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十篇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十篇

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3:08

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篇1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严重冲击了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使高校德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现实道德与网络道德的关系出发,论述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一“从心所欲不透矩”。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从经济到政治、从军事到科学、从教育到社会的一切领域都被信息技术所覆盖。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网络,还是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可享用的公共信息源,也是一个面向芸芸众生的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与现实生活所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广漠无边的虚拟的社会。

网络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社会物质生活方式与日常交往方式的变更,……更为根本的是人们的价值坐标系存在意义标尺的转变”。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带给我们的虚拟空间里,人们一方面可以随心所欲地得到自己想得到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可以在互联网上向未曾谋面的人传递、散发自己想推广的信息,宣泄自己的情绪。选择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操作者手中,而这些获得和拥有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不过是敲几下键盘,点几下鼠标而已。在网络构建的虚拟空间里,操作者堪称“从心所欲”。

相对于现实社会,这个开放自由的虚拟社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网络社会的载体具有开放性、无序性特点。它改变了现实社会的时空结构,人们可以自由地进人各种网络社区,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挑选自己喜欢的交往对象,发表自己的各种看法。当然,这种开放也同时带来了“放弃稳定”、“失去真实”、“信息不对称传播”、“追新求异”的风险。其次,网络社会是虚拟的,其主体具有匿名性。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活动形式与现实社会有极大的不同。网络时代的界面机器,使信息传播与交流按“人一机器一人”的模式进行,而不同于现实社会中“人一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信息传播交流网上不过是一个符号,彼此的真实姓名与身份被隐匿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言行可能处于“无道德”状态。这种“匿名性”容易导致行为主体的责任心退化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弱化。第三,网络文化具有自主性,其内容具有共享性。互联网上的任何信息都是共享的,其信息可以自由传播,而且传播面广,速度快。建立在行为主体自愿、自主和自由游戏规则之上的网络世界,在使个人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伦理道德问题,如情感焦虑、黄毒泛滥、病毒猖撅、窥探隐私、恶意攻击、网络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等。互联网的发展,给现实社会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人们道德意识的淡化、现实道德规范约束力的下降、道德行为的失范,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网络技术的完善来解决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2)。信息社会的开放性、无序性、匿名性和自主性凸显了对公民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治理要求。

互联网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而自发自愿连接建立起来的。在网络空间中,人们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地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决定和接受何种信息,这种个体自主性的体现是任何传统通讯方式所无法比拟的。而网络道德规范的确立与发展,也是人们为了维持正常的游戏秩序而自发订立、自觉遵守的。我国互联网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且已出现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应高度重视网络道德的宜传与推广,从而促使人们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一种被网民普遍认可的、具有广泛约束力的网络道德尚未形成,而传统的道德又面临着危机与挑战。在这种道德无序状态下,人们甚至不能明确判断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由于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判断的标准,很多人做出了一些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行为,甚至进行盗窃、人侵等犯罪行为,而这些行为也不过是敲敲键盘,点点鼠标而已。高校是网络普及程度最高的地方,享有“第四媒体”之称的网络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力及覆盖面远远超过了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其它传统媒介。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各种途径中,网络高居榜首。网络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量进人大学生的生活,并影响着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对高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成为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不能听任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道德无序状态下进人网络世界,也不能消极等待网络道德自发地形成后才开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在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形成以前,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基本的“道德底线”,并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宣传,将其转化为人们的内在信念和行为习惯,以此来引导大学生的信息行为。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规范,社会的变革遵循着从失落到规范,从无序到有序,从失衡到平衡的发展轨迹。在互联网这样的虚拟世界中也同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自1994年2月18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系统保护条例》以来,在1996年、1997年、1999年、200()年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网络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条款。这些法规条例对依法治网、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立法不等于网络环境净化的全部,法治与德治并重,才能有效地治理网络环境。在网络空间这样的虚拟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网络道德的建设尤为重要。它是规范网络、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的关键环节之一。国外的一些计算机网络组织已经为其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如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匿名邮件传输协议等等。美国计算机协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它希望其成员支持下列一般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1)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2)避免伤害他人;(3)要诚实可靠;(4)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5)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6)尊重知识产权;(7)尊重他人的隐私;(8)保守秘密。这对于我们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并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网络本身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的道德具有一致性。就大学生对网络的接受而言,虽然网络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正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理念等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现实生活,他们对网上信息的甄别仍取决于平时所接受的教育和积累的经验。就网络道德的特性而言,虽然网络道德是由于虚拟空间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要求,它与根植于物理空间的现实道德有所不同,但不能因其存在的差距而认为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道德体系。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的运行机制反映了人们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且对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是行之有效的。有的大学生置身于网络空间中,认为找到了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种种约束,不必履行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实际上,网络行为也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人们的网络行为和其它社会行为应该是统一的。美国计算机协会为其成员所制定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网络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其道德规范源于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网络道德的建立和发展,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道德基础上,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网络社会的道德体系。因此,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仅与其现实社会道德教育是一致的,而且,现实社会道德教育还应该成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普遍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他们为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充分地享受网络所带来的各种便利,但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发展的影响、网络道德失范等问题缺乏思考。事实上,在网络技术推广运用过程中,诸如网络的本质是什么?网络给人类社会究竟带来了什么?如何正确利用网络、正确看待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这不仅是大学生应当思考的问题,更是高校德育应当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我们一方面要宜传推广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健全道德法制观念,帮助其加强个性锻炼、完善人格修养,进而从主观上净化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行为,提高其在网络社会中的政治觉悟,树立在网络社会中的是非观,增强他们在网络社会中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在加强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前提下,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用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发展和弘扬既有的道德优势,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践行能力。

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篇2

一、教材分析

“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通过前五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如何与父母交往,如何与同学、教师交往,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学生在第六课第一框中学习了网络交往的一般特点(无限性与两面性),懂得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学习了如何发挥网络交往的优势,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快乐。第六课的第一框从发挥网络交往的优势谈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而本框两目则侧重于如何避开网络伤害,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主要从学会自我保护与遵守网络规则两方面来谈。因此本框内容是上一框内容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本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既针对网络本身特点又针对初中生上网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初中学生网上交往保护自己的办法和应该遵守的规则。

二、学情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新的网民。中学生作为网络交往的主体,既参与构建网络文化,同时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其中,部分学生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沉迷网络、网络成瘾、荒废学业已经成为突出问题。再加上网络诈骗事件时有发生,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学生上当受骗、受不良信息影响的情况也不容忽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在网络交往中学会自我保护。知道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懂得上网要遵守法律。

能力目标:具有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辨别觉察能力,在网络交往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培养在网络交往中遵守道德、践行法律的意识。培养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能力。提高全面、辩证看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合理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社会调查的一般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进行正常的网络交往,享受健康交往带来的乐趣。憎恶破坏网络正常秩序的行为。培养抑恶扬善、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树立净化网络环境的责任意识。强化规则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懂得“网络交往中的自由是有限度的”,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和法律;在网络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积极预防网络危害。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网络世界不是随心所欲,它和现实世界一样需要遵循共同的规则”的道理。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情境的创设通过生活、问题、画面再现等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步人情境,结合自身,角色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事实胜于雄辩,教学中一个个真实有说服力的案例,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总结归纳法:在讲授的过程中,以归纳法为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1.设情境、做选择、讲理由、忆好处。

在下列情境中你会如何选择?

(1)11月22日,青岛市黄岛区发生了爆燃,你想了解一下,事故发生的原因,截止到现在为止,死亡多少人,受伤多少人,受重伤多少人,你是选择看报纸呢?还是选择上网呢?请同学们说说理由。

(2)你想知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的出处,你是去图书馆查找呢,还是直接上网查找?请同学们说说理由。

(3)如果你想与小学的同学经常交流自己的初中生活,你是经常组织同学聚会还是建立一个qq群呢?请同学们说说理由。

(4)晚上写完作业,你想看个电影放松一下,你是去电影院呢?还是打开电脑,上网找部电影看呢?请同学们说说理由。

2.看漫画、忆坏处。

看漫画,你能够总结出网络交往对人的消极作用吗?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对人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为从避免网络伤害的角度谈如何自我保护,如何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做好铺垫和准备,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的内容学习。)

过渡:网络有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交往的优势;网络又有消极的作用,我们要回避网络的伤害,学会自我保护。今天我们就从如何避免网络伤害的角度来谈一谈如何自我保护,如何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新课教学:

环节一:网购陷阱多,网络陷阱大家谈——网络交往中加强自我保护的原因

1.网购陷阱多:老师讲自己“双十一”购物上当受骗的经历。

讲经历:说到网络危害,老师刚刚吃了大亏。我在11号拍下了一件223元钱的衣服,一直都没有给我发货。18号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个来自海南省的电话,对方是个女的,自称是这家网店的客服小艾。我就问她:“你怎么还没给我发货啊?”她告诉我:“刚刚这笔223元的交易由于双十一网络拥挤出现故障,处于被冻结的状态。不能给你发货。”我说:“那我就退货吧!”她说:“冻结状态也没有办法退货。”并给我在网上发过来一个网址,让我填身份证号、银行号等等一堆信息。后来她说让我登录我的网上银行激活本次交易。但是在激活的过程中需要收2元钱的手续费。我一想,我那么多钱都花了,就这么两元钱多花就多花吧。没过多久,我的手机就收到银行发来的交易短信,内容显示我的银行卡交易了160多元而不是两元钱。我再次拨打了来电的号码,对方已经关机。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已经上当受骗了。后来我就和这家网店的另外一个客服联系,他告诉我他们网店里根本没有这样一个人。

教师设疑:老师为什么那么容易上当受骗,损失了那么多钱?

学生分析……

教师小结:老师上网购物上当受骗的经历说明:老师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强,轻易相信别人,而且轻易泄露了个人资料。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板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不要轻易泄露个人资料)

2.网络陷阱大家谈。

同学们,你们在上网的时候遇到过什么陷阱吗?

学生阐述。

老师归类。

(设计意图:从老师上网购物上当受骗的经历讲起,激发学生回忆自己在上网过程中遇到的陷阱,例如网络游戏、不良信息、网络诈骗、网友见面等。从而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述分析、归纳出网络交往中加强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过渡:同学们,我们怎样避开这些网络陷阱,更好地享受网络呢?

环节二:群策群力想方法——网络交往中自我保护的方法

陷阱一:网友要求见面

教师设疑:

1.与网友见面就一定会受到损害吗?是不是所有的网友都是坏人?

2.见网友会有几种结果?

3.如果碰到不良网友,怎样避免受到伤害呢?

学会讨论想出办法……

(例如:先通过视频了解,带上武器,在家长、同学或者老师的陪伴下,在比较热闹的、安全的公共场所进行见面。)

4.我们可不可以和任何人都不说,就悄悄地去见网友呢?

教师小结:网络交往对象具有隐蔽性、间接性和虚拟性。网友有可能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也有可能故意伪装起来骗取我们的信任。网络交往确实能够带给我们许多朋友,但是为了避免我们受到损害,我们不能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说见就见。如果非见不可,就按照同学们的建议做好准备,留心观察,还要随机应变。(板书: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

教师设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找谁来帮助我们解决呢?学会回答……

教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要找老师、家长、同学,不能仅仅依赖网友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板书:不要仅仅依赖网友来满足自己)

陷阱二:网络诈骗

ppt列举学生们常见的诈骗形式:中奖

教师设疑:同学们如何应对这类网络诈骗呢?

学会讨论想出办法……

教师总结:我们上当受骗往往与我们心中的贪念有关,克服自己的贪念才是抵制诱惑的最好办法。除此之外,我们不能轻易相信网上弹出的中奖信息等,提高自己的辨别察觉能力。(板书:提高抗诱惑能力、提高辨别察觉能力)

陷阱三:不良信息

ppt列举学生们常见的不良信息:色情、暴力、血腥。

教师设疑:同学们如何避免网络不良信息?

学生讨论想出办法……

教师小结: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有的对我们有益,有的对我们的身心发展造成巨大的伤害。抵制诱惑,提高自己的辨别、察觉能力,知道哪些内容对我们有益,哪些内容对我们有害。

教师总结:网络交往对我们有消极的作用,我们要回避网络伤害,学会保护自己。自我保护的方法可总结为:三提高,三不要。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要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要轻易答应网友的要求,不要仅仅依赖网友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提高抗诱惑能力和辨别察觉能力。

(设计意图:设置贴近学生网络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出避免网络伤害自我保护的方法。)

环节三:遵守网络规则,学会规范自我

1.网络自由。

过渡:我们上网除了休闲娱乐、查找资料、结交朋友、了解时事外还会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同学们会在什么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呢?老师找到了一所学校的贴吧,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为这位S老师“盖楼”。

教师设疑:

1.同学们想一想,直接面对老师,他们能这样说老师吗?

2.如果同学们私底下这样说老师有没有可能?

3.在网络实名的情况下,他们能这样说老师吗?

4.在网络匿名的情况下他们有可能这样说老师吗?

5.为什么在现实世界里学生不可能那样评价老师,而在网络世界就如此评论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这就是网络世界。网络世界就像一个舞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带着面具,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

教师追问: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摆脱任何约束,自由自在,为所欲为呢?网络交往的自由有没有限度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网络交往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度,但是如果在网络上没有任何约束,任意行事,那么网络交往秩序就会混乱不堪,网络环境就会相当污秽。所以,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自由一样,都是相对的,都是有限度的。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自由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懂得“网络交往中的自由是有限度的”,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和法律。)

2.网络规则。

网络交往中应当遵守哪些规则呢?

请学生说网络交往遵守道德的表现:在网络聊天室、公告栏等公共场所,要语言文明,轻松幽默,不辱骂他人;对求助者,要出于爱心,尽力相助;与网友交流,要真诚友好,不欺诈他人。

教师归纳:不骂人、帮助人、不骗人。

ppt:呈现具体实例

教师小结:网络是我们共有的生活空间,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我们共负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的责任。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上网者。

请学生说网络交往遵守法律的表现:不恶意制造、传播流言,不侮辱他人人格,不进行诈骗活动;不泄露国家机密;不制造、传播病毒,不利用网络破坏公共设施等。

ppt:呈现具体实例

教师小结:网络交往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我们不仅要文明上网,还要有很强的依法行使的意识。

环节四:课堂小结

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网络有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交往的优势,网络又有消极的作用,我们要回避网络的伤害,学会自我保护。做到三不、三提高。网络是我们共有的生活空间,是我们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所以我们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还要规范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从而尽情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环节五:作业布置——学以致用

上网的时候,能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保护自己的知识,避免网络伤害。遵守道德和法律。

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篇3

【关键词】网络社会道德危机道德化法律化作为信息技术革命产物的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已经引起了一个划时代的产业革命——信息革命。人类已在不知不觉中乘上了知识经济的快车,来到了信息时代,当计算机将一切种类的信息数字化、当传载信息的网络将世界联结成一个“地球村”的时候,人类的整个生存状态正在发生一次根本性的变革。但当我们畅游其中时,才发现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伦理道德难题。为了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对网络伦理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否则,我们将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再次落伍。

一、信息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

世界正迈向新的文明,“网络”作为信息化的特殊代名词,某种意义上说已是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而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1.开放性。网络是应军事的需要而产生的,当科学家们在设计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为了防止核打击的破坏,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必须是完全开放没有中心的。于是便被设计成了不需要控制中心就可以工作的样式,网上也没有可以对传送的信息进行监控、审查和封锁的中心阻塞点。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上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www.133229.Com信息可以在网络间无国家、无地域地传播,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交往,于是,不同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的冲撞与融合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

2.自由性。当我们畅游在完全开放的,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时,发现“无政府”、“个人至上”、“绝对自由”等口号充斥其中。因为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们不必面对面(facetoface)直接打交道,从而摆脱了传统“熟人社会”众多的道德约束。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自在地冲浪,选择信息,上载、信息,也没有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和核查系统。网络使每个人都成了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其间难免泥沙俱下、玉石俱存。

3.非人性化。网络虽然为人们的交往与沟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隔着网络这种非人性化的交往中介,人们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他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成了数码化的存在。网络社会的非人性化特征彻底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

4.虚拟性。所谓虚拟就是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自然和人类生活进行人工仿制和再造,即以0和1组合的bit数据对人类现实社会的数字化再现。在虚拟化的网络社会中,那些备受关注的传统特征,诸如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可以借助虚拟网络得到隐匿和篡改,于是,人们的行为因“非实体化”而变得“绝对自由”。

二、信息网络时代的道德危机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其行为主要靠法律和道德来调节,信息网络社会也不例外。但由于网络是个新兴事物,其发展速度是以秒在计算,所以,在我们尚未作好充分准备时,网络就好像从原始社会突然进入了制度化时代,没有一点过渡,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传统的法律应接不暇自不必言,就连渗透性极强、适应性极广的传统道德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一)信息网络发展对道德意识的影响

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开放的社会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而价值多元化从逻辑上讲必然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道德相对主义者承认道德的存在,认为个人有个人的道德,社会也有社会的道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这种观点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一结合,就迅速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衍的领域。

2.无政府主义泛滥

当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特征充分展现于信息时代时,在平面媒体上起作用的信息的外在过滤功能也逐渐失效,信息越来越呈现出“原始化”的趋势。所以,在信息时代要控制网上言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正如洛杉矶加州大学网络教授比格尔所说,网络本质上是一个“无政府式的建筑”,它有着极强的抗拒政府调控的性质。

(二)信息网络发展对道德规范的影响

1.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

尽管有一些网络道德规范,但都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而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又使得网民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不易被察觉和监督,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因此建立在网上的道德规范约束力就明显减弱了。

2.网络道德规范逐步向法制化转变

网络道德规范在量上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发生质变,向法律法规转化。针对网络社会中的犯罪行为和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道德规范已经显得软弱无力了,因此国际社会及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一些网络法律规范,力求规范团体和个人在网上的行为。例如联合国制定的《电子商务示范法》、wto通过的《全球基础电信协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工商界全球商务行动计划》、欧盟发表的《欧盟隐私保护指令》以及美国的《信息净化法》、《总统反恐怖法》、《隐私权保护法》,加拿大的《统一电子商务法》,法国的《信息技术法》,菲律宾与新加坡的《电子商务法》等。

我国为了促进internet的健康发展,也于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97刑法,第一次增加了计算机犯罪的罪名,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破坏计算机系统功能罪,破坏计算机系统数据、程序罪,制作、传播计算机破坏程序罪等;1999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过了《电子交易法令》;2000年9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互联网内容服务管理办法》。目前《电子商务法》也正在审议中,这表明我国计算机法制管理正在步入一个新阶段,并开始和世界接轨。

(三)信息网络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1.不规范行为与日俱增

杜尔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成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在网络发展初期,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钩,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

(1)失规范的行为。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形同虚设。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的制约,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例如:某个人通过某个isp或bbs传播了侵权或违法的信息,那么isp业者或bbs站长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过错责任还是无过错责任?如是过错责任,在什么情况下才算有过错呢?对此,法律上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

(2)网络犯罪。网络的四大特征加速了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但也暴露了自身安全性差的弱点。因为网络是一个跨时空、跨地域,完全开放的无主控的虚拟世界,所以,网络上时常会非法潜入一些“黑客”甚至“骇客”。就连美国国家标准局号称固若金汤的des加密算法也曾两次被人破译。可以说:一台计算机只要一进入网络就绝无安全性可言,网络成了犯罪分子开拓的新领域,网络犯罪由此产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经成为信息网络社会的公害。

当然立法的滞后也是网络犯罪现象俱增的一个客观原因。例如,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链接淫秽站点尤其是国外的淫秽站点的行为,算不算犯罪?如果算犯罪,究竞是应当适用刑法第363条第1款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第364条第1款传播淫秽物品罪还是第152条走私淫秽物品罪?目前的法律尚没有明确的规定,那么“罪刑法定”基本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又将如何贯彻?!

2.“触黄”已经成为网民必过的一道“坎”

据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对网络色情进行的调查,他们考察了约97万种相关的照片、描述、短篇小说和影片剪辑,发现那些储有数字化数据的用户网专题网页上,83.5%的图片都是色情的。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监测出23万个色情网站,而且,网络中的色情网站,还正以每日300至500个的数量增长。这充分显示出“性”是网上文化的第一大洪流。在国内,个人网站已成为当今的一大时尚,在这一时尚的后面,有一股“黄潮”也在蠢蠢欲动,色情内容在一些个人主页也有增多的倾向。许多人做个人网站,除了自己追逐时尚、玩一回外,多少都有一个将来把网站出手赚钱的梦想,而最终决定成交价格的就是这个网站的访问量。为了提高访问量,相当多的网站走的是美女路线,结果是网上“美眉”满天飞,一些网站的“美眉”照片越穿越少,走上了“蜕化变质”的色情路线。对此,有人谈网色变。笔者以为,信息时代离不开网络,网络离不开网民,网民又以年轻人为先,所以,“触黄”仅仅是年轻的网民猎奇时必过的一道“坎”,过去后必然海阔天空!关键看我们如何引导。

计算机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造福人类,又可以无情地损害人类。当然网络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影响不可能一夜之间形成,所以在评价它的影响时,我们既要有一种超前意识,又要有一种现实的态度,更要立足于现实,对网络伦理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三、积极推进网络立法的道德化和网络伦理的法律化进程

1.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走出网络化阴影的理论前提

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法律与道德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调整的范畴各不相同。也有部分同志认为,今天是法律万能的时代,一切终断于法。所以在当今时代道德的弱化是必然趋势。这种把法律与道德对立化的观念是依法治国的理论障碍,也是引领我们步入网络化陷阱的理论前提。

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但二者发生作用的机制不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可以“自由裁量”或“意思自治”。而法律则具有国家强制力,是一种典型的非人格化权威。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所以,法律与道德在“规范”的层面上是相通的。可以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最高的法律。

2.网络伦理的法律化是网络发展的客观要求

计算机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无限的虚拟空间,在网络世界里,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人们必须自己确定自己的行为,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可见,网络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的伦理观念、道德行为有很高的自律性。但由于网络技术的超常规发展,在我们尚未作好充分准备时,已经被网络快车送入了信息时代。internet在带给人们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感受的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道德和法律上的问题,如黑客入侵、色情网站、病毒泛滥、安全性差、侵权诈骗等,使一些人谈网色变。

的确,在网络世界里,小则虚假信息,大则利用网络犯罪,如黄色信息、恶意的政治信息、文化霸权主义、行为主体的匿名性等。这些都极大地加剧了电子空间中国家、地区之间道德和文化的冲突,增大了维持国家观念、民族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的难度。匿名性所体现的许多观念很难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谎言、偷窃的责任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传统意义的社会直接接触,责任者之外的他人难以有针对性地做出道德反应并采取道德措施。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如果自律性尚不足以维持其正常运行的话,就必须引入刚性的法律!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解器,信息网络对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影响必然对传统法律产生巨大的冲击。而法律的发展又总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原有的传统法律面对新兴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制定新的法律规范,调整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建设、经营和应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规范人们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保障网络建设、经营与应用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所谓网络伦理的法律化就是立法者将网络社会自发形成的或约定俗成的网络道德理念、网络伦理规范或网络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这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更是网络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从1990年9月通过的《著作权法》首次将“计算机软件”列入了著作权的保护范围起,就开始了计算机信息网络立法的探讨,尽管其目前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层次并不高,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计算机信息网络立法的重要性。计算机信息网络是现代社会的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社会的神经系统。用信息网络法和其它一些法律规范,共同调整网络上的社会关系,对于信息社会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就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而言,信息网络法很难直接归属某一个法律部门,所以在标榜不懂计算机的人将是21世纪新文盲的今天,信息网络法应当也必将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3.网络立法的道德化是规范网络行为的根本途径

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篇4

 

关键词:internet 道德意识 道德规范 道德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部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tnternet据统计一,到19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了t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学习方式

   1道德意识方面(领域)

   1.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雏型t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

   (1)t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

   (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1.2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

   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母,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

   1.3人际情感的疏远

   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我们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我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我们成了数码化的存在:DegitalBeingo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多人参加、多向交流的技术,使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网上交际,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2道德规范方面

   2.1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寝化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因此建立在网上的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

   2.2使道德规范在量的规范上不断扩张

   从历史的运动来看,人类社会规范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这表现为道德规范的适用对象的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世界的发展对形成和发展道声德标准,制定新的规范开拓了新领域,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在网络中,同样需要教养,网络行为和其它勘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都有详尽的规范。例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的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等等。所有这些规范都是对原有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

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篇5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研究探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题。道德范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本文探讨了计算机网络发展对道德的复杂性影响力。关键词:internet 道德意识 道德规范 道德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部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tnternet据统计一,到19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了t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学习方式1道德意识方面(领域)1.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雏型t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1)t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1.2无政府主义泛滥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母,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1.3人际情感的疏远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我们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我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我们成了数码化的存在:DegitalBeingo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多人参加、多向交流的技术,使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网上交际,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2道德规范方面2.1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寝化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

[1] [2] [3] 

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因此建立在网上的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使道德规范在量的规范上不断扩张从历史的运动来看,人类社会规范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这表现为道德规范的适用对象的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世界的发展对形成和发展道声德标准,制定新的规范开拓了新领域,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在网络中,同样需要教养,网络行为和其它勘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都有详尽的规范。例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的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等等。所有这些规范都是对原有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网络道德规范向法制化转化具体的道德规范在量上的积聚并不是无止境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向法律法规的转化。针对网络社会中的犯罪行为和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道德规范显得软弱无力,因此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力求规范团体和个体在网上的行为和关系。例如美国通过的“信息净化法”,“总统反恐怖法”和“隐私权保护法”,新加坡的“internet管理体系”。我国为了促进internet的健康发展,也于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并在年月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刑法》中也增加了对计算机犯罪的惩罚规定。道德行为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特点internet直接介人“交际”领域,为人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空间,为现代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所:其一,网上空间具有虚拟性,可以“相识不相见”,从而免除交往者的奔波之苦;其二,网上空间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且覆盖广裹。上网者可以定向抵达一点,也可以同时抵达多点,从而形成颇具规模的“交际圈”,为人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交友、择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其三,网上交友可以“匿名进人”,在“internet上,没人知道你是只狗”,交谈者可以对对方的真实身分一无所知。这也便于人们以平等的身分进行交往,使交际变得更加自由和轻松。正是由于internet的自身特点,使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了新特点:既直接又间接。直接:网上提供许多聊天或交谈渠道,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同时性谈话。间接:所有谈话都是通过屏幕上的字母和语句来完成,听不到对方声音和语气,看不到表情。internet为人们“撒谎”和“说真话”同时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出现大量不规范行为杜尔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成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注:「美杰克.D.道格拉斯等:《越轨社会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年,第页。)在网络发展初期,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钩,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失规范的行为。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形同虚设。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的制约,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例如:某个人通过某个isp或Bs传播了侵权或违法的信息,那么isp业者或BBs站长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过错的责任还是无过错的责任?如是过错责任,在什么情况下才算有其过错呢?这引起了多方争议。至今,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规定冲突的行为。在网络世界上,新的道德规范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抗拒,这种不同规范体系的并存、冲突、必然造成网上行为的两重性。例如: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们遵守纪律,承担责任,而在internet中,更强调言论自由和不受控制,不要对任何事情负责,两者并存的结局便导致大量的不负责任的谩骂,虚假信息等等。()严重的失范行为—网络犯罪。由于立法滞后和internet自身安全性差的弱点(跨时空、跨地域的开放性的、无主控的国际网络),网络上时常会非法潜人一些“黑客”或者恶作剧的精灵,进行破坏。internet又成为犯罪分子开拓的新领域,网络犯罪由此产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网络社会的公害。常见的网络犯罪有网上盗窃、诈骗,电脑病毒的制作和传播、盗版等等。计算机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造福人类,又可无情地损害人类。当然网络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影

     

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篇6

论文关键词:网络;伦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

网络语言传播的特殊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造成了一些特殊的道德问题,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网络语言伦理来对之予以制约。所谓网络语言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社会中言语表达、语言交流中所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和具体的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络语言主体之间的道德关系。网络语言伦理的要求包括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本文即为对于这些原则与规范的初步探讨。

一网络语言伦理的基本原则

网络语言伦理的道德原则是网络语言伦理道德体系的总纲和精髓,也是网络语言伦理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网络语言伦理的本质特征。就网络语言的使用而言,人们应当掌握的基本道德原则主要包括网上言论自由原则、尊重他人人格原则、无伤正当利益原则等三个方面。

1、网上言论自由原则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主体都是现实社会中的公民,网上言论自由是公民网络交流的前提,也是网民践行网络语言伦理的基础。因此,网上言论自由权利是每一位网民所享有的正当权利,禁锢网络言论自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更是非法的。

网络社会较之传统社会而言,拥有更为明显的自由品格,随着基于网络社会“第四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自由有了可以广泛实现的有效途径。互联网时代,以往那种十分严格地对于信息传播的管理似乎难以实施,网民可以匿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自以为有价值的事实,而且网络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者的界限往往是相对的,二者可以即时换位。互联网提供的这个互动平台,使得网络语言的传播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使得网民极为充分地享受言论自由的权利。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言论自由不等于侵权自由,网络审查制度的不足容易让人们产生网络言论绝对自由的误解。博登海默曾经说过:“如果对自由不加限制,那么任何人都会成为滥用自由的潜在受害者”具体而言,网上言论自由原则至少应设定以下边界:

首先,网上言论自由不等于可以信口雌黄,言而无信,毫无道义的约束,不能对抗国家、破坏政策、搅乱社会,也不能因为自己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而剥夺他人使用这种自由的权利。

其次,网上言论自由的原则不是至高无上和绝对的,必须受到比它更高的社会准则的约束,受到相关法律的规范。

2、尊重他人人格原则

尊重他人人格原则是指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都应当得到尊重,不容任何人污辱和裹读,而不论职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美丑、健康与否,不论人种优劣及其文明发达程度。在网络交流中,有的网民弃他人人格尊严于不顾,对发表言论者或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任意诽谤、造谣中伤,有意识地进行狭隘地域攻击,变相讽刺、戏弄他人;擅自公开他人隐私的;利用他人名义,公然散布虚假信息,将他人作为自己不可告人目的的手段或替罪羊;对管理员无缘无故进行言论攻击,模仿管理员用户名,假冒管理员或破坏管理员形象。这些现象,都是对他人人格的粗暴践踏。网络社区如同现实社会一样,健康、和谐的环境需要每一位参与者以真诚和关爱共同营造,网友应该象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其它网友的人格尊严,不能一语不和便“拳脚相向”,更不能图一时口快,就对其他人无端攻击。在转发他人的观点或文章时,尤其是涉及第三方个人声誉的文章,应当进行充分考证,不能充当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糊涂”。

3、无伤正当利益原则

无伤正当利益原则是指网络语言交际应建立在充分保障正当利益的前提上,不能伤害他人利益以及社会共同利益。他人利益通常是指他人的合法权益,自然人享有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信用、隐私等权益。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则包括社会经济秩序、政治安定、道德风尚等因素在内。有的网民的网上表达动机不良、有意误导、情感虚伪、弄虚作假;有的盗用他人网名,无端谩骂他人,污言秽语,弃他人利益于不顾。一些网民道德水平低下,使用一些含有狠裹、淫秽、色情、暴力信息的网络语言,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也给青少年网民的成长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有些网民在一些论坛上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的言论和资料,损害国家利益;有意挑起种族或宗教社群、地域之间的不满情绪或纠纷,公然挑衅网络社会的公共秩序。毫无疑问,这样的网络语言行为,其道德价值负面性质十分明显,有损社会的共同利益。

如果网民试图通过损害他人利益或共同利益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那么他这种利益的满足就在根本上具备了不道德性,是应当受到道德谴责的。因此,无伤他人利益,并坚决维护共同利益,是每个网民的道德责任。

二可操作的网络语言伦理规范

1、话语权利平等

话语权利平等是指网上交流的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交流中表现出语话特权,使用的网络语言中不应该带有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语气,不能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思表示。平等是网络的灵魂,网民在网上的身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选择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因此交流的时候应当是对等的。

在网上尤其是在一些论坛上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名网友在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后,支持者众多,但一旦有不同意见,持不同见解的网友可能会受到其他一些网友的集体攻击,即使这种不同见解是建立在理性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但仍然会被视为“异类”和“非主流”,被湮没在其它网友的口水中。事实上,这名网友被剥夺了平等的话语权,被迫屈服于由于其它网友人多势众而形成的话语霸权之下。

话语权利平等规范集中体现了网上言论自由原则与尊重他人人格原则的要求,是这两条原则针对网络语言实践活动时的具体化。作为工具形态的互联网,它能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一个自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平等的,不仅都拥有网上言论的自由,同时也拥有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

2、语言内容健康

语言内容健康是指网络语言交流时,其交流内容应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方向,符合社会的正当共同利益,要有助于至少是不阻滞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应当包含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内容或这些内容的影射与暗示。

网上不良内容的泛滥一直是网络环境中的一大问题,毫不夸张地说,网络色情已经从遮遮掩掩发展到明目张胆的地步。我们只要看看tom的“情趣笑话”、搜狐的“魔法宝贝”、网易的“非常男女”、新浪“飞常男女”等栏目,其中许多内容已完全属于网络色情范畴。而在一些聊天室与论坛中,涉及色情、暴力的网名比比皆是,涉及到色情、暴力的网络语言内容司空见惯。诸如此类的现象,说明确有必要将“语言内容健康”作为网络语言沟通中的重要规范。

语言内容健康规范直接体现了无伤正当利益原则,也是该原则在网络语言实践环节的进一步展开,尤其对一些网络广告活动、网络文学、网络聊天室以及BBS论坛而言有着直接的道德评价作用。如果使用的网络语言内容不健康,格调低下,必然会给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以及网络语言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最终也必然伤害广大网民的利益。

3,意思表达真诚

意思表达真诚要求网友以真诚的态度进行交流,为所要表达的信息提供正确合理的语言形式,动机与情感真实,不虚伪,不传播未经考证的虚假信息,不欺诈他人,不能有意或无意使交际对象产生误解。

意思表达真诚规范是调节网络人际关系、促进网上合作的重要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网际交往日趋频繁,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迫切需要真诚的表达式。同时,真诚是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网络语言交际秩序的必要条件,是保持网络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关涉到正义、公平、善恶、义利等多个道德范畴。

需要指出的是,表达真诚尤其是语言真诚并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辩证的,是受其他道德条件统辖的。如果无视国家、民族以及社会大众的利益,一味地讲究表达真诚,则是不可取的,行不通的。比如,在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或商业机密时一般就不能追求绝对的表达真诚。这是同我们其它几条规范如不传商业机密、维护国家安全等相辅相成的。

意思表达真诚是根据尊重他人人格与无伤正当利益原则并结合具体的网络语言实践而拟定的,意思表达真诚的前提就是必须要尊重他人人格并且不伤害他人正当利益。4、网络评论公正

网络评论是网友比较常见的网络语言行为,是网友表达自己见解与看法的主要途径,其存在形式是网友在论坛或是网络公共场所中的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发帖。这种评论应当是网友基于事实依据,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客观、公正地表达的独立见解,网友在评论时应当要充分考虑到其言行对评论对象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网评”成“妄评”,那么,网络评论本身就会渐变成垃圾,失去存在的意义了。

网络评论公正规范集中体现了网络言论自由、尊重他人人格与无伤正当利益这三条原则。网络言论自由原则是进行客观公正的网络评论的前提,而尊重他人人格与无伤正当利益则是对网络评论的必然要求,因为网络评论如果不公正客观,必然给被评论者造成消极的影响,甚至会污辱他人人格,同时也会给其他网民带来错误的信息,这种错误的信息尽管可能并不能直接给他们带来损失,但却直接侵犯了其他网民的知情权,造成了对他人正当利益的伤害。

5,信守网上承诺

网上承诺是网民在网络交际过程中为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争取信用度,对他人做出的语言保证。网上承诺是保持网络社会秩序正常运作的一种前提条件,它可以增加交际双方的信用程度,提高达成合作的效率。信守网上承诺要求网民在做出承诺后应当要及时践行诺言,做到“一诺千金”。任何不履行诺言或是打了折扣地履行自己在网上所做的语言保证都意味着失诺。失诺不仅引发语言道德问题,甚至会侵犯他人合法权利,引发法律问题。

信守网上承诺规范是尊重他人人格和无伤正当利益这两条原则的集中体现。某种程度上说,一个社会运作的效率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诚信度,不折不扣地履行承诺,则是保持社会诚信度的重要条件。网络社会也亦是如此。轻诺寡信的网络语言行为最终损害的不仅会是他人的正当权益,而且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效率,损害社会的共同利益,违反尊重他人人格和无伤正当利益这两条道德原则。

6、维护国家安全

互联网是无国界的,但使用网络的公民却是一个个拥有国籍的公民。每个公民都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与传统媒体的严格把关相比,网络信息没有复杂的审查程序,而且传播者大多使用网名,根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而网络服务商往往在论坛上注明“本论坛文章均为个人观点,论坛不承担由此带来的刑事或民事责任”,由此把责任一推了之。一些对社会心怀不满的人只须在某个论坛上随意注册一个网名,就可汪洋态肆大放厥词。在国内,有的人还专门挑选其中的反动言论提供给国外反动刊物,用来低毁我们的国家,甚至还有的人为了自己利益不择手段地泄露国家机密。这样的网络言论,都可能构成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宪法规定的法律规范,也是基本的网络语言道德规范。国家利益和主权是人权的基础,也是社会共同利益,因此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络语言行为都是对无伤正当利益道德原则的践踏。

7、不曝个人隐私

隐私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事,二是本人不愿为他人知悉或受他人干预。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不曝个人隐私是指网民不应当非法获取或传播自己或他人的隐私信息。

随着科技手段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介的成长,对“隐私”构成的威胁已来势汹汹。现实生活中非法闯人私人空间或擅自披露他人隐私,都有可能构成侵害隐私权。

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空间,但网络空间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类似的行为也构成侵害隐私权。在电子邮件、公告板、聊天室或网页上公开披露他人隐私;或非法人侵、获得和使用数据库及资料;网络跟踪等行为,均可视作对隐私的侵犯。

隐私权问题有其具体的特殊性,道德规范对保护个人隐私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良好的道德环境所施与的道德压力越大,人们试图侵犯他人隐私时的道德恐惧就越强烈。同时,道德的力量还能强化人们内心的道德自觉,即通过呼唤内在的自尊心和羞耻心,主动避免侵犯隐私的不光彩行为。

不曝个人隐私规范充分体现了尊重他人人格原则和无伤正当利益原则。

8、不传商业秘密

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篇7

   [关键词]网络广告特征 基本问题 法律对策目前,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已经成为紧密连结各种机构和个人的手段,公众的阅读、交流、娱乐乃至商业活动等都越来越多地在网络上进行。在internet上广告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到1996年12月,世界上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经有80%在网络上开设了网站,负责公司的信息。[1]由于在internet上的信息流通具有国际性,它不受国家和地域的限制,使得目前互联网上的广告事实上处于缺乏控制的状况,各种不实的广告充斥其间,利用网络广告进行诈骗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甚至色情广告也肆意泛滥。面对网络广告的混乱局面,世界各国却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对之加以规制。因此,对网络广告加以有效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网络广告的特征分析

   网络广告就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在internet上制作和的广告。所谓internet,中文译为因特网,它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广域网,它是由大量的局域网和个人计算机相互联结而成的网络。目前有大量的政府、商业、教育的局网和无数的个人计算机与之联系,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网络。只要是与internet相联结的网络或个人计算机都是internet上的一部分。目前,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人类的基本社会生活中了。人们的各种活动都越来越多地在网络上进行,因此也就出现了一个新词“CYBeR”,即网络提供给人们活动的虚拟空间,它是基于真实的物理架构形成的一个数字化空间,人们虽然不能物理地进入该空间,但可以通过各种数字化的界面,与真实空间相似地通过网络来完成各种活动。正因为如此,在当今广告无孔不入的现实生活中,计算机网络已愈来愈被广大的商家和广告商所重视,网络广告日益增多。

   就目前而言,网络广告的形式有下面几种:一是通过网络出版物广告。这种方式与传统广告的方式非常相似,采用较为普遍。如美国的Cnn,日本的nHK电视台就提供了这样的广告服务,我国的《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专门开设电子版,为公众提供广告服务。二是开设网址直接商业电子信息。这种方法主要被一些著名的企业所采用,依靠其知名度吸引社会公众来访问自己的站点,从而实现广告宣传的目的。三是电子邮件广告。它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来散发广告,实现广告宣传的目的,而且它比传统的信函广告在操作和发送上要简便得多。四是通过iSp[2](媒体经营者)服务广告。这种方式主要是在iSp的主页上广告,公众在访问iSp主页寻求服务时,就必须要接触主页上的广告内容。五是通过个人主页广告。

   无论网络广告的形式如何,就广告自身而言,其性质与传统的广告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和传播的宣传媒体的差别,即网络广告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来和传播的广告。由于计算机互联网同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有很大的差异,使得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网络广告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1.广告经营主体范围广。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凡是有权使用该网络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在网上信息,当然也就包括在网络上进行广告活动。同时,诸如iSp之类的机构也不属于传统广告经营者的范围之列,但同样可以进行广告经营业务。因此,广告经营者的范围在网络上就被扩大了。

   2.覆盖范围广泛。传统广告赖以传播的媒体,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刊物,在发行和传播领域,都受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严格管制,因而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具有传播范围的有限性。而计算机网络的覆盖面不受国别和地域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广告是覆盖全世界的。正是由于网络广告的世界流通特性,使其覆盖范围远比传统广告的传播范围要广泛。

   3.自由程度比较高。对于传统广告来说,各国一般对广告业都有一定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和调整,世界各国大都设置了专门机构来管理和控制广告的制作和传播,因而传统的广告必须符合广告立法的规定,并自觉接受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严格限制。相对而言,网络广告却不受诸多限制。从主体资格上说,在internet上,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要取得网络的使用权,就可以从事广告活动,也可以从事广告经营活动,甚至可以自行自己的广告。即不需要领取营业执照,也不需要经过登记和审查手续。从广告的内容和形式上看,网络广告者可以依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所喜好的内容和形式来广告,无需接受传统广告那样繁杂的审查程序。从的范围来看,网络上一旦制作和一则广告,全球的网友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接受它。因此,相对于传统广告而言,网络广告根本没有国别限制,广告的者可以在网上自由地传播自己的广告。

   4.交流方式的双向性。传统的广告采取图像或视听资料形式,是一种单向的推介形式,即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刊物向社会公众输送广告内容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在internet上,人们一般是主动去寻求有关的资料,加上网络对信息没有容量的限制。因此,广告的制作者和者可以将广告做得很复杂,并提供给用户交互式的查询方式,使得广告用户认为所有的信息都是通过自己认真查询而得到的结果,比较容易接受。这也是网络广告比传统广告更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5.法律适用上的冲突性。internet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它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并作为一个整体将全球连接在一起,所以网络交易往往同时涉及到多个国家,而我们又不可能将其分割成若干部分,更难以说清楚其中某一部分的所在地同网络有更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对网络广告进行法律规制时,各国的立法都显得苍白无力。往往是一个网络广告同时牵涉到几个国家的法律,而各国的法律对同一内容和形式的广告可能会有不完全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规定,某些国家禁止的内容,可能在其它国家不受限制,其决定因素是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道德风俗习惯。由于世界各国的情况不一,因而在对待网络广告的态度上也就必然会不一致,这就导致了法律适用上的冲突。

   二、网络广告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虚假广告及责任问题

   虚假广告及其责任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管理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传统广告,我国现行的《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一方面对虚假广告起到了一定的杜绝作用,另一方面也给因虚假广告而遭受损害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救助手段。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规定适用于传统广告是行之有效的,而对于网络广告的适用则显得较为困难。

   根据《广告法》第2条的规定,广告指的是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3]网络也是广告的媒介之一,网络广告自然也应属于《广告法》的调整范围之列。但是,由于网络广告的新兴性和特殊性,使得传统广告业管理通过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的管理来完成的模式受到了明显的冲击。

   在传统广告管理中,所有从事广告业的主体都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至少要取得营业执照才能进行广告活动,个人是不允许从事广告活动的。而在internet上,任何个人和单位都可以广告,进行广告活动,甚至自己自己的广告。因此无论从主体范围,还是从方式上都打破了《广告法》中的相关规定,加上网络广告从数量上来说是相当巨大的,对监督管理机关来说,要对浩如烟海的网络广告逐一审查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在责任承担方面,到底由谁来承担虚假广告的责任也是较难确定的。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诸如iSp是否属于广告经营者或者广告者的范围的问题。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都倾向于将iSp纳入媒体经营者的范畴,必须担负媒体经营者的连带责任。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如果iSp对利用其服务器所的一切信息包括虚假广告都要承担责任,那是不公平的。从网络使用者角度来说,既然iSp有偿地为其提供服务,那么要求iSp对这种服务的后果承担责任应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iSp的角度来说,其服务都可以归结到一点,即单纯的信息传输,由于internet是一个复杂的网络,要绝对保证所传输的信息资料的正确也是不可能的,巨额的投入必然会转嫁给网络使用者,其结果必然会阻碍网络事业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将虚假广告的责任全部强加给iSp,只能在iSp明知或者参与了虚假广告的制作和活动时才追究其责任。

   再者,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国家的广告法都只具有域内效力,对本国广告行为可以进行规范和调整,而对于国外的广告行为则无法干预。而internet是一个世界性的网络,不受国别的限制,任何一个广告都可以通过网络向全世界。虽然iSp一类的服务机构受其国内法的约束,但如果通过国外的iSp来广告或者利用国外的服务器设置域名和网页,则很难受到国内法的制约。因此,人为地将internet进行分割,依靠各国单独立法进行规范和调整,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二)不正当竞争问题

   不正当竞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泛指一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违反商业道德、善良风俗、诚实惯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行为。④利用网络广告,同样可以进行不正当竞争,其实质同样是违背“公平”和“诚实”的基本要求,采用超链接的技术来进行的。超链接技术本身是一种方便用户对网络进行访问的手段,它是建立在所谓超文本的技术基础上的。在网络的页面上,以一些文本或图形内容作为主题供用户选择,用户只需用鼠标点击这些主题就可以得到这些主题所链接的内容,有时这些主题也会直接链接到其他页面。这种技术一般被用来优化页面设计,以方便用户查询操作,所以在网络上采用超链接的技术是相当普遍的,也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

   但是,随着网络广告的不断发展,一些人受潜在利益的驱动,为了自身的利益,企图以极小的投入赚取巨额的广告收益,纷纷利用超链接技术来损害他人利益,使用他人站点的内容来增添自己站点的吸引力,招徕访问者,为自己谋取利益。从行为的性质来看,这无疑是一种广告侵权行为,属于广告经营的不正当竞争。而从现行的《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来看,只对商业广告和商品经营等传统商业性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规制,而没有涉及到网络广告的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无法可依。

   (三)广告骚扰问题

   广告骚扰问题,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令人十分头痛的问题。在现实生活当中,广告骚扰问题早已在传统的广告宣传中广泛存在。在internet上的广告骚扰,主要是利用电子邮件来进行的。随着电子邮件的日益增多,网络上的垃圾广告也在日益增加。由于internet上的电子邮件都是匿名邮件,收件人无法判断信件的来源,因而也就无从选择是否拆阅,只有对所有的电子邮件逐一打开阅读,才能有所取舍。使得网络用户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浪费在信息垃圾的处理上,这是垃圾广告给我们造成的危害之一。另一方面,对于一般的用户,一般都由iSp提供一定的物理存储空间来保存其电子邮件,而这些空间的容量是有限的,一旦被垃圾邮件占满,其它一些重要的电子邮件就可能被耽误,从而造成重大的损失。

   从各国的立法来看,无论是对普通邮件的广告骚扰问题,还是对电子邮件的广告骚扰问题,都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对广告骚扰问题明显地缺乏适当的手段来进行规范和制约。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的重要性日益为商家所认识,垃圾广告也必然会与日俱增,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将会带来一定的干扰。

   以上只是网络广告普遍存在的三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影响着公众的日常生活,妨碍了网络广告的健康发展。从全球网络广告来看,问题远不止这些,如广告诈骗问题,色情广告问题,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就已成为令人大伤脑筋的事情。在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就曾发生过诸如代销折扣券的骗局、“幸运信”骗局、“老鼠会”骗局,甚至还有“复制人”骗局等。虽然国内目前尚未出现这些情况,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规制手段,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利用网络广告诈骗的事件就难免不会发生。因此,加强对网络广告的全方位管理,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紧迫问题。

   二、网络广告问题的法律对策

   网络广告是一个新兴的领域,网络广告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技术上,要解决该问题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由于网络广告涉及面相当广泛,其影响又具有世界性,我们绝不能过分强调困难而放松管理,或者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同时又不宜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样,用简单的行政手段来进行管制。要真正规范网络广告行为,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运用法律的手段来搞好对网络广告的管理工作。当前主要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训练和培养消费者的鉴别能力,提高消费者自身的防御能力。由于internet上的广告效益主要是由站点的内容受欢迎程度所决定的,而internet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字空间,在上面进行各种伪装是非常方便的。广告者为了增加自己站点内容的吸引力,往往会将自己的页面设计得富丽堂皇,甚至采用超链接的技术将有关信息包装得真实可信。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广告,在法律尚不健全,管理尚不规范的时候,首先只有依靠消费者自己鉴别和防范,尽量减少受骗的可能,避免虚假网络广告的侵害。当然,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应该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向消费者提供必要的知识和信息,提醒消费者如何辨别虚假网络广告,如何避免一些网络广告陷阱,以提高消费者的鉴别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2.建立网络交易制度,规范网络监管机构。虚假网络广告之所以能蒙骗消费者,一方面是因为广告的者利用了消费者贪利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网络上的信息流通和各种交易几乎都是在一个完全没有监控的体制下进行的。因此,要有效地防止虚假广告的侵害,就必须建立起安全可靠的网络交易制度,做到规则健全,交易有序,把真实广告同虚假广告真正区分开来。当然,任何制度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机构来实施,才能保证其作用的发挥。既然各国都有自己的iSp,在不增加政府负担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赋予iSp一定的监管职责,负担起网络广告的监管责任。这样做,既不会增加政府的机构设置和财政支出,又可以使网络广告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3.加强网络管理立法,完善网络管理法律规范。网络广告管理的根本手段是法律手段,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网络管理的法律,1996年国务院、1997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及1998年12月的《实施办法》以及其后相继制定和颁行的一些部门规章,为计算机网络管理提供了一些法律上的依据。但是,这些规定在网络管理上都是粗线条的,对于网络广告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作为调整广告业的《广告法》和维护市场秩序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此都没有作任何规定。因此,为了规范网络广告行为,防止网络广告问题的出现,应当对上述三部法律进行必要的修改,将网络广告纳入其调整范围。

   4.加强国际协作,实现网络广告的国际保护。由于internet是一个世界性的网络,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根本没有国别界限,它是作为一个整体将全球连结在一起的。正因为这样,我们不应人为地将其生硬地割裂开来,完全交由各国的法律来进行规制和调整,以免因为法律上的冲突而导致在网络广告问题处理上的矛盾。因此,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制定一个全球性的保护政策,通过国际公约,依赖国际协作的途径来解决。

   注释:

   [1]参见何刚:《“网络经济”正在兴起》,《市场报》1997年1月30日第5版。

   [2]是internetserviceprovider的缩写,即internet服务商,媒体经营者。iSp是internet服务的提供者,也是internet访问的提供者。所有通过拨号终端对internet进行访问的用户,都必须通过专门设备连接网络,由iSp提供访问路径。用户只有输入正确的帐号和密码,才能得到iSp的服务,并需支付费用。

   [3]参见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经济法系编:《经济法规选编》,1999年4月印行,第364页。

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篇8

(一)虚假类新闻泛滥

现代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大量的假新闻充斥在网络上,传播负面消息,使得新闻的受众群体对社会、对人生产生消极的看法。[1]如此这般,归根究底就是媒体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对新闻受众群体的不负责任。当今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也是个博取眼球的社会。一些网络媒体工作者,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不遗余力地捕风捉影,制造各类虚假的消息,他们如此做法,已经违背了一个媒体人最基本的对观众负责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此做媒体,媒体的公众信誉度何在。

(二)网络色情化、低俗化严重

不得不说,现在的网络色情化、低俗化已经成了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网络媒体,原本是靠着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更新周期快等特点被大众所喜爱和关注的,可是现在的网络,不仅说是低俗化,甚至是烂俗化了。现在无论是打开手机还是电脑,网页上总会跳出低俗的广告页面,这一现象使得家长对网络讳莫如深。一些网络媒体工作者为了在网络中生存,蓄意刊登一些色情、凶杀等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信息。

(三)侵权问题

在版权方面,国内本就关注很少,网络媒体的推广应用更是将版权问题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现在的社会掀起了一切向钱看的风潮,只要有利可图,哪管什么侵权还是犯法,网络媒体更是滋长了这一问题。一些网络媒体为了“钱”,抄袭、利用他人创意或作品,为自己谋求利益,对他人的劳动成果肆意窃取,实属不道德行为。

二、应对网络媒体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的措施

(一)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应该有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具有公众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工作者,更应该严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为了应对网络媒体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问题,加强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必须使媒体工作者从深层次认识到自己职业道德失范带给社会的危害性,让他们从内心反思自己的做法,重新去认识自己的工作,审视自己的价值,让他们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为社会贡献绵力。职业道德,作为任何行业的从业者都要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助力,也是一个行业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网络媒体工作者肩负着传播社会舆论的大旗,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去传播对社会有价值有意义的网络内容,遵从自己行业的职业操守,为积极、文明、和谐、有爱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二)建立网络监察,净化网络环境

工作是媒体人的工作,但网络却是大家的网络,换句话说,净化网络环境人人有责。目前的网络环境如此纷乱,除了网络媒体人“谋求利益与发展”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娱乐监管不到位。网络受众群体对网络纷乱环境视若无睹,更助长了一些网络媒体人肆意妄为的行为。净化网络,从我做起。网络媒体人要本着“对他人负责”,“对自己工作尊重”的理念去利用网络媒体为大众服务,遵守自己作为公众媒体所需要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对网络环境进行监察,对同行的失范行为予以纠正。人人都做网络环境的清洁卫士,网络媒体必然更好地回报众人。除了媒体人与网络用户的监督外,建立网络监管机制也是非常有用的措施。组织和建立网络监督管理机构,每天对各大网站的新闻、广告的公众内容进行监督管理,符合网络安全文明的进行鼓励,对于传播凶杀、色情、暴力等严重影响网络安全文明的网站,进行警告和处理,情节严重者予以经济处罚或者施以关闭网站的处罚,这样加大网络安全文明的监督,同时也加大对破坏网络文明安全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行政角度上杜绝传播危害网络公共安全的内容。

(三)提高个人修养

网络媒体工作者之所以存在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身修养不高,无法抵挡利益的诱惑。面对病症,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所以网络媒体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面对利益的诱惑,要本着“对他人负责”,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准则做出取舍。此外,网络媒体工作者要本着“服务大众”的心去工作,利用好自己的身份与工具,传递快乐,分享正能量,坚决地与道德失范行为说不,捍卫自己的职业操守。自身素养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的修养觉悟,不仅会影响他的人身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会对个人的行为习惯造成影响。修养高的人,会把关注点放在高品位、高境界、高层次上,而修养低的人则会关注烂俗、平庸的内容。现在网络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低俗信息存在,与网民自身修养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注重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修养是必须要走的道路。

三、总结

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篇9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对策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最有活力的成员,互联网也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圈。网络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从而催生出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如信息意识、时效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诚信观念等,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传统道德规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里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污染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网络对传统道德规范造成的负面冲击以及导致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不容忽视。

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原因的不同,如何采取不同的对策,防止他们网络道德失范,成为网络世界中的合格网民,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新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在给大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不文明行为。

在网络虚拟的空间中,个人的各种信息能得到充分的隐藏,人们甚至不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而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在大学里,我们可以看到上网聊天是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但“网络生活的隐蔽性、匿名性张扬了道德主体的个性和自由,同时也容易导致他们忽视传统道德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而造成他们网络道德的弱化”。网络匿名的特点使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失去了监督,一些校园BBS的帖子上有的内容粗俗下流,有的肆意谩骂,有的学生在网上互相攻击,甚至采取恐吓等手段。类似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

2.网络造假行为。

网络的开放性为大学生学习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共享信息,但不可否认,网络的隐蔽性也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利用网络弄虚作假。网上的资源如此丰富,使剽窃、转贴他人的文章能在瞬间完成。一些学生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文章稍作修改后就当成自己的作业交给教师,尤其在毕业前夕,毕业论文的交易时见诸报端。

3.非正当的网恋行为。

大学生恋爱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通过网络交友的方式也无可厚非。但如果通过欺骗的方式进行网恋或者做出不适当的行为,那就是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情了。由于网络世界本身的虚拟性,几乎没有人一开始就以自己的真名出现在网上,同时交流过程中说谎也被看成是正常的,而且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很少有人会因此感到内疚,当然也不会在道德上谴责自己。这些现象对我们所要求的大学生道德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4.网络破坏行为。

目前,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课,大学生们对这门课也有着浓厚兴趣,尤其是计算机和数学专业的学生,电脑水平更是比较娴熟。但一些电脑水平比较高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他们充当网络黑客,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侵入网络系统,恶意篡改数据,使网络的安全遭到了严重破坏。

应当承认,多数大学生进入网络的主观愿望是享受现代科技的文明成果。但是网络上没有相同于现实的规则约束,大学生又不是道德完人,在网上有太多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远远超过了大学生自身的自制力,现代网络正被以青年人为主的网络黑客所困扰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型期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新现象新问题不断出现,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置身于校园的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心态也有了一定变化,一些大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与社会的现实需要之间形成一定的差距,使得不少学生对即将走入社会和适应社会面临困难和障碍,他们脆弱的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冲击所带来的困惑与阵痛,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浮躁化甚至庸俗化的言行。不少学生普遍存在失落感,为了平衡这种心理,一些人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麻醉自己。“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把网络当成消遣对象,无节制地上网,使一些学生主体性逐渐丧失,个体理性弱化,甚至面临沦为工具客体的危险”。

2.网络隐蔽性、虚拟性的影响。

网络具有的隐蔽性、虚拟性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掩护。网上信息传播的隐蔽性为一些人传播不负责任的信息,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并不需要承担社会压力和自我良心的拷问,不需要考虑道德成本。在网络的空间里,道德确定性越来越难做到,学生们也很难在基本价值上获得共识,“这使得主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监督和规范个体道德行为的传统道德教育手段失效,互联网的道德建设只能更多地依靠网民道德自律来实现,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世界中失去了约束力,只有上升到道德信念层次上,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因此,互联网的隐蔽性、虚拟性造成的现实社会的道德约束力无效和广大学生道德意志力的弱化,是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3.传统德育的低效、网络德育的缺位。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我们原有的道德教育内容同网络信息的发展要求相比已不适应,而新的道德体系又未建立,加上转型期我们的社会思想观念、道德评价标准多元化,使得现实社会生活中道德监督失灵。目前传统的道德观念及德育方式仍然主导着高校的德育工作,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所遇到的问题,并且以说教、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网络德育对于学生而言处于道德任意状态,一些学生甚至认为网络与道德不沾边,上互联网干什么是技术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

4.网络道德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的缺失。

网络上所要求的道德,是个人在没有任何外在监督和控制的时候也能遵从的道德规范,我们传统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世界中已经失效,网络道德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出现的,它究竟应包含哪些道德规范和要求,与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有什么关系,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论。与此同时,我们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一些实施的网络法律法规对于网络行为的认定也比较笼统,缺乏操作性,由于网络在飞速发展,这些相应的法规有的已经明显滞后,使得许多网络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我们的网络道德规章制度和法制建设还任重道远。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思考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面对密集的信息,大学生好奇猎趣,却无法选择信息,驾驭信息。如何搭建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与网络道德,应该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1.改革传统的德育模式。

首先,要优化高校课程设置,将网络道德纳入大学德育体系范畴,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责任教育,既可以开设关于网络道德的专门课程,也可以在一些相关课程中进行网络道德内容的渗透。其次,加强高校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网络信息素养,强化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指导,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再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高校德育途径,创建网络道德教育的全新模式。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高校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长期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校园文化的这些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弘扬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抵制和消除不健康的文化。

3.培育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环境。

网络在其发展中不断滋生良莠不齐的新生物,其中充斥着腐蚀大学生的黄赌毒内容及网络欺骗和网络犯罪,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抵制、过滤和净化不健康的网络内容,营造和谐的网络氛围,是一项社会责任和社会工程。高校可以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控制,及时消除一些消极甚至反动的信息,阻止一些不良信息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建立起校园网络安全的防火墙。

4.建立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是网络安全的基础,大学生上网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我国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立法的相对滞后,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人们受到网上不法言行侵害的机会。在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法律和社会管理应作为道德规范的最后防线,这要求我们将因特网这一新的信息资源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在高等院校中,我们可以在大学生的法律基础课程中,增加有关互联网方面的法律知识,并与思想道德修养课有机结合,强化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促使大学生正确网络道德的形成。

5.通过博客、BBS、QQ等网络载体,加强与大学生网上的沟通和交流。

网上活动的隐匿性,网民身份的数字化,容易削弱现实社会道德调控机制在网络上对大学生的作用,现有的用以削除道德失范现象,维护道德秩序的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在“网络社会”中的作用被削弱,使人性和人欲中为现实社会、外在约束压抑的恶的成分或潜意识中的“享乐原则”所支配的那一部分得到表现和发泄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改变了伦理教育和道德实践的环境,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增强,大学生之间难以互相监督,教师不能时时观察学生的活动。因此,掌握其道德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在大学生中非常流行的博客、BBS、QQ等网络载体,对掌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表现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只有了解和掌握到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表现动态,通过网上沟通和交流,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帮助大学生克服缺点,提高网络道德素养。

总之,高校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让他们成为高度自律的网络人,以推动我国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第一版.

[2]戚佩玲.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6期.

[3]胡秋娇.加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武宜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新探.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5]曹萍.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教育信息化,2004年第2期.

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篇10

【关键词】网络道德净化慎独自律

道德自律与网络道德的实施

就一定意义而言,道德运作表现为以一定社会的历史性实践为基础的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道德践行者个体道德“外化”为社会道德的有机互动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在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循环转化中,无论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还是个体道德“外化”为社会道德,都离不开道德践行者个体的道德自律这个必要环节。道德只有进入个体的情感、意识、意志和实际行为过程中,并化为个性化的实践精神和内在素质,才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在此意义上,整个社会道德的实践程度,最终决定于社会个体的道德自律程度和由此构成的整体综合效应。

道德修养最充分地体现为个体精神的道德自律,这种体现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是在一个人头脑中展开的理与欲、义与利、公与私的矛盾斗争。一旦个体自身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实践等主体因素被忽视,那么他对纪律条文的依从通常不是出于一种道德的需要,而是一种外力的胁迫,毫无行动的自觉性和主体的责任感可言。社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能否对个体的道德行为产生相应的作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内化了这一原则或规范。因此,个体道德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表现出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自律性。在互联网环境下,这种道德的自觉性、自主性、自律性,对于网络道德的实施尤为重要。

互联网世界的特征及我国网络道德规范现状

互联网世界是一个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以网络为依托,以社会为空间,以网站为主导,以网民为主体,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政治、法律、体育、卫生、文艺、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并以道德、法律、法规为约束机制,由网站和网民共同建设而形成一个虚拟的世界。互联网的辐射式的广泛运用“不仅仅是一场社会物质生活方式与日常交往方式的变更,……更为根本的是人们的价值坐标系存在意义标尺的转变”。①

人际交往的开放性是网络世界的首要特征。网络为开放社会信息的采集、处理、传播提供了一个交互平台。网络文化改变了时空结构,人们凭借先进的沟通交流手段在网络世界中,自由地进出各种网络社区,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寻找自己满意的交往对象,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

信息传播主体者的“隐匿性”是网络世界的第二个特征。网络社会的信息传播交流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的信息直接交流。在虚拟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信息传播交流网上的一个节点、一个符号,彼此的真实姓名与身份被隐匿了。然而,这种“隐匿性”容易导致行为主体的责任心退化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弱化。

操作者的自主性是网络世界的第三个特点。互联网在使个人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伦理道德问题,如情感焦虑、黄毒泛滥、病毒猖獗、窥探隐私、网络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等。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网络技术的完善来解决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②信息社会的开放性、隐匿性和自主性凸显了对网络道德建设的要求。

在互联网环境下,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一种被网民普遍认可的、具有广泛约束力的网络道德尚未形成,而传统的道德又面临着危机与挑战。在这种道德无序状态下,人们甚至不能明确判断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由于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判断的标准,很多人做出了一些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行为,甚至进行盗窃、入侵等犯罪行为,而这些行为也不过是敲几下键盘,点几下鼠标而已。不能听任网络空间的道德无序状态,也不能消极等待网络道德自发地形成。在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形成以前,可以提出一些基本的“道德底线”,并通过教育和宣传,将其转化为人们的内在信念和行为习惯,以此来引导人们的信息行为。

我国自1994年2月18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系统保护条例》以来,在1996、1997、1999、2000年先后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网络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条款。这些法规条例对依法治网、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立法不等于法治的全部。在网络空间这样的虚拟空间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网络道德的建设尤为重要。它是规范网络、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的关键环节之一。

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道德建设是网络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规范,社会的变革遵循着从失范到规范、从无序到有序、从失衡到平衡的发展轨迹,在互联网这样的虚拟世界中也一样。事实上,许多问题都是在网络的深入应用之后才随之产生的。如何建设网络道德、净化网络道德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我国互联网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且已出现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应高度重视网络道德的宣传与推广,从而促使人们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互联网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而自发自愿连接建立起来的。在网络空间中,人们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地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和接受何种信息,这种个体自主性的体现是任何传统通讯方式所无法比拟的。而网络道德规范的确立与发展,也是人们为了维持正常的游戏秩序而自发订立、自觉遵守的。

网络道德虽然是由于虚拟空间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要求,它与根植于物理空间的现实道德有所不同,但不能因此而认为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道德体系。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的运行机制反映了人们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网络行为也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人们的网络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应该是统一的。网络道德的建立和发展,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道德基础上,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网络社会的道德体系。

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说,网络道德规范应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如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匿名邮件传输协议,以及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等具体的行为规则。从理性层面上说,应包括计算机使用者应当具有为社会的和谐贡献的意识,要诚实可靠,避免伤害他人,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

作为网络世界的道德规范,网络道德一方面能够对人们的信息行为提供判断的标准,另一方面又可以对人们的信息行为加以制约和约束。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是,这种制约和约束,主要依靠主体的“自律”,即自己约束和控制自己。当然,网络道德的“他律”作用还是存在的,只不过由于虚拟世界的特殊性,这种作用较难得以发挥。由于网络道德环境缺乏他人的干预、过问、管理和控制,这就要求人们有较高的自律性。如果说传统社会的道德主要是一种依赖性道德,那么网络道德则是一种自主自律的新型道德。

网络道德的内化途径

网络道德的建立对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会起到积极作用,但网络道德操作性比较差,更要求人们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网络道德最终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拒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③没有道德的自律,一切网络道德规范都不能成为实存的道德行为和道德风尚,而只能成为无意义的虚设之物。所有的网络道德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成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网民们自愿地认同道德规范并加以践行,从而将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就网络道德的内化而言,慎独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慎独原本是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要求人们在个人独处时,依然能保持道德自觉性,谨慎遵守道德原则。慎独,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而且也是道德修养过程中的较高的精神境界,它体现了道德反省、自律的特征,是具有自我道德意识的人进行的自觉的道德实践。慎独是指人们在没有社会和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清醒的自我约束,坚持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正确的伦理准则行事,其基石是人的良知。慎独是一种道德境界,是自律的前提和保障。对良知的自我保护,切实做到慎独,努力提高自身的自律能力,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是保护信息安全,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的关键。(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本文系安康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YQDRw200608)

注释

①高兆明:“信任危机的现代性阐释”,《学术研究》,2002年第4期。