物制度有序拓展

有序推进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没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社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确保每个社区都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

(三)完善基本药物采购供应机制

全面实施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坚持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协调机制,对临床必需的短缺药品从供应、使用、结算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管。定期了解基本药物采购供应情况,建立药品采购供应责任约谈和不良记录公示制度,严格执行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保障基本药物及时供应和资金支付。

(四)加强基本药物合理应用监管

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合理用药培训、《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扎实推进处方点评工作,定期公示处方点评结果,将基本药物学习培训和规范使用情况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内容,促进基本药物合理应用。

(五)扎实推进基本诊疗路径管理

继续落实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增加基本诊疗路径管理病种,扩大路径实施范围,开展路径知识培训,开展以路径管理质量和数量为对象的绩效考核,建立路径管理质量监测和绩效评估体系。

(六)推进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建设

落实医疗机构入网登记,扫码器和数字证书的配置,完成系统联调联试和操作培训,实现扫码药品(疫苗)信息数据上传到国家药品监管网。依托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使药品(疫苗)信息能够及时流转,并能与药品采购使用、阳光医药网上监管等现有卫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现药品(疫苗)生产、供应及使用全程电子监管。

(七)加强药政管理专业队伍建设

推动贯彻“十二五”药师人才发展规划,落实药学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注重执业素质培养,提升药学人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八)统筹协调做好其他药政工作

按照医改工作要求,对全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评价考核,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协助有关部门和股室贯彻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制度,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和不良反应监测。及时政策信息,沟通交流经验做法。

二、着力推进基层卫生改革发展

(九)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独立法人设置。开展全省乡镇卫生院名单重新确认工作。

(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

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开展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示范村卫生室”创建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十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2014年3月—11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化、业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及信息共享化活动,不断提升全县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四化一提升”活动。继续做好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建设试点工作,对2011、2012年项目建设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三、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十二)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

严格按照乡村医生各项补助经费发放时间节点和发放比例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40%的工作任务和项目经费交付给乡村医生。落实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由每人次6元提高到每人次9元的补助政策。确保乡村医生各项补助经费按时足额到位。

(十三)加强村卫生室建设

按照国债资金村卫生室建设项目要求,对村卫生室业务用房、设备购置进行标准化建设,努力消灭“空白村”。

(十四)积极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在“行政业务统一管理、技术流程统一规范、药品器械统一采购、绩效考核统一执行”基本型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向人员、财产、财务统一管理的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模式发展。鼓励各地村卫生室由政府或集体举办,乡村医生由乡镇卫生院实行聘用制管理,乡村医生社会保障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

(十五)开展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工作

依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开展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并按要求做好注册信息备案工作。

四、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十六)加强健康档案管理

按照国家规范的要求,继续健康档案电子化、规范化管理工作,并由当前以个人为单位的电子档案逐步过度并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电子档案管理。为规范纸质档案管理,各单位要建立健康档案室,购置档案柜,由卫生局统一印制健康档案盒,对健康档案装盒进行管理。

(十七)做好重点人群的管理工作

一是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与预防接种结合起来;二是将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与孕产妇信息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三是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与专业机构信息共享结合起来;四是将高血压和糖尿病人的筛查与临床工作结合起来;五是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行动计划,落实高血压和糖尿病“体检、巡诊、健教”三方面10项防治措施;六是做好重点人群的动态管理与服务。

(十八)继续推广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

到2014年底,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乡镇卫生院达到50%,以县为单位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落实。

(十九)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

建立健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项目协调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专业机构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职责、任务。加强日常监管,做到县级综合督查每半年不少于一次,县级业务主管单位指导每季不少于一次;乡镇卫生院督查村卫生室每月不少于一次的“111”督查机制。同时继续实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展监测、月度报告和月通报制度。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7

一、考核目的

建立以岗位职责

为依据,以工作绩效为重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机制,实行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相挂钩的激励分配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构建合理有序、激励有效、保障有力的收入分配新格局,充分保护和调动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考核原则

(一)坚持突出公益性质,强调公益目标和社会效益,防止出现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不良倾向;

(二)坚持以岗位职责为考核依据,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为重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体现技术、风险因素;

(三)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分类管理,分级考核,充分发挥政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两个积极性和双重考核作用;

(四)坚持绩效考核与个人收入挂钩,适当拉开收入分配差距,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

(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考核,注重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和考核结果的公信力,逐步实现以网络信息化手段考核。

三、考核对象

卫生院正式在岗在编工作人员。

四、考核内容

(一)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考核内容实行百分制,主要包括公共考核项目和岗位考核项目两部分,其中公共考核项目x分,岗位考核项目x分。公共考核项目主要考核医德医风、工作态度、组织纪律、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岗位绩效考核结合医、护、药、技、管理、工勤岗位的不同特点和要求,主要考核其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成效等情况。

五、考核方法

(一)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得分计算。

工作人员绩效考核要实行综合评价,在科学计算个人公共考核项目、岗位考核项目得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岗位系数、满意度系数,按以下公式计算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最终得分:

个人绩效考核得分=(个人公共考核项目得分+岗位考核项目考核得分)×岗位系数×满意度系数。

岗位系数要体现技术、风险和工作量等因素,一般为x;满意度系数测评要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确定测评对象,一般以日常考核测评结果为主。

六、考核等次及结果运用

(一)绩效考核等次。

机构负责人绩效考核的结果可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机构负责人绩效考核结果与机构绩效考核结果相衔接,原则上机构考核达不到良好及以上等次的

,机构负责人绩效考核结果不能确定为优秀。

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结果按绩效考核得分划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得分x以上的为优秀,x分为合格,x分为基本合格,x分以下为不合格。原则上,工作人员绩效考核优秀的人数不超过本单位参加考核人数的x%。本单位当年绩效考核获得优秀等次的,其工作人员考核优秀的比例可提高到x%。绩效考核结果要与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结果挂钩。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当事人绩效考核结果确定为不合格等次;

1、触犯国家法律法规并受到相关处罚的;

2、严重违反所在单位规章制度,干扰单位正常工作秩序,给单位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

3、工作中发生医疗事故或造成单位重大经济、名誉损失的;

4、经常迟到、早退、旷工或请假超过国家规定天数的;

5、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考核结果使用。

绩效考核结果是机构主要负责人、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发放的主要依据。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应当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拉开档次,对考核等次或分值较低的人员扣减发放。具体发放办法、标准、扣减比例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机构主要负责人的绩效工资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确定,由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发放,其绩效工资水平要与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相衔接。

个人绩效考核结果要作为领导干部考核任用、工作人员岗位聘任、职称晋升、表彰奖励、进修培训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结果记入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档案。

七、组织实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人员绩效考核是深化综合改革、实施绩效工资的重要环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因地制宜。根据本意见,抓紧研究制定本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标准和办法。精心部署,严肃考核纪律,不断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切实调动和保护广大基层卫生人员的积极性。

社区医院绩效考核方案二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的制度建设,强化医院管理,明确工作职责,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医院管理宗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完成上级下达以及本院的各项工作任务。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经院委会研究决定,在区卫生局制定绩效考核基础上制定此方案。

一、行为准则

(一)道德守则

1、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医疗卫生事业。

2、崇尚科学,开拓进取,团结合作,勇于奉献,自觉承担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3、遵守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科学施治。

4、恪守职业道德,一视同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5、文明行医,不以职业牟利,不向患者索要馈赠,不开搭车药,搭车检查,拒收“红包”,自觉抵制各种商业贿赂行为。

6、注重医患沟通,保护患者知情权和隐私权,关心、爱护、理解、尊重患者。

7、遵纪守法,遵守执业范围和类别,客观、真实、及时书写医疗文书,依法出具有关医学证明,依法开展诊疗活动。

8、勤奋学习,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

9、履行职责,随时接受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的指令和义务。

10、履行社会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宣传和普及卫生保健知识。

(二)行为守则

1、在医疗场所或诊疗活动中应着装工作装,佩戴胸卡(标明姓名、科室、职务或职称等)。

2、仪表端庄,衣帽整洁。男医务人员不留胡须、长发,不穿背心、短裤、拖鞋等;女医务人员不浓妆艳抹,不留长指甲,着装忌薄、露、透。

3、提倡讲普通话,语言温和、清晰、亲切、通俗,使用尊称。

4、使用文明用语。

5、工作期间不进行非医疗性活动,不大声喧哗、聚众聊天,不在医疗场所及公共场所吸烟。禁止酒后从事医疗活动。

6、诊查患者时态度和蔼、神态自然,亲切耐心,举止优雅。

7、诊疗行为体现人文关怀,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检查前、后规范洗手,冬天要先暖手后检查。

8、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疗护理核心制度。

9、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书写医疗文书,不得涂改、伪造、隐匿、销毁医疗文书及有关资料。

10、进行试验性临床医疗,需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在医疗活动中发生医疗争议时,医务人员须立即向科室责任人报告,同时依法按程序处理,并向患者耐心解释说明,防止矛盾激化。

12、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须分类弃置,废弃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弃置于专用利器盒内,敷料、棉球、棉签等弃置于内衬黄色塑料袋的密闭容器内;易患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后的敷料、棉球等弃置于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并加以警示标识。

二、考勤、休班制度

医院实行定时考勤不定时抽查相结合。早x分,x点下班,下午x分上班,x点下班。点名不到者为迟到,每发现一次扣当事人x分。每月x天休班,经科主任同意。院委会成员向院办公室交休班条。在班人员抽查二十分钟不在岗,按休班处理,如累计旷班x次扣除当事人当月绩效工资。

三、值班期间禁止搞娱乐活动,如:打扑克牌、玩麻将,如发现一次扣当事人x分

上班时间不得干私活,如发现扣当事人x分。本院职工因工作或其他原因发生争吵,听从劝解者不追究,若不听劝阻,逐步升级有院内外人员参与者,不问谁是谁非,双方一律停班,凡在院内打架斗殴,闹事的,扣除当事人当月绩效工资。对不服从管理的报镇政府,区卫生局处理,后果自负。

四、收款室为临床科室收款的合法科室,发现其他科收款为私收款,发现一次扣除当事人当月绩效工资

停职检查者上报镇纪委,卫生局纪委处理,严重予以除名。收款室应严格按省物价局的规定收款,收款后开发票,项目必须填全填清,杜绝开假发票,谁违反规定,所引起的一切后果自己承担。各科室每天对帐,一日一清。

五、卫生制度

1、医务人员应树立讲文明、讲卫生的风尚,做到勤打扫、勤整理,保持室内外清洁。

2、积极维护公共财物及办公室卫生,做到不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室内及走廊不随意放置杂物。

3、院内卫生实行分区管理制度,卫生区由院办公室统一划分到各科,并责任到人,各卫生区域应保持洁净。

4、每周一或周六,院办公室将组织卫生检查小组成员逐科检查,当月如发现三次清扫不彻底,扣除该科室责任人的当月绩效工资的50%,扣除该科室人员当月绩效工资的x%。

六、药库、中西药房是医院的经济重地

非本科室人员不得随便出入。药品应分类摆放,保持清洁,同类药品先进的先卖,近期失效的及时登记,报药库负责人,同时报告院长办。药库微机化管理,不定期抽查药品,发现药品短缺,扣该科室所有人员当月绩效工资。

七、严格财务管理,实行院长财务一枝笔

所有开支报销均有院长签字即可报销,无院长签字任何人不得随便支取现金。否则,扣除财务科人员的当月绩效工资。

八、婚假x天(包括六天休班),丧假半月,产假六个月,其他按有关文件执行

病假、意外伤害由对方赔偿的,休班期间一律没有工资。经调查核实,确为病假,工资照发,无奖金、无点名费,病假工资为区财政每月对每人的拨款数额。凡弄虚作假,开假病历者,一经发现核实,除停发工资,并交区卫生局处理。事假期间无工资,每月总工资除x天,休几天扣除几天。

九、每月x号前各科负责人把下月排班表一式两份交院办公室审定

否则扣科室负责人x分。

十、科室出现医疗事故

科室承担x%,其余职工承担x%,医院承担x%,如因个人原因造成工作不认真一切后果自己承担,医院不负责任。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8

[关键词]医联体;财务管理;会计核算

1国内外医联体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与实践进展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对如何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流通、信息共享,进而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关于“医疗资源整合”(Healthintegration),国外研究更多提及的概念是“整合型卫生服务”,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界定为“对卫生服务加以组织和管理,使居民和患者能够及时获得所需的服务”,而医联体是实现方式之一。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integratedDeliverySystem,iDS),涵盖外部整合和内部整合,整合领域覆盖初级卫生保健、医疗中心,主要形式包括健康维护组织(Healthmaintenanceorganization,Hmo)、医疗责任组织(accountableCareorganization,a-Co,)、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thepatient-CenteredmedicalHome,pCmH)。英国、德国、加拿大也积极推进医疗机构之间服务的整合,重点领域是初级卫生保健。可见,国外整合型卫生服务建设在制度设计及发展进程上与我国不尽相同,梳理其组织模式、建设原则、利益主体、质量评价等方面,对我国推进医联体建设有借鉴意义。

1.2国内研究与实践进展

我国有关医联体的政策文件最早可以追溯至2010年,而后逐年递增,近两年来全国及各地区颁布的有医联体政策数量大幅增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卫医发〔2016〕75号)界定了医联体的概念、四种组织模式(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两步走建设目标(2017年建立医疗联合体制度框架,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和重大作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载体)。在此基础上,各地相继出台医联体建设指导意见、方案、医保及药械采购方面的配套文件,落实及推进医联体建设。随着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合作日益深入、业务往来逐渐增多,对人、财、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医联体机构在财务报表编制及会计核算方面存在“原始资料获取难、设备耗材入账难、业务收入计量难、业绩核算分配难”等问题,在经济运行效果监测方面存在“监测不及时、指标不完善”等问题,都是现阶段医联体实际操作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对医联体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模式、内部会计核算、法人治理结构、财政补偿机制等方面。财务管理模式方面,紧密型医联体对财务管理集中管理要求较高,需成立医院财务管理中心,从全口径、全功能角度整合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实现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业务协同、决策支持、监督审批“五统一”。会计核算方面,目前的难点是双向转诊病人医药费用核算,医疗业务往来票据入账、成本核算、收入计量,财产物资代采购与入账,各机构间绩效考核与分配。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紧密型医联体医疗服务效率最优,但需纵向整合二级、一级医疗机构,也要考虑经营理念、权责机制、管理结构等方面的重组风险。财政补偿机制方面,在保证分级拨付财政补偿机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加大对医联体整体的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加强绩效考核,促使医联体形成真正的利益统一体。

2医联体主要经济活动分析

医联体内部主要经济活动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其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编制财务管理流程及会计核算方法的逻辑起点。本研究主要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结合各地医联体建设指导意见和方案、文献分析结果,将医联体内部主要经济活动归纳为三类———技术支持类、资源共享类、信息建设类,分别将其对应于四种医联体组织模式(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

2.1技术支持类

技术支持类经济活动主要包括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核心目标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对应模式有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既可以是松散型,也可以是紧密型。

2.2资源共享类

资源共享类经济活动主要分为医疗业务资源共享和非医疗业务资源共享,医疗业务主要包括医联体共建共享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相关诊疗业务(会诊、坐诊、转诊)等,非医疗业务主要包括消毒供应、药品供应、耗材供应、委托管理等;核心目标是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对应模式有紧密型/半紧密型医联体和医共体。

2.3信息建设类

信息建设类经济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及维护健康管理信息平台或远程医疗协作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便于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核心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医联体的支撑作用,实现医联体内诊疗信息的及时互联互通;对应模式为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既可以是松散型,也可以是紧密型。

3基于医联体主要经济活动的财会问题探析

3.1组织管理方面

紧密型/半紧密型医联体大多设有理事会、监事会、多个并列资源/业务中心及综合管理中心,组织架构利于分工,但不利于统筹管理。例如,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的业务科室、辅助科室、财务处、绩效工资管理中心之间的交叉衔接,对医疗交叉业务计量、财务票据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专家合作帮扶、绩效考核与分配等业务带来了挑战。

3.2技术支持类经济活动方面

2018年7月26日出台的《医疗联合体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方案(试行)》(国卫医发〔2018〕26号)提出了“医联体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医联体)”,共有5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37项三级指标,其中6项三级指标涉及技术支持类经济活动。例如,医联体内上级医院派医务人员开展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业务情况(定性),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机构派出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人次数及占比,牵头医院帮助下级医疗机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数量,牵头医院帮扶下级医疗机构开展专科建设的情况(定性),基层医务人员去上级医院学习进修的人次数,帮扶下级医疗机构提升管理能力情况(定性),等等。但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医联体内部技术支持类经济活动定性要求多、定量要求少,考核难度大;二是资金筹集渠道有限,政府主体责任有待落实;三是成本核算有待加强;四是如何将财政补助资金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有待进一步完善。

3.3资源共享类经济活动方面

紧密型/半紧密型医联体大多成立了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开展转诊、会诊及合作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出诊等业务,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影像诊断、检查检验类医疗服务,多以上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折扣,或基层医疗机构返还上级医院医疗费用的形式结算,在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规范性、科学性及制度化上仍需加强。例如,在制定折扣或返还比率时缺乏成本核算,没有及时将其列入医联体合作协议,并进行动态监控及定期调整;会计核算科目及支付票据有待进一步规范。二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提出“在医联体(包括跨区域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在签订帮扶或者托管协议的医疗机构内执业,不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但从医联体集中管理的角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出诊的专家应由上级医院统一安排及备案。同时,各医院对专家出诊费的标准不一致,有的是基层医疗机构以劳务费形式发放至个人(个人账户在上级医院备案,统一将账户转给基层医疗机构),有的是将专家出诊挂号费支付给上级医院,还有的是集团统一补偿,等等。

4对策建议

4.1成立医联体建设办公室,协调医联体人、财、物集中管理

由上级医院牵头建立医联体建设办公室,作为紧密型/半紧密型医联体常设中间机构,两端分别衔接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各科室,负责合作协议及补充协议签订、双向转诊落实、检查化验等资源共享、人员培训及帮扶、信息互联互通、业务量核实与计量、绩效工资及激励机制改革等工作,成为紧密型/半紧密型医联体人、财、物集中管理的纽带。如医联体各机构共享检查检验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结算统计表提交给医联体建设办公室,医联体建设办公室送审检验科审核,无误后通知财务科收款并开具发票,同时提交绩效考核机构计入工作量。

4.2明确医联体专项资金,加大资源下沉考核力度

对技术支持类经济活动,建议各级政府落实办医主体责任,完善财政补偿机制,设立医联体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医改专项补助资金,对基层医疗机构予以补贴;由基层医疗机构则依据上级医院提供带教、查房、质控、巡诊等技术帮扶和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统一支付给上级医院(建议可支付一次),从而引导上级医院在医联体中切实履行责任、主动帮扶,发挥引领作用。同时,上级医院将绩效考核计入工作量,并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参照医联体合作协议确定的标准,进行考核与奖励,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人事任免、评优评先等重要依据,与医务人员绩效工资、进修、晋升等挂钩。

4.3加强医疗业务成本核算,确保医联体可持续发展

医联体在开展医学影像、检查检验、心电诊断、病理诊断等项目前,上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均应开展合作项目成本核算,计算合作项目基线成本率。将合作项目基线成本率作为医联体内签订合作项目协议折扣率或返款率的封顶线。同时以半年为一个周期,监测及分析合作项目运行成本。相应业务科室也应对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核算和监测。以检验科为例,其重要成本组成部分为试剂成本,可从合作项目实际成本核算的角度,剖析检验科核心成本项目的情况。

4.4配套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医联体管理效率

建立集中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是医联体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效财务管理的必要手段。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医联体应将财务管理的相关业务流程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清晰反映医联体业务及经营状况,快速核对现金、支票等票据,及时把控医联体各成员机构业务收支状况,便于财务人员及时跟进分析,实现事前控制、事中管理和事后追踪;第二,重新梳理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统一的财务制度,满足医联体财务管理与监控要求。通过设置会计核算系统权限和预警功能提示,做到对会计事项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监督,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同时,按一定的财务管理程序和方法,设置医联体财务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统一会计报表和会计核算方式,实现财务数据的集中管理。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9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20所镇(中心)卫生院、246所村卫生室。我县从2011年7月1日起,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有药品全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我县始终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精心组织,全力推进,该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省市的充分肯定,把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及时研究、精心部署,目前工作开展顺利、成效明显。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建章立制,为制度实施提供强大组织保障。

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发了《XX县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XX县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方案》等政策文件,并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专题会议、政府常务会议以及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会议,传达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文件精神,听取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情况汇报。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深入一线,多次带领县卫生、财政、人社等部门负责人,深入乡镇卫生院进行实地调研,认真了解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拿出解决措施,为基本药物制度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1、规范采购,实行基本药物统一配送、统一支付。为规范基本药物的采购,我们要求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要求编制申报计划,每月上报两次,局采购办公室每月3号和15号统一审核。建立了全县基本药物专用账户,实行基本药物结算款项专户管理、统一支付。为提高基本药物配送效率,保证基本药物统一集中采购、付款,我县制定了《XX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货款集中支付工作流程》。每月25日前将核定采购周转资金上缴至专用账户,每月30号前付上月药款,回款率达100%。

2、建立医疗机构、配送企业考核机制。我们还成立了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监督委员会,对基本药物采购全程进行监督,规范了进货渠道,杜绝了采购价格弄虚作假现象发生。建立了质量监管机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基药供应商的诚信警示机制和定期督查通报制度。我县还组织了由纪委牵头,卫生局、发改委、药监局、招投标管理中心等参与的联合督查组,对全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改以来执行药品网上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支付回款、零差价率销售等专项检查。根据省卫生厅《XX省基本药物集中采购考核评价暂行办法》(苏卫药政[2012]6号)及《XX省基本药物供货企业积分考核管理暂行办法》(苏卫规药政[2012]2号)文件的要求,每月按照流程对供货企业进行网上积分考核,《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考核评价汇总表》每季度按时考核上报市药械采购服务中心。

3、财政扶持,确保实施可持性发展。完善财政补偿机制,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医改补助资金,优先保障人员和服务经费。我县相继出台了《XX县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实施意见》、《XX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补助办法》、《XX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工作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和绩效工资标准。自2011年7月以来,全县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开始,县财政每年投入约2600多万元,补助镇村医疗机构。同时,对发展建设、人才培养、风险防范和卫生应急等方面资金,进行了专题的研究,安排了专门的计划。至目前,全县没有一个医疗卫生单位因为资金问题影响运行、影响稳定。

4、强化监管,确保制度健康有序推行。在配备基药管理人员、加强采供环节对接、强化法律法规教育和基本药物制度宣传的同时,通过定期不定期对镇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督查检查,严防严禁超目录进药、超范围诊疗、超标准收费。专门成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结算服务中心,对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经费统一拨付、资金统一调度、财务统一管理、结算统一把关,确保基本药物补助专款专用,保证医疗机构良好运行。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10

[关键词]绩效考核社区医疗卫生

一、绩效考核相关理论

1、绩效与社区医疗卫生绩效的含义

从广义上看,绩效指所有在岗的工作人员所取得的工作进度或者业务完成的情况;而从狭义上理解,绩效就是工作的效益、效率和满意度综合衡量的情况。以绩效的定义为基础,据国家卫生部和UHpp项目――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与人员分配指导方案课题研究所知,可以将社区医疗卫生绩效定义为――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在追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医疗服务的最大化。

2、绩效考核的目的

绩效考核的直接目的是激励员工。通过绩效考核,管理者能评价员工工作的好坏,调整员工的薪资和绩效奖金,决定员工晋升、降级或终止聘任。同时,通过员工定期与上级进行沟通,管理者能发现员工的优缺点,做到知人善任。而这些的目的就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能够主动地改进工作表现进而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绩效。

绩效考核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组织目标。绩效考核体系是根据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制定的,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又是以组织战略为基准分配的,所以绩效考核实际是检验组织目标是否完成,以便组织根据绩效考核的反馈信息及时修改未来的发展计划,确保本组织长期发展的一个过程。

3、绩效考核的步骤

按照pDCa流程,绩效考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界定工作本身要求,制定考核计划。即分析考核的工作是用哪些因素来衡量其好坏,然后根据分析得出的报告,制定者与被考核就报告进行沟通,从而确定制定考核计划。

(2)考核实施。包括确定和审核考核指标及其标准、选择考核方法,填写考核表格,划定考核等级等。

(3)评估考核结果。对考核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每位员工的绩效评估结果。

(4)结果反馈。即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就评估结果进行沟通,使被考评者了解其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制定下一轮的绩效改进方向。

二、社区医疗卫生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1、社区医疗卫生的服务特点

社区卫生机构是由政府和医疗机构联合举办,以保证社区人民健康生活的机构。它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预防服务、医疗服务、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其中医疗服务就是在医院开展门诊和住院服务,同时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开展家庭治疗、家庭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鉴于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社区医疗卫生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内容难以量化。社区医疗卫生不仅包括门诊,还有家庭治疗和康复,服务的多样性使得服务质量的好坏难以衡量;二是服务对象的能动性导致服务过程的复杂性,社区医疗服务的对象包括患者、即将康复者、健康老年人等,他们对服务的感知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而影响身体和心理因素很多,这导致了社区医疗过程的复杂性。

2、社区医疗卫生绩效考核的影响因素

据现代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有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工作因素。据此,社区医疗卫生绩效考核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1)个人因素。包括医生、护士等医疗人员的能力因素、态度因素和性格因素等。医生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看诊能力、护理人员的能力包括护理知识的掌握和护理能力;态度上,医生的出诊时间、对病人的态度,护理人员的太多都是态度因素;性格上,医疗机构必须挑选有耐心、有爱心、细心的人作为工作人员。

(2)组织因素。包括社区卫生机构环境和社区建设的影响。社区卫生机构的硬件建设、管理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区医疗卫生。

(3)工作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社区文化、社区的硬件建设、社区居民素质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等会影响社区医疗卫生。

3、社区医疗卫生绩效考核现状

没有一套科学、严密、全面且便于操作的绩效考核系统,社区医疗卫生没有严格的检验标准,其筹资活动和建设将难以进行。目前社区医疗卫生绩效的考核一般分为两层,一层是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考核,另一层是社区对医疗人员的绩效考核。多数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社区居民满意度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服务数量多以门诊次数、健康体检人次数、签约家庭户等作为考核指标,而服务质量多以门诊基本药物使用百分比、门诊处方开单合格率等作为考核指标。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社区医疗考核存在以下问题:比如指标选择不合适,很多考核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考核结果没有公开和及时反馈等。

三、社区医疗卫生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1、社区医疗卫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绩效考核应遵循的系统性、层次性、导向性和激励性等原则,以社区医疗卫生相关者为考虑因素,社区医疗卫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如下:

2、社区医疗卫生绩效考核标准和评估主体的确定

在制定社区医疗卫生绩效考核标准时,可以参考社区医疗卫生标杆,结合自身实际定位。总之,在制定标准时,一要注意定量要准确,即标准能用数量表示时尽可能使用数量表示,比如对于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分成三档,用“95%以上为合格得1分,98%以上为良好得3分,用100%为优秀得5分”的标准比“很高、较高、较差”的衡量标准要好;二要注意不同岗位标准不同。比如:对于医疗人员的服务质量的要求就要高于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从社区医疗卫生相关者出发,其绩效考核评估主体分为两部分――政府(卫生行政机构)和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居民,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同时社区可以设意见箱和投诉电话。对于卫生行政机构,其可以向社区卫生机构管理者调取资料,而社区卫生机构可以通过对医疗人员的考核获取相关结果。

3、社区医疗卫生绩效考核的实施

社区医疗卫生绩效考核的实施过程由六个主要环节构成――设立考核组织、明确考核对象、确定考评指标和内容、制定考核标准、选择考核方式、评估考核结果并反馈。在考核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考核不仅仅是人事部的工作。在考核实施过程中,医疗机构的领导必须和人事部一起制定相关计划并实施,同时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

(2)考核就是调工资和发奖金。一些医疗机构在进行绩效考核设计时,主要出发点常常是拉开工作人员的薪资,而不是通过考核发现问题。不可否认,拉开薪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但绩效考核的终极目标是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考核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反馈信息的运用,以便医疗服务的持续改进。

(3)尽量避免考核误差。在考核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因考评主体的私人原因而造成考核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同时要避免社区医疗人员为了提高考核绩效而贿赂卫生行政人员的现象发生。

四、案例分析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社区卫生的投入,尽管社区卫生机构在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但还是有部分机构做得不错。下面就以北京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说明如何实施社区医疗卫生绩效考核。

该社区实施的是两级考核、两级分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群众满意度、资源利用度、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等四部分。具体而言,工作数量根据工作的风险、工作强度、责任大小和单位时间设定不同的系数,然后将工作系数乘以工作时间得出工作数量的分数,奖金额由分数确定。奖金额乘以工作质量得分、满意度得分和资源利用率得分然后得到绩效工资的总额。

通过绩效考核的实施,该中心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门诊量上升了24%,平均处方额、门诊次均费都有所下降,并在2008年北京市绩效考核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对于处在改革发展阶段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借鉴此社区的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1]姚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人绩效考核方案初探》,医院教育,2009.6

[2]李瑶,《社区卫生绩效考核,说易难行》,医药经济报,2009.5

[3]王真袖,《医院绩效考核避入四大误区》,科技创新导报,2009.08

[4]徐安娜,《医院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研究》,经济师,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