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游戏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6:39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篇1

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中,特别是绘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游戏对于幼儿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又陷入了机械模仿学习的困境——注重临摹训练,以画得象不象作为绘画的评价标准。幼儿感知经验少,表象贫乏,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以及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差、绘画技能临摹水平低这些特点使得一些孩子在一次一次的失败中绘画的兴趣被磨灭了,陷入了讨厌画画,怕绘画,怕画得不好,不画而更画不好的怪圈中。要正视孩子的年龄特点,遵循孩子的绘画规律,把孩子的绘画过程看作是游戏的过程。在游戏中学绘画,用游戏化的手段,使教育语言成为孩子能听懂的游戏化语言,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得到发展,让他们感到绘画活动本身就是轻松愉快的游戏。

一、创造有游戏性的美术活动环境

要使游戏与美术教学优化结合,就要优化与美术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使环境创设具有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1、丰富有趣的材料。

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幼儿动作协调性、操作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弹子让幼儿滚画、提供毛线让幼儿进行线拖画等。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2、自由自在的绘画环境。

要让绘画成为一种幼儿自发的游戏,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让幼儿想画的时候有东西可画,就必须为幼儿创设一种自主的、不受拘束的绘画环境。放上一些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提供一些简单的绘画工具、一面展示墙,让幼儿想画就画,并把自己的作品张贴在展示墙上,充分体验到自主绘画的乐趣。

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并具游戏性的教材

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绘画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

同时选择的教材还必须具有游戏性,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幼儿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如在涂色练习中,为了让幼儿掌握涂色的技法,我让幼儿来拖地:“一定要一点一点都拖到,这样才能露出漂亮的地板来”,对于幼儿在涂色中空隙,我会提醒他:“这儿还有灰尘,快拖干净”……幼儿操作完后会十分兴奋地说:“我看到美丽的地板了!”这时,幼儿感受到的是一种游戏的快乐,而丝毫没有感觉到涂色练习的枯燥感。

三、游戏贯穿绘画活动

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

1、游戏情境导入,做好情绪准备

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利用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2、玩中发展美术技能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3-6岁的幼儿的学习是通过游戏实现的,只有在游戏中激发起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让他们自觉自愿学习。以娱乐、玩耍的方式,使幼儿饶有兴致的反复学习和操作,通过幼儿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中进行学习绘画。对于幼儿来讲,年龄越小,越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常常把绘画活动当作一种有趣的游戏,绘画起来也就十分投入、大胆、无拘无束。练习应当采取多样的游戏方式,变换花样达到练习的目的,在游戏中使幼儿更好的掌握绘画技能。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儿童水墨游戏特点图式美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72-02

一引言

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简单地说,水墨画就是用毛笔蘸着墨和水的合成物,描绘在宣纸上的一种绘画形式。儿童水墨游戏,是通过笔、墨、宣纸产生的变化无穷的迹象,能引发儿童的好奇心,将传统的水墨画技法与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可以让孩子用纯真的眼睛去发现美、感受美,用丹青画笔表现美、创作美,培养儿童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艺术思维发展的绘画表现手法。

笔者近年来采用观察法和作品分析法,对4~7岁儿童创作的水墨自由画、模仿画和临摹画进行了收集与研究。结果显示4~7岁儿童在构图能力、构思、绘画语意和色彩等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年龄特点。儿童眼中美的图式究竟有什么特征,他们又是如何进行表现的,值得美术教育者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图式(schema)一词源于古希腊,意为形象、外观,后转意为对事物基本特征的描绘。儿童绘画图式是指儿童的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的形象语言样式。儿童通过摸索与反复实践逐渐形成了表现某种物象的相对固定的图式,这里的图式不应单单地理解为一种样式、一种程式,而是来自儿童感知的客观形象。儿童水墨游戏图式美指的是在儿童水墨游戏中形成的水墨表现美感的方式,研究这种美感方式有助于明确儿童心理与美感存在特征,帮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产生认知、经验,促进概念、抽象思维及美感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儿童水墨画图式美的典型特征

1.形象高于思维

儿童4~7岁图式期,语言发展还不完善,思维能力还不健全,但他们的形象记忆得到超前的发展,他们凭借感官的体验在大脑中形成表象符号,将这些符号进行积累,从而形成一定的图式。在儿童水墨游戏里呈现出来天真清淡,天然无雕饰的线条,没有刻意经营的痕迹。

2.游戏性的表现方式

《新纲要》中指出:“儿童绘画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游戏形式。”在游戏中孩子是快乐、满足、开放的。儿童美术教学突出游戏性,在玩中学,在玩中体验与娱乐,这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也是以人为本,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寓教于乐就是要求教学方式不要过于刻板僵化,不要设置条条框框,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享受绘画、享受生活。游戏环节可以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感情,孩子在创作过程中,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可以创作出各式各样新颖、独特的形象。

3.拟人化的造型

儿童认知水平有限,缺少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对世界也充满好奇。他们的笔下都是太阳公公、月亮姐姐之类的形象,还有众多卡通形象也源于他们所钟爱的动画片,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爱好息息相关。

4.个性化的体现

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五彩斑斓、充满新奇的,引导孩子观察事物、体验生活,就是要发展孩子的个性,而不是把僵化、固有的形象让孩子简单地模仿。

美的图式可以促进认知,认知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促进形成更美的图式。美的图式在于个性化、创新性,儿童水墨游戏是具有个性特征的美术活动,美好的心灵必然会形成美的图式,画乃心声,心美则画美。

三儿童水墨游戏活动实施建议

1.选题应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课程生活化的要求,充分表明生活活动对于幼儿教育的作用和意义。4~7岁儿童受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熟悉或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绘画活动内容时应注重选题的生活化,选择幼儿生活中所熟悉和感兴趣的物体作为绘画的主题。实际教学中,选择的游戏内容为点、线、面及几何图形变化;自然生活题材;想象性的题材;综合表现类题材和创作运用类题材等,其中更多的是生活化的题材,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思。

2.教学活动应趣味化

趣味化教学就是要避免单一的老师教、儿童模仿的教学方式,多通过玩色、添画等多种形式,让儿童在构图和构思等方面能有自我表现和不断探索、尝试的机会。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讲故事、朗颂诗歌、播放情景剧等环节,激励儿童积极参与、大胆想象,变技法练习为生活中的游戏,通过自由创作、互助合作、作品展示与交流等,让他们能充分体会到艺术创作的乐趣。

年龄愈小的儿童,游戏性、实验性的水墨表现手法愈多,故不重技巧,缺少文化特征。通过水墨动画或名家及作品赏析,提高学习兴趣。为儿童创设宽松的环境,观察孩子游戏过程,鼓励、引导儿童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找到发展的突破点。不断优化活动内容,提供丰富的材料,提高儿童感知经验,促进幼儿大胆想象、表现。创设一切机会,满足儿童多感官的体验,体验成功感,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愿望。

四总结与思考

随着儿童心智的发展,其画面的图式会不断完善,儿童在成长期获取个人表现图式时就建立起了个人的表现方式。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美感的成长与智慧、感情、知觉、生理、创造有关系。因此,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选择富有童趣的水墨游戏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水墨游戏来调动儿童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积极的创作热情,从而留住童真、童趣。

参考文献

[1]朱家雄、林琳.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3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儿童绘画;心理探讨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与绘画心理

幼儿园的儿童年龄较小,生活阅历比较浅,对外界的事物不了解,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思维方式与方法也略显幼稚。正因如此,他们童真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再映射到画纸上也是最天真、最纯真的。幼儿园的孩子还不能通过语言将内心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而绘画却能够将孩子心理世界与情感完全真实地展现出来,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绘画,抒发真情实感,再从绘画中真正地了解孩子心理,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做出最科学、最正确的评价,不仅能够更好地辅导儿童绘画,还能够发现孩子心理上的问题与需求,及时给予帮助,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从儿童心理出发,培养绘画能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将绘画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儿童对绘画的兴趣,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就像新生儿一样,假如你在摇篮上放一个色彩鲜亮的物体,他的眼睛就会跟随着这个物体移动。绘画游戏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要让他们喜欢绘画,就要利用他们对世界的新奇感,什么都想了解,都想摸一摸、碰一碰的心理。例如,在儿童学习画树木、小草和花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游戏活动,带着孩子到郊外游玩,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观察树木的形态,亲手摸一摸小草,闻一闻小花,在游玩的过程中体验大自然带来的各种感受,再让他们通过画纸、画笔将这些感受描绘出来,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增强绘画兴趣。这样当他们亲手绘画的时候,在白纸上反映出来的图画就会更加生动,颜色和形象也会更加真实。因此,想要培养孩子的绘画能力,就要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让小孩子在色彩的世界自由地飞翔。

三、保护儿童的真实心理,培养儿童的绘画天赋

小孩子的心理不愿意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因此,在绘画过程中,要充分地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绘画的世界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但手、眼、脑能够得到训练,也能够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其更好地感受绘画的魅力。

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非常调皮,但是一画画就会变得非常地安静,而他们的思维却非常活跃。例如,幼儿园的教师在让他们画东西的时候,两三岁儿童画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不成形的,但是你让他们讲解一下自己的画作,他就会非常认真地告诉你这是房子,那是小树,那是小鸟。当他们在画小狗的时候,嘴里还会学小狗叫“汪汪汪……”;画小猫,就学小猫叫“喵喵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儿童真实的心理反应,我们要保护儿童的这种真实心理,发掘儿童的绘画天赋。

四、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发挥儿童的绘画能力

当儿童喜欢绘画,对绘画产生兴趣时,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同时,在孩子尽心绘画过程中,要做到支持和理解。例如,有一个男孩,他在画军队的士兵打仗的时候,画着画着就跳起来,挥舞拳头,嘴里“打啊……轰轰……”叫个不停,好像自己就身处于战争之中。一个小女孩在画风吹杨柳的时候,画着画着自己就挥舞着小手学习杨柳随风飞舞的样子,嘴里还哼着歌曲,吹着风,完全投入到了这种情景之中。这份绘画的激情是很多大人都不能理解和拥有的。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在绘画中发挥自我、展现自我、表达个性。

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要认识到儿童绘画的重要性,充分地利用儿童的绘画心理,让他们在绘画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培养想象力和观察力。

参考文献: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篇4

活动背景:每个孩子对美劳活动和工具材料都十分感兴趣,他们喜欢探究。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他们多以涂鸦的方式绘画,喜欢运用想象,通过绘画传达内心情感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他们常常边画、边想、边说,喜欢模仿他人的作品。因此,我们鼓励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尝试学习使用工具绘画。

活动目标:(1)认识直线、曲线,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和汽车玩具,大胆地表现线条。(2)在游戏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一、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对美术活动感兴趣,喜欢用颜色涂鸦。(2)能够掌握几种美术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2.物质准备

(1)ppt课件、白板。(2)不同类型的玩具小汽车、白纸若干。(3)调好的红、黄、蓝、绿的颜料盘若干,抹布。

二、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导入

(1)幼儿一同开着小汽车入场,进教室。

(2)出示两辆小汽车,播放小汽车发出的声音引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2.小汽车画画

(1)通过观看影像,认识直线、曲线。①小汽车依次开出,观察这两辆车的行走路线。②学习、认识线条的名称。

图1

(2)通过观看、操作,学习直线、曲线的绘画方法(此为重点)。①教师开动小汽车在白板上分别演示(如图1和图2所示),幼儿观察汽车行驶的线条,强调绘画方法。②使用录像功能,让幼儿再次学习直线、曲线的绘画方法。③巩固直线、曲线的绘画方法。

让幼儿在白板上开一开小汽车,并说一说自己开出了什么样的线条,小汽车开出的线路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表达。

图2

3.好玩的线条

难点: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和汽车玩具,大胆表现线条。

(1)桌上放着各种颜色的纸张,出示调好的颜料盘。让幼儿表现在纸上开车的场景。例如:在宽宽、直直的马路上开—让车轮画出直线;在弯弯的小路上开—让车轮画出曲线等。

(2)幼儿也可自由结合成小组,用玩具汽车蘸上自己喜欢的颜料在纸上玩开车。

(3)幼儿相互欣赏用汽车画出的美丽图画,可以说一说它们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表达。

(4)展示作品。

4.活动延伸

将不同材料投放在活动区,请幼儿继续游戏、探索,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来绘画线条。

三、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前,笔者在设计上做了一些思考:首先,白板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要为用白板而突出设计,白板应该为教学服务。其次,教育活动要突出教学为主的特点,以游戏性、趣味性为主,帮助幼儿轻松地学习知识。

1.遮板的使用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遮板可以让幼儿猜想里面的背景图,不但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而且还增添了神秘感,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下转页)

(上接页)

2.恰当使用ppt课件

ppt课件再加上必要的动画效果,丰富了教育活动。为了更好地让白板服务于活动,设计出必要课件,帮助幼儿突破活动的重点、难点。

3.过程回放,呈现脉络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将示范小汽车行走过程录制下来,在之后回放小汽车行走的路线,特别是在示范后利用回放功能让幼儿边看边练,使幼儿清晰地看到直线、曲线是如何绘画的,进一步明确了线条的绘画方法,突破了绘画直线、曲线的认知难点。

4.幼儿与白板的互动

幼儿在活动中拿着小汽车在“草地上”开来开去,这种操作让幼儿感到更有趣、更真实,从而在游戏中巩固了直线、曲线的绘画方法。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篇5

来自专家的观点

纲要上说: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儿童处于自由创造的主动地位,万不可用程式化的模式公式化的教条,以成人的意志强制、机械来干涉,导制儿童失去兴趣,失去信心,甚至对美术产生反感。

来自网络(社会)的镜头

社会上经常出现一些家长对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的苛求,强制现象,他们要求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完成“考级”“评定”等内容,要求教师强调孩子作品要工整,线条要流畅,勾图要形象,没有去关注孩子的在绘画中所体现的创作及情感体现。

来自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身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在教学活动中,总想把自己学到的绘画技能强加与孩子,老师教得累,孩子也学得苦,慢慢失去兴趣。在不断的探索中,自己也从盲目的“重技能,轻审美”中醒悟,真正感受到“绘画情趣”“绘画制作”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背景呈现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社会上,特别是来自家长和老师,其出发点是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对孩子的期望也非常高,许多家长往往把自己的观点,欲望强制于孩子,在孩子没有兴趣的前提下“学画”,从而感到无味和枯燥,失去了对美术绘画的兴趣,怎样提高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怎样在活动中培训孩子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怎样及时观察和发现孩子的情感,这就是所产生的需要积极面对和探索思考的“玩画”课题。

要点诠释

“玩”画:玩画,我的理解是放松。放松了,情绪才能安定,才能去观察,才能创造,

画面才会有流动感,才会有感染力,即在尊重孩子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及创作手纹,培养孩子“一个健康发达的右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份敢于创造的勇气,一种尊重文化的态度,一个表现畅想的能力”。

“变”画:从字面上来解释应该就是“变化”的画,可以是绘画形式上的变化,也可以

是材料的转换,最基本的还是环境的熏陶和资源的利用,这些“变”能让孩子们充满激情,持续兴趣,能发挥自己在绘画中的更大潜能,以及情绪的渲泄等等,使教师能根据孩子的不同差异不同水平,不同特征去指导孩子,从而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得到善的享受。

一、“玩画”中的形式变化

1、在游戏中“玩画”。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孩子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孩子在游戏中能轻松地掌握一些知识技能、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如初学画的孩子,可以让创新进行:“玩色,玩笔,玩纸”活动,一边学一边玩,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认识各种纸的性能。对于孩子来说,“玩”是他们的头等大事,一切都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尤为重要。除此,还有我们常见的印画游戏,吹画游戏,涂色游戏,玩墨游戏等等。孩子们以游戏的心态来感受色彩和线条带来的快乐,体会创造的无限乐趣。

2、在讲述中“玩画”。绘画也是一种语言,这些语言是属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的作品中反应了他们的所思和所想。因此,我把绘画教育和语言教育结合起来,让孩子们讲了再画,画了再说,如在绘画之前先玩一玩“快速联想”或“头脑风暴”,设计一下自己的绘画主题和整个思路,然后再下笔,这样就比较轻松,孩子的压力也减少了,更为之的是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现实中所想得到的而无法实现的,在绘画中得到展秀。

3、在“音乐”中玩画。由于“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让人心灵轻松,放释的形式,孩子们在音乐中能“玩出”许多“画”,如让孩子听音乐,画感受,把自己的对所听到的乐曲用绘画的形式所描述出来,同时他们的心灵所得到了释放,形成了对艺术的敏感,感受活动带来的愉悦。

二、“玩画”中的材料转换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前面讲到孩子刚学画时是从认识材料开始的,材料的吸引力对于孩子来说非常强,也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是用于对工具材料的操作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因为,提供不同的材料,转换不同的工具也是提高孩子绘画兴趣的一个方面。在绘画过程中,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用不同的笔所造成的不同效果,如转换没画棒的角度即平涂、薄涂、抹涂、直涂等,所造成的结果是粗糙的,细腻的,厚实的,可以利用到画树干,羽毛等特定涂色的活动中。孩子们在不同转换中看到了自己创作的“佳作”心里定是美滋滋的。

三、“玩画”中的资源利用

1、大自然中“玩画”。教育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活动的结果,大自然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瞬息万变,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湖泊、森林都可以秀为孩子欣赏和感知的对象,在孩子们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会产生创作灵感。

2、周围环境中“玩画”。社会是孩子们在其中生活,成长的地方,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资源,社区的各种物质和文化资源却是孩子生活学习的活教材。一些公园、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休闲广场都是孩子们最随意的,在他们玩耍过程中,会发现许许多我可以利用的资源。

3、自我资源中的“玩画”。其实,在我们身体中隐藏着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怎样去挖掘,去发现,去利用,这是问题的关键,我经常跟孩子做一些“找一找身体有什么?”“我的XXX真能干”的游戏,启发孩子在没有工具或缺少工具情况下也可以创作画。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篇6

一、游戏状态说

西方“游戏说”虽然始于康德,但是它真正的提出者则是席勒。席勒认为真正的游戏即审美游戏,他必须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必须是完全自由的。只有在审美游戏中艺术才产生,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活动,它是游戏冲动的产物。

“游”的精神却在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源远流长,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部分。孔子说“游于艺”,孔子的“游”已经包含了自由的思想。然而,孔子的“游”侧重在对“技”掌握。“所谓游于艺的游,正是突出了这种掌握中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这种感觉就其实质说,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的自由审美感”。由此可见,孔子的“游”虽有游戏之意,却是一种附属的行为,“游”的目的不在“游”而是一种实践中的“学习”。

真正开创了“游”的先河的是庄子,“游心于无穷”“游乎天地一气”“游无何有之乡”“游刃有余”等。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之“游”与席勒的游戏说非常相近。《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现代儿童画创作状态分析

学生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经历,使得许多东西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如技法、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不会轻易改变。现代儿童画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儿童画强调自己直观感受,在表现形式方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也有其自己的特点。

海德格尔认为“心境愈是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现代儿童画更注重对于孩子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孩子画画应该是不受强制的自由的活动,一般情况下,自己想表现什么就画什么,画画与其他游戏一样,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从中得到安慰和满足。他们不从物体的外貌上追求形体的透视、比例,尽情夸张,却收到意外的效果。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在他们的眼里,红的就是红的,绿的就是绿的,蓝的就是蓝的,于是,儿童在色彩未经调合的情况下,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天真稚拙的、热烈的富有节奏感的色彩风格,与它的造型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著名美术家、社会活动家蔡若虹曾指出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不是单独依靠作者具有高深的技术修养,同时还需要作者有一个精神饱满和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现代儿童画是在宽松、自主的创意活动氛围中,让孩子尽情地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创作方式创造性地表现美。这种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下发展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方式,都无一定方向、无一定范围、无一定答案,不墨守成规,也拘泥于传统方式,可以奇思异想,从已知的领域去探索未知的境界。在实际的教学中,材料也具有充分的自由性:纸巾筒、纸盒、一次性筷子、冷饮棒都变成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让幼儿在从现实生活到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思,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工材料五花八门,方法也多种多样,一块布、一张纸、一个盒子……都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随意创作,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会观察、思考以及动手能力。孩子们是富有创造性的,他们头脑中充满了奇异的想象,他们喜欢无拘无束地标新立异。创意思维的培养比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因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画家,但创意思维对孩子的终生都有益的。

创造力的培养不是凭空得到的,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动作表象等各方面开发儿童的想象能力,在欢欢乐乐之中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联想和想象力。

三、游戏状态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注意:

1.每一个课题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以便更好的完成学科任务。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宽松愉悦的游戏状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明确的目的性才会掌握好游戏状态的度。这种“游戏”是有着目的性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的到启发,而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玩”,虚度时光,这中间同时需要学生积极的动手与动脑的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游戏状态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配合

儿童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儿童绘画本身并无好坏,这只是他们认识世界和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一种手段。绘画是培养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儿童绘画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方面与许多艺术大师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一致的,且儿童绘画本身就有其艺术性所在,所以想要发展这种艺术性,必须使儿童的绘画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引导,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克服造型的概念化,启发联想、鼓励独创。教师要摆脱习惯性的教学程式,尽量少做或不做示范,必须努力创造各种愉快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培养他们的艺术性思维。

小结:现代儿童画不拘常规,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性。对于美术创作而言创意思维的培养比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美术的教学本来就以其灵动活波而引人入胜,相对来说它比别的专业更加具有趣味性,富于想象和启发。长期的紧张压抑,导致了放松的艰难和游戏感丧失。况且联想与创造虽是人性的本能,可是后天的有意识的培养更加重要。回到生命的原初,以轻松的心态,在游戏之中,不断发现,不断繁衍,获得摆布形态控制画面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把握这种游戏状态的度,是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的动手与动脑的相结合,从中得到启发,开拓思路,实现创意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胡明哲.形态繁衍——图形创造能力训练.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2.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篇7

2015年3月26日,今日教育杂志社主办的“绘本运用与课程设计工作坊”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热爱绘本阅读的幼教工作者,集结重庆,以学习共同体的姿态,感受了为期三天的绘本运用新思潮。

与传统的讲座方式不同,工作坊是以收起纸笔,拿起手机开始的。收起纸笔让参与者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拿起手机,让微信微群为工作坊搭建高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上诉两点的达成更好的解放了肢体,解放了肢体教师们才有更接近儿童的状态。如果说这个开场给了参与者新鲜感,那工作坊本身涌动的新思潮才是今日教育更渴望发起的那场新革命。

讲好故事: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把文学之美传递给他

“什么都不会也没关系,只要会讲故事就行了。”

近10年来,绘本被当作儿童文学作品引进幼儿园,在此之前,适合低幼的文学作品很少,成人不理解3-6岁儿童文学赏析的特点。大多数时候,老师通过对孩子提出问题“这个故事美不美,好不好,讲了什么道理?”这种方式完成作品赏析,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孩子赏析不到文学的美。

近年来,低幼儿童文学的研究越来越兴盛,大家慢慢意识到幼儿审美与儿童、少年和成人的差别。优秀绘本作为文学体裁进入幼儿园教学,给学前教育领域带来很大震撼。

在此之前,教师教育一定会讲《三只蝴蝶》《拔萝卜》等故事,因为这些故事能阐明道理。《大卫不可以》《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等作品的进入,颠覆了教师对于低幼文学作品的理解。这些作品摒弃道理,表达浓浓的爱,突出顽童的心性,淡化教育意义,给低幼儿童文学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

基于幼儿的特殊性,要把文学作品的美感带给他,作为教师首先承担的就是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把适合他们的故事、文学、图书带给他们。正如孙莉莉所说:“什么都不会也没关系,只要会讲故事就行了。每天讲一个,一个孩子一年在幼儿园将近200天,三年就有600个故事,如果都是高品质的幼儿园文学,就为孩子奠定了儿童文学赏析的基础。”

“没有基础的老师,会讲故事是第一步。”

在绘本风行之前,成人主要以讲述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作品赏析,优点是可以听完整的故事,缺点则是无法反复让孩子去读。绘本故事的图文关系决定了他跟故事书是不一样的,绘本的出现让孩子有反复阅读的机会。以前讲故事是为了讲明白一个道理,结论是重点;现在赏析图画书,在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变声音、变情绪、加道具、加肢体动作,成为一个阅读的支架,把孩子引到一个神奇的故事世界,过程是重点。老师的表达与图画、故事本身,形成合力,孩子会发现故事好玩、有趣,表现出没听够,要自己去反复的看,这才是完整儿童赏析的过程。在孙莉莉看来,没有基础的老师,会讲故事是第一步,所以绘本工作坊设计了很多环节是教会教师怎么讲故事。

用好故事:发现绘本的多样性及绘本活动的多样性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五大领域中,绘本是教师们在语言领域使用得最广泛的教育载体。工作坊就从教师最熟悉的领域开始,帮助教师们重新认识绘本及绘本活动。

绘本与语言领域:图画书提供情景,在这个情景中让语言变得有意义

以往在语言领域,教师教学是以听说读写为主,缺乏运用。譬如:教师会教给孩子“棕色的熊”“白色的兔子”等书中偏正短语的用法,但这对小朋友来说意义不大。图画书提供情景,在这个情景中让语言变得有意义,教师和孩子一起讲述、复述、改编、创作这些故事,语言被使用。这是一个全语言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是儿童思维和交流表达的工具。

在语言领域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是发现图画书中的游戏元素和语言教育资源,从音韵、节奏、修辞、想象中理解语言怎么运用。

因此工作坊开展了四个小活动,关于节奏、韵律、内容和想像。

节奏:讲好故事,需要重复阅读,从不同的语气中去发现不同的语境。

重复阅读“Yes,ican.”“no,ican’t.”教师能从同样语言中发掘出多少不同的语境:骄傲的,委屈的,高冷的,悲伤的,和蔼的……

韵律:讲好故事,需要角色代入,从绘本角色中找准孩子的兴趣点。

在你熟悉的绘本中去读出年迈的老人,顽皮的熊,生气的鼹鼠,开朗的鸭子……看看你能从声音表情中演绎出多少绘本角色的神韵。

内容:讲好故事,需用好的形式,文学性、艺术性、戏剧性都是绘本呈现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绘本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教师们在工作坊现场儿童广播剧演绎过程中,情绪的起伏,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变化都会影响听众对于故事的理解,表现得不好,听众就可能听不懂。这是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孩子同样会遇到的问题。

想象:用好故事,需要展开想象,绘本中跌宕的情节可让成人和孩子一起脑洞大开,互动游戏。

读完工作坊展示的《小真的长头发》,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吹牛比赛,看谁可以像小真一样充满想象。绘本启发教师设计游戏,教师让孩子在游戏中运用夸张、对比、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为孩子以后的写作表达做铺垫。

用好故事,学会从书中来到书中去,让孩子们从绘本中汲取营养,并形成二次创作的土壤。

工作坊展示的《幸运的内德》让教师感受到内德经历的幸运和不幸。由此,教师可思考:怎么让内德的经历在妖精版、仙侠版、科幻版、童话版中一一展开?展开之后它们有没有可能成为另一本《幸运的内德》?

通过各种精心设置的练习,老师逐渐体会到,语言学习不是一个词一个词一个字一个字,而是要转化成好玩的活动。

那么,教师如何利用绘本在其他领域开展教育活动呢?

绘本和身体运动:好的图画书就是要让孩子有投射、有自居、有移情

工作坊为大家展示了《大树上的难题》和《挤啊挤》等指向动作的优秀绘本。孩子看完之后想像绘本主角一样扔东西,挤一挤,面对这些教育契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结合孩子关键经验和能力的游戏活动,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

好的低幼绘本含有大量动作,这符合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读完就很想动,这是一种投射。老师往往会认为阅读活动是安安静静的,其实好的图画书就是要让孩子有投射、有自居、有移情,他的感受就是我想动,我想像他那样。绘本衍生活动的重点就是孩子读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挤油渣”这样的传统游戏就可以作为阅读这类书之后的游戏素材。

绘本与科学探究:文学读本可以作为科学活动的起点

工作坊中的绘本《子儿,吐吐》就是文学活动引发的科学探讨活动的代表之一。从故事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去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人体的消化机制,让孩子发现一些生活中的真问题,并且习得主动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学习方法。

文学读本可以作为科学活动的起点,但不是做实验就是科学活动,有些幼儿园会为幼儿展示水的三态,这样的活动没有动脑、质疑、设计、验证、预测,所以不能称之为科学活动,只能称之为科学现象。科学一定是做出来的,《子儿,吐吐》中孩子质疑小猪头顶会不会长西瓜,因此要去搜集资料,看西瓜子,西瓜的藤,西瓜的叶子什么样的?结果他会嘲笑自己,发现从身体上长西瓜这是不对的,形成自我否定,儿童概念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建构,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活动。

绘本与数学活动:绘本的作用是在教学的薄弱环节点燃你

数学活动一直是幼儿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工作坊带大家阅读了绘本《你一半我一半》。对于这个绘本绝大多数教师们能看出图画书中两个人物的分享,但很多教师没有发现其中蕴含的关于数学知识中均分的关键经验。

反复阅读绘本之后,教师可以提炼出书中自然均分,从整体到部分的平均分,组合平均分,时间平均分,空间平均分等等多种均分的方式。

绘本阅读中首先要找到绘本传递的关键价值,哪些经验对孩子的发展最有意义,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游戏活动才会让孩子有最大的收获。

这本书提供了多种均分的方法,这些都可以做成活动让孩子去感受,而不是按照教师的惯有思维教孩子数的分解。图画书在这里怎么用?应有的用途是让孩子去发现:他们都怎么分了?他们分了什么?他们先怎么分,后怎么分?关于这个绘本的理解和运用,其中一种方式应该是在生活中给孩子提供一个圆,拿一个线作为切分的工具,让孩子体验到从整体变二等分的过程,再在这个基础上加一根线变成四等分,再加一根线变成八等分,用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孩子习得等均分的概念。

工作坊希望老师读过这类书之后去搜集这类书,然后尝试进行区域活动材料的设计和提供。这是当前教师教学最薄弱的地方。区域活动怎么做?图画书的作用是就是点燃你。

绘本与美术活动:让艺术活动成为幼儿园视觉审美的组成部分

通常从绘本中衍生出来的美术活动是开展常规游戏活动,如用线、圆、指纹、树叶完成画作。然而艺术活动更高级的表现形式是将孩子的活动与环境设计结合。如幼儿园在空白墙上画上一棵树,孩子一旦遇到需要感谢的人、事、物,就撕下一块彩色纸,让孩子自己用图画记录,不久之后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就会布满整个墙面。

绘本工作坊展示的《跟着线走》《阿罗有支彩色笔》都是利用简单的线条持续开拓孩子想象的优秀绘本。这些绘本更重要的意义是让教师如何使用这些艺术元素来装点幼儿园,让艺术活动成为幼儿园视觉审美的组成部分,并让教师启思:游戏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如何体现?

玩好故事:在绘本的综合运用中体悟真正的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通过犯错,教师找到学习机会,学会思考、观察和记录儿童,这才是项目教学的价值

绘本剧传统的演绎方式是老师们分别做好道具,孩子们认领各个角色,然后大家一起演出。

在工作坊中,教师在协同完成《拼拼凑凑的变色龙》绘本剧时,出现了没考虑到封面的表现形式,没有想好变色龙的舌头该如何体现,没有思考表演过程中的音效等14个欠缺思考和规划的问题,让教师很受挫败。这也是孩子们完成绘本剧中应有的体验。

通过犯错,让教师体会到项目协作的重要性;通过犯错,教师发现学习机会,知道前期沟通和规划的重要性;通过犯错,教师才能更好地思考、观察和记录儿童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们在挫折中更新课程观,学会把游戏的主体还给孩子。

挫折教育就是要给孩子一定难度去挑战,遇到问题去改进,最后找到成就感。所以工作坊设置了难题帮助老师学习进行规划,理清思路,尝试发现这些问题,慢慢就会学会什么是项目教学。

儿童是一个有主动学习能力的人。儿童会通过犯错主动学习:有问题吗?什么问题?发现问题了,想到关键问题,然后改进。项目教学与平时教育孩子的路径是一样的:犯错――讨论――习得经验――再做――再犯错――再讨论――再习得经验――完美。

绘本舞台剧:教师运用各种手段,与绘本进行深度对话,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进而创造出一个空间,让孩子与绘本进行深度对话

儿童戏剧表演的三个部分,剧本、排练、技巧。绘本提供了好的故事,排练无须多说,技巧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肢体表现力,这对孩子不难,孩子天然会解放身体。另一方面是制作关键道具,有关键道具,故事就好玩。

工作坊前面学到的配音、拟音、手工做道具、肢体表现等加在一起,汇成一个绘本剧,体现一组在前面学到的内容。大家分工协作完成一个完整的戏剧活动,分析整个活动带来的经验并完善它,这就是项目教学的价值。教师们集体达成一个共识,然后去做,做的过程中,教师反思到底设计了哪些发展领域的关键经验。渐渐大家会发现一个好的项目活动是孩子全面发展,经验全面铺开的。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儿童画;稚拙;绘画活动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儿童对于世界保持着旺盛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于一切事物都想体验和感受一番。他们将这种体验和感受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不考虑作品的价值,只是依照自己内心的想法,追求绘画带来的快乐。儿童把绘画当成是一种游戏,在创造的过程中儿童不仅满足了表达自我的需求,身心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因此,为了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幼儿园的绘画活动应该坚持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解放儿童的天性,回归本真,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使儿童成为绘画活动的主人。

一、儿童画的稚拙

稚拙绘画是指没有专业理论文化知识以及技术的“自然人”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潜意识任意涂画出来的图画。他们创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体验某种愉悦。虽然这种作品不符合现代人的画理,但是却独具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天性。

儿童天生喜欢绘画,儿童的画作回归自然本真,体现出天真稚拙。幼儿期的儿童充满幻想,这个时期的儿童缺乏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认识能力不足,当现实与内心的想法有很大的差距时,当儿童没有流畅的表达能力时,绘画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这种随意涂抹的图像造型扭曲、夸张,手法粗糙,不符合专业角度的审美。但是儿童通过这n朴实、稚拙的方式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

二、当今幼儿园绘画活动中存在的误区

幼儿园的绘画活动对于儿童初步认识与了解世界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但是当前在开展幼儿绘画活动时,一些美术教师还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技能性的绘画活动。在过去,教师只注重向儿童灌输绘画知识,绘画活动变成一种模仿性学习,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儿童掌握绘画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儿童在生理、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的目标指向性会导致儿童在习得绘画知识和技法的过程中失去可贵的童真童趣和童心。

其次,成人化的绘画活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往往预先设立了儿童绘画教学的内容。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忽略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关心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②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风行。教师会给儿童树立某种绘画标准,形成固定单一的绘画教学模式。③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制约了儿童绘画水平的发展。教师往往用成人的眼光来对儿童的作品进行评价,只关注儿童的作品“好不好”“像不像”,而较少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儿童对绘画作品的欣赏评价能力也得不到发展。

三、幼儿园绘画活动的实践策略

(一)把握儿童绘画的特点,正确解读儿童作品

正确把握儿童特点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儿童的绘画作品不同于一般画作,是儿童表达自己对外界见解的独特方式。皮亚杰认为,儿童绘画水平的发展与其认知水平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出儿童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因此,正确理解儿童作品中的意义是了解儿童内心的重要方式。举个例子:在一次绘画活动中,一个孩子在画纸上画了一个高高的陡坡,上面有一辆小汽车和一辆公交车,而陡坡下面有一辆自行车。在研讨中,每个教师对这幅画的解读都不一样,当大家都在用成人的角度去猜测孩子的绘画意图时,这个孩子给出了全然不同的解释:“这是我爸爸的速腾车开在马路上,前面有辆公交车,后面有辆自行车。后来这辆自行车犯法了,警察把他锁在路边,不让他上高速了。”在这幅画中,这个孩子再现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中我们也可以解读出他对于交通规则的认识。因此,用成人的审美看待儿童作品行不通,必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欣赏儿童作品。

(二)为儿童创设自由的艺术创作环境

在幼儿园绘画活动中,要使儿童能够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就必须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为儿童创设一个自由、轻松、愉快的绘画氛围,充分利用儿童绘画学习的潜在能动性,通过鼓励、引导、启发、提示等方式来进行绘画教学。例如,教师应该给儿童更多的创作空间和机会,使儿童能够对创作的内容进行选择。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绘画工具,并在不同的创作类型中掌握使用的方法。在造型上,应该鼓励儿童认真观察、用心创作,通过生动有趣的造型来表现儿童内心真实的感受,而不是要求儿童能够对物象进行严谨、精确的刻画。

(三)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绘画教学

游戏是一种重要的儿童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游戏对于儿童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游戏的内容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兴趣。将绘画教学和游戏结合起来,能够大大激发儿童绘画的兴趣,培养儿童良好的美术情感。如,一次在开展大班美术活动:风神时,教师首先通过一阵风声导入,激发了儿童用风进行作画的兴趣。接着教师创设了一个风神出发旅游的情景,让孩子们运用奶油瓶在画纸上随意喷洒风神的形象,并带着风神去旅行。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调动了儿童的各种感官,儿童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发展了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使用互动的评价方式

教师在对儿童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应该改变单一性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而使用互动的评价方式。也就是在对儿童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时,不能仅凭教师自己的主观想法,而应该对儿童的见解予以尊重和倾听,重视儿童对作品的评价和反思。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让儿童有机会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通过这种语言表达,教师能够更好地观察儿童的情绪,了解儿童在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发现儿童绘画中的亮点。

综上所述,稚拙的儿童画是儿童天性的一种体现,幼儿园绘画活动不应该着眼于技巧,而应该坚持儿童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的绘画过程,使儿童能够在绘画的过程中释放天性、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篇9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制约,目前,许多农村中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有相当数量的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不重视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虽然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的情况下,开设了美术课程但也是形同虚设,徒有虚名。美术课教师从来没有备写美术课教案,上美术课松松垮垮,更有甚者,许多学校的领导根本没有把美术课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这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教育方针是相悖的。据教育质量检查反馈的检查意见获悉:许多学校的美术课程没有进入学校的教研教改之列。学期开始没有美术课工作计划,学期结束没有美术课工作总结。大部分学校的美术课程有其名无其实。教育教学不系统,教研活动无记录。个别学校虽有一些教研活动记录,但在检查中也是漏洞百出,分明是应付检查的临时举措,更谈不上专门成立研究美术课的课题组了。为培养大批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人才,以适应当今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重视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领导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领导是学校工作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只有领导重视了,任课教师在从事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时,才会感到无后顾之忧。同时,美术课任课老师是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直接传播者。要重视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除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工作态度外,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应进行改革创新。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上仍存在着学生观察——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现象,在课堂上,教师占据主体地位,主要以教师讲解教材中的图画为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兴趣,使整个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枯燥无味。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我尝试把美术活动与游戏活动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创新,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和认识,丰富美术课堂内容,收到了良好效果。

学生美术活动和游戏活动都是对现实生活认识的再现。把美术教学与游戏活动联系起来就是先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充分认识所要反映的事物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绘画反映出客观事物。如绘画《我的好老师》,学生在做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观察认识了什么是好老师,怎样做才是好老师,然后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学生美术活动和游戏活动都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美术活动是通过手工绘画来表现事物特征,是手脑并用的活动。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感觉知觉的协调。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操作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表现事物,在学生游戏活动中,以想象为基础,促使学生各感官积极活动、思维活跃,能创造性地解决游戏之间发生的问题。如:让学生进行的布贴画游戏、剪纸游戏,学生没有布就用纸代替,没有剪刀就用削铅笔的小刀代替。

学生美术活动和游戏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学生美术活动是一种造型艺术,是以线条色彩塑造形象的视觉艺术。学生通过美术活动美术欣赏来表现周围美的生活、美的事物,在游戏活动中,学生善于模仿成人活动。如警察扶盲人过马路,优秀的园丁等从中受到精神美的教育。

在学生美术活动中,我们着重把美术活动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把美术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不是枯燥、单调、乏味的老师作一下示范,学生进行绘画习作的课程。在课堂上,我们改变了以前的死气沉沉的美术课堂气氛,把美术课上得生动活泼,别开生面,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我们抓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尽可能地在美术课堂上多做游戏,如:练习圆的画法,我先让学生玩吹泡泡的游戏,学生们吹了许多肥皂泡,有大的、小的,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缤纷,孩子们高兴地用手接、用嘴吹、用手打,玩的很开心,并在玩中产生了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把教室里的泡泡画下来,结果,学生画出来的画色彩鲜艳,丰富多彩,有大圆、小圆、半圆,还有不完整的图形。游戏活动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然后用几何圆形拼摆熊猫吹泡泡,使学生在自由的游戏活动中进行美术活动,两者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班学生虽然性格各异,但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这一活动。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的美术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锻炼了记忆力,而在美术活动之后进行的精彩的游戏活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一直是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开展,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结束,两者的结合,使学生多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方面不受时间限制,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儿童绘画;特点;兴趣;思考

近几年来,我国儿童早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国及省市级名目的比赛此起彼伏,儿童绘画也不例外,年轻的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谁都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给孩子报名学习。但是,怎么才能让孩子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是在父母或老师的强迫下被动学习呢?我认为,作为老师或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了解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是一种自我本能的创造性游戏,是孩子把心中美好的事物用手无拘无束的涂抹出来,尽情地描绘。儿童所画的往往不是真实的刻板反映,特别是早期的儿童绘画不是表现他们看到的现象,而是画他们知道的或者记忆的形象,并使用一种象征符号来表达,他们往往喜欢通过夸张的形象传达对所经历的事的感受,或根据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创造出虚构的形象或场景,同时还会自发地把生活中的事物加以排列组织、装饰或美化,使其具有美感。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记忆性、符号性、描述性、夸张性等。

儿童绘画一方面反映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儿童心智成长。绘画本身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绘画把经常处于静态的思维激活,对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是颇有裨益的。儿童绘画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由于儿童幼稚、单纯,所以他们的画不受任何限制,也没有任何清规戒律,由此形成了儿童画所特有的雅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点。儿童绘画的特征是儿童心智和心绪的自然表现,受技能的局限,儿童画中所表现的艺术趣味并不是儿童的有意追求,而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流露。

二、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了解儿童绘画的特点后,为了使儿童积极主动的学好绘画,我们就要寻求培养孩子学会绘画兴趣的方法。

(一)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源泉。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也说:“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活动的最好课堂,我们应经常带儿童参加户外活动,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经常多看,经常参与社会生活,丰富其感性认识,增强其审美感受能力,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二)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幼儿美术教学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如果像以前那种依样画葫芦,幼儿简单地服从教师的命令,像木偶一样,他们就会兴趣索然,要使幼儿绘画兴趣始终高涨,教育内容、方法应该多样化,应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用鼓励的口吻,激发幼儿想象力,引起幼儿作画兴趣,让幼儿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很自然地接受绘画技能。在系统学习中,要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孩子从“游戏行为”一步一步过度到“学习行为”上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并通过传授一定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启发孩子们形象思维的活动。画画是是儿童智力开发的手段之一,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心理特点,把他们天真的奇想引向生活、自然、社会美的生活欣赏和追求,把他们技巧的粗拙,逐步提高到精巧的水平,从而提高创作素质。

(三)多鼓励,培养幼儿绘画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和自我评价的正确认识、体验和充分估价。幼儿需要鼓励和赞赏,当他们作出一幅画时,教师要适时说些肯定和鼓励的话语,帮助幼儿树立对绘画的兴趣和自信心,要尽可能避免指责的话语,那样容易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尽量找出你赞赏的地方,一旦幼儿作品受到老师的承认和赞许,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从而增强自信心,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就会越画越多,越画越好。

三、正确评价孩子的作品

一是千万不要以“像不像”来断定孩子的作品。教师或家长在评价幼儿作品时,不能单纯地以画得“像不像”来确定一张画的好坏,应认识到:更可贵的是幼儿的创作兴趣与绘画热情。在孩子的早中期,作品大多是夸张变形的,这些无意的变形是他们内心的独白,是心理发展的必然。突破像不像的局限,他们能够更加大胆自信的表现自己。如果我们总是以“像不像”来要求他们,必然使他们的信心受到打击,自主性将逐步的受到抑制,画起来畏手畏脚,无从下笔,所以要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励。

二是对儿童绘画,我们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心。有些家长让孩子学习就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成为一名画家,或升学时能够加分,强迫他们去画,学不好就横加指责,弄得孩子学画画有很多压力,很被动的学习。儿童从事绘画活动本是很自然的行为,他们常常是在涂涂抹抹中不知不觉地成长起来的。我们不要给他们施加过多压力,使他们过早地背上沉重的学技能的负担。当儿童产生了绘画的积极愿望时,他们就会画得很好。

实践证明,当儿童画画的时候,他的大脑和手都受到了锻炼,绘画对他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阅读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要通过儿童的绘画创作活动,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尊重儿童对美的创造,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