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女孩心理疏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6:56

青春期女孩心理疏导篇1

【关键词】疏离感;青春期女性;原发性痛经

疏离感(alienation)是指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以及自己等各种关系网络之间,由于正常的关系而疏远,使个体意识到自己和对象之间产生了距离感、不和谐感以及不能熟识等,从而产生了不可控制感、无能为力感、压迫拘束感、孤独感、空虚感等消极的情感[1]。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疏离感会对学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是导致学生辍学和成绩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很有必要对青春期女性疏离感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分析717例青春期女性在月经期疏离感,就其中30例中重度原发性痛经者作青春期女性疏离感相关因素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自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本市3家重点,普通及职业中学青少年女性学生757例。学生年龄12~18岁,平均年龄14.5岁。其中随机选取30例中重度原发性痛经且月经期疏离感得分有差异者作为一阶因素分析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疏离感测评方法采用杨东编制的《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于月经期与非月经期分别测评,筛出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测评疏离感总分及3个维度的分别得分。

1.2.2痛经测评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表逐项询问,内容包括年龄,月经初潮时间,共同生活对象,接受月经期保健知识的程度,同时由研究对象进行痛经程度自评。痛经分度诊断标准:指月经期疼痛,常常呈痉挛性,集中在下腹部,其他症状包括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腰腿痛。根据疼痛程度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全身症状、止痛药应用情况而综合判断痛经的程度:轻度:有疼痛,但不影响日常活动,工作(或学习)很少受影响,无全身症状,很少用止痛药;中度:疼痛使日常活动受影响,工作(或学习)能力亦有一定影响,很少有全身症状,需用止痛药,且有效;重度:疼痛使日常活动及工作(或学习)明显受影响,全身症状明显,止痛药效果不好[2];

1.3统计学方法将所得问卷原始数据录入计算机,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1.0统一处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2.1青春期女性月经期与疏离感的关系757例中筛出无效问卷40例,717例青春期女性学生疏离感有效问卷中:月经期与非月经期其疏离感出现差异的人数392例,发生率为54.7%左右。在被调查的女性中,有652例无或轻度痛经,65例中重度原发性痛经,其中无或轻度痛经者月经期与非月经期其疏离感出现差异的人数304例,中重度原发性痛经者月经期与非月经期其疏离感出现差异的人数47例,其月经期疏离感出现差异的发生率分别为,46.6%(304652),72.3%(4765)。

2.2青春期女性月经期与疏离感9个维度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分析月经期对疏离感的变化规律,本次研究还将月经期与非月经期其疏离感9个维度如压迫拘束感等的平均得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压迫拘束感在月经期与非月经期差异非常显著(p

3讨论

疏离感(alienation)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从个体与不同的疏离感对象之间的角度出发,疏离感可划分出疏离感的3个因素: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其中,社会疏离感包括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压迫拘束感和不可控制感;人际疏离感包括孤独感、亲人疏离感、社会孤立感;环境疏离感包括自然疏离感和生活环境疏离感,共9个维度[1]。本研究发现月经期与非月经期其疏离感出现差异的人数392例,发生率为54.7%左右。在被调查的女性中,有652例无或轻度痛经,65例中重度痛经,其中无或轻度痛经者月经期与非月经期其疏离感出现差异的人数304例,中重度痛经者月经期与非月经期其疏离感出现差异的人数47例,其月经期疏离感出现差异的发生率分别为46.6%(304652),72.3%(4765)。中重度痛经者在月经期其疏离感出现差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或轻度痛经者。中重度原发性痛经在月经期的疏离感的一阶因素压迫拘束感、无意义感、社会孤立感与孤独感较非月经期差异有显著性,其他一阶因素无显著性差异。在21世纪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对青春期女性更不容忽视疏离感的存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生活适应能力,进而危及心理健康。对于高疏离感的青春期女性,应该从个体、学校、家庭、社会及医疗保健部门五方面全方位共同关注,采取有效策略,加以预防和及时治疗。1、个体方面(1)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能正确地认识月经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能科学掌握月经期卫生保健常识,存在痛经症状的青春期女性应学会控制调节身体状态,自我解除月经期紧张情绪及心理负担。同时能正确地认识疏离感,学会分析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及危害,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给自己进行合理定位,既不盲目追高,也不贬抑自己。当月经期出现痛经或经期紊乱等表现时,学会向能够提供帮助的人寻求帮助并进行积极沟通,必要时接受医疗机构诊治。青春期女性应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习,善于排除月经期正常生理现象带来的困扰。在遇到不良人际关系和心理问题时,学会冷静思考,学会降低疏离感并勇于挑战自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意义的活动,增加心理承受力,引领自己朝着充满信心、充满阳光和朝气的方向发展,不断重塑自我、超越自我,做更好的自己。(2)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学会在轻松快乐中交往。由于女性在青春期存在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3],故虚心学习他人交往的成功经验和身边的典型,学会自我激励及增强交往的自信心,对于解决因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所造成的青春期心理活动矛盾具有重要作用。2、学校方面(1)注重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能做到智力教育和心理教育并重,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对学习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坚强的意志等,既能提高学科教学成绩,也能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带来的高疏离感心理。(2)营造良好的班风,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让高疏离感的青春期女性学生感受班级大家庭的温暖以及集体的力量,积极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增加归属感和自信心,减少疏离感的发生。(3)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开展青春期女性喜闻乐见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集体、融于集体,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交往能力,降低疏离感。(4)开发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研发适合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有利于针对性地预防学生疏离感的产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5)开展青春期女性心理咨询。完善对心理问题监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动向。也可进行形式多样的个别心理咨询,如信函、电话、网络咨询等,切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疏导干预,及时矫正青春期女性不良心态和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障碍。共同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系统管理体系,共同关注学生健康成长。(6)我国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讨学生疏离感心理产生的根源、研究相应的干预措施、应用于实践,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女性心理辅导活动。3、家庭方面(1)共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和谐、欢乐,亲子关系亲密、融洽,有利于降低疏离感,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家长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确定目标,让孩子的发展立足在最近发展区,实现孩子发展的最佳状态。(2)父母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了解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发现月经期痛经或经期紊乱等异常现象,帮孩子排忧解难。有必要及时和学校老师及医疗保健机构取得联系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月经期困扰。4、社会方面共同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系统管理体系,倡导全社会携起手来共同关注青春期女性的心理成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频共振,共建和谐社会。5、医疗保健机构方面完善青少年心理三级预防保健体系,对于妇科常见的原发性痛经,青春期功血等疾病应予以合理用药,同时医疗保健机构也同样承担了青春期女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91-192

青春期女孩心理疏导篇2

小旁的日记:那个穿白衣服的男孩吸引了我的眼球。他在篮球场奔跑的动作美极了,冷峻的眼神、倔强的双唇、黝黑的皮肤让我满心欢喜。开学一个多月了,今天我终于说了我想说的第一句话,在打开水的地方对他说--你好。

我能感觉到,他也是喜欢我的。

为什么几乎每个人在青春年少时都逃脱不了一场朦胧爱情的浩劫?是谁让他(她)们一见钟情?

专家分析:二十多年前,人类学家戴维・吉文斯经常出入校园、酒吧等公共场所,他以老练的目光专门观察情窦初开的少年。他的动机是:弄清两个个体是如何一见钟情并最终亲密走到一起的。医学专家有另一种解释,爱情是由两种爱情化学物质发动的化学反应:人体内有一种叫pea的化学物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在十七八岁时分泌最旺盛,pea让男孩女孩有想接触的欲望,并引起诸如心跳加快、颜面发红等变化,心中激情涌荡,即"一见钟情"。触觉让大脑发出的欣快分子传遍全身,令他们不自觉地陷入情网,早早早恋;嘴唇上丰富的神经末梢沿神经飞速传递,大脑深处的细胞分泌出的物质使少女产生依赖感。

另一种化学物质"肾上腺素"则使爱的行动得以持续,它作用于支气管,使呼吸急促深沉;作用于心肌,使得每分钟跳动百次以上。于是,在校园青春年少的他们提着饭盒去食堂擦肩而过时,一见钟情发生了。

刘思远的日记

我喜欢小庄,但哥们说我从不给她好脸色看。今天上课我坐在小庄后面不停地讲话,还拿粉笔在她背上画了一个小王八和小鸭亲嘴,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我开心极了,小庄涨红了脸一声不吭,刚一下课她却拎起一摞书恶狠狠地砸向我,她的样子不像平时撅着嘴巴生气的可爱模样了,疯狂的不要命。我也火了,撕碎了砸向鼻尖上的化学书。她一见书被我撕碎了,突然趴在座位上哭泣。看到身边的同学幸灾乐祸的样子,我摔门而去......小庄,对不起,我喜欢你。

对于青春期的恋爱,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意见吧--

青春期的孩子

胆大妄为?

很多处于青春期每一次恋爱的男孩敢为钟情的女孩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甚至有些恋爱中的少男少女能躲进平时不敢越雷池半步、漆黑一片的树林窃窃私语。虽然这些山盟海誓并不会实现,但站在青春期角度上讲却是真心的,并无道理可言。

到底是什么使男人变笨、女人变傻?是什么使他们胆大妄为?这种伴随着爱情降临大脑的"短路"情况常常令人说不清道不明。

医学最新证明:爱情的魔力最初来自称之为"苯基乙胺"(简称pea)的爱情化学物质,"来电"的感觉就是它的杰作,pea会随着环境、对方衣着、哭声、眼神的诱惑而逐渐升高,当体内产生足够数量的pea,一见钟情便呼之欲出。

但是,pea除了让人"来电",在爱情成长期还有两个特别恶劣的副作用。专家分析:恋爱、择偶及心理青春期性意识发展可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

的心理表现是不同的,青春期的孩子刚刚发生朦胧情爱时最初表现为疏远异性期,即口是心非期,明明心里喜欢却说讨厌,喜欢欺负、捉弄自己心仪的女孩子。此期一般指青春期开始的半年至1年(11-12岁)期间内的两性疏远阶段,因此时尚未完全成熟,性别意识刚刚萌芽,他们发现彼此间性别的差异,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进而会对两性间的接触持疏远和回避态度,如因学习或工作需要,双方接触时感到拘束和难为情。他们认为两性间亲近、恋爱是可

胆大妄为的男孩:pea令人胆大,青春期男孩体内pea分泌特高,所以他们信誓旦旦,仿佛没什么事不敢做的,没什么话不敢说。但体内的pea如果分泌得太多,就会让人不计后果地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事情,甚至有些是接近疯狂的举动。很多由爱转恨的悲剧也正是pea滥情而导致的。

情人眼里出西施:pea第二个副作用便是让人产生偏见和固执,只要pea的水平足够,人的自信心便空前膨胀,"情人眼里出西施"便如此诞生。

青春期孩子要的只是"性"?

这一特点要从青少年"性逆反心理"不可能根除来讲。

这一时期少男少女的性意识已开始萌动,他们希望通过自我的努力去探索性的奥秘,所以不肯轻易接受成人的观点。在他们身上,难免会出现"性逆反心理"和行为。看不清这一点,总认为他们"不听话"必然导致性教育的失败。

从另一方面看,心理学专家认为:青少年"性逆反心理"又是可以减少的。因为这一心理的产生,除了上述青少年自身因素外,主要归因于社会承袭的落后观念和行为,如对青少年采取性禁锢主义,一些学校不开设性教育课程;家长限制孩子与异往,偷看孩子日记,私拆孩子的信件,嘲笑挖苦孩子对异性的向往心理;发生了早恋不是耐心说服和引导,而是打骂或赶出家门。这些把青少年的"性"当"贼"防的不信任行为,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减少"性逆反心理"的最好方法是,对于有些问题,诸如怎样和异往等,要让他们自己探索,切莫无原则地横加干涉。当他们遇到困惑时,要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讨论,提供积极的建议,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青春期如何"降火"

青春期在面对异性时,经常会有一种情怀,就是喜欢一个人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爱恋--我该如何面对异性?如何让对方知道我对他(她)的爱?

面对此种青涩的情怀或是情窦初开的现象,应该冷静思考:我了解对方吗?对方了解我吗?我了解自己吗?我能在学业与交异性朋友之间作妥善安排吗?因为交异性朋友就牵涉到"作决定"与"负责任"的问题,在身心尚未发展成熟时就交异性朋友不但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帮助,相对还会影响并阻碍各方面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此时期他们无法为自己作的决定负责,一时的激情往往须以终生的幸福作为赌注。

真爱是一种珍惜自己、接纳他人的高尚情操,是精神方面的相互支持。因此,喜欢一个人要等他长大,也要等自己长大。

克服自我菲薄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体格、容貌等深感不足,叫做自我菲薄或自卑。有这种思想情绪的人,常常对自己多有不满。男孩子身材不高、发育不良,女孩子身体过于肥胖、脸上出现小疖子和粉刺等,都是产生自卑感的原因。有的人试图通过穿着打扮、浓妆艳抹等去取得心理上的平衡,少数人想通过参加团伙,、打架、斗殴等的行为去引起别人的注意和重视。有自我菲薄或自卑感的人,往往性格比较孤僻,不大愿意与他人交往。这样与集体疏远的结果,只会增加自卑。

克服自我菲薄或自卑感的主要方法,首先是正确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并且接受自我;其次要多创造成功的机会,树立起自信心;此外,还要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有利于社会的学习和活动中。

消除自我陶醉

与自我菲薄相反的自我陶醉,是有些人过高地评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青春期女孩心理疏导篇3

关键词:中学生;恋爱;原因;对策

目前,我国中学生恋爱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学生是禁止“谈恋爱”的,已成通则。有专家谈道:我国80年代初的早恋现象还属于“星星之火”,而且处于地下状态;90年代则已形成半公开的“燎原之势”;现在一些中学生更是不顾禁令,明的或暗地里出双入对,司空见惯。对此,只依靠道德说教、纪律处分等手段加以制止,实践证明,解决的效果并不理想。如何遵循“预防为主,积极疏导”的原则,使他们顺利地渡过青春期,健康地成长,是教师、家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中学生“谈恋爱”现象产生的原因

1.青春期生理心理的需要

据一项调查表明:有42.9%的同学认为,中学生“谈恋爱”是因为特定年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进入现代社会,人的青春期提前了。从世界范围看,在过去的100年间,女孩的月经初潮年龄大约提前了3年。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女孩的月经初潮年龄1960年平均为14岁~15岁,1990年提前到了12岁~13岁。目前,有资料显示,女孩的青春期开始于9岁~11岁,较男孩要早两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们对异性的生理构造和情感世界有一种神秘感,所以试图通过恋爱来了解。但这种对异性的关注带有明显的好奇性、试验性、模仿性和盲目性,是一种钟情、思春的朦胧状态。

2.家庭结构缺失和教育不良

结构缺失的家庭主要是指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或双亲缺失家庭。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长期缺少母(父)爱和必要的教育。有学者研究认为:与父亲关系特别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迟于那些与父亲关系一般或关系不太好的女孩。如果母亲有抑郁症,会使女儿的青春发育提前。在结构完整的家庭里,也存在着家长除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什么都不问的现象,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孩子常常感到孤独、缺少理解。所以,这些学生试图通过交友,特别是结交异性朋友,寻求理解和精神寄托,占被调查学生的14.2%;有甚者则将“谈恋爱”、“师生恋”、“异代恋”等当作缓解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的避风港。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的获得、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制约。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长时间暴露在电视等人造光源下,会影响其体内的“睡眠激素”的褪黑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越低青春期提前的比例越高),而导致性早熟;另外,还有一些化学物质或经常吸烟与喝咖啡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发育提前。在我国,10岁~20岁的人口就有2亿多,这是一个需要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的一个庞大群体。从调查中看到,青少年需要的性知识主要来源于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音像制品和互联网。在各种媒体所发表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情爱情节或细节的描写。有些青少年把它收集起来,编成了“手抄本”。特别是网络的出现,更使原本就举步维艰的青春期性教育受到了更大的挑战,有占被调查人数9.5%的中学生承认,上述因素是他们过早谈恋爱的原因之一。

4.学校教育的不利

长期以来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强调知识传授,忽略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评价时搞分数挂帅;对学校的评价更是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加之学校为了抵御社会的不良影响,采取封闭式管理,视青春期性教育为,谈性色变;对学生中出现的过早谈恋爱现象采取“只堵不疏”的方法,效果很差。个别教师师德丧失,少数学校出现的不正常的“师生恋”,也为中学生过早谈恋爱的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中学生为什么不宜过早谈恋爱

众所周知,恋爱的感觉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但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爱情。真正的恋爱,是一个逐步认识异性,了解异性,发展情感的过程。有一位初中女生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作为一个初二学生,曾感受过恋爱的滋味,那滋味甜丝丝的,热乎乎的,又有几分苦涩,我至今难以忘却。”可他(她)们不知道,早开的玫瑰是会伤手的。

1.中学时期谈恋爱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业

男女恋情一旦形成,当事人往往很难控制自己,少男少女的自制力较差,就更容易沉迷于两人世界中难以自拔。许多事例表明,中学时期过早谈恋爱荒废了不少优秀学生的学业,毁了不少孩子的前程。其实,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学生每天同时学几门功课,即使很用功的学生也没有把握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果精力再被分散,那后果不言而喻。在中学阶段如果不把基础打好,将来凭什么就业,靠什么成才发展,靠什么立足于社会?事实证明:过早涉入爱河,有的呛了水方知后悔;有的坠入爱河不能自拔,因失掉立身之本而葬送了前程;过早地偷吃“禁果”的酿成的更是一杯苦酒;有的因驾驭不了奔腾的感情,过早陷入恋情,碌碌无为,抱憾终生。

2.中学生谈恋爱容易感情冲动,种下苦果

通常,恋爱和是有着不解之缘的。中学生坠入爱河以后,特别希望两个人单独在一起,强烈的性冲动往往使他们失去理智,不考虑后果。一旦生理和心理防线被冲破,婚前便由此开始。在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生活经验尚不能有效地对本能欲求施加控制的情况下,早期的会使青少年沉溺于性之中,而无视由此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的不良后果。由于性知识的缺乏,由此而产生的生理后果——怀孕常常使得早恋中那种浪漫的气息一扫而光,代之以后双方的惊恐不安和无所适从。尤其对女同学,由于身心均未发育成熟,婚前必然要种下苦果。我国的道德观念和舆论对少女怀孕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有的少女因害怕别人知道,又不好意思跟老师及家长说出来,便装病偷偷到离家很远的医院去做掉孩子,术后又得不到充分休息,给身体造成极大伤害。有的少女可能导致成年婚后的不育不孕等严重的妇科疾病,甚至因自行买药打胎而死于非命;更有的少女在事情败露后,因在家长的打骂、学校的惩罚、同学的冷眼嘲笑的情况下无地自容,继而轻生。可见,在中学生的爱情中少女往往是最终的受害者。

3.中学生谈恋爱会涣散意志,影响风气

在学校里,一个班级如果出现了男女学生谈恋爱的情况,一定会产生种种反响。一些人把恋爱事件当作课余饭后谈论的焦点,探听恋爱者的行踪和隐私活动,相互传播取笑,转移了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的羡慕、向往,甚至效仿,积极寻找和物色异性朋友,影响了班级、学校的风气。

总之,青春期的学生观察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对异性的了解只限于外貌特征,很难做到深入、准确和全面。青春期的中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时期,对事物的选择性是不稳定的,对“爱情”和“婚姻”的选择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中学生是不具备承担爱情、婚姻行为后果的责任和能力的,一旦事发,后果不堪设想。

三、对中学生过早谈恋爱的教育思考

对待中学生谈恋爱,禁止并非良策,默许是一种失职。作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应正视孩子们青春期正常的情感,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加以疏导。

1.正确认识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性是生命之根,情是生命之源。歌德说:“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在性激素作用下青少年产生向往或爱慕异性的心理是合情合理的,是他们性心理发展成熟的一种体现。但由于他们的性心理远远不如性生理那么成熟,不能妥善处理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又正处在一个性信息铺天盖地地向他们涌来的社会,大量的性信息对他们的诱惑和威胁很大,如果没有一个舵手在前面引航,孩子们很难顺利地渡过暴风骤雨式的“危险的地带”。作为教师、家长,首先要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到了青春期都会对异性产生爱慕和好奇之心,或爱慕对方的仪表、或爱慕对方的能力专长、或爱慕对方的优秀品性等。同时,对异性变得很敏感,渴望了解异性的生理特征,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这些都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性意识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但这些并不是爱情,不要因此而走进情感误区。应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2.开展有益活动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有关两性和爱情的种种信息不断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到了中学生之中,冲撞着他们,熏染着他们。孩子们如果缺乏正确的兴趣爱好,就很有可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上网聊天或看不适宜他们看的报刊杂志、影视节目等,盲目地模仿就难以避免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意识地转移一些学生对异性的过分关注,是很好的疏导方式。

因此,要注意发掘和培养孩子的特长,培养他们正确的兴趣爱好,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只要是对成长无害的,家长都应该予以尊重并尽可能地支持他们,引导他们。有音乐天赋的就让他们去追寻贝多芬的足迹;有美术爱好的就让他们潜心和达芬奇对话;有体育爱好的就让他们多观看比赛、多参加运动,通过正确的兴趣爱好培养,把他们在学习以外的时间和精力吸引过来。

青春期女孩心理疏导篇4

关键词:青春期异常反应疏导

青春,一个让人激情飞扬的字眼,一个如花似玉晶莹剔透的年龄,一个充满无限憧憬和叛逆的阶段,一个可以成就一生也可以毁灭灿烂的时期。作为中学的班主任,我们必须把握初中学生正是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对孩子们进行合理的青春期疏导,让班主任工作成为孩子们健康走过青春的保护神。

一、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特点,把握青春期的各种异常反应

我们这里所说的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年龄在13到16周岁。它的生理反应是性激素的分泌增多,第二性征出现。他的心里反应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孩子心里飘忽不定,难以形成定式,叛逆、盲动、偏激和行为具有攻击性等等。那么青春期孩子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异常反应呢?

1、对家长的叛逆性

当孩子到了13、14岁的年龄,我们会突然发现,孩子特别不听话了。同样的道理,父母嘴里说出来,他就不爱听,看父母就像仇人,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尤其是当父母对他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时,基本处于不说还好,越说越糟的境地。同样的道理,由别人讲给他听,倒是能听进去一些。很多人对这种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就是青春期特有的对亲人的叛逆现象。

2、行为的无理由性

孩子到了青春期,性格有时候会出现突然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以往乖巧听话的孩子会突然犯让人目瞪口呆的错误。有时候孩子犯了错误我们通知家长,家长会异常惊讶!“怎么会?不可能!我们孩子怎么会犯这错误呢?老师,你搞错了吧!”家长的惊异经常让班主任哭笑不得。这就是说,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他的很多行为是没有理由的,冲动和盲从是这个时期孩子很多行为的特点。

3、幼稚的成熟性

青春期是孩子从懵懂无知走向成熟的过度阶段,这个时期,孩子的心里已经从原来的把自己看成是父母身体的一部分,转变到把自己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独立思考问题和辨别行为的时期了。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独立地考、自行选择行为,从而使很多行为荒诞无稽可笑,表现出幼稚的成熟。这个时期,他们会有很多天真的想法,会有很多可笑的举动,在我们大人看来很荒唐的事,他们却很认真,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不让他撞一次南墙他是不会回头的。

4、同伴的倾向性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表现好处同伴的一种价值取向,他们之间的沟通多了,默契多了,话题多了。平时不怎么有朋友的孩子,这个时候突然朋友度了起来,尤其是对异性,以前从不和异性说话的孩子,这个时候突然有了异性的朋友,而且还神神秘秘的。有时候孩子和家长闹矛盾了。找老师调节不了,找亲戚调节不了,找他个好朋友,一下子就解决了。和同伴的这种亲密我们姑且称之为“同伴倾向性”。

5、反抗行为的激烈性

很多孩子,从来都是父母眼中的乖乖鸟。可到了青春期,一点不大的小事,就反应过度,有的自卑、有的亢奋;有的自闭、有的网瘾;有的离家出走、有的甚至自残-------很多行为让父母叫苦不迭、目瞪口呆。父母和班主任对这种反应都心里准备不足。

二、班主任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让孩子健康的走过青春期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生物进化的规律反应。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孩子由人生第一个时期向另一个时期过渡,这个过渡期是痛苦的蜕变,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必须帮助孩子走过人生这脆弱的一个阶段,使他们成为健康的少男少女,成为我们社会的栋梁。那么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都该采取哪些措施让孩子健康成长呢?

1、建立青春期的预防和反应机制,合理疏导学生的心里和行为障碍。

必须认识青春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必须对学生的青春期反应有足够的心里准备,必须对学生的青春期行为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必须对青春期学生的行为采取合理的措施。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评估,并采取合理的预防,进行有效的心里干预,让把孩子的青春期反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引导孩子合理释放,健康成长。

2、利用班会、团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心里和行为教育

孩子是无辜的,孩子对自己青春期的异常行为是不能控制的。所以我们必须进行适度的青春期特征和行为特征教育。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这个阶段的特殊性,引导孩子自我控制,自我疏导,别让孩子孤独、自闭、狂躁。让他感觉到自己是正常人,树立自信心。

3、建立青春期快乐大本营,让孩子在同伴的快乐生活中得以宣泄,找到自我。

青春期的学生突然迷失了自我,所以就想通过怪异的行为、发饰、衣着来引起别人的注意,真让我们大人看来有些异类,所以就批评、呵斥、谩骂甚至暴打。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不但不能让孩子顺从,还经常引来激烈的反抗,甚至出现极端行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级的优势,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的激情得到宣泄、个性得到张扬、才能得以展示,学生的情绪就会平和一些,加以合理的心里辅导,会让学生好一些。

4、合理给学生施加学习的压力,不要过度要求。

孩子在青春期反应激烈的时候,学习的心思是没有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用学习的压力去压他,用成绩的高低来衡量他,会更加重他的反抗程度。所以在青春期,合理的学习安排会增加学生的青春应激能力,不合理的学习会增加学生的反感,所以对学习的安排要适度。不要用成绩作为衡量他唯一尺度。

5、建立一个健康的交往圈子,让朋友的健康行为影响他。

青春期女孩心理疏导篇5

[关键词]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7-0052-03

聋哑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但由于自身缺陷的影响,心理成熟相对滞后。他们常常不能克制自己而被外界现象所干扰,从而产生各种烦恼,急需帮助及引导。因此,需要适时地给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心理障碍,保证心理健康。

一、青春期聋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一)自我意识不够稳定,意志力薄弱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的意志力仍很薄弱,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家长和教师的控制和约束,表现为冲动和逆反。如在学校里,教师批评一两句,他们就有可能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他们就会对父母不理不睬,甚至还可能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有的青春期聋哑学生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他们因听觉障碍而感到自卑,生怕被别人嘲笑,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

(二)情绪起伏大、变化快

青春期聋哑学生情感体验深且丰富,但情绪不够稳定,容易意气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但不懂如何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有的聋哑学生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关系疏远,常与别人发生冲突;有的聋哑学生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尤其是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极易激动,乱发脾气还不听劝告。

(三)早恋与性心理问题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性意识觉醒,但是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他们了解青春期知识的渠道少,对这方面的知识处于羞涩难于启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有的聋哑青少年的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疑惑、害羞和焦虑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出好奇、关注等,喜欢接近异性,产生对异慕、追求的动机,若恋爱不成会因此而苦闷,自暴自弃。

(四)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倦怠

青少年时期是聋哑学生人生成长的阶段,学习依然是他们的主导活动,也是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石,然而他们此时的种种心理困扰,也大多由学习而来。多数聋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为学习而学习,缺乏对学习必要性和学习目标的认识,对学习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有的聋哑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自主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坐等教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有的聋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极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不良心理。有的聋哑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自尊心受到打击,容易造成思维迟钝、情绪躁动等学习心理倦怠现象。

(五)其他不良行为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语言水平低,与健听人有着明显的沟通障碍。受身体缺陷的限制和自身文化及经验等各方面的束缚,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家长的宠爱极易让他们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在学校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逃学,甚至爬墙出校,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还有的学生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个别学生出现早恋现象,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严重地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二、青春期聋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自我因素

听觉障碍的自身缺陷使聋哑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被堵塞,缩小了他们直接接触客观世界的范围。感知活动贫乏、单调,听觉障碍带来的认知、思维等方面的与众不同,引发出聋哑学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沟通受限、职业受限等一系列问题。聋哑学生的认知、人际交往等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诱发了他们的自卑、孤僻、急躁、猜疑等不健康的心理。

(二)家庭根源

家庭是对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后天环境因素。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教育内容等家庭因素对聋哑学生的个体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教养方式对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危害最大。在家庭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往往会形成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稳定性差等特点;严厉粗暴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这会造成孩子青春期创伤性体验,形成有缺陷的个性。有的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对聋哑孩子的教育不知所措,缺乏塑造培养意识;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聋哑孩子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聋哑孩子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不当的教育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聋哑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形成异常心理。

(三)学校方面

聋哑学生,尤其是寄宿的聋哑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教育思想、学校的氛围、教师的素质、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等,都会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特殊的作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对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而是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和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此外,因聋哑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他们之间的各种行为和习惯能够相互影响,如比吃穿、打闹、不讲究卫生、不尊敬教师,甚至打架、早恋、破坏学校内外公共秩序等,个别学生因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盲目效从。

(四)社会影响

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使一些聋哑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确的理解,这滋长了他们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社会上成年聋哑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对聋哑学生同样有着影响和诱惑作用。社会上至今仍一定程度存在着对聋哑人的歧视现象,缺乏聋哑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这些都影响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关爱青春期聋哑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公平、公正地对待聋哑学生,使他们拥有与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教师应多关怀聋哑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聋哑学生,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避免他们产生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师要对聋哑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与真诚的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疏导和矫正,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教师要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多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气,并且加强对聋哑学生的个别辅导,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展示自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使他们在学习问题上能保持心理平衡,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积极健康的集体氛围

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聋哑学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在班级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队会等形式,经常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帮助聋哑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开展“我做班级小主人”、“老师,我想对您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勇敢地发言、讨论。教师应鼓励聋哑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对他们给予积极地肯定,在活动中形成融洽、民主的氛围。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引导学生参加篮球赛、书画比赛,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组织聋哑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和健全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社会家庭中的一员,从而使聋哑学生在心理上有归属感,能在交往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三)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聋哑学生同正常学生一样,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第二性征开始显现,男女体形明显分化。面对这些生理上的变化,聋哑学生会感到困惑甚至惊恐。也有聋哑学生在青春期思想变得活跃,开始关注异性,很容易出现早恋现象。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讲解有关青春期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可以利用集体授课,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如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课件讲授青春期健康心理知识,让学生们了解男、女同学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同学友谊,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指导男女学生正常交往,不要过早陷入感情问题,预防早恋等。也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如针对女生单独讲解经期卫生知识,教给她们青春期怎样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相关的课外读物,教导他们养成正确、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多渠道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利用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给全体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教师应根据各班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以教师传授为主导进行教学,让聋哑学生直接获得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活动或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聋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在各种模拟情境中感悟生活,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到良好的心理行为。

2.建立青春期聋哑学生档案,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学校要建立聋哑学生档案,关注他们的心理、生理的细微变化,开展心理辅导,使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及时矫正行为偏差。采取的方式可以有即时性心理辅导、咨询与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青春期聋哑学生进行个别的定期心理咨询和疏导。随时接受有心理异常学生的咨询,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使其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团体心理辅导能满足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青春期聋哑学生都有着相似的生理特点,心理状况也接近,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暖身活动、游戏体验、主题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互动,让学生在真诚、尊重、开放、轻松的团体氛围中学会团结,能勇敢地表达并展示个人形象,从而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预期效果。辅导内容以个体在成长中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如针对青春期的聋哑学生充满对异性的好奇,有强烈接近异性的欲望,开展主题为“好感不代表爱情”的团体辅导。针对青春期聋哑学生情绪、情感的起伏多变,可开展主题为“学会表达多变的情绪”、“学会跨越青春期的误区”以及“被人误解怎么办”等团体心理辅导。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每月定期举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选出的辅导内容安排专人专时辅导。

(五)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来完成是不够的,学校、家庭应该合力重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多与聋哑学生的家长加强沟通,利用家访、家长学校等途径,同家长共同探索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家长提供一些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等。告知家长不能只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防止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应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多关注孩子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改善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在家庭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选择民主的家教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气氛。处在青春期的聋哑学生,有时候交谈是心灵沟通的最佳方式。可以用书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对话,这样既能避免面谈时的紧张不安,又能达到与亲人进行心灵交流的目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交流活动,家长们可以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体会和经验,便于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六)开展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

聋哑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为此,我们要定期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学校还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避免聋哑学生结识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教师应给予及时引导。学校还应争取在政府的帮助下,加大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禁止聋哑学生进入。

总之,青春期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正确引导聋哑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矫正,并进行正确的教育,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正香.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现代特殊研究,2010(4):34-35.

[2]周志英.聋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2):19-21.

[3]张凌燕,蔡亚珍.聋哑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0(7):25-28.

青春期女孩心理疏导篇6

亲爱的女儿:

你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

今天你整整14岁了。你正跨越一个界限,越过它你就是一名成年女性了。你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

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个幼稚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益发欢快。你在跨越这个界限,愿你幸福。……

当14岁的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感到非常激动,在信中,他对女儿提出一个忠告:“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只有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作为一名知识女性,我认为这是人间最美丽、最温暖的一封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不由地琢磨作者为什么采用书信的方式,以讲述童话故事的形式对女儿进行情感教育,这于表情达意有何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觉得实在应该好好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信中所流露出来的尊重孩子、呵护孩子心灵的育人观,以及把爱情提高到人类美的高度来审视的爱情观。于是,我将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这一忠告称之为“苏氏原理”,并在我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中推行贯彻。

一直以来,“早恋”问题就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一块“烫手山芋”,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普遍存在着过度干预、手段粗暴、方法简单、上纲上线的现象,不免对一些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在《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中,记录了一位女孩因为一张明信片而受到班主任粗暴对待,最终使得女孩心灵自闭抑郁的事件。我也见过一位男生因其情感问题被班主任过度干预而引发一场意外事故,不仅使他爱恋的女生身心受创,而且也导致男生从此自暴自弃、高考失利。可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引导孩子,借鉴“苏氏原理”来恰当地处理孩子的情感问题,对广大班主任来说尤为必要。

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产生对异性的好感,产生爱的萌动,是一种多么单纯而美妙的情感,同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认为如何处理好这种情感是男孩、女孩的青春必修课。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认为:“个体若是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没有学会与同交往,在进入青春期之后没有学会与异交往,那么,这个个体在20岁后可能发展成自恋型人格。”也就是说,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没有学会与异性相处,将很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对于青春期这种朦胧的情感,我们应该呵护、尊重、善待和不露痕迹地疏导,而不应该一律扣以“早恋”的帽子,以影响学业为由加以无情棒杀。作为班主任,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该以何种方式、什么态度、怎样的语言去告诉孩子“苏氏原理”的真正涵义。在我担任班主任这些年来,也着手处理了多次所谓“早恋”事件,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以下简述一例。

我们班曾有一个男孩恋上了隔壁班的女孩。这个男孩成绩很好,从小到大一直是周边孩子的榜样。

一天,男孩的妈妈忧心忡忡地来到学校,对我诉说了很多关于男孩情感方面的细细碎碎的事情。种种迹象表明,男孩很钟情于那个女孩!末了,发愁的妈妈拿出一卷书信,那是两个孩子交往的信件。她把这些信递到我面前,说:“马老师,你帮我看看吧,阿杰不会知道的。”我赶紧表示我不能看这些信件。她焦急地对我说:“你看看他们信上的称呼?这可怎么办?”我安慰她:“你们阿杰,从小到大都是很懂事的,相信他会自己把握好的。我会找时间和他谈这件事的,你放心。”

送走这位母亲后,我先找来班里与男孩关系要好的一位同学,从侧面了解实际情况,果然确有此事!起初是女孩先喜欢上了男孩,有时放学后两人还会相约一起回家。

接着,我又找到女孩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嘱其在合适的时候找女孩谈话,让女孩放学后直接回家,同时也让女孩的父母知情。

随后,考虑到其他班级也存在此类事件,身为年级组长的我,专门为初二年级的女生做了一期题为“花样年华—与初二女生谈青春”的专题讲座,以树立榜样、规划人生为出发点,重点谈了男女生交往中女生的注意事项。

然后,我又在班里组织了一期“心语心愿”主题班会。成长需要等待,秘密需要深埋,心灵需要呵护。我为同学们精心准备了一个玻璃瓶子,让每个人把心里的秘密写下来,装进瓶子里,并由大家一起庄重地将这个装满秘密的瓶子深埋在校园里的腊梅树下,全班相约两年后毕业时才能取出瓶子。

正值轮到我们班布置学校宣传橱窗,考虑到这个男孩的组织能力很强,我便让他组织同学完成这项工作。男孩投入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终不负众望地完成了任务。放学时,我同男孩一起把已经完成的精美版面张贴到橱窗里,路过的同学纷纷叫好,我们都很欣慰,我悄声地对男孩说:“找对象,要到大学里。你说是不是啊?”男孩羞红了脸,看了我一眼,说:“马老师,我知道了,您放心吧。”我相信,这是来自男孩心底的承诺!至始至终我都没有对男孩提及他母亲来校的事情。

后来,男孩入选年级竞赛班,准备参加湖州市的数学、科学两科竞赛,而女孩却无缘竞赛班。竞赛班学员较之其他同学,要加不少课。渐渐地,忙碌的男孩与寂寞的女孩疏离了。竞赛班集训结束后,男孩取得市级二等奖。

如今这个男孩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国企工程师。每逢教师节、春节,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他都会来短信问候。我想,他的青春必修课完成得很好,他已经“成为有智慧的人”,有了爱的能力,最终实现了“做一个幸福的人”的梦想。

青春期女孩心理疏导篇7

继杭州某校的“男女生交往距离不得超过50厘米”、合肥某校的“男女同学在教室、楼道、校园内交谈,距离不得小于60公分”等雷人校规相继出台后,呼和浩特的一所中学近日又出台了“分设男女生就餐区”的规定。

据媒体报称,校方设立男女生就餐区是为了避免互相喂饭,提高就餐效率。但明眼人都知道此举是为了防范学生“早恋”。早恋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无需证明,学校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制定校规,其出发点无需置疑。问题是,许多学校视早恋和男女生“过度”交往如洪水猛兽,一定要把它们消灭在萌芽之中,于是乎雷人校规层出不穷。用制度制约男女同学交往的物理距离,抛开能否预防早恋不谈,本质上已经将男女同学的许多正常交往都列入了禁止之列。如此规定,是否将我们的教育回归到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其实,男女生同桌吃饭、同桌学习等,都是正常的交往需要,校园管理者们要明白男女生的文明交往在于互相尊重对方,而不是在于互相疏离对方。

坦白地说,现在中学甚至小学里的早恋现象很多。早恋是少男少女进入青春期的标志,孩子们处于青春期,自然会在心理上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好感,这也是一种生物的本能。此时,校方如果盲目进行物理上的隔离只会适得其反――即便禁止得了他们在校园的交往,未必禁止得了其在校外的交往,更无法禁止其他影响他们精力与心思的交往形式,比如手机短信、书信等。

防止学生早恋重在教育引导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这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共同应对、教育和疏导,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异性,尊重异性。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早恋,把一些外部规约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选择。尤其是学校要树立充分相信孩子的理念,相信孩子们在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之下,能够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交往,而对于有异常反应的个别学生,则应善于用巧妙的方式加以引导和提醒。

总之,预防学生早恋重在帮助学生揭开男女之间神秘的面纱,而非物理上的隔离。心理的教育与疏导,往往比行为上的防控更实际、有效。笔者希望教育决策者们,在管理时,不要脑袋一热,手掌一拍,就出台有悖于教育常理的校规。因为,如此急功近利的校规,堪称教育的“回归”,更是世人眼中的“笑规”。

青春期女孩心理疏导篇8

青春密语1我真的对性很好奇

不要以为“性致勃勃”是男孩的权利,青春期的女孩也一样对性很感兴趣。不过不用惊慌,感兴趣并不意味着要身体力行。现代社会的孩子很容易就能接触到性,这没什么可怕的,你不妨这样想:孩子是为了想了解自己的身体。研究表明,受性教育越多的女孩,未婚先孕的比例越低。所以,尽可大方地与你的女儿谈论性,并让她提问,这也是你发现她的性观点并加以正确引导的一个好机会。

青春密语2我想当明星,至少和明星在一起

现代孩子的追星梦典型表现为:①不满足于买些什么宣传海报贴在床头,希冀的是和明星一起参与活动,比如约会、旅游什么的。②尽管明星们在采访中承认自己在成功前吃过许多苦,可越来越多的孩子还是把当明星看作是最好的职业。家长们对此难以理解,认为孩子在做白日梦。可专家的建议是:不要残酷地嘲笑,否则只会导致孩子和你疏远。可以向他们推荐性地描述你认为更合适的工作,也不妨对孩子诉说父母亲的职业有哪些责任、风险和快乐,这样,孩子长大后会很感激你们当初是那么认真地对待她的白日梦。

青春密语3妈妈,是我拿了你的钱

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算账的时候,突然发现抽屉里少了300元钱。当你正用怀疑的口气询问家里的钟点工时,一旁的女儿却突然说:“哦,抽屉里的300元是我拿去买靴子了。”生活优越的孩子是不会知道金钱来之不易的,也不会为了购买某样心爱的东西而去积攒好几个月的零花钱的。而当你喋喋不休地再次讲起“想当年”的故事时,孩子也不会对“忆苦思甜”产生任何共鸣。

可怎么来“拨乱反正”呢?应该让孩子明白,赚钱是件不容易的事,要买一样超过自己能力的东西,必须要积钱等待。如果孩子还太小,家长们可以通过家务劳动的方式而给予一定的“薪水”。总之,要让孩子尽早知道,不劳而获是异想天开。

青春密语4我的房间是我的精神港湾,请勿打扰

女孩子喜欢利用各种装饰来表达自己的创造力和独特性。或许你并不认同她的审美观,或许她房间里那些奇怪的壁画破坏了整个屋子的协调感,但请这样想:如果她自豪于自己的“作品”,那就更愿意在自己的房间里呆着,也更有可能邀请朋友来玩。就是说,如果你想掌握女儿放学后或休息日的去向,最好还是对她的房间布置不要横加干涉。

青春密语5郁闷,我的脸上有雀斑

长相也许是困扰青春期女孩的最大问题了。在“人造美女”和韩式美容日益流行的今天,或许你的女儿突然会提出要做整容手术。虽然这个要求目前还不具普遍性,可家长们必须要警惕起来。专家建议,要用你们的语言和行动来帮助她克服自我怀疑。要经常鼓励孩子,告诉她在你们心目中她是多么漂亮,告诉她内在修养更会为她的容貌加分。

青春密语6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爱你们,我需要你们

青春期女孩心理疏导篇9

关键词: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疏导

职业高中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具有一般中学生的青春期问题,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

首先职高学生已经进入了人生一个很重要的时期――青春期。所谓青春期是指的个性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人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时期。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开始走向成熟。而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开始表现出这些特征:自尊心强,有逆反心理,并且感到苦闷。升入职高以后,无论是周围环境,还是生理发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的不安与困惑,导致心理上的“紧张”,从而引起感情上的激烈波动和情绪的不安定,而这种情感上的波动、不安定的情绪与生理上的变化相影响,其结果又产生了一种连自己也说不清楚,无法应付的难以控制的冲动、烦躁、苦恼,这就是“自我苦闷”,其中有的为身体发育、性冲动、早恋而苦闷;有的为人际关系不好而苦闷,有的因学习成绩不尽人意而自卑,也有的因得不到老师、父母的理解而伤感。而作为职高的学生很多人都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如意在初中阶段有很深的自卑感,所以他们的自我苦闷心理更为严重。

因为三台县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县,很多职高学生的父母都出外务工,使得这些学生也成为了留守儿童中的一员。所以职高的学生除了具有一般中学生具有的青春期问题,同时还存在留守儿童的一些心理问题。因为亲情缺失,使得他们没有归属感。有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半载回一次家,甚至三、五年才见一次面,平时的交流和沟通又少。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父母细心呵护的心灵,少了许多生动和活泼。而这些孩子多半由爷爷奶奶照顾,加上爷爷奶奶年纪大、文化少、事情多、精力不足等原因,很多时候只能照顾他们的吃和穿,有的连吃穿都照顾不周,更有甚者常在孩子面前,抱怨他们父母的不对。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孩子,精神上没有依靠,心里没有归属感,感觉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另外,有的爷爷奶奶却很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缺乏正确的引导。这样,孩子与亲人生活在一起,却体会不到亲情,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灵干枯,没有爱心,对什么都漠不关心。

职高学生的第二特点是孤独、自闭。留守儿童在家没有父母的陪伴,爷爷奶奶又很少与他们谈心,所以,很多时候,留守儿童都是在孤独中度过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沉迷于电视和游戏,而很少与人交往。来到学校后,也排解不开那份孤独:不愿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往往一个人发呆,精神涣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同时也缺乏与人正常沟通的能力。我们班曾经有一个女生在父母回家后反而留在学校不愿回家。父母到学校探望也尽量回避。事后我通过和她交流得知,因为长期没和父母见面她不知道怎么和父母交流,同时觉得父母和她之间很陌生。还不如在学校和同学相处自然。

另外敏感、脆弱、强烈的自卑心理。也是职高学生的一大特点。留守儿童的父母没有在身边,心里没有依靠,当看到其他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幸福的样子,就会感觉自己像个孤儿,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同时,他们又非常的敏感和脆弱,与同学发生矛盾,也会联想到,因为父母不在,别人就会欺负自己。

针对职高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在他们的教育以及管理上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的前提。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的关系,也就是说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这一原则运用到心理疏导,则必须把学生看成是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师生的心理距离就很近,学生就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管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这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始终把自己视为同学中的一员,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表率。同时,我始终对学生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尊重、理解、关心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可以互相交流、彼此沟通的知心朋友,什么心事都向我诉说,有什么烦恼都向我倾吐。师生间这种朋友似的关系为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其次要呵护好学生的心理,务必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对学生期望不要过高,自然就会心情舒畅了。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若学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失望,有时会出现愤怒的情绪。当你勃然大怒时,很多蠢事都会干得出来,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自制,把愤怒平息下去。我觉得对学生偶尔也要屈服。要心胸开阔,做事从大处看,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小事则不必斤斤计较,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同时倾听是心理疏导的关键。疏导过程中我经常处于听的位置。切忌只顾自己说话,不顾对方的反应。以听为主,一方面使学生情感得到及时宣泄;另一方面,在听的过程中寻找反馈信息,由对方的言语表达可以判断其情感和思维模式,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和疏导方案。谈话中的倾听技术还包括对人类非语言信息,如语音、语调的判断能力,要善于应用自己的“第三只耳朵”才能获得大量的信息。因此,以听为主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技术,而是把握引导谈话主题的重要手段。

而对学生进行言语诱导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要和对方象朋友聊天一样,谈论不涉及主题的中性问题,如天气好坏、电视节目等。建立起和谐、轻松的气氛后,接着就要应用言语诱导的技巧转入实质性谈话。用开放性问题进行提问是最常用的诱导方法。如“为什么你要这样想?”“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等含有“什么”、“怎么”、“为什么”的句子,寻找问题的实质、时间发生的经过和原因等,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在谈话中适当重复对方重要的语句,插入“嗯……嗯”、“是这样”、“还有吗”的词语,表明自己的关怀、倾听之意,可以鼓励对方继续讲下去。谈话中还要及时对对方的感情进行反馈,可以用“我明白你的意思”、“可以想象出……”等。这些方法看起来都很简单,实质上所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此外搭建起职高学生和他们父母之间良性沟通的桥梁才是对职高学生最好的心理疏导方式。在长期的职高生管理工作中我发现除了学生有与父母沟通的障碍其实他们的父母也缺乏和孩子正常沟通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成了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当父母和孩子不能正常沟通的时候我会先安抚双方的情绪,并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在双方情绪放松缓解下来以后帮助双方换位思考。通过这种方式问题最后通常能得到解决。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养成写周记的习惯,这可以让他们用写的方式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一个排解,也然我和他们的父母能及时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及时予以解决。通过这些方式潜移默化的拉近了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消除了他们之间的隔膜,一旦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渠道畅通了,职高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也就从源头得到了排解。

职高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矛盾的、变化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要及时地帮助和辅导,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和谐的阳光,拥有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翟灿.朱灵芝,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2003(07)

[2]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期刊论文]-心理科学2005(04)

青春期女孩心理疏导篇10

经查,该男性少年朱某系海淀区一所私立中学学生,年龄17周岁。一年前曾与另一学校女生(案发时18岁)成为男女朋友。交往过程中女生感觉朱某存在固执、鲁莽、跋扈等不易接受的个性;且每天都要与其聊天3小时左右,严重影响学习,故提出分手要求。但朱某因对女生已产生依赖心理不愿分手,遂多次采用手机短信威胁、到其住处骚扰等方式要求女生不许分手。时值案发那天,朱某事前购买了一把长为20公分的单刃刀(经鉴定为管制刀具),并在被害女孩儿放学回家的路上将其劫持至他们经常约会的地方,威胁女生继续与之交往。

交涉中女生表示不愿再与朱某继续恋爱关系,随后女生父母赶来要将女生带回家。朱某此刻十分冲动,即刻持刀搂住女生的脖子,一边威胁其父母后退,一边将该女生拖拽至一院内,此间引来一些观看的群众,有群众劝朱某:不要冲动,有话好好说。朱某不听劝告,还在执意威逼所有人后退,并在此过程中造成被害人颈部轻伤。这时一些群众在其身后将朱某制服从而解救了被害人。

经检察机关审理后提起公诉,人民法院最终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朱某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

检察官简析与寄语:

这是一个采用极端手段处理异往中情感矛盾的典型案例。用违法犯罪方式不仅无法解决矛盾,而且会促使矛盾更加复杂,最终害人又害己,此案就是典型例证。

处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对异性产生好感,尝试青春恋情是正常而普遍的现象,这是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心理需求,也是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学习人际交往,学习与异性正常相处,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是值得重视的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这种学习活动往往冲动盲目,缺乏理性思考,需要正确的引导。一方面,未成年人对异性产生爱恋情感时,内心是一种新奇、忐忑而异样的良好感受,是从未有过的心灵撞击,来势强劲,不易控制。由于在日常教育中,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教育传统,都不提倡未成年人“早恋”,而且这也是孩子们的心理隐情,他们不知道此举会对自身产生怎样的影响。碍于家庭、学校和环境的阻力,再经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发酵,未成年一般会选择“地下恋情”以求获得心理满足。他们通常不会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件事”我应当早点跟家长或者老师说,以求得合理妥善的情感安置,而是凭借着不成熟的“想当然”任其发展,这种状况往往是他们自己都始料不及的。因此,为了使自己能够获得正确的指导,避免盲目性带来的不良后果,未成年朋友们可以考虑求助于家长、老师等成年人或者求助于社会青少年咨询救助机构等第三方,获得心理与行为的正确指导,让自己异往的人际课程学习得顺利些,既促进学习进步,又有益于心身健康发展,快乐成长;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家长、其他监护人、学校老师或者其他成年人,在意识到孩子在“早恋”时,不要大惊小怪,为此而着急焦虑、不知所措。其实家长最担心的是耽误孩子的文化课程学习,自毁前途;也有的怕孩子遭遇情感挫折使心灵健康受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因关爱而产生的正常情绪。此刻,家长的态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其一、有的家长采用“堵”的方法:生硬地禁止双方来往,下禁令不许外出;紧紧盯着孩子的动向:上下学接送、在家里严格限制孩子接听电话、上网等等。这种强制压迫、控制的行为极有可能激发未成年抵抗情绪,从而将孩子驱逐出家门,造成离家出走夜不归宿的现象,使未成年子女处在危险境地;其二、有的家长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自认为管不了因此而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其实,未成年人是应当受到监护管理的,司法实践中许多案例都证明处在“失管”状态的孩子,既有实施侵害的可能性,亦有遭遇被害的危险性;其三、采取“疏”的方式:态度上十分重视,经过慎重思考,在尊重与平等的基础上要与孩子平心交谈,了解情况,作出分析,客观地加以判断劝道、指导、引领;求助于社会相关机构一起做好孩子的指导工作;在考虑孩子心理感受、征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适度与学校班主任、心理教师取得联系共同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好异往关系。

如本案中的朱某始终没有获得正确的情感指导和帮助,因而使其最终走向了犯罪道路,惹下难以弥补的恶果。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值得重视:(1)无法面对女友与其分手的现实,未能及时有效调节苦闷的心境,是朱某采取极端方式寻求“解决”的直接原因。(2)长期以来,朱某缺乏情绪宣泄的合理途径和方法,缺少与友伴的积极沟通,这是导致其本次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3)缺乏关爱是朱某寻求异往获得心理满足的动因;朱某处于父母疏离以及家庭教育功能难以发挥作用的境遇之中,这些均是导致发生本次事件的潜在因素。(4)他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匮乏,不能预测自身行为的法律后果也是其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总之,没有合适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也不懂得求助,缺乏法制观念,任凭自己肆无忌惮地发展情感关系,致使势态走向恶化,最终导致犯罪。不仅未能达到初衷,而且造成严重的情感伤害、权利损害,这是朱某本人和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这个事件是留给朱某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沉痛教训。

实践证明,处理未成年人异往宜“疏”,不宜“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