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目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7:04

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篇1

一、汉语新词语的教学目标

汉语新词语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留学生学习、掌握新词语的基本要素;一类是新词语的言语技能教学。

(一)新词语的基本要素教学

从新词语的基本要素的角度,可以把新词语教学分为“语音、语形、语用”三个方面。

1.语音

把每个新词语读准确,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由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词语,对他们来说还没有特别要求学习新词语。对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准确朗读新词语的难度并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排除谐音词语的干扰,以免发错词语的声调。如“旅游”的“旅”的声调和“绿游”的“绿”的声调不同,前者是上声,后者是去声。谐音词语只是两个词语的语音上接近,但声韵调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2.语形

掌握基本构词规则:包括音节语素化的表现形式、词民族效应形成的基本结构形式、谐音词语的表现形式、主要的简缩形式、主要的类推结构等。前文已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帮助留学生了解以上构词规则,有利于他们加深对构词理据的认识,便于记忆和理解新词语,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汉语语感。

3.语义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认识并理解部分新词语,可是使用频率很低,即使偶尔用一次,用法也不规范。这和学生对语义的理解有很大关系。新词语的语义主要是概念义、本义和引申义。概念义因为提炼程度高,所以相对抽象;本义便于理解,可是受到很多限制,不能全部直观展示;引申义较为复杂,且与语境关系密切,所以需要借助很多语境要素理解、掌握。留学生倾向于借助已有的知识来理解词语。但理解往往仅停留在字面义层面。他们多注意不到隐藏在字面义背后的语义关联,所以面对很多新词语较为茫然。学生即使掌握了一些词语的本义和相关知识,但由于对社会环境以及热点问题关注不够,也理解不了新词语的引申义,如“考碗族”“房奴”“寒促”“打酱油”“俯卧撑”等。

还有一些谐音词语,因为对语境依赖程度极高,如果没有一定的认知语境,则根本不知所云。如“姜你军”“蒜你狠”“煤超疯”等。

汉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语境词(依赖语境程度高的词)在词语内部形成的语义关系和词语之间形成的语义关系。有些语义关系是“潜在”的,有些则是“外显”的;对“结构”的理解也不能太窄,可以理解为一种哲学范畴,不能一看到“结构”,就只想到“形式”,它还可以是语义上的结构导致的词语内部和外部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我们可以以“考碗族”(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为例来作分析:学生看到“碗”,首先想到的是“饭碗”,这是其本义,脑子里也可以显示出饭碗的具体形象,概念义也得以呈现。而理解这一新词的关键是要帮助学生找到“工作”和“饭碗”的关系,这属于第一层外部关系。第二层外部关系是此“工作”不是一般意义的“工作”,它具体定位于公务员岗位。第三层外部关系是公务员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意义,或者说公务员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意义,我们把公务员的工作看成“好饭碗”,并根据所在机关层级的不同分为“金饭碗”“银饭碗”“铜饭碗”和“铁饭碗”。至此,外部关系基本清楚,内部关系则是本词语形成的偏正关系和它所处的词族群的意义理据。

4.语用

新词语教学的语用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新词语使用的语境,包括新词语使用的人群、产生和使用的语域、新词语的主要表达方式;二是新词语的语感教学。

首先是语境习得目标。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制约着语篇的形成,各种语境变量激活了语义系统,影响了交际者对词汇、语法的选择。Halliday指出,影响语域变异的变量可归纳为三个: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话语范围”指实际发生的事情,涉及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话语基调”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话语方式”指言语交际的渠道或媒介。依据以上功能语言学对语境的定位,可以确立新词语语境教学的目标为:1.教授学生把握新词语涉及的话语范围;2.教授学生把握使用新词语时与交际对象的关系,以便学生借助新词语提升汉语交际认同感;3.教授学生把握新词语的交际方式。

其次是语感习得目标。“语感”在心理学上属“理智感”的情感范畴。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语言上的同义感和差别感。在新词语教学中,语感在三大范畴中得以表现:一是反映词语所指之间的关系;二是反映新词语的语音、构词规则、修辞手段等的关系;三是反映新词语在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确立新词语语感教学的目标:第一,引导学生掌握新词语的本义和概念义。词的本义反映了词与概念的联系,词的概念义反映了词语与所指的事物或现象的关系。第二,引导留学生掌握新词语的构词特点。第三,引导留学生掌握新词语在母语和汉语中的异同关系。

我们以“粉丝”“果粉”“纲丝”为例来讨论新词语的语境习得目标和语感习得目标。“粉丝”音译“fans”,义为“某人或某物的拥护者或推崇者”。人们对某位明星或某个产品的喜爱促成了“粉”以“粉丝”之义与其他语素构词。如人们对“苹果”产品的喜爱催生了一群推崇苹果产品的“粉丝”,为了凸显这一群体与其他粉丝群体的不同,“果粉”(“苹果”的粉丝)应运而生。“粉”具有独立表示“粉丝”意义的能力,促成了“丝”亦能独立表“粉丝”义。在相声演员郭德纲的粉丝日益增多时,“纲丝”(郭德纲的粉丝)出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构词规律,然后习得新词语的语境联系,逐渐习得一种语感:汉语词汇中的音译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内部分离,内部语素可以和其他语素组成新词,由原来的单纯表音,变成音意双表。由于“经济原则”,加之人们对双音节词节奏感的认同,此类词基本为双音节词。

(二)新词语的言语技能教学

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词语是组成句子的重要建筑材料,新词语也是如此。新词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留学生扩充词汇系统和知识结构,提高其汉语运用能力,提升其汉语交际能力。根据留学生学习新词语的客观规律、心理特点和二语交际需求及特点,我们可以把新词语的言语技能分为三个不同的层级:“领会式”掌握新词语的言语技能、“复用式”掌握新词语的言语技能和“活用式”掌握新词语的言语技能。

1.“领会式”掌握新词语的言语技能

“领会式”掌握新词语,主要指留学生对新词语内涵和外延的基本理解。具体表现为在汉语交际中,能结合前言后语听懂新词语,并借助新词语理解对方的话语意义。在汉语阅读中,能结合上下文看懂新词语,并能借助新词语理解整个语篇。这个阶段是所有学生必经的学习阶段。很多学生在达到“领会式”掌握的水平后,却长期停留在这个阶段,这当然不是汉语教师所期望的。他们只能听懂广播、电视、电影中使用的新词语,或者在交际中听懂对方使用的新词语,但不会在言语交际中主动使用新词语,或者即使尝试使用,用得也不恰当。在课外阅读时,他们仅仅满足于某些新词语不会给他们带来阅读障碍;在写作中,他们大多不会主动“冒险”使用新词语进行表达,有时即便使用了新词语,用法也很不恰当。可以说,这个阶段对新词语的学习和掌握还是被动接受的过程。“领会式”掌握新词语的言语技能的获得还以认知为基本特征。在这个阶段中,留学生还不能自如地再现新词语,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新词语,并进行适当的言语输出。

这与母语为汉语的中小学生学习新词语存在很大不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师没有刻意地去教中小学生学习新词语,但他们在言谈中能很自如地使用新词语――他们从电影、电视、网络中很自然地习得新词语,并积极使用。

2.“复用式”掌握新词语的言语技能

心理学上的“复用”指在记忆中再现某种材料。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没有言语信息输入的情况下,学生会主动地再现某些新词语。“复用”与“领会”是相容的,复用的特点是再现,再现的新词语一定是过去感知并掌握的新词语。在复用新词语时,学习者说话或者写作时都不会加入任何自己的创造性的东西,仅会“机械地”使用新词语。“复用式”掌握在形式上表现为学习者已能主动说出或写出新词语,但在内容和形式上还不能做到个性化的表达。

3.“活用式”掌握新词语的言语技能

以学过的新词语为基础,能比较自由地、创造性地使用新词语进行说或写时,就可以认为学生拥有了“活用式”掌握新词语的言语技能。“活用式”掌握新词语的标志是创造性地使用新词语,强调不仅要“领会”并会“使用”,而且要会“创造性的使用”。这是新词语学习的较高层级。具体表现为学习者使用新词语时,游刃有余,谈吐自如,这时学习者的内部言语活动用的是汉语思维,母语基本没有介入。比如学生能很快概括出“凡客体”的具体结构,并自如地写或说出自己“创造”的“凡客体”。

以上三个层级目标呈金字塔状,底部人数最多,顶端人数越少。

二、汉语新词语的“词语境”教学策略

所谓“词语境”,指影响词语使用和理解的词内和词外语境。词内语境包括词语内部的语音关联、语义关联、结构关联,词外语境包括词语使用的语域和词语的上下文。在新词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词内外的语境,激活学生的语义联想思维,进行新词语内部语义联想和外部语义联想,从而明确新词语的概念所指,并掌握构词规律。具体表现在教会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序列:

(一)词族序列

词族序列主要是新词语形成的典型词族群。在教学中,教师应先帮助学生理清这些词族序列中的中心成分,然后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新词语。如:

~族:……的一类人。

啃老族啃嫩族月光族日光族刚需族

~体:本来指文字的书写形式或作品的载体。如“楷体、宋体、公文体、政论体”等。新词语中的“体”主要指的是话语的语言组织格式和特点,是对不同特点的语言格式或形式的归纳,体现了人们对语言及语言功能的关注。如:

凡客体:对网购品牌“凡客诚品”的广告文案的写作模式进行了归纳,由一系列形如“爱XX,爱XX,我不是XX,我是XX”的短句组成。

回音体:将一句话逐字缩短,模拟回音而形成的一种话语格式,目的是让人们体验由于或雷人、或悲愤、或其他感情而产生的荡气回肠之感。

子弹体:网友模拟影片《让子弹飞》中独特幽默的台词或影片片名而归纳的语言格式,典型句式是“让XX飞(一会儿)”。

被~:“被”在句中用在名词或代词前,表示引进施事,如“作业被老师收走了”;或直接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被动意义,如“灯被关了”。但新词语中的“被”却发生了变异,它不是用在及物动词前,而是用在像“就业、自杀”这样的不及物动词前,甚至是用在“股东、网瘾;慈善、高速”这样的名词或形容词、区别词(属性词)前,形成“被XX”的格式,所表达的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被动意义,而是传递出社会中弱势群体对权势强加给他们的种种标志的委屈、无奈和不满。

~控:极度喜欢某种人或物的人。喜欢的人或物在“控”字之前。“掌握,操纵”为“控”的常用义。如掌握一定数量的股份,称为“控股”;对房屋数量加以限制,称为“控房”;当汽车尾气排放量超过一定限度,需要“控排”;物价上涨过快,政府会“控价”。但新词语中的“XX控”有时表示过分地喜欢某种人或物,甚至到了不正常的地步,所以该结构有时有贬义色彩。网友常常把普通地喜欢某一事物的人也称为“XX控”,此时不含贬义。如:

相亲控:热衷于相亲的人。

英文控:说汉语时喜欢夹杂英语的人。

动漫控:非常喜欢动漫的人。

(二)谐音序列

谐音序列的新词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很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新词语之外的情境,将新词语放在语篇上下文中或新词语内部的词内语境进行学习,体会谐音背后的语义关联。如:

微博――围脖博主――脖主

教师先教学生发现“微博”与“围脖”的谐音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博主”可能对应的谐音词语“脖主”;然后给学生呈现带着上下文的“织围脖”,让学生回答该词在上下文中是什么意思,得出“织围脖”即“写微博”。

再如,教师向学生讲解“蒜你狠”是网友对大蒜价格上涨的戏谑说法,与“算你狠”谐音;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人们对农产品涨价的无奈和不满的情绪;再向学生介绍伴随上下文的同类现象引发的戏谑词语――“姜(将)你军”(戏谑姜涨价),“豆(逗)你玩”(谐谑绿豆、红豆、黑豆涨价)、“苹(凭)什么”(戏谑苹果涨价)、“糖(唐)高宗”(戏谑糖类价格上涨)、“油(由)你涨”(戏谑食用油价格上涨);最后让学生找出与这些新词语对应的谐音词语。

(三)简缩序列

简缩序列的新词语主要特点为结构简练,信息浓缩,有时还体现出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如“团购”是“团体购物”的简称。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有关“团购”的上下文,请学生回答“团购”所指,并从词语内部的语素义推导出该词是简缩词语。

(四)类推序列

类推序列的新词语相对简单,此序列和印欧语系中的派生构词方式很接近,如果学生对类推结构中的词语理解没有障碍,一般都能理解新词语的具体所指。用类推构词法教学生新词,不会给学习增加难度,很多类推结构中的词都是常用词,学习者一看即懂。如果掌握了类推的规律和特点,就会增加词汇量,促进汉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会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增加学习的乐趣。如教师通过讲解“山寨手机”,让学生习得“山寨”的含义,再进一步让学生回答“山寨明星”“山寨文化”“山寨版”等新词语的意思。教师告诉学生“星二代”就是明星们的子女继续当明星,“富二代”就是富人的子女依然很富有。

(五)隐喻序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和认知手段,是我们用来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这种机制不分民族,也不分语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这种机制从母语认知转移到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上来。用隐喻作为认知手段来引导学生理解、使用新词语,能帮助学生用具体、组织结构清晰的事物来理解相对抽象或内部结构不明显的事物。这种认知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新词语。如“女汉子”一般指行为和性格接近男性的一类女性。这些女性可能言行粗鲁,个性豪爽,有男子气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字面意义找出“女”与“汉子”的矛盾之处,矛盾的点就是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点:有男子气概。

(六)转喻序列

转喻的指代功能允许我们用一种实体代替另一实体。它一般涉及的是同一个概念域,通过某一事物的显著特征或相关事物来指认该事物,是一种邻近和凸显的关系。所以习得此序列的关键是教学生找到同一概念域中两个相关事物的邻近关系和凸显关系的显著特征。如“拇指消费”,指人们用手机完成选购、付款、交易等活动,实现从购物、吃饭到休闲、旅游的各种消费。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拇指”和“消费”的关系是在手机上用拇指点击或触摸相关网页进行消费,于是可以得出“拇指”和“消费”的关系是:消费方式中借助的身体某一部位被包含在消费行为过程之中,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由此理解“拇指消费”。

(七)语义序列

语义序列包含由各种推论关系构成的语义相关的新词语。包括同义词语、近义词语、反义词语、类属词语等。如:

aa制:各人平均分担所需费用,通常用于饮食聚会及旅游等场合。

aB制:指在消费时,由男性支付大部分费用,女性支付小部分费用。

剩斗士:对“剩男”“剩女”的一种新称呼,指那些超过国家婚姻法规定的晚婚年龄,仍然保持单身的男女。

宅男/女:每天待在屋子里,不出去进行社会交往,沉迷于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论坛、动漫、电视连续剧的男/女性群体。

以“aB制”为例,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aa制”的语义,再让学生结合“aa制”与“aB制”的差别,根据上下文推导出“aB制”的语义。

(八)情境序列

情境序列的新词语都处于一种情境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种情境关联,帮助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新词语,然后予以识记和储存。如请学生结合“秒杀”(网络卖家一些价格低廉的商品,很多买家在同一时间网上抢购的一种销售方式)的购买情境,联想到购买主体“秒客”(在网上进行秒杀的一群人),并理解“秒客”之意,反之亦然。

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篇2

素质教育视角下对外汉语教学应定位培养什么样的教师

(一)对外汉语专业的特殊性邢福义先生对对外汉语这门学科的内部构成有很好的概述:“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以汉语为主,以对外教学为用。”[3]邢先生的概述指出了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的特点,这一点其实也指出了对外汉语专业在进行师资培养上的特殊性。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汉语是学科的本体属性,是学科构成的第一要素,对外是学科构成的第二要素,教学是学科构成的第三要素;对外汉语教师进行的是针对外国人的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不同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和对少数民族的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师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一种中华文化的传播,也是在树立中国的形象。

(二)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确定了对外汉语专业培养高层次的对外汉语专门人才和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明确了该专业的教学目的,也就厘清了该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育,作为最具战略性与长远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应体现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响应观念进步的吁求。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公民,这一目标具体分解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科学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既与大学教育的阶段特殊性有关,也与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有关。我们发现对外汉语专业涉猎面比较宽,涉及到中外语言文学文化、第二语言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几个层面。那么,传统的中文系教学模式或外语教学模式会使学习者在众多课程中把握不住方向,或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或对本专业产生置疑。根据地方院校的特点和特色,我们在该专业的教学中需要根据相关理论和实践效果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上多进行探索。

素质教育视角下对外汉语教学应该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思想。我们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二语教师,是汉语言文化的传播者,因此,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文化传播意识和能力、语言理性意识和语言教学能力以及教无国界的意识。教育思想直接决定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

(二)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好、掌握好汉语。那么,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是第一位的。因此,本科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汉语类综合课程要占一定的比例。1.汉语类综合课程汉语知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国际对外汉语教师标准》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4]。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应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汉字基本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汉语听、说、读、写技能。传统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中除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基础专业课外,还应开设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选修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参考教师标准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增加语用学、汉字学、汉语口语课程的教学,特别是普通话训练课,增强语言课程实践环节。在学习普通语言学概论时,要有意识地把语言的普遍特征和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从语言的基本特征入手探测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路。比如说,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就要启发学生思考并意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对于零起点的学习者要重点强化音义结合的符号,不断累积音义结合的材料,先为其口语表达提供建筑材料。对外汉语教学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就需要处理好与异文化打交道的问题。语言又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必须处理好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同时要有积极的语言文化传播意识。2.跨文化交际课程和文化传播课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授汉语的同时也在传播中华文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仅仅了解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像中医、少林功夫、国画、书法、中国菜的烹调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应有所了解,最好能对其中的一两项有所专长。这样,我们在汉语教学中既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趣味性,也能有效传播中华文化。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课和中华文化技艺展示课。不仅老师教,有特长的学生更可以成为同班同学的老师。我们可以借助地域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来构建学生的文化框架。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是非汉语的学习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在进行新的语言学习时自然会在文化上产生碰撞,产生焦虑感。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要结合跨文化交际案例向学生传递处理异文化的态度和方式。这些都是教学中软技巧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明确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科目标后,笔者认为,在大学一二年级时要大量选修汉语言文化类课程,并打好外语基础。三年级时结合第二语言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3.二语习得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对外汉语教师应了解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运用二语习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要了解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以及母语学习与二语学习的异同;要理解学习策略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切都依赖于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和二语习得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外汉语教学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就要运用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要实现教学的科学化,就要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是不同母语背景和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这就要了解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兴趣,从外国学生听说读写的心理特点出发,确定教学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

(三)教师理念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学习《国际对外汉语教师标准》、《汉学在国外的发展》等教师基本素养课程。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1.爱无国界的意识对外汉语教师不能拿自己对某一国家或民族的好恶态度来对待学习者。只要学习者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汉语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全身心地进行教学。对外汉语教师是国家第一线的外交官,不卑不亢、认真负责的形象本身也是在树立国家良好的形象。因此,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要有爱无国界的意识。2.终身学习的意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教学对象是变化的、不固定的,教学内容和层次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而已有知识和理念势必会不够用或者是跟不上变化,况且二语教学方法在不断探索中,这种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即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要不断学习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3.现代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尊重合作型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他是一个组织者、服务者、促进者、合作者。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引导”:引导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学习目标,帮助学习者寻找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内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便利,促进他们利用已学知识进行各种交际任务等。在教学中,引导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树立现代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更需要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本身具有现代的观念。4.现代教学意识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是一根粉笔打天下的,对外汉语教师要有现代教学意识和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被达成共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多媒体辅助教学意识。比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录音或录像,用直观生动的口语材料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故事教学,讲授词汇和语法知识点。以上这些意识的树立是累积德行言语的途径,更是实现敦睦天下的条件,是一项渐进的长期的工程,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格外需要注意的地方。#p#分页标题#e#

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篇3

一、对外汉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与上述“高热度”不相适应的是:外派的部分汉语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国内就业市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较少,不少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出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现有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很难达到海外对汉语教师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适应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化的需要。例如: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视不够,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和对外文化交流能力有待提高;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实践环节薄弱,培养的人才缺少汉语国际传播必须的实践经验。

2、相关研究没有与时俱进。国内最早设立本专业的学校如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及专业实习等方面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国内研究普遍存在微观研究众多、宏观研究匮乏的现象:有关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点的教学研究很多,有关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文章却很少。特别是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汉语学习者在群体、目标、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国际化需要的高质量教师,亟待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进行探讨。

3、就业渠道不畅通,造成了国外“汉语教师荒”与国内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可见,要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海外汉语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必须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疏通就业渠道,尽快走上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之路。

二、对外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对策与建议

汉语国际推广是具有国家文化战略意义的工作,而国际化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这一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对外汉语专业教育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第二语言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培养能胜任汉语国际教育与研究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学理念。即围绕对外汉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有效的对策。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是:对外汉语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同时,国家已出台了三大“汉语国际教学标准”,即《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与《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因此,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必须创新理念,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1)实践型理念。从汉语国际推广的角度来说,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知识与能力倾向于实践与应用。在汉语学习方面,应强化学生语言传播与交流能力;在第一外语学习方面,把学生的听、说、读、写放在第一位;在文化学习方面,学生重点掌握跨文化交际以及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技能——太极拳、京剧、书法、国画、茶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了更好地推广汉语,学生还要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汉语学习者的不同心理及接受特点,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熟悉教学环节设计流程,具备掌控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课堂的能力等。

(2)多元化理念。在“汉语热”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在国外不仅要能够教授汉语,而且还要从事文化传播,并进行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既要熟悉国外市场,又要掌握涉外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应具有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感;对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对语言、文学、文化差异具有较高的敏感程度,乐于对不同的语言、文学、文化现象进行探究,视野开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所以,应尽可能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语言类、教育类、文化类、经济类等多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3)国际化理念。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从事中外文化交流,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背景知识。因此,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外汉语专业必须要把国际化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目前,可从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和服务面向的国际化两方面进行探索。“汉语热”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外汉语已经发展成汉语国际推广,国际化、涉外性已经成为本专业的一个基本特征。越来越多的高校与国外的大学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数量剧增,使学生出国学习、实习、就业成为可能。因此,高校应以国际化理念来谋划人才培养问题。

2、明确专业目标,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根据培养目标与方向设置课程体系;二是根据汉语国际教育对本人才的实际需求设置职业技能课;三是根据地域文化与学校特色设置文化课与特色类(如经贸类)课程。

(1)根据专业需要,强化外语学习。在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设高级英语听力、高级英语口语、高级英语阅读、英美文学阅读、汉英语言比较等课程。另外,还可开设为期一年的第二外语,为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

(2)依托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学能力培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应坚持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训练与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研究相结合。可以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涉外教学实践平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对外汉语教学大赛、中外学生联谊、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等项目提高学生的教学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突出“比较”概念,培育学生中外文化素养。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国学概论与西方哲学,汉英语言比较,中西文化比较,这些课程的设置都将学生放到一个“比较”的环境中,促使他们在比较中发现差异、探究差异背后的原因,塑造他们开放包容的气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加强外联,寻找“出口”。通过与海外孔子学院及其他汉语教学机构合作,可以把毕业生(或取得对外汉语资格证书的在校生)以志愿者的身份派往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另外,也可与国外的大学和教育机构联系,以互派培养的方式把学生派到国外去学习,获得所在国家教育机构颁发的证书,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而且对于扩大学校的国际知名度,推进学校整体的国际化进程。

4、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对外汉语专业是培养对外汉语师资和中外文化交流专门人才的专业,在强调语言学及语言教学本体地位的基础上,不同学校可根据各自的特色与优势,突出各自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例如,北京高校可开设北京文化概论、北京的节庆仪式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财经类大学可利用经贸特色和经济学、管理学的优势,突出汉语教学和商务技能的结合,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篇4

关键词:英汉双语教学;英汉双语师资;师资建设;目标;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003-03

一、引言

自从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我国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先后开展了英汉双语教学实践,这是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近年来,虽然我国英汉双语教学在部分地区和高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面临不少问题,其中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问题。以我国高校为例,普遍存在双语师资不足的问题,双语师资培训机制尚未建立,这些都阻碍了英汉双语教学发挥其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的作用。

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汉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双语师资问题得到了广泛重视。他们既要熟悉某基础知识课程,又要精通外语,而我国缺乏合乎此条件的教员。为解决师资问题,有学者探讨了双语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素质)和如何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两方面,但都缺少明确的建设目标及有效的途径指导。

为此,要解决我国英汉双语教育的师资问题,首先要树立明确的目标。总体而言,我国英汉双语师资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胜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英汉双语教学的优秀教师队伍。鉴于我国大、中、小学英汉双语教学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在树立我国英汉双语师资建设目标的时候,也应该按照大、中、小学三类英汉双语教师所承担的不同任务,有针对性地分别提出相应的师资建设目标,即各类英汉双语教师能根据各自学生的特点,结合课程特色,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凭借娴熟的英语能力,有效地开展英汉双语课程的教学工作。根据我国大、中、小学英汉双语教学的要求,笔者分别对这三类师资的建设提出具体的目标及途径。

二、小学英汉双语师资建设的目标与途径

小学英汉双语教学是我国英汉双语教学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用英语完成学科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兴趣,因而对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难度要求都不高,因此小学双语师资建设的目标是适度培养具有一定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确保部分教师能进行英汉双语教学。

我国小学英汉双语师资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培训在职教师。可以从各所希望开展英汉双语教学的小学中选拔一批英语水平较高、对双语教学有兴趣、愿意开展小学英汉双语教学的教师,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在培训时实行“二要、二不要”,具体内容包括:“一要”,是要培养小学英汉双语教师能够用简单的英语开展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课堂教学,这个涉及到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对所授课程(学科)知识的熟悉程度;“二要”,是要培养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小学英汉双语课程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合理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小学生参与英汉双语学习的兴趣。“一不要”,是指在师资建设的数量上,不要追求规模效应,奢望能把所有小学教师都培养成为英汉双语教师,而应该对有条件的教师开展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在英语水平和教学水平两方面均满足要求;“二不要”,是指在师资培训时,不要追求把所有教师都培养成单一类型的双语教师,应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培养各种类型的小学双语教师,例如通过培训,有的教师能开展涉及多门小学英汉双语课程的不同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双语教学,有的教师能开展某一门小学英汉双语课程的部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双语教学,还有的教师能专门开展某一门小学英汉双语课程的全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双语教学。

由于各地区的不同小学开展英汉双语教学的时间不同、具体做法也不同,在安排具体的培训内容时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知识水平和层次进行指导性教学;特别是在确保知识传授的前提下,要适当增加培训教师参与讨论和实战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培训,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收获,从而能够很快地开展相关英汉双语教学工作。

三、中学英汉双语师资建设的目标与途径

和小学英汉双语师资建设目标相比,中学英汉双语师资建设的目标要求更高。因为在中学实施的英汉双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开设的双语课程往往要求贯穿整个学期。我国中学英汉双语师资必须有良好的学科背景,同时具备使用熟练、准确的英语开展该学科教学的能力。中学英汉双语师资建设可以采取“长短结合、双管齐下”的方式,所谓“短”就是培训在职教师,而“长”则是在高校培养双语师资生,以此培养更多的中学英汉双语教师,满足教学需要。

(一)培训在职教师

对在职教师开展短期培训,通过各种强化手段,利用较短的时间培养一批能够在中学教授某门英汉双语课程的教师。培训对象是经过选拔的在职中学教师,他们来自有条件开展英汉双语教学的中学,其已经掌握了某门课程系统的学科知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英语水平,此外,他们有兴趣开展英汉双语教学,并且愿意提升自己的英汉双语教学水平。一般而言,由于接受短期培训的中学教师都能用汉语开展某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与学科知识与技能相关的培训内容就可以排除在培训内容之外了。不过,虽然这些教师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英语水平,但是为了确保中学英汉双语教学的质量,在培训中包括一定的英语培训内容还是有必要的,只是需要注意,此类培训不能仅仅停留在提升他们英语水平的这个层面,否则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针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应该包括英汉双语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际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讲授,以此为他们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为今后持续提升英汉双语教学水平提供发展空间。培训可以围绕专家讲授国内外双语教学基本理论、介绍相关实践成果、与接受培训的教师开展讨论,以及接受培训的教师开展反思、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参与双语教学实习等展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他们观摩国内外双语教学的具体做法,学习已有的宝贵经验。

(二)高校培养双语师范生

要从根本上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我国高校应该开设专门的中学英汉双语教学专业或方向。通过大学的系统培养,可以产生一批有扎实英汉双语教学能力和发展潜力与后劲的双语师资后备力量,源源不断地补充我国中学英汉双语教师队伍,保障我国中学英汉双语教学的长期健康发展。

由于培养双语师范生对教学硬件和软件的要求都很高,高校开设这类专业或方向的准入条件比较高,目前以下两类高校具备条件:一类是师范院校,主要是部属师范院校、“211”师范院校和各地重点师范院校,可以在各专业中开设双语师范方向,从完成二年级专业学习的学生中选拔专业优、英语强的优秀学生,从三年级起进入该方向或该专业学习,也可以专门开设英汉双语教学师范专业;另一类是外国语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外语学院,特别是已经开设了英语教育专业的这类院校,其开设英汉双语教学专业优势明显。

当然,考虑到我国中学英汉双语教学对英汉双语师资的要求,由高校来培养中学双语师范生不可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政府和高校达成共识、通力合作。要开设这类专业或方向,相关高校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合理规划与建设,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优质的英汉双语师资后备人才。

四、大学英汉双语师资建设的目标与途径

大学英汉双语教学的目标以专业性为重要要求,在大学开展双语教学的着眼点已经从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转向了专业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要求被有机地融入到让学生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要求之中。大学英汉双语师资建设的目标就是为我国高校培养一大批能够胜任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授课的教师,他们不仅应该对所授课程的内容了如指掌,而且应该能够驾轻就熟地用英语来讲授这些课程内容,这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与我国中、小学英汉双语师资建设途径不同,想要通过对在职教师开展短期培训、或者依靠高校双语师范专业或方向来培养大学英汉双语教师的做法,都无法满足大学英汉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思路,可以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建设大学英汉双语师资。

途径之一,聘请来自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但能熟练使用英语)的外国教授或学者来我国各级各类高校任教。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高校已经聘请了不少外教,但是对于他们是否适合进行英汉双语教学,我们需要进行甄别。他们中的有些人在来我国高校任教之前,从未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做过大学教师,因此没有任何教学经验,有些虽然在自己国家做过教师,但是除了在英语方面有优势以外,不具备系统的专业素养,因此需要慎重。

途径之二,吸引在海外(特别是英语国家)著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回国工作,并鼓励他们中具备良好英语和专业水平的佼佼者开展大学英汉双语课程的教学。由于他们经过了多年海外求学,在英语和专业方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完全具备了用英语开设与他们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的能力,因此他们的教学无论从课程的专业性还是从英语的熟练、准确程度上,都可以满足我国大学英汉双语教学对师资的基本要求。

途径之三,通过科学、严格的考核,从各高校在职教师中选拔一批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的教师,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帮助他们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开设这类双语类专业课程。这里提到的多种扶持措施,包括学校出台的给双语教师在工作量、课酬、进修、职称评定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也可以指派双语教学专家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与咨询,搭建方便他们彼此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的交流学习平台,提供一切有利于他们改进双语教学水平的机会等。

途径之四,还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相关大学开展针对提升我国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工作坊,让那些对开设英汉双语专业课程感兴趣的教师进入工作坊,学习双语教学理论与理念,熟悉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为他们今后开设英汉双语专业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然在进行大学英汉双语师资建设的时候,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取以上途径来开展。此外,各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办学特色与优势,积极探索有各自特色的双语师资建设途径。

五、结语

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2010―2020年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在我国开展英汉双语教学完全符合这一战略目标。发展我国大、中、小学英汉双语教学是符合国家利益的长远发展战略,是利国利民的战略,能够满足国家全面发展对于高端外语人才和具备较高外语水平的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我国英汉双语师资的建设问题,是关系到我国英汉双语教学能够顺利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问题,须由政府、社会和学校及教师个人三方共同努力,共同提高英汉双语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事实上,通过在我国大、中、小学内开展适合各自学生需要和特点的英汉双语教学,能有效提升我国大、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与水平,因此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展英汉双语教学,同时,师资问题的解决,将有效推动我国英汉双语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泽通,杜留锋.高校开设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03).

[2]蒲向明.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的不对称性[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3]朱晔.我国英汉双语教育研究现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朱晔.论当前我国英汉双语教育的内涵与定位[J].外国语文,2014,(5).

[5]姚孝军,陈静,杨亚敏.英语学习者学习方法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学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02).

[6]王燕华.关于英汉双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05).

[7]杨传鸣,李佳新.比较的视野:新加坡双语教育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7).

[8]顾月华,吴振明,董启梅,曹伦华,倪振民,柳袁照,周宇丰,徐天中,薄俊生.“双语教育”的定位及其实施――来自苏州重点学校校长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Z1).

[9]沙丽华,韩德复.“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的结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

[10]王莉颖,熊建辉.探索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04,(06).

[11]蔡基刚.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06).

[12]李同艳.浅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13]何云辉,肖爱.我国高校专业双语教学师资的素质要求、构成现状及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1).

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篇5

关键词:军事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现状教学模式

军事外交是我国外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收外国军事留学生来华学习,培养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军事外交政策的重要举措。从依托语言翻译进行外训教学,到以汉语预科教育为桥梁,用汉语直接进行外训教学是军事院校外训教学的有益尝试,也是未来高等军事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学习之前的汉语预科教育,既是外军学员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绝佳契机,更是其顺利进行专业学习的必经之路,因此,成功的预科教育关系外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更关系外军学员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及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具有非凡意义。

然而由于我国针对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的预科教育刚刚起步及预科教育客观存在的种种困难,尚未形成有效的预科教育模式。汉语预科教育在军事院校中的发展则更为年轻,加之军事院校由于环境封闭等对于语言学习的限制因素更为突出,而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以某军官学院为例,虽然学员经过一年的汉语预科学习100%通过了HKS四级考试,达到了上级进入专业学习的语言要求,但学员进入专业学习后学习困难仍然较大,除去自身文化程度和知识结构等因素,语言则是最大障碍,因此对军事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现状进行合理分析及对高效科学的预科教育模式进行探究势在必行。

进行预科汉语教学模式化的研究,不仅是外训教学实践的需求,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军事院校的汉语预科教育有其特殊意义、背景和特点,对军事院校汉语预科教育的探究对于外军学员的专业学习意义深远,同时有利于地方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发展及对外汉语学科的发展。

1.军事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本文探讨的军事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是指针对来华外国军事留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的汉语预科教育,主要探讨的是语言能力培养问题,不涉及环境适应、跨文化交际及不同教育体制之间的衔接问题。

某军官学院作为全军的对外开放单位之一,于2012年9月开始招收外军生长军官学员。目前主要负责外军初级指挥军官的培养任务,第一批外军生长军官学员已经完成第一年的汉语预科教育,较为顺利地进入了本科专业学习阶段。笔者对这批学员进行了跟踪调查与访问,主要考察学员进入专业学习后遇于的困难和障碍,其中学员集中反映的问题是语言障碍。

该军官学院的汉语预科教育仅仅经历了一年的短暂发展,在教材上沿用各个院校较为通行的《汉语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内容以通用汉语为主,培养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分项技能;课程设置上采用以综合课为主干核心,以分项技能课为重点的分技能设课方式;师资力量一半为专职教师,一半为兼职教师,虽然大部分为对外汉语或国际汉语教育专业,但几乎没有预科教育和汉语速成教育的经验和经历;学员学习汉语的环境基本在校内,真实的操练语境比较有限,在班次编排上,采取的是混合编班的授课方式;学员通过一年的汉语学习,通过新HSK四级方达到上级要求,可以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2.军事留学生汉语预科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考试目标大于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和上级的规定,来华留学生需通过一年的汉语预科学习,通过新HSK四级方可进入专业学习。由此,通过HSK四考试是外军学员能否进入专业学习的硬性指标,HSK考试的成绩也是预科阶段对学员进行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因此,无论是学员还是教员都对HSK考试给予了特别关注,导致大部分教学活动都在为考试服务,忽视了提高学员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而《HSK四级考试介绍》中则提出HSK考试的目的是“以考促教,加强学习者学习汉语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显然现状背离了HSK考试的目的,本末倒置,忽略了提高学员实际语言交际能力这一长远的根本性目标。

汉语预科的教学目标表面上看起来很明确,就是经过一年的集中、强化学习通过HSK四级考试。但就现状而言,这一教学目标并不能满足学员实际的语言需求。他们一方面需要用汉语完成日常生活的交际任务,另一方面,需要用汉语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第一个需求基本上可以满足,但专业课的学习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加之,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语速过快、方音严重等问题,学员想要听懂更是难上加难。

2.2结构―功能―文化模式不能满足速成教学的需要

汉语预科教学本质上是一种速成教学,而且是一种要求相对较高的速成教学,要求学生在短时期内通过强化学习能够用汉语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某一话题进行较为深刻的讨论,这是四级考试要求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也是专业学习对学员的要求。

首先,在传统的结构―功能―文化模式中,学员习得的是孤立的句子,而与之相矛盾的是在专业学习中输入与输出却都是以语段、语篇的形式。其次,结构―功能―文化模式是一种需要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而与之相矛盾的是预科留学生学习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再次,军事院校留学生由于行政管理的规定不能随意外出,学员没有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行操练,不能将所学语言知识及时地转化为语言能力。加之HSK考试的压力,导致口语练习的匮乏,学员读写能力强于听说能力,远不能满足专业课堂学习的需求。

2.3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的衔接不够顺畅

目前预科汉语的教学围绕“见面、约会、看病、购物”等日常生活话题进行。语言知识围绕HSK四级和课本的1200-2000个通用词汇和汉语基本的语法体系进行,而专业学习主要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电子电工等专业领域的词汇,不仅需要理解字面意义,还要阐述这些词汇背后蕴含的专业知识,理论性和概括性都很强,预科汉语和专业学习的教学内容差距很大,几乎没有交集,这对于一个只学过一年汉语的外军学员来说很难理解和消化。

2.4教学形式和方法不能适应预科教学的需求

由于客观条件和教师的主观因素,教学活动不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变换随机应变地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客观方面,迫于四级考试的压力,加之《汉语教程》教学内容偏多,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赶进度,追四级上,在课堂上较多地以“讲授者”和“示范者”的形象出现,而不是汉语课堂的“导演者”和“启发者”。主观方面,一方面兼职教师流动性较大,造成了教学的不连贯性和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没有丰富的预科教育和速成教学经验,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当中,教学方式和方法不能适应预科教学强化、速成的需求。

3.军事留学生汉语预科教学模式探究

3.1确立层次分明切实服务于专业学习的长远教学目标

汉语预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学员顺利地送到专业学习的彼岸,因此其教学目标不应仅限于通过HSK四级考试,更应着眼于学员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通过HSK四级考试,是教学目标的第一层次,也是其继续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汉语教学还应着眼于自主学习方法的传授,使学员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所学方法进行有效类推,这是教学目标的第二层次;帮助学员从认知的角度建立起自动的、可调节的语言系统,培养学员用汉语进行概括、分析、组织语篇的语言能力。这是教学目标的第三层次。这三个层次应该逐层递进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且在不同的阶段要各有侧重。

3.2探索适合军事留学生预科教学的新课型

目前的综合课、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不能满足留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要求,所以在学员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体系、储备一定的词汇量之后,可以考虑开设《专业汉语》课程,主要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为本科第一年的学习做好衔接工作。而这一新课型的开设需要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并在学员进入专业学习之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反馈,及时修正完善预科教育模式。《专业汉语》这一新课型的构建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因此,学院有必要建立起预科阶段教育与专业课阶段教育的通道,保障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3推进合理的分班制度及师资培训制度

目前外国军事留学生的教育规模尚小,学员主要来自非洲、东南亚和中亚等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学员的学习习惯、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等差异很大,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鉴于以后留学生的人数会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按国籍、地区或者母语分班,便于教员根据学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师资力量是教学能否高效顺利进行的保障,预科教学强化、速成的特点,要求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要提高教学水平,就需要对教师进行针对性预科教学,定期、系统地培训。因此,推进合理的师资培训制度势在必行。如学院可以派教员到有速成教学经验的相关院校和机构进修培训,提高教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3.4探索有军事院校特色的汉语预科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军事院校汉语预科教学有其客观存在的限制因素,但也有地方院校无可比拟的优势,军事院校对留学生的管理严格、作息规律、生活保障到位;而来华的军事留学生大部分接受过良好的部队教育,个人素质较高,出勤率和课后任务的完成都优于地方院校,这些都是预科教学必备的良好外部条件,要善于整合和利用这些有利因素,为预科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研发新课型,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逐步形成有特色的预科教学模式。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及军事留学生教育的日新月异,针对预科教育模式的改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必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和研究热点。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军事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模式化的研究,走出一条适合军事院校有军事院校特色的汉语预科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姝.对留学生话语预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9(4):232-234.

[2]于淼.开设留学生预科教育及改革汉语教学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1(8):158-161.

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篇6

关键字:对外汉语教学有效性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从客观上推动着语言的交流和学习,而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了对外汉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让汉语的第二语言地位做出有效教学,成了当前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概念以及行为特征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针对其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外国人展开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将一些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中国人包括在内,诸如海外华裔以及部分有其独立语言系统的少数民族。而目前通常所指的教学有效性,则是针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言,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定一直到教学评价的反馈等环节,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从教学实践的过程角度看,有效教学通常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实用。实用性,要求教学活动将对汉语放置在工具的位置上,这应当成为汉语教学价值的集中体现,以及有效教学的必要先提条件。这种实用性从客观上要求汉语学习的去目标化,即将汉语切实落成成为一种手段和思想表达工具,骈弃将汉语当做一种学科性知识体系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教学用语言材料的真实自然,并且从现实生活出发设定教学内容。注重汉语学习的意义在于有效对思想实现的表达,通过反复练习来实现对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和深入掌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特定用途的汉语学习,诸如商务汉语、旅游汉语等。

其次是注重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主动展开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这种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在课堂互动中得到体现和反映。在第二语言课堂中的互动通常可以分为四个等级:1.机械练习,即学生知识执行练习,但无法深入了解其语言内涵;2.学生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获取语言内容,但是并未与教师形成任何实质性的信息交换;3.伪交际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虽然师生之间存在交流,并且确实存在信息交换,但是这种信息交换并非基于实际需要,而是人为设定好的,师生双方予以执行即可;4.真实沟通,即参与语言沟通过程的双方均是基于思想沟通需求而进行对话和信息交流,是真实的沟通需求和环境在课堂上的体现。

最后则是教学活动效率的实现。对于教学活动效率的追求,首先要求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目标的实现是教学效率追求的根本所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目标通常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语言知识目标、功能目标以及文化目标。其中语言知识目标的作用体现在对于词语和语法结构的使用方面,功能目标则体现在学生使用汉语对某一特定目标的实现方面,而文化目标则在于学生能够通过对外汉语课程的学习,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在对以上三个层面教学目标有效实现的基础上,来追求教学活动的效率,才存在一定价值。这种对于效率的追求首先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深入考察,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于教学时间的充分利用还是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都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才能做到时间和学生注意力两个方面资源的有效均衡,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对外汉语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改善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展开,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的经验和技能,以及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对于汉语本身的驾驭能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性;而从学生角度看,其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以及态度等方面,同样是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除此以外,教学手段的选择、教材的选用、相关部门以及学校高层对于对外汉语课程的态度以及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例如东南亚地区和中国毗邻的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其汉语学习态度和成效都比经济联系较弱的欧洲要好很多。

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效性有着直接影响的众多因素中,教师的位置不容忽视,这不仅仅在于教师自身的各种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更在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施加影响,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动机,并且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塑造意义重大。从实践角度出发,可以从如下三个主要环节展开对外汉语教学有效性提升工作:

1.教学准备环节

教学准备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仅包括教学内容的选取,还包括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方法以及相关步骤的逐步展开等方面,从每一个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一直到具体板书的安排都有所涉及。在这个环节中,应当注重相对宏观的目标和微观的教学细节的综合考虑,首先应当明确目的,并且需要将每一次课程安排的分目标与学期以及学年,甚至是学生发展的总体目标相结合。尤其应当避免被学生的实际状况所左右,转而放弃原本的教学计划去解决学生现存的问题。从细节上看,应当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第一语言的自身习惯和规则,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当注意对于课堂教学实施细节的控制和把握,这将成为影响汉语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2.课堂教学管理

对于语言教学而言,课堂上的诸多环节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整体效果。从教学语言的甄选,一直到教学手段和细节的规划,以及教学互动的开展等,各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性。其中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是必须重视的方面。教学用语不仅仅要用词和发音规范,还应当注重表达性,这种表达性存在于语言表述的整体环境中,包括教师的语气、语速、姿势等特征,都是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语言掌控能力的必要元素。而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应当还包括课堂信息、媒体的选择以及师生互动的开展。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应当着力于辅助表达,而非对于语言的书面重现。对于师生互动的过程,则应当注重在互动过程中真实的信息沟通,在话题的设定方面,注重设置开放性问题并且为学生留足思考时间。

3.学生能力提升

语言教学有效性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学生对于语言驾驭能力的提升,这不仅仅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如此,对于我国国内的英语教育以及其他第二语言教育同样适用。在这一方面,应当同时从汉语言要素构成以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两个角度出发进行考虑。通常这两个方面会在语言教育的体制中分别占据不同的位置,相互之间的契合明显不足。对于从汉语的字、音、词汇、语法一直到语义的各类语言要素知识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听说读写各层面能力相结合,着力构建汉语言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母语知识体系出发找出与汉语相一致的地方进行学习,从学生已经掌握的汉语知识出发找出可以不断向外扩展的角度进行学习。这种不断拓展的方式有助于形成汉语知识体系,避免单纯的记忆学习。

三、结论

对外汉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需要顾及学生第一语言的结构特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展开,这样会得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教师自身的修养至关重要,因为对外汉语教学常常在中国本土上进行,因此很多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能力不加以过多审视,这也是造成对外汉语教学有效性低下的一大问题。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篇7

【关键词】对外汉语;英语;外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目前,“汉语热”正在全世界蔓延,与之相应的是,对外汉语专业这个朝阳学科正在蓬勃发展。对于这门新兴的学科,我们一直在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探索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中最合理的外语课程设置,并结合研究成果对教学进行了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1改革前的教学情况

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趋势,培养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人才,哈尔滨师范大学自2003年开设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较深汉语言文化功底同时熟练掌握英语,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1.1培养目标:在英语课程设置上,我们的目标是把英语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专业课,使学生具备用英语讲授汉语的能力。

1.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在该专业设置之初,我们参考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设置的情况,把英语定位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媒介语言,在专业课中设置了接近50%的英语课程。开设的课程有:英语精读(288课时)、高级英语(76课时)、英语泛读(104课时)、英语口语(76课时)、英语听力(104课时)、英语写作(33课时)、英汉翻译(36课时)、欧美概况(45课时)、英美文选(45课时)共9门课程,占专业课总科目的近40%,共807课时,占专业课总课时数的约50%。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1.3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对外汉语专业4个年级的学生实施该课程设置,一直进行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各班级在大学三年级时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过级率均超过90%。但随着教学的逐步发展,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也逐渐显现。首先,对2003级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时进行教育实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过度依赖媒介语的问题,在词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用英语解释汉语在教学中是比较方便的方法,但过多地使用媒介语是不符合对外汉语教学适当使用媒介语的原则与要求,而且也不利于留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记忆与运用。其次,在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英语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其汉语教学的效果。这些不足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在生活方面与外国人交流存在语言问题;第二,用英语向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相关知识存在语言困难;第三,在阅读对外汉语专业的英文论文时存在理解困难。再次,在教学中面对母语为非英语的留学生时,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存在问题。最后,学生还反映,这样的课程设置需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有限的精力学习近于中文和英语两个专业的所有专业课,导致他们出现了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不如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情况。

综合得到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但存在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足的问题。

2课程改革情况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我们依据调研结果在2007年对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的外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2.1改革的必要性:目前,日本、韩国、法国、德国等非英语国家学习汉语的需求在日益增强,这些国家的汉语学习和“汉语托福”(HSK)考试需求已经在世界位居前列,这凸显出只把英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媒介语存在极大的问题。综合这一形势并结合学生们在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我们觉得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外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2改革中培养目标的调整:改革以前,英语课程的设置在整个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把英语的学习作为等同于汉语学习的重要任务。这样,汉语作为本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过于注重“对外”而没有突出“汉语”。改革中,我们把外语定位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辅助工具,更强调对作为学科根本的汉语的学习。

2.3改革的具体实施:在2007年末,我们着手进行改革。改革后的课程设置和新的教学内容于2008年在对外汉语专业2005级1班、2006级1班和2007级1班、2班实行。我们实行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结构:改革以前,英语课在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课中约占50%。在改革中,我们对英语课进行了压缩,把英语课在专业课中所占的比例降至30%左右。相对于改革以前,汉语知识、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法在专业课中的比重提高,对外汉语专业的“本”得到了巩固。

(2)英语教学有所侧重:改革以前,我们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一齐抓,没有特别侧重培养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改革中,我们突出了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加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能够实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进行无障碍交际。

(3)变革内容:我们在改革中增设了英美文选、英语研讨技巧、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而对于原有的课程,我们删减了不必要的部分,对教学内容也做出了调整。

首先,针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今后会在国外教授汉语的现实情况,我们在英语口语课中,更强调对生活用语的训练,在课程中设置了更多的生活场景,增加学生与外教进行对话、交流的机会,为学生今后的国外生活打下语言基础。

其次,为了提高学生获取国外语言教学界的先进理论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科研的能力,我们在英语精读、泛读课中增加了对对外汉语教学科研论文的阅读与学习,培养学生研读本专业英语论文的能力。同时我们对以往的英语写作课教学模式也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对写作前搜索英文材料的教学,从搜集材料、分析材料、进行创作等方面进行综合地教学与训练,并要求学生们用英语撰写学年论文。

3改革的结论

首先,我们在改革前进行了广泛地跟踪调查与研究,并结合了权威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实施改革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真实、科学的。

其次,此次改革真正适应了对外汉语专业教学对外语的要求,更满足了学生现在以及今后对外语这个交际工具、教学工具的需求。因此,我们此次改革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综合来看,我们此次进行的改革在对外汉语专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改革的创新性也决定了我们的研究可能存在不完善、不全面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争取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7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篇8

一、遵循实践原则,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汉语作为世界语言之一,和其他语言一样离不开实践的原则。遵循实践原则不仅指教育者在教学工作中按照实践原则安排教学、组织教学、评估教学,而且指学习者在学习时也要遵循实践原则,通过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测试自己学习语言的能力。遵循实践原则并非忽略理论的指导作用,因为语言教学理论是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形成。只有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才能在现实中生动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是学习理论,并将抽象理论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使之鲜活起来。现在世界上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最先进的指导思想可谓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其理论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同时注重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这一理论核心起码提供了以下两点启示:第一,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摆正位置,那就是把受教育者――学生放在核心位置,所有的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都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接收、理解信息的程度进行。教育者只需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特别要注重目的语文化环境的构思与实施。这需要在教学中探索、积累鲜活的教学实证,教学理论只有放在教学实践中才有活力。第二,该理论“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然而,现实中的语言学习者,很少有人会自觉主动地学习,会有计划、有组织地提前安排好学习内容。大多数人是以一种反应性的方式学习,即按照教师和教材的要求完成指定任务。尽管语言学习和学习进程离不开学习者的自身作用,但这为语言(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培养语言(汉语)学习者的主动精神?虽然不同的教师可能有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但我想都离不开这样一个内容:在学校,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身需要、个人动机、秉性和已有的知识,在尊重学习目标、学习课本、学习方法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学习安排。另外,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积累有效的教学经验,然后对已有理论内容进行再补充、再完善、再提升。

二、建立“汉语学习成长纪念册”,制定切实贴近学习者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进入21世纪后,外语学习已成为人的毕生之事。在乌克兰,目睹了乌克兰人语言的现状:每一个人不仅只懂一两门外语,而是三四门,有的甚至会说七八门外语。从小学到大学,乌克兰学校开设的语言课门类很多,我所工作的大学就开设了十余种语言课供学生选修,这与最近几年来欧洲理事会外语教育政策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语言多元化的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里需要说明,“语言多元化”不等于“多语言化”。后者指个人会说一定数量的外语,而前者则不局限于此。它强调随着个人在自己生活的文化环境中语言阅历的增加,个人不会把这些语言及其文化割裂开来,而是在建构一种交际能力,即每学会一种语言以及学习语言的每一次经历都在促进交际能力的构建。在这样的交际能力里,说话人会根据不同的情形灵活地应用交际能力的不同方面,实现与某一特定对话者的有效交际。“语言多元化的理念”给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深刻的启示:汉语教学不再是简单地学会这门语言,不再是以培养理想中的讲汉语的人为终极目标,而是要培养具备汉语交际能力的综合语言素质,并激发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继续学习汉语的动力、能力和信心。因此,中国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不应只满足于学生达到某一阶段的汉语水平,哪怕是极高的水平。面对这样的中国对外汉语教育形势,当务之急就是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其一,建立“汉语学习成长纪念册”。汉语学习成长纪念册就是把学习者个人在校期间汉语学习的点点滴滴及其跨文化的经历记录下来,作为学生毕业离校后学校赠送给学生的一份纪念礼物。其中的内容需要在校的相关管理者、考核者、任课教师填写,因为这些人员与汉语学习者接触最多,也最了解他们的交际状况、进步程度。这个思路基于学习者终生学习汉语的需要。在为世界瞩目的中国,来华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汉语不单是中国人说的汉语普通话,而是已成为全世界的语言。据预测,到2020年全国外国留学人员数量将达到50万,我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汉语的发展前景将同英语一样成为全世界普遍学习的语言,并将成为终生学习的语言。相关教育工作者应从长远着眼,放眼世界,关注未来,要充分考虑到汉语学习者离校后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并以此为终极目标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点点滴滴的成长记录。做好“汉语学习成长纪念册”的记录格外重要,因为它是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对毕业后的汉语学习者的随时激励,其内容至少包括学生学习汉语的点滴进步、需要改进之处、跨文化交际中的所有细节等。记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日记体、语录体、格言式、条目式、短文式等皆可。对学习者而言,这份倾注心血的纪念册既是汉语学习者汉语学习经历最珍贵的回忆,也是一种汉语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更是对离校者继续学习汉语的精神激励。它留给学习者的不只是内心的感动和对学校及其教师的感激,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汉语的动力、决心和信心。因此,建立“汉语学习成长纪念册”尤为必要,这是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切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远景内容。对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需要对每一位学子负责,付出热情、心血和汗水,需要恒心、爱心和关心。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学校建立这样的纪念册。

其二,确立学习者容易实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是不同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目的”一词的解释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目标”是实现目的的标准或尺度。目的是最终的结果,目标是为了实现目的这个最终结果而制定的可操作的标准。目的是宏观的、概括的,目标是微观的、具体的。因此,教学目标制定得不要空泛、模糊,要具体、明确,教育者应根据学习者的实际状况制定他们容易实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外国人学习汉语应该有以下四重目标及其相应的内容:学习汉语技能和有关特定的汉语知识;培养汉语交际意识;培养个人的汉语交际能力的态度;培养汉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篇9

[关键词]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外部条件;专业限制;学科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1-0062-03

[基金项目]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一般项目(2010Ga094)。

[作者简介]李丽群(1979―),女,湖南耒阳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韦恩洁(1973―),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图书馆馆员。

目前学界对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讨论热烈非常,成果亦不少。这些成果,或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当前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也有一部分研究和实践,呈现出脱离教学实际的趋势,甚或发展成“为教改而教改”的不良倾向。以下从课程性质、外部条件、专业限制、学科基础四个方面讨论现代汉语课程教改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现代汉语课程教改应考虑自身的课程性质

认识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需要重点把握大学课程与中学课程的区别这一重要问题。相对于中学课程的基础性而言,大学课程应该体现更高的层次,具体可以体现在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上。中学阶段所讲的现代汉语知识,多为散点式的,且多点到为止,教学效果也仅仅是浮光掠影式的一瞥,很难反映现代汉语课程知识体系的全貌及其背后的体系和原则。比如中学阶段教授了一些有关汉语暂拟体系语法的术语,经中学阶段升入大学的学生可能也都会背“主谓宾,定状补”“句子主干主谓宾,句子枝叶定状补”之类的口诀,但是对于这些术语之间的划分标准、归类例外、逻辑关系等更为基础、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是很少涉及的,而这些正是大学阶段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现代汉语课程正是要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拓展相关理论知识的范围,加深相应的理论深度,把一个个表面散乱的知识点背后的有机联系和结构系统、完整、准确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从汉语语言结构系统的高度来认识现代汉语的各种现象,这无疑是一种实质性的发展和提高。

如果仅仅看到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中学语文有部分重合,就简单地认为它在重复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因而批评它并无多大实际效用,这是完全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同时,那种根据现代汉语课程与中学语文课程之间具有的继承性,就直接要求它向中学语文课程靠拢的认识也不合乎大学课程的基本性质。这两种观点看起来有些不同,但实质却是一致的,即忽视了现代汉语课程作为一门大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作为大学课程的现代汉语课程较之中学语文课程,理应达到一定的广度、高度和深度,并同后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二、现代汉语课程教改应考虑外部条件的制约

现代汉语课程教改的外部条件有大小之分。“大”指目前我国语言生活的实际,“小”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这些因素是现代汉语课程教改确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基本前提。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语言,还有不少民族有自己的文字。由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同汉语的关系也呈现出相应的分布状态。汉语本身的方言分化非常复杂,且方言内部差异较大。由于汉语普通话推广的时间不长,并且在“”期间一度中断,因此目前汉民族自身熟悉并使用汉民族共同语的程度和水平并不高,仍旧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状态。另外,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这两个因素还经常产生交互作用。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许多壮族群众在进行跨语际交际时,说的并不是普通话,而是汉语的粤方言。上述三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就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比较薄弱,仍旧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完成。把教学目标定得过高,是不符合目前我国语言生活实际的。

除了“大”的外部条件的限制,还有“小”的外部条件限制。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之前,接受了多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但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比如,为掌握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汉字学习状况,笔者曾经在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做过一次测试。测试题目是100个最常用汉字,要求学生按规范笔顺书写,结果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及格。常用汉字的学习尚且如此,其他更为复杂的阅读、写作学习可想而知。只要我们随机检查学生交的作业或论文,就能知道问题已经大到了何种程度。这使得现代汉语课程本来就不够坚实的基础变得更加薄弱,大学课程甚至需要补充一些本该在中学阶段学完的知识,完成一些本该在中学阶段完成的任务。所以,虽然作为大学课程,现代汉语课程理应保持自己同中学语文的距离,并应具有一定的广度、高度和深度,但受到目前外部条件的限制,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不宜定得过高。从总体上看,现行“三基”“三能”的教学目标仍然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有必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长期坚持。

三、现代汉语课程教改应考虑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

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情况不同,目前高校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专业已经不再局限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现称“汉语国际教育”)、文秘教育、新闻传播等专业都开设了这一课程。由于这些专业的性质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专业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要求也存在显著的不同: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相对来说要求较为全面、深入、具体的课程学习,而文秘教育、新闻学和播音主持专业对课程的需求更多的是各取一体,而非全部。所谓“全面、深入、具体”的学习是指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两个专业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力求全面,在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也绝对不能放松,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由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对象是非汉语母语者,因此要求学生对诸多汉语现象有更为细致、深入的了解。例如,有留学生说出这样的句子:“我把他爱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对汉语动词的内部分类有详细的了解。因为,只有清楚地知道汉语动词内部还有动作动词、认知动词、心理动词等小类的区别,才能很好地解释上述错误的致误缘由,才能更好地引导学习者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所谓“各取一体”,指的是文秘教育、新闻学和播音主持各专业,由于专业的不同特点,只是对现代汉语课程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有较高的要求,至于其他方面的知识技能,则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得太多。具体而言,对于文秘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而文字、语音方面则没有那么迫切的学习需求。新闻学专业也是如此。相反,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对语音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有非常高的要求,对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只要有基本了解即可,并不要求做到“全面、深入和具体”。

正是由于上述各专业的性质差异,现代汉语课程在相应专业计划中的地位也应有显著不同。在汉语言专业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现代汉语课程一般应设置成专业基础课,课时安排也应更多一些,以两个学期为宜。此外,还应该开设一些配套的实践性辅助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应有所不同和侧重:前者应该注重全面、系统、深入,在理解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努力发掘其背后蕴含的根本原则、总体框架、科学逻辑;后者应该走细致、具体的路线,在细节上下功夫,避免抽象空泛,争取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一个容易造成错误的知识点所涉及的所有问题。与此不同,在文秘教育、新闻学和播音主持三个专业中,现代汉语课程不一定需要设置成专业基础课或必修课,尤其是对新闻学和播音主持两个专业,可以安排为专业选修课,学时也不宜过长,应在现行课时数的基础上适当压缩。三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专业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播音主持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应该大幅度提高“语音”部分知识的传授,加强相关技能的训练,并增加大量富于趣味性的练习材料,比如“双声诗”就可以很好地起到纠正、强化声母技能的作用。

四、现代汉语课程教改应考虑自身的学科基础

这里所说的学科基础包括两个方面:现代汉语课程与其他语言类课程的分工与合作、现代汉语课程自身的知识体系。目前高校中文类专业开设的语言类课程,除了现代汉语课程外,还有“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应该解决好和上述课程的分工与合作。

现代汉语课程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普通话,是一种正在使用的“活”语言,而古代汉语课程研究的则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是一种“死”语言,二者理应各有各的分工。现代汉语课程的开设时间普遍早于古代汉语课程,而古代汉语课程的教材,在编写时一般就已经默认学习对象系统地学过现代汉语课程,所以二者理应在坚持分工的前提下密切合作。比如现代汉语课程中有关语音演变、语义演变、汉字字形演变的部分,可以略讲,待开设古代汉语课程时,再联系现代汉语课程的旧闻,拓展深化应有的新知。现代汉语课程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相关理论、知识、技能为教学内容。语言学概论课程则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联系其他常见外语,系统传授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基础知识、根本原则。现代汉语课程的某些教学内容可以放在语言学概论课程里讲授。例如现代汉语课程的语音部分应主要讲授汉语音节的声、韵、调结构,而把较难、较抽象的音位学理论,留给语言学概论课程来解决。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一项综合工程,除了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课程性质、国家语文生活实际与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等外部条件外,还应当充分考虑设课的不同专业对教学目标的影响、其他语言类课程与现代汉语课程的分工合作等重要问题。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定位才会较为准确、合理,相应的改革实践也就不易出现较大的偏差。

参考文献:

[1]杜道流.“新课标”背景下的高师“现代汉语”课程内容改革.中国高教研究,2006(1).

[2]黄伯荣.现代汉语课的内容.语文建设,1994(9).

[3]李如龙.也谈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语文建设,1998(5).

[4]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云梦学刊,2007(7).

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篇10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就业调查应用型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个人开始关注中国,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汉语也成为众多外国友人的关注对象。对外汉语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适应了当今“汉语热”的潮流,发展迅速。虽然对外汉语专业招生生源很好,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受到瓶颈制约。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就业率低下。大量调查研究得出了较一致的认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几率较低,已就业的本科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严重低下。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最权威的北京语言大学为例,调研结果显示,该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基本流向主要有五个方面,其中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仅占10%左右,40%的学生选择继续攻读与专业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40%的学生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从事对外交流工作,或在企业、公司、银行等从事翻译、文秘等工作,还有10%的毕业生则选择出国。

一、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

红河学院是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的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2005年获得批准招收第一届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目前已经招生10届。在10年的专业办学中,对外汉语专业紧紧围绕学校“地方性、民族性和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开展人才培养。

从红河学院2009―2013年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009―2013年5届毕业生就业类别基本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学生就业人数呈现企业事业单位高于党政机关单位,党政机关单位高于升学,升学高于灵活就业,灵活就业高于创业的趋势。

二、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职业类别分析

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009―2013年5届毕业生就业类别趋势类别基本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学生职业类别从业人数呈现教育类职业高于国外就业,国外就业高于外事管理类职业,外事管理类职业高于新闻类职业的趋势。

三、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对外汉语专业人才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自2005年以来,对外汉语专业共制定和实施了2005版、2007版,2008版,2010版,2013版共5版人才培养方案,尽管每一版都各有自特点,但遵循比较一致的思路和模式:对外汉语专业通过“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课程设置,以及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立体化途径的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加强学生的语言学和汉语言理论素质及其运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突出对外汉语专业业务实践教学能力。

对外汉语专业按照“培养具备一定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制定了具体的培养方案。同时,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实施有效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对对外汉语专业多次进行,国内国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尝试。学院根据发展需要和教学实践经验,及时对教学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整完善。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汉语国际化、汉语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下,培养适应世界发展需要的汉语国际化人才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汉语国际化人才指的是能在国内外从事跨文化传播和经济交流等方面工作的人才,尤其是培养了解国内外两种文化、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能够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人才,也就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下能够适应国际化环境而生存发展的汉语国际应用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是指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及实践应用能力的,能在汉语国际推广进程中适应国际背景的汉语教学的人才。

从学生就业类别来看,5届毕业生最集中就业的是企事业单位,占毕业生人数的60%以上。从职业类别来看,主要集中在教育类职业,每年毕业生就业中基本保持在60%以上;其次各届学生国外就业人数平均保持在20%左右,从事外事管理工作的学生人数10%左右,在新闻类单位工作的5%左右。这一情况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吻合的,也体现了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合理的。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二型、三技能、国际化、立体化途径”的培养模式。二型,即复合型和应用型并举,复合型涵养学生知识――汉语言理论知识与汉文化知识的复合、汉语言文化知识与外国语言文化知识、语言本体理论知识与语言教学实践的复合等。应用型培育学生实践能力――职业业务能力。三技能,即突出中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技能、汉语及汉语教学业务实践能力。国际化,指根据区域特点,具备境外工作的语言素养和能力,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境内外教学基地教学实践形成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竞争力。立体化途径,即突出立体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从课程实践、实践课程、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团学活动、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学院社团活动、学院自愿者组织等八个层面统筹并有机地、协调地构建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培养内容等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与汉语国际化和汉语国际教育需要相适配。

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人才与专业培养目标更接近,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能力更强。2013届毕业生国外就业人数高达37.5%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成效的一种反映。

(三)构建应用型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而言,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对外教学实践能力、涉外工作实践能力和对外交际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和国内国外等教学及实践途径实现。具体由课程实践类、实践类课程、教学实践、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专业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构成。

四、结语

人才培养需要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相适应,与行业岗位相对应。毕业生就业什么单位,从事什么工作是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直接体现。基于就业调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将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面对东南亚巨大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就业市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有待我们实践、探索和开发。

参考文献:

[1]檀晶晶.基于就业现状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探讨――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4):32-32.

[2]王妹妹,洪思思,何聪.浅谈对外汉语专业的就业形势[J].理论观察,2010(4):133-134.

[3]洪波,赵薇.对外汉语专业学习型社团建设与国际汉语教师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13(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