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9:23

建筑工程教育篇1

【关键词】高等建筑工程教育;人文教育;模式践行

引言

建筑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充分结合在一起是时代、社会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需求,我国在人文教育模式构建中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注重本土化创新应用,体现建筑专业特色,突出人文关怀,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建筑专业学生更好的进入职场,获得职业发展契机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高等建筑专业工程教育贯彻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学校,重视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创新转型。人文关怀是各个国家在生产生活中突出的主要价值观之一,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教学系统中,更加应积极向国际靠拢,将人文关怀价值观体现在教育教学各个方面。以此,高等学校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重视人文教育模式落实,通过模式的践行提升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以及诚信等方面的人文关怀主流价值观,这样对于学生进入到岗位中与团队实现良好协作、与客户正确交流以及与上级领导有效沟通等方面奠定了基础。如,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当前参与到岗位中,建筑设计不但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还要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地区性工程设计需要与当地的风俗和民情等充分了解,与业主人员和当地相关人员有效沟通交流,在信息全方面收集基础上,反馈到实际设计中,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设计规划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这对于自身工作能否顺利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代建筑工程专业学生而言,人文教育能够体现建筑工程专业教育的“灵魂”,促使人才培养最终“有血有肉”,更好的参与到职场和岗位中。

二、高等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模式的建设目标分析

高等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贯彻人文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总体上一致的,即期望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培养人才,培养健全的、合格的、有道德的的专业性人才。建筑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大专业,其囊括的小专业也是较多的,如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专业。在实际不同人文教育目标制定中,应切实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具体分析,充分考虑专业特点,综合当前人文教育总趋势。建筑工程专业综合性强、涉及专业理论知识较多,一项工作的完成工作量大,不可能由一个人单独完成,需要不同人员之间实现有效合作和协调交流。那么,这就要求在人文教育模式构建中,突出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当前盛行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工程理念,这就要求在人文教育中,能够将工程设计和工程规划建设放置在大环境下,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综合分析,学生要主动通过各种信息化平台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及时了解我国建筑行业关于建筑工程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最新情况,促使自己在专业工程学习和设计中在规范操作内进行,提升自身建筑行业法治遵循意识。最后,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中,质量理念一直是贯彻的重要理念之一,人文教育要注重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学生能够遵纪守法、落实岗位责任,形成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整体上而言,人文教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其在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中的落实可以具体概括为:注重建筑专业人员责任感、敬业精神、诚信理念、团队合作意识等的培养。

三、高等建筑工程教育中人文教育模式的具体应用分析

高等建筑工程教育中人文教育模式的具体应用需要从教师、学校和学生三方面作为主要参与体,进行贯彻落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的人文教育工作。具体如下:

1.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合理选择参与专业课程比例

学生在切实明确到在培养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获得责任感、岗位敬业精神对于自己进入职场重要性之后,在参与学校教育中,根据学校所设的专业课程,选择性的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合理规划、科学分配,促使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综合提升。首先,学生自身要制定关于自己人文价值观和人文素养成长的具体指标,并且将这些指标可归纳到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由于高等教育学校,在进行建筑专业工程教学中,将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进行讲解,与专业技术类课程赋予的地位是极不相同的。学生自身应该抛开客观定义上对人文课的重要性,除了参与到人文基础课程学习中,还能够结合自身培养目标,参与到人文课的选修课中。如,电影鉴赏学习、音乐欣赏、军事理论、时政讲解与分析等课程中。但是,在人文课程选择中,避免盲目选择,要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按照时间分配比例合理选择。其次,学生对于人文课程的选择要遵从综合化和实用化。在当前高等建筑教育工程教学中,某些学生为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课程选择过于“浮夸”,不能结合实际优化选择,实用性低,在整个课程学习后,完全得不到一点收获,造成了时间和精力的严重浪费。学生积极与教师沟通、专家学者以及其他教学人员沟通,人文课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理论性和实用性并存,切实为自身科学的人文价值观形成和人文素养提升发挥促进作用。最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合理选择参与人文课程教育教学的方式。当前,由于教学资源的公开、公共化,部分高效通过网上公开课的办法面向全社会开讲人文基础教育课,再加上本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选择的余地是较大的。为了提升学习效率,学生在选择人文课程学习方式中,合理规划、科学选择,通过网络、课堂接触不同层级、不同方式的人文教育,选择灵活自由的学习方法,获得相关知识。这样,在人文教育中,既能够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能够保持自身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促使人文教育与建筑工程专业教育有效结合。

2.学生以建筑专业为基础,合理选择人文教育课程

高等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中人文教育模式的贯彻实际上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谈人文教育,否则将会失去建筑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大而同,缺少特色。对于学生而言,在参与到人文教育体系中,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合理选择,在遵从自身兴趣基础上,选择实用性强的人文教育课程,更好的为专业教育服务。首先,学生在参与科学文化教育中,不但要领会到系统的、宏观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对科学文化知识背后的人文价值观、人文精神等正确领悟和理解。如,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课堂参与等方式了解建筑科技历史,某一特色建筑背后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文化。其次,从进入社会岗位谋职需求层面上看,人文课程参与尽量选择与职业岗位相贴近的知识体系。如: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法律基础课、技术与人类价值、技术与文化、工程伦理、建筑伦理学、建筑社会学、建筑行为学等。最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下,人文教育凸显的是合作、道德感、诚信、责任感等方面,学生在参与选择中,要以提升自身的情商为主要目标,通过人文教育的参与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觉察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控制冲突能力和人际公关能力。如,通过参与心理学、心理健康等网络公开课或网络教学资源、讲座等,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要能够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相结合。

3.通过参与学校活动、真知感受,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建筑工程教育篇2

一、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现状

随着建筑领域方面的安全事故发生率越来越高,引起了政府部门及建筑施工单位负责人的高度重视,意识到对工程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对他们展开了安全生产和安全技能方面的培训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绩。第一,政府层面。我国早已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近几年国家及相关部委还补充出台了一些扶持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政策,包括《建筑企业安全教育制度》《建筑施工企业三级安全教育制度》等,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做出了相应的补充规定。如福建省按照国家和部委法规、文件的精神执行,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和《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的通知;又如河南省谨遵国家制定的“阳光工程”政策,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享有相关部门的政策补贴,通过扩大培训人员的数量、质量来满足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需要。第二,建筑企业层面。资质等级较高、实力突出的企业已经完成从建筑型企业向管理型企业的转型。企业设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充分利用《2016年“安全月”事故案例警示教育片》《生产事故预防的4种有效方法》等教育音像教材,来提高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新进的员工,企业会对其进行基础的安全教育培训,让其对安全生产和安全技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每月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表现优异的,予以一定的奖励,而成绩不理想的,则予以适当的惩罚。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工程项目施工人员自身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第三,施工人员层面。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的强弱是影响建筑工程项目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建筑安全事故方面的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但是,部分农民工缺乏必要的安全技能教育培训和安全技能岗位培训,在没有相关的岗位证书和从业技能等级证情况下进行作业,在具体的生产操作过程中没有谨遵安全规则的要求,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教育手段单一化

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是职员和农民工从加入建筑行业就持续不断进行的一项安全管理具体工作。现有的建筑工作项目安全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化,教育内容主要是规范操作的理论和概念,比如安全告知、安全管理、事故案例、技能操作规程等,没有根据农民工和企业职工的文化层次、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出发,做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岗位培训,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水平的提高也缺乏专业引导。传统安全教育培训内容理论性概念强,对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农民工从业人员和新进职员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新进职员因为没有具备现场工作经验,过于理论的教育培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安全教育的监管力度薄弱

整体来看,政府部门对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教育培训的监管力度比较薄弱,并没有体现其主体角色。虽然国家建设部等部门早出台了《2003至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法规,文件中明确了政府对建筑行业安全教育培训监管的主导地位,并要求各地政府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培训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做到切实培训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制定相关培训计划和执行明细。但是,各地政府却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将其正常贯彻落实。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管重点在安全投入、现场防护等环节,忽视了对于农民工和企业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监督和检查,相应的安全检查也仅是对简单记录培训文件或者察看安全教育培训设施。此外,政府部门在监管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教育中实际执法力度不足,仅对建筑企业农民工的作业做简单教育培训督促和警示,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三)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

在上述分析中就提到,目前建筑企业对职工、农民工的安全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是从安全教育培训结果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大多数建筑企业是采取聘请专业人员或外派学习的两者方案培训,并没有结合建筑企业自身对安全教育的需求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全面分析和整理,从而导致开展的安全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降低了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另外,大多数建筑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师资是企业内部的安全员、项目经理以及其他涉及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来负责。而这些人员作为培训师资最大的问题是:仅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知识做宣导式植入,没能帮助职员和农民工有效理解安全培训知识,不能满足作为师资保障安全教育的需求。部分实力较强的建筑企业会聘请有安全教育相关资质的管理人员,然而,这些管理人员缺乏一线工程项目作业的实践,导致安全培训理论大于实践,农民工在作业时难以掌握安全生产技能。

三、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安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在某种程度上,建筑工程项目之所以安全教育手段单一化,与安全教育资金的投入不足有一定的关系。虽然建筑施工企业逐渐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大都不愿投入过多资金,而对一线工人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加之农民工不是企业正式员工且流动性大,所以,一般企业不愿承担相应的费用进行安全培训。同时,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有限,除广州、上海等财政雄厚的城市外,通过政府财政拨款的方式来加强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的案例较少,大部分城市的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很难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可见,资金投入的不足,降低了建筑企业创新安全教育手段的积极性。

(二)安全教育的监管制度不健全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对施工企业的安全教育工作监管力度不够,其主要原因是相关的监管制度不健全。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培训并没有制定统一实施标准和评价方法,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的成效得不到统一评判标准,大多数政府对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的监督和视察采取现场教学记录法,结合安全教学的培训资料、内容和记录,对相关被培训人员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甚至是直接进行安全知识试卷考试的方法来做培训成果评价。这种安全教育培训的评价模式过于形式主义,没有对企业安全教育工作进行深入了解,不能说明农民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知识掌握情况。此外,政府部门对建筑企业的安全职责定位不明确,对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管理。有些企业虽然有安全生产许可证,但是在具体作业过程中忽视法律法规和自身安全教育的责任,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没有把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政府部门在监管过程只注重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查,而忽视了其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安全教育对象素质偏低,相关部门权责划分不明确

建筑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主要对象是企业职工和农民工。企业职工大部分是项目管理人员,这类人员相应文化层次和专业知识水平较高,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能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得岗位从业资格,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能根据自身掌握的安全知识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的操作规范。而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建筑行业,目前建筑工程项目的一线施工人员基本都是农民工,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是靠苦力赚钱生活,没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作业技能,只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往往是吸收能力差,不能起到相应培训效果。因此,他们在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安全技能低下、不遵守安全操作流程、不正当操作机械设备等现象。此外,因安全教育相关部门权责划分不明确的关系,很多建筑企业难以吸收到相关素质技能和管理技能全面的安全培训师资和从业人员。如“建筑业行业入职教育”是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主要针对有意向进入建筑行业的农民工进行行业岗前培训,而“工人入场前教育和日常教育”是建筑企业针对符合招聘条件的员工进行入职前的岗位日常安全教育。而在实践中,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培训,几乎都是由安全员或项目经理来完成,相关部门权责划分不明确。

四、加强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教育的对策

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建议遵守经常性、群众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四大基本原则,并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改进:

(一)创新安全教育手段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建筑工程项目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方面的扶持资金,让建筑企业和农民工可以自愿地接受相关的安全教育。在资金充足的基础上,建筑企业应该进一步创新安全教育手段,根据具体企业情况和员工素质选择针对性、合理的安全教育。比如:针对新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和进行转岗、换岗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做三级安全教育培训,需要从企业级、工程项目经理部级、施工班组级的三个层次培训。还可以采取通俗易懂的安全教育形式,如举办“安全生产月”活动、班前讲话、先进激励法、亲情感化法等,相比传统的安全教育形式,这更能引起农民工的关注。

(二)加大安全教育的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应设置相关安全教育的奖励基金,对安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监理、建设、施工等方面工作突出的人员和部门进行适当奖励。同时,应建立过程项目安全施工补偿制度,体恤一线施工人员和部门的辛苦劳作。此外,各地方政府应该尽快制定一套科学的农民工安全教育评价方法,可以全方位地审查相关安全教育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成立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部门,定期检查相关建设设备和设施,防止重大安全施工发生,保障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三)认真分析培训需求,优化安全教育培训师资结构

建筑企业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前,需要对参训人员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了解各职工和农民工的安全知识技能培训需求,做针对性培训管理,避免资源浪费和形式化培训教育。加上参训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其安全教育培训需求有所差别,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施工人员制定培训计划,使得安全教育培训更有针对性。同时,健全安全教育培训效果的评估体系,可以采用实践操作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来考察参训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将安全教育培训成绩与绩效考核挂钩,刺激参训人员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此外,优化安全教育培训师资结构,引入具有丰富的安全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管理人,来负责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采取颁发培训管理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的方式,来激发管理人员对安全教育的培训积极性,完善培训教育的管理制度。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培训是一项需要社会高度关注、重视和发展的长期工作。社会应建立科学发展的安全生产观念,把安全教育贯彻于整个项目工程中,认真落实政府监管力度,加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制度,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同时,施工单位要进一步创新安全教育手段,优化安全教育培训师资结构,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项目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作者:张毅鹏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小川.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教材(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1.

[2]龚宏.目前我国建筑安全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3]李芸.谈建筑安全素质教育及建筑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2016(19).

[4]乐云,毛舒芳.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4(1).

建筑工程教育篇3

1.施工员岗位主要工作:现场施工管理及资源管理;现场的技术、质量、安全交底;现场技术指导、施工过程控制;现场的施工准备,测量标志保护,进场材料检查;填写施工原始记录、隐蔽工程验收检查记录及施工日志。2.技术员岗位主要工作:参加施工调查、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技术交底;进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督促班组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编制施工进度计划;主持竣工技术文件的编制。3.测量员岗位主要工作:制定与施工同步的施工测量方案;测设建筑物的控制桩、水准点;实地校核红线桩测量控制点;测量控制线投测及标高测定;测量控制线投测及标高检查;测量数据记录与整理。4.资料员岗位主要工作:工程项目资料收集与管理;工程技术档案的编制与管理;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程计划、统计的管理;竣工资料报送;工程档案移交。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素质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面向建筑业的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咨询等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岗位。

2.人才培养素质

(1)思想品德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2)知识文化素质学习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法学、历史和文学。学习数学、英语、写作、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为从事本专业必须的计算机基础、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一般房屋结构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土建工程预算编制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的编制知识、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工程绘图的基本知识。(3)专业技能素质具有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能力、编制测量方案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编制施工技术方案能力、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能力、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能力、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能力、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能力、编制测量方案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编制施工技术方案能力、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能力、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能力、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能力、编制工程量清单报价能力、编制工程造价文件能力、编制工程技术档案能力、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控制能力。(4)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积极的心态,健全的心志,良好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度的行为反应,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和快速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

为了迎合建筑企业的人才需求,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教学、企业实践教学三者科学合理的结合起来。同时,考虑东北地区冬季不宜施工的特点,采用“1.5+3个0.5”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为:第1~3学期(1.5),职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在学校进行德育课程、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基本应用技能的训练。第4学期(0.5),职业专项能力培养阶段:上半学期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职业技能实训,下半学期和暑假到建筑企业进行带薪的生产实习。第5学期(0.5),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1-6周在建筑企业进行带薪生产实习,其余时间返回学校,总结实习中的问题,补强学生欠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第6学期(0.5),职业个性能力培养阶段:1-6周进行按工作岗位的毕业设计,分为施工方案、测量方案、工程内业;其余时间在建筑企业进行带薪毕业实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个性能力,并实现预就业。

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专业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广泛深入的一线施工企业调研,明确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归纳相应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选择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以真实建筑工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岗位工作要求,参照建筑工程技术员、资料员、造价员、测量员及建造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资源,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五、教育改革的制度保障措施

为了深入全面的进行专业教育改革,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搭建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1.强化校企深度合作的保障机制

(1)建立组织机构1)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建立由专业建设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小组,负责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落实课程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2)建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建立由系主任、专业带头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等组成的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商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大计,对学生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校企合作交流进行指导、咨询、协调和帮助。(2)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制度1)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例会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落实具体合作事项。2)校企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在产学研过程中工作量的计算和有关利益分配的办法,保证产学研工作顺利开展。3)校企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完善生产、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制定实训设备管理条例,制定实训设备操作规程,建立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安全公约,确保学生实习实训顺利完成。4)校企共同制定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解决兼职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保证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均满足要求。

2.强化校企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建筑工程教育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建筑工程技术教育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和市场需要有不同类型的各级人才来满足其对用人的需求。人才是分类的,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造就。当今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工艺的复杂,企业非常需要一批现场的新型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培养是通过职业教育来完成的。职业教育不能简单的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以下在高职高专院校多年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基础上,试论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建筑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建筑企业制度的建立,建筑企业非常需要一批既懂施工技术又懂现场管理的一线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深层次思考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技能和素质,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始终坚持为建筑企业发展服务的宗旨。

二、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指的是教育教学过程、方法和手段,该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实现办学模式由课堂封闭式教学向实践开放式教学转变,弱化理论推导,强化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创建工程环境,走工学结合之路;人才培养由设计型向施工技术管理型转变;教学过程由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转变。

围绕这一模式特点,我们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路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具体教学改革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加强基础理论在专业技术方面的应用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方针,我们制定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方案,对一些课程进行压缩、整合,如把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整合为建筑力学,强化工程应用;建筑制图课针对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需要,精简画法几何内容,加强专业施工图教学,加大实训力度,重点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为后续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增强学生的工程感;计算机的课程强化应用训练,开设CaD课程,为专业课程设计提供基础。

2.改革专业课教学,强化施工技术管理应用

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我们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专业课重点放在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专业知识内容上。如建筑材料增加了新型建筑材料内容;建筑施工技术讲授具有普遍意义和较高使用价值的实用技术、工艺传授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介绍国内近年来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广泛使用和正在推行使用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将钢筋混凝土与砌体课程合并为一门课,利用CaD进行结构设计。在许多专业课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上述专业课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实习、实验课程及设计相结合。如建筑施工技术、房屋建筑学结合现场组织教学,直观,生动、形象,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建筑力学、地基基础、钢筋混凝土等课程引入大量实际工程案例,丰富专业课内容,同时使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增加了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技术课程建筑设备、建筑电工,还陆续增加一些道路、桥梁、地下施工等技术课程,为适应现代经济管理,开设了一些管理课程如建筑施工组织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经济与概预算、建筑法规、建设监理等,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应用型、技术型、管理型复合人才。

3.深化实习实训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以往评价教学质量简单地采用传统的评价课堂教学的方法,不注重实验、实习、实训课堂的教学质量,只把它们作为专业课的附属、补充,不作为独立课堂建设。而实习、实训教学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所占比例是很大的。搞好实习、实训教学要做到:以培养学生综合技术和技能为宗旨,深化实习、实训内容及教学过程的改革,将实习、实训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来抓。加强实习、实训教材建设,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在建工程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做到:(1)协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定位测量、抄平放线。(2)了解施工有关文件,掌握现场各工种及工艺过程。(3)参与施工组织设计、预算编制及现场施工管理。这样让学生在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实干中去学,积极参与工程施工问题的处理,鼓励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积极性、创造性,真正体会到工程感和成就感,锻炼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与此同时,教师改变教学封闭状态,深入工地现场,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进一步完善、丰富课堂内容,促进专业建设和改革。

4.发挥考试作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在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时,应减少定义、概念、论证性考核,重点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题目较多的应是一些实际问题和案例,无固定标准答案,需要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评价,去灵活运用,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实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加强学生基本素质教育,注重职业能力的是高

“基本素质”指的是:政治思想素质、科学工作态度、施工组织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把基本素质教育融会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本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毕业后将从事的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职责及社会价值。让学生坚定信心、充满希望,从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珍惜、忠实自己的职业,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学生“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团结奋斗、相互协作”的工作作风。加强基本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早日成才奠定基础。

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问题是职业教育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队伍绝大多数是由普通理工科院校培养出来的,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训,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影响较深。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教育思想更新,从分析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客观现实出发,分析我们教育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寻找提高办学质量的途径。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应用性、实践性强。建设“双师”素质型教师是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我校的“双师”型教师主要来源于企业调入,他们的优化组合为培养人才创造了条件,但学校要长远发展必须培养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双师”的培养途径可采取:

1.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要求教师带课题定期去现场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2.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学生实习指导,培养教师具备工程师素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建筑工程教育篇5

1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教育部颁布的2011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加快推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和衔接试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近期教育部通知,2011年将进一步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单位和招生人数,除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外,允许中职毕业生(含应届)、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报考.上述表明,高职教育在不断改革招生入学形式,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招生机制.高职院校将不局限于通过普通高考、高职单招考试、自主招生考试等形式选择生源,多个省份着手研究中职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的招生方案.由此可见,在不久的将来,中职生必将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生源.中高职教育如何衔接,必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人 才培养方案是针对普高生源进行制定,面对生源素质和学习特点有较大区别的中职生源,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文将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等衔接方面展开探讨.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

2.1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

笔者通过对2所中高职教育学校进行调查,将中职建筑工程专业和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进行对比后发现:建筑力学、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测量、计量与计价等专业核心课程,内容重复率达50%以上.若是针对零起点中学生源,课程可以重复,教学内容层次上应有递进扩展.但实际情况是,中高职教育不仅有大量的专业课程重复,其教学内容也是相差无几.实践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考证等方面也有许多重复之处,对于招收中职毕业生,势必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中职生源制定教学计划,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2中高职教育衔接探讨

2.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引导课程设置,确定课程内容.因此,制定方向一致、梯度合理的中职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基础.

中职和高职教育都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中职与高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和职业能力有范围和层次上的差异.因此,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中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表述为:面向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建设工程技术咨询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协助进行施工技术和生产管理、工程造价编制、建设工程监理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经济与法律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以及建设工程投标策划、报价、合同管理、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级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从上述中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见,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突出人才的层次性,即以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应比中职教育具备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基础,拥有更高更新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具备广泛的建设行业适应性,强调高级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2.2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衔接在明确中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中高职教育衔接应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上.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衔接,应坚持方向性、层次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兼顾升学和就业,强调夯实专业基础.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在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对于高职教育课程而言,必定会有与中职教育重复设置的课程.对于此类课程,高职教育所涉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高于中职教育.只要把握中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中高职教育各自的教育目标,就能在看似重复的课程学习中,使职业素养和技能教育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扩展.

中高职教育应积极倡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内容按岗位能力要求实现模块化教学.中高职学校应共同开发、协商一致、整体规划专业课程设置,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统一规划,明确哪部分课程内容由中职教学完成,哪部分课程内容由高职教学完成.做到中高职教育课程及教学内容既不重复,也无缺漏.同时,高职教育要以中职教育为基础,在专业能力上既有层次上的提升,也有项目上的拓展.

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为例,中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空间想象能力,了解房屋的基本构造,初步学会识读建筑施工图;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较强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掌握房屋结构组成,选择材料及做法,具备较强的建筑施工图识读能力.鉴于以上不同要求,中高职教学重复的部分为投影知识和制图基本规范,高职教育阶段只需花少量课时进行复习整理,重点应放在房屋的结构组成上,添加中职教育阶段未作要求的构造知识.高职教育阶段采取综合实训、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投影基础、制图规范、构造知识等内容进行融汇贯通、综合运用,提高建筑工程技术及管理能力,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通过一系列难度递进的专业实训实践活动,以项目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变所需为所学,将所学变所用,实现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引导和培养.由此可见,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重点不在 于避免出现科目及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在于知识层次的提升和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体现对高职学生实践及管理水平的培养上。

2.2.3实践教学及技能考核衔接在实践教学方面,中职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中等职业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高职教育应按高层次技能性人才规格要求设定培训内容,以中职教育技能要求为基础,扩展提高.中职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单项专业实践训练为主,如材料实验实训、测量技能实训、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筑构造课程设计等.高职教育阶段除了以上的单项专业实践训练外,重视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训,主要表现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训练.

中职教育阶段的技能训练以工种为主,如钢筋工、模板工、砌筑工、测量工等高职教育阶段的技能训练以管理员为主,如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对比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在等级层次上体现较强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较高职业素质要求

2.2.4教学评价体系衔接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性、有效性的必要体现.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关键在于学分制的贯彻执行.采用学分制通道,沟通中职与高职教育.

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应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所取得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在高职教育阶段应得到认可,并折算成有效学分,相应课程可以免修,这样中职生源的学生就可以有选择性的针对自己的薄弱课程加强学习,均衡提高各科的知识水平.实现学分、课程互认,对学分进行有效折算,能更好地避免中职与高职教育在衔接过程中出现课程内容重复学习现象[5],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专业课程包括技能训练项目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而文化课程的学分比重应该小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对于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不理想的生源要延长学程.若其文化基础达到标准,专业知识又很扎实,其学程可以相对短一些.

3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

鉴于中职和普高生源文化及专业课程起点不同,在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上有较大差异,建议针对中职生源应适当减少专业基础课程,增加人文课程的学习.普高生源应适当减少文化基础课程,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生应当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施分别教学,弥补各自缺陷,缩小文化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差距,达到各方面知识能力的平衡,以提高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效率.

中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很多专业课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实践,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当然就无法进行切实高效的人才培养.为此,学校应采取定期轮岗,将专业课教师送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也可通过人才引进和外聘兼职教师等途径,打造一支有实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职业教育技能化的要求

4结语

要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工作,必须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精心设计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同时做好实践教学及技能考核工作,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不仅能促进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筑工程教育篇6

关键词:wap;智能手机;建筑工程;安全教育;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2-2826-03

theResearchofarchitecturalengineeringSafetyeducationSystemBasedonwap

SUnBing-chao

(ZhejiangCollegeofConstruction,Hangzhou311231,China)

abstract:astherapidspreadingofintelligentcellphone,mobilelearninghasbeenacceptedbymoreandmorepeople.Becausearchitecturalstudentsmainlydotheirpraticallyworkinbuildingareawhichlacksofcapacityofconnectinginternet,thispaperdesignedasystemofarchitecturalengineeringsafetyeducationbasedonwaptechnology.Bythissystem,studentscouldassociatetheengineersaftytheoryandworkingenvironment,andalsocouldlearntheengineeringsafetymoreefficiently.Collegesandcompaniescouldacquaintthestudents'dynamicworkingstatusmoreconvenientlybythissystem.

Keywords:wap;intelligentcellphone;architecturalengineering;safetyeducation;mobilelearning

1概述

根据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统计,2009年浙江累计发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51起,死亡62人。全国高等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建筑类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实习环节,其中的安全教育是每个院校和实习单位都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而根据CnniC的“2010年网民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称,截至2010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已达3.03亿,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我国手机网民手机上网频率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目前通过手机上网浏览网页目前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未来通过手机来获取知识技术将成为远程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手机有着传统pC所不具备的优势,即不受地理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能接入internet。特别是在像建筑工地等信息基础设施不到位的场合,通过手机进行远程在线学习更是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建筑类毕业生进行毕业实习时,安全教育是学校、实习单位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通过分析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事故,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施工人员往往忽视现场施工条件下的安全防护,或者未按规定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而现有的建筑类毕业生在进行实习时,由于受到场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携带大量的安全操作规程等资料,且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毕竟与现场施工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手机wap[1]技术构建一个在线的建筑施工安全教育网站则可以有效弥补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空白。

2系统构架

wap网站与传统的weB网站结构基本类似,由wap终端、wap网关和wap服务器三者构成。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

1)wap终端:使用wmL[2](wirelessmarkupLanguag,无线标记语言)或者XHtmLmp表示各种文字和图像信息。一个典型的wap终端就是具有wap上网功能的手机。

2)wap网关:wap网关是连接是连接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桥梁,它主要完成两个功能:一是实现wap协议与internet协议之间的转换;二是实现wmL内容的编码和解码。通过将wap用户的请求转换为Http请求完成请求过程,通过对返回的内容进行编码压缩来减少网络数据的流量。

3)wap服务器为客户提供基于wap的各种服务,可以接受和处理客户请求的服务器。对于数据流量不大的wap服务器来讲,wap网页服务器与与数据库服务器可假设在同一台服务器上。

2.1wmL和XHtmLmp简介

早期的手机浏览器版本较低,因此只能识别wmL1.2版本,wmL和HtmL相比语法规则更加严格,与HtmL一样,wmL使用“”组成的格式化标签。许多标签都是以开头,以结尾。属性名字必须小写,并且属性值必须使用双引号括起来。有些属性是必须的,有些则是可选的。

随着wap2.0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wap网站开始采用XHtmLmp[3]语言,它是XHtmL的一个子集,必须以XmL的文档声明为开头:

XHtmLmp的目标就是使用户在wap和weB上获得尽可能相似的浏览体验,因此XHtmLmp也支持更多的weB浏览器特性,如CSS样式表等。

2.2系统功能模块

建筑工程安全教育主要分为:“通知公告”、“栏目导航”、“施工安全常识”、“安全交底”、“招聘信息”和“联系我们”6个模块。其中,安全交底模块又按工种分为不同的交底类别,以实现在线的安全交底记录。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2所示。

2.3系统实现

系统服务端主要采用windows2003Server和aCCeSS实现。其中wap服务器功能由windows2003中的iiS实现,可通过在iiS中添加mime类型[4]的方式以实现iiS对wap网站的支持,具体方案如表1。

网站服务页面主要采用aSp结合XHtmL以实现动态wap效果。其中wap网站的管理页面仍采用传统aSp+HtmL实现,因管理页面中采用的动态weB技术较多,现有手机浏览器不能很好支持其中的应用,且考虑手机输入文字等劣势,因此考虑将其管理功能在pC端实现。

系统开发工具可选用任意文本编辑工具以编辑wap网页,本系统在开发时仍然选用了aDoBe公司的DreamweaverCS5,在开发时须注意Dw软件对HtmL标记的高亮支持,因部分HtmL标记在手机浏览器上无法实现正常功能。大部分在校学生手机上网均采用流量计费模式,因此在开发wap网站时须注意对图片的处理,对于示意图等尽量使用体积较小的GiF格式。由于存储的数据量不大,数据库采用了微软的aCCeSS。

系统测试采用了operamobileLauncher[5],由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分辨率也呈现五花八门的状况,因此编辑好的wap需在各种不同分辨率下进行测试,operamibileLauncher提供了在pC机上测试wap网站的机制,并且提供了各种常见的手机分辨率,如QVGa等。

2.4关键模块实现

安全交底表单aqjd.asp

工程名称

分部工程

地基与基础

主体结构

建筑装饰装修

建筑屋面

给排水和采暖

建筑电气

智能建筑

通风与空调

电梯

交底内容:

交底人

接底人

安全交底提交文件aqjdupdate.asp

gcmcaa=Request("gcmc")

fbgcaa=Request("fbgc")

jdraa=Request("jdr")

jdr2aa=Request("jdr2")

ifgcmcaa=""orfbgcaa=""orjdraa=""orjdr2aa=""then

Response.write("

请将资料填写完整。")

Response.end

endif

connstr="DBQ="&Server.mappath("myDatabase/#Company.mdb")&";DefaultDir=;DRiVeR={microsoftaccessDriver(*.mdb)};"

Setconn=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Setrs=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conn.openconnstr

sql="SeLeCtgcmc,fbgc,jdr,jdr2,addtimeFRomaqjd"

rs.opensql,conn,1,3

rs.addnew

rs("gcmc")=gcmcaa

rs("fbgc")=fbgcaa

rs("jdr")=jdraa

rs("jdr2")=jdr2aa

rs("addtime")=now()

rs.Update

Response.write("

您已成功提交信息")

rs.Close

conn.Close

Setrs=nothing

Setconn=nothing

%>

3结束语

该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使用了最新的wap2.0技术,有效提高了手机浏览器的用户体验。通过该系统的试运行,实习学生能在工地上进行实时安全交底记录,加强了学校对于实习学生的动态情况了解,也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更好地将现场状况与理论知识进行结合。

参考文献:

[1]姬晓辉.基于wap的移动学习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6):897-898.

[2]童莹.基于wap的毕业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2010(2):130-131.

[3]宋俊德.移动互联的新希望wap2.0[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2(1).

建筑工程教育篇7

关键词:实训教学;“五个模块”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产业化的不断升级,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虽说我们在职业教育中也吸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诸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日本的“工学院”教育模式;英国的“证书”模式与“三明治”课程设置等,但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总有些水土不服的感觉。

最近几年,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可多数学校仍面临着毕业生签约率较低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多种因素。鉴于众多原因,现就《建筑工程专业》为例题阐述课程设置的方法、本人认为可以将课程体系分为五个模块。

一、理论课模块

本模块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

1、基础课部分;这也是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如国防军事、职业道德、体育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等课程还要讲授,但要缩短课时,力求实用。我们培训的不是精英人才,用少量学时学一些理论及未来发展趋势即可,其余部分在第二、三模块中边做项目边强化。

2、专业课部分;这部分只讲应用理论内容,动手能力及实验部分结合后面的模块来解决。

此模块旨在解决专业课、基础课中的基本理论环节,所用课时用一学年来完成,然后学生进行分组进入第二模块。如;某班40名学生,第一学年完成后被分成a、B、C、D四个组,每组10名学生,进入第二学年。

二、专业设计模块

本模块为比较简单的工程实例设计,如:设计一座二层小楼,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编制初步设计方案,因为有a、B、C、D四个组,故为四套设计方案,其结构形式分别为a组为“砖混结构”;B组为“框架结构”;C组为“钢结构”;D组为“剪力墙结构”。此设计以土建工程为主,装饰为辅,水、暖、电专业点到为止,有专业教师指导实际训练,并配备《设计规范》、《标准图集》、《地质勘探》等资料,做出一套完整的手绘施工图(在第三模块中完成CaD电子版绘图)。

三、辅助软件模块

本模块为包括多种工程辅助设计软件;如绘图软件、结构计算软件、工程预算软件、资料管理软件等。根据上述四种工程结构形式,分别纳入软件管理,由理论课中的专业老师跟踪指导,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教师只管讲课,而不问学生在实际中如何应用),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所用的专业知识。此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互有渗透并非独立,之所以单独作为一个模块,是因为其专业系统性比较强。

四、实际操作模块

此模块为实际动手操作模块;也是强化和检验前三个模块的重要环节,是学和用的结合点。为了更好的营造工程施工现场的氛围,将四个小组设为四个项目部,即:a项目部、B项目部、C项目部、D项目部。每个部设一名项目经理,另外9名学生均按项目部编制,其分别为,甲方代表、监理方代表、工程技术员、工程施工员、工程质量员、工程资料员、工程预算员、工程材料员、工程安全员,根据学生人数来安排职务。如果本组只有8名学生,就不设甲方代表和监理方代表了。虽说每人都有不同的职务,但所干工作大部分都是一样的,只是牵头职责不同。

项目部的任务是:

1、熟悉别组的施工图纸,即其他三组中任意一组均可,根据图纸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预算,进行真正的施工模拟阶段。

2、将各项工作纳入软件管理;如施工预算运用金润的“预算大师”或广联达预算软件;资料管理软件;材料管理软件等。专业教师并跟踪指导。

3、工程量计算、钢筋放样、混凝土的搅拌等,完全按照项目部的实际施工程序去模拟运作,但全是书面资料。

4、履行项目中的“周例会制度”,研究项目在施工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实际是了解各项工作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学生通过例会交流并掌握工程个环节之间的内容所在。

5、模拟履行工程竣工验收手续。

五、答辩评价模块

制定出评价标准,对学生从理论学习、工程设计、模拟施工、竣工验收、论文答辩等全过程进行评价,全部合格准予毕业。

上述模块化课程设置的核心思想是;1、运用实例教学的方法,选择一个实际项目,由学生围绕这个项目,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直接参与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的每个环节,都是本组团队一起来完成。2、由于采用了设计、管理、施工一条龙的流水模式,并且融入项目部的岗位职责,不仅使学生具备了充分的动手能力,而且进入了施工具体角色,提前与现场实际接轨,为学生的后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说明的问题:

1、由于我们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建筑工程的专业管理人员,故选择的设计项目是一些比较简单成熟的工程项目,但所表达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功能。

2、实际操作指的是,软件的熟练使用、工程量的计算、钢筋配筋、资料的归档管理等。不是让每届学生都要按照项目挖基础坑,浇注混凝土实际操作工程。

3、由于各组设计项目不同,需分阶段相互交流设计内容,让学生掌握各种结构形式的设计要点,最后阶段交流应在毕业答辩会上。因不能操作本组的设计项目,所以每组学生担任了两个角色,即设计角色和施工角色;一方面要搞施工需熟悉别组的设计图纸,询问设计的思想理念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负责接受施工本组设计项目同学的询问。学生在两种不同的工作中进行“角色互换”锻炼了学生在所处不同位置时的换位思考能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真理都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概不例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在其本身成立的前提条件下发展。目前理论界存在一种错误的趋势,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采取随便宰割的方式,要么断章取义,要么从实用的角度加以取舍,一方面认为劳动价值论应该能解释一切问题,另一方面又认为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现实问题,故其过时了。同一研究对象因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思路,分析不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概念系统,不同的假设系统也给理论留下不同的发展空间和方向。任何理论都有存在的条件和限制的范围,在此之内是真理。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也形成特定的理论限制条件。理论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应答。研究对象包括对象之间的范围、内在的关系和逻辑可能性空间。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将其称之为“问题框架”,它指由一系列问题结合起来构成的特定的问题结构或问题体系。

阿尔都塞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双重的或双层的结构。第一层是表面的文字结构,即“可见的话语”,表现为概念、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等。第二层是深层的、潜藏在无意识层次中的语言结构。他把潜藏在“文本”深处的结构称之为“问题框架”。“正是问题框架的概念在思想内部揭示了由该思想的各个论题组成的一个客观的内在联系体系,也就是决定该思想对问题作何答复的问题体系。”认为脱离“文本”的“问题框架”,从字面行文来对原著和思想进行阅读和理解,极易造成误断和歪曲。经济理论只不过是用来说明和解释某一研究对象的简单或理想化的“模型”。不同的经济理论也就构成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回答。所以必须梳理价值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深层结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内在联系,就构成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或“问题框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逻辑矛盾或悖论的发现,事实上成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起点。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论概念的歧义性,导致价值论的混乱和不彻底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价值论方面存在的逻辑矛盾和显示出的演进方向,就成为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者和继承者——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论既定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前提,并决定劳动价值论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的选择。

亚当·斯密认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和商品交换中所购买的或支配的劳动,在量上看作是相等的,不变的。以“劳动的价值永远不会变动”为前提得出了劳动决定价值和收入决定价值二元价值论。马克思在批判“马尔萨斯片面发展了斯密价值论错误”时,明确指出:把“劳动量和劳动的价值这两个用语等同起来”,“纯粹是同义反复”,“直接同工资相交换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能力,正是这个混淆造成了谬误”,“但决不能从上述反复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的劳动量等于工资中或者说构成工资的货币或商品中包含的价值量。斯密有时把商品的价值量归结为劳动时间,主张“客观价值论”;也有时把形成价值的劳动看作劳动者而不是把劳动看作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这样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主观主义的解释。斯密价值论多元性是造成价值论在不同的方向发展的根源。

李嘉图混淆了作为劳动产品的商品之间的交换与资本与劳动(力)本身商品的交换的区别,价值论从商品之间交换向劳动力商品转移时,出现了价值规律的例外和反常。“因为他(李嘉图)始终是以在资本家和工人间分配的成品为前提,却不去考查导致这一分配的中介过程——交换。”“李嘉图对表现在使用价值上的劳动和表现在交换价值上的劳动没有加以应有的区别。……李嘉图那里,到处都把表现在使用价值上的劳动同表现交换价值的劳动混淆起来。”其他经济学家,混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区别,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价值与其独立形式货币的区别,价值量与价值实体的区别,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马克思把价值理论逻辑上的矛盾或认识上的错误的根源,同时指向了“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特殊形式——劳动力价值的关系问题”,从深层次上发现: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混乱、不彻底、庸俗化等都与无法正确把握“商品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这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相关。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问题相互依托、相互参照,成为同一问题两个方面,成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内在结构。因此,马克思从商品价值的共性和劳动力商品价值个性的辩证统一中,建立了劳动价值一元论,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一场革命。只有从这一特定结构出发,才能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精髓。

价值概念的多义性和使用中的混乱,直接影响了价值理论的相互沟通,成为深入研究价值理论的最大障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首先要清除对价值概念的误解,明确价值概念的内涵,设定其适用条件和范围。

第一,价值是社会关系范畴,而不是物自身的不变的“实体”范畴或“属性”范畴。马克思明确反对把价值看作是绝对东西,看作物的属性的作法。把”价值变成某种绝对的东西,变成‘物的属性’,而不是把它看作仅仅看成某种相对的东西,看成物和社会劳动的关系,看成物和以私人交换为基础的社会劳动的关系,马克思强调价值是不同于使用价值的另一种相对的社会存在,劳动价值论是为了说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社会中,如何实现“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揭示在什么利益关系或生产关系条件下才能使私人劳动变成社会劳动,而这与个人具体劳动的特点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价值是社会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或私人劳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环节而实现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移。用来自己消费的劳动,无法社会化的具体劳动或使用价值都不是价值。劳动交换和劳动社会化是价值的本质。马克思强调“商品作为价值是社会的量,因而和他们作为‘物’的‘属性’是绝对不同的。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代表人们在其生产活动中的关系。价值确实包含交换,但是这种交换是人们之间物的交换;这种交换同物本身是绝对无关的。……‘价值’的概念的确是以产品的‘交换’为前提的。产品作为商品的交换,是劳动的交换以及每个人的劳动对其他人的劳动的依存性的一定形式,是社会劳动或者说社会生产的一定方式。…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自然科学家发现,鼻烟和油画由于什么自然属性而彼此按照一定比例成为‘等价物’。”

第三,价值是衡量社会劳动的尺度,只是财富的一种形式,而不是财富本身。配弟在《租税论》中也讲到,“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的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又说:“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价值作为财富的一种暂时的历史的形式,并不是对所有使用价值的衡量,只是对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劳动耗费的比较和核算。商品交换的双方要计较各自为生产商品花费了多少劳动,计算和比较二者是否相等,是否可以相互补偿,如果可以,就成交。吃亏的事是谁也不愿意干的。这里加以计较和要求补偿的劳动耗费就是价值。

第四,价值既是一种矛盾关系,又是解决矛盾的中介手段。商品生产中包含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价值产生的内在根源。商品在物物交换过程遇到的困难是这些矛盾的直观表现。一般等价物的形成,即价值从观念形式发展到独立的货币形式,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中介和手段。人们在进行劳动耗费的计算和补偿时,抽象掉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的特点,把它们一律当作人类一般劳动的消耗,即同质的抽象劳动的消耗。唯物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文明是个历史范畴、社会范畴和综合范畴。社会主义建设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长期以来,我国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些忽视,我们社会科学界对我国和世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做得很不够。同志曾指出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允许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我认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终极追求是: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解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对自然的认识、改造与和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必须克服“重理工轻文史”的现象。我国近几年自编和引进的世界文明史的著述已有一些,但关于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的论述有待充实。

简单地说,“价值就是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的人类劳动,这种劳动耗费由于要计算和补偿,所以被当成价值。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只是一种理论抽象,事实上它是商品生产者不同生产条件下竞争的产物。不同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条件在事实上是永远不会相同的,并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同一商品劳动耗费的不同,表明生产条件、技术条件、劳动经验和劳动强度的不同。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生产者在生产之前是不能预见和预期的。生产者只能千方百计降低个别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在商品交换中不亏本或盈利。

第五,劳动力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特殊形式,与商品价值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脱离劳动力价值论这一特殊形式,所以根本无法理解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利润的实质,无法解释剩余价值对于价值规律的反常或背离。“李嘉图实际上却没有阐明,按价值规律(按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问)进行的商品交换中,如何产生了资本和活劳动之间的、一定量的积累劳动和一定量的直接劳动之问的不平等交换,也就是没有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因为在李嘉图那里资本是直接和劳动相交换,而不是和劳动能力相交换)。”只有理解了劳动力的价值问题,才能深刻理解使用价值与价值区别对于科学理解商品价值的重大意义,才能摆脱使用价值对于价值的各种“纠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要说明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把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相区分,才能把劳动力商品中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区分开来。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前提。可见劳动力的价值问题才是马克思批判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建筑工程教育篇8

关键词:信息时代;工业建筑;建筑教育;教学改革

abstract:thispaperexpatiatestheactualityandthedevelopmenttrendoftheindustrialarchitectureininformationera,pointsoutthedifferencesofthedesignleveloftheindustrialarchitecturebetweenChinaandtheoccidentdevelopedcountries,analysesthereasonsofthedifferencesbycombiningtheactualityoftheeducationoftheindustrialarchitectureinChinesecollegesanduniversities,callsonattachimportancetotheindustrialarchitectureeducation,andputsforwardsomeconstructiveopinionsoftheindustrialarchitectureeducationinour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informationera;industrialarchitecture;architectureeducation;teaching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7-091-02

1引言

2008年10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七届全国工业建筑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单位有设计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通过这次会议交流,我们惊喜的发现:许多工业建筑设计院越来越重视建筑师在工业建筑项目中的地位,年轻的建筑师们对工业建筑的创作热情日益高涨,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工业建筑精品让我们耳目一新,特别是上海1933老场坊的改造设计项目[1],经过建筑师匠心独具改造后的内部空间让参观者都颇为感动。但是,不可否认,近几年来,业界对工业建筑的教育关注不够,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建筑教育体系中依然忽视了工业建筑教育,在这次研讨会上仅有2~3所大学建筑院系的代表与会,该现象反映了工业建筑教育在我国高校建筑教育中受到忽视的现状。

2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现状

2.1我国工业建筑的成就

全国解放以来,我国工业建筑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建筑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了新的面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2.1.1新兴的工业园区迅速发展

高新技术在向生产力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工业建筑类型,新概念、新思想、新形式不断涌现,诸如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技园、软件园、创业园等。这些新兴的工业园区都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除了生产建筑之外,还有完善的办公、娱乐、科研等多种功能的辅助配套建筑,并精心设计了优美的厂区环境,把生产、工作与生活设施综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体现了企业精神和城市现代风貌。

2.1.2工业建筑的厂房设计向大跨度和“弹性”大空间发展

为了满足企业改建、扩建的生产需要,工业建筑的厂房设计向大跨度和“弹性”大空间发展,厂房内部空间环境引入人性化的设计,保护了工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了生产效率。

2.1.3工业建筑结构类型趋向多样化

大开间、大跨度的柱网形式,型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预应力结构、空间网架结构、轻型钢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空间膜结构等结构体系以及压型钢板墙体和屋面体系等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

2.1.4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得到重视

建筑并不是一次性的易耗品,目前,尚有一些因工艺落后而废弃的工业建筑其建造质量仍能满足其他用途。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因时代变迁而出现的众多旧工业建筑,重视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工厂企业通过调整生产结构、挖潜改造,重新焕发青春,如长春一汽大众新厂。旧城中的老厂有的易地重建,有的旧貌换新颜,如前文所提到的1933老场坊的改造,将已废弃的工业遗产盘活,现已改造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时尚之都。

2.2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现代工业生产的模式也在发生变革,已从早期以加工业为主,转型为以电子信息工业、化学、生物、金属机械工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型为技术密集型。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兴起,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建筑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在当今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3]:生态、节能、省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人类工程学的应用以及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的趋势;高科技化及多元化的趋势;文化性趋势。

2.3我国工业建筑与国外的差距

与过去相比,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建筑在观念方面、体制方面、技术方面和教育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4]。这里固然有各专业工业设计院在“以工艺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建筑师们普遍认为工业建筑仅仅在工艺流程之外依附结构“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对工业建筑创作缺乏热情等原因,但长期以来我国建筑教育界对工业建筑教育的忽视却更值得我们深思。

3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工业建筑教育

工业建筑设计水平就是建筑师技术水平的体现,而建筑师的技术水平与学校教育、在职培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高等院校的建筑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严重忽视工业建筑教育的问题。因此,如何尽快全面提高我国工业建筑的整体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我国高等院校的工业建筑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3.1我国高校建筑院系工业建筑教育的现状

3.1.1课程开设方面

国内大多数高校建筑院系不重视或完全忽视了工业建筑的教育。据统计,在我国设置了建筑院系的高校已超过60所,但在这些院校的建筑学教育中,基本上取消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的讲授和相关的课程设计。根据调查,只有重庆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南大学等不到十所高校的建筑院系开设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长期以来,高校建筑教育对工业建筑的忽视造成了优秀工业建筑设计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导致我国工业建筑创作思想领域一直处于比较低沉的局面。

3.1.2教学师资力量方面

各高校建筑院系具备工业建筑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只是具有民用住宅、公共建筑等方面的工程实践经验,现有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工业建筑教学的需求。

3.1.3教辅教材方面

与工业建筑相关的教材严重匮乏,现有的教材内容旧,技术落后,所讲述的创作思想远远滞后于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已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课程的教学需要。目前,市面上介绍国内外优秀的工业建筑作品,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的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等相关的参考书籍寥寥无几。

3.2加强工业建筑类型特色教育,培养宽口径设计人才的建议与对策

3.2.1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

建筑教育的教学计划及大纲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拓宽专业,增加社会适应性,构建以学科为基础,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为途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建筑设计人才。

3.2.2重视工业建筑教育,加强学生对工业建筑的全面认识

通过建筑历史、设计原理、材料构造、工程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工业建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对工业建筑设计产生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新知识解决工业建筑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等问题,加强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综合性知识的学习,处理好工业建筑大尺度、大比例、大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训练其发展思维,鼓励其独创性,以弥补传统建筑教育中的不足。

3.2.3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思想

工业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无论旧工业的改造还是新工业的开发,工业建筑始终与城市规划、环保、节能、地理环境、经济、文化、人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实施,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通过在建筑设计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建筑理论教育,鼓励学生关注环境,探索高舒适、低能耗建筑设计,探索新能源、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生态、艺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

3.2.4重视工业建筑生产和生活区域的环境设计

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思想,重视工业建筑生产和生活区域的环境设计。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生产工艺、管理高度科学化及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产条件、劳动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工业建筑设计中,也应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设计上表现为注重营造室内外环境。

3.2.5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取跨学科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采取“请进来带出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校开设工业建筑设计课程时,聘请设计院具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暖通设备工程师来学校给学生讲授各学科与工业建筑相关的知识,并结合设计院现有的工业建筑项目给学生布置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真题真做”;学校与设计部门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毕业设计时将学生分派到设计院去,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工业建筑设计的相关原理,加深对工业建筑相关规范的理解和执行,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跨学科交流和协作能力。

3.2.6建筑教育是终身的教育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能随时吸取新的创作思想,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才能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取得创新和发展。

4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工业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科技的进步使得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工业建筑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回顾我国工业建筑发展的历史,我们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不可否认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设计理论、技术、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吴良镛先生在《北京宪章》中提倡“全方位教育”,并指出“未来建筑事业的开拓、创造以及建筑学术的发展寄希望于建筑教育的发展与新一代建筑师的成长”[5]。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我国工业建筑创作的整体水平,应对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在此,我们建议高校建筑院系重视和加强工业建筑教育,呼吁更多的建筑大师、建筑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工程界有经验的工程师,都来参与我国高校建筑院系的工业建筑教育事业,共同开创我国工业建筑设计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崇新.变身、平台、再生-图说1933老场坊改造过程[J].工业建筑,2008,38(10):4-7.

[2]费麟.中国工业建筑面临新世纪挑战[J].新建筑,2004,(03):4-10.

[3]袁渊.现代工业建筑发展趋势探析(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5.

建筑工程教育篇9

2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现状

2.1我国工业建筑的成就

全国解放以来,我国工业建筑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建筑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了新的面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2.1.1新兴的工业园区迅速发展

高新技术在向生产力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工业建筑类型,新概念、新思想、新形式不断涌现,诸如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技园、软件园、创业园等。这些新兴的工业园区都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除了生产建筑之外,还有完善的办公、娱乐、科研等多种功能的辅助配套建筑,并精心设计了优美的厂区环境,把生产、工作与生活设施综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体现了企业精神和城市现代风貌。

2.1.2工业建筑的厂房设计向大跨度和“弹性”大空间发展

为了满足企业改建、扩建的生产需要,工业建筑的厂房设计向大跨度和“弹性”大空间发展,厂房内部空间环境引入人性化的设计,保护了工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了生产效率。

2.1.3工业建筑结构类型趋向多样化

大开间、大跨度的柱网形式,型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预应力结构、空间网架结构、轻型钢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空间膜结构等结构体系以及压型钢板墙体和屋面体系等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

2.1.4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得到重视

建筑并不是一次性的易耗品,目前,尚有一些因工艺落后而废弃的工业建筑其建造质量仍能满足其他用途。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因时代变迁而出现的众多旧工业建筑,重视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工厂企业通过调整生产结构、挖潜改造,重新焕发青春,如长春一汽大众新厂。旧城中的老厂有的易地重建,有的旧貌换新颜,如前文所提到的1933老场坊的改造,将已废弃的工业遗产盘活,现已改造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时尚之都。

2.2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现代工业生产的模式也在发生变革,已从早期以加工业为主,转型为以电子信息工业、化学、生物、金属机械工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型为技术密集型。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兴起,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建筑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在当今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3]:生态、节能、省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人类工程学的应用以及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的趋势;高科技化及多元化的趋势;文化性趋势。

2.3我国工业建筑与国外的差距

与过去相比,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建筑在观念方面、体制方面、技术方面和教育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4]。这里固然有各专业工业设计院在“以工艺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建筑师们普遍认为工业建筑仅仅在工艺流程之外依附结构“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对工业建筑创作缺乏热情等原因,但长期以来我国建筑教育界对工业建筑教育的忽视却更值得我们深思。

3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工业建筑教育

工业建筑设计水平就是建筑师技术水平的体现,而建筑师的技术水平与学校教育、在职培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高等院校的建筑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严重忽视工业建筑教育的问题。因此,如何尽快全面提高我国工业建筑的整体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我国高等院校的工业建筑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3.1我国高校建筑院系工业建筑教育的现状

3.1.1课程开设方面

国内大多数高校建筑院系不重视或完全忽视了工业建筑的教育。据统计,在我国设置了建筑院系的高校已超过60所,但在这些院校的建筑学教育中,基本上取消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的讲授和相关的课程设计。根据调查,只有重庆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南大学等不到十所高校的建筑院系开设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长期以来,高校建筑教育对工业建筑的忽视造成了优秀工业建筑设计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导致我国工业建筑创作思想领域一直处于比较低沉的局面。

3.1.2教学师资力量方面

各高校建筑院系具备工业建筑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只是具有民用住宅、公共建筑等方面的工程实践经验,现有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工业建筑教学的需求。

3.1.3教辅教材方面

与工业建筑相关的教材严重匮乏,现有的教材内容旧,技术落后,所讲述的创作思想远远滞后于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已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课程的教学需要。目前,市面上介绍国内外优秀的工业建筑作品,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的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等相关的参考书籍寥寥无几。

3.2加强工业建筑类型特色教育,培养宽口径设计人才的建议与对策

3.2.1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

建筑教育的教学计划及大纲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拓宽专业,增加社会适应性,构建以学科为基础,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为途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建筑设计人才。

3.2.2重视工业建筑教育,加强学生对工业建筑的全面认识

通过建筑历史、设计原理、材料构造、工程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工业建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对工业建筑设计产生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新知识解决工业建筑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等问题,加强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综合性知识的学习,处理好工业建筑大尺度、大比例、大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训练其发展思维,鼓励其独创性,以弥补传统建筑教育中的不足。

3.2.3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思想

工业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无论旧工业的改造还是新工业的开发,工业建筑始终与城市规划、环保、节能、地理环境、经济、文化、人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实施,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通过在建筑设计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建筑理论教育,鼓励学生关注环境,探索高舒适、低能耗建筑设计,探索新能源、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生态、艺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

3.2.4重视工业建筑生产和生活区域的环境设计

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思想,重视工业建筑生产和生活区域的环境设计。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生产工艺、管理高度科学化及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产条件、劳动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工业建筑设计中,也应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设计上表现为注重营造室内外环境。

3.2.5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取跨学科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采取“请进来带出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校开设工业建筑设计课程时,聘请设计院具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暖通设备工程师来学校给学生讲授各学科与工业建筑相关的知识,并结合设计院现有的工业建筑项目给学生布置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真题真做”;学校与设计部门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毕业设计时将学生分派到设计院去,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工业建筑设计的相关原理,加深对工业建筑相关规范的理解和执行,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跨学科交流和协作能力。

3.2.6建筑教育是终身的教育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能随时吸取新的创作思想,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才能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取得创新和发展。

4结语

建筑工程教育篇10

当前我国体育场馆建设飞速发展,社会对体育建筑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体育场馆管理相关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实际应用能力。如何培养通晓体育建筑工艺知识、具有较强体育建筑工程实践能力和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体育建筑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2000年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旨在培养体育建筑管理人才的社会体育专业。但如何定位设计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如何构建与新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社会体育专业体育建筑管理方向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特点

(一)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根据体育建筑管理方向“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和体育场馆建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组织管理、咨询指导、教学科研、体育场馆建筑运行管理以及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不同的需求和变化,结合建筑类院校自身特点,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体育建筑管理方向人才的课程体系。

2.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知识学习必须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学生体育建筑策划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备性。立足于体育建筑建设全过程及整体系统,以掌握体育建筑的客观规律为宗旨,以现行的建设法规、体育规则为依据,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对体育建筑管理领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掌握基本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4.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原则。采用模块化课程的组合方式,合理安排体育建筑管理方向各个课程群之间的比例,拓宽基础学科的范围,体现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课程体系特点

1.以体育场地建筑为切入点,确立培养目标。针对体育建筑管理社会需求量大,能力要求高的现状,提出培养目标是具有大学本科水平的应用型、技术型,从事体育建筑管理的专门人才。学生在专业上应具有体育建筑管理能力,具有参与项目决策分析能力。

2.以教材编写为支撑,满足专业的建设需求。由于课程体系内的课程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开设前没有适用于本专业的较好的教学大纲或教材,因此根据专业的发展,以教材编写为重场戏,编写了主干课程急需的教材已满足专业的建设需求。

3.以课程整合为改革面,促进专业的与时倶进。在理论教学体系上突破传统教学和课程界限,突出专业的特色,实施模块教学。在专业方向课中提出以体育建筑识图为基础,以体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和体育建筑策划与施工管理为重点,以体育建筑管理主线,强调体育和建筑的结合。

三、课程体系设置

(一)课程体系内容和学时比例

依据现代课程理论,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以“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以“目标设计,构建框架,重组模块,整体优化”为过程构建了以学科与术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必修和选修2大类6个平台,总课时为3056学时,总学分为195.5学分;其中通修课程846学时,545学分占总学分的2788%学科基础课656学时,41学分,占总学分的21.00%学科方向课608学时,38学分,占总学分的19.44%通识课程144学时9学分,占总学分的460%选修课352学时,22学分,占总学分的11.25%实践教学28学分,占总学分的6个平台分别为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学科方向课、通识课、选修课、设计、实习。通修课注重综合性、多层次;学科基础课突出基础性、技能型;学科方向课体现先进性、扩展性、专题性的特点。设计包括课程设计(体育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体育场地设计、管理设计)、毕业论文等。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规则裁判法学习)、生产实习(比赛的组织编排)和毕业实习。根据课程内容划分体育建筑管理类、体育传媒类、体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基础理论类、技术技能类等5个专业模块。如体育建筑模块包括体育建筑概论、体育场地建筑工艺、体育建筑策划与施工管理、体育建筑环境与设备。体育管理模块包括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体育领域计算机应用模块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场馆智能化控制。体育传媒模块包括体育新闻写作、体育摄影与摄像。

(二)课程体系实施的主要途径

针对体育建筑管理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划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学科基础阶段进行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的讲授,主要设置“通修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模块,用于解决“厚基础”的问题,教学时间约用4年的前1/2时间。方向阶段进行学科方向课的讲授和毕业设计实习,主要设置体育建筑管理类、体育传媒类、体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模块,以实践和实习课教学为主线,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社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用于解决“针对性、适应性”问题,教学时间约用4年的后1/2时间。

学科方向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较多,接触实际工程较少,对实际的体育场馆施工过程比较陌生,对于体育场馆结构、设备等也缺乏认识。我们在教学形式上采取课堂教学(含案例分析)+多媒体录像教学+课程设计+现场参观的模式,联系实际项目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或是拍摄工程照片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演示等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理解。

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注重将设计(论文)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选题紧扣实际。通过来自实际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的设计和科矾强调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和创新的能力明显提高。

四、结语

经过几年探索和研究,结合建筑类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我们认为夯实基础知识、区分教学重点,如何把建筑与体育有机地结合是办好体育建筑管理方向的关键。建议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把“体育建筑管理”作为该专业的内涵和主题思想。在体育学科方面,重点放在场地规格和布局等方面;在建筑学科方面应着重突出识图、体育建筑施工管理、体育场馆环境与设备管理、体育场馆智能化控制等方面,从而使学生有较强的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