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化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6:33

古典文化常识篇1

一、高校古典舞教学的价值体现

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纷纷设立,其中古典舞教学在舞蹈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舞蹈教学内容庞杂,其培养目标在于既要求培养学生掌握舞蹈基础知识,也具备舞蹈表演和研究的专业人才。舞蹈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训练才能达到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价值非常重要。首先,中国古典舞在肢体形态动作训练中具有重要作用,舞蹈是以人体为物质载体,以肢体动作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因而肢体形态动作的训练非常重要,是舞蹈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次,中国古典舞在舞蹈意识培养上也具有重要体现,舞蹈训练中要求学习者的情志和神韵专注在舞蹈上,体现舞蹈的感染力,深化和升华肢体动作。最后,中国古典舞训练对于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古典舞训练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古典舞需要以我国文化价值作为重要支撑,在舞台上彰显文化,在训练中沉淀文化。

二、我国高校的古典舞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古典舞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优秀作品引起人们对古典舞的兴趣和关注。在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课时量时非常有限的,通常一周只有两个课时左右的学习时间,学生学习时间较少,虽然学生自觉学习意识较强,但课程紧张仍无法保证学习的质量。在古典舞教学中,教师水平也是影响学生古典舞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我国高校古典舞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这影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教学活动效果的取得。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必须自身素质过硬,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教学。

三、高校古典舞教学的发展建议

(一)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古典舞教学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的积累沉淀,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深厚。中国古典舞教学要依托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据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丰富古典舞教学内容。我国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以仁德孝和礼为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基本方法。我国古代的祭孔乐舞就是儒家文化在古典舞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古典舞训练中可以借助道具体现我国古典文化,展现物我合一,内外合一的审美规范;在舞蹈中培养学生平和静穆的心境,将课堂训练中的兴趣爱好转化为信仰,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舞的热情。

(二)加强古典舞学科交流活动

交流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如语言、文字、符号、动作等表达行为者的思想,是人类了解和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古典舞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古典舞教学中的交流活动可以分为教学交流和学术交流。前者一般包括教学观摩课和演出实践等活动,后者一般包括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专题讨论、研讨会内容,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对古典舞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古典舞交流活动中,教学交流是师生间学习的最直观方式,师生从教学活动中不断审视他人和自我行为。学生在课堂内外可在教师和同学的知道下完善剧目,提高自己的能力,使得舞蹈情节和动作符合作品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多维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实现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

(三)创作古典舞剧目,培养古典舞人才

古典舞的发展离不开剧目创作,要坚持以优秀的剧目促进古典舞的发展,不论是原创还是二度创作都是古典舞教学发展的重要方法。任何舞蹈比赛都需要进行创作,因此好的剧目对于舞蹈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典舞剧目创作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编导能力,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技能。古典舞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要加强对高校舞蹈教师培养,不端倪提高教师培养人才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在培养中培养,用人才塑人才。当前,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高校古典舞专业要注意培养舞蹈通识人才,调整教学培养方案,以社会需求整合高校现有舞蹈专业。

古典文化常识篇2

关键词:经典诵读;家校配合;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经典诵读纳入了学校的教学中,也有更多的学生加入经典诵读的队伍。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但是,在经典诵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经典诵读质量的提升。因此,本文将经典诵读作为重点,对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一)开阔学生视野,加强文化积累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教学,不仅能够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文化底蕴,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另外,我国经典的古诗文中既包括优美的文字和语句,又包括具有韵味和旋律的语句。通过经典诗句的阅读,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积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诗意生活,净化学生心灵

经典诵读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净化。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经典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用诗意的眼光去感受世界、认知世界。另外,经典的古诗文中包含很多非常美好的元素,教师在组织经典诵读时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化的感知,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对经典文化的理解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储备和知识认知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不能充分理解经典文化,导致在经典诵读时不能深入地掌握经典文化。虽然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尝试新鲜的事物,但是却没有耐心,对于枯燥的事物会非常反感。经典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比较枯燥,背诵起来非常困难,这样不仅会泯灭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教师对经典诵读缺少认知

通常来说,小学教师在实施经典诵读时所使用的素材都是教材中的古诗文,他们认为带领学生诵读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实际上,这种思维是错误的,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进行古诗文的背诵。

(三)诵读时间不够充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所以留给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间就会很少,再加上诵读的时间比较分散,不利于诵读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另外,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如果让他们课后自行进行经典诵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经典诵读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形成习惯,才能感知文化带来的魅力,所以一定要规划好经典诵读的时间。

三、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经典诵读环境的创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时,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相应的诵读环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校园环境的改善,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从精神方面来讲,可以加强校园活动的宣传,制定符合经典文化传承的校训,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诵读活动,诵读比赛、校园朗诵节等,还可以举办关于经典文化的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精神层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诵读环境。比如,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古诗文朗诵比赛,调动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热情,为其创造相应的环境。从物质方面来讲,可以在校园和班级中张贴一些经典文化的宣传海报,并且进行全校的评比。

(二)经典诵读方法的转变

1.重复诵读,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经典诵读,能够加强学生对美的感受,教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重复诵读,使学生对古诗文的节奏、词义等进行良好的把握,从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游子吟》的教学时,学生可能对其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句理解得不是特别深刻,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复朗读,学生会被其中的韵律所吸引,逐渐对诗词有所认识,从而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2.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认知

教师在实施经典诵读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认知,从而对古诗文中的景象有一个美好的想象,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巍峨的高山,使学生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壮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与诗人产生共鸣,提高了经典诵读的效率。

3.角色扮演,丰富经典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经典诵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表达古诗文的含义,在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理解了古诗文的深层意义。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回乡偶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人以及家乡的父老乡亲,可以想象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这样不仅能够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还能加强学生对该首古诗的理解。

4.加强联系,实现知识拓展

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相关、类似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从而起到拓展学生知识层次的作用,还能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赠汪伦》,这是一首送别诗,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与其他的送别诗联系在一起,并让学生对其进行比较,这样会更加方便学生记忆。

(三)诵读时间的制订

针对诵读时间不充足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定诵读时间。首先,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进行诵读,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诵读的时间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诵读计划的制订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每天诵读的时间,如每天晨读时诵读15分钟,午睡之前诵读15分钟,晚上睡觉之前诵读半个小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诵读的习惯。

(四)家校配合实施诵读

古典文化常识篇3

首先,整个社会的古典文学水平普遍偏低。在当今的中国,不说用口语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文章,不认识繁体字的大有人在。中国古文博大精深,是世界最难学的语言和文化之一,其中“假字”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在中国各大古典电视剧中,由于怕电视观众看不懂文言文,而对其字幕的配制全套是白话文。其次,古典文学人才的严重匮乏。现代教育中,也许只有大学开设的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和一些古典文学爱好者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而大多数只是迫于义务教育或无意识而接触到它,古代的文学着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中国古典文存在危机的原因

首先,文学教育以现代文学教育为主。、新文化运动至期间,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只有以鲁迅为代表的的文学思想。直到1978年,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恢复高考,才让中国古典文学教育重新回到教育的层面。但由于深受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还是以“照本宣科”的教育理念为主。

其次,应试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以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为例,中国的高中教育,老师会给出文言文中高考的重点,而学生则根据重点去刻板的面对高考。从2002年开始,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的诗歌鉴赏考查由选择题型变为简答题型,改变了以往的诗歌鉴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变为选项分析能力考查的状况。

第三,现代文学多元化的趋势对古典文学造成威胁。文化也是在时代中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发展,1998年,第一本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使台湾和内陆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网络文学的狂潮,此后的题材除了爱情,也有历史、武侠、恐怖、魔幻、侦探、悬疑、纪实等,拉开了一股“新新人类”的“新新文化运动”,人们更加愿意喜欢阅读新颖的题材类型。文化种类的增多,人们更愿意接受网络带给我们的快捷、娱乐化的信息,使得古典文学的地位更加削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典文学的教育。

第四,古典文学的接触渠道较少。中国教育的模式普遍是填鸭式教育,这也让在校的学生能够接触到古典文学的机会只限在课堂。但书本上的文言文、古典相对于中国2500年的历史文化来说,只是凤毛麟角。同时由于古代文学在地域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繁密,民族众多,自古以来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使得学生在接受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如何面对古典文学教育存在的危机

首先,加强教师的职业知识素养。古典文学的传教,不一定要按严肃、古板的方法。而是要课内课外的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也必须加强古典文学“深”度、“广”度,才能满足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讲诗经侧重于艺术的角度,突出情感的渗透;讲唐宋文学,侧重想象力的发挥,扩散学生的思维;注重自己在各方面知识的扩展,不应只按教材式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将古典文学拓展到学生心理。

其次,通过多渠道传播学生宣传古典文学教育。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把古典文学上传到网上,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快捷的阅读古典。老师经常带动学生到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地进行交流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美;不断拓展古典文学的传播渠道。

第三,在先进的网络技术中发展古典文学教育。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随着电脑的走家入户,我们的学习、写作条件已相当优越。我国最早论述为学问题的着名专论——荀子《劝学》即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联翩喻体强调了诵读积累的重要意义,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方法常为人们所称道。古典文学电子版的出现,能给那些爱好古典文学又无迹可寻的人,提供一个大量的传播信息库。

古典文化常识篇4

【关键词】古典音乐;欣赏;大学生;审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13-01

古典音乐是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典范(或经典)的音乐,但特指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代表的音乐。就广义而言,该词在使用中常有几个层次的内容:1.从维也纳古典乐派往前追溯一至二个世纪,包括文艺复兴(1430-1650)以来所有欧洲著名音乐家的创作。在这个意义上,古典音乐是指19世纪初叶以前的音乐,区别于浪漫乐派的音乐。2.从维也纳古典乐派往后顺延一个世纪,将浪漫乐派、民族乐派以及有其他倾向的大批作曲家创作包括在内。在这个意义上,古典音乐是指20世纪以前的音乐,有别于20世纪以来现代乐派的音乐。3.将20世纪以来的某些音乐也划入古典音乐的范畴。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不能缺少的语言,也是人类灵魂的升华。从原始人不断抗拒自然界的威胁以及漫长的艰苦劳动中提炼出最早的音乐,到现今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音乐体系,不能不说是一个文明的奇迹。古典音乐是音乐文化的结晶,它包括交响乐、奏鸣曲、清唱剧、管弦乐、歌剧、协奏曲、器乐独奏曲、室内器乐重奏曲等。古典音乐与严肃音乐成为同义词,与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等形成相对的概念。古典音乐具有较为丰富和深刻的内容,艺术形式上较为严谨完美,包含着较多的教育和审美意义。所以,欣赏古典音乐可以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审美能力。通过多年古典音乐的教学实践,总结古典音乐欣赏教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古典音乐的官能欣赏

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知道:最容易进入古典音乐殿堂的就是官能的欣赏,即满足于音乐的直觉感受。也就是说你觉得旋律优美动听或者有振撼力的古典音乐,给学生以力量、振奋精神的古典音乐;或你认为是好的声音、好的音乐可不必考虑其他的内涵。如果有一套较好的音响,学生就更爱听,听得轻松,听得舒服,时间长了学生就很快跟着你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在教学中可以以这种基本意识来引导学生进行古典音乐的欣赏。例如,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舞》,是该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舞剧的节奏干净利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田园般的诗意。学生可以从该舞剧的音乐中感到轻松活泼,在聆听音乐时学生都能将“天鹅湖”优美、典雅的元素联系起来,把“天鹅”的美丽、活泼、天真的元素联系起来。所以说优美动听的旋律、有振撼力的古典音乐,刺激了学生的直觉感受,使他们的直觉感受得到了满足,这就是古典音乐的官能欣赏。长久坚持就能提高大学生对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古典音乐的情感欣赏

再进一步就是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就是通过感受古典音乐的各要素,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主题加以了解分析。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奏是音乐中要拍弱拍强的周期性律的重复进行,基本的节奏所表现的风格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如慢三、慢四一般表现抒情、优美。在曲式表现上圆舞曲表现活泼;进行曲表现有力度等。

旋律也称曲调节,高低起伏的音乐是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发展起来。我们让学生欣赏古典音乐过程中,要让学生思想跟着旋律走,欣赏感觉就容易找到,古典音乐的思想内涵就会清了,也可以从古典音乐的思想内涵中对学生进行审美的能力培养。如水平进行时的旋律表现温柔和优美、宁静;级进和跳进时就是主题推向高潮,表现兴奋、激动和进取;下行时的旋律一般表现激烈转为平静等。

和声也称和弦的应用,一般古典音乐都是多声部的音乐,如果说旋律是横向发展进行,和声就是纵向进行的。如此一来,音乐就丰满起来,也有了气势。音乐力度、速度等这些要素我们可以适当学习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得以掌握。古典音乐作品的曲式、和声、主题是十分规范严谨的,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体验理解。引导学生凭着兴趣进入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是不难实现的。要注意在教学中,学生应在学习一定音乐基础之上进行古典音乐的欣赏,才能全面的理解古典音乐的内涵,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古典音乐欣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理解古典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将有利于提文化修养素质、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古典文化常识篇5

   在前文中我们己经提到有很多人认为古典舞不能够跟随潮流的脚步,也不能进行跨国界的交流,不想现代舞一样,可以与国外的朋友进行沟通。当然,为了使得我国的古典舞能够不断的在国内进行传播,最终将中国的古典文化传播向世界,我们在古典舞的形、神、劲、律方面,都一定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口味,比如说在古典舞的动作形态上,不再追求那些比较夸张复杂的动作,而是基于现代人的审美感官,在动作的设计上更加简洁,情感的表达采用符合现代人的方式,表达的内涵要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依靠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依靠青少年的强大的力量,肯定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这样才能够使得古典舞既不失去传统的古典韵味,又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情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我国的古典舞在对悠久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的价值是不置可否的,然而,古典舞最开始从戏曲当中分离出来也是在50年左右,处于近现代新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目前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才能一方面能够继续传播古典精神,一方面又能够使其发扬光大,在现代人生活当中取得一席之位。我们都知道社会的中坚力量是青少年,我们只有抓住了青少年的主体力量,使他们承担起宣扬中国古典文化的重任,依靠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子,才能够将蕴含着民族精神精髓的中国古典舞流传下去。首先,中国古典舞它具有古代特色,它的古典色彩是不能够被抛弃的。古典舞之所以在价值方面区别人其他的舞蹈,就是因为它在对古典精神的传承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如果失去了这一点,便将失去了其独特的灵魂。然而我们又处在一个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接受信息的渠道非常的多,观众的口味具有现代特色,所以古典舞想要有一席之地,古典舞的形体或者动作的表达都必须要能够让现代的观众所理解并最终接受。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是不一致的。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在物质上都得到了满足,在对精神追求的方面越来越跟随潮流,所以古典舞的创作也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对于古典舞的创作,不再是一味的参照古代的壁画,或者是一些历史资料,单纯的模仿是不行的,他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基础上,填入一些具有古典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后古典舞的传承与创作方面,我们都应该依靠在社会上占据主体地位的青少年,发挥他们的创作才能,将古典舞不断的发扬光大。

   二、强化基础训练,构建身韵审美教学体系

   为了能够将古典舞发扬光大,我们必须要对古典舞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而古典舞的核心又在于身韵教学,所以我们必须要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身韵教学体系。在古典舞中,身韵有很高的训练价值,可以训练表演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并且身韵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目前的实践表明,身韵课程是可以分开进行的,最后进行融会贯通,已经成为了中国古典舞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的古典舞体系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舞蹈者。身韵一直贯穿着整个古典舞的学习当中。身韵是在对戏曲、武术等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的动作特征进行一定的总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它强调在舞蹈的过程当中要以腰部为核心,非常重视对中段的训练。身韵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能够将身韵融入到古典舞的动作当中,它比较重视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练习:点线处理的能力、动作的连接能力、节奏的处理能力以及情感的表达能力「17]。可以说基础训练只是教会了学生们一些基本的动作,而身韵则是引导学生对这些动作进行升华,让整个舞蹈赋予了生命力和张力,给予了其灵魂。我们完全无法想象,如果一个舞蹈缺少了身韵,那将跟行尸走肉一样,空有僵硬的动作,没有古典舞的神韵,没有了内心的灵魂。所以为了能够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古典舞推广开来,我们必须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基础训练,并构建出完善的身韵训练体系,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国人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古典文化常识篇6

1.应如何定位中国古典家具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长河中的地位?

胡德生: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物质上的最丰富的载体首推家具,伦理观念、等级观念、思想观念、审美观念、、生活习俗等传统文化含义都在家具上得到体现,家具的造型、纹饰以及使用上的礼节等也包含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说家具是传统文化与物质相结合且底蕴最丰富的载体。

田家青:很多人只把绘画、瓷器、雕塑看成非常珍贵的艺术品,小看家具的价值,认为只不过实用之物,陈设品或者工艺品。其实则不然,中国家具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同样承载了人的思想和内涵。另外,从家具上还能看到制作者的艺术水准和为人,明式家具的一招一式都反映出制作者的人品和职业道德。

张德祥:中国古典家具同中国书画、陶瓷一样,也是纪录中华文明发展的载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古典家具的价值和地位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直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思成等人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理念,研究中国建筑,从而带动了对中国古典家具的研究。1944年,美国人艾克尔及中国建筑师杨耀共同出版了《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成为全世界第一部有关中国明式家具的学术著作。1985年,王世襄先生出版了《明式家具鉴赏》一书,将古典家具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从此,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失落地位的明式家具逐渐被人们认知,得到了文物界、收藏界和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相较于瓷器、中国书画等传统文化艺术而言,中国古典家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其技艺、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价值。

2.通过哪些途径或方式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古典家具的艺术地位和价值?

胡德生:要提高古典家具的艺术地位和价值,就要充分领会、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家具包含了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内涵,有待于进一步地认识。比如椅子分交椅、圈椅、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靠背椅、凳子、墩子,这其中有很多规矩以及非常严格的等级观念。因此,要宣传、普及传统文化,专家学者要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媒体要进行充分的宣传。

张德祥:目前关于中国古典家具的研究遇到了一些瓶颈,最关键的问题是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评定古典家具优劣的标准,在民间,这个问题更严重。这样在评价古典家具时,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从而导致古典家具的认知度和价值受到影响。因此,制定一个评价古典家具的优劣评判标准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在评判古典家具时也存在误区,就是以物定值,对古典家具的研究只侧重于材质和技法,比如凡是黄花梨、紫檀的家具就认定是好家具。其实,评价古典家具应该全方位的,不能以偏概全。

对于以上问题,我个人的意见是,将古典家具的评价标准进行量化,从珍稀性、材质、艺术性、认知度、保持性等多方面去评判古典家具的价值。

3.当前关于中国古典家具的学术研究领域还有哪些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胡德生:关于古典家具,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很多。比如市场上的收藏家、制作者都说继承明清家具艺术,发扬明清家具传统,口号喊得很响,但是很多人却不清楚明式家具和明代家具的概念和区别。明式家具属于艺术概念,是一种艺术风格;而明代家具属于时间概念,泛指明代生产制作的家具。现在市场上把二者混为一谈,凡是雕花少的一律划为明式家具,这是一种误导。明式家具应该说是明代家具的精品,因此,对明式家具的界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清代家具和清式家具也存在这个问题。

田家青:当今人们对家具价值有一个误区,认为它的价值取决于木料,卖家具的人常说紫檀木料很贵,以后会越来越贵,所以做成家具也会升值,这是一个偷换概念的误导。对艺术品而言,木料只是艺术载体,没有艺术水准的家具,只能停留在使用层面,并不具备艺术品升值的潜力。

无可质疑,在中国古典家具史上,有两类家具达到巅峰,一是明式黄花梨家具,一是清代宫廷家具。历年来,业界对清代宫廷家具的发展有一个错误的理解,认为自清乾隆时期起,清代宫廷家具开始走向下坡,工艺风格趋向繁缛。而在我看来,清代宫廷家具从工艺技巧方面来看,可以说达到了历史发展的顶峰。受西方艺术风格的影响,中西方艺术家同时在宫廷中参与了宫廷家具的设计。如果说明式家具是一位设计者理念的体现,那么清代宫廷家具则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张德祥:目前,对古典家具的研究只侧重在材质和技法方面,缺乏对古典家具身上所承载的“大文化研究”。所谓的“大文化研究”就是从地域、种族、社会形态、宗教影响等各个方面对古典家具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比如,明式家具尤其是江南明式家具受人追捧,不仅仅是因为明式家具所常用的黄花梨材质好,使用价值高;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文人气质更是众多收藏家所喜爱的原因。再比如,清式家具十分繁复,选料精良、用料充裕、技艺细腻,追求富丽而不惜材料,以达到华贵伟岸的效果,这与当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达官显贵们的物质享受集中反映在荣耀富贵的室内陈设上有很大关系。因此,仅从材质、技法方面研究解释古典家具远远不够,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研究。

4.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您认为明清古典家具的市场价位是否合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赏鉴及判断中国古典家具的价值?

胡德生:家具的市场价位若和书画、陶瓷等相比,非常不合理。现在家具之所以没受到重视,是因为对家具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认识还不够。

可以从五个角度认识家具的价值:材质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张德祥:从目前市场情况看,古典家具的价位是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虽然目前古典家具的市场价格较以前有很大提升,但是同官窑瓷器、中国书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品相比,显然受重视及关注程度还是不够的,市场价位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如果投资艺术含量高、非常珍稀的古典家具,相信将来会有很高的市场潜力。其二是目前市场上出现了旧做家具不如新做家具价位高的现象,这显然是悖谬的,旧做家具除了材质和技法外,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这是新做家具是无法比拟的。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对古典家具的研究不够,对古典家具的审美教育不足。因此,我需要重申一下,确立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古典家具审美及评判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5.对于藏家和投资者来讲,有没有值得特别关注的板块?

胡德生:现在若能买到明万历、清乾隆时期的家具当然好;即使买到当代仿造的精品,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升值潜力很大。但是在买新仿品的时候,也要注意仿品的文化传统。现在很多工匠手艺很好,要是遵循传统还好,若是乱发挥,就很容易走偏路,那就是制作糟粕了。比如现在家具上雕的弥勒佛图案,弥勒佛都是坐着的,若要是雕成左手拖着金元宝,右手拄着拐棍的样子,就是移花接木,不伦不类了。

张德祥:从目前市场情况看,古典家具尤其是艺术价值高、有珍稀性、保存完好的家具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俗话说“买涨不买落”,现在古典家具的市场还处在低谷阶段,可以趁机收入一些。

6.您对保护古典家具、促进古典家具的研究有哪些建议?

胡德生:仿制古典家具也好,进行研究也好,一定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从文化角度、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习惯角度研究,离开了文化,什么东西都研究不透。

7.您认为中国文物学会举办“中国古典家具研讨会”的意义何在?

胡德生:现在举办家具研讨会的部门很多,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说明无论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和收藏家,都致力于提高对家具文化的认识,还希望这些部门开列与家具相关的系列课程,给年轻人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古典文化常识篇7

一、课题的提出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古典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让孩子从小诵读古典诗词,不仅能促进孩子口语的发展,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创造力,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更能陶冶情操,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说:“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拼命奔跑的人,为了物质进步踉踉跄跄,慌不择路。一边跑,一边丢东西,等跑到终点,才发现爷爷奶奶塞到自己贴身口袋里的祖传宝贝都丢了。忘了自己是中国人”。现代社会中,吃着洋快餐,却不知道孔子、屈原为何许人;说着流利的外语,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者屡见不鲜。我们并非反对学习英语,但是,却不能淡忘和忽略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有多种渠道,最重要最直接的渠道莫过于诵读千古经典古诗文。通过诵读经典诗词,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在幼儿园开展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我们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年来,课题组以教工幼儿园小、中、大各一个班的幼儿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幼儿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一中心,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及案例分析法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和推进研究工作。

三、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创设情境唤起幼儿对古诗词的兴趣

《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大诗人陆游也曾经对自己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创设对幼儿的影响可以称得上“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园的门厅墙面上,精心绘制的就是古典文化的壁画;园内设有“古诗长廊”,并定期更换内容;参与研究的三个班级都有自己专门的诗词墙面创设:小班设有“每周一诗”,中班是“古诗天地”,大班则布置了“我爱古诗”主题墙。各班在区角中投放《跟我读古诗》、幼儿版《唐诗三百首》等图书和音像资料,供幼儿随时观看和交流,学习;同时,在晨间活动、接送时间和午餐前后,播放古诗词磁带、碟片、民乐,让孩子通过聆听和一起朗读古诗,时时沉浸在优美的诗海中。

(二)营造和谐温暖、充满鼓励的精神氛围,激发幼儿大胆主动诵读

《纲要》提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等等。诵读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始终给予孩子真诚的关爱和鼓励,让幼儿觉得学习古诗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让他们喜欢和老师一起诵读、欣赏、阅读、表演等;当幼儿有了哪怕是很细微的进步时,教师都能及时肯定,并为他喝彩,同时创设机会让幼儿大胆表现……这种信任和支持使孩子兴趣盎然,自信心增强。

(三)探索有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首先,借助图片音乐或课件等电化手段让幼儿明了诗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为了避免幼儿在诵读过程中出现枯燥、诵读疲劳等,我们借助多种手段,一幅图片、一段音乐、一个有趣的课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再现古诗所表现的内容,激发幼儿的诵读兴趣,感受诗词意境。如在诵读《春晓》一诗时,我们就通过多媒体播放画面和音乐,让幼儿感受诗人笔下的啼鸟、风声、雨声、花落组合的那种美,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幼儿就容易激起诵读的欲望。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先放映庐山的风景片,当幼儿被美丽景色陶醉时,教师娓娓读出诗句,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利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让幼儿在反复诵读中形成良好氛围。

幼儿本是乐于念诵乐于反复的,尤其是团体的朗诵,抑扬顿挫,琅琅书声,更是一种愉快的事。反复多次,即能背诵,会背诵时,更是乐此不疲。为了让幼儿形成乐于诵读的好习惯,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今天我当小老师”,让幼儿当小老师带领其他孩子诵读;“读诗幸运52”,让幼儿进行背诵比赛;还有组与组之间的接龙比赛;接力读、快读、慢读……多种多样的诵读形式使幼儿把诵读当作了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再者,多领域的渗透也让古诗词的诵读更加丰富有趣。经典古诗文一般富有音韵美和意境美,可读、可唱、可画、还可表演。在语言活动中,幼儿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与表现古诗文;在绘画活动中,幼儿通过想象和创造来表现对古诗文意境的理解;在音乐活动中,老师适当巧妙地溶入一些古诗文内容来进行歌唱与表演活动等。把古诗词变成孩子们喜欢的唱古诗、画古诗、演古诗、跳古诗等,既增强了幼儿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又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孩子们更快乐主动地学习古诗文。

(四)多种途径完成古诗词诵读

集体教学:我们安排了每周1~2次专门的集体教学活动。根据制定的内容开展教学,具体有古诗欣赏、诵读、表演等。小班以欣赏诵读,激发兴趣为主,中大班则加深难度拓展范围。每一次活动,教师都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如春暖花开季节,大班教师安排《咏柳》古诗,带幼儿散步来到江滨的柳树下,引导幼儿观察:那细长的叶子嫩绿的发出亮丽的光彩,不就像“碧玉”吗?柔顺的枝条倒垂而下,不就像轻柔的绿色丝带吗?……欣赏和形象解释方法让幼儿愉悦的感受了诗歌凝练和拟人的语言和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日常生活:古典文学作品具有音韵优美的特点,有美感的复述和朗诵必不可少,因此我们在一日生活各环节如晨间活动、午餐后、午休起床甚至散步途中、上下楼梯时和排队等候等时间都适当的引导幼儿诵读,幼儿也学会了在休息或游戏的时间自发的诵读古诗词,对在集体活动中学过作品进行复习巩固,加深感受、理解、记忆。幼儿园内常常能听见书声朗朗,也形成了一个很好学习的氛围。

游戏活动: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把古典文学教育自然的融入到游戏中,让古典文化快乐的滋润孩子的心田。

1.表演游戏。

在小班幼儿学习古诗《咏鹅》教学活动中,提供头饰等道具,让幼儿扮成一只只曲项向天歌的大白鹅浮跟着白鹅妈妈玩游戏,在快乐、有趣的游戏中学会咏诵了古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幼儿园教学中经常使用一种有效的游戏形式,在经典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设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智力游戏。如:“猜谜语”“拼图”“诗画匹配”等智力游戏,极大地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3.竞赛游戏。

孩子们的竞赛意识很强,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合作意识。我们常常开展一些个人或小组的竞赛,比一比,看谁诵读的古诗文多。看谁反应快,看哪一组配合默契。如“古诗接龙”“古诗幸运52”“我是古诗大王”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听说能力,又提高了孩子的反应能力,培养了孩子合作、竞争意识及集体荣誉感,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

家园共建:《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只有家园合作,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为了让家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之前,我们召开了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活动的任务和目标,取得家长的支持,同时也给家长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要求,以便家长更好的配合。在古诗词诵读过程中,家长和幼儿一起朗读和背诵古诗词,和孩子比赛,一起查找相关资料等等。许多家长买了《唐诗三百首》《精选古诗词》等书籍,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朗诵。有些家长还特意来询问我们在家里如何对孩子进行阅读训练,如何才能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等等。这份认真、这份专注,让我们感到欣慰。

四、研究成效

(一)课题研究使我园的办园环境和活动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变化

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园的园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环境,当你置身于幼儿园中,就会被一种浓浓的古诗文化所包围,孩子们身临其中,也是得益匪浅。现在,由于我们的成功实践带动了整个幼儿园的古典文化教学氛围,我园已经将经典古诗词延伸至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作为我园的园本教研内容,使之成为办园特色。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经典文化诵读将会更科学更有效的开展下去。

(二)课题研究使幼儿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问卷调查,家长们普遍感到孩子们咏诵经典古诗后学习态度、兴趣、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经典古诗文咏诵教学是有成效的,它使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年多的古诗文研究教师们积累了十几多例成功的教育案例,也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知识面、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进步明显。在诵读活动中,幼儿充分体会到了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成功的喜悦,原来有点内向的孩子变得活泼大胆了,原来有几个口齿不清的孩子也能连贯地讲述了……古诗让每个孩子充满自信,同时,幼儿的记忆力、注意力及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素质提高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和幼儿一起诵读经典古诗词,教师的角色也由单纯的教师变成“学习者”,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非常高涨。教学相长是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一年多来,教师们积累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文化修养;在教学古诗词的诵读中,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主动的学习,教师就会更深入地体悟古诗词经典的内容,在和古诗词的直接对话中,促进了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气质。另外,教师们通过课题研究,教育创新意识得到了加强,教科研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更好地学会观察幼儿、研究幼儿,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好的落实。

五、反思

一年多的研究已经告一段落,我们总结经验,充分反思,准备继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以期形成更为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模式,推进幼儿园古诗词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喜人的回报,也产生了一些反思:

1.经典古诗文诵读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尝试,我们仅仅在幼儿园开展了古诗词(主要还是古诗)的诵读,而且只在个别班级。幼儿学习的潜力和空间是很大的,如何进一步拓展活动内容,尝试将《三字经》《弟子规》甚至《论语》等经典文章也引入我们的诵读课程中,把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作为我们的园本课程,在全园系统、深入开展呢?

古典文化常识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语文

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可以说是我国在艺术方面的瑰宝。这些古典的文学名著集合了古代先贤的主要观点以及思想或者情感等各方面的艺术,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记录了当时我国的民族文化以及智慧的具体情况。古典文学名著从《诗经》《论语》以及《史记》的辉煌,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美,一直到四大名著的各具特色。这些古典文学名著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不断追求的精神,以及对于真善美品质的渴望,也让学生学会给予别人、大自然或者社会一定的关怀。在新加坡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求将中国的古典名著作为授课的主要课本,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和观察,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和优势。无论是通过我国国内的教育教学情况还是其他国家的教学状况,我们都能够看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适当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难题。

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运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的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并且以发展比较永恒的人性作为最终的教育目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和社会的情感,并且能够拥有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如果高中语文老师将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工作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能够非常清晰地表现出古人留给我们后世的优秀的人文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发扬,与此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开始进行思考尊严、使命以及社会责任、个人责任等与人生相关的问题,由此看来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引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以及健全学生的尊严、人格等人文教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2.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运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集合了我们民族的各种优秀语言艺术,所以它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这就为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准备了非常丰富的阅读材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以及理解能力,最终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编写者大部分都是语言艺术方面的大师,所以他们在名著语言的使用上有着非常精湛的手法。后来出现的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在语言方面能够运用恰当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古典文学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研究,例如:我们熟知的朱自清以及余秋雨等很多学者。由这些可以知道,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能够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二、高中古典文学名著教学对语文老师提出的要求

1.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要想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知识教好,就需要这些老师能够读懂这些作品,同时能够从这些作品中读到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想达到上面讲述的这种水平,高中语文老师就应该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老师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将原著进行仔细的、反复的阅读,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领会名著中的精髓之所在。语文老师让自己学会不是最终目的,只有让学生真正学懂才是关键,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要想使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还需要阅读有关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例如:《文学理论教程》以及《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等其他相关的理论书籍,从而让自己在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言而总之,阅读书籍的数量越多,那么阅读习惯就越良好,从而也就更能提升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2.时刻关注相关的学术动态,重视国内外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现在我国的学术界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以及进步,大量的学者开始尝试从多种不同的角度以及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来解读古典文学名著,但是在很多高中学校的语文课本或者相关的教材中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更新却非常少。所以高中的语文老师要想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课程很好地完成授课,那么就应该时刻关注相关的学术动态,以及国内或者国外的相关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学术底蕴,从而以最好的知识水平以及最好的教学状态来为高中学生的教育教学进行服务。比如:在《三国演义》的选文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老师在关注原著研究的同时,还需要对百家讲坛下易中天评三国的相关演讲给予一定的关注或者重视。与此同时不仅需要关注国内的学者对于《三国演义》的研究或者分析,同时也需要留意国外的学者对于它的态度和评价。

参考文献:

1.顾建英.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23-27.

古典文化常识篇9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频繁发生恶性案件,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处于成熟期的研究生,为什们会对他人的生命给予漠视,一个书生又为什么会残忍地去采用犯罪手段剥夺他人生命,应该引起更多的人注意,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研究者,应该加以研究。通过发生在高校校园的悲剧,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是由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所造成的结果。近年来,由于招生工作的市场化挑战,扩招就成为了高校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许多学校往往对人文精神的培养给予了轻视,教育开始充斥着功利主义色彩,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就成了学校极为重视的问题,这样致使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不会重视。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最终的结果是,老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对于社会的贡献多少就不会在意,对人间的凌暖不在关注,从理论意义上来看,缺失人文素养的人往往会出现对社会认知的偏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中没有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如果出现、极度的缺乏人文思想,就会丧失正常的人类情感,对人的生命看的毫无轻重,当然,这样的心态是每个人内心世界潜在的“燃点”,只要稍有触及就会发生心理上的裂变。

二、用古典文学作品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中华民族人类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5000年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现代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亘古至今,古典文学中塑造的优秀人才很多,他们的故事动地感天,优秀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对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拥有高尚的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古典文学教育能够增强民族自信,激发大学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爱国思想成为作品的主题,古代文学家们用诗词、小说、戏曲等多样的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操。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辛弃疾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文学作品,其主题让人感到了忧国忧民、舍身取义的民族责任心。只要大学生去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作品中浓烈的爱国气息,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思想和精神会撼动大学生的心灵,让作品中的人物引发他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从优秀人物身上感受到自身的不足,继而对自己作出改变。

2、用古典文学的正能量促进大学生心灵的改善。在我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他们身处乱世,他们的才华得不到认可和承认,他们生活在逆境中,像司马迁、屈原、柳宗元、陶渊明等等,这写流芳千古的人物,他们在苦难中不失做人的志气,他们为了民族的繁荣承受着巨大的苦难,但是他们都表现出高风亮节的精神和品质,他们没有气馁,没有丧失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用一颗光明磊落的心去迎接那些苦难。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让后人敬仰和爱戴对。教师要利用这些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素质教育。要充分挖掘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故事和优秀人物,进行有效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他们在面对逆境和困难的时候,要向那些优秀的古代文人学习。

3、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仅仅依靠专业知识显然是行不通的育人方式。专业教育只能是一种技能的提升,对于一个人心灵的塑造发挥不出多少作用。现代的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已经十分严重,究其原因就是高校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十分注重,当然,作为高校为了让学生未来有一个好的就业出路,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正确的。但是,仅仅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的道德养成和人文精神教育显然是不可取的教育模式。我国自先秦以来传承下来的古典文学作品浩瀚如海、博大精深,汇聚着文人贤士的思想精髓,他们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认识代代延续,成为人类可以吸取的宝贵血液,促进着人类智慧的增长,雄浑飘逸的楚辞汉赋,婉约清丽的唐诗,柔情丽雅的宋词。雅致精炼的语言,含蓄多意的意境,无不一句不是发自文学大家心中的情感,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命运不屈的精神,往往会给读者以激励和鼓舞。通过对古典文学的研读和学习,大学生们从中获得很多的认知和感悟,心里也会得到熏陶,在古典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的道德修养会逐步得到提升。

4、用观点文学作品的内涵精神去关照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我国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的不断繁荣使得民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物质的富裕让很多人看重的是享受带来的虚荣膨胀,很多人充满了焦虑和空虚,整个心灵就像被流放在无垠的沙漠一样,看不到前方尽头,迷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心灵找不到可以让自己栖息的港湾。我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传承了数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民族大义精神,充满魅力的人性品格,狼嚎的道德风尚,还有很多让人奋进,使人进取前行的优秀人物,无不让当代大学生获得感动和激励他们的心灵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中得到滋养,精神世界得到很好的丰富。

三、让古典文学成为人文素养教育的正能量

古典文学作品蕴含着很多的正能量,这些包含着艺术化的励志文学作品在一定的程度上会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在他们接受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思想也逐渐成熟,懂得理解和思考,学会对事物的判断。例如《北齐书》中的“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无疑是在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就是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唐朝诗人《杜甫》的“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道出了诗人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向我们揭示出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性和崇高的事业而奋斗终身的信念和精神,这个古代诗人心中怀着一颗博大的心,给人以启迪和引导。用形式多样的古典文学教学方式,促进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他们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践已经说明,高校单单开设古典文学课程开展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让大学校园充满弄些的人文教育气息,就要进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古典文学教育。可以邀请国内知名大学教授讲授经典古诗词的建构和内涵;组织师生开展古典文学作品诵读活动,同时,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形式,综合影视资料,音乐素材等制作课件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接受古典文学所传递出来的内涵精神,教师要不断向学生推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能够收到影响。

古典文化常识篇10

关键词:古代经典;孔子;《论语》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14-01

现代西方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欧洲力量的来源,常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发现和新认识而达至,中国要想真正崛起,为世人瞩目,也应如此,要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也证明,文化的每一次进步和创新,都是以“复古”为名,借以对古代文明的新认识而达至。当代中国文化要充分发挥他的民族性和创造性,取得更大的辉煌和成就,就必需对古典文化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

阅读古代经典,反对者无外以“古代经典的封建糟粕”为借口。所谓的古代经典,多是先秦经典,大都产生于春秋战国。这时是奴隶制崩溃而封建制尚未确立的时代,何来“封建糟粕”?所谓的“糟粕”,不过是不同时代的学者予以的符合当时时代的意义和价值,用以服务当时的社会。而现代社会,应该对经典有新认识和再发现,予以其新意义和新价值。正如著名学者顾颉刚说:“不同时代对孔子思想的阐述都不一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孔子。”

经典该不该读,问题不是经典本身,而是对经典的注解。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关键,是要对古代经典再发现和新认识,以现念重新解经。宋儒释“中庸”为“不偏为之中,不易之谓庸”,已把中国人的性格塑造成没有棱角的“谦谦君子”。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庸”重新释为“中和之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就是适当地表现自己的情绪,审时度势地采用相应的方法。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坦然地接受别人的赞美。面对羊,则如羊,面对狼,则如狼。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对古代经典再发现和再认识的非常好的书。

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于丹把解读《论语》的指南针,放在了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告诉今天的我们,怎样有价值有效率地生活,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生活。在于丹的眼里,《论语》的价值,或者说是一切经典的价值不是用佶屈聱牙的语言作弄人,也不是用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更不是用天经地义的章法约束人;所以,她不需要我们穷究义理、旁征博引,也不需要我们顶礼膜拜,奉若宗教,而是让这些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朴素的真理,穿越时空的尘埃,用经典将心灵的内在唤醒,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地与栖息地。

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了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怎样去面对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怎样做才能算是当今社会的谦谦君子,怎样才可以拥有长久的友谊,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让我知道了“朋友数、斯疏矣”,保持合适的距离,才是交友的长久之道。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

这就是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古代与当代的边缘,擦拭去古典作品表面的斑斑锈迹,超越圣人与凡人的时空界限。并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刻板的说理,而是通过简单的故事,把经典里最朴实的真理告诉我们。将千万颗心中的一心之得呈现于观众读者,解读当下社会和生活,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坦然微笑,还让我们掩卷而思,在某一个阒寂的深夜。

我们用现代人的心灵去重温古代的经典,得到的不应该是所谓的“封建糟粕”,而是对古人智慧的感叹、对古代经典的重新认知。让这些最朴实的道理去指引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金良年撰.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